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职学校劳动教育集锦9篇

时间:2023-07-11 16:45:05

高职学校劳动教育

高职学校劳动教育范文1

[关键词]劳模精神 职业道德教育 高职学生

[作者简介]李会娟(1978- ),女,河南禹州人,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人文艺术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上海 201415)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062-02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我国新增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其职业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但是目前高职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缺失,这只数量庞大的从业大军,其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都有待提升。劳模作为社会道德的先进典型,具有社会肯定性和主导性,他们的思想行为和感人事迹承载着社会所倡导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在高职职业道德教育中弘扬劳模精神,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质量。

一、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专业教育,轻职业道德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毕业生作为社会新增劳动力的主体之一,其职业道德素质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安定和文明,这得到了大众的一致认同。但是在操作层面上,一些高职院校没有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过于强调高职教育以岗位能力体系为主的培养定位,存在重技能轻素质的倾向。比如在一些学校的专业建设规划中,没有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计划、大纲,没有具体的实施计划、考核标准等。

2.重理论,轻实践。当前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职业需求相脱节,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着学科化和去职业化的问题,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实际、职业教育相脱节。在课程安排上,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必修课为主;在教学方法上简单移植一般的德育理论体系,强调“道德性”,缺少对“职业性”的深入思考和研究;在教学主体上,以没有行业、职业背景的政治理论教师为主,难以把职业、行业中的道德原则与规范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二、劳模精神在高职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1.劳模精神明确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向性。劳动模范的产生是人类劳动活动和工作实践的结晶,是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优秀代表。作为以党和国家为主体评选出来的劳模,其形象和思想形态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层面的同构,其变迁的动力在于国家意识形态的演变。由此相对应的是在每个劳模背后都承载着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和现实政治需要的革命新伦理观念。因此,在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引入劳模精神,将使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向性更加明确。同时,劳模是各条战线上的劳动能手,不同企业、行业、产业中的劳模所体现的劳模精神具有不同的品格,对之进行分析、整理、提炼,将进一步为高职各个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提供更明确的培养方向和目标。

2.劳模精神彰显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职业性。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不仅仅体现在知识和技能方面,而且也表现在职业道德方面。调查显示,现代企业对员工职业道德的要求甚至高于对于知识技能的要求,对毕业生最不满意的也是其职业道德素养,对此,高职院校必须保持足够的敏感性。而职业道德作为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基础,具有鲜明的职业性。不同企业、行业、产业中的劳模或劳模集体所体现的不同精神品格,具有直观性、具体性和形象性,能够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感染力、时效性和职业性,同时也可以警示高职院校,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避免去职业化和过分学科化。事实证明,高职院校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应该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弘扬劳模精神,使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实际、职业教育相融合。

3.劳模精神能提升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情感性。职业道德品质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即职业道德认知、职业道德信念(情感、意识)和职业德行为。职业道德知识的学习掌握是提升职业道德品质的基础,但职业道德认知并不等于职业道德品性的养成。“关于道德的观念,关于诚实、纯洁或仁慈的见解,在性质上是不能自动地使这些观念变为好的品性或好的行为的。”职业道德情感和品性的培育仅靠理论知识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从社会、职业实际中提炼出来的道德规范理论体系与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思维能力和习惯,以及职业道德情感、意识、信念相结合。劳模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的艰苦创业精神、忘我的劳动热情、强烈的奉献精神、锲而不舍的开拓意识,很好地体现了职业实际中的道德规范、职业习惯以及职业信念或情感。因此,弘扬劳模精神、以劳模典型人格和动人的事例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能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目睹榜样的行为中获得道德启迪,将劳模所承载的价值内化为自身价值、外化为道德实践。

三、发挥劳模精神育人的途径

1.开展劳模访谈,提升学生对劳模的理性认知。在不涉及商业机密的前提下,要求学生根据劳模精神的相关特征,自写脚本,以视频拍摄等方式采访记录劳模在工作岗位上的一天,领悟提炼行业职业精神,并内化为自我发展的动力,外化为实际的职业行动,克服知行分离,做到知行统一。

2.开通劳模育人微博,及时弘扬劳模精神。建立劳模育人微博,以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方式进一步增强劳模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如劳模们积极试水“红微博”,以“质朴”“平民”“时尚”的风格传递劳模精神。利用微博的巨大传播效力,使学生树立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的基本理念;并利用劳模在一言一行中所表现出的主流价值观来引导、感染学生,让学生向劳模学习,争取进步。

3.开展劳模进校园活动,营造弘扬劳模精神的校园氛围。通过劳模导师讲座、劳模团支部和党支部活动,让每个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劳模,分享劳模的成功历程,感受劳模崇高的职业道德,促使学生去思考自己的职业选择、职业规划和行为,并让学生意识到他们实际上正在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来决定自己未来的生活。专题活动后,通过学习劳模征文、集体讨论、辩论赛等活动让高职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帮助学生正确地评价劳模精神及价值。与专题活动相匹配的是建立劳模育人手册,记录每次专题活动的过程、内容,学生的感悟、劳模寄语等。通过手册内容再现和反映学生在劳模影响下的成长变化,这也是对劳模育人效果的检验,并有利于对之前的工作进行反思,对后续工作加以改进。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宣传劳模的先进事迹,设立宣传橱窗和劳模墙展示劳模的各种风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劳模语录等形式,积极营造以劳模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以劳模风采熏陶人、以劳模精神引领人、以劳模道德影响人、以劳模思想凝聚人,实现预期的育人效果。

4.建立劳模育人基地,促使职业道德教育现场化。建立劳模育人基地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同步思考、同步推进,进一步突出劳模在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等职业规范和职业精神层面对学生的影响力与感召力。为此,各专业首先要深入分析,把握本专业的发展前景与相关特点,了解在相关产业、行业、企业中具有专业背景的劳模及劳模集体情况,并分析劳模和劳模集体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产业、行业、企业劳模和劳模集体的精神品格。其次,学校要对专业核心能力、就业岗位与培养对象的职业素养进行分析,发现学生的现实情况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进而提炼出需要在劳模育人基地培养的学生职业素质。再次,要研究学校、专业与劳模所在企业建立劳模育人基地的可行方案和操作路径,并且要在方案中突出社会、产业(行业)、企业的现实需求,强化科学管理、倡导文化建设、注重团结协作等方面,实现劳模在上述各方面的引领作用,使学生体悟现代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的成长经历,不断激发学生潜在的职业素质,使学生深刻感悟现代产业工人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深刻认识现阶段专业发展的特点与前景。

在劳模育人基地可以通过以下具体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第一,建立劳模育人工作室,为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培养搭建平台。以专业劳模为基础,以劳模所在单位里其他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熟练掌握专门技术和专业知识,拥有专技特艺或优秀技法的其他工作人员为主体,建立劳模育人工作室,开展“名师带高徒”活动。并通过让学生在劳模育人工作室开展参观、模仿工作等活动,提升学生对专业领域和劳模精神的认知。第二,开展劳模讲坛,弥补学生行业现实生活体验的不足。根据教学的阶段需要和学生年级的不同,请劳模在劳模育人基地给学生讲授关于职业技能或者职业精神方面的知识。通过倾听劳模自身的实际经历和故事,了解劳模成功的因素;使学生明白浓厚的职业兴趣和职业习惯对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学会处理自身现实与工作、职业要求之间的关系,学会处理作为职业人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第三,实地参观劳模工作实况,提升学生对劳模的感性认知。根据劳模工作场地的实际情况,分批次地安排学生实地参观劳模工作实况,采访劳模,听劳模周围的人谈劳模的故事,在感受劳模的工作状态的同时,明确精湛的专业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勤学苦练、执著进取的精神才能获得;明白企业文化的内涵,提高学生对职业价值的认同感;全面地了解劳模和劳模精神对个人、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第四,开展“我与劳模同工作”活动,使学生明确职业标准。让学生与劳模在工作岗位一起工作一天,身临其境地感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的劳模与普通人的不同,了解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纪律、职业道德和职业标准,正确处理创新、竞争和团结协作的关系,使学生躬身自省,明确自我完善的目的和方法;让学生跟随劳模,服务社会一天,使学生学会正确处理索取与奉献、自我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通过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了解行业工作流程、工作艺术等。

[参考文献]

[1]陈少珍.工学结合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2(10).

[2]罗金彪.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6).

[3]马仁听.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机制的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4).

[4]钱康.关于加强劳模示范引领作用发挥的思考――以铁路企业为例[J].工会理论研究,2012(2).

[5]孙永成,王显义.劳模永远是时代的领跑者[J].当代劳模,2012(9).

[6]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中国化工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高职学校劳动教育范文2

[关键词]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机制

[作者简介]张慧霞(1978- ),女,河南新郑人,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政策和教育社会学。(北京 100029)

[课题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的子课题之一“中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制度改革趋势研究”(课题负责人:李继延,项目编号:AJA110003)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009-03

从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历史来看,有两点特征在各国都普遍存在。一是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二是政府对整个职业教育起着重要作用。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同志指出,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就是校企合作,没有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是不成功的。在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研究我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机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校企合作机制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1.校企合作机制的一般内涵。校企合作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过程中,学校进入到企业生产内部,走产教研一体化的发展道路,表现为职业学校和企业的“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方式大致包括企业直接办学、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等。校企合作的最终结果表现为:学校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为企业生产和科研服务;企业为学校提供师资和培训环境等资源,提供学校培养人才的条件。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校企合作本是一种双赢甚至多赢的体制机制。但在不同的国家和社会环境中,校企合作机制的发展呈现不同的特征。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校企合作机制越发达完善,职业教育办得就越好。职业教育办得好的国家,该国的生产率就高。生产率高的国家,集约型经济增长就快,企业利润和国民收入也相应增长。这些增长反过来又推动企业规模发展壮大,带动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增长,推动校企合作机制发展,最终又推动该国的职业教育向前发展。

从近代职业教育发展历史来看,发达国家一般都拥有发达的职业教育,都建立了完善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企业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①相对而言,我国企业尚未充分融入学校职业教育过程中。尽管如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也积累了一些校企合作的经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机制。

2.校企合作机制的影响因素。影响校企合作机制的因素主要有:产业结构分布、劳动力市场结构和职业教育管理制度,三者共同构成了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机制的环境。

高职学校劳动教育范文3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262-02

2010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强调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努力开创职业教育新局面。会议上指出校企合作既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与行业企业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又是当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

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间是既互相联系又互相促进。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是直接能为企业一线服务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生产一线是职业教育的最佳实习课堂,企业的发展会促进人才的需求、促进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目前我们的绝大多数企业游离于职业教育的门外,成了一个旁观者。既想从学生中选拔出能为企业带来效应的直接工作者,但又不想为学生提供或很少提供相关实际的技能培训。从而造成现在社会上存在的结构性和摩擦性的就业困难。现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提供各种政策机会发展,鼓励校企结合,创办新的教学模式,来适应现在社会需求。笔者认为,要改变上诉这种现状,加强校企合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学校与企业形成合作伙伴

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是职业院校和企业通过订立合同的方式进行合作。职业院校和企业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任何一方都不能凭借其经济实力或其他优势而凌驾于他方之上。

近几年来,中国的制造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继德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制造大国,并且成为了“世界工厂”,在劳动力市场上,一方面是缺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和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另一方面则是为各行各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由于资金的不足、实训条件的限制等问题造成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较低,学生仅仅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则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水准。采用现代经济的运作模式,订立合同,明确责任,责任是在义务不履行时才发生的,但义务的法律拘束力是由责任来体现的,责任担保着义务的履行和债务的实现,因此,可以说现在以普遍认为接受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是企业应承担的一项义务,并通过宣传,积极引导,让企业明白会得到的效益,我想一定会大大提职业业学校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如果我们的职业教育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经过真正的上岗实习,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再加上其拥有的理论知识,毕业生一定是真正的中等技能应用型人才,这样的职业教育一定能让我们的国家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

二、建立学校与企业股份合作模式

校企股份合作模式是企业和职业院校通过订立章程,企业以设备、场地、技术、货币等多种形式向职业院校注入资金双方形成一个新的股份合作实体的模式。同简单的合同合作模式相比,股份合作模式更为稳定,校企之间因为是股权关系,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只要股权关系没有变化,就无法切断他们之间的联合,始终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校方和企业通过制定合作章程明确股份合作关系,明确组织机构和办学宗旨及实施方案,合作形式、合作内容更加多样,更为便利。如在解决贫困生接受职业教育的问题上,校企合作模式有着较大的优势,不仅注入资金的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的股东地位与学院协商和贫困生签订劳动合同的预合同,由企业代学生缴纳学费,待学生毕业后可用其工资偿还,而且还可以开展半工半读实现免费职业教育(现在出现的企业订单式培养)。而校企结合模式是建立在合同基础之上的,往往由于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国家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而解除合同。

由于企业是投资人股,校企股份合作模式有可能受到企业经营的某些负面影响、尤其是没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或责是夕阳产业往往容易发生这样的问题。企业是一个市场主体,趋利避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他的本性,同时也是市场竞争的需要,否则就有可能在残酷的竞争中被淘汰。但是,教育具有公益性,国家设立职业院校的目的是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学习先进经验,加强管理

职业教育与企业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间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促进的关系。但是职业教育与企业各自属于不同的行业,校企之间的合作并不是都能够顺利形成的。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没有规范化管理,首先是管什么,怎么管,谁来管的问题没有解决。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借鉴国外经验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在校企之间起协调作用。众所周知,在职业技能教育中,德国和日本是发展走在前面的。看一看他们的办学模式对我们研究校企结合是有很大帮助的。如在日本和德国设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日本的产学恳谈会、德国职业资格委员会、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等,负责将企业界对人才需求反映给学校。学校根据企业需求来制定教学内容,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

在中国则可由劳动部门主管,根据企业用工状况,给职业技校安排教学专业。劳动部门的权威性不用质疑,能起到很好的中介作用,一边能是代表成员企业利益,为当地创造经济效益,在企业与政府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一边则有义务向政府提供行业的有关情况,向企业宣传贯彻政府的方针政策,并要求企业执行政府所作出的决策。职业院校往往根据自己设置的专业加入若干行业协会,而企业也是协会的会员。如果职业院校或企业向协会提出和对方合作的意向,那么通过协会的居间沟通,校企之间的合作就会比较顺利。尤其是校企之间互不相识,没有可以联系的渠道之时,行业协会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在校企之间搭建一个合作的平台。

四、统一规范与因地制宜相结合

职业院校的生产劳动主要是教育性的劳动,目的在于培养一代新人。通过生产技术教育,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知识与劳动技能,并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这些都是劳动技术教育的统一要求。

而根据劳动技术教育任务的广泛性,要求组织学生参加的劳动实践活动也应该是多样性的,所以在校企结合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因地制宜。中西部由于发展落后,有些地区没有相应的工业产业。所以无论是生产性的劳动或服务性的劳动、工业的劳动或农牧副业的劳动、手工劳动以及机器操作的劳动,都应尽可能地纳入校企结合的范围。但是,从指导思想上应明确要立足于现代生产技术。因为现在科学技术正在深入发展,世界已进入一个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以新兴电子工业、遗传工程、海洋开发和航天事业为代表的新的技术革命时代,工农业生产的技术基础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技术教育应该立足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只有努力创造条件实现这一要求,才能使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

五、充分考虑学生年龄和性别特点

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劳动实习,要有利于他们自身德智体的全面发展。首先,在选择生产劳动的项目时,要考虑青少年学生的知识、智力发展的水平和身体方面的发展特点,要选择适应面比较广,有利于教学、生产、科学实验三结合。必须是无毒无害的、无危险的劳动项目。还有不得安排学生到娱乐场所实习。其次,在安排学生劳动时,要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劳动逐步提高到技术性较强的劳动,产品工艺过程不要太复杂。最后,要科学地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劳动的内容、时间和劳动量应该是学生力所能及的,以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劳动前要进行充分的劳动保护与安全生产的教育,事先了解学生的劳动条件,严防工伤事故发生。在劳动期间要注意学生的休息和营养条件,学校的校医要随时对学生的劳动进行医疗卫生监督,对体弱有病的学生和月经期间的女生,应予以必要的照顾。决不能把学生的劳动同工人、农民的劳动同样要求,要注意劳逸结合,以免影响他们的身心正常发展。

当前,中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高度重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世界各国的成功做法和有效经验;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迫切需要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就业是民生之本,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社会需要更加公正、更加和谐,需要加强职业教育,帮助失业人员获得从业技能,支持在岗人员更新技能,提供全民接受更高技能培养培训的机会。因此,继续加强职业教育,这是大势所趋,是人心所向,是国家需要,是人民期盼。以就业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校企合作既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与行业企业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又是当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蔡泽寰.深度推进校企合作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2]余争鸣.加强校企合作 培养高技能人才[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高职学校劳动教育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 学生 职业发展

职业性体育就是适应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依据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而产生的,其注重的是在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与其职业特点相关的局部身体素质、实用体育技能、健身理论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性体育意识。因此,高职院校为适应当前教学形势的发展与要求,应从学生的职业特点出发,进行体育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性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

一、高职体育教学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自身的性质要求体育教学必须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社会生产劳动一线的职业技术人才,注重的是对学生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倡学以致用。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根据社会职业能力发展的需要,增强学校体育教学的职业针对性。高职院校是学生在校接受就业前教育的最后阶段,对其进行职业病的预防和运动康复教育,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健康意识,并进一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职业所需的体能、自我健身能力、心理控制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将有利于学生进入社会后在高效率、快节奏的劳动竞争或职业转换中发挥良好的体质基础和心理状态。

(二)学生从就业的压力要求体育教学必须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随着企业对从业人员职业体能的日益重视,很多企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除了对专业知识掌握的要求外,更多的考虑企业人才发展的可持续性,对招聘人员的职业体能素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高职毕业生在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良好的职业体能无疑可增加就业的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如果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忽视健康的体魄的锻炼,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上肯定不会受到欢迎。因此,学生对体育技能和健身理论知识的需求更加强烈,特别是对与职业相关的实用体育技能和健身手段产生了越来越积极的学习心态。

二、高职体育教学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原则和策略

(一)坚持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指导原则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在教学方法上要突破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旧体系,建立以增强体质、提高体育能力、培养体育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线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新的目标体系;要以“终身所从事职业”为主线,把“育体育心”、“未来生活需要与学生专业主体需要”、“增强操作能力与终身受益”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树立“终身体育”、“主动体育”的观点,激励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和观念,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树立终身体育观,形成经常锻炼身体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坚持构建具有职业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原则

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体系构建须符合社会的需要和改革发展的需要,从实际出发,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强调知识教育,素质、体能提高,能力、习惯培养,方法、技能的掌握,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高等职业院校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及专业特点,紧紧围绕职业特征开发体育课程体系,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出发点,把学生今后从事职业劳动应具备的身心素质和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作为主攻方向,逐步形成职业体育教学的特色。

(三)实行适当延长体育教学年限策略

目前,大多数高职学校的体育教学的状况是,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三年级即停止体育课。笔者认为应从高职学校的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出发,在一、二年级时为学生打下良好的体育基本技能基础后,三年级可增开体育选修课,每周1~2小时,内容应与本专业紧密结合的职业体育教育为主,这对于学生的毕业实习以及毕业后参加工作均有很大的益处。当然,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的可塑性大,体形、骨骼、肌肉和内脏等变化较大,心理方面也处在非常敏感的时期。这些特点要求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运动量的合理安排;合理安排早操和课间操、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时间比例。

三、高职体育教学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方法

(一)围绕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

现代社会职业门类繁多,分工精细,各具特色。在体育教学中,要围绕学生的专业特点,紧扣职业劳动的需要,分析学生今后从事的职业劳动对从业者有哪些体能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职业实用性身体训练,重点发展相关的身体素质,可以使学生获得适应职业的身体素质,毕业以后可以很快地适应职业劳动要求。如机电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的职业主要有锻工、铸造工、车工、钳工等,劳动的特点是全身参与运动,体力劳动强度大,固定重复用力,蹲、弓、立姿势都有,要求从业者有很好的上下肢的力量和耐疲劳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就可以选择轻器械体操练习、杠铃、哑铃练习,健美肌肉练习、健身跑、走等内容,重点发展学生的力量素质和人体的协调能力。

高职学校劳动教育范文5

关键词:中职院校 体育教学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c)-0234-02

我国中职教育培养的主要是应用型的人才,与本科教育所培养的研究型人才有所不同,中职教育更加侧重社会实践和应用,职业的针对性很强。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劳动者的工作压力日益增大,工作节奏也越来越快,社会对于劳动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许多工作岗位都要求劳动者具有很好的适应能力和强健体魄。因此,中职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不仅需要掌握好文化知识与职业技能,还需要有从事与胜任工作岗位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1 体育教学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影响

体育教学作为中职院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最后一站的学校体育学习,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习惯的最好时机。

职业能力是指人的综合素质在执业活动中的表现,包含着人的体能、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内容。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有着如下影响。

(1)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劳动所需体能。不同的工作岗位对劳动者需要具备的体能有所不同。比如,文秘、会计等工作岗位,由于具有长期伏案、精神需要高度集中、身体常常处于静止状态等特征,需要劳动者能够忍受长时间静坐带来的疲劳;如市场营销等工作岗位,则需要劳动者长时间往返行走,对劳动者的体力是一个重大考验;再比如数控技术、土木工程等工作岗位,需要劳动者长期站立或者躬身操作,在工作过程中劳动者的手眼需要不停地进行操作,对劳动者体能的要求更高。

通过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日后进入社会工作所需体能,满足工作要求。比如,通过中长距离跑、走的体育项目,可以使学生具有很强的耐力,在从事长期静止或者站立的工作时,可以使学生能够忍受工作带来的身体疲劳。

(2)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对于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劳动者具有健全的体魄,还需要劳动者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同的工作岗位对劳动者心理素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会计这一工作岗位便要求劳动者具有顽强的意志力,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注意力必须能够长时间集中。酒店管理这一工作岗位则需要具备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面对失误时有较强的应急处理能力。

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相应的心理素质。例如,通过中长距离跑的体育项目,可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篮球、足球等体育项目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观察能力;射击、射箭等体育项目则可以培养学生出色的心理定力以及情绪调控能力。因此,中职院校在针对学生的专业进行针对性的体育教学时,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将会有很好的效果。

(3)体育教学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目前众多的企业对于劳动者的工作效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劳动者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所交办的任务,这便需要劳动者以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为后盾,同时应当具有工作所需的心理素质,在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情况下,工作效率自然会得到提高。

另外,劳动者在工作时能够分清工作的重要程度,对于工作的流程进行合理的安排,克服拖延的毛病,也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可以通过这些方面提高学生的工作效率,例如在台球这一体育项目中,学生便需要对击球的流程做出安排,对一些难以得分的球进行取舍,通过一些限时的体育项目如短距离跑和短距离游泳可以使学生养成尽量在规定时间完成任务的习惯。因此,中职院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日后进入社会的工作效率。

(4)体育教学可以延长工作寿命,只有具备强健的体魄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心力。劳动者一直保持良好的体格便可以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更多的作用,可以使工作寿命延长,更加充分地实现个人价值。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在短时期内身体健康,更应该使学生养成终身运动的观念,在步入社会之后,仍应当按照在学校时的学习习惯和内容进行自发锻炼,使身体一直处于健康状态。

2 中职院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方法建议

尽管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的职业能力有许多积极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目前许多的中职院校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体育课程的设置往往流于形式,现对于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1)围绕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不同的工作岗位对于劳动者的要求各不相同,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应当围绕学生的专业特点,了解相关职业的劳动需要,分析学生以后从事的执业活动对劳动者有哪些体能和心理的要求,重点对相关的体能进行训练,使学生获得职业所需的身体素质,毕业以后从事该工作便可以很快地适应职业要求。例如学习机电专业的学生,以后从事的职业主要包括铸造工、锻工、车工、钳工等,该工作岗位的特点是需要全身参与劳动,体力劳动的强度较大,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固定重复用力,蹲姿、站姿、弓姿都有,这便要求劳动者需要具备很好的上下肢的力量以及忍受疲劳的能力。针对这种专业的学生,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便可以选择一些器械体操练习、杠铃练习、长距离跑、走等,重点锻炼学生的力量和协调能力。

(2)结合劳动技能,进行模拟教学。每一种职业劳动都会有一种外在形态,都有相应的技能要求,在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当善于研究不同工作岗位的劳动技能,进行近似于劳动技能的体育教学,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比如建工专业的学生,在执业劳动中需要抛接砖块等物体,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排球颠球的训练,由于排球颠球的姿势、用力部位和方式与抛接物体相似,学生通过对排球颠球的学习掌握劳动技能。在体育教学中,除了对劳动技能的模拟,还可以进行劳动现场的模拟教学,教师可以在场地上划出劳动的临时场地,让学生位于不同高度、间距的位置上,进行实心球的抛接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既锻炼了身体,又培养了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

(3)预防劳动损伤,对职业保健进行教育。任何一种职业或者劳动都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有些职业如果防护不当,还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损害,每个从业者都应当很好地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具有的危害因素,从而有预见性地针对易受损伤部位进行锻炼,加大其肌肉活动,通过自我锻炼进行自我调节和防护,以最大程度地保障自身健康与安全。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安排上,应当增加有关劳动损伤的相关理论知识,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授其所需要的养生健身知识,使学生能够以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法和保健手段,来有效地对职业疾病进行预防。

3 结语

不同的工作岗位需要劳动者具备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均有不同,中职院校通过不同方式的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符合工作岗位的要求,更快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中职院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应当区分学生的专业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并注意对学生进行职业保健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袁龙.论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与学生的职业发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4):160-161.

[2] 邓琼,闫斌.以职业为导向的中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3(32):174.

高职学校劳动教育范文6

[关键词]农村“双后”劳动者 职业培训 办学主体 办学管理

[作者简介]丁萍芳(1962-),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科研处,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和高等教育研究。(湖北 武汉430056)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农村初中后、高中后短期职业培训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08331,课题负责人:丁萍芳)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5-0181-02

一、研究缘起

农村“双后”劳动者指农村学生初中、高中毕业后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继续升学而选择职业劳动的群体。他们虽基本上完成了初、高中基础教育,但多数人由于没有一技之长,不仅劳动效率低,而且个人劳动收入低。我国绝大多数“双后”人员渴望受到职业培训,并且其中许多人也接受了短期职业培训,但一些“双后”人员认为培训的实效不强,职业培训学校抱怨要么没有学员来学校接受培训,要么培训的内容和劳动者从事的职业岗位要求差距甚远,政府也对将好不容易筹集到的培训经费投放下去,产生的效果却难以令人满意颇有微词。本文试图探讨这个问题的根源以及应当如何化解这个问题。

二、农村“双后”劳动者短期职业培训办学主体的认定及利弊分析

1 政府是农村“双后”劳动者短期职业培训办学的组织管理主体。政府在农村“双后”劳动者短期职业培训办学上的职责包括督促职业学校端正办学方向、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本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统筹职业学校的发展规划、经费投入、基本建设、关系协调、生源组织、毕业生安置就业、疑难问题的解决处理等。在农村“双后”劳动者短期职业培训办学方面,政府的组织管理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主管部门多,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主管部门有农业、教育、科技、劳动四个部门,其他如财政、妇联、共青团等部门也有所涉及。二是管理的盲目性、无序性突出,各部门为了完成自己的工作目标,往往自成一家独立开展工作,导致教育与培训内容雷同或空白点多的情况同时存在。三是缺乏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教育系统、劳动系统和行业协会分别负责各自系统内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相互之间缺乏必要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导致了教师培训水平的参差不齐以及培训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

2 各级各类学校是农村“双后”劳动者短期职业培训办学的实施主体。目前,对农村“双后”劳动者短期职业培训办学的学校多种多样,可以将其分为三类:其一,各种公办职业学校。其优势在于办学历史相对较长,师资力量比较雄厚,教学、办公设备先进,办学无利润指标,教职人员薪资由财政支付,教育和培训的效果有保障。其劣势在于机构臃肿,效率较低,学制普遍较长,学费较高,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空洞、方法陈旧,招生规模逐步萎缩等。其二,各种民办职业学校。其优势在于能瞄准市场、针对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学制专业设置和收费比较灵活而且调整较快,学员没有入学资格限制。其劣势在于多数民办职业学校办学的目的是为了营利,学校的设施设备比较落后,师资力量比较弱,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其三,非政府组织及非营利公益职业学校。其办学目标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办学的资金主要依靠社会捐助,主要培训对象是来自贫困地区贫困家庭以“双后”人员为主的农村青年。实施方式分两种,一是委托社会职业学校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二是注资创办职业技术培训学校。非政府组织及非营利公益职业学校注重社会形象和公共关系,其招生、培训、学员安置以及安置以后的追踪服务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控制做得比较好,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动员社会各方力量齐心合力参与工作,将有限的资金发挥出较大的社会效益。在办学市场上,这三类职业培训机构形成这样的格局:各种公办职业学校培训的对象是文化基础较好,家境较宽裕的“双后”人员,办学层次上以具有学历的职业教育为主;非政府组织及非营利公益职业学校培训的对象是文化基础较差或者家境比较贫困的“双后”人员,办学内容注重各种实用技术;各种民办职业学校的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介于二者之间。为了促进“双后”人员就业,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这三类办学主体的作用,让他们取长补短,齐头并进。同时,政府的职业教育资源应当以适当的方式投入到三类不同的职业培训学校,以激励他们在农村“双后”劳动者短期职业培训中的积极性。

3 农村“双后”劳动者短期职业培训办学投资主体多元化,彰显办学机制优势。政府是“双后”短期职业培训办学的主要投资主体,企业、社会各界、公民参与办学也是投资主体。“双后”人员短期职业培训办学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决定了“双后”人员短期职业培训办学的管理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分级负责,重心在地方,社会各界参与管理的格局。这种管理形式促使社会各方面密切关注“双后”人员短期职业培训办学,积极参与办学管理,随时监控办学经费的使用情况,较好地反映了出资人、纳税人的要求和利益,彰显出办学机制的优势,其中,第二、三类学校办学的主要经验有两条:

一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三个面向”办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培养目标,积极为社会培养急需、适用的人才。“三个面向”办学是指面向农村,低标准收费;面向社会,开门办学;面向市场,实行“订单”办学。形成“劳务公司+职业学校+用工单位+跟踪管理”高效率的办学路子,学时长短结合,教学过程规范,校企联合,灵活就业。专业课程设置采取“宽、实、活”模式,即专业覆盖面宽、适应性强;教学内容实际实用;课程组合与社会工作岗位紧密结合,活学活用。短期培训班开设的专业主要是技术相对简单成熟的专业,学生结业后大都去中、小企业打工或摆摊干个体。专业的确定是通过市场调查、收集人才需求信息,经过慎重决策决定的。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与职业中介服务结合,通过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的办学路子,能使农村家庭、“双后”劳动者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职业教育带来的实惠和好处,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二是诚信办学。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第一,学校要抓师资队伍建设。举办者和管理者要分离,教师队伍可由专职、兼职和职场精英组成,人员要精干,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第二,学校要抓教学管理,特别是对教学质量监控。一方面,培养目标的确立和课程的设计是教学管理工作中最基本的环节。另

一方面,要注意三个阶段的检查环节,即开学的第一天,应检查师生的到课情况,检查教学文案和设施的准备情况;教学期中检查,可以通过听课、召开学生和教师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效果,对办学的总体情况进行评价,不足之处要限期整改;学习结束阶段,学校要进行模拟操作考试,在高仿真环境下,让每个学员独立完成所学的全部技能。

三、农村“双后”劳动者短期职业培训办学管理思路

1 顺应时代潮流,创新教育理念,坚持“三个围绕”发展农村“双后”劳动者短期职业培训办学。所谓“三个围绕”是指围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市场、围绕“双后”劳动者的发展需求、围绕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发展农村“双后”劳动者短期职业培训办学。其实质是要突出一个目标,突破三个局限,即突出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这个大目标;突破产业局限,全方位地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突破空间局限,既为农村服务,又为城市服务;突破时间局限,既为当前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又为未来发展提供必要储备。

2 坚持政府统筹协调的工作方法,进一步加大转变政府职能的力度。农村“双后”劳动者短期职业培训办学,责任主体是各级政府。政府的统筹协调工作,应当以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为重点,克服条块分割等弊端,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制多种手段加以促进,合理配置国有资源,提供人、财、物、技术、信息支持;及时制定配套政策,给予优惠政策支持;协调部门关系,共同促进农村“双后”劳动者短期职业培训办学发展;科学运作和规范教育、就业市场,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规范秩序,提供环境保障;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交流三类职业培训机构办学的经验,探索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办法。

第一,加大正面宣传的力度,把农村“双后”劳动者短期职业培训办学乃至整个职业教育摆上应有的位置。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结合深入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广泛宣传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政策措施,积极引导社会各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职业观、人才观、就业观,营造培训创业成才的新理念。第二,尽快解决农村税费改革中的相关政策配套问题。对农村职业学校培训“双后”劳动者应当与普通中、小学一样,由县统筹经费,解决教师工资按时发放问题。对于农村“双后”劳动者的专业实习基地问题、专业教育经费问题要从实际出发,确定收费标准,并给予经费补助。对于从事“双后”劳动者培训的教师的经费,应按项目予以扶持,并允许乡、村按“一事一议”的办法筹集。第三,建立健全农村“双后”劳动者短期职业培训办学服务体系,把一些政府没有力量管、可管可不管的事交给职教服务机构来管。应当借鉴国外经验,建立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它可以受政府委托,承担职业教育规划论证、教学计划和教材编审、专业设置及职教政府投资评估论证等方面工作,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通有独立域名的网站,利用互联网加强职教信息的沟通。第四,进一步落实依法治教方针,落实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应当依据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的规定,按照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增加对农村“双后”劳动者短期职业培训办学的财政投入,改善对各类职业教育的指导和管理,并注意扩大指导和管理的覆盖面,既充分发挥各个办学实施主体的积极作用,又努力促其健康发展。

高职学校劳动教育范文7

一、职业教育和培训已成为姜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

1、牢固树立“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职教”的思想,职业教育作为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形式,已经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不是淘汰教育,而是成功教育。她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夯实基础,“进我职校都是才,出我职校都有用”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前不久,全国、全省、泰州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及姜堰市教育工作会议相继召开,职业教育得到了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各级政府都以文件的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今年我市在升入高中阶段的计划中已经按6:4的普职招生比例安排了普高、职中的招生计划,这一比例相对于泰州市6.2:3.8的普高、职中招生比例更趋合理。

2、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初步整合。基本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基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市职业教育开始起步,先后创办各类职业技术学校38所,基本上每个行业、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职校。其特点是规模小、专业窄、管理散、学生就业无保障。随着近年来教育市场的逐步淘汰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不断布局调整,现已进入了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办学阶段,基本形成了以市职业教育中心校等8家由教育、劳动保障、工会以及企业举办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学校。

⑴姜堰市职业教育中心校

始创于1980年,先后经过三次合并,2002年12月顺利通过省级职教中心验收,是我市规模最大的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学校占地120亩,建筑面积2500多平方米,总投资3400万余元。在校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生1500余名,电大开放教育本、专科学员700余名。开设了机电、电子、计算机、经济管理以及综合五大门类24个专业,其中机电、电工电机、计算机为骨干专业。近年来有400多名毕业生考取大学,对口高考升学率居泰州市重点职校前列。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

⑵姜堰市第二职业高级中学

前身为泰县沈高农业中学。1981年举办职业班,1986年扬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泰县沈高职业技术学校”,1999年7月姜堰市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姜堰市第二职业高级中学”,同年升格为“江苏省重点职业技术学校”,同时该校还是省级重点成人教育中心校。校园占地150多亩,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开设农技、水产、汽修、服装、建筑、财会、公关、机电、电子、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现有全日制大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教学班级26个,成人大专和非学历班4个,在校生1390多人。近年来,对口高考录取率保持在99%以上,近三年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办学以来,已先后向生产一线输送了4500多名合格员工,并有360多名毕业生升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

⑶姜堰市职工业学校

该校创建于1951年,半个世纪以来,成为我市工矿企业实用型技术人才培训主阵地。现有本科、大专、中专、职业高中、成人高中等教育。校园面积7.5亩,校内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2002年由于罗塘路和西环路拓宽,学校被拆去三分之二,教学大楼拆去三分之一)。该校坚持办好成人高中教育,是市内唯一成人高中文凭教育单位,年毕业生70名左右。职业教育全日制职高、中专普通班2000年6个班,在校302人,2003年3个班,在校生100人。按企业需求设置了数控、机电一体化、计算机、机电、内燃机、铸造等骨干专业。大专教育现有中文大专班4个,工科大专班3个,学生150人。每年参加成人高中单科学习的有750多人;转岗位培训300多人次,培训下岗职工800多人次;在岗、待岗专业技能培训近900人,年培训职工达2860多人次。1999年被省教委评为省重点职工学校,2000年被评为省再就业培训先进单位,同年被评为全国工会系统示范校。

⑷姜堰市劳动技工学校

该校创建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是我市唯一的培养和造就中级技术人才的技工学校,隶属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学校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现有在校生大专班91人、中专班445人,各类短期班461人。今年1—5月,培训在职职工897人,核发《职工资格证书》845本,培训失业人员2796人。该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为100%。学校师资技能考核合格率一直名列泰州市各技校前茅,每年都有学生考入高等院校深造。

⑸江苏汇丰毛纺织工业学校

由姜堰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于1998年,系姜堰市教育局与我市大型企业——江苏汇丰羊绒有限公司合作创办,是我市职业教育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试验基地。2003年度计划招收职业中专纺织工艺与设计专业50人、机电技术专业50人。学校办在汇丰工业园内,可以充分利用汇丰公司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实验仪器,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这种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能很好地满足现代纺织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⑹姜堰市溱潼职业技术学校

创办于1985年,座落在省级溱湖旅游风景区。该校主要采取联合办学形式,2003年度与省重点高中溱潼中学联办综合高中班2个;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与部级重点职中江阴市第二职教中心联办。该校先后开设了机电一体化、财会电算化、建筑与装璜、汽车与维修等专业的职业高中班和职业中专班,历年来坚持为高校输送合格人才,先后有20多名学生录取本专科。

⑺姜堰市美术学校

是苏中地区唯一一所由市政府批准办学的美术学校,坐落在洪林,学校占地近40亩。课程及专业设置:文化课为普通高中课程,专业课为美术高考教程。培养目标及毕业去向:参加全国普通高考,报考艺术类院或普通高校的艺术专业。

此外,还有市委党校举办的本科、大专班,主要为党政机关人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提供高等学历教育;市财政局举办的财会人员培训班,为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财会人员提供会计岗位资格证书教育培训;还有专门培养汽车驾驶员,颁发汽车驾驶证照的市驾校以及培养武术类人才的市武术学校,为国家培养足球、自行车运动类体育人才的市体育学校、双登集团职教中心等,这些都是不同层次社会力量举办的不同类型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

以上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学校和单位,构造了我市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网络,为提高我市劳动者素质,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

3、职业培训为提高在职职工技术素质,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增强待业人员自谋职业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我市职业培训有两个主要的基地,一是市劳动社保局下设的就业训练中心及其所设的职业技术培训班、专门从事培训的具体业务工作。今年1—5月份,市劳动社保局培训在职工897人,核发《职业资格证书》854本,该局注重联合相关部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如与市经发局、安监局联合开展电工“三证”的培训,共培训55人,与建工局也联合培训。目前,该局培训的工科达到18个;培训失业人员2796人,其中计算机操作员698人,针织工318人,缝纫工359人,电焊工67人,汽车驾驶员298人,装配钳工168人,车工工246人,餐厅服务员87人,印刷排版工155人。

该局在总结前几年对失业人员培训经验的基础上,为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着重抓了如下几个环节:一是采取调控措施,组织有效培训。今年以来,他们对报名人数从、就业难的专业进行了限制,将原有的计算机培训定点单位减少到两家,对驾驶员采取先自付学费,就业后再报销部分学费的办法,从而有效避免了培训的盲目性。同时以技工学校为主体,整合社会培训资源,大张旗鼓地开辟实用技术培训点,设立了城南针织培训点、城中电焊培训点、城东机械、印刷、纺织培训点,失业人员随到随学,100%安排就业。二是结合劳务输出,搞好订单培训。今年劳动社保局成立了富民劳务派遣公司,根据派遣公司提供的用工信息,从失业职工中招收人员进行突击培训,4月份,苏州宏达集团急招45名针织工,他们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按要求培训输出,苏源宾馆48名服务人员,他们上门培训一个半月,满足了企业对员工的技术要求。劳务派遣公司在劳务输出,保证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同时,还为就业者与用工单位代签用工合,代缴养老、医疗保险费。这一点,调查组认为是劳动社保局职业培训最显著的特色和优势。劳动派遣公司的定单式培训,除了保证失业人员的再就业以外,最明显的特点在于本地收缴外出务工者的养老保险金,保证了外出务工者晚年归家后养老金的发放。否则,外出务工者养老保险金缴给务工所在地,退休后,家乡还要发给其养老金,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市劳动社保局未雨绸缪,应该肯定。

二是市职工学校也是我市又一个重要的职业培训基地。他们充分利用本校机电、数控、铸造、餐饮等专业技能教育见长的优势,深入工厂企业联系,到劳动、人事、组织等有关部门争取,处处见缝插针,积极主动承办各类专业技能培训班。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⑴适时举办转岗培训班。针对我市企业改制中出现较多下岗职工的状况,为实施再就业工程,把市委市政府关于积极开展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的要求落到实处,该校积极主动承担了下岗、转岗职工培训任务。1996年夏,市春光制冷配件厂因纺织行业不景气,企业转产阀门,原线管生产线上60名职工无法转岗,领导犯愁,职工担忧下岗。该校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与厂商谈,为其举办50天转岗职工阀件技术培培训班。学校精心组织,首先挑选适应性强的教材,其次是挑选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员;再次是科学教学,重点培训动手能力。由于方法得当,精心施教,学员学习热情高涨,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初步掌握了阀门加工技术,回厂后迅速顶上新岗位,确保了企业顺利转产,得到了厂方的好评,市电视台还为此作了专题报道。此举为我市职业转岗培训开了一个好头。

⑵主动承办竞争上岗职工培训班。1998年,江苏振华泵厂改制,富余人员较多,其中青工占多数。企业改制,减员增效,必然有部分职工下岗,厂方为体现公平公正精神,与学校商定由职工学校为工厂承办“竞争上岗职工培训班”。这期培训班,确立培养中级工技能的目标,开设机械基础、机械制图、车工、钳子工工艺学、电工基础,铸造工艺学、职业道德等七门课程。学校选配了最佳任课老师,加强班级管理,严格月考核制度,实行成绩与工资挂钩等措施。41名学员通过3个月的学习,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回厂竞聘,顺利上岗。这批培训人员重新上岗后,工作态度改变了,生产积极性也极大提高。厂方看到了培训效果,主动按排职工参加培训,职工得到了培训的收益,积极要求参加学习。学校探索了办班路子,大胆挑起了培训担子,接着第二期40名,第三期41名竞争上岗培训班相继举行,先后为该厂培训122名竞争上岗职工,有力促进了企业改制,使泵厂由改制前的后进状态一跃而进入全市先进行列。

⑶积极举办待岗、在岗培训班,为增强待业人员自谋职业能力。职工学校从1996年以来,举办了四期厨师、服务员培训班,学员达200人。他们通过初中级技术技能培训,大部分人员都走上了新岗位,有25名女同志分别被新星宾馆、交通宾馆、金鸿宾馆录用。该校还先后举办了木工、微机、驾驶员、收银员、保卫、闸工、农机工、会计、邮递等21期在岗人员培训班,学员达800多人次。

对此,从事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的同志感触颇深,体会之一,职业培训需要和职业教育相融合。只有职业培训的短训班,而没有职业教育的学历班,职业培训就会失去源头支撑。只有长短结合,才能使职业培训既有财力支持,又有专业力量支持,才能使如职工学校、劳动技校这样的学校“以长养短”,使职业培训工作不断发展。

体会之二,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也是重要的投资环境。目前,各地都在大力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吸引力现已无更多的空间,靠什么来吸引外商、外资,这就是当地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能够满足外商投资兴业的要求。目前,苏南发达地区吸引外资最亮的亮点就是当地一流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我市招商引资工作中这一问题也逐渐显现。白米捷丰公司目前在白米已用500—600人,现计划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但在白米已招收不到合格的缝纫操作工,公司游总不得已准备将该厂搬迁姜堰市开发区。

二、当前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远不能适应姜堰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

前不久,中共姜堰市委在全市经济工作座谈会议上提出了姜堰市经济发展最新奋斗目标:奋斗五年,人均GDP再翻一番,八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目标令人鼓舞、催人奋进。要实现这一目标,姜堰的经济决不是仅在现在的基础上量的规模扩张,而更大程度上是质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支撑,这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掌握现代生产技能的操作工充实生产一线,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这一目标,决定了我市今后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的中心就是适应姜堰经济快速发展要求,培育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从目前的实际状况看,相距甚远。

1、劳动者素质不能满足招商引资的需求

根据姜堰市开发区反馈的用工信息,目前开发区内除了市直企业及姜堰镇的有关企业外,现台商投资的青茂公司、开广塑料公司用工比较正常进行,基本上每隔三个月左右就招收一批新工人。科研精细化工公司、中南化纤公司以及白米捷丰帽业公司也要招收技术工人。从招工要求看,台商投资企业对高中或中专学历和大专及以上学历年人员需求基本上各占50%左右。菁茂公司生产微型钻头,该公司计划在姜堰扩大投资规模,投资制造生产液晶显示器的机械设备,急需大批计算机制图和机电一体化方面的技术操作工,前期他们自己安排工人去吴江培训学习。开广公司除招收注塑机操作工以外,该公司生产所需的注塑模具都是从台湾以及外地购进,但模具维修急缺维修人员,提出要开发区帮助介绍好的模具钳工,我市不能满足这一要求。现在该公司请无锡的工程师利用星期天休息时间来公司帮助维护修理。科研精细化工公司招收的新工人也都送到常州武进去培训化工操作。以上信息表明,开发区内急需的掌握一定技术专长技术工人,目前我市尚无能力培养。

2、劳动力结构不满足企业技术改造产品换代升级的需要

太平洋精锻公司是一家拥有340多员工的外资企业,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冷精锻生产基地,有技术人员100多人,但职工素质构成还远不能适应生产需要,目前急缺冷精锻、模具设计加工、热处理等方面的人才,本地不能提供。到人才市场招不到本科生,招了不少大专生,远不如自己的一线人员。他们只有通过自培来解决。一是成立职工培训中心,冷摆碾研究所聘请专职教师和用户老总来讲学,培训方式主要是电视教学,化了6万多元购进教学碟片。二是送出去培训,每批安排8人出国培训,今年有一期是到日本培训。该企业职工培训最大特色是舍得投入。去年和今年的培训经费都突破了2%的培训费用指标。

泰达纺织公司是一家资产重组后的私营企业,自己有外贸易公司、自营出口,综合实力泰州同行业排名二、三名。该公司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纺织业,目前进口设备已占30%,以后还将达50%,目前,该企业急缺两类人才,一是一线进口设备操作工,二是具备机械电气设备一体化知识的设备维修工,这两类技术操作工,该公司每年需要充实150人左右,今年可吸纳300人,这么高的需求,我市职校、技校远不能满足。

这两个企业对掌握了新技术技能的一线技工需求,表明了我市的职业教育、培训学科专业设计与经济的发展,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相脱离。

3、职校专业设置、培训项目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经济社会一二三协调发展的要求。

目前我市职校的专业设置、职业培训的项目大多偏重于加工、制造业,涉及到一产、三产的专业项目很少,远远不能适应农业生产现代化的要求。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业生产必须与国际社会接轨,农业产品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都呼唤大量的掌握农业现代生产知识的实用型人才;农业产业结构性调整、特种养殖业、特种种植业的发展是农业产业增加效益、农民群众致富的根本途径,实现农产品增产增效增收,都有待于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为农村培养大量的掌握新型实用技术的农村劳动力,这是其一。其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力必须向非农业产业转移,也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从我市现有职工教育和培训基地的专业设置、培训项目看,这方面基本上是空白。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我市农业技术员知识更新培训都是到省、泰州市去接受,我市自身基本不能培训农技员知识更新。再从建设业来看,我市号称“建筑之乡”,建筑业也是我市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但在全省行业技术竞争中,所获得的名次仅限于技术含量较低的瓦木工之类,科技含量高一点的工程如焊工则竞赛榜上无名。服务业中宾馆、餐饮服务人员的技能、素质与星级服务标准相差很远,这是来我市投资的外商、客商的共同感受;现代家政服务人才也是奇缺。与专业设置、培训项目不合理相对应的还有职业教育培训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缺少大量的专业教师,实习指导老师学校基本上无法自己配备。

4、实地基地、实验设备不能满足培养职校生、培训对象实际操作能力的需要

职业教育和培训与普通教育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强调培养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这一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培训基地的工艺装备,必须高于本地同期工厂企事业单位的工艺装备水平。但我市职校及培训机构的现状又是如何尼?作为全市规模最大的市职业教育中心校,其实习车间只有区区几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装备水平的C6136车床,数十台台虎钳和几台小钻床,其余的机械设备全无,劳动技术的实习工厂里设备装备工种齐全一点,但没有一台现代意义集机械、电气、液压自动控制于一体的设备。全市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没有一台组合机床、加工中心、数控机床。各校都称自己拥有几家实习基地,但这些实习基地都是生产经营单位,到底能安排多少时间来满足你培训学员实际操作能力达标的要求?

5、职校毕业生大量流失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市经济建设中一方面缺少大量的掌握现代操作技能的一线技工和实用人才,一方面职校毕业生却大量流向苏南上海等地。市职业中心校每年的毕业生,三分之一被高考对口招生录用,三分之一流向外地,流在本地就业的仅占三分之一。市第二职业高中数年来每年都有80%的毕业生到苏南等地就业,在本地就业的只有20%,市职工学校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今年面向市场戴南兴达纲帘线股份有限公司联办招收了100多名职高生。这些学生毕业后的去向是到兴化从事不锈纲产品制造加工。汇丰毛纺织工业学校的毕业生,汇丰公司几乎没有留住一个,其原因就是毕业生全部在生产一线工作,每天工作12小时,工作辛苦,且待遇偏低,有限的职业教源为外地输送了大量新型实用人才,其主要原因就是到外地就业,收入水平远远高于在本地就业。

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存在着上述种种矛盾和问题,其主要原因一是教育指导思想上存在误区,普遍注重普通教育而忽视职业教育工作;二是政府的宏观统筹协调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对劳动力市场人才结构没有预测,职教资源各自为政,无统一布局;三是职教系统往往是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在办学,因而注重经济效益,而不是为了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培养现代技工和实用人才来办学,因而造成职业教育学与市场、与企业相脱节;四是职教系统运行机制不够合理,还在沿用普通教育的模式来运作职业教育;五是对职业培训普遍认识不足。大部分企业为了压低成本不愿进行职工培训;在职职工主动要求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下岗、失业职工就业观念落后,嫌苦怕累,宁可享受低保在家打麻将,也不愿参加再就业培训。职校生家长思想认识也有误区,认餐饮服务员是服侍人的,家政服务是替人家做保姆低人一等,甚至将宾馆、旅游专业与挂起号来,因而这些专业难招生;四是各镇成人教育中心没有充分发挥农业劳动力培训主阵地作用;五是本地工资价位低于苏南地区,造成技校毕业生大量外流。

三、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和培训改革和发展,为姜堰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类实用人才。

针对我市经济和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发展的实际,提出以下建议,以加快我市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步伐,推动全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1、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努力提高对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的思想认识

⑴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在我市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职业教育为初、高中毕业生和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和培训,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

⑵充分认识我市职业教育和培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世界制造业正加速向我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转移,这次产业转移是以新技术带动的产业重置。目前我省正实施沿江开发战略,争取使江苏沿江地区成为国际性制造基地,沿江建成国际性的制造业走廊。策应沿江开发,开发我市丰富的人力资源,为沿江开发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为姜堰市“五年翻一番,八年达小康”的奋斗目标提供高素质劳动力资源支撑和智力支持,应该说是当前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市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的中心。再者按普及高中教育的要求,今后五年内我市初中毕业生进入高峰期,高校扩张招生已趋饱和。按照普高职高大体相当的比例,大量的初中毕业生必将分流至职校接受职业教育。对于这样的形势,领导者、职教工作者都必须有充分的思想认识,要抢抓历史机遇,迎接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春天”。

2、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工作管理体制

⑴姜堰市人民政府要加强全市职教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结合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制定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促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制定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并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建议在适当时机召开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各种职业教育资源,打破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型界限,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优化职业学校布局。在现有职业教育中心校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以及成人教育中心校。建议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以劳动技校为基础,成人教育中心校以市职工学校为基础。

⑵市教育局要大力推进和深化职业学校的内部改革

首先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要加强职业学校与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职业学校与劳动力市场密切联系的机制。

其次要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要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要鼓励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相关专业单位、提高学历层次。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要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专职、兼职教师,要提高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教师的比例。

第三要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职业学校要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要保证足够的实践教学时间。泰达纺织公司建议职校可采用“3+3”教学模式,即文化基础、专业理论课用3个学期、工厂实践实习用3个学期可以参考。职业学校要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共建和合作,利用其设施设备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还要加大投入力度,提高自身的实验实习设备工艺装备水平。

3、要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与劳动就业的联系。

⑴要大力推行劳动预备制度,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用人单位招收、录用职工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录用;属于一般职业(工程),必须从取得相应的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也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障、人事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加强监督管理,对违反规定,随意招收未经职业培训教育和培训人员就业的要责其纠正并给予处罚。

⑵要完善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学校毕业生申请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以下(含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只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市职教中心校、二职中、劳动技校、市职工学校等开设的主体专业,经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认定,其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可视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经人事局、教育局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职业学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不受工作年限的限制,可直接申请参加专业技术从业资格考试,并免试部分课目。劳动社保局、人事局或相关部门,可在我市具备条件的职业学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站或职业资格考试机构。

4、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职业教育和培训经费投入

⑴城市教育费附加20%用于职业教育的要按时足额拨付给职业学校,职业学校应主要用于实验实习设备的更新和办学条件的改善,目前我市这块资金已基本到位,但非教育系统的职校、技校未享受到城市教育费附加,建议市政府适当安排。建议市财政按省政府要求,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用于职业学校课程教材开发、师资培训和骨干学校建设。

高职学校劳动教育范文8

一、职业教育和培训已成为姜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

1、牢固树立“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职教”的思想,职业教育作为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形式,已经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不是淘汰教育,而是成功教育。她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夯实基础,“进我职校都是才,出我职校都有用”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前不久,全国、全省、泰州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及姜堰市教育工作会议相继召开,职业教育得到了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各级政府都以文件的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今年我市在升入高中阶段的计划中已经按6:4的普职招生比例安排了普高、职中的招生计划,这一比例相对于泰州市6.2:3.8的普高、职中招生比例更趋合理。

2、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初步整合。基本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基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市职业教育开始起步,先后创办各类职业技术学校38所,基本上每个行业、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职校。其特点是规模小、专业窄、管理散、学生就业无保障。随着近年来教育市场的逐步淘汰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不断布局调整,现已进入了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办学阶段,基本形成了以市职业教育中心校等8家由教育、劳动保障、工会以及企业举办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学校。

⑴姜堰市职业教育中心校

始创于1980年,先后经过三次合并,2002年12月顺利通过省级职教中心验收,是我市规模最大的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学校占地120亩,建筑面积2500多平方米,总投资3400万余元。在校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生1500余名,电大开放教育本、专科学员700余名。开设了机电、电子、计算机、经济管理以及综合五大门类24个专业,其中机电、电工电机、计算机为骨干专业。近年来有400多名毕业生考取大学,对口高考升学率居泰州市重点职校前列。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

⑵姜堰市第二职业高级中学

前身为泰县沈高农业中学。1981年举办职业班,1986年扬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泰县沈高职业技术学校”,1999年7月姜堰市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姜堰市第二职业高级中学”,同年升格为“江苏省重点职业技术学校”,同时该校还是省级重点成人教育中心校。校园占地150多亩,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开设农技、水产、汽修、服装、建筑、财会、公关、机电、电子、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现有全日制大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教学班级26个,成人大专和非学历班4个,在校生1390多人。近年来,对口高考录取率保持在99%以上,近三年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办学以来,已先后向生产一线输送了4500多名合格员工,并有360多名毕业生升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

⑶姜堰市职工业学校

该校创建于1951年,半个世纪以来,成为我市工矿企业实用型技术人才培训主阵地。现有本科、大专、中专、职业高中、成人高中等教育。校园面积7.5亩,校内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2002年由于罗塘路和西环路拓宽,学校被拆去三分之二,教学大楼拆去三分之一)。该校坚持办好成人高中教育,是市内唯一成人高中文凭教育单位,年毕业生70名左右。职业教育全日制职高、中专普通班2000年6个班,在校302人,2003年3个班,在校生100人。按企业需求设置了数控、机电一体化、计算机、机电、内燃机、铸造等骨干专业。大专教育现有中文大专班4个,工科大专班3个,学生150人。每年参加成人高中单科学习的有750多人;转岗位培训300多人次,培训下岗职工800多人次;在岗、待岗专业技能培训近900人,年培训职工达2860多人次。1999年被省教委评为省重点职工学校,2000年被评为省再就业培训先进单位,同年被评为全国工会系统示范校。

⑷姜堰市劳动技工学校

该校创建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是我市唯一的培养和造就中级技术人才的技工学校,隶属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学校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现有在校生大专班91人、中专班445人,各类短期班461人。今年1—5月,培训在职职工897人,核发《职工资格证书》845本,培训失业人员2796人。该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为100%。学校师资技能考核合格率一直名列泰州市各技校前茅,每年都有学生考入高等院校深造。

⑸江苏汇丰毛纺织工业学校

由姜堰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于1998年,系姜堰市教育局与我市大型企业——江苏汇丰羊绒有限公司合作创办,是我市职业教育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试验基地。2003年度计划招收职业中专纺织工艺与设计专业50人、机电技术专业50人。学校办在汇丰工业园内,可以充分利用汇丰公司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实验仪器,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这种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能很好地满足现代纺织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⑹姜堰市溱潼职业技术学校

创办于1985年,座落在省级溱湖旅游风景区。该校主要采取联合办学形式,2003年度与省重点高中溱潼中学联办综合高中班2个;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与部级重点职中江阴市第二职教中心联办。该校先后开设了机电一体化、财会电算化、建筑与装璜、汽车与维修等专业的职业高中班和职业中专班,历年来坚持为高校输送合格人才,先后有20多名学生录取本专科。

⑺姜堰市美术学校

是苏中地区唯一一所由市政府批准办学的美术学校,坐落在洪林,学校占地近40亩。课程及专业设置:文化课为普通高中课程,专业课为美术高考教程。培养目标及毕业去向:参加全国普通高考,报考艺术类院或普通高校的艺术专业。

此外,还有市委党校举办的本科、大专班,主要为党政机关人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提供高等学历教育;市财政局举办的财会人员培训班,为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财会人员提供会计岗位资格证书教育培训;还有专门培养汽车驾驶员,颁发汽车驾驶证照的市驾校以及培养武术类人才的市武术学校,为国家培养足球、自行车运动类体育人才的市体育学校、双登集团职教中心等,这些都是不同层次社会力量举办的不同类型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

以上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学校和单位,构造了我市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网络,为提高我市劳动者素质,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

3、职业培训为提高在职职工技术素质,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增强待业人员自谋职业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我市职业培训有两个主要的基地,一是市劳动社保局下设的就业训练中心及其所设的职业技术培训班、专门从事培训的具体业务工作。今年1—5月份,市劳动社保局培训在职工897人,核发《职业资格证书》854本,该局注重联合相关部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如与市经发局、安监局联合开展电工“三证”的培训,共培训55人,与建工局也联合培训。目前,该局培训的工科达到18个;培训失业人员2796人,其中计算机操作员698人,针织工318人,缝纫工359人,电焊工67人,汽车驾驶员298人,装配钳工168人,车工工246人,餐厅服务员87人,印刷排版工155人。

该局在总结前几年对失业人员培训经验的基础上,为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着重抓了如下几个环节:一是采取调控措施,组织有效培训。今年以来,他们对报名人数从、就业难的专业进行了限制,将原有的计算机培训定点单位减少到两家,对驾驶员采取先自付学费,就业后再报销部分学费的办法,从而有效避免了培训的盲目性。同时以技工学校为主体,整合社会培训资源,大张旗鼓地开辟实用技术培训点,设立了城南针织培训点、城中电焊培训点、城东机械、印刷、纺织培训点,失业人员随到随学,100%安排就业。二是结合劳务输出,搞好订单培训。今年劳动社保局成立了富民劳务派遣公司,根据派遣公司提供的用工信息,从失业职工中招收人员进行突击培训,4月份,苏州宏达集团急招45名针织工,他们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按要求培训输出,苏源宾馆48名服务人员,他们上门培训一个半月,满足了企业对员工的技术要求。劳务派遣公司在劳务输出,保证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同时,还为就业者与用工单位代签用工合,代缴养老、医疗保险费。这一点,调查组认为是劳动社保局职业培训最显著的特色和优势。劳动派遣公司的定单式培训,除了保证失业人员的再就业以外,最明显的特点在于本地收缴外出务工者的养老保险金,保证了外出务工者晚年归家后养老金的发放。否则,外出务工者养老保险金缴给务工所在地,退休后,家乡还要发给其养老金,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市劳动社保局未雨绸缪,应该肯定。

二是市职工学校也是我市又一个重要的职业培训基地。他们充分利用本校机电、数控、铸造、餐饮等专业技能教育见长的优势,深入工厂企业联系,到劳动、人事、组织等有关部门争取,处处见缝插针,积极主动承办各类专业技能培训班。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⑴适时举办转岗培训班。针对我市企业改制中出现较多下岗职工的状况,为实施再就业工程,把市委市政府关于积极开展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的要求落到实处,该校积极主动承担了下岗、转岗职工培训任务。1996年夏,市春光制冷配件厂因纺织行业不景气,企业转产阀门,原线管生产线上60名职工无法转岗,领导犯愁,职工担忧下岗。该校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与厂商谈,为其举办50天转岗职工阀件技术培培训班。学校精心组织,首先挑选适应性强的教材,其次是挑选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员;再次是科学教学,重点培训动手能力。由于方法得当,精心施教,学员学习热情高涨,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初步掌握了阀门加工技术,回厂后迅速顶上新岗位,确保了企业顺利转产,得到了厂方的好评,市电视台还为此作了专题报道。此举为我市职业转岗培训开了一个好头。

⑵主动承办竞争上岗职工培训班。1998年,江苏振华泵厂改制,富余人员较多,其中青工占多数。企业改制,减员增效,必然有部分职工下岗,厂方为体现公平公正精神,与学校商定由职工学校为工厂承办“竞争上岗职工培训班”。这期培训班,确立培养中级工技能的目标,开设机械基础、机械制图、车工、钳子工工艺学、电工基础,铸造工艺学、职业道德等七门课程。学校选配了最佳任课老师,加强班级管理,严格月考核制度,实行成绩与工资挂钩等措施。41名学员通过3个月的学习,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回厂竞聘,顺利上岗。这批培训人员重新上岗后,工作态度改变了,生产积极性也极大提高。厂方看到了培训效果,主动按排职工参加培训,职工得到了培训的收益,积极要求参加学习。学校探索了办班路子,大胆挑起了培训担子,接着第二期40名,第三期41名竞争上岗培训班相继举行,先后为该厂培训122名竞争上岗职工,有力促进了企业改制,使泵厂由改制前的后进状态一跃而进入全市先进行列。

⑶积极举办待岗、在岗培训班,为增强待业人员自谋职业能力。职工学校从1996年以来,举办了四期厨师、服务员培训班,学员达200人。他们通过初中级技术技能培训,大部分人员都走上了新岗位,有25名女同志分别被新星宾馆、交通宾馆、金鸿宾馆录用。该校还先后举办了木工、微机、驾驶员、收银员、保卫、闸工、农机工、会计、邮递等21期在岗人员培训班,学员达800多人次。

对此,从事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的同志感触颇深,体会之一,职业培训需要和职业教育相融合。只有职业培训的短训班,而没有职业教育的学历班,职业培训就会失去源头支撑。只有长短结合,才能使职业培训既有财力支持,又有专业力量支持,才能使如职工学校、劳动技校这样的学校“以长养短”,使职业培训工作不断发展。

体会之二,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也是重要的投资环境。目前,各地都在大力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吸引力现已无更多的空间,靠什么来吸引外商、外资,这就是当地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能够满足外商投资兴业的要求。目前,苏南发达地区吸引外资最亮的亮点就是当地一流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我市招商引资工作中这一问题也逐渐显现。白米捷丰公司目前在白米已用500—600人,现计划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但在白米已招收不到合格的缝纫操作工,公司游总不得已准备将该厂搬迁姜堰市开发区。

二、当前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远不能适应姜堰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

前不久,中共姜堰市委在全市经济工作座谈会议上提出了姜堰市经济发展最新奋斗目标:奋斗五年,人均GDP再翻一番,八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目标令人鼓舞、催人奋进。要实现这一目标,姜堰的经济决不是仅在现在的基础上量的规模扩张,而更大程度上是质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支撑,这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掌握现代生产技能的操作工充实生产一线,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这一目标,决定了我市今后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的中心就是适应姜堰经济快速发展要求,培育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从目前的实际状况看,相距甚远。

1、劳动者素质不能满足招商引资的需求

根据姜堰市开发区反馈的用工信息,目前开发区内除了市直企业及姜堰镇的有关企业外,现台商投资的青茂公司、开广塑料公司用工比较正常进行,基本上每隔三个月左右就招收一批新工人。科研精细化工公司、中南化纤公司以及白米捷丰帽业公司也要招收技术工人。从招工要求看,台商投资企业对高中或中专学历和大专及以上学历年人员需求基本上各占50%左右。菁茂公司生产微型钻头,该公司计划在姜堰扩大投资规模,投资制造生产液晶显示器的机械设备,急需大批计算机制图和机电一体化方面的技术操作工,前期他们自己安排工人去吴江培训学习。开广公司除招收注塑机操作工以外,该公司生产所需的注塑模具都是从台湾以及外地购进,但模具维修急缺维修人员,提出要开发区帮助介绍好的模具钳工,我市不能满足这一要求。现在该公司请无锡的工程师利用星期天休息时间来公司帮助维护修理。科研精细化工公司招收的新工人也都送到常州武进去培训化工操作。以上信息表明,开发区内急需的掌握一定技术专长技术工人,目前我市尚无能力培养。

2、劳动力结构不满足企业技术改造产品换代升级的需要

太平洋精锻公司是一家拥有340多员工的外资企业,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冷精锻生产基地,有技术人员100多人,但职工素质构成还远不能适应生产需要,目前急缺冷精锻、模具设计加工、热处理等方面的人才,本地不能提供。到人才市场招不到本科生,招了不少大专生,远不如自己的一线人员。他们只有通过自培来解决。一是成立职工培训中心,冷摆碾研究所聘请专职教师和用户老总来讲学,培训方式主要是电视教学,化了6万多元购进教学碟片。二是送出去培训,每批安排8人出国培训,今年有一期是到日本培训。该企业职工培训最大特色是舍得投入。去年和今年的培训经费都突破了2%的培训费用指标。

泰达纺织公司是一家资产重组后的私营企业,自己有外贸易公司、自营出口,综合实力泰州同行业排名二、三名。该公司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纺织业,目前进口设备已占30%,以后还将达50%,目前,该企业急缺两类人才,一是一线进口设备操作工,二是具备机械电气设备一体化知识的设备维修工,这两类技术操作工,该公司每年需要充实150人左右,今年可吸纳300人,这么高的需求,我市职校、技校远不能满足。

这两个企业对掌握了新技术技能的一线技工需求,表明了我市的职业教育、培训学科专业设计与经济的发展,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相脱离。

3、职校专业设置、培训项目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经济社会一二三协调发展的要求。

目前我市职校的专业设置、职业培训的项目大多偏重于加工、制造业,涉及到一产、三产的专业项目很少,远远不能适应农业生产现代化的要求。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业生产必须与国际社会接轨,农业产品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都呼唤大量的掌握农业现代生产知识的实用型人才;农业产业结构性调整、特种养殖业、特种种植业的发展是农业产业增加效益、农民群众致富的根本途径,实现农产品增产增效增收,都有待于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为农村培养大量的掌握新型实用技术的农村劳动力,这是其一。其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力必须向非农业产业转移,也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从我市现有职工教育和培训基地的专业设置、培训项目看,这方面基本上是空白。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我市农业技术员知识更新培训都是到省、泰州市去接受,我市自身基本不能培训农技员知识更新。再从建设业来看,我市号称“建筑之乡”,建筑业也是我市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但在全省行业技术竞争中,所获得的名次仅限于技术含量较低的瓦木工之类,科技含量高一点的工程如焊工则竞赛榜上无名。服务业中宾馆、餐饮服务人员的技能、素质与星级服务标准相差很远,这是来我市投资的外商、客商的共同感受;现代家政服务人才也是奇缺。与专业设置、培训项目不合理相对应的还有职业教育培训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缺少大量的专业教师,实习指导老师学校基本上无法自己配备。

4、实地基地、实验设备不能满足培养职校生、培训对象实际操作能力的需要

职业教育和培训与普通教育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强调培养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这一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培训基地的工艺装备,必须高于本地同期工厂企事业单位的工艺装备水平。但我市职校及培训机构的现状又是如何尼?作为全市规模最大的市职业教育中心校,其实习车间只有区区几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装备水平的C6136车床,数十台台虎钳和几台小钻床,其余的机械设备全无,劳动技术的实习工厂里设备装备工种齐全一点,但没有一台现代意义集机械、电气、液压自动控制于一体的设备。全市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没有一台组合机床、加工中心、数控机床。各校都称自己拥有几家实习基地,但这些实习基地都是生产经营单位,到底能安排多少时间来满足你培训学员实际操作能力达标的要求?

5、职校毕业生大量流失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市经济建设中一方面缺少大量的掌握现代操作技能的一线技工和实用人才,一方面职校毕业生却大量流向苏南上海等地。市职业中心校每年的毕业生,三分之一被高考对口招生录用,三分之一流向外地,流在本地就业的仅占三分之一。市第二职业高中数年来每年都有80%的毕业生到苏南等地就业,在本地就业的只有20%,市职工学校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今年面向市场戴南兴达纲帘线股份有限公司联办招收了100多名职高生。这些学生毕业后的去向是到兴化从事不锈纲产品制造加工。汇丰毛纺织工业学校的毕业生,汇丰公司几乎没有留住一个,其原因就是毕业生全部在生产一线工作,每天工作12小时,工作辛苦,且待遇偏低,有限的职业教源为外地输送了大量新型实用人才,其主要原因就是到外地就业,收入水平远远高于在本地就业。

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存在着上述种种矛盾和问题,其主要原因一是教育指导思想上存在误区,普遍注重普通教育而忽视职业教育工作;二是政府的宏观统筹协调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对劳动力市场人才结构没有预测,职教资源各自为政,无统一布局;三是职教系统往往是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在办学,因而注重经济效益,而不是为了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培养现代技工和实用人才来办学,因而造成职业教育学与市场、与企业相脱节;四是职教系统运行机制不够合理,还在沿用普通教育的模式来运作职业教育;五是对职业培训普遍认识不足。大部分企业为了压低成本不愿进行职工培训;在职职工主动要求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下岗、失业职工就业观念落后,嫌苦怕累,宁可享受低保在家打麻将,也不愿参加再就业培训。职校生家长思想认识也有误区,认餐饮服务员是服侍人的,家政服务是替人家做保姆低人一等,甚至将宾馆、旅游专业与挂起号来,因而这些专业难招生;四是各镇成人教育中心没有充分发挥农业劳动力培训主阵地作用;五是本地工资价位低于苏南地区,造成技校毕业生大量外流。

三、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和培训改革和发展,为姜堰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类实用人才。

针对我市经济和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发展的实际,提出以下建议,以加快我市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步伐,推动全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1、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努力提高对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的思想认识

⑴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在我市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职业教育为初、高中毕业生和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和培训,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

⑵充分认识我市职业教育和培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世界制造业正加速向我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转移,这次产业转移是以新技术带动的产业重置。目前我省正实施沿江开发战略,争取使江苏沿江地区成为国际性制造基地,沿江建成国际性的制造业走廊。策应沿江开发,开发我市丰富的人力资源,为沿江开发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为姜堰市“五年翻一番,八年达小康”的奋斗目标提供高素质劳动力资源支撑和智力支持,应该说是当前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市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的中心。再者按普及高中教育的要求,今后五年内我市初中毕业生进入高峰期,高校扩张招生已趋饱和。按照普高职高大体相当的比例,大量的初中毕业生必将分流至职校接受职业教育。对于这样的形势,领导者、职教工作者都必须有充分的思想认识,要抢抓历史机遇,迎接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春天”。

2、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工作管理体制

⑴姜堰市人民政府要加强全市职教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结合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制定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促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制定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并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建议在适当时机召开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各种职业教育资源,打破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型界限,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优化职业学校布局。在现有职业教育中心校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以及成人教育中心校。建议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以劳动技校为基础,成人教育中心校以市职工学校为基础。

⑵市教育局要大力推进和深化职业学校的内部改革

首先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要加强职业学校与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职业学校与劳动力市场密切联系的机制。

其次要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要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要鼓励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相关专业单位、提高学历层次。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要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专职、兼职教师,要提高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教师的比例。

第三要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职业学校要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要保证足够的实践教学时间。泰达纺织公司建议职校可采用“3+3”教学模式,即文化基础、专业理论课用3个学期、工厂实践实习用3个学期可以参考。职业学校要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共建和合作,利用其设施设备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还要加大投入力度,提高自身的实验实习设备工艺装备水平。

3、要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与劳动就业的联系。

⑴要大力推行劳动预备制度,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用人单位招收、录用职工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录用;属于一般职业(工程),必须从取得相应的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也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障、人事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加强监督管理,对违反规定,随意招收未经职业培训教育和培训人员就业的要责其纠正并给予处罚。

⑵要完善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学校毕业生申请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以下(含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只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市职教中心校、二职中、劳动技校、市职工学校等开设的主体专业,经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认定,其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可视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经人事局、教育局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职业学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不受工作年限的限制,可直接申请参加专业技术从业资格考试,并免试部分课目。劳动社保局、人事局或相关部门,可在我市具备条件的职业学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站或职业资格考试机构。

4、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职业教育和培训经费投入

⑴城市教育费附加20%用于职业教育的要按时足额拨付给职业学校,职业学校应主要用于实验实习设备的更新和办学条件的改善,目前我市这块资金已基本到位,但非教育系统的职校、技校未享受到城市教育费附加,建议市政府适当安排。建议市财政按省政府要求,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用于职业学校课程教材开发、师资培训和骨干学校建设。

高职学校劳动教育范文9

20*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及*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认真贯彻《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与支持,职业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但从总体上看,本市职业教育仍存在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改善缓慢,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问题。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及《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首都教育发展战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精神,适应实现“新*、新奥运”战略构想和建设创新型城市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按照*市“*”规划提出的工作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及《*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法》,做出以下决定: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一)在新形势下,各区县政府和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全力推动本市职业教育发展。

(二)“优化结构、内涵发展、提高质量、满足需求”是今后一个时期本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要继续坚持职业教育工作重点从注重数量扩张转向注重结构优化和质量提高,办学模式从学历教育转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并重,培养目标从一次性终、结性就业教育转向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等原则,推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优质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目标迈进。

(三)明确本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紧密结合首都现代化建设对技能人才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需求,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并举及相互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并重,学校和企业结合,结构合理、功能多样、自主发展、灵活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具体目标是:

1.到2010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部)调整至100所左右,其中80%达到部级重点校标准,在校生规模保持在27万人左右。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院达到35所左右,全日制在校生15万人左右;业余成人在校生保持在12万人左右。重点建设30所全国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10所全国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

2.到2010年,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为本市各行业输送毕业生45万人,高等职业学院输送全日制毕业生25万人,业余成人毕业生20万人。

3.建设50个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和50个中等职业教育骨干重点专业。建设50个市级重点实训基地。建设100个相对稳定的农村劳动力培训示范基地,50个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和一批产学研一体化的示范性农业科技培训实训基地。

4.加快各行业中、高级技术工人的培养。到2010年,全市技术工人占职工总数的比例由现在的33%提高到40%以上。技术工人中中级工达到50%以上,高级工达到20%以上,技师和高级技师达到5%以上。每年培养中级工10万名,其中5万名由各类职业学校直接为行业企业培养;培养高级工以上技术工人5万名,其中由院校培养2.5万名;每年培训企业在职人员250万人次。

5.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到2010年,农村劳动者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提高到10%,具有高中(中职)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提高到50%左右。农村实用人才总数达到2万名以上。大力开展对农村劳动者的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培训农村劳动者50万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万人次;使80%以上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都能掌握一至两门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并具备信息采集和经营销售基本知识。

二、以服务首都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几百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数十万高技能专门人才

(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为首都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服务,特别是要为提高企业劳动者素质和职业能力服务,实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对企业在职职工以及转岗、失业人员提供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其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加大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多种途径促进企业人力资本增值;完善企业职工教育管理体制,投入保障机制以及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积极创建学习型企业;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努力提高高级技工、技师在职工队伍中所占的比例。

(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实现农村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相结合。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培训工程,启动培养和造就首都郊区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行动计划。充分发挥郊区各类职业院校、化技术学校的作用,大力发展农村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快农村中、高层次实用型管理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改善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结构和技术结构。在继续推动“绿色证书”等实用技术培训和实施科教兴村计划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实现科技入户;重点开展以新品种、新技术使用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对30%以上的农村劳动者进行现代生产技术、信息技术、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民主法制以及文明生活等教育;培养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和各类建设者;培养一批农村科技示范村、示范户和致富带头人,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在加快郊区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每年培训10万人次,实现5万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就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按照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要求,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不断强化其首都意识、法律意识和公德意识,提高其文明素养和就业、创业能力。

(七)要积极发展面向行业企业在职职工和农村劳动者的成人中等和高等学历教育。采用学分制及远程教育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努力提高各类从业人员的文化技术水平,改变从业人员学历结构,为从业人员终身学习创造更多机会和更好条件。

三、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

(八)建立和完善具有首都特色、遍布城乡、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在合理规划布局、整合现有各类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每个区县都要重点建设1至2所中等职业学校,有条件的区县特别是远郊区县,应建设1所高等职业学院。城区各街道都要设立社区教育中心,郊区乡镇及行政村都要建立化技术学校。大型企业应建立企业职工培训中心。

(九)加强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工程。整合资源,紧密结合社会急需的专业,重点建设一批办学水平较高的示范性职业教育基地。要重点建设10所全国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30所全国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以及30所示范性乡镇成人学校和一批示范性社区教育中心。市及区县两级政府对示范基地的基本建设和实训设备给予重点投入,加快提升示范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充分发挥示范学校在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中的龙头和示范作用。

(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全面提高现有职业院校实训基地装备水平。到2010年全市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都要达到本市办学标准要求,职业院校实训设备技术水平要与本市产业发展和企业技术进步同步。全市重点建设50个产学研相结合的市级重点实训基地,同时要建立一批行业重点实训基地和区县级重点实训基地。要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辐射功能,把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科技开发、技术推广紧密结合,增强学校的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综合能力。要加强郊区农村地区职业学校和乡镇化技术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努力将其办成集科技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示范和生产培训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基地。要充分利用好中央财政对实训基地建设的奖励支持政策,市及区县两级财政对实训基地建设给予重点投入。

(十一)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市及区县两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职业院校师资培养和培训工作,全面提高教师职业能力和专业水平;创造更多机会,选派职业院校优秀教师到高等学校或国外进修和培训。聘请国内外行业专家,参与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要改革和完善职业教育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引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技师等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职业院校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评定相应的工程技术及管理专业技术职务。专业教师在申请取得相应工种等级证书资格时,给予相应优惠政策。

四、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各项改革,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十二)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加强学生的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特色,灵活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重点发展面向本市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以及现代农业的专业。要拓宽专业方向,增强专业的适应性。重点建设一批市级和区县级的骨干重点专业,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接轨。要将中、高级技工以及技师的能力标准有机地转化为职业院校的课程目标,积极探索学校直接培养高级技工和技师的教育模式。要建立和完善弹性学习制度,大力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职业院校要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制度。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与学生学习目标相关的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及成人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加快建立现代教育的立交桥。高等职业学院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学院继续学习的比例。在部分工科专业适度发展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积极探索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和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积极尝试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特点的多样化招生入学方式,探索有利于职业教育更快更好发展的新举措和新途径。职业院校要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相结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并举,努力办成面向社会、服务企业的多功能教育和培训基地。

(十三)加强职业院校毕业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院都要建立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对在校生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的毕业生,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免除理论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十四)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德育工作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全员育人,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紧密结合学生特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突出以诚信、责任、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加强职业院校党团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学生党团员。要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十五)改革和拓宽招生渠道。中等职业学校要调整生源结构,积极面向企业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招生,发展成人中等职业教育。逐步达到全日制在校生和业余成人在校生1比1的比例。可采用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满足本市行业、企业以及农村地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需求。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各类成人在校学历生,市及区县财政对承担学历教育的职业学校给予相应补贴。

(十六)深化公办职业院校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中等职业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和聘任制,高等职业学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任期制。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能够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合理流动的管理制度。深化学校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所聘岗位及个人贡献挂钩,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建立和完善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内部运行机制,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建立起学校内部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与管理办法,形成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机制,逐步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十七)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办学格局。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加强对本行业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的统筹协调和业务指导。积极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定教育培训规划,参与制定本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标准及从业人员资格标准等职业鉴定和证书颁发工作。企业要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各行业、企业要继续办好高等职业学院、中等职业学校以及各类培训机构。要积极发挥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尤其是非学历职业培训的积极性,加强对民办职业院校的管理,规范其办学行为。

(十八)扩大职业教育的对外开放,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对外合作办学。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支持职业院校与国外知名企业共建培训中心。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实训设备、专业课程及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本市职业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努力开拓职业院校毕业生国(境)外就业市场。

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制度

(十九)市及区县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期间,市政府对职业教育投入专项经费50亿元以上,其中支持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训、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支持紧缺技能人才培养、资助郊区农民培训、创建学习型城市项目补贴等30亿元以上,支持重点职业院校基本建设经费20亿元以上。

(二十)进一步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从20*年起,市及区县财政每年教育费附加中要安排不低于30%的经费用于支持市属重点职业学校、区县职业学校、化技术学校、社区教育中心的发展建设以及农村劳动者培训。

(二十一)农村科学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的经费可适当用于农村职业培训。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展对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按规定享受职业培训补贴。国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对通过政府部门或非赢利组织向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二十二)逐步提高职业学校生均综合经费定额标准。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学费标准,制定学分制收费办法。建立职业学校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市及区县财政都要安排专项经费资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对贫困家庭学生和选学第一、第二产业艰苦行业职业教育的学生实行减、免学费和给予相应生活补贴政策。对高等职业学院学生的资助,按国家有关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

(二十三)要保证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认真落实“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的规定,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主要用于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

六、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二十四)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优先录用取得职业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要进一步完善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相关职业的准入办法。劳动保障和人事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的用人单位按有关规定给予处罚,并责令其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二十五)全面推行并不断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评价、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工作的指导与管理。完善符合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

七、加强领导,统筹管理,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十六)加强领导,统筹管理,进一步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在市政府领导下,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局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统筹协调全市职业教育工作,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各区县政府也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市劳动保障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职业教育有关工作。

(二十七)各区县政府和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为职业教育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切实解决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中的困难和问题,引导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十八)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作为对主要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要认真贯彻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完善监督执法机制,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提高依法治教水平。建立职业教育工作定期巡视检查制度,把职业教育督导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评估检查。加强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工作,充分发挥教育科研部门、社会团体以及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为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和职业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服务。

八、创造良好环境,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