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美学教育集锦9篇

时间:2023-03-14 14:48:23

美学教育

美学教育范文1

关键词:美术教学;审美教育;素质教育

美术教学在古希腊的教育里就被列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学科,美术课的设置在我国也有久远的历史。即使是重理轻文,一度把音体美当成“小三门”的时候,美术课仍然顽强地立于学校课程之林,原因就是它在教育的百花园里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能通过多种多样具有美感形式的教育手段和途径来培养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情操。

美术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即形象的具体性、直观的生动性、感情的愉悦性。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不是为升入专业美术学校,而是经过有成效的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促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智力和非智力诸因素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

展。这是一种审美素质的教育,它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美术教学要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面向全体学生;其二,美术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通过现行美术大纲的试行,可以在美术教学中从欣赏、工艺、绘画三大课业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如在德育方面:欣赏一下《江山如此多娇》,那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观景物,那大气包举气象万千的绮丽风光,不正能激起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吗?欣赏一下我国古代的工艺美术,那朴拙雄厚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不正能引起青少年爱国之心的冲动和民族自豪感吗?

欣赏美术作品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因为美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艺术实践才能对美术创作和审美涉及的主体和客体、联想与记忆、直觉与思维、题材与形象、再现与表现、模仿与创造,情感的注入、对比、协调、平衡、呼应联系、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等艺术法则、艺术趣味和艺术个性等许多问题有切身的审美体验。学生在艺术实践过程中的这些体验作用于他们的感知、想象、情感与理解等多种心理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判断水平。

审美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塑造美、创造美的教育。通过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好的美术作品的审美,同时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也能从中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画家的想法及所要体现的思想感情等等。通过这些对作品以外知识的了解,培养了学生感受美的能力,鉴赏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

可以说,审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人们对美的感受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审美教育培养起来的。审美过程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没有情感活动就不可能有审美活动。审美的情感体验集中地表现在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的心理过程中。审美准备和情感体验为审美教育奠定了广阔和牢固的基础,教师在审美教育中应该充分利用祖国家乡得天独厚的自然美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劳模人物及其事迹的社会美,艺术宝库中的艺术美,来调动学生的思想感情,提高其感受美的能力。

在一次听课中,看见一班的同学围住一个水塔画素描。那水塔毫无美感而言,为什么要去画它呢?原来教师只是想教会学生如何画圆柱体,而忘了进行审美教育的任务。还有一次,美术课上制作纸镜框,许多学生制作的作品没有美感,色彩搭配不和谐,与照片、图片不协调,这就达不到审美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提倡学生自由创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但在评价这些多样化的习作时,必须注意审美原则的贯彻,这是最具体、最生动、最有效的美育。学生习作是否成功,要看是否美。对不够美的要加以指导,这就是美育。学生懂了改了,这就是提高。“同学们的作业都很好”之类的评语,不仅扼杀了差异,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美丑不分,审美能力也无从提高。

美学教育范文2

一、美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于幼儿教育的内容,教育部2001 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规定:“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显然,在这五个领域中,艺术乃人类社会之美的高度集中与凝练,属于美育的范畴,而且是美育最主要的内容。不仅如此,《纲要》关于艺术领域的“目标”要求让幼儿“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在“内容与要求”上规定,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在“指导要点”上更是明确提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可见,作为幼儿教育五大领域之一的艺术教育实际上已远远超越了艺术形式的范畴,它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融为一体,包容了美育的全部内容。由此,我们不难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美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美育是幼儿教育的最佳形式

关于幼儿教育的形式,《纲要》指出,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一点早已在每一位幼儿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之间达成共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不仅意味着游戏是幼儿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更意味着幼儿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都应该充满着一种游戏的品格。而游戏的品格,就是审美的品格;游戏活动从本质属性而言正是一种审美活动。德国美学家席勒认为,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一般来说,人有三种冲动:感性冲动、形式冲动和游戏冲动。如果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在人的身上同时起作用,或者说两者达到了统一时,便出现了一种新的冲动———游戏冲动。席勒进一步解释说,游戏冲动亦即审美冲动,以自由为其精髓。

那么,如何才能让幼儿教育活动不只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本能游戏活动,而成为一种充满自由与创造品性的审美愉悦活动呢?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当我们的幼儿教育借助于艺术这种最高的审美活动形式来实施的时候,它不仅会深受幼儿的喜爱,而且必然会最大限度地实现幼儿教育的既定目标。如蓝猫儿童文化心理研究中心研制开发的“心能美育”幼儿教育系统就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上述幼儿教育的基本理念与思路。动漫艺术是一种融绘画、音乐、表演、影视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符合幼儿的审美特点和需要,是当下幼儿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心能美育”幼儿教育系统所谓的“心能”包括“爱、快乐、自信、梦想、创新”等五大能量,与其说是指幼儿的“心理潜能”,不如说是幼儿的“心灵潜能”,它是一个融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美学、伦理学、系统工程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而产生的新概念。美育本是一种心灵教育或灵魂教育。“心能美育”即是一种通过美育来开发幼儿心灵潜能的教学策略。它力图通过艺术审美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培育幼儿的美好心灵,从而不仅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而且必将为儿童未来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美育是幼儿教育的理想境界

美育既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教育的最佳形式,由此让幼儿教育自身立美,让幼儿教育成为美育,培养出美好的人,应是幼儿教育追求的理想境界。在最高境界的美育中,不仅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是美的,而且其教育的过程和结果都是美的。整个教育的过程要富有美感,要充满自由与创造的品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收获美的结果或产品,培养出美好的人。而要使幼儿教育成为美育,我们必须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

第一,艺术领域的教育内容切忌专业化和技能化。让幼儿感受与体验艺术之美,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与爱好,应被确立为艺术领域教学的主要目标;在非艺术领域教育中,不能对美视而不见,而要善于挖掘健康、语言、社会、科学等领域中的审美要素,充分利用幼儿对美的敏感与亲近的自然倾向,让美引领着幼儿愉快地进入这些领域。

美学教育范文3

【关键词】探究;审美

【Abstract】Chemical that door there is a natural subject objectively the United States, is the beauty of science in chemistry, a special performance. ①Chemical aesthetic education can enhanc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mastery of knowledge; ②Chemical aesthetic education can help students under the laws of the United States on the cre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③Chemical beauty can be a good student motivation for students; ④Aesthetic impact of scientific creativity through intuition.

【Key words】Inquisition; Esthetic

化学这门自然学科中客观存在美,是科学美在化学中的特殊表现。在化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化学的、以及其他各种美的事务,把化学只是教育与审美教育融为一体,在促进学生学习掌握化学只是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能力,促进他们良好的人格品质行为、智力、能力、身体素质等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1化学审美教育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在各种学习过程中,对注意的重视的都有大概一致的倾向。有意注意是一切知觉活动的前提,但每一对象能引起不同主题注意的程度是不同的,且同一主题对象在不同时候。其注意程度从经验上讲也有区别。而无注意有更大的吸引力,心理学认为,原因在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个体倾向性与内部状态。我认为化学中进行化学审美就可以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变为有意注意,这种转化有助于加深知识理解和加强知识的记忆。

对于化学语言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理解符号的化学意义,并能规范地使用这些符号表达化学事实。这可借助于学生对化学至关美的审美感受,在由符号联想到相美的化学事实经验时,就会给回忆提供合适的线索,从而加强记忆和回忆的速度和准确性。

2化学审美教育有助于学生根据美的规律美进行创造

化学中的“真”“善”“美”是统一的,化学审美教育可以是哦学生建立起社会化的审美意识,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判断力。化学中按美的规律进行创造,包含两层含义:其一,符合美的规律进行化学理论的创造;其二,应用美的规律为社会创造丰富多彩的物质产品。

化学中的美育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进行创造,也可以广泛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化学实验室的洁净、整齐、实验记录的真实,元素命名的爱国主义表现等,都可以对学生树立良好的,健康的思想品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

3化学美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生动机

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对学习的效果有很大影响。在化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兴趣和动机,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有直接帮助的。化学审美教育,是教师在化学教学中,以化学美具体表为中介,引导学生分析其审美素质,从而共同达到审美感受的过程。化学中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事实,就是因为其中含有与其经验相符的审美要素,而能获得愉快的审美感受,只不过这种感受的审美原因未被意识到而已。那么,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讲授化学时或之前或之后,分析其审美要素,而这些审美要素也就算学生感兴趣的事物骨架,是与事物与本质相联系的。所以通过审美中介,使学生的兴趣由自发的暂时情绪体验,转化为一种透过被主体同化的审美要素来认识事物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就是学习动机的雏形。逐渐地,通过化学审美中介,学生就会产生对化学执着的追求、探索化学运动本质的内在机动。

4美感可以通过直觉影响科学创造

4.1直觉是科学创造的契机:在自然科学发展史中,直觉创造的例子更多,科学都每每以此为契机开拓新的方向和领域。凯库勒梦见到直到现在都有争论的苯环结构,门捷列夫猜想原子按期原子量系统化的原则,以及彭加勒自述发现福克斯级数的经过,都是典型的直觉或顿悟或员感为契机的创造性发现。

4.2美感是直觉的内在原因。直觉性创造发现中存在审美的成分。科学审美对科学创造的作用有几方面:(1)有助于发现旧理论的不足,从而创造出更加完美的新理论;(2)对美的追求是科学家科学创造的动因,它促使科学家透视现象找到客观运动的内在动力规律;(3)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符合审美要求的理论体系,得出关于自然界的最具逻辑简单性规律。

美学教育范文4

一、美育的作用与意义

早在古代我国就十分重视美育的作用,大教育家孔子曾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兴于诗,立于法,成于乐。”其意思是说国家要太平,百姓要遵纪守法,美育十分重要,要提倡诗歌,音乐和礼节。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历史背景下的今天,学校教育中美育有更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美育与德育密不可分。真、善、美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只有真的、善的事物才是美的,换言之,美的事物一定是至真至善的。奥夫襄尼夫说:“爱美就是爱生活,爱创造,爱为崇高理想而斗争。爱美能使人振作起来,使人生充满高尚精神,并能以深刻的意义和内容充实人生。”滕守尧教授说得好:美育“直接指向人的情感和无意识的层面,在潜移默化中净化人的精神,提高人的趣味,改造人的气质,铸造人的性格,开阔人的胸襟。美育使人的情感具有文明的内容,使人的理性与人的感性生命沟通,从而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得到协调发展。人类的许多品质、如崇高、神圣和悲剧的情感等,只有通过艺术才能充分而生动地展现,也只有通过美育才能获得,艺术在学生的价值观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只有那些感动过他们的东西,才能真正构成他们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心灵的体操。”所以很长时间以来,我就在思考,中职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快速发展阶段,可塑性极大,学校教育应该反对应试教育,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成长为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身心健康的人,让每一个青少年都拥有阳光、自信、坚强的精神风貌,顺利实现社会化,造就一代能有效适应和改造环境,充分享受社会生活的高情商的未来建设者。为此,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始终贯彻美育教育,以提高学生认识美、评价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履行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二、政治课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1.利用教材内容,适时地提高学生认识美、感受美的能力。

美感包括自然美感、社会美感和艺术美感。自然美很容易理解,春花秋月,名山大川,通过让学生回忆自己的旅游经历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景。艺术美种类繁多,生动直观,我让学生列举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不胜枚举,欣赏艺术品和文艺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教学中,我更重视培养学生对社会美的感知能力,从我国的政治制度、社会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发现美、感受美,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捕捉闪烁着美的画面。比如各民族兄弟姐妹亲如一家的场景,不是很美吗?感动中国的那些人物事迹,不是很美吗?老年模特队风姿优雅,老年街舞团活力四射,不是很美吗?在《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中,我本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结合临床实例,教育学生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人民的健康卫士,首先要具有一颗美的心灵,要关心病人,同情病人,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其次要注重语言美行为美,言谈举止要和蔼、亲切、文雅、谦逊,衣着整洁,举止大方,给人以美的享受,当病人转危为安,医护人员挂满汗珠的脸上那欣慰的笑容,就是一道绝美的风景。教育学生在医疗工作实践中时刻奏响人性美、职业美的乐章,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认识美的能力。

2.结合学生实际,及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职生易于受到各种流行元素的影响,加之年龄尚小,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所以会出现部分学生浓妆艳抹或衣着奇异的现象。我在课堂上总是循循善诱,让学生明白青春就是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才是青年学生真正的美,美是青春,美是健康,美是积极进取,过分的装扮反而遮住青春美的光环,掩盖本来清纯自然的美。有句话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真正的美通过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格、精辟的言谈、得体的举止等方面体现出来,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折射外显。没有真才实学,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只追求表面的刻意打扮和模仿,不仅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反而有着东施效颦的效果,给人绣花枕头草包肚子的印象,让人大跌眼镜。通过耐心引导,提高学生评价美的能力,把学生的精力引领到刻苦学习、提升自身素质上。

3.言传身教,以教学艺术美来感化学生的心灵。

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教师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修养、乐观自信的气质、广泛的兴趣爱好、落落大方的举止、亲切和蔼的态度,都会给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自己的言行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尽职尽责,在教师的教育熏陶下,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智慧得以启迪,情操得到陶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美学教育范文5

1.审美教育在亚裔美国文学教学中能客观而真实地了解两种文化意象

二十世纪对人类思想发生重大影响的现象学,其目的就是要找到思想的根源。美学家杜夫海纳(MikelDufrenne)认为现象学还原只有作为审美还原才有可能。也就是说,审美使我们达到了思想的“根”和“源”。他还说审美对思想的贡献就是“在人类经历的各条道路的起点上,都可以找出审美经验:它开辟通向科学和行动的途径。原因是它处于根源部位上。”可见审美观念可以客观的反映和了解世界,文学作品亦如此。前面我们提到文学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审美思想可以认知了解世界。在亚裔美国文学的教学中我们会讨论到两种不同文化,即本国文化和他国文化或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在亚裔美国文学中,由于大部分作品的作者都出生在美国或移民后定居在美国,他们对自己族裔的母文化和美国文化都不甚了解或了解很少,这样在他们的作品中就会出现一些描写的偏差和失实而误导了读者对亚裔文化和美国文化的认识。所以在亚裔美国文学课上,学生们在阅读华裔文学作品时就会质疑作品中对人和事物描写的真实性。特别是在描述中国文化、风俗、礼仪和习惯时,有些描写与学生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大相径庭。例如在很多华裔文学作品中,都会写到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对妇女歧视和压迫的问题,还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糟粕———男人夫权思想。毋庸置疑,这些内容在一定历史时期是事实也是存在的,但很多作家的描写是缺乏客观性的,他们的讲述与实际状况相去甚远甚至夸大。学生们在讨论到这些问题时会感到不能认同。相反,对于美国读者而言,他们一定会认为这就是中国社会、文化的写照。因为美国人了解美国远没有中国人了解美国那样多。遇到学生们的困惑,教师要有意识的教育学生,让他们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思想,提示他们文学作品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在亚裔美国作品中,由于受到当时政治社会因素以及不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作者笔下的亚洲各国和美国的历史和文化没能真正地反映客观现实。因此,在阅读亚裔文学作品时,需要人们从审美角度出发,用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客观地去挖掘和分析两种文化的真实状况。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从人性的角度,分清和分析亚裔文学作品中的真善美,假恶丑;抛出政治、宗教、种族、性别等因素,积极地发现作者赋予作品的真实情感和人性的美。特别在亚裔作家描写两种文化的冲突而判断孰是孰非的时候,应当用美学寻找思想根源的方法,去找到两种文化的本质之所在。例如在许多华裔作家的作品中,对于美国人现在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模式是颇为赞同的,他们认为美国两代人必须拥有各自独立的家庭空间,这是个人独立精神的体现,是一种很自然的生活方式;而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几代人同居一个屋檐下是不可理解的。虽然一些华裔作家在中国家庭中长大,但是在西方思想观念成长起来的一些亚裔作家对此也会有不理解。而学生们认为美国人的家庭关系和父母亲情很淡泊,他们没有像中国家庭那样浓浓的亲情。为了解决学生们的困惑,教师可以通过作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教育学生运用美学的观点找到这种两种文化思想的根源,不要以批判的态度去判断两种文化的好与坏,认真分析两种文化产生和存在的历史背景历史渊源。从根本上了解两种文化的发展过程、两种文化相同点和不同点,用客观的态度看待每一种文化精华和糟粕,真实地了解两种文化的内涵。让学生们在阅读中体会到作品带给他们的愉悦和美感,这样阅读文学作品才是一种审美的态度,也是一种客观的态度。

2.审美教育在亚裔美国文学教学中是一个用正面而积极的态度解读和欣赏作品的好方法

亚裔美国文学课程是深受学生们喜爱的一门文学课,透过他们学生可以了解多种文化,可以通过作家的视角了解美国文化,一些华裔作品尤其深受许多在校学生的喜爱。但由于这些亚裔作家的经历和写作视角不同,他们笔下的故事已经不是亚洲国家人们所熟悉的故事,而是在美国文化影响下的母国文化故事,是一种小说的再创作。比如华裔作家汤亭亭的作品《女勇士》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她笔下的关公和花木兰和中国文化中真正的形象已经不一样了。我们还会看到在他们作品中还会有歪曲事实,夸大母国文化的糟粕的描述。在谭恩美的《喜福会》中就有对中国封建家庭对妇女迫害和歧视的夸大描述。反过来在这些作品中也有对美国文化的不认同,比如美国夫妻对家庭经济的使用分配上,作者也有一些夸张的描写,正如汤亭亭所说“:实际上,我作品中的美国味儿要比中国味儿多得多。我觉得不论是写我自己还是写其他华人,我都是在写美国人。虽然我写的人物有着让人感到陌生的中国记忆,但他们是美国人。再说我的创作是美国文学的一部分,对这点我很清楚。”而另一位华裔女作家任碧莲在他的《典型的美国佬》中也提到她写的是一个美国人的故事尽管她写的是华裔家庭的故事。可见我们在阅读亚裔文学作品时没有必要来考证某种情节、背景、文化、历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它只是作者用他的视角和情感记述和描写着他们周围和心目中的世界。所以在亚裔美国文学课上针对学生们的质疑和讨论要给他们一个合理的解释,我们可以像开始研究这门文学课那样,从文化、政治、历史、种族等方面讨论,也可以运用东方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理论及后现代来解读文本。然而。作为文学作品而言,人性及作品中赋予人物的命运、情感是最吸引读者的,它会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审美教育在这个环节中是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会使读者忽略作品中的政治、种族和文化上的偏见和影响,从文学提供给人的最本质的东西去影响人,教育人,所以在讲授这门课时不妨从审美的角度正面而积极的去欣赏作品,不只是结构分析和理论批评。在讲授这门课时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作品文字中所描写的语言美、画面美、人物美、情节美和情感之美,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同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美感。这是由学生对欣赏对象的形象特征做出的具体再现,再以特定的想象促进其感觉,使其中的感觉因素得到高度兴奋,使作品里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图再现出来一些美的东西,从而让读者感悟到文学的美。同时教师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自己曾经经历的相似情景进行想象,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自己在真实的场景中欣赏。这样,在感受其作品中的正义与邪恶、美与丑的较量的同时,他们也在其丰富曲折的情节故事中得到审美的愉悦,求得心灵的感悟。

3.审美教育会对学生通过亚裔文学作品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影响,能给人以启迪,感染和陶冶情操的作用

美学教育范文6

一、激发兴趣

一堂成功的美术课,首要的一点应该使孩子们对所接受的新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好奇。实践证明,孩子们对所参与的事物,如果没有积极的感情参与认识活动,不可能表现出兴趣的特点来。兴趣与好奇紧密联系着,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活动就不会产生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积极参与。教师善于诱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是形成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一环。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如《中国画写意蔬果》一课,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和认识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绘画——中国画,这节课的成败就在于教师能否通过讲述和介绍,使这一传统艺术在孩子们的心灵上烙下深深的印迹。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教师可以把新知识编成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讲给他们听。如,我在向学生介绍中国画的特点——“落墨不可更改”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位才学出众的宫廷画家,有一次得到了皇帝亲手赏赐的一幅绫子,并命他在绫子上作画。画家由于高兴贪饮了几杯酒,不料他在作画时手打颤把一滴墨抖落在了绫子上。画家吓出了一身冷汗,因为玷污皇帝赏赐之物弄不好是会掉脑袋的。后来,画家急中生智,巧把墨点儿画成一只苍蝇,这幅画后来得到了皇帝的夸奖。老师讲得绘声绘色,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学生听了老师讲述的这个小故事后,古人的智慧消除了他们的顾虑,孩子们便能大胆放手作画了。

二、培养想象力

美育是用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美,反过来对人进行教育,使人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人们在生产中不仅要获得物质上的满足,而且还要从中获得美的享受。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艺术设计和创意的范围十分广泛,美蕴藏在人类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优雅别致的环境装饰,五彩缤纷的生活现象,人类端庄高雅的行为举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艺术作品,等等,都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摇篮。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现实生活的美,也就无法正确认识与理解艺术美。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美术课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和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中的美。

如,我在教《染色图案》时,经过反复琢磨和设计,特别是根据染纸图案这一民间工艺品本身所赋予的花纹自然色彩对比强烈等美感形式,分别染制了小花伞(八角形图案)、小领结(条纹图案)、花裙子(小碎花图案),还有头饰、小手帕等备用。面对黑板上两幅范作染色图案,先由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然后提出两个问题,使欣赏与生活联系起来以引发学生联想。提问一 :“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种图案吗?”回答是肯定的。提问二:“根据你对生活的观察和记忆能不能用它设计一两件服饰?”因为图案是染在正方形纸上的,很容易使学生联想到围巾、手帕等。当学生说出“手帕”时,教师取出事先染制好的漂亮手帕对折三次插在上衣口袋。这给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由读懂到联想就是创造性的想象活动。这一问一答的环节诱发了学生从观察生活到联想设计的欲望。

三、陶冶心灵

美育是以真善美去净化人们的心灵。心灵包括思想感情、性格品质、道德情操、文化修养等。美育可以使学生提高正确判断人类社会中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使人的品格纯洁化、高尚化,进而身心得到美化。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是道德纯洁的精神源泉。”教师的使命是启迪人类智慧,传播人类文明;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教师的全部活动都应贯穿着明确的教育目的,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美学教育范文7

【关键词】美育教育;气质;潜能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290-02

一位古代的学者曾这样说过:“人的头脑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在学生们最需要美的年龄,他们的思维能力趋向成熟,对美的认识由感性变为理性,由外表逐渐走向本质,开始追求完美,希望自我更加完善,此时教师应用人格的魅力去影响 他们,给予他们一些启示,点燃他们心中的火把!

1 通过欣赏中国美术作品,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的底蕴和素养,让他们胸怀祖国,气质表现得更高洁优雅

在美术欣赏课中,借助欣赏优秀的中国美术作品,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用生动、形象的作品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我们知道,中国绘画的发展与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审美观点和中国整个文明史是分不开的。尤其与中国的哲学、论理学、文学、书法、音乐、舞蹈等关系密切。中国绘画渗透着儒、道各家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如不知道中国儒家的思想,就不可能理解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如果不读一点老庄哲学著作,就不可能理解“元四家”会以“平淡天真”作为山水画追求的最高境界;如果不了解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就不可能理解何以会在“丝绸之路”上出现莫高窟这样惊人的佛教艺术宝库,如果不读一些中国的古典诗词,就不会体会到中国绘画中有着诗歌般抒情的优点、含蓄蕴籍的情趣、形象生动的比兴法,抑扬顿挫的音韵、节奏。可见中国绘画作品的背后,蕴藏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此,现在的孩子们若是不闻不问,只知道跟潮流、随时尚,势必会流于肤浅、浮华。所以对中学生来说,更是要主动获取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提高自己的修养,增加自己的内涵。在欣赏的过程中,我们更多是注重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对作品思想内涵的挖掘和引导。鼓励学生在课前课后阅读有关资料、了解相应文化。比如在欣赏顾恺之的《女士箴图》时,首先讲解这幅画曾经的遭遇以及现在还漂泊在外的事实,使学生在惋惜之余对博大精深的祖国文化产生深深的热爱,然后逐渐讲解画中所表达的那种规劝女子应有的一些美德,普天下女子都可以借鉴。在讲解的过程中,我看到许多女生不知不觉的端坐起来,表现出来的某种仪态和气质。我体会到了艺术给人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是珍贵的,是可以引起共鸣的。难怪有些人说:一个人如果听上三个月高雅音乐并且欣赏一些名画,气质马上会变。其实是有道理的,因为从艺术作品中体会到它所包含的文化的时候,是文字无法表达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具有冲击力的改造。

2 结合欣赏表现人物美的作品,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引导他们去发现内在的美,以此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中,有许多表现人物美的内容。在欣赏这些作品时,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感受作品的造型美、结构韵律美、色彩美、形态美、均衡美、和谐美等形式美;更重要的是鼓励他们去发现作品中的人文美、气质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深层的、内涵的美。帮助他们站在高起点上来鉴赏美,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如在欣赏西方作品中,古希腊建筑体现出人和神高度和谐统一的雅典神庙,充满了人的气息。在象征男性刚毅、雄浑的帕蒂农神庙的衬托下,象征女性的伊瑞克仙神庙显得那么端庄典雅。又如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再也没有了中世纪时期高高在上的冷漠神情,而是由和蔼可亲、充满关爱之情的人间母亲所代替,让我们体会到了人文精神的美。再如,荷兰画家维米尔,在他的作品《倒牛奶的女俑》,让我们感受到纯纯的奶香和质朴的气息;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兹用他的画笔描绘宫廷中最底层的纺纱女,画中妇女勤快的身影,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劳动创造美的内涵;现实主义画家米勒,在他的画中歌颂勤劳淳朴的劳动妇女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美;新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以一幅《泉》,向人们展示了女性的纯静美;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在《自由引导人民》一画中表现了女性不畏牺牲、大义凛然的美;印象派女画家卡萨特,用她女性特有的细腻,表现了人间母与子、母与女的亲情美。

3 以艺术家优秀的艺术品质,激发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确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良好的气质应以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文明程度、思想品质为基础,再将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事业结合起来,才会感到充实,才能在气质上表现为振奋精神、神采飞扬,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在我们的美术史上有许多艺术家,为了理想和信念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如西方有常年站在脚手架上,仰头画拱顶画,使得背变駝的伟大画家、雕塑家米开朗基罗;有放弃优厚报酬而尊重艺术规律却穷困潦倒的荷兰画家伦勃朗;有一生追求光和色,却几乎将眼睛画瞎的莫奈;有在画中表现阳光、鲜花、欢乐,而生活却是在穷困中度过的雷诺阿,还有凡高。在我们中国美术史上,也有许多的事例。如不甘与黑社会同流合污的王冕,有怀才不遇处境凄凉,却不屈不挠的徐谓、朱耷、郑板桥。欣赏大师的作品,走进大师的心灵,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并将他们的理想同祖国的事业,联系在一起,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勇敢面对。理想是人生的动力,倘若没有理想的追求,也就谈不上什么优雅的气质了。只有美与理想的一致,才能使人性充满魅力。

4 在教学中设置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美学教育范文8

一.对生活美的体验

美来自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体育运动、竞技、游戏不仅仅是人的情感的渲泄,更重要的是人改造生活的需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生活美的教育。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身体活动,促进青少年身体的正常发育,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过程外,融合对生活美的教育。另一方面开展野外体育活动,更能使学生达到对生活美的教育。因为举行此类活动,学生通常都要准备食品及其备用灶具,在活动中,学生要生火、做饭、搭帐篷、确立方位、使用地图和指南针等。在出现伤病的情况下,还要会医务急救和排难,学生通过自身劳动,锻炼了独立生活能力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

二.对情感美的感悟

现代教学论强调快乐的学习情绪,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和利用提到了相当重视的地步。但在一般情况下这种非智力因素是为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服务的。但这里把情感放在了教学内容和追求目标的位置上,是要求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美的情感教育,即培养其良好的情感品质。要实现其目标,必须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因素:

1、在教和学的关系上,强调学生是教学主体、学习的主人,实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是实现目标的前提。使学生把体育的学习建立在自身愿望需求的基础上,这是实现目标的基本保障。

2、在教学的观念结构上,主张教学活动是认知、情感、行为这三种心理活动有机的统一,这是实现目标的关键。强调体育课必须情知交融与身体发展并举,体育教育结构应是融认知、情感与身体发展为一体的三维立体结构。

3、情境的创设、场地的安排、教材内容的选舍,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参与机会,都有成功的感情体验,使他们在“心态平衡发展”中产生强烈的体育爱好,养成喜欢学,以苦为乐,乐此不疲,自觉锻炼的习惯。逐步形成良好的情感,又如场地处理安排上,仅跑道上划白线和不划折线,学生跑起来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感觉,所以,在场地器材布置力求美观新颖,学生产生新鲜感。又可以挖掘教材中固有的情感因素,准确及时地给予培养,促使其情感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4、个性的尊重并能使其充分发展是实现目标的基本方法。遵循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体育、个性及兴趣、爱好上存在差异的认知规律,要用一种因材施教、分类组合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方式方法以及运动负荷等方面加以区别对待。特别强调,因体育动作困难,身体素质差比不上其他同学而产生紧张、畏惧、出现信心不足、抑郁心态等不良情感品质时,教师更要细心、耐心辅导、充分鼓励等手段,以求达到学生心理上的转变。

三.对真善美的领悟

美学教育范文9

【关键词】体育教学美育教育 教育方法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结构由认识、伦理、审美三大结构组成。故从人的身心发展来看教育目标中“四育”的结构,可将其分为心理发展(德、智、美)和生理发展(体)两部分。前者为精神前提,后者乃物质基础。“四育”目标是相辅相成的有机复合体,各种功能若因偏颇而失衡的话,将会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也逐渐深化,体育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有明确的目标。学校教育中的体育以培养人为宗旨,其目的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使之身心全面发展,配合德育、智育、美育,使学生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育活动过程中包含诸多美育的因素,如体育的形式美、姿态美、动作美等,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情操、审美意识和审美方法,提高对美的感受、鉴赏、表达能力,使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这些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体育教学中构建美育目标的依据

(一)历史依据

在奴隶社会时期出现的专门的教育机构,体育和美育都并列成为学校教育重要内容。周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中的射(射箭)、御(驾御战车)都含有体育的因素,而居第二位的“乐”则是美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美的概念在延伸、美的载体在扩展。当今,不论从美的形态还是从审美主客体关系来看,美育的内容已横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几大类。远远超出了“四科”等文学艺术领域,但美的载体不管怎样延伸和扩展,永远与人的心灵和身体分割不开。因此,在体育教育中,美育目标的构建应延伸到自然界与科学界,社会美与心灵美,艺术美和方法论美等几种关系中,“施美于体中,置体于美中”,即以“体”为载体,拓展美的真谛。

(二)现实依据

从现代化社会看,威胁和腐蚀美的不再是洪水猛兽,而是物质文明的“背离”,一个人精神文明程度表现在人格的高度上。诸如被多种心理暴力驱使,对社会或自然进行破坏活动的人,使人格沦丧;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的人,使人格歪曲等等。这种“背离”致使人对自然的态度表现为“索取”“征服”乃至“破坏”,致使人与人之间感情淡薄,致使人与自我及内部的人与外部的人发生冲突,乃至精神分裂症者日益增多。从现有的艺术教育来看,存在重技轻艺的现象,很难养成创造的灵性,也难以营造出使受教育者“心有灵犀一点通”地把握内涵之精、之形、之意去领略美的境界。

二、体育教学中构建美育目标的思路

人为万物之精灵,万物之美莫过于人类形态与动作美,人体形态与动作美是历代美学研究的课题和创作对象,而人体的正常发育和正确姿态是人体形态美的基本要求。协调感和韵律感是人体动作美的基本因素,人体动作美与人体动作的速度、力量、灵敏等紧密相连。体育是促使人体正常发展、养成正确姿态、培养协调动作、发展身体本质的最积极有效的手段。许多活动项目如体育游戏、集体体操、自由体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花样游泳及花样滑冰等都是在有节奏的乐曲配合下进行的,这其中充满了美的教育。有些活动如田径、体操、武术、游泳、球类活动等,虽无明显的韵律,但均具有内在强烈的节奏感,在高速度、高难度情况下完成最美妙的动作,一个短跑运动员在竞赛中赢得千万人的欢呼,一个体操运动员完成高难度的技术动作,往往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是人体美的显示,给人以巨大的影响。因此,可以说,体育和美育几乎像一对孪生兄妹。

三、体育教学中美育教育的实施方法

(一)针对学生爱美的天性进行美育教育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当发现有的同学对美的标准认识不清,单纯追求穿戴、妆饰,渴望纤细、娇柔的形体时,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明确指出塑造人体美的关键是拥有优美的形体姿态。优美的形体姿态既能展示个人的才华与修养,又能掩饰相貌平平,甚至身体缺陷等不足,更能弥补体形上的先天不足,同时还能体现出高雅的气质风度。另外,优美的身体姿态不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而主要靠后天的培养与锻炼。例如:健美操和韵律操的形体锻炼正是培养身体美的有效手段。真正的人体美要包括健康的体魄、比例适当的体形、优美的形体姿势和高雅的气质风度。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追求健康的美、心灵的美。

(二)利用体育活动美化学生的心灵

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也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要求,尤其是中学的体育教学,更是责无旁贷。

在课内外体育活动中,有些学生拿器材或收器材时,不爱护器材、不合理使用器材。每当我们发现此类现象时,应当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认识到爱护集体财物、爱护国家财产,这就是心灵美的表现

在富有对抗竞争性的游戏比赛或体育竞赛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往往会自然地流露出来。教育他们体育竞赛的公平竞争,力求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从而让他们培植一颗美好的心灵。

(三)利用体育教学健美学生的体魄

体育教学不只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技术、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还要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达到健美体魄的需要。在教学中,我们利用幻灯、图片资料和情景教学,帮助学生明确什么是“健美”的体魄。在此基础上,我们严格训练学生坐、立、走的正确姿势。(1)站姿。抬头,双目向前方平视,面带微笑,挺胸收腹,立腰。(2)坐姿。入座时要轻要稳,面带微笑,上身自然挺直,微靠背椅,双腿并拢。(3)步姿。双目平视,面带微笑,上身挺直,两脚内侧落地时的轨迹近于一条直线。

健美的体魄离不开健美的体格,也离不开健美的精神气质。为此,我们不仅通过行之有效的体育活动来锻炼学生的体格,增强学生的体能素质,更注重锤炼学生顽强的毅力以及战胜困难的信心、抗御挫折的能力,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以健美的体魄投身于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中。

(四)寓教于乐美化学生的情操

在进行球类教学时,在场地设置几幅不同的人像靶,在练习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情绪。在武术、操类教学中,事先在场地划上各种粉线清晰、形式新颖的图案,先用直觉唤起学生的美感,然后在教师洪亮清晰的口号或节奏欢快的音乐指挥与伴奏下进行练习,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强学生的韵律感和美感,还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的动作,特别是在课的结束部分,以优美的音乐伴随学生做意念放松和舞蹈放松,可以使学生在生理上得到锻炼和提高,在心理上获得美的启迪与享受,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综上所述, 在多彩的体育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它不仅能给学生提供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可能,而且可以借助美感的心理力量丰富学生对美的情绪体验,从而调动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但特别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做到有的放矢。体育和美育在全面发展人的性格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终身体育的理念下,我们要倡导以美健体,通过体育教育提高人们鉴赏美的能力。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会有更多更好的办法。

【参考文献】

[1]刘俊庭.体育运动与健康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

[2]蔡仪.美学原理.湖南人民出版社.

[3]杨安仑.美学研究与应用.湖南人民出版社.

[4]丁锦宏.教育学.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