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跨文化交际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7 17:59:57

跨文化交际论文

跨文化交际论文范文1

在问候方式上,中国人与西方人也有所不同。中国人在见面时,会询问对方一些关于近况的问题,如工作如何、结婚与否、工资怎样等。中国人把这种问候方式当成是关心的一种表现。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大家都生活在一个集体之中,因而问一些现状问题是对对方的关心,并没有侵犯隐私之说。但是,西方人却与我们不同。他们有着强烈的隐私观念,在见面问候打招呼时,人们通常会问一些有关于天气的问题,而婚姻状况、收入水平、年龄等问题通常不会提起。在具体交流中,西方人对于自己的家庭、工作等私人问题不会过多涉入,他们很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文化差异还有很多。比如,在时间观念上,西方人的时间观念要比中国人强很多。他们认为时间就是金钱,因而在约会与会谈时,西方人都会严格地遵守时间,进行精心的计划,不会因为自己的原因而浪费对方的时间。但是,在中国情况有所不同。在邀请别人吃饭、约会时,人们通常会早到,以示尊重。这在西方人看来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表现。中西方文化冲突还表现在餐桌文化、礼仪文化等方面。由于篇幅问题,这里不再赘言。

二、中西文化冲突的解决对策

1.改变思考方式中国人与西方人在为人处事、接人待物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思维方式不同,说话、意识也会有很大不同。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适应对方的思想与行事方式,是十分重要的。中国人重视整体与集团意识,因而在说话办事时,会把集体利益放到首要位置。但是,西方人则不然,他们有着典型的个人主义倾向。在具体的跨文化交流中,我们一定不要将自己的思想与观念强加给对方,这样会让对方感到不舒服,交流就不会顺利进行。比如,在中西方跨文化谈判中,中国人喜欢在开始就将整体的思想总结出来,在这之后再慢慢地进行细节的讨论,中国人习惯于在整体之下一点一点地进行细节的论述。而西方人的思维却与之不同,他们在谈判开始时就会对细节进行讨论,在谈判的最后他们才会将结论表现出来,并认为只有一步一步地将细节规划好,结论才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在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之后,我们在具体的交流过程中,就应学会改变思考方式,去适应对方的思考方式,这对于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的解决十分有效。

2.对西方文化与礼仪的学习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而在具体的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双方交际的顺利进行受到了各种各样冲突的威胁。中国与西方国家文化背景不同,二者间的礼仪、观念与为人处事方式也存在很大不同。学习西方文化与礼仪是十分必要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多注意中西方风土人情、文化礼仪的不同,而学习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电影、电视、书籍等。现在的世界是一个交流开放的世界,西方文化也充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那么,对西方文化与思维的掌握就不是难事。比如,在一些欧美的电视与电影中,我们就会看到很多与中国人不同的说话方式、问候方式与思维逻辑模式等;又如,在一些书籍里,我们也能看到中西不同的文化特征。只要稍加注意,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就是十分容易的。此外,时常关注一些国际的时局动态,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也很有好处。西方国家的重大改革、社会福利政策以及西方国家的战争关注等,都会让我们不同程度地了解西方,对于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有不同程度的帮助。

三、结语

跨文化交际论文范文2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文化差异

 

一、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按Samovar(1998:48)的理解,就是指“具有足以改变交际效果的不同文化知觉和符号系统的人之间的交际”。国内学者贾玉新(1997:23)的定义更为简单明了,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可见,跨文化交际最显著的特征是持不同语言的交际者之间的“不同文化知觉和符号系统”或者“不同文化背景”。简而言之,就是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既有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也存在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1、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1)、词汇隐含的文化差异,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在语言系统上,可以体现在不同层面上,但词汇作为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是整个语言系统的支柱,必然最突出最广泛地反映文化差异。论文大全。事实上,词汇隐含的文化意义往往随着文化、时间和个人经历的不同而变化;同一词汇会由于不同的文化环境而表现出不同的意义。论文大全。如:“西风”与“west wind”而言,这两词是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对应词,但所涵盖的文化概念却完全不同。在汉语文化中,“西风”指“秋风”,还喻指一种势力或倾向,《红楼梦》第80回中,“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西风有时甚至是破坏者:“昨夜西风过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王安石《残菊》)。看来,“西风”在中国是不受欢迎的,与英语west wind 的内涵截然相反,对英国人来说,“西风”是温暖的春风,生命的催生剂,它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说。英国诗歌中有许多赞美西风的诗句,其中最著名当数雪莱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西风颂》(ode wind),在诗的最后,诗人名传千古的佳句表达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

O, wind,

If wintercomes, can spring be for behind?

(2)、用语表现出的文化差异。用语表现出的文化差异可以反映在许多方面。学生由于缺乏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英语的会话规则知之甚少,从而出现语篇运用失误。笔者曾观察如下一幕:一名外教邀请一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做一次五分钟的教学示范,该生面对同学,说了如下一段“开场白”:

“Ladies and gentlemen,at fist I’d like to say, Miss Flora, thank you for giving me such achance to stand here. Then I’ll tell my classmates, thank you for coming andlistening to me. Now I am feeling excited because this is the first time for meto give an English class. I’m feeling nervous because I’m not sure whether Ican give you a satisfying class. If I can’t, I’ll say I’m sorry to waste yourtime.”

可以想象这位外籍教师当时对这段语篇的迷惑不解。

再如:曾有一位美国友人邀请一位中国学者到家中吃饭,这位学者在电话中不停地说“thank you。”最后还加上一句“I will try to come.”这使得这位美国友人十分纳闷,并感到不知所措,因为他不知这位学者到底是来还是不来。

2、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间的文化差异不仅仅反映在语言交际上而且反映在非语言交际上。所谓非语言交际是指语言行为以外的交际行为,它是不依附语言代码而进行的交际,在人类交际中起着语言代码无法替代的作用[3]。同语言交际一样,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非语言交际行为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尤其是女性,在表达情感方面一般都比较含蓄委婉。即使中国女性在微笑时,也常常“笑不露齿”或“掩面而笑。”而美国人则截然不同,相反,他们情感外露,喜怒哀乐往往表露无遗。又如,美国人伸舌头表示对对方的蔑视和挑衅,而中国人伸舌头是一种自知失礼或失言表示尴尬的方式;再如,美国人伸出拇指和食指表示的数目是“二”,而中国人做出同样的手势表示的数目却是“八”。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ds,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语言和文化,这种语言和文化具有本民族特有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3]。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果交际双方不注重彼此间的这种文化差异,交际时必然会有文化的不同而产生误解,导致语用失误,使彼此间的交流产生杂障碍。

1、文化差异会引起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带来语言使用上的差异。若不了解文化差异,就会出现语用失误,闹出笑话甚至不快。让我们来分析以下两个例子:

(1)、田惠中笑迷迷地举起祝酒:“来,来。今天各位光临寒舍,蓬荜生辉。我代表我自己,也代表我美丽的夫人……”

“去,去,去”!章淑娴扬着手,那样象轰一只苍蝇。“……再就是,我们美丽的密斯林远道而来。”

“什么密斯林,都老太太了。论文大全。” 密斯林又笑又摇头(谌容《散淡的人》)。

(2)、Philip Said:“Oh, Lucy, you are more charmingeach passing week. I guess no one can help loving you when they see you.”

(菲利普说“露西,你真是越发动人了。我想每个人看到你时,都会情不自禁爱上你。”)

Miss JohnsonSmiled: “Thank you,Philip, Thank you.”(约瀚逊小姐笑着说:“谢谢,菲利普,谢谢你的夸奖。”)

在例(1)中,中国女士章淑娴被男士夸“美丽”反应很强烈,用了几个“去”。而例(2)中,西方女士露西面对男士的称赞,欣然接受,视夸奖为一种礼貌的表示。这种对称赞行为的回应方式的不同源于中西心理文化特点的差异。若用中国对称赞行为的回应方式去对待外国人,后果不堪设想。

2、文化差异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信息差。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事物的表达方式也存在着差异,赋予语言不同的含义,如果不加了解,势必造成交际中的信息差。如:“girl friend/boy friend”与汉语的男女朋友字面意思相同,但内涵不同。英语文化中以“girl friend/boy friend”相称,其内涵与性关系有关,而汉文化中男女朋友则专指结婚前的恋爱关系,二者没有性关系;“Valentine’s Day”(情人节)在英语文化中是指将信、卡片或礼物作为爱情的象征赠给异性朋友以表示倾慕的节日,而在汉文化中“情人”却专指配偶以外的异性;“single parent”(单亲)在英美文化指单身父亲或单身母亲,意味着未婚或离异,汉文化中则指离婚或丧偶的一方;“love child”(私生子)在英语文化中未婚先孕女子一般不愿意在社会上公开自己的身世,将孩子称为“love child”显示了英美对其的理解和宽容,在汉语中“私生子”却反映了其与汉文化不相容甚而遭到歧视。

三、结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表达又靠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各民族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多,包容多元文化标准是大势所趋。如果与外国人或赴外国学习工作,就要了解对方的文化,努力做到“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 ”(入乡随俗)。

参考文献:

[1] Samovar, Larry A. et al. 1998.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3rd edition).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2]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 熊金才非语言代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

跨文化交际论文范文3

1.1高职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分析我们不得不承认,高职高专院校,英语课程是让高职高专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主要“阵地”,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种主要途径。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对于英语学习,很多高职高专学生抱有胆怯的心理,多数学生对英语的认识存在偏差。在研究中,笔者利用调查问卷、访谈等手段,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以合肥财经职业学院为例,了解高职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研究发现,合肥财经职业学院的学生多少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但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也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不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为: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知之甚少,缺乏中西文化差异的意识,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不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都只把英语当成工具,更多的精力放在英语等级考试上,认为等级考试的成绩直接代表了英语水平,为日后就业提供便利。这样的思想导致在实际学习中,学生的交际意识淡薄,导致交际障碍频频出现。另一方面,我们英语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中,大多数内容都以英语国家日常生活话题为主。然而,英语教师更注重讲授语言知识,以及培养语言能力,对文化差异的强调不够,导致学生对文化差异也不够重视。此外,学生对有些话题感到陌生,对有的话题不感兴趣,由于缺乏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导致学生不知道在什么语境下如何说出有意义的话,英语课程起不到应有的引导学生注意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作用。

1.2高职生职业素质的现状分析高职院校现如今更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笔者通过访谈发现,很多学生对就业后可以胜任的工作缺乏认知,甚至不知道毕业后该从事怎样的工作,很多毕业生觉得就业压力大,就业机会小,有部分学生甚至害怕毕业,觉得毕业就等于失业。部分已就业的学生反映,自己工作中不能很好地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岗位能力,专业素质欠缺,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不足,工作后抱有焦躁、失落等不良情绪的学生不在少数。由于缺乏足够的职业素质,造成学生学习生活的无目的性,职业选择时的迷惘等各种不利影响。学生对职业素养没有全面、科学的认识,更不知道如何构建。

2跨文化交际能力对职业素质构建的作用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职业素质的构建,特别是帮助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其实是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从而有目的地了解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交际应该具备的素质,增强交际意识,从而帮助学生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如果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那么也就不用担心社会适应能力。

2.1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高职高专院校中,传统的英语教学依然在如今的英语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笔者认为,英语教学的目的和重心应该更多向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倾斜。要做到这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改变观念。高职高专学校当然应该以培养高技能的专门人才为己任,但“高技能”应该包含很多新意义。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要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外,更要给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可能,例如通过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校园活动等各种方式,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实现跨文化交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跨文化能力。对于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师和英语教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由于很多英语教师本身缺乏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或受自身教育信念的影响,依然认为英语教学的目的仅仅是增强学生的英语知识,或只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提高自身的跨文化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培养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此外,还应改进英语教学方式。设置课程时,强调跨文化交际部分,不仅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更能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让英语教学成为一种文化“沉浸式”教学。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设计,例如辩论赛、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体,从而能够感受文化差异,认识文化差异,进一步能够在实际的交际中应用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见习等方式,鼓励学生在实际的交际中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最后,教师应该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在英语教学中,能够使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水平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水平,并能把这种理论和实践的积累运用到以后的英语教学中。学生依旧是英语学习的主体。培养跨文话交际的能力,最终还在于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胜任工作。就此,学生应时时对文化差异高度敏感,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己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对所学单元知识做到提前了解,课堂上,积极配合老师、参与课堂活动,让自己沉浸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课后,充实自己对文化差异的认知,除此之外,学生应该为自己创造机会,抓住每次机会,并能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在一次次的交际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2重视高职生职业素质的构建《中华人民公共过职业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面对风云变幻的就业市场,高职生为了获得成功,除了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更要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素质的提升。高职院校为了实现这一重任,也必须重视职业素质培养。除了要给学生灌输职业素质很重要的思想之外;还要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充分发挥辅导员、教师等各方力量,通过班会、课堂、校园活动,多方位对学生进行影响;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培养未雨绸缪的就业思想,更多的是要改变育人方式,大学生活终究是属于学生的,那么就要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教师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和帮助学生学习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之外,更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培训、社会实践的作用,帮助学生有意识地构建良好、常态的职业素质。

3小结

跨文化交际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 跨文化商务沟通中,非语言交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涵盖了体态语、商务礼仪,以及时空安排等多方面内容,体现了跨文化商务沟通中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发挥着独特的社会语用功能,但不同文化下的非语言交际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为商务活动顺利进行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 非语言行为跨文化商务沟通 交际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对语言交际非常重视,而对非语言交际行为的了解却很少,但根据有关学者研究发现,非语言交际占整个交际过程的70%。心理学家赫拉别思也提出过这样的一个公式:信息传播总效果=7%的语言+38%的语调语速+55%的表情和动作。这也就是说“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而不同文化下的非语言交际形式与内涵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交流的成败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商务交流扩大,跨文化下的商务活动越来越多,非语言交际差异所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本文化中的善意的表示,在对方文化中却可能是敌意的表示,由此可能导致整个商务谈判交往的失败。由于非语言行为总是在无意中表达出来,当存在语言障碍时,人们更倾向于求助于非语言表达,因此,在商务活动中了解对方的非语言交际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非语言交流大致包括体态语(body language)和商务礼仪(business manner),体态又包括表情(expression)、姿态(posture)、手势(gesture)、接触(contact)等。 一、不同文化的商务礼仪中非语言交际表达的内涵不尽相同 商务礼仪涉及到如何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赠送或接受礼物等,是商务活动中重要的一环,虽然通常有一些国际惯例需要遵从,但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仍有很大的区别。 赠送礼物是商务礼仪的必要环节。中国虽有“礼轻情意重”一说,但实际操作中却讲究以礼物的厚重来表示重视对方;但在欧美国家,礼物过重反而会引起误解,会被认为送礼者有所求。被作为礼物赠送的物品在另一种文化下却可能成为忌讳的东西,如中国的手绘、刺绣、真丝手帕是许多国际友人喜爱的工艺品,但在地中海沿岸,手帕代表“诀别”,是商务交往中非常忌讳的东西。 拜访或约会也是常见的商务活动,但在时间上不同文化有不同选择。中国人常喜欢选择周末、节假日进行拜访,因为在中国节假日是亲朋好友欢聚的最佳时间。但欧美人却不喜欢在这一时间接待朋友或接受邀清。他们认为节假日是个人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如果被邀赴约,尤其是公务约会,则认为对方有意妨碍他人。 讨论或汇报工作时,东方上司通常坐着,下属站着;而在西方文化中则相反,上级通常站着,因为他们感觉站着更能控制局面。站立似乎是西方人社会交往的一种习惯,他们通常站着开会,站着接待,聚会时站着交谈,年轻人也从来不会因没有为老年人让座受到责备。美国男人坐着时喜欢把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上,脚尖朝着旁边的人,而这种翘着二郎腿的习惯却是中国人难以接受的,这种姿势被认为是对客人的极大不礼貌。 礼貌是商务交往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但在表达礼貌的方式上,不同文化下的民族有其各自的特点,相同的表示在不同文化下会产生不同的含义,因此作为商务人员必须了解,以免造成活动的失败。 在大多数国家,人们用握手的形式表示问候或欢迎,而日本人是以鞠躬来表示。鞠躬也是全人类都共有的礼貌姿态,但这种共有的礼貌姿态在中西方民族之间是有着“度”的差异。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中国人的欠身或者略为弯腰的动作用得较多,日本人表现得更突出;而西方人的欠身动作则少得多。在有些文化中是以不同形式的拥抱或接吻来表示礼貌和欢迎,而阿拉伯、犹太、拉丁美洲和南欧一些民族则以相互抚摸或闻对方气味来表示问候。 微笑是表示礼貌的另一种方式,美国人会在公共场合随意地对陌生人微笑,而许多俄罗斯人却认为这是不寻常的甚至是可疑的行为,认为美国人的微笑不合时宜。不过美国人却觉得俄罗斯人笑的太少,行事冷漠。美国人谈话时希望看到对方的反应,他们认为,礼貌的听者应该向说者表达出兴奋,难过,吃惊等表情;而中国人讲究喜怒不形于色。美国人用抬眼眉,点头,微笑或同说话者保持良好的目光接触来表达对说话者的关注,虽然在某些国家文化中认为直接的目光接触是不礼貌或是暗含威胁的行为。如果你和一个美国人谈话却不直接看着他的眼睛,他可能会质疑你的动机或猜测你不喜欢他,而中国人为了表示礼貌、尊敬或 服从,总是避免直视对方,因此英语国家的人比中国人目光交流的时间长而且频繁。 此外,在敬酒茶时,英语国家只敬一次,而且用一只手递给对方,而中国人用双手递东西,并且要三番两次地劝敬。 二、不同文化中体态语含义不同 1.体距语行为的差异。体距语行为指交际中人与人之间所处的角度及空间的位置,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一种无形力量,是人际关系密切程度的一个尺。美国学者霍尔(EdwardHall,1969)研究了人们对空间的需求,他认为人的交际距离可分为四种类型,并指出其场合特征和人际关系的亲疏程度,这四种类型分别为:第一类是亲密距离(intimate distance)为45cm,交际者之间关系非常亲近;第二类为个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指熟人、朋友、同事之间的一般熟悉关系,身体距离45厘米~80厘米;第三类是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即一般社交场合陌生人之间的关系,体距为1.30厘米~3厘米;第四类是公共距离(public distance),如演讲厅等一些正式的社交场合,体距为3米至目力可及,听力可及的距离。 由此可知,在商务交往中我们对欧美人的交往距离为第三种。但与拉美或阿拉伯交往距离要近的多,在他们的文化中,人们在交往距离很近并且经常互相接触。如果这些国家的人在谈话中离美国人太近,美国人就会感到不适,并且后退,而他们却会紧跟,因此等谈话结束时,他们的所站的位置距谈话开始时的位置已经很远了。 在中国,同性别的青年互相搂抱是友好的表示,异性之间的接触则较谨慎和含蓄,而在英语文化国家刚好相反,异性之间的接触比较自由,而同性之间的勾肩搭背则要遭人白眼,被认为是有同性恋嫌疑。实际上,英美人总是与人保持适当的私人领域,这与中国人的行为截然不同,中国人不但不随身携带私人空间,对拥挤也习为常。 2.手势语言的差异。手势是各种语言中运用最为频繁的一种非言语交际形式,但不同文化下,相同的手势可能含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在表示祝愿时,中国人常是两手合掌放在胸前,英美人士则是食指与中指交叉右胸前表示“祝你成功”或“但愿如此”(在中国这种手势表示“十”)。表示吃饱时,俄罗斯人用手掌齐颈部的姿势(而在中国却表示杀头),法国人是把手掌抬到嘴唇上边快到鼻子的地方,加拿大人则用右手掌举至额头的动作。 英美人把中指放在食指上而,表示希望事情能办成功,具体说法是Let’ s keep our fingers crossed;把两手摊开,耸耸肩表不“我不知道”或“没有办法”;欧洲人用拇指朝下的手势表不反对或不接受某事物;在英国人,手掌向内两指头形成‘V’型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但是邱占尔在一次演讲中,改用手掌向外,形成V型来表示“胜利”,引起了一阵轰动并得到了听众的认可。 OK的手势被广泛使用各种场合表示“好”或“是”。但如果和日本商人谈判结束之后,向对方作OK手势后,日本商人的态度可能会改变。虽然在许多文化中OK表示“很高兴我们谈成了这笔交易”,而日本人却理解为“他在向我们提出要钱的暗示”,因为在日本,OK手势就像硬币形状一样,表示“钱”的意思。法国人理解OK手势为“零”或“不值钱”。在德国和巴西等国这一手势是非常粗鲁的甚至是侮辱性的。 把双手举过头鼓掌的手势,在美国通常表示战胜对手后的骄傲,而在俄罗斯这却是友谊的象征。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时,为表示友谊做出上述手势,这使许多美国人感到不舒服。布什总统访问澳大利亚,一切圆满,可是,他向澳大利亚的欢送者告别时竖起了大拇指,这引起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对美国人来说,这是友好、赞誉的表示,而澳大利亚人却认为是猥琐的动作。中国人和日本人在遇到困惑或为难时,常常手挠头,并深吸一口气同时发出“嘶”的响声,而美国人则没有这一动作,他们对中国人和日本人做上述动作常常不解其意。 总之,跨文化商务交流中不仅要求语言得体,也要求非语言行为的得体,才能达到谈判的目的。成功的交流是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言语行为是商务活动能顺利进行保障,了解商务对象国家的思维方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及其与我们思维习惯的差异是交流成功的关键步骤,做到“入国问禁,入乡随俗,入门问讳。”

跨文化交际论文范文5

关键词文化教学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1跨文化深入英语教学势在必行

1.1高校英语教学的实施现状分析

北京外国语大学胡文仲教授提出,学习一种语言应该同时发展两种能力: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和社会能力(socialcompetence),即文化能力(crossculturalcommunicativecompe?鄄tence),这一理论已经为我国外语教学工作者所广泛接受。美国语言学家RobertLado认为,学习一门外语的目标是使用这门语言的能力从目的语的语言及文化方面理解它的意思及内涵,可见中外学者都格外重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随着我国入世的成功,全球一体化及资讯时代的到来,社会上迫切需要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纵观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可谓喜忧参半。令人欣慰的是:学习英语的人数庞大,越来越多的人对英语感兴趣,各个高校的学生花在学英语上的时间及精力都是相当多的,学生在各种英语等级或水平考试中也屡获佳绩。让人担忧的是: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并未有多大改善。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低下,语用失误频繁。这确实值得语言教学工作者进行深刻的反思。

1.2英语教学事倍功半的原因透视

造成这种喜忧相杂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过分地注重纯语言的教学而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关。虽然近几年对纯语言教学的效果提出了质疑,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但其影响却不是在短时期内可以消除的。另一方面,也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文化教学的侧重点不同有关,过多地强调了外国文化的学习。要使这种情况有所改善,在英语教学中就需进行跨文化的导入,以达到“均衡”发展。

我们的教育既要培养出会用外语表达外国的事物文化的学生,也应会用外语来表达我国的事物、文化,向外国介绍中国的优秀文化,以达到在对外交流中的平衡发展的学生。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进行跨文化导入,也就是使整个语言教学过程变成是对目的语和母语文化不断加深理解和认同的过程,从而使英语教学与实际应用不致于脱节。

2实施跨文化性英语教学方法及策略

2.1文化与语言的相互依存性

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语言教学强调的是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培养,而文化教学远没有这么单纯。按照H·NedSeelye的观点,他认为文化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C文化,即文学、艺术、音乐、建筑、哲学及科技成停涣硪桓霾愦问莄文化,它指的是“人们的生活”,即风俗习惯、传统和社会组织。虽然它们在教学过程中着重点不同,但它们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是传递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和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决定了语言老师也必然是一名文化老师。然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文化教学又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是语言教学的组成部分。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更多的是进行目的语文化的导入,而一部分老师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有相当的了解,实际不然。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应进行双向文化导入,也就是使整个语言教学过程变成是对目的语和母语文化不断加深理解和认同的过程。

2.2跨文化英语教学的原则

国内外学者都有诸多论述涉及语言教学的基本准则。比如,我国的束定芳、庄智象提出文化导入必须遵守实用原则、阶段原则及适合原则。赵厚宪提出在外语课堂上进行文化教学的四个原则即认知原则、同化原则、比较原则及宽容原则。在双向文化导入的教学模式中,笔者认为应遵循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去粗取精的原则。

(1)各国各民族文化都是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积淀,它们的形成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中英两种文化都深深地带有各自民族的特点,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审视、吸收另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尤其是在当今经济发展不均衡,存在南北差异的情形下,经济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广泛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对待中西文化既不能自卑又不能盲从,这种态度体现在教学中就是比较客观地以无歧视、无偏见的态度来对待异族文化,在经济与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每一种文化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完善与发展的问题,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才能达到共同繁荣,实现双赢的目的。所以相互尊重原则是双向文化导入的基础。(2)求同存异是关键。“求同”在文化教学中容易把握及实施,学生也较容易理解。“存异”却是我们应该侧重的方面。对比是我们了解两种文化差异的有效途径。对待异于我们本民族文化之处,我们首先需要认知、理解,分清哪些是可接受的,哪些是不可接受的,对待其中的一些闪光点,我们甚至是欣赏的。比如,在我们的观念中,尊老爱幼是一种美德,而在西方文化中,更加强调的是个人的独立性。这两种价值观念,很难简单地用“对”与“错”来评判。比如,“龙”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象征吉利的神物,而西方人却认为dragon(龙)是邪恶的象征,认为龙是凶残肆虐的怪物,应予消灭。如果我们缺乏对两种文化差异的认知,必然会导致学生在交际过程中的错误,必然会以我们自己的文化模式代替目的语的文化模式,必然以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进行思考。

(3)去粗取精是必然结果。在中西方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及科技的制约,必然有一部分内容具有时代局限性,有些内容甚至是有悖科学发展的。在英语教学中,注意摒弃过时的、不健康的文化信息,重视正面的、积极的文化信息的对比,吸收英语文化的精髓为我所用。

2.3文化教学应遵从的策略

在具体的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从词汇方面入手,要注意词的意义及内涵,英汉两种语言在词义上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挖掘词语的内涵,有利于正确理解。如“white”在英语里的意思是ofthecoloroffreshsnoworcommonsalt,汉语译为“白的、白色的”,但英语学习者对awhitelie就不易理解。难道谎言还有颜色吗?当然不是,它的正确意义是“不怀恶意的谎言”。同样,许多西方人对汉语中的“红白喜事”中的“白”字也感到费解。另外,在某些场合下,汉语中的“白”字指的是颜色,但在英语的对应词中并无white,如“白熊”(polarbear);“白蚁”(ternite)。而且,汉语中“白费事”(allinvain,awasteoftimeandenergy),““(idiot),其英语对应词中都与“white”无关。这种现象,英汉两种语言中俯拾皆是,从词汇着手,简单明了,成效大,能避免学生望“词”生义的毛病出现。(2)从习语的角度着手进行文化教学是卓有成效的,因为习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进行习语的学习,既能学到语言又能学到文化,并能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看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加深对英语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英汉两种语言中丰富的习语都体现了不同的文化特征,比如,汉语中常常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事物的迅速发展和大量产生”,英语中的同义习语是“likemushroom”(像蘑茹一般)。形容“对事物无兴趣”或形容“文章、讲话枯燥”在汉语中说“味同嚼蜡”,在英语中说“asdryassawdust”(像锯末儿干巴巴的)。对这种现象,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收集素材,进行比较分析的工作。

(3)从社交礼节及习俗方面着手,社交礼节是指某文化或成员在特定类别的交际活动中共同遵守的规则与习惯,英汉社交礼节因受各自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有人打了个喷嚏,中国人的反应是“有人想你了”、“有人说你了”,或开玩笑地说“谁在骂你”,英国人或美国人则说“Godblessyou”(上帝保佑你);很多人认为汉语中的“请”相当于英语中的“please”,但在某些场合却不宜用please,比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不说“please”,一般都说Afteryou;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吃菜、喝酒或请人吸烟时,一般都用“Helpyourself”,也不用“please”,如此等等,不是语言本身的字字翻译,而是文化的信手拈来。

2.4语言教师的素质和角色转换

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导入的原则及具体策略之外,语言教学的素质就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了。语言的交与学具体实施主要由教师及学生共同来承担。在这样一个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大环境下,在教学上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考前背的教法,而改为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帮助学生收集资料,自觉地吸取中西方文化的营养。教师的传统地位“传道授业解惑”就应当有了新的内涵,教师由“前台的圣人”转向“后台的向导”。同时,加强对双重文化的学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对教师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增强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同时,还要具备用外语准确表达本族文化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两种能力才能胜任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只有全方位地实施双向的互动,语言的学习过程就是文化的学习和交流的过程,是活的语言实习过程。

3结束语

在英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打开眼界、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得到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减少语用错误。文化创造力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一种主动从外国文化源泉中摄取新东西的潜能,是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体现和补充;有利于知己知彼,不会使年轻一代对外国文化盲目崇拜,变成“哈韩族”、“哈日族”、“哈美族”;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脱离实际的机械的死记硬背,符合与时俱进的时展要求,使学生能够学到真正活的英语。

参考文献

1何自然,阎庄.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汉英语用差异调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6

跨文化交际论文范文6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教学

    Spitzberg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知识、动机、技巧三个因素构成,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足够的跨文化知识、积极的动机和有效的交际技巧,三个因素应同时具备,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单独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知识

    知识指交际者应该了解目的文化中交际对象、语境以及人们对得体行为的要求等信息。这些知识是交际者正确解读交际对象传达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的基础,同时也是交际者选择得体交际行为的依据。缺乏跨文化交际知识,交际者便会无法确定自己的交际行为在目的文化的某一语境中是否得体、有效。

    跨文化知识包括广义文化知识(涉及各国文化的知识)和狭义文化知识(涉及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识)。广义文化知识从宏观上解释跨文化交际现象,对交际者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做一般性的指导。例如:了解各国文化中存在不同的文化模式和交往规则可以帮助交际者意识到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提高对跨文化现象的敏感度。了解文化对人际交往模式的影响可以帮助交际者理解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对象的行为取向。跨文化交际能力还需要掌握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识和常识,如:该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以及其主流文化模式和优势等。特定的跨文化交际目标要求交际者掌握特定语境的知识,如:进行跨文化商务沟通要求交际者掌握目的文化中有关商务活动的常识,出国留学要掌握与学习和生活有关的文化常识等。

    二、动机

    动机指交际者在预期和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时的情感联想。与知识一样,不同的情感因素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人类的情感包括感觉和意图。感觉指人们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时体验到的情感状态。尽管人们总是混淆情感和思想,但是情感并不是思想,而是人们对思想和经验的情感和心理反映。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会有幸福、哀伤、急切、愤怒、紧张、惊讶、迷惑、轻松和快乐等情感体验。感觉涉及到交际者对其他文化的敏感性,以及对交际对象和某一特定文化的态度。有的人不习惯面对不熟悉的东西,其他文化中陌生的景色、声音、味道使他们退却。提高体验陌生事物的动机有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意图或目的是指导行为的目标和计划,指导交际者在具体交际活动中的行为取向。人们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持有某种定势性的看法,这种看法可以帮助交际者缩小采取应对措施的选择范围,意图会受这种定势的影响。如果在交际行为发生之前,交际者对交际对象或其文化持有负面的看法,那么在交际中,这种负面看法会影响到对交际对象行为的客观判断。如果交际意图或目的是积极的,交际双方彼此的判断和评价准确,表明交际者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强。

    三、技巧

    技巧是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来的得体、有效的交际行为。交际者只掌握必需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持有积极的交际动机还不足以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他必须能够运用一定的行为技巧。这好比一个人想游泳,他看了很多关于如何游泳的书,掌握了游泳技巧的知识,他有强烈的游泳的动机,但是他还是不会游泳,因为他没有掌握游泳的技能。

    很多跨文化交际学者对Spitzberg的理论作以修改,提出相似的模式。例如: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学者提出“意识”是与“知识”、“动机”和“技巧”同样重要的第四因素。PauloFreire认为,意识主要指对自我以及与自我相关联的人或事务的认识,包括探索、实验和体验,是自我反省的,可以自我展现也可以向他人展现。意识具有不可逆的特点,一旦有“意识”便不能回到原来无意识的状态。意识可以提高认知、情感和行为技巧,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应该有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内容。hTtP://Www.XcHeN.COm.cn

    四、非言语表达

    非言语表达也是重要的心智活动之一。交际者要注意对方文化中肢体语言、时间语言、颜色语言、空间语言、辅助语言等非言语符号的细微差别。与言语交际的情况类似,一个具备目的文化非言语交际知识的人不一定能够准确使用该非言语符号系统。因此,在出国之前应该刻意做一些专门的练习,提高运用非言语符号系统的能力。例如:如果准备去日本,你应该在家人和朋友面前练习鞠躬。此外,味道也是很重要的非言语符号,在出国之前应该了解目的文化对味道的喜好和日常的习惯,有的国家,如:美国,喜欢用香水或其他化妆品掩盖人体的自然味道,而很多国家的人们却不习惯使用香水。在教学中不妨使用角色扮演可起到积极作用。

    角色扮演与语境有关,指交际者在目的文化中如何根据自己的角色身份得体地使用言语和非言语符号。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文化记载了社会对不同社会角色的期望和要求,是个体扮演角色的脚本;换而言之,人们根据自己文化内部的角色期待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个体的言行符合其扮演的角色身份。文化是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不同文化对同一社会角色言行的期待不同,跨文化交际者应了解目的文化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期待,并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目的文化的要求。

    在国外,教师与学生尽量保持平等的关系,对学生的约束较少,学生可以自由提问,教师和学生一般使用非正式的、生活化的语言对话,所以一个美国教师在课堂上身着牛仔裤,坐在桌子上讲课可以理解为制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而在韩国,学生期待教师为人师表,仪表言行都应该正式、庄重,美国教师的行为在韩国文化中不符合其扮演的角色身份要求。

    不同文化对职业以及性别的言语和非言语表达方式以及行为模式的期望不同,跨文化交际者要能够调整不同语境中角色身份的行为差异,以对方文化可接受的得体方式进行交际。

    一个人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增加了,交际动机随之增加;交际动机增加在行为上表现为积极参与交际活动。积极的参与使交际者增加经验知识,学到更多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推动积极情感能力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上述理论对于学生来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实践和复习所学内容;提高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加强同学间的合作。对于教师来说,可以使他们更全面、更细致、多角度地了解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情况,给教师提供机会来观察学生在不同语境中完成各类真实交际任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学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跨文化交际论文范文7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译员

一、引言

在当今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间政治、文化、科技、贸易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这种交往表现在合作、援助,抑或战争、冲突,这一切的一切使得世界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格局。事实上,无论是何种交际,沟通是十分必要的。自从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也逐渐密切,因此,跨文化交际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翻译人员也因此需求量增多,但优秀的翻译人员在国内是非常紧缺的,对翻译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一名译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谓跨文化交际,指的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活动,这种交际利用语言作为主要的媒介,通过信息来源―编码―信息传递―解码―信息反馈等环节所构成一个动态的过程,达到交际双方所预期的交际目标。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与翻译的关系

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Brian Spitzberg认为个体的交际能力体现于个体在特定场合中得体、有效的交际行为。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双方共同点减少,差异增多,交际难度增加,影响有效交际的变量包括语言差异、文化差异、世界观、价值观等。Kim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做出更为具体的界定: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个体所具有的内在能力,能够处理文化交际中的关键性问题,如文化差异、文化陌生感,本文化群体内部的态度,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压力等。Spitzberg的定义从宏观上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为得体性和有效性,跨文化交际体现在特定的场合中。Kim的定义是从微观来把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他更强调的是对于文化差异的处理,而不是交际的过程。

在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流沟通的最大障碍就是语言不相通,此时为了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翻译则是成为了最佳的选择。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对译员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活动涉及到多方面,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如语言、文化、心理以及运用语言达到交际目的的能力等多个方面的众多因素。需要对译员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培养和提高的另一点表现在译员在通过语言表达时需要考虑很多方面,如自己的身份,所处的语境需要,还要判断自己所说的语言从语法,文化等方面是否能够被对方所接受。除此之外,译员应有很强的文字水平,能够很好的对语言进行文字转述,需要通晓交际双方的国家背景及往来关系和文化渊源,要对这些国家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要有清楚的理解和认识。这种广博的文化信息基础和广阔的知识视野是一名合格译员必备的基本技能,保证了译员能够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

下面将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跨文化交际能力对译员的重要性:

1.目前社会上有一种比较肤浅的意识,就是会外语就能做翻译,这是一种误解。外交部翻译室主任姜江说,外交部的青年翻译培训是两年,第一年在海内,第二年在国外。在海内深圳翻译公司第一年的前半年是封锁式培训,比大学的要求还要严格,天天早晨8点和下午1点准点听外台,或看外国的电视节目,由其他同道做指导,做听力和笔记的训练。半年之后开始实习的阶段,去旁听英文处、法文处同道们现场的翻译,让青年人有现场感,同时也介入他们的业务培训,通过各种手段让他们尽快成熟。一年之后再派他们到国外去,如美英,通过国外语言环境来进步语言水平,同时开阔视野,了解国外社会文化特点,为归来之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这一过程便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译员不是单单只会外语,而要了解外国文化,并且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做一场国际性会议,译员一定要做充分的准备,对于这个会议的主题,流程等等方面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够成功的实现跨文化交际。

2.如若译员在学习过程中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则难免会出现失误。例如中方接待人员到机场迎接到中国访问的外宾的时候会说,“您一路上辛苦了”,把这句话译为“Im afraid you must have a tired journey.”语法上来讲,这句话这么翻译没有错,但是在外国人听来这句话就显得很奇怪,因为这尽管符合英语的语法规则,但是并不符合英语的文化背景。由此可见,对于译员的跨文化交际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四、如何培养译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知识的储备与积累。笔者认为,广博的知识面是成为一名合格译员的基础,译员应注重平时对于各个领域知识的积累,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这样会或多或少的避免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因为对相关知识的不了解而导致交际失败。

(二)英语语言能力的训练。语言能力作为提高跨文化能力的基础,因此培养语言能力十分重要的,尤其是要深度发掘基础语言知识的文化内涵。第一,语音语调。译员的语言发音要精准的同时,发音的技巧也是特别需要注意的。例如连读语调和同化等以及对于语音的辨析能力,因为交际者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他们对英语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达。第二,词汇和句法知识。政治、经济、教育、卫生等方面是翻译的重要类别,从这些词汇中筛选出用的较多的高频词汇,加强发音,并进行必要的拼写和记忆,并挖掘文化内涵。第三,翻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译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的重点是其基本技巧和技能,翻译技能的培训范围很广,例如:笔记。由于大多数人的记忆力不是超群的,因此在翻译中需要借助笔记进行辅助。笔记是口译的关键,对译员的培训过程中,笔记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掌握翻译过程中处理语言的方法和技巧,林超伦先生指出了口译四大要领:“别停下,即使没有听懂!也要保持连贯。别露馅,即使说错了也要及时纠正,不能失态。别着急,态度一定要平和沉稳。别太久,不能把一句话翻译的太复杂。”

(三)英语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根据苏曼“文化适应模式”的观点,要尽量缩短与对方文化和语言的距离,这样才能习得对方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1.要树立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意识;2.要进行充分的文化导入;3.建构合理的跨文化学习体系。

五、结语

总体来讲,我们从上述方面很容易看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意识对于一名翻译人员的重要性。作为翻译人员毋庸置疑的是要准确并及时客观完整的传达交际者的意图。这对翻译员有着很高的要求,要求其精通源于和译语的同时还要了解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并尽量避免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出现,这就要求其在了解文化背景的同时要注意到文化的差异。因此成为一名合格的译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该作为培训译员的主要目标。(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Lyons,J.Language and Linguistics[Z].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邓建才.影响口译的文化差异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9.

[4]李杰群.非语言交际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际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跨文化交际论文范文8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及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人生价值观、风俗习惯、社会礼仪等,这一切就构成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还要使他们了解英语所依附和产生的英语文化。目前,中国对各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可避免地成了当前外语界的主要任务。怎样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呢?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含义

跨文化交际(cross culture 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言者与非本族语言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涉及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会环境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

二、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遵守着不同的交际原则,这些交际原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们蕴含着文化意义。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遵循什么样的交际原则上,常常会受到他们所依附的文化背景的干扰。

1.价值观念的差异:每个社会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体系,它影响着生活在该社会的人们的思维模式及交际原则。比如说中国人提倡集体主义,相反,西方人更强调个人主义。例如英语某些单词既有褒义色彩,又有贬义色彩,由于中西两种价值观的不同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如ambitious一词,我们常取其贬意,表示野心勃勃,而美国人多取其褒义,表示有雄心壮志。

2. 礼仪习俗的差异:社会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沿袭下来的一种生活方式,习俗文化一般包括称呼、问候、道谢、打电话、告别等。例如,中国人常用“吃饭了吗?”作为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如按字面译成“Have you eaten?”外国人听起来就觉得很奇怪,有时会误以为你要请他吃饭。

中国学生学英语没有学习母语的那种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语言的同时一定要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由于世界上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他文化所没有的特质,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替代另一种文化本身的功能。全球化带来的跨文化交际遇到文化障碍是必然的。胡文仲教授认为:只注意语言的形式, 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因此,要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最佳效果,我们不仅要掌握语言本身的规律,而且还需要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四、在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1.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化素养。英语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效果。许多英语教师对传授语言知识,讲解语法结构驾轻就熟。但涉及到跨文化交际能力时,就会感到自身的文化知识不够丰富,语用能力不强,因而对英语语言文化教学有畏难情绪。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英语教师应到国外进修学习,亲临所学语言的民族文化氛围,耳濡目染,亲身感受英美国家的语言与文化差异。

2.作好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适当穿插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诸如这些国家的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风土人情等等。要让学生明白, 在交际中,不能死死抱住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因为, 即使使用的语法词汇都正确, 也会导致交际的失败。

跨文化交际论文范文9

国际商务活动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体或者交易者之间的交往都带着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特色,因此,跨文化交际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十分显著,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种:首先是交际语言因素,包括词义、语序和句法结构三方面。词义方面,英语词语对上下文语境依赖性较大,含义相对广泛,词义受上下文限制,而汉语词语对上下文语境限制较小,含义较窄,相对具体、固定、严谨。如“10cans to acarton”和“Can we ship the goods in tin?”中can既可以是名词“罐子”,也可用作情态动词表示“能够”。语序方面,由于英汉语表达语序大不相同,翻译时要注意调整。如aver-age annual economic growth rate的翻译应为“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句法方面,英语句法结构较严谨,汉语则相对松散,主要表现在主语和谓语的使用。英语句中主语一般不可缺,谓语动词有时态、语态和语气的变化,中文则相对灵活,主语可省。如“Evidently some mistakes were made andthe goods have been wrongly delivered.”可省略主语译为主动句“很明显,出了差错,发错了货。”

其次是社会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地域和宗教习俗差异方面。英国西临大西洋,西风从大西洋吹来,温暖和煦,因此英国有Zephyr(西风)汽车,而中国西面接壤陆地,东面临海,西风只能带来寒冷,东风才温暖,故而“东风汽车”成就中国一汽;英国是个岛国而中国是大陆国家,因此spend money like water就成了“挥金如土”。此外宗教对中西方影响都很深远,如上帝用6天创世,第7天休息,“7-up”七喜成了众所周知的饮料品牌;但由于宗教形象差异性较大,龙在东方人眼中是膜顶朝拜之物,《圣经》却将撒旦描述为agreat dragon,因此亚洲的“四小龙”译成了“fourtigers”。

最后是思维方式因素。中国人习惯螺旋形地展开叙述,喜欢用宽泛和模糊语来陈述传达信息,如“可能,基本上,有关部门,适当的”等模糊词语用来表达“可以感觉到,但不能解释的话”,让听众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便于说话者有更多机会纠正错误;西方人则是习惯线性思维,喜欢清晰简明的表达方式。因此在商务翻译活动中明确双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性,把握尺度,翻译才会有效。如用“The jobis difficult,and we have made great certain efforts”谈论某个项目成果时,“certain efforts”为一模糊词,若要表明“工作已经产生一些影响”则应译为“we have made positive ef-forts”,国外合作伙伴就明白“哦,工作有效”。

二、商务英语翻译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语言文化能力培养

语言能力培养应从词法和语法两方面进行。词法能力的提高首先从中英商务词汇积累开始,尤其是一词多义的词汇和相关专业术语,即普通商务词汇和专业商务词汇的积累。译者应广泛阅读各类型的中英文商务材料,如商务报刊、商务杂志、商务简报、商务合同等,积极参加商务活动,获得一手资料,实践中积累丰富词汇;其次要培养良好的汉语文化功底,以提高运用准确词汇进行翻译的能力。汉语文化功底的培养应从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入手,提升自身文化内涵修养,还要学习商务礼仪,掌握各类中文商务文体写作以及商务谈判和商务报告等商务活动中的典型词汇、句型和文本,提高商务素养;最后要学习掌握商务翻译常用技巧,如直译、意译、音译和增译等,结合商务英语语言特色灵活掌握常用被动句、无主句和虚拟语气等句式的翻译技巧,提高翻译效率。

语法的主要任务是描述句法结构、语义结构和二者关系,译者对语法的准确掌握有助于提高翻译准确性。语法能力的培养应充分融入各门英语课程学习中,学习者要有意识地对学习资料进行语法句法研究,以提高翻译准确性。翻译实践中要重视培养句法能力,准确分析语序和句法结构,充分理解语句内涵。如“Unless the terms or context ofthis contract otherwise provide,this contract shall be inter-preted in accordance with Schedule A,and each of theterms used herein shall have the meaning ascribed to it inSchedule A(Definition and Interpretation)or Schedule B(Special Terms)as the case may be.”首先分析句法结构,找出句子主干“contract shall be interpreted...and eachshall have the meaning...”其核心意思便一目了然,“合同应根据...解释,每一条款定义见...”,接着根据核心意思自问“合同根据什么解释?什么条款?定义在哪?”再次进行分析,就会找到“in accordance with Schedule A”,“usedherein”,“in Schedule A(Definition and Interpretation)orSchedule B(Special Terms)”,可具体为“合同应根据(条款A)的解释,(此处所用)每一条款定义见(条款A)或(条款B)”,最后结合上下文,将as the case may be译为“以适使用者为准”,整段翻译为“合同应根据条款A的解释,此处所用每一条款定义见条款A(定义和解释)或条款B(特别条款),以适使用者为准”。

(二)社会文化能力培养

中国人学习第二语言往往更注重学习语言知识,忽略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交流实质上是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译者要平衡文化和语言二者的重要性,避免重语言轻文化的倾向,培养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敏感度和洞察力。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双方都会从各自文化角度考虑问题,从而忽视对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为促进交流的圆满成功,译者在理解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和掌握相关文化背景基础上,要利用增减灵活转化来提高处理文化信息的能力。如“饭菜不好,请多包涵”可译为“These are the best disheswe are able to prepare,please make yourself at home”。再如翻译时添加文字补充说明外国人不熟悉的名称和中国历史事件,例如-cultural revolution((1966~1976)),秦始皇Qin Shi Huang(First Emperor of Qin dy-nasty)(秦朝的第一个皇帝),帮助对方理解相关背景,更好地沟通交流。肢体语言是生活口语交际的补充,是使用最广泛和最丰富的表达方式,同一肢体语言行为在不同文化中含义不同,呈现的意义大不相同。如英语国家中说话时人们彼此凝视和目光交流意味着诚实;而在中国谈话时盯着对方眼睛带来傲慢,咄咄逼人的感觉,让人觉得粗鲁和不礼貌。因此,译者需观察学习肢体语言,掌握肢体语言相关知识,促进沟通交流。跨文化交际不是盲目追崇对方,而是尊重不同文化价值和习惯,促进文化融合,促进相互理解。在商业活动中,若不妥善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会造成摩擦和冲突,甚至影响企业合作。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要遵循这一国际通用规则,尊重文化差异,在不损害双方利益的基础上求同存异。

(三)思维能力培养

译者由于易受母语思维影响,翻译时习惯性套用本族语思维方式,否定翻译能比较典型地反映中西方思维差异。如将中文“我认为他不同意这项条款”译为“I think hedoesn’t agree with this clause”,译者没能正确把握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用中式思维对译“我认为”为“I think”,应将否定放在句首,进行全部否定而非部分否定,“I don’t thinkhe agrees with this clause.”才是正确翻译。再如英译中“You can’t be too careful to handle in transit due to thegoods is fragile”应为“鉴于商品易碎,在搬运过程中,越小心越好。”而不是“鉴于商品易碎,在搬运过程中,不能太小心”。

译者要克服固定思维模式缺点,应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首先比较英汉语思维方式,认识其共性和差异性,并在翻译、写作和口语中注意差异特征。其次阅读英文原版材料,如政治报告、科技论文的文献等,培养英语的思维习惯。还要多听、多模仿简洁、地道、典型的英语国家著名演讲材料。多听和多读有助于自我训练,培养英语思维方式,在翻译时可以模仿此类句子和表达相关,逐步意识并分辨中英表达与思维习惯的差异,潜移默化接受并使用英语思维方式,最后通过实践进行举一反三,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如“我们的价格是按照成本加运费报的,所以保险请你们自己办理。”译文可有以下几种:“Since our price is based on CFR,you have to takecare of the insurance”;“Our price is quoted on CFR basis,and consequently,the insurance is to be covered by yourselves”;“Since our price is determined on the basis of CFR,the insurance premium shall be on your account”.这几个译文都传达相同的意义,翻译时要逻辑思维清晰,灵活改变句子结构但不改变句子原意,勇于实践才能在商务翻译中获得良好的效果。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