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简述健康教育的目的集锦9篇

时间:2023-08-08 17:07:41

简述健康教育的目的

简述健康教育的目的范文1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健康教育 慢性腰腿痛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191-02

慢性腰腿痛是指后背的腰、骶部的疼痛或不适感,可伴有或不伴有下肢放散痛,比较常见的病因有损伤、退变、肿瘤、先天炎症及其他疾患等。[1]慢性腰腿痛是临床常见疾病,症状属于祖国医学的痹症范畴。由于患者对疾病知识认知的缺乏,治疗中不依从性普遍存在,对疾病的康复造成很大的影响。在对慢性腰腿痛患者的护理中,笔者发现向患者进行及时、简单、易掌握的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笔者于2008年1月起对慢性腰腿痛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本科室慢性腰腿痛患者130例,经临床体检和DR及CT扫描检查确诊,符合慢性腰腿痛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55例,女性75例,年龄50-76岁,平均63岁,病程6个月至24年,平均13.8年。以上病例均有认知能力,并能较好的进行语言沟通。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方式一对一或一对多指导,采用面谈,讲座等形式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健康需求,做出相应的健康指导。文字宣传,以健康手册,图片等形式进行。

1.2.2 西医健康教育

1.2.2.1 心理指导 由于慢性腰腿痛对患者身心的损害,患者易产生焦虑、恐惧、自卑的心理变化,应有针对性的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主动与患者及其陪护亲属沟通,及时解答其疑问,关心、尊重患者,以密切护患关系,增进了解,减轻心理压力,身心的愉悦可促进疾病康复。

1.2.2.2 饮食指导 ①由于疾病影响,患者食欲减退,合理的饮食和充足的营养是保证机体康复 的必要条件,所以我们指导患者以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高蛋白质、丰富维生素为原则,如瘦肉、禽肉、鱼虾、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易消化的食物,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适当多食维生素多的食物,以防便秘。②戒烟,烟中尼古丁可引起血管痉挛,造成血管壁损伤,对疾病恢复不利。③适当饮茶,茶叶中含有儿茶酚胺和茶碱,咖啡因和多种维生素,可增加血管柔韧性,促进血液循环。

1.2.2.3 生活指导 ①适当活动:指导患者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量力而行,从事较轻的劳动,时间不宜过长,发现腰腿不适,立即停止劳动,卧床休息。

②注意腰部保暖,特别是初冬季节,应早穿保暖衣裤。

③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动力姿势,尤其是负重、弯腰取物、起坐等动作,均需保持正确的姿势,以免某一部位结构遭到过度的不平衡的牵张。

④坚持腰背部肌肉锻炼,如坚持游泳、慢跑、爬山,指导患者做腰背肌及臀肌锻炼操,锻炼量因人而定,不可超量,但要持之以恒。

1.2.2.4 治疗指导 向患者讲解行物理治疗的项目名称、作用、原理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充分了解理疗的目的和作用,并能在治疗中进行有效配合,建立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疗效果。

1.2.3 中医健康教育 在西医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重点突出情态调摄、起居养生、病后调护,治未病教育等与日常生活起居密切相关且简单易行的中医保健方法。

1.2.3.1 情志调摄教育 向患者解释腰腿痛与精神、心理、情志异常之间的有机联系,讲解预防 的方法和各种自我放松的方法,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消除恐惧和紧张情绪,放松心情、减轻心理负担,学会避免生活中的不良刺激,以免使脏腑气血失和,影响疾病的康复。

1.2.3.2 起居养生教育 向患者介绍养生之道以养为主,因人而异、因人制宜,按体质养生,顺应四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起居方式,形神共养,谨避外邪的生活方式。

1.2.3.3 病后调护指导 指导患者在生活中防止因情复病、因劳复病、因食复病,并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观点,随时调整药物、整体,综合性调整体内肝、肾、脾、胃及冲任,达到阴阳平衡,气血疏通,标本兼治的目的。

1.2.3.4 治未病教育 指导患者规范自身生活行为方式,加强心理调节,运用保健运动,自我推拿按摩及饮食疗法来预防慢性腰腿痛的反复发作。

1.3 观察方法及指标

自制调查问卷,130例慢性腰腿痛患者对慢性腰腿痛的知晓情况按等级评分。健康知晓率评定:明确:全部能叙述,描述,演示;比较明确:大部分能叙述,描述,演示;不够明确:小部分能叙述,描述,演示;不明确:不能叙述,描述,演示。

1.4 统计学分析

教育前后知晓率比较(例)

注:X2 =46.3,P0.05,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对慢性腰腿痛患者教育前后知晓率的比较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对慢性腰腿痛患者教育前后知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护士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使患者了解有关自己疾病的知识,自觉的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中西医结合教育,正是依据患者的需求不同而制定的实教方案,它以中西整体观为指导,遵循养生法则,通过辨证分型,运用情志调治,起居养生,病后调护,治未病教育等方式对患者实施辨证施护,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增加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能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2]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符合当代科学技术的相互交叉、渗透、配合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祖国医学“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观,“辨证观”和身心康复的特色与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统一。[3]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将西医的疾病知识和中医的情志,饮食,起居护理合理结合起来,才能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本文结果表明,健康教育前,慢性腰腿痛患者对本病的认知度不高,健康教育后,他们对本病的认知度大有提高,形成了健康信念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了自我护理和自我保健的方法,能注意腰腿关节的活动,并保持乐观的心态,减轻并缓解了患者由于长期疾病所带来的痛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对本病的认知程度和自我保健意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将西医的疾病知识和中医的情志,饮食,起居护理合理结合起来,才能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梁新军,夏仁德,夏侃.下腰痛的诊断与治疗. [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5,11(1):41.

简述健康教育的目的范文2

[中图分类号] R68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0(b)-0148-03

在现行的临床护理实践中,评估―护理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护理程序是经过大量护理实践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比较有效的、规范的工作方法,是临床系统化比较完整的阐述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动态决策的、实践反馈评价的体系,它的实质就是管理学上的“戴明循环”,包括持续改进与不断学习的四个循环反复的步骤,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1],简称PDCA管理。健康教育路径是为满足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依据标准健康计划为某一类患者制定在住院期间进行健康教育的路径或表格,能指导护士有预见性、主动性开展工作,并使病人明确自己的护理目标,自觉参与到疾病的护理过程中,以最经济的方式取得最佳治疗效果[2]。临床路径式健康教育是护士在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遵循医护共同制定的程序而实施的健康教育手段[3]。本研究通过应用PDCA对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分析,依据PDCA制定合适的健康教育路径,应用于脊柱专科临床健康教育中,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前期对原有健康教育模式的剖析,制定新的健康教育路径,于2011年8月~12月对本院骨伤科护士及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其中对脊柱专科实施新健康教育路径表,对其他骨伤科实施原健康教育表,脊柱专科为试验组,其他骨伤科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病种均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病。试验组:实施健康路径表护士32名,男性2名,女性30名,年龄20~45岁,平均(26.4±5.6)岁;被实施健康路径表患者164例,男性76例,女性88例,年龄为34~76岁,平均(51.2±8.9)岁。对照组:实施健康路径表护士30名,男性1名,女性29名,年龄22~43岁,平均(25.9±4.8)岁;被实施健康路径表患者160例,男性70例,女性90例,年龄为32~74岁,平均(49.2±8.3)岁。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应用PDCA模式对原有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剖析 脊柱专科原健康教育表存在于患者入院评估表中,并非独立表格,且只是对宣教方式进行简单介绍,内容上只包括入院宣教、住院宣教、检查宣教、术前宣教、术后宣教和出院康复指导六个方面,无较为细节的描述。宣教形式上只是简单罗列四种,效果评价较为模糊,包括知道与不知道两种情况,内容乏味,不适应实际需要,可操作性差。应用PDCA模式分析原表格,发现其存在以下缺点。①Plan:表格中健康教育未分病种;宣教环节不明确;各项宣教无标准,质量难以保证。②Do:具体实施工具不统一;宣教质量参差不齐。③Check:未明确评价者;评价方式单一,影响结果。④Action:表格中该环节空缺,评价后无改进处理;患者健康教育不完全,有缺失。因此在护士长每月质量检查中,有关健康教育得分率最低,并且患者健康教育存在盲点。随着优质护理的深入开展,在患者健康教育方面不能实现连续、全程优质护理服务。由于原表格中的不足,科室质控小组针对健康教育实施标准,应用PDCA模式制定了新版健康教育路径。

1.2.2 制定新的健康教育路径 针对原有健康教育路径缺乏评价环节,制定新的脊柱专科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健康教育路径表[4]。新健康教育路径表包括入院宣教、住院宣教、各种检查宣教、各种治疗宣教、手术前宣教、手术后宣教、出院宣教和出院随访八个部分,每个部分下面又分设不同阶段需要的宣教内容,如入院宣教包括病房环境、主管医生、责任护士、作息时间、探视制度、订餐制度、呼叫器使用、陪住制度、安全知识介绍;手术前宣教包括心理准备、皮肤准备、呼吸道准备、物品保管、体位准备;出院随访包括疾病知识认知、饮食情况、睡眠情况、二便情况、功能锻炼情况、用药情况、预约复诊时间。在评价表中对每种宣教分为讲课、材料、示范、视频四种形式便于选择,并且均有不同护士对前一宣教的效果进行评价。

1.3 观察指标

采用患者健康宣教知识知晓率、患者健康宣教达标率、患者满意率、护士健康知识掌握率作为观察指标,评价新健康路径评价表对患者及护士的影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健康宣教情况及患者满意率的比较

两组患者的健康宣教知识知晓率、健康宣教达标率、患者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健康宣教情况及患者满意率的比较[n(%)]

2.2 两组护士健康知识掌握率的比较

试验组护士全部掌握了健康知识,健康知识掌握率为100%,对照组护士有25名掌握了健康知识,健康知识掌握率为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01,P=0.016)。

3 讨论

3.1 新健康教育路径制定的方式

新健康教育路径的制定是依据PDCA的程序,分析既往健康教育模式的缺失,结合专科专病的特点,根据临床工作的实际需求,以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为基础,由护士长组织科室骨干护士共同制定。路径表包括入院宣教、住院宣教、各种检查宣教、治疗宣教、手术宣教、出院宣教和出院随访宣教,内容涵盖了疾病治疗过程的各个环节,覆盖了患者从住院的饮食起居、治疗到后期康复的整个疾病恢复过程,内容广泛、环节相扣,以独立表格的形式存在,单列于病历中,简化了护士工作流程,有利于及时查询,路径表方便了患者及护士[5]。

3.2 新健康教育路径的优势

新健康教育路径表达到了将临床护士的时间还给患者的优质护理服务目的,护士在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具有统一模板,避免了由于年资、经验等方面造成的健康教育内容参差不齐,达到了标准化、规范化的目的,使患者在住院期间能够切实掌握与本疾病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利于疾病康复,缩短了住院时间[6-7]。

3.2.1 健康教育路径的连续性 随着优质护理的深入开展,为患者提供连续性护理服务理念深入人心,科室在制定健康教育路径时便将连续性护理服务理念植入其中,保证患者在住院期间得到连续性健康教育。患者入院时在病房,由病房护士根据相应内容进行健康教育;当患者需要手术时,将会有手术室护士根据健康教育路径中的手术室相应内容进行宣教;手术后患者进入监护室,监护室护士根据健康教育路径中的监护室相应内容进行宣教;当患者回到病房,则病房护士再次根据健康教育路径中的相应内容进行宣教;患者出院时仍进行相应的健康指导。患者在病房―手术室―监护室―病房的住院过程中,健康教育路径始终伴随患者,各科室根据健康教育路径相应内容为患者进行连续性宣教,体现了健康教育路径的连续性,患者在住院期间切实感受到了优质护理服务[8]。

3.2.2 健康教育路径的有效性 针对原有健康教育路径缺乏评价环节,质控组在制定健康教育路径时,对评价环节进行了修改,健康教育路径中护士宣教后,将会有高一级护士进行复评,根据患者全部复述、部分复述进行效果评价,针对患者掌握部分,评价护士会再次进行巩固宣教,达到患者全部掌握的目的,保证健康教育路径的有效性。通过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临床护士对疾病相关健康知识掌握率达到100%,住院患者健康宣教达标率100%,健康宣教知识知晓率达到96.95%以上。对患者满意率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总体满意率达到97.56%。试验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明显优于对照组。

3.3 PDCA在健康教育路径制定及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PDCA的四个环节体现在新健康教育路径制定及实施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本研究前期对既往健康教育模式的分析是PDCA实施的计划阶段,依据分析结果制定新的健康教育路径表,之后为执行过程。执行过程体现了护士长与护士的结合、护士与患者的结合,全面实施健康教育路径,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检查处理。检查阶段是本研究的结果,根据结果评价健康教育路径制定和实施的有效性。处理阶段是对结果分析及制定实施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进行再总结,随之进入再计划、再实施、再检查、再处理的循环之中,问题的一步步解决始终伴随着PDCA管理的要求和方法。健康教育路径往往能暴露出护理制度、分工、系统管理、流程等方面的问题,有利于优化流程、改进系统,解决问题使工作流程标准化、系统化,临床护理工作得以改进。提高患者满意度并不是研究的最终目的,通过PDCA管理持续改进健康教育路径,使患者真正掌握健康知识,提高预防疾病和自我保健的能力,才是临床护理的最终目的,这也是优质护理的最佳体现,要大力提倡健康教育,对其中的不足进行分析,找出对策,才能提高健康教育的质量。

简述健康教育的目的范文3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设计;师生交往

一、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缺乏针对性、形式化倾向、简单化倾向、重心理咨询,轻心理辅导、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人才等几方面的问题[1]。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在理论研究上主要受西方的影响,所采取或运用的方式、方法、技术、手段,许多甚至是完全照搬欧美国家的,可信度低,不适合我国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有的目标制定得过高过大,有的用心理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有的用成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去衡量学生,有的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去衡量小学生,缺乏针对性,学生了无兴趣。有些学校按照固定的教材、固定的内容、固定的形式上课,“大量讲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甚至像其他学科一样进行非常严格的考试,这种流于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逐渐受到学生们的冷淡,效果不好。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心理知识传授、心理品质培养和心理辅导为内容,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征与规律,由具有一定心理学素养的教育工作者设计和组织的专门课程。

心理教育是否需要课程化,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反对课程化论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在实践上不能保证其实施的效果,课程化比较适宜于解决知识范畴的问题,但学生心理上还有情绪、行为等多种问题,不全是能够通过上课来解决的。也有学者阐述,心理健康教育应融于日常教育教学之中,融于班主任工作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之中, 因此,应防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在我看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本意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计划,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上有所保障,虽然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实施设计方面还存在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是必然的趋势,当然,也不完全否定其他学者的看法,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学校心理咨询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发展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价值取向存在偏差。不少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持有的是学科本位或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忽视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发展性问题,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心理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可持续发展。学生心理的建构过程也是其自我不断生成的过程,自我的生成又不断促进其心理建构[5]。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有:课程设计必须将学科、学生及社会三方面整合起来,课程设计必须以活动为基础,课程设计必须重视学生的整体参与,课程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课程设计必须凸显和谐信赖的师生关系,课程设计必须将情感贯穿始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步骤: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单元设计、完善设计并评估。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以师生交往为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际上是师生双方的一种交往过程,只有当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可以信赖尊敬,可以交流思想并能获得帮助的朋友时,他们才会敞开胸怀向教师吐露真情。反之,学生一旦不认可教师,就会导致心理隔阂,引起学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和闭锁心理,此时,教师的所有努力,即便是最好的教学内容配以最理想的教学方法,也难以收到预期效果。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师生双方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建立一种和谐信赖的师生关系便至关重要。

(一)目标设置

心理健康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二)课程内容

内容要适合学生年龄特征,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有利于学生广泛参与,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对于交往态度的课程内容标准可分为如下水平,水平一是对交往对象具有较好的接纳,接纳班主任及科任老师的主要特点及话语方式;水平二是对交往对象以及交往活动感兴趣,乐于关注、善于体会;水平三是内化对交往对象以及交往活动的价值判断,体会与教师交往对促进自我发展需要的重要价值,形成对师生沟通的积极取向;水平四是建立对交往对象以及交往活动的积极价值观念,形成积极面对人际冲突的态度。

(三)单元设计

1.了解学生的需要。此环节就是了解师生交往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通过查阅资料等找出一般性需要,如对老师的惧怕心理、老师的误解等,同时通过问卷调查或谈话等发现本校、本班学生或某些特殊学生群体,由于处在特殊环境中或遇到特殊事件的冲击或压力而产生的解除困境、度过危机的需要,如对某个老师的特殊看法、学校的整体氛围。

2.确定单元主题。根据调查和充分的学情分析,确定最符合的单元主题。如:走进我的老师、和老师沟通等。

3.确定单元目标。①教学目标陈述的应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应该陈述教师做什么。②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使用含糊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目标。③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全面,包括认知、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

4.确定单元课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关于师生交往主题一般1-2个单元即可。

5.确定教学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有角色扮演法、心理测量法、学生自陈法、联想活动法、演讲法、游戏法、辩论法、专题讨论法等等。针对师生交往这个主题,理解和沟通很重要,因此可选取体验式为主的角色扮演法、辩论法等,让学生通过体验有认识上的体会,从情感上转变,更能达到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更好的交流,使教师更好的教,学生更好的学。

6.拟定活动程序。在拟定活动程序时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近到远、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要符合逻辑规律,即环环相扣、丝丝相连、循序渐进,做到既完整又系统。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活动所需的用品、资料都要准备好。

(四)评估与完善

评估反馈是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完成一个方案后要进行评估并且反复进行修改和完善。

简述健康教育的目的范文4

一、填空题(合计

23

题)

1.

良好班集体中蕴含的心理教育功能有激励功能、

情感功能、

培育功能。

2.

教师的归因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自我的归因偏差,

二是教师对学生的归因偏差。

3.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

发展性目标、

防治性目标。

4.

根据讲授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的不同,

讲授知识法可以分为讲解、

讲述、讲读、

讲演四种方式。

5.

心理健康活动课堂活动形式有:

角色活动、

表演活动、

游戏活动等。

6.

学习辅导应包含的两个方面的涵义是:

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和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上的困惑。

7.

学生心理健康测评标准有描述性标准和解释性标准。

8.

一个完整的心理咨询过程可大致分为判定问题、

探索问题、

解决问题、

反馈跟进四个不同阶段。

9.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由最低层次到最高层次依次为: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爱和归属需要、

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10.

学校心理健康测评的功能包括:

指导功能、

发展功能、

诊断功能、

咨询和治疗功能。

11.

校长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其成员的管理包括决策、

计划、

实施、

监督和评价等要素。

12.

学校心理健康活动课程的目标是提高人的心理素质。

13.

Guilford

认为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有:

流畅性、

变通性、

独创性、

精密性。

14.

心理健康教育室的组成结构包括:

心理咨询室、

心理测量室、

团体健康教育室、

心理阅览室、

心理松弛室、

办公兼接待室。

15.

班主任常用的心理咨询方式主要有:

个别咨询和__团体咨询。

16.

心理健康活动课程的形式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形式,

而且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形式组织活动。

17.

学习辅导主要包括:

学习动机辅导、

学习情绪辅导、

学习能力辅导、

学习行为辅导。

18.

创造性思维特点有:

流畅性、

变通性、

独创性、

精密性。

19.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

形成、

维护、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20.

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基本活动途径有:

认知式、

情境式、

行为训练式。

21.

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程的评估主要是对课程设置、

心理辅导课专职教师、

课程效果的评估。

22.

一项完整的测评工作由测量和评价两部分组成。

23.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

教育、

引导、

辅导。

二、名词解释(合计

13

题)

1.

创造性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

运用一切已知信息,

产生出某种新颖、

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意义的产品的智力品质。

2.

访谈法是指研究者与被调查者面对面以口头交谈的方式,

直接收集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

3.

心理评估是以心理学的方法和工具,

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状态,

行为偏移或障碍进行描述、

分类、

鉴别与诊断的过程。

4.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及能根据新的、

意外的情况迅速地做出反应,

果断地采取恰当教育教学措施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素质。

5.

自我表露是指教师通过与学生分享其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经历来

推动学生认识自我、

发展自我。

6.

心理测验是采用某种可以将心理现象量化或划分范畴的测验或量表来取样,然后对所测查的对象进行描述。

7.

课堂心理氛围是指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

情感状态。

8.

归因是指根据有关信息、

线索对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

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9.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

心理发展特点,

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10.

行为矫正法是对学生自我改善、

自我改变的努力给与奖励与惩罚,

目的是帮助学生消除成长中的不良意向、不妥行为,

帮助其形成有助于个人成长的行为,树立良好的形象。

11.

面质是指心理咨询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方式及思维习惯提出挑战与异议的过程。

12.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指教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提高学生的心理机能、

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13.

自我效能是班杜拉提出的一个概念,

用以阐述人的动机行为不仅受到行为结果的影响,

而且受人对结果的期望

这一认知因素的影响。

三、简答题(合计

16

题)

1.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原则是什么?

答:

科学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

经济实用性原则;

保密性原则。

2.

学生心理档案使用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

使用心理档案要严格保密,

不能对学生产生任何负面影响。

(2)

心理档案资料不能作为评定学生操行的依据,

也不能存入学生的人事档

案中。

(3)

一般情况下也不宜向学生本人公开和随便查阅。

(4)

某些测验结果如果解释不当,

也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

(5)

建立档案的最终目的,

应与心理卫生教育、

咨询、

教育科研工作配套使用。

(6)

档案资料仅具有参考价值,

并非百分百之可靠。

3.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

答:

(1)

精心设计场景,

创设参与情境;

(2)

整合教学目标;

(3)

注重行为指导;

(4)

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

(5)

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4.

心理健康活动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

心理健康活动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主要有:

(1)

讲授法(1.5

分)

(2)

讨论法(1.5

分)

(3)

自我反省法(1.5

分)

(4)

角色扮演法(1.5

分)

(5)

训练法(1.5

分)

(6)

实践活动(1.5

分)

(7)

测验法(1.5

分)

(8)

作业法(1.5

分)

5.

对心理测验分数的解释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

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

一个人的任何一个测验中的分数,

都是他的遗传特征、

测验前的学习与经验,

以及测验情景等方面影响的结果;

(3

分)

(2)

确切解释应根据常模及信效度资料;

(3

分)

(3)

应把测验分数看成一个范围,

而不是一个确切的点;

(3

分)

(4)

对来自不同测验的得分不能直接加以比较。

(3

分)

6.

心理健康测评原则有哪些?

答:

(1)

客观性原则(2

分)

(2)

科学性原则(2

分)

(3)

系统性原则(2

分)

(4)

发展性原则(2

分)

(5)

教育性原则(2

分)

(6)

综合性原则(1

分)

(7)

伦理性原则(1

分)

7.

班主任怎样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呢?

答: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

分)

这种和谐关系的建立,

需要在以下方面努力:

真诚、

接纳、

尊重、

理解、

倾听、探讨、

分享。

(3

分)

(2)

营造健康的心理物质环境。

(6

分)

8.

心理健康教师需要具备的人格特点有哪些?

答:

教师需要具备的人格特点有:

(1)

正确的价值观(3

分)

(2)

合理的职业动机和浓厚的职业兴趣(3

分)

(3)

个性和志趣方面(3

分)

如成熟、

敏感性等。

(4)

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3

分)

主要表现在有诚挚的同情心,

乐观的主导心境;

稳定的情绪、

坚强的意志;

正确对付应激;

自信、

自制、

宽容;

谦虚、

好学、

不断进取等。

9.

目前采用的学生自杀预防策略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

(1)

自杀倾向的早期发现(2

分)

(2)

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2

分)

(3)

建立自杀预防热线(2

分)

(4)

开设自杀预防讲座及课程(3

分)

(5)

建立危机预警系统(3

分)

10.

班主任教师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0.

答:

(1)

认知正常,

胜任工作;

(2)

坚定的职业理想或职业信念;

(3)

良好的职业道德;

(4)

良好的职业兴趣;

(5)

良好的人格特征;

(6)

正确的工作动机;

(7)

坚强的意志;

(8)

稳定的情绪和理智的态度。

以上每点

1

分,

都回答出来加

4

分。

11.

简要说明心理健康活动课程的设计过程?

答:

(1)

确定目标及其意图;

(2)

确定活动内容;

(3)

确定活动方式。

以上每点

3

分,

三点都答出加

3

分。

12.

简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主要有:

(1)

全面渗透、

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2

分)

(2)

创设良好心理发展环境的方法(优化环境法)(2

分)

(3)

发展优先,

防重于治的方法(2

分)

(4)

心理辅导的方法(2

分)

(5)

心理咨询的方法(2

分)

(6)

心理评估的方法(2

分)

13.

如何正确对待和使用心理测验?

答:

对心理测验的正确态度有:

(1)

心理测验是研究儿童心理行为保健和疾病防治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和工具。

(3

分)

(2)

心理测验作为一种研究或测量工具尚不完善,

主要是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

(3

分)

(3)

每一种心理测验都有明显的局限性,

主要取决于测验的编制理论、

目的、方法和时间。

(3

分)

(4)

心理测验只能从某些角度,

在一定条件程序上反映问题,

不可过于迷信,更不可把测验结果看成绝对真理。

(3

分)

14.

自我认识辅导如何实施?

答:

(1)

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3

分)

(2)

如何认识自己帮助学生了解达到正确认知自我和把握自我的途径(3分)

(3)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3

分)

(4)

指导学生依据自己的特点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3

分)

15.

青春期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主要有哪些?

答:

(1)

过度关注自我;

(2)

情绪的两极化;

(3)

性别角色混乱;

(4)

人格冲突;

(5)

人际关系冲突;

(6)

性心理问题。

以上每点

2

分。

16.

简述学校心理健康活动课程的设计过程?

答:

(1)

确定目的及其意图;

(4

分)

(2)

确定活动内容;

(4

分)

(3)

确定活动方式。

(4

分)

四、论述题(合计

4

题)

1.

结合实际说明,

教师应具备哪些自我心理保健能力?

1.

积极认知的能力;

2.

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

3.

心理训练和放松能力;

4.

形成良好、

稳定的教育心境;

5.

勇于改变、

自我成长的能力;

6.

建立有效的心理支持系统。

2.

结合实际说明,

如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程序是:

1.确定心理档案的内容。

(6

分)

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应包括两大方面:

一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资料;

二是反映个体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的资料。

具体来说,

主要有:

基本情况、

心理测评资料及建议、

心理咨询活动记录、

心理档案的记录形式等。

2.选择合适的测评工具进行施测。

(6

分)

一般通过几种途径来获取准确信息,

一是通过标准化的测验,

二是自编问卷调

查,

三是非测验法

3.对结果进行整理、

分析、

解释和记录等。

(6

分)

主要包括对结果的统计与解释,

提出教育培养建议,

撰写测评报给,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档案。

结合实际,

酌情加

1-6

分。

3.

论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和区别?

1.联系:

(1)

心理品质教育是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分)

(2)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有些渠道是共同的;

(4

分)

(3)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德育的重要基础。

(4

分)

2.区别:

(1)

理论基础有区别;

(3

分)

(2)

具体目标有区别;

(3

分)

(3)

教育内容有区别;

(3

分)

(4)

方法上有区别。

(3

分)

4.

试述合格家长应该具备的品格和素质。

(1)

树立高尚的品德,

培养良好的行为举止;

(2)

培养热爱生活、

豁达开朗的态度;

(3)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4)

转变教育观念;

(5)

了解孩子,

正确对待孩子的发展;

(6)

要信任自己的孩子;

(7)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简述健康教育的目的范文5

【关键词】 技巧项目;教学内容;设置;实施

新修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造成了人们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国民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状况在我国青少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近二十多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下降,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技巧项目的锻炼价值

1.增加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和激情,而技巧类项目又具有其特有的技巧性和趣味性,技巧类项目对小学生充满了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

2.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技巧项目的开展全面发展了学生的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柔韧性,不仅塑造良好的体形与身体姿态,也让学生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和机能的影响,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掌握和应用基本技巧项目的知识和运动技能。

3.促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通过技巧动作的学习,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不怕困难面对挫折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体育道德以及团结合作和公平竞争的意识,在运动中逐步建立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技巧项目教学内容的设置

1.技巧项目教学内容的设置依据。依据是选择教学内容的根本理由,是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课程总目标而论,技巧项目内容选择的依据应是“学生的体育全面发展”。而在当前的条件下,则主要依托于:(1)不同水平阶段的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其所在阶段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技巧类项目;(2)学生能知晓足够的、可满足体育锻炼和观赏需要的技巧知识原理;(3)学生在身体各发展期都能得到相应的锻炼,身体具有较好的体能和适应性;(4)学生通过技巧项目的学习可以充分体验到运动的意义和乐趣,形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意愿。

2.技巧项目教学内容的设置。

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指导与要求,结合小学生不同水平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具体教学内容设置如下表:

三、技巧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1.认真研读领会新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中技巧项目指导的思想与要求。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体育教学内容是“由全国教材专家在理论研究和汇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代替基层教师选出较好的教学内容”,那么这些教学内容在某种程度上相对比较接近教学实际的,应多研读领会。

2.在《体育与健康标准》指导下,依据地区和学校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删减和补充。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地方和学校的情况对“被建议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判断和筛选。如,可以因为没有合适的器材而删掉山羊分腿腾越,也可因为暂时没有合适的集体舞教材而只选用个人舞蹈动作进行教学等。但是,删减必须是有据可依的,一般是因为教材条件和器材条件的原因而否定,而不能因为个人的好恶或教师的教学能力低下而拒绝所建议的内容。体育教师在完成了删减之后,还要进行必要的补充,当然,这个补充也应是根据“建议内容背后的思想与要求”来进行的。比如可以在集体舞教材加入街舞、排舞、拉拉操等。当然,内容的难度要符合水平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学校现状。

3.根据本地、本校实际情况,加强教学设施条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依据体育课程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发展需要,针对学校实际体育教学条件而进行体育教材化“加工改造”,这需要体育教师立足学校实际现状,根当地区域文化,充分发挥体育设施资源,合理开发课程内容资源。同时,要求体育教师发挥学校现有体育设施的作用,努力开发其的潜在功能

总之,技巧类项目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技术的特点和独特的锻炼价值一直深受教师和学生们的青睐。本文对技巧项目的特点和锻炼价值作了相应的归纳,对技巧项目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实施做了简要的阐述,文章所做的相关文献综述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希望在将来随着该领域的研究深度和广度的深入和扩大,能够更加全面和科学的对此领域进行评述和归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

简述健康教育的目的范文6

[关键词]高校 阳光体育运动 体育教学模式 途径

[作者简介]左海燕(1977- ),女,陕西渭南人,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陕西 渭南 71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陕西省教育厅课题项目“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探索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1JK044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3-0190-02

一、“阳光体育运动”和“体育教学模式”的概述

1.阳光体育运动的概述。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于2007年4月29日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在全国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是一项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的体育健身计划,是与建设和谐社会相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和战略规划。此项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厚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体育健身意识,培养体育锻炼兴趣,形成体育锻炼习惯,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文章对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在“阳光体育运动”的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转变的途径。

2.体育教学模式的概述。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设计和组织体育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体育教学活动的类型,它以简化的形式稳定地表现出来。体育教学模式对体育教学实践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指导作用。(1)理论指导功能。体育教学模式是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而简化的形式,表述一种教学的理论或教学思想,具有高度概括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学模式可以为体育教学理论的充实与发展提供各种具体素材,由个别的特殊经验,上升到层次更高的教学理论水平。(2)实践指导功能。首先是预见性,是指能够帮助体育教师预见体育教学活动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其次是对体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指导性作用,教学模式能够为体育教师提供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所需要的各种教学条件和实施教学的各种程序,以便指导体育教师有效组织体育教学活动;再次是系统性,体育教学模式可以指导体育教师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科学地、合理地运用教学中的基本因素;最后是完整性,科学规范的体育教学模式能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有效指导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果进行改进,以便有效实现体育教学活动的社会功能——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查阅1990~2010年期间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相关情况发现:目前高校所采用的体育教学模式包括传授动作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发展体育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快乐体育、情境、成功体育、群体合作八种主要体育教学模式,各种体育教学模式各有各自的风格和优势,同时也存有各自的不足之处。据相关资料表明,全国大约75% 的高校目前仍采用传授动作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和发展体育能力的体育教学模式来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有20%普通高校采用的是发展学生个性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有5%的普通高校将以上八种体育教学模式有效地结合并能科学合理地运用到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可见,传授动作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和发展体育能力三种体育教学模式是目前全国高校采用最多的一种,但相对来讲是属于比较传统的一种教学模式。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教育功能,作为从事体育教育的工作者必须转变目前的体育教学模式,同时,必须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快乐体育、情境体育、成功体育、群体合作教学模式”的有效结合和运用。以上四种教学模式的结合运用将成为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基本选择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本质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三、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转变的途径

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稳步进入第二阶段,并获得开拓性的进展。为了使现阶段的体育教学实践活动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本质功能。作为从事高校体育教育者必须结合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导及时地、科学地转变目前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以便培养的大学生更好地为当今社会服务,最终使大学生实现他们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1.构建大学生“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突出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目前高校体育教育无论采用哪一种体育教学模式指导体育教学的实践活动,高校体育教师都必须以“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指导安排体育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等基本教学环节。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无论运用情境、群体、成功、快乐任何一种体育教学模式指导体育教学活动,它们都是实现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生长发育的一种表面载体,其最终的目的应在学生生理各指标健康落脚。根据体育课程本身具有的特点,体育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教法,以及课程教学效果的最终评价标准,都应突出大学生“生理健康”这一指标。只有在实现“生理各项指标健康”的前提下,才可以根据教材、组织教法的特点,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健康等方面的健康教育,以便最终培养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2.转变教学理念,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先进、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的结果与功能最终必须由教师和学生两者的有效合作才可能实现。因此,为了有效体现高校体育教育的本质功能,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转变目前传统的教学理念,以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以便为师生营造良好的体育课堂心理氛围。在任何一种体育教学模式中体育教师都必须贯穿“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意识”的指导思想。但是,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取决于体育教师综合素养的高低。因此,当务之急,国家教育行政部们必须注重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综合素养水平的提高。我国高等体育教育要与世界体育教育发展相适应,高校领导机构与部门,必须按照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特点及功能对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新的要求(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要求、考核办法及标准等多方面)。同时,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应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意识,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技能、理论的培训及进修学习,从而不断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水平。

3.有效地、科学地、合理地运用各种体育教学模式。大学生在体能、技能、自我认知、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主体性特征因人而异。同时,体育教学内容的有效改革充实了体育教学的各种素材,使体育教学活动内容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因此,任何一种体育教学模式,在复杂的受教育对象面前,面对不同的体育素材,都不可能是通用的,它不可能适合任何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材料和教学阶段。因为每种体育教学模式的功能都是有限的,“单一化”的体育教学模式不利于“纲要”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地贯彻与实施。鉴于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科学、有效地分析,找出不同教学模式的优缺点与适应条件;同时,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体育教学过程中各基本要素的要求,科学、有效、合理地选用不同的体育教学模式,以便最终发挥各种体育教学模式功能的互补作用。

高校体育学科作为实现高校教育培养目标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同其他学科一样面临着课程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更新与改革。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根本目的是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等教学的基本要素,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指导当今体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以便最终培养大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意识”的指导思想,实现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本质功能。

[参考文献]

[1]苏训诚.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

[2]王宗平.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J].体育科学,2001,21(1).

[3]高亮.学分制下普通高等学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4).

[4]曲宗湖.体育教学模式问答[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5]龚正伟.体育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6]葛冰.体育教学模式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

简述健康教育的目的范文7

刊名:健康必读 

gems of health 

主办: 湖南省健康教育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湖南省长沙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1672-3783 

cn: 43-1386/r 

邮发代号:42-119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健康必读 

曾用刊名:康乐园 

创刊时间:1993 

期刊荣誉: 

百种重点期刊 

期刊收录

本刊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平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等收录。 

办刊宗旨

用医学的科学理论和临床技术指导医务工作者的医疗服务实践,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和学术交流的平台,致力于全面提高医师的综合素质。为医生评职、考核、晋级提供重要依据。 

简述健康教育的目的范文8

视频课程是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视频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出现一种新的多媒体教学模式,这种新的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出现,不但突破了传统教育教学活动的时空局限,而且还通过视频的方式将传统课堂教学中乏味、枯燥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灵活和形象的呈现出来,并且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实现了教学双方的全方位交流与互动。随着近几年“慕课”这种全新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推广与流行,慕课平台下视频课程的开发逐渐成为了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而体育与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观念上都要紧跟时代的变化,才能够确保教育的质量与成效,鉴于此,该文就针对慕课平台下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视频课程构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慕课平台下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视频课程的科学化构建和有效运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1 慕课平台下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视频课程构建的基本原则

慕课平台下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视频课程的受众为普通的高校学生,其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运动知识,来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因此,为了达到上述的教学目标,在慕课平台下构建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视频课程时,就要注意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首先,在构建慕课平台下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视频课程时,应以初学者作为教学对象来开展具体的设计和构建工作。由于所构建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视频课程的受众为广大的高校普通学生,所以,在构建慕课平台下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视频课程时,无论是教学内容点的选择还是相关素材的加工与呈现,都必须要注意考虑初学者的起始基础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后续的设计与构建工作,如果严格按照专业运动员技能学习的顺序与要求来开展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视频课程的构建工作,所构建的视频课程往往会因为缺乏独立的可操作性而影响到视频课程在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活动中指导作用的发挥。

其次,在开展慕课平台下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视频课程的构建工作时,要注意视频课程的长度应以10 min左右为宜。目前已经有研究表明,高校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的时间平均只有10 min左右,所以,现阶段主流的三大慕课平台,在单个视频课程长度的设计上都是以10 min左右为准的,虽然说这相较于传统30~45 min 左右视频公开课而言,视频课程的长度大大缩减了,但是学生的观看效率却明显的提升了。所以,在慕课平台下开展高校体育与健康视频课程的构建工作时,同样也要注意遵循这一基本原则,将视频课程的长度控制在10 min左右。

最后,在开展慕课平台下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视频课程的构建工作时,要始终注意互动方式的高效性和便捷性。慕课平台下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视频课程作为一种在线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在构建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课程设计者、课程实施者以及课程学习者之间互动交流的高效性和便捷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及时的、全方位的、有效的、个性化的指导,最大限度的提高视频课程的整体效果。

2 慕课平台下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视频课程构建的基本流程

概括来说,慕课平台下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视频课程构建的基本流程,主要如以下几点。

第一,全面了解并分析教学对象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之上,确定所要构建的视频课程的整体目标。

第二,开展“选题”工作,简单来说,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来选择教学知识点或者是运动技能点来开展单个视频课程的构建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如下两点问题:(1)由于视频课程的长度有限,多数仅有10 min左右的长度,所以,单个视频课程最好只用于讲授某个特定知识点或者是某个特定的问题,而不要将多个知识点或者是多个问题集合在一个视频课程内进行讲述,以免因为讲解过于粗略,影响到视频课程的应用成效;(2)在开展“选题”工作时,应尽可能地选择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中常见的、比较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也就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却不容易掌握的知识点或者是运动技能点来开展视频课程的构建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三,在完成了“选题”工作之后,要针对所选定的教学点进行全面地剖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明确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视频的展示顺序以及教学视频的展示形式,完成视频课程的总体设计工作。

第四,根据视频课程的总体设计开展视频课程的脚本制作工作和各种文本、影像素材的收集、加工与制作工作以及文字信息的录入和编辑工作,以尽可能的更简洁、生动、形象、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所组织的教学素材一方面要符合教学知识点或者是运动技术点展示的需要和学生辅助理解教学内容需要;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凸显视频课程生动、直观、形象的特点。

第五,在视频课程的脚本制作和素材制作完成之后,就进入了视频课程的合成阶段。在这一阶段,要完成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教学素材的整合。在这个过程中,体育与健康教育任课教师可以通过与教育技术人员之间的合作,利用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和ASP技术以及Dream weaverMX网页开发软件等,将在第四个环节中制作完成的各种教学素材,根据视频课程的设计和定稿的视频课程演示脚本进行后期制作与合成。

第六,开展测试工作。将制作完成的视频课程进行多次测试运行与修改,以确保所制作的视频课程完整性、可操作性和简洁性。在测试工作完成之后,就可以借助校园网络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视频课程的上线工作,完成慕课平台下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视频课程构建的整个流程。

简述健康教育的目的范文9

健康教育是公共卫生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无卓有成效的健康教育系统,是衡量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为达到良好的健康教育效果,使健康知识融入到人们生活中去,健康教育处方的合理使用和设计是关键的一环。健康教育处方是一种常见的健康教育传播资料,是配合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实施的辅助宣传资料,在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重要作用。在健康教育中,要想健康教育处方发挥应有的作用,应确保健康教育处方设计合理化,这样的健康教育处方才具备较高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有效传播健康知识。

一、健康教育处方及其合理设计

1.健康教育处方

健康教育处方,是以医嘱形式提供的一种健康教育文字材料,它针对某种疾病的特点和临床表现,对病人进行防治知识、用药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指导,帮助病人进行自我保健和家庭保健。健康教育处方以健康教育和促进健康为根本目的,通过文字材料的形式宣传健康知识,有效了弥补了口头健康教育形式的不足,便于阅读与保存,有助于增强人们的疾病预防和保健意识,提高健康教育知晓率和满意率。

2.合理设计的解读

目前,健康教育处方已经出现了很多,如感冒预防健康教育处方,便秘健康教育处方、肺炎健康教育处方、白内障健康教育处方等。通过查看这些健康教育处方,可以知道处方内容基本包括:某种疾病的特点、临床表现,以及与疾病相关的医疗、生活等各方面的注意事项,同时涵盖一些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内容。此外,健康教育处方的具体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折页、传单、单页、书签、小册子、画册、卡片等,设计制作时尤为注重图形设计和色彩搭配。

健康教育处方的使用是健康教育实施的关键一环,为保证使用效果,达到预期的健康教育效果,确保处方设计合理是至关重要的。合理的健康教育处方设计应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内容设计合理,二是形式设计合理,做到处方内容具体,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形式外观精美,易于阅读和保存。具体的说,健康教育处方要涵盖疾病特点、发病原因、临床症状、注意事项、保健措施等内容,同时设计精美、配有图解,生动形象、通熟易懂,以便患者阅读和理解。

传统的健康教育处方多是纸质的,虽然制作成本低,但是不易于长期保存,且无固定的放置位置,没有达到理想的健康教育与健康知识传播效果。为了提高健康教育处方形式设计的合理性,可以采用卡式处方,这种形式的处方外观精美、保存方便,能悬挂在患者床头固定醒目的地方,患者随时可以阅读。此外,在处方平面设计上,要配有图解,文字与背景色彩对比要醒目,便于患者阅读。图形设计越简单越好,不必过于复杂,色彩要避免华丽,以免喧宾夺主,简便实用就好。合理的文字书写、图形设计和色彩搭配才能产生良好的整体设计效果,达到理想的健康教育作用。

二、健康教育处方合理设计的方法和具体流程

健康教育处方的合理设计要有一套完整的流程,按程序办事,使设计工作规范化和程序化,便于提高健康教育处方设计水平和健康教育质量。

首先,全面评估患者的资料,了解患者的实际需求。评估资料有包括患者现有的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文化背景及学习态度等,尽量确保资料完整、真实、可靠,否则难以保证处方的实用性和合理性。根据评估结果确定病人需求,然后确定处方设计的目的。

其次,根据设计目的拟定处方内容,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强,具体包括饮食、生活习惯、治疗、注意事项等。

然后,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听取患者及其家属意见,不断调整与完善内容。同时,根据患者喜好设计处方形式,如7岁-10岁患者,平面设计可以采用卡通形象,用夸张、色彩鲜明的图解展示预防措施,吸引患者注意,以便其阅读。

最后,定期评价健康教育效果,具体方式可以采用电话回访,或是门诊复查时进行评价,为患者提供长期的咨询服务,指导患者进行个人保健和家庭保健,促进健康与防治疾病。

三、健康教育处方合理设计的注意事项

第一,健康教育处方内容设计要有理有据,科学合理。若不具备科学性,处方无法发挥作用;第二,文字内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尽量少使用专业俗语,便于患者或普通大众阅读理解;第三,健康教育处方不能违背治疗原则,遵循医生指导,与疾病治疗保持一致;第四,处方内容搭配要合理,以健康教育内容为主,同时配备一些心理疏导、注意事项、肢体锻炼等内容,相互配合以达到健康教育目的;第五,处方上要有联系方式,在患者有需要时可以联系咨询,为患者提供连续的健康教育服务,提高健康教育质量;第六,真正考虑患者需求,对于一些特殊患者,可对处方做特殊化处理。如,老人患者,可设计字体大、画面简单的处方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