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0 16:14:16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范文1

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作为一种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把红色文化有效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内涵,提高教学质量。有研究者认为,红色文化资源内容十分丰富,包含着理想信念教育资源、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涉及到思想、道德、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资源。有效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可以充实和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增强抵御西方社会腐朽思想的免疫力。有研究者认为,红色文化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并在战争年展起来,具有革命战争年代独有的特点,尤其是在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能够有效地抵制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的和平演变,特别是对青年学生,能够帮助他们增强抵御西方各种腐朽思想侵蚀的免疫力。

有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研究者认为,保护传承民族文化是我国每一位公民应尽的义务,红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高校思政工作者责无旁贷。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工作有助于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能有效地指导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开拓新的路子。有研究者认为,红色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中国人民不朽的文化成果。然而当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保护现状不容乐观。红色文化是一部历史的记忆,是中国人民特有标识和共同财富,更是一种可持续的软实力、软环境。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精神既是当代大学生历史的使命、也是政治的责任。

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用的困境

近年来,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程度日益加深。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接中仍然面临不少困境。

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有待提升。有研究者认为,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地逐步提升,不少大学生遗失了我国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文化精神,有些人甚至认为所谓的“红色文化”早已过时,而引领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是及时享乐的“日韩”风。一些大学生丢掉了读书学习这个根本任务,而陶醉于“三俗”文化之中,导致我国的精髓文化被边缘化。因此,不少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浮于表面,无法真正认知,不利于培养青年大学生正确的“三观”。

红色文化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乏味。有研究者认为,一些学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存在教学内容空洞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目标流于形式,缺乏内容。比如课堂教学时,教师不注重提升理论水平和教学艺术,不关心学生的上课情况,不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二是只重学习,忽视体悟。一些学校在教学实践中,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比如学生参观一些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时,只是走马观花,观赏风景,没有认真学习记录。教学活动结束后并未要求学生认真撰写体会和感悟,不利于巩固和加强本次教学活动的内容,容易出现红色文化教育脱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需求,最终形成守旧、单一的知识灌输模式。

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相对单一。有研究者认为,红色文化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形态,具有较强的传承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传播效果不佳,一些高校在进行红色文化传播时,没有提前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需求,无法体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学习的原则,不了解文化传播的规律,导致传播对象不明确,缺乏针对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此外,一些学生更关心社会竞争与优胜劣汰,一味求索取,缺乏奉献精神,因而导致学习过程中只做表面文章,未全身心投入其中,了解其内涵与价值。二是软件投入不足。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专门的“红色网站”或者“红色专栏”,但是内容更新和宣传效果仍不理想;有些甚至存在网络瘫痪、管理缺乏等问题;网站运营过程中缺乏专业化计算机管理人才,较其他优秀网站而言,宣传效果难以匹及。此外,加上单一化的传播手段,很难满足大学生的各方面需求。

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用的途径

红色文化有着巨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实现其教育价值和德育功能,就要将红色文化与高校学生的学习结合起来。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系统工程,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从各方面入手。

高屋建瓴,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有研究者认为,学校领导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要采取措施积极促进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是,对本地红色资源加以收集和整理,并结合自己学校所在地区和学校性质加以选择利用。二是,师生员工是红色文化在学校发展的建设者、实践者和享用者,校领导应加强对红色文化发展中所需人才的专业培养,一方面,要根据教学需要,科学合理地组建教学单位,加强培训任课教师,特别是对教授与红色文化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定时定期定点的、正规的、专业的培训,使他们有意识地将红色文化融入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乐于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三是,学校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给予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或团队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发教师队伍充分挖掘本地红色文化所包含的育人潜质和价值,促进红色文化与实际教学相结合。

改善教学内容,将红色文化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中。有研究者认为,思政课的核心内容为马克思主义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在系统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为避免抽象枯燥、空洞说教的“满堂灌”教学,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如果能够改善教学内容,将红色资源转化为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把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纳入到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体系中,与思政课教学目标、内容进行衔接,就一定能够使思政课教学体系中的主体内容得到有益的补充,从而发挥出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政课教学中的独特作用,形成红色文化资源、高校思政课教学、理想信念教育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收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将红色资源转化为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主要有四条路径:一是建设红色教学基地;二是编纂红色教辅资料;三是开发红色课件;四是举办红色歌咏会。

改进教学方法,完善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有研究者指出,要大力推动专题式、案例式、访谈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改革。专题式教学,就是先提炼出课程的重点难点,再围绕它们设计好以红色文化资源为特色的若干专题,最后集中精力组织教学。案例式、访谈式教学,就是要结合教学难点,针对多样文化思潮带来的等错误思潮,以及网络环境造成的大学生混乱迷茫的思想政治状况,敢于选择学术界最具争议、大学生最困惑的问题进行案例讨论,通过访谈历史当事人或权威专家进行引导学习。通过案例设计把争议观点带进课堂,展开充分讨论,引导而不迎合,解疑释惑。体验式教学,就是要通过情景再现,增强现场感,把大学生放到一定的革命环境中去学习和思考。体验式教学应该是紧密结合而不是孤立于思政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的实践教学。它把难以在课堂进行或在课堂内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的教学搬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特定场域,通过现场教学使大学生触摸革命时代、见证艰辛创业、感悟先辈人格力量,从而认同革命历史和革命理论。

研究不足与建议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学者们对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为接下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

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从研究现状来看,研究者对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解决途径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还不是很充分。在研究中,笼统的、大而化之的东西较多,系统的针对性的深入探讨较少。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要加大研究力度,进一步深化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问题、影响因素、解决途径等问题的研究。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范文2

[关键词]红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以一定的资源作为基础,其中必然包含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特殊意义的以一定社会物质形态、制度形态和精神形态呈现的红色资源。海南红色资源是中国革命历史中耀眼且独特的华丽篇章,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海南人民坚持“孤岛作战”,最终实现“23年红旗不倒”的琼崖革命历程,拥有深刻的文化特质和精神意蕴。将海南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说服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价值,为树立大学生红色文化自信、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力量、升华人生境界提供精神动力。

一、海南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一)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生动的德育素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海南人民开展革命斗争时期,海南涌现了大批红色人物,创造了辉煌的琼崖革命历史,形成了崇高的琼崖革命精神。这些都是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真实的海南红色资源,它们以史实、事件、制度等历史物质遗存和精神财富等多样形式遍布海南全岛,数量众多且极具特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例如,位于海口的琼崖革命诞生地———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位于定安“孤岛奋战23年红旗不倒的琼崖革命摇篮”“海南的井冈山”———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组建于琼海的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妇女解放斗争的象征、世界革命的典范”的“红色娘子军”,摧毁敌陆海空“立体防御”战例、堪称军事教科书的“渡海战役”,在中国少数民族革命斗争史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海南黎族人民自发奋起抵抗的“白沙起义”,为海南解放战争胜利提供战略保障、被誉为“海南的西柏坡”的五指山革命根据地。……每一个琼崖革命时期的故事,都生动真实地记录着海南人民百折不挠、历经艰辛的光荣革命史和斗争史,为大学生感悟革命先辈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为树立大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提供了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的德育素材,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筑实先进文化根基。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解放和复兴,为实现中国人民幸福生活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吸收借鉴中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创造出来的宝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民族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的承前启后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创新动力和精神支柱。海南红色资源不仅承载着琼岛人民在残酷恶劣斗争环境下始终坚守信念、坚韧不屈、奋起反抗的琼崖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还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和红色文化的先进性。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红色资源是这一文化发展进程的精神支撑、理论向导和实践基石,是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源泉和不竭动力,它丰富和发展了民族文化的形态、内容及传播途径,为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继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升华人生境界奠定了优秀文化根基。(三)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新思路。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紧贴时代气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不断吸收新的理论成果,焕发出新的活力,才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海南红色资源不仅承载着革命时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爱国情怀,它还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忠诚为民的根本宗旨。随着自贸港建设的进一步深化,海南红色资源在与时俱进的前进道路上被赋予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贸港精神内核和物质外壳。那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是勇破难题、勇闯难关、勇于牺牲奉献的精神。从革命事业的前无古人、敢为人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贸港创业的无先例可循、敢闯敢试,从为打破旧社会、解放全中国的无私奉献、英勇牺牲到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埋头苦干、奋勇向前,海南红色资源不断充实着鲜活的时代感,既直观逼真地展现了中华民族从落后挨打到独立富强的历史变迁,也体现了红色资源风雨同舟、团结协作的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再次书写着中华儿女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奋勇向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在琼州大地上,每一处红色资源都是常学常新的生动教材,每一处红色基地都是富有特色的实践体验,这就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思政理论课教学设计和教育技术手段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等教育活动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海南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

(一)开设地方红色文化教育课程。红色资源是红色故事的源头,是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重要载体。高校应充分结合地方红色资源,全方位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渗透体系。首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思政课要加强守正与创新相统一,通过海南红色故事讲道理,通过道理讲价值,通过价值讲认同,使思政理论教学既创新又牢牢守住价值引领初衷,发挥出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如在《概论》课贯通红色革命理论与党的先进性理论、红色革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机结合的教育教学,在《基础》课贯通红色革命文化和红色革命精神的教学内涵,贯通红色文化与先进文化、红色革命精神与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的一脉相承性与发展性,在《纲要》课把革命历史与红色文化教育内容体系相接轨和融通,在《原理》课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群众路线、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其次,开设专题讲座。海南红色资源丰富独特,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将各具特色的红色资源进行整合,结合每学期课程教学特点和时代要求,开设红色文化专题讲座,并纳入思政教学计划中,保证每位大学生在校期间都能接受红色资源熏陶,继承红色基因。再次,开发地方红色资源课程。各高校可统筹组织本地各科研单位专业研究团队共同开发红色教育校本教材和课程,使红色文化教育紧贴海南红色资源,结合时代并体现特色,符合大学生实际培养的需要,提升红色资源教育进校园、进课堂的学科和理论高度,使红色资源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其应有之义。(二)开辟红色文化教育的社会实践。实践教学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要环节。但以地方红色资源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大多以参观考察红色教育基地为主,受众窄、成本高、形式单一,没有发挥出红色资源的生机与活力,难以收到思政教育实效。有鉴于此,高校应充分利用海南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思政教育生动教材,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将每一处红色景点变成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创建科学高效、具有实际操作性的红色实践教学模式。例如,利用海南红色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现场教学录像、电视专题片等形成虚拟或仿真的教学体系,帮助大学生了解革命历史,学习先辈的革命精神;结合本地红色资源开展鲜明特色的社会调研小组活动,鼓励学生走进红色景点考察调研,亲身感受红色文化、了解红色文化;组织生动活泼的体验教育活动,带领学生参观红色圣地、革命遗址、名人故居,或重走红色革命道路等活动,或邀请老红军、老战士到学校给学生作革命传统报告、讲革命传统故事等,让大学生从直观体验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更加认同红色文化。(三)开发红色资源校园文化活动。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对人产生的巨大作用,使我们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作为综合的多功能的载体,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直接或间接地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激励导向功能。海南红色资源蕴涵着先进的政治理念、科学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毫无疑问应当抢占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地,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与旨归。一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充分挖掘海南红色资源的鲜明特色,并将其合理运用到大学校园的整体规划、环境布局、建筑设施、橱窗墙报等实物建设上,以此创造一种直观的文化环境,使红色文化氛围在校园处处可见、可感、可学,成为师生道德行为的引导力和推动力。二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利用校报、学报、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利用重要纪念日举办红色论坛、红色演讲或红歌竞赛等活动,构造浓厚的红色精神氛围,以红色革命传统、琼崖革命精神、红色革命故事激励大学生。三是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在校内外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活动、学雷锋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践行红色精神,弘扬红色文化。四是校园红色网络文化建设。现在的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而成长起来的,高校必须紧紧抓住这一信息环境要素及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需求,将红色资源融入校园网络环境建设中,为大学生开辟红色经典影视、红色论坛、红色讲座、心理疏通、答疑解惑等多样化的网络栏目,帮助学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引导学生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蚀。

参考文献:

[1]李霞.论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D].长沙:中南大学,2013.

[2]汪立夏.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以江西省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7):54-57.

[3]范方红.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3):73-75.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范文3

【关键词】红色文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在不断扬弃中外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是物质文化( 如革命遗址、纪念馆等) 、制度文化( 如革命纲领、政策路线等) 和精神文化( 如革命精神、革命道德传统等) 三者的有机统一体。在当前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中国红色文化应成为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重要价值

1. 红色文化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第一,红色文化中折射出的革命先辈们的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高尚的爱国情感等价值追求,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深厚的教育内涵。第二,红色文化中所包含的革命历史事件、革命英雄人物、革命道路、革命精神、革命遗址等,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鲜活的教育素材。

2. 红色文化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教育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红色文化所呈现出来的革命先辈们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自己的价值观,把党、国家、民族、个人这四者的利益,有机统一于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实践中,坚持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统一,并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党的利益和革命的利益为重,这样的价值观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3. 红色文化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多样的教育形式。红色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一种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记录中国军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进行不懈斗争的珍贵史料,它所包含的丰富的革命事迹、革命遗址、革命歌谣等,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多样的教育形式。大学生可通过课堂探讨、走访调查、红歌比赛、缅怀先烈等形式,了解革命先辈们忠于党、忠于革命、热爱祖国、依靠群众、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光辉历史和崇高境界。

二、利用红色文化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对策和建议

(一) 深入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使之成为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红色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红色文化资源“养在深闺无人知”,甚至出现红色文化资源浪费或者闲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因此,要积极挖掘并充分利用红色文化,使之成为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第一,要积极收集整理本土红色文化资源。通过采访老红军、老八路,深入本地的革命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并查阅相关革命档案资料,向本地老百姓征集革命文物等各种形式收集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字、图片、录音、视频整理,积累丰富的革命历史资料,从而为有效利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奠定基础。第二,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与专业相结合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活动。例如,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可以对红色经典歌曲进行传唱,历史专业的大学生可以对红色文化进行追根溯源的考察,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可以对本地红色旅游的发展状况展开调研,外国语专业的大学生可以将红色经典书籍翻译成不同语言文字进行传播等。通过这些活动将专业知识运用与红色文化教育相结合,既使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实践,又增强了红色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使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 二) 大力推进红色文化进课堂,使之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因此,要提升红色文化引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就应当大力推进红色文化进课堂、进头脑。第一,开设红色经典赏析选修课。在课堂上,大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红色经典文化、欣赏红色经典艺术作品,在红色文化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怀与集体主义信念。例如,可以组织大学生学习、欣赏《我爱我的祖国》、《青春之歌》等红色文学作品,《万山红遍》、《江山如此多娇》等红色美术作品,《上甘岭》、《大决战》等红色影视,《黄河大合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等红色音乐。第二,把红色文化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充分融入大学生的德育及相关课程教学体系中,使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内涵,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第三,学校还可以聘请老红军、老八路来开办专题讲座,让红色文化走进大学讲堂,在大学生的心灵深处种下红色文化的火种。第四,倡导高校思政课教师改革教育教学方法,结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课程特点,通过PBL 教学法、TBL教学法等教学模式将红色文化有效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让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得到传播与弘扬。

( 三) 积极创建校园红色网站品牌,全面提升校园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校园文化是一种校内文化与社会文化相互碰撞、交互发展而产生的特殊文化形态。 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应把红色文化引入其中,以校园文化为主体,积极打造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教育平台。第一,利用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便利条件,将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媒体的报道中,通过校园橱窗、校园展板、校园广播、校报、校园网等媒体把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给广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第二,学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和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积极创建校园红色网站品牌。通过开展红色网络论坛、红色影视欣赏、红色在线歌曲、红色网上祭英烈、建设红色网上纪念馆等高雅、健康的主题活动,使红色文化所承载的精神正能量输入到每一个大学生的心中;还可以运用红色博客开展高校网络党建工作,使大学生由以往被动学习、关注时为主动关注。此外,高校还可以充分借助社会网络的优势,把校园红色网站与“中国红色文化网”、“红色旅游网”等校外红色网站进行有效对接,使红色网站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战场。

参考文献:

[1]杨建辉.试论红色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1) .

[2]汪立夏.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3]肖灵.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J].江苏高教,2003(1).

作者简介: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范文4

一、原中央苏区红色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重要意义

1、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些红色资源是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不断推动着中华民族走向胜利。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后来者,是推进我们党伟大事业的生力军。大学生自身的理想信念,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红色资源不但蕴含了革命先辈的革命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而且由于其形式多样、资源丰富、直观生动等特点,使其在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价值。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对于如何继续进一步弘扬原中央苏区红色文化,发挥原中央苏区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教化功能,引导当代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丰富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教育视野和教育资源,提高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在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一个误区,重视对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和理论的研究,而忽视对教育方法和途径的研究。理想信念教育大部分采用呆板枯燥的课堂教学,理论讲一大堆,结果却适得其反。依托原中央苏区红色资源进行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能变封闭为开放、变抽象为情感、变理论为实践,使得理论与历史、实际、实践相结合,较大地增强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原中央苏区红色资源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实践、体验阵地和鲜活的教材,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实践―――认识―――实践”这一循环过程中实现,使当代大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产生心灵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心灵升华,促成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形成。

3、扩展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理论研究。原中央苏区红色文化作为江西特有的教育资源,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将有利于丰富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深化、拓展理想信念教育学的研究范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原中央苏区红色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打破理论灌输的传统做法,依托红色资源,通过运用典型事例,化虚为实、以小见大、加强参与性、增强渗透力、加强主动性、增强感染力,能够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塑造与改造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红色是表,学习教育是里,表里统一的新型教育形式更接近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接受心理。

二、目前原中央苏区红色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不足

1、各高校有开展原中央苏区红色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课程但教育效果不佳。如前所述,在开展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各高校积极推进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虽然高校有开展红色文化的相关课程,但是,高校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教育效果却不佳,存在一些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高校对原中央苏区红色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刻,教师只是停留于将原中央苏区红色文化的表象内容作为当代大学生教育内容。(2)高校没有独立开展原中央苏区红色文化融入到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相关课程。据了解,高校主要是通过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只是简单地穿擦理想信念教育,或者是在对当代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课堂上参透一些红色文化教育,没有独立地开展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专门课程,没有红色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专门教材,没有系统地把红色文化和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结合起来,红色文化教育与大学生“三观”教育、大学生“四信”教育等衔接甚为薄弱。

2、各高校有开展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但实际效果不理想。各高校开展了各种丰富的寓教于乐的红色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革命旧居、革命遗迹,沿途听老红军讲解苏区历史、苏区精神,听苏区歌曲、苏区歌谣,观看苏区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可以极大地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主动将红色文化内涵融入到自身的思维之中。

3、各高校有举行校园文化活动但学生兴趣不高。校园文化具有“育人”、“化人”之功效,是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良好的校园氛围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树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原中央苏区红色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1、优化原中央苏区红色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环境。当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微信、微博、易信、校园 BBS 等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的重要渠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和媒介手段,对当代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全面普及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新阵地,为当前改进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机遇,但也给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 红色文化;文化自信;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D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3-0025-05

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的重要力量,其文化价值取向、文化行为方式都会影响中华民族未来的文化发展。由于全球化的影响和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部分大学生出现文化自信不足、文化自信缺失的情况。红色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自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至新中国成立期间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是中国革命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以往对文化自信的界定往往从心理认同层面展开,本研究认为文化自信的内涵远不止于此。文化自信的基础人们对文化知识的占有,“知识不是一系列命题或某种抽象的理论,而是选择、决定与自主行事的确定性。知识不仅仅是简单地知道什么,而是知道应当如何行动,从而也知道如何生活”[1]。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士也指出,“思想的全部功能在于产生行动的习惯”。从这个角度,文化自信作为一种信念不光是精神表象还应该是行动规则。文化自信应包括两方面内容:①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内涵和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充满礼敬与自豪感;②对自身文化积极勇敢的表达,对外来文化勇于吸收与改造,对文化发展繁荣前景充满信心并积极探索。文化自信就是要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勇于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践行中国精神。如果将人当做一个系统,文化自信的产生和确立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文化习得A段。大学生经过学校学习和家庭、社会的熏陶,习得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形成对文化的一定看法。第二阶段,内化认同阶段。大学生个体内部完成一定的转化,包括从感性认知层次向情感层次的转化、从本能移情的认同向自觉理性的认同转化、从强制被动的认同向自觉主动的认同转化。第三阶段,实践探索阶段。个体完成内化之后,要积极参与文化实践,对自身文化积极勇敢的表达,对外来文化勇于吸收与改造,对文化发展繁荣前景充满信心并积极探索。同时,个体通过自身创造性的行为对外部系统予以反馈和沟通,丰富文化的内容,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文化习得、内化认同和实践探索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必经阶段,缺一不可。反之,如果一个人的语言和行动都没有体现某种文化,说明他对这个文化并没有确立完全意义上的自信。

从这个角度而言,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树立,绝不是教育者对大学生进行单向度的文化灌输,而是两者之间双向交流并且反复循环的过程,社会和高校对大学生有知识的传授,大学生也向高校和社会反馈信息并进行新的文化创新。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也不是简单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记忆,而是习得、内化、实践的复杂过程。只有这样,红色文化才能算是真正的入脑入心,文化自信才得以在大学生心中坚定确立。从这个角度理解文化自信,更加有利于教育者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大学生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促进红色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二、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自信不足的表现及原因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下,各种思潮涌入中国社会,正确的思想与错误的思想相互交织,对红色文化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冲击,导致部分大学生文化信仰的迷茫和文化自信的失落。

(一)文化认知不足

从文化习得来看,各种文化思潮的涌入和兴起挤占了红色文化的生存空间,导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关注不够、认知不足、理解不深。

1.西方文化在大学生当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在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他们的生活环境早已远离革命年代。当代中国大学生用惯了“海飞丝”、吃惯了“麦当劳”、听惯了“新概念”、 看惯了“好莱坞”,西方文化、语言、娱乐方式和生活习惯伴随着他们成长。有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最喜欢看的影片中美国影片占70%,中国大陆港台影片不到20%。90后大学生是朝气蓬勃、衣食无忧的一代,他们的成长环境与艰苦、匮乏、动荡的革命年代相去甚远,学生难以产生天然的情感共鸣,金钱至上、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外来文化的传入更是导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陌生和疏离。据某高校统计,参与调查的“43%的学生认为现代社会没有必要宣传‘勤俭节约 、艰苦奋斗’的红色精神 ,66%的学生认为红色文化产生的时代已经离我们太远了,无法体会”[2],这些都说明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理解不够、认知不足。

2.部分大学生深受非主流文化影响。课桌文化、食堂文化、宿舍文化、厕所文化、二次元文化等在当代大学生中有一定市场,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是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的最前沿,大学生作为对各种文化观念嬗变最为敏感的群体,其可塑性与可变性较强,是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争夺的重要对象。

3.信息爆炸和娱乐文化流行对传统价值带来解构。从历年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看,大学生对互联网娱乐功能的使用超过对任何一种其他功能,网络娱乐成为部分大学生的避风港,造成了他们对现实世界的逃避和对主流文化的漠视。另外,在当今红色文化传播中,也存在一些错误的方式。“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人把红色文化作为商业促销的噱头,以娱乐化心态戏说红色文化,以消费主义对待红色文化,消解权威、颠覆传统、解构英雄,造成红色文化传播的庸俗化,损害了红色文化的崇高感和神圣性”[3]。“手撕鬼子”、“石头砸下飞机”等不符合实际的情节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误导。

(二)内化动力不够

社会和教育的功利化共同导致务实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选择,造成了红色文化的认同不足。

1.教育的功利化影响了红色文化的传承。在义务教育阶段,高考的指挥棒让政治、历史这种副科不受重视,文理分科更是降低了理科生的学习时间,不利于学生系统了解革命理论、革命历史,严重淡化了他们关于红色文化的历史记忆。到了大学阶段,由于历史、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就业率低,愿意从事相关学科的学生越来越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色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学习实用技能的意愿也远远大于学习历史理论的愿望。

2.社会标准的功利化影响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价值的认同。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改善。但与此同时,一些人也陷入了信仰缺失、精神空虚、价值错位、道德滑坡的泥潭,物质利益成为许多人的首要追求,一些人以红色文化过时来否定红色文化的价值。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之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伦理规范产生怀疑和动摇。

(三)实践意愿不强

由于对文化自信的理解过于单一,在过去红色文化教育当中,存在着重视教师灌输、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注重知识记忆、忽略行为养成的普遍现象。这就导致了学生实践机会少、实践意愿不强、实践能力培养不够。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往往注重理论灌输,忽视实践体验。教育内容陈旧,教学方式一成不变,没有紧跟时代变化与时俱进。教育者照本宣科缺乏感情,学生勉强学习疲于应付。部分教育者由于认为责任重大,总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说教,容不得学生讨论创新。在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尊重,往往将自己当成是“局外人”,对红色文化敬而远之。课外实践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一些学校、老师对红色文化的内在价值和作用认识不足,只重形式、不重内涵,抽空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念,严重制约了红色文化教育的效果,不利于大学生在具体的文化实践中巩固强化文化自信。

三、加强红色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与对策

(一)提高研习能力,变被动为主动

文化研习能力是指对本民族文化及世界先进文化的学习、鉴别和继承的能力。[4]加强红色文化的研习,具体途径包括知识的习得、理想信念的树立、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1.知识的习得。红色文化、红色理论的学习是文化传承的前提和基础。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教育,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创新教学方法,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创新历史教育,纠正目前学校教育中的学科偏误,挖掘红色文化的价值资源,强化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的历史记忆。

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地理区位和校史校情对学生开展红色教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育模式,改变过去“千校一面”的情况。例如江西、陕西、湖北的高校结合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首义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深入挖掘地方的红色教育资源。结合校史开展教育,例如武汉大学挖掘“乐山精神”,开展“抗战烽火中的武汉大学”展览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号召学生要传承红色大学的优良传统,不断发扬“中原精神”。

2.理想信念的树立。青年时期是价值观确立的最重要的时期。通过系统的课堂学习、丰富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伟大革命历史和优秀革命传统的正确认知。以红色文化中洋溢着凛然正气、昂扬激情、坚定乐观鼓舞学生,用中国人民爱国情怀、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引导学生,让革命英雄勇于奉献、敢于牺牲、百折不挠等崇高品质感染学生,增强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形成捍卫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责任心,不断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理性精神的培育。多元文化的传入,表面上看是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社会共识的瓦解,核心价值的缺失。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在多元文化中“寻根”,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分辨和继承、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批判、对非主流文化的理性看待等,都需要大学生发挥理性精神,辩证的对待。90后大学生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面对良莠不齐、数量巨大的网络信息,更需要培养一双“慧眼”去主动发现有价值的信息,防止被错误的思想误导、被无用的信息淹没。只有这样,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才能不忘初心,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

(二)强化内化过程,由感性到理性

文化的内化是文化价值观内化为个人行为的过程。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知识,参与活动使这些知识在日常文化实践中加深理解,并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最终影响他们的行为。这种文化内化的过程要经历两个方面的转化,包括从感性认知层次向情感层次的转化、从本能移情的认同向自觉理性的认同转化。

由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虽然他们也看红剧、唱红歌、读红书,但始终停留在感性认识,没法深入到心灵共鸣,中华民族过去所遭受的挫折、屈辱、贫弱似乎只是一段遥远的历史,与现实没有联系。因此,必须要通过不断强化课堂教育,对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客观分析,使当代大学生理性、全面、辩证的认识史情、了解国情。利用校报、广播、网络、宣传橱窗等校园媒体,大力宣传红色文化,营造浓厚的氛围,提升大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利用重大红色历史事件纪念日开展主题活樱邀请老战士、老专家、老模范作革命传统报告,讲革命传统故事,使当代大学生获得健康、高尚、美好的情感体验,增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展览等,加强红色网站、微平台建设,积极运用H5、VR等技术,丰富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历史等,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加心灵的共鸣。

(三)促进文化创新,从理念到实践

文化自信的根本确立,在于内化于心之后还要外化于行。红色文化这种外化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外化为具体的行为,通过言论与行动来践行文化理念;二是以一定的方式和途径,作为文化传播的主体,影响或教化其它的社会个体,创造新的文化成果。

1.践行文化理念。文化理念要发生作用,根本还是要依托于主体去践行。只有当青年学子用红色文化革命理论、革命经验和革命精神指导实践,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行动,才算真正确立了文化自信。这是文化由观念成为习惯、由规范变为行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一次就完成了,而是认知和行动不断交替,在实践中不断感知、领悟,实践之后又反过来修正认知、强化认识。只有不断的、反复用实践检验,将主客观统一,才能逐渐形成稳定的文化自信。大学生要成为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弘扬勇于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保持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让红色文化从文字、理念、图像变成自身实实在在的言行。

2.创新文化成果。大学生在红色文化的传承中绝对不是旁观者、局外人,红色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大学生要充分发挥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运用新时代的语言和技术,为红色文化赋予新的内容,创作有时代特色红色文化产品,积极拓展新的传播渠道,打造新时代的红色经典等。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理论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文化新形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出不同的文化品格,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优秀传统是推动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精神动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孕育出了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之后形成了女排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在21世纪,通过90后、甚至是00后的大学生,也必将把红色文化与时代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属于他们的文化品格,这也是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最重要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巴里・艾伦.知识与文明[M].杭州:刘梁剑,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王洪叶,王爱华.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危机及应对思考[J].理论与改革,2013,(1).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范文6

关键词:红水河讲坛;特色服务;人文精神

红水河讲坛特色服务一般是指在原有传统服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有地域特色的服务理念、服务项目和服务方式等,这种特色服务是与人文精神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改变了红水河讲坛最原始的局域性的服务方式,发挥了红水河讲坛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人文精神,是文化和特色相互沟通的。为促使红水河讲坛得到迅速发展,我们在特色服务中提供了具有人性化的服务措施。一些国家早在20世纪初就建立了类似于红水河讲坛的文化平台,但是红水河讲坛有自己的特色之处。具有自身特色的红水河讲坛开办以来,为当地经济建设把脉,突出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从而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下文是笔者对红水河讲坛特色服务与人文精神的详情分析。

一、红水河讲坛特色服务的基本理念

红水河讲坛特色服务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为下述几点:①整理出具有自身优势的特色内容,其中包括地方特色、学科特色以及专题特色等。这是开展特色服务的先决条件。结合当地实际,用科学发展观推动地方的文化经济发展。就河池而言,河池市将通过“打基础、筑格局、强产业、建体系”的方式,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夯实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特色优势,构筑“一心两带六区四园”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实施项目推动战略,做强文化旅游业,繁荣演艺娱乐业,推进影视传媒业,做大工艺美术业,发展文博会展业,提升印刷出版业,拓展休闲养生业,培育创意广告业,促进文化产业增量,提质增效,建立健全思想保障、组织保障体系。红水河论坛充分发挥其作为媒体中介的优势,为河池文化事业发展做好宣传。②特色服务的服务机制与服务内容。特色服务既要服务于党委政府,更要服务于广大受众。如由河池市党委、政府确立的河池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是以“稳进突围、提质发展” 为总基调,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深化产业增量提质、民生保障提升、开发扶贫攻坚、城乡新貌新风、干部执行力提升“五大工程”为抓手,奋力推动工业发展、农业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城乡建设和“五大突围”,全市经济在新常态下 “筑底蓄势,稳健上行”,呈现结构调整优化、质量不断提高。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红水河论坛用特别的论坛方式为河池市实现预期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开设有特色的访问通道以及有地方特色的论坛讲座。红水河论坛特色服务的服务机制主要依附于其主动性。服务内容有通过网络信息资源提供的定题服务,同时还有跟踪服务,组织者有计划地掌握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向受众提供前沿的专业研究动态;组织有专业特色的讲座,延伸至有特色的信息产品开发等。③遵循为有特殊需求的人群提供人性化服务的基本理念。互联网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红水河论坛广大受众具有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的生活经历,因此,应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理论视角来审视红水河论坛这一技术产物。有人就对红水河论坛的意义提出了种种评价或质疑。我们应该重视网络与人或社会的关系和其研究意义,在肯定信息网络对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和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的前提下,正视网络应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其次,对于网络应用中已经和可能出现的一些弊端,应当具体地分析其成因,以探究防止和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正确处理人与计算机、网络的互动关系,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之间的关系,网络的物质经济价值与人文精神价值之间的关系,以有效地防止人们在应用网络过程中认识上和行为上的偏差。了解了互联网的价值后,红水河论坛将致力于一切以人为本、以人为先的人文理念,服务广大的受众。针对红水河讲坛的特色服务,为受众人群提供专题文献索引等诸多内容,让广大受众轻松高效地掌握所需信息,想受众之所想,换位思考;从受众的需求出发,充分发挥各方面的技术优势,尽可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而不是从红水河讲坛规章制度的条条框框出发来为受众服务。这就是特色服务人性化的基本含义。

二、红水河讲坛的人文精神

红水河讲坛人文精神即红水河讲坛在工作、服务与实践的进程中所彰显出的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开放理念与平等理念是红水河讲坛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

红水河讲坛的开放性是区域性文明程度的标志。论坛开放性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论坛内容资源向受众开放的程度。平等理念也是红水河讲坛的固有理念。红水河论坛的内容资源没有设置任何的访问权限,使受众能最大化享受公共文化带来的乐趣。目前,很多领域都有了平等服务的理念,每一个人都能平等地享有公共财产以及网络文化信息,红水河讲坛的存在使社会广大受众利用红水河讲坛获取各种信息成为可能。

随着红水河讲坛的发展,近年来,一种优化服务机制,改进服务措施,以最大限度满足受众对文献只是需求为工作基点的服务理念,也就是人性化服务的理念,成为红水河讲坛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

那么,彰显人性化服务理念的特色服务和平等理念相互排斥么?答案是否定的。第一点,特色服务与区分服务有所不同,特色服务对红水河讲坛的任何一位受众开放,它对受众的身份不提任何要求。虽然,它有相对固定的受众群,那是由于不是每一位受众都会对特色文献感兴趣,因为特色文化有较强的专业性,曲高和寡;它的受众很大一部分都是从事某一专业某一领域的专业人员,进而形成了特殊读者群。特色服务不管是提供特色文献,还是其服务模式、服务措施,都只是从受众的切身需要出发,对工作者的业务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而不是对受众的身份提出要求。第二点,若需要享受特色服务的读者不多,而红水河讲坛却过多地花费人力物力财力去经营特色服务,就会影响大众化的常规服务,这种现象值得反思。特色服务和一般服务是互相依托的,红水河讲坛要按照读者的需求,科学分配人力物力资源,使需要享受特色服务与一般服务的读者各取所需,各有所得。

因此,特色服务不但和人文精神中的平等理念相制衡,同时,还由于在红水河讲坛工作实践中可满足受众在常规服务外对文献信息的更多需求,所以, 最能彰显“以人为本”这一服务理念。换言之,特色服务是红水河讲坛人文精神的最佳体现。

三、加强红水河讲坛特色服务与人文精神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红水河讲坛信息需求日益个性化、专业化、特色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而红水河讲坛也是科技发展的一部分,它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追求,对于红水河讲坛的一些作者而言,依照演讲稿进行演讲在外人看来是一件不利的事情,但是,对于红水河讲坛来说,却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因为,不重形式,是红水河讲坛信息的个性化的体现,是其与众不同之处,红水河讲坛为讲坛文化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服务理念,随着科学发展速度的加快,红水河讲坛也在与时俱进,而且,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也日益个性化、特色化。

2.建设具有本身特色的红水河讲坛,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目标

对红水河讲坛来说,在长期以来的发展过程中,其讲坛内容都是以具有特色的服务方式为中心,由此决定了其信息资源共享效果。建设一个大型的红水河讲坛对我们信息资源的共享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所谓信息资源共享,也可以说是对人文精神的传播,只是人文精神在很多人看来很难理解,所以,简单化地将人文精神与信息资源共享结合在一起。在网络环境下,红水河讲坛的规模不断扩大,其实,规模无论大小,只有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红水河讲坛,才可以做到优势互补,才可以做好红水河讲坛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四、总结

特色服务是红水河讲坛的核心内容。综上所述,红水河讲坛特色服务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可产生共鸣效应。如果将红水河讲坛比作一所开放型大学的话,那么论坛的每一个人都是这所大学中的一员。而登坛主讲的大多是博采众长、学识渊博的专家学者,其修养,其学问为我们树立标杆,成为我们追寻的目标。在搭建平台、疏通知识传播路径的同时,我的视野开阔了,品位提升了,何其有幸!

如今,红水河讲坛已逐渐成熟,但我仍十分关心讲坛的成长,为它每一点进步而骄傲。希望红水河讲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走得更远更好,一如既往、孜孜不倦地传播文化、弘扬知识,如阳光雨露般滋养着人们的心灵。

总之,做好红水河讲坛特色服务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它是当前人文精神发展的重要方向。红水河讲坛特色服务即是一切从观众的切身需求出发,为受众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和服务理念正是当代红水河讲坛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韩庆祥,王 勤.从文艺复兴“人的发现”到现代“人文精神的反思”――近现代西方人的问题研究的清理与总结[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13-24.

[2]江晓东,隆玉婷,盛建萍.《医学生人文英语选读》简析――兼论医学生英语课程人文教育资源开发[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106-108.

[3]曾林仙,刘 坚.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对田径运动员成长的影响[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第六届全国田径运动发展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3.

[4]王兆德.倡导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的一点思考[A].上海科技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管理研究会论文选编[C].2004.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范文7

红色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遗存,其内容蕴含深刻的思想性、厚重的文化性和鲜活的现实性,呈现三性合一的思想文化教育特性,具有十分丰富的教育意蕴:

(一)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内涵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理论从形成到发展的全过程都产生大量红色资源,可以说红色资源与党的思想政治理论相伴随、相印证。红色资源的思想政治理论内涵主要表现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及其理论形态的中国化范式展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思想政治理论主要是围绕党在各个时期的政治路线而展开,红色的思想理论资源也在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过程中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及其成果———思想,是这个时期产生的主要红色理论教育资源。这时期物化形态的红色理论资源非常丰富,以纪念馆、纪念馆、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址、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遵义会议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西柏坡纪念馆、中国革命博物馆等为代表,都是具有鲜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意义的红色资源。这些红色资源,无论是实物形态的还是精神形态的,都是内含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建理论、政治斗争的路线和艺术、建军思想和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理论主要是围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革开放路线而展开,红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资源也在实现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过程中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这个时期产生的主要红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这时期物化形态的红色资源并不多,主要有凤阳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江西新建县的“小平小道”、四川广安的邓小平故居、江苏江阴的华西村、深圳的邓小平塑像广场等,然而精神形态的红色资源却十分丰富,如小岗精神、华西精神、张家港精神、深圳精神、浦东精神等。

(二)崇高的理想信念境界

红色资源所蕴涵的理想信念教育,其内容重点体现在具有党建教育意义的红色资源上,它涵盖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发展历程及共产党人艰苦卓绝、无私献身的英勇奋斗精神,展现着共产党人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如重庆的渣滓洞白公馆、贵州的息峰集中营、红军长征遗址等,是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鲜活教材;、遵义会议、抗日战争等所留下的遗址和文献,是党员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井冈山、大别山、西柏坡、大庆油田、抗美援朝等革命斗争与经济建设所留下的遗址,是党纪教育和廉政教育的深刻教材。这些红色资源无论是对党员、师生,还是对广大群众,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党性教育、党纪教育和廉政教育时都会产生震撼人心的教育作用。当然,上述所列红色资源的各项教育意义并非各自独据,而是相互包含并统一于理想信念教育系列,都是红色资源中最具典型意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利用红色资源蕴涵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使青年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政治热情、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鲜明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

作为中华民族脊梁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为民族的救亡与振兴而浴血奋斗中所遗留下的红色资源,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红色资源诞生于中华民族灾难频仍、艰苦备尝时期,伟大的抗日战争进一步锻造了中华儿女的坚贞不屈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留存下一大批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红色资源及为国献身的民族英雄事迹,如抗日敌后根据地遗址、平型关战场遗址、地道战遗址、狼牙山五壮士、杨靖宇、杨虎城、赵一曼等;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新时期,抗美援朝、对越自卫还击战、西沙海战、珍宝岛自卫还击战等保家卫国战斗遗址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无数爱国英雄。这些不朽的红色资源,是中华儿女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典型写照,是永恒的思想政治教育题材。利用并发挥红色资源中宝贵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财富,对于唤醒青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忱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作为道德楷模的典范性红色资源,还蕴涵着感人肺腑、振聋发聩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道德观教育内容,凝结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现时代的先进伦理观念。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红色资源有:、、王进喜、雷锋、焦裕禄、张海迪、孔繁森等时代英雄的事迹及精神,他们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道德观的典型化身,是建国以来不同时期对青年一代进行“三观”教育和道德教育都用得着的最具典型意义的教育资源。在当前多元化思潮影响的时代背景下,更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三观”教育和道德示范作用,这些红色资源运用,对于弘扬主旋律,实现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具有无与伦比的教育优势。

(四)深厚的文化素养蕴涵

红色资源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不仅包含政治、经济等内容,还包含着大量的红色文化。这种红色文化,不仅表现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还表现在创新、创造和求实、求是的新文化创造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有在根据地、边区、解放区等红色区域建立的各级各类学校、所创作的各种文学艺术作品等,这些红色文化既继承了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理念,又结合革命斗争的实践,不断推陈出新、发扬光大。红色文化是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主体,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直到今天,这种红色文化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以中国革命作为题材的作品和改编成的电影、电视剧仍受大众的欢迎,如《长征》、《延安颂》等[1]。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这种红色文化主要表现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务实创新的精神文化的形成上。主要有: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非典精神、抗洪抗震救灾、青藏铁路精神、孔繁森精神、中国女排精神等。他们在推进祖国强盛、人民幸福的历史进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新中国创造了可歌可泣的红色新文化,形成了永远催人奋进的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蕴涵的奋斗精神和创新价值观,可以大大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欲望和不怕挫折、锐意进取的精神。

(五)生动的实践育人效能。

红色资源作为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相统一的思想教育资源,在学校实践育人的环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大多数红色资源的存在形式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及史实再现的特点,可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地体念到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的感染与熏陶,这是学生在第一课堂所无法体会到的。例如,凡参观过渣滓洞、白公馆、息峰集中营的学生,他们都会感受到心灵的震感和思想的洗礼,这是任何一堂思政课的教育效果都不可比拟的。二是通过对红色资源的考察实践,可以起到德育过程的感悟和美育作用。战争年代的红色资源大多位于偏远的山区,环境艰苦,条件恶劣,学生通过亲临其境,很容易感受到当年革命先辈们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下生活和战斗的情境,从而感悟到革命者的伟大抱负和坚韧不屈的斗争精神;也由于红色资源大多位于崇山峻岭之中,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也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风光陶冶,也是一次美育的历程———深受山美、水美、革命者的心灵美的综合熏陶。

二、红色资源的教育利用模式

红色资源是潜在的教育教学资源,只有经过转化才能成为教育教学资源,也只有经过教育教学环节的应用,才能成为优质资源,究其原因,一是红色资源的诞生和存在是历史的自然产物,并非为教育教学所专有,只有通过转化,才能发掘其教育意义;二是在于时代的变迁,受众与社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部分原生态红色资源的意义需要经过发掘研究,赋予时代意义的转化利用,才能为新受众所接受;三是红色资源应用于教育教学环节,既有利于提升教育教学效果,亦有利于促进红色资源的研究应用[2]。由此看来,通过对红色资源的教育应用,可使之边际效用最大,发挥作用最佳,进而优化为优质教育资源。如何转化利用?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创造出许多教育利用模式,笔者为之总结概括如下:

(一)单向灌输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自发的而是自觉的活动,而这种自觉是以灌输为前提条件的,从这一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灌输[3]。灌输的教育模式可以分为单向灌输模式、双向互动灌输模式。单向灌输模式也称“直接告知式”教学模式,是比较传统的教学典型范例,它虽然在教学改革中所获诟病甚多,但一直不失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其优势是直接启迪,信息量大,理论深厚,说服力强。红色资源并非每个学生都能直接接触或了解到,大部分更不可能深入研究,唯有借助教师及研究工作者的职业优势,把红色资源及其意义“直接告知”学生,使到受教育者在更广的范围、更深意义上了解和把握红色资源及其精髓。

(二)交流互动模式

交流互动式也是一种灌输模式,“直接告知”式教学的弊端是在传授式的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知识和结论的告知方式,教学过程缺乏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指挥下被动地听、记、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常常会受到遏制,久而久之,课堂教学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交流互动式是解决这一弊端的有效方式,它的基本模式是:讲授引导+交流互动+自主学习+实践探究,是一个系列的学习过程。当红色资源被引入课堂教学时,教师讲授引导可以是“直接告知”式,同时加入启发式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启迪学生利用红色资源自主学习,进而引发学生实践探究的兴趣。单向灌输模式与交流互动模式的结合,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最为常用、较有成效的方法之一。

(三)潜移默化模式

潜移默化模式就是把红色教育资源渗透到相关学科的教学和思想教育活动中去,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德育功能,重视红色资源在情感教育中的德育价值,让学生的心灵在感受红色资源德育之美中拥有一片纯净、美好的蓝天,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的教育目标。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趣味感与价值观的形成来实现的。教育理论认为,兴趣是教育的最好老师,趣味的教育力量更多地依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的价值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许多红色资源都具形象直观性和情感鲜明性,是引起学生趣味感的前提,随着学生对红色资源形象和情感的接纳,红色资源蕴含的价值也就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学生的价值观。红色资源的遗址、景点;图片、视频;文学艺术作品;红色资源的艺术再现形式,如演讲朗诵、歌咏表演、纪念雕塑和纪念馆等,都是潜移默化教育的最好题材。教学活动、党团活动、参观考察、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是发挥红色资源潜移默化教育作用的有效途径。

(四)学科渗透模式

红色资源学科渗透利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红色资源为相关学科在教学和科研上的利用提供素材。红色资源题材广、种类多、内涵丰富、形式多样,适合不同学科的研究和教学需要,是学科渗透利用的优质资源,如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学、党史党建等学科,都是直接利用红色资源进行研究的主要学科,这些学科无论是科研上还是教学上都离不开对红色资源的运用,而且学科间经常需要交叉渗透地利用红色资源开展研究;二是红色资源通过各学科研究和教学而实现育人功能。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不仅仅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上,还可以通过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运用进行育人,不同学科在运用红色资源育人上各有其独特效能,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有直接思想教育作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学科更具理论说服和“三观”塑造功效;政治学、历史学、党史党建等学科更具理想信念教育功能;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更具方法论意义;文学更具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因此,学科渗透模式是红色资源转化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尤为高校所常用。

(五)全面融入模式

全面融入模式是指红色资源全面融入学校育人的全过程,做到在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中都有对红色资源的积极运用。全面融入模式表现在教学环节上恰当地运用红色资源、活动育人中经常运用红色资源、环境育人中处处可见红色资源、党建育人中着重运用红色资源、实践育人中深入红色资源、文化育人中弘扬红色资源精神。

三、红色资源的教育利用路径选择

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路径也是多种多样的,下列途径在实践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如果和上面的利用模式相结合,则效果更佳。

(一)教材渗透、课堂融入

具体而言,就是将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相融合,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三元对接的教学模式,并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与之相配套。其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将红色资源的内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相对接,如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历史事件与现在的红色资源联系起来讲授,有条件的,可亲临现场讲授;其二是把思政课的讲授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结合,组织大学生到红色资源丰富的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第三课堂知识互补渗透,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红色资源蕴含的宝贵精神和优良传统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和头脑中,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其三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政课堂的结合,让红色资源转化为文化魅力,如开展红色文化演讲活动,组织参观红色文化展览,举行红色实践报告会、定期播放红色经典电影,举办红色主题摄影展、组建红色作品读书沙龙等。这种教材渗透、课堂教学融入形式,既有利于改进思政课建设,提升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二)网络开发、多媒体应用

借助现代先进信息技术建设一批红色教育资源网站和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实现红色资源向教育教学资源的转化。为了使红色资源成为学校和各级政府及社会的教育资源,一方面,各红色资源所在区域的地方政府和社会机构可借助网络技术,建立红色网站和远程教育机构,使红色资源借助网络走出深山僻壤,让更多人通过远程方式接受红色资源的教育。另一方面,学校等教育机构可采用多媒体技术建立红色资源专题教学资源库,广纳具有红色资源属性的图片、视频、文本资料、教学课件等电子资源,以供教学教育使用,同时,借助网络优势,建立红色教育网页,将资源库中的图片、视频、课件和文字资料等到网页上,供人们浏览下载,进行自我学习和教育。此外,有条件的地方,还可通过商业运作模式,开发红色游戏网站;或利用全维模拟技术,开发网上全维虚拟红色景点游览系统等,使授众在游戏娱乐中“近距离”接受红色资源教育。

(三)社会实践、校园文化

社会实践是利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想教育最直接、最受欢迎的途径之一。利用红色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在国家重大纪念日,组织青少年学生和广大群众升国旗、唱国歌,参观瞻仰爱国主义基地、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缅怀革命先烈;在党、团活动日,组织红色专题教育活动,探访红色圣地、拜访革命前辈;利用节假日组织大学生开展送红色文化下乡、下社区活动,与街道文化站联合举行红歌歌咏比赛、“建党九十周年庆典晚会”等等,培养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能力。校园文化建设是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最佳途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红色教育内容,营造红色文化氛围,使红色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优势地位。一是在校园举办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讲座、演讲会、知识竞赛、文艺会演、主题班会等校园文化活动,以强化红色文化的教育效果;二是利用学校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通过开设红色网站或相关专栏、专题等形式,构建红色文化教育阵地,以营造红色文化的宣传氛围。

(四)唱阅经典、艺术表现

一是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开展文学、艺术、影视创作活动和演艺活动。不断推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精神产品,在满足大学生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实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二是以传唱红歌为主要途径来弘扬红色经典。红色歌曲有着丰富而深邃的内涵,以其平实的词句、优美的旋律和简练的艺术语言,向大家讲述着革命故事,传播着革命真理,弘扬着革命精神,也寄托着革命信念。三是开展红色经典文学颂读、红色经典图文展示、红色经典影片赏析、红色经典演讲等系列红色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唱阅红色经典、艺术表现红色文化的方式,拓展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机会和渠道,形成唱响红色经典、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的红色教育氛围,激发青年学生的蓬勃朝气和昂扬斗志,抵御各种腐朽颓废思想的影响,从而牢固其思想信念。

(五)实践体验、场景再现

通过对红色资源的情景模拟、亲身体验和直接感悟是实现教育资源转化的直接途径。在红色资源丰富的地区,都留下了革命先辈和开拓者的深深印记。沿着他们当年的足迹,模拟当时的生活、战斗、工作场景,会唤起人们对革命先烈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深切怀念。例如,武汉大学就曾组织大学生开展“重走长征路”的实践育人活动,在革命老区开展社会调研,深入老区体验红色教育,分别前往江西井冈山、湖南刘家坪、贵州遵义、陕西延安等地开展实践活动,重走红军长征路。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开展“穿一身红军服、吃一顿红军餐、访一个红军寨、走一段红军路、学一首红军歌、感受一段红军深情、重温一遍红军誓词、追忆一位红军将领、寻访一片红军战场、参观一个红军纪念馆”的“十个一”系列活动,通过以上情景回放、现场感受、亲身体验,使他们深入领会了长征精神,感受了红军的战斗精神和军民鱼水深情,更真切地感悟到当年红军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积极乐观、众志成城、共同御敌的革命热情,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4]。

(六)各方参与、形成合力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范文8

关键词 大学生社团 红色文化 推广

常州工学院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研究会(简称“秋白社”)成立于2013年10月,由一群热衷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的学生倡议发起建立。3年来,秋白社始终秉承“学习科学理论,传播正能量;投身实践创新,共筑中国梦,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积极探索大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育人新途径,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打造新平台,促进全体成员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的宗旨,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2016年暑期开展的《映山红―常州红色文化寻访》实践活动,为推广常州红色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1助于“红色文化”深入人心

常州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一座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城市。通过实践活动,让广大社员和民众深入了解了“红色文化”的内涵,积极推广了常州地方红色文化,展示常州独特的历史人文风貌。

2助于摸清民众对常州红色文化的认知现状

在《映山红―常州红色文化寻访》实践活动中,秋白社全体成员以问卷调查的方式,重点在武进区、新北区等区域,随机选取不同年龄、性别、学历层次、籍贯的民众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多数的常州民众对常州红色文化只有粗浅的了解,而且年龄段在30岁以上。

以“常州三杰”为例,调查发现:有90.1%的常州民众是知道的;9.9%的外地民众不知道、甚至根本没听说过。而在90.1%的常州民众中,有38%的民众只是有所耳闻,不太了解;58%的民众比较了解、知道关于“三杰”的一些事迹;而只有4%的民众是非常了解、知道其深刻内涵和意义的。

不同年龄段的常州民众对常州红色文化的了解,同样以“常州三杰”为例,经过调研,发现:18岁以下的人群只占10%,19~30岁占17%,31~51岁占24%,51岁以上占49%。

当前,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结构中已成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而红色文化则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具有良好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很多城市把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和古迹文化结合起来。然而,对常州红色文化的调查结果却并不如人意,“常州三杰”等名人故居、纪念馆及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常州的经济文化生活的影响并不明显。

3助于精准常州(地方)红色文化推广的施策

基于上述的调查结果和现状,不难知道,常州红色文化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必须在广大的青少年群体中加大推广进度,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其发扬光大,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推手。

红色是中国革命的颜色,是中华民族的颜色。它流动在民族的血脉里,遗传在民族基因中。“t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中有很多优良的元素,比如民族献身精神、自强不息精神等等,这些是值得后人去纪念和继承的。

(1)多媒介并用,达到广泛宣传的效果。据调查显示,80%以上的人认为可以通过讲座、志愿讲解、报刊杂志、网络媒体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尤其要利用如网络阵地、影视作品等多种途径和手段,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让人们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其熏陶。

(2)顶层布局,开放名人故居(纪念馆)、博物馆等系列红色文化主阵地,打造宽广的红色文化宣传平台。

(3)发挥学校职能,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红色文化的系统教育。调查结果显示,68%的人认为传承红色文化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系统的教育。而高校作为红色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是当代大学生接受、消化、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场所。根据数据结果分析,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期待并不是十分强烈,红色文化对他们所起的道德教育和文化渗透收效甚微,更多的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保持着理性距离:54.55%的大学生不愿意了解红色文化;62.18%的大学生并不清楚红色文化的内涵;45%的大学生表示不会主动了解一些英雄事件。

学校作为宣扬红色文化最重要的阵地,就要充分发挥教育职能,加强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激发他们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意识。

(4)重视大学生社团建设及其作用发挥。在红色文化的宣传推广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大学生社团的建设及其作用发挥,可以通过筹划组织多种形式的教育、纪念、娱乐活动,开展红色旅游,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开展大学生红色运动会,身临其境地体验革命时期艰苦的革命生活,以此来激发大学生对历史的回顾和对革命先辈的缅怀之情。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范文9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在近代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特色文化,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高低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以及健康成长成才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本文将在着重分析红色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植的分析,以期更好地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

关键词:红色文化 大学生 人文素养

1.前言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高低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以及健康成长成才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而红色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先进分子、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出来的先进文化,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它蕴含着百折不挠、英勇顽强、视死如归、大公无私、前赴后继、忠贞不渝的崇高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体现着先进思想、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的灿烂光辉,展现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谋求人民民主、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革命历史,包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丰富的革命主义精神。本文就红色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植的嵌入进行研究。

2.红色文化嵌入大学生人文素养培植的益处

将大学生人文素养培植与红色文化相互融合在一起,能够促进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培养。

(1)红色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红色文化集中体现为诸如中原突围精神、抗战精神、长征精神、沂蒙精神、井冈山精神、洪湖精神、红安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系列革命精神,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言极为重要。

(2)红色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红色文化,将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融红色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精神培植中,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深入大学生的脑海里。红色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养培植中的嵌入方式应该选择外延激励式嵌入+内涵诉求式变迁的方式。

3.在大学生人文素养培植中如何嵌入红色文化

(1)高校应该积极创造红色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养培植中的嵌入条件

高校应该把红色资源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各课程中贯彻红色资源的有关内容。特别是结合《形势与政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和新生入学教育中,重点安排红色资源教育专题内容。例如赣南师范学院开设中央苏区史课程,学校党组织还将有关的革命故事和英烈事迹编入党课,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周末公共选修课中开设《红色江西》选修课。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对大一新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同时,还依托学科优势,该校编著了地方特色教材《中央苏区史研究丛书》。在新中国60华诞之际,该校又编著了《中央苏区研究丛书》,首发式受到国内外众多媒体的关注,新华社、人民网、求是理论网、中国政府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30余家媒体刊发了详细报道丛书有关情况与首发式内容的稿件,对《中央苏区研究丛书》出版发行的理论及现实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同时,还可以定期开展 “接受红色文化,强化党性教育”主题考察活动。例如某高校带领学生党员走进故居、川陕革命根据地和刘伯坚纪念馆重温伟人的事迹,寻访革命足迹,感受革命老区的变化,接受红色教育。通过解说人员的讲解和大量图片资料,让党员们走进了那个燃烧青春、挥洒汗水、战天斗地的岁月,被的丰功伟绩、治国能力和高尚人品所折服,表示一定要认真学习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踏实做事、厚道作人、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大家站在川陕苏区红军将帅英名纪念碑前,默默凭吊。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红军石刻陈列园,锈迹斑驳的刀矛枪炮,简朴破旧的麻布粗衣,端枪挥剑的士兵将军;一件件石刻文献,一处处革命旧址,一个个战斗遗址……所有人认真听着解说员的讲解。党员们在大量红军石刻标语、丰富的文献资料、诸多的历史实物前,认真学习,慢慢品味,感慨不已。通过对革命的深入了解,党员同志深切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表示要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好好学习,当好模范,创先争优,用行动说话。

(2)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为了更好地在大学生当中开展红色文化教育,高校应该多与烈士公园、革命纪念馆等单位共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通过向烈士陵墓敬献花篮、重温入党誓词,进一步感受革命情怀,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也荡涤思想,以便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例如,湘南学院学工部已相继与苏仙区革命纪念馆、郴州市烈士公园签订了共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协议并举行了挂牌仪式。此次活动由学工部联合社科系和永兴县团委举办,是该院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在总结去年活动经验基础上的延续和深入,也是该院学工部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新方法的有益尝试,其目的是充分利用湘南大地得天独厚的红色革命资源对当代青年大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线的红色文化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学们也纷纷立志要学习黄克诚同志“为人坦荡、坚持原则、无私无畏”的高风亮节以及“为人民利益奋斗到底”“鞠躬尽瘁”的革命情怀,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践行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宗马列之说,承毛邓之学,怀寰宇之心,励报国之志”,努力把自己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3)完善红色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养培植中的嵌入机制

在大学生人文素养培植中嵌入红色文化,可以将能够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红色文化传承方式如话剧、周末红色文化广场等形成一种固定机制,不断创新、巩固下来,形成制度化路径。如江西师范大学开设了“红土地”讲坛,致力于依托赣南这块红土地的丰富人文底蕴,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讲坛定期邀请老红军、烈士家属、校内外党史专家,学校、地方党政领导等进校园给在校大学生讲述红色传统文化。曾先后邀请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研究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傅庚辰将军等来校讲学。同时,学校充分发挥赣南红色教育资源的优势,将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和弘扬苏区传统结合起来,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十余支社会实践小分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和农村,亲身体验苏区优良革命传统的内涵与老区基层的实际,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校在红都瑞金、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于都、苏区工作模范县兴国等三个县市设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学校开展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构筑了坚实的平台。依托教育基地学校组织学生开展“重走红军路”活动。他们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一路寻访老红军,搜集整理红色歌谣、地方人文资源,参观革命旧居旧址,请老红军或专家讲苏区的历史与传统,亲耳聆听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感受当年红军之路的巨大变迁,接受直观形象教育。

此外,该高校还开展了以赣南红色资源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学校成立了大学生红色文化研究协会。依托大学生红色文化研究协会,大力开展红色资源进校园活动。如每个学期举行一期“大学生红色故事会”、“大学生红色歌曲大赛”、“大学生红色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大学生“扬红色文化”主题征文活动、大学生红色文化主题艺术作品展(摄影、绘画、书法)、组织社团会员利用周末节假日走进周边中小学进行红色故事宣讲活动等,使该校学生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4)利用网络阵地建设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植。

应该遵循互联网发展规律,顺应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思想、行为的需求和特点,改变网络平台建设分散、呆板的情况,摸索网络运行中信息采集、选择、传播、反馈流程组织的特有风格,加强科学管理,改善技术支撑保障,真正发挥校园网在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中的能动作用。整合校园网络资源,完善校园主网站,使其成为师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交流思想的主流网络平台;建立网络通讯员和网络评论员队伍,学会用网络语言,以网络信息视角采集、选择、传播信息,把握红色教育宣传舆论导向;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落实校园网的管理。要做到各网页版块、栏目层层有负责人,学校组织协调、宏观指导,完善落实网上舆情收集、反馈和处理网上有害信息的安全机制;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修订相关管理制度,调整管理流程。运用技术实现了BBS网络实名注册制,完成了网络备案登记工作。例如某高校利用网络资源,开辟的红色箴言微博传播平台来开展红色箴言传播大赛,校园里掀起了“传红色箴言、品红色文化、做红色达人”的热潮。截至目前全校共征集到红色箴言3695条,其中仅校内学生资讯网站易佳网的微博上就有红色箴言738条,荣登易佳微博最热门话题榜首。(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讲师)

备注:1.本文为2012-2013年度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一般研究课题“红色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植的嵌入机制研究——以重庆为例”(课题编号:2013YB227)研究成果。

2.本文为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红色遗产活态传承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作用研究”(项目编号:2012YBMK00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徐朝亮,周琰培.利用红色文化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J].继续教育研究.2009,32(07):133-136.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