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休闲农业文献综述集锦9篇

时间:2023-06-30 16:07:47

休闲农业文献综述

休闲农业文献综述范文1

关键词:乡村休闲农村转型经济发展

休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休闲将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乡村休闲尽管尚处于自发的萌芽状态,但其蕴涵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已展示出强劲的发展趋势。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乡村休闲成为我国目前农村经济转型和发展中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机遇。本文选择从乡村休闲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着手,重点阐述乡村休闲的方式、农村经济转型的方向以及乡村休闲在农村经济转型中的积极作用和着力点。以期能够丰富乡村休闲产业的理论体系,起到对乡村休闲发展的指导作用。

农村、乡村与休闲概念的释义

(一)农村与乡村的概念

大多数学者把“农村”和“乡村”视为城市的相对面,并不区分“农村”和“乡村”在用词上的差异。学者袁镜身先生在《中国乡村建设》一书中也把“农村”和“乡村”合二为一进行论述,认为“乡村,是相对于城市的、包括村庄的集镇等各种规模不同的居民点的一个总的社会区域概念。由于它主要是农业生产者农民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所以又通称为农村”。

从字面意思理解,“乡村”和“农村”的区别可能在于认识的角度不同。“乡村”是从生活和居住的角度来看,表明乡村中的聚落,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而“农村”可能更多地是从生产的角度来认识,意为从事“农事活动”的人群聚落。“乡村”聚落的居民未必是农民,而“农村”聚落的居民则一定是农民。很多城里人居住乡村,他的身份可能依然是城里人;而很多农村居民居住在城里,他们所从事的活动也与农业生产活动无关,可他们依然被视为农民。本文为了论述的方便,将不对乡村和农村的概念进行严格的区分。

(二)休闲的概念

对于什么是“休闲”,理论界已有许多界定: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著名的休闲研究教授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受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于光远先生在《论普遍有闲的社会》中指出:“休闲是人们对可以不劳动的时间的一种利用,它是人的行为,是可以自我做主的”。

从语义上讲,汉语中的休闲包含两层含义:休,停止劳作,休假,休息;闲,闲适、悠闲的状态。本文更倾向于休闲是一种面对生活的状态与心态,是人们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内自主选择地从事某些个人偏好性活动,并从这些活动中获得惯常生活事务中所不能给予的身心愉快、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与发展。真正的休闲不是消遣,不是打发时间,而是在休闲时间里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总之,休闲是人的生命状态的一种形式,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现代人追求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是人类生存状态的较高目标。

乡村休闲方式

乡村休闲产业。乡村休闲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为龙头的综合性产业,当然,这里所说的乡村休闲,并不一定是在村庄里休闲,也不仅是指已经发展起来的乡村景点景区,而是一个包罗范围较广的环都市乡村地带。这个地带与城市保持有一定的距离,环境主体是生态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尚未或很少侵入,大体上保留着山水和田园生态面貌,交通条件一般较好。乡村休闲以其乡村性、平民性、参与性和体验性,适应了人们对原生性和生态性的要求,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喜爱。

乡村休闲方式。由于乡村消遣、乡村旅游、农耕体验和其它“发生在乡下”的乡村休闲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而非一种生产活动,休闲消费者所获得的只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远非传统意义上的“产业”所指,“经历”和“体验”产品供给是相关厂商群的彼此相互协作、有机组合的“共同产品”。因此,乡村休闲产业至少包括乡村旅游产业、乡村娱乐产业、休闲观光农业、乡村休闲度假产业等。近年来,不断增长的乡村需求强力促进了乡村休闲的发展,目前乡村休闲的内容形式主要包括乡村旅游、采摘农园、农家乐、体验农园、乡村娱乐、农家美食等。具体来讲,主要表现为:大城市附近的农家乐;高科技农业体验观光园;农业新村,特点是经济发达、乡村城镇化,在发展中有意识地使本村成为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古村落的开发,如江西安义的古村群、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等;农业的绝景和胜景,如桂林的龙胜梯田;乡村娱乐和休闲度假。

事实上,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乡村休闲方式,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转型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农村经济转型方向及问题

所谓经济转型指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体制转型,即从高度集中的计划再分配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二是结构转型,即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型。经济转型是由供给约束向需求约束的经济运行机制和形态的变化。我国当前的经济转型主要表现是:经济增长由供给约束转变为需求约束,由资源约束转变为市场约束。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改革开放30年来,在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运行机制下,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但也必须看到,农业的发展还主要体现在数量的增长上,质量和效益不高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而且农业发展由过去的资源约束变为现在的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可以说当前面临的挑战更大。要实现农村经济转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千方百计改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促使农业向质量和效益型转变。在这一转型过程中,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开发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而乡村休闲则是当前农村经济中最具附加值的产业之一。加强乡村休闲的发展将大大促进农村经济的高效、优质发展,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村整体的发展进程。

乡村休闲在农村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和着力点

作为一项综合性的产业,乡村休闲能促进一、三产业的紧密结合,在发展中具有立体式的乘数联动效应:可以使农民在既不离乡也不离土的情况下扩大就业;能使农产品直接面对消费者,跨越流通环节适时缓解农业产业化中购销体制不畅等诸多难题;能有力地推进乡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乡村环境等。

乡村休闲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乡村休闲是农村地区扶贫的重要突破口,而且可以推动广大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乡村休闲能够充分发挥和挖掘农业资源的价值和作用,发展乡村休闲能把农业的生态环境、农村民俗文化和空间环境等无形资产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因此,顺应时展潮流,强化市场导向功能,摆脱传统的单一种植业开发模式,运用现代手段和技术,发展乡村休闲,可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另外,农业经济不能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而产供销一条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乡村休闲的发展在促进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饮食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可打破产业界限,有助于形成产供销、服工农、科工贸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和购销渠道,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乡村休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乡村休闲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类产业需要的劳动力多,其基本的服务工作对员工技能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或是经过一定的岗前培训就可以胜任。而且乡村休闲产业的关联度高,它与餐饮、娱乐、交通、建筑、食品、旅游工艺品等产业密切相关,可以为农村地区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这就意味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转移,农民的就业问题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缓解。

乡村休闲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休闲的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以提高游客进入旅游目的地的便利性,因此必须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譬如道路交通、通讯、医院、商店等基础性设施。乡村休闲的开发将进一步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状况,逐步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乡村休闲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要维持乡村休闲市场的持久性,就必须注意并保持乡村生态系统的持久性。乡村休闲把发展生产、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内涵结合起来,它的生产要素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乡村环境,遵循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准则。通过乡村休闲的规范开发,可以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农业、农村发展的过程之中,更好地创建清洁、优美的乡村环境,维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乡村,使整个农村成为物产丰富、风景秀丽的生产基地和生活乐园。

乡村休闲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发展乡村休闲,可以将先进的文化和观念引进农村地区,有利于打破农村地区信息闭塞的状态。在与外来游客交往的过程中,当地人民的思想进一步解放,视野逐渐开阔,思想道德素质得以提升,这就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契机。乡村休闲产业是服务产业,又是文化产业。如果没有视顾客为上帝的服务精神,就难以立足于市场,更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发展乡村休闲产业还可以培养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和服务顾客的文明意识。

乡村休闲方式与农村经济转型之间的关联性可见图1所示。

结论

综上所述,乡村休闲的发展缘于旅游者的消费动机所形成的新的类型和休闲市场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乡村休闲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发展乡村休闲,能够实现农村地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罗书林.发展我国休闲产业的必然性研究[J].苏州工职院学报,2008

休闲农业文献综述范文2

关键词:农业;生态;旅游

Abstract: th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tourism is reviewed the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gricultural resources, rural landscap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ntent and local culture as the foundation, providing people with the ecology sightseeing, tourism, recreation, increasing knowledge,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e country residence of a place to live the tourism form of activity.

Keywords: agriculture; Ecological; tourism

中图分类号:DF4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生态农业观光园项目建设以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为目标,以加速土地流转,改造传统农业结构,促进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为宗旨,充分利用项目区独特的地理、交通、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引进国内外相关的农业高新技术、新品种进行集约化、设施化生产,促进滩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1、开发意义

1.1、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需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并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

1.2、立足耕地资源的整合,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发展生态农业、高科技农业显得尤为迫切与必要。与此同时,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若干意见”,也将大大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改革。

1.3、提高现代农业科技含量,引领未来农业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需要通过利用农业生物技术、设施农业技术、信息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等来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现代农业,把传统农民培育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素质好”的新型农民,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4、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与旅游产业发展

传统农业应向市场化、产业化、集约化和高附加值的方向改造和提升,而新兴的生态农业产业将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更具活力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生态农业和旅游产业的有效结合正适应了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大力兴办旅游业的客观要求。

2、国内外农业休闲旅游研究模式

2.1、国外农业休闲旅游的发展模式

综观目前国外农业休闲旅游的发展情况,根据农业休闲旅游的性质、定位、经营等方面的特点,农业休闲旅游发展模式主要可分为三大类:

2.1.1、传统观光型农业休闲旅游

主要以不为都市人所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采茶,享尽田园乐趣。如法国农村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和参与酿造葡萄酒的全过程,而且还可以在作坊里品尝,并可以将自己酿好的酒带走,向亲朋好友炫耀,其乐趣当然与在商场购买酒不一样。

2.1.2、都市科技型农业休闲旅游

以高科技为重要特征,在城内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可以为城市提供部分时鲜农产品,又可以取得一部分观光收入,兼顾了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如新加坡兴建了10个农业科技公园,在公园里不仅合理地安排了作物种植,而且还精心布局一些名优花卉,观赏鱼,珍稀动物的观赏,名贵蔬菜和水果的生产,同时也相应建有娱乐场所,养鱼池由纵横交错的水道组成,并配有循环处理系统。

2.1.3、休闲度假型农业休闲旅游

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等,吸引游客前去度假,开展农业体验、自然生态领略、垂钓、野味品尝,住宿、度假、游乐等各种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活动。如澳大利亚人则常于周末或假日,自己驾车,带上小孩,选一个离家不远的牧场小住几天,大人可以放松一下身心,而孩子们则可了解都市里无法见识的牧场生活。

2.2、国内农业休闲旅游的发展模式

2.2.1、从发展的阶段过程来看,我国农业休闲旅游可以描述为三种模式:

2.2.1.1、自发式:早期自发形成的萌芽阶段,不明确仅作为休闲调剂。

2.2.1.2、自主式:初级经营阶段,有一定的主题和活动安排。

2.2.1.3、开发式:成熟的经营阶段,有明确的主题和系列活动策划。

2.2.2、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农业休闲旅游可以分为两种模式:

2.2.2.1、依托自然型:距大中城市20公里以外,但交通便利,以多个大中城市为目标市场。农业类型较好,地貌类型齐全,以独立完整的农业自然景观单元为依托,范围广阔,6平方公里左右。

2.2.2.2、依托城市型:距大中城市10公里以内,以一个大中城市为目标市场。借助一定的农业基础,主要通过人工构造农业景观,以某以农业景观为依托,范围较小,小于2平方公里左右。

2.2.3、从功能区分来看,我国的农业休闲旅游主要分为四种模式:

2.2.3.1、农业娱乐型:该模式仍以农业生产作为主要收人来源,同时通过在开花、收获季节吸引游客观光、采摘、垂钓、野餐等,获得生产以外的收益。如浙江省余姚和慈溪杨梅节、杭州市塘栖批把节等。

2.2.3.2、农业休闲旅游型:该模式是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和人文资源,通过规划、设计,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使农业生产服务于旅游业,或向旅游业方向发展,以旅游收入作为农业的主要收人来源。如国家AAAA级旅游区——浙江省奉化市的滕头村等。

2.2.3.3农业示范园型:高科技农业示范园是引进先进的现代农业设施,通过展示无土栽培等农业新技术和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种,向参观者或游客宣传现代农业风貌的园区。如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北京市锦绣大地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杭州市萧山传化大地生态观光园等。

2.2.3.4、农家乐型:这种模式是利用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和独特的民俗文化,提供购物、垂钓、民俗节庆和农家菜品尝等配套服务,以获得旅游活动、农产品销售、餐饮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如浙江省桐庐县“红灯笼外婆家”等。

3 、结语

农业科技园本身则具有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参与性、可操作性,只要略加配套包装,就可成为很好的生态旅游产品,而且投资省、见效快、风险低、可塑性强,既可观光,又可参与,既可品尝,又可带产品,具有其他生态旅游产品不可比拟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旅游学刊;1997年05期.

休闲农业文献综述范文3

关键词:西咸新区;休闲产业;发展状况;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1-0038-02

一、“西咸新区”简介

西咸新区的出现,既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把西安市建立成国际化大都市的必由之路。2014年1月6日,国务院国函[2014]2号文件,正式批复陕西省设立西咸新区。①西咸新区位于西安、咸阳两市建成区之间,以“集约、集群、集成,筑巢引凤、引凤筑巢”的发展理念,着力构建以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先进装备制造业、临空产业、仓储物流业、生态文化旅游业和高端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提升自主发展、科技文化创新驱动,资源同城利用,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把西咸新区建设成为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突出特征的国际大都市核心城区作为发展目标。②西咸新区由泾河新城、空港新城、秦汉新城、沣西新城、沣东新城五大组团构成。

二、“西咸新区”休闲产业发展状况

对休闲产业的研究起源于西方,1990年,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一书中首次提出“有闲阶级”一词,并将其作为经济因素之一进行研究,从而引起众多学者对这一领域的兴趣。现在,“休闲产业经济学”已经是西方学界重要的学科之一。我国学者对休闲产业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谈及原因,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方面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百姓的收入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人们生活观念转变、生活水平提高以后,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休闲活动逐渐成为社会中的普遍现象,因此引起了学界的大量关注。而对“休闲产业”的概念,学界中众说纷纭,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本文借鉴卿前龙、胡跃红在《休闲产业:国内研究述评》一文中对休闲产业的定义:由消费者的休闲消费需求引发的、国民经济中那些生产休闲物品和休闲服务行业的总称,它广泛存在于国民经济三大产业之中。具体来说,休闲物品业大致包括休闲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休闲食品加工业、用品(具)制造业、建筑业。休闲服务行业大致包括休闲旅游业、健身和美容休闲业、文化和娱乐休闲业、餐饮休闲业以及其他休闲服务业。其中,休闲服产业的主体是休闲服务业。

笔者在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并结合自己的观察,认为西咸新区的休闲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健康产业集群崛起

健康产业集群崛起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其一多次举办关于“健康生活”的大赛。2016年11月21日,国务院总理在“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的开幕会致辞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健康产业”。西咸新区在2016年10月16日到12月17日举办了以“创新科技点亮生活”为主题的“大西安健康生活”创新、创业大赛,可谓恰逢其时,这一大赛引起了大众积极参与和广泛的关注。这样的比赛,西咸新区还举办了很多,在此不一一例举。其二是纷纷成立健身项目,如西咸新区的“国际自行车运动文化休闲”、秦汉新城的“体育馆“、秦汉新城的“渭河沿岸全民健身长廊”等项目都已落地,这些项目对推广全面健身理念和提高健身水平有很大的作用。其三是健康产业城的兴起,如“第四军医大学医教园综合园区”的建设中医医院、养老机构、植物园等关于传统医学的设施的建设;此外,还在与多家医疗企业如中实集团进行洽谈,希望能达成合作建立更多的医疗园区,以打造以生物技术、医疗器械、健康消费品、健康服务等为内容支持的健康产业城。

(二)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

西咸新区充分发挥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开发丝绸文化。例如,2015年8月开园的“茯茶镇”,是泾河新城以“茯茶”文化为主题打造的,这是一座极具民俗特色的关中产业小镇,让社会大众重新认识丝路茯茶文化,掀起了民俗旅游的新热潮。此外,泾河新城2016年5月27日开园的“体验式”旅游项目――“乐华城・88℃”温泉乐园,为西咸新区的旅游业添加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弥补了陕西省体验式大型旅游业的空白,增强了文化旅游的高度,深受游客们的喜爱。

(三)都市休闲农业

如今秦汉新城的“都市农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例如,2014年上半年开业的张裕瑞纳酒庄,极具欧式风情,在生产高品质葡萄酒的同时,还可以让游客观赏游览现代田园的自然风光,实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改善环境的双重效益;又如,西部芳香园,此园占地近1 300亩,种植的各类花卉、植物如薰衣草、玫瑰等等、芳香沁人,美不偈眨不仅可以供游客观赏,还可以从里面提取精华制作各类护肤品、药材、食材,如薰衣草精油、玫瑰精油、罗勒、香茅等等,已发展成为将生态、生活融为一体的“复合型”农业;再如各类农庄的出现,游客可以在都市农庄里摘取新鲜的瓜果蔬菜,在大秦农庄体验农家风味,在桃源居放松自我,在国际农庄体验国际范儿……这一个又一个都市休闲农业项目,独具特色,仿佛一幅幅缤纷多彩的田园都市画被展开了。

都市农业是集商贸、文化、农业、居住、旅游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综合体”,可以说它还是朝阳产业,还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挖掘。秦汉新城对这一产业的发展,让都市充满田园风情,吸引了大量游客,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四)重视休闲服务业

在西咸新区的五大组团中,休闲服务业发展较好的是泾河新城。休闲服务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活业,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是我国“十三五”期间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泾河新城创新城市发展的突破点。泾河新城用“以商招商”的模式,让很多国外商品运营店在此落地,如义乌名品交易店、折扣店、韩国馆、免税店等等,这是一种成功运行起来的模式。2011―2015年,泾河新城的生活性休闲服务也从无到有,渐成气候,还在向结构更优、质量更高的“两更”目标前进。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西咸新区的休闲产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创新。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西咸新区,积极探索休闲产业的创新模式已经刻不容缓,因此,笔者将在下文对其创新模式的探索做些许论述。

三、西咸新区休闲产业创新模式探索

(一)提高集群程度,发挥集群效应

虽然西咸新区休闲产业的发展多以集群的形式出现,但是还不够,还应发挥优势、弥补劣势。除了“健康产业”充分发挥了集群优势以外,其他三种产业的集群程度都不够,要在重点发展某一板块的同时,搭建产业链,建立覆盖全产业的产业体系。在这些产业集群建立之后,才会吸引更多的投资额,投资额多才有可能创造更多的年产值。

(二)全面发展休闲产业

上文对休闲产业的定义中提到,休闲产业包括很多种,虽然应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来重点发展不同的领域,西咸新区也做到了这一点,但笔者认为,西咸新区还有很多休闲产业的领域没有深度开发,应突出重点平衡发展。比如美食,西咸新区位于西安和咸阳之间,众所周知,西安美食、咸阳美食数不胜数,如果能将这些美食“复制”过来,甚至对其进行深加工,做成特产,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还能有美食相伴,这会是一种更美好的体验。

(三)开拓国际市场

西咸新区在立足全国和本地发展的同时,还应走向国际化,加强国际交流,引进外资,开拓国际市场;建设一批一流的健康、科技、医疗等产业园区,加大技术投入和研发力度,用技术提高产值;在引入国内商家的同时引进国外品牌商家,开拓经营广度和经营深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定的经济效益。

(四)激活在市场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越来越高,对生活的品质追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仍然有部分民众不知道有哪些休闲方式和地方的情况,他们对休闲生活的了解不全面,这是一部分未被充分挖掘的市场潜力。因此,休闲产业中宣传部门应加大对产品的宣传广度,尽量涉及到更多的区域,激活这部分市场需求,从而增加经济效益。

(五)建立休闲产业品牌

休闲产业对整个产业的环境没有很高的要求,只要能够有完成生产的基础条件就行了。休闲产业的难点是打造知名品牌,从而发挥品牌效应。品牌对产品营销的作用不言自明。西咸新区虽然有了“乐华欢乐世界”、“茯茶镇”、“汉唐帝陵“等体现地域文化的旅游项目,但还没形成独立的品牌,其他领域如休闲农业、服务业、健康业等也没有独立的品牌。笔者建议,可以设计独特的LOGO和宣传标语,让人们听过一次、见过一次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会转瞬即忘,从而口口相传,发挥品牌效应。

结语

本文首先对西咸新区做了简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西咸新区休闲产业的发展概况,主要是休闲健康产业、休闲旅游业、休闲农业、休闲服务业等四方面,在肯定这几方面发展成绩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和针对这些问题的改进创新办法,希望能够给西咸新区整个休闲产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实际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休闲产业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在整个经济产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发展休闲产业既是西咸新区的挑战,也是机遇,面对这样的挑战和机遇,西咸新区应该在目前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将其完善。

参考文献:

[1] 卿前龙,胡跃红.休闲产业:国内研究述评[J].经济学家,2006,(4):41-42.

[2] 梅中华.休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3.

休闲农业文献综述范文4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科学规划;创意农业服务

Abstract: with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s agriculture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the conditions of rural areas have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A new type of tourism is booming, "Nongjiale" tourism. This is a kind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ural landscape, product of the local culture and the modern tourism,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combination model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is a unique form of rural tourism in china. This paper has emerged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f "Nongjiale" tourism and related discussion, analysis of rural tourism, "Nongjiale" and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which broadly defines "the definition and connotation of Nongjiale", namely the generalized "Nongjiale" tourism refers to all the rural tourism activity occurred in the rural the landscape environment of the various form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rural life happens or.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tourism,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Nongjiale"; analysis the reason of Nongjiale rise, and puts forward some "Nongjiale" tourism issues.

Keywords: leisure agriculture; rural tourism; scientific planning; Creative Agriculture Service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近年来,随着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产业规模日益壮大,我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业态类型也在不断的多元化,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便蓬勃发展起来---“农家乐”乡村旅游。这是一种将农业生产,农村自然景观,乡土文化与现代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相结合的新型农业与旅游业交叉的产物,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形式。已从农民自发发展逐步向规划引导转变,经济规模已从原来的零星分布,分散式经营转变为集群分布,集约式经营。目前全国共有8。5万个村庄开展乡村旅游。全国乡村旅游经营户超过了170万家,从也人员2600万人。而其中农家乐约150万家。根据调查统计,我国约有70%的旅游资源分布在农村以及中西部地区。而西安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是中华文明的发扬地。依托西安市已有的区位优势,同时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这些都为农家乐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面对日益增多的农家乐等小型田园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从中找到了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而这些正是农村与城市的区别,农村最重要的特色也即是他的本色就是绿色生态的乡土文化魅力,所以在对农家乐的规划上应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主旨。树立科学发展观,结合地形因地制宜,依山就势。

当今的农家乐具有鲜明的特点:1投资较少规模设施简易;2成本低廉价格适中;3客源不稳随着节日季节有明显的波动提供的服务相对简单;4发展较为迅速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无论是城市开发,还是旅游串连,都要做到统一规划,整体营销,所带动的,并不仅是一个行业的经济收益,还能带动一个产业链、甚至一个城市综合经济体的升华。

以西安灞桥区“黄邓村”农家乐为例

旅游市场定位:核心市场是西安市及周边专项市场是白领市场,家庭自驾游市场

旅游产品定位:主要以休闲度假为主

总体创意思路:突破旅游空间,创新多元化休闲体系

黄邓村的规划思路:主要从空间的突破为基础,从新的视角理解农家乐,开发多种休闲娱乐方式,农产与休闲并存的生产区,同时拥有渊源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

规划理念:立足宏观全局,以文化为先导,激活乡村旅游资源,综合发展产业链,实现从‘传统农业乡镇’到‘主题旅游小镇’的转型

黄邓村“农家乐”位于灞河右岸的灞桥镇西北、分布在白鹿塬北坡,灞河之畔。景色十分优美,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自然景观。春天果树开花繁茂,夏天秋天果树成熟结果,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尤其进入夏天以来,每个月都有新鲜的水果成熟。黄邓村围绕果蔬产业,通过多种主题活动,不断激活并深挖人文、生态为主题的 农家乐休闲旅游,在展现区域特色的基础上,也树立了黄邓村特有的品牌,更有力带动了周边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借助樱桃产业不断拉动区域农家乐休闲游市场持续向好发展。

目前,西安市休闲方式呈现出这样几个发展趋势:其一,中高端休闲方式更为大众接受。其二,休闲方式更加时尚化多元化,注重精神休闲方式的影响力增加。其三,休闲时间更加的广泛化和日常化,不局限于周末和假期。

存在的问题:大范围内,粗放式开发多,高层次精品少;区域范围内,品种单一,趋同化。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科学规划。农家乐只是满足市民对农村的好奇,还不能充分满足休闲的需求。低层次开发的实际效益不足以激发供给主体——农民及企业的积极性1)农家乐的特色越来越淡,农家乐的味道越来越大众化,搞的有点像餐馆或招待所,缺乏创新意识;2)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经营者的眼光有待放长远,卫生状况比较差,没有品牌意识;3)缺乏有力的统一管理,本地区形成恶性竞争,没有差异化经营;4)片区农家乐还没真正形成气候,缺乏整体包装和推广,象酒店式管理那样能有农家乐专业管理公司对其进行品牌包装和宣传;5)缺乏对客户体验的调查,总体来说客户满意度一般,没有持续性营销方法和长远吸引回头客;

然而注重对乡村资源的深刻了解,民俗文化及生态科技的探索研究,以及国家农村与城乡统筹政策及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以现代服务业理念打造最具开发价值与市场竞争力的休闲农业产品,充分发挥休闲旅游的引擎与产业整合作用,提升产业价值,带动区域产业升级与城市化大发展。

形成关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俗文化、生态科技、民居建筑、创意农业景观等诸多方面导向下发展新农村建设、古镇古村、郊野生态休闲、农业生态园、农庄度假村等。

发展创意农业服务要在规划设计上打破单一的规划模式 ,在规划设计上可以采用按照区域生态区规划、生态农业示范园、农业产业园、休闲农业修改性详细规划,同时多元化的开发景观资源,例如农业景观、景区景观、休闲农庄景观、乡村旅游景观、广场景观高尔夫球场景观、园林景观等。

农家乐的景观规划要从细节着手,作到画龙点睛,重点突出体现地域性特着的文化符号,具体到实践当中,应该针对具体的区域,先刻画出地域文化的主脉络,通过进一步的概念化,归纳出成系统性的文化符号再将这些符号演绎到具体建筑与景观改造的工作当中。

参考文献:

[1] 卢小琴. 荆州桃花村农家乐旅游开发研究 [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07)

[2] 刘晓华. 陕西省延安市“农家乐”旅游发展研究 [J].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09 (07)

休闲农业文献综述范文5

近年来,在我国南方社会经济资源条件和自然资源条件较为优越地区的休闲观光农业迅猛发展,带动了规划设计理论与技术应用研究的发展并日益受到重视,研究深度广度均不断拓展。对拟建休闲农业区域景观本底上的风景资源条件进行分类,并进行分析评价是衡量其景观本底是否具有吸引力、判断是否进行建设投资及投资额度等一系列工作的基础,也是园区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休闲农业风景资源

1.1 风景资源 每个休闲农业园区景观本底的基础资料可以大致分为文档资料(各类图纸、档案记录、政策法规等)、自然与资源条件、人文和社会经济资源条件、其他资源条件与资料(如土地、设施与工程建设基础条件等)。风景资源是自然与资源条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自然与资源条件中对园区建设影响最大的部分。风景资源又称景源、景观资源、风景名胜资源,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物和因素的总称[1]。

1.2 休闲农业风景资源分类 风景资源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景源和人文景源。与一般风景区不同的是,在休闲农业区中,农田和农业景观应归属于哪一类景源,存在一定的争议,在长期规划实践中我们形成一种认识,认为未采用大规模人工设施栽培的自然耕作农田景观如稻田、果园、苗圃等虽然为人工劳作形成,依然应该归属于自然景源,大规模设施农业如温室种植业、无土种植等归入人工景源类别。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来看,休闲农业区的景观本底为农业或农村景观本底,和自然风景区相比,其人工干扰是必然存在的,那么应以一定的人工干扰强度作为分类标准,在标准之下的农业景观依然认为其属于自然景源,超过标准强度的人工干扰才被认为是人文景源。

在这两大类之下继续细分中类和小类的风景资源,我们罗列常见的休闲农业区风景资源分类如表1:

2 休闲农业风景资源景观评价

2.1 景观评价 景观评价被认为是一种应用多学科知识体系对一个拟建设区域范围内的景观环境在现状调查描述基础上,对其环境质量和利用加以评估,对未来建设导致的各种变化加以预测,并提出相应保护、开发、利用的评价。

景观评价自上世纪开始发展,最近数十年评价方法和模型已经发展的非常完善,并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不同尺度区域评价中。同时,不可避免,所有的评价必然有其价值标准,而不同的价值标准带来的景观评价结果也有着极大的差异性。景观评价的方法和模型也非常多,总体经历着从定性向定量描述的方向发展。大多通过问卷调查、技术评估和实验认知方式实现评价数据的采集,尤其是随着计算机和三维技术的发展,场景模拟+评价的手法日益增加并成为主流。

2.2 休闲农业风景资源评价的价值取向 休闲农业的风景资源应属于自然风景评价的范畴,因其不止取决于资源自身景观特性和内涵,更具有观赏者和体验者的主观喜恶评定的特征,因此是更难于评价的。鉴于休闲农业的受众人群吸引力来源于对城市环境与生活不同的异质景观美感度和体验感知的追求,我们认为休闲农业景观评价的评判价值取向应该着重于对景观的美感度和体验环境的舒适性、便利性的影响因子的评价。

2.3 休?e农业风景资源的评价 休闲观光农业风景资源 评价多集中在一个或多个景点构成的小范围景区尺度上进行评价;以实地调查后的景源现状分布图为基础,结合照片或者其他视听材料为辅助材料;以景观美感度、体验环境的舒适性便利性为主要判定影响因子对风景资源进行评价。

由于规划时间紧、建设方对规划经费投入有限等诸多客观原因,评价通常由规划设计单位组织少量人员完成,限于条件,多数会采用专家学派的一些评价方法和模型进行快速的评价,有时也会应用一些心理物理学派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国内通常会根据现有规划文件体系中的相关内容,对景观本底上各类资源以观赏价值(美景度)为重点,结合其他观赏游玩价值和内外部各项条件,对一个规划项目分项(景源或景区)的各项资源通过对不同赋值的评价因子进行评分统计,进行一个综合的评价;观赏价值的重要性通过赋值程度不同予以体现。

其次,针对观赏价值参照美国内政部土地管理局开发的用于土地景观价值评估的景观评价方法VRM系统对景源(景区)的美感度进行评价。

偶尔还会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潜在客源人群进行市场调查作为评价的补充和游赏项目策划等预期指导。

休闲农业文献综述范文6

关键词:休闲农业;供给主体;组织模式;生产效率

中图分类号:F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5)02-0083-07

一、文献综述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阵地,通过承载乡村旅游,实现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对于实现农业多功能性、满足消费者需求、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民增收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休闲农业从最早的观光游览型逐渐转变为体验休闲型,到现在多功能的休闲农业综合体也开始成型。但就当前的新形势而言,我国休闲农业整体发展面临着一些亟待正视的问题:首先是发展规模是否与经济增长相匹配,其次是发展区域是否与经济格局相匹配,再则是发展程度是否与消费需求相适应。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厘清,以期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创造条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与此相对应,中央和地方政府更加重视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导向。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全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后,农业部和地方政府均出台了针对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支持政策,引导休闲农业科学布局,在示范基地建设、品牌建设、信息服务、管理服务、人力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在这种背景下,学术界更加重视探索休闲农业发展规律,进而明确政策支持的优先序。需要指出的是,在借助政策的这一外部推动力的同时,休闲农业的发展核心仍集中在产业经营主体的竞争力,立足点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令人遗憾的是,已有研究中基于休闲农业产业组织和经营主体视角的实证研究较少且缺乏系统性。杨荣荣等以休闲农业园区为案例,运用网络分析法ANP构建包含了区位特征、区域规划布局、基础设施、产品特色、营运管理、功能效益等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孔庆书等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2011年河北省 12 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综合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效性进行了实证测度, 认为河北省休闲农业整体效率偏低, 只有6家综合技术效率有效;就经济和社会效益而言, 分别只有2家示范点处于综合技术效率有效水平。  

关于休闲农业的组织模式方面,国内外研究较少。弓志刚等将台湾休闲农业的经营实体分为农民共同经营、农民个人经营、法人农场、农民团体、农业企业机构5种,认为其组织严密度依次增大,脆弱性渐小。郑群明等根据社区参与、农民主体经营将休闲农业分为“公司+农户”、“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公司+社区十农户”、“股份制”、“农户十农户”、“个体农庄”等模式。舒伯阳等总结分析了我国农户参与休闲农业开发的两种主要类型:“直接主体”模式和“间接主体”模式,认为分散的农户作为休闲农业的开发主体具有不可避免的先天缺陷;经济实力较弱,开发规模小而分散,注重短期利益,旅游服务质量不高,影响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将“间接主体”模式作为休闲农业开发的长期战略选择。都市休闲农业有农业展示、农事参与、生态旅游、民俗文化、农家生活体验、农村度假娱乐等六种模式,各地要结合本地的资源、环境、气候等条件选择合适的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总体来看,已有研究集中在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和产业组织的类型、特性、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了经营主体的效益、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等内容的研究。

生产经济学认为,由于全要素生产率解释了生产中若干投入要素的使用,可以全面刻画微观经济体的利润率、技术进步率和纯效率,因而在研究微观经济体之间或给定主体随时间变化的绩效测量和比较方面具有特有的优势,因此,本文基于覆盖全国主要省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微观数据,使用特恩奎斯特投入产出指数,对农家乐及农家乐专业村、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和民俗村等休闲农业供给主体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价,进而确定政策扶持的切入点和优先序,找出中国休闲农业的较好发展模式。

二、休闲农业的组织特征和模式

传统的“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发展模式具有契约的不完备性、利益的非异质性、地位的非对等性和信息的非对称性,因而并不适合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由于缺乏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目前中国休闲农业的组织模式难以产业化,缺少产业化的内生拉动力。休闲农业组织模式层次低主要是企业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程度很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内生交易费用高。内生交易费用产生的根源主要是人们在信息不对称下的交易中争夺分工的好处而产生的机会主义行为,休闲农业组织模式虽然作为市场主体,但是缺乏企业治理结构,进而带来效率的缺失。

从多功能农业来看,休闲农业可以分为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民俗村等4种基本形态。不同组织模式具有不同的组织绩效,但在组织特征方面却表现出以下相似的特征:

1.专用性投资低。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民俗村等休闲农业经营组 织模式不能将全部的利他性专用投资全部转化成为自利性专用投资;也就不能把不稳定的契约关系变成稳定的企业内部部门间的产品交易,使得其可以利用企业成熟、健全和完善的组织治理结构和模式进行管理和交易。

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民俗村等休闲农业经营组织模式缺乏将专用性投资变成沉没成本的基础,这些组织模式普遍缺乏金融资本,缺少能力进行专有性投资。如果专用性投资一旦投资不能变成沉没投资,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民俗村等休闲农业经营组织模式必然不会改善其治理结构,不会提升其组织层次,在组织价值和产值的增加方面缺乏动力。

2.市场激励和风险规避能力差。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民俗村等休闲农业经营组织模式的市场激励和风险规避能力差,自身没有动力改善组织治理结构和提升组织层次,进而使得交易成本高,又进入市场激励和风险规避能力难以提高的怪圈。

3.难以内生化各利益主体。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民俗村等休闲农业经营组织模式不能把相关利益主体内生化到一体化企业中,难以克服交易的不确定性,其利益主体的价格谈判使得市场无序;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民俗村等休闲农业经营组织模式过度差异化而难以形成合力,进而不能形成品牌和产品的竞争力。

休闲农业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种植业、养殖业、饲料、加工业、设备制造业、运输业、包装业、服务业等诸多环节。面对这种休闲农业发展的新情况,需要积极鼓励和扶持休闲农业产业一体化发展,提高休闲农业的组织层次,因地制宜地探索和推进休闲农业产业。为了验证这一观点,本文将进一步从休闲农业的生产模式效率出发,探索其瓶颈和化解路径。

三、休闲农业的组织运行模式及效率分析

(一)方法与数据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劳动生产率=年营业收入/从业人员数。

土地生产率反映土地生产能力的一项指标,通常用生产周期内(一年或多年)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产品数量或产值(包括产值、净产值)指标来表示。

土地生产率=年营业收入/经营面积。

数据来源农业部2011年1月25日下发的《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摸底调查的通知》中所获的数据。调查表明,2010年全国有13.5万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资产总额达1 812.4亿元,经营面积达61.4万公顷。其中,农家乐及农家乐专业村9.3万个,休闲农庄3.1万个,休闲农业园区8 560个,民俗村1 482个。在经营效益上,13.5万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共接待游客14.4亿人次,年营业收入1 106亿元,其中农副产品销售收入604.2亿元;年利润335.2亿元,年上交税金44.2亿元。单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平均接待游客1.1万人次,平均利润24.9万元。

(二)中国休闲农业的整体效率

本文设计6种指标来分别评价不同休闲农业经营实体的整体效率:(1) 劳均产值:休闲农业的全职从业人员所创造的人均年营业收入,即:劳均产值=年营业收入/从业人员数。(2) 劳均利润:休闲农业的全职从业人员所创造的人均年利润额,即:劳均利润=年利润总额/从业人员数。(3)资产产值率:每单位投资所取得的年营业收入额,即:投资产值率=年营业收入/资产总额。(4) 资产利润率:每单位投资所取得的年利润额,即:投资利润率=年利润总额/资产总额。(5)土地产值率:每公顷经营面积所取得的营业收入,即:土地产值率=年营业收入/经营面积。(6)土地利润率:每公顷经营面积所取得的年利润额,即:土地利润率=年利润总额/经营面积。

对全国各类休闲农业经营实体的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表1。数据表明:

1.从事休闲农业的全职从业人员人均产值5.41万元、利润1.64万元,是同期全国农业劳动力的劳均产值1.97万元(据中国统计网)的2.75倍,表明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从投资效益来看,把固定资产占用、物化劳动消耗、活劳动消耗全部足额纳入统计,休闲农业的平均产值率达61.02%、利润率为18.5%。

3.从土地生产率来看,休闲农业单位经营面积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全国平均土地产值率达179 967元/公顷、利润率54 552元/公顷,是全国农业用地产值率28 941万元/公顷(据中国统计网)的6.22倍。

(三)不同组织模式的运行效率

1.农家乐的生产效率。农家乐的从业人员人均产值5.75万元、利润1.76万元,是同期全国农业劳动力的劳均产值1.97万元的2.92倍。从投资效益来看,农家乐的平均产值率达74.17%、利润率为22.68%。从土地生产率来看,全国农家乐的平均土地产值率达1 050 784元/公顷、利润率321 385元/公顷。

2.休闲农庄的生产效率。休闲农庄主要表现为各类农业庄园、休闲农场、生态农庄、特色农庄、特色餐馆等,一般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旅游接待设施。休闲农庄的从业人员人均产值5.49万元、利润1.65万元,是同期全国农业劳动力的劳均产值1.97万元的2.79倍;从投资效益来看,休闲农庄的平均产值率达79.9%、利润率为24.05%。从土地生产率来看,全国休闲农庄的平均土地产值率达323 024元/公顷、利润率97 253元/公顷。

3.休闲农业园区的生产效率。休闲农业园区包括采摘园、观光园、垂钓园、农业主题公园、农业高科技示范园等,一般表现为规模较大,具有较专业化的乡村旅游接待设施。休闲农业园区的从业人员人均产值5.56万元、利润1.69万元,是同期全国农业劳动力的劳均产值1.97万元的2.82倍;从投资效益来看,休闲农业园区的平均产值率达50.83%、利润率为15.41%。从土地生产率来看,全国休闲农业园区的平均土地产值率达110 361元/公顷、利润率33 452元/公顷。

4.民俗文化村镇的生产效率。民俗村(镇)一般依托特色乡风民俗、特色建筑或人文景观、农事节庆等,整合多样化的乡村旅游资源,有规划地开发建设成地域性乡村旅游资源体系。民俗文化村(镇)的从业人员人均产值3.72万元、利润1.12万元, 是同期全国农业劳动力的劳均产值1.97万元(据中国统计网)的1.89倍;从投资效益来看,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休闲农业园区的平均产值率达58.45%、平均利润率为17.59%。从土地生产率来看,纳入分析的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休闲农业园区平均土地产值率达178 528元/公顷、利润率53 726元/公顷。

(四)乡村旅游的效率指标

本文设计了2个休闲农业的乡村旅游服务经济指标:(1)乡村旅游消费水平:乡村旅游消费者每人次的消费额度。即:乡村旅游消费水平=(年营业收入-农副产品销售收入)/年接待规模。(2)农产品直销率: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在接待游客的过程中直销农产品的额度,即:农产品直销率=农副产品销售收入/年接待规模。

利用全国各类休闲农业经营实体实际承载的乡村旅游服务数据,得到表2。数据表明,乡村旅游的消费水平76.846 2元/人次,是同期全国旅游消费水平535元/人次(据中国统计网数据推算)的1/7,表明乡村旅游是一种低消费旅游产品,普通工薪阶层具有足够的承受能力。在乡村旅游的消费总额中,休闲农业经营实体实现了41.987 2元/人次的农副产品直销,为休闲农业企业提供了产品销售渠道。

(五)不同组织模式的休闲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目前,农家乐在经营主体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因其数量优势使其在年接待规模上仍表现为最大,但在从业人数、年营业收入、农副产品销售收入、年利润总额、年上交税金、资产总额、经营面积等方面,均明显低于休闲农庄和休闲农业园区,这是小规模大群体所带来的必然结果,适合农户利用现有生产条件和设施经营;休闲农业园区虽然数量很少,但其在从业人数、辐射带动效应、接待规模、经济效益、投资总额、经营面积上均占绝对优势,表明休闲农业园区是一种规模大、优势明显的休闲农业经营形式,适合吸纳社会资金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农庄作为介于农家乐和休闲农业园区的中间形式,在乡村旅游年接待规模上表现了其特有的优势,由于其数量较多,规模也比较大,适合吸纳中等规模的投资;民俗文化村(镇)是一种特色乡村旅游资源,虽然目前在休闲农业总体中的份额较小,但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通过挖掘乡土特色文化,其发展潜力是很大的。本文利用Tornqvist指数法测度供给主体和组织模式的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见表3。

从表4可以发现,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和民俗村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越来越低的变化趋势,这也是我国休闲农业难以产业化和规模化的重要证明。虽然我国休闲农业已从萌芽起步发展到规范提高的新阶段,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品牌优势明显的休闲农业迅速壮大,集群化、规模化的发展趋势愈加明显。但是这种变化目前还难以改变休闲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竞争力低的困境。

从不同地区的休闲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来看(见图1),我国休闲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东高西低的变化趋势。这和东部经济发展好,人均收入高相关。此外,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西北地区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西部地区缺乏开发的启动资金和技术,制约了休闲农业的深层次发展。这些原因导致西部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发达地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我国休闲农业在经营规模上,由一家一户一园的分散状态,向园区和集群发展转变; 经营形式也从以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经营、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转变。多元化模式丰富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内涵,拓展了农业的多功能性,既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又对社会投资产生了强劲引力,是推动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但是当前休闲农业已经进入加速发展的转型期,布局简单雷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水平不高、品牌化建设力度不足等难题有待破解。

四、结 语  

农家乐及农家乐专业村、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和民俗村构成了中国休闲农业的供给主体。其中农家乐在经营主体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但在从业人数、年营业收入、农副产品销售收入、年利润总额、年上交税金、资产总额、经营面积等方面,均明显低于休闲农庄和休闲农业园区;休闲农业园区在从业人数、辐射带动效应、接待规模、经济效益、投资总额、经营面积上均占绝对优势;休闲农庄作为介于农家乐和休闲农业园区的中间形式,在乡村旅游年接待规模上表现了其特有的优势;民俗文化村(镇)的现有规模较小,但发展潜力是很大的。从不同地区和不同组织模式的休闲农业的生产率变化来看,我国休闲农业的生产率呈现东高西低的变化趋势,并且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和民俗村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越来越低的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郭焕成,吕明伟.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经济地理,2008(4):640-645.

休闲农业文献综述范文7

关键词:休闲农业;景观设计;地域文化

引言

休闲农业园是以农业为基础,在空间布局上充分利用周边独特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作为质朴的内涵。通过合理的规划,发挥休闲农业的旅游功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使民众享受到农村与农业风光。同时,它又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人们的关注,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向人们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一、地域文化与休闲农业园

(一)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反映其生产水平和物质成果思维水平以及精神成果的总和[1]。人类活动差异导致文化差异不同,造就中国各具特色、千姿百态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景观在社会中发挥人文精神,有独特的特征,传承特定区域的景观并通过多种形态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2]。因此,基于地域文化的休闲农业园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尽量根据各地的农业资源、区位交通条件,因地制宜不断完善和提升地域文化特色,形成相互制约发展的特性。乡村旅游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行为,应当在规划中发挥积极作用,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延续地域文化。

(二)休闲农业园

休闲农业园是一个综合园区,是在人们生活品质意识和文明程度不断增强的需求下产生的。我国休闲农业园发展迅速,从最初的产业观光模式到休闲度假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21世纪初,我国人民生活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下,对休闲旅游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因此,许多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也逐渐与文化、生态、健康、科技等主题紧密结合起来,极大地丰富了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内容,形成“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空间。

二、我国休闲农业园的发展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业园迅速发展,但与发展较早的国家相比较,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1)部分休闲农业建设大多以高昂的造价去追求视觉效果,缺乏特色。要结合地方生态和人文资源,打造个性化的农业园。(2)忽视空间布局,功能缺乏统一,使整个场景显得生硬,失去了原本的意义。要合理规划各个功能区和旅游规划发展,因地制宜的摆放景点。(3)缺乏创新理念,景点雷同,形式单一,导致逐渐被市场所遗弃,难以进行深度开发。(4)不合理的开发导致人文环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规划和设计中太强调人工景观营造,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建筑整体风格与村落景观背道而驰,应该选取地方材料,地方材料是地域文化一脉相承的延续,使休闲农业的发展越来越接近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的目标。

三、文化传承与创新思想引入

基于文化的休闲农业园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将其赋予文化内涵才能独具特色。因此根据园林规划理论和现代人的价值取向,结合传统文化借助科学手段,现代演绎创新的表达,为其提供指导。形成多元化、个性化、高水平,使其区别于其他农业园,在文化旅游中独树一帜。譬如休闲农业园以农耕文化为主题。在菜园区,注重不同菜种类的搭配,设计有特色的小道,形成“迷宫田”。在园区设立游客互动场所,弘扬乡俗文化。如:开设剪纸、彩塑和特色餐饮的体验,设立科教文化中心,将民俗文化制作成视频、展板、宣传栏供游客欣赏。

四、案例分析

(一)项目基础条件分析

“田园东方”地处长三角洲中心地带,位于江苏无锡城南15km的惠山区阳山镇,独特的地理位置促成了水陆交通便利。项目规划面积约为6000多亩,是国内首个田园综合体项目,堪称“都市人的梦里桃花源”。无锡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手工艺习俗、居住习俗和民间文化习俗等渗透吴越地区文化的内涵,凸显地域特色。在这样的经济、文化背景下,“田园东方”应运而生。

(二)目标定位

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发展,无论乡村或城市,我们都需要自然环境。尊重、顺应自然,从自然中寻找启示和规律,促进休闲农业园多样性的发展。通过保护现有自然环境,重建广大农村区域的聚落与农业景象。宏观上创造一种田园生活,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文化意向的休闲活动空间。同尊,即风土、风物、风俗和景观,都应该保持乡村实际的、原汁风味的风貌。风土;特有的地理环境;风物:地方特有的特产,即特定地理环境下形成乡村特有文化中培养的产物;风俗:作为具有地域性的代表,为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良好的平台;景观:指自然景观、地形地貌和可供欣赏的美丽景象,包括农田、草地、池塘、菜园、山体、河溪等自然风景和建筑风格及人文风景。

(三)详细规划及创意分区

根据地理环境和文化旅游休闲的理念,将规划区分为五大板块:文化展示区、创意农园、文化教育区、健康养生建筑群及农业产业项。1.文化展示区为了方便旅游者对“桃文化”有直接的认识,以阳山水蜜桃的栽种历史为背景,阳山流传着的美丽传说为主线,通过文化旅游的方式来呈现阳山水蜜桃文化。桃文化博览馆是国内首个以“桃”为主题的文化展览馆,整体布局错落有致,江南园林特色鲜明。室内展馆设“感觉、感知、感受”三个篇章,采用高科技手段诠释桃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示阳山桃花的秀美、民风的淳美。重视地方特色的表现,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满足游客在视觉上,领略地方文化带来的美感,加深对园区的印象。阳山火山地质文化展示厅,以火山地质为核心素材,阐述火山的形成、分布、火山与人类的关系,以及阳山火山的形成与演变、区域地质概况和地貌特征,充分展示了阳山的地质演化史,是游客了解地球和阳山地质历史文化的理想场所。2.创意农业区在大力发展旅游农业、休闲农业及体验农业的同时,创意农业是延伸拓展休闲农业产业链的首选。创意农业赋予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过程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给人以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享受。园区的游客可以参加创意作品的制作。譬如,用枯枝落叶或农作物秸秆作画;也可以编织手提袋、杂物篮等(如图1)。也可以用废弃的树根雕刻根雕,或是用杏核、桃核等做雕刻工艺品等,使之变成精美的艺术品。园区还可以组织绘画写生和摄影活动,并进行集中展出和评价,加强了与外界的文化交流。3.文化教育休闲以“创新发展”为思路,最大限度地结合农业环境和产业资源改造成学校的户外教室或者实习之地。拾房书院:是以“师法自然,复兴文化”为主题的书院。维系着建筑对土地流露出最真实的感情,沉静浓郁的书香氛围,为游客提供学习和了解历史的机会。实现文化教育功能,让游客从中感受古代乡村社会的生活方式。手工艺品品种多样,如手工剪纸,手工绣花,木雕,泥塑,蓝印花布等。由于不同的民族、地理环境、社会历史、审美观点等不同,形成鲜明特色,各富浓烈的地方文化艺术价值。来到“花泥里”的客人不仅可以率性地玩泥巴,或是将手工艺品作为最具文化价值的礼品,在这座田园旅游度假区收获来自原乡田园的感动。绿乐园是国内首个专业创造儿童教育品牌的第二课堂模式,绿乐园(如图2)包括5大主题区:蚂蚁王国主题区、香草园主题区、农夫果园主题区、小农夫主题区、白鹭牧场主题区。让人们可以在此了解农产品的生成过程,增进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共同参与农业活动体验农村生活。4.健康养生建筑群建筑文化是人类文明长河中亮丽景观,建筑设计风格直接表现地方文化的外在特征[3]。因此农业园规划应该延续村落色彩、自然形态、肌理等。如江浙地区的农业园区可以紧扣水的特色,结合江南建筑风格,通过修补与再创造,展现建筑文化艺术。“田园东方”规划改造曾经的拾房村旧址为生活服务区,为旅客提供餐饮、住宿等服务,并保留一部分江南典型的民居为传统居民的展示。新建筑以“修缮如旧”的理念,就地取材,选择当地木、石灰、青砖等。这样园区的整体建筑风格不仅让游客重温童年田园人居,可成为园区宣传标志或者当地标志性建筑。5.农业产业板块为了使旅客经历一次难忘的体验活动,园区保持现有田园风情的农田。一方面,可以对“江南文化”进行保护;另一方面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当地传统的农村生产生活、田园风光。田园东方的农业板块共规划四园(水蜜桃生产示范园、水果蔬菜设施栽培示范园、有机农场示范园、蔬果水产种养示范园)、三区(休闲农业观光示范区、水果加工物流园区、苗木苗圃区)、一中心(综合管理服务中心)。通过展示现代农业的最新发展,突出现代休闲农业园“以农为本”的本质[4]。开拓农业发展新方向、新面貌,全面建成空间布局合理、生态环境友好、区域特色突出的园区。结论休闲农业园在现展进程中与文化传承、创新相辅相成,凸显农业优势,在这一新兴的产业中显得越发重要。休闲农业园既要展示自然美又要考虑社会意义,也要实现农业的美学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本文是在景观规划与文化传承、创新方面论述休闲农业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并结合实际案例“田园东方”。“田园东方”是对现有资源实现最佳的合理利用,通过文化内涵的设计延伸、功能的分区表达,为休闲农业确定了新颖的新形象。此外对农业进行提升设计,追求精品的质量转变,重新定义了内在的创意特性、景观与人的关系,为休闲农业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敏.基于楚地域文化因素多层级转化的创意产品设计研究[J].设计,2016,24(1):116-117.

[2]王婷婷.地域文化影响下的现代旅游景观设计研究——以山东滕州微山湖旅游景观设计为例[D].沈阳建筑大学,2013.

[3]侯幼彬."建筑文明"与"建筑文化"[J].城市建筑,2004(1):24-27.

休闲农业文献综述范文8

关键词:休闲农业;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思考

休闲农业是当下比较新颖的综合型新兴农业类型,通过结合农业先天优势资源,实现与旅游行业同时进行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这种模式促进了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还能够带动农业深度发展,同时满足构建生态农业环境的需求。构建休闲农业经济运作模式是有效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我国的经济体制,促进各项产业相结合。因此,本文针对休闲农业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合理化建议实现快速发展的需求。

一、我国休闲农业建设现状

1.休闲农业监管体制缺失。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建设的现状还不令人十分满意,在具体工作实施的过程张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政府和人民共同积极的努力来克服工作中存在的缺失。首先,我国休闲农业的监管体制还存在缺失,由于是新型的农业类型因此还不具备科学的管理制度,对于实际的市场混乱现象没有有效的处理方案。管理体制上的缺失主要源于管理经验不足,对于新型行业的发展没有危机防范意识,监督体制上的缺失也是影响工作执行的关键。

2.休闲农业缺乏特色发展。当下我国建设和发展休闲农业的业务还不是非常专业,在构建的过程中缺乏特色,影响了实际的应用效果。对许多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休闲农业的起步较晚,由于我国市场巨大而且消费族群比较广泛,因此才能够迅猛发展。但是实际的运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低成本、低服务质量的现象。国家和政府在建设休闲农业的过程中没有考量到体制的完整性,导致实际的建设体系出现了缺失,丧失特色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3.休闲农业生产规划缺失。目前,我国政府对于休闲农业建设和生产的规划不足,导致了实际工作存在缺失。常见的规划缺失问题就是农村居民盲目索取经济收入,而忽视了服务的质量和行业的工作热情,导致一些地区的经济收入没有明显的回馈,实际的服务质量也因为规划的事物出现了降低的情况。农民对于休闲农业缺乏专业的运作理念,因此在投资的过程中也单独只会考虑到如何短期内创造经济收益,而忽视了长久的发展计划,对眼前的蝇头小利充满兴趣,却没有发现一个巨大的市场隐藏在背后。

4.国家扶持休闲农业建设力度不足。目前我国对于休闲农业建设的扶持力度还存在不足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全面,另外一方面,是源于政府资金扶持不足。建设政策不够清晰就不能吸引农民进行良好的休闲农业环境建设,也导致后期的宣传力度不足,影响了人们对地区休闲农业活动的选择。管理制度的缺失是导致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竞争阻碍的重要因素。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约束和规定相关的内容,就会影响实际的建设工作实施。

5.休闲农业建设缺乏相关人才。就目前的休闲农业建设情况来说,缺乏专业的建设和管理人才是阻碍发展的关键。一般从事休闲农业的工作人员都来自于农村,他们原本就不是专业的管理和服务型人员,从前从事的工作类型对于满足提升休闲农业服务质量具有严重的阻碍情况。长期务农的工作人员难以深度理解休闲农业的建设意义,因此缺乏建设休闲农业的热情。

二、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先决条件

1.我国休闲农业市场前景良好。我国是发展休闲农业的绝好地域,因为我国是当今世界的农业大国,这一因素决定了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先决条件。伴随我国社会文明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工作之余的休闲生活,因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也促成了休闲农业的建设和发展。迅速增长的城市人口迫切需要得到身体和心灵的放松,休闲农业体制的构建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人们渴望自己调配自己的休闲时间,在这样的先决条件下,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景十分良好。

2.我国经济腾飞带动休闲农业发展。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从二十一世纪开始,我国人们的平均消费水平呈现递级增长的形式。根据人们经济收入增长的情况,以及人们消费意识的提升,都成就了休闲农业发展的先天环境。伴随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攀升,人们对于绿色生态环境的追求也日趋渴望。生态农业旅游对于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的人们吸引力不断增加,说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成功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建设。同样,行业发展的多样性也能够促进国家经济收益,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

3.人民休闲时间充裕促进休闲农业业务拓展。我国人民休闲时间充裕也是促进休闲农业业务拓展的重要因素,因为人们越来越多的节假时间,激发了市场不断拓展业务的需求。传统的行业假期业务一般就是进行短途的旅游,现代人们对于旅游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能够通过农业业务拓展的形式得到休闲质量上的提升,因此,休闲农业的出现正好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需求,实现了生态旅游等多样性产业相结合的经济运作模式。

4.农村交通环境改革有助于休闲农业发展。现在我国农村道路交通情况得到了不小的改善,国家和政府非常重视农村交通方面的问题,现在农村交通便利程度已经全面覆盖了大部分地区,实现了与城市构建交通网络的基础模式。大量公路的建设也满足了人们自驾游出行的需求,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不断提升,购买车辆的情况迅速提升,人们选择自驾游出行也更加方面,良好的交通情况满足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良好的空气质量和美丽的自然风光都是非常吸引人们的休闲农业建设条件,通过良好的交通促进了休闲农业建设的进度。

三、我国休闲农业建设推动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1.强化政府对休闲农业建设的扶持力度。加快我国休闲农业建设的有效途径首先是强化我国政府的扶持力度,实现科学、有效的战略指导。建设新型休闲农业主要是为了实现生态经济的运营模式,希望能够科学、合理的应用农村环境实现创造经济收益的目标。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大力宣传农村风景环境,在促进旅游行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农村人民经济收入。向城市人们宣传农村环境吸引游客能够满足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向往,同时还能够促进农村居民发展向城市人民学习交流的机会。政府大力度扶持休闲农业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积极的引导各行各业的合作,进而实现新型农村建设的目标。

2.完善休闲农业建设的监管体系。在建设休闲农业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完善休闲农业建设的监管体制,不断的强化新型农业发展的功能性和服务质量。在建设休闲农业体制的过程中应该制定严谨的管理和拓展制度,并且选择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确保行业发展的稳定性和规则性。建设团队还需要具备极高的自律性,能够从建设的环节中发现问题并积极改善,合理的调整更加能够促进经济体制的建设,也是实现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的。管理和监督是行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完善休闲农业建设的监管制度,是未来发展新型行业的基础,也是当下建设优化的保障。

3.科学制定建设休闲农业策略。针对我国社会的市场需要合理、科学的制定建设目标,通过新型服务性产品满足人们消费需要,坚持走特色道路有效拓展市场竞争力,同时也带给休闲农业无限的生命力,满足了我国经济体制的需求。在建设特色服务型休闲农业体制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人们的需求拓展市场,根据不同地区农村环境的特征选择休闲农业的建设亮点,结合自然风景和当地特色满足人们休闲旅游的目标。休闲农业的建设目的是综合人们需求构建一个及感受、体验为一体的旅游产品,在旅行的过程中发展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同时也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理论部署。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只有保证行业根基的稳定才能够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休闲农业的建设基础包含便利的交通条件,配备的安全措施防护,以及相对配套的综合型服务质量,其中重点是先决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休闲农业建设的基础就是创新理念的设计,通过对农村环境的掌握情况出发,设计一个配套设施齐全的生活休闲空间,满足人们对工作之余生活娱乐的需求。休闲农业的建设是一种综合型服务行业,它充分的结合了农业生产与旅游项目,通过服务行业的体制进行业务创新。

5.构建对应保障机制培养人才。建设休闲农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人才的培养,同时能够建立相对应的保障机制实现对人才利益的维护。就目前而言,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还需要进行提升,定期开展相关业务和理论的培训对于提升休闲农业服务质量具有良好效果,能够满足现代新型行业发展需求。指定相对完善的保障机制能够激发工作人员的热情,同时也维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为农民带来实际的经济收入。维护农民和休闲农业工作人员的权益,是未来更好发展行业的前提,也是提升生态行业质量的前提。

6.学习西方国家发展休闲农业经验。综合上述对策思考,根据我国建设休闲农业的现状进行分析,科学适度的总结归纳西方国家的经验,能够更加有效的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西方国家建设休闲农业的起步比较早,相对来说经验比较丰富。西方国家之所以成功建设休闲农业主要是依靠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扶持,加上相关法律条文的重要约束成就了行业的发展。相关的制度和条例对于西方建设休闲农业具有约束力,也保障了后期行业的稳定发展,强大的资金和有效的服务质量支持,也是促进休闲农业不断进步的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示,休闲农业的建设是当下的比较热议的话题。构建新型的休闲农业模式主要是为了实现生态经济环境的设计,在人们参与旅游的过程中体验趣味的农村生活。我国发展休闲农业具备先天的优势,但是在构建休闲农业体系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监管、资本等方面的缺失导致实际成长步伐缓慢。通过加快休闲农业建设推动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需要不断的完善监管体制,通过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实现科学化、合理化建设目标。建设休闲农业对于改革我国传统经济体制具有良好的作用,能够有效的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也有良好帮助,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有力方针。

参考文献:

[1]刘正国,江学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乡村经济繁荣——关于加快推进丹徒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农业装备技术,2012,04:5-7.

[2].“十二五”时期我国继续推动休闲农业持续发展[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12,10:17-20.

[3]牛瑞华.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三化”协调发展——关于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内在关系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3,01:33-35.

[4]芮正云.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功能定位及其效应研究——基于江苏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发展的认识与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11-16.

[5]曾玉荣,翁伯琦,许标文,刘宇峰,刘波.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选择与策略思考——以厦门市为例[J].发展研究,2014,04:88-91.

休闲农业文献综述范文9

关键词 休闲农业园;植物景观;现状;湖南娄底

中图分类号 S78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141-02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休闲农业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与比较,深入分析休闲农业园的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

1.2 问卷调查

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问卷法是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心理测量项目或问题,向调查对象收集研究资料和数据的一种方法。

1.3 数据分析

运用SPSS19.0、Excel等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问卷调查情况

2.1 调查地点的选择和问卷分布情况

考虑到调查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原则,根据文献综述的结果和对娄底市15所休闲农庄的现状进行了解,问卷发放数均为20份,问卷有效率达90%以上。

2.2 调查时间的安排情况

该研究中的游客满意度调查主要是选择周末人流量比较大的时间段,对娄底市15家休闲农业园的游客进行问卷发放。采用现场调查现场回收的方式回收问卷,每个调查点分别发放问卷20份,15个调查点共发放问卷300份,总共收回289份,有效率96.3%。

3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植物景观满意度调查

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从植物景观总体印象、植物品种、植物色彩搭配、滨水植物景观、植物地域特色、植物与其他景观要素搭配、与植物有关的农事活动7个方面分析游客对娄底市15家休闲农业园植物景观的满意度情况[1-2]。游客对植物景观的满意程度分为满意、尚可、不满意3个档次。

3.1.1 植物景观总体印象。游客对娄底市休闲农业园的植物景观总体满意,基本可以满足游客的需求,但是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3.1.2 植物品种。通过调查发现,游客对休闲农业园的植物品种满意度较低,仅有8.3%的游客满意,51.21%的游客表示尚可,接近1/2的游客不满意园区的植物品种搭配,不满意率达到了40.49%。其中,神龙生态农庄、澎湖湾休闲农庄、三友农业生态庄园的游客满意率为0。由此可见,娄底市的休闲农业园普遍存在植物品种的丰富程度不足的问题,提高植物品种丰富度是今后的重点努力方向。

3.1.3 植物色彩搭配。在植物色彩搭配方面,游客满意率是所有调查单项中最低的,仅为6.23%。其中,九龙仙女山庄、白马水库、流水潭农庄、竹香园生态农庄、三友农业生态庄园的植物色彩搭配这一单项的游客满意率为0,不满意率分别达到了45.00%、44.44%、55.00%、44.44%、52.63%,都有1/2左右的游客表示了不满。以上分析表明,目前娄底休闲农业园的植物色彩搭配方面普遍存在问题,今后如果能在这方面做出较大改善,相信游客对休闲农业园的整体满意度会有较大提高。

3.1.4 滨水植物景观。人具有亲水性是一个普遍规律,在世界各国园林景观设计中都会有很多满足人的亲水性的设计。因此,在进行休闲农业园滨水植物景观设计时,既要满足游客对植物景观的需求,还应对人的亲水性有所考虑[3-4]。通过调查发现,游客对娄底市休闲农业园滨水植物景观的满意度较低。其中,顺鑫生态农庄和三友农业生态庄园的游客不满意率分别达到了70.00%、68.42%,有近7成的游客表示了不满。可见,娄底市休闲农业园的滨水植物景观有待进一步改善。

3.1.5 植物地域特色。植物地域特色对于休闲农业园的植物景观设计至关重要,通过地域特色植物景观的营造,能更好地反映地方历史文化、展示地域独特的景观,对吸引外来游客的到来具有重要作用[5]。

通过调查发现,娄底市休闲农业园在营造具有地域文化的植物景观上还有很大的不足。这表明,游客对植物景观地域特色具有强烈的需求,而现有休闲农业园并不能满足其需求。因此,在今后的休闲农业园植物景观设计中,要重点考虑地域特色植物景观的营造。

3.1.6 植物与其他景观要素搭配。植物景观在整个景观序列中并不是孤立的,需要与周围的其他景观要素搭配,从而发挥出更好的景观效果。游客对此项调查指标的满意度达到了18.34%,感觉尚可的游客占到57.79%,只有23.87%的游客感觉不满意。总体来说,游客对娄底市休闲农业园植物与其他景观要素的搭配还是比较满意的。

3.1.7 与植物有关的农事活动。与植物有关的农事体验活动可以说是休闲农业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在一定程度上调动游客参与的积极性,加深对园区的总体印象。

通过调查发现,40.48%的游客感觉与植物有关的农事体验活动较少,52.25%的游客感觉尚可,仅有7.27%表示满意。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与植物有关的农事体验活动不但较少,且方式单一,除常见的采摘外,没有其他较有特色的农事体验活动来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3.2 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

3.2.1 植物景观粗糙,缺乏管理。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游客不满意娄底市休闲农业园的的植物景观现状,主要是园区的植物景观模式较为单一,不同园区的植物景观大同小异,没有形成较好的景观效果。俗话说:“三分栽,七分管”,园区中栽植的植物,不仅要使其成活,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精心的养护管理充分发挥其观赏特性,让游客最大限度地欣赏植物景观带来的美。据调查,娄底市休闲农业园普遍存在对植物管理粗放,甚至缺乏维护管理的现象。如新天地生态农庄,园区中很多大乔木枝叶稀疏,长势较差;有很多灌木虽有过整形,但因没有及时修剪,影响了整体效果;地被植物杂草丛生,部分枯黄、枯死,缺乏美感;部分绿地泥土,没有种植地被植物。顺鑫生态农庄和三友农庄的驳岸简单硬化,没有栽植水生植物,造成驳岸线条僵硬,景观效果大打折扣;顺鑫生态农庄的烧烤台周边杂草丛生,缺乏必要的植物配置和管理。

3.2.2 植物景观较缺乏地域文化内涵,植物应用种类不丰富。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的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创造的,并不断得以积淀、发展和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全部成果与成就,地区性是地域文化最鲜明的特征[6]。

通过调查发现,15家休闲农业园在营造具有地域文化的植物景观上还有很大的不足,这与游客对植物景观地域特色的强烈需求形成鲜明的对比。园区现有的植物景观只重视简单的形式美,在植物景观文化性的表达上还考虑得不够深入。主要表现在乡土植物种类应用过少,对于大量具有开发价值的乡土果树、蔬菜与药用植物、作物、观赏植物都缺乏应用。另外,色叶树种应用较少,造成植物色彩搭配单调,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3.2.3 与植物有关的体验性活动种类较少。与植物有关的体验活动可以说是休闲农业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在一定程度上调动游客参与的积极性,加深对园区的总体印象。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游客都感觉娄底休闲农业园的农事体验活动较少,且方式单一,除常见的采摘外,没有其他较有特色的农事体验活动来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3.2.4 垂直绿化有待加强。垂直绿化是现代园林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增加绿色空间,还可以在夏季起到降温减尘的良好生态效应。调查中发现,娄底市的休闲农业园垂直绿化应用现状不容乐观。一是应用较少,大部分建筑墙面、围墙、花架、坡地、山石都缺乏垂直绿化;二是垂直绿化植物应用种类有限,主要为扶芳藤、金银花、爬山虎、紫藤、迎春、洋常春藤这几种。

4 参考文献

[1] 袁凌.深圳青青观光农场总体规划构思及规划设计[J].建筑学报,1996(10):46-49.

[2] 杨雄楚,滕典,朱定广.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详细规划[J].时代建筑,1997(2):37-39.

[3] 袁梅,林萍,刘洋,等.云南乡村旅游地植物景观配置现状及其对策[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173-175.

[4] 徐琴,陈月华,熊启明.乡村植物景观设计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07(3):72-74.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