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自然灾害特征集锦9篇

时间:2023-08-04 17:19:23

自然灾害特征

自然灾害特征范文1

关键词:国际投资 灾害风险 风险防范

近年来,日本海啸等世界范围内重大自然灾害日益频发,对当地经济发展、环境质量影响巨大,同时也重创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及相关产业部门,对国际资本流动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2011年自然灾害导致世界范围内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800亿美元,其中因灾导致的国际投资损失超过2300亿美元。因此,如何有效防范灾害风险已成为国际投资环境风险评估中的重要内容。

一、国际投资灾害风险防范的基本原则

灾害经济影响过程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加大了国际投资风险评估的难度,但是,如果按照灾害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两方面进行了充分调研,掌握丰富的第一手调查资料,通过进行综合评估将灾害风险控制在有效范围之内。首先,需要确定投资国所处的自然地理、资源禀赋方面的条件特征,大致确定可能发生的灾害种类、发生频率与周期;其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类型、技术特征,评估灾害损失分布范围。最后,将灾害的自然特征、地理分布、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影响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评定未来若干年内灾害对所在国家投资产业、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采取有效的金融、技术、政策应对性措施,从而大大降低灾害发生对国际投资的影响。

二、影响国际投资的主要灾害类型

国际投资必须综合考虑所在国的具体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此确定可能面临的灾害种类。综合来看,按照致灾因子的不同,我们可以将世界范围内的灾害现象划分为自然灾害、人为灾害。自然灾害与地球及其各圈层运动变化规律存在着必然联系,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等相互对应不同类型的灾害现象,主要包括地质灾害、生物灾害、气候灾害、水文灾害、海洋灾害等。人为灾害是指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由于人类社会活动引起的自然变异所造成的灾害,主要包括:破坏水土生态环境引起的自然灾害,例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土地盐渍化等;过量开发水资源引起的自然灾害,例如地面沉降、塌陷、地裂缝、海水入侵等;因物理、化学、生物污染环境引起的灾害,如赤潮、酸雨、大气污染等;采矿引发的自然灾害,例如岩浆、突水、瓦斯爆炸等;工程与生产活动引起的自然灾害,例如滑坡、塌方、水库诱发地震等;人类过失行为引起的自然灾害,例如森林大火等。

三、灾害风险防范评估的主要因素

在国际投资环境分析中,灾害经济影响具有不确定、不可控、动态变化的特征,因此,灾害风险评估必须结合具体灾害的类型、地点、时间、物理化学特征以及发生国家地区的社会经济特征,

(一)灾害类型

按照气候地质条件与水文方面的特征,我们将灾害区分为气候水文性灾害与地理性灾害。前者指洪涝、干旱、飓风与风暴潮等灾害现象,后者指地震、泥石流等地质构造类灾害现象。

一般来说,气候性灾害对经济的影响范围要大于地理性灾害。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农业部门遭受洪涝、干旱等气候性灾害影响的可能性最大,对于那些以传统农业作为支柱产业的中小国家来说,气候性灾害对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往往造成全面深重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地理面积狭小的岛屿型国家或地区来说,飓风、热带风暴等灾害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过量降水与降水稀少导致的洪涝、干旱都会对农业生产形成不良影响。干旱持续时间长,分布地区广,对农作物种植和牲畜养殖影响是广泛的,有时若干个国家同时遭受干旱的影响,如非洲撒哈拉地区曾出现过连续几年的持续性干旱,东南部非洲地区的干季和湿季持续时间有时能达到10年以上。台风(飓风)等热带风暴性灾害对经济的影响可能是区域性的,但是对于斐济、多米尼加这些岛屿型国家的影响则是毁灭性。这些周期或半周期性气候性灾害不但对农业造成直接危害,而且导致公共基础设施和生产设备的毁坏,降低社会总产出水平。相对于洪涝、干旱等气候性灾害,地震性灾害的影响面积较小,但是,它们对有形物质财产、社会基础设施、工农业生产设备等破坏性较大,且发生不确定,较短时间内自然变异力量集中爆发,产生极强的破坏力,特别是对于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大城市。

另外,不同灾害类型所具有的风险发生形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台风、飓风等气候性灾害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和周期性,这将使社会经济活动产生一定的适应性。同时其具有的持续性、周期性特征,也有利于人们掌握灾害发生周期、风险分布状况,将这些因素作为大规模商业性投资决策风险的评估因素。相比之下,从公共性和私人性投资决策角度,地理性灾害发生规律则不易掌握,特别是一些极端性地理性灾害事件发生不确定性更高,不利于积累灾害影响的历史资料,因而地理性灾害较之气候性灾害对国际投资的影响也最大。

(二)自然地理条件与资源禀赋

灾害现象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与时间性,一些特定类型的自然灾害只发生在特定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与水文条件之下。例如,台风(飓风)等热带风暴生成的前提是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定海洋低压气旋以及大洋环流,这些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只存在于东亚太平洋沿海地区和北美洲南部大西洋地带。同样,日本多地震、火山灾害是和日本列岛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接地带的环太平洋地震带有关。因此,灾害类型、自然特征与灾害发生地区的生态环境、地理特征密切相关,多样的生态环境与复杂的地理特征影响到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性。在通常意义上,生态系统中凡处于两种以上的物质体系、能量体系、结构体系和功能体系之间所形成的界面以及围绕该界面向外延伸的过渡地带或边缘地带统称为生态环境脆弱带。在相对稳定的地理环境下,某一地区所拥有的资源禀赋状况往往决定着区域内人口密度、产业类型与分布、生产技术等经济要素的空间配置,这也是我们评估国际投资风险的重要内容。人口越密集,工业越发达,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就越高,而且各种人为性灾害发生更为频繁,因此,国际投资必须综合考虑投资项目的产业类型、资源储备、技术特征、空间布局,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不必要的灾害性损失。

(三)社会经济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构成情况、工业部门构成以及区域经济分工、地区工业布局。

经济结构作为影响灾害影响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体现在产业关联性、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农业生产部门对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可能性大,因此,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传统经济结构易受气候性灾害影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部门,这又可能要影响到农业关联部门,如食品、服装等行业。在区域经济联系方面,根据刘易斯模型传统经济在不同地区之间发展程度存在较大差距,地区之间经济协作性、互动性不强,所以农业部门或农村地区遭受到自然灾害影响,但也仅限于对某一产业的影响,通过产业之间与地区之间经济联系渠道扩散灾害经济影响的可能性低,表现为一个由强到弱逐渐扩散、递减的影响传播过程。相反,对于一个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其分工专业程度高,地区经济布局合理,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很高,灾害不但对农业等基础性产业部门产生影响,还能扩散波及到制造加工业、金融、运输、通讯等产业部门,通过产业部门之间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经济联系而扩散传播起来,各产业、地区经济影响系数越高,影响波及效果越明显,则灾害经济易损性程度就趋高。例如,2003年,横扫美国南部地区的“阿卡里娜”飓风灾害对当地社会经济的最大影响不在于物质财富损失,而是间接导致的国内汽油价格的上涨,影响到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石油期货甚至联邦基准利率,从而引起美国国内不同部门与地区之间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在1400多亿美元的全部经济损失中间接损失就达到860多亿美元。

参考文献:

①吴定富. 中国风险管理报告2010[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②刘新立. 风险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③邹铭,范一大等.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预警体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④杜玉平. 跨国信贷业务中的国家风险评估[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4)

⑤徐丽娜,王新新.浅谈跨国并购中的国家风险评价[J]. 上海会计,2006(1)

⑥王红蕾,吴晶妹.国家风险测评方法研究[J].经济经纬,2008(3)

自然灾害特征范文2

摘 要:在统计广西2015年暴雨洪涝灾情数据的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暴雨洪涝灾害的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暴雨洪涝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5年广西暴雨洪涝灾害月际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5月、6月和9月;中东部地区的暴雨洪涝灾害危险高,而西南地区的暴雨洪涝灾害危险性低,其中南宁市的暴雨洪涝灾害危险性最大,防城港市和崇左市的危险性最小。

关键词:暴雨洪涝灾害;承灾体;危险性评价;时空格局

中图分类号 P5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6-0021-04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of Flood Disaster in Guangxi in 2015

Liao Chungui et al.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 Change and Resources Use in Beibu Gulf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Ministry of Education,Nanning 530001,China;Guangxi Key Laboratory of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Intelligent Simulation(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Nanning 530001,China;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Nanning 530001,China)

Abstract:Records for rainstorm-floods in Guangxi in 2015 were analyzed for disaster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of flood disast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disasters on international distribution,the summer is most concentrated;the risk assessment of flood disaster is the most in Nanning ,and the lowest in Chongzuo or Fangchenggang .

Key words:Flood disaster;Index CH;Risk assessment;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暴雨洪吃趾κ怯沙て诒昊蚪邓而造成大量积水和径流淹没低洼地区造成的人口、经济财产损失的自然灾害[1],在全球气候变暖环境下,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及影响范围不断上升[2]。我国的暴雨洪涝灾害大部分是由暴雨引发的,其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大、造成经济损失高[3]。自然气象灾害引起的农作物受灾面积也出现不断增加的趋势[4]。我国每年因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在100亿元以上[5]。2015年中国有20多个地区发生暴雨洪涝灾害,受灾人口约有2 000万人;造成的紧急转移安置人口约有100万人和4.4万间房屋倒塌。暴雨洪涝灾害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命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而处在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的广西降水丰富、暴雨量大,每年暴雨引发的泥石流等灾害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威胁。据统计,2015年广西洪涝灾害,造成约有300万人受灾,而因灾死亡有28人,有16.7万hm2农作物受灾,其中成灾有8.7万hm2;有7 000多间房屋倒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2亿元。因此需要对广西洪涝灾害的时空特征及危险性进行研究,切实为广西减灾防灾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目前,国内外对洪涝灾害时空格局特征和洪涝灾害的危险性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如陈香等人根据福建省气象灾害年鉴提供的数据资料,对福建省的暴雨洪涝灾害时空格局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具有针对福建沿海地区的防灾减灾对策[6-7];杨佩国等人利用EM-DAT中的灾害记录数据资料,对亚太地区近20a洪涝灾害的时空特分析[8];廖永丰等人对我国21世纪初发生的的自然灾情,进行空间分析[9],景垠娜等人利用GIS对上海浦东新区暴雨内涝灾害的危险性分析[1];李香等人利用GIS技术对海南岛暴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价[10];马国斌等人对中国短时洪涝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研究[11];樊高峰等人用GIS对浙江省暴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价[12];张振国等人运用情景模拟对城市社区暴雨内涝灾害的危险性进行分析[13];范擎宇等人对松花江流域暴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14]。还有学者对广西暴雨洪涝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风险评估与区划、防御对策等进行相关研究[15-21]。广西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区内有红水河、南流江、西江等流域,河网密度大,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每年暴雨出现的次数较多,而且降水历时较短暴雨量大,区内的河流水位变幅大,喀斯特地区范围广排水不畅,遇到暴雨容易引发洪涝灾害。基于上述研究,本文采用灾情数据的数理统计方法,搜集了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暴雨洪涝灾害的灾情数据资料,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暴雨洪涝灾害的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暴雨洪涝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价,为广西防灾减灾的规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 根据暴雨洪涝灾害的时空特征与危险性评价的基本要素分析,文中所用统计数据来自2015年广西统计年鉴,包括各县的行政面积、人口、GDP及耕地面积。应用广西地情网、广西气象局网站的暴雨洪涝灾害统计资料,以及广西民政厅的《灾情快报》中各县的受灾人口、直接经济损失和农作物受灾面积等资料。

1.2 暴雨洪涝灾害的危险度指标及评价方法

1.2.1 暴雨洪涝灾害的危险度指标 暴雨洪涝致灾和成灾的程度由多种因素决定,暴雨洪涝灾害时空方面出现差异。暴雨洪涝灾害的形成与发展与暴雨灾害天气和影响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状况等有关联,在暴雨洪涝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的选取上,包括灾次ZC和承灾指数CH。

[灾次ZC=Ni(i=1,2,3…14)] (1)

当有暴雨洪涝灾害发生时,Ni=1;没有暴雨洪涝灾害时,Ni=0。

[CH=a+b+c3] (2)

式中的a、b、c分别代表人口密度等级数、耕地面积等级数和地均GDP等级数,a、b、c的取值范围在1~6,灾次ZC和承灾指数CH指标的分级标准见表1。

1.2.2 暴雨洪涝灾害的危险度评价方法 根据王静爱等人的研究[22],以ZC和CH的等级数构建广西暴雨洪涝灾害危险度指数W,

[W=ZC等级数+CH等级数2] (3)

式中的ZC和CH分别代表暴雨洪涝灾害的灾次和承灾指数。最后以地级市为单位制图单元编制出暴雨洪涝灾害危险度评价图。

2 暴雨洪涝灾害时空特征

2.1 时间分布特征 广西南临北部湾,常受到台风等天气系统的影响,容易形成致洪暴雨。2015年5―11月,广西共发生14场暴雨洪涝灾害,涉及14个地级市,80多个县,受灾人口达300多万;其中较大范围的有11场。暴雨洪涝灾害从4月下旬_始出现,主要集中在5月、6月和9月。由图1可知,2015年广西暴雨洪涝灾害事件中,5月18日这次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最高达9 500万元;受灾人口最多的是发生在7月31日这次暴雨洪涝灾害,其受灾人口高达101.87万人;6月15日这次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最大高达4.9万hm2,占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的29.4%。广西暴雨洪涝灾害年内分布不均,夏季最为集中。

农作物受灾面积和直接经济损失对比

2.2 空间分布特征 强降水是引发暴雨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广西降水的空间分布受到不同的地形地貌等条件的影响。从地势上看广西西北高东南低,受到地形的影响,全区降水分布差异明显,西北喀斯特石灰岩地区排水不畅,暴雨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利用广西气象局网站2015年各类暴雨洪涝灾害统计资料,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的《灾情快报》中各县的受灾次数、受灾人口、直接经济损失和农作物受灾面积的数据资料,分析暴雨洪涝灾害灾次的空间分布。由图2可知广西各地级市发生暴雨洪涝灾害的灾次在空间分布上差异较大,河池、南宁以及百色的灾次位居前三,发生的暴雨洪涝灾次分别为16次、12次和12次;崇左的暴雨洪涝灾次最少,仅有1次。在空间分布上总体表现由东北部地区向西南部地区减小,其中发生灾害的次数中桂东>桂北>桂中>桂南>桂西。桂东地区在2015年共发生28次,发生的暴雨洪涝灾害最多,占总数的27.2%;桂西地区发生的暴雨洪涝灾害次数最少,仅有13次。

1

3 暴雨洪涝灾害的危险性评价

3.1 暴雨洪涝灾害承灾体特征 暴雨洪涝灾害承灾体指数CH表示暴雨洪涝灾害发生地区的承灾体强度,是地区单元人口密度、耕地面积和地均GDP的综合指标。地区承灾体指数值越高,表明地区承灾体潜在的危险性越大。2015年广西14个地级市的平均承灾体指数为3.24,属于第3等级,表明全区承灾体潜在的危险性在中度水平。由图3可知,暴雨洪涝灾害的承灾体在空间分布上总体表现由中南部地区向西北部地区减小的特点。南宁、玉林、北海的承灾体指数位居前三位分别为4.7、4.7和4.3,承灾体指数3~3.5的城市有钦州、柳州、桂林、来宾、崇左,梧州和百色的承灾体指数2.5~3。承灾体指数低于2.5的有河池、防城港、贺州。

3.2 暴雨洪涝灾害的危险度 暴雨洪涝灾害的危险度是灾次与承灾体综合评价的结果。由图4可知,2015年广西14个地级市的平均危险度指数为3.03。广西暴雨洪涝灾害的危险度指数桂东>桂中>桂北>桂南>桂西。暴雨洪涝灾害的危险度在空间分布上总体表现由桂东桂中地区向桂西南地区减小的趋势。由图4可知,南宁、玉林的危险度指数都超过5,南宁市的危险度指数甚至高达5.5万人;梧州市、北海市、河池市、百色市的危险度指数也在3.5以上,防城港市、崇左市的危险度指数最低在2以下。由此可知,南宁的暴雨洪涝灾害危险性最大,防城港市和崇左市的危险性最小,广西中东部地区暴雨洪涝灾害危险高,而西南地区的暴雨洪涝灾害危险性较低。

4 结论与讨论

采用2015年广西地情网、广西气象局网站的各类暴雨洪涝灾害统计资料,以及广西统计年鉴等资料对广西暴雨洪涝灾害的时空格局和危险性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利用2015年的灾情数据,重建了广西暴雨洪涝的时空特征,客观地反映2015年广西暴雨洪涝灾害的分布规律,暴雨洪涝灾害月际分配不均,夏季最为集中,暴雨洪涝主要发生在5月―11月。暴雨洪涝灾害的灾次数空间差异大,总体表现由东北部地区向西南部地区减小,其中河池市的灾次最高。

(2)暴雨洪涝灾害承灾体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中南部地区向西北部地区减小。南宁的暴雨洪涝灾害危险性最大,防城港市和崇左市的危险性最小,广西中东部地区暴雨洪涝灾害危险性高,而西南地区的暴雨洪涝灾害危险性低。

参考文献

[1]马宗晋.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总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1―21.

[2]景垠娜,尹占娥,殷杰,等.基于GIS的上海浦东新区暴雨内涝灾害危险性分析[J].灾害学,2010,02:58-63.

[3]丁一汇,张建云.暴雨洪涝[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

[4]孟翠丽,匡昭敏,李莉,等圣.基于GIS的广西暴雨灾害风险实时评估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6:184-189.

[5]陈J,史培军.自然灾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陈香. 福建暴雨洪涝灾害时空格局与减灾对策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1:104-108.

[7]陈香,王静爱,陈静. 福建暴雨洪灾时空变化与区域划分的初步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7,06:1-7.

[8]杨佩国,胡俊锋,于伯华,等.亚太地区洪涝灾害的时空格局[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1:74-81.

[9]廖永丰,赵飞,王志强,等.2000-2011年中国自然灾害灾情空间分布格局分析[J].灾害学,2013,04:55-60.

[10]李香,赵志忠,张京红,等.GIS技术支持下的海南岛暴雨灾害危险性评价[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193-197.

[11]马国斌,蒋卫国,李京,等.中国短时洪涝灾害危险性评估与验证[J].地理研究,2012,01:34-44.

[12]樊高峰,何月,顾骏强. 基于GIS的浙江省暴雨灾害及其危险性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2,32:293-299.

[13]张振国,温家洪.基于情景模拟的城市社区暴雨内涝灾害危险性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S2:478-482.

[14]范擎宇,何福红,马国斌,等.基于过程降雨的暴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松花江流域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6,02:100-104+110.

[15]覃卫坚,李栋梁,王慧,等.近50年广西大范围暴雨的大气环流异常分析[J].高原气象,2014,02:515-521.

[16]李翩迹汪明,史培军.湖南暴雨洪涝灾害损失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4:429-434.

[17]张雅昕,王存真,白先达.广西漓江洪涝灾害及防御对策研究[J].灾害学,2015,01:82-86.

[18]黎琮炜,覃卫坚,高安宁.1961―2013年广西洪涝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5,01:80-85.

[19]莫建飞,陆甲,李艳兰,等.基于GIS的广西农业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J].灾害学,2012,01:38-43.

[20]黄明策.广西暴雨时空分布特征[J].广西气象,2006,03:9-13.

[21]梁玉莲,黄丹萍,黎美宏,等.基于GIS的南宁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J].气象科技,2013,05:934-939.

自然灾害特征范文3

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青少年认识自然灾害的类型,识别自然灾害来临时的信号,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直接灾难和次生灾害,使青少年具备相应的面对自然灾害的策略。

二、应知内容:

1、常见的自然灾害的类型

2、自然灾害来的特点

三、应会内容:

1、如何识别自然灾害的信号

2、面对自然灾害怎样应对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常见自然灾害的类型,自然灾害来临前的信号及识别。

2、难点:减少和避免自然灾害带来的伤害,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应对策略

五、教学流程:

1、课程导入:(5分钟)

各位同学好!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小节目,节目叫做《平安讲堂》,下面演出即将开始。

*(播放《平安讲堂》)

2、知识介绍:(20分钟)

刚才看了节目,我们看到了自然灾害带给人们的灾难,面对自然灾害我们有时很无能为力,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科学认识自然灾害,是不是可以避免和减少很多不必要的伤害呢?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下自然灾害吧!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自然灾害?它的类型和特点有哪些?

*(播放课件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现在请同学们来告诉老师好不好?

同学发言:例举很多自然灾害类型。

(播放课件自然灾害的类型)

总结归纳: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

气象灾害:暴雨, 雨涝,干旱,龙卷风,雷电等。

海洋灾害:台风海啸:海啸,海浪,赤潮,厄尔尼诺的危害。

洪水灾害:暴雨灾害,山洪,融雪洪水,冰凌洪水,溃坝洪水。

地震灾害:构造地震,陷落地震,矿山地震,水库地震等。

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崩塌等。

农作物、生物灾害:病害,虫害,草害,鼠害。

森林灾害:病虫害,火灾。

自然灾害的特点:自然灾害的特点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方面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很广。不管是海洋还是陆地地上还是地下、城市还是农村、平原、丘陵还是山地、高原,只要有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就有可能发生。

二是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区域性,这是由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决定的。

第三,自然灾害具有频繁性和不确定性,全世界每年发生的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非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和规模等的不确定性,又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难度。

第四,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不重复性,主要指在自然灾害中,它们的发生都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人们常说的某种自然灾害 “十年一遇、百年一遇”实际上就是对自然灾害周期性的一种通俗描述。

第五, 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具有严重性。例如,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干旱、洪涝等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都是十分严重。

第六,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始终充满着矛盾,只要地球在运动,自然灾害就不可能消失,从这一点看, 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充满智慧的人类,可以在越来越广阔的范围内进行防灾减灾,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从这一点看, 自然灾害又是可以减轻的。

3、避免和减少自然灾害伤害的措施(10分钟)

前面我们了解到了自然灾害的类型,自然灾害来的特点,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怎样避免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伤害。

首先识别常见自然灾害来临前的信号:

灾害前兆就是灾害发生前的一些迹象和征兆,可以统称为灾害发生的前兆。

地震一般都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一般表现为自然界突然发生的某种与地震发生有关的变异,是地震前大自然的警告信号。

龙卷云除具有积雨云的一般特征以外,在云底会出现乌黑的滚轴状云,当云底见到有漏斗云伸下来时,龙卷风就可能出现。

当发现河(沟)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并夹有较多的柴草、树木,都可确认河(沟)上游已形成泥石流。

雷击是由雷雨云产生的一种强烈放电现象,电压高达1亿至10亿伏特,电流达几万安培,同时还放出大量热能,瞬间温度可达1万摄氏度以上。其能量可催毁高楼大厦,能劈开大树,击伤人畜。

海啸发生前,是有征兆的,比如,深海鱼浮上海滩等征兆可预报海啸,海底的突然下沉,会引起水流向下沉的方向流动,从而出现快速的退潮。

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那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减少自然灾害给我们造成的伤害呢?

师生互动:让学生先来说说怎样避免和减少自然灾害的伤害,之后教师归纳总结。

*(播放课件我来保护我自己)

1、沉着冷静,避免慌乱。

2、观察环境,迅速撤离。

3、自救互救,预防疾病。

4、精神保护,常记心里。

4、小结(5分钟)

*(播放小结课件)

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我们了解自然灾害的类型,自然灾害的特点,自然灾害来临前的信号,现在复习一下,看看还记得吗?提问一个问题:如何避免和减少自然灾害给我们造成的伤害?与学生共同回答。

自然灾害特征范文4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自然灾害;城市化道路

城市是社会和时代进步的标志,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我们以发展经济为重点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并成功的完成了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目标,但是资源的短缺和不合理利用也留给新世纪一系列复杂生态问题。如自然植被衰退、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沙尘暴肆虐,地表地下水体污染、地下水大面积超采等严重的生态后果,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不仅是国民经济遭受了重大损失,并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自然灾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自然环境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它既为城市建设提供资源和场所,又制约城市的发展。随着城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城市人口的集中,城市发展对环境的冲击亦更加强烈,特别是城市由二维平面开发转向三维空间开发,城市工程建筑活动和工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与日俱增,由此而引起灾害频繁发生[1]。本文主要研究在自然灾害约束下塔里木盆地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选择。

1.研究区概况

塔里木盆地地处新疆南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及和田地区5个地州42个县市在行政区域上属于塔里木盆地,土地面积105 万km2,约占新疆土地面积的64%,四周被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及帕米尔高原所环绕,东西长1400km,南北宽520km。2010 年共有人口1201 万人,占新疆总人口的55.08%,是我国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3%。根据统计年鉴资料计算,塔里木盆地城市化从1955年的9.74%上升到2000年的21.96%。塔里木盆地由于其特殊的地理背景,使其成为我国北方自然灾害种类较多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2]。塔里木盆地五地州的42县市,在1949-1990年间,共发生了地震、旱灾、洪灾、暴雨、风灾、雹灾、雷击、病虫害、火灾、泥石流、滑坡、塌方、寒流、霜冻和雪灾等十几种自然灾害类型共1526次。其中,雹灾发生了502次,洪灾483次,暴雨灾害392次,风灾291次,这四种灾害发生的频次占灾害总次数的74%,使其成为该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频繁的自然灾害给城市化的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损失。[3]

在塔里木盆地城市发展的同时,自然灾害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不断增加。根据民政局统计资料显示:在喀什地区,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从2000 年的3.9 亿元增加到2009 年的12.38亿元。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从2006年的2968.5 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8155万元。由此可见自然灾害对塔里木盆地城市发展的约束性愈来愈强,因而研究塔里木盆地在自然灾害约束下城市化发展的道路是必要的和有意义的。

2.城市化与自然灾害相互作用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从其实质来看,它是一个人口经济化、社会化和产业的高级化过程[4]。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推动了区域社会经济的进步与优化,同时也改变了城市中自然景观的格局,引起城市气候系统、地表和地质的变异,增加了诱发自然灾害的可能性。自然灾害是由自然事件或力量为主因造成的生命伤亡和人类社会财产损失的事件[5],自然灾害具有损害性的特征,城市化的发展使城市的人口、物质财富、基础设施和建筑物等高度集中,自然灾害如果袭击了城市就可能造成城市较大生命伤亡和社会财产损失严重。自然灾害对城市的损害,使得人类加强了对自然灾害的形成、特征、内在机制和规律的研究,开始了一系列的减灾和灾害预防工作。自然灾害不仅仅由自然因素引起,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强。因而要正确认识、协调城市化发展与自然灾害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走“人地”和谐的道路。

3.塔里木盆地自然灾害概括及形成原因

3.1塔里木盆地自然灾害的空间概况

塔里木盆地自然灾害具有很强的空间变化特征,表现为灾害次数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在空间上主要呈条带状或块状的分布格局。从行政区划上看,塔里木盆地有2个自然灾害频发区,分别是阿克苏地区和喀什地区,这两个地区各灾害频次之和占其对应灾害总和的比例分别为:66%、72%、54%、79%。总的分布特点是:山区多,山区与盆地交界地带多,盆地内部较少;灾害发生频次以盆地北部最为集中,表现出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基本格局。

从单个灾害类型具体分析来看:洪灾在空间上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塔里木盆地北部的和西部,呈块状分布。暴雨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或靠近山区的地方,风灾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分布范围广、影响区域多、连片分布的特点。在分布范围上超过76%的县市都受到较严重的风灾影响。在空间上沿东北-西南轴向上呈连续分布,在空间上呈“多核”分布的特点。雹灾在空间分布上形成“Y”字形的树杈状分布的特点,而围绕其周围的周边县城形成雹灾的次高发区。

4.2 灾害空间格局特征的成因分析

塔里木盆地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周围高山环绕,距离水汽来源远,能入境的湿气流少,是我国主要的荒漠区。北有天山,南有昆仑山及阿尔金山围绕,形成山地、绿洲、荒地沙漠的地貌特征。塔里木盆地具有典型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气候干燥。位于盆地中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占据着盆地的大部分 盆地夏季酷热,冬季寒冷,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降水量少,风沙多,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6]。降水集中在山区,山地降水和高山融雪为平原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平原降水少,使得绿洲面积小而荒地沙漠面积大。从地质基础来看,塔里木盆地山地多位于地质构造活动区,并受冰缘气候作用强烈,前山地及山前倾斜平原由松散的第四纪沉积物组成,地表植被稀疏,再往下是有冲积细土组成的平原,是自然灾害形成的地质基础。

阿克苏地区和喀什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山区和天山南坡中山段的前山地带,这里是暴雨多发地带,易形成暴雨型洪水[7]。塔里木盆地西部山区和天山南坡中段的许多较大河流多发源于山体高大、冰川广布的天山山脉,这些河流以冰雪融水型洪水为主,有些河流如叶尔羌河还引发突发性冰川洪水[8]。强降水汇集成大的径流易引发灾害,比如山洪、暴雨型洪水等。地形和低空气流方向成为影响一个区域降水的重要因素之一,地形对气流具有抬升和阻挡作用,暖气流在行进中受山地阻挡会被迫抬升,遇冷凝结降水,因而在山地迎风坡多形成暴雨[9]。全年大风日数的分布规律与大气环流形式和地形有很大关系[10]。大风进入南疆的通道有3个:一是从阿拉山口经新源、巴音布鲁克到阿克苏北部、巴州北部,北疆大风翻越天山进入南疆;二是从乌鲁木齐到达坂城的天山谷地进入南疆;三是从东疆风口进入南疆[11],在大风行经区域上易形成分布范围广、影响区域多的风灾区。冰雹的产生往往与当地的地形有密切关系[12]。塔里木盆地冰雹的地理分布西部多于东部,山脉的背风面多于迎风坡,山间盆地、谷地带多于开阔的平原地区,向东开口的喇叭形河谷地区多而盆地中心少[13]。比如地处盆地的巴音布鲁克年均降雹次数多在14次以上;南疆西北部的阿合奇-阿克苏,西部的乌恰-喀什等地,均位于向东的喇叭形的河谷地带,相对来讲,降雹次数多于其他地区[14]。

在现代社会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已经大于环境本身带给人类的灾害,人类活动已极大地改变了塔里木盆地原有自然生态环境的分布格局与面貌,其集中表现在人工的生态系统代替了天然的生态系统。人类为了生存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改造和索取程度越来越大,使得干旱生态环境的极端脆弱性得到充分显现[15]。

4.自然灾害约束下塔里木盆地城市化发展的原则和道路选择

面对未来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大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在2012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议中,明确提出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的新目标。

4.1.塔里木盆地城市化发展的原则

4.1.1.因地制宜

塔里木盆地以山地、绿洲、荒地和沙漠为主要地貌特征,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在发展中要取长补短,如取光热资源丰富的长处来发展果木,现在有的地方把它发展的不错,如库尔勒的梨、和田的大枣、喀什的石榴和巴旦木等,发挥其优势,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如果发展不能为广大人民谋求更好的福利,还会造成毁灭性的灾害。楼兰古城的消失并不是一个意外,以史为鉴在今后的城市化发展既要从城镇数量少、规模小,城镇结构不合理,布局分散的全局出发,又要从天然植物稀少,生态类型复杂多样,生态系统脆弱,风、沙、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等的实际出发去规划和发展5地州的城市化。

4.1.2.现代化与民族化相结合

塔里木盆地是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既要把现代社会城市化的新元素注入塔里木盆地,还要继承和发扬维吾尔民族的优秀传统,并且要尊重和保持他的民族性,这样我们就能不断地使得塔里木盆地的城市化发展与发达地区、国家,甚至和世界接轨。在发展中开创民族性和现代化相结合的适合塔里木盆地发展的道路。

4.1.3.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2012年正式对外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作为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把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求;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把深化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和合作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塔里木盆地的发展要跟随国家的策略,走出一条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道路。

4.2塔里木盆地城市化发展的道路选择

4.2.1.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城市化

南疆地域辽阔,光热资源丰富,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日照充足。全年日照时数达2200~340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0~70%,是我国日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丰富的光热资源利于植物光合作用,不仅使瓜果等农产品着色浓、颜色艳、品质好,而且利于果树和作物养分积累,为发展特色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和林果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是世界宜棉区之一,植棉自然条件优越,且棉田的生态条件较好,有益生物的种植数量多,有利于控制病虫害,有利于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减少植保防治的费用,特别是发展无公害特色农业的优势所在。

4.2.2.发展工业促进城市化

南疆石油、天然气、煤、黄金、宝石、玉石等资源种类繁多,储量大,开发前景广阔。2013年塔里木油田向南疆供气突破10亿立方米。以库尔勒市为例抓住国家放宽西部地区天然气利用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做好石油石化产业链延伸。通过努力,库尔勒经济开发区建成以石油石化为龙头、天然气精细化工产业集群,成为拉动南疆工业经济的“火车头”。与此同时,阿克苏、喀什、和田等南疆中心城市,抓住中国石油“新疆大庆”建设的时机,形成了库尔勒―轮台、库车―阿克苏、喀什―泽普石油石化产业链,使塔里木盆地周边形成一个围绕天然气产业发展的大格局。

4.2.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加快推进城市化

南疆有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有帕米尔高原、有千佛洞、天山神秘大峡谷、和田美玉、楼兰遗址、罗布泊、胡杨林等。在这里发展最好的就属中坤集团,在2003年的时候提出在五年内打造帕米尔风光旅游、国际登山、探险及跨境旅游的目标,在2004年的时候南疆的喀什、克州、阿克苏、和田四地州共同举办了首届南疆国际旅游节,此后每年一届的南疆旅游节如火如荼的举行,把南疆的旅游业推广到全国既发展了经济,又完善了基础设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南疆经济的增长,促进南疆整体的发展。

4.2.4.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促进城市化发展

南疆拥有漫长的边境线,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多个国家接壤,古代这里是丝绸之路的通道,设有很多的驿站,与中亚、欧洲有密切的联系。现在南疆有4个对外开放的口岸,就要利用这些本身的优势来搞活经济。要不断地完善边境口岸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和完善管理制度,利用各种边贸活动促进了口岸城镇的发展,由口岸到腹地中心城市的纵深配置的边境城镇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和发展。根据身居内陆的自身特点,加快口岸的城镇化进程,发挥其比较优势,密切和周边国家开展经贸合作,加快地缘经济一体化,加强我国与中亚国家的协作发展,促进地区安全与稳定,使口岸城镇成为经济增长极,发挥其集化作用和扩散作用,促进其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从而带动整个新疆乃至西部的经济发展。

由此可见,塔里木盆地的城市化虽然在有很大的自然灾害约束性,但是其发展道路选择潜力很大,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加强交通建设、重视小城镇的发展、加强制度管理、吸引人才、加大科技创新、建造自己的品牌,逐渐缩小贫富差距,走出一条适合干旱区城市发展特色的道路,实现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都吉夔,李远志.城市防震减灾及其对策[J].灾害学,2001,16(4):50-52.

[2]马宗晋,方蔚青,高文学等.中国重大减灾问题研究[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1-5.

[3]新疆减灾四十年编委会.新疆减灾四十年[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

[4]新疆自然灾害研究课题组.新疆自然灾害研究[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

[5]侯艳君.塔里木盆地自然灾害约束下城市化发展模式研究―以地震灾害为例[J].新疆师范大学,2012.

[6]王旭,马禹.新疆大风的时空统计特征[J].新疆气象,2002,25(1):1-3.

[7]吴友均,师庆东,常顺利.1961-2008年新疆地区旱涝时空分布特征[J].高原气象,2011,30(2):391-396.

[8]王秋香,任宜勇,张静等.新疆近53年洪灾研究[J].新疆气象,2006,29(6):1-3.

自然灾害特征范文5

[关键词]公路地质灾害 治理措施 特征 岩层

[中图分类号] P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2-200-1

公路是交通运输的重要载体,而我国由于幅员辽阔,因此地质类型比较多,地质情况比较复杂,公路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也比较高。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公路建设工程的质量已经越来越高,但地质灾害带来的破坏力依然不可小觑。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危害程度的公路地质灾害,如果我们不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我国的公路运输事业将会受到较大影响。

1公路地质灾害的常见类型与特征

在各种公路地质灾害中,我们最常听说的就是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但是公路灾害的类型远不止这两种,以下着重介绍比较常见的五种公路地质灾害以及它们各自的特征。

1.1山体滑坡

山体滑坡指的是斜坡上的岩体、泥土等由于受到下雨、地震以及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顺着坡体整体下滑的现象。从山体滑坡的定义我们就可以看出,山体滑坡的特征就是“滑动”,岩体或是泥土在遭到外界因素的破坏后表面结构比较松软,因而会顺着坡体滑动,造成山滑坡。

1.2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在山区比较多见的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后果往往也比较严重,暴雨、冰雪融化等因素最容易导致泥石流的发生。泥石流中含有大量的泥沙与石块,属于一种特殊洪流。突发性是泥石流最明显的特征,它在爆发前看不出任何征兆。而爆发之时,就会有混杂着大量石块与泥沙的流体快速向前推进,破坏力与洪水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泥石流发生的时候,人们甚至可以感受到大地的震动,山谷中还可能会产生回响,可见其破坏力。泥石流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给周围的人民造成财产以及生命威胁,同时还会给我国公路的路面带来毁灭性的破坏。

1.3山体坍塌

山体坍塌指的是山体上的岩石由于受到日晒雨淋等气候条件的影响发生结构破裂,然后经历一段比较长的时间以后岩石发生整体分崩离析的现象。

山体坍塌会导致较大体积的石块坠落到路面上,不仅会对公路路面造成破坏,还可能危及路人的生命安全。山体坍塌也没有前兆,而它发生的原因多半是人为因素,比如不顾地理环境胡乱开挖山脚这种情况就非常容易导致山体坍塌。山体坍塌以后,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来处理事发现场,这是因为山体坍塌往往会造成公路上大量石块的堆积,阻碍正常的交通秩序。

1.4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的多发地带主要是我国的平原地区,这些地区的土壤结构密实度较小,在某些因素的作用地表岩层就会向下陷落并且形成塌陷坑,因此建设在土质松软区域的公路非常容易发生地面坍塌事故。

1.5冻土冻融

冻土冻融这种公路地质灾害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夹杂着冰块与岩石。我国气温低于0℃的地区冻土现象非常严重,并且冻土时间也随着地区温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目前我国冻土面积最大的地区是东北,那里的年平均气温都在-3℃以下,最高冻土连续程度达到75%。

2治理公路地质灾害的具体措施

2.1治理山体滑坡的具体措施

导致山体滑坡的最不可抗拒因素就是地震,但不管是地震,还是暴雨、人为因素等引起的山体滑坡,根本原因都是由于山体上的植被被破坏使得岩体的固定能力降低所导致的。因此,山体滑坡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进行预防。

首先,需要改善土石的性质让滑动面的抗剪强度得到加强,从而达到防滑的目的。具体可以运用的方法有灌浆法、电渗法等。灌浆法是通过灌浆的凝固、胶结作用来增强岩石的抗剪强度,而电渗法则是运用电渗透原理来增强土体的强度。其次,还可以运用力学平衡法修筑抗滑桩、挡土墙等来提高滑坡的抗滑能力。再次,可以采取排水的措施。排除地表水与地下水可以降低坡体的下滑力,进而达到防止山体滑坡的目的。但这些做法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山体滑坡最根本的治理措施就是在山地上多种植植被,通过增加植物覆盖率的方法来增强山体上水土的固定能力,这类措施可以有效减小山体滑坡所带来的危害。此外,在建设公路的时候也应该尽量避开山体上岩石疏散以及岩体陡峭的地区。

2.2治理泥石流的具体措施

泥石流所造成的公路危害是几种公路地质灾害中危害程度最大的。要想治理泥石流,必须着重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水土保持工作的大力开展不仅能提高我国的植被覆盖率,绿化环境,更可以有效预防泥石流。因此,在公路两侧的山体上植树造林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持水土的效果。另外,还可以建设排导工程来改变泥石流的流向,并在公路两侧加设拦挡设施,减小泥石流冲下来时的能量。

2.3治理山体坍塌的措施

预防山推坍塌需要首先详细地调查清楚公路周围地理环境的特征与岩层特性,这样在公路的建设过程中就可以绕开容易发生山体坍塌的地方。对于已建成公路的周围山体,我们还需要定期进行岩石检测,以免岩体因年代久远而发生山体坍塌。

2.4治理地面塌陷的具体措施

造成地面塌陷的原因比较单一,多是由于土质松软。因此在建设公路的时候需要提前对公路建设沿线的土质进行检测,并检查是否存在采空地区,发现这些区域以后就应该对公路的建设路线进行修改。如果有些土地松软地区实在无法避开,就需要采取灌浆加固等措施来加强路基的硬度。如果有些采空区域也无法避开的话,那么就需要根据采空区域的深度、大小、与地面的相差高度等实际数据分析最好的建设方案,并定期执行公路的维护工作,将发生地面塌陷现象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2.5治理冻土冻融的具体措施

由于冻土冻融现象的产生原因与温度有着莫大的关系,因此在开展治理工作的时候修筑保温护道是非常必要的措施,同时还需要增设排水系统来疏导温水的流向。

3结束语

我国属于公路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国家,这些公路地质灾害不仅会对我国的公路运输造成影响,还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我国应该首先弄清各种公路地质灾害的特征以及发生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原因及其自身特征寻找治理措施,尽最大努力降低公路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保护好国家财产以及人民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自然灾害特征范文6

关键词:暴雨;旱涝急转;天气分析;大尺度环流

中图分类号:P458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暴雨是我国夏季常见的自然灾害,而云、贵、川地处高原挡坡和盆地地带,由于地形关系,极易形成暴雨等自然灾害,而突发性暴雨天气往往对地区环境和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破坏,常常伴有泥石流、山体滑坡和严重洪涝灾害,甚至是重大人员伤亡和交通中断。2011年6月17~18日的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暴雨过程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泥石流和山洪造成的房屋倒塌人畜伤亡,农作物损失等巨大损失,分析暴雨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具有一定的意义。

1 暴雨天气的危害

暴雨天气是特殊气象尺度环流及天气尺度系统的结果,暴雨天气的危害有很多,包括:

1.1 出行不便

暴雨往往会伴有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破坏交通,给居民生活和出行带来不便。

1.2 农作物受损

暴雨造成的强降水将会直接使农作物受淹、冲毁,从而减产或绝产,给农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1.3 次生灾害带来生命财产的损失

如触电、雷击、掩埋、溺水等各种伤害。

2 暴雨天气形成过程

贵州市气象台2011年6月17日17:05暴雨蓝色预警信号:预计未来12h,贵州市雨量一般为中到大雨,局部有暴雨,地质灾害气象等级在3级以上,可能诱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请广大老百姓及时躲避,并提醒防范雷击。17日21:30,降雨由中雨转为大雨,并逐渐发展为暴雨,18日一直持续到下午16:00才有所缓解。此次降雨给全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事件,是一场几10年罕见的强降雨。6.18修文县降雨的形成过程,是具有很多因素的影响。

2.1 地形特征

贵阳市位于贵州省中部偏北,E106′27〞~107′03〞,N26′11〞~26′55〞之间,地处云贵高原的东斜坡上,属全国东部向西部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地貌走势大致呈东西向延展,地势起伏较大,南北高,中部低。奇特的喀斯物地貌大量分布,既有高原山地和丘陵,又有盆地和河谷、台地,海拔872~1659m。修文县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为940~1360m,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温暖气候。特殊的地形地貌极易促成高压气旋的形成,并且会因为高度变化带来的温差诱发水汽层的降雨形成。

2.2 水汽形成特征

区域性持续降水给此次降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输送,从6月5日起,北京发生特大暴雨以后,6月10开始在深圳、惠州、武汉、重庆等地都陆续的发生几次暴雨强降水,西南部波及四川、广东、福建、河北、云南等几省的大范围降雨,形成了充足的水汽输送。此次暴雨修文县城区10h降水量高达258.3mm,是自1998年以来的最大单次降雨量。

2.3 环流形式演变特征

过程前期从云图中可以看出,16日晚间副热带高压还维持在广东一带,由于副高压的加强和北向抬升,形成暖性高压脊。而四川、湖北一带的持续降雨形成的深厚低槽,逐渐发展加强,在低槽前部形成饱和区。至17日12:00,西南涡流发展北移至贵州南部,在低涡前槽于贵州、鄂西形成急流轴,下午与北面的水汽云层相遇。由于冷暖空气活跃,四川一带形成的低涡与贵州西南地区的南北方向的强烈发展的倒槽合并,形成强烈气旋,21:00逐渐出现强降水时段。

2.4 高低空气流成因特征

低空气流是中纬度暴雨提供水汽和强度的最主要条件,根据天气云图可以看出,16日位于南面的副热带高压北抬时,北面的冷高压也在不断加强,南面的暖性高压势力强大,2种热力性质不同的气团相向运动,在遇到地势抬升时,热气团上升过程与冷空气经过贵州高山地势的阻碍与抬升,高低空气流垂直耦合相互作用产生暴雨。

2.5 环流特征

6.18暴雨前云图分布中显示,在对流层中对流上层为高压辅散场的西南气流,下层为热带副高压东南复合气流,垂直环流场中,高压辅散场的西南气流与热带副高压东南复合气流在修文县上空形成的上升环流,加大了暴雨的上升运动,在中尺度暴雨形成时,在高原边坡侧边界的作用下,东南风明显上抬。因此,吹向青藏高原的东南风与此次暴雨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2.6 降水时空分布规律特征

17日上午10:00,贵阳市上空SW低涡气流建立,降水开始,但是由于受暖气团的控制,降雨以阵雨和零星小雨为主,18:00以后随着冷锋逼近,降水强度开始加大,17日21:00~18日11:00为降雨主要集中阶段,强降雨位于低空急流的前端,因此修文县正好处于此低涡前锋位置,暴雨持续时间最长。

3 暴雨天气的危害预防控制

由于在暴雨形成过程中的各种自然因素具有不可抗力,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是预防灾害的基本要求:

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准备工作;学校、幼儿园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学生和幼儿安全,必要时停课避险;驾驶人员应当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确保安全,遇有山洪或塌方要及时停车;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做好排涝准备;各级政府提前排查危房和危险堤坝,及时疏散人员,对于特殊地域必要时要断电;灾后及时组织救灾和恢复农业生产,尽可能减少损失。

4 结语

6月17~18日的暴雨是修文县罕见的自然灾害,这次强降雨的形成过程通过分析可以总结得出如下结论: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进与青藏高原暖湿气流的交汇是形成降雨的水汽输送源地;本次降雨的地形作用非常显著,是典型的云贵川盆地与高原地形高度差异产生的地形涡旋与热带高压气旋等尺度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青藏高原的迎风坡面对暖湿气流的强迫融合与抬升,对降水有很大的增幅作用;旱涝急转的特殊天气形成与全球气候变暖有直接的关系,全球气候温度的上升造成了各种自然灾害的频发,对于暴雨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素菊.新乡市大到暴雨天气过程个例分析[J].科技论坛,2013(14).

[2] 彭贵康,卢萍,李呁英.雅安“8.26”特大暴雨的天气分析[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8(9).

自然灾害特征范文7

 

关键词:自然灾害;资金投入;财税优惠

我国是世界上发生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就2008年而言,我国经历两次严重的自然灾害。1月25日,我国南方遭遇数十年不遇的雨雪冰冻天气,造成公路、铁路、电力大规模受损,10个省区3000多万人受灾,直接损失1516.5亿元;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房屋大面积倒塌,数十万人伤亡。在自然灾害发生之际,政府加紧建造防灾设施,消除灾害发生的隐患,采取各种手段,积极开展灾后重建,尽快恢复经济和社会发展。其中,建立应对自然灾害的财税政策是今后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一、我国应对自然灾害的财税政策现状

就财政政策而言,国家主要是通过财政拨款的形式给予灾区支持。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看,中央政府也一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救灾工作。如,1950年到1966年,中央用于救灾投入共计55.08亿元,而在此期间,中央财政收入每年只有300亿元左右。从近年看,中央对地方救灾工作的补助范围得到扩展,包括灾民生活救济经费、卫生救灾经费、防汛抗旱经费、汛前应急度汛经费、水毁道路补助经费、文教行政救灾补助经费、农业救灾经费和恢复重建补助经费等。随着补助范围的扩大,中央救灾资金的投入也相应增加。

从我国现行税收的法律法规看,应对自然灾害的税收政策分散于各税种的税收优惠中。如,《资源税暂行条例》规定,纳税人开采或生产应税产品过程中,因意外事故或自然灾害等原因遭受重大损失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酌情决定减免税。《契税暂行条例》规定,因不可抗力灭失住房而重新购买住房的,酌情减免。不可抗力是指自然灾害、战争等不能预见、不可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规定,纳税人因自然灾害造成严重损失,缴纳确有困难的,可依法申请定期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暂行条例》规定,已完税的车船因地震灾害报废、灭失的,纳税人可申请退还自报废、灭失月份起至本年度终了期间的税款。《房产税暂行条例》规定,经有关部门鉴定,对毁损不堪居住和使用的房屋、危险房屋,在停止使用后,可免征房产税。房屋大修停用半年以上的,在大修期间免征房产税,免征税额由纳税人在申报缴纳房产税时自行计算扣除,并在申报表附表或备注栏中作相应说明。2008年实施的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由于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计税办法(试行)》规定,个体户的营业外支出包括:固定资产盘亏、报废、毁损和出售的净损失;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损失;公益救济性捐赠、赔偿金、违约金等。《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因自然灾害造成重大损失的个人,可减征个人所得税,具体减征幅度和期限由受灾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对受灾地区个人取得的抚恤金、救济金,免征个人所得税。个人将其所得向灾区的捐赠,按照规定从应纳税所得中扣除;对外国政府、民间团体、企业、个人等向我国境内受灾地区捐赠的物资,包括食品、生活必需品、药品、抢救工具等,免征进口环节税。

从这些税收优惠可看出,税收优惠主要是以减免税和捐赠扣除为主,其他方式较少。而税收优惠的方式很多,包括税率、退税、亏损弥补、投资抵免等。可见,现行应对自然灾害的税收处理方式还不够完善。此外,当前税收政策对防灾救灾先进技术和物资设备的支持力度不大,没有专门的用于防灾救灾的技术、产品和工艺的优惠政策。从我国现行的税收程序法看,税收征管的相关措施也不尽完善。《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因不可抗力,不能按期办理纳税申报或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的,可延期办理。但一般延长期最长不得超过3个月。目前在要求企业提供的延期申报资料中,没有关于自然灾害种类及相关信号级别的认定材料。对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的自然灾害也没有统一的税收服务操作规定,只能按个别企业特殊情况来处理。此外,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企业的发票、账簿、税控机等纳税资料和物品也可能同时遭受损失或丢失。对此类问题,相关部门也应有应对措施。二、日本应对自然灾害的财税政策

日本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强地震、强台风、暴雪、海啸等灾害时有发生。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日本抗灾政策较为完善。日本应对自然灾害的政府资金投入体系是一种分项投入、分部门管理、专款专用的体系,这就使投入的资金有具体的管理部门及明确的使用方向,从而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为减轻灾民重建时的负担,政府还根据《灾害减免法》,不同程度地减免灾民的所得税和固定资产税等其他赋税。此外,日本金融机构也出台一些救济措施,如临时缓缴按揭贷款、减少贷款利息等来减轻灾民负担。除政府投入外,作为国家财政支持的地震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为地震灾后重建、帮助灾民尽快恢复生活和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日本自1966年起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地震保险制度,人们只要参加地震保险,就能获得保险公司的赔付金,这大大减轻了灾民在重建过程中的经济负担。现阶段日本的地震保险为非强制性购买,民众可根据自己对灾害保险的认识和对本地区的地震危险性等进行综合判断后,考虑是否购买地震保险。总之,日本民众的地震保险意识较高,全国地震保险平均参保率约达20%。

三、建立和完善应对自然灾害财税政策的主要措施

自然灾害特征范文8

关键词: 天峻县;地质灾害;分布特征;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X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318-020引言

天峻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祁连山南麓,县境中山峦重叠,地势高亢,海拔在3300~5828m,全县总体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形态上具明显的断块山脉与断陷盆地相间的特点,山脉走向受地质构造控制,总体山体呈北北西或东西向展布。

1地质环境背景

1.1 地形地貌

1.1.1 剥蚀构造中高山剥蚀构造中高山区内分布较广,主要有托莱南山、疏勒南山、大通山、哈拉湖南山、青海南山,相对高差500~1000m。古冰川及寒冻风化作用强烈,疏勒南山、沙果林那穆吉木岭有现代冰川覆盖。

1.1.2 剥蚀构造中低山主要分布在高山与平原过渡地带,相对高差200~400m。山顶较平缓,坡度一般大于30°左右,一般有坡、残积物覆盖。

1.2 平原地貌

1.2.1 山前冰水堆积台地:主要分布于哈拉湖南面、疏勒河、大通河、布哈河等河源地区,海拔4000—4500m,以堆积为主,地形略有起伏,起伏高度大于20-30m。

1.2.2 湖泊平原:主要分布在哈拉湖,面积超过100Km2,为湖积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向湖心倾斜。

1.2.3 河谷冲洪积平原:分布于疏勒河、多索河、布哈河及其支流两侧地带。宽度在1-6km,地面较平坦,山前河谷区多呈“V”型,由于山区强烈抬升,在山口附近阶地发育。

2气象、水文

2.1 气象天峻县属大陆性高原气候,具寒长暑短,四季不分明,无霜期短,日温差大,多风少雨,蒸发量大等特点。

2.2 水文县境内水系十分发育,主要有疏勒河流域、湟水河流域(黄河水系)、青海湖流域。

3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

3.1 地质构造根据1:100万《青海省构造图》,天峻县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处于秦祁昆(东昆仑、祁连、北秦岭)晚加里东期造山系(Ⅰ)祁连造山带(Ⅰ1)与青藏北特提斯(东特提斯北部)华里西-印支造山系(Ⅱ)宗务隆山华里西造山亚带的复合部位。

天峻县内为近东西走向的复式褶皱带、压性断裂带,同时有压扭性断裂与之斜交、张性断裂和它垂直。

3.2 新构造运动秦-昆系形成时期早、持续时间长、挽近活动明显,为青海省主要构造体系之一,新生代仍表现出强烈的活动性。区域内新构造运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间歇性大面积缓慢上升运动和差异性的断块活动,地貌上反差强烈,呈断陷盆地与高耸隆起的山岳相间分布景观。

4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基岩山区海拔高,岩石风化强烈,裂隙发育,地形坡降大,降水充沛,有利于接受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转化为地下水后,沿基岩裂隙顺坡降运移、径流,一部分以泉水方式排泄于沟谷,形成地表水,一部分以隐蔽方式补给松散岩类孔隙水。

丘陵区沟道切割强烈,冲沟发育,地下水接受基岩山区侧向补给及较多降水渗入补给,经过短暂径流,在沟谷处以泉的形式排泄于沟谷。

河谷区地下水,主要来源于河水渗漏补给、侧向径流补给,其次有大气降水入渗。

5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特征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主要表现在:(1)过度放牧、草地荒漠;(2)随意削坡、不合理开挖坡脚;(3)不合理的矿业开采行为;(4)冻土地区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6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6.1 地质灾害类型通过本次调查,天峻县境内地质灾害有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泥石流、冻土融沉五种类型。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6.2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根据本次调查成果,天峻县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新源镇、生格乡、阳康乡和苏里乡,具有强发育且集中的特点,其中阳康乡地质灾害点数占总数20.2%,苏里乡地质灾害点数占总数19.3%,生格乡地质灾害点占总数15.1%,而地质灾害不发育的是龙门乡、快尔玛乡和木里镇。

6.2.1 滑坡、崩塌的空间分布特征县境内崩塌在地域上主要集中分布在生格乡、织合玛乡、舟群乡和阳康乡地区,而在龙门、快尔玛乡和江河镇等地不发育,一般分布在境内南部中低山区,地形上山高沟深,构造复杂,崩塌较为发育(见表1、表2)。

6.2.2泥石流的空间分布特征县境内泥石流具有分布广且集中的特点。主要分布于苏里乡、阳康乡及新源镇,一般形成区位于支沟下游,流通区流程短、地形坡降大,堆积区一般位于支沟沟口,多数影响国道、县乡级公路(见表3)。

6.3地质灾害在时间上分布规律

6.3.1 滑坡、崩塌在时间上的分布特征据调查统计,调查区滑坡、崩塌灾害发生的时间和降水集中月份基本一致,略为滞后。

6.3.2 泥石流在时间上的分布特征泥石流灾害年内分布与降水密切相关,与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相似,主要集中在暴雨季节(5—9月)和强降雨时段(见图2)。

6.4 地质灾害在地形地貌上的分布规律据调查资料,县境内滑坡、崩塌及不稳定斜坡一般发育在陡崖、陡坡地段,且前缘临空受水流侧蚀坡脚或人工修建公路等开挖坡脚,形成地形坡度一般为45°—60°,尤其是凹型坡和顺向坡易发生滑坡、崩塌。据统计:滑坡、崩塌原始斜坡坡度大于60°(陡崖)的23个,30—60°(陡坡)的24个,10—30°(缓坡)的2个(见图3)。

6.5 地质灾害在地层岩性上的分布规律境内滑坡的发生与地层岩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岩性决定了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力学强度和水理性质是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的主要指标,岩性软弱、力学强度低,易受水浸润软化的土体和泥岩容易发生滑坡,区内青藏铁路两滑坡即是如此。

7防治措施

7.1 基本形成全县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的法规、规章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保护的管理运行体制;全面展开多种形式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干部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全面提高。

7.2 健全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地质环境管理机构;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的管理职能。

7.3 基本形成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治理威胁城镇、居民和重要交通、工程设施的重要地质灾害点;迁移或妥善安置危险区的村庄及居民;全面加强县、乡、村各级政府对地质灾害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7.4 全面的监控和有效的治理县域内地质灾害体;使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造成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大幅度降低;地质环境保护与地方社会经济得到同步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天峻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青海省核工业地质局,2008.

自然灾害特征范文9

我国一直以来就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最近几年的灾害,尤其是大的灾害频繁发生,如08年5•12汶川大地震、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及近期发生的南方暴雨灾害。频发的灾害暴露了我国长久以来巨灾保险制度缺位的尴尬现状,保险业在灾害面前却常感有心无力。08年5•12汶川大地震,预计损失高达5000亿元,但在保险赔中,财产险基本上将地震列为除外责任,人身险预估赔偿也不会超过5亿元。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后,保险赔款仅占直接损失的5%左右。据统计,我国保险业年均承担的自然灾害损失赔款占自然灾害总损失的7%,并且有下降趋势。据民政部的统计报告,2005年我国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损失2042.1亿元。而保险业支付的保险赔款仅为100亿元左右,占比不到5%,远低于36%的全球保险业平均水平。由于巨灾保险的缺位,灾害带来的损失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救济,如2007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经济损失2363亿元,2008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752亿元,这其中绝大部分国家承担。这一系列数字说明我国保险业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功能在国家灾害救助体系中的作用偏低,凸现了建立巨灾模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对国外经验的借鉴

从国际统计数据来看,国外巨灾后,保险赔款可承担30%以上的损失补偿,发达国家甚至高达60%至70%。如美国“9•11”事件后,保险赔偿高达350亿至700亿美元;2005年东南亚大海啸后,保险赔偿高达40亿美元。下面以新西兰、日本、美国为例,讲述这三国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新西兰强制征收地震巨灾保险.一旦灾害发生,地震委员会负责法定保险的损失赔偿,房屋最高责任险金额为10万新西兰元;[2]保险公司依据保险合同负责超出法定保险责任部分的损失赔偿;而保险协会则负责启动应急计划。

(二)日本也是一个多灾害的国家,尤其是地震频发,所以在巨灾保险的风险控制方面,日本形成了一种由政府和民间保险公司共同分担的二级再保险模式,即家庭财产的地震保险业务先由民间保险公司承保,然后再全部分给由日本各保险公司参股成立的地震再保险公司,超出再保险公司与直接承保限额的部分,由国家承担最终赔偿责任。

(三)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政府面对巨灾风险主要建立了政府主导推出巨灾保险计划、巨灾风险与资本市场相结合两种方式,巨灾风险证券化,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抵御风险。美国“9•11”事件发生后,保险公司约赔付了420亿美元,大大超过了联邦政府200亿美元的拨款,成为纽约市重建的主要财务来源

三、如何建立我国巨灾模型

(一)法律支持

2006年我国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以“将保险纳入灾害事故防范救助体系”。为建立建立我国巨灾模型提供了法律支持。

(二)多方面技术合作

巨灾模型应的建立,需要多方面的技术支持。如可以与中国地震局和相关科研院所以及国际巨灾风险研究机构之间的技术联合,利用地震风险分析与保险精算和损失模型相结合,计算区域最大损失预测。

(三)建立适合我国的巨灾模型

巨灾模型的建立首先需要从巨灾事故中收集有用的历史经验信息和数据,因为巨灾模型在构建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信息和数据。不仅如此还包括巨灾事故本身的一些物理特征信息,比如地震模型需要震中位置、地震强度等信息,还包括巨灾的受灾体自身的一些特征信息,比如受灾建筑的建筑材料、受灾建筑的总价值、建造结构、距震中的位置等信息。根据收集到的巨灾历史经验数据,确定巨灾事故的相关概率分布,比如地震模型需要确定震中的分布、地震强度的分布等。既然巨灾模型得建立需要的数据和信息量有以上特点,那么在在建立的过程中要考虑我国自身的特点,如要考虑到我们的地形地貌,地震带分布,板块结构,不同地区的建筑物的特性及构造的等,以此来建立适合我国地区特点的巨灾模型。当然在建立的过程中可以借鉴他国的经验,但不能全盘接受,要注意是否适用我国。如人保启用AIR风险模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