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土建工程重点难点分析集锦9篇

时间:2023-06-16 16:38:11

土建工程重点难点分析

土建工程重点难点分析范文1

关键词:建筑 岩土地质 勘察

一、岩土地质勘查要点分析

1、岩土工程勘察的方法

岩土工程勘察的方法或技术手段,有以下几种:工程地质测绘、勘探与取样、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现场检验与监测。

工程地质测绘是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工作,一般在勘察的初期阶段进行。这一方法的本质是运用地质、工程地质理论,对地面的地质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分析其性质和规律,并藉以推断地下地质情况,为勘探、测试工作等其他勘察方法提供依据。在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场地,必须进行工程地质测绘;但对地形平坦、地质条件简单且较狭小的场地,则可采用调查代替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测绘是认识场地工程 地质条件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高质量的测绘工作能相当准确地推断地下地质情况,起到有效地指导其他勘察方法的作用。

勘探工作包括物探、钻探和坑探等各种方法。它是被用来调查地下地质情况的;并且可利用勘探工程取样进行原位测试和监测。应根据勘察目的及岩土的特性选用上述各种勘探方法。

物探是一种间接的勘探手段,它的优点是较之钻探和坑探轻便、经济而迅速,能够及时解决工程地质测绘中难于推断而又急待了解的地下地质情况,所以常常与测绘工作配合使用。它又可作为钻探和坑探的先行或辅助手段。但是,物探成果判释往往具多解性,方法的使用又受地形条件等的限制,其成果需用勘探工程来验证。

钻探和坑探也称勘探工程,均是直接勘探手段,能可靠地了解地下地质情况,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是必不可少的。其中钻探工作使用最为广泛,可根据地层类别和勘察要求选用不同的钻探方法。当钻探方法难以查明地下地质情况时,可采用坑探方法。坑探工程的 类型较多,应根据勘察要求选用。勘探工程一般都需要动用机械和动力设备,耗费人力、物力较多,有些勘探工程施工周期又较长,而且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因此使用这种方法时应具有经济观点,布置勘探工程需要以工程地质测绘和物探成果为依据,切避盲目性和随意性。

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的主要目的,是为岩土工程问题分析评价提供所需的技术参数,包括岩土的物性指标、强度参数、固结变形特性参数、渗透性参数和应力、应变时间关系的参数等。原位测试一般都藉助于勘探工程进行,是详细勘察阶段主要的一种勘察方法。

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相比,各有优缺点。原位测试的优点是:试样不脱离原来的环境,基本上在 原位应力条件下进行试验;所测定的岩土体尺寸大,能反映宏观结构对岩土性质的影响,代表性好;试验周期较短,效率高;尤其对难以采样的岩土层仍能通过试验 评定其工程性质。缺点是:试验时的应力路径难以控制;边界条件也较复杂;有些试验耗费人力、物力较多,不可能大量进行。室内试验的优点是:试验条件比较容 易控制(边界条件明确,应力应变条件可以控制等);可以大量取样。主要的缺点是:试样尺寸小,不能反映宏观结构和非均质性对岩土性质的影响,代表性差;试 样不可能真正保持原状,而且有些岩土也很难取得原状试样。现场检验与监测是构成岩土工程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大量工作在施工和运营期间进行;但是这项工作 一般需在高级勘察阶段开始实施,所以又被列为一种勘察方法。它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提高工程效益。

现场检验的涵义,包括施工阶段对先前岩土工程勘察成果的验证核查以及岩土工程施工监理和质量控制。现场监测则主要包含施工作用和各类荷载对岩土反应性状的监测、施工和运营中的结构物监测和对环境影响的监测等方面。

检验与监测所获取的资料,可以反求出某些工程技术参数,并以此为依据及时修正设计,使之在技术和经济方面优化。此项工作主要是在施工期间内进行,但对有特殊要求的工程以及一些对工程有重要影响的不良地质现象,应在建筑物竣工运营期间继续进行。

2、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

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岩土工程地质分层及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场地地震效应、地基基础方案、基坑工程等。

1、岩土分层和参数选用

(1)分层原则:土层按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划分;岩层按地质时代、岩性、风化程度、岩石坚硬程度和完整程度指标划分。

2)参数选用:首先要进行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应该按照场地工程地质单元、区段和层位分别统计。按照统计原则和标准,提供统计指标和相应的数据。当数据变化较大时,应分析原因,进行取舍,必要时重新分层统计,以保证参数可靠。

其次就是参数的选用,应根据地质的特点,并结合地区的经验,进行合理选用,保证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指标之间相互吻合。根据统计原则和标准,选取统计指标的最大值、最小值、算术平均差、标准差、变异系数和样本数。用于评价岩土性状和划分地层鉴定类别的指标,应选用平均值。对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所需岩土参数,宜选用标准值。若指标选用值变异性较大时,可以根据地区经验进行适当调整。

2、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1)断裂勘察,查明其位置,活动性,以及地震效应,对拟建工程的影响程度。

(2)不良地质作用勘察,针对存在工程安全隐患的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进行定性分析,根据指标进行定量评价。

根据综合评价分析结果提供建设性意见和措施。

3、场地地震效应和地基基础方案

应当根据建筑场地类别,划分抗震地段,判别砂土液化等问题;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结合经验,以及施工、材料等因素,针对地基进行分析,提出安全可靠的地基基础方案。

二、建筑岩土地质勘查中的地质问题

水文地质问题在岩土工程勘察和施工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地下水是岩土体的一部分,直接影响岩土体的工程特性以及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1 水文地质评价内容

工程地质勘查中,对水文地质评估应该结合基础设计以及地下水对于岩土工程的危害,因此,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考虑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影响;应该结合建筑物地基基础类型,合理选型;此外,还需要从工程角度出法,根据不同条件,有侧重的考虑不同的地质问题。

2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升降变化和地下水动水压力作用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因此,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危害可分为四种方式:

(1)水位上升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2)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3)地下水频繁升降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危害。

(4)地下水动压力作用引起岩土工程危害

综上所述,水文地质工作在工程勘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工程勘察的发展,其必将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切实做好水文地质工作将对勘察水平的提高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土建工程重点难点分析范文2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S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

岩土工程勘察是岩土工程技术体制中的一个首要环节,各项工程建设在设计和施工之前必须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在于运用各种勘察技术手段有效查明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并结合工程项目特点及要求,分析场地内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论证场地地基的稳定性和适宜性,提出正确的岩土工程评价和相应对策,为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和正常使用提供依据。

岩土工程勘察的对象主要是地面以下的地质体,难以直接观察和检查。大多数岩土体是非均质、各向异性的,且受力状态复杂,岩土工程类型及其勘察、设计和施工方法繁多,尤其是在复杂条件下场地自然条件的多变性,遇到的岩土工程问题多种多样,其勘探工作的实施要正确反映场地和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随着勘察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不少勘察单位由于种种原因低价承接勘察业务,许多勘察单位不愿意采用先进手段和先进设备,导致勘察质量和技术进步有停滞不前的趋势。根据现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要提供准确、合理、经济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任务,认为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很多,主要有:1、界面划分问题:不同岩土体和岩石风化程度的界面划分,地质构造和软弱结构面的判定,以及不良地质体的地质界面等;2、地质形态问题:不明地下物体、空洞及其分布形态、埋藏位置和埋藏深度的确定;3、岩土参数问题:岩土设计参数(承载力、变形指标等)难于确定;4、综合能力问题:部分勘察技术人员对勘察野外和室内原始资料的整理、分析、利用的能力不够强,缺乏如何辨别真伪、归纳总结的能力,缺乏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知识,常造成勘察的目的性不明确,所提供的资料不能满足需要;5、技术素质问题:勘察技术人员碰到重大项目和复杂工程时束手无策,不能采用合适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去解决所碰到的技术难题。 三、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要解决上述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各种勘察手段的综合应用和思维的多样性,提高勘察精度,全面反映勘察场地各种地质体的形态、界面、物理力学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性。

2、加强勘察技术人员的再教育和技术培训并形成定期制度,促进其知识的更新换代。3、加强岩土测试和各种原位测试新技术的应用,加强使用施工检测和监测技术,确保所提供的岩土工程设计和施工参数的可靠性。

4、重视勘察现场的岩土取样和原位测试工作。这首先是由于测试数据是分析评价的基础,没有完整、可靠、适用的测试数据,一切分析评价都是空中楼阁。岩土工程设计计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决定于计算模式和计算参数,计算参数比计算模式更重要。其次,岩土工程测试有较大难度,在钻探取样、样品制备过程中,总会有一定程度的扰动和受力环境差异,对测试结果影响较大。5、重视地质钻探的过程控制。岩土工程勘探中的地质钻探仍是目前最主要、最有效的勘察手段之一,因此在进行岩土工程地质钻探过程中必须根据不同的岩体、地层条件和取样、测试要求对钻孔进行设计控制,以达到既能满足技术要求又能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四、野外勘探工作方面

岩土工程勘探工作是在现场踏勘、收集勘探区地质资料,明确拟建工程的结构、类型、基础埋深、基本荷载情况等的基础上,编写勘察大纲,制定勘探工作量,但在实际工作中,因勘探区地层了解不详、建筑物结构、功能等情况的不明确,往往出现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勘探点间距

实际工作中,勘探人员虽严格按原定大纲执行,但因现场编录人员的不仔细,不能做到随机应变,造成在内业资料整理中发现相邻两勘探点地层变化很大,甚至相差悬殊的情况。另外,在对勘探区岩土特性不太了解的情况下,按某个地基等级进行勘探,在室内对所采集的岩土试样进行分析时,发现如盐渍土、湿陷性土等特殊性岩土,使地基等级发生变化,造成勘探点间距的不合理。遇复杂地基情况,应按规范要求加密勘探点,不能局限于经济或时间等因素而坚持原勘探方案不变,否则难以查明场地工程地质情况,埋下工程隐患。

2、勘探点深度

建筑基础形式结构形式不同,勘探深度不同,如5~6层砖混结构住宅,勘探孔深15m可满足要求,在工程地质条件好的密实碎石土及基岩区可适当减小深度,而多层框架结构商场,高度较大的地下室,由于柱网的柱荷载大,基础面积大甚至可能采用桩基,尤其在细土平原区可能存在软土层的情况下,15m深度不能满足要求。相反,在有丰富经验的碎石地区,对2、3层一般建筑物,也盲目地勘探15m深,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地下水位观测

地下水位量测要求应各勘探点同时进行,量测时间须在最后一个钻孔施工完成24h后进行,量测时需考虑周围地下水的开采情况,水位量测应与钻孔坐标、标高回测相结合,精度要求为±2cm。但实际施工中,对钻孔(探井)中水位的量测,终孔即测,也不考虑附近有无抽水井及地下水溢出的陡壁等,以致所量测的地下水位极为不准,甚至给工程施工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4、试样采取

试样采集中,没有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原状样高度不够,数量不足或密封不到位,造成土中含水量散失,有时用于颗分或土盐化学分析的碎石土试样,采集时因从井壁敲刻接收不好,造成多为大颗粒,影响对实际级配的定性或土盐化学分析的准确性。采取地下水试样时,钻孔才终孔即采取,尤其是采用冲洗液或泥浆护钻进的钻孔,其水样成份根本就无法代表地下水的真实成份。

四、结语本文通过对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与措施的分析,了解到岩土工程勘察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并且相对复杂。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任务是查明情况,提供相关技术资料,分析和评价工程地质条件,提出解决岩土工程问题的建议。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者只有全面掌握岩土工程勘察的相关规则,并在实际工作中相互学习和总结实际工作经验,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才能有效地开展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更好地为工程建设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黄俊泉.浅谈工程勘察中的问题与措施[J].广东科技,2007

土建工程重点难点分析范文3

关键词:高层建筑;土建施工;技术方案;优化

我国土地资源逐渐出现稀缺状态,而为了合理利用土地,使每一寸土地都具备更高利用价值与空间,不断扩大高层建筑规模,一来符合节约土地资源使用要求,而来促进建筑事业更上一层楼。在高层建筑中,土建工程施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其施工质量对高层建筑影响甚大,根据目前对土建施工情况调查发现,很多土建工程施工中普遍存在施工技术、材料、设计等不合理的情况,基于此,提出几点优化土建施工技术方案的有效措施。

一、高层建筑土建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土建工程施工主要以土料运输、土上施工为主,特别是在高层建筑工程中,由于建筑工程施工复杂、结构复杂、施工周期长、施工人员和设备多等特点,导致管理方面比较困难,土建施工管理也因此明显难度增高,若是处理不当就会伴有危险性存在。目前,土建工程施工中存在的明显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个方面中:

1、施工工艺不合理

施工工艺是提高施工质量,保证施工水平的关键,而在很多土建施工过程中,对于施工工艺的要求并不高。为了追赶施工工期,提前完成工程交付,多数土建工程对施工方案的设计环节并不重视,对设计中的施工工艺也比较随意,没有具体的、详细的施工方案,甚至没有施工现场实际调查与分析的环节。只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或者借鉴其他相关工程设计进行参照设计,使施工工艺并不具备科学依据,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不但没有进行全面考虑与科学分析,还擅自更改施工工艺流程,更换施工材料等。不合理的施工工艺会使施工质量明显下降,严重影响到高层建筑的整体质量与建筑效果。

2、建筑材料不合格

建筑材料质量与否是影响高层建筑整体质量高与低的关键,而在土建工程施工中,很多施工单位与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从节约成本中提高发展能力,选择采用质量一般或者不合格的材料进行施工,而这些材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建筑结构性能,缩短结构使用寿命,甚至因为施工材料的恶劣质量给高层建筑留下安全隐患。在使用中常出现各种安全事故,反而造成经济损失,同时也加大了人员生命的危险性。

3、结构设计不合理

高层建筑结构复杂,设计要求很高,一些企业没有对建筑内部受力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就直接使用以往的设计图纸,或者干脆套用其他建筑物的设计,导致整体结构设计偏离实际要求,结构支撑的稳定性不足,给建筑物留下重大的质量安全隐患。

二、高层建筑土建施工中多项技术的优化

1、大体积混凝土技术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容易出现塑性裂缝、温度裂缝、收缩裂缝等,大体积混凝土技术包括如下方面:(1)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技术。包括全面分层浇筑、分段分层浇筑、斜面分层浇筑等,要求浇筑完一层之后,再继m下一层浇筑。(2)对水泥材料加强控制。需要优选凝结时间稍长、水化热低的水泥,还需要注意其成分以及细度,以防析出大量水分,应首选泌水性的品种,并加入适量减水剂,从而有效减少用水量。(3)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技术。在混凝土表面覆盖上双层麻袋,然后浇水湿润;等到混凝土初凝之后,就可于四周砌挡水,蓄水约6cm,时间为20d;养护中及时测温,针对温度变化状况随时调整养护策略,以防止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

2、深基坑支护技术

深基坑支护有多种形式,例如排桩支护、土钉墙支护、钢板桩支护、水泥土墙支护、止水帷幕支护、地下连续墙支护等,深基坑支护技术流程包括施工准备、支护桩施工、锚杆施工、开挖土方等。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容易发生各种安全问题,因此需要做好应急预张平案:首先,随时监测地质状况,只要出现异常情况,就必须马上停止施工,而且采取相应对策解决;其次,水是深基坑工程事故的主要致因,所以施工企业要高度重视排水治水工作,确保排水畅通,同时加强现场土质监测,以防降水对土体造成不利影响。

3、基坑降水技术

基坑降水技术涵盖降水法、截水法、帷幕―排水等,其中降水法也被称为井点降低地下水位法,动工之前在深基坑的底部埋设特定的井点管,让地下水流入井眼内,然后用潜水泵等抽水设备不间断抽取地下水,让地下水下降到设计深度;截水法涵盖钢板桩、稀浆槽、夹心墙、冷冻法、地下连续槽等方法,对地下设施和周围建筑物影响不大,适用于设施密集的深基坑降水;帷幕―排水法对周边建筑物的沉降影响很小,既可以充当支护体系,也可防止周围地下水渗入基坑内,而且减小内部降水对附近建筑物造成的影响,不过帷幕―排水法对技术要求很多。

4、型钢混凝土技术

型钢混凝土施工具体过程如下:(1)型钢柱吊装。实际吊装要分段进行,分段点要高出所在楼层1.3m,并且分段点标高要全部统一。吊装中充分考虑塔吊的起重量以及运输能力,每次吊装完必须用缆风绳拉住型钢柱。(2)型钢梁吊装。吊装方法是从里向外、对称吊装,起吊前先用两根钢丝绳绑住钢梁两端,吊装过程中吊索角度≮45°,吊完后对照设计图纸校正位置和方向,确保正确无误。(3)高强螺栓安装。安装前调整构件中心位置,同时复验扭矩系数,同批次至少复验5套。安装螺栓过程中应自由穿入螺栓孔,或用铰刀进行修整,不可以强行穿入。修孔前应将周围螺栓全部拧紧,然后再进行铰孔,最后用小锤敲击,以防漏拧。

三、优化高层建筑土建施工技术方案的建议

总体来看,我国高层建筑土建施工依然面临许多关键性技术问题,为此,建筑企业应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构建我国自己的高层建筑土建施工技术体系,然后在建筑行业推广开来,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难点和实际问题,实现土建施工关键技术的突破。针对目前还没有彻底解决的技术难点,可以尽可能参考成功案例,再基于工程实际慎重处理。当前,信息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中,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越来越复杂化、智能化、科学化,设计难度也相应增加,对技术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设计人员必须深入现场,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科学、合理地设计图纸,为有效利用土建施工技术打下基础。在高层建筑土建施工中,各工序要配合紧密,衔接顺畅,以切实发挥各项技术的关键作用,以技术推动施工管理,确保质量、安全、进度和成本目标的顺利实现。

结语:高层建筑土建工程施工环节的开展,离不开其混凝土浇筑环节及其其他施工环节的配合,从而满足当下的土建工程施工的需要。提高高层建筑整体质量,首先要不断优化土建施工技术方案,为高层建筑奠定稳定基础。

参考文献:

土建工程重点难点分析范文4

Abstract: In the research of rock and soil exploration technology, the the study related to technology are much more, forming a diversified model. However, in the full spee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existing in layout in the exploration, 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other aspects, which need to cause a full range of exploration.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nd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will carry out the corresponding analysis of the the use of survey data, technical analysis and others, and take a deep analysis of some difficult problems, having a good research effect. There will be a big push for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in th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关键词: 岩土工程;勘察;对策

Key words: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investigation;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TU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6-0107-02

0 引言

岩土勘察技术是一项综合性运用的技术手段,在结合岩土工程的实际综合情况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岩土工程中有关勘察的关键要素,对于涉及到岩土工程中勘探点的布设、钻探孔深度的控制、原位测试及土工实验等方面的运用,才能更好地推动整个岩土工程技术创新的有效性。

1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运用的难点

1.1 勘探点的布设不合理

在岩土工程的勘察中,有些勘察企业没有注重勘探点的布设,对于其中的注意点没有形成全盘的技术控制。譬如,在高层建筑平面为矩形时应按双排布设,为不规则形状时,没有在凸出部位的角点和凹进的阴角布设勘探点;没有在高层建筑层数、荷载和建筑体形变异较大位置处布设勘探点;没有在对勘察等级为甲级的高层建筑应在中心点或电梯井、核心筒部位布设勘探点;对于一些单栋高层建筑的勘探点数量,没有严格按照标准,对勘察等级为甲级的少于5个,乙级少于4个。控制性勘探点的数量少于勘探点总数的1/3且不足2个,这些勘探点的布设没有形成合理化的布置,不利于整体的工程需要。

1.2 钻探孔的控制深度不精准

在岩土工程勘察钻探孔的控制中,没有形成精准的控制,造成过深或深度不够等现象,与上部结构荷载要求不相适应,与现场地质条件没有一定的吻合度。在特殊情况下,没有严格按照需要进行,当需要进行地基处理时,勘探孔的深度不能满足地基处理设计与施工要求;当采用桩基时,勘探孔的深度没有满足下卧层验算要求;对需验算沉降的桩基不能满足超过地基变形计算的深度,因此,造成整体质量不高。

1.3 原位测试不够标准

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原位测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在标贯、触探、十字板的测试中,更要注重其中的技术标准,但是,在具体的应用中,有些没有做到标准化的运用,譬如,在触探机就位后,没有调平机座,并使用水平尺校准,使贯入压力保持竖直方向,并使机座与反力装置衔接、锁定。贯入速率也没有控制在1-2cm/s,一般为2cm/s;使用手摇式触探机时,手把转速应力不均匀。在使用记读式仪器时,没有贯入0.1m或0.2m时应记录一次读数,造成整体效率的不高。

1.4 岩土工程条件评价不准确

没有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原状样高度不够,数量不足或密封不到位,造成土中含水量散失,有时用于颗分或土盐化学分析的碎石土试样,采集时因从井壁敲刻接收不好,造成多为大颗粒,影响对实际级配的定性或土盐化学分析的准确性。采取地下水试样时,钻孔终孔才采取,尤其是采用冲洗液或泥浆护钻进的钻孔,其水样成份根本就无法代表地下水的真实成份。

2 岩土工程勘察中技术运用存在的不足

2.1 勘察人员技术运用与素质之间的差异

岩土工程是一项很重要的工程,为了保证岩土工程中施工的规范性,必须对岩土工程进行控制。但是在当前的岩土工程勘察中,勘察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他们所受的勘察教育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加上勘察过程中使用的规范各不相同,使得岩土工程的勘察没有准确的可以依循的规则。随着最近几年我国的高层建筑不断地向前发展,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重要性也逐渐地凸显出来,同时相关地基处理的施工技术也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之中。

2.2 专项技术分析与工程结构分析之间的差异

对于施工建设项目来讲,针对地基进行可靠的处理,是保证后期施工质量的关键点。所以在地基的处理和分析过程之中应当加强岩土工程勘察的专项分析,并且结合当前的情况提出相对应的设计方案和设计的对策,以更好地保证施工质量的增强。在当前地基处理以及岩土工程勘察之中,问题较多,今后应当充分地对传统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归纳,及时地总结经验,同时对技术的核心思想和核心的发展方向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地实现对岩土工程施工中勘察技术工作的创新和完善。真正意义上实现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改革。岩土工程勘察是当前施工建设项目之中的核心环节,需要注意的是在实践的施工过程之中往往采用的测量、实验、钻探以及物探等技术方式,均属于系统性的科学项目,对于当前不断发展的建筑技术有着深远并且积极的影响。但是,在当前实践的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之中往往存在有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改进,在实践之中也时常会出现一些意外的情况,造成施工工期的延误或者是施工事故等等。

3 岩土工程施工中勘察技术的应用分析

3.1 勘探点位测设

现场勘探点位置及孔口标高均采用南方全站仪进行测设,孔位误差不超过0.25m,孔口高程误差不超过±5cm。测量工作引测点由项目业主提供,位于场地南侧,引测点坐标、高程详见引测点一览表,如表1所示。

钻孔采用XY-150型工程钻机,黄土地层采用螺旋钻头,干钻钻进,采用黄土薄壁取土器压入法进行取土;砂卵石采用泥浆护壁、回转钻进,采用单动双管全断面取样器进行取土。从地表下1m开始,间隔1.5m~2.0m取土样一件,变层加取;土层取ф120mm×150mm不扰动土样1件,遇砂土碎石土取扰动样。探井采用机械洛阳铲成孔,人工坑壁采取土样,不扰动土样质量等级为Ⅰ级,砂土、碎石土样质量等级为Ⅳ级。取样自地表下1m开始,间隔1m取不扰动土样2件,规格ф120mm×200mm,变层加取。

3.2 工程实例

拟建山水庭院二期A1#~A10#楼及附属地库位于太原市红沟北街南侧,经园路东侧,阳光路西侧,所处地理位置见图1。建设单位为广州康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根据建设单位提供资料及介绍,拟建建筑场地原计划拟建水上乐园,部分位置已经采用灰土挤密桩进行过地基处理。为了使得主楼建筑和地下车库之间不出现差异沉降情况,主楼的地基基层形式应该采用筏板基础,基础梁高要达到1400mm,筏板厚度不低于700mm。车库下的地基基层要采用独立基层,要使用250mm以上厚度的防水板。地基基础的底标高在负10.6m处,第4层细砂为持力层,如果基层基底未达到持力层,那么局部可以使用配砂石进行换填处理。建筑地基基层设计要合理的关键是上部荷载量要准确,上部荷载量的准确性关键又在建筑的建构选型上,也就是要求结构计算模型与软件的计算条件的吻合程度要高。为了满足抗震能力的要求,框架剪力墙或框筒结构是建筑上部通常采用的结构方式,框架剪力墙或框筒处的负荷是最为集中的地方,随着层数的升高,该负荷也逐渐增大。

3.3 监测数据的远程控制

在远程数据的控制过程中,对于先进技术以及仪器的综合研制开发,可以在岩土工程中形成安全监测信息与监测数据的网络分析系统处理,在水电边坡工程的监测数据管理与处理分析,最终实现监测数据的远程实时控制,实现共享与网络化的管理与分析,并实现人工数据的监测结果,在提升劳动效率的基础上,减少人为的相关因素,对规避设计与施工的相关风险,可以形成有效的安全控制。并在多样化、数据采集自动化的基础上,形成计算机软件技术与信息反馈化的多方向发展。

3.4 提升技术运用的整体水平

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是岩土工程勘察中一项基础工作,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往往是主要勘察手段。分析其性质和规律,并借以推断地下地质情况,为勘探、测试工作等其他勘察方法提供依据。但对地形平坦、地质条件简单且较狭小的场地,则可采用调查代替工程地质测绘。岩土工程施工中勘察技术相当关键,对于勘察单位和技术人员来讲要想更好地实现对施工技术的完善和改进还应当加强对岩土工程施工中勘察技术的系统化分析以更好地促进工作的健全和创新发展。在岩土工程勘察之中应当及时地调整设计过程中出现的不恰当情况,以更好地保证基础设计结果的可靠性。最后还应当加强先进技术的使用,鼓励现场的人员大力地、全面地使用先进的技术,充分地结合当前岩土工程勘察之中的有力条件,保证报告编写的质量和水准,突出工作的水准,并且很好地遵循其中的规律和基本原则,保证地基处理的可靠性。

4 结语

通过对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中数控方式、技术方式的研究与运用,尤其是在工程实例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当前技术领域的一些技术难点进行创新性探索,在整个技术的创新过程中,要结合现代化的技术运用水平,突出在系统化的运用上下功夫,突出在监测数据、远程操作、技术控制等方面的内容分析,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再结合对重点、难点的综合运用,全面发挥出勘察技术在岩土工程建设中的综合作用。

参考文献:

[1]邹平.控制好细节就控制了质量――岩土工程勘察单位质量管理[J].上海地质,2004(04).

土建工程重点难点分析范文5

【关键词】框剪结构;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框剪结构以其所具有的良好抗震性、抗侧力、灵活自由性等多种优点,在现代高层建筑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也有弊。框剪结构也是如此,其应用于高层建筑中时,所具有的整体性好、构成的使用空间灵活等是优点,但由于其结构的构成材料为混凝土,而混凝土结构在工程施工中容易出现混凝土裂缝、渗漏、施工受季节影响以及现浇时间长等问题,且这些问题都可纳入到框剪结构的缺点中。所以,为了克服这些缺点,保证框剪结构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就必须做好其施工过程的控制工作。下面对框剪结构混凝土工程的施工难点以及控制对策作简要论述。

1.框剪结构混凝土工程的施工难点分析

前言说,框剪结构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是影响框剪结构建筑工程整体质量的关键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控制好框剪结构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不利因素,防止混凝土缺陷形成,这不仅是保证框剪结构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保证框剪结构建筑工程整体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或者说,采取怎样的有效措施来对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进行控制呢?在探讨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之前,我们首先要对框剪结构混凝土工程的施工难点有所了解。

1.1施工难点一

(1)在使用框剪结构体系建设高层建筑时,可能会因为建筑物太高,框剪结构体系建设不规则等原因导致工程测量人员在开展测量工作时出现人为误差。工程测量误差往往是工程质量的致命伤。所以,框剪结构工程的测量要求相关测量人员必须具备专业、有效的测量资质,并要求其具有多年的实践和测量经验。另外,还要求参与测量的测量仪器必须有较高的精密度,测量仪器精度至少要达到2",且在测量时需要出具仪器的检定证书。

(2)轴线控制网放线及向上引测定位由两人同时完成,测量监理工程师从不同路线进行复核;在建筑不规则角点处及隔一框架柱增设控制桩或引测孔,减小量测误差;加强每道工序前的轴线及标高校核,在模板安装、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前均应进行轴线及标高校核,发现问题处理后再进行下道工序。

1.2施工难点二

(1)按设计要求在梁柱节点周边区域安装金属网,将高标号与低标号混凝土分开浇筑;

(2)不同等级混凝土浇筑时,必须遵守先浇筑高标号混凝土,再浇筑低标号混凝土。

1.3施工难点三

(1)采取在柱中部及其梁柱节点处用事先焊好的与柱截面同尺寸的“井字架”固定来控制其柱筋位置及保护层厚度,剪力墙采取上、中、下排处焊接与其厚度相同的Φ12短筋进行钢筋骨架及保护层的控制。

(2)合理安排梁板柱钢筋交叉顺序,板筋通过梁时尽量错开箍筋,梁与梁穿叉时尽量避开梁柱节点处加密区箍筋。

(3)梁柱节点核心区有纵横向框架梁交叉、梁端钢筋在柱内的锚固、柱内的加密箍筋及腰筋等,造成钢筋位置、握裹力及浇筑等都成了问题,针对钢筋间距过小,不符合规范要求的,与设计人员联系,采取增加钢筋排数,使钢筋间距变大。

1.4施工难点四

(1)监理严格督促模板专项施工方案的实施,不按方案执行的,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召开专题会议进行解决,仍无效果的,总监下令停工进行整顿。

(2)组合钢模板每周转一次要求进行整修一次,确保混凝土成型质量。

(3)对墙柱根部加渣烂根的控制方法,就是在模板底部一侧应预留清扫口,清理结束浇筑混凝土前,再行封闭。

1.5施工难点五

(1)避免离析的解决方法:a.采取混凝土浇筑前事先在墙柱底部铺设一层10mm厚的同标号水泥砂浆,振动棒直接伸入底部,快插慢提;b.采用串筒分层浇筑;c.混凝土一次浇筑不能过高,浇筑间隔时间也不能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

(2)墙柱分成两次浇筑混凝土,在第二次浇筑前,必须拆除部分模板将钢筋污染物彻底清理干净,否则影响钢筋握裹力。

2.框剪结构混凝土施工预控措施

2.1组织措施

做好混凝土工程施工中的组织措施,首先,要明确好混凝土施工中监理人员以及钢筋、模板、混凝土等施工班组的工作人员,并按照相关规定,落实每个岗位和每位人员的职责;其次,督察工程施工单位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施工自检体系,并在施工现场配备专职的质量检查人员,细化其工作内容,落实其工作责任;再次,严格按照建立报验程序来对混凝土工程各个施工工序的质量进行检验;最后,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监理和控制工作的开展,可充分借助和利用口头方式、监理通知单下达、停工令等方式,进一步加大施工过程的监理和控制力度,以便更好的给框剪结构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2.2混凝土的养护

按照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要求,在进行厚板浇筑前,应事先布设测温传感器,以及时反映浇筑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倘内表温差超过 25℃时,应即采取降、升温措施。

(1)保证水泥的正常水化热,控制内外温差不大于20℃,使之不出现有害的结构裂缝,养护时间至少14d。

(2)表面采用薄膜、草包交替覆盖三层,昼夜浇水保温,但既不能积水,又不能干燥泛白,以免表面收缩裂缝。

2.3成品保护

(1)要保证钢筋和垫块的位置正确,不得踩楼板、楼梯的分布筋、弯起钢筋,不碰动预埋件和插筋。在楼板上搭设浇筑混凝土使用的浇筑人行道,保证楼板钢筋的负弯矩钢筋的位置。

(2)不用重物冲击模板,不在梁或楼梯踏步侧模板上踩,应搭设跳板,保护模板的牢固和严密。

(3)已浇筑楼板、楼梯踏步的上表面混凝土要加以保护,必须在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以后,方准在面上进行操作及安装结构用的支架和模板。

3.结束语

当前,随着建筑物楼层数量的不断增多,建筑物的外观造型也开始逐渐向“高大”方向不断发展,这便对建筑结构及其结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框剪结构在综合了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的各自优点上,不但保证了高层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还为高层建筑构建了一个更加灵活自由的使用空间,方便了室内布置。鉴于框剪结构所具有的诸多优点,所以当其应用于高层建筑时,更应该做好施工过程的控制,尤其是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的控制。尽量预防和避免在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混凝土出现质量问题或形成缺陷,以达到保证框剪结构工程整体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土建工程重点难点分析范文6

岩土工程勘察是工程设计的先决条件。一般岩土工程信息,包括地形地貌、地层界面、断层、地下水位、风化层厚度以及各种物探、化探资料,这些资料只是一些离散的数据,岩土工程技术人员较难直接利用它们再去分析场地中工程地质参数的分布规律,更何况传统的岩土工程资料分析和解释一般都局限于二维、静态的表达,这种表达描述空间构造起伏变化的直观性差,往往不能充分揭示它们空间变化的规律,难以使人们直接、完整、准确地理解,也就越来越不能满足工程的空间分析要求。

随着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的完善,已经完全可以集成以岩土工程建模、岩土工程数字化、岩土工程数据库管理、岩土工程特性分析、岩土工程地质解释以及空间分析和预测、地学统计和图形可视化的一体化系统,继而发展成为现代化、信息化为一体的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新体系。本论文就将主要对数字化的岩土工程勘察进行简单的探讨,以期和同行分享。

2岩土工程勘察方法概述

2.1传统的岩土工程勘察方法存在的问题

(1)勘察资料过于地质化。

由于部门长期的条块分割,勘察、设计分散作业,加之岩土工程规范制定和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的滞后,以及专业设置过细,岩土工程本身的特殊性等原因,设计与勘察之间脱钩多,使得勘察提供的岩土工程信息通常以设计人员难以理解的形式出现,而且勘察也较难参与设计的全过程;设计人员也因知识的局限,很难深层次理解岩土工程勘察信息,因而勘察成果在设计中的转化率较低,造成许多不应有的浪费和损失

(2)数字化地图与数字化设计系统间不够贯通。

地形图是设计系统的底图或称基础数据,由于数字化地图中的某些环节技术条件不成熟,与CAD设计软件的接口不匹配,很难顺利实现对接,设计系统不得不重新将勘察资料数字化,影响了设计系统CAD的推广应用。

(3)勘察信息数字化程度低。

勘察部门提供的勘察信息往往以图纸、表格、文字等形式为主,内容上定性描述较多。这一方面造成设计人员对于勘察信息难于准确理解,另一方面造成对勘察信息处理、利用上的困难。

2.2数字化勘察技术概述

数字化岩土工程勘察是指应用当代测绘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CAD技术,通过计算机及其软件,把一个工程项目的所有信息(勘察、设计、进度、计划、变更等数据)有机地集成起来,建立综合的计算机辅助信息流程,使勘察设计的技术手段从手工方式向现代化CAD技术转变,作到数据采集信息化、勘察资料处理数字化、硬件系统网络化、图文处理自动化,逐步形成和建立适应多专业、多工种生产的高效益、高柔性、智能化的工程勘察设计体系。该技术体系用系统工程观点,把勘察、设计的图纸、图像、表格、文字等以数字化形式存贮,供各专业设计使用。

3数字化岩土工程勘察应用实现的关键技术探讨

3.1岩土工程数字化建模方法

岩土工程地质建模的方法目前采用的主要有表面模型法,表面模型法(也叫数字表面模型)的历史较早,它的基本内容就是通过精确的表示出工程地质体的外表面来表示均质地质体的建模方法,也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建模方法。表面模型法的数据来源是通过测点获得的一系列离散的测点资料,包括测点的几何特征数据和属性特征数据,然后利用数据解释结果重构地质体界面。可以抽象为把一系列同属性的点按照一定的规则连接起来,构成网状曲面片,进而确定整个地质体的空间属性,有很多方法用来表示表面,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数学模型法和图示模型法,本论文主要讨论图示模型法。常用的图示模型法有边界表示法、规则格网法、等值线法、不规则格网法等,其中不规则格网法是本系统选用的模型表示法,将做详细分析讨论。

不规则格网法(TIN)是将区域内有限个点将区域划分为相连的三角面网络。区域中任意点落在三角面的顶点、边上或三角形内,如果任意点不在顶点上,则该点的数字属性值通常通过线性插值的方法得到(在边上用边的两个顶点的高程,在三角形内则用三个顶点的高程),所以TIN是一个三维空间的分段线性模型,在整个区域内连续但不可微。有许多种表达TIN拓扑结构的存储方式,这里采用一个简单的记录方式是:对于每一个三角形、边和节点都对应一个记录,三角形的记录包括三个指向它三个边的记录的指针,边的记录有四个指针字段,包括两个指向相邻三角形记录的指针和它的两个顶点的记录的指针;也可以直接对每个三角形记录其顶点和相邻三角形。每个节点包括三个坐标值的字段,分别存储X,Y,Z坐标。这种拓扑网络结构的特点是:对于给定一个三角形,查询其三个顶点属性和相邻三角形所用的时间是定长的。它在沿直线计算地形剖面线时具有较高的效率,当然可以在此结构的基础上增加其它变化,以提高某些特殊运算的效率。

3.2数字化岩土勘察工程数据库系统

基于GIS的岩土工程勘察涉及到的原始数据主要为地理信息方面的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数据来源包括:

(1)基础地理数据这些数据主要包括:

①自然区划图。

该图反映被研究区域的地理区划、河流、道路、居民区、山川、公共设施等等自然地理信息。

②地形、地貌图。

该图反映被研究区域的自然地貌情况。

(2)岩土工程勘察数据这些数据主要包括:

所研究区域的工程地质勘探资料。

经过筛选、处理的各勘探点包括地理、环境、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在内的所有信息。

各类建筑场地的地层信息,比如液化等级、液化指数、特征周期、年代、沉积相等。

结合上述分析,数字化岩土勘察工程数据库系统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实施构建:

①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库的概念模型设计。

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库管理作为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系统的一项基础工作是一个数据密集、处理复杂的数据库应用问题,为了能获得反映信息世界的概念性数据模型,将与实体和联系相关的功能与行为剥离出来,仅从现实世界中实体的数据侧面来建立模型即研究数据对象与属性及其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对应的数据库表结构。

②数据库建立实现。

岩土工程一体化系统的数据有三类:用户输入的原始数据、系统生成的中间数据及最终数据。原始数据由测点数据组成,而测点数据又由测点几何属性数据(位置)和测点信息属性数据;中间数据包括根据原始数据系统自动生成的地层层面等值线模型、三维表面模型、剖面模型等,根据这些模型可以生成用户需要的各种图件,还可以进行各种信息查询操作;最终数据种类繁多,主要是根据用户需要由中间数据生成,包括图形资料和文档资料(如地质勘察报告等)。

土建工程重点难点分析范文7

关键词:道路桥梁 混凝土施工 质量 技术难点 裂缝

中图分类号:U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b)-0050-01

1 道路桥梁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控制的重要性

混凝土结构具有热胀冷缩的特点,其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容易产生结构变形、裂缝等问题。若道路桥梁工程中的外部结构出现了混凝土裂缝,将会对工程质量产生重大影响,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桥梁的坍塌,造成安全事故,影响人们的出行。因此,做好道路桥梁工程的质量控制是保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措施,理应受到相关部门、建筑行业的关注和重视。

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设施,道路桥梁工程是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工程之一,理应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而施工技术则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重要措施,是预防混凝土质量通病的重要技术措施,因此,建设高质量的道路桥梁工程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科学的技术控制措施和维护管理,有利于提高工程的整体质量,延长工程使用寿命,降低工程后期的维修费用,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加强混凝土施工技术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2 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

2.1 裂缝控制要点

众所周知,因外界气候变化、机械操作、技术水平限制等原因的综合影响,道路桥梁工程中的混凝土容易发生局部裂缝现象,影响到工程质量的提高。混凝土施工技术人员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加强裂缝控制,强化施工技术的监督和管理,有效避免裂缝的产生,不能等到后期裂缝出现后再来补救,那样为时已晚。因此,为了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技术人员需要在施工过程中提高混凝土的施工韧度和强度,避免裂缝的产生。由于道路桥梁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流量大,难免出现一些局部的小裂缝,技术人员的重点就是将其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保证道路桥梁工程内在质量和外形美观。

2.2 浇筑要点

浇筑技术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水平与混凝土施工质量密切相关。浇筑前需要仔细检查模板的尺寸、位置、标高、刚度、强度等,检查钢筋和预埋件的数量、位置,测量保护层的厚度,清除模板内的脏物和钢筋上面的油污,使模板保持整体湿润状态,但不能出现积水现象。这些准备工作做好之后就开始浇筑,采用先低后高的分层浇筑方法,根据道路桥梁工程的钢筋布置情况和捣实方法确定每层浇筑的厚度,浇筑过程中严密监视混凝土离析情况,严禁出现离析现象;反复观察模板、钢筋、预埋件、裂缝、孔洞等情况,一旦出现模板的位移和变形现象,立即联系施工技术人员,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确保浇筑质量。

2.3 强度控制技术

道路桥梁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最为重要的就是强度控制,这是混凝土施工质量是否能达到国家标准的重要保障,必须仔细把握施工环境,确保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方案要求。设计出合适的混凝土配合比,并进行配合比实验,确保其能达到道路桥梁工程的设计指标和施工要求。在施工阶段,一旦出现漏配和少配现象,立即停止使用。

3 混凝土施工技术难点控制

3.1 质量环节控制

质量环节控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使混凝土施工质量达到设计标准,二是在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工程造价。混凝土强度具有一定的离散性,在施工过程中难以把握和控制,但是我们可以对其进行优化处理,通过良好的施工准备、科学严谨的施工流程、良好的施工管理将离散性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比如说,通过良好的配合比设计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选择硅盐酸类水泥,严格控制骨料的颜色、出产地、含泥量,选择高效减水剂,并通过严谨的实验确定减水剂的掺量,在原材料的控制中,最为关键的是水泥的适应性,避免施工中出现混凝土泌水率的提高和坍落度的损失。矿物质的选择要考虑到其活性和混凝土的密实性。不能随意配比、搅拌,严格按照程序来,随着天气的变化加强抽检,确定合适的用水量。同时,与时俱进的学习先进技术,引进先进设备,加强全体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业务水平,加强混凝土施工的各方面质量控制,通过良好的施工现场管理保证混凝土施工有条不紊的进行,保证工程质量的提高。

3.2 质量通病控制

道路桥梁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最容易出现的质量通病是麻面、夹层、夹缝。对于麻面问题来说,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模板的质量不达标,模板过于粗糙,留有杂物,拆除时有部分混凝土粘结在模板上,模板湿润程度不够、模板拼接存有较大缝隙、混凝土振捣时气泡未排除停留在模板上等都可能带来麻面问题。总的来说,混凝土麻面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模板问题上,因此,必须加强模板质量控制,选择高质量的模板,拼装时仔细检查缝隙,将其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清除模板内的杂物,并做好模板整体湿润工作,但不可出现积水现象。当出现麻面问题后,立即根据麻面的大小采取合适措施解决,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达到要求,保证其外形的美观。

夹层、夹缝出现的原因主要是施工缝、模板变形缝、后期未处理的接缝、后期未给混凝土表面充分的水资源补给,混凝土高度过高、浇筑过程中出现离析现象。夹层、夹缝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通过细节控制尽量减少夹层和夹缝的控制,制定严密的施工组织设计,明确每一个施工人员的责权利,通过目标管理制度和高度的责任感提高混凝土施工质量。

3.3 温度应力计算

在道路桥梁的混凝土结构设计中,温度应力的计算数值与工程实施中的数值存在较大差异。如果在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到施工中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那么就极有可能使计算的温度应力数值与实际施工中的数值有较大差异,比如说,计算时没有考虑大梁的相互作用力,得出的数值就与施工中的数值有差异,最终影响到工程质量。而温度应力计算作为施工技术的一个控制难点,与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专业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等相关,施工单位必须加强技术管理,总结施工经验,罗列出所有可能的因素,并在综合讨论分析下计算出最为准确的温度应力数值,使其与施工中的数值最为接近乃至相等。

4 结语

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道路桥梁工程的繁荣,混凝土施工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子工程,其施工质量与道路桥梁工程的整体质量相关。加强施工技术难点和要点的控制有利于提高混凝土施工质量,延长道路桥梁使用寿命,为老百姓带来高质量的道路桥梁设施。

参考文献

[1] 刘立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09(7):108-109.

土建工程重点难点分析范文8

【关键词】国家标准;招标文件;解读

1.概述

拟建天长市某医院病房大楼主楼楼高21层,裙楼5层,主楼及裙楼下有一层地下室;主楼和裙楼间不设沉降缝,采用剪力墙结构,附楼为框架结构,采用桩基础。

现场监测既是检验设计理论的正确性和发展设计理论的重要手段,又是及时指导正确施工,避免事故发生的必要措施。在岩土工程监测时,除了应具备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外,还应对周围环境进行详细的调查,主要包括:相邻结构的型式;地下管线(包括上、下水管道、煤气管道、电缆等)的管径、埋深、接头构造、管材道路的路基、路面结构情况及载重量等。进行监测设计,其基本内容有;工程概况,工程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情况,监测目的和内容,监测点的布置,监测的实施(包括仪器的选择、率定、埋设、测试及报表内容等),报警数值及应急措施等。

监测内容大致有:地表的竖向位移和水平位移;地层中的竖向位移和水平位移;土中的应力与孔隙水压力;相邻建筑物或地下管线的位移;作用在支挡结构上的侧压力及结构本身的内力、变形、支撑轴力。

监测范围:当基坑的长度和宽度之比较大时,应在基坑长度方向选择不少于两个断面进行测量,在每个断面上,其监测范围应根据位移影响范围的理论预测结果而定。如果难以以理论预测,监测范围可定为开挖深度的2~4倍。对于矩形基坑,应在两个方向上均布置监测断面。监测范围可根据工程性质、地质条件及周围环境具体确定。

基坑工程的监测应与施工过程密切配合,根据施工速度,监测结果的绝对数值及变化速率,调整监测的时间间隔,必要时要进行跟踪监测。应将监测结果及相应的施工活动、工况记录及时提供给施工管理人员。当监测数据超过警戒指标时,应不失时机地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对重要而复杂的工程,应选择适当范围进行信息化施工。在施工监测中,运用反分析方法,优化后续继施工。

现场监测是基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坑工程必须进行现场监测。基坑工程的有关技术人员应准确了解和推断基坑开挖所引起各种影响的当前程度、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并及时在设计和施工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工程监测与信息化施工

2.1变形监测

变形监测就是对设置在基坑影响范围内的观测点重复观测,以确定被观测点变化情况。为监测深基坑工程施工质量与边坡的稳定性,为验证有关基坑工程设计理论与设计参数的准确性提供技术数据。由于变形监测方法简单,测试精度较高,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最广泛。

对监测的成果,应及时进行计算平差及精度评定,重要的监测成果,还应进行变形分析,并根据变形趋势作出预报观测。监测成果一般应在工作结束后提交,也可根据需要提交阶段性成果资料。在施工监测中,如果发现变形异常,应及时提交变形警报资料。变形观测全部成果资料应包括如下内容:(1) 技术设计书;(2) 控制网和观测点平面布置图;(3) 仪器设备检验资料;(4) 标石、标志规格及埋深图;(5) 观测记录;(6) 平差计算,精度评定资料;(7) 各种观测成果图表;(8) 监测网和观测点稳定性分析资料;(9) 技术报告书。

2.2压力监测

2.2.1侧土压力

侧土压力是基坑工程周围土体介质传递给围护结构的水平力,其中包括土体自重应力、附加应力及水压力等对围护结构的共同作用,土压力大小直接决定着围护结构的稳定性、结构的安全度及地基的稳定性。由于影响土压力的因素较多,如周围土体介质的性质及结构组成,围护结构的柔度及位移、水位变化及波浪作用、附加应力及地震力作用、施工工艺、墙背土的回填工艺、墙前土的挖除工艺以及相邻土层水平剪力的影响等,这此影响因素给理论分析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仅用理论分析反映土压力大小及沿深度分布规律是相当困难的。从基坑工程安全及经济合理性考虑,对于重要的基坑工程,在较完善的理论计算基础上,应进行必要的现场原型观测工作。

土压力是基坑工程周围介质、附加应力等外力与围护结构位移共同作用的综合指标,按围护结构施工方法(通常分为开挖施工,就地灌注施工及打入式施工)的影响,为全面掌握围护结构承受土压力大小及变化规律,应进行如下观测:(1) 静止(包括挤压力变化)、主动及被动土压力;(2) 围护结构的位移,主要为转动及沿深度各点水平位移;(3) 拉锚(或顶撑)结构拉力(或顶撑压力),支撑结构内力;(4) 水压力,主要为静水压力,超静水压力,浸润线及波浪力。

2.2.2孔隙水压力测量

地基土中孔隙水压力的变化与地基所受到的应力变化和地下水的排水条件密切相关,是影响基坑边坡稳定的重要因素,施工中应有效地监测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土是三相体,由骨架(矿物颗粒),液体(水),气体组成。当饱和土在外力作用下,其总应力由土骨架的粒间应力(有效应力)和孔隙水所承担的孔隙水压力所承担。由于直接测量土中有效应力很困难,由此可以通过测量土中的总应力与孔隙压力推算有效应力,这样孔隙压力的研究与实测也就得到了发展。

2.3信息化施工

基坑工程定量设计计算不能很精确,计算结果只能给设计者提供一个大概可能的数值,所以工程原型监测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对于大型复杂工程,原型监测是设计者的“护身符”。基坑工程设计时应规定一些限制值,如桩顶位移应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应密切注意位移的发展;当位移超过该限制值时,应适当改变施工步骤或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以阻止变形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施工的进展,根据定期监测得到的信息,与原来设计结果比较,并反演计算参数,根据反演计算参数重新分析计算,必要时适当修改设计或施工步骤,再继续施工和监测,如此一次一次地反复,一次一次地趋于正确,这就是反分析法或信息化施工,已被广大岩土工程师接受。80年代以来,国内外都十分重视岩土工程实录。有位土力学家说:“土力学的理论是发展变化的,但是工程实录是不变的,永远是研究的宝贵资料。”工程实录对于岩土工程师来说就像文物对于历史学家一样重要。基坑工程在具体施工中,因为地层条件的复杂性,环境影响的多样和施工影响的不确定性等,使传统的设计方法方法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常规设计是在空域内对工程目标进行静态设计。而且往往局限于平面问题的简化分析计算,动态设计是在空域和时域内对工程目标进行设计。这时所指的时域,不仅包括在常规设计期间内进行的预测分析,而且包括随施工过程,结合信息施工技术进行的信息反馈处理。预测分析是动态设计的重步骤,它包括运行状态预测,风险性预测,效益优化预测,着重于支护结构、土体和相邻建筑的运行状态预测。变形预测则是预测的主要项目。对不同施工阶段,不同施工措施的规律性因素或突发性因素进行综合的或单目标的预测分析,如随开挖深度增加,不同阶段施加预应力锚杆产生的变形是否满足控制变形量的预测与优化分析;又如在有相邻建筑条件下,护坡桩加角支撑体系,开挖深度,支撑受力状态与整个体系稳定性的综合预测分析。预测分析的关键在于建立较符合实际的工程情况的动态设计计算模型,相应的结构构件及土体应力应变关系模型,以及反映相互作用的接触点和面的拟合模式,还应包括上述模型的各种计算参数。

由于计算模型是一种逼近实际的似合,而且是主要方面和主要因素的拟合,因此,模型输出的数据系列是一种趋势预测,因为其计算结果不具唯一性,其真实性和可靠性需要通过另一过程予以改善和提高,这就是施工信息跟踪和信息反馈监测系统。动态设计法包括了信息跟踪与信息反馈,而这些又必须通过现场监测系统完成。这一部分即为信息施工技术。可见动态设计与信息施工技术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监测项目有:变形监测,包括桩(墙)身侧向位移观测,桩顶竖向沉陷,水平位移观测,相邻建筑及地面等沉降与水平位移观测,土体变形(回弹、沉陷、开裂)观测;支护结构应力监测,包括钢筋应力观测,混凝土应力观测;锚杆浆体应力观测;支护结构应力监测。变形量既是支护结构物设计要求控制的指标,又是反映基坑开挖过程支护结构与土体相互作用的应力调整状况,同时对各种突发性事件的发生或锚固体系的可能破坏与失稳提体供了前兆信息。因此,变形量的观测不仅敏感性高,而且更为直观,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测试项目。监测系统的合理设置是选取有代表性的测试剖面,确定有效的测试项目,选择可靠的测试元件。

⑴ 确定工地现场出土口后,应对出土口位置支护结构进行适当加强。土方开挖应“分层、分区、分段”进行,严禁一次开挖到底或超挖,挖出的土严禁堆放在支护结构外侧,严禁挖土设备碰撞或停放在支撑杆件上,挖至设计标后,立即做垫层、砌筑砖模,浇筑砼底板,严禁基坑长时间暴露。开挖时注意保护已施工的工程桩。

⑵ 施工期间加强基坑监测工作,重点对周边道路、管线进行监测,进行信息化施工。

⑶ 在有严密的监测,且在数据可靠的前提下,信息化施工,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分析,提前拿出监测方案,指导施工,并跟踪管理。

3.结论

通过对该工程设计过程的总结,得出了以下几点体会:

(1) 基坑开挖支护是一个综合性的岩土工程问题。深基坑支护方案的制定,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具有结构力学,土力学,地基基础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必须全面分析地质资料,周边环境,地下结构等特点,并从造价、工期、安全性诸方面统筹考虑,并进行多方案比较,同时要将施工溶为一体才能确定出最合理的方案。

(2) 在对该工程基坑设计时,通过对现有各种计算方法的研究和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探讨,进一步认识到深入研究基坑设计方法对减少基坑工程事故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影响基坑变形的主要因素是土体的弹性模量,而弹性地基梁法却估计而不是实测土体的弹性模量,因而其计算结果近似性有时会较大。弹塑性有限元法是较好的基坑位移分析方法,但简单易用的程序较少。综合设计方法考虑全面,但需要软件的支持。

(3)信息化施工是深基础施工中应采取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基坑开挖及地下室施工的全过程中应进行严密的监测,实行科学的信息化施工,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以确保基坑及邻近建(构)筑物的安全,不能因为节约而不安排监测,或减少监测费用。同时要对测试数据进行合理分析,才能发挥到监测工作指导施工,避免事故发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2]刘泽俊,李延安,张占,丁钥,张志好,陈龙,高以宁.新建睢宁二站泵站深基坑施工方案优化[J].水电能源科学,2011,(10): 68-157.

[3] TAN Ye-fei , ZHOU Zhi-fang. Simulation of solute transport in a parallel single fracture with LBM/MMP mixed method[J].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2008, 20(3):365-372.

土建工程重点难点分析范文9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控制措施;分析讨论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施工的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建筑行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和城市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建筑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带动了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经济的整体水平。由于时代不断进行变化,建筑行业的结构和形式也在不断进行改变,逐渐改变成了以高层建筑为了主的局面。由于高层建筑的施工工艺更复杂,技术难度不断增加,使得我国高层建筑行业的发展情况并不乐观。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一个难题,会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所以必须要将高层建筑施工技术重视起来,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1、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特点

通常来说,高层建筑施工一般有五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高层施工的规模相对比较大,投资的成本也会相对增加,尤其是延误工期之后,会大大增加工程的成本;第二个特点就是施工的工艺比较复杂,由于高层建筑需要的功能性比较强,所以建筑的内部结构也就会比较复杂,就会大大增加施工技术的难度;高层建筑施工的第三个特点就是施工所需的时间比较长,由于施工的工艺比较复杂,施工技术难度比较大,就会延长施工的工期,天气因素也会引起工程工期加长,这样建筑工程就不能按时完成,对工程的整体经济效益会产生严重的影响【1】;第四个特点就是施工的场地比较狭窄,由于高层建筑是向上进行伸展的,所以施工的空间就比较狭窄,这样就加大了施工的难度,施工人员很难进行施工,对施工的进度和质量会产生负面的影响。第五个特点就是建筑功能的多样性,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建筑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系统,比如说排水系统、暖气系统、网络系统等,这些系统不仅会延长施工时间,还会增加了施工技术的难度。

2、分析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控制要点

2.1高层建筑逆向施工技术要点

对于高层建筑来说,逆向施工的内容比较复杂,包含的施工部分也比较多,所需要控制的要点相对也会增加。逆向施工技术和顺向施工技术有很大的差别,逆向施工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首先要布置管线的分布,然后进行地下连续墙的施工,逆向施工在施工的过程中可以扩大建筑的面积,还能够增强地下室的结构强度。为了保证施工的整体质量,还要提高内部支持强度。逆向施工技术可以对避免出现基坑变形和沉降问题,能够保证施工的效果,而且还能够同时对地上和地下进行施工,这样就能够加快施工的进度,保证工程能够在施工期限内完成。

2.2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技术的要点

现代高层建筑的主流就是钢结构,由于钢结构简洁大方,受到人们的喜爱,被广泛应用在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是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要点。就目前来看,高层建筑钢结构的种类比较丰富,这样就使得施工类型更加多样化。比如说,在高层建筑进行实际施工的过程中,都会广泛的运用高层重型钢结构和混凝土混合结构。由于钢属于热传递材料,热传导比较强,这样就会给施工安全成一定的影响,在进行钢结构的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预防火灾,其主要的控制要点有吊装的安全性、测控的准确性、焊接的专业性等,要将这些落实到实际施工的过程中,这样才能保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2.3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

在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会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由于建筑工程的施工跨度比较大,时间和天气因素都会对混凝土的质量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我们在实际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混凝土的质量,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在高层建筑进行施工之前,我们需要对建筑施工的场地、环境和原材料,科学的选取和配置混凝土,还要对混凝土的强度进行试验。根据施工的要求,对配置比例进行合理的调整,增强混凝土的强度,这样才能将混凝土的质量提高,才能满足建筑的需求,达到预期的目标【2】。

3、加强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和相关控制措施

3.1设计方案要科学合理

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是工程施工的基础。在进行高层建筑施工之前,我们必须要保证建筑的设计方案科学合理。这样才能有效的完成整个工程。高层建筑项目在进行施工之前,必须要安排人员对施工的场地和环境进行仔细的考察,构建一个全面的设计图,对高层建筑的重要部位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和设计人员进行良好的交接。高层建筑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对不同形态的建筑物必须要使用不同的设计理念,对一些重要部位和施工难度比较大的地方都需要进行标注,这样施工人员在进行实际操作的时候就能减少安全隐患,能够保证施工的质量。比如说,在对钢结构的构件连接、钢材的型号规格、防锈处理等都需要解释清楚;对混凝土的整体质量、钢材的需求都需要准确的做出要求。

3.2科学的施工管理技术

由于科技不断的进步和发展,高层建筑就应运而生,由于高层建筑的功能性要求越来越多,在实际进行施工的时候就需要应用大量的施工技术来进行施工【3】。承包商可以根据高层建筑的整体形态,使用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对施工单位进行分布式的管理,这样建筑企业就能在施工之前做好规划,施工过程中进行对照,施工完成之后进行检查,能够对整个施工的过程进行全面的管理。我们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机械设备,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改变,这样才能保证施工技术不断进步,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结语:

高层建筑在实际进行施工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技术上的重点进行研究和分析,施工人员需要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积累、丰富自己的实际经验,设计人员需要实现对现场进行实地考察,保证设计方案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还要对重点进行标注。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够提高高层建筑的整体质量,才能保证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陈隆.高层建筑深基坑工程中施工技术及控制措施的探讨[J].中国科技纵横,2014,22(23):1607-1608.

[2]孙广宇.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施工技术及控制措施浅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1,32(18):196-196.

[3]梁健宇.对高层建筑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控制的几点思考[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2(61):1450-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