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思政元素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0 16:12:18

思政元素论文

思政元素论文范文1

【关键词】系统论;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对策

1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寓于辅导员的导向功能和价值定位

1.1 高职学生内化思想政治理论的背景阐释

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共同组成现代高校人才培养的两大方向,而高职教育更加偏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职业型人才,旨在通过基础文化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获得一定技能并实践于于相关企事业单位,其实践性和应用性相对突出,其“直接性”不言而喻。思想政治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和职业体验的速度快,效果鲜明,在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与实践更加生动体现了高职生的职业拓展。

运用专业技术的实践动向和从业领域直接诠释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导向特征,高职教育的职场化特征明显,除了体现所学的专业理论,背后还潜隐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感情观等,这些会直接间接影响其思想和心理动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某种意义上说,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重视实践性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本质特征和现实诉求,从学理维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有效性。[1]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中的价值定位

党的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新概括,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行业中的专业服务于实践其实就是点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意无意的呈现。高职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现的思想导向和行为方式是实习就业的能量储备,其思想、态度、情感及性格的熏陶与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的熏陶不无关系。辅导员在学生管理、班级建设、寝室教室督查、法纪意识强化等众多领域直接影响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渐趋形成。

辅导员工作内涵和外延赋予其艰巨任务,其育人过程必须自行“先育”,而先育的方向和素养集中体现于思想政治理论层面。这样才能对高职生“后育”,帮助其促成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纪意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意志力量和精神品质,如自强、自爱、自律、自信等优良品格,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在高职学习、实习及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同时,在班级建设中,积极维护好校园安稳工作,积极开展就业和职业生涯指导与服务工作。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理想、精神、道德等其实践特征不由自主地带上了思想政治教学中潜移默化的观念认知,而此从一定程度上归结到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核心指引。

2 系统技术优化视角下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元素构设

2.1 系统技术实施的理论渊源

根据系统科学的理论,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其内部的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系统技术优化视角首要要求就是整体性。[2]一般意义上的系统是指由一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个有机整体(集合)。最基本的特征或者本质属性是整体性。而思想政治理论内在的专业知识面即形成了完整的系统。同样,系统论视阈下的辅导员工作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结构内容决定功能的发挥。辅导员岗位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时间和视角能够依据学生工作的平台进行不断扩容和整合。辅导员思想建设的推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务在思想、精神及文化领域的表现。

2.2 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的元素组合和功能实现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上讲,作为高职院校,主要帮助高职学生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其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过程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在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辅导员工作的系统元素涵盖了多种元素,而各种元素的灵动与组合决定了辅导员工作的评价效果。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专业理论和知识面涉猎到育人的多种元素,思想和精神层面是首要的,其直接关系到核心的思想与精神取向。这无疑是辅导员专业理论结构元素的首要构成,其内容涉及到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理想信念教育,形势与政策等。其次,针对高职学生,班级管理与建设是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的“实体”特征的题中应有之义。班团管理、信息管理,日程规范管理和事务管理是常态形式,是系统的运行元素。同时,对于高职学生的辅导与咨询是“思想潜于心灵”的不断补充,涉及到学业、生活、就业,感情等咨询与解答,是思想政治理论的微观表达。这些系统元素的宏观指导与微观组合决定辅导员工作的能量范围,直接决定辅导员工作评价效果。

3 系统论视阈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外化思想政治理论的对策研究

系统论视阈为思想政治理论在高职院校辅导员内部运转和外部交流的理论钥匙之一。在实践层面,系统有自己的目标。思想政治理论的丰富与外化工作就是目标、过程、结果的协调。[3]高职院校辅导员要实现的根本目标就是将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先育”之后“后育”,在学生中形成这种认知力量的思想与精神支持,最终实现师生之间“互育”,构成系统元素与能量的交换与支持。

内置辅导员工作进程,系统化路径则鲜明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发挥思想政治理论的指引作用。在面对高职学生,需要体现直接的“高职性”,在鼓励和引导专业实践的过程中更好的将思想先驱化,在行动导向的实践中加深和体验思想和精神要求,以便形成高职生“只缘身在此山中”行为实践;②从系统优化整体和外在角度来看,辅导员工作依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具有阶段性和动态性,班级管理,日程事务及心理情感引导都要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论发展状况,归结到对高职人才的能量供给。③现代教学与育人实际构成一个整体,师生互动,在辅导员工作中也有可取之处。辅导员要深入学生群体,与其经常谈心,真正建立“平等自由”的系统协同关系,在师生互动系统中获得能量转换和信息交流。

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的“营养能量”扩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在“90后”高职生成为高职生学生主体的今天,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已经成为辅导员工作的“软实力”。而系统论视阈下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培养是一个内外部系统功能实现的过程,在思想政治理论的中探究和实践,能够合力迸发内化思想与外化工作的整体效应。

【参考文献】

[1]许丽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D].2011.

思政元素论文范文2

关键词:多元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引言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各个国家的多元文化得以汇聚和碰撞。就国内的社会发展现状而言,社会处于转型时期, 市场经济体制下多种经济体制并存、科技飞速发展、大众传媒普及和推广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国内呈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冲突与融合的多元文化现象。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亦深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出现一些新问题,将面临更多新挑战。因此,探究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现状及问题并做出积极回应与对策思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肩负的重大任务,也是机遇与挑战。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与教育相生相息。正如教育家顾明远所说:“教育犹如一条大河, 而文化就是河的源头和不断注入河中的活水。只有彻底把握住它的源头,才能彻底地认识教育的精髓和本质。”笔者认为,多元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紧密联系,主要体现在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节的渗透上,即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环境、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等各方面均会产生影响。

第一,多元文化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多样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理想认识和精神追求,直接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从而影响教育的最终效果。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整体育德和开放育人为教育理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构成要素。多元文化作为一种意义多样化、价值多样化的文化形态,在教育理念上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空间,使其更富于多样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第二,多元文化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的意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点来展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多元文化所蕴含的信念、道德等文化内容,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从而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推动其向前发展。

第三,多元文化制约也改造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一方面,人是文化的动物,人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益和目的创造一个对象化的世界;另一方面,人又是文化的客体,即人不断地被自己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世界所影响、制约和塑造。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动机等方面,在改造客观社会、校园环境的同时,也在接受着多元文化的制约和改造。

三、多元文化格局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内容、方法、环境、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等方面都受着多元文化的影响,应对新的复杂的多元文化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及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被削弱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引导的性质、地位和作用。首先,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其他教育方面的关系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主导地位,指导着其他各项教育工作,并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方向引导、价值树立、目标激励的作用。然而,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中,其中不可避免地含有与马克思主义相违背的价值观念以及错误的思想,对大学生思想形成了干扰,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如新自由主义作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持马克思主义为“过时论”“失败论”“无用论”和“终结论”观点,而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尚未建立起坚定的科学的价值观,思想摇摆不定,导致其不能正确分析和对待这些观点和思想,极容易对错误的观点产生认同,而动摇马克思主义信仰。

2.传统的教育理念、内容和方式受到严重挑战

多元文化格局下,当代大学生处在真实社会和虚拟网络社会两种场域下,面临着海量的信息和选择,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新的多元需求。而国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方法在整体上并没有完全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而与时俱进,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受西方国家宣扬的个人主义、解构主义、消费主义的影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要求独立、自由、个性的愿望增强,使得传统的教育理念受到了巨大挑战。

第二,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挑战。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内容存在着陈旧、刻板、僵化、教条、抽象等问题,因此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力、感召力和有效性。

第三,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挑战。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是保证教育内容充分表达和传递,顺利实现教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环节。在多元文化时代,以往单一、单向、刻板的教育方法显得更加陈旧无力,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外部环境和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因此必须进行变革方能让思想政治教育充满活力。

3.教育环境受干扰因素增多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在多元文化格局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受到干扰,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多元文化环境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复杂多样因素的影响。学生处在信息爆炸的地球村当中,每天从大量的媒介渠道接受海量的信息。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未成熟、未确立的阶段,很难自主选择并接受有营养的信息,因此极易受到多元文化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

第二,多元文化环境使得创造、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难度增大。新的媒介的运作,孕育了一些网络中的红人、权威者,他们可能是商界的精英,也可能是演艺界活跃的明星,也可能是一些知识分子,这使得社会上有权发声的人越来越多。网络达人的存在也塑造了一批围观者、粉丝,这当中就不乏大学生。网络权威的增大,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在递减。

四、提高新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策略

1.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不动摇

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育着力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高度提炼的理论概念和观念体系,内容全面、特色鲜明、指向明确、立意高远,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表征。十报告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并渗透教育全过程。

第二,全面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来引导。一方面,注重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教育,使大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则应注重进行科学理论体系的教育。除此以外,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形势政策教育都应是高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方面。

2.打造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式

第一,教育方式个性化。“以学生为中心”是对高校以人为本理念的最好注解,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认真研究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从管理大学生向为大学生服务转型。尤其是“90后”大学生大都喜欢标新立异,追求个性化,在创新创业和思想生活方面碰到的也都是不同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工作做细做实,注重对个体的人文关怀,须下大气力切实了解不同家庭背景、不同习惯性格的大学生的差异化的学习生活、思想状态和发展诉求,充分把握个体成长规律,因材施教,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引导大学生养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意识和习惯。

第二,教育内容生活化。生活中大学生对知识探索的需求、对人际交往的需求、对爱与被爱的需求、对创新创业和就业的需求都是丰富且广泛存在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须重视青年大学生生活中的切身利益,深入了解和分析青年大学生的切实需求,找准他们的关注点和共鸣点,才能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须在知识认同转化为政治认同的环节上下功夫,着力把握好学术话语与大学生生活话语之间的转换表达,善于用生动形象的小故事、时事案例和先进典型事迹,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创新创业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真正为大学生所理解、所认同。

第三,教育手段多元化。当代青年大学生主体意识强烈,崇尚个性和自我展现,不喜欢被灌输说教。因此课堂教学在坚持课堂讲授有纪律的前提下,要寓教于乐,集政治性、励志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图、文、 声、像并茂,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探索演讲、辩论、竞赛、调研、舞台剧等载体,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用案例式、体验式、讨论式、互动式教学形式传道授业解惑,以增强大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启发学生的首创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意识,更好地提升大 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参考文献:

思政元素论文范文3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医学人文

医学是最富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科学[4]。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将承担起救死扶伤、维护人民健康的神圣使命,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要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敬佑生命、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崇高精神。因此,将课程思政融入医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仁爱之心,形成良好的医德,做当之无愧的“白衣天使”。人体解剖学是医学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推进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培养既有优秀专业能力又有高尚人文素养的医务工作者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的现实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人文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重要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关注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使其形成符合国家意志和社会形态发展要求的社会实践活动。医学人文是一门医学和人文学的交叉学科,专门研究医学与人文关系及从人文观念角度出发对各种医学现象、事件进行思考、剖析,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专业人才。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的方向是一致的,这对推进医学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是医学人文教育的基础支撑,医学人文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与拓展,两者存在目标统一、内容同构、过程并行、功能互渗的耦合,高度统一于医学教育教学实践中[5],两者协同发展既是对教学瓶颈的突破、新医学模式的顺应,又是学科创新的基础、育人格局的依托[6]。并且对于医学教育来说,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马列哲学思想、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政治元素。因此,医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充分、有效地无缝对接、融合,即医学课程思政。这既符合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政治要求,又满足高校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有利于培育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素质过硬并具有高尚品格和人道主义情怀的医学人才。2.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人体解剖学作为一门核心的医学基础课程,主要对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及位置毗邻关系和生长发育规律进行分析探讨,大多设置在医学教育早期,是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的基础。该课程要求学生从认识标本和尸体开始,全面、准确掌握人体形态和结构,将静止固化的知识动态化地学活,并能够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与应用评价。这就必须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同时还要坚持进化发展、形态与功能相互影响、局部与整体统一以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想[7]。因此,开展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在学生心中播下感恩与生命、责任与使命的种子,能够为后续人文素养和政治素质的培养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人体解剖学有自身的学科特点,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文精神。人体解剖学研究的对象是人,通过参透人体之美领悟生命之美,即运用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指导维护生命健康的实践。随着医学教育理念的转变,医疗服务模式逐渐发展为“以患者为中心”,医务人员的德行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就医体验与医务的工作质量,也与个人职业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紧密联系。诚然,人体解剖学课程不仅只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还要更多地关注人文关怀、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等思政素质的培育。因此,开展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是顺应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符合提高医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人文素养,培养其成为一名合格医务人员的要求。

二、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实现路径

1.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结果。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的根本目标。人体解剖学作为一门基础主干课程,涵盖了人体的各局部和九大系统的人体结构知识,融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实践性为一体,是开展课程思政的良好载体。因此,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不仅要关注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更要体现情感、价值、素质培养的指导性、引领性和达成度,引导学生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科学发展服务的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的医学人才。2.加强师资建设“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也是学生的培养者、引导者和影响者。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教师是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关键环节,要开展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就必须依靠专业课教师在授课中深度整合、渗透、融入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传播医生职业道德和医学人文精神。专业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直接决定了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效果。因此,专业教师必须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提高思政素养。首先,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鼓励教师树立正确观念,主动深入学习、研讨、交流课程思政的政策、形势、思路、模式、经验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渗透力。其次,加大对教师课程思政的培训。发挥学校、院系层面引领和指导作用,建立教师培训机制和制度,以定期开展教学思想讨论会、邀请专家作专题报告等形式,组织教师参加课程思政培训和学习,使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及各类课程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在交流中碰撞思想,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最后,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估。建立学校、系部、教研室三级教学督导制度,实现督导和同行共同评价。通过督导组和系部与教研室听课、填写评议表,对思政目标体现、思政元素融合、思政成效展示等情况进行评议并及时反馈,促进教师针对优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与改进,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3.优化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设计是成功开展课程思政的关键。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要素合理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人体解剖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师坚持少而精、点线面贯穿、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无缝衔接的原则,通过网络、图书、研讨等途径挖掘知识内容中蕴藏的传奇故事、典型案例、人物事迹、临床例子等思政素材,精心提炼和构思,并将其中思政元素与知识内容有机融合,优化教学设计。人体解剖学以“理论课程学习—实验课程操作—专业社会实践”的形式实施,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将思政元素贯穿到每个教学环节,既有各自的侧重点又一脉相承。理论课程学习主要以故事、人物、案例等思政素材教学为主,注重人文思想和素养的塑造与培养。在实验操作课程中以临床例子教学为主,侧重人文精神的应用,使学生形成敬畏生命、热爱生命与尊重患者、善待患者的行为习惯与自觉。例如,在讲授颈部解剖结构操作时,设计“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模拟实验,采用协作学习,既要求学生手法轻柔、准确,做到人性化切除,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做人做事、学会共处。在专业社会实践环节,主要通过第二课堂,例如,对大体部分结构进行标本制作,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达到活学活用,使学生领悟用知识与技能服务于患者的真谛,明白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传承仁心仁术的医德医风。4.完善教学内容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对未知充满好奇、喜欢接受新事物,其思想可塑性强。教师要深度研究课程特点,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完善教学内容。人体解剖学要在专业教学内容中渗透、贯穿思政教育,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求,体现新思想、新成果,注重与医学人文教育相结合,适时有机融入思政元素,不断引导学生辩证地理解、分析与思考一些社会现象,润物无声,开展好课程思政教学。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人体解剖学的绪论涉及到人体解剖学的发展简史。通过讲好发展简史,让学生认知我国在人体解剖学领域作出的贡献,了解我国灿烂的文明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启迪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事业中。融入生命美学教育。人体解剖学是关乎生命的学科。将生命美学教育融入人体解剖学教学中,通过观看《无语良师》、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将生命美学教育内化于心、实践于行,培养学生具备对人类生命的尊重、敬仰、关爱与维护的神圣感和责任心,真正理解敬畏生命的意义和医者仁心的使命。融入科学精神教育。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的学科,需要伟大的执着奉献精神。人体解剖学在各系统的教学内容中,可以通过讲述科学家科研的艰难历程和感人事迹,引导学生树立尊重事实、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理性精神和执着追求、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无私奉献精神。人体解剖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因此,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还应融入医学伦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社会责任、爱岗敬业、健康中国、团结友爱、仁道博爱、严谨奉公、时代精神等思政教育,达到立德树人之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致力于服务健康中国的医学人才。例如,在呼吸系统的教学中引入新冠肺炎疫情,讲好抗疫战场上白衣战士的先进事迹和英雄壮歌,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使命感,增强学生的职业自信心和社会责任与担当。5.创新教学方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春风化雨般融入人体解剖学的教学中,使学生在情感、心理上产生共鸣,促进学生认知、行为自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的成效。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学生的主动性及师生的交互性缺失,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思维发展。开展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教学,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导向,注重学生的有效参与和主动作为,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可以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体悟“以生命为重、以患者为先”的深刻内涵,从而塑造良好的医学人文精神,提高道德素养[8]。具体而言,开展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积极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启发式、探究式、翻转式、讨论式、案例式、协作式、问题导向式(PBL)、混合式、情景模拟与角色体验等多维教学方法,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并辅以教师的针对性指导,使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人体解剖学教学当中。例如,学习“女性子宫动脉和输尿管的位置关系”内容时,采用PBL、协作学习和角色扮演教学法,创设场景,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和体验,学生开展课堂小组讨论,子宫动脉和输尿管的交叉关系,手术结扎错的后果,怎样最大限度地补救,如何处理医患关系,教师面对学生的讨论与角色扮演进行指导、评价和总结。如此,在教授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关爱女性、敬畏生命的职业情操及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和责任心。6.丰富考核方式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导向指标。将教学活动与教学评价体系有机结合,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改、以评促学,利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提升课程思政的成效。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的考核应突出以人为本,注重教学质量信息运用、反馈和改进,主要从课程目标达成度和学生学习满意度两个方面进行测评,且遵循注重形成性评价、体现结果性评价、实现评价主客体多元化等原则。在课程目标达成度方面,首先将课程思政相关内容融入课程考核中。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思政指标,减少识记性知识的考核,加大材料分析、问题论述、实践性与开放性试题的比例,强调活学活用。例如,在考察“老年人防跌倒日”的内容时,以材料分析的形式考查学生是否掌握“髋关节骨折作为最后的骨折”是老年人跌倒后导致卧床不起的重要原因,如此可以对课程内容知识点进行考查并在题干中融入思政元素。其次,设计一套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教师自我评价量表,评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等方面的完成情况,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与提高。在学生学习满意度方面,设计一份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思政知识点掌握、思政情感行为自觉、思政素质提升等)和对教师的评价(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合的内容、方法、活动等),以及对整体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建议。在课程结束后开展调查,以此为改进课程建设的依据。

三、结语

思政元素论文范文4

【关键词】文化多元;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项目】该论文为2012年贵州省教育厅思政课项目"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号:12SZK026)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这是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学生的认知易受所处环境的改变,其文化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会受整个社会的多元文化状况的制约。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能够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多元文化社会,消除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评析、引导不力的矛盾,有效防止多元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概述

文化多元改变了学生的价值观、社会心理和思想意识,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新的挑战,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方式等方面发生变化的特征来看,足以引起我们的思考。为此,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摆在了我们面前。

(一)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涵义

实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命线,关于"实效"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对它含义的解释是"实际的效果"。[2]这里的"实效",是指从价值的角度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判断。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教学实效性是指教学理念由教师传向学生,并在学生身上得以体现的过程与结果。

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所达到的实际效果的状态与程度,它通常以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影响的深浅程度和所达到的客观效果作为评价标准。"[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其出发点和归宿。主要体现在:教学的方法是否得当,教学的内容是否充实;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认同度;学生的思想困惑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真正解决;学生是否学会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等。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如何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一主渠道,回答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必须解答的重大课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教育人和培养人。通过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发挥各教学要素的作用,即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和科学的教学方法,真正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和教书育人的目的。

1、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注重的是课堂教学,强调的是社会需要、社会价值,而忽视和抑制了学生的个体需要、个人价值,以致学生形成逆反、抗拒、甚至对立的心理定势。正因为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价值定位有偏差,才导致实际教学效果的低效。学生希望教师的授课能够贴近他们的生活,所学的知识具有实用价值。因此,教师在授课中不应当回避社会现实问题,应通过浅入深出、循序渐进的案例式、启发式、参与式、疏导式、辩论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被学生所认同,并用于指导他们的行为规范,且与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有机结合的时候,才可视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的体现。

2、帮助学生提升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师应当经常深入到学生群体中,掌握他们在思想、学习、生活、情感上所遇到的困惑,然后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结构、领悟能力、社会阅历等讲授课程,在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体系教学任务完成的同时,要在精讲、实用上下功夫,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养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引导学生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不断的培养和锻炼才能对社会现象形成辨证的、科学的眼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是体现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处理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真正感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不是可有可无的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密切相关和为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的重要课程。

二、文化多元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

当今世界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我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互相交织、相互激荡形成的文化多元化,拓展了我们的眼界、丰富了我们的社会生活。然而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的前沿阵地--高校,其文化环境会受到西方各种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这就必然会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新的挑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改革的必要

一是由于文化由传统单一的封闭文化向多种文化并存的变迁,打破了文化的地域限制,赋予其更多的开放性特质,增强了吸收其它文化即传播借用的功能,随着视野的拓展,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向各个领域延伸。

二是由于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学生认知外部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和生活方式的途径大为增加,敏感程度和接触程度也都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自发性地选择和接受更多种价值观念,使学生的多样性得到了尊重,主体性得到了发挥,创造性得到了激发,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完善。

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的变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灌输式的,难以在有限的时间里解答文化多元背景下衍生出来的众多社会现实矛盾和问题,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影响着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信任度、亲和力。现实情况要求作为仍是学生群体思想最具影响力的该门课程,应在构建教学新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方式等方面增强实效性。

(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各种因素

1、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正确认识

通过对贵州部分高校学生教学座谈、问卷调查、个别访谈、e-mail对话等多种形式的调研,发现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感兴趣并认真学习的学生并不多,只占40%左右,这一现象不容忽视。学生时期是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文化多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价值选择机会,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更加丰富的精神世界,但也给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图谋和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多种形式渲染资本主义的政治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外来文化面前难以作出正确的抉择,极易受西方腐朽思想观念的影响,导致信仰迷茫、信念模糊、价值观念嬗变以及道德人格和诚信的缺失,最终得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无用论"或"价值不大"的错误结论;再则,部分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政治工作的传声筒,以致对其有相当大的排斥心理。

2、部分教师对教学实效性缺乏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始终是影响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因素,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和主体。现实中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不高,对自己担任的角色缺乏认同感、荣誉感、使命感。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因为部分教师对教学实效性缺乏积极性,导致课堂教学沉闷,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中愿意认真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比例不高也就成了必然。

3、教材内容陈旧、乏味、脱离实际

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对时代变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现象的分析和研究,使得教材内容不可能总是与时代要求同步,其更新往往滞后于实践的发展,显现出陈旧、乏味、脱离实际。这就需要研究教学实效性来弥补这一不足,相当比例的学生认为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可读性不强,偏重说教,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失去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4、教学方法单一、手段落后

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进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最重要的突破口,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学本身就是教和学互动的过程,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学只是知识理论的灌输。正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分强调灌输,"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教育方法呈现僵化,缺乏喜闻乐见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难以使学生产生共鸣,发挥其所具有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为,人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在外在的价值引导下借助个体主体作用的发挥,努力探索、不断构建的过程。"[4]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静态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呆板、僵化的教学模式,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忽视了学生自身思想特点和心理倾向的变化,没有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精神,从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思考

(一)革新教学理念。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人文关怀。教学理念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对教学的发展具有先导性和前瞻性,它决定着教学成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导向是一元的。因此,要树立文化多元观念,坚持文化民族性与坚持文化世界性相统一的文化发展观。也即坚持"一元导向和多元渗透的辩证统一"。[5]文化的一元性与多元性的关系,反映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元导向和多元渗透的辩证统一。在教学理念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健全人格"[6]的基本原则。面向21世纪的教育理念主要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思想,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基本立足点。

(二)把握教材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高质量的教材能为我们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要取得课堂教学的实效,就必须充分理解和把握好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以新教材作为教学的基本依据,精心设计教案,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重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三)讲好重点难点。课堂讲授中,教师应对本门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精讲,而对学生阅读教材就能理解的内容则略讲,对真正能触及学生的兴奋点和关注点的问题,则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明白;同时对同类知识应采取以"点"带"面"、以"点"串线的排列组合方式进行讲解。在讲课中不回避社会现实问题,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要在分析问题上多下功夫,要针对学生关心的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不但要告诉学生是什么,而且要尽可能地告诉学生为什么。

(四)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式方法也直接影响着这门课程的实效性,因此,教师应当在创新教学手段、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吸引力、感染力等方面下功夫,运用讲授式、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要使学生坐得住、听得进、学得好,并引起兴奋点和共鸣点。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9.

[2]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第1146页)

[3]柳礼泉、邓演平:"两课"教育学实效性析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03(6)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思政元素论文范文5

【关键词】多元智能 高中政治 教学改革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概念及内涵解析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将智能定义为:“智能是在特定文化背景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创造产品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主要包括以下十种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能力,存在智能,道德智能。因此,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不仅强调智能的实用价值和成果,更强调它对于个人生活、特定文化与特定社会环境的联系与意义。多元智能理论充分肯定每个学生在各种智能方面的发展是有差异和不平衡的,它主张应该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评价一个学生,以发现学生的智能特长,培养学生的自信,促进多种智能协调发展,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传统智力观念下高中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传统智力观念的影响,高中政治教师仍然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这一传统智力观念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在实际的高中教学中,主要表现在对高中政治课程的定位及教学目的不明晰,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化。

1.高中政治课程定位不明晰

在传统智力观念的影响下,在目前的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仍然将政治学科定位为纯学科课程。作为培养和提升高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中政治课依然成了纯知识课程,依然把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当成知识教育,而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因此,高中政治的意义并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这些知识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以传授知识为特征的来教授高中政治其实是舍本逐末,必须要转变传统观念的,更突出的应该是德育的功能。

2.高中政治教学内容片面化

虽然新课改已实施多年,但是应试教育的观念在政治老师脑海里已根深蒂固,很多政治老师依旧把教材上的内容或者考试内容作为教学的唯一资源,围绕考试进行教学,继续注重政治知识的背诵,为考试服务,对于考试不考的内容,丝毫不去理会,完全没有体现政治为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教育目的和本质。因此,高中政治教学内容必须要改变其单一性、片面化和理论化的状况,注重政治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并与社会经济生活紧密结合。

3.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化

尽管传统智力观念导致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只重视智力的开发,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首先,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活动是教教材,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是学教材,为考试而学习。高中政治的学习变成了对高中教材及考试内容的机械背记。其次,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上所采用教学方法,缺乏学生的主体参与,完全没有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教师多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也已习惯于脱离经济社会现实的书本学习,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只会死读书,读死书不具备分辨和批判能力,没有灵活运用能力。因此,高中政治课程由此变得乏味枯燥,学习成为记笔记和背条目的机械活动,大部分学生很难提及对政治学习的兴趣。

4.高中政治教学评价单一化

以传统的智力观认为高中政治的评价标准自然就是考试,所以在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中,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还是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而政治是一门与德育紧密结合的学科,用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学习的好坏,评价方法过于单一化,淡化了德育评价,更不能体现学生整体思想素质和对社会生活的思考能力,无法激励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高中政治教学改革的启示

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必须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导引,重新定位高中政治的教学目标,稳步推进政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改革活动,以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智能水平和整体素质。

1.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

高中政治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必须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不仅要选择掌握教材的各种内容,更要向学生展现多方面的智能领域,与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紧密相联系是高中政治课的生命力之所在,应及时增加经济、政治与文化等领域最新发展动态,使教学内容体现出时代感、生活化,增强政治课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开拓学生的视野。例如,为上好《经济生活》,在教学中添加了包括新颁布的《公司法》在内的一些经济法规,相应《政治生活》,也学习了一些行政法规及国际法的基本原理,为在课堂上拓展知识打下了基础。笔者每天都准时收看中央台的《新闻联播》,新闻联播以政治时政为主,易于了解国际形势和国家政策。在政治课堂教学中,用最近国内外发生的的大事小情作为实例,比较贴合学生生活,增加最新的热点话题,学生学起来就更加有兴趣。

2.采用多样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不同智能的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智能,以自己最擅长最喜欢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更好的理解和领悟学习内容,提升自己的智能。例如,开展“时事论坛”,由学生小组合作,搜索资料,制作讲稿,运用所学哲学、经济学原理分析社会热点现象,如中美关系、中日关系、朝鲜问题、拆迁问题、经济结构调整、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就业观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如学习公司的经营时,先用多媒体展示海尔集团的经营状况,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经济意识。

思政元素论文范文6

量子力学是物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的主要内容是以微观世界粒子为研究对象,根据量子力学的五大基本假设,通过解薛定谔方程得到微观粒子的力学量本征值,进而得到微观世界粒子运动的基本规律。量子力学在物理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是从事当代科学技术研究的基础之一。量子力学可以培养学生扎实的物理基本功,为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等后继课程的学习做准备。量子力学被广泛地应用到化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天体物理学等其他学科。量子力学课程的学习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学风、科学方法及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等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充分发掘和运用量子力学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在量子力学课程的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对于塑造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已有研究者通过对量子力学的知识结构的再梳理,以及对量子力学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形成思政案例,探索了量子力学课程与思政元素相融合的问题,这些工作对量子力学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推广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然而,在探索和实践地方本科高校量子力学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量子力学课程与思政元素的有机结合仍然有很多困难和问题,需要去探索和解决。

一、课程思政教学的基本现状

(一)专业课教师思政元素的提炼能力稍显不足

按照课程思政的育人要求,专业课教师在培养人才、讲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是执行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第一责任人,其自身要具备一定的思政素质和修养。然而,地方普通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多数理工科专业教师在参加工作后,很少有机会学习如何将思政元素系统地应用于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方法。按照传统的课程归类和育人模式,人们通常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教师和学生党团组织的事情,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专业课教师对专业知识的讲授上。这就导致很多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是什么的问题上陷入迷茫,更不知道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另外,很多理工科专业教师毕业于非师范类高校,缺少系统的教师技能培训。如果不对这部分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技能培训,只是机械地在专业课堂中加入思政内容,就会造成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教学相脱节的问题,达不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的。

(二)专业课程教材的思政元素表现不足

当前制约地方本科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地方本科高校由于受办学历史短、积累少、师资力量薄弱、课程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都是直接采用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或重点大学的教材。这类专业教材的主要特点是非常重视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像量子力学这类物理学核心课程,教材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内容呈现专业化、数学化和系统化的特点,几乎找不到用思政元素来描述知识点的语句。这就在客观上增加了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难度,同时也造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想不到量子力学课程中还有思政元素存在。因此,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要实施好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就必须加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力度,积极构建适合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思政教材体系。

二、提升量子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效能的有效路径

教育部提出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后,从学校到基层教学组织单位都强调要加强课程思政教学,但是对教师如何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措施强调得比较少。为此本研究在开展量子力学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

(一)提升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认知

教师是进行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教师首先要主动学习和理解课程思政的思想内涵。本研究通过查阅上级和学校教育管理部门下发的课程思政文件,查阅一些课程思政探索类文献,并与河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进行交流,逐渐对当下党中央为什么要开展课程思政有了深刻的理解。

第一,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一种育人思维方式。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培养专业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教师不能简单直接地把思政课的部分内容搬到专业课的教学中,也不能停留在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上进行一番空洞的思想政治说教。课程思政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政治口号,而是要结合课程的知识点讲授,在探索知识产生的过程中,师生共同感受到活的价值观、方法论。例如,教师在讲授量子力学知识点、挖掘知识点产生过程的时候,让学生感受到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要实事求是,要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只有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课程思政是党中央提出的“三全育人”工作目标的具体体现和实现这一育人目标的有效载体。课程思政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通过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模式,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最终目的就是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专业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把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责任紧密结合起来,进而实现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为此,专业课教师就必须通过精心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达到启迪学生心智、陶冶情操、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的效果。

(二)提升专业课教师对思政元素的储备和提炼能力

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育人理念,专业课教师由于受学校办学历史和办学层次等因素的影响,很少进行系统的思政理念学习,导致自身所储备的思政元素资源有限。因此,要想讲好课程思政,专业课教师就必须积极努力做好课程思政元素的备课工作,以免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教研室组织学习。专业课教师在教授专业课的同时以教研室为单位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及相关课程的课程思政案例。二是让思政课教师下沉到学校各二级学院的教研室。由专业课教师负责课程体系构建,思政课教师负责凝练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让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辅相成,把握正确的育人方向。三是教师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在政府网站、教育管理部门网站、学习强国平台等找到大量的思政素材,及时了解最新时事热点,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和理论水平。

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之后,就要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的作用。首先,教研室可以开展集体备课、集体讨论研究,认真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政资源。其次,教研室将这些思政资源纳入教学大纲、教学讲义和课件。最后,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再加工,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切实做到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统一。这样才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从内心接受课程思政的熏陶和教育,而不至于让学生感觉课程思政和专业课教学存在“两张皮”的问题。

(三)提升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设计能力

教案是任课教师的具体教学实施方案。教师在授课前要通过精心的设计,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量子力学课堂,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下面是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几个案例。

案例1:在讲授量子力学的前言章节时,从创新的角度来分析量子力学的产生过程。借助量子物理发展中的10个基本问题展开讲解,让学生深刻体会量子力学的课程之美、育人之美。向学生介绍20世纪初众多年轻的物理学探索者,代表人物如普朗克、德布罗意、爱因斯坦、玻尔、海森堡、薛定谔和狄拉克等,讲述他们如何冲破固有思维,挑战已有权威,勇于突破经典物理理论权威的束缚,才使得量子力学挣脱牢笼,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故事。进而介绍量子力学如何推动了20世纪科技的发展,为现代高新技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最后得出结论:没有创新,就没有量子力学,也就没有当前的现代高新技术。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这个激动人心的过程,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重要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正如在报告中这样深情寄语年轻一代:“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案例2:在讲述物质波部分时,着重讲述量子力学创立者之一德布罗意的成长故事。德布罗意是法国理论物理学家、物质波理论的创立者、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从小就酷爱读书,中学时代就显示出文学才华,18岁开始在巴黎索邦大学学习历史,1910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11年他听到第一届索尔维物理讨论会秘书莫里斯谈到光、辐射、量子性质等问题后,产生了对物理学的强烈兴趣,特别是他读了庞加莱的《科学的价值》等书后,转向研究理论物理学。1913年获理学学士学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埃菲尔铁塔上的军用无线电报站服役六年,熟悉了有关无线电波的知识。他的哥哥M.德布罗意是一位实验物理学家,从哥哥那里他了解到普朗克和爱因斯坦关于量子方面的工作,进一步产生了对物理学的极大兴趣。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德布罗意放弃了已决定的研究法国历史的计划,选择了物理学的研究道路。1924年德布罗意获巴黎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在博士论文中他首次提出了“物质波”概念。1929年德布罗意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以他的成长经历来激发学生兴趣,能使学生感受到他们还年轻,还有时间和机会成为优秀的物理学工作者,进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案例3:在讲述不确定原理时,向学生展示2018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的十项重大进展之一的“墨子号”卫星照片,简要向学生介绍“墨子号”卫星是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量子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在轨运行,有助于我国在量子通信技术实用化整体水平上保持和扩大国际领先地位,实现国家信息安全和信息技术水平跨越式提升,推动我国科学家在量子科学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对于推动我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指出:“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这个案例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学习量子力学的信心,树立国家荣誉感和自豪感。

(四)提升专业课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程思政的广度与深度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一门课程建设的成效最终要通过课程的接受者———学生的反馈来体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后,对专业课程的考核就应增加课程思政方面的考核。然而,课程思政作为一种育人理念,很难通过标准化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可行的办法就是通过平时成绩来体现。为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通过图片、音乐、电影等多媒体工具和手段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课外调研内容,让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开展课堂讨论等。一方面通过观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考查学生是否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也考查学生是否通过课程思政的学习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政元素论文范文7

关键词:文化多元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企业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1-0259-02

引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关注更多的是企业经济竞争力,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要想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把物质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相结合,做好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精神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思想保证,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动力。随着文化的多元化,职工在世界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这给企业提供了新的挑战。面对这种挑战,企业领导者要认真分析当前情形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针对具体问题改善工作方法,提高职工思想政治觉悟,促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保障企业健康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文化多元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概述

(一)文化多元化的含义、实质、特点以及意义

学术上对文化多元化的解释很多,后来被归纳为:文化多元化是指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继承本国的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合理吸收别国的优秀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文化交流形式,这同样适用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1]。文化多元化作为一种新思想,促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同一个社会里存在多种文化,他们之间是有联系、有影响的。不管是饮食、建筑、工具等有形的文化形式,还是风俗习惯、民族信仰、生活方式等无形的文化都将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成为人类互相交流和学习的东西。

文化多元化的实质就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多元化。文化多元化是从文化延伸出的一个新概念,文化的概念是整体性的,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自身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文化多元化的特点主要有:共融性、差异性、稳定性、长期性以及创新性。共融性是文化多元化的主要特点,各国和各民族的各种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交流,在共同的发展空间里相互尊重、平等互信、和谐发展;差异性是文化多元化的本质特征,虽然各国和各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但是本身存在的差异性使得文化多元化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即所谓的“和而不同”;稳定性和长期性是在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特征是稳定长期的,人类发展的实质是实现民族的长久稳定,文化多元化作为人类发展的产物,必将长期处于人类的社会发展中;创新性是要求文化多元化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的创新,要求各民族积极吸收别的民族优秀的文化,切忌故步自封。

文化多元化的实现是有利于国家和民族文化发展的伟大创举,有利于促进世界民族文化的交流,是促进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具体表现为:文化多元化是增强文化生命力的重要动力;文化多元化是维护世界文化生态平衡的重要保障;文化多元化是抗拒文化霸权的重要方式;文化多元化是调和民族矛盾冲突的重要手段。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及特点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指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2]。企业思想工作是企业管理者针对职工在思想政治上出现的问题通过政治教育、思想引导的方式,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道德观,以此保障职工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工作,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提高企业社会经济效益。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区别于企业内部其他工作的,企业思想工作的要求企业管理者在政治、经济、文化、专业度上都要有突出的能力。企业在指导思想政治工作时要有很高的政治觉悟,要有指导性的特点。同时企业思想政治还具有兼容性的特性,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不仅要有很高的政治思想,对经济、文化以及技术等都要精通,是一个真正的综合管理人才。此外,层次性和辅也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点。

二、文化多元化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文化多元化对企业和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尤其是企业职工,作为企业的主体,对文化多元化的敏感度是做强的。文化多元化对企业职工的影响有多大是关乎企业管理和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下面笔者针对文化多元化对企业职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进行论述[3]。

(一)共融性和差异性下的文化多元化对企业职工的积极影响

文化的多元化开拓了企业职工的视野,满足了职工的个性需求,这主要是依据文化多远的共融性和差异性两大特点而产生的影响。文化的共融性使得企业职工能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吸收更多的文化信息,增进了企业职工对文化交流和探讨的兴趣,加之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和便捷化,职工能够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开拓了自己的视野。

文化多元化的差异性体现了各民族文化在交流过程中的独立性,文化在相互融合中获得的独立,在共性中取得的个性是企业在思想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部分。现在是一个注重个性的时代,职工在接受文化的过程中,也会极力找到属于自己的独有的文化内涵,这就是文化多元化给企业职工的个性化发展带来的意义。

(二)长期性和创新性下的文化多元化对企业职工的积极影响

文化多元化增强了企业职工的创新意识和主体意识,这是根据文化多远的创新性和长期性两大特点而产生的影响。文化多元化是不断发展且将长期发展的社会产物,有着深厚的价值和独特的魅力,这使得企业职工逐步意识到自身的能力和优势。主体意识的增强能促使职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对国家、对企业、对自己带来更大的价值。

文化的融合是不断发展的,而发展是需要创新思想的推动的。职工在文化多元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意识到创新性的重要性,就会形成创新意识,这不仅对工作,对自己的生活都是有益的。

(三)文化多元化下的政治观念缺乏和理想信念动摇

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国家,不论在政治理念还是经济体制上都和资本主义的西方国家有差异的。面对扑面而来的西方文化,有些企业职工不知所措、摇摆不定。受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部分职工的政治观念开始淡化、政治立场开始动摇,这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带来严重的危机。

西方国家是崇尚拜金、享乐、消费、性解放等消极思想的主体,这和我国的崇高社会主义理想和个人理想是背道而驰的[4]。意志不坚定的职工可能会受此影响,逐步消磨职工的意志。

(四)文化多元化影响下职工道德观的消极转变

随着文化多元化的不断发展,带来了一些腐朽的低级文化,严重影响了职工的道德观。一些尚未成熟的文化思想,对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很多企业职工陷入了道德困惑[5]。多种道德标准冲击大脑,让一些职工无法取舍,缺乏基本的道德判断力,形成了道德认知模糊的不良后果。而职工在不规范的道德认识影响下做出的失准的道德行为,出现不良的道德示范,不仅损害了自身的名誉,还会伤及他人的安危。

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对文化多元化的策略探讨

(一)开展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提高职工社会主义认识

针对多数职工在面对外来文化时政治观念的缺失和摇摆,企业应该开展内部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职工思维中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能提供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导向,在文化多元化过程中能给职工的政治观念提供方向性的指引。

(二)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提高个人素质

作为职工本身,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提高个人素质。当你自己有能力辨别文化的好坏时,就不会被多种文化干扰,才能避免文化多元化给自己带来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道德观上的偏差,也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和国家带来利益。

(三)保持创新性,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

与时俱进是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同样要开拓思维,勇于创新,摸索新的思路,探寻新的方式,保持文化多元化在企业政治工作中的创新性,赋予企业思想工作的时代性特征。

(四)借助网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更好的平台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给人类思想造成一定的困惑。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企业要想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借助网络这个便捷的平台,加强与职工的沟通,促进政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结语

总之,文化多元化作为新时期发展的基本态势,给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企业要意识到文化多元化能给职工的政治思想带来新的思潮,新的方向,但是同时也会给职工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带来新的冲击,容易导致职工形成错误的思想体系。因此,企业应该合理利用文化多元化,针对新思想调整企业思想工作内容和方法,完善企业的工作体系,以此做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企业稳定、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庆祥.体制问题的背后是社会层级结构[J].人民论坛,2012,33(7):57-58.

[2]王代月.论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思维方式的变革――以“现实的个人”化解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消极因素[J].思想教育研究,2012,23(9):17-18.

[3]郑永廷,方涛.价值取向的全面与协调――兼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超越与当代意义[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6):76-77.

思政元素论文范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教师知识结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既具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共性特征,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下面笔者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专业要求多元与教师知识结构相对单一之间的矛盾作一具体分析。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任课教师的要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涉及内容十分广泛,现实性、针对性都很强”①,因此,由其开课目的、内容设置、教学环节等所决定,这门课程的教学必然对任课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的要求更高。

1.课程开设目的决定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多元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开设目的在于“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自我修养”②。从课程的开设目的上看,教师首先必须紧跟社会发展形势,及时把握国家社会发展动态,才能讲清楚当代大学生成长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帮助学生明确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从而明确自身的努力方向。其次,教师唯有自身具备良好的修养与气质,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与一定透视人生的智慧才能深刻地影响他的学生。

2.课程的内容设置要求任课教师必须更具“兼容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观教育、道德观教育”。③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2010年版的教材,这门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历史使命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与意义的讲解、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法律基础知识传授及法制观教育等。从内容设置上看,这门课程相对于高校本科生的其他三门思想政治公共基础课来说,内容是最庞杂的,它几乎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内容,这在客观上要求任课教师必须更具“兼容性”。

3.课程的教学环节决定教师的角色必须多样化。笔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教育方案的实施者,同时也是教育方案的制订者和评估者,出于方案的制订与评估的需要,教师又是信息调查员与资料统计分析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应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般规律。教师只有在知识结构上是多元的,才能很好地适应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多种角色。

二、任课教师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的原因分析

当前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几乎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存在的共性问题,由于篇幅所限,笔者仅从以下两个方面作一简要分析。

1.高校在评职上对教师科研成果的专业单一性要求较高。当前高校对教师评职的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然而对于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类思想政治公共基础课教学任务的教师来说,评职上要求科研成果的专业单一性与实际教学对其提出的知识结构多元化要求存在激烈冲突。教师为了能够顺利评职只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与自己所在的学科领域具有高度一致性的专业问题研究上,很少有精力顾及其他。当然如此的要求对于提高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的科研能力、专业素养、进而提升其教学质量是必要的,对于高校的整体科研能力的提高也是必需的,但对于从事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显然与实际教学对其提出的知识结构多元化要求是矛盾的。教师顾此失彼的结果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实效性,客观上淡化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在实际操作层面的引领作用。

2.教师教学工作量过大使之无暇顾及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当前各高校从事思想政治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教师工作量普遍高于专业课教师,有的甚至超出几倍。繁重的教学工作使得教师只能把本就已经十分有限的精力更多地放在教学法的改进上,致力于通过教学法的创新与改进以形式上的喜闻乐见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在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的同时,也能够从容应对学校督导组和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双重评估。而对其他的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密切联系的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的学习就往往顾及不到了。

三、矛盾的化解之道

针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化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专业要求多元与教师知识结构相对单一之间的矛盾是做好实际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出路。

1.科学安排教师工作量,为全面提升教师职业素质创造条件。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性工作的顺利而富有成效的开展。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文件,高校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要总体上按不低于师生1︰350~1︰400的比例配备,但一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配备往往远低于这个水平,即使合班(一般是四个以上自然班合成一个大班)上课,教学任务依然十分繁重,某些高校的师生比甚至低至1︰600~1︰1000。因此,只有充分保证高校思想政治公共基础课教师的人员配备,才能从源头上解决教师的工作量问题,只有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师的教学任务,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教师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全面提升职业素质。

2.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公共基础课教师在评职上走两条路。从目前各高校的现实情况来看,适度降低对于科研成果的专业单一性的要求是解决专业要求多元与教师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矛盾的一条切实解决之道。比如教师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与其所承担的思想政治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任务存在学科交叉的论文也应属于评职的“有效论文”,同时可以考虑适度减免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与其所在学科领域具有高度一致性的专业论文的数量。在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本科阶段的目标在于培养教师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交叉的特点,研究生阶段的目标在于进一步提升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理论素养。因此,如果高校在评职要求上能够充分考虑到思想政治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对教师知识结构的多元化要求、使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公共基础课教师在评职上走两条路,那么,在有时间和有精力的条件下,承担思想政治公共基础课的教师完全有能力结合工作需要系统、有效地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全面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因此,高校应从制度上为任课教师创造条件,保障任课教师能够有时间、有精力投入到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上,使教师能够全面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做好自身的教学本职工作。

[注释]

思政元素论文范文9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Aesthetics

WANG Jun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Sports,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Liaoning 121000)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aesthetic education as a 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and a new round of educational reform, in order to train new talents to adapt to social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aesthetics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the educational circle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a discipline of science, which must contain a wealth of aesthetic thinking. The stud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aesthetics is gradually becoming a new angle of view.

Keywords aesthetics education; educational aesthet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1 21世?o新兴生长学科:教育美学

教育是一个过程,它需要人们的不断探索和不断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体现着一种美,即教育美。认识教育的审美属性对于我们应用教育学和美学原理的方法指导实际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教育美学的渊源

1750年,德国人鲍姆加通提出了美学的概念。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件发表,提出美育的重要性。1999年6月,美育被正式列入国家教育方针,从而使我们认识到:缺乏美育的教育,是难以培养出人格独立、精神健全的公民群体的。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浪潮推动了教育美学的诞生,李泽厚在他的美学图谱中就明确标有“教育美学”字样。教育美学概念的提出,意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981年赵宋光率先从哲学美学角度提出教育美学的概念,并在《论教育的功能》一文中提出“立美教育”的重要思想。

教育美学着眼于人的完善和发展。它关注的更多的是教育中的人,以提升教育素质和品味为宗旨。教育美学的目的是要让教育本身更符合教育的规律,契合美的规律。

我国的教育美学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孔子不仅重视智育和德育,而且更重视美育,例如他的“寓教于乐”“礼乐相济”的教育思想。到了近代,蔡元培先生曾指出,凡是学校所存在的课程,都是与美育有关的。可见,教育美学与教学实践息息相关。

1.2 教育美学的研究价值

教育美学是教育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通过整理研究发现,从美学的角度研究教育的论著很少,教育美学的诞生丰富和发展了现代教育学。教育美学的任务是要用美学的原理和方法去指导实际的教育实践,目的是要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

教育美学为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美育之元素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都与科学的真有关。教学内容也同样具备科学美的特点。随着美育被列为国家教育方针和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教育美学会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教育实践的重视。教育美学任重而道远。

2 教育美学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化的科学,其中必然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从教育美学的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正逐步成为这门学科建设的新视角。美学包含培养高尚人格的教育目标,这与思想政治的目标有一致之处。教育美学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推动思想政治课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美,是教育作为一种实践的本质规定。李泽厚提出“以美启真”思想,就是要实现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发现教材中“美”的元素,沿着这种“美”的元素,可以更容易地进入学科知识内部,更深入地把握学科本质知识;其次,要注重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师德建设,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征;最后,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对学生尤其重要,这种氛围有助于学生领悟和掌握学科知识。

2.1 思想政治课的知识之美

知识之所以“美”是源于它的“真”,只有教师钻研教材的深度足够深,才能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知识“美”的眼睛,在备课时下足功夫。

我们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为例。《经济生活》教材编写的基本逻辑顺序是:介绍消费、交换,依次分析生产、分配,最后介绍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单元是生活与消费,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第二单元讲生产、劳动与经营的过程。第三单元讲收入与分配,通过生产把社会财富创造出来了。那么,这些社会财富该如何合理分配呢?紧接着就应当研究财富的问题,本单元的核心内容就是介绍“财富分配”。第四单元主要介绍“市场经济”。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整个世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

《政治生活》教材体现“德育回归生活”的理念,以政治学科知识为支撑回答政治生活的有关问题并有机地渗透对学生进行政治观点的教育。第一单元首先明确了我国的国家性质,了解自己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享有哪些政治权利和需要履行哪些政治义务,了解近些年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一些新变化、新做法,并通过学习、实践、参与体验的过程,认识到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提高自身政治素养的重要性。第二单元引导学生明确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这是由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第三单元讲的是我国的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保障,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第四单元引导学生把视野越出主权国家的范围,转向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国际社会,学习有关国际社会和我国外交政策的知识。

《文化生活》的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讲述了文化的含义、功能和作用。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讲述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创新的意义。第三单元“文化与民族精神”讲述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目标和要求。

《生活?c哲学》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哲学一般知识。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旨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哲学。第二单元讲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外部世界。第三单元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为我们展示了“世界是怎么样的”这一壮丽画面。第四单元是本教材的落脚点。让学生明白“世界是什么”“世界怎么样”,知道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美”贵在运用,我们不妨看一下具体的教学实践。例如在讲授“信用卡”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各种类型的银行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各种信用卡的的基本特征,从而加深学生对信用货币的认识。创设实体情境也就是在发现和展示知识的“美”。又如,教学“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一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这种思想政治课模拟情境的创设也是知识美的体现。

每门学科都有各自的课堂教学艺术,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学科也不例外。

2.2 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师德之美

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师德之美主要体现在其坚定的政治信仰上,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其坚定信仰的重要性。信仰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素养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也体现出了这一职业的职业性质。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仰;要有坚定的政治原则,树立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应树立对自身实践活动的信仰,从而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自身价值;要树立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仰,使思想政治教育永葆生机和活力。如果某位教师作为一个“人”被学生的意志所否定的话,那么无论他有多么广博的学识也绝不可能被他们所接受。从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效果来看,教育者的人格所起的作用是行“不言之教”,它虽不比理论那么严谨清晰,但比语言更有说服力,更能表达对象本心。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是思想政治课教师获得教学动机、方向和道路思想规范的前提。在思想动机上,提高宣传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能力和水平,改善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的不良状况;在努力方向上,要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解放、社会全面进步的思想,推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在具体道路上,逐步接近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总体目标。

2.3 思想政治课教学机智之美

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教育机智,即在处理某个意料之外的问题时有高度的理智感、责任感、道德感和智慧。

一位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讲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节的内容时,告诫同学们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观察到有学生产生了厌烦情绪:“都什么时代了,还讲这个?”显然,教师必须解开这个困惑,否则就很难达到教学效果。为此,他启发学生:“日本人的生活那么富裕,为什么家长还要让孩子来中国的大草原长途跋涉?而为什么中国还没有摆脱贫困,我们的青少年们已经经不起艰苦生活的锤炼了呢?”这位老师成功运用他的教育机智缓解了本节课的尴尬气氛,同时也达到了预设的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师,怎样才能拥有良好的教育机智呢?首先,必须扩展充实自己的学科内和学科外的知识,这样,才能够在变化多样的动态教学过程中掌控课堂,化解尴尬氛围。其次,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做到有的放矢,另外,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要时刻关注时事,了解时政最新动态。

2.4 思想政治教学的人文之美

教室内,楼道口的黑板报,校园里的宣传栏,还有校园广播都是我们学习思想政治的途径,也是实现政治社会化的几种方式。但凡步入一所学术氛围非常浓厚的学校,我们通常能够看到哲人的雕像,教学楼走廊内醒目的标语。教育,是一种生态,甚至也是一种气场,与时俱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是每一个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