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探究性课题研究集锦9篇

时间:2023-07-06 16:28:17

探究性课题研究

探究性课题研究范文1

关键词:数学教育;研究性学习;大学数学;课题选择

       近年来,大学数学研究性学习已被越来越多的从事高校数学教育的工作者所关注 ,发展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是大学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大学数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性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同的研究性课题内容对大学生也会有不同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那么,在高等学校数学教育飞速发展的形势下,我们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几年来大学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选择适合的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成为了当前问题的关键。

一、大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本质

研究性学习是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而倡导的一种学习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学习与研究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亲历发现数学、探索数学的真实情境并获得研究体验,是当前深化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所谓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指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教学课程。这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指的是学生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或从数学的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以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它主要是给学生介绍数学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开展数学课题研究。

二、 大学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内容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研究性课题内容选择阶段是研究性学习的入门阶段,是基础,是起步。因此学生如何选题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大学生在刚刚接触研究性学习课题时,难免会在课题选择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是在调查中所发现的大学生在进行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内容选择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据调查,目前很多高校的学生在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中存在局限性;对课题内容不明确;所选调查课题确立的研究内容抽象、空泛、过大,具体实施调查无从下手;调查课题过难,不考虑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课题确立的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性和价值性;凭主观臆断“选题”,不考虑课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长期以来,大学生在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内容的选定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创新思维,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要实现思维观念的重大转变,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

三、正确选择适合的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

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教师应首先引到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所谓“兴趣决定态度”,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如果人对一件事情感兴趣,那么他在对待这件事的时候就能投入很大的精力,充分有效地调动其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励其学习的积极性、持续性、深入性和创造性。如果大学生能首先选在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那么就能够提高研究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从而推动研究的深入展开;其次,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概念,建议学生将要研究的对象调整为比较具体、范围比较小、比较好把握的内容。课题的选择要注意面向实际,注重可操作性;第三,教师应建议学生对条件问题予以特别而充分的考虑。不解决条件问题,课题就不能成立,引导学生变化内容形式转化,降低难度。也可以对课题进行前期论证,做好科学性、可行性研究;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先做前期小范围的调查研究,找到课题确立的依据,这样学生就可以从兴趣出发,又不局限在个人的兴趣上,将个人的问题转化成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使课题具有研究的价值。

简单的说,教师在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指导中,要针对不同小组课题的不同问题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以鼓励学生为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分层教学,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多样性和个性的发展,激发不同性格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忌教得太多,管得太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真正在研究性过程中学习受益。

四、结束语

研究性学习作为教育改革的新事物还有很多值得重视与探讨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

既打好基础,满足眼前利益,又要体现出研究性学习的性质和价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数学教学的理想状态,这种理想状态的实现,现在还存在诸多困难。因此,我们应当以学生良好发展为定向,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帮助学生提高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支持学生通过探究,建构真实的学习意义和生活意义,并在正确评价观的指导下,突出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按照新思路来考虑有效评价的策略和方法问题,从而使大学生数学研究性学习取得更加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 1] 萧菲, 修义. 数学研究性学习百例[ M] .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2] 郑君文, 张恩华. 数学学习论[M ] . 桂林: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3.

[ 3] 盛祥耀, 葛严麟, 胡金德, 张元德. 高等数学辅导[ M] .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3.

[ 4]张华. 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 [期刊论文].教育发展研究2001(5).

探究性课题研究范文2

一、研究到课程的定位

有研究者提出;所谓研究型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课程。(1)在这个描述性的定义中,研究者将研究型课程的课程目标仅仅归结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上,并且将课程与学习者的探究式学习活动混淆了起来。研究型课程的开展一般是通过学生的探究式的学习来进行的,但“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大大超出这个“学习活动”的范围。就最一般的课程构成要素来说,课程由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所构成,在描述某一课程时,应交待清南在这些方面的规范,就是在描述研究型课程时,应就该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作出回答。这样,要定义研究型课程,我们可以从分析研究型课程的特征入手。

在由上海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所组织的专家研讨会上,一些课程研究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就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些观点。

观点一:研究型课程是以问题为基础、以探究活动为过程的一种综合性学习。

观点二;研究型课程是一种通过儿童对研究型课题作业的探究活动,旨在培养与发展儿童对问题、现象进行探究的基本素养,形成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事件及问题进行主动地、积极地、科学地探究的基本素养。

观点三:研究型课程是一种旨在为儿童探究意识、探究能力的发展提供条件与时间,使儿童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

观点四:研究到课程不仅仅在于使儿童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为儿童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这些观点中,共同的一点在于“探究”,包括深究的学习过程、探究的意识和探究的能力、探究的体验等等。我们可以这样来描述研究型课程:在课程目标上,研究型课程指向培养儿童或学习者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在课程的内容上,它涉及各类学科领域及学科间交叉的领域;在课程的实施和组织中,它主要通过组织一些探究性的课题研究活动来进行;在课程的评价上,研究型课程主要通过过程性的评价方式来进行。虽然研究到课程在实施中,提倡通过学习者的探究(研究)活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观点,提倡儿童开展探究性学习,但它又不同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学校中所出现的探究学习或发现式学习,后者强调通过严格的、按照研究者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来发现某种知识,从而掌握这一知识。从课程的性质来看,研究型课程归属于“校本课程”的开发。

二、研究到江程的特点

考察研究型课程的特点有多种角度,由于人们所选用的参照标准不同、角度不同,因此对它的特点的研究有多种表述。

(-)从课程的构成要素来考察

课程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要素。研究型课程在上述四方面中,都有不同于以往其他课程的特点。

1.课程目标上的特点。

研究型课程在目标上的特点表现为目标的开放性,课程目标不仅指向某种知识内容,而且指向各种知识的综合探究过程,指向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儿童所发展的探究意识、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指向儿童对各种知识的综合探究过程的情感体验。并且这些目标指向在不同的课题探究过程中,有不同的侧重,除探究能力和探究粮神外,儿童在探究过程中所达成的知识目标是开放的。

2.课程内容上的特点。

研究型课程在内容上呈现出综合、开放、弹性大的特点。其中综合性与弹性是体现其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此类课程的内容弹性非常强,在保证一定的学习量的前提下,儿童所探究的内容和主题,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甚至不同的学习小组,都可以进行不同的选择。

3.课程组织形式上的特点。

以开展合作性的、综合探究性的课题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研究型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在组织形式的选择上,应体现出合作性与独立性相结合的特点。儿童的探究过程既有个体的活动,也有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因此,在课程的组织形式上,既有体现独立性的个体活动的过程,也有体现合作的小组活动的过程,也有体现集体性的全班交流活动。在某一个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这几种形式都会出现。4.课程评价上的特点。

由于研究型课程在课程目标和内容上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在课程评价中,不适宜运用目标评价,而应该运用过程性的评价方式,这样,研究型课程的评价就具有了过程性这个特点。

(二)从课程的编制和设计来考察

探究型课程的编制和实施体现了“校本课程”的思想。研究型课程作为一种开放性的课程,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和机会。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了一定的载体。各个学校可以根据“以学习者、以社会发展为中心”等原则,开发适合学校实际教育条件和具体特点的课程。这就涉及课程的设计问题。课程设计是指拟定一门课程的组成形式和组织结构。它一般取决于两种不同层次的课程编制的决策。一是广义层次的决策,包括基本的价值选择;另一是具体的层次决策,包括技术上的安排和课程要素的实施等。在研究型课程中,课程的设计者除课程方面的专家、专门的课程设计者、教育行政部门人员之外,学校和教师也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这是研究型课程的一个最典型的特点之一。

三、研究到课程实施中的一些难点问题

(一)关于研究型环送的设计问民

研究型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在于它的编制上的特点,即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确立是由学校、教师、学生及社会力量等共同参与编制的过程,课程的编制者由单一的课程设计者扩大到学校繁育中的各方面的人员,这种编制方式不同于以往的课程编制。学校和教师已习惯于实施现成的课程,按照现成的教材和教参,组织教学、实施课程。因此我们的学校和教师甚至学生是否能很顺利地参与到研究型课程的编制活动中,并使课程的价值得到体现,是在进行课程改革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学校和教师有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和意识,学生是否能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此类过程中?从一些尝试性的实践中发现,儿童对于研究型的活动的价值上的认识分为两类,一是认为它不重要,原因在于它与考试没关系(这是由于我们的学校教育一贯关注于考试这一惯性所造成的);另一是觉得它很有趣,自己感兴趣(该学校在开展此类活动前,就儿童感兴趣的问题作过调查)。从学习者这一方面来看,儿童是否能积极投入到此类课程的学习,是由教师的行为和态度所决定的。就学校和教师来说,如何有效地、积极地参与到课程的编制中,需要进行有效的培训,以提高参与课程设计的意识和能力。以往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是被动的服从者,教师不会也不敢对课程、教材、教参中的问题提出看法和修改意见。在这种状况下,教师能否适应研究型课程所要求的那样,参与到课程内容的设计中,这是在研究型课程实施中首先会遇到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二)关于研究型课程教材中的潜能开发

所谓研究型课程教材中的潜能,是指课程编制者的价值观和意图以及意图以外的东西。由于教学情境的变化,在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同的价值观和实践经验有可能导致教师发现课程教材中新的课程潜能。研究型课程教材潜能的实现通常取决于学生的需要以及教师的能力和喜好。从这个角度说,教师也是课程编制者和课程潜能的开发者。在这个层面上,对于研究型课程的有效实施,主要取决于教师对研究型课程教材的课程潜能的识别和发展能力。教师的学科知识基础、对新事物、新思想的开放态度、对课堂情境的感受能力以及组织课程教材、课题研究的经验都有助于教师对研究型教材的课程潜能的识别。

如何提高教师对于课程潜能的发现和利用能力,在有效实施研究型课程中也是一个值得人们注意的问题。要提高教师发现和利用研究型课程潜能的能力,需要进行特殊的培训。原因在于教师对于原有的教学经验的认同和习惯,使得教师容易按照旧的教学信性来实施新的课程,旧的教学习惯也阻碍了教师对于新的研究型课程的课程潜能的认识和利用。

(三)关于学生的全员参与问题

由于研究型课程在中小学课程中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求每个儿童都能参与。但这类课程学习,无法通过大规模的集体授课来完成,而是需要教师不断的、有针对性的小组指导来完成,其活动的开展形式也主要是小组形式。而我们的学校中,班级单位学生数相对来说较多,需要配备较多的教师才能实现。对于教师来说,还涉及教师的文化、学术的领域、水平、研究指导能力等问题;对于学校教学管理来说,怎样评定教师的指导工作成效和工作量;要求全体学生都参与研究活动,学校的场地、设备、仪器等是否充足;等等;这些问题都将影响着研究型课程能否面向全体学生而有效开展,否则又将会出现实施活动课程中的一些异化做法(将学习材料“朗读”一遍,就算“活动”过了)。

(四)关于研究型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领域问题

在初步尝试研究型课程的实践中,教师和课程设计者提出的一些研究到课题大多涉及自然和社会领目的知识。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即如何与基础型课程中向自然、社会等一些科目的教学相互区别和协调。在自然和社会科目的教学中,也倡导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来使儿童对于自然和社会加以了解,并运用这些科自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一些印时性问题。而这些问题相容易与研究型课程中的内容相冲突。研究型课程中所探究的课题与自然、社会等科目的学习内容相重负,在某种程度上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探究性课题研究范文3

关键词:研究性教和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1地理学科研究性教和学架构

在人教版必修地理教材的每章节后面都有一个板块“问题研究”,可见地理学科早已开始了必修课中的研究性教和学。据此,地理学科的研究性教和学拟将章节末的主题研究式研究性教和学推广到章节教学内容的学习中。因此必修课中地理学科研究性教和学有三种模式:常态化教学型研究性教和学、热点问题探究型研究性教和学、“问题研究”板块研究性教和学。

2研究性教和学的原则

地理学科研究性教和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有五点:

第一,以问题为引导。问题是打开学生思维的阀门,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原动力,在研究性教和学中一定要注意合理设置问题,设置有效问题。

第二,用学科思想、学科思维引领研究方向。地理学科研究性教和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因此在教和学的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学科思维包括比较思维、综合思维、演绎思维、逆向思维、归纳思维、空间思维、形象思维、动作思维等。

第三,注重研究的过程。地理研究性教和学注重研究的过程,要让学生一路欣赏这风景并探索到路径攀登至山顶。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可以在教师引导下把研究的每一个细节淋漓尽致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研究中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兴奋和感悟。

第四,体验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地理学科研究性教和学所选的问题要和学生的生活或当前的热点知识相结合,让学生体验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自己关心的问题的快乐。

第五,增效减负。地理学科研究性教和学是在必修课教学中开展,目标是高效地开展必修课的教学,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减少学习负担的目的,而不必占用学生的课后时间,但是学生课后可以有思维的延续和进一步自主探究的欲望。

3研究性教和学中研究任务的特点

地理学科的研究性教和学与研究性学习都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主动探究,但也有不同。第一,研究性教和学发生在课堂上,所研究的问题和本节课的教学相关。第二,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课堂的研究任务往往就是一个个带有探究性的小的问题。第三,一般来说,学生研究所需要的资料来源于书本、老师、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历,资源是有限的,这就需要老师提前准备较多的研究资料。第四,虽然在课堂上的时空是有限的,但是学生课后可以对课堂上讨论的问题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这样,学生在思维上具有延展性。

4研究性教和学课堂应用形式

(1)常态化教学型研究性教和学。在常态化教学中,研究性教和学主要用于创设地理情境、启思导疑、重难点突破等,其目的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在常规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设问,学生回答,而研究性教注重的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提出疑问,然后班级共同讨论回答。

(2)热点问题探究型研究性教和学。教师选取某个热点问题,提供给学生较多的材料,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开分析研究,培养学生主动发现地理问题和主动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亲身参加地理问题研究探索的体验。其课堂一般采用学生分组学习讨论、汇报交流的形式。其一般教学环节为阅读材料获得问题或观点,小组合作探究,班级汇报交流。其好处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究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备课时,减少了主观预设,加强了教学留白,注重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开发,故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大为提高。

(3)“问题研究”板块研究性教和学。在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每单元的后面单独配有“问题研究”板块,其研究问题与本章节的学习内容紧密相关。问题研究板块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与创新思维,其教学方法和“热点问题探究研究性教和学”的方法类似。

参考文献:

探究性课题研究范文4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职业角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相关知识的交融渗透,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全新教学理念的确立和教学方式的运用,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促其快速成长的平台;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要求教师担负起脊梁的中坚作用,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课程改革的成败,课题的开题报告。然而,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提问:新教材中一些探究性内容,既没有给出探究的方法,也没有给出探究的结论,我们的教学该怎么办才好?这种提问一方面反映了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的反思与困惑,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新课程的要求不相适应。

新课程的一个亮点就是增加了探究性学习,其目的在于通过具体的课程实施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又是建立在教师的专业成长基础上的,因为只有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了,才能自觉地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角色,用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但需要学校的作用和同伴互助,更需要教师个体坚持不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实施主动参与,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实践。

本课题的初中生物学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是根据刘志伟老师在2010年(第35卷)第5期《生物学教学》中发表的论文《初中生物学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探析》中介绍的初中生物学课堂创新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情境引入-探究学习-巩固拓展-创新发展,开题报告《课题的开题报告》。

二、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组织引领我校全体生物教师对该课题的研究,拟解决如下三个问题: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探明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主动参与,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探明生物课堂教学中主动参与,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探明主动参与,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研究目标

1、探索并总结出主动参与,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2、探索并总结出主动参与,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与教学有效性的内在联系;

3、通过主动参与,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有效促进初中生物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4个:

1、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来应用创新教学模式;

2、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来优化新教学模式;

3、生物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的课例研究;

4、研究如何检测生物创新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用于研究初中生物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

调查研究法:用于研究初中生物教师实施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

案例研究法:用于教师在实施创新教学模式的课例研究;

行动研究法:用于研究在生物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学模式的应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

六、研究过程与阶段(含时间安排)

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0年6月--2010年10月)课题准备论证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请课题组导师审定、指导、论证;课题组研究小组的成立;课题开题。

第二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4月)课题实施阶段。本阶段要组织和引领课题组成员在本课题的指导下,紧密围绕课题开展研究活动,积累第一手资料。

第三阶段:(2011年5月--2011年6月)课题总结验收阶段。

本阶段要对实验过程材料进行梳理、提升,形成研究成果;发表研究成果。

七、预期成果

如果我们的课题得以顺利推进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我们可以期望,通过我们的课题研究,可能会取得如下几方面的预期成果:

1、创新教学模式的应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研究报告、论文;

探究性课题研究范文5

关键词: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模式;教学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和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生活成学习中选择和确定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知识的联系和运用,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不但懂得如何运用知识,还能熟练地将以往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和转换,甚至学生为了解决问题,会主动地学习新的知识。研究性学习模式不仅让学生主动学习,还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其探究性强的特点也让学生慢慢培养了科学素养,研究性学习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合作能力都会比一般学生强,这为21世纪科技时代科学人才的输送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数学课堂现状以及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唯一的标准就是学生的参与度。”时下的初中数学课堂集中表现为以下特点:(1)学生参与度低。课堂往往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其实数学课堂不像其他的课堂,数学比较要求思维的开拓,而思维的_拓则需要学生的活跃度。学生活跃不起来,与老师的课堂交流不够多,是很难达到高质量课堂的。(2)重知识,轻能力。课堂上重视课本知识的教学是必须的,但教师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由此可见,能力比获取知识更重要,因为有了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那么学生无论在课中还是课外,都能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么独立获取知识也是一件容易的事了,而不仅仅再局限于老师的知识传授。

布鲁纳曾说:“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数学教学是需要生命力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正好赋予了数学课堂教学这一生命力,探索是未知的、无止境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主动探索这一特点正好弥补了数学教学缺乏生命力的不足。

三、研究性学习能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1.师生互动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

数学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如何实现数学研究性学习这一模式,要求老师和学生积极互动。研究性学习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主,虽然强调的是学生自主,但并不是不与老师交流沟通,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中起着引导的作用,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树立“研究”意识,强调学习不仅仅是记住知识,答对问题,而是要在研究中发现问题、探析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难以解决的问题则可以跟老师讨论,老师起指导作用,往往很多时候都是师生共同进步。

2.设问引导探究

陶行知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课堂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由问题出发,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深处,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模式,帮助学生创造性地、高效地解决问题,最终引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发现新的问题。

3.研究性学习四阶段

数学研究性学习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寻找疑问、设置疑问、探析疑问、反思疑问。寻找疑问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发现问题,时刻提醒自己,激发探究性心理;设置疑问是学生发现问题时,创设情境揭示问题,用疑惑来诱发创新;探析疑问是最为关键的也是研究性学习最为主要的阶段,学生要在探究问题时多利用发散性思维提出问题,多给自己设置为什么,因为答案的真相来源于为什么;反思疑问有助于学生发现自身在研究中的不足,也是对自己研究成果的检验,反思在创新中非常重要,只有不断反思,才能发现更多问题,才能完善问题解决的方案。例如,“统计”的学习,学生可以自行设立问题,如某市的河流污染情况,研究性问题一旦提出,学生即可自行以小组的形式去调查、取样,统计数据。在统计数据完成后,学生继续对问题进行更深的研究,提出发散性的问题,如是什么导致河流的污染。通过不断的问题提出、问题研究,再提出,循环往复,利用统计的知识也能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总之,数学课堂运用研究性学习模式不但能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习惯,熏陶研究热情和提高创造力,还能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满足学生课外知识的学习,使得学生不再局限于课堂知识的学习,还能了解学科外的更多知识。

参考文献:

[1]林群,余桥.“研究性学习”概念的演变及重构[J].教学与管理,2016.

探究性课题研究范文6

关键词: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实施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把编号:1003-2851(2009)11-0152-01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研究性学习成为一个亮点,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研究过程,获得亲身体验,培养其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会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不在乎能不能取得什么成果或发现。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可以是有定论的东西,也可以是未知领域,答案不确定、不唯一、丰富多彩都有可能,但提出的课题对学生必须有价值、有意义,符合学生实际。在高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主要目的不仅是教与学方式的一个重要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转变教育思想,改变教育模式。强调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学会探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所谓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指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教学课程。它主要是给学生介绍数学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开展数学课题研究。它要求给学生提供探究的问题和探究的手段,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因而具有研究性;它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得出结论,均由学生来做,因而具有自主创新性;它一般要通过调查、实验、小课题研究、专题讨论、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学习,因而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施原则

(一)自主探究的原则。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二)合作交流的原则。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合作意识与数学语言交流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发展。

(三)实践运用的原则。在信息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人类的学习也不应是一种知识的学习,而是终身学习,即使学生把教给他的所有知识都忘记了,但还能使他获得受用终生的东西的那种教育才是最高最好的教育,因此我们的教育应使学生的知识更多地来源于经验的积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扎根于学生头脑中的数学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才是他们受用终身的知识。数学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普及,数学研究性课题的探索,是个全新的课题。它随着实践的发展也必将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发展与提高,必将为本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

(一)从教材切入让学生体验数学家探索数学规律的研究思维过程。在高中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材料可切入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住“遵循大纲、教材,但又不拘泥于大纲、教材”的原则,结合生产、生活实际适当地加深、加宽,选出探究的切入点,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进行初步培养。指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这样以数学教材为载体渗透研究性学习,有一定的灵活性能更好的培养学生探求规律的能力。数学知识探索是数学学习的核心,用类似科学的研究方式,让学生置于探索和研究的气氛之中,亲身参与研究,体会知识及规律的探索方法,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指导学生研究性讨论教材中的研究性课题。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充分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教材中主要有

探究性课题研究范文7

[关键词]互联网;探究式教学;课题研究;协助学习

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正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促使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和结构发生改变。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八次提及互联网并提出“互联网+”这个概念,使得“互联网+”在中国迅猛发展,同时给每个人带来了机遇、希望和挑战。那么,在中国的高等教育领域,“互联网+”的深远影响和重要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教育模式的不断变化和教育评价日益多元。总之,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互联网时代的洗礼。[1]大学物理作为高等学校普遍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思维能力的训练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那么,大学物理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方面如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变化并迎接挑战?大学物理探究式教学充分利用互联网为教学提供优越的环境和有力的保障,实现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以解决工程应用实际问题为主的个性化探究性课题[3],达到物理知识学了能用、学了知用、学了会用、学了敢用的教学目标;将教学模式设计为以学生小组协助学习为主体,教师全程指导为主导,以解决探究性课题中的问题为切入口[4],从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到结题报告全过程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教学评价设计为全过程跟踪考察,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三结合[5],实现教学评价从关注结果向关注过程转变,从教师一言堂向多元化转变。大学物理探究式教学体系设计如图1所示。

一、教学网站的建设与利用

为了开展大学物理课程探究式教学,构建课程探究式教学体系,架设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建设大学物理探究式教学网站,申请到二级域名的网址即,如图2。教学网站要具备满足学生获取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知识、获得探究式研究课题、提交探究式课题研究报告和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四大功能,学生学习小组的个性化研究和师生的在线交流与指导是教学网站的特色。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习小组由5位学生组成,推选组长1名,负责全组同学在课题研究中的任务分工,确定探究式研究课题,落实各阶段的研究任务和研究进度。学生之间既有明确的任务分工,更有学生之间的协助学习[6],为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团结一致,克服各种困难。每个学习小组根据成员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结构,确定拟开展的研究课题。研究课题必须是独立的和唯一的,保证每个学习小组的课题都不相同。研究课题必须满足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有明确的物理思想,是某一物理理论或物理原理的具体应用。二是要解决工程实际或日程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有明确的可操作性,包括使用的实验仪器,具体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表述和讨论。学习小组利用网站获取研究课题并分析其可行性,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要明确研究课题的名称,研究涉及的物理知识或基本原理,研究要达到的目标和解决的实际问题,实施研究步骤和使用到的物理仪器,以及明确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和开展研究的时间表。研究时间控制在一个学期中间的6周,其中开题报告用时1周,研究过程用时4周,结题报告和成果交流展示用时1周。学习小组在网站上提交开题报告供指导教师评阅,指导教师及时和学习小组成员交流沟通,修改完善开题报告。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站向指导教师提出,指导教师给出参考的解决方案,启发和帮助学生。其间学习小组根据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通过网站提交中期检查报告,指导教师根据中期检查报告中的问题,督促和指导学生按计划完成课题研究任务。课题研究基本完成,学习小组要将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做的实验和获取的数据,得到的结果或结论,进行讨论和总结,撰写成结题报告,通过网站提交,供指导教师及同班同学浏览和评阅。学习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在结题报告中对自己的研究工作做出自我评价,写研究工作的心得体会。班级的学生通过网站浏览其他学习小组的结题报告,为学习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做准备。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召开课题研究总结交流会,每个学习小组制作课件,展示研究成果,并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

二、探究式课题研究与题库建设

探究式课题的确立是有效实施大学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大学物理探究式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正是围绕探究式研究课题展开。经过应试教育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学生,要独立地找到探究式研究课题的确有点强人所难,因此探究式研究课题的题库建设必不可少。题库设计和精选了30道物理原理在工程实际中应用的探究式课题,其中有8道例题,22道习题,涉及力学、光学、电磁学和综合物理知识的应用。题库中部分探究式研究课题的标题如表1所示。表1所列出的研究课题指向性非常明确,可操作性很强,都是常见的工业日用品,探究其中包含的物理知识及其应用,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容易接受,也容易受到启发。探究式研究课题的题库作用有两个:一是为学习小组提供开展探究式学习的模板,向学生展示什么样的课题具有探究性。二是当学习小组找不到合适的探究式课题时,可在题库中选择研究课题进行研究。探究式研究课题的选择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学习过程,要求学习小组的研究课题必须是物理原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还要有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数据,其实际意义在于:一是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二是物理理论和物理实验是紧密结合的,构成了物理学的二元结构。三是结论的达成要以实验数据为基础,才具有说服力。学习小组经历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结题报告的过程训练,大致了解了做科学研究的流程。通过探究式研究课题,学习小组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决问题有了基本的理解。特别是发现问题,对科学研究来说是起点,也是学习小组成员的弱点,通过学习和指导,学习小组找到的探究式研究课题列表如表2。其中大部分都是学习小组通过网络学习和讨论得到的研究课题。从表2所列的研究课题来看,有的还略显稚嫩,但学习小组的探究式课题研究是对科学研究的仿真与模拟,过程训练的价值大于研究结果。因此对学习小组研究过程的规范是指导教师关注的重点,科学性和真实性是学习小组进行课题研究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探究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习小组的协助学习非常重要也极其有益,学习小组中的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帮助,向组员展示自己的特长,于是,善于理论分析的学生做研究课题的理论部分,善于实验操作的学生做课题研究的实验部分,善于文字表达的学生撰写报告,善于数据处理的学生做数据分析,善于语言表达的学生做交流报告,团结协作、共同提高是学习小组协助学习的主题。

三、教师全过程指导与多元评价

[5][6]大学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学生学习小组自主学习为主体,指导教师全过程指导为主导。学习小组的组成,研究课题的选择,课题研究的进度,研究报告的写作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对于习惯于教师包办和安排学习任务的学生来说,开始有些不适应甚至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这个完全可以理解。此时,学习小组的协助学习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有较强独立学习能力和较好学习自觉性的学生起到了带头作用,带领学习小组一步步往前走,慢慢适应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顺利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对于刚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学生来说,也得到一次学会学习的锻炼机会。当然,在强调学习小组自主协助学习的同时,指导教师的全过程跟踪指导必不可少。指导教师要注意转换角色,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研究的参与者,在学习小组感到茫然而失去方向时,指导教师是指引者:在学习小组遇到困难而灰心丧气时,指导教师是激励者;在学习小组工作顺利而信心满满时,指导教师是陪伴者;在学习小组为取得成果而欢欣鼓舞时,指导教师是欣赏者。在学习小组的整个研究过程中,指导教师始终是监督者,对学习小组研究问题的科学性、实验设计和数据采集的真实性进行全程监督。教学网站的在线功能,为指导教师和学习小组的沟通交流提供了平台和保障。教学评价规则是教与学的指挥棒,大学物理探究式课题研究教学评价主要从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维度对学习小组的研究结果进行测评,重点关注研究过程。课题研究后期,指导教师要组织召开班级大学物理探究式课题研究交流总结会,每个学习小组派两位代表发言,以课件的形式展示和介绍研究成果,发言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小组代表发言结束后,其他学习小组和指导教师就课题研究的内容提问,一般提出问题的数量控制在3个以内,学习小组在思考和商量后回答。课题研究流程见图3.根据学习小组提交的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结题报告,以及在交流总结会上通过制作的课件展示研究成果,班级的其他学习小组对其做出评价,填写“大学物理探究式教学课题研究评价表(学生用)”,指导教师也要对学习小组的研究成果做出评价并填写“大学物理探究式教学课题研究评价表(教师用)”,加上学习小组在结题报告中对自己研究成果的自我评价,形成自评加互评加师评的多元评价结果。

四、结语

利用互联网提供的交流平台和在线功能,以研究课题为核心内容组织和实施大学物理探究式教学,用物理知识解决工程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以学习小组自主开展课题研究的协助学习模式,加上指导教师的全过程指导与监控,通过对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进行仿真和模拟训练,实现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研究能力的提升,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以知识、能力和情感为考核对象构建的三维评价体系,从学习小组自身、学习小组之间和指导教师多角度对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进行评价,使得大学物理探究式教学评价更关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教学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客观和合理。

[参考文献]

[1]张大良.着力推动高校加快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6(7):6-11.

[2]李宏荣,王小力,田蓬勃,等.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3(8):19-21.

[3]潘长宁,何军,周昕.新形势下大学物理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探讨[J].大学教育,2016(8):130-131.

[4]冯露,亢一澜,王志勇,等.基于问题学习的探究式教学改革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76-180.

[5]卞宝安,吴亚敏,王义翔,等.探究式教学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大学教育,2015(5):102-103.

探究性课题研究范文8

【关键词】尝试 新课改 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科学的研究方式去获取和应用知识。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创造性学习方式和自主型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要求,被越来越多的师生接受。我在多年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对探究性学习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以下谈几点体会。

1 以课堂为基础,奏响探究性学习的主旋律。

教师空洞说教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抽象性和概括性较强的理论知识,既难理解,又难启迪思维和提高知识运用能力;甚至导致学生厌学,使思想政治课堂丧失活力。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一片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中主动获得知识,体会思想情感,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为适应新课改要求,恰当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则能克服空洞说教的填鸭式教学缺陷,构建充满活力的政治课堂。而实践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立足课堂,唱响研究性学习的主旋律。

1.1 做好课前预习,确定研讨对象。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在教学中深入研究新课标,结合所教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预习提纲,学生根据预习提纲预习所学的内容,仔细阅读和分析教材后发现一些疑点问题,共同设计出本课具有代表性的讨论题。完成这一环节后,学生对所学内容就有了初步认识,同时萌发了对疑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欲望,进入主动思维状态。

1.2 改变教学空间的组织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性学习氛围。我常把4至6位学生分成一组,让他们围坐在一起进行合作研讨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空间布置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研究性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敢说敢想,无拘无束地交流对议题的感受和疑问,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3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教师在课前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预习情况创设多种情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具体情景可以是学生自编自演的小品,短剧表演等活动。在表演中,表演者和观看者更容易体会、分析问题,从而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受到教育。也可以向学生展示一组多媒体的镜头或一幅寓意深刻的漫画或是教师富有激情的语言描述等等。例如在对“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这一框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表演了一段《地球就诊记》的小品,通过拟人化的表演,学生感悟了工业化的发展是人类不断破坏环境的过程。看完小品,同学们就我国面临的严峻环境形势、破坏生态环境的危害及青少年如何履行环境保护的义务等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良好的情境是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智力活动的剂,它使学生摆脱依赖走向自主,使学生获得亲身参加研究和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个性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1.4 建设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散发研究性学习的独特魅力。课堂研讨的实质就是师生和生生之间的认识、情感、意志方面的交流过程,是认识上的协调,情感上的互应和意志方面的相互鼓励。为此,我在课堂上经常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研讨,在讨论中引导启发学生思维,而不以知识权威的角色发号施令。这样的课堂形成了一种热情鼓励,真诚帮助、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同学们在心理上感到温馨,体验到快乐。这样的课堂散发出研究性学习的独特魅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了教学效果。

2 确立课题,实施探究性学习。

2.1 确立探究课题,组建课题小组。这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确立课题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和社会实际,自己确立课题;二是由教师提供若干个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课题。我根据教学实际,在九年级开展了“计划生育与环境保护”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根据课题分组合作,自由组合,自由选择。基本上是5至6人为一组,成立了“家乡环境状况与对策”、“家乡人口与计划生育”、“农民法律意识与现状”等课题小组。

2.2 制定探究方案,正式实施探究。课题小组确立后,首先根据小组各成员的特长进行分工,确定组长、采访员、资料员等。然后根据课题制定探究方案,包括探究的目的、意义、探究的主要问题、探究的步骤和程序,探究的具体方法等内容,以保证探究活动的连续性和明确性。课题探究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活动,学生学习任务紧,时间有限,我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双休日、法定假日、中午、傍晚等时间实施研究,学生通过到图书馆或是上网查阅资料、实地考察、走访、开展社会调查等活动获得大量的信息。

2.3 处理获得信息,撰写报告论文。各课题小组将收集到的具体的事实、数据、材料进行归纳分析和整理加工,结合自己的思考,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2.4 进行成果交流,认真总结反思。各小组的调查报告完成后,我利用班级活动课进行交流,一是交流自己的小论文,二是交流自己本次学习的心得体会。通过交流总结,同学们思维得到碰撞,学会了尊重他人、与人交往合作分享等做人的道理,锻炼了吃苦耐劳、意志坚强的品质,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实践活动能力。

3 师生教学相长,共同体验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处理海量信息,从而提高思维水平和创造力。以往,教师局限于课堂上的“传道、授业、解惑”,如今,教师的身份和工作重心都发生了改变,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灌输给学生,而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情境,把教学的重心放到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上,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身心和谐发展,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观念的形成。教师也在参与学生的研究学习实践中受到启发,实现教学相长,与学生共同进步,成为探究性学习的忠实实践者。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践探究性学习,能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实践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同时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学习者、思考者和探索者。

【参考文献】

[1] 刘强、庄永敏;《思想政治科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 刘继武、于树增:《研究性学习:新理念.新实践.新发展》《山东教育科研》2001年8月。

探究性课题研究范文9

华新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

基于网络环境下学习,师生将拥有丰富的和共享的网络化学习资源,能实现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得到充分的体现。然而网络学习中的师生分离导致教师角色的淡化和教学管理弱化。学生面对纷杂的信息冲击,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良熏不分而迷途不归的不良状况。这时,老师主导作用就显的尤为重要。老师应该是教学策略的设计者,是学习信息的选择与组织者,是教学进程的调度者,是教学效果的评价者。只有发挥教师网络学习的主导作用,才能引导学生正确地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如何发挥教师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主导作用呢?这将是我们这个课题研究的主攻方向。

二、课题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以及预期效果。

(一)准备阶段(2004年1月至2004年2月)

组织课题让老师学习相关理论,制定实验方案。

(二)研究阶段(2004年3月至2005年2月)

个案追踪研究、案例分析、汇集教学案例

(三)总结阶段(2005年4月2005年12月)

案例示范、汇编教学课例、制作成光盘

三、实验方法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奖励办法。

2、组织老师学习理论,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3、结合区总课题的研究活动,组织老师“走出去”,开阔实验视野,调动实验兴趣。

4、邀请专家进入课题作现场指导。

5、组织老师做好个案实验研究,定期召开交流会。

四、组织机构

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刘选举

副组长:张晓燕刘晓伟陈春婷

成员:全远姬谢家碧徐姜年陈苗孙聪

“开放—探究型语文教学模式”

课题研究方案

华新小学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研究目的:“开放—探究型语文教学模式”,是针对目前封闭而单一的语文教学模式提出来的。该模式以“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理论为指导思想,将构建起以“开放、探究”为基本特征的课程内容体系、教学实施策略、课堂教学结构、课堂组织形式与教学评价体系,引导和促进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成长”,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有效地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我构建。

理论意义:本课题的提出依据于现代教育理论中关于“教育模式”的有关理论,有较明确的目标,有较充足的实现条件,体现了一般教学模式的完整性、针对性、优效性、可操作性等特点。因此,它基本具备教学模式的一般结构和特征,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是对现代教学模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应用价值:本课题将通过理论上的不断学习思考与大量的实践探索,构建起较科学的理论体系,从而使之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这样,必将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推动语文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并最终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本课题的基本概念

开放:本课题的“开放”是教学设计的一种思想理念,是师生互动的一个平台,是探究过程中师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学生进行有效探究的必要前提。它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学习组织形式的开放、人际关系的开放、教学时空的开放等。

探究:本课题的“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过程,它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证据、形成解释——讨论交流、验证假设——评价激励、延伸探究等过程,有个体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正反辩论探究、家校合作探究等形式。

三、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基本内容

研究重点:建立民主、平等、开放的语文教学环境,以学生自主、合

作、探究为特征的课堂教学结构研究。

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分解为以下三个子课题:

1.“开放—探究型”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2.“开放—探究型”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研究。

3.“开放—探究型”校本课程研究。

四、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我们将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具体采用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进行研究。

五、本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及预期成果

㈠准备阶段(2004年1月至2004年5月)

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学习方案,分子课题拟定出具体的操作程序,培训研究人员。

㈡研究阶段(2004年6月至2005年1月)

全面开展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分子课题编写研究报告、总结和操作读物,并定期进行研究情况交流和成果汇报展示活动。

㈡总结阶段(2005年2月至2005年12月)

全面总结,整理、撰写研究报告,形成最后成果,汇编成书,争取出版发行,并接受市规划办的课题研究评估与验收。

六、本课题研究的有利条件和保障措施

有利条件

1.有一位好校长:校长的重视与支持是课题研究能否成功的关键。我校刘选

举校长是一位科研型的好校长,中教高级职称,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丰富的管理经验、超前的科研意识、迷人的人格魅力,有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务实的工作作风。

2.有一支好队伍:本课题组成员由福田区首批“名教师讲师团”成员2人,

教导处、教科室主任各1人,语文科组长1人、学校“新韵文学社”负责人1人组成,是我校课题研究的豪华阵容。他们都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曾主持或参与过部级课题“语文自学辅导”和“个性化作文”、区重点课题“后进生会诊处方”等课题的研究,有较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

3.有一个好基础:我校每间教室都已装好电教平台,都可直接连通因特网,

有资源丰富的学校网站,还有藏书近三万册的图书馆,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国内外有关教育模式的研究很多,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源泉。

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成立了以刘选举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管理小组,优先保障课题研究人员的配置、课题经费的发放、课题活动的正常开展等。

2.经费保障:学校将自筹6万元左右保障本课题资料设备的添置、活动的开展、成果的出版发行。

3.时间保障:在课表安排上,学校将保障所有课题组成员每周至少有一小时的集体学习、交流、研讨时间,使课题活动常规化、制度化。

4.学习保障:对本课题组成员,学校每学期将安排一次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指导活动,以保障本课题的研究能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保障课题研究过程的科学性、高质量和高效率。

七、主要研究成员:

业务主持人:刘晓伟

其他成员:余福添陈春婷谢家碧符静波全远姬徐姜年陈苗孙聪

八、课题领导小组机构:

组长:刘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