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跨文化交流定义集锦9篇

时间:2023-06-19 16:29:45

跨文化交流定义

跨文化交流定义范文1

符号的传播的前提条件是传播者和接受者都是同一个符号系统下交流,而在跨文化传播中最关键是打破语言障碍,通过对符号的传播规律的研究分析,发现语言符号的传播过程中跨文化传播现象的本质规律。按照符号学的观点来看,世界属于人类创造的符号世界,人类通过创造、使用符号进行交流,同样人际传播活动其实就是符号的互动传播。人创造了各种语言、非语言的符号赋予相应的意义来进行交流,因此在人际传播中,传受双方在传播过程中都相应的执行编码、解码的功能。所谓编码就是将意义信息通过语言表达,同样解码过程就是将相关符号转换成具有意义内容的过程,就是接受者理解语言意义的内容。显然,在传播过程中关键的因素在于符号在传播过程中,双方都彼此认可既定意义内容。文化传播中,符号存在社会属性,代表经验、传统,因而属于社会所共同所有的内容。

二、跨文化中的语言传播

在传播学中,定义文化交流是一种复杂的、有目的的存在供求关系的交流互动,并且随着交流的深入,传受双方拥有的信息量会随着增加、积累,这种信息的传播交流是无限循环的过程。文化与语言之间存在互动性关系,虽然语言是文化的子部分,但是语言却是文化的核心内容,人们可以在语言中按照文化的发展需要去设计文化、诠释文化,通过语言把文化变成可以加以改造的内容、加以制造的部分。[1]在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与汉语文化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明显存在这种特性,彼此之间相互借鉴、吸收,形成新的语言改造、融合现象。

(一)跨文化传播中的语言“融合”

“在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来源于不同的成分可能混在一起,产生一种与这些语言都不同的新的交际工具,这就是语言混合现象。”[2]这种现象在新疆汉语方言中经常出现,新疆的汉民族长期在多民族地区混居,跨文化交流,彼此影响,相互融入了对方语言中的词汇,是自己的语言相近对方语言。根据贾尔斯的“言语调节理论”中的“同化现象”,即讲话者试图模仿对话者的语言,以便表达相似内容。例如,“巴郎子”是维语里孩子的意思,“巴郎”已经深入到新疆地方汉语中,多次在新闻媒体中出现“新疆巴郎的见义勇为”、“好巴郎心系灾区”的标题。还有“哈马斯”是维语“himas”,在汉语里表示“所有的”,经常在新疆街头水果摊听到“哈马斯多少钱了?”。以上都是存在于汉语中的使用现象,在少数民族中也存在融入汉语词汇的语言。例如,“筷子”、“洋芋”、“电视”、“沙发”都是汉语发音。

(二)跨文化现象中的语言“调节”

如贾尔斯的“言语调节理论”中的“趋异现象”所说,即讲话者在有些情况下把自己的讲话与其对话者的语言相异时调整状态。也就是说双方在交流过程中,遇到解码困难时,试图修正或重新解构以便双方理解。通过这种语言调节,人们把整个文化变成可以修正、再造的存在。例如,在非语言符号中表达没有或者否定的意思的时候,我们一般借助摇头动作借以说明,新疆地处边陲,接壤中亚五国以及俄罗斯,所以在新疆还可以用耸肩,双手摊开来表示没有或否定意义。

三、语言符号对跨文化传播的意义

跨文化交流定义范文2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 实证研究

1引言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以及世界各国间文化的交融,使得“地球村”的概念应运而生。不同文化、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相互间的交往变得越来越密切。准确、恰当地与世界各国的人们交流,这是大学英语教学中所面临的难点,因为交流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文化内涵的对接,从而通过语言作为载体表达出来。所以国际间的交流要求两点:一方面是语言表达准确,另一方面是社会文化的熟练掌握。后者往往是前者达到更高境界的铺垫。很多大学教学往往是语言技巧性训练过多,而着重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很少,我们认为培养大学生的语言背后的文化框架是学好语言的更有效的途径,是具有更为长远而深刻意义的训练。

2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2.1语言与文化

关于文化的定义很多,Kroeber和Kluckhohn(1952)列出了关于文化的164种定义。对文化较为权威的定义是EdwardTylor(1920)所提出的人类学领域中的概念,文化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等所构成的有机体,这个有机体组成了人类社会。Sapir(1921)给出了语言学中的文化定义,文化是指社会所做的和所思考的。HuWenzhong(1998)认为文化是一个特定社会背景下社会成员有代表性的行为模式的集合。Samovar和Po~er(2000)认为文化包括了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行为方式、态度、宗教等等,从宗教到精神的所有领域。

语言反映文化,语言和文化是相互联系的(Samovar&Po~er,1982)。DaiWeidong(1989)认为语言是文化传播中的主要手段和途径,靠它来表达信仰、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并且语言为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其他人文化和思维方式的途径。语言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植于文化,一些学者认为是最主要的部分,如果离开了语言,文化的传承是难以实现的;语言是一个群体最有效的代表,它包括了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和思维的方式。

2.2跨文化意识培养与语言教学

跨文化意识(IA)是深入了解各国文化的动机先导,是辨析各种文化相似与差别的前提(Chen&Starosta,1997)。跨文化意识是一种直觉,对交流中文化因素的意识反应,以及两种语言所存差异的敏感。这是一种无形的但可以被感受得到的。跨文化意识不仅仅是一种意识,而且还是一种洞悉交流信息的能力。Hall&To11(1999)将IA定义为识别、理解和区分本国及目标国的社会背景的能力。

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产生影响的因素,综合起来主要有教师因子、环境因子、学生因子、教材因子等四大因素。其中教师因子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师意识;环境因子包括语言环境、传播交流设备、文化交流环境与机会;学生因子包括学习自主程度、文化交流频次、接受意愿与能力;教材因子包括:教材整体内容设计、教材的难易度、教材中的文化体现。

3样本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调查收据主要采取现场发放问卷的形式,发放对象为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共发放问卷2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l79份。其中英语专业学生占75.6%,非英语专业占24.4%;男生占32.1%,女生占66.9%;大一学生占43.8%,大二学生占52.3%,大三学生占4.9%。

样本的信度和效度是衡量样本数据的两大标准。信度主要检测结果稳定的可靠性。我们采用Cronbach’sAlpha值检验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效度衡量问卷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的,是否测量了要测量内容。我们采用KMO值进行分析。

注: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方法为最大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旋转经3步迭代得到

从表二可以看出,我们选择的四个因子的系数分别为0.729、0.658、O.750、0.625,皆大于0.5,所以均为有效值;KMO值分别为0.862、0.734、0.638、0.693,均大于0.5,也都为有效值。

跨文化交流定义范文3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言语交际

口译作为一种现代职业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已被广泛接受,目前由于其传输消息的一次性和及时性,使之成为一种快速沟通方式的。目前,口译在国际社会中已经建立了的重要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拥有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会议的机会,以此与国际社会进行密切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口译员的语言特殊技能,帮助沟通双方克服语言障碍,成为跨文化沟通中的重要桥梁。

一、口译与跨文化交际

(一)口译

目前,跨文化交际已经经历了二十个世纪的迅速发展。当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世界之间流动性的增加使人们接触不同的文化的机会更多,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全球经济发展更亟需人沟通的能力的支撑。在沟通的过程中,来自不同国家的人说着不同的语言。这时候,帮助他们进行互相沟通的需要刺激了相应的职业的产生,这种职业越来越受欢迎。自然,这些人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翻译中会经常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了克服文化障碍,口译员在跨文化交流中受到重视,在处理难题的过程中,逐渐发展成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迎来了世界的市场,中国的经济得到进振兴。许多大学设置了相应的课程来满足广阔的就业市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口译及口译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成为一名合格的译员。

(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旨在通过对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人们的行为的理解,达到与之沟通和感知周围的世界的目的。我们常常有将这样的学术研究成果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情况,例如通过整合文化,来帮助心理学家更多的了解他们的患者,都是跨文化交际的应用。

将跨文化交际加以定义并开展研究,试图了解文化对地区交际的影响。跨文化交际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其实是早有先例的。毫无疑问,跨文化的第一次发生规模并不大,当不同文化的人第一次遇到,跨文化交际产生了。例如,在中国,“丝绸之路”是中国商人与西方人之间的联系的渠道。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及形式已经有了超越从前的巨大发展。文化的影响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丰富了传播行为的形式,如语言或非语言的手势及其规则和规范,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己的独特的“世界观”和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二、口译和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口译有时是针对交谈时语言符号的表面的解释,其实更重要的是,口译它涉及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这些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交流因文化的介入而变得可行。奈达曾经指出:“要完全胜任翻译工作还需要用文化穿起阅读的线。”口译与翻译有着密切的联系,关于翻译的一些理论也同样可以应用在口译实践的指导中。

三、文化差异对口译口头沟通和建议的解决方案的影响

文化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与其说口译是一种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的活动,不如说口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口译员除了应该具备扎实的双语能力和广博的知识,口译员还应当具备较高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随着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到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国际贸易和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各国间的跨文化交流比以往更加频繁。当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相遇,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作为一种文化的中介,翻译一定要掌握二元文化。如果忽略文化因素,会因不同的国家之间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容易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和尴尬。因此,译员应提高对不同文化的敏感度,在语言和表达的差异中追求语言关系的整合。

口译是通过语言的转换,将消息从一种语言传输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人们常常想当然地认为,一旦一个人能说两种语言,他或她能够对两种语言的翻译。事实上,口译远远超出了单纯的跨语言的活动而成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国内外许多翻译理论家都持有的观点: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它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强调源文本的语境意义进行翻译,这是基于结构)和“交际翻译”(以效果对等强调)就将两者间的区别呈现于我们眼前。所有这些理论都证明了口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

文化差异的本质在于思维模式。毫无疑问,不同的思维模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口译中,思维模式对我们的沟通工作起着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Bassnegtt B &勒费维尔.翻译,历史,文化[M].打印机的出版商有限公司,1990。

跨文化交流定义范文4

关键词 中日 非言语行为 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在中日商务交往中,除了语言的交流沟通外,还会不时碰到由于非言语行为的错误理解而导致的交流上的障碍或失败。翻译本身是一项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中介工作,担负着帮助日本人和中国人之间沟通和协调文化冲突的任务。一名优秀的翻译不但需要具有良好的语言能力,而且更需要掌握一定程度的对方语言的文化背景,特别是对非言语交际行为的正确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将谈话内容准确无误地传达出来,从而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对于日语学习者特别是今后从事商务翻译工作的学习者而言,只有准确理解和运用非言语行为,才会推进跨文化交际及商务工作的顺利进行。那么,如何有效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实现中日间的有效沟通,顺利推进跨文化交际的开展是中日商务翻译工作者不可忽视的课题。

1 商务日语翻译中非言语行为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1.1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的作用

人类交际行为是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的和谐统一,在交际过程中,除了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这两种言语交际形式外,我们还运用大量的如各种面部表情、手势及动作等非言语交际方式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交流思想。可以说,在人类交际行为中,非语言交际行为占着重要的地位和不可忽视的作用。学者Samova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 其他都是通过非言语行为传递的。”由此可见,非言语行为所传达的信息及表达的含义要比言语行为多得多,而且深刻得多。因为在许多场合下,言语行为往往在某种程度上会把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隐藏起来,而非语言行为则会有意无意地表达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思想意愿。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文化中的非言语行为的形式及含义并不完全相同,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非言语交际方式。因此,顺利推进跨文化交际活动进行的前提是需要我们理解和掌握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中日两国同属东方文明,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两国文化既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也有着极大的差异性。如果仅仅只是掌握了对方的语言而没有理解对方的非言语行为所代表的含义,将会很容易导致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或误解。而且,由于日本语言所特有的含蓄与暧昧,日本人往往避免使用语言直截了当地表示否定与反对,因此当从句面上很难分辨其真实意图时,我们就必须通过话语者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其非言语交际行为来判断其言语行为的真正含义。并且,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同时也应当处处注意自己的仪态、举止等非言语行为,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或文化冲突。 因此,在中日跨文化交际中,基于非言语行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及影响,如果忽视非言语行为的习得与掌握,将会导致在中日跨文化交际中遇到意想不到的障碍或挫折。

1.2 中日商务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的作用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中日两国之间的商务往来日益频繁。商务活动既是一种经济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跨国界跨文化的商务沟通活动,必须要通过语言和非言语两种交际形式的相互配合而完成。研究表明,在商务交际中,要想表明态度和传递信息,言语只占其行为的一少部分,而声调和面部表情等非言语行为所占的比重却高得多。因此,同语言的交际功能相比,非言语交际能更准确地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在社交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例如,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优秀的国际商务谈判人员,必须熟悉对方国的非言语行为的真正含义,并通过及时准确地分析这些非言语信息来判断对方的真实意图,以促进谈判进程。

在日企工作的翻译人员如果只是掌握了日语语言知识,而对日企中的企业文化、企业规则及日本员工的非言语行为不了解,就会不可避免地遭遇“文化冲击”,遭受到交流阻碍或挫折,从而影响商务沟通的效果。因此,在中日商务交际中,要想使交流顺畅进行,除了熟练使用日语语言之外,正确运用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语非言语交际手段也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在日本这种注重礼仪、仪态的社会集团中,是否正确使用了视线、表情、动作等非言语交际手段,给听话人的感觉或意思就完全不同。如果使用了不适当的非言语行为必然会导致两种商务文化的冲撞,招致意外的误解和混乱,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和影响。

2 提高非言语交际能力的对策

非言语交际与言语交际是结合进行的,两者相辅相成,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更是言语交流的补充与完善,起着重复、调节、替代、突出或强调说明等作用。那么,如何提高非言语交际能力,正确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人际关系,使商务日语实践得以顺利开展是从事外语翻译工作不可忽视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学习日本文化、商务礼仪、风俗习惯及社会规则,了解日本非言语行为的具体含义,并有意识进行中日文化差异性对比,避免两种文化的冲撞和误解。

由于地域、民族、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差别,不同文化环境中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非言语行为所表达的意义也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中日两国虽同属东方文明,两国文化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但却也有着极大的差异性,如果仅仅只是掌握了对方的语言,而没有理解对方的非言语行为所代表的含义,将会很容易在交流中导致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或误解,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和影响。例如,在中日商务跨文化交际中,视线的交汇及目光接触的距离极具差异,如果不了解就很容易导致误解。在听对方发言时,中方人员习惯于直接注视着对方的眼睛,以示自己在认真倾听对方所谈内容,表达对对方的重视;而日本人却认为直视的目光是有失礼貌的,一直看着对方的眼睛是粗鲁、含有敌意和缺少尊敬的表现,会给人不愉快的感觉,他们往往会避免直视对方,会低头或转移视线于周围环境,甚至有时闭目倾听,表示自己对对方的礼貌以及尊敬。因此,在中日商务活动中,交际双方应当了解对方的目光接触的时间及距离等习惯,注意自己的视线投向,避免发生误解导致交流的失败。

(2)通过书籍、网络、电视、电影、报刊、杂志等媒介,多渠道了解日本文化、日本概况、日本风情及商务信息等,增强对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感性认识。

在资讯发达的信息时代,多媒体网络及影视传媒具有信息量大、资源共享、图文并茂等众多优势,实为了解日本社会文化的有力工具。我们可以通过因特网、学习软件、电影电视录像等传媒来进行直观的学习,在真实、轻松、有趣的环境中学习和领会非言语行为,而这正是观察表情、动作、神态、体势等非言语交际行为以及了解日本社会文化的最有效手段。网络资讯、日文电子报刊、日本影视资源等现代化电子设备不仅可以拓展和延伸我们的视野及知识理论层次,更让我们通过感官与心灵直接接触日本的文化信息,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体验日本文化并感悟其文化内涵,把握其非言语行为所代表的含义,特变是涉及商务场合的场景,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中日商务待人接物文化差异的实质和内涵,以便今后在商务活动中恰当、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3)积极认真参与中日交流活动,把握去日本企业的实训和实习机会,在实践中增强非言语交际能力。

众所周知,语言是在交流实践中得到进一步锤炼与提高。同理,非言语也要通过不断的交流实践而得到领悟与掌握。无论是在校生还是工作者,都应该积极认真地参与中日交流活动,通过与日本老师、日本友人、日本客户、日本同事的跨文化交流,认真观察其非言语行为,正确了解并把握非言语行为的真正含义,从而促进交流沟通的顺畅,增加自己的非言语机会。从事中日商务工作的翻译人员自不必说,在校学习的学生更是应该把握每一个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机会,特别是把握去日本企业的实训和实习机会,积极交流、仔细观察、虚心请教、认真实践、增强自己的实战性与交流能力,为日后的顺利就业及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结语

交际尤其是跨文化交际,无论是个人的日常生活,还是正式的商务活动,重要的不仅在于言语行为,而且还在于非言语行为。在中日跨文化交际活动中,除了语言交流外,那些伴随着言语行为的所有非言语的要素也在向对方传达着某种信息。错误的理解常常会招致混乱和误解,从而导致交流的失败。只有深刻理解中日两国文化,正确对待文化差异,才能深刻理解对方的非言语行为的真正含义及功能,从而推进跨文化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樊军.日本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与日语跨文化教学[J].宜宾学院学报,2005(3).

[2] 王秀文.日本语言、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3] 吴宏.日本人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与日本文化.李庆祥.中日非语言交际研究[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跨文化交流定义范文5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语用失误 规避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c)-0200-02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向前推进,英语在国际上的交际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要想较好的掌握这门语言,还必须克服诸多方面的影响。因为任何一门语言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些因素会直接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如何规避这一问题,从而进一步促进跨文化交际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是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

1 提高英语跨文化交际中语用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我国同国际交际越来越频繁,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人们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提高英语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语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提高英语语用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交流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只有提高语言交际的准确性,交际双方才能准确理解对方交际意图,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好的交际效果。其次,在国际化这种跨文化英语学习背景下,其学习效果必定会受到大多数学习者的重视。比如在奥运会这样的国际化比赛中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体育比赛,其背后各国之间的文化、经济等交流活动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国家最多的一种语言,在这中国际交流背景下,肯定会吸引更多的人去学习研究,就这层意义上来讲,跨文化交际背景具有促进英语学习的作用;再次,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提高英语语用对英语学习效果有重要意义。英语交际在当前国际交际背景下收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语用的提高是提升学习效果重要的保障。

2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及影响因素

2.1 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概念

语用失误主要体现在语言本身的语用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两方面,此外还有文化层面的影响。语言的语用失误主要是语言的表达结构和表达方式上的失误,而社会语用失误主要是由于语言本身具有的特定发展环境影响,因为交际双方都有其各自的语言文化背景,也就是说,其社会文化传统各不相同,因此其产生的不同说话习惯和其它因素相应,导致这种情况下的交际效果受到影响。

2.2 语言本身失误

语言本身的语用失误主要是受交际者自身语言传统语用习惯影响,在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时,会将这种习惯不觉中运用在英语交际中,在这一过程中,其语法可能没有问题,但在英语国家的习惯表达中可能不太接受这样的表达方式。比如英语国家寒暄常用的“How was the trip?”中国交际者很可能会说成:“I’m afraid you must have had a tiring journey.”再比如在我们日常寒暄用的:“你要去哪儿啊?”在翻译成英语时,当然可以用“Where are you going?”但是在交际中这样用却不太妥,这种寒暄表达在英语国家可能被认为是在探寻别人隐私。

2.3 语法失误

语法知识是语言交流中的基本因素,但是在有些学习者常常会将母语语法搬到英语语法学习交际中,导致交际语用失误。比如汉语交流中可能会省略主语,而在英语交流时,省略主语会违反英语语法规则,破坏句子完整结构。因此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研究英语的这些特点,克服将母语语法迁移到英语语法的毛病。

2.4 社会语用失误

语言在社会层面的运用应该注重交流对象的社会地位和同自己关系的亲密程度等,重点在交际对象上的语言运用习惯和技巧的使用方面。如果不重视这些方面的影响,也会造成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双方文化背景本身就存在差异,在使用对方的语言同其进行交流时,就不得不要考虑对方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

2.5 文化层面失误

语言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可以说每一种语言都代表着一种不同的文化,相互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和影响。具体来说,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包括词汇、语法、语境各层面,而语言的运用在文化层面上就更加复杂了,因为一个地区的文化内涵相当丰富,是一个地区或民族的代表性产物。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用自己文化风俗思维方式去理解对方的文化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往往会造成语用失误。我国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对交际对方的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可能实现无障碍的与之沟通交流。目前跨文化交际领域语用失误很大程度上是对交际对方文化不了解所造成的。

3 跨文化语用交际失误规避策略

综上所述,在跨文化交际中,引起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是语言本身的失误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社会风俗习惯造成的交际语用失误。其实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某中程度上来讲,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的使用本身就带有某个区域的特定文化背景,其中或多或少可以窥见该地域文化的影子。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应该熟悉和了解学习交际语言的特点,将语言的学习扩展到对一个区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以更好的探索和掌握规避跨文化语言交际失误的规避策略。

3.1 强化语言对比观念

我国在跨文化语言对比学习方面早有研究,有研究专家就指出学习英语过程中运用对比法的重要性。语言对比层次可以分为结构、表达和语言心理几个方面的层次。要做到认知语境和这三个层次的有效结合,就必须意识到母语同英语之间的差异,只有将认知语境中的主体要素进行认真分析对比,才能为跨文化交际奠定语用基础。

3.2 全面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

在跨文化交际中,全面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背景对规避语用失误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英语国家和语言文化背景和汉语语言文化背景存在客观上的差异,其主要表现在文化内涵和文化内容上。要想实现跨文化语言交际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提高英语语用能力和缩小汉语与英语语境在交际中的差异,就必须对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做全面深入的了解。

目前跨文化交际中英语语用失误的原因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交际者没有充分考虑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习惯,英语国家也不例外。在使用英语同这些国家进行交际时,如果不考虑这种语言习惯影响,就会减弱英语语用在实践中的发挥效果,最终影响到跨文化交际效果。因此,为了提高英语语用的有效性,获得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实际效果,我们就应该充分认识到英语国家语言习惯的影响,并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训练,切实提高英语语用使用效果。

3.3 全面了解英语语法实际情况

英语实际语法和汉语是有区别的,不可将汉语语法的学习方法简单的搬移到英语语法学习中来,因为汉语对应的每一个字和每一个词都有特定的含义,我们在学习时主要是将汉语对应的字词含义进行理解记忆,如果将这种方法运用到英语语法学习中,可能会造成英语语用失误。保证跨文化交际中英语语用效果的最基本办法就是,全面了解英语语法实际情况,提高跨文化交际中英语语用的准确性。

英语中副词不同于汉语具有固定的位置,即置于动词的前面,英语中的副词运用比较灵活,比如“He is eating quietly.”和“He started to cry loudly.”表示程度和方式的副词不是放在实意动词前面,而是后面,这样的副词有很多,像very much,slowly等。然而在使用过程中,一些交际者还是会受母语语法影响,可能会说出这样的话:“I very like it.”(正确的说法应该是:“I like ti very much.”)这种情况在英语交际中影响还不是很大,因为英语国家在多数情况下还是能够理解的。另外英语语言结构有一个特点,就是形式比较一致,为了凸显这种效果,英语中常会使用各种组合关系,因此其结构看起来会比较严谨。为了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影响交际效果,英语学习者在语法学习中应该特别注重对语法规则的学习,要熟练掌握哪些是可以省略而哪些是不能省略的。比如英语中不能省略主语,很多情况下则可以省略谓语。

3.4 用语用实践提高英语语用能力

交际中的语言能力主要包括语言组合组能力和语用能力个方面。语用能力是具体语言环境中准确合理的使用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经过后天的培养和训练的到提高,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用能力的掌握,要求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语法的过程中,注重将语用能力与其结合起来培养,将所学的书本上不变的语法结构知识转化为实际交际运用能力。即这两部分的学习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学习过程,其体现在具体的语言运用实践中,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观赏自己喜爱的外国影视作品,并将其在创作,改编成自己理解的角色对话剧本,通过设置具体的语言环境,将其进行演绎;再比如各种英语演讲、英语晚会、交流会等。通过各种各样有趣的活动,激发英语学习者的参与热情和创作热情,在不同文化交际场景的实践中,自由表达思想,在实践中逐渐提高英语语用能力。

4 结语

总的来说,文化涵盖的领域之广,表现在语言上更为细致复杂,交际者如果遗漏了其中任何一个重要环节,都有可能造成跨文化交际语用的失误。只有充分认识到提高英语跨文化交际中语用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语言对比观念,全面了解英语国家语言文化背景和语法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语用能力,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减少语用的失误,提高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 弋林.简论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3).

跨文化交流定义范文6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小额贸易;义乌

中图分类号:F7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5-0066-02

2006年,跨境电子商务在中国出现,小额跨境电子商务因其风险较小、利润高的优势而逐渐成为中国外贸的一种新趋势。然而小额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制约因素逐渐显现出来。作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义乌在小额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路径上有着典型的特征,通过研究,本文拟找出发展中国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的相应对策。

一、中国小额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一)小额跨境电子商务概述

小额跨境电子商务(Mini Cross-border E-Commerce),或称在线小额外贸,指不同国家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直接向海外中小采购商或终端消费者小额批发出口或零售出口商品,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新型外贸交易方式。

(二)中国小额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得益于政策、平台、物流等方面的优势,中国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近年来一直呈现良好的态势。2008年,我国实现小额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24.1亿元。2012年交易额已超过2000亿美元,其中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突破483亿元,较上年增长超过30%。2013年的小额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为767亿元,六年间市场规模增长近三十倍。根据商务部公布的全球贸易格局报告预测,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将增长至6.5万亿元,同期增长超30%。

(三)中国发展小额跨境电子商务新突破

1.建立新型跨境电商海关监管模式

2014年,海关通过试点建立了一般出口、特殊区域出口、直购进口和网购保税进口4种新型海关通关监管模式。同年7月,海关总署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统一通关系统上线运行。并且,海关总署于7月底了第56号《关于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物品有关监管事宜的公告》及第57号《关于增列海关监管方式代码的公告》。新型跨境电商海关监管模式的建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截至2014年底,跨境电子商务试点货值已突破30亿元,进出口价值分别在10.1亿元、20.4亿元左右。

2.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有相关部门人员表示,跨境电商贸易日益频繁,关于一般贸易的政策已不适用于小额跨境电子商务贸易,要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各流程信息化,做到关、税、汇、检、商、物、融一体化。2015年3月12日,国务院了〔2015〕44号文件――关于《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批复》,以“线上集成+跨境贸易+综合服务”为主要特征的全国跨境电子商务中心将为发展中国跨境电商提供可行性实证。

二、义乌小额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其问题

(一)义乌小额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据统计,2012年义乌市实现跨境零售(B2C)出口50亿元。截至2013年义乌实现快递日均出货25万票,同比增长25%,全年累计实现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856亿,其中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即B2C模式)交易额106亿元,同比增长110%。2014年,全市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433亿元,其中跨境零售153亿元,同比增长42%,跨境快递日均出货35万票,同比增长40%。

(二)义乌小额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新突破

义乌的小额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之快使得未调整海关关税税收征管规定难以与之匹配。小额跨境电商贸易的货物超过规定限额,就必须进行申报并且缴纳关税,导致贸易成本增加。另外,不合格的产品会产生滞留积压现象。2014年,为加快义乌市小额跨境电商的发展,同年7月,海关总署第54号公告,增列市场采购海关监管方式代码“1039”,限义乌市市场集聚区采购的出口货物,每票报关单所列品种在十种以上的可简化申报,大大提高了贸易的便捷性。

(三)义乌小额跨境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1.小额跨境电子商务中的物流问题

(1)国际小包时效慢

如今义乌的小额跨境电子商务大多数是通过国际小包和国际快递来完成运输的,但是在出货量猛增的情况下,快递通道时常发生“堵塞和爆仓”现象,使得国际小包时效慢。另外,由于时效的不稳定,商品价格的波动极有可能引发买卖双方的纠纷。

(2)国际快递成本高

义乌小额跨境电子商务贸易中,有很多小商品因其重量高,国际运费的成本往往高于商品本身价值。从长期来看,快递成本将使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的利润受到挤压。

(3)物流信息电子水平不高

在义乌,从事小额跨境电商物流的企业大多规模小,且采用原始人工分拣方式,尚未具备利用现代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不顺畅的信息流以及落后的物流技术将束缚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

(4)物流体系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使运输过程实现高速、低耗。但目前义乌物流配送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配送场地也已超负荷运行。物流配送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严重阻碍着小额跨境电商的发展。

2.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的信用风险

相比于国内贸易和大额跨境电商贸易来说,小额跨境电子商务存在较高的信用风险。就跨境电子商务整体市场而言,较于信用体系建设相对完备的欧美国家,我国的安全技术水平、法律信用体系还有待提高。跨境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建设需要各国政府和相关组织的协调,对于义乌这样进行大量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的市场来说,让买卖双方享受到贸易的安全可信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促进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

3.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的税收问题

税务部门信息化水平落后,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征管困难。在跨境电商贸易中,交易双方的大部分操作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资金流动从有形财产形式转变为数据形式,若是按传统账簿记账管理的方法来管理小额跨境电子商务,其税收的征管以及稽查都难以顺利进行。另外,相关税务部门信息化整体水平偏低,许多信息化建设环节未完善,且各地区都有不同的管理体系,由于缺少信息共享的平台,造成信息利用率低、沟通有障碍等问题。

三、中国小额跨境电子商务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集装箱”式的大额交易受制于传统外贸的局限性,难以得到发展。而小额跨境电子商务受到中小进出口企业的热捧。根据 2012 年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在中国有4000万家中小企业,而在这4000万中将近500万家以外贸出口为自己的主营业务,中国外贸出口总额的60%是由这五百万家中小企业创造的。小额跨境电子商务贸易若是能够继续良好地发展下去,得利的不仅是企业自身的发展,还是促进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促进其外贸转型,重新架构国际产业链,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助力。

但小额跨境电子商务毕竟是起步晚于传统外贸方式,其市场较之传统外贸市场还不够成熟,贸易各环节并不完善。随着小额跨境电商贸易的迅速发展,物流管理、资信风险调查、税收结算等问题也在不断出现,成为中小型外贸B2C电商企业的贸易障碍。2013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1.9%,小额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占中国跨境电商贸易总额的6.1%。预计2017年,跨境电商交易额占进出口总额将升至20%,而小额跨境电商交易占比将达10%左右,在未来跨境电商交易中,订单将趋于碎片化和小额化,而随着占比数值的增加,小额跨境电商贸易对我国进出口外贸的影响也将逐渐加大,其问题的产生已不仅仅是制约自身的发展,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国际间市场需求态势表现良好,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的不发展就意味着后退,从而减弱我国进出口外贸的强劲势头。因此,创造各方面的良好环境解决小额跨境电商发展问题刻不容缓。

四、中国小额跨境电子商务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物流运输

1.国家规划布局、完善物流设施

国家对于第三方跨境物流的发展做好整体科学的规划,尤其是对于有港口、保税区或大型物流园的地区,要完善其物流基础设施,在资金和政策方面做好整体规划布局。

2.物流模式创新

第三方跨境物流企业通过海外委托、海外并购等形式,引进海外先进物流管理技术,结合中国实情,探索出符合中国发展道路的第三方跨境物流模式。

3.加快海外仓储建设步伐

在中国贸易合作密切的国家、地区建立第三方仓储,借此解决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的物流问题,实现小额跨境贸易快捷便利、低成本和安全的配送投递服务。

(二)完善信用体系

1.建立跨境电子商务出口信用体系

国家相关部门严查商业欺诈,打击劣质产品,加强电子商务的出口信用体系建设。同时,大力完善我国信用交易保障服务体系。

2.技术层面健全信用体系

信用体系建设对于小额跨境电子商务中的支付、物流、海关环节都十分重要。通过分析买卖双方在网上平台上的操作来进行贸易监督,通过健全信用登记,确保交易双方身份信息的可靠性,保证交易的安全性。

3.电商平台的信用建设

首先,小额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应对商家的产品品牌质量进行把关,确保买家的利益。其次,平台提供商可以同银行进行合作,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平台提供商可以为银行提供贷款人在平台上的交易信用等级便于银行分析其资信状况,同时也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完善税收机制

1.制定相关纳税政策

为保护小额跨境电商贸易的发展,国家可以在初期给予企业相应的管理措施,如:减免税费等,待其发展成熟,再根据其经营年限来实行相应的税收政策。

2.加强信息化建设

建立完善的税收信息化体系,实现信息共享,使税务部门的运作更为高效。

3.建立跨境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监管平台

由于跨境电子商务是在网上进行交易的,特别是小额跨境电商贸易,因其特性难以计税,建立跨境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监管平台,可以鼓励卖家在网购时使用电子支付的方式直接纳税,实现跨境电商税收征管和税制的统一。

五、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信息技术时代的产物,我国小额跨境电子商务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截至目前为止,中国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规模较小,贸易额占跨境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的比例较小。本文以义乌市为例,从物流、税收、信用风险方面深入分析我国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由此得出要促进小额跨境电商的发展,就需要政府及企业的相互合作、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孙 蕾 ,王 芳.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5(3):38-41.

[2] 李昱蓉.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的现状及建议[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4):147-175.

[3]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及政府监管问题研究――以小额跨境网购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2014(9):03-18.

跨文化交流定义范文7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文化差异

一、概述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美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越来越密切,这种跨文化交流对两国的社会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中美两国存在着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文化底蕴,人们在语言、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众多方面的差异,在使用英语交流时很容易出现彼此不理解、误解和曲解的现象,即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从而对中美跨文化交际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跨文化语用失误

(一) 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定义

跨文化语用失误是语用规则迁移所造成的。具体说来“说话者不自觉地违反了交际规范、社会规约,或者不合时间空间、不看对象,不顾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场合等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使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使语言交际遇到障碍,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或达不到完满的交际效果,这样性质的错误就叫语用失误”(孙亚,戴凌,2002)。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的确会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相互理解与社会生活中的和睦相处带来极大的困难,使人们烦恼苦闷,或彼此误解,极大地阻碍了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开展。

(二) 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分类

根据英国语言学家Jenny Thomas的观点,跨文化语用失误可以划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大类。Thomas认为,语用语言失误的出现通常是由于外语学习者违背形式恰当的原则,使用错误的语言形式去表达正确的言语行为;或者是由于说话者或听者错译语言信息,尤其是错解话语的语用之力,即不知道言语行为想要表达的意图或修辞力量。有时语用语言失误还指学习者将本族语对某一词语或结构的语用意义套用在外语上造成的语用失误。

社交语用失误,它是因为语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欠缺所致,是语用者未能完成交际场景所要求的言外行为造成的。具体说来,社交语用失误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犯的语用错误。牵涉哪些话该讲哪些话不该讲、人际关系的远近、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等,与人们的价值观念有关。如下面这个例子,一个中国学生相向他的美国美国朋友借一本杂志看看,他这样说到“Would you be kind enough to lend it to me?”。中国学生这种过分礼貌的借书方式一定会让他的美国朋友感觉很不舒服,因为这种请求方式只适用于不熟悉的人或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但是在这位中国学生希望把自己摆在一个较低的位置来表达对朋友的尊敬。典型的中式思维和美国的社会价值观碰撞,从而产生社交语用失误。

三、中美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原因

中美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主要是中美两国文化的巨大差异造成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观的差异

首先,中国文化崇尚群体主义,而美国文化重视个人主义。在中国,人们之间相互信赖,团结合作,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矛盾时,集体利益总被放在首位。在衡量个人行为时,往往是以道德为准则,注重和谐、群体利益的维护,这与美国文化截然不同。美国人崇尚个人自由,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及个人利益的追求,

第二,中国文化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等级观念,美国人更注重个人权益,追求人人平等。在中国,晚辈见到长辈为表尊重要主动打招呼;学生要做到尊敬老师。而美国文化中等级观念淡薄。子女对父母、学生对教师都直呼其名,子女可以与父母争论问题,或提出自己个性主张。  (二)社会风俗习惯的差异

在社会风俗习惯方面,中美双方也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中国人见面聊天时喜欢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及子女情况。而美国人却认为这些方面属于个人隐私,尤其询问妇女的年龄会被认为是缺乏教养的不礼貌行为。由于谐音的缘故,中国人喜欢数字6 、8 、9,而讨厌数字4。而美国人认为13 是不吉利数字。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当受到称赞或表扬时,中国人会说“不、不”,“也不行”或是“哪里,哪里”之类的谦虚之词,这种自我贬损会让美国人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与此相反,美国人会连声感谢,喜不自禁。

(三)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信仰也是中美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佛教和道教有2000年的历史,其思想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中国人,更深深地植入到中国文化之中,对中国的语言词汇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其中相当一部分的成语都是与佛教有关的,例如“半路出家”,“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等,这些词语如果单单从字面上来译成英语的话,会让美国人无法理解。同样的,作为美国的主流宗教,基督教也深刻地植入到了美国文化之中,“上帝”(God)这个字代替了“佛”在中国的意义,一些习语和谚语也与这个上帝有关,如“God sends fortuneto fools”(傻人有傻福),更常听到的就是:“God blessyou(愿上帝保佑你)!”

可见,中美两国在语言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性格特点、交际模式、宗教信仰以及社会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在遇到的现象﹑事物和行为的评价和解释是建立在本国文化的基础之上,他们往往用自己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的行为,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民族或群体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社会语言规则更加真实,更加正确,这常常给交际者带来困惑,甚至会使交际双方产生误解和冲突,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四、避免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的一些建议

(一)学习彼此文化,增强文化共识。

首先要了解中国本国的文化,熟悉本国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同时也要了解美国的文化。最后要把两种文化进行比较,找出差异,增强文化共识,并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意识地避免语用失误。

(二) 增强文化适应能力。

当进入一种新的文化环境中,我们很有可能经历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应,甚至可能遭遇误解会冲突。因此我们应增强在陌生文化中的调整和适应能力。首先要增强对文化的敏感性,关注各种文化现象。其次要消除文化偏见,不要带着文化偏见去和彼此交流。最后,要灵活的对待不同文化现象,提高文化宽容度。一旦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不可避免,一定要灵活处理,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容忍对方无意识的冒犯,从而避免误解和冲突的产生。

五、结语

随着中美跨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两种不同的文化必将发生激烈地碰撞,人们在交往时不可避免地产生诸如误解、曲解、文化冲突等问题,跨文化语用失误现象也随之出现,给两国的交流带来极大的障碍。然而只要我们增强跨文化意识,深入的了解彼此的文化,增强在不同文化中的适应能力,提高对不同文化的宽容度,我们相信中美两国的交流一定会向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跨文化交流定义范文8

本文将以中国的日语教育现状为背景,探讨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日语教育。

不同国别普通百姓间跨文化交际时代的到来

跨文化交际是指“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之间的交际”,21世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际日益频繁。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剧,使得发生于某国的经济危机会快速波及到全球,某一领域的动荡也会引起世界性的连锁反应。同时,由于网络等传媒的发展,人们瞬间就能获知世界发生的许多事情。由于移民、企业活动、留学等,普通百姓身边也随处可遇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逐渐形成了多文化共存的社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要跨越文化不同的障碍,也就是说必须克服单一文化价值观。在这样一个时代,跨文化交际已经不仅停留在政府、政治、学者、经济交际层面,而是已经普及到不同国别的普通百姓层次。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学科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发展起来。之后,迅速在欧洲和亚洲流行起来,1972年在日本召开了首次国际跨文化交际大会。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中国也成为热门话题,相关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在中国迄今的研究中,主要关注的是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关系、非语言行为、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对比研究、中国和西方经营理念的比较、国民性、外语和英语教育的关系等问题。在这些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我想先明确几个与跨文化交际相关概念。

1. 跨文化中的文化

文化从广义到狭义定义各种各样,而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应该主要指在跨文化交际中形成的文化障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身感觉中“理所当然”的价值观、行动模式。

2. 交际

交际的定义也具有多样性。广义上是指伴随着符号等某种因素的移动、分离开来的事项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交际行为的功能不仅限于信息的传达、获取,还包括情感沟通等影响对方行为等广泛的内容。语言行为、非语言行为、文化的共享是交际的主要因素。

3. 外语教育与跨文化交际

外语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习者掌握与语言对象国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进行交际的能力。通过外语教育能够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日语教育

日语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培养学生与日本文化背景下的日本人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中国、亚洲其它国家、欧美等与日本文化间,不同程度地存在文化,价值观、行动模式的不同。为了达到日本文化背景下的人、团体之间达到交际的目的,不仅仅要具备用日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还必须具备克服文化障碍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要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必须让学习者有积极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让学习者把习惯于用本国、本民族价值观、行动模式判断对象国文化善恶的视点转化到认识文化不同的视角上去。即不能视与自己文化相同者为善,不同者为恶。因而学生必须理解日本文化、特别是与中国等国存在差异的日本人认为“理所当然”的价值观和行动模式,同时也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日语教育就要做到让学生掌握对日本文化的适应能力,掌握与具有日本文化背景的人交际的能力。

同时,我们的教育应该努力激发学习者产生交际的意愿。当前“宅男”“宅女”不断增多,在大学里也缺少人与人的直接沟通。语言教育更应该注重有意识地提高学习者的交流意愿,进而提高用日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为了使日语教育转变到以中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教育上来,必须在培养目标、教材编写、教育内容、教学法、教师自身等诸多方面进行变革。

比如从教育内容上,应该更多地纳入能够提高交流能力的内容。应该将学习者的日常生活、大学生活等作为大学生比较关注的内容融入教育内容之中。培养相互间自然述说、自然接触、自然沟通的能力。要研究日本与中国不同的价值观、行为模式等跨文化交流的日本“文化”。当然也要探讨形成这种文化的禅宗、茶道、能乐、文乐、日本舞蹈、民谣、演歌、落语、短歌、俳句、日本绘画等日本传统文化、和风文化,传统曲艺等。同时培养学生在对比过程中对本国文化进行反思的能力。

从教学法上来看,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机制。积极引进小组合作学习、协同学习的教育方法,努力促使学生尽量地运用IT技术以及网络等方式增加学习的时间愈空间。

另外,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进行日语教育时,教师应该兼顾日语教育和日本研究。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跨文化交际动机、充实跨文化交际相关内容。同时,教师自身也要站在文化比较的立场上,积极进行日本研究,努力为跨文化交流教育学术支撑。

跨文化交流定义范文9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语言文化

大学公外的英语教学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对学生进行英语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英语学习策略为主要教学内容,融合了多种先机教育模式和教学手段在内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大学公外英语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使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这样可以为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流中进行英语沟通和交流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重要途径,外语的教学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以便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在Language这部著作中,美国的语言学家Sapir写道:“语言的生存一个文化环境的载体,不能脱离了社会传承的信念和精髓。”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如果对对方的文化不了解,那么就不用很好地运用第二种语言进行交流,所以在大学公外的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备重要。

一、有关语言和文化关系的概述

在《原始文化》中,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泰勒曾经对文化做了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含了人类的民族信仰,文化知识,风俗习惯,艺术活动和法律理念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同时文化的创作和语言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的发展变化都会对文化的变化起着明显的影响。对于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在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Linguistics一书中,古德诺夫曾经这样做过阐述:一个社会群体的语言是这个社会群体的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关系就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是学习文化的重要工具,人们只有在学习和运用中才可以获得文化;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的体现,语言的本质属性就是人们进行社会交流和交往的重要工具,语言和社会之间是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就是说,因为语言是一种文化信息的载体,所以在社会交流中使用的语言就会体现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这种民族文化的独特本质属性决定了人们对于语言的理解和使用方式。语言和文化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语言的薛义过程就是学习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文化的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

二、大学公外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全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主要是指本族语者和非本组语言之间进行的一种社会交际活动,也可以指任何具有语言和文化背景差异的人群之间的交际,所以很多人都认为这是本族人群和非本族人群在社会交流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文化背景的差异所带来的一些列负面的影响,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过程顺利进行。

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能力的培养是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这是一种很有必要的英语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标是为了解决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因为文化背景差异而造成的种种问题。

三、大学公外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为了培养并提高公外学生的英语跨文化意识,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外语教学手段和模式。如果学生可以长期接触英语的本族语言,又经常和本族语言使用者之间进行大量的沟通和交流,那么对于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会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然而,鉴于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还没有具备这样的语言环境优越条件,所以英语课堂的教学依然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英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有限的英语课时来丰富英语的教学材料,把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播和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作为大学公外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英语词汇教学中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中英两个民族的词汇内涵之间有着相似但又有差异。在英语词汇课堂的教学中,学生既要学习词汇的表面含义,同时又要了解词汇的内在含义和词汇的固定搭配使用。有些词汇的汉语意思非常接近,但是文化内涵却是有着很大区别的,在使用嫦娥号上出现了错误就特备容易造成误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进行。比如像“Christmas”“thanks”“motel”“branch”“privacy”这些都是极具西方文化生活习惯,风俗习惯和价值理念,生活方式的词汇。一些颜色和动物的词汇就可能因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会具有不同的文化象征意义,比如词语“owl”,在西方文化中就是智慧的一种代表,但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猫头鹰看成是一种不吉利的象征,因为认为猫头鹰难听的叫声会给人们带来灾难。所以,英语教师在词汇课堂上要对词汇的这种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狂乱文化交际的敏感性,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英语语法教学中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体现在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概念,句法结构和篇章结构上的差异,体现了中西民族不同的思维模式。在英语语法上,英语常常是以核心句和中心词为中心进行层层展开,结构严谨,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但是,汉语句法结构就显得特备松散随意,主要是意合为主。其次,汉语中语句较少使用被动用法,体现了中国人以个体为中心的习惯性思维,习惯主动式的表达方法;而英语句子中较多使用被动态,体现出英语民族对客观和逻辑多加重视的思维方式,以显示观点公正不受主观因素左右。在时空表达方式上面两个民族也有差异。此外,在表达时间地点的方式中,中国人习惯由大到小,而讲英语民族则习惯由小到大,排列顺序恰恰相反。在日常生活里,中式英语在学生的英文表达中经常出现,往往在和外国人交流沟通时带来不少麻烦。因此,在英语语法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不应该只拘泥于单词及语法,还可以采用全篇分析,注意文章的前后衔接,对作者的背景和写作风格及写作手法也应给予相应的解释,这有助于了解英语语言的特点及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同时也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能力培养。

四、结语

在大学的公外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美的文化,加深对于语言本身的理解和掌握,从事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英语教师应该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和技巧。

参考文献

[1]刘学惠.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