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农业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集锦9篇

时间:2023-07-24 16:33:04

农业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

农业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范文1

2017年结构优化

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主线,农业结构将以市场为导向持续优化调整,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有望继续增加,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将得以缓解。

粮食产能保持稳定、结构不断优化,水稻、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8亿亩以上,优质稻谷、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增加,玉米种植面积预计调减1000万亩以上,大豆种植面积预计调增900万亩,棉花、糖料种植将有所恢复。畜牧业生产稳中有增,生猪区域布局优化、生产基本稳定,牛羊肉增速较快,奶类产量恢复性增长。渔业减量增收和资源保护力度加大,水产品产量将小幅调减。

农产品消费总量将继续刚性增长,玉米加工消费增长超过10%;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多层次、高质量、品牌化需求特征进一步显现。农产品进口格局继续分化,谷物、棉花、大豆等进口增长空间不大,但猪肉等畜产品进口仍将保持较快增速。

随着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产品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的特征更加明显,稻谷、小麦价格稳中偏弱,玉米价格触底企稳,大豆价格有一定下行压力,蔬菜价格水平低于上年,猪肉价格稳中有降,水a品价格有望持续上涨。

未来10年保持稳健

未来10年,中国农业发展将保持稳健态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逐步化解,粮食由阶段性供大于求向基本平衡格局转变。

重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未来10年,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和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条件下,主要农产品产量继续稳中有升,粮食、蔬菜、禽蛋、水产品产量年均增长0.5%~1%,水果、肉类和奶制品产量年均增长1.2%~2.0%。

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要素配置趋于合理。稻谷、小麦产量保持基本稳定,产品结构持续升级;玉米种植面积到2020年将调减至5.13亿亩,比2015年减少约6000万亩,高库存压力明显缓解,玉米供需实现基本平衡;2026年大豆种植面积将恢复到1.41亿亩,比2015年增加约4300万亩;“菜篮子”产品区域布局结构继续调整,畜产品生产向粮食主产区转移,奶类和蔬菜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单产水平等核心指标将显著提高,2026年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每亩单产分别比2016年提高29千克、12千克、27千克、20千克。

农产品消费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未来10年,大米、小麦消费总量保持小幅增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5%和0.7%,玉米消费总量继续较快增长,年均增长2.8%;城乡居民对水果、肉类、奶制品、水产品等的消费需求保持较快增长,2026年人均食用消费量将分别达到102千克、56千克、40千克、23千克,比2016年增长12%、36%、23%、20%;农产品加工消费需求增长较快,2026年中国蔬菜加工消费占总消费量的比重将达到16%,水果为15%、肉类为17%、禽蛋为16%、水产品为36%。

农产品贸易保持健康发展,农业国际竞争力有望增强。期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继续保持活跃,蔬菜、水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保持小幅增长态势,并继续呈贸易顺差格局。随着国内外价差趋于合理,农产品进口基本稳定。受国产大豆生产恢复较快、食用油消费增长趋稳等因素影响,未来10年,中国大豆进口增速明显放缓,2026年大豆进口量将达到9600万吨。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不断完善,市场价格总体温和上涨。随着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改革完善,稻谷、小麦市场价格在展望前期将稳中有降,后期受成本推动稳中趋升,优质口粮品种的价格可能持续走高;玉米、大豆、棉花、食糖价格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性增强,市场波动风险加大;肉蛋奶、蔬菜、水果、水产品价格总体趋涨。

分品种展望未来10年

稻谷产量保持稳定,口粮消费刚性增长。种植面积稳中略减,总产量将稳定在2亿吨以上;口粮消费保持增长,2026年消费总量预计为15583万吨,年均增长0.5%;2020年之前,稻米价格受最低收购价政策影响将小幅下跌,之后有望稳中有涨;受进出口政策和国内外价格变化影响,大米进口减少,出口增加,预计2026年进口量为233万吨。

小麦消费增速快于生产,净进口量先降后增。种植面积稳中有降,年均下降0.04%,单产持续提升,年均增长0.3%,产量保持稳定,2026年将达到13269万吨,年均增长0.3%;口粮消费、工业消费持续增长,消费总量年均增长0.7%;消费结构升级将拉动优质、专用小麦需求上升,普通小麦与优质小麦价差将逐渐扩大;净进口量先降后增,预计2026年为329万吨。

玉米种植面积先减后稳,价格走势由弱转强。生产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入,种植面积持续调减后趋稳,产量先降后升,预计2026年种植面积将稳定在5.2亿亩,产量恢复到2.21亿吨;由于有利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消费将恢复较快增长;国内外价格基本接轨,进口将呈下降趋势;展望前期价格触底企稳,2020年之后价格可能再度进入上升期。

大豆生产恢复至历史高位,进口增速放缓。生产、消费将呈现同步增长态势,种植面积恢复性增长,年均增幅2.7%,单产水平提升,年均增长1.6%,产量年均增长4.3%;食用消费增长较快,压榨加工消费平稳增长,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9%;进口量维持高位,但增速趋缓,预计年均增长1.4%。

油料生产小幅增长,食用油自给率稳中有升。生产稳中有增,2026年预计产量较2014年至2016年平均水平增长10.8%,其中小品种增幅明显;人均食用油消费将稳定在一定水平,植物油总消费量将稳中有增,未来10年年均增长0.7%,明显低于过去10年4.5%的年均增速;食用油籽进口量总体继续增加,市场价格化形成机制增强;食用油自给率稳中有升,未来10年预计提高0.2个百分点。

棉花产量基本稳定,库存结余水平降低。预计2020年棉花产量将达到498万吨,2026年为495万吨;消费稳中略降,预计2020年消费量为745万吨,到2026年降至730万吨;进口逐步增加,将成为国内消费的重要来源,预计2020年进口量将增至240万吨,2026年为235万吨;库存结余量逐渐降低,2019年有望降至正常水平。

农业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范文2

黄土高原曾是我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秦、汉、唐等兴盛的朝代都建都在黄土高原,但是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变率大,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化和土壤荒漠化问题日趋突出,气象灾害尤其是旱灾频繁,加之长期不合理开发,区内各地农业生产差别很大,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政府和农业部门在进行农业发展规划时需要了解当地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及其可能的响应程度,以便有的放矢,合理安排开发资金,防患于未然;同时也可为当地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低产田改造、推广生态农业和精准农业以及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再建设工程提供科学的参考。根据IPCC和FAO有关脆弱性的定义[1,2]及已有研究成果[3~7],本文认为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问题,即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可能响应问题,主要关心的是农业生产过程对各种气候因素变化反应的敏感性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程度。也就是说,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是指某地区农业生产过程对各敏感气候因素变化的可能反应,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生产、生态环境要素对气候变化可能适应的综合响应程度。

2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评估方案

本评估方案首先确定了敏感性和适应性评估指标,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分配指标权重,其次根据有关研究成果确定单指标评估标准和敏感性、适应性计算方案,最后给出了脆弱性计算方案和等级划分标准。

2•1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本文农业生产气候脆弱性研究指标体系的确定,是在参考已有生态脆弱性研究和有关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成果及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研究区域内的实际生产状况,选取和农业生产条件密切相关的气候、生态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因子,采用数学分析和专家推荐相结合的办法,分别选取敏感性指标和适应性指标组合,根据专家打分结果,利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8]。

2•2敏感性指标分级及计算方案

敏感性各指标的评判标准主要参考了有关文献和前期科研成果[9~11],各指标值具体分级及相应敏感性程度等级划分。

2•3适应性指标分级方案及计算方法

根据各地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各种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有关科研成果[12~14],可确定适应性各指标判别标准及适应性程度等级划分方案。

2•4农业生产气候脆弱性分级及计算方案

综合考虑上述两方面的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Vp可由式(3)计算得出,并由式(4)作归一化处理,具体等级划分方案。

3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现状评估

本文选取的研究区域为黄土高原地区陕西、甘肃、宁夏3省区内130个县市。鉴于收集到的1990年和1997年资料最全,故本文以这两年作为现状研究个例年。根据前文介绍的评估方案和收集到的初始资料,可以估算出每一个县市相应的敏感性Vp1、适应性Vp2和脆弱性Vp,从而确定研究区内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分布现状。

3•11990年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分析

1990年各县市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适应性和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估算结果。研究区内1990年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陕北东部、关中东南部、陇东北部和宁南地区。适应性较好的地区主要是在陕西关中地区渭河流域,兰州市附近和宁夏引黄灌区等工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较差的地区主要集中陕北大部、陇东北部和宁夏南部。综合两个方面的结果可知气候脆弱性程度最高的地区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中部黄土丘陵区和东部水土流失严重区。

3•21997年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分析

同上可以得到1997年研究区内130个县市敏感性、适应性和脆弱性等级分布情况。从图2来看,研究区内1997年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响应最为敏感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陕西关中东部、陕北大部、陇东和陇中西部、宁南地区等。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影响响应的敏感性较高的县市增加,说明1997年的气候条件更不利于农业生产。适应性较好的地区仍主要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渭河流域和兰州附近一带,宁夏引黄灌区适应性有所下降,榆林市及附近有所增加;适应能力较差的地区主要集中陕北部分、陇东、陇中大部和宁夏南部。综合两个方面的结果可以发现气候脆弱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陕北中部、陇东、宁夏南部和陇中南部一带。

3•3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变化分析

研究区内1997年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最为脆弱的县市有9个,与1990年持平;最不脆弱的县市有22个,比1990年增加4个,说明有所减轻。综合两年的估算结果可以发现,农业生产气候脆弱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陕北中部、陇东、宁夏南部和陇中南部一带,主要是由于当地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反应比较敏感,而当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状况也不利于减轻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这与当地农业生产现状基本一致。应该指出的是,影响农业生产气候敏感性和适应性因素很多,相互关系也十分复杂,限于资料和种种原因,本评估方案仅选取了若干主要的因素,设计了一个比较简单的评估方法,与实际相比是不够完整的,还存在着许多科学上的不确定性。但上述分析可以反映出黄土高原农业生产气候脆弱性现状的一个大致轮廓,以供进一步研究借鉴和参考。

4未来农业生产气候脆弱性的可能演变

4•1我国西北地区未来气候变化情景

为了了解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可能变化,本文采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IPCC推荐的5个最新GCM模式(CGCM、CSRIO、DKRZ、GFDL和HADLEY)模拟结果[15]来确定未来气候变化情景。根据5个模式平均的模拟结果,我国西北地区在未来50年内温度和降水均有增加的趋势,其中温度增加的幅度比全国平均大,降水增加的幅度与全国平均持平。表5给出了西北地区未来50年温度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可以看出,温度和降水在春、冬季增加的幅度比夏、秋季大,可以认为我国未来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作物越冬和春季生长有利。

4•2基于1997年适应性情景的未来气候脆弱性可能变化

采用上述气候脆弱性现状评估方法,在上列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基础上,估算了有关敏感性指标的未来可能变化(图略),结果表明未来敏感性将呈波动型变化:2010~2020年增加,随后减小,2040~2050年又稍微增加。为了解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影响,首先假定以1997年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的适应性情景为基础,分析脆弱性的可能变化,结果如图3。从图3可以看出,在只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影响下,研究区内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一直较高的地区集中在研究区中部,呈东北-西南向一线,其中2010~2020年脆弱性程度有微弱的增加趋势,其他年份变化不是很明显。显然,这与未来气候变化引起的敏感性波动趋势有关。

4•3基于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情景的气候脆弱性可能变化

为了检测环境治理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脆弱性的影响,本文首先根据现行国家有关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16]、五年计划发展纲要等[17,18]、西部大开发政策[19]和近期生态环境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情况,初步设定有关环境治理指标变化如下:水土流失面积以1%a-1递减,森林覆盖率以0•2%a-1增加,需退耕还林还草的≥25°陡坡耕地比例按5%a-1递减,土壤侵蚀模数按1%a-1递减;进而设定了一个简单的社会经济发展情景(表6),用上述同样评估方法模拟研究区内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适应性及其脆弱性的未来可能变化。脆弱性变化总的分布趋势为:2010~2020年有增加趋势,随后逐渐下降,高脆弱性的区域逐渐从研究区中部向中西部转移并呈减少趋势,脆弱性较高的区域逐渐缩小。2010~2020年有增加趋势,与同期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较高相一致,同时相应的环境治理、社会经济发展还不足以抵御较高敏感性的影响。综合以上结果可以发现,最为脆弱的县市主要集中在六盘山西部会宁—武山一带以及陕北中部、宁南和陇东部分县市。

4•4未来气候脆弱性的可能变化分析

综合以上两种方案,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果:在不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情景下,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主要受气候要素变化影响,2010~2020年有增强趋势;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措施下,未来脆弱性的变化在2010~2020年虽有增强趋势,但总体上脆弱性的变化逐渐减弱,高脆弱区向研究区西部转移。这说明东部水土流失区和中部黄土丘陵区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实施一定的环境治理情景下比西部地区更快地减轻,因而在这些区域增加投资,加大水土流失和环境治理力度,推广农业综合开发的潜力比西部大。研究区内西部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缓慢,加之受到西北部沙漠化和荒漠化的影响,近期内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还会维持较高水平,很难降低,在以后的规划中应综合考虑有关对策,增强适应能力,抵御气候变化的可能不利影响。但是由于本评估方案与GCM模式本身存在科学不确定性,上述模拟结果也只是一种初步的探讨,仅给出了黄土高原农业生产气候脆弱性未来变化的可能趋向和概貌,供讨论。

5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讨论

黄土高原有着特殊的地理地貌,水土流失严重,气象灾害频繁,同时长期以来农业的过度开发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破坏,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面对现实,采取积极的适应措施,防御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促进地方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是决策者需要认真考虑的重大问题。本文仅在此提出能提高当地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若干对策措施建议,以供各级决策者讨论参考。

(1)防御与治理并重。调整现有农业结构、改变种植制度和耕作方式,采用农业高新科技,主动防御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趋利避害,以降低当地农业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性;同时加强对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生态环境恶化的治理,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提高当地农业生产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适应能力,实现发展农业与保护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2)合理有效地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保障农业生产稳定、持续发展。研究区内人均耕地较我国东部地区多,但区内东部坡耕地多,水土流失严重,西部土壤贫瘠,自然条件差,造成农业生产的后劲不足。在适宜的地方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减少坡耕地,改造中低产田,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光、热、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和现有耕地的生产力,以降低遭受不利气候变化影响危害的风险,减弱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反应的敏感性,促进农业自然资源合理高效的可持续利用。

(3)因地制宜,走综合开发道路。研究区内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差别很大,农业比重也很大,不可能采取统一的农业经济开发模式。节水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方式或模式,都可以因地制宜地借鉴采用。尤其是针对研究区内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特点,应特别注意加强这些资源的有序开发;将矿产、旅游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扶持农业、增加农业投入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协调统一起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产业开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走工、农业和农、林、牧、副业综合开发道路,提高各地农业和地方经济适应气候变化的经济实力,为降低其气候脆弱性提供有力的经济基础。

(4)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广农业高新科技。研究区内农业人口比重大,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农业高新科技和新品种的推广很不利。应大力推广文化扫盲和科技扫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同时建立健全农村高新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鼓励发展资源节约型和高附加值农产品深加工的乡镇企业,增强农民集体或个体经营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农业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范文3

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现状;有效对策;研究

一、当前全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1、设施农业规模正在逐渐扩大

设施农业在全国的起步较晚,与世界上现代农业发达的国家相比,全国的设施农业规模还不够大。随着近年来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设施农业正在朝着更加先进和完善的方向发展[1]。在这样的情况下,设施农业的覆盖面积越来越大,惠及的农户也越来越多,规模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2、设施农业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长期以来,全国农业生产过程中都是采用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在农业种植过程中人工技术干预较少,整体管理观念较为落后,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但是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成熟,设施农业蓬勃发展,全国的设施农业水平正在逐渐接近世界先进农业国家发展水平。相关技术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突破创新,无土栽培技术、生物防治技术以及各种先进的农业机械层出不穷,传统农业生产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无法适应和满足当前农业科技发展的整体趋势。在未来的农业发展实践中,应该积极推进实施农业从业人员农业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的转变,从而不断提升设施农业经济效益。

3、设施农业研发能力不断提升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市场和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设施农业的研发能力应该积极迎合市场发展和消费需求趋势,不断创新升级。设施农业是当前农业经营主体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要提升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采用现代化的设施农业管理模式,积极拓宽设施农业发展路径。

二、加快全国设施农业发展的有效对策

1、强化政策引导,营造良好的设施农业发展环境

农业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总体的经济运行,应该对农业发展现状给予足够重视,尤其是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从全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政策制定方面已经朝着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这也是设施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2]。设施农业与传统的农业形式相比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进行政策引导,给予设施农业更多的扶持政策。要对政策内容进行细化,加大对设施农业基础设施设备的补贴力度,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解决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同时,有关部门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在土地流转、技术扶持以及监督管理方面给予针对性的帮扶,促进本地设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2、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普及现代农业技术

尽管全国目前的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良好,但其中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是促进设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明确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在动植物育种、栽培等相关方面加大科学研发力度,同时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全国的实际发展情况,探索出一条适合全国设施农业发展的道路[3]。在未来的发展实践中,设施农业一定是一种集约化的发展模式,采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缩影。

3、推广差异化的设施农业发展模式

全国地大物博,农业发展模式的差异性较大,不同地区的环境和气候特点决定了设施农业发展的方向。在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区位优势,突出地域特色,充分利用好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基础条件,在借鉴其他地区发展经验的同时,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发展本地区的设施农业,从而降低农业发展风险,提高设施农业的经济效益。

农业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范文4

关键词:农业子行业;因子分析;经营绩效

引言

农业产业结构指农业内部及其与相关产业的构成关系,农业产业的内部结构即不同产业结构比重,我国农业部将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划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四部分。建立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可以使农业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农业内部各个生产部门、生产项目之间的物质能量进行相互转化;农村中劳动力资源充分合理利用。国内农业各子行业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已经开始从只重视粮食生产向经济作物生产转变,从只重视种植业向农、林、牧、渔全面发展转变。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应与农业产业化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农业产业化最突出的是以市场为导向而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却缺乏市场引导。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有众多类型的产业经营组织,最有生命力的组织反映了市场的需求,也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其中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型是主要形式,农业上市公司是农业龙头企业的代表,因此我们选择以农业各子行业的上司公司为代表来分析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现状、经营绩效。农业部将我国的农业内部结构划分为四部分但上市公司A股板块中将农业上市公司分为农业综合、饲料业、种植业、渔业、林业5个子行业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准确性,我们对农业内部结构分析分为这五个子行业。

近年农业备受关注,涉及农业上市公司的文献也较多,主要是分析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现状及影响因素。目前对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蔡蓉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03年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进行了评价分析,认为这一期间农业子行业业绩分化明显[1];曲建华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31家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了研究,得到农业上市公司应该对影响业绩的主要指标值来进行提高[2];杨军芳、郑少锋运用熵权法对2006-2008年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进行了评价比较,指出农业上市公司三年间经营绩效水平不均衡,部分公司绩效值波动较大,部分公司快速成长的绩效并非来源于农业主业,子行业之间经营绩效值差异较大[3]。但描述不同子行业的绩效的文献较少,且层次分析法对权重的赋值主观性强,故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来描述农业不同子行业的经营绩效。

一、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各子行业的经营绩效实证分析

1、指标的选取

企业绩效评价方法有多种,中联资产评估有限公司从财务效益、资产质量、偿债风险、发展能力、市场表现五个方面衡量。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从盈利水平、发展速度、财务状况三方面考核。《福布斯》综合公司规模、销售业绩、盈利状况、资产和市值这几个指标。也有专家学者将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作为评价指标。现有的关于评价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文献中所选用的指标大多是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经营能力、成长能力、股本扩张能力来分析的,为了和已有文献的研究结论做一比较所以我们也从这5个方面出发,选取了15个评价指标,相关指标在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中的作用和含义:①盈利能力。收益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企业财务结构的好坏,可以发现经营管理环节出现的问题,帮助投资者制定决策,包括主营业务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三个指标。②偿债能力。偿债能力是反映企业安全性、财务状况、经营能力的重要标志,是企业能否健康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责比率三个指标。③经营能力。一般指企业资产的周转状况,可以反映企业资产管理的质量和利用效率,谋求等量资产创造更多的效益,包括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三个指标。④成长能力。对企业成长能力的分析就是对企业扩展经营能力的分析,成长能力是指企业未来发展趋势与发展速度,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三个指标。⑤股本扩张能力。是衡量企业投资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其中每股净资产越高, 表明股东拥有的资产现值越多,投资价值相应越大包括每股净资产、每股资本公积金、每股未分配利润三个指标。

2、样本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所选取的农业上市公司是以中国证监会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所界定的农林牧副渔A股上市公司。本文的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西部证券,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布的年度报告为参照依据,西部证券中农林牧渔板块2013年A股上市公司有60家,我们选择了2010年、2011年、2012年的财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剔除掉这三年中不全不合理的数据,最终选取了50家农业上市公司,其中林业6家:中福实业、安永林业、福建金森、吉林森工、ST景谷、XD丰林集;饲料业12家:康达尔、正虹科技、新希望、天康生物、天邦股份、正邦科技、海大集团、大北农、金新农、唐入神、中牧股份、通威股份;农业综合16家:农产品、罗牛山、顺鑫农业、千足珍珠、民和股份、圣农发展、华英农业、益生股份、雏鹰农牧、大康牧业、亚盛集团、金健米业、冠农股份、新农开发、福成五丰、新五丰;种植业9家:丰乐种业、隆平高科、登海种业、中农资源、敦煌种业、万象德安、香梨股份、新赛股份、北大荒;渔业7家:中水渔业、獐子岛、东方海洋、百洋股份、开创国际、大湖股份、好当家。

3、数据相关性检验、公因子提取及3年各公司因子得分

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客观性、科学性,我们对这50家公司三年的指标值进行相关性检验,利用KMO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方法,我们利用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显示三年的KMO均大于0.5。对2012、2011、2010年的财务数据指标运用SPSS17.0进行因子分析得出的结果如下:

二、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结果分析及比较

2010-2012年间各子行业在综合绩效、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经营能力、成长能力、股本扩张能力方面的比较与趋势发展如表1、2、3所示:

盈利能力:林业的盈利能力三年均处于末尾,2011-2012年急剧下滑;饲料业三年的盈利能力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农业综合的赢利能力持续上升;种植业的盈利能力仅次于渔业。

偿债能力:林业、渔业的偿债能力持续上升;饲料业的偿债能力三年都处于末尾且变化幅度不大;农业综合、种植业的偿债能力出现下降趋势。

经营能力:林业的经营能力连续三年落后于其他子行业,且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饲料业的经营能力连续三年领先且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如此之高的经营能力说明其资产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高,资产的周转速度快,等量资产创造的收益多;种植业的经营能力仅次于饲料业;农业综合的经营能力低于饲料业和种植业且缓慢上升;渔业的经营能力仅高于林业,且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

成长能力:总体来看各个子行业的成长能力均出现大幅度的变化,转折点基本在2011年。林业的成长能力总体次于饲料业,先急剧下降后又急剧上升;饲料业的变化趋势与林业相反,先上升后下降;农业综合三年的成长能力落后于其他子行业;种植业处于平均水平,变化趋势持续走低;渔业仅高于农业综合,先下降后上升,上升的幅度大于下降的幅度。

股本库扩张能力:林业与种植业的股本扩张能力不相上下,落后于别的行业,但林业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种植业缓慢上升;饲料业的扩张能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农业综合刚好处于平均水平,落后于饲料业、渔业,呈持续下降的态势;渔业处于持续上升状态。

三、总结

1、总结与建议

本文主要以2010、2011、2012年的农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为依托分析了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子行业的经营绩效现状,得出如下结论:(1)饲料业的经营绩效最好,经营能力和股本扩张能力最强,成长能力波动幅度大,偿债能力落后于其他子行业,说明该行业的经营风险较大,增强其偿债能力是当前饲料类农业上市公司发展的首要因素。(2)渔业的经营绩效从2010年到2012年有了提高,2010年排名第四,2011年仅次于饲料业排名第二,但渔业只有盈利能力高于其他子行业,其余各方面能力均居中,渔业应该突出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3)种植业2010年的经营绩效仅次于饲料业,排名第二,2011年排第三,2012年排第二,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经营能力、成长能力位列第二,说明该行业经营管理能力强,但其股本扩张因子三年都处于行业平均水平之下,该行业应努力提高其扩张能力及其投资价值。(4)农业综合的经营绩效居于中下位置,2010年排名第三,2011年、2012年下降至第四,其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经营能力、股本扩张能力连续三年均处于平均水平,成长能力是其当前最突出的问题,可通过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来以此扩大市场规模、利润、所有者权益、市场占有率等来提高其自身的成长能力。(5)林业是发展最落后的子行业,林业在经营绩效总排名中连续三年都处于最末位,突出问题为盈利能力、经营能力、股本扩张能力差,偿债能力高于其他子行业,成长能力不太稳定,变动趋势大。总体而言林业类上市公司仍较落后,需要在各个方面进行提高。

2、未来研究展望

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①农业子行业的划分方面,很多专家学者及金融证券机构对农业上市公司所属的子行业划分不一致;②数据方面,我们只选取了三年部分上市公司的数据,只反映了这三年的经营绩效发展情况,结果可能有一定的偏差;③本文未能准确指出各个子行业当前的突出问题与优势,也未能指出各子行业未来的经营模式,发展方向,政策扶持对各个行业的经营绩效状况的影响,这也将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蔡蓉. 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与评价[ 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

[2]曲建华,崔岩,应纪来.农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的DEA评级[ 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7.

[3]杨军芳,郑少锋. 2006――2008年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及比较[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0.

[4]刘克春,张明林,包丽. 多元化非农经营战略对农业龙头企业产出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江西省农业龙头企业的经验数据[J]. 中国农村经济,2011.

农业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范文5

关键词:民间金融;发展;文献综述

一、引言

在中国,民间金融理论研究比其实践的产生要晚得多,原因是在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计划金融时期,民间金融没有生存的制度环境和经济基础;在经济转轨时期,民间金融只能在正规金融发展的夹缝里生存。当国有金融不能对非公有制经济提供资金支持时,民间金融才真正显示出它的市场特征和比较优势。于是研究民间金融问题的文献才逐渐多起来。近年来学术界对“民间金融该不该存在”、“该如何发展民间金融”的问题作了大量而深刻的讨论。尽管部分民间金融在目前已经自发或被迫地表现出融入正规金融的态势,并不意味着民间金融已经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二、民间金融的未来

在预见未来中国金融业的激励传导机制可以得到有效强化的前提下,关注民间金融发展的学者们对它的走势作出了自己的设想。

(一)保持原有的互,升级发展形态

在以混合所有制和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体都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或者自然经济,而是二者的混合体。这就决定了我国民间金融中的带有明显互助合作性质的那部分会被继续保留下来,并以更加高级的形态发展下去。姜旭朝教授(1996)通过对民间金融的系统性研究认为:未来中国的金融格局是国有金融为主,民间金融为辅,民间金融仍应该处于查缺补漏的地位。林毅夫(2003)基于对我国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考察,指出我国金融结构改革的方向应是建立以中小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大力培育为广大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民间金融。程昆等(2005)在研究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生成逻辑及其发展趋势时提出:在主流市场经济形态的背后长期会存在较为落后的自然经济形态,正规金融较难到达这些地区,因此传统、互的农村非正规金融会长期存在。此外,程蕾(2004)在中国民间金融走势分析中提到:民间金融产生发展的原因不尽相同,缘于地下经济发展起来的民间金融,只要地下经济存在,民间金融必将存在;缘于金融浅化的民间金融,只要金融制度没有大的变革,民间金融同样有其生长、发展的空间。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体制的内在要求,还是市场经济的外在需求,民间金融尤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现代化进程中,不论商品经济如何发展,主流的现代金融形式不可能覆盖全社会,而且银行金融又往往不尽完善,传统的互民间金融仍然将继续存在,重要的是如何实现其发展形式的优化。

发展形式:

(1)设立小额贷款公司

中国的小额贷款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可以合理地将一些民间资金集中了起来,规范民间借贷市场。田婕等(2011)在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一文中提出:小额贷款公司是未来民间金融发展的一条可行之道,作为商业性的民间金融机构,小额贷款组织应该主要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贷款难的问题,其贷款对象应该以“三农”为主,以及为“三农”服务的其它经济实体。

(2)适度发展典当行

由于正规金融的融资信用要求较高,近年来古老的典当行业已以崭新的面貌和方便、灵活、快捷的服务在金融市场环境下赢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陶小平等(2011)提出:在国家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农村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正规金融贷款满足率下降的前提下,典当行已然成为部分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短期应急性快速融资的“银行”。我国农村低收入人群多,中收入人群和高收入人群较少,典当作为一种特殊的融资方式,具有方式灵活、对典当物提供者信用要求很低、配套服务周全等明显优势,对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起到了补充作用。

(3)发展成农村社会性投融资机构

社会性投融资机构是指在严密的财产契约关系约束下,通过对居民融资形成一定规模的资金积聚,从而进行各类专业性投资活动的金融企业。田婕等(2011)在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一文中提出:可成立服务于三农的民营投资公司、投资基金和其他各类投资机构,其功能是将民间资本引向实体产业。通过民间资本在社会性投融资中比重的增加,使分散的、小额的民间投资资金规模化,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既规范了民间金融,也为投融资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融入正规的金融体系,改变发展方式

从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非正规金融的发展趋势往往正是融入正规金融系统(姜旭朝等,2004)。Kohn(1999)在研究英国工业革命前的金融制度时发现,正规金融都是从非正规金融的行列中逐渐演化形成的,因而非正规民间金融作为一种诱致性的制度安排,如果没有行政干预,它的发展方向将是由小到大,由非正式到正式的。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等(2001)根据对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史的研究,强调非正规金融对我国金融制度变迁具有导向作用,提出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从非正规金融到正规金融“两阶段”的理论观点。熊继洲(2003)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金融制度变迁的历史研究后,发现民营银行最基本的经营领域正是原来地下金融的服务领域,合会组织变革为民营银行是台湾银行制度变迁的关键内容。

民间金融的演变过程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从短期金融组织转变成为永久性金融机构;从只存不贷转变为存贷结合;从定期运营转变为每日运营。所有这些特点代表了民间金融的发展方向――逐渐演变成正规金融机构(李晶,2009)。从短期来看,民间金融机构通过自身积累或兼并不断壮大,分散、零星的资金将变的更集中,使未来民间资金流更加巨额化。规范化后民间融资渠道拓宽,民间金融市场的利率将逐步走低。从长远看,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金融主体多元化将是大势所趋,民间金融机构与正规金融机构通过资本纽带,最终将融合成一体(姜旭朝,1996)。

此外,非正规金融的内在缺陷(如其相对落后的风险管理机制和相对较小的借贷额度)致使其难以胜任市场进一步深入发展的需要,无法在经济中永久立足,随着经济的发展必然会逐渐融入正规金融体系。同时,随着金融监管机构对于民营资本参与金融领域的鼓励,更多民间资本投入到民营银行的组建中,也推动了民间金融同正规金融的接轨(王曙光,2007)。

我们可以看到:学术界对民间金融发展趋势的研究,更多的认为民间金融很可能会演变为正规民间金融机构如风险投资基金、信托公司、或者入股农村信用社或地方商业银行,甚至成立新的民间资本控股的股份制民营银行。

发展形式:

(1)民营银行

由于现有民间金融组织与民营银行在资本性质方面的相似性,依据市场化原则对民间金融组织进行改造、使其演化为民营银行,具有可能性与现实性。同时,民间金融总体规模的不断加大和民间资本强烈的逐利性,成为创建民营银行的内在动因。市场经济要求金融机构按市场规则运行,民间金融组织逐步演化为民营银行顺理成章。因而,民营银行的组建要求将会使一部分民间金融发展较为规范的民间金融组织率先融入正规金融体系(王曙光,2007)。

(2)社区银行(村镇银行)

社区银行的概念来自于美国等西方金融发达国家,其资产规模较小,是主要为经营区域内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服务的地方性小型商业银行。田婕等(2011)在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中提出:要借鉴美国社区银行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发展社区银行,社区银行可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运作并为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这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提供了一个比较现实的通道。

(3)发展为合作金融机构

合作金融是指由个人集资联合成立,以相互合作为主要宗旨的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由此建立的金融机构称为合作金融机构。合作金融作为我国农村金融的基本组织形式,已在理论界达成共识,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来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金融事业,通过对农村信用社的改进来形成合作金融机构。厉以宁(2002)针对我国农村面临的金融困境,提出应对有条件的农村信用社进行股份制改造,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史晋川等(2003)在考察了温州、台州的民间金融形式后提出,对商业化倾向明显、经济基础较好的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应进行股份制改造,使其真正成为产权明晰、严格按市场规范运作并摒弃行政干预的民间金融机构。可以看到全国首批组建和农村商业银行已经在苏南地区成立,而且今后农信社改革的试点范围还将扩大。

(三)演化成非法的地下金融

对于部分规模小、管理不善的民间金融将会演化为或已经是非法的地下金融,如非法的标会、应会、老鼠会以及以诈骗为目的的各种集资性的合会等,这类非法的地下金融将会在经济发展较快而政府金融监管缺乏效率的地区存在,为某些利益主体的非法活动提供融资。严格的讲,这种形式的民间金融,已经脱离了原来意义上的民间金融,而实属非法范畴。对于这些非法的地下金融,政府应该严厉打击并坚决取缔(程昆,2005)。

三、结论

从各种文献研究总结学者们对民间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种:一是继续保持其原有的互助合作性质;二是将演变成正规金融;三是演化成非法的地下金融。目前,我国的金融发展程度同发达国家和地区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要使民间金融在较短时间内完全融入正规金融体系是不现实的。民间金融是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必然结果,弥补了正规金融的不足,虽然政府曾多次强行禁止,民间金融也一度从地上转入地下,但其并未从此消失。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之间存在合作和竞争关系,因此在一段时期内,我国的民间金融还将同正规金融并存,并为民间经济主体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

中国民间金融的未来如何,应该从整体经济和整体金融的发展来考虑,不应把现有民间金融的所有形式都强制性地迅速转化为现代金融体系的一部分,而应着重考虑建立真正的民营金融体系。(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诸葛隽. 民间金融、渐进转轨中的金融支持与区域资本市场. 上海经济研究[J],2006(3) .

[2]林毅夫,李永军. 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 经济研究,2001 (1) .

[3]李迟. 浙江温州民间金融现状、问题与研究对策[J].西南交通大学,2011(3) .

[4]王曙光,邓一婷民间金融扩张的内在机理、演进路径与未来趋势研究[J]金融研究2007(6).

[5]姜旭朝,丁昌株.民间金融理论分析: 范畴、比较与制度变迁[J],金融研究,2004(8).

[6]蔡四平.规范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J]. 湖南商学院财政金融学院,2011,02.

[7]林毅夫,孙希芳. 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J]. 经济研究,2005( 07) .

[8]柳松,程昆.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生成逻辑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广西金融研究,2005(8)

农业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范文6

价格温和上涨是主基调

展望2012年国内小麦市场,笔者认为小麦市场正面临“政策市”逐步向“市场市”的过度阶段,同时其供需结构格局也在悄然转变。不论是从基本面还是政策面,小麦长期上涨的主基调不变,但小麦市场在从“政策市”逐步向“市场市”过渡的过程中,影响小麦市场行情走势的因素趋于多元化,国内小麦市场的阶段性行情也将愈趋于明显。在宏观、微观以及国内外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国内小麦市场行情会出现短期内的僵持甚至反复,这将加大粮食企业把握市场行情的难度和经营的市场风险,未来综合研究各因素对小麦市场行情走势的影响异常重要,尤其是密切关注阶段性行情。

展望2012年国内小麦市场,笔者认为小麦市场行情在国内政策目标“长期可控、温和上涨”的主基调下,市场与政策的博弈将日趋激烈,这也将带来小麦市场行情的阶段性行情,以下几方面因素对分析和把握小麦市场行情走势起到重要作用。

供需格局日趋紧平衡

2000-2003年,各类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平稳或略有下跌;从2004年开始,半机械化农具、化学肥料、农药及农药械的价格逐步增长;2008-2010年间农业生产成本年涨幅约为12%,其中化肥、农业年均涨幅约20%、6%,农业生产资料成本年涨幅约10%,农业工人工资平均涨幅15%,农产品生产成本整体涨幅约为12%。目前我国处于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因素将导致农业劳动力成本进一步提高,人工成本、土地成本、能源成本成为推动粮食成本提高的三大主要因素,成本将是未来小麦价格上涨的最主要原因。随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食用需求、饲用需求及工业需求对小麦的需求量将呈刚性增长。小麦供给增长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逐步加大,制约未来小麦增产的主要因素是耕地减少、灾害性天气频发以及水资源短缺的约束日益突出;农业经营比较利益低、生产成本和机会成本加快上升的约束不断强化。未来小麦供给能力增长受限,易受天气影响。

供需结构逐步转型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和人均粮食直接消费量不断下降,目前我国正由温饱的基本需求过渡为“营养、健康、多样化”等。消费结构升级拉动肉、蛋、水产等的巨大需求空间。1995年-2009年,城市人均肉蛋水产的消费支出复合增长率为5.4%,农村肉蛋水产的消费量复合增长率为3.1%;过去五年,国内对肉类与乳类的消费增长分别达到12%、22%,远远超过全球1.6%的平均水平。从国内趋势看,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将日益走向多元化,对营养和健康的进一步追求,将会驱使水果、蔬菜、肉、蛋、奶等非粮食类产品在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上形成对粮食消费的替代。近几年来,随着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国内居民饮食结构的变化,城乡居民对面粉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专用化的趋势;专用粉制品的需求量明显增加,而普通粉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呈现萎缩态势。消费升级促使小麦供需结构转型,优质专用小麦成为其需求主要增长点。

进口已成为常态

从长期来看,我国人口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基本不可逆转,这就决定了对粮食需求的刚性增长也不可逆转,同时我国农户的粮食生产规模偏小,物质、技术装备落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减灾能力差等状况,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明显改善,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粮食生产的发展。从未来我国粮食供需状态分析,满足口粮消费是有保证的,紧缺的主要是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紧平衡将是我国粮食供求的一种常态,进口也将成为常态。假设未来每五年的人均口粮增速为-2%、饲料增速为14%、工业增速为24%、粮食单产增速为2%,我们测算到2015年粮食需求将出现的缺口约3949万吨(占国内总需求7.3%,约占2010年世界粮食总贸易的1/10),到2030年粮食需求缺口约为6542万吨(占总需求33.2%)。2009年我国玉米由净出口转为净进口,2009、2010年净进口115、200万吨,2011/12年度预计进口数量有望达到400-500万吨。2009、2010年小麦进口量为89、120万吨,ICG预计中国小麦进口量可能达到150万吨。进口量的增加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使得国际国内市场联动性进一步加强。

比价失衡仍将持续

2011年5月,小麦与玉米出现负价差,长久以来的传统比价关系失衡。未来我国食品消费结构中谷物消费的比重会进一步下降,对肉、奶和植物油的消费比重会逐步提高,饲料粮将会继续成为我国粮食需求增长的主体,每生产1公斤的猪肉需要3公斤谷物饲料,每生产1公斤的乳类需要4公斤饲料,而每生产1公斤牛肉,则需要8公斤饲料。2010年,国内工业饲料总产量1.62亿吨,2011年预计将超过1.7亿吨,“十二五”期间预计饲料总产量将达到2亿吨。

目前国内玉米饲料消费占比70%,1995-2010年,国内玉米消费复合增速为3.0%,玉米产量复合增速为2.1%,由于消费结构升级,饲料用粮及工业用粮需求旺盛,国内玉米供需仍趋向紧平衡甚至供需缺口逐步拉大,因自身供需格局导致的小麦与玉米比价失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这将使得未来小麦玉米比价失衡成为常态,饲料替代将成为小麦需求新的增长点,玉米市场行情的走势直接影响小麦玉米间的替代效应,进而影响小麦市场行情走势。

调控“双刃剑”作用凸显

近几年,国内经济发展处于“调结构、促转型”时期,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使得国内将“控制通胀”与“保持经济平稳”作为调控目标。

2011年7月国内CPI达到6.5%,创下27个月以来新高。国家通过央行上调准备金率、加息等手段收紧资金流动性;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市场粮源投放力度,保证市场供给,同时对涉及民生的必需品采取限价措施,限制了国内小麦价格的上涨;与此同时,中央一号文件连续8年关注“三农”,小麦托市收购自2006年实施以来,国家连续5次上调小麦最低收购价,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从政策层面增强市场主体对小麦后市的上涨预期,但国家对小麦市场价格上涨的意愿是“温和、可控的”,未来小麦市场价格或将在政府容忍的价格区间内波动,底部空间逐步抬高。在小麦市场“政策市”与“市场市”交织的氛围中,政策的调控对市场行情的走势仍起着关键作用,2012年国内政策调控动态仍需密切关注。

市场购销博弈异常激烈

近几年,农户惜售已不是新鲜名词,随着种粮的生产成本和机会成本大幅增加,农户将愈倾向于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选择合适的价格出售。如果粮食相对价格持续走低,农民必然会减少粮食作物的种植,从而推高粮食作物的价格。农民作为一个价格接受者,其是否种植粮食的选择取决于他对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如果种粮的相对成本较高,在相同的收益条件下,他会倾向于减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或选择从农业生产行为中退出。未来农户与采购主体之间的购销博弈将异常激烈,其心理预期将引导市场行情走势。与此同时,采购主体更趋于多元化,小麦采购更趋于理性,收购进程呈现“拉锯式”的阶段性格局。粮库、粮食贸易商与加工企业之间的心理博弈也趋于激烈,这将导致小麦市场短期内市场流通格局发生变化,进而出现阶段性行情。

跨区域采购成为常态

农业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范文7

【关键词】 云南 特色农业 灰色关联度GM(1,1)模型

云南省土地面积39.4万平方公里,耕地资源总量607.24万公顷,常用耕地面积416.69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69.11%,其中水田占31.87%,旱地占68.13%。森林和水域面积分别占土地面积的38.11%和0.7%,荒山荒地面积1290.4万公顷,另外还有草山、灌木、滩涂等。农业生产种类多,形成以烟、糖、茶、橡胶、蔬菜、水果和花卉等为骨干的生产格局,成为云南农业发展的基础。然而,农业基础薄弱和农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的存在制约着全省的农业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农民收益高、见效快、最具有发展优势和潜力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所以,就目前云南省的现状和其他省市的经验来分析,发展特色农业是帮助农民持续提高收入的可行性途径。

一、云南省农业特色产业灰色关联度分析

按照灰色关联分析模型选取农业总产值作为主行为因子,分析农业产值与橡胶、蔬菜、茶叶、烟叶、肉类、甘蔗、鲜切花、水果、牛奶的相互关联程度,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各农业特色产业对农业总产值变化趋势的关联度大小顺序为:橡胶>蔬菜>茶叶>烟叶>猪牛羊肉类>甘蔗>鲜切花>水果>牛奶。其中,橡胶对农业总产值影响最大,关联度为0.864,说明在近几年橡胶是云南省农业特色产业的第一因素,这主要是由于云南胶区的气候独特,适宜橡胶生长。云南天然橡胶种植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临沧、德宏、普洱、红河、文山等6个州市28个县市。这一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地处内地,无台风影响,土壤深厚肥沃,同时雨季高温高湿,光热水条件季节性配合适宜,有效性高,胶树生长旺盛,冬季低温与干旱结合,光照充足,有利于胶树抗寒越冬,加之云南山地年温差较小,而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胶树干物质的合成和积累,晨间气候凉爽,也有利于排胶,干湿季节明显,使主要植胶带的自然环境条件优于海南、广东、广西和闽南植胶区。这些自然条件确定了橡胶在云南省特色农产业中的关键地位。水果和牛奶的关联度较低,说明在近期内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不明显。

1998年以来,根据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及国家对烤烟、卷烟实行“双控”的实际,云南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发展思路,采取了有力措施加大对特色优势农业的培育。2007年,全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106.09千公顷,是1995年的1.6倍,全省烤烟总量76.7万吨,是1995年的1.01倍;甘蔗、蔬菜产量分别是1995年的1.87倍和2.74倍;茶叶、天然橡胶产量分别是1995年的2.67倍、2.16倍。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特色农产业的发展。

二、云南省农业特色产业的灰色预测

建立GM(1,1)模型对云南特色农产业进行动态预测。

1、特色农业发展趋势预测

根据云南省农业产值和特色产业产量的2001―2009年有关统计数据,应用灰色GM(1,1)预测模型的建模方法,分别对各项序列指标建立GM(1,1)模型,对各类序列指标进行未来的趋势预测,在回代检验中发现9种特色农产业的平均相对误差小于10%以及平均相对精度皆在90%以上,可以进行预测,各序列的GM(1,1)模型如下,预测结果见表3。

2、发展趋势关联分析

根据表3的数据,对2010―2014年的预测值进行发展趋势关联分析,分析所得关联度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在未来几年,影响农业产值最大的是鲜切花,在区域分布上,初步形成了以昆明、玉溪、楚雄、曲靖为主的滇中温带鲜切花片区;以西双版纳、普洱、红河为主的滇南热带花卉及配叶植物片区;以迪庆、丽江、昭通为主的滇西北、滇东北球根类种球繁育片区;以大理、保山为主的滇西特色花卉片区发展的格局。“云花”在国内70余个大中城市的市场占有率超过80%,出口通达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42个国家和地区,国际份额逐年增加,在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的占有率得到巩固和提高,进一步拓宽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的出口市场。云南正逐渐成为全国乃至亚洲种苗、种球生产中心和亚洲最大的鲜切花出口基地。

茶叶在特色农业中的影响进一步加强,由于云南茶叶文化积淀深厚,产业基础较好和生态条件优越,茶叶品质优良,所以云南茶叶发展潜力很大,经过GM(1,1)预测和灰色关联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

牛奶在这一阶段的关联度排序得到了大幅提升,主要有以下原因:畜牧业的制度改革;省政府培育农村支柱产业的号召;技术进步的应用,使得深加工全面实行。

烟叶的影响大幅下降,与国家对烤烟、卷烟实行“双控”的实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蔬菜、橡胶、水果、肉类、甘蔗等在这一时期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不大。这些产业在云南发展已久,发展空间已经非常小。

三、结论和建议

1、云南省农业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2007年,甘蔗、茶叶、橡胶、蔬菜、水果、花卉等10种优势特色农产品面积达到3650万亩,产量大幅增加。

2、橡胶、蔬菜、茶叶、烟叶是目前影响特色农产业的主要因素

由于这些产品深加工不足,所以未来要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深加工基地,对这些特色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包装和宣传,以稳固其地位。

3、鲜切花是未来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云南依然要把花卉产业作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重要内容,加强从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环境条件等方面采取措施,促使花卉产业长足、迅速的发展。

4、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首先,增加技术投入,实现农户有能力接受科技进步的手段;其次,完善农村技术推广体系。这两方面的结合使得农户接触到并且能够使用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在此基础上有力促进了特色农产品规模效益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2] 云南省情编委会主编:云南省情[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农业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范文8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白糖期货;产业政策

【作 者】白露,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上海,200062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7)04-0147-007

Guangxi characteristic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cy research sugar industry

Bai lu

Abstract:In the past,the sugar industry policy is more of an attribute from sugar and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 attribute to the understanding and development. White sugar and white sugar futures as spot derivatives,while its price discovery function of government industrial policy to enhance the forward-looking,effectiveness relevance of the other risk management functions can help expand the main sugar industry investment and the creation of hedge the value of new ways,therefore,Guangxi’s sugar industry policy must be to reposition:Only and financial derivatives and this new persp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sugar industry,development of relevant industrial policies,can the “province" of the livelihood of the sugar industry to find new space for development.

Key words:financial derivatives;sugar futures ;Industry policy

广西是我国传统的产糖大省,自1994年以来白糖产量在全国名列首位,对广西GDP贡献达到15%至20%,从事白糖上下游产业生产的人数占全区总人口的56%。糖业的发展对广西整体经济的稳步发展意义重大。以往我们将白糖产品仅视作农业工业品,相应的产业政策也以此为基础。随着国际经济的一体化、国内白糖期货的推出,白糖产品属性需要重新审视,与此相关的产业政策也需要重新定位。

一、白糖属性的再认识

以甘蔗作为基本原料的白糖,在自然经济的体制下,将其归之为“农产品”,无可非议;在传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将其视作“商品”,顺理成章;而在现代经济体制中,白糖一旦进入期货市场成为期货合约,它又同时具有金融衍生品属性。因此,今天,我们只有在整体把握白糖产品三种属性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思考相应的产业政策。

(一)农产品属性

表一显示,除2006年外,2000年以来粮食的价格增长速度快于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CPI)的增速,慢于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速度,粮食和豆类等农产品价格增长快于糖料的增长,也即在其他农产品价格逐渐加快的趋势下,糖料价格却增长缓慢。可见,近几年糖料的价格与国民经济发展并不相适应,糖料与其他农产品之间比价的不合理使农民缺乏甘蔗种植的积极性,广西政府及相关价格管理部门通过补贴或者直接定价的方式来确保甘蔗种植的措施,对于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二)商品属性

甘蔗与其他作物不同的是收获后不能直接变成白糖,必须经过工业化加工,因此白糖属于工业品,白糖的成本主要由甘蔗的收购成本、糖厂加工成本和运输成本等一系列因素决定。白糖一旦进入流通领域,其价格将受到国内供求关系的影响。

1.我国白糖价格波动的特点及成因

1992年以来我国白糖价格波动(见图二)呈现如下特征:一是波动周期相对稳定,每次波动过程大致持续3年左右时间,与甘蔗生产一年种植三年收获的特点基本吻合;二是波动幅度大,波动幅度在50%至200%;三是波动频率较高,波动基本上是连续发生;四是波动反映了市场价格与糖料产量互为反向涨跌,并呈规律性分布。形成国内白糖市场价格波动的根本原因是糖料生产的波动。制糖业是典型的农产品加工业,制糖原料是决定白糖供给的基础因素。当糖价高且有充足的糖料时,加工能力的增加滞后,同样当糖价低或原料不足时,加工能力又不容易很快减下来。糖料生产由于生产周期和产业链较长,对市场变化的反应相对滞后,糖料种植面积的不稳定性,糖价波动难以避免。

2.商品属性

“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市场价值规律,对白糖价格的变化起决定性作用:当白糖的供给超过需求,必然导致价格下降,形成“谷贱伤农”,随之而来的是播种面积和产量的减少。当白糖处于供不应求时,在高价格的刺激下,甘蔗的种植面积势必会有大幅的提高,那么,未来供过于求价格下降的局面将再度发生。白糖价格波动的特点已证明了这一点。商品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造成白糖市场在供不应求与供过于求之间摆动,这种供求关系的时紧时松,白糖价格的起起落落,最后造成白糖相关行业的利润也时好时坏。

显然,市场价值规律通过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调节作用是滞后的、有缺陷的,因此,政府须通过“有形”的手,通过间接干预,从一定程度上去缓解价格对供求关系的极端反应:当白糖市场供不应求时,政府可以动用储备糖满足市场的需要,通过规范市场秩序防止囤积行为的发生,并出台鼓励生产的一系列政策;当白糖市场供过于求时,可以通过政府采购来保持白糖价格的相对稳定。从理论上看,政府的调控具有积极意义和现实意义。然而政府如何调控?调控的依据是什么?政府的调控政策何时出台、政策作用的效率和结果又会如何?任何的一次政策调控必然涉及甘蔗的生产者、压榨企业、贸易商以及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再分配,操作不当其负面影响会很大。这些年来糖价波动的特点是否说明广西政府白糖产业政策的导向是否应更具前瞻性?对此,政府是否应考虑白糖产品的金融衍生品属性,制定相关的产业调控政策。

(三)金融衍生品属性

1.金融衍生品的概念

所谓金融衍生品,是由买卖双方达成的一种金融契约和商业合同,其价值是由其基础资产的未来价值衍生而来①;金融衍生产品是指没有本金流动的交易且其本身的价格变动要受基础“资产”价格的影响②;美国经济学家弗兰克在《资本市场;机构与工具》一书中指出:“一些合同给予合同持有者某种义务或对某一种金融资产进行买卖的选择权。这些合同的价值由其交易的金融资产的价格决定,相应的,这些合约被称为衍生工具。衍生工具包括期权合约、期货合约、远期合约、互换协议等③”。上述金融衍生品定义包含了如下的基本信息:期货合约是衍生工具,属于金融衍生品;金融衍生产品的价格变动受金融现货价格的影响。

世界上第一份食糖期货合约诞生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国际期货市场中的纽约期货交易所(NYBOT)和伦敦国际金融期权交易所,分别交易原糖和白糖,其形成的期货价格已被世界糖业界称作“国际糖价”成为国际贸易定价和结算的依据④。我国白糖期货起步较晚,2006年1月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挂牌上市。由于白糖期货是白糖现货的衍生工具,白糖期货的价值由白糖现货的未来价值衍生而来,也即白糖期货价格反应了白糖现货的未来价格,因此,把握白糖期货价格的趋势也就掌握了白糖现货未来的发展方向。

2.白糖期货的功能

金融衍生品的基本功能为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⑤,同样白糖期货也具备如下功能:

(1)价格发现功能。白糖期货市场众多的投资者集中在交易所进行公开竞价,由此形成的白糖期货价格具有公开性、连续性、预期性和权威性⑥等特点;白糖期货交易形成的未来价格信号能反映该生产要素在未来一定时期的趋势,具有超前性。同时,期货价格随时随地通过各种传播方式对外,使期货价格成为指导生产、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重要依据。

(2)风险管理功能。 期货市场为投资者提供了套期保值、投机和对冲的工具。从期货参与者来看⑦,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套期保值者,面临与某项资产价格相关的风险,运用衍生工具减少或消除这种风险;二是投机者,对资产价格的未来变动下赌注,衍生工具的运用可以增加投机活动中的潜在收益和损失;三是套利者,利用两个不同市场上的价格差异持有相反的头寸来锁定盈利。因此,期货市场通过杠杆效应,使套期保值者以较小的资金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同时让投机者承担较大的风险而获得可观的风险收益。

白糖期货两大基本功能对白糖产业的宏观与微观产生积极影响:从宏观角度来看,期货市场为政府部门宏观调控提供参考依据,政府可以依据期货市场的价格信号确定和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引导工商企业调整生产经营的规模和方向;从微观角度来看,期货市场为企业提供了避险工具,企业可以锁定生产成本,实现预期利润,稳定产销关系,提高合同兑现率等。白糖期货市场基本功能使白糖产业链上的经营者由原来被动承担风险转化为积极主动的管理、控制和转嫁风险。

二、广西白糖产业政策局限性分析

目前,广西政府主要运用直接和间接干预的手段对糖业进行调控,通过甘蔗最低收购保护价,完全补偿农民的生产成本;通过收购价与糖价联动政策,让蔗农分享糖价上涨的收益;建立糖料储备政策,平衡供需关系、引导合理价格。然而,由于上述政策出台都是侧重于考虑白糖的农产品属性和商品属性,对于具有金融衍生品属性的白糖产品来说,产业政策发挥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鼓励生产政策

长期以来糖料价格过低、供需不平衡,广西相关部门通过糖料最低收购价,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先进种植技术等措施,扩大甘蔗生产,提高蔗农收入;政府在调整制糖业产业结构政策、合理产业布局的同时,鼓励优质制糖产业不断做大做强,使广西自治区在全国糖业生产中处于龙头老大的地位。

但是,目前全国白糖供求状况已发生变化,产量的增长速度已超过需求增长速度,供求基本平衡。白糖价格波动规律说明,白糖播种面积直接影响糖价的高低。当糖价处于高位运行时,蔗农会主动增加播种面积,而对于未来的供求状况、产销状况是否会变化,往往缺乏考虑,由此糖价由高位向低位运行;而当白糖价格处于低位时,政府则采取鼓励生产政策,而政策发挥作用的效应往往会滞后。在需求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今天的增产必然导致明天白糖价格的下跌,也就是说今天的问题来自于昨天的对策。由此,广西政府是否也应考虑糖料供给政策的双向调节?也即在白糖价格趋势向上运行过程中有效地提高供给,在趋势向下运行过程减少供给。

(二)价格联动、二次结算政策

广西糖业采取的糖料甘蔗收购价格与白糖销售价格挂钩联动、二次结算机制,其实质上是对蔗农的一种补贴政策。该项政策通过保障甘蔗的收购最低价,同时采用二次结算,对于超过广西政府规定的最低联动价时企业多卖的部分按联动系数方式返还蔗农的做法。具体情况如表三所示

表三显示,自2005年10月以来,广西政府先后调整糖料的收购价,并规定05/06年度所有甘蔗收购价全部按照280元/吨结算。由此,其一压榨企业必须补足前期向蔗农低价收购的差额部分,其二规定联动系数5%,也就是说压榨企业05/06年度销售白糖的平均销售价格若高于4500元/吨时,每超出100元,企业和蔗农各可多得约50元。05/06年度,制糖企业经测算的生产成本为4044元/吨。若白糖平均销售价格大于4500元/吨时,应该说实现了蔗农和糖厂双赢局面;反之,则制糖企业的利益势必受到损害。

从同期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价格走势来看(图四),自2007年2月起,白糖现货价格一路下滑,根据不完全统计,05/06年度白糖平均销售价格约在4100元左右,06年前三季度期货白糖价格成交均价也为4100左右,若糖厂能在市场均价附近实现销售仅仅是微利经营,除非库存在5月底前清空或者实施套期保值。06年6月至今的白糖销售均价在3700元附近,若糖厂不能在6月前了结库存则直接导致亏损风险。从目前白糖期货和现货价格走势来看,对政府06/07年度糖料收购价260元能否实现3900元的顺价销售是一次挑战。

由此,政府糖料最低收购价的确定必须考虑白糖价格的未来趋势,否则会造成许多蔗糖企业高位时惜售,低于联动价不愿意销售而一旦触及成本底线时大量抛售的情况。

三、白糖产业政策建议

广西政府采取的白糖产业政策是基于该产业的农产品属性和商品属性的认识,随着白糖产品属性的延展,充分认识和发挥白糖期货作为金融衍生品属性的功能,可以使政府的白糖产业政策前瞻性地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通过白糖期货这一衍生工具,为广西白糖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一)加强白糖未来价格走势研究,提升产业政策的前瞻性

白糖期货价格发现功能,可以帮助我们通过对白糖期货历史价格趋势的分析,发现其价格变化的规律性,为广西政府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提供依据。由于我国白糖期货开展的时间较短,作为分析研究的样本典型性不够,纽约期货交易所(NYBOT)11号原糖合约价格与国内现货市场白糖价格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图五),相关系数达到0.787996 ,因此,我们通过对国际11号原糖的历史走势进行分析,预测国际原糖价格未来的运行趋势,为政府制定下一阶段的产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通过对国际原糖长期走势(图六)的研究,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国际原糖的价格按趋势方向波动。美国11号原糖价格运行具有明显的趋势性和对称性,说明该行业的参与者只有顺势而为、把握趋势才能把握好未来。

2.国际原糖的价格运行呈周期性波动。 第一波:上涨8年,下跌10年;第二波:上涨趋势10年,下跌趋势9年;接近18年。原糖价格运行呈现明显的周期性。政府可以充分利用其运行的周期性规律规划行业发展。

中国国储抛铜事件,就是在我们没有预测到国际铜价上涨趋势并未结束、在错误的时机做出的价格干预决策所致。

综上所述,金融衍生品的蔗糖期货价格的波动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首先要研究国际糖价的长期趋势,只有把握了全局才能对局部做出正确的估算;其次,要研究国际糖价波动的节奏和周期性,政府应充分利用其运行的周期性规律规划行业发展,可以采取有效的反周期策略:也即在低价位时期加大该产业的投入,就能在上涨趋势中增加投资收益;在高价位时减少产业投入或者加大卖出节奏,可以减少行业不景气所致的损失,或者利用衍生品工具加强避险。

(二)今明两年的产业政策框架建议

1.针对白糖18年的价格波动周期,政府应在宏观上统筹考虑,制定相应的长期规划。短期而言,国际原糖价格正处在上升周期中的调整阶段,这一调整可能还将持续半年,随之而来的将是糖价的持续上升。

2.针对国际糖价近期维持底部震荡,广西政府首先应将产量控制在适当的生产规模,其次积极发展白糖下游产业,加强出口渠道的开发,依靠挖潜维持保护好该行业的稳定发展局面,最后,加大科研投资,寻找提高甘蔗种植和白糖生产的新技术新方法。在调整期接近尾声时,果断地鼓励蔗农扩大甘蔗种植,并引导蔗糖企业扩大产能,迎接08年中期后国际白糖价格上涨给广西白糖行业飞跃带来的大好时机。

3.鼓励和引导生产企业关注期货市场,积极参与套保

由于白糖生产、加工、消费的特殊性,我国仍然存在糖料作物分散种植和白糖加工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季节性生产和常年消费的矛盾,使得糖价的波动很大,因此政府应鼓励企业积极利用期货市场这一风险管理工具参与套保。

由于国际白糖企业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较低的生产成本、熟练运用市场规则和使用期货市场避险工具的能力,我国白糖企业要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有掌握和使用期货市场,才能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

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能使企业有效进行成本和收益预算,尤其是糖料收购价格的不稳定,企业可以根据期货市场开展定单农业:一方面稳定糖料的来源和价格,另一方面可以使甘蔗种植走向集中化、白糖生产专业化,经营管理市场化。美国定单农业的执行与期货市场密切结合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目前,我国在大豆和小麦品种上利用期货市场开展定单农业,在提高农民收入、稳定市场方面也已取得很大的成绩。政府鼓励企业积极尝试,可以使白糖产业的经营者在控制成本、提高收入、控制风险方面的手段得以拓展和丰富,产业发展状态将会更理想。当然,企业在参与期货市场套保时必须运用专业性团队和人才,否则期货市场的高风险性、高波动性往往会使好事变坏事。

总之,在今天的市场态势下,广西政府有效引导白糖产业发展的最好办法,就是向市场学习,充分利用期货市场这一金融衍生品工具,在把握国内外白糖价格趋势、周期波动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才能开创白糖产业的新局面。而这一做法的要点,就是用“看得见的手”去“引导”那“看不见的手”。

注释:

①郑玉仙 在我国开展金融衍生品的思考《金融问题研究》2006年第6期 第63页

②买建国《外汇理论与实物》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年,第264页

③(美)弗兰克・小法博齐等著《资本市场:机构与工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第14页

④兰培《国外期货市场与农产品期货》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第57页

⑤欧阳良宜《期权期货市场理论与操作》,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年,第13页

⑥杨锁柱、王晋生等《期货理论与实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7页

⑦约翰・C赫尔,《期货与期权市场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6页

参考文献:

①约翰・C赫尔《期货与期权市场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②(美)弗兰克・小法博齐等《资本市场;机构与工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版第

③欧阳良宜《期权期货市场理论与操作》中国经济发展出版社2006年

④杨锁柱、王晋生等《期货理论与实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

⑤买建国《外汇理论与实物》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农业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范文9

1 农业气象的发展现状

1.1 与我国经济发展趋势不相符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的发展速度也在不断提升,同时以多样化的趋势进行发展,由此而导致的问题为:农业气象的单一化服务形式与我国当前农业发展需求不符,不能有效的满足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若要提升我国农业气象服务的质量要构建一个系统化综合化的农业气象服务制度,在农业的所有环节中渗入气象服务,由此促使我国农业得到长足发展。

1.2 气象设备落后,缺乏专业人员

农业气象服务进步与发展的前提即为基础设施。但当前我国农业气象基础设施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较为落后,同时缺乏专业的农业气象人员,导致我国农业气象服务一直处于停滞的状态。

1.3 农业气象信息数据传输渠道堵塞

当前,12121电话、广播电视、互联网以及手机短信是农村获知气象数据信息的几大渠道。但经调查发现,我国农民主动借助以上渠道获取农业气象信息的人数较少,同时农业气象知识的普及程度校对较低。一些农民为了自身经济利益不会选择定制农业气象短信及拨通12121电话。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互联网尚未在农村地区普及,农村大多都是只利用电视这一种媒体。

1.4 气象内容不丰富,缺乏信息化

经实际调研发现,我国农业气象服务亟需调整。虽然当前遥感技术在诸多领域都有所应用,但是在遥感技术拓展的过程中遭遇了诸多问题,并且不能较好的解决,影响了我国农业气象服务的效率及水平。

1.5 缺乏防雷防灾意识

当前我国农民缺乏基础防雷防灾意识,举例来说,农民在土地耕种的时候突遇雷雨天气,其避雨地点通常都会选择在一些没有防雷装置的地区,由此就会导致人员伤亡。同时我国大多数农村都尚未在房屋上安置防雷设备,由此就会发生雷电击伤事故,对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产生威胁

2 农业气象的主要发展趋势

经上所述发现,我国农业气象团队大多存在专业素质偏低、人员结构不稳定的问题,与当前农业气象工作的要求不相符,由此也就对提升我国农业气象工作水平产生一定的阻碍,同时也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农业气象工作的进步与发展是相当关键的,其不仅可以对我国农业气象工作质量的提升提供帮助,同时也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的长足发展。

下面主要分析农业气象的发展趋势:

2.1 将农业气象业务与科研相结合

在成立科研项目初期,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农村实际状况及气象状况,科学规划设计科研项目。

2.2 农业气象服务方式多样化

农业气象部门要加强农业的特色服务体系,结合当地的有关部门做好信息传送工作,增加气象信息的传播渠道和覆盖面,全面使用互联网以及广播等各种设施进行信息推送,使农业气象部门在加强服务的同时,促进当地通讯技术的发展。

2.3 农业气象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进步,我国农业气象工作也在不断进步中,由此也将促使我国农业气象监测网络加以调整与完善,并促进我国观测站点的扩大。除此之外,我国农业气象监测仪器也在逐渐更新当中,促使数据信息实现自动化传输。

2.4 灾害防御能力不断提高

农业气象工作人员要结合不同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及需求状况对农作物灾害影响情况进行判断,同时进行精确的分析与评析,制定合理的灾害防护方案,同时强化农业气象灾害实时监测和定量影响评估服务,及时将气象数据信息向需要者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