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国民经济管理模式集锦9篇

时间:2023-05-15 16:31:54

国民经济管理模式

国民经济管理模式范文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经济管理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因此对于的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采用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是目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只有做好经济管理要求才能够发展经济。本文就针对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和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

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

引言

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呈上升状态,并且市场经济的体制得到充分发挥,许多企业都比较重视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的,所以就向经济和科技技术比较发达的地区引进设备,但是国际市场的现状却是我国国内根本没有办法掌握到真正的技术,这种现状直接影响了我国经济管理相关组织没有办法从人本管理的角度服务,这就造成了我国经济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浪费,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的经济管理要从我国实际的经济实力出发,采用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从而达到发展我国经济的目的。

一、经济管理要与现代化密切联系

(一)经济管理以及现代化的定义。经济管理能够充分体现国家综合实力主要是因为经济管理能够推动现代企业的发展,在企业管理中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所以社会发展都需要对经济的管理,一旦经济管理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就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那么结合现代化对经济进行管理是建立在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且要针对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与社会,从而建设现代化的经济,其中经济管理采用现代化不仅仅采用现代化模式,更多是采用现代化的思维和方法,尽可能建立和健全经济管理系统,才能促进经济发展。

(二)经济管理结合现代化管理。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成逐渐上升状态,这就要求经济管理逐渐向着民主化、人性化、网络化的特点,目前我国的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将重心放在了经济管理现代化中,这主要是因为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只有实行现代化才能够顺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经济管理采用现代化的具体表现模式

(一)彰显管理的艺术特征。所谓的经济管理的重点内容并不是要怎样对经济进行管理,而是要利用经济运行的控制办法,对经济管理中的艺术性突显歘来,所以管理经济的重点任务是要对经济的发展进行比较全面和科学的思考以及规划,并且针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解决措施,才能解决实践问题。

(二)突显管理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利用现代化对经济进行管理能够充分体现管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要实现经济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对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且在管理过程中还要能够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管理经济民主化,这样也就能够实现经济管理的理想效果。

(三)体现管理活动中的专业和民主。对于经济管理活动的工作人员首先要具备丰富和专业的管理知识,才能做好经济管理工作,并且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还要充分体现民主精神,一切活动都是要以民主精神为基础而开展,还要注重发挥工作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就能体现管理工作的民主化。(四)管理工作的科学合理。能够促使经济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这就要求要引进和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且应用到实际的经济管理中,这样不仅能够提高经济管理工作效率,还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经济管理的发展新趋势

(一)管理思想的转变。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向着全球化发展,首先要改变企业的传统管理思想,让企业从新的管理观念中认识到自身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且将传统的管理观念彻底摒弃,尽量将现代化经济管理的思想作为首要目标。要能够充分理解和把握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在实践中不断改善和优化经济管理模式,管理措施必须要充分体现现代化和人性化,尽量将经济管理中的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突出经济管理中的权限。充分引进专业的管理人员,不断改善管理制度和吸收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管理模式,这样提高经济管理的水平。

(二)建立健全完整的经济管理制度。经济管理制度的完善是决定着能否解决现实问题的关键,要根据实际的管理需求来决定采取何种管理模式。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中存在一些问题,这就要求必须要制定科学和合理的经济管理模式改变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并且还要注重管理模式要尊重的人的基本权利,逐渐走向人性化管理。因为人在管理中的位置是不可被取代的,所以经济管理中必须要尊重人性。

(三)管理方式必须要向民主化发展。科学的经济管理模式需要结合民主才能实现经济管理的价值,一切管理工作都必须要从民主出发,经济管理也不例外,这就需要经过不断实践和专业的分析和不断的讨论才能确定其决策是否正确,所以采用民主化的管理模式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这主要是因为一旦决策出现错误,就必须要花费几年的时间来完善所导致的后果,所以民主的决定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重要的经济决策中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只有收集到不同人民的观点才能全方位考虑问题,较少错误的出现,从而实现经济管理顺应时代的发展。

(四)采用软件管理的模式。采用软件管理的模式就是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是重点内容,这必须要基于人们对管理现代化理念的认识之后,采用一些管理软件、人员管理软件以及工资管理软件等等,这样不仅能够大大提高经济管理工作的效率,还能够使经济管理工作更加简便,这是未来经济管理的发展方向,现代信息时代人们都比较关注知识,并且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在经济管理中要充分体现知识的作用,软件管理就是对经验和知识的作为核心资源进行管理,在这种方式下,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我国的经济管理目标,首先要改变经济管理的观念,然后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并且在实施工作的过程中体现民主,这样才能形成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袁杰.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J].湖南社会科学,2014,13(6):186-188.

国民经济管理模式范文2

【关键词】经济模式转型;民营企业;管理体制;创新发展

引言

民营企业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它在推经改革开放的进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拉动社会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时期,经济发展模式、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生产要素结构等都在进行这调整,而在这一环境之下,民营企业的管理体制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

一、经济模式转型的含义

经济模式是指经济主体在运行中所呈现出来的总体性、本质性的特征,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市场资源的配置方式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处于经济模式转型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会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例如如经济的增长与模式的转型高度融合,并且增长速度的快慢直接依赖于转型的成功与否;发展与治理相交织,转型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各个要素,影响着社会发展的全局;在信息时代,技术因素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逐渐凸显,因此,经济模式转型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也愈加紧密;国内外市场的交流,推动了经济模式的转型,同时也使得转型的双向影响更加明显。

二、经济模式转型下民营企业管理体制现状概述

进入新时期,民营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更加复杂,从宏观经济层面来讲,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进,国内外生产、流通市场化的程度也不断加深,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使得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同时由于人类在工业时代掠夺性生产,导致了地球能源的日益枯竭以及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而这些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使得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微观经济层面来讲,在市场的调价下,企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就使得更多的企业加入到市场利润的瓜分之中,而日益压缩的利润空间,使许多民营企业的经营难以为继;与此同时,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消费者的需求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众多同类商品中,消费者的选择空间逐渐扩大,他们对于品牌的忠诚度也呈下降趋势,而这种买方市场的形势必然增加了企业品牌经营的难度。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从宏观经济上看,还是从微观经济上看,经济模式的转型都给民营企业的管理体制以及未来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改革开放为我国民营企业的兴起注入了活力,在这一时期我国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它们的经营体制通常较为灵活,且没有国有企业的各种发展包袱,因此能够迅速地融入市场竞争之中,并从市场中获得必需的发展资源,进而获得经济效益,拉动社会就业,推动经济增L,而民营企业之所以会取得这些成就,主要原因就在于其清晰的产权结构和明确的权利责任划分。但是从上面的叙述,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转型时期,单纯地依靠生产要素投入来实现经济发展,获取利润的时代已经结束,而传统管理体制对民营企业的发展的束缚也日益明显。因此在新的发展时期,民营企业该走向何方,如何才能实现民营企业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已经成为了企业家、政府、乃至整个社会需要思考的问题。虽然在这一特殊时期,许多民营企业也有意识地开始了管理体制的调整,但是改革的效果却不甚理想,究其原因就在于民营企业管理体制中的以下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三、经济模式转型下民营企业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民营企业管理体制的问题并不是由于外加环境的变化而出现,这些问题就存在于体制之内,也就是说,在民营企业形成管理体制之时,这些问题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这些问题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所呈现出的形式不尽相同,如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经济的高速、甚至野蛮的增长,使得管理体制内的许多问题在经济利润中被掩盖、消化,而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市场资源结构出现了变化,而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短板”必然会暴露出来。从目前的民营企业发展状况分析,这些“短板”主要集中在企业的股权结构、治理结构以及品牌管理等方面。

1.民营企业股权结构的问题。

公司的股权结构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核心问题之一,企业只有建立了清晰的股权结构才能够解决利润归属问题,从而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我国民营企业多数都属于家族企业,这些家族成员按照投资比例划分股权,从而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形式。但是这种结构却存在着严重的股权模糊的问题,即许多民营企业的集体资产和个人资产划分不清,这就使得他们在利用企业资产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束缚,进而出现了随意支配企业资产的情形,而这种股权不清晰的问题使得民营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障碍重重,如许多投资者对民营企业管理者在利润划分上存在质疑,从而刻意避开了对民营企业的投资。

2.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问题。

法人治理结构依据所有权和治理权相分离的理念,用法人治理结构代表企业的所有者来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保证企业决策的科学性,进而实现企业的科学管理。前面已经提到,我国目前的民营企业多数为家族企业,而由于投资的集中,使得家族成员直接进入了企业的管理层,因此目前民营企业存在着治理结构不健全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目前许多民营企业的管理人在长期的治理习惯的束缚下,不愿意进行公司结构的调整;其二,一股独大的情形在民营企业中比较普遍,许多民营企业不设立“三会”,这样就是的管理层在制定决策时往往独断专行,从而使得整个治理过程带有浓重的“人治”色彩。

3.民营企业品牌以及人才管理方面的问题。

由于股权的模糊以及治理结构的不健全,导致了民营企业无法从长远的角度制定发展战略,而这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的品牌管理和人才的培养。从品牌管理上来看,由于缺乏品牌竞争意识,许多民营企业缺乏品牌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不能利用品牌形成无形的资产,从而导致企业只能在低效率的竞争中,获取微薄的利润;而在人才培养方面,由于家族力量的干预以及认识上的误区,许多民营企业在人才引进和培训方面并不积极,在经济模式转型时期,人才的竞争优势无法得到有效地发挥,从而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实现民营企业管理体制创新的策略

在经济模式转型时期,民营企业管理体制中的矛盾已经暴露无遗,因此为推动民营企业的发展,保证民营企业继续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就必须从企业管理体制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出发,并结合上述问题,用创新的发展理念,实现民营企业管理体制的全面改革。

首先,优化股权结构。股权结构关系着利润分配,因此我们应该根据民营企业股权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企业的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股权结构策略。在优化股权的过程过程中,民营企业主要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合理划分家族财产和企业财产,即企业应该按照投资人的投资比例确定清晰的股权,以避免管理人对企业资产的滥用;其二,合理划分企业与员工之间利润配置比例关系,即民营企业应该本着保证员工权益,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原则,发挥人才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其次,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理念就是利用制度管理扭转权利集中所带来的决策失误的问题,因此民营企业在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公司法》中关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条款要求,结合股权配置比例关系,合理设置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从而实现由民营企业家个人管理向法人的转型;另一方面要坚持渐进性原则,逐步推动结构的转变,以避免简单粗暴的结构调整对企业带来的冲击。而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在经济转型中做出科学、民主的发展决策。

再次,重视品牌管理。“没有品牌,企业就没有灵魂;没有品牌,企业就失去生命力。”在经济模式转型的条件下,品牌是企业的标签,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现代企业竞争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民营企业应该注重对品牌的管理,利用品牌提升企业的市场信誉,进而提高竞争力。民营企业在落实品牌管理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树立品牌意识,注重对品牌的打造,并加大对品牌的投入;另一方面要注重品牌的创新,即通过个性化的品牌设计,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度以及忠诚度。

最后,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信息社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民营企业要想实现经济模式的顺利转型,就必须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一方面做好人才的引进工作,即从企业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利用合理的激励机制,将市场上的优秀人才纳入到企业管理之中;另一方面要做好人才的培养工作,即通过人才培训、技术研发以及沟通交流等手段实现对人才的素质的培养,进而有效地激发人才的发展潜能,为民营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五、Y论

总之,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曾以机制灵活的管理体制获得了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是进入到经济模式转型时期,民营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和竞争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时展的趋势看,推进民营企业管理体制在股权结构、法人治理结构、品牌管理模式以及人力资源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是保证民营企业在新时期,制定科学发展战略的关键,也是实现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李召敏,赵曙明.转型经济下民营企业的制度支持、任务导向型战略领导行为与组织绩效研究[J].管理学报,2016,03:385-394.

[2]李召敏,赵曙明.关系导向型战略领导、人力资源柔性与组织绩效――基于转型经济下民营企业的实证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6,04:73-89.

[3]中共江苏省委统战部课题组,王志刚.影响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性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03:46-52.

[4]贺中辉.经济新常态下民营经济的发展策略探讨[J].管理观察,2015,07:136-137.

国民经济管理模式范文3

1.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水平有限

对于农村经济管理的主体主要是人才,而在现代农村经济的改革中,农业经济管理者水平有限,专业知识不高且缺乏培训,导致他们在观念上存在偏差,认识不到农业经济对于国家主体经济的重要作用,再加上本身的执行能力较差,缺乏相关经济管理经验等客观因素,导致了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

1.2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不高,制约了现代农业经济的进步。诸如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经济结构与发展速度不匹配,导致了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也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了许多制约。特别是经济管理活动中执行力差,管理体制存在不足等现象。这些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整体概念上也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全面进步。

2.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2.1管理模式日趋信息化

信息化改变了各行各业的发展模式,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将成为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农业管理信息化便于收集整理农业生产和农业科研等多方面的信息,不仅能够为农业经济、生产和管理提供服务,还能够为农业经济政策提供支撑。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科技的进步。

2.2管理理念日趋现代化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现代先进的管理模式必将替代保守落后的管理模式。当前,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已经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农业经济管理将越来越注重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3.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具体措施

3.1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

人才的匮乏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可以引进或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强化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人员培训,不断更新科学有效的管理理念,并根据每个人的自身能力进行针对性辅导,使其成为具备农业经济管理高水平的人才,发挥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2建立完善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是国家对于实现农业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真正实现国家惠民政策的根本保障。首先,农民对农村经济产业发展期待值较高,但由于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的不足,导致了很多制约经济进步的现象。所以,要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就要整合和优化农村农业资源。其次,建立民主决策机制,实现民主管理的自律机制是十分有效法方法。对于一些普通事务,可以由集体讨论决定,而较重要的事务,由重要决策部门如监事会来决定,通过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充分整合各项资源。

3.3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寻找一个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的基层组织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实际发展农业经济管理是,需要顺民意,尊重民意、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基层组织的号召力,从而更好的指导农业经济管理建设的工作。

3.4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模式

在发展农业经济时,不但需要改革创新,还必须符合当地发展实际,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实践证明,实现专业的集体合作是有效的发展模式。首先,这符合我国对于保证土地归属问题的政策规定,还可以实现资源整合。再次,这也符合农民的自身意愿,从而实现了土地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从而促进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

3.5强化科学技术的支撑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发展农业经济产业过程中,重视科技的推广和运用,加强对整体的农业经济发展和产业规划布局等进行指导。不但可以有效实行对于农业经济的科学管理,而且还可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降低劳动强度,减少劳动力成本,提高单产质量,增加农业经济收益。

4.总结

国民经济管理模式范文4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新趋势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其经济管理模式也不断发展,由于目前的传统管理模式逐渐不能适应时展的新要求。因此,企业想要保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得以实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适应当前的时代要求,把先进管理理念应用到实践工作之中,充分的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建立符合时展的经济管理的模式。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概述

经济管理现代化就是指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济管理在其模式、思维和方法等方面都向现代化发展。当今社会的经济管理体系在不断地发展并改善,这样下去就产生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就能够更好地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快地发展经济管理出现了民主化的、网络化的、人性化的、扁平化的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经济管理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人们都在关注并重视的问题,是因为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发展速度快,实现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现代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有现代化的驱动经济管理才能够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因此,经济管理与现代化不能分开,现代化的经济管理体系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要因素。

二、经济管理现代化的表现形式

1、管理的科学化和自动化

经济发展必然会要求经济管理科学化,同时,管理过程的科学化也是企业高层领导对于管理者的要求,管理的整个过程和最终效果都是科学化的过程。在管理的模式和手段上要适应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使之更加合理,更加规范化。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其自动化水平,经济管理过程中,数据繁多、运算复杂、易出错误,人工水平远远达不到这种要求,所以必须善于利用先进的科学仪器和设备以尽快在管理过程中求得最佳的解决方案。

2、管理的专业化和民主化

经济管理的专业化对管理者要求较高,首先要具有一定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具备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并且要具备实际管理经验,同时还要精通经济运行机理,熟知先进的经济管理模式,熟练运用各种现代化的管理工具。经济管理的民主化在发展中国家是难以做到的,西方国家的经济管理决策是通过全员表决的方式,这种民主化的方式更先进、更人性化,使决策更加符合当今全球经济的发展形势,便于决策的实施,而这种民主化的模式是发展中国家从僵化模式一点一点发展过程中极难做到的。

3、管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现今社会,经济变化越来越快,这就要求其地位得到提高,经济管理的权限范围扩大,增强管理的能动性,使经济管理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或影响迅速作出积极的、有选择的反应,促进企业的经济管理更加灵活。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更具有创造性,无论是从经济管理的理念、模式还是方法上,都融入了最先进的因素,这样具有创造性的经济管理才能适应当今经济全全球化的新趋势,也会给企业带来积极作用。

4、管理的重要性和艺术性

随着科学和经济的发展,各种技术发展迅速,但是有技术的企业只能保证其技术的先进性,但是如果没有经济管理,那么这样的企业将会是一盘散沙。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不在只是制定规章制度进行强制性的约束,而是运用艺术化的手段,这些艺术性的手段在某种程度上更容易达到经济管理的目的。

三、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

1、科学管理人性化

在科学化管理中,应该突出以人为本,注重人本化管理。当今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说到底,这都是人才的竞争。只有以人才做支撑,才能有发展的动力和创新的源泉,才能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因此,人才的发掘和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科学化的管理方式,归根结底是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掘他们的工作潜能,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让员工被动变主动,主动发现自身不足,不断学习与改进,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目前,这一理念已经被多数企业认可并采纳,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相信在将来,人本管理会发挥出非常大的作用和功效。

2、管理模式民主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传统的一人说了算的经济管理模式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如今,法制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化进程不断推进,我国在现代化经济管理中也应该遵循民主的理念,发挥出广大人民的集体智慧,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做到决策的合理化,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信息沟通现代化

在经济管理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由于信息传递具有快捷、准确、直接的优点,信息传递由纵向的传递为主变成纵向与横向的结合,有效缩短传递路径,促进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信息的大量储存和共享为组织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员工可以参与决策,有效发挥集体的智慧。所以,信息沟通现代化是经济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4、团队协作精神

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还体现在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上,强烈的团队协作精神是现代化经济管理体系的重要特色。对于一家企业团队协作精神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核心,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在经济管理体系中什么都无法替代,因此团队协作精神是企业与组织发展的重要部分。企业与组织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和实现自身价值必须要重视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只要团队协作企业与组织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达到企业与组织的最终目标。

5、以客户为导向的新趋势

以生产者和技术为导向是传统的经济管理,而在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经济管理模式成为发展的趋势。客户需求日趋个性化、多样化,企业和组织只有以客户为中心的,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以满足客户的利益为目标,只有把握住买方市场,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创造更高的价值,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经济管理为了在经济社会的作用日益显现出其优势。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形势,要想使得我国在新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通过对当前经济管理模式进行改造,创新发展,从而走一条现代化的管理道路。

参考文献:

[1]郑本祥.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3(05):119.

国民经济管理模式范文5

随着市场经济和金融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民营银行有了迅速的发展。近十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民营经济也不断发展壮大,但是民营资本参与程度较低,制约了民营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发展民营经济已势在必行,根据当前的发展形势和市场经济环境,选择什么样的模式经营和发展民营银行是最为重要的问题。 

1 民营银行的概念 

"民营"是我国特色的模糊不清的经济概念。民营经济是非公有制经济所有形式的泛称,而民营银行就是由此概念衍生出来的。当前关于民营银行的概念,主流观点就是,民营银行是由民营资本出资、实行市场化机制进行经营管理、具有规范化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商业银行,是民间资本控股的产权结构规范化、现代化的公司治理结构有机结合形成的新型金融产物。我国第一家民营银行,就是中国民生银行,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民营银行越来越多,比如:兴业银行、交通银行等,还出现了区域性的民营银行,比如:北京银行、南昌银行等。 

2 发展民营银行的必要性 

(1)金融市场合理竞争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因历史原因忽视了民间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中的竞争,使得金融市场仍以国有银行作为垄断,不存在真正的市场经济和竞争。民营银行的参与,活跃了银行市场,强化了金融市场的竞争,打破国有银行的垄断局面,促进金融市场建立良性的竞争机制[1]。 

(2)现代金融组织体系构建的需要 

个体、民营等形式的经济已经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增长点。但是由于体制、政策等因素,使得个体、私营经济的融资环境不完善,制约了这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很好的实现金融业务和经济所有制结构相统一。 

3 我国发展民营银行的模式选择 

(1)增量发展模式 

当前我国的金融行业的相关制度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以增量作为民营银行的发展模式,主要通过"新建"的形式建立民营银行。即通过放宽行业准入标准,让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建立起中小型金融机构体系。开放民营银行建立,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可以为我国的个体、民营等中小型企业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同时通过民营银行制度的创新可以为国有银行提供一个参照对立面,优化金融市场的竞争环境,促进国有银行的改革。按照增量发展具体的操作方法,包括:民生银行的发展模式、民企为主建立的股份制公司发展模式。"新建"民营银行的增量模式,虽然是制度的创新,但需要考虑众多利益分配问题[2]。一方面,增量发展模式是更为彻底的爆炸式发展,必然会使得不同利益集团在分配上出现诸多的摩擦和矛盾;另一方面,新建民营银行风险相对较大。因此,以增量形式发展民营银行仍是不成熟的。 

(2)存量发展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通过产权结构的改造来发展民营银行,也就是把现有的银行进行民营化改造,重新调整产权结构,遵循"政府推出,民资跟进,转机改制"的发展思路,实行全部或者部分的建立民营银行,打破金融体制中的垄断格局,强化金融业的竞争,促进国有银行的改革。以民营资本参与的形式对现有的中小型银行实行民营化的改造,在一定的条件下,对民营银行改造成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银行和农村信用银行。产权改造的民营银行的核心股东必须是有经济骨干作用和支柱地位的企业,还需要合理配置股权[3]。 

(3)模式的选择 

对于增量发展模式和存量发展模式的选择,应该根据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和金融体系以及发展的需求综合考虑,现阶段,我国民营银行发展应更为倾向存量发展模式,也就是"改造"要比"新建"更为合适、更为优选。因为,当前我国的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数量相对较多,通过"新建"民营银行,增加数量很难解决发展的根本问题;同时,"改造"的成本明显低于"新建",对现有银行改造在资金、经营、管理机制等方面要比新建的成本有大的降低,并且"改造"的风险也低于"新建",新建的民营银行作为新的产物,在管理规范性、业务标准性等方面存在不足。"改造"是逐步推进的发展,其风险性相对较低。所以,当前民营银行应以存量模式作为主要的发展模式。 

国民经济管理模式范文6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模式;体制创新

当前的经济危机,使全球经济面临衰退威胁,以“东方大港”著称的宁波,也遭受了一定的影响。面对危机,作为实体经济中最脆弱的经济单元,宁波中小企业更应密切关注市场发展动态,立足自身特点,在保证企业运营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处理好生产经营中的各种矛盾,创新发展模式,从而实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一、宁波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宁波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模式的现状

1 企业结构以中小型为主,规模化程度明显提升

宁波民营经济当初从拔郎鼓的小货商、前店后厂的小作坊等起家,99.9%以上都是中小企业。近年来,一大批民营企业在竞争中发展壮大,逐步向规模经营、综合经营、集团经营迈进。如帅康、方太、奥克斯、大红鹰、雅格尔、浪木、沁园、博一格等都具有一定的规模。2007年宁波市民营经济注册资本超过1500亿元,还涌现出一批规模型企业,全市有465家私营企业的总产值或销售总额超过1亿元,其中包括164家私营企业集团。从经济总量看,民营经济已占宁波全市的70%,民营经济当之无愧地成为撑起宁波经济的重要脊梁。

2 产业领域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科技化趋势逐步增强

宁波民营经济主要源于农村工业化,因此,首选市场需求旺盛而又容易进入的日用消费品领域。目前虽然除国家垄断经营的行业之外,民营经济几乎涉足所有领域,但大多属于制造业、批零业、餐饮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宁波传统的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渔业、五金、服装、小家电、模具、文具等行业。但宁波非常注重科技型的民营企业发展,宁波民营企业加快从“制造”向“创造”转型。2009年市科技局召开新闻会宣布,2009年1月至11月,宁波获国家授权专利13298件,首次突破万件,总量列浙江省第一,同比增长48.1%,增速居全国计划单列市首位。

在政府引导下,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倒逼,宁波民企紧贴市场搞技术创新,并积极申报专利,仅这两年全市就申报专利3.6万件,是过去6年的总和。依靠技术创新和专利成果应用,宁波一批民企率先突破要素制约、贸易壁垒等发展瓶颈。2008年下半年至今,利时集团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传统塑胶制品市场急剧下滑的局面,先后投入1.2亿元研发经费,平均每周推出两款以上新产品,2009年利润增长30%以上已成定局。吉品信息科技公司两年来没有新增工厂用地,靠着推陈出新的高科技产品,2009年1月至11月销售收入同比增长80%,一款自主研发的射频连接器广泛应用于3G网络,为公司带来1200万元销售收入。沁园集团手握300多项专利,向国内外净水器生产企业收取的专利使用费,仅2009年就有300多万元。从“制造”转向“创造”,宁波民企效益大幅攀升。2009年前11个月,剔除政策因素导致利润大幅上涨的石油加工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逆势增长30.9%,综合能耗下降4.5%。

3 分布形态以“块状经济”为主,集聚化效应日益显现

宁波民营经济立足当地优势,依托专业市场,形成了大批“一县一品”、“一区一业”等被喻为“块状经济”的区域特色产业。余姚的中国塑料城、鄞州的宁波轻纺城、慈溪周巷的中国食品城在全省及全国同类市场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块状经济的发展也使各县(市)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业,如北仑的模具、灯具;奉化、鄞州的服装;余姚的塑料、水暖器材;慈溪的轴承、布料;象山、宁海的水产品等。

4 资本供给以内源型为主,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宁波民营经济主要依靠当地老百姓创业,初始阶段的企业投资者“乡土”气息浓厚,相对于珠三角、苏南等地区,其对区域外资金和经营管理人才的依赖性较弱,所以被视作走内源型的发展路径。但内源发展不等于封闭发展,长期以来宁波民营企业的原材料和产品销售市场“两头在外”。特别是随着发展层次的提升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程度不断加深。2009年,宁波市民营企业在金融危机中表现出较强的抗风浪能力。宁波海关统计显示,1~7月份宁波市民营企业实现进出口额146.8亿美元,占宁波市进出口总值的46%。其中出口达到101.9亿美元,占全市同期出口额的49.61%,超越外资企业成为第一出口大户。在体现出口企业竞争力主要衡量指标的“一般贸易”这一项上,宁波民营企业表现突出。统计显示,宁波市民营企业以一般贸易为主,该项下进出口额为130.4亿美元,占同期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的88.8%。同时,民营企业努力“引进来”、“走出去”,利用外资嫁接改造,多途径到境外建立营销机构、研发中心、生产和原材料基地。

(二)宁波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1 宁波市民营企业中,公司的董事长或总经理由最大股东担任,且董事长和总经理合一的占绝对地位。少有外来的职业经理人专门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治理是形式上的分权,实质上仍然处于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合一的古典集权状态,没有达到所有权与经营权有效分离、合理制衡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

2 民营企业中拥有管理股和技术股的不足10%,拥有职工股的企业不足20%,这表明:民营企业仍然停留在货币资本入股的方式,不重视管理、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股,股权结构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3 资本结构单一,融资渠道狭窄。主要是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而在银行贷款方面,中小企业因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而遭受着体制歧视。我国在法律上没有对中小企业的地位进行明确界定,尤其是缺乏适应中小企业的信贷管理办法,这就造成了现在金融机构对待中小企业申请贷款问题的处理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想贷就贷一点儿,不想贷就不贷。

4 家族企业占绝对比重,经营管理集权化。宁波市大多数民营企业是家族企业,约占总数的70%。家族成员不仅是企业的所有者,而且又是企业的经营者,企业的经营管理运作体系通过血缘、亲缘、地缘纽带维系,管理较松散、不稳定。它更多地运用非正式规则来管理企业,“人治”行为明显,是一种落后的企业管理模式,不利于吸引优秀的职业化管理和技术人才,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5 管理模式落后,从业者整体素质不高,忽视对人才的投资和管理。总的来看,中国民营企业目前存在阶段人才需求不清、具体引进人员层级不清、岗位设置缺乏侧重、相应条件选择不当、引进策略针对性不强、缺少早期引入磨合考验和合理鉴别等

方面问题。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观念滞后、忽视员工培训、缺乏激励机制。

6,企业文化定位模糊,缺乏对企业文化的本质认识和足够重视。中国民营普遍存在发展迅速而后劲不足的现象,甚至是“昙花一现”。北京致远研究中心调查表明,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不到3年。表面上看,不良的发展环境以及内在组织和制度缺陷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但从更深层次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文化层面的问题。

二、宁波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模式创新的对策

(一)创新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

其内涵是围绕增强民营经济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着眼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企业从主要依靠粗放经营、数量扩张向主要依靠集约经营、结构优化转变,从主要依靠资金、劳动力等实物型资本投入向更加注重科技、人才等知识型要素支撑转变,从主要依靠本地资源与市场的内源发展向更加注重全球资源与市场的外向拓展转变,从主要依靠先发性的灵活经营机制驱动向更加注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制度创新转变,从单纯追求自身经济效益向更加兼顾社会整体效益转变。

(二)推进民营企业发展模式创新的切入点

1 加快民营企业“制度”创新是发展模式创新的基本前提

宁波市中小民营企业多为家族式,家族制的产权形态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如内聚力强、决策机制灵、减少成本等;又有消极的一面,如“家族情结”、人才壁垒、融资单一等。民营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摆脱家族治理的局限性。在尊重出资者意愿的前提下,要积极推动民营企业按照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进行改革,形成开放多元的产权结构,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职业经理人市场和社会诚信体系的完善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加上我省民营企业家通常将经营家族企业看作体现家族追求与实现家族成就的事业,因而多数民营企业还不可能一步由“家族化治理”向“职业化治理”转变。所以具有现实意义的是立足国情,设计一种由家族成员和职业经理人共同参与的“互信共治”模式,即把现代企业制度与家族制结合起来,家族在企业中仍然保持控股,家族成员在相当程度上继续掌握经营控制权,但大部分中高层管理人员乃至总经理为非家族成员,由此建立现代家族制模式。如宁波方太集团除董事长、总经理由父子担任外,所有中高层管理人员无一家族成员,全部引进外来高学历人才。而即使是完全延续家族制的企业,也应避免成为“家长制”企业,需在维系血缘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制度化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使企业运作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要求。

2 加快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是发展模式创新的根本保证

推进发展模式创新,从根本上要求企业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当前,要强化企业创新动力机制,特别是鼓励培育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比如,正泰集团在民营企业中率先建立了部级的技术研发中心、理化测试中心、计量中心和低压电器检测中心,构建了以温州为基地、上海为中心、美国硅谷为龙头、相关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多层次技术开发体系,极大地增强了自主创新能力。当然,对大多数民营企业而言,技术内生能力有限,难以开展真正意义的原始创新。因此,把握国际技术转移的趋势,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有效地从外部获取先进技术,是企业克服成长过程中“技术瓶颈”的一条重要途径。这里既包括企业有步骤地引进成熟技术或标准技术,也包括签订技术协议形成国际技术战略联盟模式,还包括通过跨国购并将国外研发机构内部化等途径实现。同时,政府也要采取政策措施,激励民营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完善公共科技基础设施。省政府2008年根据系统集成、开放共享的原则,采取理事会、股份制、会员制等形式,推动设立了首批18个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行业、区域创新平台,已取得积极效应。

3 加快民营企业“组织”创新是发展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

从浙江省来看,量大面广的民营企业依托区域特色产业形成了专业化协作,但产业集群化水平还不高。因此,要鼓励“块状经济”中的龙头企业将上下游的中小企业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强化以技术、资本、品牌等为纽带的紧密型关联产业网络体系。在这一体系中,龙头企业主要集中精力进行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至多从事极少数核心部件生产,其余均由配套的中小企业生产;而中小企业专注于某一制造环节,可实现专业化、规模化所带来的最佳利润。同时,中小民营企业通过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完全能够主动进入大企业乃至跨国公司产业链和营销网。比如,杉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未来要走综合商社的路子,就把伊藤忠引进过来,借助伊藤忠的管理、经验和资源优势把杉杉做大。

4 加快民营企业“管理”创新是发展模式创新的关键环节

管理创新的决定性因素是企业家素质。应该说。第一代民营企业主都特别能吃苦、能拼搏,这一素质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体现了善抓发展机遇的秉赋。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不少民营企业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已越来越不适应。因此,要加快完善民营企业家以及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体系。浙江省组织实施了“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全面整合社会资源,分层次、分类型进行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经营管理、技术应用等专业培训,并切实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把打造品牌作为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主攻方向。实践证明,培育著名品牌是一个从设计到生产、从销售到服务的进行长期科学管理、精细管理的过程。要始终强化产品质量管理,加大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和国内先进行业标准的力度。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制订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策略。加快推进民营企业管理信息化,努力优化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要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财务会计核算等规章制度,建立安全、卫生、劳动保护等责任体系,全面提升民营企业的管理层次和水平。

5 加快民营企业“文化”创新是发展模式创新的精神支撑

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民营企业应当成为重要力量,而这需要企业文化创新作基础。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认同的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凝聚功能。要积极推动民营企业树立以人为本、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经营宗旨,特别是增强民营企业家法制观念、诚信意识和社会公德,切实把追求企业盈利与履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

(三)营造民营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的良好环境

1 努力构建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

2005年初,国务院制定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各地要狠抓贯彻,全面落实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进一步清理和修订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法规政策。应该说,当前对民间资本准人的明文限制已越来越少,但具体实施中却会碰到不少“玻璃门”、“橡皮墙”现象,对此必须努力冲破。要进一步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法规,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坚决制止

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通过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维护好民营企业的各项合法权益。同时,依法对民营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劳动监察和劳动关系协调,建立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信用征集体系和失信惩戒机制,促使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2 积极改善要素资源保障环境

推进民营经济发展模式创新,亟需缓解要素资源尤其是创新型要素的瓶颈制约。要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在人事管理、职称评聘、政府奖励等方面对民营企业人才公平对待,在面向社会的资助、基金、培训项目等公共资源运用上对民营企业平等开放,并破除人才流动中的区域、身份、所有制等限制,配套做好社会保障、户籍管理等相关衔接工作。要加快发展职业经理等人才市场,建立各方支持的大容量的经理人才信息库,形成规范的经理人才市场工资制度和评价制度。另一方面,完善资本市场,提倡公平信贷。要改进对民营企业的资信评估制度,支持金融机构从民营企业的特点出发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设计更多适宜的信贷业务品种,并降低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的进入壁垒,探索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此外,加强能源、运力、土地、重要原材料等供需衔接和合理配置,为创新民营经济发展模式提供有力的要素资源保障。

3 全面优化政府公共服务环境

创新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主体是广大企业,但政府的服务和引导工作必不可少。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事程序,推进政务公开,优化投资环境,努力建设面向所有社会公众和市场主体的服务型政府。当前,对企业不使用政府性资金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政府仅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角度进行管理。要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政府采购、行业标准等杠杆作用,促使民营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同时,注重对民营经济的产业政策引导,及时向社会和传递政府规划、政策措施、市场需求等宏观信息,有效引导民营企业投资和经营活动。规范发展各类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国际化,民营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和纠纷。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组织行业自律和集体应诉等功能的同时,有关政府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对民营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援助以及国际贸易争端、反倾销应诉等各方面的服务,推动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四)创新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径

1 推进民营企业走“集约”之路

在宁波市工业化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民营企业通过大量使用廉价劳动力、土地和原材料,充分发挥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进行资本积累,这既是可取的又是必然的选择,但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因此,要强化资源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研究完善价格、财税、投资和定额管理等措施,让民营企业切身感受到粗放扩张无利可图,只有通过集约经营,才能赢得市场,促使企业可持续发展。

2 推进民营企业走“升级”之路

长期以来,宁波民营经济总体停留在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层面,产业选择侧重于回收期较短、风险相对小的传统制造业,产业层次主要局限于低技术领域,因此,大多凭产品价格低廉实现市场拓展。但这一局面已遭遇“天花板制约”,必须通过产业和技术优化升级,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为此,宁波市积极融入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着重做好“提升存量”和“优化增量”两篇文章。“提升存量”,主要是对现有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改造;“优化增量”,主要是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高起点发展一批民营高新技术企业。

3 推进民营企业走“开放”之路

创新发展模式不可能关起门来练功夫,必须在开放的环境中挖掘和培育比较优势。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业将出口转为内销,但还是要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境外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因地制宜地“走出去”,深度进入国际生产体系和销售网络,在开放合作与竞争中转变增长方式。比如,宁波余姚的帅康集团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出口以色列、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广大用户信赖。宁波的民营企业注重品牌建设,以品牌立企,以名牌兴业,纷纷实行“名牌战略”。目前,宁波民营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4个,中国名牌44个,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出口名牌20个。涌现出雅戈尔、波导等一批上市公司,杉杉首开宁波民营企业在香港、美国上市的先河。95家企业的114种产品销售在全国排列第一位,金田、铜业奥克斯等3家民营企业年销售收入分别突破百亿大关。

4 推进民营企业走“和谐”之路

国民经济管理模式范文7

关键词:产业经济 民族地区 区域经济 发展模式

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其区域范围的社会发展建设而言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民族地区作为我国相对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甚至落后的区域,发展其经济成为推进民族地区建设的重要任务。新时期我国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任务,而民族地区作为各方面相对薄弱的区域,与我国全面建设发展任务的进一步落实关联密切。为了更好的控制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将其放置于新时期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产业经济视野中,并进行相应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概述

(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特征

民族地区经济属于我国重要的区域经济类型,与一般地区的经济有着明显的差别。由于民族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集区,因此其区域经济也表现出独有的特点。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出三个特征。

第一,民族地区经济的数量及质量与我国其它地区不同,表现出明显的独特性。由于民族地区的自然条件、文化条件等许多客观因素的差异,使得其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形成了独有的特色。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数量较少,因此民族地区经济类型的数量明显少于普通地区的经济类型。而民族地区文化差异使得其经济质量与普通地区的经济质量又出现了极大的差别。虽然与普通地区的经济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其作为民族地区经济性质的依据,最重要的是表现出明显的民族性特色和优势。同时,以自身独特的优势为依据,实施经济的发展,就是民族地区经济的最基本性质。

第二,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及形成需要时间较长。由于民族地区文化的独特性,新的经济发展类型或模式在民族地区的产生、发展、成熟,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文化渗透过程,因此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及形成也需要经历同样长的时期。相对于普通地区文化融合性较强的特点而言,民族地区的新经济类型发展所需时间更长。

第三,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不同于普通地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一般会遵循传统经济发展类型。在传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以经营运作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长期占据着主流,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这种发展模式早已成为过去。但对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而言,仍然实施这种以经营运作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且通过与民族地区文化的不断融合,而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独特优势的区域经济类型。

(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与其区域性特点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色,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而言,民族地区是最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然而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变革,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成为这一背景下的特色经济发展类型。

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我国普通地区有着明显的区别,其是一种以少数民族聚居地为核心的区域、特色、民族经济发展模式。由于其以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为文化基础,因而其经济运行模式中也包含了诸多与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的因素。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与产业化经济发展模式不相协调的因素,这些因素成为当前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的主要切入点。

二、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对产业化经济提出的发展任务,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关于经济发展的产业化转变及升级,都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任务。民族地区作为一种特殊的与文化密切相关的区域经济发展类型,其自身存在着许多与产业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明确,是研究其产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政策层面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设完善,与经济发展相关的政策和制度都得到了不断的变革。然而由于民族地区的多元文化形式,以及多元经济类型,使得基于文化差异而形成的经济融合极为困难。特别是在产业化经济发展背景下,由于对区域性经济发展模式的融合需求较为突出,同时还要求较高的经济发展实力,因此民族地区的经济难以实现有效的产业化变革。同时,除了基本的产业化经济发展政策外,政府并未根据民族地区的经济产业化转型制定有力的发展政策,从而使得民族地^的产业化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甚至停滞,极大的影响着当前民族地区经济的产业化转型。

(二)发展环境的问题

民族地区从其经济发展环境方面来看,有着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诸多制约因素。例如区域安全条件、交通运输条件等,均无法与其它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区域相比,在这些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弱势,使得民族地区的经济实施产业化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产业化经济发展对经济运行速度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基本的社会或区域环境与条件,是为其运行速度提供支持的最基本条件,民族地区在产业化经济发展条件方面的缺失,使得其产业化发展面临明显的困难。另外,产业化发展经济需要较高的经济运行水平,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必不可少,而民族地区由于基础建设水平不足,专业的产业化经济人才严重缺失,使得其产业化发展的动力不足。

(三)企业管理的问题

区域经济的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区域范围内企业管理的强大,只有对区域内的企业实施大力度的管理与整治,综合各企业的优势,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才能进一步实现产业化发展水平的提升。然而当前我国民族地区由于大部分企业缺少对其自身科学管理的意识,现代化管理水平明显不足,使得企业及行业的产业化发展条件明显不足。企业管理发展水平的滞后、科学管理观念的严重不足,都使得企业的战略管理存在较大失误,难以与产业化经济背景下的我国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因此实现产业化经济发展,面临着长期的改革任务。

三、民族地区经济产业化发展模式构建措施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随着我国产业化经济不断发展,国家相关政策也提供了必要的帮助,为了使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实现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实施相应的政策扶持是必要的。由于我国民族地区往往都有着自身的显著特色,因此以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为依托,发展其优势产业,是其实现产业化发展模式的正确选择。例如民族地区往往由于自然条件良好,有着良好的农业资源,无论是土地资源、水资源,还是气候资源,都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因此在实施政策扶持时,根据其区域特点进行相应的政策支持,推进其农业的全面产业化发展,通过相关基础建设的不断加强,为其产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根据民族地区的自身优势,实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极为必要。鉴于民族地区相对不足的基础建设水平,通过政策扶持手段,加大其基础建设的力度,实现交通体系的完善,为其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二)发展对外贸易

我国有很大一部分民族地区处于边境地带,因此在发展对外贸易方面有着一定的区域优势。民族地区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需要有效扩大贸易规模,才能使得产业化发展的速度得以不断加快。因此可根据对外贸易的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赋予民族地区一定的经济发展自,使其经济能够在自主发展的状态下,逐步完成产业化模式的建立与转变。同时,相关管理部门还应当根据民族地区的区域经济产业化发展制定出相应的发展规划。例如,以对外贸易发展为目的的民族地区经济,可在对外贸易形式上加大研究力度,通过建立新型民族地区经济产业化类型,扩大在边境区域范围内的贸易影响力,促进其经济产业化模式的深化发展。

(三)加强民族地区教育建设

民族地区在产业化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专业型经济人才的不足,这将是其未来产业化发展变革中最大的制约因素之一。高素质的产业化经济发展人才,能够以科学的经济发展和管理理念来引领区域经济走向更加顺利的发展道路,而民族地区教育建设的不足,使得这一产业化发展条件难以实现。加强地区教育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现代化经济专业人才,才能在区域经济产业化发展的任务中,发挥出强大的力量。使得民族地区的产业化经济类型保持大的市场竞争力,将其特有的条件或资源优势在产业化经济发展中发挥出最大功能,促进产业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

另外,在教育建设投入增强的情况下,优秀人才的培养,使得创新发展的理念在民族地区的经济产业化发展模式建设过程中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由于传统经济发展理念下,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创新性明显不足,而随着教育建设的投入,一些民族地区企业管理者或个体户,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创新性经济发展理念。而这些创新理念的输入,无疑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四)优化资源配置

民族地区从其自身环境和资源情况来看,有着其它地区所无法替代的优势,然而受其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使得这些优秀的环境与资源优势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在其未来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中,优化资源配置,是其推进产业化经济发展模式落实的最重要手段。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当前我国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应当依托市场经济大发展环境实施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向着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化市场经济类型转变。同时,大力发展其自身资源优势,提高区域经济市场竞争水平,也是实施资源配置的重要原则,始终坚持对其自身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优势的利用,最大化发挥区域经济特色在市场中的价值,最终必然能够使得民族地区的经济实现产业化发展模式的不断优化。

四、结束语

本次研究针对产业经济视野下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所展开的一系列分析,使得我国明确了当前影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建立起新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范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能够有力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加快发展。从当前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未来发展民族地区就只有明确产业化经济发展任务,发挥其区域经济优势,实施多方面的改革优化。通过政策性支持、基础建设加强、发展模式创新等多种手段,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与强盛,从而推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建设。

参考文献:

[1]黄艳.产业视角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探析[J].中国商贸,2014,33:148-149

[2]姬忠民.产业视角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探析[J].企业研究,2014,12:162

[3]钱利英,吴映梅,徐燕苗.滇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演进状态协调分析[J].经济地理,2010,08:1278-1282+1293

[4]罗添元,龙少波.我国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10,10:31-37

[5]郑长德.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研究[N].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2:112-123

[6]李天国.结构性冲击与中国产业经济增长――对民族地区的结构VAR模型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3,09:28-31

国民经济管理模式范文8

1.当前农业经济在转型期间的特点

1.1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

农业作为基础产业,一直都得到国家的重视,中央出台的很多文件都是基于三农问题提出的,同时针对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也在不断提出指示和要求。农业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不光是在农业,在全国的经济领域都处于一个变革和转型的时期,所以农业加快现代化进程本身也是当前经济转型的一个主要特征。

1.2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这其实是由于我国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快而导致的情况,但这并不代表农业不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改革开放自从开始以来,程度就看一直在不断加深,现代科技在第二第三产业中推动作用十分巨大。但是在农业方面却做出了很少的贡献。究其原因是因为农业一直贡献自身的发展来推动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当前国家正在对现有政策进行不断地调整,让三大产业不断融合进行更为良好的发展。所以当前看来,虽然第一产业正在不断缩减当前所占的比重,但是并不代表农业失去了其应有的基础地位。

1.3劳动就业结构有了根本性变化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速,农业科技化、机械化、精细化作用越来越明显,需要参与到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农村出现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型,随着国家对二元制的户籍制度的打破,有利于人口流动,这也从一个侧面推动了农村人口外移。特别是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从就业、服务、子女升学、医疗等方面对城市中的农村人进行政策鼓励和倾斜。让原来农业人口有了到城市生活的更好愿景。

2.我国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变革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1以人为本,最大限度的维护

农民利益农业经济转型时期,旧的传统农业管理模式必将退出历史的舞台。新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推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最大限度的维护农民的利益。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坚持以维护农民利益为前提。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发挥好农民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当前管理模式转型的关键。要做到以人文本可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管理模式的设定不能损害农民的利益,这是前提;另一方面,现代管理模式的实现离不开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因此还应积极培育相关人才,发挥人才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2.2循序渐进,合理有序的推进经济转型和管理模式变革

我国现实的国情决定,农业经济转型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农业人口众多、地区生产差异大、资源分布不平衡等,农业生产经营中面临诸多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村合作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整体规模偏小。虽然土地流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看,流转规模还需扩大。

2.3因地制宜,鼓励引导创新型农业经济管理模式

我国各地的气候因为地理位置上的差异存在着很大不同,所以想要农业上的发展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根据实际情况与信息显示,实行因地制宜的农业管理模式,是较为妥善的一种处理对策,可以有效突出农业发展上的地区特点。在实际工作落实的过程中不同的发展阶段,工作人员需要将计划根据形势做出相应的调整,根据经济转型的总体方向对农业上的模式选择进行规划,一定要在具体政策实施上突出当地总体环境上的特点与优势,通过技术调整与组合让实践经验得到针对性的落实与总结,不断在技术更新中发现商机。

3.结论

国民经济管理模式范文9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建议;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1.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01

农村集体经济是20世纪50年代产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基于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该以何种方式发展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我国经历了资产承包制和租赁经营后,慢慢扩大农村集体经济范围,兴起一批村办集体企业和股份合作企业等经济形式。农村集体经济呈现多样化发展状态,有利于增加我国农民的稳定收入,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服务功能,促使农民群众向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发展。文中以影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入手,介绍一系列优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分析影响农村集体经济的因素

(一)人才严重短缺

农村地区所处的位置影响其无法吸引大量优秀专业人才。同时,农村部分村干部文化素质不高,多数为初中及以下学历,不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无法快速搞好农村经济。加之县级农技人员严重不足,各县农委约有6名专职农业技术人员,无法针对每个村庄展开实地性指导。

(二)缺乏有效的政府支持

集体经济发展不单单缺少合理的总体规划,有关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基础数据存在模糊不清的情况,为政府制定合理政策带来一定难度,也从侧面反映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混乱、缺乏有效指导等问题。目前,农民迫切希望政府执行土地使用、启动资金等各项优惠政府。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各个地区对农业投入不足,部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严重损坏,缺少相应的资金进行修复,村集体收入除去办公经费、计划生育开支等费用所剩无几。

(三)集体经济制度存在缺陷

集体经济不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其内在原因,因现行制度主要针对村委员对集体资产实施经营管理,部分并未建成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经营管理缺乏适当的监督,时常出现的情况。同时,集体经济收益无法很好地改善农村公共设施或发放村民服了,甚至成为引发腐败的根源,这导致农民不支持集体经济。

二、改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的对策

审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的影响因素及问题,提出以下相关的改善策略。

(一)制定有效的管理机制

集体经济财产权隶属于农民集体,因此,需要选定合理的人进行治理。目前,我国政府实行派遣人进行管理,上述人、委托人对其无法实时有效监督,集体经济组织自然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合作经济管理模式由农民自行组织,实施民主管理、自主经营的模式,该组织内重大事物多数由社员民主表决决定,真正意义上代表社会的利益和意愿。

(二)创新人才管理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在农村的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为保障农村村干部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必须主动扩大高素质村干部候选人有效供给。采用引入市场的观念,不断扩大选人、用人渠道,为农村各个阶层选择优秀的人才。同时,地方政府要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为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创设良好环境。对部分城郊地区、流动人口频繁流动的区域,可以适当放宽村干部身份限制,准许某些准村民参与村干部选举。通过各个途径打破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封闭型农村社区,不断拓宽村干部来源渠道,为农村基层组织提供大量优秀的人才。

(三)开展合作经济的主要途径

农民合作经济是国外发达国家普遍使用的农业组织形式,大于90%发达国家的农民均参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国外执行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以专业性和综合性合作经济两种模式,专业性合作经济形式实施按劳、按股进行分配和管理,根据市场机制实行。综合性合作经济模式由农民自行建立逐渐形成由中央至地方的半垄断组织体系内。我国更适应执行美国这种专业性经济模式,但考虑本国实际国情,可以考虑一企业领头农户入股的方式组建合作社,执行按股、按劳动分配制度,严格按照民主管理原则实施管理。从政府角度来说,政府必须转变职能,由原有的管理角色变为引导和扶持角度。政府部门通过积极引导帮助农民创建各类合作社,但必须保证农民自主管理权力,不可依据自身意愿干预合作社管理和经营活动。那些由政府牵头建立的合作社,政府部门可进行有效的监督,预防其完全被企业控制。同时,必须打破行政区域束缚,合作社成员不可单单局限在本乡、县区及外省的合作社,便于扩大合作社的规模和管理效果。从农民角度来说,我国多数劳动力素质较低,因此,必须开展各项培训活动,让农民学习先进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管理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趋势更加明朗化,但必须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把利民惠农的服务事业落到实处,从执行合理管理体制、创新人才模式等方面入手,促使农村集体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超.浅析我国农村集体经济[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3,34 (9):138.

[2]卢红.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探究[J].中国农业信息(上半月),2014,15(7):99-99.

[3]周润书,程守红.功能视角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集体经济收不抵支的思考―以东莞市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3,11(5):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