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设计教学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2 17:33:47

设计教学论文

设计教学论文范文1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九十六研究性作文教学的设计实践(1)研究性作文教学的实施前提是整合。开展作文教学,首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然而,对于还没能进行课程改革试验的学校和老师来讲,研究性学习课程,并没有开设,大多数老师的教学,基本上还是在延续教材的设计安排,甚至不干越雷池一步。怎样促使老师讲研究性学习与作文切实结合在一起开展呢?我想到了搭桥、铺路。恰好,这一期间,《百家作文指导》杂志约了几个“作文引路”的稿子,我想,能不能写出一些“研究性作文教学”设计,来试着看一下反响?同时,也为实验教师设计活动、开展研究性作文教学搭一下桥,铺一铺路?于是,我开始认真研究了约稿的几个单元教材,针对教材作文教学的要求,按照自己“指导学生经历整个作文过程”的教学思想,来设计研究性作文教学活动。整个教学活动的思路是这样的:主题实践探究活动欲望的激发或者表达欲望的激发——实践探究活动,积累素材——口语交际展示研究成果——书面表达交际(发表)。在主题实践探究活动的内容确定上,我针对学生的实际,对教材的“习作教学要求”、“口与教及教学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要求”进行同伴考虑,进行“利用、选择、改编”,结合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按照“用游戏的方式来模仿成人生活”理念来设计出能够和作文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题实践探究活动”。以第六册第一单元的作文教学为例。这一单元的习作要求如下:早晨,是一天的开始。你留意过早晨美丽的景色、晨雾中人们忙碌的身影吗?......走进校园,新的一天开始的时候,你又想过什么呢?请你以“早晨”为范围,选择你印象深的人、景或事物写下来。题目自拟。要注意把内容写具体,写完后读一读,修改一下。要求分析:对三年级学生来讲,这个题目难了一点。难就难在:怎么样使学生真正对“早晨的景色、人物等内容有所了解”,并且真正产生想表达的愿望。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是“将本组教材中安排的口语交际与本次习作教学结合在一起,组织学生感兴趣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在活动中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活动之一:采访早晨好新闻为了使学生对观察早晨的景物、人物感兴趣,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次“人人作小记者,采访早晨好新闻”活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发生在早晨的一件新鲜事(也可以是一个让人感到新奇的人物、一处有特点的景物)。老师介绍以后,给学生介绍这则“新闻”是怎么样得来的。然后,为学生布置任务:班上要开展一次活动——“人人作小记者,采访早晨好新闻”。任务布置下去以后,给学生讲“新闻”的特点——“别人不知道,只有我自己知道,说出来别人都感到新鲜。”接下来请学生讨论:可以采访什么?都可以到哪里去采访?怎么采访?有哪些方法?采访的结果以什么方式出现?等。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自己的采访目标(人、景、物、事均可),同时也给学生解释清楚:“采访,可以问、听、看,还可以搞放弹劾相关的资料收集”。在学生“采访”的过程中,教师留意观察学生的采访结果,通过个别座谈,发现学生在观察了解生活中存在的“角度、方法、记录”等方面的问题,给予有针对性地指导。要求学生把“采访”过程中“新的发现”记录下来(也可以拍照片、录像、录音)。活动之二:早晨好新闻会。在班上每个学生都“采访”到了自己“独特的新闻”之后,布置学生认真进行准备(进行资料的整理、写成文稿)。学生准备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资料整理等书写方面的活动给与指导。指导主要面向有困难的学生。如果学生存在典型的共性问题,教师也可以集中指导。班上举办“早晨好新闻会”,学生自己主持。每个人一口头的方式是大家新闻,其他同学可以针对部分同学的“新闻”提出问题,请同学解答。活动之三:办一份“晨报”。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的采访结果写成小文章。教师对学生为“办报”而进行的写文章活动进行指导。指导以个别化的方式为主。如果学生采访的结果停留在“照片、录像、录音”上,教师可引导并指导其转换成文字形式。“发表”在自己小组办的“晨报”上。办报时,除了刊登自己的文稿,还要为“报纸”配上报头、花边、插图等。全班办完以后,将各小组的“晨报”张贴在教室合适的位置,组织学生参观。这样的设计,为学生安排了一次“游戏性质”的主题探究实践活动——“采访”,这本身是对早晨“感到新鲜的景人物事”的探究过程。在这样的感兴趣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完成了作文需要的“素材、情感体验”等,同时,活动本身又是一个能够激发学生表达欲望的情境。从理论上,这样的设计是符合“研究性作文教学思路”的——作文,跟主题探究实践、口语交际、课外阅读、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整合,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1]

设计教学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设计在西方发展了百年,而在中国现代设计只有不到二十年的发展时间。因而受诸多因素影响,中国的早期平面设计教学从内容形式到制作方法都过于单调,传统工艺美术型的设计教育已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在现代设计多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新理念、新思维不断介入人们的生活,中国的平面设计应在实践与探索中思考与寻找设计的未来之路。这为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代平面设计教育在我国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面对中国偌大的设计市场,国内的美院、综合性大学等纷纷开设设计系以应对这种局面。经过这么多年的设计教育,各高等院校也顺应时代需要做出一些相应的改革。其中,就过去美术院校的“工艺系”到今天的“艺术设计系”名称的改变可窥到设计教育中改革的印记。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我想当前平面设计教学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当前平面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平面设计本身是种对生活方式的创造。在人类历史上,设计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时也标志着

人类文明进程的前进步伐。但客观地看,目前的平面设计教学自身还不很完善。

首先,在教学中重视造型基本功,这本无可厚非,但却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我们应该知道一个浅显的道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今天的学生正是在前人成功的基础上前进。因而,旧的平面设计教学体系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正如用安格尔的方法不会有凡高;用徐悲鸿的方法也不会有贝聿铭一样,纯美术(油、版、雕)的造型训练、色彩练习,对于平面设计而言,并不是完全适用的。

其次,在大学四年的课程安排中,过多的基础训练,导致了学生对理论研究的严重不足。平面设计是一个边缘学科,学科间的交叉明显。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多安排一些理论课是有必要的。

再次,前面提到了“包豪斯”的教学。本来,包豪斯重实践、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等等,都是平面教学应当学习的。但由于一开始对其理解的偏差,导致了今天各院系的平面设计专业明显地缺乏活力、创造力,对平面设计的理解也明显落后于时代。很多学生作品毫无新意,且忽略了自身的民族特点,放弃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没能很好地将平面设计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二、加强平面设计教学的几点建议

1.课程体系中应增设“设计管理”课程

过去我们搞平面设计教育,以工艺美术教育为主。自八十年代初期以来,从日本和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引进企业形象策划(CI)潮以来,教学上就有了些改革。基础教学我们沿用的依然是包豪斯传下来的三大构成。这时候的平面设计专业(或者装潢专业)的课程设置以企业形象策划为主。而且在引进CI方案时,我们把它分为:MI(理念识别),BI(行为识别),VI(视觉识别)三大块。设计专业的教学以视觉识别为主。而“设计管理”课程是在市场化的前提下、在设计专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的。从我国改革开放到今天总共不过23年,各领域都在经济大潮中摸索着前进。我们的现代设计教育时间更短,“设计管理”课程的缺失是有其原因和社会背景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企业内部科学的管理体系也逐渐完善。在此基础上,设计师面临的与创作对象(企业)之间的交流日益重要,“设计管理”课程也就提上日程。

在过去我们的平面设计教学中,仅以设计的基本创作为主线,没有注意到与创作对象(企业)之间的沟通,再加上技法滞后等造成:

(1)学生只顾埋头做手工设计的技法练习和相应的简单肤浅的设计思想的思考,对设计的深入思考缺少认识。

(2)理论体系不健全,对所学专业企业形象策划(CI)缺少认识的完整性、高度性。

(3)目前我国在法律、法规、市场运作等方面处于一种逐渐完善的阶段。因此对设计管理课程的设置应有所高度的认识。

2.平面设计教学应模糊学科间的边缘界限

在这样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设计学科的边缘性要求新的设计人才必须是综合性人才,而不是一味地“专”下去。平面设计在现代社会扮演的不仅是传达信息的角色,同时还担当了传达思想的、甚至是传承文化的重担。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养,如文学、哲学、艺术等。要让学生认识到平面设计专业自身就是艺术、技术、社会生产力等交叉而兴盛的一种新的学科,其自身的边缘性应在教学中得到体现。另外,还可在课程中尝试开设市场学、消费心理学等课题。当然,在强调学科“边缘性”时,并不是要求平面设计者个个成为多面手。模糊学科间的界限,不是模糊专业本身,只是学科间的交叉有利于平面设计自身健康、全面地发展下去。既然平面设计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那么,专业性是其立足点。

3.平面设计教学要注重个性化设计的培养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电脑的出现为我们的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速度和质量是其最突出的表现,它大大提高了平面设计者的工作效率和作品的制作工艺。在这种形势下,平面设计教学工作应主动适应不熟悉的领域,要在这个需求逐渐提高的新环境中不断提高平面设计教学的水平,跟上科技的进步的步伐。面对科技带来的种种压力和飞速发展的商业环境,设计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对设计者潜在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软件的应用,平面设计逐步走向程式化,这就要求设计创意必须具有个性。设计的本质是创造,设计创造源于设计的创造性思维。个性化是设计师对平面设计个性差异的独到见解。平面设计教学应通过对设计原理、设计内容等理论知识的讲授,注重培养学生设计创意个性化的表达,倡导设计风格,挖掘个人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思维,使设计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表达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设计教学论文范文3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布兰达•B•瑞特兰德(BrendaBarmanRitland)博士根据前人的研究总结了“基于设计的研究”的一般过程。(1)了解性的探究阶段,即全面了解教学的需要,并设计出灵活可变的教育干预,可进一步分为需求分析、文献调研、理论发展、受众特征分析四个步骤。(2)实施阶段,即在实践中收集数据和信息,对初步模型扩展形成教育干预,并进一步阐明与教育现象关键点紧密相关的研究问题,可进一步分为系统设计、建构原型、细化设计三个步骤。(3)具体情境评价阶段,即运用质和量的评价工具来描述、监视和获取预期的和非预期的干预信息,并运用混合评价方法做出客观、有意义的评价,可分形成性测试、理论/系统精化、实施、评估结果四步。(4)扩展影响评价阶段,即将一个成功的教育干预在更多的教育场景中进行应用,通过大量的实验归纳出基本原理和理论,具体可分为刊印结果、扩散性适应、得出结论三个步骤。“希赛可”人工智能系统英语口语教学系统是“基于设计的研究”在英语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它既可帮助学习者学以致用,又可通过激发其学习兴趣而提高学习效率。该系统包括“智能口语对话系统”“、智能单词测试系统”、“课程管理系统”三个子系统。第一个子系统包括“语法检查”、“文本阅读”、“情境对话”和“自由聊天”模块;第二个子系统包括“语音输出”、“练习/测试”、“反馈”和“总结”;第三个子系统包括“系统登录”“、课程管理”“、用户管理”和“活动报表”。动态试题库及时为单词测试系统和课程管理系统提供最新、最全面的试题,特有的学习动机激发机制有效提高了各个环节的学习动机。学习者可以在单词测试系统中学习单词,还可以通过口语测试系统的“场景对话”进行语音强化,同时单词系统还可以通过测试结果为口语对话系统的模块内容提供反馈建议,提高学习效率。从2002年“希赛可”第一版在网上推出到2006、2007年的两轮教学应用,逐步完成了“基于设计的研究”的一般过程。陈维超、贾积有等于2002年推出第一版并放在网上供用户免费使用,以此收集用户意见并不断改进系统。2006年9~12月,系统被应用于某高校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中,进行首轮本地教学应用。2007年3~6月,系统的第二轮教学应用在某重点中学高二英语重点班(学生45名)内进行。首轮试用将最初的设计投入教学,并根据教师课堂观察、师生讨论、学生意见、学期初、末问卷调查来进行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对系统的使用程度,师生对该系统的满意程度及有待改进之处。开发者参照本轮后学生英语口语考试成绩修正和新增系统功能,总结下一轮试用的注意事项。第二轮的教学应用主要是通过开学和期末的问卷调查、使用过程中与师生的交流以及同学生的座谈、研究者的观察等来获得系统改进的意见。相关总结分析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1)虽然学生对自身口语水平仍不满意,但迫于作业压力、锻炼机会少等情况而无法投入更多精力,学习管理能力的不足与教学评价手段的不完善也阻止了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2)系统需要加强与教师的配合和自主学习指导,并考虑加入支持学习管理模块。研究结果显示,学习者口语水平的自我评价与学习主动性和自信性成正比。因此,系统可以为不同口语水平者提供不同长度、数量的课堂主题对话,设置对话生词量和对话语速,并为学习者提供相关生词解释及自主学习建议,引导其更好地进行学习管理。(3)教师用户应让学习者提前熟悉相关材料,并根据学生水平差异提供相应辅导。系统应根据教师教学经验突出学习重点,并设置字典和记事本功能以便学生能及时解决课堂问题,完成课后复习。(4)此项研究尚未成熟,它缺乏统一的研究方法体系来指导干预的设计及其评估。由于评估者也是设计者,因此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遭受诸多质疑。“希赛可”系统在真实的外语教学环境中,针对口语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在研究者、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反复循环、评估与修正而逐渐完成。它抓住当前外语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问题,紧密地结合了设计与研究,实现了技术、理论和实践上的有效统一。研究成果不仅有利于该系统的优化改进,更有利于外语教学的长远发展,对于理解和认识“基于设计的研究”的内涵及过程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以上个案表明基于设计的研究对创设“新型学习环境”、“形成情境性的学习和教学理论;促进教学设计与产品开发走向统合;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研究积极性”。

二、“基于设计的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设计的研究”存在某些尚待处理的问题。由于每一项“基于设计的研究”均建立在“真实的情境”之下,其结论无法体现一般规律,仅适用于特定的具体环境。研究背景的复杂性和客观性导致相关教研方法在不同情境中的重复实验容易产生操作困难,并且“迭代循环性”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繁多的数据常使研究者无法取舍。该研究在学界尚未形成统一定义,其哲学根基、操作方式、成效标准也暂存认识分歧。尽管如此,“基于设计的研究”作为一种有力的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把传统外语教育研究与学习同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为教育技术最终形成独特的研究方法做出创新性和有效性的尝试,并因其显著的功效而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

三、结语

设计教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混沌理论;蝴蝶效应;非线性;商务英语教学

所谓混沌是指非决定论的不可预测性与无序性、复杂性、不平衡性、多样性、非线性即不稳定性的存在。混沌运动的背后隐含着一系列内在规律,它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使它成为21世纪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一、混沌学理论的基本概念

(一)蝴蝶效应

197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在华盛顿作了一次题为“在巴西的蝴蝶拍打翅膀会引发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吗?”的重要演讲[1]。从此,人们把对复杂非线性系统初始条件的高度敏感性称为“蝴蝶效应”(ButterflyEffect)。蝴蝶效应是混沌学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表明混沌系统对初始条件是敏感的,在初始状态一点轻微的变化,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它是指对初始条件敏感性的一种依赖现象。经典牛顿学说表明,只要初始条件给定,系统中的要素也就确定了,于是人们就可以确定系统的发展。而混沌现象的出现告诉人们,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也就是初始条件的细微差别,将导致结果的截然不同,即蝴蝶效应。

(二)分形

分形是混沌的具体表现形式。一般把其组成部分以某种方式与整体相似的形称为分形。分形具有两个普遍特征,其一它们始终是不规则的,即具有丰富的相似性;其二在不同层次上它们的不规则度却是一个常量,即分形具有不规则的比例自相似性。分形性是一个几何术语,分形几何的概念是美籍法国数学家曼德尔布罗特提出的,其中自相似性是分形最重要的概念,是指每一局部的形态与整体的形态相似,在一定程度上,部分是整体的再现或缩影[1]。

(三)奇异吸引子

吸引子是系统被吸引、约束、控制,并限定物体的运动范围。其中,奇异吸引子相对于不动点吸引子和有限极限环吸引子的平衡和稳定性,它是通过诱发系统向不规则发展,使系统产生不确定性。混沌理论认为,所有的系统都遵从不可预测的扰动,混沌系统不是混乱系统,而是隐藏在无序中的有序方式。一个动态系统在空间上的运动路径或轨迹称为吸引子,简单地讲,吸引子就是用几何图形表现出的系统运动的方式,奇异吸引子指的是任何一个轨迹不会与另一个轨迹重合或相交,它产生的是一种整体类型,局部细节如何表现是无法作出预测的。奇异吸引子使“系统偏离收敛性吸引子的区域而导向不同的性态,它通过诱发系统的活力,使其变为非预设模式,从而创造了不可预测性”[2]。

(四)非线性

非线性是典型的混沌运动矢量特征,是对混沌运动轨迹的描述。系统内的非线性变因是混沌产生的根本,而对于随机因素引起的非线性运动不能称之为混沌运动。即使是确定性系统,只要内部存在非线性变因,就会产生混沌运动,出现预料不到的结果。混沌学认为事物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即不是简单的叠加关系,而是非线性的,所以很容易导致系统趋向复杂并使系统呈现出混沌状态。

二、语言研究和教学的混沌学视角

有关语言研究的混沌学视角在我国最早是由张公瑾引入学术视界的。他认为混沌学理论的方法论适用于语言研究。混沌学理论适用于语言研究必须先满足两个先决条件:一是语言本质上是文化性的,即语言本身就是一个复杂性系统;二是语言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其发展过程是非线性的,发展方向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既是可预见的,又是随机的,具有初值敏感性和自相似性。张公瑾认为混沌学是以整体的观点来研究混沌状态的复杂规则性的学问[3]。苗东升认为我们看到的世界图像是复杂的,是一个有序与无序、确定与随机、稳定与不稳定、完全与不完全、自相似与不自相似的统一体。混沌是指事物表面上表现出来的无规则的运动状态。混沌系统的特点就是内在的随机性,不确定性,系统发展演化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4]。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层次的学与教的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因为教与学系统的结果与该系统要素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动态变化过程。另外,系统中的要素———学生与教师本身就是动态变化的,所以,用混沌理论指导教学系统设计是适宜的。

三、商务英语学习的混沌特性分析

目前商务英语教学设计具有深深的拉普拉斯(Laplace)因果决定论的烙印,是相对封闭的、线性的、可预测性的和负反馈的教学设计。它应用到动态、复杂的商务英语教学情景时,往往缺乏灵活性。同时,传统教学设计严密的结构也限制了学习者的个性发展。混沌理论主张开放、动态、非线性、不确定性、正反馈等特性,对牛顿经典科学范式产生了巨大冲击,为研究复杂系统带来全新视角。从20世纪90年代起,将混沌理论应用到人文学科的研究开始增多,使混沌学成为跨越学科门类,连接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桥梁。同时期美国学者尤(You)、乔纳森(Jonassena),国内学者高文、朱云东等尝试将混沌学理论引入教学设计,对革新传统教学设计带来了新思路、新视野。认识到“混沌是一种关于过程的科学,而不是关于状态的科学;是关于演化的科学,而不是关于存在的科学,它使人们看到了运动演化中的生机和动力”[5]。这些研究更多地关注混沌学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冲击与革新,本文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相对成熟的混沌学三个基本原理———复杂系统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自相似性和吸引子在商务英语教学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一)商务英语学习主体的不确定性

商务英语学习主体从不同的源头起始,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与所处环境的各种非线性因素相互作用,在不断变幻的时空中产生随机组合,从而使商务英语学习主体经历的每一瞬间,都成为经由自组织而产生的涌现。这是一种典型的混沌系统的演化,自主学习者的家庭和学校环境、周围教师和同伴的影响、知识自身的吸引和变化等都会使其在每个关节点依次发生分岔,每一次分岔都成为不可逆转的过程。这构成了商务学习主体主要的基础构件,身体一心理一知识的要素都在生长过程中,它们彼此之间以及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交叉循环的相互作用。加之时空中各种非线性因素的随机组合使得商务学习主体的演化方向充满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多元化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在商务英语学习过程中,不能让学习者都采用固定的学习模式,应因人而异,体现商务英语学习的不可预测性。

(二)商务英语学习过程的非线性

商务英语学习是一个“耗散系统”,具有非线性的特征。在商务英语学习学习系统中“各种因素之间都呈现非严格的成比例关系”。这些互动的关系是一种非线性的关系。关系的构成之间不存在永久平衡。自我效能感、归因认知策略、意志控制等以及环境之间的关系可能由一些细微的原因就会导致大相径庭的结果。因此按照原定学习计划严格控制商务英语学习过程是不可能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影响是未知的。这就要求学习者应根据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步调,商务英语的教学目标和策略也应是灵活的动态的。

(三)商务英语学习评价的多元性

商务英语学习评价是商务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以内外双向评价为主要特征,是对受教育者学习动机、策略和能力等进行评价及受教育者内部自我监控评价的结合。这是一个复杂、具有多元特征及不同的组合和自组织系统。我们不可能对学习者给出一个准确无误的评价尺度,但可以设法构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使评价指标尽可能全面、科学、恰当地反映事物本质,使评价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公平性和科学性。非线性商务英语教学系统假设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因果关系,原因和结果是不成比例的相互联系,初始条件的轻微的变动,可能会产生不成比例的大的后果。整体不是简单系统各部分的和,对整体的理解和把握,需要用人类学的有关理论,通过部分—整体—部分不断循环地即时分析。脱离整体系统分析部分意义不大,商务英语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更多地反映学习过程中动态、不可预测的方面,将不可预测的教学事件整合到动态关系之中,增加其灵活性,而不是一步步的流程图。

四、混沌理论在商务英语教学任务设计中的应用

(一)运用吸引子理论指导学习目标的制定

商务英语教学系统中的目的、目标总体要求属于收敛性吸引子。学习者的各自独特个性、学习风格及学习环境等属于奇异吸引子。不同的学习者以及同一学习者处于不同的状况都会导致商务英语学习系统偏离收敛性吸引子的区域而导向不同。学习者的个别差异性会导致商务英语学习中一系列状态的差异,因此商务英语学习者应充分了解自身的客观条件,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出适合自身学习步调的课时目标,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商务英语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起着限制和制约的作用是收敛性吸引子。制定正确课时目标,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清楚自己努力的方向,提高自律能力。根据目标所规定的知识体系和限定的方向进行学习,最终顺利实现课程目标。在商务英语教学的前期就应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商务知识和英语水平,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教师制定的商务英语培养目标也应具有独特性,教材和教学内容需要设计更多的商业案例分析或商务谈判假设环境,让学生能够参与其中,自由表达思想,完成特定商业模拟和角色扮演任务等,使学生浸泡在某种商务情景之中充分调动自主学习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和相关商务知识技能。

(二)运用“蝴蝶效应”

理论指导在商务英语学习策略的选定混沌系统对其初始条件异常敏感,“以至于初始状态的轻微变化都能导致不成比例的巨大后果”。依据混沌理论“一个小误差或差异是系统向着理想状态转化的基本因素”。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有意识的调节学习心理的过程。依据自己的学习任务和特点制定适当的学习计划进行学习,学习者的情绪、动机及环境等大量错综复杂因素的变化呈现非线性状态,很难预测未来的学习状况或对某种既定学习状况变化作出反应。把这种事件的非线性发展模式应用在教学中,将有利于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依据学生心理以及学习环境变化适时调整学习计划,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征。商务英语教学策略的制订要符合其培养目标,是要培养融语言知识、策略能力和背景知识为一体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全球化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地说,它不但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创新能力与思辨能力,只有符合学习者主体的心理特征与主观意愿,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复杂性理论指导商务英语学习环境的创设

运用复杂性理论指导学习环境的创设复杂性表现为一种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状态。学习环境主要包括学校学习环境、家庭学习环境和社会学习环境,其中的各个独立因素都进行着多方面的相互作用。这些无穷无尽的相互作用使每个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产生了自发性的自组织。要充分发挥生态自组织系统的功能,不断丰富资源环境并以其催化的手段,使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具有相互适应、相互生成的关联性和整体性。每一个这样自组织的、自我调整的复杂系统都具有某种动力。但复杂性系统却具有将秩序和混沌融入某种特殊的平衡能力。它的平衡点常被称为混沌的边缘,当学习者处在混沌边缘时,其发展轨道尚未锁定。切不可以确定性知识的传授为唯一目的。应当为各种不同条件的学习者提供充分发展的可能性创设条件,对处于混沌边缘的学习者施以适当的扰动以造成涨落,使系统脱离平衡态产生有序化的发展。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不仅要紧密结合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结构,而且更需要结合职业的需求。以情境化为特征的任务驱动与互动是实现知识结构和职业需求两个结合的有效途径。在情境设置之后,教学的内容应以任务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商务英语教学当中的任务是指接近或类似现实生活、工作中的各种商务活动。学习者通过这些商务活动来接触语言、运用语言,从而达到使用语言的目的以提高英语。商务英语教学、学习者通过完成任务将语言学习与实际工作任务相结合,其本质是“做中学”“学了用”“用而会”的原理。提出问题是任务驱动开始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培养和激励学习者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出能够激发学习者进行深入思考的开放式、探究式问题。学习者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

(四)运用反馈理论指导商务英语学习评价的使用

学习评价是一个复杂、具有多元特征及不同的组合和自组织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因素相互作用,每个因素通过正反馈和负反馈影响学习质量,而且每一个因素都不是传统意义上控制者的力量,而是拥有微妙影响的“蝴蝶力量”这种力量本身非常难以预测,因为它是一种微妙的影响力。学习评价主要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进行前,为使教学计划能够指导和调整教学进程,使教学状态及时反馈给师生所进行的评价。学期或教程开始之前的诊断性评价,主要用来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并对学生进行安置。教学进程中的诊断性评价则主要用来确定妨碍学生学习的原因,以便采取补救措施。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设计评价活动的主要形式,是调整设计方案的主要依据。在学习者评价中形成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多种角度来评判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以及做人的标准,不断地反馈学生学习成功或是失败的信息。协助学习者自己调节心态和学习方法,达到教学计划的实现。形成性评价特别注重强化学生学习成功之外,同时显示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商务英语教学中,其评价体系中要结合多种形式,使评价方式多元化,突出阶段性目标,最终指导学生提升其自身的综合素养,完成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

五、结论

真实的商务英语学习过程是一个多因素及其动态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存在着诸多不确定的因素,而传统教学系统设计用复杂教学系统抽象出来的简单教学系统设计模型,反过来再去指导复杂真实的学习过程,难免效果不佳。由此看来,有必要转变思维的方式,从开放的、非线性系统的混沌理论的视角重新考虑商务英语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方法,同时笔者认为两者设计思路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并不是对立的关系,在教学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应综合应用,使其优势互补,以指导设计与开发工作。在设计开发的初始阶段,可以考虑以线性的开发为逻辑起点。然后,为了适应教学系统设计过程可能出现的动态变化,运用复杂性思维方式,将设计开发过程视为不断重复设计的、螺旋上升的、与他人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以此循环设计过程,才能优化商务英语教学过程、提升商务英语教学效果。完成商务英语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出熟练掌握英语、通晓商务知识、熟悉国际商务环境、善于跨文化交际的应用型、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

作者:项菁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曙华.从系统论到混沌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高文.混沌学与教学系统设计[J].王海澜,译.外国教育资料,1996,(6).

[3]张公瑾.浑沌学与语言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3).

设计教学论文范文5

以往学科教育中,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大多从理论出发,课时少,没有可参照的实物,也缺乏实践性的场所,学生动手的机会很少,即便是生产实习中,也仅是一些感性认识,难以深入,而毕业设计阶段的毕业实习更是形同虚设,毕业设计受条件限制,局限在教室、机房中,通常是教师出题,学生选题,很少有机会在实验室,企业进行实地设计,现场设计等,这些都加剧了学生工程背景的匮乏,实践能力差。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企业越来越喜欢接纳有工作经验的人员。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讲,让学生具备实际工作经验是不现实,但重视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却是可行的,有助于学生增加就业的砝码。毕业设计是工科学生在校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的用人单位都会关注学生毕业设计的内容及成效,这也是进行毕业设计改革的重要原因,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毕业设计,更好的衔接高校教育和社会需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如何将毕业设计与真实的实践项目结合,完成高质量的设计是毕业设计实践改革的重要目标。

2以就业为导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研究

结合天水师范学院(以下简称该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应用型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的定位,通过对企业及同类兄弟院校的大量调研,总结规律;通过了解往届毕业生和即将毕业生的切身感受,行业状况及影响就业因素,制定出一套可操作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项目化毕业设计改革方案,见图1,由校企联合培养指导,考虑到教师和企业研究方向和学生的特长爱好,把学生分成小组,由小组(或个人独立)完成真实项目(具有生产意义)的毕业设计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项目化毕业设计方案改革的主要举措包括以下几大方面。

2.1选题

探讨如何从模具制造类企业的实际项目出发,制定既符合现实需要又能体现教育认知发展的设计项目选题。从企业的实际项目入手,将高校研究理论在真实项目实践中完成,体现产学研一体化应用转型,为模具企业的实际项目保证科学的理论支持。

2.2毕业设计形式

根据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工科学科的特点,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职业岗位技术能力,毕业设计应在形式上实现多元化,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特长完成产品结构的设计、制造工艺的研究,产品模拟分析或是生产管理的革新等等,不仅体现学生自身的个性特征,更能提高学生的职业兴趣,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2.3毕业设计时间安排

以往的毕业设计开展的时间与毕业实习和找工作交织,匆匆而过,质量难以保证。项目化毕业设计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必须科学安排时间,合理处理毕业实习和设计的交融。

2.4毕业设计指导方式

按照前期对毕业设计的选题,必须建立与选题相适应的毕业设计指导方案。改变以往专职教师单一指导的模式,为保证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理论水平的同时提升,实现企业和专职教师的联合指导模式。(5)毕业设计答辩形式:在前期选题、综合指导方式模式基础上,改变从前学生讲、老师听,提问的单纯形式,结合学生设计的不同特点,采用企业技改提案、研讨会等答辩形式,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机会。(6)毕业设计最终成绩评定办法:综合前面的研究,保证学生学有所用,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尤其关注企业对于学生毕业设计中展现综合能力的评定。

3项目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创新点

3.1思路创新

毕业设计改革的思路创新在于以就业为导向,关注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更好的实现校企人才“零对接”,以项目为载体,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贯穿于大学培养的全程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增加就业砝码。

3.2方案创新

从模具专业的市场人才需求出发,以“理论够用,重应用能力”的能力本位培养方式为指导,改变以往理论过重,走过场,脱离实际生产的毕业设计方案,建立操作性强、针对就业性强的项目化毕业设计方案。这也是应用型本科工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3.3实践理论相结合

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2010届毕业生毕业设计中采用项目化毕业设计方案,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学生普遍反映明白自己要学什么,干什么,为什么,主动积极性高涨,在实践中提出了一些实用的技改创新,服务社会。

4以就业为导向的项目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

设计教学论文范文6

1.1色彩构成在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色彩构成主要研究明度、纯度的之间的关系,色彩构成在教学中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处理色彩构成教学整体的结构性。提高设计专业学生对色彩的认知和敏感度是色彩构成的主旨。传统教学中,教师以灌输色彩构成理论知识为主,使学生缺乏实践指导。学生则是只花费精力在书本知识上,死记硬背色彩表现技法,而缺乏对色彩表现方式的创作。要变革色彩构成教学模式,关键在于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师应该提倡开发性教学,在教学中注重色彩主题设计。色彩是设计艺术最直观的表达方式,色彩体现设计风格和品味。注重提高学生的色彩设计能力,培养个性色彩设计风格,理论与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突出个性化发展。色彩构成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凭借人对物体的色彩的感知和心理效果,利用色彩在量与质上的变换性,表达人内心的世界,体现出艺术的美。通过视觉对色彩的内在和外在感应,来表现视觉的心理效应,是色彩教学的重点,也是运用色彩构成美学的原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成为生活必需品。那么,艺术设计教学中也采用了多媒体。然而计算机图像设计和处理,更是离不开色彩构成艺术设计。

1.2立体构成在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立体构成是研究三维空间中立体造型各个元素之间美的关系,它是以力学原理为依据的。造型的整体关系体现立体构成的组合方式,表现出整体的美感。设计时既要分析局部形态,也要分析总体布局,整体中富于变化,局部中透出平衡。立体构成是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的综合。立体构成的突破点在于对材料表现形式的创造性发挥。提倡用心感知一切物体的美,一般通过折纸这种方式体现立体构成教学,也体现了单一的教学方式,所以培养学生创造新思维,在立体构成教学中,也很重要。培养学生立体空间概念,折纸这种训练方式,不能体现一切立体事物,存在缺陷。在立体构成教学中,应该借助雕栏、石雕等,培养学生多角度写生,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组建空间。

2三大构成在设计教学中意义

全世界的艺术设计专业都把三大构成作为基础课程。构成课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构成课以培养扎实的基础知识为根基,在此基础上拓宽专业方向,开拓发散思维,灵活运用设计方式。三大构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构成课是对平面和立体的结构、材料、色彩的研究,是美术专业和设计专业的基础教育。构成课和专业课的关系紧密,所以在教学改革方面有充分体现三大构成的内涵。把握三大构成中的点、面、线、体、明暗、色彩等形态的元素的关系,突出设计艺术为人类美化环境的作用。构成课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审美能感知力。三大构成是设计的核心,需要在设计中体现出专业设计的动态。

3结语

设计教学论文范文7

历史学科的问题教学发展到今天,已不仅是一般地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问题进行教学的方法。它已是综合借鉴目标教学、结构教学、图示教学、程序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模式、理论,运用投影、录音、录相、电影、电视和计算机CAI技术等最新的教学技术手段,通过问题的展示和学生的质疑问难,形成教学过程的双向交流,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等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素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这一教学方法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教师通过教学设计,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思考、讨论,然后教师进行指导和释疑;二是教师运用教学技术设计创设新情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两种模式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交替使用。当然,具体教学技术的运用则要视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学校的教学设施而定,不可强求一律,更不可为用而用,不计效果。

二、历史学科问题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历史问题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通过问题的展示,对学生进行深刻思维、灵活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的培养,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理解、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首先,必须确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观点。师与生、教与学构成课堂教学矛盾的辩证统一体。问题教学,正是解决这对矛盾,促使其达到辩证统一的良好手段。它通过教师对问题展示的外因,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思维的内因,恰当调节教学节奏,活跃教学气氛,丰富教学内容,生动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在其过程中,关键是“恰当”,“恰当”就是符合学生实际。教师的设计不管多么完美,愿望不管多么善良,但如果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就不能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原则。这是问题教学设计的教育学依据。

其次,要明确在问题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是要让学生无疑而生疑,有疑而思疑,思疑而解疑,解疑而心悦。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问题教学是激发学习动机,启迪求知欲望,点燃智慧火花,追求真知灼识的重要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疑为思之始”,有疑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探究,才会有钻研,才会有对真理追求孜孜不倦的意志和毅力。这是问题教学设计的心理学依据。

再次,要懂得中学历史教学对能力培养的要求是分层次的。第一个层次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它要求学生在对基本历史事实、历史现象识记的基础上,形成历史基本概念,进而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设计历史学科问题教学,就是要使学生注重对历史基本事实的调查和了解,并能从启发思维的角度,对教材的史实知识重新归纳,具有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

第二个层次是基础知识的运用。在学生弄清、掌握历史基本事实和历史基本现象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运用目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概括思维认识各种事物的共同属性,揭示其本质的内在规律;运用间接思维去比较、判断历史现象的本质;运用创造思维对历史事物形成新的认识,并对现实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也就是训练学生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的方法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立场分析评价历史现象、历史人物,阐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第三个层次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扩展。它包括历史问题的辩证思维,学术问题的争鸣商榷和学生的质疑问难三个方面。就是在设计历史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集中、求同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发散和求异思维,启发鼓励学生从静态历史时空到动态历史时空的历史时空结构体系方面;从历史的哲学思考,如人与自然的关系、意识与物质的关系、人的自身发展、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等方面深入思考,提出疑难问题和不同见解,使他们视野扩大,思路开阔,学得更积极主动和富有成效。这是历史问题教学设计的历史思维能力要求的依据。

三、历史问题教学设计与信息系统的开放

从信息论的角度说,问题教学过程实质是师生信息交换、交流的过程。历史问题教学设计就是通过调控、反馈,控制教学结构,促使信息系统的开放,让学生获得有序信息。

第一是信息接收系统的开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多层次、多角度、多类型的问题设计,启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眼、耳、手、脑等接收系统都处于积极状态,形成全方位的交叉感知,充分发挥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有效地接收、加工和贮存信息。如高三历史的单元复习课,要求在原有章、节教学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系统,重建知识结构,深化知识层次,强化能力训练。教学中就可以复习线索为依托,采取顺藤摸瓜,引线串珠的方法,设计系列问题,形成问题系统,设置新的情景,引发学生通过概括、归纳、比较的思维活动,从宏观上对历史理论和历史发展规律的信息进行加工、贮存;又从微观上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细微区别的信息进行接收、整理。

第二是信息渠道系统的开放。信息渠道既指课堂信息渠道,也包括课外信息渠道;既有教师传输信息渠道,也有学生通过阅读、观察、议论后的质疑反馈渠道。双向的信息渠道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扩大、加深、巩固课堂上获得的信息。如复习《三个世界的形成和演变》这一章时,可结合现实,设计一些有关“波黑战争”、“车臣危机”、“巴以关系”的问题,既可向学生传输最新的信息,又可引起学生对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向多极发展的新思考,畅通双向的信息渠道系统。

第三是信息网络系统的开放。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大脑中已贮存了许多各类的信息,形成信息网络。且随着不断的学习,不断接收新的信息,使其信息网络处于动态之中。历史问题教学设计,就是教师通过问题设计,开启学生原有的信息网络系统,让他们运用已知的知识,经过联想、综合,接收新信息。如讲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时,可问:“太平天国革命的纲领是什么?它与北宋、南宋、明末农民起义的口号有什么联系?为什么说太平天国革命是旧式农民革命的最高峰?”学生经过联想,至少可形成三个新的历史概念:①封建生产关系造成贫富悬殊及土地兼并严重,是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之一。②要求封建剥削的制度及建立公平合理的理想社会是人们的普遍愿望。③从口号中可以看出中国农民战争的水平是逐步提高的,而太平天国革命是旧式农民革命的最高峰。在新的历史概念建立后,又要引导学生理清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网络结构,升华为历史观。此外,有些历史概念的形成,还要联系地理、语文、政治、外语,甚至数、理、化的知识。

信息网络系统的开放,也可看作是历史思维能力三个层次——历史知识的记忆、历史概念的理解、历史理论的运用——的构建过程,这一过程是有序的,它通过有序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相连,使学生的信息网络系统处在高度开放之中,不断深化学生的认识。

四、历史问题教学设计与思维能力培养

历史问题教学就是将问题作为发展智力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学习思维能力包括深层思维、灵活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等几方面。

历史学习的深层思维:是指能够在对历史现象分析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其中隐含的人类社会变迁与发展的本质特征、规律和趋势,做到“以史为鉴”,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生深层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通过提供新史料,创设新情景等方法,为学生进行抽象、概括思维训练创造条件。如在复习工人运动的发展时,可向学生提供“工业革命时期工人捣毁机器”、“运动群众集会”、“巴黎人民保卫蒙马特尔高地的大炮”三幅图画,引导学生从上述图画所表达的内容中得出结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也从低级的破坏机器的斗争形式向高级的夺取政权的斗争形式发展。加深学生对“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也向学生揭示了隐含在图画中的“无产阶级在斗争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逐渐从自在的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的基本理论,让学生把握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与工人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是始终并存的这一政治、经济变化的内在规律。

历史学习的灵活思维:是指在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分析中,不为习惯思维所束缚,灵活地综合运用相关的知识,主动变换思维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材料进行深层次的发掘和高精度的提炼,以寻求解决问题的线索。为此,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注意设问角度的多变,问题答案的多个和解决方法的多种,同时还要注意问题的可迁移性。如要求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去寻求发散问题的解决途径,是训练灵活思维的方法之一。教学设计时要把问题定位在历史三维空间的交叉点上,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位去把握历史。如复习中国近现代史,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近代史归根结底是一个民族运动,是具有民族独立和中国近代化两个内容的民族运动,而民族独立是第一位的;而现代史上,这两个问题仍在继续,只是二者的位置发生了历史性的进步的变换。’试分析产生这种‘位置变换’的根本原因,指出19世纪中期和20世纪中期‘民族运动’的不同表现及其最终结局,并谈谈你对这种不同结局的认识。”这个问题,牵涉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社会主义社会代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必然性和进步性等,可使学生的思维向多个方向发散。

从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谓之发散;将多个问题材料指向同一个中心谓之聚焦,也是训练灵活思维的方法之一。如可列出《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中有关香港问题的条文;丘吉尔在二战中关于香港问题的讲话;邓小平同志关于香港问题的谈话;《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的有关条文,构成一组材料,指向关于香港问题的形成、根源,及我国恢复对香港行使的政策、措施,以及我国为什么过去失去香港,现在能收回香港等问题,就是将多个有关香港的材料聚焦于香港问题这个中心。可使学生的思维从多个方向聚焦于一个中心。

历史学习的创新思维:是指借助联想、运用直觉、释放灵感的方法去对未知史事进行自主创新的思索提出全新的创造性的方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非逻辑化的思维。创新思维的训练一般在总复习阶段进行。

借助联想,就是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设计,对历史现象进行顺向、逆向、横向、纵向的联想,然后根据内在的依存关系加以综合,总结出事物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如通过对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联想,引导学生认识无论是旧式的农民革命,还是民族资产阶级革命,都不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命运,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运用直觉,就是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对相类、相似或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直觉分析比较,找出异同,探求其本质区别。如对历史上巨鹿、官渡、赤壁、淝水等以少胜多战例的分析、比较,可得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在于人心的得失、社会制度的优劣、经济基础的厚雹技术手段的高低、指战人员的勇怯的规律。进而设计问题:“比较1894年与1937年日本两次侵华的原因,分析中国在两次战争中为何一败一胜?”

释放灵感,就是在思维过程中,依靠灵感的活动,以个别事物或现象为典型,推理、归纳出该类事物或现象的普遍规律;或运用已知知识去推导出未知知识。如设计问题:“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巨大进步,都是以牺牲部分社会成员的利益为代价的’。以英国圈地运动、美国‘西进运动’以及日本倒幕运动的史实进行论证。并谈谈你对马克思这一科学论断的认识。”学生通过对三个运动的归纳、推理,就可得出结论,马克思的论断,反映了人类社会转型时期的一般规律。说明人类社会的进步必须以牺牲落后的社会成员的利益为代价。由此认识到,我们必须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才能避免成为牺牲品。

历史学习的批判思维:是指对传统的或一般的结论、观点大胆质疑问难;对前人积累的知识,能正确分析批判,开动脑筋,勇于探索,反省自己,纠正思维方式和方向,以期获得全新的思维成果。教师的问题设计,就要能引导学生不为前人观点所左右,独立地寻求问题的结论。如“《汉书》评价王莽‘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历世之权,遭汉中微,国统三绝,而太后寿考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慝,以成篡盗之祸……自书所载,乱臣贼子,无道之人,考其祸败,未有如莽之甚者也。’你认为《汉书》对王莽的评价是否正确?为什么?你认为应如何评价王莽?用史实说明你的观点。”

五、历史问题教学设计与学法指导

无论采用那一种教学方法,根本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历史问题教学法,同样如此。为此,教师在对问题设计时,必须同时考虑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问题设计的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导学生启动思维,独立自主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这一过程是设疑思辨释疑的过程;二是指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是质疑讨论解惑的过程。

指导学生启动思维,解答教师设计的问题,关键是引导学生从分析问题的条件入手,明确思考的途径和方向。如多选题:“我国在本世纪50年代初开展的下列运动中,哪些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A.全国性的运动B.没收官僚资本和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并将它们转化为国营企业C.‘三反’、‘五反’运动D.农业合作化运动。”指导学生解答时要让学生弄清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社会主义革命”。对政治课的知识进行迁移,学生可以知道,社会主义革命的含义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在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革命,其最基本特征是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生产资料公有制等。然后,根据关键词包含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选项,看选项内容是否涉及政权性质变更与生产资料所有制变更。A项虽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但仍是私有制;B项使生产资料发生质的变化,成为社会主义全民企业;C项是政治经济领域运动,未涉及政权或所有制性质变更问题;D项完成从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故答案是BD两项。这一训练过程,通过设疑思辨释疑,使学生化知识为能力,学会掌握历史、分析历史、总结历史和表述历史。

设计教学论文范文8

【关键词】教学体系;艺术设计;多维实践;立体教学

市场检验设计专业的学生是通过学生能不能够拿出解决问题的设计作品来评判教学体系的好与坏,合理与否。与其它专业相比,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无疑应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二,当下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实践型人才的需求是即刻加入岗位,从学校到社会无缝对接。因此要求高校在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实践环节,构建完善的多维实践型教学体系,以保证学生具备开阔的设计思路,与社会接轨的实践能力,并将自己对设计问题的构想通过可行性极强的作品展现出来。要完成上述问题的改善,必须要强化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实践环节,从多维度、多层次打造实践型的教学体系。

一、实践型课程体系的完善与打造

进入21世纪后我们所面临的新问题在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时代的剧变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不断的创新,才能保持设计学科的敏锐性。当下高校艺术设计的课程体系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与时代不符的老旧课程,与市场脱节的技法课程等。在实践型课程体系完善与打造中必须淘汰与时代不符的,与实际脱节的课程,更新使之成为新的具有生命力的课程。淘汰旧课程的同时要保留传统、更新具有深远价值的课程,国际化的目光可以让我们及时引进新课程。新课程体系的建立应围绕市场方向去挖掘,用多维的思维方式去设置课程,创设新的课程体系。同时,作为时代性与实践性极强的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评判标准也需要不断推进,作品考核标准也应与时俱进。用新的评判标准去考察,考核过程里面应该引入一种对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创新意识的强调,并非单方面去衡量它,应以多维度的形式去考核。

二、实践型教学意识的渗透以及过程的严格执行

要构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多维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要转变传统以理论式教学为主的观念。以社会实际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强化教学体系中的实践教学意识,改脱离市场实际的教学为实践型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市场分析教学等等。所有的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链条式的教学模式,各门课程,各个教学环节都有实践型教学意识的渗透。不同课程的每位教师在具体执行实践型教学过程中,通力协作严格按照多维度的方式去实施,摒弃现在高校教师的单打独斗的场面。为社会培养具有高素质实践能力的设计人才,必须在教学阶段就将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与学生未来的工作状态紧密联系起来。高校艺术设计类教学要转变以往以理论式、技法类教学为主的思想,在每门课程的教学中,都要适当的融入一些实践环节。例如,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界面设计课程教学中,就可与社会上的新媒体企业建立合作。借助企业开发新项目,让学生参与到其中的设计环节中,让学生能够将自己好的创意应用于项目中,同时也充分释放学生在其它课程中所学的设计知识与技能。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整个界面设计的流程,增强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另一个方面还能让学生感受到设计团队的协作力量以及群智慧对于设计项目的影响,学习到相关的协作经验,反馈过来成为增强学生学好艺术设计专业的动力。

三、具有实践型素质教学队伍的建设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及梯队之间的协作至关重要,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教学质量。目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实践课程效果的不理想,很大原因在于缺乏艺术设计教师与高素质的教工梯队的完美结合,导致其实践教学深入不足,无法完成最后的一个环节。由此,高校需要加强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以及教工队伍的建设,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注重实验室教工队伍的专业素质的培养,并协调好教师与教工的协作关系。艺术设计类的一线教师都应拥有实际的企业工作经验,并定期下企业进行培训,增强其实践教学水平。通过参与企业的实践项目,不仅能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还能使教师了解企业的最新用人标准,从而能够在教学中选择更具有针对性的内容和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实验室中的教工,应重视其人员配置问题,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具备专业的背景,能辅导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操作,多维实践型教学中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人员具有实际的执行力。另外,邀请国外优秀的艺术设计师到校讲课,将行业最新动态和信息与教师、教工队伍有一个面对面的交流互动,制定一个项目合作以工作室的课程形式来打造实践型的多维教学。总之通过从不同的渠道对教师梯队进行培养,提高其综合素质,打造出一支优秀的艺术设计教学队伍,并通过具体的课程直接影响艺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接轨市场的实验室和工作室

实践能力是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最基本的要求,要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实际需要的艺术设计人才,应尽可能的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到市场有关的项目。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实验室和工作室,一般只具有实验的一些性质和功能,并不具备真正的接轨市场的运作能力。因此,需要在建设相应的艺术设计实验室和工作室的基础上,鼓励并支持教师带实际的项目介入实验室使其成为接轨市场的前沿阵地。教师可以在整个的实验室范围内建立自己独立的创意场地或者工作室,在开展项目的过程中完成艺术设计教学活动,带领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理论、技法,脑手配合完成课程的推进。另一方面,在硬件方面学校要加大对艺术设计实验室的投入,配置最新的相关设备,不断更新实验器材。在管理层面的软件方面,应该不断提高实验室与工作室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使用频率,鼓励创新探索的实验项目。

五、结论

艺术设计专业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一有别于其它专业的特性,要求我们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必须以实践型为核心,打造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并举的切实可用的教学体系,以保障培养合格的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实时对接上当下社会的需求并体现设计教学的价值意义。在实际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实践型的教学体系是需要各个方面协同运作才能起到最后的效果作用,任何的单一的、片面的做法都是没法完成多维实践教学体系的打造,也就没法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因此打造一个多维实践型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势在必行,也是我们高校艺术设计类教学体系改革中的重中之重。

作者:林峰 姜钰莹 单位:东华大学

参考文献:

[1]周鑫,严斌,汤小胤等.多维实践平台下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美术界,2015,(12):67.

[2]吴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研及应对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09,(05).

设计教学论文范文9

广告是一种商业性极强的平面设计表现形式,在进行广告设计色彩应用之前,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明确其用色原则,使广告设计的整体色彩效果不偏离其商业价值,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实现其艺术价值。下面笔者从四个方面详细介绍现代广告设计中色彩应用原则。

(一)色彩应用要同产品属性相符人类经过长期社会实践的积累形成了对各种色彩较为固定的看法,这就是艺术设计专业所讲的“惯用色”或“本体色”。同样,在广告设计中也存在着消费群体的固有色彩看法,在实际设计中,现代广告不同于创意招贴,它需要为受众还原真实,这样才能增加消费者的信赖感,从而实现商业价值,而色彩是否真实、是否符合产品本质属性将会成为视觉上第一考量因素。设计者必须要遵循物体本身固有的色彩属性,不可轻易变动,以免造成受众的感官抵触。

(二)色彩应用要同产品企业VI色彩相符VI是VisualIdentity(视觉识别)的简称,它是指一系列能够代表企业形象的标准色彩。为了能够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识别度,许多企业都打造了属于自己的企业形象,设置了视觉识别的标准色彩。因此,设计者在选色时要运用企业VI中规定的标准色彩,使企业整体形象宣传同产品宣传保持一致,建立企业形象和企业理念的一致化表达。

(三)色彩应用要同消费市场的地域文化相符在国际化背景下,各种产品摆脱地域限制走向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市场。地域的不同造就了当地人们、风俗习惯的不同,这就要求设计者在用色时充分考虑到消费市场对色彩的认知和喜好,实现合情、合理、合俗的色彩规划和搭配。例如,中国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人们忌用黄色,东北满族的人们则对白色比较反感,如果设计者对当地文化不了解就会造成色彩应用的“犯忌讳”,造成不良后果。(四)色彩应用要在主色系基础上进行创意色彩作为展示广告作品第一印象的要素,其整体效果如何至关重要。一幅整体色彩搭配合理而又充满创意的广告作品能够快速吸引受众目光,从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任何平面艺术作品都会有一个主色系,主色系占据画面大部分,决定着作品的风格,广告设计也不例外。设计者在定位广告色彩时要合理安排色彩,使之同主色系相协调,在此基础上对色彩进行创意改造,但不能偏离广告的整体色彩。

二、色彩心理效用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教学研究

在广告设计色彩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提醒学生考虑上述四点色彩应用原则外,还要帮助学生系统分析色彩对于受众心理产生的影响。

(一)暖色系心理效用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教学研究暖色系中最常用到的是红、黄、橙。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多从身边的案例进行探讨和研究。如消防设施标志、红十字标志,等等。红色在东方文化中还有吉庆、好运的寓意,能够将热烈、活跃的情感带给受众。

(二)中、冷色系心理效用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教学研究绿、紫、蓝是中、冷色系的代表色。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根据代表色特点针对性开展教学,比如,可以让学生列举一些与绿色有关的事物,然后总结这些事物是不是都试图给人一个共同的心理感受———自然、健康。可以专门对女性产品做一个小型的课题研讨,与学生共同探讨“紫色在女性产品中的运用”或者“适合女性的配色方案”。可以在课堂专门对科技产品的颜色搭配方案进行探讨和研究,看看市面上的科技产品都是怎么配色的,并引导学生从中找到一些规律和使用原则。

(三)无色系心理效用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教学研究无色系一般指的就是黑、白两种颜色。黑色给人感觉暗藏力量,神秘、深沉,同时又庄重、高雅、永不过时,因而多用于电子产品或汽车产品的广告中。白色给人感觉纯净、朴素、平实、雅致,通常被用做首饰、婚纱等婚庆相关产品。此外它还能代表高端和科技,因而也常被用于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广告。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抛出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如:“为什么中国人结婚用红色,而西方人用白色呢?”让同学们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配色规律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教学研究

教师在完成色彩应用原则和色彩心理效用两个基础教学环节后,要通过一套系统的理论指导学生如何安排广告设计中的色彩,这套理论就是笔者接下来要介绍的配色规律。

(一)主色调的选定应与广告主题相适应主色调的定位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一旦选定主色调不要轻易改变。主色调是视觉识别的重要标志,选定之后其余广告设计方案都要跟随主色调展开,如果轻易变动将会失去色彩的指示功能,不利于产品传播。

(2)主色调选择要适合产品属性,要以色彩心理效用作为基本依据,这样才能作用于消费者,从而产生商业价值。

(二)明确定位主辅色在广告中的关系在主色调确定以后,设计者还要明确主辅色的关系。通常,人眼长时间注视一种颜色会产生视觉疲劳,这就需要广告设计展开尽可能丰富的色彩搭配。在主色调既定的前提下,寻找一两种符合广告作品理念的辅助色对画面整体进行烘托能够大大提升广告的视觉效果,凸显作品风格。

(三)引导学生多角度创新配彩对于受众心理的影响,是按照一般思路发挥作用的,久而久之,广告设计的色彩也在受众心中形成了思维定式。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广告设计师,不但要遵从色彩的应用原则和心理效用还要善于开拓创新色彩搭配方式,使广告设计依靠独特的色彩搭配效果从众多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在创新配色时,设计者可从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是脱离同类产品的属性特征,选取商品特质进行色彩表现。二是对主色调的各项阈值进行微调,从而丰富配色体系。教师可以事先收集一些优秀的商业广告画面,让学生观看后找出每一幅画面的主辅色是什么,然后引导大家尝试用另外一组配色去替换这些优秀的广告画面,最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

四、创新教学形式,带动教学成果的多样化

除了理论的系统学习,我们还鼓励学生在表达色彩的介质上大胆地运用生活化、多元化的尝试。在我们进行的色彩教学改革中,针对表达色彩的材料运用方面,做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在课堂上我们大胆尝试,把跟大家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用等引入到色彩教学中来,以“色彩美食”、“色彩时装秀”、“色彩空间”、“色彩日用装饰品”等活动,在校园内全面展开。因为色彩是所有设计专业的基础课,这些活动主题可对应地安排给不同专业方向的同学们去完成。活动重在引导学生如何将色彩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色彩美食”是训练学生用食物本身的不同颜色来搭配,并现场烹饪出一道道色美味香的菜肴。“色彩时装秀”是训练学生根据材料颜色和质感的差异来进行色彩搭配。“色彩空间”是训练学生用简单的材料(如彩纸)来布置自己的宿舍,让整个空间色调协调。“色彩日用装饰品”训练的是在不同的日常用品上作画(如杯子、盘子、抱枕等等),训练学生用色彩装饰不同的日常用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色彩时装秀”。这是我们色彩教学课程改革中最具人气的一个活动。时装秀以班级为单位,分别以“中国风”、“时尚之都”、“青春赞歌”、“人体彩绘”为主题进行创作。用来做时装的材料也不受限制,但必须能体现其主题调性,通过材料本身的颜色和不同质地的材料来设计出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服装。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完全被释放出来,在材料的运用上是五花八门:树叶、色卡、光碟、红包、扑克、塑料袋、羽毛、尼龙绳、布匹等。更关键的是学生通过动手去制作服装,主动地去研究那些颜色搭配在一起会协调,什么质地的材料搭配在一起才更能体现出主题基调。而且,学生的积极性和表现欲望也被激发出来了,穿着自己设计制作的服装在T型台上展示,无比兴奋和自豪。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