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绕水围的神仙佛道模式
先民们出于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产生了山岳灵石祟拜与昆仑神话,以为主宰神灵世界的至高无上的上帝和群神,在人间的住所是居于世界之中的昆仑山,昆仑山上具备了理想的仙居环境(《山海经•海内西经》)。神山周围有神水,山上有神树、水井,并有守门神保护。山上有“平圃”、“县圃”、“悬圃”、“疏圃”、“元圃”、“玄圃”等仙境,圃中有池。山水环绕的昆仑山模式,成为中国园林文化中仙境神域景观模式之一。
先民出于灵水祟拜,产生出具有海岸地理型特色的蓬莱神话体系:大海中有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高下周旋三万里,顶平旷可九千里,洪波万丈的黑色圆海成为天然的护山屏障,山上既有可供人类居住的金玉琉璃之宫阙台观,赏玩的苑圃,那里有晶莹的玉石、纯洁的珍禽异兽,又有食之可以令人长生不死之神芝仙草、醴泉和美味的珠树华食。
秦始皇、汉武帝首先运用蓬莱神话系统提供的仙海神山景观所创作的宫苑造型,成为后世帝王创作宫苑池山的一种“秦汉典范”,士大夫们也竞相仿效。
佛教须弥山模式,须弥山即妙高山,原为印度神话中的山名,本义是位于世界中心的金轮之上。后为佛教所用,指帝释天、四大天王等的居所,其高八万四千由旬,顶峰居帝释天,山腰为“四天王天”,居四大天王及眷属。山周围为七香海、七金山,第七金山之外为咸海,咸海中有四大布洲,洲外又被铁围山团团围住。而九山八海之中心是须弥山。
以上神山和大海结合的景观模式,呈现出水围山绕样式,山上有植物和建筑俱全,是个安全性强、生态环境特别优越的生存空间。
费尔巴哈讲到过“一种精神的水疗法”,认为“水不但是生殖和营养的一种物理手段……而且是心理和视觉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药品。凉水使视觉清明,一看到明净的水,心里有多么爽快,使精神有多么清新!”(费尔巴哈《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第542—543页)而植物茂密的青山,引来飞禽走兽,带来鸟语花香。春山淡冶如笑,宜游;夏山青翠欲滴,宜观;秋山明净如妆,宜登;冬出惨淡如睡,宜居,足可“和于明阳,调于四时”(《素问•上古天真论》)。绿色植物具有调节改善小环境的气候、保持水土、滞留、吸附、过滤灰尘以净化空气、杀菌、吸毒吸收噪音等作用,对人类有医疗保健功能。以盛夏植物的降温作用为例,绿化植物庞大的根系象抽水机一样,不断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然后通过枝叶蒸腾到空气中去。一般一株中等大小的榆树,一天至少可蒸腾100升水。(冯采芹编《绿化环境效应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39页)如果一株树木每天能蒸腾88加仑(1加仑等于45460升)水,即可产生l亿焦耳的热量消耗,它抵得上五台一般室内空调机每天运转20小时。(同上第172页)又能产生被喻为“空气维生素”或“空气长寿素”的空气离子。
承德山庄是“逢草逢花莫不香”,乾隆在《松鹤清樾诗序》中写到:“进榛子峪,香草遍地,异花缀崖。夹岭虬松苍蔚,鸣鹤飞翔。登蓬瀛,临昆圃,神怡心旷。洵仙人所都不老之庭也,”乾隆诗曰:“寿比青松愿,千龄叶不凋。铜龙鹤发健,喜动四时调。”
二、风水佳穴模式
风水佳穴的意念模式,被西方科学家称为“东方文化生态”。风水说源于中华先民早期对环境的自然反映。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尹弘基教授提出风水起源于中国黄土高原的窑洞、半窑洞的选址与布局,距今6000多年前陕西西安半坡的仰韶文化,已经是一个典型的风水例证。(丁一等《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第6页)可见,古人环境吉凶意识,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生态经验积累,中国原始人选择的适合自己居住的满意生态环境,是中国人理想环境的基本原型。《周礼•地官司徒》“以相民宅”的目的是“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
中国古代造园讲究风水,又称堪舆,风水术以四灵之地为理想的环境,“四灵”具体化为山(玄武)、河(青龙)、路(白虎)、池(朱雀)等环境要素。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但用的是相对方位,并非东西南北的绝对方位。其堪舆工具“六壬盘”和风水罗盘,是时空合一的相卜占地工具,是将天人合一思想模式化和仪轨化。风水将最吉祥的地点称为穴,穴的四周山环水绕,明堂开朗,水口含合,水道绵延曲折。追求环境的回合封闭和完整均衡、背阴向阳、背山面水、坐北朝南,爽垲高敞,“具有日照、通风、取水、排水、防涝、交通、灌溉、采薪、阻挡寒流、保持水土、滋润植被、养殖水产、调整小气候,便于进行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等一系列优越性”(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95页)。这种山环水抱,重峦叠嶂、山青水秀、郁郁葱葱的自然环境的和谐风貌,形成良好的心理空间和景观画面,反映了中华先人的摄生智慧。
今天,中国的风水说被国外生态学研究者充分肯定,被称为“通过对最佳空间和时间的选择,使人与大地和谐相处,并可获得最大效益、取得安宁与繁荣的艺术”,是“驾驭龙的真正的科学”,誉其为“宇宙生物学思维模式”和“宇宙生态学”。(转引自俞孔坚著《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第96页)
清代乾隆时请法国传教士韩国英协造圆明园,“希望北面有座山可以挡风,夏季招来凉意,有泉脉下注,天际远景有个悦目的收束,一年四季都可以返照第一道和末一道光线”,注重了人和自然的有机联系及交互感应。如乾隆造的“静宜园”,建在北京西郊的香山山坳里,北、西、南三面环山,“即旧行宫之基,葺垣筑室。佛殿琳宫。参差相望,而峰头岭腰,凡可以占山川之秀、供揽结之奇者,为亭、为轩、为庐、为广、为舫室、为蜗寮。自四柱以至数楹,添置若干区”(《日下旧闻考》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因山势高低层层构筑建筑物,与周围的苍松翠柏、溪流瀑布、峭壁悬崖,相融相和,犹如天造地设一般。避暑山庄也是“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君不见,磬锤峰,独峙山麓立其东;又不见,万壑松,偃盖重林造化同。”(康熙《芝径之堤》)因为“胜景山灵秘,昌时造物始……土木原非亟,山川已献奇。卓立峰名磬,模拖岭号狮。滦河钟坎秀,单泽擅坤夷。……宛似天城设,无烦班匠治。就山为杰阁,引水作神池。”(乾隆《避暑山庄百韵歌》)。李约瑟在《中国之科学与文明》中说:“在甚多方面,风水对中国人民是恩物,如劝种树和竹以作防风物,强调流水靠近屋址之价值都是。”
传统风水说中还体现了保护原生态环境的意识。如风水术有关植树的规定,有大环境和小环境两类。在大环境中,风水术认为,草木为龙之皮,来龙是村落住宅、墓地之命脉,伐山木必至伤龙。且树木位于吉方者,伐之则去吉,位于凶方者,动之则招凶,所以严禁伐木。
三、闭合式壶天模式
中国神话中将也称海中三神山为“三壶”:南朝梁萧绮《抬遗记》载:“海上有三山,其形如壶,方丈曰方壶,蓬莱曰蓬壶,瀛洲曰瀛壶。”可见蓬莱仙境也都属于“壶中天地”,道教中的“壶”,不仅盛满仙药,而且还是方外世界的意象。《后汉书》载;“费长房者,汝南人也,为市椽,有老翁卖药悬壶于肆头,及市罢,常跳入壶中,市人莫视。惟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因往再拜,乃与俱入壶中。唯见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共饮毕乃出。乃就楼口侯长房曰:''''我神仙之人,以过见责,今乃毕,当去。”“壶天”这种仙境模式,实际上是封闭式的小天地,里面应有尽有,陶渊明的桃花源、“壶园”、“茧园”、“纟见园”、“芥子园”等都是一种闭合式空间的形象体现。大如承德山庄,小如三四百平方米的私家小园,都有高高的围墙四面围合,具有安全姓和私秘性,这是中国宅园式园林的基本特点,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主人在园中,不下厅堂,尽享山林之乐,享受与自然交感的美感。“松栋焕云霞,瑞图丽景;蓬壶开日月,仁境长年。”人在其间,感到无限的惬意和酣足。
关键词:古典园林;设计;指导意义;继承
前言
我国的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对于世界园林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而且在我国现代园林建设方面也具有极为丰富的经验,在我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时将古典的园林设计充分的融入其中,使中国园林具有较强的艺术内涵及精湛的技艺。在当前我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利用古典园林设计思想来充分的尊重自然山水的基础上,充分的尊重造园者对场地的理解及对历史文化的把握,从而打造一个良好的生态体系,将不同时期的人文思想内涵更好的反映出来。近年来,我国园林景观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充分的吸收和继承了古典园林的精华,并将其更好的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进行应用,从而打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园林景观。
1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特点
我国地域辽阔,具有较为特殊的地理位置,这也给我们带来了独特的地形地貌,由于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所以其所形成的乡土景观类型也较为独特,这也是我国古典园林中主要的空间主体,也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理论,通过古典园林设计思想的充分应用,实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时天人合人的效果,更好的展现出古典设计思想的内涵和精华。
在我国古代,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官宦之家,其在艺术欣赏方面都对审美具有较强的要求,所以会根据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来对居住的环境进行设计,将艺术文化充分的运用其中,从而营造出更适于人居住的舒适环境。通过对园林结构布局、植被种植和亭台楼阁的布置,来对小气候条件进行有效的,充分的对温度、气候和光线等诸多因素进行考虑。而且在对园林进行设计时,充分的借助于周边自然环境空间,不局限于一个小庭院之中,有效的将外界的景观环境与园林内的景观环境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使人们不仅能够欣赏到园林景观的优美,而且还可以充分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与庞大自然进行亲密接触。
在我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对于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更为重视,通过对布局的有效把握,从而做到动静结合,虚实相间。而且在设计时,通过打造独特的个性化功能空间,从而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艺术景观效果,通过将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的有效结合,从而使人们身处园林中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艺术景观效果,充分的将精堪的造园技艺体现出来。
2 古典园林对现代园林具有指导意义
我国古典园林已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而且在世界园林艺术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当前我国古典园林建设中许多已成为名胜古迹,成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缩影,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但在当前现代园林设计过程中,由于受到西方园林设计思想的影响,部分设计师在园林设计上更注重形式,具有较强的个性和视觉冲击力,但缺乏内涵,而且在园林设计上没有将中国人内心对园林景观的感受和理解考虑进去,这对于中华民族景观事业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所以当前在现代化园林设计过程中盲目的引用西方园林设计理论及思想不利于本民族园林景观事业的发展。在现代园林设计上,需要充分的理解古典园林的设计思想和理念,对其进行继承和创新,使其在现代园林设计过程中充分的发挥出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现代园林设计过程中古典园林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涵及对地域性景观的认识,这对于现代景观设计师将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所以在现代园林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以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思想作为思想脉络的根源,从而营造出具有较强观赏性及适宜居住的景观作品。
3 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1 对“天人合一”的古典造园思想的应用
在古典园林的设计中,积极推崇与自然的有机融合,顺应自然的发展,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园林设计效果。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的园林事业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各种景观资源都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利用,但是,人们对于自然的生态环境却是缺乏必要的重视,大量的树木被砍伐,且绿化的安全意识不足,从而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生态资源的浪费。
3.2 因地制宜的古典园林设计技巧的应用
在现代园林的设计中,由于受到城市扩张、大气污染、人口增加等因素的影响,直接缩小了现代园林建设的面积。因此,为了满足现代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在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就需要充分吸收古典园林建设中的“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如古典园林的设计中,通常在空间变化上都比较多样且统一,而将这种充满着层次变化的特点有机的融入现代园林的设计中,就能达到增加园林景观的空间层次感,且在不破坏原始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园林布局。同时,还可将本地园林景观素材运用到当地园林建设中,打造多样、立体的现代园林景观空间。
3.3 古典园林中意境创造思想的应用
在古典园林中,通过对景的合理布局,从而创造出一种意境,进而使人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以有限面积,创造无限意境的作用。在借景方面应用的比较好的古典园林建筑有很多,以北京的颐和园为例,其巧借玉泉山的美景,加上自身建筑的独特建设,此景映彼景,构成了颐和园的整体美观。还有苏州的网师园,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始称“渔隐”,几经沧桑变更,至公元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前后,定名为“网师园”,并形成现状布局。几易其主,园主多为文人雅士,且各有诗文碑刻遗于园内,历经修葺整理,最终形成了这一古典园林中的精品杰作。
4 古典园林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继承
随着社会的全球化发展,各种文化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冲击力,在园林景观设计上,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意义也离人们越来越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实践过程中,中国古典的创作手法及设计思想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所以在现代园林设计过程中,利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思想与现代园林建设有效的结合,不仅使打造出来的园林作品更符合中国的国情,而且还是对历史的传统,使其能够更好的保护好历史的价值,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5 结束语
总之,我国古典园林设计无论从技术和文化上来看,都给现代园林设计很大启示。因此,要站在现代园林设计和发展的角度出发,向古典园林设计理念进行学习和借鉴,创造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园林,保证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邹伟周.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继承与发展[J].现代园艺,2011(11).
【关键词】现代园林,设计,古典,应用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所有的设计都以美学原则为基础,美学思想是由深厚的文化基础积累而成。在我国古典园林设计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以自然精神境界为主要目的,达到很高层次的审美意趣。因此在现代园林设计中要充分借鉴古典园林设计的特点和优势,不断改善和促进现代园林的发展。 1.古典园林设计的特点
我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十分悠久,据记载,我国在周朝时期就已经利用自然树木和山水进行园林设计活动,并且受到神话故事的影响,周文王建立的古代园林雏形--囿。囿内建筑高台,挖瑶池,来供帝王和大臣们享乐。春秋战国时期的云林已经有了自然山水的点缀,而秦汉时期逐渐有了宫苑,秦始皇在同一中国后,建立了阿房宫。古典园林的设计主要依靠奇石、假山、流水和幽静等营造自然轻松的境界,园内以楼阁、亭台等为主要建筑物,各建筑物之间以长廊贯通,并配以石头、假山和流水等锈蚀。古典园林的设计富有含蓄的情感,并强调移步换景的妙处。古典园林中任一元素都是景中带画,动静结合,无论园林大小都变化多段。
2.古典园林设计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2.1.生态、环保、自然 社会发展迅速,工业化脚步也越来越快,环境污染严重,人们对自然环境十分渴望。城市绿地的建立能够一定程度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利用有限空间营造自然环境。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为主,主要展现自然美,现代园林设计可以借鉴古代园林设计模仿自然的方法,例如在绿地建立中,模拟自然植物组合和生长模式,创建城市中的森林,实现森林在城市中生长和发展。而且经过实践正面,复式层植物群落有利于植物生长,后期维护成本也很低。我国目前水资源紧缺,所以可以模仿自然进行地表径流减缓,对雨水进行收集来达到节约用水目的。这一想法通过多次试验已经获得一定成就。目前邵阳市红旗河生态走廊就利用了这一成果,河岸设计以自然植物为主,截取部分雨水后渗入地下,保证地下水源不缺失,并且能够形成淹没区以达到防汛作用。 2.2因地制宜 我国古典园林设计注重因地制宜,主要是指景观选址和景点布置方面。根据场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但是现代园林设计中因地制宜分布景点经常被人忽略。如中华世纪坛绿地的设计,最初方案包含雕塑、喷泉等景观,但是到最后都被删减,而只是采用波浪曲线和圆形先来映衬世纪坛建筑的形体,绿地中多以绿化为主。又如北京东便们明城墙遗址公园设计方面,最初也是设计了很多复杂景观,如激光城墙、玻璃城墙,但是后来考虑到公园性质是遗址公园,主要以保护城墙为主,为了展示古城墙而建,所以应该将仅有的明代城墙遗址作为主体景观。所以最终方案是以植物、园路现行和景点为好明城墙而设计,为城墙提供自然环境氛围。游人可以在林荫下品位明城墙文化的历史和沧桑,简介的布局也让公园自然的融入到城市中,还体现了老北京的历史变迁和古都风貌。 目前很多设计师对因地制宜的要领忽略,将绿地建立成城市广场,甚至有的绿地称为花园广场,却全部使用硬质铺装,街道景观的建立也不考虑市民需求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因此设计师要深刻理解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充分应用,使园林设计的更富有生命力、具有亲切感。 2.3植物合理配置 古典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精华在于诗情画意,并且赋予花木以人性,这是古典园林的特色之一。例如富贵豪放的牡丹、高洁清廉的美化,石榴表示多子多福,紫薇代表家庭和睦,这些都已经被群众认可。因此,对于现代园林汇总植物的配置,不仅要满足生态环境的要求,还要赋予草木人性,这样设计出来的园林更会让人们愿意享受、亲近,也让人感受到园林设计的人情味。古典园林博大精深,现代园林设计应该向古典园林进行借鉴,做到扎根过去、立足现在、取向未来的原则,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满足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对古典文化和古典园林设计理念进行延续。 2.4移步换景 在北京植物园的温室沙漠景观设计过程中,其面积共有几百平米,如何在狭小的空间展示沙漠景观是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对此可以借鉴古典园林中移步换景的设计理念,将沙漠河流、大金琥和巨人柱等主要景点作为道路改变对景,在蜿蜒的道路两侧设计紧密的景观对景,不仅丰富室内空间的层次和变化,也保证了狭小空间内景观的完整性。 2.5寓情于景 园林设计的另外一个设计重点是立意和内涵,古典园林中会经常利用各艺术间的融合,来确保园林整体富有诗情画意之感。现代园林借鉴古典园林设计的寓情于景的这一理念,在设计中巧妙的运用具体形式表达,如利用景名、牌匾等对园林景观进行表达,或者用小型雕塑点名主题。
3.结语
总之,我国古典园林设计无论从技术和文化上来看,都给现代园林设计很大启示。因此,要站在现代园林设计和发展的角度出发,向古典园林设计理念进行学习和借鉴,创造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园林,保证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维拥 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思维——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与现代园林设计 广西工学院学报 2006
关键词:苏州园林;造景艺术;现代景观设计
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其独特的造园思想先后对日本园林、欧洲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直影响到现代景观。本文主要就江南私家园林的造景艺术在现代景观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江南私家园林的造景艺术主要分为借景艺术、叠山造景、理水艺术及花木造景等主要方面,本文主要就这几大方面中最主要的,也是现代景观这几种应用最多的几种造景艺术进行深入地讨论。
一 设计中的借景艺术
借景是我国古典园林造园造景中追求空间的无限外延的重要手段,《园冶》中有说“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借景艺术包含内借、外借、复借等手法,不仅起到扩大空间效果的作用,而且加强空间之间的联系,使各个空间相互渗透,形成整体。
外借又称巧于因借,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许多现代园林设计师都把场地的视域空间作为设计范围, 把山脊线、天际线或地平线等作为空间的参照,通过借景形成园林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或把周围的地域性景观类型引入园林。比如华润置地开发的平门府项目,就将园外远处的古塔纳入到景观之中,正好顺承了平门府的古典园林风格,形成局部大环境的完美统一。
巧于因借需要得天独厚的外部环境,客观条件要求较高,所以内借这种造园方法在现代景观的应用更加广泛。
举例来说,框景是把园林中的精巧实景巧妙地收放到特殊的窗、门框、亭台楼阁门框内,让“画框”中的画鲜活起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何园的月牙门 ,这种月形门已失去其原有的门的作用,主要作用就是在园中塑造一处月形画面,使不透气的隔断墙有了呼吸的地方,同时可以让让对面的景物若隐若现的展现在游者面前,起到空间的引导和指示作用,这种“引而不发,显而不露”的巧妙布置,也使得园林中的景致令人目不暇接。
现代景观中也常借用这种手法,如图1,苏州博物馆中有一面方形的落地玻璃窗,室内没有设置过多的灯光,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阴影画框,画面主体是室外栽种的竹林,窗前设置的座椅使游人常坐在这里休息,就不自觉地入到画中,成为一个人形剪影。小小的一处景观,却因为人们的驻足停留欣赏增加了游览时间,最后形成的感受量也与游览了一个大型景观基本平衡了,得到了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这就是中国园林能够做到小中见大的秘诀所在,被苏州博物馆很好的诠释了。
二 设计中的叠石造景
在园林中将山石零星布置,称为置石,是重要的造园素材,有“园可无山,不可无石““石配树而华,树配石而坚”之说。园林中常用置石创造意境,寓意人生哲理,使人们在环境中感受到真实原野山林的空静之美。
苏州园林中常根据主人欣赏意境的不同,预先设定一个意境主题,然后借助建筑、山、水、花木所搭配成的物境来表现预定的主题。如苏州个园,设定了春夏秋冬四个主题的园子,在春园中栽植竹林,竹林中散置有石笋与太湖石,石笋掩映在竹林中象征竹笋破地而出,太湖石则在比喻一幅百兽争春的景象,小小一片竹林去传达出了各种春天的信息。上海世博中国园中的石笋园也是借用了这种置石方法(如图2),把石笋穿插于竹林之中,结合粉墙等设计元素,以现代简洁明快的设计语言,引申竹笋的美好寓意,来表达对世博园的美好祝愿。同样的手法在现代景观中的应用传递出了新的意义。
三 设计中的水石结合
庭园理水和山石一样, 水也是构成古典园林的基本要素之一, 园林无水则不活。“水随器而成其形”古代造园十分注重水型、岸畔的设计,而聚水最常用的材料就是石。这就是为什么苏州园林中的水离不开石,这两者必然相伴而生。
现代景观设计中,只有水和石的景观未免显得过于单调,所以通常要有植物作为中间的过渡,荷花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留得残荷听雨声”这种宁静的意境,也只有荷花可以诠释出来。现代设计中的林间宅这处私人庭院就将这三者完美结合,(如图3)同时进行现代化变形,同样也是将原来的自然石转化为现代的几何石板,通过不规则的拼接使整个景观活跃起来,荷花与睡莲点缀其间,宁静雅致。
四 设计中的花木造景
花木造景中比较常用的是利用植物的光影美,制造粉墙花影的剪影效果。 粉墙花影具有黑白对比的视觉冲击力,因此在现代设计中常作为一个中心景观出现。
苏州博物馆中的一处粉墙花影山水画就是这种手法在现代设计中的成功应用。这处气势磅礴的山水画就很好的诠释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境界,运用不同石材错落摆放,根据颜色的不同形成了虚实远近关系,将这宏大的画面融于这秀气的苏派园林之中,通过眼前的具体景象,暗示更为深广的幽美境界,是“景有尽而意无穷”,这便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之精髓。
五 设计中的材质的替换移位
古典园林中的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材质在现代设计中也被拿来广泛应用,只是使用的方式与位置发生了转变,材料已失去其原有的功能和作用,更多地转化为一种文化符号与象征传达设计的意义。又或者更为抽象的是对古典园林中的一些事物进行意向转化,是完成的作品看似具有古典意味,但实际上并没有采用任何古典材料,这种手法也更为巧妙。
材质的替换与移位这种设计手法更为被现代设计所接纳,因为其手法更具现代性。奥运公园地铁进站口的景观墙就是运用这种方法,将古典的瓦片移位到墙上和石凳上,古典建筑上的建筑材料与现代装饰手法相结合散发出别样的古典味道。
东湖九号会所运用的是意向替换的手法,将苏州园林中的竹林形象概念化,抽象成纵向的密集线条,运用于建筑的装饰中,同时点缀睡莲水景,塑造出一种竹林中水潭的古典景观意向。(如图4)
六 小结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现代设计师更要开拓思路,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遵从古代的造景方法,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取西方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融中国文化思想之内涵与西方现代之观念,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
参考文献:
[1] 王雷,王建国.浅析现代景观设计中对古典园林的继承和发展[J].天津农业科学,2009,15(4):73-74.
[2] 周伟,王佳,蔡平等.苏州古典园林漏窗之美[J].南方农业,2009,3(8):42-45.
[3] 刘天华.画境文心:中国古典园林之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4.142-150.
[关键词]古典园林;现代小区;设计;应用与发展
欧洲古典园林设计具有很强的美观性,因此也被引入了中国现代小区规划设设计中。将欧洲园林建筑风格与中国现代小区设计进行结合,促进了古典园林设计的新发展。
1设计前期定位
1.1绪论
现今中国社会,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许多人仍然对欧洲古典园林风格十分欣赏,希望自己也能生活在凡尔赛宫苑之中。但是粗暴的复制显然是不可取的,欧洲古典园林那些以草坪为主占地辽阔的风格,非常不符合北方园林的设计风格及经济原则,所以通过新的设计手法,提炼其精髓又能满足居住的功能需要,是本小区园林设计所要探讨及达到的主要目标。
1.2欧洲古典园林历史分析
欧洲的园林文化传统是沿着几何式的道路开始发展的,其中水景、常绿植物和柱廊都是重要的造园要素,其也为15、16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1.3项目概况
中国石油华北石化分公司位于河北省任丘市,本小区是公司为员工兴建的生活区,经员工成立的业主委员会讨论,在企业领导的支持下,小区整体定位为欧洲古典园林风格,建筑及园林都要求遵循这一理念。
2设计原则
2.1设计理念
本小区景观设计以新古典主义作为主要设计理念,以欧式园林为主基调,局部运用了自然式园林的造园手法,并结合当地人文生态环境和现代人生活居住形态,突出其可游可居的特点,创造出一种既体现古典优雅又不失人文关怀的生态居住模式。
2.2设计思路
欧洲古典园林中,几何的规则式园林是其最鲜明特点,水景、常绿植物、模纹花坛、罗马柱廊、雕塑都是造园手法中的精髓,所以在本案的设计中,抽取及提炼这些元素作为点睛之笔,就可以很好的营造欧洲古典园林的风格。
3园林景观分区与设计
3.1总体设计
整体小区占地164330m2,东面为小区主入口。小区景观分为中心景观、水景小镇和庭院组团三个部分。西入口以及北面底商结合成为商业广场。
3.2东入口景观
东入口为小区主入口,也作为了中心景观的东面起始点。所以在设计上采用了有引导作用的长方形欧式广场,中心放置了欧式雕塑作为入口标志。广场中央设计了条形水池,内设了序列状涌泉,与欧式灯柱呼应,似乎在欢迎着居民的到来。
3.2中心景观
中心景观采用欧式古典园林设计手法,沿轴对称、贯穿东西,并配合台地广场,中心雕塑喷泉、欧式景亭、廊架、模纹花坛、情景雕塑等欧式园林的景观元素,着重体现了欧洲古典园林庄重大气的特色。
3.3水景小镇
优美的水系景观蜿蜒于小区之内,顺自然曲线型的道路曲折展开,小区内的道路也同样起伏变化,忽缓忽急,使人行走其间仿佛置身于欧洲依山傍水的美丽小镇之中。
3.4庭院组团
相邻距离较近的建筑之间适合少量人的私密交流,设计成为亲切宜人的小型交流空间。让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进行休闲娱乐、运动健身。
3.5绿化配置
植物配置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结合场地的不同功能营造出各具特色的景观空间,并兼顾多样性和季节性,进行多层次、多品种搭配,力求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
4结语
以欧洲新古典主义为思路设计的新村小区,满足了业主的需求,运用中心景观的几何对称式设计手法,欧式亭廊、模纹花坛、罗马廊柱展现了奢华庄重的欧洲古典园林风格,同时在周边大面积生活区域则设计成为欧洲水景小镇的风格,以自然式布局为主,兼顾了经济原则及中国居住区模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古典园林手法;现代景观设计;运用与对策
Abstract: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of classical garden with technique has become a trend,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lassical gardens technique development and connotation, analyzes its in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in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for the concerned personage reference consultation.
Keywords: classical garden technique;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Use and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TU98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现代景观设计已成为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丰富了城市建设景观效果。但现代景观设计也是建立在古典园林手法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成。
中国古典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远在周朝,我国就有园林营造的记载,囿即古典园林的雏形。秦朝阿房宫、汉代上林苑、隋代西苑、宋代艮岳均是我国古典园林的精品。直到现代,我国古典园林中的美学特征已广泛渗透到现代景观设计中,为整个城市建设服务。园林创作和管理人员如何正确理解古典园林手法的特点及其跟现代景观设计的关系具有深远意义。
古典园林手法的总体特点
通常我们所说的古典园林手法指的是在农耕文明的背景下,由多种艺术融合而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相比,历史最久、持续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是一个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的风景式园林体系。按照中国园林手法的类别来讲,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人工及天然山水园林两大类。
人工山水园林主要是指经人工营造后的园林,是指在平地上经开凿水体及建造假山,并配以花木的栽种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它的主旨在于将天然的山水风景缩影到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一般这种园林都是建造在平地之上的,而且以城镇居多,起到点缀城市,美化生活环境的作用。
天然山水园林主要是指建立在天然山水中,运用传统的堪舆理念,点缀具有宗教、观景、休憩、地标功能的建筑或构筑物,使之成为天然山水的一部分,在自然景观中起到点睛的作用。这就是我国众多自然风光优美的风景名胜区、名山大川均有人文景点点缀期间的原因。自然山水园林也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与自然共生的和谐理念。
分析我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
我国古典点园林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是跟其美学特征有关系。在当代我们所说的景观设计究其根本是从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繁衍而来的,所以要掌握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才能更好的把握现代景观设计的精髓。
我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借助于假山、奇石、幽径、流水营造出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的境界。园林中的建筑物常见有亭、台、楼、榭、阁等,房屋之间用长廊贯通,假山石、流水、植物配合建筑物组成富于韵律美的园景。和西方园林不同的是,中国园林设计含蓄抒情,以曲为贵,强调移步换景之妙,不似西方园林一目了然。园林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景中带画,耐人寻味,平静中有变化, 变化中有收敛,无论是大园子还是小园子,都各有特色。
在中国古典园林几千年的营造史中,也总结出了欲扬先抑的空间对比手法、峰回路转的角度变换方式、巧于因借的构图模式等等众多的园林手法,但其精髓还是对不同层次美的追求。
简述古典园林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总体来讲,现代景观设计是在古典园林的基础上进行的,论及古典园林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古典园林中的自然观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园林的精髓在于以再现自然山水为设计的基本原则,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在充分运用自然要素造景的布局中形成静态与动态空间布局:小桥流水、叠石飞瀑、三面荷花、四面垂柳等,营造出有形或无形的空间性格:花影,花香,虫鸣等。这些都是在广博的自然画卷中经过高度的概括与升华,形成的“高山流水,鸟语花香”的佳境。这些对自然景观的浓缩与创造,恰恰是“人化的自然”,它融会了创作的个人情趣, 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文人山水园”的精华。我们会感受到中国古代园林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思想,所谓“虽由人作,宛白天开”。
(二)古典园林中创新思维方式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自然始终是园林创作的素材。“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古典造园以自然山水为创作摹本,造园者通过对自然的感受,取自然美之精华于园林中,成就了无数美景名园。因此,深入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应是园林创作设计的基本源泉。师法 自然的过程就是设计者将自己对自然美的亲身经验加以浓缩概括,提纯典型后再用自然元素表达出来分享给大家的过程。园林设计师应当广游天下美景,多接触真自然山水,多搜集积累景观素材,近而更好的总结它们美的本质,才能把它们最打动人心的地方放到设计作品中。
古典园林中的设计技巧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在古典园林的设计中通常会追求意境,用现代景观设计的思想来讲,我们在分析古典园林是一定要注意其内涵,要将园林的意境和所设计的具体实物形成“情景交融”的效果,要力争让人在有限的园林实景中感受到无限的艺术内涵。具体对于景色、情景和意境主要做以下解释:
其一,景色。众所周知,没做园林都是有无数的景色堆积而成的,不过不同的景点代表的情景和含义是各不相同的。也就是说我们在进行景观设计时,结合古典园林中对景色的要求实现“情”、“境”结合非常关键。要做到这点,设计人员在设计景观时必须将建设,山石,环境同想要表达的意境现结合进行考虑,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其二,情境。这方面主要体现人们对于景色的直观感受。古典园林的情境通常是通过有限的山水让人感受无限的想象空间的感觉。要体现园林的情境,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其所处的实际情况,如水面聚而不分,仅在东南和西北伸出水湾小涧,黄石池岸叠石处理成穴状,却能造成源头深远,使你感到水面与外界宽广的河流山涧相连,无形中扩大水面界线,给人余意不尽的印象。
其三,意境。一旦人们对于情境有所感触,自己的思绪将会随之变化,它是反映大家内心深处深层次的东西,是对我们内心意念的一种升华。通常人的思绪都是随着身边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古人通过题额、置石等手法来表达园林中的景观精髓。作为景观设计工作者,带动人们的思绪,让大家产生一种积极,舒畅的思绪和重要。要做到这点,不仅要通过树木、山石、水景、建筑、雕塑等因素的组织,注重景物的外形、尺寸、空间比例、色彩等具体细节,让人感受其中的美感;再通过层次性的光影、质感、气味和声音的结合让人对其产生联想;让人感受环境的优美,享受自然深处的舒适,使人的心灵获得释放。
四、总结
综合全文,不管现代景观远园林设计的如何巧妙,它在本质上都是在借鉴古典园林手法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作为设计人员,我们要时常学习古典园林手法中的优点,灵活的运用于平时的景观设计工作中去,只有这样才能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岱巍.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古典园林设计思想的运用[J].现代园艺,2011,(06X).
[2] 闫妍.浅谈中国古典园林及其在当今景观中的继承[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4).
[3] 魏胜林、徐梦萤.中国古典园林宜居环境和生态理论与现代生态住区规划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0,(19).
关键词:古典园林;元素符号;现代园林;造园手法
1中国古典园林的理念与元素
1.1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理念
中国古典园林大多是古代文人将自己对自然的向往呈现在自己的院舍建造中,通过一种建造微缩景观的表现手法,在自己小小的院落中展现大自然的美景。受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影响,古代文人将天人合一和人性化的理论与自然景观相结合。这就是中国古代古典园林的核心理念。
1.2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元素符号
中国古典园林会运用带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建筑物,例如亭、台、楼、阁、桥、轩等,再搭配植物、假山和石头等组成各种精巧别致的园林景观。以常见的廊、亭、桥为例,其与园中的其他构筑物相结合,构成了别出心裁的艺术形象。其中,廊这一构造物不仅可以起到引导游客的作用,还可以划分空间、构景;亭不仅自身建造样式多变,而且在造景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北京陶然亭公园的陶然亭等都是其中的代表。古典园林造园的四大元素是建筑、山水、树木、花草。这几大要素彼此相互衬托、相辅相成,组成一个完整的园林空间。
2中国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对比
2.1所表达思想的比较
中国古典美学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很深,讲究“师法自然,天人合一”。所以,中国古代园林会在建园时加入自然元素,例如水、假山、树木等,以体现自然山水的特征。这些理念对现代园林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现在,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多,例如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都使人们开始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建设低碳环保型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所表达的观点正好不谋而合,所以说现在的园林景观设计体系有很多都是从中国道家学说发展而来的。这对现代园林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2造园手法的比较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形式。园林从某种程度上表现了建园主人的内心世界,体现了主人的情操和抱负。古人云:“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通过借景,使封闭的园林与外界的美景形成虚实相连的整体,更加丰富了园林景观的层次感。中国古典园林中很多园林都运用了借景,例如北京的颐和园就巧借玉泉山的美景,与自身的建筑相呼应。而现代城市的园林空间大多局限于高楼大厦包围下的狭小空间,借景方面不可能施展开,不能让人们在有限的空间中感受到无限的美景,这也是现代园林需要改进与加强的地方。
3对古典园林元素的继承与创新
3.1古典园林营造手法的运用
古典园林营造手法众多,各种手法在现代园林设计中都有运用,其中,“欲露先藏”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运用最为普遍的营造手法。“欲露先藏”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常常被使用,是实现移步换景的前提。例如,其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就被多处运用。游玩苏州博物馆时你会发现,在众多观景点中,没有一个观景点是可以看到全景的,设计师利用假山、漏窗、植物等,达到“欲露先藏”的效果,同时增加了景观的层次。“曲径通幽”也是被现代园林设计运用最多的设计手法之一。现代设计师为了增加观景的趣味性,延长游览时间,在园林的设计中常采用“曲径”的手法。现代人机工程学研究发现,人在行走的时候很少走直线,由于人的重心偏差,人大多走的是曲线,所以“曲”的设计是适宜人的潜意识的。
3.2古典园林对现代园林的指导意义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已有上千年,对中国人的影响非常大,很多古典园林已经成为一种民族的标志与象征。现代是个开放的时代,在现代园林设计中,难免会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而使设计者失去判断美的能力,以为西方的就是美的,古典的就是丑的。这样设计出来的园林就存在很大的缺陷,就是忽略了中国人对内心园林的理解与追求。从这一角度出发,古典园林对现代园林就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许多设计手法都是可以借鉴的。比如古人讲究的“相地合宜”,在园林建造之前就要对场地进行充分的考察,从而设计出适宜的园林。虽然古典园林已经成为了历史,但它对现代园林具有指导意义,可以引导设计师设计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3.3古典园林在现代园林中的传承
改革开放以后,各个国家文化思想的不断引入对中国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大,中国古典园林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也逐渐被人们所忘却,尤其是一些造园手法,能够熟练掌握的人越来越少。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事实证明,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很多营造手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将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设计相结合,不仅仅是对历史的传承,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创造出更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园林。
4结束语
中国古典园林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是古代文人和工匠人的劳动智慧与结晶,其中包含了大量有价值的文化,现代园林设计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的成果。在现代园林的设计中,设计师往往忽略了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发展,殊不知只有不断加强对古典园林的研究,才能将其优秀的理念运用到实际设计中来,设计出具有中国古典元素和现代气息的中国现代园林景观。
关键词:园林绿化景观;地面铺装设计;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收入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尤其是对城市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城市园林景观应运而生,并且成为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不仅重视城市园林绿化的景观以及植物的选择,同时还强调这园林景观在设计过程中地面的铺装设计的色彩搭配等。我国传统古典园林就在这一方面表现出了极高的审美造诣,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越发的注意这种细节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所起到的作用,尤其是对整个城市环境所带来的重要作用。
1 传统园林景观地面铺设的简要概述
我国古典传统园林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古典园林在审美造诣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杰出特点。不仅仅是在植物和颜色的整体搭配,还有地面铺装设计也引得园林设计师的高度赞扬。园林中悠长的小路是整个景观的脉络,是整个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园林园林小路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园林小路设计中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
1.1 因地制宜
我国古典园林在设计过程中强调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的特点来设计风景园林,小路的设计也自然是要根据园林的实际特色来进行设计。并且在许多古典文献中都有记载风景园林小路的设计,从这一角度我们可以看出,遵循设计的整体法度是我国古典园林的地面铺装中极为重要的一点。
1.2 遵循自然特色
园林景观全部都遵循着自然本身所具有的特色,也就是我国董仲舒强调的“天人合一“的道家理念。也就是在园林景观各种因素的选择和设计中都要保持和谐统一,不论是材料还是整体的设计。园林地面的铺装材料也要遵循着这一原则,一般都选择小石头或者鹅卵石等石头的天然纹理表现出整体所具有的自然美,能够表现出人工以及整个自然的一种高度和谐的状况。
1.3 园林所呈现出的意境
意境是整个园林所表现出来的精髓,也是我国古典园林的精髓之处。在精髓的表现过程中,园林的地面铺装设计起到十分重要的烘托作用。园林地面的铺设多数设计师会选择传统语言中的双冠修辞手法来表现出整个园林景观的整体氛围,从而能够达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身心合一的一种境界,给人带来一种心灵上的愉悦感。就比如我国知名的古典园林,“拙政园”的地面铺装就用“五福捧寿”这样的图案,也寄予了主人希望长寿身体健康这样美好的愿望。同时,利用这种小角落的细节,能够将整个园林衬托出自己想要达到的一种意境美。
1.4 材料节约使用
我国许多古典文献中都强调在园林的设计和建造中,不仅强调意境和美丽,和谐和自然,还要强调这园林在建造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要节约,要秉持着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态度。例如一些废弃的瓦片可以在地面的铺设中使用,这样不既能够表现出地面铺设的自然性,还能够体现出一种节俭的中国美德。
2 现阶段我国园林地面铺装设计的主要情况
自古以来,在园林的设计中一直强调的是园林景观的美学特色和价值,强调不同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呈现出来一种和谐的颜色关系,线条方面的和谐统一。现代社会的园林设计也一直秉承着这样的观念,而忽略了整体的地面铺装设计。从而经常会做出一些不恰当的设计方式,这样不仅导致资源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整体园林的美感,成为现代园林设计中的一大败笔。
现阶段我国园林地面铺装设计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经过笔者的分析总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无主题、模式化严重
受现代工业化的影响,园林铺装程式化、趋同化现象明显。无论你走到哪个小区、广场、公园等,都会发现地面铺装差别不大。
2.2 现代交通发展的负面影响
城市道路的快速发展满足了人们生活的需求,带来了便利的交通,但随之而来的是公共空间的消失。而园林作为城市的“绿洲”,却因为交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的自目改造,使其渐渐地缩小存在空间,弱化了铺装在园林意境设计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3 只重功能,忽略意境
现在的铺地设计,将园林铺地仅仅等同于硬质或软质的界面,只讲究其作为一个起码的“地”的功能,而忽略了铺地景观与园林设计意境美的融合与创造。
2.4 铺地设计生搬硬套
在现在园林设计中,个别设计师懒于构思,往往生搬硬套国内外优秀案例,随意搭配铺地材质,造成园林铺装失去地方特色。
3 现代园林铺地设计的营造
3.1 现代园林地面铺装材料的选择
地面铺装的材料,是直接反映铺地景观设计意图的载体。铺装材料的质感、颜色、尺度都影响着园林景观的氛围营造。首先,铺地材料的质感体现是最直接的材料本身能够直接给人带来视觉和心理上的感受。其次,色彩是景观标清定位的首要元素,我们设计铺地色彩时,不仅要考虑色彩本身给人带来的心理和视觉感受,还要考虑色彩同周围景观及植物的层次搭配关系。再次,铺地材料应在不同的空间呈现出不同的尺度。大面积铺装应使用大尺度的图案,这有助于表现统一的整体效果,较小型的、私密性的铺装宜选用自然的形态与质朴的材料。
3.2 现代园林铺地景观主题性的表现
中国古典园林讲求“寓情于景”,当然现代园林景观同样也十分注重这一点。不同的空间主题,对地面铺装的设计要求也不相同。铺地景观作为园林景观的一部分,起到的是烘托、补充和诠释的作用。所以地面铺装非常精致典雅,材料上不追求豪华,破砖烂瓦也能表现得恰到好处。在纪念型或知识型的空间园林里,通过铺地景观的塑造来全是其文化主题。
3.3 现代园林铺地景观的生态性原则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生态铺装己成为构建生态城市的基础。在现代园林设计中,设计师应把握景观铺地与周围生态的和谐统一。首先,要考虑是否采用环保铺装材料;其次,还要考虑是否采取环保铺装形式;再次,在现有的条件下,怎样做到更好地减少材料的使用及浪费,积极采用镂空形式的铺装和各种生态材料。
结束语
中国古典园林是反映中国五千年文化史的一面镜子,而铺装设计则是其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虽然随着现代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景观铺地的材料种类不断丰富,但是不论古典园林还是现代园林,园林铺地都要围绕“精而合宜”的原则进行精心设计。
参考文献
[1]黄传勇.园林景观中的地面铺装施工技术探讨[J].建筑与文化:学术版,2013(7):301.
1.1儒学
在中国古代,儒学所强调“礼乐”的思想去创建建筑和园林空间,给人以和谐秩序之美,却形成论资排辈的规则——各居其所。最为典型的是皇家园林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平面布局和空间构成,故宫、颐和园、避暑山庄等。园林空间中的建筑群以其轴线、建筑体量、位置高低等外在特征,进而对其使用者的等级关系进行表述[1]。
1.2道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的形成对后世的绘画和书法乃至园林产生了影响。庄子和道家的审美理念与儒家的礼仪规范应用于园林中则截然不同[2]。中国人既存在着儒家修身养性的积极愿望——“齐家,治国”,也寻求道教“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的生活态度。如苏州沧浪亭,取《楚辞》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名曰“沧浪亭”,表达了园主随遇而安的处世之道。苏州网师园,网师乃渔夫、渔翁之意,又与“渔隐”同意,含有隐居江湖的意思,网师园便意谓“渔父钓叟之园”,此名既借旧时“渔隐”之意,园内的山水布置和景点题名蕴含着浓郁的隐逸气息。
1.3禅宗
禅宗是融合了中国文化中的佛教宗派。禅在理论上、感情上、思想上超越的形而上是另一种精神追求,它指导着广大知识分子的文化、文学艺术审美和创作,以及对生活的态度。佛教园林即体现了儒家文化所代表的中轴对称、建筑等级的审美要求,又追求道家文化风景名胜的自然天成,是二者的兼收。
2巧夺天工——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
2.1叠山理水
叠山理水是传统园林艺术中经典的营造手法[3]。园林叠山理水包括对原有地形水体的利用改造,挖湖堆山,引泉凿池。郑绩的《梦幻居画学简明·论泉》:“石为山之骨,泉为山之血。无骨则柔不能立,无血则枯不得生。”说得十分贴切。山石是有形的,是刚性,水泉是无形的,是柔性。山石赋水泉以形态,水泉赋山石以生气。通过该种方式,可以实现景物的刚柔并济,气韵生动,山高水长,仁智相形。
2.2种植搭配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私家园林文化里,许多植物被拟人化,象征着文人们宏伟的想象、思想的趣味、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感情。孔子《论语·雍也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荀子》曰:“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自古以来受“君子比德”思想的影响,人们赏花识木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园林植物配植既要满足绿化功能和造景功能,更要注重花木言志。例如,“四君子”——梅兰竹菊,“岁寒三友”——松竹梅,秋叶凌霜色愈红,莲出污泥而不染。借物写心,托物言志,古人对园林植物的搭配强调追求其精神的喻义。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彰显气节,虽不粗壮,但却正直,坚韧挺拔;不惧严寒酷暑,万古长青。如今,古典园林中“竹径通幽”艺术手法在现代园林休息区依然适用。
2.3建筑
园林建筑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不可或缺的构园要素之一。在中国的古典园林造园中,园林建筑更多的是以满足其居所的要求,而本身是不作为主要审美对象的,旨在创造一个完整的空间意境[4]。这和西方古典园林中建筑作为视觉观赏中心的造园手法恰恰相反,中国古典园林不是从建筑以外来单纯地观赏建筑的视觉美感,也不是在其内部感受建筑内部空间,而是欣赏包括建筑在内的整个园林空间组合的意境美。现代园林设计中,建筑不仅具有实际使用的功能,还是重要的审美对象,从而保证园林景观内涵的多样化。
2.4空间序列
传统的古典园林空间中的空间序列是通过折线展开的,形成了灵活的布局,连续而节奏,组成了园林空间序列的抑扬顿挫。从留园整体的空间序列可以发现,其入口部分狭长、曲折、封闭,在这里人的视野被约束,但随着游客逐渐深入到园林的内部,画面和空间逐渐开阔,先抑后扬的园林空间处理手法,使园林空间趣味性更强。
3巧于因借——中国传统造园手法的借鉴与继承
3.1框景与借景
古典园林往往造园的面积和空间有限,园主为了促进自家园林的广度与深度的扩大,体验更为丰富广阔的园林之趣,以迂回曲折的造园手法,制造出变化多端的园林空间,日涉成趣。这些造园手法中常用的有框景,园林中的门、窗,树枝围合的景框,将园景框于其中。《园冶》中写到:“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防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借景也是常用的造园手法之一,例如郭庄借西湖之景、颐和园远借玉泉塔、拙政园借景北寺塔,都是将园外美景借于园内,以丰富画面。
3.2渗透与层次
渗透与层次在园林设计当中也经常用到。在园林中将2个空间有意识地连通起来,其间不采用分割的实体墙面,这样的做法达到了2个空间彼此渗透、你中有我、景物互相构成2个不同层次空间的目的,2个园林空间彼此相对完整独立,却又互相贯穿、渗透,连通。如曲院风荷的亭桥恰到好处地将西湖与里西湖2个独立空间融合在一起,互为风景。
4精在体宜——中国传统园林尺度在当代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发展
随着时展,儒家“礼乐”思想的空间形式已不适合时展,园林由原来的私人享有变为如今的公共空间。对于“礼”的意义在现代园林设计时虽已较少运用,但中国现代园林立意依旧不能脱离文化的主题,例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设计方案中立意均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有的挖掘中国特有的龙的文化,有的挖掘风水与阴阳哲学,有的挖掘5 000年来的农业文明,都试图将传统文化植入现代园林之中。
园林之所以在今天对人们的生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充当着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因为我国的古典园林宝贵遗产中的艺术风格与如今人们对于多样的室外环境的审美要求相符合。园林既是中国传统艺术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人们应该传承的部分,但对当代生活也有其不适合的地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当代的时代特色与当代园林设计[5]。现代园林在设计时应主要解决园林的空间容量和尺度感的矛盾。苏州古典园林对外开放后,游人量过度使得古典园林的空间显得十分的拥挤不堪,古典园林私家园林的空间尺度完全被破坏,空间美感全无。现代园林多为公共空间,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空间的尺度感与游人量相适应。
5参考文献
[1]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王湘昀.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对现代景观环境设计的启示[D].长沙:湖南大学,2005.
[3] 赵滢.传统造园手法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