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数学研究成果集锦9篇

时间:2023-08-02 16:37:34

数学研究成果

数学研究成果范文1

一、文献综述

国内有关大学效率评价定量分析的文献很少见,仅有武书连等人用大学排行榜上大学得分除以大学教师数和科研员工数得到的效率值。由于大学排行榜的得分是一个综合数据,含有投入、产出和大学基本条件或环境等信息,实质上没有所谓效率的意义,只有人均排行榜之意。

国外对大学效率的评价,近10年来颇有进展。由于国外大学的教育规模发展迅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资源配置已从强调公平向义务和效率转化。12Clelli131>Avkiran14、Abbott和Doucouliagos151等人对澳大利亚大学,Ahn、Charnes和Coppeij6、Robst171、Salemo181等人对美国大学,Athanassopouios和Shale19、Stevens110、Izadi、Johns、Oskro-chi和Crouchley1111等人对英国大学,McMillan和Data1121对加拿大大学,JongbloedEtAl1131>Jongb-loed和Koelman1141、Vink115等对荷兰等大学的效率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分别以学校单元、学术单元和非学术单元进行,有的研究整体效率,有的研究学术产出效率,有的研究管理效率。他们使用的方法是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和随机前沿面(StochasticFrontier,SF),其中2/3的研究采用的是DEA方法。

研究高等教育的效率和生产力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界定其产出和投入。国外学者将学校或其研究单元作为一个黑箱,而由黑箱的投入与产出计算效率。对于高等教育机构的多种产出,一般引用EstelleJames'16所说的“学术产品”。学术产品可以简单地划分为研究与教育两项产出。

研究教育产出的问题是如何用“最好”的方法来量化(quantify)。比如,同样数目的学生数,有人会说谁的学生更杰出一些或更差一些,因而不能认为是同等的。如果不论谁更杰出,那么,学生人数越多越好,这显然也是不妥的。为此,通常的思路是给他们加权',但是,要取得令人满意的权重,谈何容易。

对于研究产出,有学者用的数量来计算,也有学者以研究支出(受资助金额)作为产出(实际上也是研究收入,至少与研究支出高度相关)。当然,关于研究支出,有学者认为其可以被认为是投入或产出。比如,MelvilleL.Mcmillan和DebasishDatta'18就指出美国州政府资助的研究基金是投入,而企业和联邦政府资助的科研基金是产出。与此同时,支出没有质量信息。相反,有人说并非所有研究成果都是以文章形式发表的,比如,专利、许可等。为此,Cohn'19也提出用加权的方法。当然,这同样要用先验的判断,并且要求足够客观以让人们接受,但是,这是不易做到的。

投入的测量也是如此困难。比如,学术人员数或全体教职员工数同样也不存在质量信息。比如,北大、清华的教师通常被认为是更有水平的,所以,有文章提出可以用员工工薪水平来测度员工水平。然而,这又会增加有关地区差别的考虑,从而使研究更加复杂。

事实上,一个学校,其教育产出多、研究产出少或相反,只能表明它的价值取向如此。从综合效率来看,只能说明其效率是否相对有效,而不能说谁更胜一筹。使用加权(这些权对所有学校是平等的)的方法是将不同决策单元的产出或投入“扯平”,从而又归为单一投入与单一产出的问题,它并没有突破单一投入与单一产出的评价方法。

事实上,在多产出、多投入的情形下,没有一种统一的权重可以让所有被评估者信服,因为它无法反映各自的价值取向。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是适合于综合效率评估的方法,其权重取法是最有利于被评估者的。

二、模型DEA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的优点是不要求有先验的生产函数,对投入和产出也不要求有统一的量纲,困此,该方法具有相当的灵活性。所以,在国外的大学效率计算中,约有2/3的研究采用的是DEA方法,而另一些研究使用的是随机前沿面(SF)方法,且主要适用于成本效率等只有一个产出的情形,而且要有关于产出或成本的函数形式假设,同时还要有关于其回归残差分布形态的假设。所以,本文认为还是选择DEA方法为佳。

其含义是当新的投入组合不大于原投入时,新的产出组合能比原产出多$倍。此问题一定存在解,而且Vd>1。当Vd=1且S+,S-均为0时,称DEA有效。DEA有效的经济含义是除非增加一种或多种投入,或减少其他种类的产出,无法再增加任何产出;除非增加一种或多种投入,或减少其他种类产品的产出,无法再减少任何投入。在大学效率研究中,视大学为决策单元。

线性规划模型(D)是面向输出的DEA模型,它也可以转化为面向输入的模型。模型(D)的约束条件中,如果加上条件:E1则称此模型为假设j-1是规模收益可变(variablereturntoscale,VRS)下的VRS模型,它得到的效率值可作为纯技术效率。而当没有此条件时称为CRS模型(constantreturntoscale),此时得到的技术效率被认为是规模效率与纯技术效率相乘作用下的结果,所以据此可以确定规模效率。还有非递增(NIR)与非递减(NDR)规模收益等1211,在此,不再多述。

三、研究生教育的效率分析框架

在传统的学校效率分析框架中,将学校或其研究单元作为一个黑箱,并根据黑箱的投入与产出计算效率。其中,两个问题必须明确:第一是作为黑箱的分析单元,可以是整个学校,也可以是学校的部门机构。第二是黑箱的投入和产出包括哪些内容。

分析单元是容易确定的,而投入与产出是较难确定的。Coelli122在以澳大利亚的大学为单元的模型分析中,认为产出是学生在册数(折算为全日制学生数)、发表指标,投入是总员工数和非员工费用;在以学院为单元的模型分析中,认为产出是学生数和发表指标,投入是学术员工数和其他费用;在以管理部门为单元的模型分析中,产出是学生数、总员工数,投入是管理员工(金额计)、其他管理费用。Avkiran1231研究了总体绩效、教育服务绩效、付费生教育的绩效。他在三个模型中用的投入全是学术员工数和非学术员工数,产出则按不同模型分为:(1)本科生数、研究生数、研究成果等;(2)学生保持率、学生进阶率、毕业生就业率等;(3)海外付费生数、非海外付费研究生数。Abbot和doucouliagos124对Coelli的数据重新建模计算,对分析单元集合则按研究与教育的不同比重区别对待。他采用的投入仍是学术员工数、非学术员工数、非人工支出、非现金资产的价值等,而其产出是以学生数代表教育,以研究工作量代表研究产出。Ahn、Charnes和Cooper125首次对美国大学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了研究。他们的投入是课程支出、材料投入和管理支出,而产出是大学生数、研究生数和联邦研究项目支出。Athanassopoulos和Shale1261对英国的45所“老”大学进行研究。他们研究了成本(cost)效率和成果(outcome)效率。二个模型都用三个产出:成功毕业数、获得学位数、加权研究比率。而成本模型的投入则分别为一般学术支出、研究收入(income);成果模型的投入是大学生数、研究生数、学术员工数、平均A级入学分数、研究收入、图书馆与计算机支出等。McMillan和Data1271用DEA分析了加拿大45所大学。他用了九个DEA模型并比较它们的结果。他采用的投入与产出更为复杂,针对不同的模型,采取不同的选择:产出为在校本科生数或理科在校本科生数、其他学科本科生数、研究生数、硕士研究生数、博士研究生数、受资助的研究生支出总额、国家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委员会资助人占员工比例(%)、国家自然基金和工程研究委员会资助的员工比例(%)等指标的部分组合,而投入是有三级职称的教师数、理科教师数、其他教师数、其他费用、总费用支出等指标的部分组合。

在国内,类似的研究,仅有邱均平等人A在评价大学科技竞争力时指出投入指标为人力、RD基地、项目、经费,产出指标是成果应用(专利,技术转让)、论文数、论文质量、获奖等。

虽然DEA模型分析大学效率时,其投入与产出的选择各有不同,但学生数或毕业生数通常用来作为产出,而学术员工数或非学术员工数也常作为投入,发表文章数常作为研究产出,但研究收入或研究支出,则有时可作为投入,有时作为产出,等等。事实上,这些选择大体是根据研究角度或研究目的的不同以及数据可得性的考虑来决定的。

本文的研究单元是大学,其内容是研究生教育的效率。因此,笔者采用国外的研究方案,专门针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与产出给出界定,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研究生教育投入的是人力和科研经费。在大学,与研究生教育最相关的因素是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和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以及科研经费,因此,将研究生教育的投入设定为导师数、具有高级职称教师数和科研经费数。研究生教育的产出则包含研究生数和科研成果两部分。科研成果很可能含有非研究生教育的成果,但是,本科生的研究成果毕竟是少数,而研究型大学中低职称者的工作与本单位研究生教育紧密相关,所以,将科研成果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产出。

由于研究生教育的投入与产出具有数量与质量两方面的信息,虽然在前面的论述中认为只是价值取向不同而不必拘泥于质量,但在效率分析框架上区分数量与质量的信息是有必要。比如,对于教育产出,既要考虑学生数量产出的效率,也要考虑学生质量产出的效率;同样的,大学科研项目的获取是大学的收入(产出),它表明的是学校研究数量上的信息,并无质量的信息,而质量的信息,应当是这些研究项目所得资助的使用效率,即所谓的研究成果。为此,本文提出二阶段框架进行分析,如图2所示:

第一阶段可认为是研究生教育的数量效率,诸如导师得到课题数、博士硕士生人数和科研经费数,它们没有或很少具有质量信息,更多的则是数量信息,而第二阶段是将第一阶段获得的资源合理利用,最终产出论文和科技成果等。显然,在资源相同的情况下,如果得到更多的论文和科研成果,那么,就表明这些学校的研究生教育是高质量的。

四、数据来源和处理

模型不应根据数据的可得性而设计,但在实证时必须适当地迁就可得性。本研究根据《教育部直属高校二oo三年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汇编》整理。教育部部属高校有72所,加上中科院和国防科工委所属8所大学,共80所。由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数据有若干缺失,故排除在外,余下79所大学。在进一步研究时,发现有一些纯文科大学没有自然科学的数据,所以将不具有自然科学方面数据的学校排除在外,共有66所大学。虽然本研究也曾对79所大学进行过研究,但以下只给出66所大学的研究结果,而对于79所大学的研究结果和没有列出的其他结果,可以向作者索取。

研究生教育的人力投入指标用具有高级职称教师数、博士生导师数和硕士生导师数表示。其中,博士生导师数是由硕博连导的导师和只指导博士的导师数合并,硕士生导师是由硕博连导的导师和只指导硕士的导师数合并。由于笔者没有按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分类的有关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的数据,所以,只能将导师以大学为单位汇总。科研经费由人文社科经费、自然科学经费等两项指标表示(单位:万元)。

研究生教育的教育产出以博士生在校生数、硕士生在校生数等两项指标表示。同样,研究生数不能按学科区别对待。科研产出以人文社会科学专著数、人文社会科学论文数、自然科学专著数、自然科学论文数等四项指标表示,不区分论文的级别,是因为没有相关数据(曾只用国外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不大)。科技专利等在此不予体现的原因,是由于难以量化,而且对于研究生教育来讲,几乎所有大学都以和专著作为毕业答辩的前提。

五、计算结果

1.传统分析框架下的计算结果

在传统分析框架下,投入是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数、博士生导师数、硕士生导师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经费、自然科学研究经费,而产出是人文社会科学论文数、人文社会科学专著数、自然科学论文数、自然科学专著数。

表1显示,66所大学中,有46.97%即31所大学是CRS有效的,有71.21%即47所是VRS有效的。纯技术效率的平均数是105.75%,规模平均效率是111.10%。这表明,大多数学校处于相对接近的状态,即所谓“有效”。但是,我们不能说这些相对有效的学校是很有生产力的,因为相对效率只是表明相对有效性。从规模效率来看,35所非CRS有效的学校(其中16所大学是VRS有效的)中,32所大学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只有3所大学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可见,47所大学的纯技术效率是有效的,但有超过一半的学校是非规模有效的,而非规模有效主要是规模递增收益非有效。所以,经过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之后的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工作应是提高规模效率,尽快消化规模扩张形成的无效率,比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同时,如果认为近一半“相对有效”的学校是具有很高生产力的,那么,适当地增加规模,筹集新的资源,对于提高研究生教育的产出,仍然是大有可为的。但是,这需要更进一步的分析(比如研究成本效率,或与国外同行相比较等)才能得出是否有足够生产力的结论。

为了更明确有关学校的产出潜力,可以应用DEA的加性模型。即如果要使那些非有效的学校变得有效(VRS),可以增加产出。如表2(没有产出潜力的有效率学校不列出)所示。

表2中的产出潜力是根据部分大学现有产出的组合计算得到的。如果所有大学的研究生教育都有效,则人文社会科学专著可增加至1041部、人文社会科学论文增加至3439篇、自然科学专著增加至437部、自然科学论文增加至7456篇、博士生增加到7025人、硕士生增加到17699人。如果只限定部分产出是可能改变的,其他的不予变动(比如只增加博士生人数而其他产出不增加),那么,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生数应当增加到2150人,即增加1268人左右,在此不一一计算。

2.二阶段分析框架下的计算结果

本研究提出的二阶段分析框架,认为在研究生教育的第一阶段,以具有高级职称教师数和导师数为投入、以研究生数和课题数(其中自助资金不予考虑,因为很难从全校资金中分离出来)为产出,第二阶段则以研究生数和课题数为投入,以论文和专著篇数、专利数等为产出。

第一阶段的分析,仅用大学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数和博士生导师数、硕士生导师数作为投入,而其产出是博士生数、硕士生数、课题数和科研经费数,因为科研经费拨入和支出有时有出入,有时基本相近,所以,以拨入与支出的平均数作为科研经费数。第一阶段的结果是研究生教育的数量效率,如表3所示。由表3可看出,有33所大学(占50%)是纯技术有效的,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有18所(占27%)是总体技术有效的,处于规模收益不变阶段;15所(占23%)处于规模收益增加阶段。这表明,在数量效率方面,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的15所大学在研究生教育的数量规模上还有扩大的可能性。

第二阶段的分析,以第一阶段的产出为第二阶段的投入,而产出的是专著数、论文数等。其效率可以作为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效率。其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表4显示,有24所大学(占36%)总体技术有效,37所(占56%)纯技术有效;有39所(占59%)大学处于规模递减收益阶段,24所处于规模收益不变阶段,3所处于规模收益增加阶段。因此,从质量角度来讲,一半以上的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是高质量的,同时接近六成的大学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需要提高管理效率。

从研究生教育的数量效率与质量效率来看,同时达到纯技术有效的大学有18所(占27%),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而有些学校则是数量上有效而质量上无效,或质量上有效而数量上无效。

六、结论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31所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是相对有效的,47所大学是纯技术有效的。即便不论是否有效,平均效率也是相当高的。与Avkiran发现的澳大利亚大学一样,中国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在以“令人尊敬的”(respectable)效率水平上运行。但是,这并不是说这些学校可以“引为自豪”了,这只能说大多数大学的研究生教育的效率是相对有效的。另一方面,既然大多数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是有效的,那么如果不继续筹集资源,扩大规模,就无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教育与研究成果。

(2)用传统模型计算有32所大学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用数量效率模型计算有33所大学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用质量效率模型计算有39所大学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这表明,我国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当务之急是提高规模效率,而规模效率往往与管理水平相关,所以提高管理水平是其首要的任务。同时,有若干大学处于规模收益不变阶段,如果进一步筹集资源,是有所作为的。根据数量效率模型的计算结果,有15所大学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表明这些大学在研究生教育的数量规模上是应当有所增加的。

(3)从数量效率和质量效率上看,有18所大学同时达到纯技术有效,但其中有些大学的规模效率仍有待提高。

数学研究成果范文2

对于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困惑问题,笔者作为学校副校长及科任教师从2009年就开始带领课题组,通过课题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进行了如下深入研究。

农村分层教学实践与探索

第一阶段(2009年12月――2012年5月):江门市级课题“基于新课程的农村分层教学实践与探索”。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利用分层教学达到这一要求。因而提出了这一实验研究课题,并通过江门市教育局立项进行研究,通过以下两种模式进行实验。

“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模式 学校实施平衡分班,因此在实施分层教学前,数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等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加以分类,把学生分配成上、中、下三个层次。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组织班内不同层次学生的互助学习活动,巡回了解班内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各类学生生活在和谐平等友好的学习气氛之中,共同进步。

分层走班教学模式 为了更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课题组还进行分层走班教学模式的试验,将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利用每周星期二晚,自修第二节课的时间对一周所学新知识进行巩固、拓展、变式,并对旧知识进行复习提高。

通过实践研究,学校总结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课堂效率提高的办法”“发展了不同层次学生思维的措施”“教师全面能力提升的策略”等理论体系和操作框架。

专业成长支持体系研究

第二阶段(2011年3月――2014年4月):广东省级课题“农村中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支持体系研究”。在上一个课题的实验研究中,已比较深入地研究了影响教学过程中的因素,通过实验寻找到利用分层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但要进一步提高数学学科的质量,就要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因而,接下的一项研究项目就是“农村中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支持体系研究”,并于2011年5月获得广东省教育厅的立项。

本课题根据农村的特点,通过建立校本研训制度、实施课题带动和活动推动策略、发挥“名师工程”“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引领作用,创立名师课堂和名师讲坛,开展多元化教师培训以及“同课异构、同课再构、同课异讲、异课同构”教研活动等实践,积极探索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持体系,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办学效益的不断提高,将实践经验进一步提升为理论,从而总结出农村中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体系,并加以推广,体现本课题的实用价值。

这一轮研究,解决了以下问题:①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前提是学校的有效支持。②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是教师的主体发展。③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创新学校管理。④指导教师对认知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形成教学模式。⑤通过本课题研究得出农村中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支持体系(如图一)。

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

第三阶段(2011年12月――2014年6月):台山市级课题“农村初中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在以上两个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依据学校学生的数学能力很差,这个问题困扰数学科质量的再次提升,因此,为了克服这种现象,大面积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我校组织以数学骨干教师为主力的课题组,利用在台山市教育学会立项课题《农村初中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来对学生数学能力培养进行深入的研究。本课题通过以下四项实验研究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研究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的三大要点 ①准确第一,预防为主。②重视算法,合理运算。③讲求效率,运算简捷。

实验研究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方法 ①通过丰富学生的空间经验,解决几何入门的难题。在学习几何时,丰富学生的空间经验,扩充他们的空间词汇,使之对几何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基础,提高学生对符号信息的操作转变为图形信息的操作,从而提高W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②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一题多解,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敏捷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③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协同训练,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培养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想象出图形的能力;把直观材料与相关的词语结合起来进行空间想象能力训练。

实验研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 ①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从“愿想”“能想”达到“会想”和“多想”,最后能“联想”。②既重视数学严谨性的教学要求,又要在数学教学中展示数学思维过程,才能达到加强逻辑推理训练。③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

实验研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方法 ①引导学生概括、领悟常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②加强应用题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能力。③适当进行开放题和新型题的训练,强化学生的“探究性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一阶段课题研究既加强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第四阶段(2013年4月――2015年3月):广东省级课题“农村初中数学数字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经过分层教学、教师专业成长、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研究,促使我校数学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研究过程中已编辑了三本数学校本教材。那么,如何将数学校本教材实现无纸化教学成为了探讨的主题。因此,我校利用完善的校园网,通过在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申报课题《农村初中数学数字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立项来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要探索以下三种形式:

新型的学习形式 ①利用网络进行校本课程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②运用资源库优势,在网络学习中拓宽学生知识面。③为学生提供实践能力展示的平台,发展实践能力。④在网络中提高了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新型的教学形式 ①数学校本课程资源库为提高数学教师的数学知识提供了学习平台。②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资源,将数学校本课程资源进行优化组合。③探索了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

新型的家校互动形式 ①指导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数学校本课程的网络学习,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②家长与孩子一起参加网络学习,促进彼此关系和谐发展。

采用成果引领,扩展研究领域

第五阶段(2015年4月――2016年12月):采用成果引领,扩展研究领域。通过以上四个阶段的研究,在这一阶段,我们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研究与实践”这一研究进行进一步的梳理,采用延续课题――部级课题《农村初中数学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批准号:153632698)来进一步深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解决了以下问题:①在我校的网站上建立初中数学资源网。②开发“数学数字化资源”这一模块,其中包括研究方案、教案、课件、论文、课例反思、个案分析等内容。③教师利用数学资源库进行数字化教学,形成新型的数学数字化教学模式。④学生利用数学资源库进行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形成新型的数学数字化学习模式。⑤开发“数学论坛”,通过数学论坛的活动加强老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家长与老师、学生之间联系,形成新型的家校互动形式,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

成果作用逐渐显示,研究领域逐步扩展。在项目研究成果的引领下,我们又利用广东省级课题《农村初中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批准号GDJY-2015-A-b114)在数学、物理两学科中进行研究。

在以上的研究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课题研究成果,被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项目评审确定我校成为了江门地区唯一参与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实验项目――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试点实验的学校。2015年12月江门市教育局批准我校承担江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项目――探索“快乐、健康、优质、轻负”课堂的研究。

这一阶段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分别在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九个科目对认知教学、实验教学、微课教学、思维导图教学、课程实践活动的五个项目进行研究。对这些课题、项目加深研究,不断完善,形成体系。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将认识升华为理论,撰写论文60多篇,陈泽宁副校长的专著《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研究》于2016年9月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项目成果《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研究与实践》荣获2015年江门市普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6年6月学校成为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S0L0分类学在构建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体系中的应用”(课题编号:2012ZJK014)的实验学校。并通过以下的方式将成果进行推广。

专著推广――提炼了本项目实验研究的精髓,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了项目研究著作《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研究》,并广泛发行。

刊物推广――研究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62篇,其中《例谈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发表于核心期刊《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5年第9期;《中考数学试题中的跨学科知识问题》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初中数学教与学》全文转载在2011年第8期。《江门日报》《台山教育》《教育》等报纸杂志对学校科教成果进行报导、介绍和推广。2016年4月10 日,台山教育第117期以《课题研究促改革 实验提炼出成果》对学校的教育研究工作进行推广报道。

媒w推广――《教育》杂志、江门电台、台山电视台、台山教育报等媒体从不同角度对学校的教学科研进行了采访报导,将学校的科教经验对整个社会进行广泛推介。

交流推广――项目主持人陈泽宁副校长在台山市初中教学质量分析及2015年中考备考动员会、台山市初中学术研讨活动、第二届悦远教育海峡两岸中学数学“核心素养”课程与教学观摩研讨会、深圳市龙岗区平安里学校交流活动中对本项目成果进行推广。

本研究实验能够按不同课题的阶段要求和研究方向进行实践研究,并顺利完成五个阶段的研究历程,在研究过程中得到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东教育学会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江门市教育局教研室以及台山市教育局教研室专家的悉心指导。每一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能够通力合作、团结一致对阶段课题进行试验研究,还有学校的全体同事、学生对各阶段课题研究的支持,正是由于他们的共同努力,课题组的每次调查得以顺利完成。

数学研究成果范文3

要求明确、鲜明、简练、醒目。一般不用副标题,字数不宜过长。

二、摘要。

要求准确、精练、简朴地概括全文内容。

三、引言(或前言、问题的提出)。

引言不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因此要简明扼要。

内容包括:

1、提出研究的问题。

2、介绍研究的背景。

3、指出研究的目的。

4、阐明研究的假设。

5、说明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不同的课题,有不同的研究方法。这是研究报告的重要部分,以实验研究法为例,其内容应包括:

1 、研究的对象及其取样。

2、仪器设备的应用。

3、相关因素和无关因素的控制。

4、操作程序与方法。

5、操作性概念的界定。

6、研究结果的统计方法。

五、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这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要求现实与材料要统一、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结合、分析讨论要实事求是,切忌主观臆断。

其内容:

1、用不同形式表达研究结果(如图、表)。

2、描述统计的显著性水平差异。

3、分析结果。

六、讨论(或小结)。这也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

其内容:

1、本课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2、本课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3、本研究成果的价值。

4、本课题目前研究的局限性。

5、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七、结论。

这是研究报告的精髓部分。文字要简练、措词、慎重、严谨、逻辑性强。

主要内容:

1、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2、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是否实现了原来的假设。

3、指出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八、参考文献。

九 、附录。如调查表、测量结果表等。

课题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要求

一、标题

可使用比正文大1—2号的字型与变化了的字体(黑体)来排列,上空2—3行,下空1—2行。

二、署名

接标题下一行,一般写上“××单位课题组”,在右上角打上一个“﹡”,然后在首页文末划一横线下面加注,也注上“﹡”号相呼应。加注时要标明课题的级别、性质、归属、立题年份、负责人姓名、成员(顾问)姓名、研究报告的撰写者以及一些谢辞。也可单独列一页,或放置正文末尾括号中,将具体的工作与成员予以说明。

三、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内容摘要是对研究报告中所描述的背景、采用的主要方法、形成的结论与提出的新见解的简要说明,以100—300字为宜,接着“××单位课题组”空1—2行,其中“内容摘要”用中括号,变体字。

关键词除了帮助检索之外,还在于可提醒本研究报告的阅读者着意理解所列词语,以2—5个为宜,紧接着“内容摘要”,其中“关键词”也用中括号,变体字。

四、正文

正文是教育科研报告的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的提出

⑴是揭示问题或困难。

⑵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⑶是研究现状的综述

⑷是本课题关键概念的界定。

2、课题研究目标 目标的确定与后文的研究效果分析的思路要一致,有一定的联系。

3、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这一部分需说明自己对本课题研究思路的角度和特色,还要将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工具、研究步骤等方面的问题交代清楚。

4、课题已经的内容与方法 这是研究成果的主体,是课题研究内容的全面展开。

5、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结果是根据研究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后展示的客观事实,它告诉我们最终得到什么,这些东西是什么。结果可用图直观表达,也可用文字简要说明。

五、结论

这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结晶。它是在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判断、归纳而概括出更高一个层次的成果或观点。结论指出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今后应怎样办等。

六、存在的问题与后续的研究

七、报告落笔的时间:

一般放在正文右下方。

参考资料的基本格式

引用对象 基本格式

书籍类 作者名《书名》(出版社,×年×月版)

刊物类 作者名《文章题目》(《刊物名》,×年第×版)

报纸类 作者名《文章题目》(《报纸名》,×年×月×日)

开题报告成果汇编

一、封面

说明课题来源、立题编号、课题名、课题负责人和承担单位、立题时间和结题时间等

二、目录

三、主报告

正文小四号,1.5倍间距。大标题(题目)三号,粗黑体。一级子标题四号,黑体。二、三级标题与正文同字号,字体变。附件如篇幅较多,正文可用五号,单倍间距,标题字号相应缩小。

四、附件

包括课题申报表、研究方案、立项通知、子课题研究报告、有较强阶段特征的阶段研究报告、相关的研究论文、设计的相关材料(如调查表),相关的个案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活动设计、相关成果的获奖证明及其他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一般不纳入汇编,在附典型教案或课堂实录时,还应加上相关的点评,以说明该个案对主成果的联系)

课题开题报告案例【二】《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案例研究》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缘由及课题研究的背景

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层面上来说,本课题的选择是基于以下的一些主要因素:

(1)新课程实施以来,特别是新课标教学要求颁布以来,由于新教材留给老师的空间很大,不少老师对现在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要求的把握以及在课堂中有效地落实好教学目标和要求还存在着“新教材老要求、新要求老套路”等问题,这些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有效度的达成。

(2)课堂教学中,教师讲的多,包办的多,许多本该达到解释水平的课,不少教师将此下降为记忆水平,“满堂灌”或“满堂问”(填空式问答,懂的要问、不懂的不问)。有的课把教学混同于学科习题机械训练和简单强化,“表面上像探究,实际上是讲解”,大部分学生还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思考力水平明显下降。不少老师对一些主要课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原有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的层面上。

(3)课堂教学的预设设计与课堂动态生成性调控脱节。当堂的学习质量和效益明显偏低。

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中学数学界一直没有停止过,在近期还逐渐趋热。有的侧重于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有的侧重于有效学习方式的研究。特别是最近郑毓信教授的研究文章“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与开放性”(见课程·教材·教法20xx第7期P.28),从新课程实施以来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兴起,什么是有效的数学教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需注意的问题等角度,进行了阐述和剖析。

这些研究对本课题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但从总体上看,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成功模式还远没有建立起来,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缺少成功的有效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本课题着力于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案例剖析,从微观的操作层面入手,通过对案例的收集、分析、反思、提炼等,形成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具体策略和方式方法。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当前的课堂教学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核心概念的界定

有效性:“有效”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性亦指能实现预期目的。本课题中的预期目的即指省中学数学新课标教学要求。

有效性教学:以省中学数学教学要求为基准,教师在实施单位时间的教学行为后,引起学生具体的进步和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有效性教学包括以下三重涵义:一是有效果:指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二是有效率:教学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的生产活动。教学效率可表述为: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三是有效益:指教学活动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这里不仅仅是知识和方法的掌握,还有思维水平的发展和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案例研究:案例是包含了一个或多个真实疑难问题的情境描述。本课题中的案例指: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典型课例实录。这里的典型课例有成功的,一般的,也有不成功的。案例研究就是通过收集、整理典型课例,分析其中影响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因素,并提出改进的策略和具体的方法。

2、研究的主要观点

⑴课堂有效性教学的主要取决于教学设计(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设计)。我们认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对教学的达成度、对当堂效益有着显著的和最直接的影响。

⑵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主要应关注目标设定的有效性、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师生思维互动的有效性、练习反思的有效性。

⑶教师的个体素质与群体研究的水平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显著的和直接的影响。

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体现在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精英”,教学目标及要求的落实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维目标的和谐落实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上。

三、研究的主要视角

(1)关于“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文献研究

从多角度来收集、研究并组织全学校中学数学老师学习有关文章,在讨论中提高一线老师的理论素养和实施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意识。

(2)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解和把握研究

着重于当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教师课堂调控的有效性。

(3)教学行为现状的分析研究

当前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研究。融合先进教学理念的良好教学行为研究。不同教师群体教学行为的差异研究。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分层要求的研究。

(4)典型课型的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对新教材中的概念课、定理公式推证课、章节习题课、新高考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等主要课型的典型课例进行案例剖析,形成有指导价值和推广意义的操作策略与模式方法。

四、研究的方法

(1)本课题以案例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

案例研究法是对典型的课堂教学实录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整理出有效的教学行为方式。

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总结,边完善,把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2)本课题以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为辅

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对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制定阶段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正研究的方向等目的。还可以用之作为培训老师的素材,以提高课题研究的实际效用。

调查法主要调查本课题研究之初课堂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五、研究的途径与目的

数学研究成果范文4

[关键词]南诏;大理国;研究成果;目录索引

南诏、大理国五百多年的辉煌历史,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文物和遗址。历史文献如《蛮书》、《通典》、《旧唐书・南蛮转》、《新唐书・南蛮转》、《资治通鉴》、《太平御览》、《南诏录》、《南诏图传》、《大理图志》、《宋史・大理传》、《宋史・西南诸蛮传》、《桂海虞衡志》、《大理国行程》、《云南买马记》、《古通记》、《古通记浅说》、《大理入贡录》、《大理国张胜温画卷》、《记古滇说集》、《大理行记》、《六诏记文》、《南诏野史》、《滇考》、《白古通记浅述》、《南诏征信录》、《南诏备考》、《白国因由》等。文物和遗址如崇圣寺三塔、太和城遗址、剑川石宝山石窟、南诏铁柱、羊苴咩城遗址、弘圣寺一塔、南诏德化碑、王仁求碑、袁滋摩崖碑、三十七部会盟碑、昆明市的大理国经幢等。大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历史文献遗存,吸引力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19世纪末叶,国外不少历史学家开始了南诏、大理国史的研究。20世纪30年代起,西南联大的一批著名历史学家云集云南,开始研究南诏、大理国历史。他们通过实地调查、整理史籍,大胆吸收和运用当时西方新兴的观念和方法,从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宗教学的角度对南诏大理历史文化进行综合研究,取得了一大批影响深远、具有开拓性的研究成果。新中国成立后,南诏、大理国史研究步入了全面发展时期,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大理白族自治州南诏研究会”和“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以及大理学院“南诏大理文化发展与传承研究基地”的成立,学界对南诏大理国宗教、政治、哲学、军事、法律、语言文字、文化、教育、体育、文学、艺术、史地、科学技术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研究,各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论著和论文)。

总观南诏、大理国史研究成果,倍觉硕果累累、成就斐然。但这些研究成果较为分散,不利于检索利用,不利于总览南诏、大理国研究成果之全貌,不利于南诏大理文化的深入研究,不利于学术的创新,不利于“南诏大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基于此,编撰《南诏大理国史研究成果专题目录索引》已势在必行。

目录索引是探求学问之门径。自古以来,凡注重学术研究者,必先掌握专业研究范围内及相关专业内的文献资料,根据目录搜集资料、积累资料、掌握学术动态。内容搜罗全面,体例、分类等编排科学的目录索引,能为研究者提供准确、全面的资料信息,从而加快研究速度,提高研究者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关于《南诏大理国史研究成果目录索引》的编撰,前人已有所涉及,如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中华书局出版,1984年1月),其中对清代以前有关南诏、大理国的文献和历史遗迹作了大量辑录,可谓开南诏、大理国史研究资料目录索引提要之先河。2004年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编《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白族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其中收录了不少有关南诏大理国的古籍文献条目。但以上有关南诏、大理国史的资料目录仅限于1949年以前的历史文献和历史遗迹,对数量众多的现当代论文和著作几乎没有涉及。2002年杨锐明按《中图法》编制了《南诏大理研究馆藏专题目录索引》,该书收录了现当代有关南诏大理的部分研究论文2000多条,给研究者检索文献带来了一些方便,但该书收集条目仅仅局限于大理州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并且有关南诏、大理国研究的论著、论文仅仅1000多条,其余多为研究明代以后有关大理的研究成果。从目前研究看,一部较为完整系统的《南诏大理国研究成果目录索引》还未面世。由于缺乏这一检索工具,致使南诏大理国史研究成果资料难以充分利用,甚至出现选题撞车,研论重复等现象,诚为学术憾事!有鉴于此,笔者尽绵薄之力,对20世纪以来南诏大理国研究成果作全面搜集,依此编撰《南诏大理国研究成果目录索引》,希望能够给研究者查阅资料带来便利,以此推动南诏大理国史研究的新发展。

1. 《南诏大理国研究成果目录索引》的基本内容及编制方法

该目录将按《中图法》第四版(下转第73页)(上接第68页)将20世纪以来国内外有关南诏大理国历史文化研究成果(论著、论文、相关知识)分为宗教、哲学、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体育、教育、语言文字、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历史地理、数理科学、天文学、医药、科学技术、农业科学、交通运输、综合研究20个大类,每类又按研究成果出版或发表时间先后排序,并详细注明各条目的责任者、出版单位、出版时间和卷期。对于著作中析出文献目录已注明页码。所涉及的资源类型有纸质文献(正式出版物和非正式出版物)和数字资源。收集资料的途径以北京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云南社科院图书馆、云南民族大学图书馆、大理学院图书馆、大理州图书馆、大理市图书馆、私家藏、网络资源、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维普、中国知网、ProQust、Gale等)。时间范围上至1900年至2010年12月。论文集归著作类,为了让读者方便检索论文,又将文集中的论文按学科分类归入各大类中的论文部分。

2.《南诏大理国研究成果目录索引》的价值和意义

(1)方便研究者,节约研究者时间。《南诏大理国研究成果目录索引》的编撰,不仅可以使读者全方位了解古今有关南诏大理国学术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全貌,而且还为读者提供了大量获取南诏大理国研究成果的方法和途径,免去许多暗中摸索的工夫。

(2)有利于“南诏大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北有敦煌,南有大理”,这是费孝通先生在考察大理之后,对大理丰富的历史文化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他预言,“南诏大理学”必将成为继敦煌学之后的又一显学。我们知道,在学科发展中,尤其是在一门学科大体形成或即将形成时,对该学科学术资源的收集和整理是一项富于意义的工作。《索引》的编制,可以更好地规范与促进“南诏大理学”的构建和发展。

(3)有利于“南诏大理文献专题数据库”的建设。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全文数据库已成为倍受读者青睐的检索工具。目前,构建“南诏大理国文献专题数据库”已成当务之急。要开展这项工作,首要之务是解决目录数据和全文数据源这一基础工作,而这一工作又非一朝一夕之功能解决,需要付出大量艰辛的劳动。《南诏大理国研究成果目录索引》的编撰为此项工作了一些基础工作。

数学研究成果范文5

本文从建立研究生教育投入绩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出发,分析现有广西研究生教育投入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广西研究生教育投入绩效评价体系的内容,该体系包括评价目标及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和应用保障机制,最后对广西研究生教育投入绩效评价信息平台进行规划。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投入;绩效评价;信息平台

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得以成功落地的首要环节,该环节的效率效果和持续优化,无疑有赖于研究生教育投入绩效评价机制的监督、客观评价与改进建议三大功能的协同发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号),广西教育厅《关于完善我区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实施意见》(桂财教[2014]78号)等指导文件的集中出台凸显了研究生教育投入及其绩效评估问题的重要性和现实迫切性。

一、建立研究生教育投入绩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一)通过公正、公开、公平的评价,可以将有限的研究生教育投入资金集中于高效的研究生培养项目。通过绩效评价,可以对研究生教育投入的项目优劣进行判断,投入主体可以根据研究生培养项目的绩效水平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研究生教育投入的效用。

(二)是对研究生培养单位及研究生培养项目工作人员(含研究生导师)工作考评的参考依据。该考评有利于完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研究生培养项目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具有引导功能。通过培养项目前期评价并结合实际情况,能够发现项目立项或是审批时忽略的问题,以及由于项目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通过对研究生教育投入评价结果的分析,能够引导未来的研究生相关项目投入方向及资金量。研究生教育投入绩效评价能够反映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把评价结果反馈给财政部门、教育部门、高校等相关研究生教育投入主体,引导主体采取适当的措施防范。

二、现有广西研究生教育投入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体系不完整。一套完整的研究生教育投入绩效评价体系应该包括评价目标、评价原则、评价方法、指标体系、评价结果应用保障等内容。由于历史原因,广西的研究生教育一直处于国内中等水平,至2014年底广西共有6所博士授权单位和12所硕士授权单位,在校研究生为2.5万人,在全国排名第24名,因此对于研究生教育投入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也相对落后,现有的研究生教育投入绩效评价仅限于评价指标的应用,未能从整体上构建完整的研究生教育投入绩效评价体系应用于实际项目评价以及有效地对评价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和应用。

(二)评价指标不全面。由于研究生教育培养项目目标存在公益性、宏观性、长期性、多样性等特点,难以对研究生教育投入的产出成果进行具体量化。广西目前的研究生教育投入绩效评价,基本上都是由各个高校独自进行,由于每个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存在差异,绩效评价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比如广西师范大学侧重于导师和研究生的科研成果评价,广西财经学院则侧重于从研究生教学方面进行评价等。财政厅和教育厅只对个别项目统一设置了绩效评价指标,比如《广西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项目绩效评价》设置了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个性指标包括2012年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成效、2012年队伍和条件建设成效和2012年项目建设社会效益。

(三)评价内容不完整。目前,广西研究生教育投入绩效评价内容主要集中在研究生教育投入带来的科研成果、就业率提高等直接经济效益,未能从效率、公平、满意度、可持续发展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使得评价结果单一,评价结果的分析和应用也受到了限制。

三、广西研究生教育投入绩效评价体系的内容

(一)评价目标及原则。1.目标。为提高研究生教育投入的使用效率,降低培养成本,优化教育资源及配置,以促进地区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对研究生教育投入资金的产出效果、效率、公平、可持续发展和满意度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以期达到研究生教育投入资金的最大综合效益。2.原则。(1)社会功能原则。研究生教育社会功能是通过研究生教育培养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以加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高校培养研究生体现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三个方面的社会功能,因此在进行研究生教育投入绩效评价时,不能仅仅考虑培养期的经济效益,要更多从人才培养、科技产出、长期社会效益等方面来评价。(2)经济性原则。经济性原则要求在进行绩效评价内容和指标的选择时要分析可行性,在收集信息时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不应一味追求评价结果的准确性而无视评价成本。在经济性原则下,评估指标的设置应针对评价目标设置,设置数量不宜过多过细,并且设置指标所反映的信息不应重复。(3)可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要求结合评价目标对研究生项目进行分类,同一类的研究生培养项目选定相同的绩效评价方法和指标,使得绩效评价结果能够相互比较,减少评价成本,并且有助于发现项目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原因,为以后同类项目总结经验教训。

(二)广西研究生教育投入绩效评价内容。依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285号),应对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可持续影响和服务对象满意度进行评价。由于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其具备的社会功能不能过于偏重经济性等硬性指标,还应考虑公平、平等等软指标,因此研究生教育投入绩效评价内容包括投入评价和产出评价,其中投入评价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评价;产出评价包括效果性、效率性、公平性、可持续发展性和满意度评价。1.投入评价。(1)人力投入方面。高校的教学活动是通过教师的劳动来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能力、素质以及对教材的钻研,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对教学方法的使用,教育成果的测定,在自主性、能力等方面表现如何对高校产出成果有非常大的影响。(2)财力投入方面。①财政性拨款。我国研究生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性拨款,包括科研经费拨款、基建拨款、教育经费拨款和其他经费拨款。②学费。学费是指由学生家长支付的教育费用。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实行成本分担制度,并增加学费分担的比例。因此,学费成为我国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之一。③其他费用。此类投入主要是指学校的自筹经费,包括企事业、社会团体及个人捐赠。国家对捐赠投资教育事业实行鼓励政策。(3)物力投入方面。物力投入主要反映高等学校的硬件水平,是高等学校建设的一项基本投入。物力投入包含高等学校所有的物资状况,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水平。通常高校的物力投入包含重点学科、校舍、土地等多个方面。2.产出评价。(1)效果性评价包括判断研究生培养项目是否完成了预期目标和相关实际受益研究生数量是否达到预定目标两个方面的内容。预期目标是在研究生培养项目立项时的预计成果,一般表现为对广西经济与教育、目标收益研究生所产生的积极效果。只有项目的实际受益者是项目预定的目标受益研究生,并且实际受益研究生的数量达到预期数量,才能认为培养项目实施达到了预期效果。(2)效率性评价是指对研究生教育投入资源转化为结果的经济性进行评价,内容包括研究生培养项目实施的时间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研究生培养项目实施的时间进度是评价项目是否按立项的时间开始、能否按照计划实施周期内完工。资金使用情况是评价资金是否按照预定立项预算执行,包括预算资金到位时间是否及时、是否按照预算计划使用和项目完成时预算资金使用率。(3)公平性评价是通过调查研究生教育投入资金运用方式、评价资金产出的公平效果来分析研究生教育投入资金对实现“教育公平”战略目标的作用,具体内容包括研究生教育投入资金资源配置公平性评价和教育服务获取公平性评价。(4)满意度评价是对受益研究生和相关研究生培养工作人员对研究生教育投入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对满意度抽样调查的结果进行定量分析,按照得分对各被调查主体满意度进行排序,根据层次分析法对所研究的问题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利用模糊综合评判得到各级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对各评价等级赋值,将综合评价结果转换为百分制,得到最终的满意度评价结果。(5)可持续发展评价是针对研究生教育投入项目持续运行并发挥成效的各方面因素进行评价,这些因素包括培养项目管理机构的持续性、项目成果产出的利用、制度保障等。可持续发展评价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评价培养项目的管理机构的设置、经费、人力资源等能否满足项目持续运行的需要;②评价项目的产出成果能否得到持续利用;③评价项目运行所依据的政策、制度能否得到持续性实施。

(三)广西研究生教育投入绩效评价方法。绩效评价方法多种多样,结合广西研究生教育投入的特点和评价内容,依据社会功能、经济性和可比性原则,以定量研究方法为主、定性研究方法为辅对广西研究生教育投入进行绩效评价。1.德尔菲法。该方法是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以专家打分等方式做出定量评价,其结果具有数理统计特征,便于缺乏原始数据和统计资料的情况下做出定量估计。德尔菲法能够节约评价的时间和费用,方便获取各个专家有价值的评价,简便易行,但主观性强。2.层次分析法(AHP)。该方法是根据项目对各个影响因素的排序原理,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有序的层次结构(如目标、方案、标准等),再通过层次间的两两比较、判断和计算,从而对研究生教育投入项目方案的优劣进行排序。3.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该方法是应用项目的投入产出量,用数学规划方法规划出一个确定的最佳绩效前沿面,计算出每个项目的非效率指数,是一种常见的定量分析方法。4.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估法。该方法是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估法有机结合起来对研究生教育投入项目的效果进行评估,即通过层次分析确定子目标和各指标权重,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估法对项目的效果进行评估。

(四)广西研究生教育投入绩效评价指标。1.投入评价指标。(1)人力投入指标。主要以教师数量的投入为主,包括高校本部正高教师人数、高校本部副高教师人数、研究生学历教师人数、博士学历教师人数以及其他学历教师和其他专任教师的人数,辅之以相关科研人员人数,如研究与发展全时人员数、社科/科技活动人员数。(2)财力投入指标。本年基建完成投资总额、教育事业经费总收入、国家教育经费拨款、地方教育经费拨款、教育事业收入、科研经费收入、其他经费拨款。(3)物力投入指标。学校占地面积、学科研及行政办公用房面积、生活用房及教工住宅面积、物力教室面积、图书馆面积、实验实习场所面积。2.产出指标。(1)效果性评价指标按照评价内容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实现预期目标的程度指标,包括产出数量指标、产出质量指标、产出时效指标和产出成本指标;第二类为项目瞄准度指标,包括项目实际受益研究生是否是目标受益研究生和实际受益研究生数量占预计目标受益研究生数量的百分比。(2)效率性评价指标有培养项目实施的时间进度指标、资金使用情况指标和资金使用的产出指标。(3)公平性评价指标有研究生培养项目支出结构公平性指标和研究生教育服务获取公平性评价指标。(4)满意度评价指标有受益研究生满意率和相关研究生培养工作人员的满意率。(5)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有项目持续运行的指标、项目产出成果是否能够持续利用指标、政策对项目持续性保障程度的指标。

(五)广西研究生教育投入绩效评价应用保障机制。1.建立广西研究生教育投入绩效评价的法律保障体制。广西研究生教育投入绩效评价的评价主体复杂、评价项目繁多、评价难度大,对于评价工作的机构设置、组织实施和评价结果的分析应用都需要依据专门制度规范。因此,应当结合广西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广西研究生教育投入绩效评价办法》和《广西研究生教育投入实施细则》等统一的制度规范。2.建立广西研究生教育投入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机制。要科学运用广西研究生教育投入绩效评价结果,逐步建立与绩效评价结果相衔接的财政资金预算安排和分配管理机制。对于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可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公开绩效评价结果,对相似培养项目资金拨付提出处理意见,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分析研究生教育投入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绩效管理激励机制,按法定程序调整支出预算,提高项目资金管理水平。对于研究生培养单位,通过接受反馈的绩效评价结果,总结成功经验,分析管理存在的问题,不断修正、调整和完整项目管理思路和方法,不断寻求达到预期绩效目标的更优途径。

四、广西研究生教育投入绩效评价信息平台规划

建立广西研究生教育投入绩效评价信息平台可以提高研究生教育投入绩效评价效率和效益,能够提升研究生教育投入绩效评价信息价值,提高研究生教育投入的使用绩效,为教育管理部门与研究生培养单位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依据。由于广西研究生教育投入项目繁多,涉及的部门、单位众多,处理的数据量不仅巨大而且结构复杂,广西研究生教育投入绩效评价信息平台应涵盖研究生教育投入从申报、管理到支出的全过程。广西研究生教育投入绩效评价信息平台划分为四个子系统,分别为:权限管理系统、预算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和绩效评价系统。由于广西研究生教育投入绩效评价信息平台数据量巨大,每一个子系统中的模块用户所拥有的权限各不相同,因此,需要设计权限管理系统,专门用于管理包括研究生培养单位工作人员、系统用户在内的所有人员、单位、机构等的基本信息,并分配不同的权限。预算管理系统用于连接财政与教育部门预算系统,查询、调用项目的预算编制情况并反馈项目的实施效果及绩效评价分数,用作下期预算编制的参考。项目管理系统是绩效评价的数据采集系统,项目单位在进行项目申报、项目结项申报时的信息可作为绩效评价的基础信息,专家及主管部门参考此部分信息对其进行评定。绩效评价系统包含评价、考核、分析三部分内容,包括专家库、指标库、机构库、准则库等的信息设定,该系统为绩效评价信息平台的主要部分,能够调用项目管理系统的基础信息,并反馈给预算管理系统相关信息。

参考文献:

[1]李济深.研究生教育社会服务功能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09).

[2]文新三.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3]邵思祺,李彤,褚林然.基于高校职能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J].商业会计,2014,(23).

[4]苏婷.基于模糊数学模型的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数学研究成果范文6

医学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前、中、后期科研诚信缺失的原因

医学研究生教育期限大多数为三年,第1年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考试获取学分;第2-3年进入课题组进行科学研究、撰写论文、毕业答辩。因此,尽快完成学业、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学位证书成为研究生阶段的三大愿望。然而,这三大愿望合力的结果导致研究生在短期必须得出创新性成果。当研究生经过数月的课题研究得不出肯定结果,不能在相应期刊杂志上,或仅得出一些阴性结果或重复性结果,不能达到创新性科研成果的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获得文凭,应付导师和学校的检验,加之自身素质不高,缺乏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研究生便铤而走险,通过捏造实验数据或随心所欲地篡改数据、编造学术论文。可见,涉足科学研究后,过大的压力会导致科学研究后期科研诚信的缺失、学术腐败的出现。学术规范教育不全导致科研诚信缺失在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课程中仅仅开设科学社会主义、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等理论知识,并未开设如在科研中如何诚实做学问、如何尊重他人科研劳动成果等学术道德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也没有系统地设置对学生进行科研诚信、学术规范的教育;研究生在读期间接触最多、联系最为密切、影响最大的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受生师比例的影响,导师常忙于自己的教学科研、行政和其他事务,对有关科学精神、学术诚信等问题仅仅给予强调或提示,没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4]。可见,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术规范教育不全亦会导致科学研究的中、后期科研诚信缺失。

应对医学研究生科学研究过程中科研诚信缺失的有效途径

加强科研道德素质教育,营造诚信氛围研究生阶段的素质教育不应局限于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科研道德素质教育、诚信教育作为重要的德育教育内容,贯彻到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切实强化科研道德意识、诚信意识。从研究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等细节抓起,把科研道德素质、诚信素质落实到一言一行上,提高研究生科研道德水准和自控能力,杜绝他们在科研、学习过程中因思想偏差而引起的学术失范行为。将研究生科研道德教育贯穿研究生科学实验、科研活动、论文写作等各个环节,与日常管理相互渗透,确保研究生科研道德教育工作的连续性;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精神、科研道德,运用身边典型事例引导研究生,营造讲科研道德为荣、不讲科研道德为耻的诚信氛围。制定切合实际的毕业考评体系,缓解科研压力研究生毕业考评不以发表文章数量为依据,采用根据不同研究领域,制定研究生学术的要求。如研究生毕业后不是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则不必要做发表学术论文数量的硬性规定。另外,医学研究多数是以动物实验为基础,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多数是要进行造模、干预、处理等步骤,研究周期较长,倘若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确有困难的,可以适当放宽要求,不要强行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发表学术论文的篇数。但是,为了谨防放宽要求后的钻空子行为,还可以制订其他的补充实施细则。例如,可以要求研究生在毕业之前提供详实的研究数据和在学期间的研究报告,以便未完成的研究能够在后人的介入下继续进行;也可以从研究课题的整体出发,由课题组成员共同发表影响因子较高的论文,而不是由单个研究生发表个人研究的那部分不完整、不成熟的研究成果。通过制定合乎实际的毕业考评体系来缓解科研压力,使医学研究生树立勇于对自己的研究结论负责、诚实守信的科研诚信理念。合理设置科研诚信课程,发挥导师作用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开设学术规范课程,使学生明确哪些行为是学界倡导、允许的,哪些行为是为学界禁止,是违反学术研究、学术评审、学术奖励基本要求的越轨行为,树立起良好的学术道德底线;开设学术论文写作规范课程,举办有关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规范的讲座,让研究生掌握专业领域的基本写作、引文和注释规范,使研究生基本掌握学术规范常识,了解哪些行为是学术不端与失范行为。充分利用导师与研究生接触和交流最广泛、最频繁的优势,以科研为契机,开展每周与研究生科研谈话一次活动,了解研究生的课题进展、科研思路以及学习生活情况;用导师自己的治学态度、道德修养、敬业精神等为研究生学习的榜样[5];要求导师从研究生书写开题报告、到论文中期检查、论文交流、论文盲审、直至论文答辩全过程对研究生的诚信意识进行指导,培养研究生在科研中学会治学和做人。

作者:宋峰 郑茂 郜亮 华芮 张原媛 周海峰 单位: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数学研究成果范文7

    一、现状

    当前在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与音乐教育领域,总的可用四句话来概括,即:队伍逐渐壮大,成果不断涌现,教育渐被重视,学科纵深发展①。

    (一)队伍逐渐壮大

    少数民族音乐事业包括了很多音乐领域,单从研究队伍来说,所谓“逐渐壮大”,除了参与的总人数有了较多的增长之外,还包含了年龄层次、学历层次和民族成分三个方面。从年龄层次来看,老一辈的学者,继续在学科的前沿领跑;中年学者已逐渐成熟,并已成为学科建设的中坚力量;近年来,青年学者踊跃加入,为我们的队伍增添了朝气和活力。可以说,我们已凝聚了一支有志于少数民族音乐事业的、具有研究实力的、老中青梯队齐全的研究队伍。从学历层次来看,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蓬勃发展,一大批音乐学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投入到了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行列,最近几年,加入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的年轻人,大多数都是各高等音乐院校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他们的加入,改变了我们队伍原来的学历结构,并使研究课题的选择更加多样,学术视野更为开阔,这一队伍结构的变化,也反映在学会的领导成员上。在现任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秘书长以上的人员中,多数都有着博士学位。再从民族成分上来看,原来从事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多为汉族学者,少数民族学者较少,现在情况已有了可喜的改变,随着接受高等音乐教育机会的增多,许多少数民族音乐学者迅速成长,在我们学会的610名会员中,少数民族学者有272名,占会员总人数的四成有余,以民族成分来说,就有蒙古、藏、白、布朗、布依、朝鲜、傣、侗、鄂伦春、鄂温克、哈尼、哈萨克、回、景颇、黎、满、毛南、仫佬、苗、畲、瑶、纳西、羌、撒拉、水、土家、维吾尔、彝、壮等29个少数民族的音乐学者。中华民族的音乐由中国各民族的音乐学者共同参与研究,标志着中国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与和谐,也标志着中国民族音乐事业的兴旺发达。

    (二)成果不断涌现

    在伍国栋编着的《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文献综录?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5月)一书中,已对上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成果做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总结。进入新世纪以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更以其量多、质高的涌现而被人们所瞩目,而从选题方面来看,大多延续着上世纪末已有的课题方向,而以下三个方面更为集中,即:少数民族乐种研究、宗教和民间祭祀等仪式音乐研究以及整体性研究。少数民族乐种研究可以“维吾尔木卡姆研究”、“长调研究”与“蒙古族史诗音乐研究”等成果为代表;仪式音乐研究则是这些年中的热点,其学术成果可以曹本冶教授主编的《中国民间信仰仪式音乐的曲目、风格及传统研究》(已出版西北、西南、华东、华南等卷)为代表,这个课题之所以得到大家更多的关注,除了在仪式音乐中集中留存有民族的历史记忆和信息之外,其中所运用的某些新的研究方法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可以说是新世纪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一大亮点,它既承接、发展了上世纪的研究成果,又具有自身新的特点,其代表性着作主要有以下三部:田联韬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上下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杜亚雄编着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5月)和冯光钰、袁炳昌、赵毅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三卷本,京华出版社,2007年9月)。这三部着作均对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音乐或音乐历史进行了分别的系统论述,具有很高的学术含量,其中,《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还都是由主编和各地、各民族众多的学者集体协作完成的。除此而外,伍国栋编着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则以梳理和总结的方式,对20世纪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整体性的评估与学科架构的论述,这对今后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学科建设有着指导性的作用。

    (三)教育渐被重视

    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为传播欧洲音乐、建设中国的新音乐和培养音乐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无可否认,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学校音乐教育未能把中国民族音乐作为主体内容则是一大失误,影响所及,延续至今,而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则更是处于长期被漠视的景况。近十年来,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变,一些民族地区的中小学陆续开展了本土音乐教育,这在内蒙古、新疆、贵州、广西等省(区)开展得更为普遍;高等音乐艺术院校中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也已开始得到重视,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专业音乐院校,除了在本科开设少数民族音乐课程之外,有的在研究生阶段还专设了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方向。其中,中央音乐学院与中国音乐学院更于近年被批准成为教育部高层次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培养计划的培养单位,专门面向少数民族地区招收硕士生与博士生,这一对发展我国民族音乐事业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培养计划,受到少数民族地区音乐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其他音乐学院也招收了从事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硕士生或博士生。另一种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艺术院校,他们充分利用本地区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开设了相关的专业、课程或特色班,如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于2002年就已将马头琴与长调单设为专业,2004年之后又陆续将民族音乐理论、蒙古族说唱艺术、蒙古族呼麦艺术单列为本科专业而招生;新疆艺术学院与新疆师大音乐学院则相继开设了木卡姆专业及各种乐器的特色班;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及贵州师大音乐学院很早就创办了芦笙专业与侗族大歌班;而广西艺术学院则于近年专设了民歌演唱专业;其他还有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西藏艺术大学等院校开展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哈尔滨师大音乐学院近年来迅速展开的对黑龙江“四少民族”音乐人才的培养,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创造了新的教育模式,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和有关领导部门的肯定。以上种种措施,都极大地促进了民族音乐艺术的普及与发展。与本土音乐教育相结合,各相关院校还大力开展了科研活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编撰、出版了许多论着、教材;广西艺术学院为了更好地开展少数民族音乐教育,还在去年单独成立了民族艺术系。

    (四)学科纵深发展

    有学者依据“比较规范的学科理论和方法论基础”、“研究取域应有的独立学科特色”、“已完成一批有学术含量的科研成果”和“凝聚一批专门从事此项研究的研究人员”等创建学科的标准,将20世纪初至70年代间划为中国少数民族研究学科的“创建期”,而把80年代至20世纪末划为“拓展期”。[1](P22~23)我赞同这种观点,并根据前述的学科发展状况,认为进入21世纪的10年间,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仍处于“拓展期”,但同时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因此我将其称之为“纵深拓展期”。所谓“纵深拓展”,主要是指研究领域的拓展,研究成果的深化与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前两个方面在上面已有涉及,下面略述方法论方面的问题。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是整个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关于它的研究方法,我以为既要遵循历代中国音乐理论家们以继承中国史学传统、强调实地考察(采风)和注重音乐本体的经验,又要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中,学者们已自觉地吸纳、运用了民族音乐学以及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使我们的研究视野更加开阔,研究思维更加多样,其研究成果也更多地具有了“文化内涵”。当前,许多相关学科创造并运用了一些新的方法,我以为对其他学科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应该认真学习,通过实践努力掌握,至于在具体研究中运用何种方法,则应视不同的课题和研究对象而定,不必盲从,更不要做“方法论”的奴隶;另外,在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中,要加强对音乐本体的重视,不要离开了音乐而光论文化;而对音乐与文化关系的研究则不能简单化、绝对化,譬如:刀郎木卡姆旋律中的切分节奏特别多,其原因当与维吾尔族使用黏着语的语言节奏有关。但问题在于操黏着语的不仅仅是维吾尔族,还有阿尔泰语系的其他民族,为什么他们的音乐中没有这么多的切分节奏呢?对于这样的问题,恐怕还应从民族文化中的多种不同因素里去探究。

    二、展望

    为了使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事业更好地适应整个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趋势,我以为今后应首先着力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开展整体性研究

    与少数民族音乐相关的整体性研究,包括单一民族音乐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与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三个层次。

数学研究成果范文8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新、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所说的开放性是指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课本知识的照本宣科,而是来源于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生活体验,相对于课本知识而言,它的知识范围更加广泛,为学生展开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为他们创造了非常开放的学习氛围。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和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可以具体为教学内容是开放的,无论什么知识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都可以用来进行研究;教学空间是开放的,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强调走出课堂,参与社会实践;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是开放的,只要能最终实现学习目的,方法和手段都不受限制,可以综合多种学科知识来服务于研究性学习;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开放的,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而言,获取知识不再是单一的从课本上获得,任何渠道都可以获得知识;师生关系是开放的,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是共同完成课题的参与者,彼此之间的关系不再局限于课堂之上的教和学的关系,甚至教师还要时刻面对学生的质疑和挑战。 研究性学习过程便是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得出结论后回归实践,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研究性学习已经得到很多老师的认同,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可以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目标,具体如下:

研究性学习能帮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一个专题进行,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解决方案、自己查询资料、自己动手实践,对于学生全方位能力的提高极为有帮助,能很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笔者一直赞同从小培养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性学习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个目标,并且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需要和其他人配合才能最终完成课题,又很好地培养了集体协作精神,使他们学会分享。研究性学习本身就带有严肃性,所以学生可以在参与过程中树立严谨求实和不屈不挠的科学态度,进而激发学生对于社会对于家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的老师会认为夸大其词,笔者认为潜移默化中能够起到作用。

有的数学教师认为,研究性学习不适合数学学习,更不适合初中学生,笔者不能苟同。数学研究性学习应该是数学学习中的有机组合,对于初中生而言,已经具备了一些基础数学知识,对于拓展性知识也有所了解,在这个基础之上,他们有可能进行研究性学习。数学研究性学习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勇于探索,相互学习的学习氛围,数学研究性学习注重的是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学会自主探索,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数学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深入地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之上开展研究性学习。有的老师抱怨学生没有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根源在于数学老师并没有深入了解学生,脱离学生的能力实际或者拔高或者低估学生来进行研究性学习,自然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进行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基础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各种知识的掌握情况。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应该是建立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之上的,稍微拔高一点的,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才能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所在,可以很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

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己挖掘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过是学习的拐杖。但是并不是说教师就能置身事外,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进展问题,如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程度、思维是否得到拓展,拓展的方向在哪,学生在每个阶段获得了哪些进展,有哪些实质性的收获和内在的进步,学生自己有哪些创造性的见解……这些都应该在教师的掌控中,如果学生脱离了方向,教师要适时地进行点拨。

数学研究性学习有个难点,一直困扰着各位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如何进行评价呢?研究性学习看重的是学习过程,并不能完全依靠结果来评价一个学生,但是没有结果怎么进行定量学习呢?笔者认为评价学生研究性学习,并不能只看重结果,过程也应该纳入考核标准,定量的评价和定性的评价应该结合起来,互为参考,同时教师最好避免一言堂,毕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如果能有效的将以上四项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就能比较好的体现一个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水平以及他的努力和成果。

哪些问题适合进行数学研究性学习呢?笔者就多年教学经验认为如果切入点在于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往往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还能和生产实践相联系,那么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笔者认为美国日本的数学开放题很适合研究性学习。数学开放题自70年代以来已经成为美国教育界认为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日本也在其后进行数学开放题的推广和普及。我国也逐渐开始应用开放题来考查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数学开放题本身就体现了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法,而解答数学开放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数学开放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由于只要学生付出努力一般都会有所收获,所以数学开放题从另一个角度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魅力,通过所获得的成绩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更好地刺激学生开展下一个阶段的研究学习。所以笔者建议初中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多利用数学开放题。

数学研究成果范文9

【关键词】量化研究;理论;方法;案例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4―0020―04

在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上,量化研究是一种常用的研究范式。《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主编Husen[1]的理解是:量化研究是模仿自然科学,强调适合于用数学工具来分析的观察(经验的、可量化的观察),研究的任务在于确定因果关系,并做出解释。在此理解的基础上,本文将对量化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与应用案例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

一 量化研究的理论简介

1 量化研究的概念与内涵

量化研究是一种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关于该事物的某些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2]。量化研究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如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资料收集方法(如问卷法、实验法)、数据统计方法(如描述性统计、推论性统计)等。量化研究正是通过这种测量、计算和分析,以求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由此可知,量化研究即是引用一定的数学方法,通过变换来判断研究对象诸因素的关联,最后用数值来表示分析研究的结果。

教育中的量化研究方法包含以下三层涵义:首先,研究对象的可统计性。由于量化研究是借助于数学的研究方法,因此研究对象必须先转化为可以运算的数据以便以进一步的分析;其次,操作程序的固定化,量化研究的每一种具体方法都有它固定的具体操作程序。如数学建模法,要求在统计和测量的基础上建立主因素变化的数学模型,然后通过数学模型的运作把现实事物的变化反映出来;再次,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强调从经验事实出发,对研究对象进行变量分析,通过变量分析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依靠事实证实研究结果[3]。

需要指出的是,量化研究并不排斥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只有建立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之上才有意义。正如叶澜教授[4]所说,当教育研究尚未在定性的水平上达到清晰、具体、准确地揭示事物及其相互关系、作用演变轨迹,尚未认识研究对象的性质、数量指标、形态之间的对应关系时,它很难合理选择定量研究的工具和使定量研究起到抽象、准确认识研究对象、深化定性研究的作用。

2 量化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从20世纪初开始,量化方法被应用于教育领域,经过80多年的发展,各种量化方法与技术不断充实与完善,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目前所使用的经典统计方法可以概括为描述性统计与推论性统计。描述性统计主要用于简缩数据和描述数据,如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制作次数分布表、画直方图等;推论性统计则是通过样本所提供的信息,对总体的某些特征进行推断、估计和预测,以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如计算平均数差异的T检验、F检验,类别数据差异的χ2检验,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关系的线性回归等均属此类分析方法。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迅速崛起,并在教育科研领域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每个事物现象都表现为多个方面,需要有多个指标来描述、刻画事物的质和量,这些构成指标体系的多个指标各有侧重地解释着同一个事物的质,必然存在着多重共线性,为了将这些指标反映的内容综合起来,寻找一个简单综合指标,可以借助多元统计分析,在尽量减少损失信息的情况下,通过变换和构造模型,剔除指标间相互制约的成分,使复杂数据简单化。例如,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多元统计分析手段就是这一类方法。

另外,由于统计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与推广,测量方法也有了质的飞跃,经典测量理论在教育和心理领域的应用逐渐让位于项目反应理论(IRT),美国和欧洲的著名教育测量机构均把IRT应用于设计、建构测试题库以及其他的测量发展过程。

二 量化研究的基本方法

量化研究包括若干密切联系的操作步骤,每一步骤各有其不同的任务。实现量化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按照量化研究的操作步骤开展研究过程,并以审慎的态度对待研究过程中的每一环节。

1 研究目标的制定

研究目标是指研究者从事某项研究之前,必须确定下来所要达到的境地、要实现的愿望和将得到的结果[5]。教育科学量化研究旨在通过假设、实验验证、统计分析,从所研究的样本中概括出一般特征和普遍规律,从而对教育现象进行预测[6]。

那么,如何确定某一具体的研究目标呢?这就需要了解制定研究目标的依据,即确定研究目标的原因和理由。制定研究目标的依据有:(1)依据于研究假设;(2)依据于研究问题的困难程度;(3)依据于研究条件和环境。只有将这三方面依据综合考虑,统筹兼顾,才能制定出一项合适的研究目标。

2 研究对象的选取

研究对象就是被研究的单位或个人,它的选取是量化研究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研究对象选取的基本原则是能够代表总体。研究对象的选取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步骤:(1)明确规定总体;(2)选定抽样方法;(3)确定被试数量。

3 研究变量的分析

变量是指与研究问题有关而且是可以操作或测评的可变因素或条件,在教育科学的量化研究中被广泛应用的变量有自变量和因变量。具体来说,自变量是在实验中由研究者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因变量也叫反应变量,它是由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因变量具有可变性、外依性和可测评性的特征。另外,在量化研究中还可能涉及到其他的一些变量,如有机变量、中间变量和控制变量等。

4 测量工具的开发

测量工具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问卷是教育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测量工具,在量化研究中经常使用的问卷就是李克特量表。该类型量表是由一组与主题相关的问题或陈述组成,用来表明被调查者对某一事物的态度、看法、评价或意向。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五级量表形式,即对量表中每一题目均给出表示态度积极程度等级的五种备选评语答案(如“很不同意”、“不同意”、“说不准”、“同意”、“非常同意”等),并用1-5分别为五种答案计分。将一份量表中各题得分累加后即可得出总分,它反映了被调查者对某事物或主题的综合态度。一个良好的测量工具可以用信度和效度来衡量。

5 实验过程的设计

实验设计表现了验证实验假设的具体行为,体现出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的整体设想与综合处理。其具体过程就是研究者对自己该如何选择研究对象,如何组织实验,如何操纵实验变量,控制无关变量,测定因变量,如何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对实验的具体实施步骤等一系列至关重要的问题都进行具体思考,并在通盘筹划之后做出恰当安排的过程。

6 实验数据的处理

数据也称观测值,是实验、测量、观察、调查等的结果,常以数量的形式给出。数据分析的目的是把隐没在一大批看来杂乱无章的数据中的信息集中、萃取和提炼出来,以找出所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本文将主要介绍用于教育科学研究的几种推论统计,这也是教育统计学中较为重要、应用较多的内容。

(1)T检验:用于小样本时,两个平均值差异程度的检验方法。它利用T分布理论来推断差异发生的概率,从而判定两个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

(2)方差分析(ANOVA):其主要功能在于分析实验数据中不同来源的变异对总变异的贡献大小,从而确定实验中的自变量是否对因变量有影响。方差分析主要处理多于两个以上的平均数之间的差异检验问题。

(3)χ2检验:χ2检验适合于类别数据的统计分析,它能处理一项或多项分类的实际观察频数与理论频数分布是否一致,或有无显著差异的问题。其统计原理,是比较观察值与理论值的差别,如果两者的差异越小,检验的结果则不易达到显著性水平;两者的差异越大,检验的结果则可能达到显著性水平。

(4)线性回归:通过大量的观测数据,发现变量之间存在的统计规律,并用一定的数学模型表示出来,这种用一定模型来表述变量相关关系的方法就称为回归分析。如果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则两变量间的关系就可以拟合成简单线性回归方程。

7 研究结论的获得

研究结论主要是对实验中观察、记录和测定的结果(各种数据、现象和事实)作出理论的分析和解释,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来丰富和提高对实验结果的认识。阐述研究结论时,一方面要根据实验所取得的结果指出实验的研究假设是否成立,同时,还应当就实验中出现的某些特殊现象,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 量化研究的案例分析

案例名称:网络教学中基于Kolb学习风格模型的实证研究[7]。

1 研究目标

本案例所探讨的是以经验学习理论为基础的Kolb学习风格模型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者选择了与Kolb学习风格量表相关的在线学习行为作为测试的变量,目的在于发现Kolb学习风格、在线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联,以期为网络教学的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2 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实验中的被试来自于山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本科三年级的学生。开始时,有104名学生接受了Kolb学习风格量表的测试,作者从中选取了学习风格特征比较显著的40名学生作为实验中的被试。其中,每种学习风格类型包含10名被试。

实验中的被试都掌握了基础的计算机文化知识,例如,互联网的应用、通讯软件的操作和图象、文字处理软件的设计等。他们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也学习了部分利用Flash软件设计动画的入门知识。

(2)测量工具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Kolb[8]对学习过程周期进行了独特的分析,他认为学习过程周期由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组成,即具体经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积极实践,但不同的学习者对这四个环节的偏爱是不一样的。根据学习者对学习环节的偏爱程度,Kolb划分出四种学习风格类型,它们分别是:以具体经验和反思观察为主的发散型,以抽象概括和积极实践为主的聚合型,以反思观察和抽象概括为主的同化型,以积极实践和具体经验为主的顺应型。

Kolb根据自己的理论观点设计了《Kolb学习风格调查问卷》,该问卷最早的形式包括九组单词,每组四个词分别代表学习的四个环节。这一问卷形式相当简单,易于操作使用,但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所列词汇孤立出现,缺乏语义情境,因而相当抽象,被试难以准确地把握每一词汇的确切意义。

后来,Kolb本人以及其他一些心理学家对该问卷进行了修订、扩充,使其在语词的表述上具体了些,便于被试把握其确切意义,本案例中采用的便是修订、完善后的《Kolb学习风格调查问卷》。

(3)实验过程

本次实验中的任务是要求被试在网络环境下,运用Flash软件进行一个简单动画的设计,动画包括10个不同的文字效果,每种文字效果是1分,满分是10分。

实验是在学校计算机实验室进行的,实验中将40名被试划分成了10个小组,每个小组中有4名被试,其中发散型、聚合型、同化型和顺应型各1人。每次进入计算机实验室一个小组,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为被试提供了若干帮助其实现动画设计的辅助条件。首先,当小组中的被试进入实验室时,会被告知一个网站的地址,该网站包含了利用Flash进行动画设计的电子文档;其次,实验中被试具有观察其他被试计算机屏幕的权限;再次,被试可以随时利用通讯工具QQ与4名熟悉Flas设计的研究生进行在线交流。实验中还为每名被试配备了1名记录其在线学习行为的工作人员。

实验的持续时间是120分钟,开始时每名被试需接受20分钟的前测,即在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独立进行该动画的制作。前测之后,有10分钟的休息时间。随之,每名被试将继续接受90分钟的后测,后测期间,被试可以通过QQ与研究生交流,调用其他被试的计算机屏幕以观察其制作过程,浏览网站中的电子文档或者利用Flash制作文字动画,而工作人员会记录下被试在后测中的讨论时间、观察时间、阅读时间和制作时间。最后,利用SPSS软件处理实验中得到的各项数据。

(4)研究变量

相对于Kolb学习风格周期的四个环节,研究者选择了被试在设计动画时,四种不同在线学习行为的持续时间作为实验中的研究变量。它们分别是具体经验阶段所倾向的在线讨论行为的持续时间,反思观察阶段所倾向的在线查看其他被试计算机屏幕的持续时间,抽象概括阶段所倾向的在线阅读网络电子文档的持续时间以及积极实践阶段所倾向的利用Flash制作动画的持续时间。

3 研究结果(即实验数据的处理)

本案例在实验数据的处理中,主要对学习风格类型、在线学习行为的持续时间、测试成绩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行了量化分析。

(1)学习风格类型与在线学习行为持续时间的联系

学习风格类型与在线学习行为持续时间之间的联系,可以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式来加以研究。从原始数据中研究者发现,所有的被试都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在线制作,其平均值为55.9分钟。仅有5名被试用了1或2分钟的时间通过调用其他被试的计算机屏幕来观察其动画的制作过程,另外35名被试都没有花费时间来观察他人的计算机屏幕。方差分析的结果也显示出,不同学习风格的被试在在线制作时间和观察时间上,并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但不同学习风格的被试在在线讨论时间和阅读时间上,都表现出了显著性差异。

为了找出具体是哪些学习风格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本研究采用Scheffé事后检验的方法对在线讨论时间和阅读时间的数据进行了进一步分析。通过多重比较的方法发现,显著性差异主要来源于倾向抽象概括的聚合型、同化型被试与倾向具体经验的发散型、顺应型被试之间。也就是聚合型和同化型的被试花费了更多的时间用于在线阅读,而发散型和顺应型的被试则花费了更多的时间用于在线讨论。

(2)学习风格类型与测试成绩的联系

虽然本研究中的被试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学习过Flas设计的入门知识,但由于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缺乏相应的实践练习,大多数被试已经遗忘了所学的动画设计知识。实验的前测中有33名被试没有设计出任何的文字动画效果,只有7名被试完成了1个文字动画效果的设计,这其中包括2名聚合型的学习者,1名发散型的学习者,1名同化型的学习者以及3名顺应型的学习者。另外,在实验的后测中也没有被试能够完成所有的10个文字动画效果。从前测和后测的成绩来看,实验中文字动画效果的设计任务对被试来说是有难度的。

实验中每个被试的测试成绩是通过后测成绩减去前测成绩得到的,其平均值为4.68分。为了分析学习风格类型与测试成绩的联系,研究者将每个被试的成绩归属为高分或低分之列。具体标准为高于5分的属于高分组,低于5分的属于低分组。最终,实验数据通过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的方法处理。其结果表明不同学习风格的被试在测试成绩上并无显著性差异(χ2(3, N=40)=2.707,p=0.538)。

(3)测试成绩与在线学习行为持续时间的联系

研究者通过建立多重线性回归方程论证了测试成绩与在线学习行为持续时间之间的联系。其中,因变量是被试的测试成绩,自变量分别是在线讨论时间、观察时间、阅读时间和制作时间。从模型的测定系数看出,自变量的变化解释了因变量变化的60.8%,表1中列出了多重线性回归模型中回归系数的分析结果。

4 研究结论

(1)学习行为与学习风格类型的一致

在实验结果的分析中,研究者发现不同学习风格的被试在在线讨论时间和阅读时间上表现出了显著性差异,即聚合型和同化型的被试花费了更多的时间用于在线阅读,而发散型和顺应型的被试则花费了更多的时间用于在线讨论,这一点与Kolb的学习风格理论是一致的。Kolb认为聚合型和同化型的学习者具有抽象概括的特点,抽象概括的学习者注重对符号的理解,擅长在非人际环境中以及权威指导下的学习,因此,聚合型和同化型的学习者倾向于通过阅读网上提供的电子文档来学习动画的设计;发散型和顺应型的学习者具有依靠具体经验学习的特点,该类学习者强调由情感体验和实际经验而导致的学习,善于与学习伙伴间的沟通和交流,因此,发散型和顺应型的学习者倾向于通过QQ与擅长动画设计的研究生进行讨论,由此获得动画设计的方法。

另外,实验中不同学习风格的被试在在线制作时间和观察时间上,并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其原因可能在于实验环境的限制和实验任务的特殊性造成的。首先,被试感到通过观察其他被试的计算机屏幕来学习动画的设计是比较困难的,因此,绝大多数被试都没有花费时间来观察他人的计算机屏幕。其次,要完成该动画设计,被试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动画的制作,所以,实验中所有的被试都花费了一半以上的时间用于动画的制作。

(2)测试成绩与学习风格类型的相关

过去的研究表明,不同学习风格的被试在利用计算机作为媒介进行学习时,呈现出不同的学习结果。例如,Henke等人[9]曾经宣称在基于计算机的学习中,聚合型和同化型学习者的学习结果要好于其他类型的学习者。然而,本研究中的数据经过卡方检验后,显示出不同学习风格的被试在测试成绩上并无显著性差异,这一点是出乎研究者预期的。同时,研究者也发现,虽然被试之间的测试成绩并没有显著性差异,但聚合型和同化型学习者测试成绩的平均值还是要高于发散型和顺应型学习者,这一点与表1中多重线性回归模型中回归系数的计算结果是一致的。从表1看出,在线阅读的标准偏回归系数是0.302,在线讨论时间的标准偏回归系数是0.009。数据表明在线阅读时间对测试成绩的影响比在线讨论时间大,也就是花费了更多时间进行在线阅读的聚合型和同化型学习者,其测试成绩的平均值要高于那些花费了更多时间进行在线讨论的发散型和顺应型学习者。

参考文献

[1]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179.

[2] 谢艳.教育研究的两大研究取向初探[J].云南电大学报,2004,6(3):31-33.

[3] 张伟香.量化研究―一笔不可缺少的教研资源[J].教学研究,2008,(1).

[4] 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5] 喻立森.教育科学研究通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6] 鲜兰.论教育研究中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结合[J].教学研究,2008,(2).

[7] 陆宏.网络教学中基于Kolb学习风格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3):41-44.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