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外国文学鉴赏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1 17:03:30

外国文学鉴赏论文

外国文学鉴赏论文范文1

关键词:对话;影视作品;外国文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120-02

对话教学是一种开放的课程理念,巴西著名教育家弗莱雷认为“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真正的对话教学体现的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情感的交流,从而形成民主、平等的关系。影视作品具有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特点,探索在对话理念下运用影视作品促进外国文学的教学,对于外国文学教学具有积极作用。

对话理念下影视作品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应用要在确定目标、创设场境、激发对话和建构生成等要素作用下发挥效能。

确定目标

任何教育工作都是以目标为导向的,利用影视作品加强外国文学的教学效果,应注重追求“感悟”目标的存在,让鉴赏者深入观察、用心体验、积极交流,让学生在感悟中建构生成知识、提高思想认识。一方面,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异国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通过影视作品帮助学生了解原著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外国文学原著的兴趣。另一方面,引导鉴赏者掌握方法,品味优秀影视作品的语言,感受其艺术魅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与审美能力。

课堂时间毕竟非常有限,应根据教学目标安排选择观看整部影视作品或者观看影视片段。如学习司汤达的《红与黑》,目标是要学生通过于连的悲剧命运,了解现法国下层青年自我奋斗而遭毁灭的命运,可以安排观看整部影视作品;如果目标是要学生了解《红与黑》的心理描法特点,可以观看“握德·瑞那夫人的手”等片段,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于连的内心冲突,了解这个平民青年与资产阶级、伪善教会和复辟贵族之间与生俱来的矛盾,揭示于连复杂分裂的思想性格。

创设场境

场境是施加影响的地方,如果想对人施加影响,就要构建好场境。在教学中,师生间和学生间的对话需要在特定的场境中触发学生特定的情感,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使学生毫无保留地向教师和同学倾诉心中的疑问和看法。

(一)创设合适的物质条件和对话空间

物质条件对激发学生参与对话起着重要作用。创设适合对话的场境,教师必须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布置一个舒适、愉悦的物质环境,如要寻找投影音响效果好的多媒体教室等;另一方面,是安排适当的课堂座位。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影视作品对话教学的课堂座位可以采用大组对阵型与小组讨论型相结合的方式来安排。大组对阵型是按照教室座位中间的过道分为面对面的两大阵营,适用于辩论。小组讨论型可以前后座6人为一组,有利于轮流发言或自由发言。

(二)创设影视场境

选择影视作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场境。当前影视作品资源丰富,有时候一部文学作品会有不同版本的影视作品。选择影视资料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忠于原著的作品,方便与原著对接,促使学生阅读和分析原著;(2)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作品,可选用原声电影;(3)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比如课时的长短等来选择作品或剪切作品的精彩片段。当然,由于课时有限,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用于播放完整的电影,所以可以更多地将影视片断融入教学过程中。

(三)营造校园影视鉴赏氛围

可通过开展优秀的影视作品展播活动、在校园网开设校园影视专栏等,推广外国文学经典影视作品,提高大学生的艺术品味。

激发对话

对话教学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参与。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介入、广泛参与,对话便无从谈起。所以,激发学生参与对话具有重要意义。

(一)通过分组促进对话

若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可能全班对话的参与率不高,可以通过分组将具有不同观点和经历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中,小组人数以5~8人为宜。由于分组之后人数较少,空间较集中,拉近了对话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可以有效促使学生参与对话。在小组讨论后,可组织大组交流或全班汇报。

(二)通过提问促进对话

激发学生参与对话更为直接的方式是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向学生提问。通过适当的提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对话。如在欣赏《安娜·卡列尼娜》电影片段后,教师提问“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根源是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对话,一般可归纳悲剧的根源有内因、外因两个层面。

(三)通过动态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问题促进对话

这种问题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是从动态教学中生发出来的,可以拓展原有的教学资源,而且可以活跃多方对话,甚至达到教学高潮。

建构生成

利用影视作品加强外国文学的教学效果应以生成鉴赏者的反思能力为终极目标。在教学中,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对话中建构生成知识、习得对话的能力。学生在鉴赏影视作品的过程中不断体验、感悟,建构生成新的认识:一方面,对影视作品进行建构,另一方面,学生的自我情感也得到了建构。

(一)参与作品,实现对影视作品的建构

根据接受美学理论,影视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空白”促使鉴赏者探寻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鉴赏者运用自己的情感、经验参与作品建构的权利,这就是所谓的召唤结构。而鉴赏者在观看影视作品的同时,又带有自己的期待视野,鉴赏者就在影视作品的召唤结构与期待视野的融合中建构文本意义。有效进行作品建构,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强化鉴赏前的知识积累 在鉴赏影视作品前学生大脑并非是“白板”状态,而是有一个“经验图式”,即鉴赏前先行具备的一种知识框架和理论结构。所以,要求学生在鉴赏影视作品时,应具备以下知识:(1)要具备一定的影视基本知识。学生要了解镜头、声音、蒙太奇等知识。(2)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史知识。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文学鉴赏的能力。可在学期初公布必读书目,明确阅读要求,并把学生学业成绩与平时阅读鉴赏实践活动的考查结合起来,定期检查读书笔记并按等级给出相应的分数。

做好鉴赏前的点评工作 教师的点评对于强化学生观看影视作品的“期待视野”,改善鉴赏方向具有重要作用,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大致了解原著历史背景、情节内容、主要人物等,使学生进入教学的规定情境,从而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比如,观赏《红与黑》前,要先介绍《红与黑》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是在拿破仑失败、波旁王朝复辟的黑暗统治时期,“红”与“黑”所具有的象征意义等背景知识。如果组织学生观看“握德·瑞那夫人的手”的片段,这就需要介绍《红与黑》的心理描写开创了现实主义内倾型的方向,引导学生理解司汤达心理描写的特点。

参与作品,激发质疑、想象、联想 鉴赏影视作品时,参与作品是基础。参与作品就是观众对影视作品中形象世界的把握和开拓,然后以作品和形象为镜子,烛照自己的心灵。接受美学认为,影视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都应该是一种开放性的“召唤结构”,为鉴赏者的积极参与留下余地。鉴赏影视作品的对话,要以作品为核心,仔细观赏作品,理解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鉴赏影视作品,善于质疑、想象、联想是关键。“质疑”能发现影视作品中的“空白”和“不确定性”,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思想等审美积淀,用主动的创造性想象、联想等方式消除、填充文本中的“空白”和“意义不确定”处,获得独特的体验,从而主动建构作品。如在观赏莫泊桑的《项链》时,对于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评价就完全可以通过对话,从人物的性别(包括个人的身体特点)、家庭状况、受教育程度、阶级成分等各方面分析,对玛蒂尔德的行为就会有更全面的认识,就会有更多的宽容和理解,就不会简单地认为是批判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

(二)完成超越,实现对自我情感的建构

超越是一种追求,一种突破,是一种心灵的充实和情感的升华,是艺术实践的目的所在。所以,影视鉴赏的超越过程也就是一个情感建构的过程。在鉴赏过程中构建学生的自我情感,需在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深入作品,解读情感 优秀的影视作品传达了社会文化信息和人们的精神追求,体现出了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应通过观看作品,引导情感体验,解读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内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如观看《巴黎圣母院》时,体会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进步性;观看《俄狄浦斯王》时,体会人不向命运屈服,敢于与命运抗争的英雄行为。

师生对话,心灵交融 影视鉴赏对话教学正是以优秀的影视作品为中介,师生平等、互动进行情感对话,实现心灵的交融,从而建构良好的情感。在促进学生对话建构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需扮演好以下几个角色:(1)组织者。必要时可在对话前提供对话的主题,或创设场境,或说明对话的基本规则和具体程序。(2)点拨者。当学生对话有困难时,要及时介入,或提供相关知识,或点拨思维困境,或指出理解误区,促使对话有效进行。(3)评判者。对话结束时,教师要组织协同自评,让教师、学生互相协助,对问题、知识进行评判,以便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从而建构生成知识。

课后延伸,提升情感 利用影视作品加强大学生的情感建构是以生成鉴赏者的反思能力为终极目标的。所以,在鉴赏完影视作品后组织活动,深化对话,提升情感,使鉴赏向课后延伸,对建构大学生情感起着重要作用。第一,利用校园网建立BBS网上讨论专栏,要求学生在观看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第二,举行读书报告会,要求将影视和原作进行分析和比较,提高学生的评析能力。第三,举办影视评论大赛,让学生积极参与评论,帮助学生提高对影视作品的欣赏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在外国文学教学中运用一些精彩的影视作品或片段可以使课堂变得更生动、更丰富。

参考文献:

[1]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子霞.外国文学教学改革与影像文化[J].集美大学学报,2010(4).

[3]宋家玲,宋素丽.影视艺术心理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4]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亲,赵友华,何曙荣,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H·R·姚斯,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外国文学鉴赏论文范文2

传统文化音乐文化形成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是民族精神的凝聚、民族思想的沉淀,这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希望,身上有着传承民族音乐的责任。在进行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时,要体现出儒家思想的精髓,将其思想与教育理论相结合,建立适合职业院校音乐鉴赏课程的新型教学方式,这些都对社会的和谐与素质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在进行音乐鉴赏课时,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基本的音乐知识,也要重视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传承,可以与将有关民族精神、智慧、传统美德等内容融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去。例如:《黄河大合唱》,主要是歌颂英勇抗击外来侵略者的中华民族,学生在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会受到音乐的感染,激发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再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有着浓厚的民族气息,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而言之,在音乐鉴赏课中,要吸收音乐中的民族精神,使音乐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拓展学生的素质。

二、音乐鉴赏课程要结合思想政治

在教学中融入历史革命题材的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感受时代的气息,这有利于对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并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例如:《春江花月夜》、《茉莉花》、《二泉映月》等等。让学生经常听这些音乐,能使学生体会到我国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职业院校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在课堂教学中展开的,以课外活动为辅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要具有多样性。音乐鉴赏课程是一种比较普遍,并且感染力较强的艺术形式,能起到陶冶情操和净化心灵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性格和品格的塑造。所以,开展音乐鉴赏课程,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思想道德品质以及审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路径就是学生艺术团,它对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一些学生艺术团发展较好的职业院校中,艺术团的活动已经从原本单一的内容发展到联欢晚会为主的活动上,并将其发展为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相结合的素质教育。此外,许多学生的作品还参加了学校的展演活动,这无疑提升了校园的文化氛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外国文学鉴赏论文范文3

【关键词】 提高;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效果

Discussed shallowly how to enhance the high school music connoisseurship class the teaching effect

Li Hongxia

【Abstract】This article elaborated briefly enhanced the high school music connoisseurship class teaching effect four link festival: Foundation, key, difficulty, catalyst.

【Key words】Enhances; High school music connoisseurship; Teaching effect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254-02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与其它学科相比,音乐中的美育因素是得天独厚的。学生在参与的音乐鉴赏活动中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情感上升到审美,在审美中调节身心,完美人格。而当前,大部分学校的音乐鉴赏课现状并不容乐观,课堂上,学生中有睡觉的、看课外书的、吃零食的、低声闲聊的……,很明显,他们失去了对音乐课的兴趣。在此情况下的音乐教学还何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呢?

根据这些情况和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在和大家谈谈,与大家共勉。

1 课前准备充分、把每次备课看成是一次再创造是提高音乐鉴赏教学效果的基础

一堂好的音乐课就是件艺术品,备课的过程即是创造的过程。在新《音乐课程标准》贯彻实施中“以学论教”,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对策。所以先要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组织教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如:在鉴赏《中国民歌》时,学生提不起精神,陷于一种被动、麻木的“审美冷淡”状态。于是我先从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刘三姐》入手,引出刘三姐的介绍及她演唱的经典民歌《藤缠树》。然后问学生她唱的民歌大多是什么体裁?再讲解中国民歌的三种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接着欣赏宋祖英在维也那金色音乐厅演唱的江苏民歌《茉莉花》实况录像,边讲解《茉莉花》在国际上的地位,然后讨论小调有怎样的特点,还有哪些你知道的歌曲也是这个体裁。学生来了兴趣,讨论很热烈……最后学生在山歌表演中结束了这堂课。可见一堂成功的、受学生欢迎的课,课前准备是很重要的。

2 在鉴赏过程中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是提高音乐鉴赏教学效果的关键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征是情感审美,其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因此在教学中,应紧紧围绕一个“情”字,把学生导入一个统一的氛围中,运用多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和激发其产生各种情感与精神共鸣,这样就有效地打开了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操。如:在欣赏古曲《阳关三叠》时,可将王维的诗制成幻灯片,并配以写意性的中国山水画,同时倾听着教师轻声吟诵的古诗,营造出古色古香的艺术氛围,使学生品味到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

3 主动参与、深入体验是提高音乐鉴赏教学效果的难点

高中学生在心理上爱面子、怕说错,不愿当众发言。针对这种情况,我尝试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21世纪的我们该怎样发展自己?”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自己敢于表述、善于表达是非常重要的。我也深入到各小组去参与讨论,及时给予鼓励,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点头或者肯定的语言都直接给学生以信心和自豪。这样学生逐渐开始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到后来争着举手发言了。

如:学生在欣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时,有学生写出这样的字条:“命运好坏自己决定。”他说:“乐曲开始时,我感觉到这种音响 03 33 1- 02 22 7- 好象看到贝多芬与命运在抗争,又感觉在提醒我,学习要有紧迫感,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候就要来了,我要发奋学习。随后的音乐好象我和命运在斗争后实现了自己美好的理想。所以,我就写下了‘命运好坏自己决定’这样一句话。”这时教师再来对作品的主题和历史背景做简要的讲解。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和对乐曲的自我感受进行综合,更透彻地理解乐曲。其实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方法还很多,只要用心去做,我相信你们会比我做得更好。

4 课内外相结合,养成良好的音乐鉴赏习惯是提高音乐鉴赏教学效果的催化剂

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鉴赏习惯,单靠以上音乐鉴赏课是不够的,还必须利用课外时间来进行鉴赏活动。如通过校园广播站向大家进行鉴赏教学,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美的熏陶,开阔视野,提高音乐鉴赏能力。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把课外学习器乐的过程与音乐鉴赏活动相配合,通过对一首作品的演奏练习,使他们进一步感知乐曲的内容,再进行鉴赏观摩活动。

音乐培养创新、培养情感、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地探索,充分考虑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巧妙设计、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打开创造性思维的闸门,去探讨、去争辩、去实践、去创造。那样,音乐鉴赏课再也不会是死板的“一言堂”,而会是一个百鸟争鸣、生机盎然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中国音乐教育.

外国文学鉴赏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鉴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诗歌鉴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另外,诗歌鉴赏还能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其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对其审美能力的提高也有所帮助。与此同时,诗歌鉴赏还出现在高考语文卷中,是一种常见的题型。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对诗歌鉴赏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一、对诗歌中“艺术手法”的训练

在诗歌鉴赏中,通常会有“艺术手法”这一概念,但是许多学生对这种考题不知所措。基于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学生应该明确诗歌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表达方式的内容以及彼此之间的内在关系。一般来说,表现手法指的是铺垫、象征、托物言志、扬抑、动静结合、正面、侧面等;表达技巧主要有修辞方法、表现技巧、表达方式等;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扎实,只有扎实掌握以上基础知识,才能真正做好“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在这里,“大处”指的是表达方式,也就是说要找出诗歌中的表达方式,假如诗歌采用的是抒情方法,则要考虑其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如果是间接抒情则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例如,在《题宗之家初序潇湘图》一诗中:江南春水碧如酒,客子往来船是家。忽见画图疑是梦,而今鞍马老风沙。从这首诗来看,从大处着眼,本诗采用了描写法,从小处入手,本诗采用了虚实衬托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凄凉感怀的情感。作者通过虚实衬托的方式,对潇湘山的水画意境进行虚写,实则写了现实生活中的“鞍马老风沙”,用故乡之美景,反衬出作者在关外的凄苦生活,表达了一种忧郁无奈的情感。

二、对“炼字型”试题的训练方法

在诗歌鉴赏题中,经常会有“本诗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为什么?”“请分析本诗中某字的表达作用和技巧”等题目,这些题都是考查学生对“诗眼”的掌握程度。首先应该寻找诗的“诗眼”。一般来说,在整首诗中,“诗眼”是最传神生动的字,其使用精妙在内容上又极为关键,抓住“诗眼”可以令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一般来说,诗歌的“诗眼”位于整首诗的最后两句,因为一般情况下诗人的写作顺序是:先写景再抒情,而抒情的内容往往是重点。从诗歌的体裁来看,五言诗所炼的字一般为第二、三、五个字,七言诗所炼的字一般为第三、四个字。而从汉语言词汇的特征来看,炼字主要分为“炼实字”和“炼虚字”。实字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虚字一般包括副词和连词等。所以对于诗歌中以上词性的字,应该重点注意,应从中找出使用最生动、能形成意境的那个字,便是整首诗的“诗眼”。

三、通过诗中意象描写揣摩诗歌的象征意义

在做这类题时,教师应该提醒学生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的各个意象,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细致揣摩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在诗歌中,往往通过意象描写营造整首诗的意境,意象就是作者的心理情感与现实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在体会诗歌意境的过程中,要抓住诗歌的艺术气氛,并借助艺术气氛真正感受诗中此人、此景究竟为何。所以,首先应该了解诗歌创作的社会意义、感染作用以及诗中所包含的情调;在这其中教师应该提醒学生中国古代诗歌注重意象的组合,一般来说单独的意象并不能表达丰富的情感。学生应该抓住诗中的景物与意象,在脑海中再现诗中的画面,通过对画面的把握,理解作者创作时的心情和情感状态;再现画面时,除了要抓住原诗以外,还应该进行适当的再创造,加入自己的理解。另外,学生还要在平时对景物营造进行概括,常用的描述词语有清新、旷远、雄伟、凄凉、萧瑟、振奋等等。只有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意境,才能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对诗歌的整体有所把握,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总而言之,诗歌鉴赏是语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高考中经常会考查。因此,学生应该重视诗歌鉴赏的学习,教师也应该向学生传授诗歌鉴赏的技巧和方法,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郭家海.论高考诗歌鉴赏命题评价的既有取向与应有取向:基于十年(2003~2012)高考语文全国卷的分析[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3(4).

外国文学鉴赏论文范文5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

大学生的英语能力体现是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对英美文学的阅读鉴赏、欣赏能力与水平[1]。随着学习西方文化热的出现,大学生对英美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日渐重要。因此,探讨和研究当代大学生英美文学的鉴赏能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人文价值。笔者拟在诠释培养当代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的作用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提高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水平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望为当今中国高校培养大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培养当代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的作用

英美文学是提高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好素材,提高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水平具有诸多的作用。

1、培养当代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主要是指通过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的一系列培养训练[2],将会极大提高大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观察问题的能力,从而不断推动当代大学生思维世界的发展。

2、培养当代大学生英美文学的鉴赏能力能够开拓大学生的文学视野和文化视野。这主要是指通过当代大学生英美文学的鉴赏能力的各种培养活动和方式,大学生借助众多的英美文学作品,对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等有更加多的了解和熟悉,从而推动大学生对西方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和体悟;同时,也能够大大打开当代大学生的文学视野,不断接触西方文学世界,为其比较东西文学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和平台。

二、培养当代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的措施

由上我们可知,培养大学生对英美文学鉴赏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的现状很不理想。鉴于此,高校务必要积极努力,从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文素质视角出发,坚持复合创新的价值取向,整合现代与传统的培养模式,不断开展丰富有趣的英美文学鉴赏活动,拓宽英美文学鉴赏的范畴和体系,建构与运用英美文学鉴赏的评价体系。通过这些措施和路径,方能推动我国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工作可持续发展。

1、在价值取向上,努力构建复合型的价值取向,推动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健康发展。

一是坚持文学性和教育性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工作务必要按照文学的要求,努力提高大学生对英美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文学本性;同时,也得按照高等教育的要求,提高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教育本性。

二是坚持科学性和系统性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工作务必要遵循大学生学习的规律、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同时,将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和内容设计好和规划好,努力形成一个培养体系。

2、在培养模式上,坚持网络远程指导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努力整合大学生英美文学能力培养的各种模式和方式。一是坚持课堂教学指导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创设各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景和机会。二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互联网络,引导学生多利用网络资源,不断扩大学生阅读英美文学的范畴。

3、在培养内容上,不断拓展当代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内容,构建英美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体系。一是抓好培养的文化知识基础,加大拓宽大学生的文化知识面,指导他们多了解解更多的西方文化[3]。二是做好大学生文学鉴赏策略的指导和训练,积极指导大学生采用正确的策略,学会正确地鉴赏英美文学[4]。三是引导大学生积极比较中国文学与英美文学,不断整合两种话语系统文学作品鉴赏的办法和策略。

4、在评价体系上,建构和实施一套大学生英美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培养的评估指标体系。培养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需要一系列的评估考核指标体系,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文学作品鉴赏的内容、鉴赏的目标和要求;同时,根据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建构一整套科学的英美文学鉴赏能力及其培养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推动当代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提供外在的驱动力。

总之,当代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生和学校多个层面的努力和协作。其中最关键的是如何在理论上建构起当代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到当代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实践中去,力求两者处于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赵春花,英语专业阅读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怀化学院学报2012年4期,122-123.

[2]胡敏,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湘潮2009年6期,110-111.

[3]周丽,东西文化差异与英美文学鉴赏,语文建设2013年10期,55-56.

外国文学鉴赏论文范文6

关键词:古诗鉴赏,表达训练研读例文,课堂实践,准确表达

 

在进行了读懂诗歌的训练后,我进行了一次测验。随即我又作了一次学情调查。结果令人深思。现举一个例子。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回答问题⑴一、二两句主要写了“静”,请简析作者写“静”的手法。⑵简析三、四句的表现手法。本来,这首诗学生很熟悉,小学就已经学过。论文大全。我想,这个题学生答起来不会有多大问题。可试卷结果却令人意外,这个题学生得分并不高,许多学生只能得一半分。原因多是表达不准和答非所问。通过调查,学生说,他们对诗很熟悉,可要说出好在哪里,又说不出来,更谈不上简析了。至于手法,那更不知该答什么了。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学生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对诗歌的阅读还处于最初的感知层次,要让他们对诗歌作出理性的评价,还需进一步训练准确表达的能力。论文大全。

如何进行有效的训练呢,讲理论,枯燥;再说,时间也不允许;况且,诗歌确实需要学生自己的领悟,别人是很难帮上忙的。因此,我们要架起作者、作品和读者的桥梁,帮助学生学会鉴赏。忽然想起书法课上的做法。学习书法,首先要临帖。这里就有一个读帖的过程,所谓“读”,主要是研究范例的运笔轻重、字的结构、前后呼应、风格等。那么对于一个初学诗歌的学生来说,也应该有一个“读帖”的过程。所以,训练的第一步:研读例文。论文大全。

例文分两类,一类是有关的浅显易懂的理论文章,如谢冕的《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林庚的《说“木叶”》袁行霈的《中国文学的欣赏》《感受·联想·修养——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等。通过这些文章,学生初步懂得了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如欣赏要“泡”“找”“猜”“补”要充分进行联想和想象,仔细咀嚼等要求。一类是关于具体诗篇的鉴赏文字。从感性入手,从学生熟悉的诗作入手,先阅读一定量的古诗鉴赏文章,初步感知鉴赏的一般规律,掌握古诗鉴赏常识。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阅读了大量的古诗词,但是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还建立在听老师讲解的层次,自己很难独立鉴赏,更谈不上准确表达了。所以,教学古诗时,我们先给学生印发了100首古诗鉴赏的文章,并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初步感知鉴赏诗歌的角度,掌握古诗鉴赏常识。如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的鉴赏文字。阅读时提出几点要求:鉴赏文字共几段,每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文章分别从哪些角度对诗作做出了评价,文中用到了哪些术语等。通过本篇文字的阅读,学生明白了本文主要是从诗作的思想内容,诗句的具体含义和表现手法,前人的评价,意境的特点等角度对诗作作出了评价。积累了诸如以动衬静,烘托,境情结合等鉴赏常识。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诗歌鉴赏就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归纳出了古诗鉴赏的一般常识。当然,这只是鉴赏的第一步,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需要课堂上的具体学习。

记得我的一位书法老师曾说:“谁能把《九成宫》帖练习10遍,我就拜他为师。”书法学习的关键在实践。要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同样需要不断的实践。第二步,课堂实践。

㈠ 课堂讲解重在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理解诗句内容,并帮助学生进一步辨识古诗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体会评价鉴赏古诗的角度和方法。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安排了两个古诗鉴赏的单元,从《诗经》到宋词的内容,第五册安排了李白杜甫的专题鉴赏,教学时,结合课本内容,我们着重从诗句的理解,古诗的语言特点、表现手法的辨识、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等方面予以讲解。如乐府诗的赋、比、兴的手法,反复咏叹,回环往复的抒情手法;杜甫《登高》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的多层理解;柳永《雨霖铃》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手法;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壮阔的意境等。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一步认识了古诗鉴赏的规律和方法,从而为准确表达打下基础。

㈡ 课堂学习多角度练习学生的评价表达能力,使学生充分学习体会古诗鉴赏的要求。

课堂上除了让学生体会诗歌鉴赏的规律外,我们还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评价表达能力。常常采取简析诗作某个特点,评价作者的思想,改写诗句的意境,回述精彩片断,搜集评价其他观点等方式,力求学生准确表达。如学习完杜甫的《登高》一诗,提问:杜甫的诗以沉郁顿挫的风格著称,试以《登高》为例,从情景交融的角度简析之。要点:诗人当时的心境,首联景物的特点和表现的情感,颔联景物的特点和引发的感想,颈联表现的感情,尾联的诗意,总结意境特点——雄浑高阔,情感特点——忧国伤时,突出沉郁顿挫。又如同是用典,同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的事迹,杜甫的《蜀相》和陆游的《书愤》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古人用典有哪些作用?另外,学完一首或几首诗后,你印象最深的或你认为最精彩的一点是什么,试作分析。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仅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妙处,而且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㈢ 课后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教会学生抓住评论要点,根据要求踩点答题。

课后,结合试题特点和高考要求,我们设计了不同层次的训练题。先从客观选择题入手。客观题难度相对较低,各个选项也给学生提供了鉴赏的格式,有助于训练学生答题的准确性。所以我们在讲解试题时,先引导学生观察试题角度,然后研究表达选词,最后找出答案。

例如2004年北京12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①题主要告诉我们诗句的含义,也给了我们分析诗句意思时应注意的东西,即表面意思和深层感情。②题主要是对诗歌的表达手法,诗作的主旨,梅花的形象以及描述的意境等作的评价。同时,也告诉我们,诸如拟人手法,红梅的品格的的叙述要准确无误。这样,学生在自己表达时就开始斟酌怎样用词了。

接着,又选择了一些填空题,从课本到课外。填空题已经给出了表达的格式,只是空出了关键的部分,练习这类题,有助于学生把握表达的关键,从而知道答题要点。如阅读刘禹锡的《石头城》完成1~2题。1、诗人写沉寂的群山,写潮打空城,写朦胧的月色,都是为了烘托———。2、诗中的景物都染上了浓重的——色彩,暗藏着深沉的感情潜流,抒发了—————的感慨。第一题考查了烘托的对象,实际上告诉我们怎样表达诗作的表现手法。第二题考查了景与情的关系,也告诉我们对诗歌主旨的回答要注意说明,诗作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答案:1、今日的没落荒凉 2、凄凉对金陵昔盛今衰 又如2003年春季上海四:(17)题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写法不同:甲诗是通过描述—————,讽刺了—————;乙诗是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的感慨。研究这类题,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了表达的内容和格式,并且重视了关键词的选择。答案:送荔枝一事 唐玄宗、杨贵妃的淫逸误国 兴衰(兴废、更替)

最后,选择主观表达题,通过对题型的归纳,进一步提高学生答题的准确率。

面对主观表达题,首先应当引导学生审清题目方向,看看应该从哪个角度入手,然后确定答题要点,最后才是准确表达。就此,我们引导学生对赏析体的问答模式作了归纳,如分析意境型,分析技巧型,分析语言型,分析炼字型,一词领全诗型,观点评价型等,并且一一对答题要点作了总结,如分析炼字型,要点包括解释该字在句中的意思;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形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这样,学生在答题时就不会盲目了。答题的准确率逐渐提高。

书法最终是融他人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鉴赏最终是形成能力。所以,第三步,准确表达。

通过一段集中学习后,我让学生归纳总结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常见的表现手法,并形成文字,写一些诗歌短评,规律总结等内容的文章,最终形成较高的对古诗鉴赏的能力。

通过上面的训练,学生对诗歌鉴赏有了较深的认识,为了加深印象,巩固所学,我们还借助写作训练,对所学现象进行总结。诗歌鉴赏重点训练了一段后,我们随即作了一次写作专题练习。以“我心中的诗歌”为话题,要求学生总结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并对这些意象的含义做出分类;或者归纳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并对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做出评价;或者归纳诗歌语言上的特点;或者归纳表现同一思想或者同一主旨的诗歌等。总之,针对诗歌某一方面的特点,或总结,或归纳,或评价,写成短小的评论文章,并在全体学生中交流。这种做法,激起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诗作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是我们学生的部分题目:《李白和月的缘分》《古诗中的落日》《也说衬托》《诗词中的情和景》《王维和空山》《怎一个“愁”字了得》《怀古诗中的悲情》《梅花的赞歌》《陶潜和他的酒》《千古流芳——爱情诗》《一片冰心在玉壶》《割不断的乡愁》《古诗中的蝉》《杨花点点》《同一首歌》《婉约和豪放》等。

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的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课题结束时,我们又进行了一次测验和调查,这回,学生的得分大大提高,60分的试卷,得48分以上的占过一半。学情调查时,学生们说,现在我们知道怎样答题了,原来,诗歌鉴赏并不神秘,只要用心体会,诗句的妙处是可以意会也可以言传的。

当然,诗歌鉴赏是重点也是难点,仅仅通过这样的集中训练还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还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熏陶,所以,我们的教学仍然是任重而道远。以上,只是我们的一点探索,还很不完备,现在拿出来,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参考资料:

1、人教版中学语文二、三、五册教材

2、人教版教材第三册教学参考

3、《唐诗鉴赏辞典》

4、《高考总复习轻松1﹢1》

5、《十年高考题解析》

外国文学鉴赏论文范文7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教育 美术教学 创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2-0022-02

一、培养学生参与美术鉴赏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新课改要求,将高中美术鉴赏课分为五部分,通过研究发现,要想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到述评活动中去,进而产生分析艺术形式、讨论美术作品的兴趣,在找到乐趣之后还会自觉主动地去欣赏,并在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中将直观的面层欣赏进入到深入的理论分析之上。

二、正确引导学生运用鉴赏方法,准确应用美术术语,恰当与人交流

方法一:对比法。为使学生在知识和美术走的鉴赏中有更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可鼓励并引导学生在海量中外美术作品混杂的图片中进行鉴赏,对比法还能帮助学生理性的认识作品。我在讲授《20世纪的国外绘画》一课中,为了使学生对现代主义绘画特点有明确的认知,就分别选取了三组不同的作品,包括三幅传统绘画、三幅现代绘画,并积极引导学生就色彩、造型和真实性等方面进行了一一对比,使学生对西方现代主义绘画色彩的装饰性、造型的二维效果和形象的符号性等特点记忆非常深刻,这一形式不但能给学生产生感官刺激,激发课堂兴趣,而且能使学生产生理性的认识分析,取得了不错的课堂效果。

方法二:合作交流法。在美术学科中,其语言元素包括点、面、线、色等。由于受到文化环境因素及意识形态的差异影响,各民族的美术语言也各具特色。如,中国绘画讲求笔墨、意趣、虚实、章法和皴法等。而西方的绘画作品则更为突出透视、质感、空间和色彩等。我们都知道,不同学生因生活阅历、个性和知识结构的差异,也会在作品欣赏中产生不同情境的再造。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中进行分组讨论,使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看法并进一步交流沟通的话,即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法,在后期的交流中,会逐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分析,以此为基础对艺术作品进行重新的审评,这样不但能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水平,还能使他们在合作交流中获取更广泛的知识信息。

三、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来收集美术鉴赏的关联信息

任何美术加上活动都必须有特定的对象,在高中美术课程中,鉴赏对象除了中西绘画作品外,还有中外雕塑、建筑和工艺等诸多形式。课堂鉴赏中多采用图片形式。教师可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网络中找到与课堂相关作品和图书杂志等的图片及摄影摄像资料,将其制作成课件直观的展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将中西美术作品、传统与现代美术作品的对比中,让学生能快速找到不同之处,使课堂教学内容更深刻。此外,还可利用录音录像等的展示来丰富课堂资源。当然,学生也可以在现实重视收集各类信息资,包括中国结、年画和剪纸等用以传阅,这些灵活的方式都能带给学生更强烈的视觉和触觉刺激,激发出学生进一步创作的欲望。

四、从身边材料入手,选用多工具方法对课堂鉴赏作品进行再实践

高中生的求知和探索欲很强,书本知识难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应鼓励他们用平面设计和3D立体美术设计,按照课本中的雕塑和设计鉴赏作品独立去完成创新设计。

五、帮学生梳理美术、自然和社会间的关系,将美术认识放到具体的文化情境中

美术作品发展至今,积淀了不同时代的人文背景。每种美术形式的形成都与当时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紧密相连。中国画崇尚自然,而不同地区地貌之别也在画家师法自然中呈现了不同特点的作品。如北方山水画多峥嵘壮阔、雄浑厚重、山石突兀;南方山水画多自然墨色湿润、清新秀逸。教师应在作品鉴赏中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吸收作品内涵的人文营养。此外,教师可通过设立研究性的课题,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渊源,博大精深,高中美术鉴赏和别的学科并无两样,均具有德育教育功能,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兴盛均离不开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将我国人类文明的艺术精品展现给学生,并对学生的深入理解提供正确的指引,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

高中美术课改下的创新教育已是大势所趋,教师唯有对其深入了解并践行,通过创新方法使美术教育深入学生内心,方可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其创造力。总之,只有主动完成教学目标,才能使美术教育改革马到功成。

外国文学鉴赏论文范文8

【关键词】诗歌教学 鉴赏 培养 情感教育

随着我国近年来迅速的发展状况,我国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语文诗歌教学是高中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学科,是开展其他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学的诗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状态,负载了人内心的心灵自律以及道德情感,蕴含了大量的人生意义及情感资源,能够弥补人们心灵的情感缺失,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一、关于高中生语文教学中诗歌鉴赏情感的现状

(一)、缺乏丰富的想象力,思维不活跃。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导致学生在语文诗歌学习的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进行机械化记忆。大脑的思维与想象力完全处于呆滞的状态。由于学生严重缺乏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造成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处于“空洞乏味”的阶段,无论是对生活还是对学习,学生均表现出缺乏热情的现象【1】。并且随着近年来我国素质教育在校园内不断的推进与发展,教学对学生的情感要求日益增高。

(二)、缺乏对生活与自然界的认识

高中是学生获取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学生常常处于紧张的状态,每天的活动无非就是“三点一线”,这种现象导致学生无法去发现和了解除了学习之外的知识【2】。时间一长,学生的思维就会被禁锢,对一些新奇的事物缺乏充分的想象力。

(三)、缺乏诗歌文学艺术的修养

某种程度上讲,语文诗歌教学在初中的课程中属于一门语言艺术。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学校的学生均缺乏语言表达及组织的能力,这种现象在作文写作中展露无疑。并且在公共场合,内心恐惧,缺乏语言组织能力,由此可见,学生眼中缺乏诗歌文学艺术方面的修养。

(四)、缺乏情感意识

语文诗歌教学鉴赏在初中教学课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学生对于诗歌教学采取机械化的朗读和背诵,从未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及思维能力,不能切身体会到诗歌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导致语文诗歌鉴赏中的情感教育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二、培养高中生语文诗歌鉴赏情感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比如,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培养诗歌鉴赏情感不仅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还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学生的思维一旦的到活跃,那么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会提高,利于学生在诗歌鉴赏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

(二)、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培养诗歌鉴赏情感能够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观念,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去探索、发现以及思考,从根本上了解生命的真谛,以丰富的情感资源去面临新的挑战【3】。

(三)、培养学生的情感艺术

高中的语文诗歌鉴赏情感本质上讲其实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能够较好的增强学生们的使命感。学生接受艺术教学是语文诗歌鉴赏情感学习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情感与审美等能力,促使学生自觉的去发现大自然中的情感美与创造美。

三、培养高中生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情感的重要对策

(一)、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

针对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情感的问题,小编做了分析总结认为:(1)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释放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课堂上的逻辑思维能力,便于分析诗歌中的意境美【4】。

(二)、促使学生亲近大自然

高中时期的学生正是青春期,均处于一个活泼好动的年龄,是让他们接触大自然最好的时机。学生亲近大自然能够培养学生的自然唯物观,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情感的重要方式。例如,在诗歌鉴赏情感课程的讲解中,老师创新教学方式,将课本的材料融入到大自然中去,定期组织郊游活动,以此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

(三)、开发学生潜在的文学艺术能力

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情感教学过程中,课本的知识并不是学习的第一重要目的,重要的目的其实是开发学生的内在的情感艺术潜能,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领悟能力,以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潜在的文学艺术能力。比如,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情感课程学习中,老师必须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学习群体进行调查、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情感艺术潜能。

(四)、拓展学生的情感领域,提高审美能力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学生学习的领域,拓宽学生学习的视野,丰富自己内在的知识修养。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在学生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5】。在学生学习诗歌的过程中,积极促使学生亲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积极创造新的学习环境,并将这些美逐步融入到自己的作文写作中去。此外,老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慢慢领悟诗歌鉴赏中的审美内涵与情感思想,以此拓宽学生的情感领域和审美视野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在语文诗歌教学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此外,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情感能力不仅有助于促进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质量,同时还可以准确的反映出我国语文诗歌教育学具有培养综合素质的教育人才的目标等。

【参考文献】

[1].孟红梅.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古诗词教学五步法[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秦叔萍.新课标视野下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为例[D]

[3].杜丽娟.试论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D]

外国文学鉴赏论文范文9

论文摘要:舞蹈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以多彩多姿的感性形式传达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教育部门对素质教育的重视,舞蹈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高校舞蹈艺术鉴赏教育的现状出发,提出教学建议,并探讨其意义。 

 

现如今,舞蹈艺术鉴赏教育已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舞蹈艺术鉴赏不再是各校“装点门面”的可有无的课程,它将会不断地发展与完善,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校舞蹈艺术鉴赏教育的现状 

当前全国的许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舞蹈鉴赏课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挖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有重要作用,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然而在实际过程中,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课程设置上不够重视 

虽然大多数院校已将舞蹈鉴赏课程列入到选修课范畴中,但实际上却要求学生任选一门以上的艺术类选修课。而对于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分情况地要求学生选多门艺术类课程只能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效果微乎其微。这说明了高校对舞蹈鉴赏课程还不够重视,客观上也使学生在心理上视这类课程为可有可无。 

(二)教学方法死板 

在舞蹈艺术鉴赏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单一的传授式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学生兴趣不高 

学校的舞蹈鉴赏选修课,到课的人往往一开始特别多,到后面越来越少,就是去的也是为了应付教师点名,这种现象十分普遍。说到底,还是学生对这个课程不够喜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解决课程困境的重要途径。 

二、如何开展高校舞蹈艺术鉴赏教育 

(一)改革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兴趣是学习的基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题材上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贴近学生、让学生容易理解的作品;在流行元素的选择上,应有选择性地介绍街舞、爵士舞和拉丁舞能对学生胃口的元素;也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舞蹈语汇。舞蹈鉴赏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在精不在多,在于理解不在于盲从。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投学生所好。 

(二)注重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毕竟是有限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舞蹈艺术鉴赏教育要把培养学生自学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一方面,要丰富鉴赏的审美知识储备。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对其鉴赏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而应该从文化内涵上领略舞蹈艺术的美。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鉴赏方法。如藏族的《龙鼓舞》是青海省原始祭祀舞蹈,每年六月跳神会时祭祀神灵、驱灾避邪。离开这个一层文化内涵,便无从知道此舞蹈美在何处。 

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对舞蹈意境想象的训练,掌握舞蹈的动律与构图。舞蹈构成有三个:动律、构图和舞情。情感是舞蹈的灵魂,动律和构图是为舞情而存在的。原始图腾崇拜的舞蹈所以不朽,是因为它的每一个节律都充满了极端狂热的,而又无比虔诚生命情调。因此,在对舞蹈意境展开想象和联想之前,要引导大学生对其中的情感进行反复体验。 

(三)舞动肢体,结合实践领悟舞蹈魅力 

与单纯鉴赏的传统模式相比,师生间进行互动显然能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尽管舞蹈艺术鉴赏是理论课,但是“动”是舞蹈的精髓。在讲到不同舞种的特点时,我们可以安排教一些简单手位及具有代表性的动作,把舞蹈知识与动作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舞蹈的魅力。 

三、高校开展舞蹈艺术鉴赏教育的意义 

(一)社会意义 

1.传承民族文化,促进与世界的交流。舞蹈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舞蹈能充分展示人的生命与心灵之美,是无国界的语言。舞蹈鉴赏对民族文化传承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本土民间舞蹈的选择,能够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本土民间艺术的慧眼,保护本土民间艺术,形成关注本土民间舞蹈文化的良性氛围,从而促进本土民间舞蹈传承和发展。而了解外国舞蹈,又能感受到异国风情,增长见识,促进彼此的了解。 

2.体现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文化型、创新型人才。当代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的人才,舞蹈艺术鉴赏教育属于美育范畴,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个体意义 

1.培养审美能力,完善文化修养 

人类的文化包括文字文化和非文字文化。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对非文字文化的学习,使专业知识丰富的大学生却成了新一代的文化弱者。君不见高校文艺演出时演员们激情飞扬,而台下的观众却一片麻木。这并不是他们不热爱艺术,而是他们缺乏必要的艺术鉴赏能力。而舞蹈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和美学、哲学思想等,是弥补大学生文化缺陷的最佳科目。 

2.增强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斯佩里博士对人的大脑进行割裂研究发现,人的左脑负担抽象思维活动,右脑掌管形象思维活动。开发右脑可以提高智力水平。我国著名的艺术心理学研究者平心先生研究发现,热衷于舞蹈的大学生的智商明显比城市一般人口的智商高很多。 

3.净化心灵,培养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情操 

舞蹈通过优美的人体动作、造型和表情陶冶人的心灵,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是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以舞蹈《中国母亲》的欣赏为例。一开始,那形体的张力、那音乐的激愤,使同学们仿佛身临其境地重温起那个年代的国仇家恨的苦难。中国妈妈对侵略者恨入骨髓,却最终收养了敌人的婴孩,那种反复的矛盾和挣扎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音乐又低沉转为轻快,慈爱而勤劳的中国母亲终于辛辛苦苦地把日本的婴儿拉扯大了,她告诉孩子身世,含泪送她回去寻找亲身父母。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懂得博爱和宽容的力量。 

4.促进内外美统一和举止得体 

舞蹈是以人体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懂得舞蹈美的人处处都能体现姿态美。作为高层次的“文化型、创新型”人才,大学生应该是有更高的审美修养的,他们的气质、情感、涵养、风度、形貌、言谈举止的各个方面都应比一般人更得体。当教师用优秀的作品展示着美丽异域风情和古老的传说时,学生步入舞蹈艺术的世界,就明了了人体语言的美妙,促进了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