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数学评价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1 17:06:01

数学评价论文

数学评价论文范文1

新课改的深入,使得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有着十分快速,各种新的教学体系被建立。教学评价体系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必须要明白,如今仍然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只有不断的解决、突破这些桎梏,才能够真正的建立起全新模式的评价体系,让评价能够成为促进学生与教师同时全面发展的动力,成为学生的快乐,这才新课程评价的精髓。

(一)评价主体具有单向性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中,师生之间的评价关系并不是平等的。评价只能够是教师说了算,没有给学生发言的机会,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处于一种至高无尚的地位。认为评价就是就是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对考试成绩的分析以及在课堂之中的一些散乱的语言评判。在这种单向评价中学生仅仅是评价的客体,在学习的过程中被动的接受评价,会对学生的学习起错误的导向作用,进而导致了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就成为了做作业、做试卷的代名词,通过大量的做题来事自己获取考试成绩的提升;在另一方面,这样的评价会逐渐的抹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这种评价过程是痛苦的、被动的,并不适合新课改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要求。

(二)评价的内容与过程单一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单一性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第一,评价功能较为单一,教学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甄别与选拔,它还应该包括了激励性、导向性被,但是如今的评价却还没有能够很好的体现出来,也没有能够包括评价的人文性;第二,评价的途径较为单一,在进行评价时,基本就是对学生的作业的批改与对试卷的评价,基本书面评价已经成为了唯一的途径,简单的来说就是“数学=做题”;第三,评价的内容过于单一,一部分教师因为对教学目标缺乏足够的认识,评价时往往仅仅是针对传统的“双基”进行评价,而没有能够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评价体系,对于数学的知识探究与形成的过程评价更是较为薄弱,评价中也不能够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特性,无法体现出评价的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第四,评价的过程过于重视定量评价,缺乏定性的评价,学生因为这种评价逐渐的成为了考试的机器,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等都被逐渐的湮没在了题海之中。

(三)评价方法过于机械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还呈现出一种机械性的特点。这种特点首先就体现在学生只有通过机械的做题训练才能获取较高的成绩,只有在获取了较高的成绩后才能够得到老师的激励。这种评价不仅仅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同时也对教师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且这种评价的过程也是枯燥乏味的,缺乏对学生的激励,评价的手段也有一些“目中无人”。由于过于的重视总结性评价,直接就导致了评价的诊断功能滞后,没有办法进行及时的纠正。同时,这种评价违背了学生的天性,不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的感觉。

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效率的对策

(一)让评价过程变得更加愉悦舒适

需要建立起平等的评价关系,教师不能够再作为评价的主宰。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生态的基础上,去逐渐的建立起评价的生态观念,使得评价不再是教师的“裁决”,而应该是一种“协商”的过程,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教师针对学生的行为与结果给予自己的看法,还应该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形成一种互动性的评价,因为教师的评价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这是一个思维与情感转换为自我反思与激励的过程,这样才能够评价的发展。

有这样的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讲解“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复习课时让一位学生上前面的黑板演练习题:如图1,已知CD=BD,∠CDE=∠BDE,求证:∠B=∠C(该学生板演过程略)

老师:大家来看看他的过程中是否有什么问题?

一位同学举手指出了一处错误;

老师:这里是有一些错误。还有其他的吗?

另外以为同学指出应该是AD=DA。此时教师对公共边进行了讲解与解释,提出AD=AD并没有错误。此时又有另外一位同学举手指出了另外的一处错误。教师接着说了一句:对了,还有这个。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了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来发现问题,对于每一个评价者都进行了肯定,即使评价不正确也进行了肯定与纠正,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激发其他学生去主动的进行思考与评价。这为教师在引导时的提问是“大家来看看他的过程中是否有什么问题?”,这样的提问为学生留下了充分的思考空间。在这个片段中,评价所关注的焦点是学生解题的方法是否简单、够新颖;解题时步骤是否正确、完整等。它凸显出了评价的诊断功能与促进发展的功能。

(二)让评价的形式更加灵活生动

评价的方式会对评价的效果产生影响。初中生的心理比较敏感,对那些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较为敏感,为此,不仅需要提升评价过程本身的舒适度,还应该要让评价的形式多种多样。让学生对评价充满新鲜感以提高评价的效率。

施行不限时的考试。可以选择在一个较为宽松的时候,给学生一份难度适中的试卷,让学生在独立完成以后交上来,不限时间。这样做是为了增加学生的自信,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来激发他们的潜力,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学生成长的过程。

实现无人监考的考场。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相信学生的诚信,同时还要去鼓励他们诚信考试。通过这样的考场能够让学生享受到被信任的感觉,并让他们能够在自我监督与群体舆论约束中逐渐的树立自己内在的道德防线,这样做对他们今后一生的发展都十分的重要。

通过语言与肢体动作来对他们进行评价。这样的方式是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一对一的方式来实现的,更加的具有针对性,而且交流也能够更加的深入。教师可以在课后通过个别交谈与个别练习评价,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特别的评价。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进行语言评价。这些评价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亲切感,教师也能够通过激励性的语言、无声鼓励赞许的目光、喜欢的体态语言进行评价,具有较好的激励作用。同时,可以通过象征物对学生作鼓励性评价。

有这样的一个反面例子。以为老师让学生自己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图2)。在巡视学生的证明过程的时候对一位证明出现错误的学生说这样说:“对顶角?这里有对顶角吗?你从哪里看到对顶角了?他还看到对顶角了啊。”(、表示该教师的语调)在教师的语言中这位学生的头越来越低,一句话也不敢说。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多数时候都是采用的声音,同时声调也会表达出人的感情。声调虽然没有确切的语义,但是却能表达出很多内在的评价信息。这位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用了一连串的反问,同时还有着很强的讽刺意味。这样对学生的伤害比对学生直接否定更加的多。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言语交流时,教师必须要时刻的注意自己的语言与语调,否则会对学生造成更多的伤害。

(三)评价语言要具有一定思想性与独特性

相比而言,数学的思想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是十分有效的,可以让一个人长期受益。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评价语言应该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在数学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评价,要尽可能的从数学思想的角度去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可以让学生自觉的就用数学思想去解决问题。因此,在数学课堂上,如果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某种数学思想时,我们就应该及时的为学生指出来,这样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思想的重要性。例如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去这样评价学生:“你能够想到用换元的思想来解决这个方程,非常不错”、“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来做这个题,挺有见解”等等。将这些带有数学思想性的评价语言带入到课堂中,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思想的重要性,进而努力的去学习数学。

数学评价论文范文2

1、评价目标的系列化。

制定评价的目标系列需要经过一个先自下而上,后自上而下的双向过程。首先由教师在深入学习大纲,把 握教材的基础上,分析知识点的分布、能力培养的载体以及思想教育的因素,初步制定出评价的目标系列;然 后由教科研人员和部分骨干教师研究评价目标的科学性、可行性;最后确定评价的目标系列,并向师生公布。

经过初步的探索,我们认为评价的目标系列一般应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知识评价系列。教材把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具体化了,因此,我们应当认真研究教材,找出每一节课、每 一单元、每一册教材中的知识点,从而构建一个知识评价系列。如:第一册第五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 减法的知识评价系列:

能力评价系列。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在认识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离开了数学知识和必 要的教学活动,数学能力的问题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认为,建立能力评价系列既离不开“数学知识”这 个载体,又要在教学活动中评价学生的数学能力。建立能力评价系列的主要目标不是为了对学生的能力进行鉴 定性的评价,而是为了促使教师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教学中自觉的行为。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尝试建立 各年级的能力评价系列。(参见表一)

非智力因素评价系列。即对学生学习数学时所表现的情感、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进行定性的评价。根 据大纲的要求,我们初步拟定出小学生非智力因素评价系列:

2、评价时空过程化。

评价时空过程化是指要随时随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从时间上看,应有学习前的准 备性评价、学习中的形成性评价和学习后的总结性评价。从空间上看,在学校应该包括课堂上的评价、活动课 的评价;在校外,应有家庭评价和其它活动的评价。

实现评价时空过程化,就是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已经达到的程度,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效地调控教学行 为,使全体学生都达到教学目标。实现评价时空过程化要求注重平时的了解、考查,包括课堂提问、课堂作业 、家庭作业、课时达标测试、课堂操作、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习惯等。显然,实现评价时空过程 化,评价的指向是唯一的,而评价者既可能是学生本人,也可能是同学、教师、家长或其他教育者。因此评价 时空过程化,要求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3、评价方法多样化。

(1)个人、小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2)口试、面试、笔试相结合。

口试的主要内容是说理,即说算理、说解题思路、讲公式的推导过程等。面试的主要内容是操作,如操作 小棒演示算理,拼摆学具推导公式,测量,制作等。笔试的主要内容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解题能力。加强 口试与面试,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有利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利于教师及时对学生提供帮助,有利于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和临场心理素质。

(3)免试与重试相结合。

对于学习能力强,学习认真,平时表现好的学生,可以允许免试。对于评价成绩待及格的学生,应当给他 们重新应试的机会,并以重试的成绩为准,这样能使学困生在重试之前找出不足,进行重点学习,同时可调动 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评价结果的表现科学化。

以往把百分制作为教学评价结果的唯一表现形式,无论是在信度上还是在效度上,都有较大的缺陷。因此 ,应寻求评价结果表现形式的多元化、科学化,尽可能地把评价结果描述得准确些。

(1)平时考查与综合考查的结果相结合,以平时的结果为主。

数学评价论文范文3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AHP);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综合评价;模糊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212-030引言

法学硕士学位论文是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法学硕士学位论文也是衡量法学专业院校教学质量、学生理论水平和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1]。因此,科学、有效地评价方法,不仅关系到法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价,而且关系到法学专业院校研究生教育的水平。目前,我国专业法学院校都制定了一套符合自身情况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通过校内专家和校外专家的双盲审制度,对答辩前的硕士学位论文进行评价。国务院学位办和各省学位办也通过抽检的方法,加强对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监督。这种双盲审加抽检的方式,对保证法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2]。但是,法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评价和决策问题,整个评价过程伴随着一定的随机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传统的论文评价方法在论文成绩的评定和评价指标的确定方面存在着一些缺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盲审专家和答辩专家组采用平均法对学生的硕士学位论文给予评价打分,甚至于主要由答辩专家组和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确定论文成绩,这样有时难免存在客观性和真实性的问题。

在学位论文的评价体系中,影响论文成绩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每种因素的重要性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就造成了评价指标的模糊性。然而,在论文成绩评定中,专家往往直接给出一个精确的分数,这种处理方式是片面的和不可靠的。

当对学生论文成绩存在争议时,缺乏一整套完整的法学硕士论文评价标准作为参考,常常是通过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举手表决,对学生缺乏说服力。

同样为法学专业,但不同学科之间硕士学位论文所涉及的内容差异较大,评审专家和指导教师很难采用学校制定的分类标准对学位论文进行评价。

根据上述问题,一般的简单线性方法很难解决这一复杂的评价和决策问题。这就需要采用一套合理、有效和简便的法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方法,从系统工程角度处理这样一类复杂的评价和决策问题。本文在传统AHP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法学硕士论文评价过程中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改进AHP的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将群组AHP模型和模糊AHP模型引入法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中,根据评审专家的评价体系、评审专家的可变性、指标权重值、论文属性值的差异,构建了法学硕士论文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对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的评价,表明该方法具有简便、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特点,对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的评价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1AHP决策优化模型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T.L.Satty等人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这一方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以及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构建一个层次结构模型,然后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把决策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求解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一种简便的决策方法[3]。本文将评价的有关元素分解成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用一定的标度对专家的主观判断进行客观量化,把专家的思维过程层次化、数量化,从而确定准则权重和指标权重,通过模糊算子的集结,得到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的总体评价结果。

1.1 指标权重值的确定AHP主要包含2方面的内容,一是各层次指标权重的确定,二是根据最低层次各指标的权重和各方案的属性值对方案做出综合评价[4]。如果同层次指标数大于7个,会造成判断矩阵的不一致,所以需将指标分层归类。鉴于AHP本身在求取各层次指标权重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本文采用群组AHP模型来综合确定多位评审教师的意见。

在AHP的同层次确定单权重步骤中,可以采用对数最小二乘法[5],求Z=∑■■∑■■lna■-lnω■/ω■■的最小值,得出ω=ω■,ω■,…ω■■,将其归一化得w=w■,w■,…w■■,∑■■wp=1,其中,aij表示第i个目标与第j个目标的相对重要程度,ω■/ω■表示Saaty标度[6]。当评审的专家数n?燮6时,假设评审专家的判断较为理性,忽略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工作。在硕士论文评审时,一般都有多个专家参加评审,所以,判断矩阵中表示不同专家或小组的意见的aij可能取多个值,通过扩展Z,可得有多位评审专家或评审小组的判断矩阵Z=∑■■∑■■∑■■lna■-lnω■+lnω■■,其中b为评审专家或评审小组数目。

对扩展后的Z求ω■(p=1,2,…,n)的偏导数,令其等于0,由于lna■=ln1/a■,所以求偏导数后得:

nlnω■-∑■■lnω■=■∑■■∑■■lna■ (1)

简化后得:

ω■=■■ω■■·■■a■■=t·■■a■■(2)

其中,t=■■ω■■,归一化得w=w■,w■,…w■■,∑■■wp=1。故同层次之间指标权重值为:

wp=■■a■■∑■■■■a■■ (3)

本文利用群组AHP模型,不仅考虑了评审专家个人意见的模糊性,而且还充分考虑了专家群组的意见,对两者进行了有效地综合,解决了同层次之间指标权重值的获取问题。

1.2 模糊算子的集结利用群组AHP模型得到了多层递阶中各层次指标的权重向量。为了能够得到法学硕士论文进行综合有效地评价结果,还需要将各层次方案属性值与对应的指标权重值进行集结,将集结后的评价结果作为论文评价的依据。评判着眼于因素和评语构成的二元要素系统,而因素和评语一般都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很难用精确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这就需要对其进行模糊化处理,利用模糊的AHP综合评价法[7]对论文进行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评价。

设U=u■,u■,…,u■为刻画法学硕士论文的m种因素(即评价指标);V=v■,v■,…,v■为刻画每一个因素所处状态的n种决断(即评价等级),m为评价因素的个数,n为评语的个数。

论文因素集U中的单因素ui(j=1,2,…,m)对抉择等级vj(j=1,2,…,n)的隶属度为rij,则m个因素的评价集,构成了总评价矩阵R,即每一个被评价对象确定了U到V的模糊关系R。

数学评价论文范文4

关键词:科研评价;顶级会议论文;SCI期刊论文;计算机学科

中图分类号:G3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48(2017)02005806

Abstract: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here are certain limitations to the appraisal of the academic paper in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this paper took the appraisal of academic papers concerned with computer science as example and chose one universitys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indicators for performance appraisal as case to study relevant issues of academic papers appraisa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key point of determining the value and orientation of top conference papers and SCI journal papers lies in whether to insist on correct guidance in scientific management evaluation system. In computer science, most symbolic achievements are published on the papers of international top conferences while Chinese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still puts focus on SCI journal papers, which leads to the low participation and quality of Chinese scholars published papers at international computer science conferences. It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top conference papers should be stressed in Chinese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the weight of different evaluation indicators should be balanc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disciplines should be considered, quality evaluation grade of conference papers should be raised, the guidance role of evaluation system should be played, a new scientific evaluation indicators should be formulated, and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hould be improved. A university formulated a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considered the difference of disciplines and specified different evaluation indicators. It also listed the journals and conferences for different disciplines, which are recognized by experts and professionals, and gave specification for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of journal papers and conference papers to comprehensively determine the academic and documentary values of academic papers, which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Key words: research evaluation; top conferences papers; SCI journal papers; computer science

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的基本活动,研究成果是研究价值的重要体现,进行科学研究评价便成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科学家在对科学问题和方法探索的过程中,还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形成高水平科研成果,如发表期刊或会议论文、出版著作等。通常意义上的科研评价内容包括项目、论文、专利、成果奖等。其中,学术论文是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高校中论文的质量和数量是衡量个人和团队研究水平的重要指标。

目前,学术论文评价的主要方式包括期刊评价[1]、会议评价[2]、引用评价[3]等。期刊评价侧重于通过对期刊整体水平的评价来界定其刊载学术论文的水平[4],期刊分为:核心期刊、EI源刊(美国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简称EI)、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源刊等。核心期刊源于英国著名文献计量学家布拉德福的研究,指刊载某学科学术论文较多的、论文被引较多、受领域科研人员重视、能反映该学科前沿研究热点和焦点的期刊。国内核心期刊的主流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北大核心期刊目录等推荐的期刊。EI源刊创始于1844年,是美国首个以了解全球工程文献为目的可供检索的文献摘要和期刊[5]。EI源刊对学术论文水平有一定要求,选刊严格,逐渐成为理工科高等院校和工程研究院所学术水平评价的重要依据。SCI是美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ISI(Isn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对科技刊物和论文进行评价的一种工具[6],能否在世界顶尖SCI期刊上已成为国内高校评判大多数科学工作者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以及评职晋级的重要依据。

学术会议是学术交流活动的核心,随着国际学术交流与日俱增,会议评价方式也成为论文评价的重要手段[2]。传统的会议评价为定性指标,如会议主题内容等,定量化指标和评价公式难以直接应用。一些学科则采用专家评估的办法对会议质量进行评定,形成领域列表,作为的指南。

引用评价是以学术论文被同行引用的次数衡量其影响力与重要性[3]。衍生物为期刊影响因子,即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率(等于引用某刊前两年论文的总次数与前两年该刊所发表的论文总数之比)。论文短期高被引说明其选题的先进性和前沿性;长期高被引体现其学术影响力、学术价值和贡献。这也与学科特点有关,不同学科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存在着系统差别。比如,医学领域影响因子在10以上的很常见,而数学领域基本在3以内。

一、学术论文评价存在的问题科研评价指标体系是由各级各项指标及相应权重和评价标准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而国际和国内对SCI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论文评价各有偏重[7]。从中国科研现状来看[89],科研评价体系比较单一,过分强调期刊论文而忽视会议论文。该评价体系与高校及其教师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对高校和教师的科研工作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因此,如何定位会议论文和SCI期刊论文在科研评价体系中的价值与地位,能否坚持正确导向是科研管理评价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果两者权重分配有失偏颇,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热情和创新积极性将会大打折扣,进而会影响相关学科资队伍建设,最终会影响学科发展。

SCI体系和中科院分区体系对引导普通论文评级有一定的积极意义。SCI期刊论文对算法理论描述更为详细、考虑更全面、实验更充分,从统计意义上看,学术水平高于一般的期刊,具有一定的区分度,在科研评价上能达到一定程度的公正性与合理性。但是,如果只采用“SCI标准”,会造成许多国际性高水平的会议成果被排斥在外,得不到公正的评判。由于期刊周期长,在国际领域最为前沿性工作的导向性和区分度稍显不足,难以对快速发展的学术科研起到引领作用。然而,中国高等院校SCI评价对象恰恰是要引领学科发展研究者,在教师职称评审、博士学位点申报与评审、重点学科申报与评审、科研奖励中热衷于追求SCI论文收录数,这是目前存在的重要问题[1011]。

二、学术论文评价现状实证分析计算机的迅速普及与发展为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计算机学科的研究成果被全社会广泛关注。但是,与其他历史悠久的一些学科相比,计算机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其自身特点,主要表现为创立时间短、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等。该学科的科研评价标准与体系也在逐步完善与发展,评价体系不仅是反映计算机学科发展的晴雨表,而且会直接影响计算机科研管理和学科建设。

计算机学科既有基础理论性研究,也有应用性研究,很多科研成果具有极强的社会应用功能,以标志性大型系统等普适性应用为主导。比如,国外计算机学科的顶级名校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等,其科研成果有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UNIX系统或者数据库系统,这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国内有国防科技大学所研制的银河、天河系统等。而计算机学科的大部分科研成果(从大型系统到局部创新)都是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包括SCI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因此,计算机学科科研评价指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论文质量的评价。

反观国际上大部分计算机学科的最新标志性工作都会在顶级会议上。例如计算机网络中最为经典的TCP协议中的拥塞控制算法,首先发表在1988年计算机网络的顶级会议SIGCOMM上。MIT、斯坦福大学等高校计算机系的领军人物的很多开创性工作也发表在计算机领域的顶级会议上。从目前发表的论文数量看,在多个世界一流名校中计算机学科很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由80%的会议论文和20%的SCI期刊论文构成。

国际计算机领域的特点是追踪顶级会议,发表顶级会议论文。第一,计算机学科很多高水平的期刊一期只能登刊十几篇论文,有的期刊甚至只有三四篇论文。与之相比,计算机领域的大部分顶级会议是每年一次,部分会议也有隔年一次。这些会议每年录用三四十篇论文,或者20篇左右的论文。因此,计算机学科高水平的期刊和会议的规模都是非常有限,论文录用率很低。第二,大多数正规的会议论文需要经过4个以上审稿人进行双向匿名评审,并且还要组织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对投稿论文专门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因此,会议论文相比期刊论文具有发表周期短、有较好学科科研前瞻性等优势。第三,中国科研评价体系还是以SCI期刊论文为主,顶级会议论文并不为其他学科科研工作者所关注。2006年法国巴黎大学陈钢博士的研究发现作为第一作者的中国大陆学者在历年国际计算机学会(ACM)权威会议发表的论文仅占总量的0.83%[12],半数以上ACM会议上没有中国论文的声音,反映出中国计算机学科大部分工作还处于内循环时代,未能较好地与国际学术界接轨。因此,对会议期刊的忽视不仅阻碍了国内计算机学者的科研动力,也严重地影响到中国计算机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声誉。

三、优化科研评价体系的路径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结合对中国科研评价现状与问题的理性分析,在科研评价体系中应完善SCI标准、重视顶级会议的重要性,才能形成科学的科研管理体系,为科学研究发挥更具针对性、更符合现实的价值导向作用。美国教育家斯塔费尔比姆指出:“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提高科研水平。”[13]只有不断完善计算机学科的科研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地促进该学科快速发展。

(一)重视顶级会议论文,平衡评价体系标准

面对计算机学科在国际和国内的评价制度之间越来越明显的差异,以及目前国内计算机学科实行的“SCI标准”体系所存在的弊端,中国计算机学会率先进行了反思。2005年,中国计算机学会举办了主题为“从SCI反思中国的学术评价体制”的YOCSEF论坛。论坛上李国杰认为片面地追求SCI数量的做法不可取,呼吁要重视顶级国际学术会议上[14],并撰文《要高度重视在顶级国际学术会议上》在国内积极倡导标准与国际接轨[15]。2010年,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可以供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作为学术评价的参考依据,并期望能起到推动国内计算机领域学术进步的作用[8]。

教育部2012年采用该《目录》作为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评估的指标之一,受到科研人员和管理部门的重视,改变了长期以来计算机学科学术评价不重视会议论文的传统,为提高中国计算机学科基础研究水平作出积极贡献,促进学科特点的认同,规范了会议期刊,促进了论文水平的提升[16]。据包云刚初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学者发表的论文数已经占到ACM会议论文总数的2.7%,2006年以后则占到了4%,与2006年前的数据(0.8%)相比取得了长足进步[17]。

总之,“SCI标准”仍然是国内评价科研成果的主要标准,但伴随着国际计算机学科科研评价体系的影响以及国内相关科研组织的发声,国内不同高校或科研院所对计算机学科科研成果的评价在逐步推动,重视SCI期刊论文的同时,重视顶级会议论文的重要性,逐步平衡评价体系中不同评价指标的权重。

(二)依据计算机学科特点,完善“SCI”评价俗

计算机学科不同于其他自然学科,学科内部差别较大,难以进行横向比较。计算机理论领域以数学分析论证和推导或者算法改进为主,研究周期短;计算机系统或者应用领域,需要研发实用系统,并有真实的数据验证,研究周期比较长。但是,《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在评价标准方面忽略了不同领域的特点,计算机学会推荐的A类会议CVPR一次录用论文约400多篇,而SIGCOMM仅录用30~40篇论文。因此,在科研评价中不仅要关注计算机领域的特点,还要充分考虑不同领域之间的差异性,才能更好地搞好计算机学科的科学研究管理工作[18]。

(三)加强自身评价体系的宣传

计算机学科的科研评价体系是为学科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能够推动科研水平和科技发展创新,计算机科研工作者应加强自身专业特殊性的宣传,提升各行业领域对计算机学科成果特殊性的认知和重视。科研管理人员应合理界定科研目标、科研评价目标,在科研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评价理念,推动科研评价的科学化,在项目评审、职称评定、奖项设置、成果应用等工作中,加强对教师学科认知的引导,提高会议论文认定的等级,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性作用[19]。应强调科研论文的质量,注重营造科研的氛围,不将SCI、会议期刊作为主要依据,努力改变和其他学科成果认定一视同仁的做法。同时,建立全面的会议宣传及参会激励机制,加大对科研工作者参加顶级会议的支持力度,鼓励将优秀学术成果提交到顶级会议。

(四)结合学科特点,完善科研评价管理制度

客观、公正的科研评价制度事关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切身利益,是学术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石,也是保障科技管理工作正常运转的前提。在对计算机学科进行科研评价时,应当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矛盾,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以解决:第一,按专业领域制定相应的科研评价标准。科研评价指标会受到评价方法、评价目的、评价对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021]。与物理、化学类专业截然不同,计算机类专业对应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应有所差别。第二,重视会议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计算机学科的顶级会议文章采用“双盲”评审,每篇文章历经“先通讯评审再会评”的常规程序,录用率低,通常不到20%,每篇文章或被录用或被拒绝,没有修改机会。若论文被顶级会议接受,很大程度上能彰显其科研实力。而且,计算机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顶级会议上。更有甚者,计算机学科的领军人物仅将研究成果发表在顶级会议上,如MIT的Katabi教授。第三,制定科学的科研评价指标。科研评价标准本身也是一个动态适应、不断完善的过程,指标设置合理会促进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高校的科研成果不是靠简单的指标“抓”出来的,要遵循整体性、公正性、战略性、操作性等原则[22]。科研管理部门要更多地在“搞好服务”方面下功夫,为本单位科研工作制定更为有效的激励制度,为科研人员创造工作条件、排忧解难等。论文的具体评价应综合考虑论文的自身价值、同行专家的评议结果与科研管理专家的判断。

四、实例验证高校自身特点也决定了科研评价工作的特点,后者对前者及其教师有着很强的导向性,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学科之间应当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基于其职能与不同侧重点,中国589 所本科院校被《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4类,占比分别为6.83 %(40 所)、15.87 %(93所)、23.89 %(143 所)和53.41 %(313 所)[23]。

某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重点高校,从2015年起试行“一院一策”管理体制,从科研角度看就是要充分发挥二级学院教学科研和办学的主体地位,试图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分类考核、分类指导,制定与学科性质相适应的科研评价标准体系和差异化考核指标,实行学科间单独考核,充分尊重教师个体差异,尊重不同学科科研人员的成果价值,营造宽松的研究氛围,激发各个学科的科研活力。具体举措包括:第一,依据专业领域拟定同行专家评价认可的期刊与会议列表。鉴于计算机学科顶级期刊文章与顶级会议文章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皆可反映其国际影响力,同时不断加大奖励顶级期刊文章与顶级会议文章的奖励力度。第二,规范期刊文章与会议文章的量化指标。计算机学会推出了“CCF推荐A/B/C类会议”“CCF推荐A/B/C类期刊”列表。“CCF推荐A类会议”是计算机学科最具难度的标志,越受推崇的顶级会议论文接受率越低,发表难度越大,我们在评价体系中予以高度认可。为了简单有效地推进科研评价,我们尝试将“CCF推荐A类会议和期刊”与JCR/SCI一区期刊相对应,“CCF推荐B类会议和期刊” 与JCR/SCI二区期刊相对应,“CCF推荐C类期刊” 与JCR/SCI三区期刊相对应。“CCF推荐C类会议”等同视为JCR/SCI期刊。第三,综合衡量学术论文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基于论文所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平均被引次数、当年指数等指标,全方位衡量其学术价值。这些举措将有效避免学术评价中“一刀切”现象。一方面使科研评价更具规范性,对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的学术价值进行合理量化;加大会议论文,尤其是计算机学科会议论文的支持力度,增加科研活动经费,资助教师与有潜力学生前往顶级会议借鉴学习,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加强国际和国内高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也符合计算机学科的研究规律,对后期计算机科研成果评价具有指导性作用。

另外,某大学的科研评价体系是建立在与国际、国内同行论证的基础之上,向国际一流院校看齐的自主制定考核指标。特别是计算机学科,在中国计算机学会制定的论文标准基础上,有分类地加以适用,引导该学科与国际化接轨,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并取得显著成绩。2011年该大学计算机学科并没有A类论文,而到2017年初已录用和发表8篇,这对于一所综合性高校是长足的进步。

五、结语SCI论文和顶级会议对于计算机学科的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SCI侧重基础,研究比较深入,而顶级会议时间快,信息量大,对学科发展的导向作用比较明显。科研管理应结合学科的特点,重视SCI期刊论文的同时,也应当重视顶级会议论文的重要性,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同时,科研部门都应根据学科特点,制定符合并推动学科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激励引导研究人员参加科学研究,提高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相关学科的科研评价系统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推动学科和学术科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滕颖,蒋新.对我国学术论文评价体系的几点思考[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1):9395.

[2]王倩.h指数及其衍生指数在评价学术会议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15):135139.

[3]尚海茹,冯长根,孙良.用学术影响力评价学术论文――兼论关于学术传承效应和长期引用的两个新指标[J].科学通报. 2016(26):28532860.

[4]梁耘. 学术论文评价工作模式研究[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5,19(2):7880.

[5]孙君,闫雅娜.EI与科技论文收录[J].情报探索,2006(6):4748,16.

[6]任火.SCI评价及其对策[J].中国出版,2002(1):4142.

[7]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8]李志河.我国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9]刘在洲,徐红,陈承.高校科研质量评价标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10]刘恩允.高校科研评价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1):3942.

[11]彭兰,唐慧君.构建高校科研内部评价体系之思考[M].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6870.

[12]陈钢.从ACM会议分析我国计算机学科近十年发展情况[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5,11(10):4251.

[13]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4]谭英.从SCI反思中国的学术评价体制――中国计算机学会YOCSEF论坛综述[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5,1(2):7579.

[15]李国杰.要高度重视在顶级国际学术会议上[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6,2(5):93.

[16]梅宏.中国计算机学会《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得失谈[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5,11(7):3642.

[17]包云岗.CCF《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得大于失[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5,11(8):3842.

[18]杜伟锦.高校科研评价现状与完善途径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4):6164.

[19]毛娜.浅议高校科研评价制度创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8(C2):183185.

[20]曾玉清.高校科研产出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6(4):201204.

[21]杨瑞仙,梁艳平.国内外高校科研评价方法比较研究[J].情报杂志,2015(9):107110.

数学评价论文范文5

关键词:评价 评价学 人文社会科学评价 评价活动

中图分类号: G250.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5-0133-04

2012年1月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与实践》[1](套装上下册)(以下简称“本书”),是邱均平教授继《评价学:理论·方法·实践》[2]之后,又一评价学方面的力作。本书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05AZX004)的研究成果之一,结项鉴定为“优秀”,被免评审进入武汉大学学术丛书正式出版。本书也是邱均平教授领导的“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团队在近十年的研究及实践基础上撰著而成的,是目前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地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并将相关研究成果用于评价实践的著作。本书在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和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实践三个方面创新性研究,从而构建了一个包括理论、方法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细细读来,抽丝拨茧;慢慢品味,高屋建瓴,实感受益匪浅。

1 关于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理论的创新与价值

1.1 超越科学评价研究,创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理论体系

本书作者亲身参与和经历了我国科学评价工作发展的过程,并且紧跟国际该领域的研究与发展,充分把握国外科学评价领域的研究和国内研究现状。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相关研究成果及文献的梳理看到:目前,科学评价工作偏重于科技评估方面,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领域大多数的论文都是成果评价方面的,且数量相对较少,不全面、不系统,远没有形成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理论体系。

然而,在整个科学体系中,人文社会科学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更为突出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是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活动及其结果进行评估、管理的基本依据;其评价工作是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规范和促进人文社会科学健康、有序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建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是重视和尊重人文社会科学的具体体现;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迫切要求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评价体系建设。但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的建设与自然科学相比,与国际通行惯例相比,尚存在很大差距,已经成为阻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

因此,本书超越科学评价研究,建立与完善了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机制、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是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创新。

1.2 创新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机制,为保障评价公正性提供理论指导

(1)发现信息传导机制,深化评价过程认识。本书强调“信息”要素在评价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从信息管理学的角度,对评价过程中的“信息”要素的运动规律加以分析,并通过与典型的通信系统理论模型[3]进行对照,发现评价活动中的要素与通信系统模型中的若干要素存在着强对应关系。在对“评价”作为信息过程进行了重新认识的基础之上,分析了科学研究对“评价”的需求,以及同行评议、定量评价指标的“”角色。形成了对科学研究评价更为本质、更为深入的认识——信息传导机制。

(2)指出“公正”是评价的根本要求,系统完善了“公正机制”。在详细系统讨论了程序公正机制、利益约束机制、元评价机制等“公正机制”之后。强调了“元评价”对于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的指导与约束作用,指出在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中亟待建立有效的元评价机制。提出了对评审专家的专业水平、评审态度、信度等信息,应该纳入一个可以在学术界共享的、保存有连续累积数据的数据库系统中,纳入到一个信誉、信用管理机制当中的思想,并最终实现了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评价信息系统集成平台的构建与应用。

1.3 全面分析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环境,奠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理论的现实基础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要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然而在现实的研究中对这些外部因素及其影响的研究呈现单向度性,缺乏系统性分析。因此,本书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性质、特点;特殊国情、文化、科技政策、学术规范;科学的整体社会建制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外部环境因素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

从人文社会科学自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真理性检验的直观性、价值实现的潜在性和间接性、民族性、本土性以及成果多样性和引文的长周期性等特点的分析,指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自然科学的评价方法,应该根据其特点进行调整;从“大科学”与科学建制化、“大科学”下的“小科学”、科学承认、奖励、资助与报酬体系几方面的分析,指出在人文社会科学建制化背景下,评价活动必须坚持评价的学术性,恪守“学术自由”这条底线,维护学术共同体内的固有规范和秩序;从人情关系的社会文化和“人治”传统的分析,指出在评价体系别需要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规则意识,坚持评价标准的学术性、独立性、自主性,保证评价过程的公平、客观和规范性,注意评价标准的质量导向性;从人文社会科研究规范缺失的现实的分析,指出学术规范与学术评价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学术规范的普遍遵循,是学术评价有效性的基础和前提,学术规范缺失影响着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制约了学术评价体系的完善,同时要求学术评价本身要规范,在评价标准中要将学术研究的规范性列入重点考量,或将研究的规范性作为评价的前提。从而奠定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理论的现实基础。

2 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的创新与价值

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本书分十章进行了系统的创新性研究。从分析我国现行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入手,探讨了其核心体系,介绍了其要素体系,健全了其分类体系,构建了其运作体系,提出了其指标体系,并对人文社会科学人员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及成果、机构、项目的评价体系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对我国现行学术评价体系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对现行评价体系的改进思路。

2.1 构建核心体系,奠定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基础结构

本书基于学科、应用、具体评价活动过程等三个方面,构建了包括基础理论、评价方法和学科理论的完整的、有机的科学评价理论体系;着眼于人文社会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梳理了包括国际/国内、宏观/外部、微观/内部环境,以及社会评价意识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环境体系;基于科学评价体系选择的标准与模式问题的讨论,构建了狭义的和广义的评价活动体系;从科学评价规范与科学评价管理监督机制的关系分析,构建了科学合理、健康完善的评价规范体系。从而构建了包括理论、环境、活动、规范体系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核心体系,为其他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2 总结归纳评价的要素体系,健全了评价的分类体系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包括了,评价主体、目的、对象、标准、内容、指标、方法、程序,以及评价数据与结果等要素,在之前的研究中缺乏全面的系统研究和归纳总结,本书对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这一研究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归纳总结评价的要素体系,它还是健全和完善评价的分类体系的基础。在评价过程当中对于评价要素的不同偏好偏重、关注程度、要素组合等都对应着不同的评价样式。因此,本书在总结归纳评价的要素体系的基础之上,根据评价要素的属性、特征,以及在评价过程中的表现形态,按照评价方法的量化特征及评价过程的主客观程度,按评价过程的保密性,根据评价主体之间关系,根据评价目的性,按照评价标准要求,按评价对象,按照评价所发生的时间阶段,按照评价结果的表现形式,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样式进行了分类研究,从而健全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分类体系。

2.3 构建运作体系,为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活动的有效进行提供实务指导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活动的运作需要建立组织系统、制度规范系统、工具系统来推动。因此本书通过整合执行、参与评价活动的机构和个人等实体要素,建立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组织系统;通过整合评价活动执行中的法律、法规、行业指导性规范、政策管理性文件等软件环境因素,建立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制度规范系统;通过整合评价活动执行中供评审专家、机构等使用的查新系统、文献计量分析系统、期刊分级系统、专家遴选数据库系统、数据记录系统、信用管理与反馈系统、评价软件系统、远程网络通讯评审系统等辅工具的硬件环境因素,建立了评价工具系统。

从而构建了以评价活动的有效执行为中心,围绕评价主体及其活动,尤其是评价方的活动而运行的运作体系,其研究结果为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活动的有效进行提供了实务指导。

2.4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规范性程序与方法,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提供参考性指标体系

本书至始至终十分强调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要着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质量和效益的评价,体现质量和效益是对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在这一思想基础之上明确了构建参考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和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规范性程序与方法。并且单辟章节分别详细深入研究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研究机构、研究项目的评价体系。从而,设计了一套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着重体现研究质量和效益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参考性指标体系,对于实际评价工作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2.5 反思现行学术评价体系的问题,提出改进思路

本书对我国现行学术评价体系存在的量化考核简单化;同行评审形式化;核心期刊与SCI被误用;学术功利化与浮躁化等问题进行了反思。指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学术成果效益的不确定性、数据来源与评价成本约束、指标打分法的缺陷等内部因素的影响;学术研究规范的缺乏、重人情关系的社会文化背景、学术行政化因素的干扰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日常考核与学术“评价”的混淆、把资源投入当成绩效指标、宏观与微观学术评价挂钩不当、对评价主体和评价目的认识不清等主观因素的影响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术评价;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推广“代表作”评价制度;放宽评价周期,提倡延迟评议;注重评价指标的导向性;对学术评价与行政考核作正确区分;减少学术评价中的行政审批层次;正确认识评价主体和评价目的;合理选用定性与定量评价方法;发展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建立元评价机制与规范;构建专门的学术期刊等级评价方法;推行学术出版认证,加强论著审稿规范等对现行评价体系的改进有启发性的思路。

3 关于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实践的创新与价值

3.1 重实证研究,为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实践提供范例

本书不仅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理论与评价体系建构进行了创新性研究,同时也十分重视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理论与评价体系应用于实践的实证性研究。

通过h指数用于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实践探索,详细揭示了h指数应用中的各种问题;通过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计量分析与评价实践的介绍,指出了我国期刊工作者和相关管理部门应解决的现实问题,为中国期刊从数量型发展引导到质量型发展的健康轨道上,以及使中国学术期刊在国际学术交流过程中产生应有的作用和影响力提供了决策参考;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机构评价的实证研究,并详细介绍了大学评价智能服务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评价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等。通过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评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评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评价等实证研究的思路与基本原则、具体做法、评价结果及分析、改进与优化等方面的详细介绍,为进行人文社会科学机构评价活动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3.2 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评价信息系统集成平台,使本书的研究落到了实处

本书基于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平台构建了一个综合性、大容量、稳定安全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评价数据库,即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评价信息系统集成平台,它主要是基于数据挖掘的大学评价智能信息服务系统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评价信息系统的集成。它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所有信息通过专题仓库管理起来,大大提高了检索的效率,以满足关心本领域发展的人们的需要,并为分析与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它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机构、项目等各方面信息进行组织、分析评价,以满足项目管理人员和领导管理决策的需要。它为项目申请人员提供浏览本学科领域已申请或批准的项目情况,进行项目,并提供从项目申请、立项、结题到鉴定全过程的自助管理服务。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项目管理与申报、专题信息检索与查询、研究成果评价与发展提供了一个简单易用、安全稳定的平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它通过动态追加项目的全程信息,有利于形成一个发展的庞大体系,建立一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体系。它通过把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评价信息进行重组和整合,有利于对高校、科研机构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从而发现不足,促进人文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评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使本书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理论与评价体系建构的研究落到了实处。

4 结语

本书构建了一个包括评价理论、评价体系和评价实践在内的、完整的人文社科评价理论体系,从评价理论、方法、实践三个方面涉及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系统研究了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问题。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地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并将相关研究成果用于评价实践的著作,可供管理类专业,如信息管理、情报学、科技管理、科技评估、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教育评价与管理等许多专业的高校师生以及各级管理和决策人员、科技工作者、社科工作者及广大科研人员阅读使用。可以相信本书的出版,必将对今后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实践的科学、公正、规范化发展发挥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邱均平等. 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2]邱均平,文庭孝. 评价学:理论·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数学评价论文范文6

关键词党建 高校 评价 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0005-02

高等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阵地,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人才摇篮,担负着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这是高等学校的战略任务,也是高校党建的内在要求。

当前,全国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党建工作,在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方面都达成了共识,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各高校在党建工作过程中,大都重视过程管理而忽视结果管理和评价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党建工作的成效。要切实加强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就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创新思想,不断探索高校党建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规范的指标体系设计,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行评价尤为重要。党建评价中,又以权重的确定为要点,它反映了各个因素在评判和决策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并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评判和决策结果。常用的权重确定方法主要有专家评分、模糊统计、二元对比排序等。这几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1)参加评价的样本数据有限,数量不足、不符合经典统计学方法的大样本要求;(2)评价的权重赋权不合理,科学依据性不够、主观性大;(3)参加评价的主体不同,难以采用统一的指标体系。不同的院校,他们的党建风格、生源质量、师生政治觉悟水平等因素各不相同,这样评价的标准很难统一。

粗糙集理论是一种研究不完整性和不确定性的数学工具,能有效地分析不完备的信息,还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从中发现隐含的知识,揭示潜在的规律。在党建评价中,采用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属性权重确定方法,由于无需提供问题所需处理的数据集合之外的任何先验信息,可充分体现数据的客观性,使得评价结果更科学。

一、粗糙集理论及权重确定模型

粗糙集理论是一种处理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数学方法,利用粗集方法分析决策表,可以评价特定属性的重要性,建立属性集的约简、核以及从决策表中去除冗余属性,从约简的决策表中产生分类规则并利用得到的规则进行决策。目前,粗糙集理论已被成功地应用于信息系统分析、人工智能及应用、知识与数据挖掘、决策分析、企业诊断等领域。在粗糙集理论中,把知识假定为对对象分类的能力,知识是由人们感兴趣的领域的分类模式组成,它提供关于现实的明显事实,同时也具有由明显事实推导出模糊事实的推理能力。由粗糙集理论可知,该理论在处理信息时没有任何系统信息的损失,模糊评判时通常需要提供先验的权重分配、粗糙集理论在进行数据处理时无需提供数据之外的先验信息,并且能够提供各属性的重要性大小,在进行数据约简时还能够删除不重要的属性。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多属性决策系统研究并确定权重。设一个多属性决策问题的被选方案集,衡量方案优劣的属性向量,评价的具体步骤如下:(1)输入原始数据,对原始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2)分别计算去掉一个属性后对应的重要度,进行大小比较,再计算权重;(3)根据步骤(2)得出的权重,确定正理想解与负理想解;(4)计算加权欧氏距离;(5)计算相对接近度,判定排序并输出排序结果。

二、基于粗糙集理论的高校党建评价实例

以某高校物理系党总支所属12个学生党员支部为评价对象,通过统计调查、抽样等方法,根据马克思党建学说和新时期高校党建要点,结合该总支党建工作实际,高校党建工作评价的关键指标可设计为:(1)党支部的组织建设指标;(2)党支部在实际工作中的先锋模范性指标;(3)党员发展工作指标;(4)党员的教育、管理指标;(5)满意度指标;(6)社会工作和支部创新指标。每个指标又可以细化为几个分指标。

通过这样的指标设计可以保证高校大学生党支部工作绩效落到实处,多维度地对党支部做出绩效评估,具体指标体系设计见表1。

(1)按照上述指标进行数据整理和量化,对一些二级指标进行德尔菲法加总,得到信息系统的无量纲初始数据表。

(2) 分别计算去掉一个属性后对应的重要度,进行比较大小,并得出各个属性重要度;

(3) 计算权重;

(4) 确定理想解与负理想解和加权欧氏距离,再得出相对接近度,计算过程从略,结果见表2。

上述评价排序表明:在参加评价的某物理系党总支12个学生党支部中,第四党支部的综合评价结果最高,其次是第二支部和第八支部,第十一支部评价得分最低。评价后,经与该总支负责人交流和对支部书记的抽样访谈,若他们对评价的方法、评价的结果表示赞同,说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践价值。

三、结论与讨论

基于粗糙集理论,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新的党建评价方法;就党建评价的原则和指标体系做探讨;最后,结合具体案例,对采用粗糙集理论的高校党建评价方法做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1)在党建评价中,权重至关重要,它反映了各个因素在评判和决策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并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评判和决策结果。

(2)采用粗糙集理论,党建工作评价工作可以在缺乏先验知识和无需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充分挖掘数据的内在联系,排除人为干预的主观性,做出科学评价,从而使得评价更为客观、简单。

(3)科学的评价方法,是客观评价高校党建工作的保证。实施科学量化办法对党建工作进行检查评价,使过去难以界定把握的党建工作做到了指标化、定量化,增强了评价工作的操作性、科学性,提高了质量。

当然,在实际工作中,粗糙集理论虽然具有科学、客观等特征,但其使用方法和步骤,特别是其数学表达的计算机软件实现等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同时,对高校党建工作进行评价,不是为了得到一个评价的结论,而是被评价的党组织利用评价过程中反馈的各种信息,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党建质量,保证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幼平,高建华.论高校学生党建评价及其体系构建[J].学术论坛,2006,(5).

[2]李凤霞.构建党建工作体系做好学生党建工作[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3] 曹志刚,柴春红.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科研项目评价中的应用[J].航空计算技术,2007(1).

数学评价论文范文7

Chao Ke; Zhao Lijia

(Management College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uhhot 010051,China)

摘要: 本文在D-S证据理论和模糊综合评价理论的基础上,利用D-S证据理论合成方法建立评价模型,把静态的评价模型转化为动态的评价模型,引入权重设计的综合评价进行区分,然后对评价集和和评判矩阵进行证据合成,得到的结果更能客观实际的反映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

Abstract: 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D-S evidence theory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heory, we use of D-S theory of evidence synthesis to construct evaluation model,transfer the statice valuation model into a dynamic evaluation model, introduce weight design of the integrated evaluation to distinct,then synthesize the evaluation sets and evaluation matrix. Taken the above measures, the results can reflect reality of the overall quality ofuniversity teachers more objectively.

关键词:高校教师 模糊数学 D-S证据理论 综合素质评价

Key words: college teachers;fuzzy mathematics;D-S evidence theory;comprehensive quality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247-02

0引言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知识时代,高等教育已经取得巨大发展,并且规模急剧扩大。为更多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高等院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而高校教师素质评价尤其是综合素质的评价还显得比较薄弱,这一现实问题已成为影响当前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教育的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一个“瓶颈”。

1理论基础

1.1 D-S证据理论证据理论是由Dempster于1967年首先提出,由他的学生shafer于1976年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处理不确定信息的证据理论,也称为Dempster/Shafer 证据理论(D-S证据理论)。[3] [4]

D-S证据理论合成法则如下:

设Bel1和Bel2是同一识别框架?专上的两个信度函数,m1和m2分别是其对应的基本可信度分配,m1和m2的焦元(若A?哿?专且m(A)?酆0,则称为A焦元)分别为A1,A2,A3…An和B1,B2…Bl,设:■

那么,由下式定义的函数m:2[0,1]是基本可信度分配

m(?椎)=0…………………………………………A=?椎

m(A)=■……………A=?椎

其中,记作K=■。

1.2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模糊综合评价是指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全面评价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多因素决策方法,其特点是评价结果不是绝对地肯定或否定,而是以一个模糊集合来表示。传统评价与模糊评价的主要区别在于:传统的评价方法是建立在均点集合论的二值逻辑基础上的,它规定一个元素X与一个集合A之间的关系只能是属于这个集合或不属于这个集合,即是与否的关系。元素X与集合A之间的绝对隶属关系通常用特征函数XA(x)表示,即XA(x)=1x?缀A1x■A

模糊数学将普通集合的特征函数值域,扩展为模糊集合的隶属函数的值域[0,1],即将二值逻辑扩展为模糊逻辑,这样就能克服用传统评价方法评价模糊事物存在的缺陷。

模糊评价方法与步骤如下:①确定影响因素集:A={x1,x2,…xn},n为目标函数;②建立权重系数集:G={g1,g2,…gn},■gi=1(0≤gi≤1);③建立评价集:Z={y1,y2,…,yn};n为评价数;④建立一个方案对评价目标的模糊转换评价矩阵:

R=R1R2…Ri…Rn=r11r12…r1j…r1mr21r22…r2j…r2m… ……ri1ri2…rij…rim… ……rn1rn2 … rnj …rnm

⑤综合评判。这样,由(A,G,Z)构成了一个模糊综合评判数学模型。此时,若输入一个权重分配B=(b1,b2,…,bn)?缀F(U),就可以得到一个综合评判:

Z=(y1,y2,…,ym)=B・R=(b1,b2,b3,…,bn)・r11r12…r1j…r1mr21r22…r2j…r2m… ……ri1ri2…rij…rim… ……rn1rn2 … rnj …rnm

其中yj=■birj,j=1,2,…,r。对Z要进行归一化处理,使:■yi=1为评判结果。最后将评判集X与评判矩阵Z进行合成运算,得到最后的评价值U,U=X・ZT。[5][6][7]

2高校教师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证研究

2.1 A大学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A校在教师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所设置的评价指标或因素,均是对高校教师综合素质有重大影响的,并能充分体现高校教师差异性的定性与定量条件。本文的指标体系由两级指标构成,每个指标可再划分为多个层次。一级指标包括四个方面: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教学能力素质。(二级指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8]

2.2 模糊集下A校教师综合素质评价D-S证据理论模型的构建

2.2.1 确定相关的评价样本矩阵,进行模糊矩阵的运算得到其评价结果。

2.2.2 针对各指标体系,综合专家对各项评价指标因素相对重要性的判断,进行D-S证据合成,得到最终的评价结果。①评价等级分别为:优秀、良好、中等、一般、差评,按照10分制打分,把成绩转化为小数的表示方法;②计算模糊综合评价矩阵Z,然后将评判得分集X与评判矩阵Z进行D-S证据合成,得到最终的综合评价值U。[9]

2.3 A校例证――D-S证据理论模型以A高校管理学院2010年优秀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评定为例,采用全院先民主选举,学生代表和教师代表各3名,加上4名院领导,组成10人的评定小组。评定小组成员逐一对被评教师进行等级评定,综合评价结束后再汇总。A校管理学院教师2010年度的评定情况如表1。

首先,利用模糊评价集计算A校管理学院某被评价教师2010年的综合成绩。

先计算Z4:Z′4=B4×R4=■■■■■■・6310082000730009100082000

=[7.8652.0020.1430.0000.000]

所以,归一化处理后有,Z4=[0.7860.2000.0140.0000.000]

同理,计算得到,Z1=[0.7100.2450.0450.0000.000]

Z2=[0.8130.1750.0130.0000.000]

Z3=[0.7670.1670.0670.0000.000]

则有

Z=B・R=[0.10 0.40 0.15 0.35]7.100 2.450 0.450 0.000 0.0008.125 1.750 0.125 0.000 0.0007.666 1.667 0.667 0.000 0.0007.863 2.002 0.143 0.000 0.000

=[7.8631.8960.2450.0000.000]

那么,取评分矩阵为,X=[97531](即为表1中二级指标对应得分区间的均值),则有:U=X・ZT=85.264。

再利用D-S证据理论对被评价教师的成绩进行证据合成的综合评定。把上文的被评价教师假定为,把教师的成绩除以100得到结果为0.8526。最后得到D-S证据理论合成方法进行证据合成的结果:m(?琢)=0.8526 t=?琢0.1474 t≠?琢

3结束语

利用本文的理论基础,建立了对A校教师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综合了多种分析方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的优点,对D-S理论模型进行了例证的论证。

由于在模型计算中,涉及到向量、矩阵、概率甚至集合之间的逻辑运算,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利用专用的数学软件对高校教师教学科研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其结果的公正性更容易得到广大受评者的接受,也体现了该评价模型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唐晓静,张圣梅,徐小君.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模型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4,3.

[2]龚江南.层次分析法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应用[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

[3]Dempster.A.P. Upper and lower probabilities induced by a multi-valued mapping[J].Annual Math Statistic,1967,8,(4):325―339.

[4]Shafer.G.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Evidence[M]Princeton UP,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1976:19-63.

[5]张文修等.模糊数学引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

[6]热合木江・模糊综合评判在评价教师素质中的应用[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2,1.

[7]陈淑燕,瞿高峰.校教师教学质量的模糊评估方法[J].甘肃教育学院学院(自然科学版),2001,7.

数学评价论文范文8

笔者认为,在宋元时期出现发展并在明代得以全面应用的中国珠算,[(4)]作为中国传统算器的历史性创造以及它作为实践应用的历史地位并没有得到数学史界的充分认识。目前的评价没有把中国珠算与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规律联系起来,没有把中国珠算作为宋元数学成就之后的又一重大成就,明代珠算与宋元数学的比较评价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数学史研究评价中一个很值得重视的理论问题。

在中国古代数学史的研究中,对宋元数学和明代珠算评价的反差,实际上已经带来了中西古代数学比较研究和评价方面的某些困难。客观地历史地评价明代珠算,涉及到我们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算器型的算法体系、技艺型的价值取向和古代数学评价标准等问题。

1 珠算与算器型算法体系

目前,许多中国数学史的学者都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认识到,中西古代数学是两种不同风格、不同形式、不同构造体系的数学模式。许多中国学者都从中国古代数学发生发展及其流变的规律中指出中国古代数学区别于古希腊数学的特征,并且强调要在中西古代数学的差异之处体现中国古代数学的意义及其对人类数学的贡献。

在论证分析中国古代数学的特征时,许多学者指出了中国古代数学不象古希腊数学那样依逻辑运演和逻辑证明为主要形式,中国古代数学主要是以筹算的运演为主,算筹的运演规律构成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基本特征。换句话说,使用算筹这样一种算器,并以其为基本运演形式是中国古代数学的基本特征。

李继闵先生认为:“形数结合,以算为主,使用算器,建立一套算法体系是中国传统数学的显着特色。”[(5)]吴文俊先生在论及中国古代数学紧紧依靠算器而形成的数学模式时强调指出:“我国的传统数学有它自己的体系与形式,有着它自身的发展途径与独到的思想体系,不能以西方数学的模式生搬硬套……从问题而不是从公理出发,以解决问题而不是以推理论证为主旨,这与西方之以欧几里得几何为代表的所谓演绎体系旨趣迥异,途径亦殊……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数学机械化算法体系与数学公理化演绎体系曾多次反复互为消长,交替成为数学发展中的主流。”[(6)]

中国古代数学实际上是在筹算运演基础上构成的一种算法体系。在人类的文明史中,中华民族在二千多年的时间里长期依靠一种直观的、具有符号特征的、可操作运演的算器,表明了人类古代数学的一种有代表性倾向的算法特征,它与古希腊数学代表了人类古代数学的算法和演绎的两种发展趋势。[(7)]

筹算的算法体系有两种必然的发展方向,其一,是在筹算运演基础上继续创造和发展解决问题的筹算运演规律(这一点既需要实践问题的推动也需要运演经验的积累)。其二,是筹算运演工具在运演操作中被改进或被创新(这一点同西方逻辑运演形式的改变,即严格化、形式化、符号化的改变有相类似之处)。在人类的历史中,人类对任何应用工具都有不断改进和创新的特性。筹算排摆及其运演中带有的不方便、易变动等特征必然会随着筹算运演的发展而被人们不断地改进。在宋元时代得以发展到明代得到广泛应用的珠算,正是中国古代数学对算器本身进行改进创新的一个里程碑似的成就。

中国古代数学是运用算器以算法为中心而构成的数学模式,当算法形成一定构造性的规律时(如宋元数学的成果),人们对此给予高度的赞誉,而对算器发生根本性变革(从筹算运演到珠算运演)取得的成果却评价的如此平淡,这对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数学以算器为运演工具的算法体系是有很大困难的。

从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规律上分析,筹算运演到珠算运演是中国算器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以算器为运演形式的算法体系的一个重大进展。认为宋元数学之后中国传统数学发展中断了,明代珠算只是中国古代数学发展中断时的一种民用和商用数学,那么这至少表明中国古代数学的重要特征及其发展规律没有得到理论评判的重视。

2 珠算与技艺应用的数学价值取向

在数学的发展中,人类数学在其原始状态都具有神秘性和数量性的双重文化意义上的解释功能(或者可以称之为一种双重的文化特征),这一种现象无论是在对现有原始部落的考察中[(8)],还是在人类数学历史的发展流变中都可以发现。在中国古文化中,以蓍草形式为代表的筮占活动实际上就兼具神秘和数量的双重解释功能。《左传·僖公十五年》写道:“龟象也。筮数也。”在中国文化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以竹棍摆排来表现数量意义的筹算与神事活动的一些共同起源。[(9)]在古希腊的文化中,数学的神秘解释功能被毕达哥拉斯以“万物皆教”的形式用来表现世间万物。

原始数学的神秘性和数量性的双重功能,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形成了不同的数学发展流变的模式。在中国文化中,始于竹棍(蓍草)而起的神秘功能和数量功能,逐渐分化为两个彼此相异的操作运演体系。一种体系是经孔子推崇而盛行的《周易》蓍草占卜运演体系(即从原始的神秘形式演化为一种具有一定理性思辨色彩的中国文化的理性解释系统)。另一种体系就是“算数事物”的应用体系——筹算体系。古希腊的数学发展与中国不同,原始的数学神秘功能与数量功能一直没有分化,反而在毕达哥拉斯之后,经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哲学的努力,使数学的神秘功能具有了哲学理性的色彩。古希腊数学神秘与数量的结合一致的共同发展,使欧洲中世纪的数学具有了基督教神学的宗教特征。罗素指出:“与启示的宗教相对立的理性主义的宗教,自从毕达哥拉斯之后,尤其是从柏拉图之后,一直是完全被数学和数学方法所支配着的。数学与神学的结合开始于毕达哥拉斯,它代表了希腊的、中世纪的以及直迄康德为止的近代宗教哲学的特征。”[(10)]

从中西古代数学的文化功能上比较,人们可以发现,西方文化赋予数学的是一种超越实用的宗教和哲学理性意义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赋予筹算体系的是一种技艺应用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中具有理性思辩功能的解释形式是《周易》的八卦体系)。[(11)]

筹算的技艺型价值取向其实早在《九章算术》时就明确地表现出来了,中国古代数学家刘徽注释《九章算术》时开篇就写道“昔在包牺氏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九九之术以合六爻之变。”刘徽对筹算的理解与筹算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完全一致。在中国文化中,对“神明之德”“万物之情”给出形而上意义解释只可以由周易的八卦形式来完成。历史的演变使八卦的竹棍排演从器物层次上升为民族文化中的理性层次。同时也就在这个历史演变中,筹算从蓍草的排演中完全分化出来,成为器物层中一种只有数量操作运演的形而下意义的技艺。中国筹算与古希腊数学的根本差异在于它脱离了神秘性,当然筹算也就不能再具有表述“神明之德”“万物之情”的形式上意义的宗教或哲学的理性色彩。

正如刘徽所看到的那样,此时的筹算只是八卦的形而上意义指导下的“九九之术”并且以“合六爻之变”来表现自己的技艺应用之“术”。中国原始竹棍排演变化中的神秘性(八卦)和数量性(筹算)的分离,最终导致了筹算在中国文化中只向技艺方向发展的价值取向。中国筹算的这种技艺之术的价值取向,在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表现的极为鲜明。沈括把自己在数学上创造的隙积术和会圆术放在卷十八的技艺篇中,并把它与造弓有术、中医灸艾、散笔作书、僧医奉真等内容并列在一起。

中国文化赋予筹算的技艺型的价值取向使筹算无法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追求相一致,中国封建文人只能学经史以求闻达而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只能“志道据德而游于艺”,对于处于技艺地位的数学只可兼明,不可以为人生之目标。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以及筹算的技艺型价值取向,就决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和构造模式,于是有秦汉之后的《九章算术》和盛唐时期《算经十书》的教学与传播。然而,宋元数学成就的取得却与中国传统儒家价值观念和筹算的价值取向发展相背离。

宋代的秦九韶由于战乱而仕途不畅,进而研究数学。他在《数书九章序》中认为数学“大则可以通神明,顺性命,小则可以经世务,类万物,……数与道非二本也”。李冶作为金朝亡国之吏转而从事数学研究,他在《测圆海镜细草》的序中认为数学“施之人事,则最为切务”,“苟能推自然之理,以明自然之数,则虽远而乾端坤倪,幽而神情鬼状,未有不合者矣。”宋元时期另二位着名数学家朱世杰、杨辉也是仕途上未得到发展之人。

作为宋元数学家的群体(除沈括外),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两个特征,其一,这些数学家都在理性的意义上而不仅仅在技艺的层次上研究数学。其二,这些仕途没得发展的文人几乎都试图以数来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至少是部分的价值)。

李约瑟先生论及宋元数学时指出“宋代最伟大的数学家(除沈括外)大多数是流浪的平民和小官吏,……事实上,似乎可以指出,女真人的金朝和蒙古人的元朝帝国摆脱了官僚政治的约束,加上汉族学者当时在仕途中遭受种种障碍,这些都是促使这个时期中国数学达到高潮的主要解放因素。”[(12)]

梅荣照先生在论及宋元数学的独特发生发展的规律时,也特别指出了它与中国古代数学一般发生发展规律的差异,“在战争时期,在改朝换代的过程中,或是在统治阶级堵绝了这些儒士们的仕途,或是这些儒士们不愿为异族的统治者服务,出现了弃经史从数学的局面,宋元时期就是这样,……这种从事数学研究的兴旺局面,是封建社会的和平时期甚至是唐初提倡数学并把数学列为科举考试科目的年代无法与之相比的。当然,这不是一般规律,而是由中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性质决定的。”[(13)]可以认为,战乱及朝代更替、失落的仕大夫群体、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紊乱和非技艺取向的理性追求等诸因素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结合,才形成了宋元数学的奇异性发展。

宋元之后的明代,社会稳定、文人仕途有望、儒家传统价值观念归复和筹算的技艺型发展,使宋元数学失去了人才的来源、失去理性构造的价值追求、失去了在文人中保留和传播的意义。可以说,失去特定文化氛围的宋元数学被历史遗忘是中国文化之必然。[(14)]

在明代,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的归复和数学价值取向的归复,使在宋元时期就出现的珠算按照技艺的价值取向得到迅速发展,并取代筹算成为中国古代数学的主流。珠算的出现及发展,应当看作是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当看作是筹算技艺型价值取向的必然结果,应当看作是中国古代数学经过宋元特定时期奇异发展之后的历史回归。

如果说宋元数学的成就以及它的被遗忘是一种中国传统价值体系变动的必然结果,那么技艺型价值取向的筹算在经宋、元之后走向珠算则是中国古代数学的必然的历史走向。珠算的这种成果应当是也必然是中国筹算至古以来的重大发展。从中国古代数学价值取向的意义上分析,过高地评价宋元数学而又过低地评价明代珠算,实在是悖离了中国传统数学价值观和筹算技艺型价值取向。

3 珠算与数学评价准则

宋元数学和明代珠算评价的反差,向人们显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即人们对表现实践应用问题的数学运演评价较低,那怕这种数学运演是算器本身重大创新也不例外。与此相反,人们对脱离实践问题的数学逻辑构造评价偏高,那怕这种构造在当时毫无实用意义也仍然如此。

由此,我们应当思考的一个问题是,这种对中国古代数学的评价方式依据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数学模式呢?更准确的提法是,人们在评判宋元数学和明代珠算的历史地位和数学成就时究竟依据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数学评价理论体系呢?

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不仅宋元数学和明代珠算的评价没有说明依据的评价准则,而且在中国古代数学史的许多比较评价中都没有论述其依据的理论评判准则。中国古代数学的评价实际上是运用前人的、习惯的、西方学者运用的那种价值准则。这种价值准则显然不是在对中国古代数学理性思辩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潜在的、不自觉被人们确认的价值准则是西方数学在全世界推广而形成的。可以说,这是一种没有思辩过中国古代数学特征的西方数学价值评判准则。

应当承认,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在全世界的扩展,实际上已经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及其价值观念也无形中在全世界加以扩展,接受现代科技教育的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了潜藏在科学技术之后的西方价值观念。作为现代西方数学的“一统天下”式的教学,会使人们不自觉地把西方数学的价值观作为衡量人类数学的价值尺度,西方古代数学演绎式逻辑构造的模式就会不知不觉地成为人们认识和比较其它民族古代数学的评价准则。

作为数学史的研究者,如果不自觉地被西方数学的价值观念所影响,并且不自觉地运用西方数学价值观来评价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那就会必然带来对中国古代数学的某些误解或偏见。其实,就是具有西方数学价值观念的李约瑟先生,也对西方数学模式的价值观心有疑虑。在比较中西古代数学时,李约瑟先生明确表示:“科学史家现在已开始怀疑:希腊的科学和数学‘偏爱抽象、演绎和纯理论,而忽视具体、经验和应用’,这是不是一种进步。”[(15)]

在人类文化史中,人们可以发现每一种文化系统都有一种特定的数学发展和构造模式。数学既是在某个文化系统中发生发展的必然产物,又是文化系统中一种文化的特定的表现形式。不同文化传统赋予数学不同的价值取向,给出数学构造模式的不同规范形式。数学的运演、表现形式、构造模式是一种文化系统的“特殊的结果”,“数学是一种文化体系”[(16)]。从中西文化的差异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西方数学的模式不会也不可能是人类数学的唯一模式,西方数学的价值标准也不应该实际上也不可能成为人类古代数学唯一的评价准则。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象N·席文那样设问:“为什么评判非欧文明史总是以其是否领先或接近于欧洲早期科学或者近代科学的某些方面为试金石,为什么早期欧洲科学就无需检验呢?”[(17)]

作为人类古代数学的比较,应从不同文化系统的数学模式中,提炼出人类古代数学的共有规律,并以此为价值尺度来客观地评价中西古代数学。笔者在比较评价《几何原本》和《九章算术》时曾试图选择五个因素(建构内容的抽象性、操作运演的转换性、概念及运演的相容性、确定意向的整体构造性、数学方法的整体规范性)作为古代数学代表着作的评价依据。[(18)]事实上,由于中国古代数学史研究中对数学评判的价值理论体系的认识还缺乏自觉性,理解还存在模糊性,我们的一些中国古代数学的评价(关于《墨经》、关于逻辑体系、关于结构体系等)已经带来了一些理论上的混乱。[(19)]

宋元数学和珠算的评价给人们这样一个启示:数学成就的评价是先有理论标准而后来评判史实,是一种价值准则或价值观念在先的比较研究。无论人们是否自觉地认识到,史实的比较评价都是在一定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的。中国的一些数学史学者虽然感悟到了中西古代数学的差异,但是由于缺乏理论层次上对评价准则的思考,往往把自己的一些主观感悟作为一种评价标准表现出来。其结果,不仅不能让世人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数学,而且还常常有民族情结 之嫌。可以认为,按照中国古代数学的规律发展并且在明挥积极作用的珠算,应该在一种没有西方数学价值观念偏见的古代数学理论评价体系中得到公正的评判。当然这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要认识西方数学价值观先入为主的影响,尤其要注意克服那些有影响的学者所持有的西方数学价值观所带来的影响。[(20)]

4 两点思考

宋元数学和珠算在评价问题上的差异,在两个方面给我们提出了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其一,数学与文明进程的关系 从人类数学史的发展规律上分析,数学的大发展几乎都是与文明的大发展相同步。西方数学的理性构造,需要一个安静的社会环境使数学家沉思,中国的实用技艺数学也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应用发展。这一点无论是从古希腊、文艺复兴、欧洲资本主义兴起,还是从中国的秦、汉、唐、宋、元、明,都可以得到佐证。现在,如果把宋元的战乱时期取得的数学成果,看作是中国古代数学的高峰,而把其后稳定环境大发展的珠算看作是数学发展中断时期的民用或商用的数学,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这样的结论,即中国古代文明与数学的发展不和谐、不同步,中国古代稳定社会状态、传统的价值系统并不能支持和推动数学的发展。显然,这样的结论是与人类文明进程中数学发展的规律不一致的。因此可以说,宋元数学和珠算的评价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一种文化系统中数学作为一个子系统的一般发生发展规律的问题。

其二,数学史与数学哲学 数学史实的比较评价,实际上是依靠数学的理性思考——数学哲学的支持。然而,中国数学史的研究中恰恰缺乏有关数学哲学的理性思考。中国数学史中的评价往往处于两难之中,要么主观臆断随意评断,要么不自觉地暗用西方数学的价值尺度。中国古代数学的研究缺乏数学哲学的理论支持,有关古代数学的评价问题更是缺乏数学哲学意义上的理论思考。其实就是西方数学的价值观念也不断地随着西方数学哲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西方的数学观已经远远脱离古希腊时代。就是今天西方所奉行的唯理性主义的欧几里得式的数学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受到冲击。[(21)]由此给我们提出的一个问题是,中国数学史的研究应当改变与数学哲学相分离的局面,中国古代数学的比较评价应当接受数学哲学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 钱宝琮.中国数学史.科学出版社,1981,230

2 梁宗巨.世界数学史简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455—456

3 梅荣照.宋元数学的盛衰.自然科学史研究,1988,7(3)205

4 华印椿.中国珠算史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52.60

5 李继闵.试论中国传统数学的特点.中国数学史论文集(2),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11

6 吴文俊.关于研究数学在中国的历史与现状.自然辩证法通讯,1990,(4),38—39

7 李文林.算法、演绎倾向与数学的分期.自然辩证法通讯,1986,(2),46—50

8 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5,175—219

9 俞晓群.论中国古代数学的双重意义.自然辩证法通讯,1992,(4),51—56

10 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86,64

11 王宪昌.数学与人类文明.延边大学出版社,1990,58—71

12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三卷).科学出版社,1978,93

13 梅荣照.宗元数学的盛衰.自然科学史研究,1988,7(3),207

14 王宪昌.文化价值观与宋元数学.大自然探索,1995,(1),124—127

数学评价论文范文9

关键词:图书出版 图书评价 文献计量学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图书出版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2010年,我国共出版图书32.8万种(其中新版图书18.9万种),发行总量达71.7亿册,与1949年相比,分别增长了41倍和68倍。目前,我国图书出版品种和总量均已居世界第一,这标志着我国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出版大国。尽管我国出版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是总体实力却仍然不强,和世界出版强国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在这种形势下,建立全面完善的图书评价体系,科学评价图书的学术质量、使用情况、发展趋势等,对提高我国图书出版的整体品质,促进我国图书出版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图书评价研究的重要意义

图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图书文献的内在质量、使用规律、发展特点等各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目的是为了揭示图书文献整体或某一具有特征部分的内在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实现其科学价值和社会功用。

长期以来,国内外关于期刊评价的研究,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基础,而对于图书评价的研究,由于其出版数量巨大,相关数据统计困难等原因,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应用方面,一直相对薄弱和滞后。但是,任何行业的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相应的评价标准,科学合理的图书评价体系是促进图书出版业良性发展的必备条件,它一方面可以为出版监管和主管部门有效地加强图书出版的管理和监督,正确引导图书出版的健康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为新闻出版行业准确把握图书出版发行动向和趋势,提高图书出版的整体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等提供客观依据;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图书情报机构科学评估馆藏质量,优化馆藏资源建设,提高馆藏利用率提供帮助;以及为读者选择阅读所需文献,培养正确阅读理念提供指导等。因此,加强图书评价的相关研究,构建全面完善、科学公正的图书综合评价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我国图书评价现状及其局限性

由于图书自身存在的诸多特性,相对目前较为成熟的期刊评价体系而言,我国图书评价的研究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其主要方法仍停留在传统的定性分析层面。这种方法,虽然具有简便易行的优点,但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缺少定量化的精度和力度。针对这一情况,近年来,我国的图书评价,也开始了一些定量方面的研究分析,但因缺少充分的数据基础支持,仅有零星的探讨和摸索,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规模。总体来看,我国目前的图书评价研究,主要表现为以下一些形式。

2.1图书评奖活动

图书评奖活动是当前我国图书评价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纵观我国历年来的各项评奖活动,如果以奖项级别来划分,可分为全国性奖项和地方性奖项两个层次;从奖项的学科涵盖范围来分,则可分为综合奖和专业奖两大类。综合奖有: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以及“五个一工程”奖中的一本好书奖,而比较著名的专业性的图书奖则有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国家辞书奖、全国古籍整理图书奖、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

一般来说,由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所主持的图书评奖活动,其评价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出版事业的繁荣和发展,鼓励和表彰优秀图书的出版,通过表扬先进,树立榜样,加强新闻管理,评价标准包括政治思想、学术水平、编辑质量、社会影响力、代表性等各个方面,通常流程为基层申报,各地、各部门推荐,逐级审核,专家评审、社会公示、最终审定,主要特点是定性为主,全面综合考虑各方因素,获奖比例一般较小。这些精心评选的获奖图书无疑代表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图书出版物的最高水平,堪称精品中的精品,对我国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但是,也正因为此,对于图书整体评价来说,图书评奖活动就不能充分满足需求,这一点,从历届几大国家奖获奖图书占图书总出版数量的比率,就可略见一斑(详见表1)。

2.2图书评论

依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图书评论是对图书的内容(与形式)进行评论并就图书对读者的意义进行研究的一种社会评论活动,简称书评。书评反映了读者对一本书的质量的主观性见解和价值判断,对于图书宣传促销、引导读者阅读,提高图书质量都有积极的作用,是我国当前图书评价的一种重要形式。

自新中国成立之后,书评工作一直受到有关政府管理部门的重视。1951年3月,新闻总署和出版总署联名发出《关于全国报纸刊物均应建立书报评论工作的指示》。1954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又发出《关于加强报纸杂志上的图书评论工作的指示》。198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强调“了解出书情况和加强图书评论工作,是贯彻出版方针、提高图书质量的重要方式。”“在全国要办好几种以不同读者为对象的图书评论杂志,其他报刊也要重视这项工作。”1985年5月,出版局召开了首次全国图书评论工作座谈会,更是大大地推动了我国书评工作的发展。建立了全国和地方各个层次的书评协会,《读书》、《博览群书》、《中国图书评论》、《文汇读书周报》等图书评论刊物、报纸相继创刊,书评规模逐步扩大,书评质量显著提高,载体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书评纷纷涌现,成为书评业中新亮点。例如国内著名的网上书店当当网和卓越亚马逊都设有在线书评系统,每天都有大量的读者在网上留言,写下自己对所购图书的见解和评价。此外,三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和网易也都辟有读书频道,用户可以自由地发表图书评论。与传统书评相比,网络书评更贴近大众读者,交流方便,互动性更强。

尽管我国的书评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各种书评鱼龙混杂,真正优秀、有质量的书评为数不多。

2.3文献计量评价方法

文献计量统计研究证明,文献的许多特征是有规律的。文献的使用特征存在集中和分散的规律,即少数文献集中了大量的使用量,而其他大多数文献只具有少量的使用量,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文献计量统计的方法对文献进行评价,筛选出少数被使用量大的核心文献。

由于期刊具有出版周期固定、总体数量相对较少、计量统计相对容易等特点,对期刊进行大规模定量评价的研究工作不断开展,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期刊评价理论和评价方法都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体系。而图书定量评价,则由于出版数量巨大,数据统计困难等原因,鲜见相关研究成果。但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手段和能力大为改善,数据的获得和利用更为容易,这些都为图书定量评价创造了条件,并出现了不少积极的尝试研究。

2.3.1单指标评价方法

(一)发行量法

发行量法主要是统计各种图书的发行数据,通过客观真实地反映各类图书的用户需求状况、市场认可程度来对图书进行评价,以帮助出版业界人士了解当前出版发展状况及趋势,帮助读者选取阅读资源,主要表现形式为各类图书排行榜。

我国对图书排行榜的研究大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的《中国图书评论》就曾设立了“畅销书情况一览表”,其统计数据主要依据单体新华书店的销售情况。90年代中期,《中国图书商报》也开辟专门版面“畅销书排行榜”。随着出版产业的发展和成熟,图书排行榜的种类、形式和内容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目前,依据图书排行榜统计数据的来源进行分类,可分为实体书店图书排行榜,网络书店图书排行榜和综合性来源图书排行榜三类。本文将分别选取其中几种较具权威性和公认性的加以介绍和分析。

(1)实体书店图书排行榜

《中国图书商报》的商报·东方数据每月畅销榜,主要依据上海东方出版交易中心开发的“中国出版物流通监测系统”提供的图书市场实际监控数据,范围涵盖北京、上海等28个省、直辖市1000多家门店的零售信息。排行榜以月为单位定期,除了有整体市场总榜前100名之外,还有科技、社科、文学、艺术、生活、教育、少儿7个类别的前30名畅销榜等等。榜单图书均提供了书号、书名、定价、版别、监测销量、覆盖率。

开卷图书排行榜的数据来自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建立的“开卷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观测系统”,涉及北京、天津、上海等700多个大中城市1800多家书店门市加盟系统的实时监控数据,按虚构类、非虚构类、少儿类提供各类排行榜。

以上两种图书排行榜数据均来源于自己的图书销售监控系统,覆盖面较为广泛,能比较全面地反映目前图书的销售情况,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普遍性,相对客观和公正。

(2)网络书店图书排行榜

20世纪90年代初期,互联网的应用开始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人类由此步入了一个崭新的网络时代。网络不仅改变了中国出版的生产模式,由传统出版逐渐转变为和数字出版融合发展,而且也改变了图书的发行、购买和阅读模式,网络书店和网络阅读逐渐盛行,网络型图书排行榜也随之诞生。如当当网、卓越亚马逊的图书排行榜。

当当网号称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网上书店,所推出的图书排行榜,也是网络书店图书排行榜中最系统和完善的一种。当当网的图书销售排行榜分为图书畅销榜、新书热卖榜和图书飙升榜三类。

和实体书店一样,当当网图书排行榜的数据也是来源于实际监控的销售数据。当当网的图书畅销榜,除了总榜之外,还有较为细致的分学科排行榜,较好地反映了不同学科图书的不同销售特性;同时,当当网图书畅销榜,具备多样时间周期,不仅有年畅销榜、当年各月畅销榜,当月各周畅销榜,甚至还有近24小时畅销榜,充分体现了网络数据的实时性和灵活性。

除此之外,当当网的图书销售排行榜还包括新书热卖榜和图书飙升榜,分别公布近期出版的销量最好的图书以及销售排名上升幅度最大的图书。

相比之下,同为中国最大网上书店之一的卓越亚马逊的图书销售排行榜则简单得多,仅有一个简单的总销售排行榜和各学科分类排行榜,统计数据年限不甚清晰。

(3)综合性来源图书排行榜

包括实体书店和网络书店,数据来源广泛。如《新京报》的图书排行榜。该排行榜是其副刊《书评周刊》下的一个栏目,数据由北京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中关村图书大厦、涵芬楼书店、三联韬奋图书中心、万圣书园、风人松书店、卓越亚马逊网上书店、当当网上书店、北发图书网、光合作用书店等提供,包括“总榜”、“小说”、“非小说”、“学术”、“经管”、“生活”、“儿童”七大类,每榜包含10本上榜图书,以周为单位更新。总体而言,《新京报》图书排行榜特色鲜明,一度以“统计分类的多样性”和“周期的时效性”而备受关注。

(二)阅读量法

图书的阅读量也是衡量图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被较多用于图书馆的馆藏图书评价。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文献学家特鲁斯威就曾对图书馆馆藏借阅量做过统计分析,结果发现20%馆藏,就可以满足80%的流通需求,这说明图书的使用情况也存在着集中与分散的核心效应,他据此提出了文献计量学中的80/20定则。

国内图书馆藏书评价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但初期的评价活动,大多仍采用简单的馆藏数量统计、用户评议、馆藏结构分析等方式,缺少对馆藏质量的评价。90年代后,随着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逐渐普及以及文献计量评价研究的发展,评价内容开始转向重视馆藏质量,即藏书效能的评价,其中,图书阅读量是重要指标之一,主要是通过图书的借阅量来统计和反映。例如,国家图书馆就在它的主页上推出了国家图书馆基藏库中文图书借阅排行榜,列出了每月借阅量最多的20本图书,内容包括排序名次、书名、作者、出版社及出版年,统计时间为上月月中至本月月中。

同时,随着互联网、多媒体和数字化的飞速发展,人们的阅读模式同样也在发生改变,开始从传统的阅读纸质出版物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数字阅读人群数量逐年增加,有关图书阅读量的统计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图书馆借还方式,加入了网络点击量、下载量等新内容。

(三)引文分析法

引文分析法是利用各种数学及统计的方法和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逻辑方法,从引文人手,对科学期刊、论文、图书、著者等各种分析对象的引证与被引证现象进行分析,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种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在期刊评价研究中,引文分析法是应用最广泛和发展最成熟的一种评价方法。近年来,在图书评价中,也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研究。

(1)《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学术影响力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在经过三年的数据准备和构思后,于2008年9月正式启动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学术影响力报告》项目,主要是借助CSSCI的统计数据确定各学科论文引用最多的图书,析出影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图书,并据此向学界推荐各学科最有学术影响力的图书。目前,根据对2000—2007年间CSSCI图书被引次数的统计分析,该项目已发表了系列相关论文,推出了部分学科的重要图书。

(2)“读秀”图书被引用情况报告

2011年4月,北京世纪读秀技术有限公司在独秀知识库中了一份“图书被引用情况报告”,报告统计分析了1911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发行且全文数据符合分析条件的1843526种中文图书对1911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发行且书目数据符合分析条件的3067155种中文图书的引用情况,并统计到有数据的被引用图书共计801597种,约占全部被考察图书的26.13%。

报告采用了被引用种数和引用次数两个统计指标,并列出了前6000多种被引次数最多的图书,旨在为图书的权威性评价提供必不可少的重要客观依据。

上述两个项目在图书的引用分析评价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讨,但仍存在着许多的局限和不足,都需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2.3.2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文图书评价研究”项目

“中文图书评价研究”项目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主持,采用定量评价和专家定性评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解放后至2004年出版的120多万种中文图书分学科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最后选出了学科核心图书7万多种。“中文图书评价研究”借鉴了期刊评价研究的经验,选取了被引量、借阅量、被摘量、获奖、核心作者著作及出版次数6个具有较好的核心效应的统计源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并根据模糊数学理论,建立综合评价数学模式,方法简单归纳如下:首先构成图书原始统计数据矩阵,再将统计数据转换成对核心图书的隶属度,换算得到评价矩阵,征求专家意见,确定各学科各指标权重,构成权重量向量,对评价矩阵作加权平均,得到各学科综合图书评价隶属度表,最后将各学科图书按隶属度降序排列,得到各学科定量综合评价图书排序表。在此基础上,经由学科专家网络评审调整定量结果偏差,汇总出最后的核心图书表。

“中文图书评价研究”首次在中文图书定量评价的大规模实践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由于是初次尝试,其选用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是否合理,研究成果是否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实际,还有待实践的检验和进一步的理论研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目前图书评价研究,已经逐渐突破了传统的以定性为主的评价,开始转向以客观数据为依据的定量评价研究。但是,这些研究,无论在来源选择、统计方法、数据分析等方面都还略显简单、粗糙,缺乏系统全面的挖掘分析和理论总结,亟需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3建立科学图书评价体系的一些建议

3.1建立规范的图书书目数据库

目前,我国出版社每年出版图书数十万种,其中新书也已逾十万。据《中国出版年鉴》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出版图书约450万种,新书约270万种。面对如此众多的图书,如何管理和评价,是非常困难的事。规范的图书书目数据库可以根据图书题名、作者、出版年、ISBN号、分类等信息,有效地提供检索和查询,有助于帮助我们明确评价对象,是图书评价的重要基础。

3.2建立准确、真实的统计数据来源库

任何评价都离不开准确客观的统计数据,因此,通过第三方机构,建立和完善各种指标统计数据库,是图书评价的关键和基础。例如,上文提到的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开卷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观测系统”数据库,数据来源可靠,覆盖面广,更新及时,就是一个很好的评价指标来源数据库。

3.3选择科学客观的评价指标,建立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研究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评价能否成功的关键。能反映图书质量、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因素很多,必须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进行全面分析,从多个角度考虑选择评价指标,构建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以期达到最佳评价结果。

3.4分类分层进行图书评价

不同类型和范畴的图书,彼此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图书评价应针对各类型图书的特点,设立不同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进行分类型分学科的评价。

3.5构建定量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无论是定量评价方法还是定性评价方法,都有其优点,也有其局限性。定量评价方法具有精确客观的特点,但也会因为其评价指标自身的不完善而产生偏差;而定性评价方法,虽有简单易行,宏观全面的优点,但往往也会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和不确定性。正因为此,科学合理的图书评价体系,应考虑从多维度视角对图书进行评价,努力将各种指标数据与专家评议、用户评议有机结合起来,寻求两者平衡的最佳结合点,保证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伍旭升主编.30年中国畅销书史.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

2.Richard L.Trueswell,Some Behavorial Patterns 0f Library Us-ers:The 80/20 Rule.Wilson Library Bulletin.1969(1):458-461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