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人际沟通的困扰集锦9篇

时间:2023-05-29 16:02:04

人际沟通的困扰

人际沟通的困扰范文1

一、调查结果

83%的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的最典型的特征是处事乐观、热情诚恳。

当问及心理健康的最典型的特征是什么时,处事乐观、热情诚恳排第一位(83%),其他依次是:是有良好的人际关系(56%),心平气和、与世无争(51%),吃的下、睡的香(38%)。

九成多的大学生有过心理方面的困扰。

调查结果显示:2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有心理方面的困扰,6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偶尔有心理方面的困扰,仅有2%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没有心理困扰,另有3%的大学生选择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由调查结果可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九成以上的大学生有过心理方面的困扰,应引起教育部门、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们的足够重视。

人际交往压力、就业压力、处理情感问题能力不强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压力、就业压力、自我管理能力不强是在本次调查中反应最为突出的问题,这反应了当代大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欠缺、对未来就业的担心与自身素质的严厉要求。

人际交往:人际问题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学生自卑、孤僻、害羞等无法和别人较好的沟通或者不同性格气质的同学处理问题的方式的差异也会引起人际交往的不融洽。有的大学生却常常忽视平等、互助这样的基本交往原则,常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从不考虑对方的感受,这样的交往必定以失败而告终。

就业压力:随着大学的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的推行,大学生人数大幅增长,高校教育与企业的需要脱节,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难问题。

情感问题:大学生情感问题主要是友情、爱情方面的问题。大学生情感困扰主要集中在恋爱困扰。爱情是校园里一个敏感的话题,部分同学通过爱情排解心理压力,有的女同学或者男同学过于腼腆,和异性在一起会觉得不自在,甚至是害怕。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是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38%的大学生遇到烦心事或感到压抑时不向任何人诉说。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选择倾诉的对象依次是知心朋友(65%)、家人(26%)、男/女朋友(14%)、老师(9%)、学长、学姐(6%)、心理咨询员(5%),而有38%的大学生选择不找任何人。

调查结果从积极的方面可知,大部分同学遇到心理困扰会他人倾诉,从反面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淡漠。受传统心理观念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讳疾忌医,极力掩饰和不愿向他人透露自己的心理烦恼,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排解,久而久之,负面情绪的淤积将可能导致危机心理的出现,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学生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出现极端事件。

为什么选择向朋友倾诉而向父母倾诉的人少呢?大学生认为,朋友和自己的共同语言较多,父母和自己有些代沟,自己的一些事他们根本不了解,也不认同。而且大学生已经成年了,能够独立生活、独立解决一些困难与问题。如果碰到一点点问题就向父母倾诉,父母不了解情况,往往干着急,也难以解决问题。

87%的大学生会开导身边存在心理问题的朋友。调查结果显示:当周围朋友存在心理问题时,87%的大学生会开导他、8%的大学生认为事不关己,无所谓、对外宣传他有问题的占2%、仅有1%的大学生认为为了自身安全,能躲多远躲多远。表现了大学生热心、乐于助人的一面。

85%大学生表示自己从来没去过心理咨询室。

在问及多长时间去一次心理咨询室时,12%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一个学期或更久才去一次,而选择自己从来没去过心理咨询室的大学生达85%。3、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发挥作用不大,前来咨询的学生人数不多。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置了心理咨询机构。

但是,由于学生对心理咨询人员信任度低、咨询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学校经费不足等原因,前来高校心理咨询室咨询的学生并不多。

95%的大学生表示会认真对待心理问题。

在问及你认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否应引起重视时,95%的大学生表示要认真对待,根本不用在意的占2%,仅有1%的大学生认为无所谓。调查表明:大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

68%的大学生认为最需要辅导的项目是在面临人生重大选择时提供参考意见。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认为最需要辅导的项目依次是在面临人生重大选择时提供参考意见(68%)、解答一些思想问题(56%)、介绍一些为人处事的经验(50%)、介绍和开放校内外资源(30%)、在我难以自我控制时给予警醒(39%)。

大学生处在人生的特殊时期,在不同的年级、性别需要辅导的内容不同,当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时,渴求专业心理辅导员能对自己提供一些帮助。

近六成的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工作者最应该加强的工作是深入学生中多沟通。

调查中:57%的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工作者应该深入同学中多与同学沟通, 23%的大学生认为应该举行心理健康讲座与咨询,12%的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工作者应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仅有7%的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工作者应该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二、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几点建议

(一)学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加大心理健康的宣传力度,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展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为同学们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文化土壤。

(二)高校咨询机构工作人员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咨询要讲究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提高自身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深入同学中去,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现苗头及时给予沟通与辅导。

(三)常见人际交往障碍的克服

每个人在交往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有重大意义。提高认识,掌握技巧、充分实践,改善交往措施、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在人际交往中应尽可能地做到:肯定对方、真诚热情。在沟通时,语言表达要清楚、准确、生动。要学会有效聆听,做到耐心、虚心、会心,把握谈话技巧,吸引和抓住对方。此外,一个人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角色,在教室是学生,在阅览室是读者,在商店是顾客。在交往活动中,如果心理上能经常地把自己想象成交往对方,了解一下自己处在对方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体会一下他人的心理感受,就会理解别人的感情和行为,从而改善自己待人的态度,这种心理互换也是培养交往能力的好办法。

人际沟通的困扰范文2

一、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中最为突出的是人际关系、学习、青春期问题,现试述如下:

1. 同学间的关系问题。初中女生内心有强烈的交友需要,但由于一些女生心胸狭隘及缺乏相应的人际交往技巧,表现为孤独、同学关系不融洽、小团体内拉帮结派等现象。

2.与父母关系的问题。由于与父母缺乏相互理解及沟通不当,加上初中女生个性娇气、叛逆,往往造成亲子关系紧张。

3.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初中女生心理特别脆弱、敏感,更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和理解。她们往往会产生老师偏心、不公平、不关心自己等错误的认知,以及感到失落,没有归属感。

4.学习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考试排名,题海战术,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5.青春期心理问题是初中女生心理困扰中较为又一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初中阶段,性器官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女生主要表现为性情多愁善感,容易产生青春期闭锁心理。另外,初中学生开始对异性出现好奇与向往,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女生更容易涉足早恋。

综上,由于初中女生情感脆弱,且敏感多疑,在人际关系问题、早恋问题、学习适应等方面产生的心理冲突比男生更为突出。因此,我们尤其要正确认识初中女生的心理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二、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针对初中女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教师和家长必须引导她们正确认识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1.开展心理辅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初中女生产生这些心理困扰,既与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有关,又与她们自身生理发展有关,如学习竞争加剧,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所造成的烦恼与忧虑,以及部分教师、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念造成的心理压力等。这些都需要初中女生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

心理辅导是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消除其不利于心理发展的因素,培养其健全的和谐的心理品质,使其主动调整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只有她们心理素质得到提高,才能自觉克服、纠正其心理困扰。对初中女生进行心理辅导,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其一是把心理辅导课程化。教给她们一些自我调控的方法,正确认识已有的困扰或障碍;其二是组织心理辅导活动,进行个别辅导与咨询,以及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团队活动中渗透心理辅导内容。

2.积极关注,激发学生心智潜能

要消除初中女生的学习困扰,首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大多数女生认为学习成绩不好是由于自己能力不够或智力低下造成的,这就严重地挫伤其学习自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较强的自信心往往能激发其智力活动,使其智力活动的水平达到最佳状态。所以,教学活动中,要多采用鼓励、赞扬、期待、肯定等评价方式积极关注学生,以建立自信心,调动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初中女生学习负担过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心理负担过重,只要加强学习辅导,注重学习信心的培养,传授学习方法和策略,其负担过重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3.引导健康情感,鼓励学生正常交往,

人际沟通的困扰范文3

高校师生 关系困扰

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和创新意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班人的重任,高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在师生关系中进行的,作为大学核心角色的教师和学生,他们的关系应呈现出宽容、和谐、平等、交流、互动的特征。

为了进一步了解高校师生关系困扰的真实情况,本人对南阳师范学院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及调查工具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河南省南阳师范学院学生进行抽样。分别选取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各年级共180人,采用《高校师生关系困扰的诊断问卷》对其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 152份,有效回收率为84.4%。

采用访谈法对我校部分教师关于高校师生关系困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访谈,共访谈20人,取得了比较能说明问题的第一手资料。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

对问卷进行筛选后,将有效问卷的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均数、独立样本T检验等分析处理。

二、高校师生关系困扰的基本情况及结果分析

(一)学生方面对高校师生关系困扰的相关看法

1.学生对高校师生关系状况的总体满意度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本校师生关系状况的满意度还是偏好的,其中有2.6%的大学生对高校师生关系状况非常满意,他们认为与教师的关系不存在困扰,师生关系非常融洽。有31.6%的人对高校师生关系状况比较满意,而认为高校师生关系关系一般的占到53.9%,但不能忽视的是,仍有10.5%的学生对师生关系状况很不满意,他们认为自身与教师的关系很不融洽,师生关系不仅存在困扰,而且困扰程度还十分严重。

2.高校师生冲突

师生冲突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绪对立或公开的对抗。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从师生冲突的频率和师生冲突的程度两方面进行考察。

通过调查发现,高校师生冲突的频率比较低。在对“你与老师发生过口角或冲突吗”这一问题的回答中,选择“经常发生”的只占0.7%, “有时发生”的占3.9%, “很少发生”和“从没有发生过”的分别占52.6%和65.8%。在已经与老师发生过冲突的学生当中,冲突程度也是很低的。在对“由于和老师之间的矛盾,你产生过报复他(她)的想法吗”此问题的回答中,我们发现,选择“经常有”的占1.3%,“有时有”的占11.2%“很少有”的占25.7%,“从来没有过”的占60.5%。

3.高校师生交往频率

通过调查发现,其一,我校师生交往频率总体不高;其二,相对而言,学生与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教师的交往频率较高,经常交往的分别占7.2%和8.6%;其三,与公修课教师的交流最少,经常交往的仅占0.7%,从不交往的占到23.7%。(具体情况见表1)

4.高校师生关系困扰的主要表现及程度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结合调查采用的《高校师生关系困扰的诊断问卷》,我们认为,高校学生与教师相处的困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学过程中高校师生关系的困扰。表现为学生不能理解或接受教师的讲解或学术观点,教师在课堂上吸引不了学生,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不能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学生的独特见解得

不到教师的肯定,创新能力和自主意识没有得到教师应有的重视。

第二,高校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困扰。主要表现为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感到紧张不安甚至焦虑,难以找到可以倾诉内心隐秘的教师。教师难以察觉学生的不良情绪,对学生冷漠,很少与学生主动交流沟通。

第三,高校师生之间的地位困扰。主要表现为教师以自身为中心,在行为与思想上压制支配学生,使学生屈服于教师的命令和权威。

从调查结果来看,在师生关系的总体水平上有3.3%的学生与教师相处感到非常严重的困扰,61.3%的人感受到中等程度的困扰,这一结果与李海文对中山师范学院学生的调查结果不同,我校师生关系困扰严重程度低于其调查的学校学生,而对师生关系感到中等程度困扰的学生比例要高于他的调查结果。(其调查结果相应比例为6.13%、 45.59%)

从不同年级来看,总体上大四学生在师生关系中感到严重程度困扰的比例较高,占10.8%;大四学生在师生关系各困扰因子上严重程度的比例均高于其他年级,其中受到教学过程中严重困扰的占13.5%,在情感上存在严重困扰的人占29.7%,有严重地位困扰的则占5.4%;而大一和大三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感到中等或轻度困扰的比例较高,其中教学过程中受到中等程度困扰的分别占58.5%和60%,在情感上存在中等程度困扰的人分别占70.7%和71.4%,有轻度地位困扰的则分别占70.7%和68.6%。具体情况见表2和表3。

(二)教师对高校师生关系困扰有关问题的看法

通过对我校部分教师的访谈发现,总体上教师认为高校师生关系现状很不乐观,大部分教师对高校师生关系不够满意。这表明许多大学教师也对高校师生关系困扰的严重程度有所察觉。

(三)我校师生关系困扰的总体状况

通过调查和对以上材料的整理,我们就我校师生关系困扰的总体状况作如下总结:

1.总体而言,我校师生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但师生间的关系困扰也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受到师生关系困扰的程度还比较严重。师生之间交往的内容在学习方面居多,但深层次的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却比较少。

2.相对而言,大四学生在与教师的关系中存在困扰的比率较其它年级偏高,大一和大三学生在与教师的关系中感到中等程度和轻度困扰的比例较高。

3.虽然我校师生之间的关系困扰普遍存在,但师生冲突还是非常少的。教师和学生对我校师生人际关系质量的主观评价比较高。

参考文献:

[1] 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89.

[2] 付治平.和谐社会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 田汉族.关系教学情况[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李海文.师生相处的行为困扰及原因分析[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12月总第88期.

人际沟通的困扰范文4

(一)研究设计1.研究对象:以江苏省无锡市江南大学学生作为被试,用随机抽查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72份,有效问卷245份。其中男生127人,女生118人。2.研究工具(1)大学生自尊量表。采用山东大学张艳青的硕士毕业论文《大学生自尊量表的编制与初步应用》中的大学生自尊量表。该问卷共有40道题目,包括学业自尊、人际自尊、家庭自尊、身体自尊、利他自尊、社会自尊和整体自尊等七个维度。该量表运用折半信度测量法测量出信度0.86,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有效性。(2)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该量表由郑日昌编制,共有28道题目,包含人际交谈、人际交友、待人接物和异往等四个维度。得分越高,说明人际关系困扰程度越严重,得分越低,说明人际关系越好。该量表的a系数为0.86,分半信度为0.78,内部一致性效度和结构效度都符合测量的要求。3.数据统计数据的统计与处理运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基本的统计值,T检验、差异分析、相关分析等。

(二)调查数据分析1.大学生自尊水平调查与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自尊总体处于中等水平(M=143.18)。从自尊的维度上看,家庭自尊的平均得分最高(M=23.65),整体自尊(M=17.41)和学业自尊(M=17.31)平均得分处于中等水平,社会自尊得分(M=15.87)最低。究其原因,可能是现在独生子女家庭比较多,学生得到父母的关心更多,因此大学生家庭自尊处于较高的水平。而社会责任感方面,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加上社会风气及这方面的教育有些问题,导致大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的利益,整体社会责任感偏低。性别差异上,男生总体得分(M=141.92)低于女生自尊的总体得分(M=144.57)。在人际自尊、家庭自尊、利他自尊维度,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而在身体自尊维度,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2.843,p<0.05)。笔者认为,女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比男生好,在人际沟通中更加愿意敞开心扉,交到更多的朋友,所以女生人际自尊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而在家庭自尊维度上,女生与父母的交流更多一些,可能与父母的关系相比男生更加亲密一些。在利他自尊维度上,由于性别的差异,女生在为人处事方面会更多地考虑他人的感受,也愿意更多地为他人考虑,而男生则比较关注自己,对他人的关心相对较少。女生对自己的外形和身体状况更为在意和敏感,而男生则对此相对随便一些,因而女生的身体自尊维度得分较男生低。不同专业大学生的自尊也存在差异。文史类的大学生自尊整体得分(M=143.38)高于理工类(M=142.88)的学生。在身体自尊维度方面,文史类学生得分显著低于理工类学生(t=-2.578,p<0.05)。由于文史类的学生当中女生占的比重较大,而理工类的学生当中男生占的比重更大,与之前身体自尊在男女性别上的差异吻合。就生源地而言,来自城市的学生和来自农村的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总体自尊及学业自尊、人际自尊、家庭自尊、利他自尊、社会自尊等维度上,城市的学生平均得分高于农村学生。这与之前很多学者的研究有些出入,可能的原因是由于国家的政策扶持,农村发展迅速,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学生越来越少,很多农村学生在城市接受教育,因此城市农村在各个方面的差异都在逐渐地缩小。独生子女学生在学业自尊维度上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学生(t=-2.661,p<0.01)。在总分及其他各个维度上,独生子女学生得分也低于非独生子女学生。这源于独生子女学生在学业方面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更大,而非独生子女学生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期望相对来说有所分散,因此,独生子女学生的学业自尊相对低。以上调查说明,大学生自尊发展处于中等水平,不同性别、专业等大学生的自尊发展存在一定差异。大学生自尊水平不同对其人际关系是否有影响,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做了以下调查研究。2.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分析总体而言,大学生人际关系处于中上水平(M=7.79)。交际与交友维度的得分最高(M=1.47),而待人接物的得分(M=2.49)相对较低,人际交谈(M=2.16)和异往(M=1.67)维度的得分居中。这一结果说明当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较少,这与之前一些学者的研究有一些出入。这大概与社会的发展有关,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开放,特别是90后,他们接触到的东西多,获得人际交往的技巧与途径也多;而家长和学校也越来越重视这方面的教育,使得大学生人际交往正常,人际关系困扰较少。性别差异上,男生人际关系总分显著高于女生(t=2.418,p<0.05),在待人接物维度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3.30,p<0.01)。由于女生普遍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在待人接物方面,女生更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而男生相对来说考虑的没有女生细致,也就更容易犯错,因此,男生在待人接物方面出现的困扰要明显多于女生。文史类的学生和理工类的学生在总体和各维度上的得分均无显著差异,理工类(M=8.21)学生人际关系总分高于文史类(M=7.51)学生。由于文史类学生读的课外书比较多,而理工科的学生则比较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因此,理工科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不如文史类的学生,影响其人际关系困扰也相对比较多。来自农村学生(M=1.79)人际关系总分高于城市学生(M=1.52)。农村学生在异往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学生(t=-1.376,p<0.05)。由于生长环境的差异,来自城市的学生从小接受到的关于待人接物方面的教育比较多,而来自农村的学生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受到人际关系方面的教育比较少,特别是在与异性的交往中,城市的学生更加开放,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则相对比较腼腆,其与异往方面出现的困扰就明显多些。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生在总体和各维度上的得分均无显著差异。从总体来看,非独生子女学生(M=7.84)得分高于独生子女学生(M=7.76)。说明非独生子女的人际关系困扰多于独生子女,这与之前学者的研究有一些出入。究其原因,现在的非独生子女家庭,家中兄弟姐妹也不多,家长对其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大,虽然和独生子女有一定差距,但差距已经明显缩小。由于独生子女所受家长的关注和照顾更多,家长和他们的沟通也更频繁,因此,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的困扰可能要少于非独生子女。三、大学生自尊和人际关系的相关性分析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到,除了身体自尊和待人接物、社会自尊与异往之间不存在显著性相关外,其他各个维度之间,包括总分与总分之间,均存在极其明显的负相关,即自尊与人际关系困扰呈负相关,说明自尊与人际关系呈极其显著正相关。自尊水平越高的大学生,他们的人际关系也就越好,自尊水平越低的大学生,他们的人际关系越差,人际困扰也就越多。高自尊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抱有积极的态度,对自身能力的评价也较高,具备良好的调节能力,所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处理问题更加积极乐观,人际关系也就越好;高自尊的大学生内心世界是和谐的、轻松的、自然的,他在与人交往时内心也就更加轻松愉悦,自然和谐。与之相反,低自尊的大学生,他们对自身持有一种消极的态度,自我评价偏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对未来没有信心,内心充满矛盾和冲突,因此,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就会表现得比较消极,容易造成各种人际关系困扰,甚至影响其身心健康。

二、建议

大学生是未来的社会精英群体,是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自尊的发展,关系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发展。通过我们的实证调查得出,大学生的自尊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人际关系处于中上水平,大学生自尊水平和人际关系呈正相关。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有效地协调其人际关系,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我们建议:

(一)引导学生悦纳自我,提升其自尊水平提升大学生的自尊水平,首先应该引导其积极地看待自我,评价自我。积极客观的自我评价是自尊的基础与核心,悦纳自我就是在正确评价基础上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通过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帮助其塑造良好的自我意象,提高其内在的发展动力。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肯定自我价值,客观地看待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成功与失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我,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对自己做出积极的评价。此外,教师应创设机会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鼓励学生多样化发展,发现和培养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多方面展示自我,通过成功经验的累积,使大学生逐渐建立对自己能力的稳固信心,从而提高自身自尊水平。

(二)健全心理咨询体系,调适其交际心态为了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高校应该建立、健全心理咨询体系,帮助大学生处理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要特别关注男生、理工类学生和农村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通过心理咨询等形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指导他们掌握一定的交往技术与方法,帮助他们克服人际交往中存在的自卑、孤僻、自傲等不良心理,让他们以良好的心态进行人际交往。通过人际交往心态的调适及能力的培养,让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交往方式,逐渐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使自己处于和谐的人际关系中。

人际沟通的困扰范文5

学生以学业为主,学习是青少年的主要生活方式,故学业类心理困扰,是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困扰类型之一。据一项针对农村中学生的调查表明,80.4%的中学生在学业方面存在困扰。由于现行的教育体制仍然鼓励追求“高分”;加上父母的严厉管教,使青少年学业负担过重,学习压力过大,常导致其睡眠不足,精神恍惚,厌恶学习,部分学生甚至出现“学校恐惧症”,经常表现出迷茫、烦躁、疲惫、压抑、内疚等困扰反应。

学习目的不明,学习动力不足,被动地应付学习,是引发学业类心理困扰的原因之一。许多青少年整日把自己置身于上课、做作业、考试的漩涡中。日复一日,周而复始,枯燥无味,从而消极应对;加之学校的教育方式陈旧、呆板,使学生对学校和教师产生了厌烦情绪,自我评价降低,总觉得自己不行,自卑、自否心理连连滋生。同时,部分有学习困难的青少年常产生严重的受挫感,心情抑郁,看不到自己的前途与希望。

考试焦虑也是青少年中常见的一种以担忧和紧张为特点的心理困扰状态,据统计,高中生平时考试时存在焦虑困扰的占35%左右,而升学考试时存在焦虑困扰的高达50%左右。考试焦虑影响学生的认知,分散注意力,常使其产生紧张的情绪,使考生陷入思维混乱,从而影响考生水平的正常发挥。

过度的考试焦虑还会危及考生的身体健康,使他们处于高度紧张中。如果长期处于考试焦虑状态,还会引起神经衰弱、失眠、不思食欲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严重的还会出现痉挛、昏厥等生理性不良反应。考试一旦失利,心理困扰就会长时期地笼罩着青少年的心头,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生活类心理困扰

青少年与成人一样,也是社会生活的产物。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必然引发青少年的心理应对,他们一样也经受着与社会变革相关的心理矛盾和精神挫折,产生一系列相关心理困扰现象。比如,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贫富差距扩大,致使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青少年生活在贫困之中。贫困生一般表现出高敏感、低自尊、敌对、逆反等心理。贫困生由于被经济拮据困扰,逐步认为自己低人一等,担心同伴看不起自己,事事小心,害怕被人耻笑,因而引起强烈的自卑心理,极易相伴滋生社会不公心理,对社会抱着仇恨态度。自卑的消极心理暗示贫困生“我不能”、“我不行”,长期被自卑困扰会形成对自身能力、人格等过低评价。贫困生往往存在交往障碍,他们自我设限,不愿和同学沟通,使他们有意无意地走向孤独和困苦。再比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民工流”、“打工潮”、“淘金热”盛行,一些青少年跟随父母去外地生活和学习,其环境适应障碍表现明显。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他们对自己的定位感到自卑、退缩,有时甚至感到孤独无助;部分学生来到新班级时,面对同学中高手林立,由“鸡头”变“牛后”,因而垂头丧气,心理落差大,如此等等。现实生活中的挫折与抑郁,必然引发他们心理上的诸多冲突与困扰。

情绪类心理困扰

情绪类心理困扰,主要是指由于内、外原因的作用,引起青少年情感体验发生冲突而出现苦闷、低落、消沉、激怒、绝望、脆弱等反常的情绪困扰现象。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多情的季节”,是人生中激情荡漾、热情奔放的时期,但由于青少年没有形成完整的同一性,自我中心表现突出,自我失控表现明显,因而常表现出诸多负性情绪困扰反应。比如,抑郁就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消极情绪困扰。受抑郁困扰的青少年往往表现出漠视一切,思维迟钝,自我评价低,对前途持冷漠,悲观的态度。

浮躁也是青少年中一种较普遍的情绪困扰,受浮躁困扰的学生,轻浮急躁,不安心做事,喜见异思迁,学习上缺乏韧性,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焦虑也是一种紧张、害怕,并与焦急相伴的复杂情绪困扰,受焦虑困扰的青少年,在生活和学习中,往往害怕被父母和老师批评,失去同伴的支持,心情易烦躁,容易导致学业和考试失败。

自卑是指由于自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而引起自我否定的情绪困扰,引起自卑困扰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因攀比觉得自己学业、才艺不如同伴,自身出身卑微,家庭生活贫困等。

嫉妒是一种因羡慕与敌视相复合而构成的情绪困扰,一些青少年对其同伴取得的成绩,具有的才能或拥有的财物,不是“见贤思齐”,而是“因嫉生妒”,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不平衡的困扰心理。以上种种,都是当代青少年中最普遍、最经常出现的情绪困扰现象。

交际类心理困扰

人际交往是青少年最主要的情感依恋,渴望友谊是青少年最重要的人际期待,为此,许多青少年把学会交往、善于交往列为自己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任务之一。但由于青少年涉世不深,对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缺乏了解,加之他们本身认知、情感素养发展不成熟,极易认知偏颇、情感失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常引发诸多交际类心理困扰。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31.56%的中学生与父母的交往存在困难,20.9%的中学生与老师的交往存在困难,28.03%的中学生与同伴的交往存在困难,19.52%的中学生与异性的交往存在困难。

父母与子女的交际障碍,主要表现在父母给予子女的自由度太小,缺乏平等对话的机会,管教太多太细,不愿听子女诉其心声,加之青少年正处于“心理断乳期”,迫切要求独立和自主,从而隔阂加剧,引发子女产生厌恶、逆反和对抗等交际类困扰;师生交际障碍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不理解,不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缺乏换位意识,教学中不考虑青少年特点,批评多,鼓励少,使得青少年失去自尊和自信,有的教师不公平待人,追捧学习成绩好的,鄙视学习成绩差的,久而久之,师生间隔阂加剧,交际性困扰就会油然滋生。青少年同伴问的交际障碍,主要表现在部分青少年由于性格孤僻,缺乏必备的交际技巧,很容易导致孤单、自卑、抑郁、寂寞,表现出对同伴的漠视、敌对和攻击心理,整日忧心忡忡,自我封闭。孤独和寂寞会使人变得封闭和保守,一些青少年在交往中还存在着担忧、恐惧,害怕被人不接纳等心理,如此等等也会引发许多交际类心理困扰。

恋爱和性意识类心理困扰

青春期是“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情感和性意识渐渐成熟的时期。此时的青少年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和爱慕,随之就会产生诸多情感和性意识类的心理困扰。许多青少年对青春期的到来感到莫名的困惑和烦恼,女同学对月经感到羞涩,对胸部、臀部的发育感到害怕;男同学对遗精感到恐惧;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处理和异性的情感问题;部分同学在内心深处暗恋着异性同伴,既感到一种无名的兴奋和,又感到可耻、自责和不安,整日惶恐和心神不定。青少年自控能力差,一旦坠入情网,常处于苦恼、焦虑和紧张之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部分青少年还会因自身感情不稳定、审美标准偏激、缺乏责任心和处理感情问题想当然等原因,不能正确处理恋爱风波;更有甚者会做出自残、轻生、报复、致人死亡等恶性事件。

我国性教育的滞后,也是引发青少年性意识类心理困扰的重要原因。学校和家庭长期不重视对青少年性意识的正确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没有获得性知识的有效渠道。

据调查资料统计,我国90.9%的学生未接受过有组织的性教育。他们普遍存在着扭曲的或者错误的性理解和性认识,比如他们认为“遗精会伤元气”;遗精、、性幻想是下流和不道德的;有些青少年男女偷食“禁果”后,极易产生畏罪心理,整天忧心忡忡,惶恐不安,普遍表现出罪责、懊悔、恐惧等心态。诸如此类,种种心理困扰,使许多青少年经常性地笼罩在焦虑、紧张,甚至罪恶的心理阴影里。成长与发展类心理困扰

成长与发展的烦恼已成为困扰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人出生,成长与发展的走向,始终是青少年关注的主题。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成长与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发展方向直接影响着其一辈子的成长与发展,这就必然会引起青少年更多的思考与关注。

处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他们一进入初中、高中,就始终被一个似乎与个人成长与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即“能否考取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困扰着,迫使着他们每时每刻都在为达到这一愿望而紧张地忙碌着,焦虑地期待着。处于高中毕业阶段的青少年,大多数要走向社会择业与求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就业体制不完善,就业中存在许多不公平现象,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普遍面临着就业的巨大考验和压力。

许多青少年由于知识面狭窄,涉世不深,不懂得人情世故,又缺乏一技之长和求职技巧,往往屡经曲折、处处碰壁,使其深感前途和发展无望,困惑、浮躁、焦虑等许多心理困扰就会油然滋生。部分青少年,即使进入大学校园继续学习,也会经常遭遇到许多发展和前途类的心理困扰。比如,有的学生一进大学就迷失方向,丧失进取目标,安于现状,把大量时间花费在网吧、游戏厅、谈恋爱等活动中,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毕业之时悔之晚矣,往往会深深陷入困扰之中。

另有许多大学毕业生,由于就业期望值高,缺乏就业指导,没有求职经验,社会关系又匮乏,在择业求职的慢慢长路上,也常会因苦读数年而择业受阻导致困扰不断。如此等等,表明成长与发展类的心理困扰,已成为当代青少年中日趋突出和普遍的心理困扰问题,应当引起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引导青少年战胜心理困扰的策略与方法

学校和教师要采取措施,经常性地化解青少年上述心理困扰,让其永葆一个相对平静、健康的心理状态,这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提高其心理素质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学校、家庭、社会及青少年自身都应积极投身其中,多部门、全方位联动,才能引发“共生效应”,取得好的效果。加强青少年心理保健教育

开设心理保健课程是培养青少年健康心理的一个有效途径,学校应设法使心理保健教育成为人人必修的课程。学校可充分利用网站、广播、宣传栏等途经,广泛开展对心理保健教育的宣传,使青少年了解和掌握化解心理困扰的途径,要充分调动青少年的学习、参与热情,使其想学、爱学心理学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去解决自身心理困扰问题。

学校可以引进心理测评技术,定期对青少年进行测评,对心理困扰问题突出的学生要制定具体的辅导方案,使心理保健辅导有的放矢,做到早发现,早矫治;各级学校应建立心理辅导室,通过心理辅导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缓释心理冲突;应当把面谈辅导和其他心理保健方式相结合,拓宽心理辅导途径,及时化解青少年心理困扰。

引导青少年学会自我调适和寻求他人帮助相结合,及时缓释心理困惑

在生活中,人们的大多数问题是通过自助或他助方式得到解决的,解决心理困扰也是一样的原理。青少年遭遇到心理困扰,首先应通过以下方式自助解决:

第一,可通过图书馆和网络学习心理学知识,通过阅读相关心理案例,自我测查心理问题,并善于以自我暗示,自我引导,自我调适,自我完善的方式加以解决,逐步走出心理阴影。据调查,在185个有性心理困惑的学生中,就有165个求助于图书馆资料解决了困扰,占89.2%。

第二,学会改变自身对事物的认知,以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认为:“人们的情绪困扰是由人们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所以青少年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的信念给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大多心理困扰是青少年不正确的认知所致,不能正确对挫折和失败进行归因,所以建立科学合理的自我认知是化解心理困扰的重要步骤。

第三,学会保持健康的情绪,合理宣泄不良情绪,采用合理的途径有效转化情绪。例如,参加长跑、足球等体育活动就能有效的宣泄心中的困扰与苦闷。

青少年遇到心理困扰时,还可以通过向他人求助化解心理困扰。据对初三年级和高三年级的学生所作的调查表明,在遇到心理困扰时,53.6%的学生选择向朋友和同学倾诉,20%的学生选择向家长倾诉,26.4%的学生选择自己解决或请求他人帮助。向长辈和同伴求助是青少年化解心理困扰的一个极有效的途径。其优点在于:一是由于青少年对长辈和同伴熟悉,缓解了其心理紧张,具有易于沟通和接受的优点;二是简单易行,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加之对长辈和同伴的信任,能及时得到可行的建议;三是长辈有丰富的生活阅历,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提出中肯的缓释建议。但由于长辈和同伴并非专业人员,他们有时缺乏科学的心理知识指导,也许会有误导的可能,因而当遇到严重的心理困扰时,应尽早向专业咨询人员求助,以便及时获得专业人员的科学指点和帮助。关注特殊群体的心理困扰,注重强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针对“学困生”、“贫困生”和有交往障碍的青少年的典型问题,应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帮助化解其心理困扰。“学困生”是由于自身或者外在原因而造成的有学习困难的学生。首先应帮助“学困生”挖掘内在的学习动力,一个人的动力越强、越正确,所激起的战胜困扰的斗志就越强。其次,要根据学科特点,帮助“学困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制定符合实际的学习计划,注重克服学习中的误区,以缓解学习无助心理。比如,语文学习应侧重理解和表达能力,要引导其多读一些名家作品,并勤于练笔。第三,帮助“学困生”树立学习自信和建立合理的期望,要指导他们正确看待考试,注重缓解考试焦虑,学会以认真复习和沉着冷静的态度,去获取优异的成绩。

化解“贫困生”心理困扰应从以下工作入手:首先,引导正确认识贫困,改变其对贫困的认知。让其明白贫困只是一种现状,通过自身努力可以改变。可向其宣传安徒生、爱迪生、马克思等家境贫寒却实现理想的成功典范,使他们重新燃起对生活的激情。其次,引导“贫困生”寻找自身优势,充实精神生活。贫困生“精神并不贫困”,可从多方面发掘他们的特长和优势,努力锻炼各方面的才能,可引导他们以自己不俗的良好学业去缓释其心理上因贫困导致的困扰。例如,贫困生可以在体育、美术、音乐、写作等方面发挥自身的天资,赢得同伴认可和赞许。第三,贫困生应走出自己的世界,大胆追求友谊和进取,勇于投身到交往和各种竞争活动中去,不断地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我家贫,但我能行”,“别人能办到的事,我能办得更好”,逐步走出自卑、自贱、自缚等不平衡心态。

化解有交往障碍的青少年的心理困扰,首先,家长和教师应让此类青少年明白交往的社会意义以及交往对自我发展的巨大价值。要鼓励他们突破交往活动中的自我设限,树立起大胆交往的信心,重新认识自己的优点,学会自我激励,唤起与同伴主动交往的热情。其次,注重向青少年传授人际交往的技巧,懂得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和待人真诚的作用,掌握人际交往中心灵相悦的一般方法,学会用科学的交往方式去消除人际隔阂,保持长久友谊。第三,加强情商教育,提高此类青少年敏于感知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学会在交往活动中调控自己的情绪,注重引发特殊的关爱心、移情点、向心力,增进与交往对象间的相互认同、理解与吸引。学校、家庭与社会多位一体,为青少年平衡心态、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青少年心理困扰与所处的物质和人际环境有关,注重净化其成长环境有助于减少其心理;中突。学校方面应做好如下工作:首先,要加强校园环境美化建设,要注重用丰富的文化去装点校园,可通过花文化、草文化、树文化、墙壁文化、橱窗文化、走廊文化等等,形成优良的文化氛围,使青少年身居其间,饱受陶冶、启迪和激励,为净化其心态奠定环境基础;其次,要注重培育和谐友好、积极向上的校园人际环境。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是以”人本型”和“合作型”为特色的,它具体包括:学校领导要坚守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注重引发全校师生民主参与,目标赞同,为共同办好学校而奋斗。教师之间要相互支持,友好竞争,共同提高。

教师与学生之间要互相关爱与尊重,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满腔热忱关怀学生,学生既要与教师平等相处,又要认真履行教师布置的学业。学生与学生之间更是要相互友爱与团结,做到互帮互学,共同成长。在这样的校园人际环境中学习、生活和工作,滋生心理困扰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

家庭也应注重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父母要勤于学习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不仅要给子女提供安静、舒适的学习场所,还应该养成科学的作息时间,要注重经常性的帮助子女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上的各种困难。父母还应积极主动了解和满足子女的心理需求,尊重子女的意愿和期待,适当给予子女自主生活的自由。礼貌文明的家庭美德,乐观向上的生活情调,以及和睦相处的亲情关系,都会大大减少滋生心理困扰的可能性。

人际沟通的困扰范文6

随着各类商业服务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的进一步拓展和丰富,手机似乎也成了人们餐桌上少不了的伴侣。在餐馆里,环顾四周,很少能见到餐桌上不放手机、就餐时不看手机、吃饭时不接听手机、闲时不玩手机游戏的。于是本来宝贵温馨的聚会时间,大家或忙着与不在现场的人交流,或忙着与机器里的游戏交流。

所以近日美国洛杉矶的伊娃餐馆才会推出一项优惠政策:如果你在踏入餐馆后,主动交出自己的手机,那么结账时,你在拿回手机的同时,还可以享受5%的优惠。餐馆老板马克·葛尔德说:“优惠政策的推出其实不是因为客人在餐馆里用手机,给其他客人造成困扰,而是因为伊娃就像一个家,我们希望营造一个属于家的氛围,客人们在这样的氛围里能够再次进行交流与沟通。”

可是对于已经习惯手机存在的现代人来说,手机不就是大家提供交流与沟通的工具吗?马克·葛尔德似乎并不这么看,单从他推出的优惠即可看出,在他眼里,餐桌上手机的存在实际上制约了大家的沟通,“我希望客人能给予对方更多的关注,同时好好享受这里的饭菜和服务。”

对于手机的研发者来说,在带给人们如此便利轻松的沟通工具后,又要被商家以促销手段从人们的生活中短暂消失,究竟是该为自己努力成果的影响深远开心呢,还是该为带给大家不必要的困扰而深感抱歉呢?

在手机最初走入人们生活中时,它只是一部会“移动”的电话,没有人想到它的功能会远远超越一部电话。而当手机不再只是一部电话后,我们突然悲哀地发现,它已幻化成细密的波纹,漂浮于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让我们心生又爱又恨的跌宕情感。

因此这一份情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从2000年开始,世界上就有了扔手机锦标赛:将一款并非模型的真手机奋力掷出去,在观众的助威感叹声中,内心深处是尽情发泄后的满足和愉悦。

人际沟通的困扰范文7

【关键词】教育公平 贫困生 心理问题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报告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教育公平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一、教育公平内涵

教育公平的内涵:指适龄儿童按照国家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必须接受一定年限的基础教育;入学标准对任何公民都是公平有效。教育公平是社会现代化包括教育现代化的直接产物和重要特征。每个公民无论其经济状况、阶层、民族、地理位置、身体等条件如何。均享有平等的入学机会。

二、在教育公平理念下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在自我认知方面: 贫困生自我认知往往表现为自卑有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这是困扰高校贫困生最主要的心理问题之一。他们凭借着勤奋和努力考进高校发现自己的物质条件与他人差距较大极易产生自卑感,这种自卑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质量,甚至影响着他们的性格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在角色转换方面: 对高校贫困生来说一者是从“乡下人”到“城里人”。二者从“受父母、老师密切关注的学生”到“独立自主的社会人”。

在人际沟通方面: 大多数贫困生内心渴望集体的情感交流、渴望获得尊重,但现实生活由于自卑而往往回避与同学的交流,自我封闭,游离在集体活动的边缘。处于这种沟通障碍的高校贫困生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疏导,将大大降低他们的生活质量,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身心健康。

三、对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分析

家庭方面: 高校贫困生大都来自经济落后地区再加上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易导致贫困生心理失衡。一般贫困大学生的父母因受教育程度较低教育方式比较简单,对孩子心理问题不够关心,与孩子情感交流沟通较少,当孩子遇到挫折困难时不能及时有效提供心理辅导易造成贫困生心理困扰。

学校方面: 由于高校的贫困学生大都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在学校基础设施简陋硬件设备陈旧、加上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理念传统、信息沟通不畅难以为学生在智力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提供有效的保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高校贫困生的自尊心较强,部份高校在发放助学贷款、助学金以及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催缴学费工作时采取简单粗暴方式不经意中伤了他们的自尊心。有些高校学生之间有攀比、求富的风气,对贫困生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

一些落后地区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不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不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忽视学生技能培养和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当贫困生进入大学后在各项技能比赛、才艺展示等场合往往处于劣势加剧了他们的自卑感和心理压力。

社会方面: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高校贫困生大多来至不发达地区对他们的精神层面和心理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与其他大学生相比部分高校贫困生的视野比较狭隘、思想观念比较传统、性格相对内向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差。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价值观念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乘虚而入冲击着高校学生思想。这些负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形成,给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困扰。加之高校扩招后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使贫困学生自入学起就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

四、缓解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第一,帮助贫困生完善资助体系。经济困难对高校贫困生来说是影响他们生活状况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如何减轻高校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向他们提供必要的经济资助和能力资助,是一项需要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共同努力完成的系统工程。

高校应探索建立健全多渠道、全方位的贫困生经济资助体系。科学合理地运用奖学金、贫困生补助、减免学费等国家政策;进一步发挥银行助学贷款;向社会企事业单位募集贫困生资助资金;为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并指导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全面提升知识与能力;为贫困生联系企业带薪实习岗位、鼓励学生通过诚实劳动获得合法报酬,并接触社会、培养专业技能;与企业联合开设“订单班”按照企业需求制订培养方案。

高校应帮助贫困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帮助他们提高专业技能增加自信、增强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社团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等形式帮助贫困生增强自我意识,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对他们进行实用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一些社会急需的专业技能,增强其生存能力与发展能力。

第二、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给予贫困生精神扶持。高校应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社团的作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集体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贫困学生自我教育、自助成长。让贫困生逐步融入集体并获得同学的认可,不断增强自信减缓心理压力。同时高校应加强宿舍文明建设培养学生博爱、平等、包容、互谅等优秀品质,引导大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营造温暖向上的宿舍氛围。使贫困生在大学期间感受到来自各方的温暖。

加强对贫困生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教育,引导他们坚定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辩证的眼光客观看待贫困问题。培养贫困生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和知足感恩教育。教育他们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常怀感恩之心。

第三、发挥家庭、高校、社会的合力作用。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需要家庭、高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由于心理问题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对其干预也是长期持久性的。在心理问题调节过程中会出现反复。应在整个社会营造重视和关爱高校贫困生的氛围并加大对其资助力度。

参考文献:

人际沟通的困扰范文8

关键词: 团体辅导 公共选修课 教学实践

高校公共选修课是高校为满足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而开设的通识课程,是高校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选修课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然而由于管理、老师、学生的积极性等方面的原因,造成选修课的出勤率两头高,中间低的状态,严重影响了课程质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基于这种现状,笔者将团体辅导的形式引入公共选修课中,以此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优化公选课教学。笔者开设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的选修课,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课程的基本情况

1.课程开设的背景

大学生随着自身角色的转变及对于完善自我的要求,在心理上有强烈的交往意识和交往需求。但由于以往生活中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缺少人际交往的机会,缺乏交往的技巧。在现实的交往中,还存在诸多困惑。基于此,笔者曾开设《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这一选修课,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授课,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计划将心理咨询中的团体辅导形式引入选修课中,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程质量。“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1]如果采用这样的形式开设选修课,就会给学生营造一个人际交往的场景,上课的过程就是人际交往的实操过程。

2.课程的目标

本课程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运用团体辅导的理论与方法,通过游戏、活动训练、经验分享、总结点评等方式,借助团体内的人际互动,帮助大学生增加对自我的觉察,探索成长中的问题,学习新的更有效的交往模式,提高交往能力,从而达到心理拓展,促进大学生自我成长的目的。本课程主要通过团体活动方式教学使学生感悟人际交往的乐趣和真谛。总体目标为:通过团体活动、沟通、交流、分享,促进自我了解,正确地看待自己;团体成员共同分享,达成共识,学会人际关系的处理,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团体成员的人际沟通能力,改善与他人的交流方式,提高人际交往技能,懂得应该如何与他人相处得更好。

二、课程主要内容及实施

选修课程所面临的对象主要是大一、大二学生,通过教务系统进行选课,班级限40人。共计10次团体活动,每次3节课,共计30课时。课程选择的教室里安置活动椅子。将学生分为5组,每组8人。课程分10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主题,实现一个主要的目标,涉及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按以下四个阶段层层递进:第一阶段为建立关系阶段,通过第一次活动,让小组成员消除陌生感,体验与人交往的乐趣;第二阶段为澄清问题阶段,通过几次活动,促进团体成员的自我探索,觉察自身存在的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第三个阶段为行为训练阶段,聚焦于人际交往中大家较困惑的问题,通过合作、头脑风暴、训练等活动方式达成;第四个阶段为巩固结束阶段,最后一次活动,总结收获,互相告别,处理团体中的一些情绪,并完成相关量表。具体的主要内容涉及初次见面、互相熟悉、互相信任、团队合作、具体的沟通技巧、宿舍人际关系、异性的交往到最后结束团体、告别团体。

表1 人际交往团体辅导的单元主题、目标与内容设置

每次上课基本按照第一次形成的团体开展活动,有时根据需要全班互动或重新建组。这样就既能保证小组内成员的充分交流,建立深厚友谊,又使全班同学互相了解,拓展交际圈子。每次工作性的活动之后会要求每一个同学在小组内轮流分享自己的想法,然后每个小组指派一个发言人进行汇报。

三、课程效果

一个学期的课程,从开始到结束,每一次活动都能感受到学生的激情与投入,不需要点名,每次除了极个别特殊情况请假的同学之外,其他同学都会按时到课。相对于传统的选修课形式,出勤率和积极性都要高得多。老师从中也能体验到教书育人的快乐。

通过对学生主观感受的了解及借助客观的量表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学生通过选修人际交往团体辅导课程,在人际交往态度及技巧方面均有一定收获。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1.对于团体的满意度

通过团体满意度表了解成员对于指导者、自己、其他成员及所在团体的满意程度。

表2 团体满意度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同学们对于课程的方式及老师的满意度较高,而且都认为有所收获。而不满意度主要是在自我认识、自我表达及如何将课堂所领悟到的东西运用到现实中。

2.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的课前课后对照

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共计28道题,分别从交谈方面的行为困扰程度、人际与交友方面的行为困扰程度、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扰程度及与异性朋友交往的困扰程度这四个维度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现状进行综合测评。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笔者让每个同学都用这个量表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统计,课程结束的时候让学生再次用量表进行测试,对两次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显示70%的同学在交谈方面的行为困扰程度有所改善;65%以上的同学在人际与交友方面的行为困扰程度有所减轻;60%的学生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扰程度有所改善,55%的同学与异性朋友交往的困扰程度有所改善。90%以上的同学至少在某一方面有所改善。由此可见课程对于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学生的主观体验

在期末的个人总结中,同学们谈到了自己的感受:“很喜欢这样的上课形式,从好奇到喜欢,希望其他的课程也可以采用这样的形式”,“交到了一批朋友,非常开心”,“跟陌生人交流不那么拘束了”,“对自己更加自信了”,“跟异性打交道没有那么紧张了”,“知道了如何努力做一个让别人喜欢的人”,“体会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很多发自学生内心的体验都说明课程起到了增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作用。在团体活动进行时,笔者也能感受到成员在精神面貌上的改变,自己也会被感染。

虽说这次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还有一些细节问题没有注意到。例如对于一些较内向、被动的同学的积极性调动得不够充分;班级整体的交流不够;有些活动的设计有些粗糙。但是总体来看,这种课程形式为学生提供了温暖的活动空间,使他们在真实的交往场景中体验到了一系列与人际交往相关的心理活动,从中体会到了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也意识到了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在真诚的交流中,学生了解了自己,也了解了别人,学会了如何与别人交往,提高了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12(1):179,198-212.

人际沟通的困扰范文9

关键词:医学生 人际沟通

Th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medico to communicate ability interpersonally the raise

Yang Yuqin Zhao Zongyi

Abstract:The medico communicates ability to have certain problem interpersonally,needs to strengthen them to communicate ability interpersonally the raise.May use humanities medicine curricula and so on increas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Selects many kinds of methods to train the medico to communicate ability interpersonally;Takes to train the student to pay attention to medical trouble in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so on emotion sex act.

Keywords:Medico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9-0064-02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者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同情应看作与技术不相称,是医者无能的一种表现。“沟通技能”是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7大领域之一。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指出的国际医学教育七项基本要求中就有一项是“交流技能”。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患关系中的医患沟通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而作为将来的医务工作者的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1.目前医学生人际沟通现状

据报道,71.3%的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承受着很大或较大的心理压力[1],其中人际关系不良、社会障碍等方面的问题在大学生日常心理咨询中占近50%的比例[2],已和学习问题、恋爱问题共同构成影响大学生心理行为健康发展的3大问题。人际关系困扰是造成大学生留级、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之一[3]。国外研究亦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身心健康,能促进学业的进步;不良的人际关系常引起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如焦虑、空虚、心情压抑、抑郁,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医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障碍的发生率要比一般综合院校的大学生高,人际关系也较一般大学生敏感。71.1%的医学生认为自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亦存在有人际关系困扰和沟通障碍,导致他们不能真正实现良好的沟通。[4]

陈军[5]对20所医院1000名实习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发现,对自己的语言沟通能力感到非常满意的人数9.7%;认为自己沟通能力一般47.3%;认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在与患者和他人沟通时感到困难的24.4%;74.8%被调查者对礼仪的概念模糊,不知道礼仪包含哪些内容。

尼春萍[6]对医学生《人际关系与沟通技能》选修课开设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对202名学生进行团体问卷调查。71.1%的医学生认为自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亦存在有人际关系困扰和沟通障碍,导致他们不能真正实现良好的沟通。90%以上的学生认为开设该课程很有必要,选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92.9%的学生建议授课突出实践,93.9%的学生希望采用情境模拟或结合自身实际撰写论文考核;97.9%的学生感到学习有收获。

马伟光[7]发现,83.3%的护士对与病人交流沟通方式基本不了解,30%的护士不知道或不完全知道如何根据病人的不同情绪采用不同的交流技巧。

2.医学生人际沟通不良的原因

根据调查,全部接受过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等人文学科教育的医务人员只有 15.4%,70.8%的医务人员部分接受过人文学科的理论教育,13.9%没有接受过[8]。目前,我国重视医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人文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无论在本科教育和毕业后的医学继续教育,医学生和医生们几乎没有系统地接受过医学伦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方面人文知识的教育及实践(这些学科都涉及医患沟通问题),一旦进入工作岗位,便不同程度并以不同方式显示出来。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大部分医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对病人没有爱护观念,态度冷漠,而且缺乏沟通技巧,不能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3.改善医学生人际沟通的建议

3.1 增加人际沟通等人文医学课程。

美国、德国人文医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重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而我国一般为10%或者更低。医学院校有必要借鉴美国的医学院校普遍开设的《与病人沟通》、《病人》、《医患沟通的艺术》以及英国医学院校开设的《医患沟通》、《医生与病人相处的能力》及《如何告诉病人坏消息》、《情商教育》等课程。开设医患互动和人际交流的专门课程,让医学生了解他们在人际交往上有什么特点,他们有什么需要,并根据他们的需要对他们进行教育,以期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经验分享进一步探究人际关系与沟通的相关内容。反思自己人际交往的缺点和障碍,通过自我反省和分享他人经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与行为,达到不断提高自己人际关系与沟通技能的目的。使他们逐渐掌握人际沟通技能,提高自己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对于他们个人的心理健康有积极意义。同时把人际关系发展策略以及沟通技巧的培养纳入职业教育中来,提高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改善医患关系均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3.2 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

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医学院的经验,如对学生开设共情课程,系统地训练医学生如何观察病人的表情和身体语言,如何从语调中理解病人的感受,与病人进行有效交流,如何更好地感知病人的痛苦和需要。二是掌握患者的心理需要和心理特点。葛焕琦[9]等在医学生培养的早期阶段接近临床实习之前,利用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 利用SP对学生进行培训,同时对医学生在沟通方面的表现做出评价,如是否有耐心,反应是否敏捷,言语和肢体语言是否得体,态度是否坦诚和气等,以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SP又称模拟病人或病人指导者,是从事非医疗工作的健康人,经专职培训后,能发挥扮演病人、充当教学评估者和教学指导者三种功能。在美国和加拿大,70%的医学院校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SP参与教学,甚至还用于住院医生的毕业后教育。

我国一些学者如张泽洪[10]对医护人员进行敏感训练。敏感训练是利兰•布雷德福(LelandBradford)和他的同事在进行无领导者团体的研究时,无意之中发现的一种进行人际关系训练的技术。”就医务人员而言,敏感训练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的形式,使受训的医务人员能:“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合理且能办到的,要尽职尽责地给予满足;合理但客观上办不到的,要耐心解释;不合理的要求,要讲明道理,以求得病人谅解,使病人对医院有一种信任感、安全感。”

3.3 重视培养学生关注医患沟通中的情感。

李娟[11]用SEGUE量表对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评价研究,发现医学生在沟通内容上“只重视疾病”。医学生与病人沟通内容上没有完成从“只重视疾病”向“重视病人”方向的转变。在信息收集上。多数学生对影响疾病的社会、情感心理因素问的不多或不全,问及疾病对生活影响的更少。有研究表明在言语沟通方面,89.9%的医务人员认识到和患者沟通时语言最重要的是通俗易懂,但在日常工作中,使用医学专业术语进行沟通的比例高达 94.4%[8]。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沟通此时是一种任务的工具,从解决问题出发,以技术性为基础的技巧,所需要的是专业知识,医护人员使用的是工具性言语。过多的使用专业术语进行医患沟通,达不到沟通的基本要求和效果,患者很可能感到他们的病情和感受等没有被医护人员理解和认识,患者对沟通信息的一知半解,不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有时还会造成误解,引发纠纷。

应该重视患者需要的沟通还包括和医护人员进行社会情绪性的情感性沟通。即需要医护人员视患者为一个个体,而不是一个个案。情感性的言语包括具有鼓励性、令人放松、友善地、开放与诚实的、表示关心、给予信息、表示赞同、对病患介绍自己、称呼患者的名字、与患者聊天等。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力式―在清华大学的调查,青年研究,2000(6);41}5

[2] 梁执群、卢莉、朱素娟等.医科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4,25(2);211~212

[3] 姚晓燕.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问题研究,甘肃高师学报.2003,8(1):110~111

[4] 雪晴.应重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内蒙占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6(6);30~31

[5] 陈军.医学实习生对公共关系技能需求的调查与思考,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年10月第28卷

[6] 尼春萍等.为医学生开设《人际关系与沟通技能》选修课的调查分析,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年第14卷第7期

[7] 马伟光、李继平.医院场所暴力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5,5(5):23~25

[8] 冯军强.某综合医院医患沟通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引导的研究,第三军医大2008硕士论文

[9] 葛焕琦.谈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年12月第29卷

热门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