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资产管理的核心集锦9篇

时间:2023-08-10 17:11:53

资产管理的核心

资产管理的核心范文1

关键词:县市教育;核算中心;财务监督

博乐市教育会计核算中心成立于2009年,本着“校财局管校用”的运作模式,纳入集中核算的学校范围包括全市2所乡镇中学、6所乡镇中心校、4所市区小学、8所市区中学、2所公办幼儿园。纳入集中核算的资金范围包括财政拨款及专项拨款;预算外资金;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等其他收入。通过5年的运行,学校的会计核算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教育会计核算中心运行现状

1、学校财务管理的三个“不改变”:一是预算管理体制不变,年度经费预算仍由各学校编报;二是学校资金使用权和审批权不变,即资金的使用权和审批权仍在各学校;三是会计主体法律责任不变,即学校的各项收支仍由学校审批并承担相应的会计法律责任。

2、各学校法人遵守财经纪律的意识明显增强。学校法人对各项开支的审批更加认真、谨慎,超标准、不合理的支出明显减少。许多学校领导经常事先向会计核算中心询问有关经济业务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或者有关具体会计事项的审批权限和办理程序,把不合理的财务支出行为消灭在事前。

3、会计核算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会计基础规范化工作日趋完善。所有的经费集中管理,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报账,所有的资金业务首先要经过会计核算中心分管会计的初审,对超权限的还要经核算中心主任审核,对工程项目资金还要经项目办审核。核算中心会计严格按照会计基础规范化操作。

4、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普遍提高。教育会计核算中心会计人员能高标准、严要求执行《会计法》,严格遵守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政策法规,依法办理会计事务,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提高会计工作水平,从根本上解决会计基础薄弱。

5、政府采购制度日趋完善,执行力度不断加大。严格执行政府采购规定是核算中心审核的重要依据。凡规定纳入政府采购的物品或劳务,统管学校违规或是没有资金来源的,核算中心将予以拒付。

6、学校经费开支日趋合理,资金使用透明度加强、互相监督的力度加大,工程款支付手续比较规范,资金安全系数有较大提高。

二、教育会计核算中心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弱化了学校的财务管理。教育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主要从事机械的记账报账工作,他们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被“闲置”了。会计远离学校现场,不能了解其经营管理活动的真实情况,再加上一个会计要负责2个学校的会计核算工作,工作量大,没有时间了解和熟悉预算学校的财务活动的真实情况,不能为学校提供满意服务,既不利于学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无法为学校合理地、有效地筹集与使用财政资金,提供合理建议。

2、报帐员兼职多,加大监督管理难度并存在财务风险。由于学校的会计岗位被取消,只设报账员。会计主体与会计核算相分离,核算中心会计往往只能就凭证的规范性进行审查,不易查明其合法性和真实性,支出凭证的合法性、合理性、真实性是建立在学校报帐员审核和领导签批的基础之上。同时由于报账员在学校兼职多,由不具备会计基础知识的办公室、人事部门、教师担任,专业知识不够强,责任心不够强,不能坚持财务原则,有时抱怨较多,如果学校报帐员缺乏职业道德,对学校的现金收入隐报、瞒报(如收费性、往来款等收入)或不及时上缴,私自挪用等。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核算中心对学校财务监督的难度和风险。

3、内部牵制被削弱,缺乏全方位全程的监督。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核算中心与核算单位相分离,核算中心会计与学校报帐员相分离,会计与出纳的牵制机制消失了,报账员实际上履行了会计、出纳双重职责,虽然会计核算中心记账时,也履行了牵制和监督职能,但由于其置于学校外部,对学校经济业务发生的真实情况不太了解,对经费实际支出的去向、用途不了解,仅凭学校报帐员所持的报销单据去进行审核,只审核单据合理合法性,是否符合规定等手续,就算是财务公开往往也流于形式。由于学校资金使用、审核、审批及业务发生的真实情况仅仅掌握在校长及报帐员手中。对一些问题难以把关,使一些学校出现了虚列支出、收入不入帐等违纪现象。

4、财产物资管理与会计核算相分离使学校财产物资管理薄弱。会计核算在教育局核算中心,但是财产仍由原学校进行管理。核算中心只管固定资产账,不进行具体的实物使用的管理。这种财产物资管理与会计核算相分离的情况势必使学校财产物资管理薄弱的问题更加突出。而事实上学校也常常不安排专门的财产管理员,就算安排有专门的财产管理员,因财产管理员更换频繁,或是不办理交接手续,造成学校资产管理不规范,固定资产不及时登记,对一些毁坏、丢失、报废固定资产或者对一些无偿调入、捐赠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到核算中心进行资产核销、增加等账务处理,于是出现了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等现象,也有些学校随意转让、划拨固定资产,如果报帐员或是资产管理人员没有认真加以管理,就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5、财政票据管理中存在问题突出,难以落实“收支两条线”。学校、教育会计核算中心安全意识淡薄,票据管理不规范,票据领用、保管、开票收钱、核销都是报帐员一人操作,严重违背了内部制衡原则,内部牵制制度行同虚设,有的甚至造成票据遗失,使用不规范,有的填写票据内容不齐全、金额涂改。有的领到票据使用后长期不核销,即使遗失也不及时声明作废,有的甚至隐瞒不报;而核算中心会计不领票、不监督复核,很可能会导致挪用公款、贪污、坐收坐支等行为的发生。

6、政府采购验收环节缺少全过程参与和管理。大多数核算中心的会计没有参与采购的验收,而学校大多数采取自行验收的方法,没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且不够专业,往往只是走走形式,对其采购合同中约束的条件,对产品的保质卡、保修单等事关维权的东西和要件不重视。

7、内部控制观念淡薄,流于形式。在执行过程中,我们发现我们制度存在重形式、个别制度与实际有一定的差距。同时学校缺乏对内部控制认识和了解,对内部控制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由于许多学校单位人员少、经费有限,在设立内部控制岗位上还存在不相容岗位兼职的现象,核算中心即使有相应的内控流程,也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无法充分履行监督检查职能,对学校的各项活动不能进行客观、公正的审核和稽查。

三、对加强教育核算中心财务监督的建议

1、明确教育核算中心会计的职责和权限。为会计有效行使其核算和监督职能,必须赋予其相应的职责和权限。如:监督所在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对国有资产的流失承担相应责任;监督所在学校的财务收支活动,对上报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监督所在学校执行国家财经纪律情况,对违纪的行为承担相应责任;参与拟定所在学校的财务会计管理规定,监督检查各项财务运作和资金收支情况;与学校主要领导人联签批准重大财务收支项目。

2、加强教育核算中心会计的监督职能。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不能做一个只会记帐的“记帐员”,要加强各项管理工作,采取“走出去”的方法,经常深入各核算学校,了解学校的各项业务,各项资金的来龙去脉,有效地行使监督职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学校合理使用财政资金。保证学校会计核算的完整性。

3、实行核算中心会计轮换制度。为促进各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全面熟悉业务,尽快提高业务素质,应当对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应当有计划地进行轮换。在轮岗交换过程中可提高业务技术水平、财务管理能力、会计规范化管理工作、遵纪守法等。

4、调整报账员的管理机制,实行“双重”管理。各学校报账员是核算中心职能的延伸,是核算中心与集中核算学校的桥梁,报账人员的业务水平直接影响核算中心的工作效率。一方面,核算中心要把对报账员的管理作为会计核算中心工作的重要现成部分,制定严格的考核办法。另一方面,学校要确保报账人员的相对稳定,成立内部监督机制。严格审核学校经济业务支出,防止腐败滋生,有利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

5、加大对核算中心会计及报帐员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由于会计工作专业性、政策性强,知识更新快,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技能,同时加强政策、法规法纪方面的学习。使会计人员在政治思想、能力水平、业务知识等方面不断更新。报帐员在会计管理工作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负责单位的报账工作、资产管理、预算管理,会计信息的传递等工作,其业务素质的好坏会直影响到核算中心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因此核算中心要会同财政部门加强对其培训,进行经常流和沟通,定期举行业务学习、培训班,帮助报帐员开展往来款项清理工作,固定资产的清查工作;及时告知新的财务管理政策,进一步提高报帐员的业务水平。

6、加强票据管理,从源头上抓非税管理。票据作为源头控管手段,教育会计核算中心会计充当着“领”和“销”的角色,应按照“统一购领、归口管理”原则,票据的发放也实行“凭证领票、总量控制、缴旧领新、票款同行”原则,应当从财政定期领用票据并对票据实施管理,并及时核销票据。学校报帐员不能直接从财政部门领票,只能从核算中心“领”票据,领新票时核算中心会计应认真核对旧票,应当注意所收费用是否合法、收费标准有否随意提高或降低、所填写的票据是否规范、不得涂改、所收款项是否及时、核销后的票据要按规定处理、管理、保护好票据档案资料。

7、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各学校要明确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职责,确保专人专管,并设固定资产台账。如果人员变动,应完善资产保管人员的交接手续,必要时核算中心的领导及会计参加移交并签字。为保证资产实物的存在,核算中心实行定期的固定资产盘点制度,每年要对学校的固定资产作一次全面的盘点工作,确保账实相符,以防管理脱节。

8、积极参与验收,加强对学校采购验收的监督。核算中心要克服“轻验收”的思想,自觉参与采购验收,也要审核学校是否规定合同的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是否规定检验的时间、地点、方式等。政府采购中心、学校、核算中心会计、供应商代表都要与采购单位一道对供应商提供的货物、工程或劳务、服务进行实地验收,必要时纪检部门也会参与。

9、完善核算中心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首先抓位内部控制中行为主体人的因素,核算中心会计及报帐员、学校资产管理员等在内部控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转变人的思想意识,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在核算中心或是学校岗位设置、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如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归口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内部公开等。

参考文献:

资产管理的核心范文2

【关健词】财务管理;存在主要问题;加强管理;对策

1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承担了较多的社会职能,并且不以盈利为目标, 使得其自身的财务管理过程不同于一般的企业,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 资金提供者并不要求投入的资金获得必要的经济利益, 资金投入的主要目的是维持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 促进其社会公共职能的顺利开展, 以确保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

1.2 行政事业单位一般是不能清算、转卖或者倒闭的, 因此也不存在企业财务管理意义上的所有者权益。

1.3 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过程中, 不以本单位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而是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责任, 其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确保财政及其他资金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确保本部门所承担的公共管理职能的实现。

2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也不断完善, 规范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但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 会计集中核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1 对会计集中核算认识上的错位。部分单位的领导对会计工作方面的重要性产生了忽视,认为报账会计的工作是辅的,报账会计的工作能力以及资格证已不是领导所关心的问题,同时他们在对报账会计人员进行任命时可能就会存在随意性问题的发生,由此而导致的报账会计的相关专业能力的水平不够高,进而也就导致了集中核算中心自身的工作压力的加大。

2.1.2 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上的缺陷。行政事业单位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中心采取大厅式的工作模式,数个单位的账由一个人管,这样便会造成会计和财务的分离,会计监督和财务的优势在本单位也就不复存在了。同时,由于对所管辖单位的相关业务情况不够了解,票据的真伪性也就成为会计中心对单位报账进行核实的判断标准。

2.1.3 容易出现真票据假业务现象。会计集中核算实行后,单位对做账方面不再进行负责,只对报账进行负责。由于会计核算中心对会计的核算监管中,只能对票据的真伪加以识别,不能对经济业务的真伪进行识别。所以,对于真票据假业务而言,可能在某些单位存在。

2.1.4 存在单位财务内部牵制和对机制弱化进行监督的现象。在会计集中核算加以实行后,单位财务的外部监督方面得到了加强,但是财务内部潜质机制的弱化现象实在是令人担忧。

2.2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2.2.1 内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长久以来,我国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性资产管理比较重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关注不够,对国有资产方面的调拨、配置、使用、验收、报废等环节还缺乏较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及行之有效的操作流程。在对资产进行购置时,没有确立严格的监督制度以及审批制度,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对于国有资产而言,其交接制度不够健全,一些单位和部门没有设立或明确专门机构,专职人员职责分工不明确。在实际操作中,随意性较大,补报、不报以及漏报的现象时有发生。更加严重的是还有一些单位没有经过批准便用国有资产进行担保、抵押,一旦不能将其收回,不仅造成国有财产流失,而且还很容易滋生腐败。

2.2.2 重采购轻管理,重货币轻实物

一些单位管理意识还比较淡薄,资产方面的管理比较混乱,大都只重视采购方面的管理,而放松了对相关实物资产方面的管理;对货币资金方面的使用管理过分注重,忽视了对实物资产方面的管理。缺乏比较严谨的验收审批、保管以及使用制度等一系列的相关规范以及有效的内部方面的管理机制。比如手机、电脑、摄像机、照相机等小型的贵重物品,长期被个人无偿占用,在其退休或调离本单位以后,没有按照规定交回,被据为己有。对于贵重物品而言,其被长期的无偿占用着,国有资产也就变相成为了私有财产,缺少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以及制约制度,从而造成了财产丢失、损坏以后无人对其进行追究,最终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2.2.3 不顾客观需求,盲目购置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由于固定资产的购置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补贴或拨款,而在进行财政拨款时对于单位资产的变动、存量等情况是不作为审查方面的内容的,从而造成了不少单位在资产购置上,从各自利益出发,过分热衷规模扩张,存在着一定盲目性和随意性,片面地追求高精尖,不断更新设备,重复购置,使得大量尚能被使用的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出现了人为的浪费现象。怎样管好并且用好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对于推动国有资产合理配置以及对国有资产的完整和安全进行保障,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 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管理的对策

3.1 会计集中核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策

3.1.1 建立会计造假发现监督机制。会计造假产生问题不在于是否实行了会计核算中心,实行了会计委派制度,甚至不在于是否有监督制度,关键在于对权力的实施形成监督。实际工作中,实行会计委派制后,会计核算中心有可能提供更为隐蔽的虚假会计信息,形成事实上的监督虚无化。当前监督虚无化的原因不在于监督制度的健全与否,在于监督机构能否独立进行必要的监督,为此要确保监督机构的独立办案能力,如在加强自身素质提高的前提下,创造审计纪检部门的独立办案氛围,加大群众上访查处力度,在依法办事的前提下,依靠群众是解决监督弱化问题的关键,需要在现有审计机构的基础上,提升其监督地位,建立一种比较独立的会计信息监督体系,甚至将审计系统归为人代会管理,使之具有更为独立的地位,便于及时监督。

3.1.2 核算中心人员少,工作量大。建立会计核算中心后,取消了单位银行帐户,由财政部门在门在银行开设统一核算账户,集中办理资金收付,进行统一会计核算;预算单位不再设会计人员,实行报账员报账制度。所以,各单位的财务工作主要都集中在会计核算中心。从各地会计核算中心的运行情况来看,都普遍存在着核算中心人员少、工作量过大,报账员在中心报账等候时间较长,核算中心的明细科目分类过粗,以至单位无法了解单位的财务活动的真实情况,从而使核算单位与中心之间造成一些矛强化预算管理,建立一套科学的公共支出预算管理体系。实行集中统一核算,核算中心接受支付申请的依据是单位的预算指标,没有预算指标或超预算指标的支付申请,核算中心有权予以拒绝,从而起到强化预算约束的作用,也使得集中统一核算有赖于预算编制的相应改革。也就是说预算要细编,实行部门预算、支出预算要细化到每个部门及每个项目,对各项支出要按支出类别和性质编制专项支出项目库,核算中心根据细编的预算指标办理各项资金支付。

3.1.3 转变会计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目前会计核算中心日常主要的工作是资金支付和会计核算,然而,如果将会计核算中心仅仅作为一个记账机构是远远不够的,更要着重预算执行信息的反馈和控制。必须加强预算资金支付的事前控制,在决定资金支付之前应确定是否应该支付、如何支付,而不能到支付完了事后才来明确。会计核算中心的发展,必须要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彻底扭转将核算中心视作单纯的核算机构的观念。

3.1.4 如果实行会计核算中心,就必须将会计核算中心设计成具有独立的会计记帐业务的中介组织,脱离政府垂直管理体系,而非现在的行政事业单位,否则,在同级单位领导全权领导下,难以保证公正执法,不做假帐。

3.2 实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工程

建立资产管理动态数据库,全面准确动态地反映资产的总量构成分布变动等信息。根据资产增减变动情况实时更新。以动态数据为基础,建立数据查询和综合分析子系统,方便快捷地查询和分析资产占有、使用及增减变动情况,为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和资产优化配置等提供决策支持。确立资产管理工作规程,实现资产管理业务的规范化、流程化、网络化。涵盖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收益、清查、统计、产权纠纷调处等各项管理内容;以技术手段规范资产管理行为,控制资产运营风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建立资产预警信息系统,及时、自动提供预警信息。实现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资产管理信息畅通。实现与金财工程其他子系统的数据共享。采取“单位登录、财政集中”的模式,将资产动态数据库部署在财政部门,只通过本地政府网登录到同级财政部门数据库服务器,在线进行相关资产管理业务及申报审批业务事项的处理。各单位要加强对政府网的监管,确保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3.3 建立国有资产的损失追究制度,对体制上的障碍加以克服,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对国有资产的监督功能

对于国有资产的购置、管理、使用等重点环节,要对完善相应的程序和制度,健全内部审计部门对国有资产的监督职能。内部审计部门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财产管理部门的实物以及财务部门的相关账目进行抽查,至少在年终时要对相关资产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清查以及核对,对于盘盈盘亏的资产要找出原因,分清责任,同时按现行的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在年终时要将资产管理方面纳入到相关部门方面的考核目标,对于管理比较完善的部门要给予奖励和表彰,对管理薄弱以及滥用和挪用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要依照财政违法行为的处罚条例进行处理、处罚、处分,并且追究相关领导者和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对于不按规定履行有关报批手续的,要依法收缴相关资产和所得收益等,并且用法律手段对国有资产方面的完全完整加以保证。

参考文献:

[1]李志军.论如何完善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8).

[2]张权.孙敏加强会计集中核算财务管理的建议.财会通讯(综合版).2008(7).

资产管理的核心范文3

一、建立核心能力的动态管理

在动态的环境中,企业经营的宏观环境时刻在发生变化,顾客的需求在不断变化,竞争对手的竞争力在不断提高以及不断变化的技术同时在直接影响核心能力的领先性,那么企业就需要动态的核心能力及动态管理能力。所以对企业核心能力的有效管理应是对核心能力整个演变过程的循环和实时的动态管理,核心能力的动态管理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1、管理过程的连续性。一个完整的合理的核心能力管理过程应包括四个阶段:核心能力的确定、培育、应用、评价与发展等阶段。核心能力的确定是指根据企业的战略展望等确定出为支撑企业发展战略实施所应建立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的培育是指积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能力,通过事先的统筹规划 在遵循一定的原则下以一定的方法有效地培育出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的应用是指如何寻找核心能力 的应用机会,尽可能发挥核心能力的作用,为企业带来优良的经营业绩和竞争优势,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核心能力的评价与发展是指企业定期或不定期地评价核心能力的适应性、领先性等,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企业核心能力保持与市场环境相适应的领先性,从而为企业带来可持续竞争优势。

2、管理的循环性。对核心能力的动态管理绝不是在评价完成之后便告结束,而是根据评价的结果再返回培育、确定或应用阶段,即或在原有核心能力基础上的单纯强化提高,或是确定应培育的新的核心能力,或是加强核心能力的应用,通过每一次循环,核心能力的内涵和价值都将得到提升,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循环的并不断提高核心能力的管理过程。

3、管理的实时性。对核心能力的四个阶段的管理可能同时存在,由于管理的循环性和实时性存在于各管理阶段中,对动态管理的管理手段就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并进行实时、动态管理进行操作。

二、对公司的核心能力进行保护

关于公司核心能力的可持续,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它进行充分有效的保护。所谓对公司的核心能力的有效保护,是指公司通过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或手段提高竞争对手的“模仿门槛”,使公司的核心能力保持对竞争对手的一定的领先距离,为公司的核心能力“制造”出一块隔离带或安全区。

1、核心技术的保密与垄断。拥有核心能力的公司对其核心技术都非常注重保密,因为他们深知核心技术一旦被竞争对手轻而易举地掌握则意味着竞争优势的丧失。因此,他们在核心技术的保密方面会坚持这样的原则,即输出产品不输出技术;输出非核心技术不输出核心技术。如可口可乐公司在全世界有许多合资厂,也尽管其配方99%的成分都已被研究分析出来,就是剩余的1%(可称为核心配方),可口可乐公司对外界从不公开。另外,许多拥有核心能力的公司,还通过注册专利以使核心技术获得垄断地位来实现对其的有效保护。同时,制定大量的保密规则,对公司内部员工特别是掌握公司核心技术的人员的保密行为实行有效的约束,已成为这些公司的惯例。

2、核心技术的谨慎推出。拥有核心能力的公司在制定市场战略时注重在客户需求和核心技术保护方面寻求平衡。对其核心技术的推出是谨慎的,并非一下子把核心技术都拿出来到市场上推广。如IBM公司、微软公司等都有一套完整的技术战略。他们以雄厚的人力、财力、研发能力等,贮备几个档次的新技术,但只推出比其他公司先进半步的技术,以保持技术领先和对核心技术的垄断地位。对于尚未利用的技术或一时很难转化为商品的技术,则让技术保持原有的状态加以储存,绝不拿出来推广或出售。

3、围绕核心技术的经济威慑。拥有核心能力的公司通常是抢在竞争对手之前对一项资产大规模投资。竞争对手尽管同样可以使用这种资产,因为市场规模较小,以现在的盈利水平无法支持两家厂商。显然,通过围绕核心技术的经济威慑可能使潜在的竞争对手驻足不前,从而达到核心技术的可持续性。所以,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核心能力与大公司,特别与跨国公司是紧密相联的。这是因为,大公司的发展需要核心能力的支持,而围绕核心能力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又通常具有安全的收益。中小公司在某个时段上也不是没有核心能力。但是,因其资源配置的规模较小,使其面临竞争对手的“模仿式冲击”所带来的风险较大,因而中小公司的核心能力容易呈现出不稳定性。转贴于 三、对公司的核心能力进行投资

鉴于所有资源都会贬值,核心能力作为公司最具竞争力的资源也是如此。如果不保持对核心能力的持续投资,核心能力的丧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因此,有效的公司战略需要不断地对其核心能力保持高强度的投资。对公司的核心能力进行投资大体有三个方向:

1、对核心技术进行投资。公司核心能力在实体构成上,必须以作为无形资产的卓越品牌为主导,大力实施并推进第四代R&D战略管理。实际上,品牌是以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战略性无形资产,它是企业核心技术的结晶,是消费者获得高消费者剩余的产品的“身份证”。顾客可以从名牌获得满意,并同时避免了一系列消费风险。毫无疑问,实施品牌战略、核心能力机制的打造及其整个新型战略管理体系的构造,关乎整个现代社会生产价值链条,从产品设计开发、做成样品、零部件生产、半成品组装,到成品组装、包装、运输、分销,再到售后服务等所有环节。然而,这一整条价值链上的不同环节,不同部分对产品的价值增值功能是不同的。而最能增大价值的两大环节之一就是上游的核心技术开发。

2、对人力资源特别是核心员工进行投资。公司核心能力的人格载体必须以知识资本化为主导。另一方面,以知识资本化为基本线索而具体实施的人力资本化战略管理,将使公司战略的有效推进获得更深厚的人力资源基础和保障。随着整个经济社会由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演进步伐的加快,人力资本的社会经济地位日益提高。知识正在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正在成为主导生产力,知识工作者正在成为资本。因此,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较之传统经济更为必要。核心能力理念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它认识到在具有传统部门结构的公司,对公司的核心能力进行投资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核心能力确定了公司行政机构的关键角色应该是充当公司核心能力的保护人。有时,为做好保护工作,甚至可以指定一位管理人员,负责对核心能力的投资。公司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时,尤其要注重对核心员工的投资。因为,核心员工的丧失或其人力资本价值的下降,将意味着公司核心能力的丧失或下降。在这方面,必须关注的重点是:①从客户层面考察,核心员工能为客户、公司创造巨大价值。这种价值创造分别来源于核心员工的预见力与执行力。②相对竞争对手,专家可以出高薪聘请,但忠诚的核心员工无法用高薪招聘。拥有卓越预见力与执行力,又忠诚于企业的员工是公司最重要的资产,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但问题在于要时刻爱护员工的忠诚。③核心员工能力是公司自学习积累的结果,教育与培训导致人力资源的不断丰厚。公司必须建立基于“能本管理”的员工预见力、执行力开发机制。④为了使公司的命运不掌握在个别员工手里,必须倡导并实现人力资本向组织资本的转化。通过结构化的知识平台,构筑合理有效的知识分享机制与公司制度安排。

3、对核心营销能力进行投资。核心能力的调整轨迹一般是以生产环节为起点向价值链两端延伸,即向研发和营销延伸。公司拥有核心技术不是目的所在,目的在于优化公司的利润。而公司的营销能力正是把“技术变为财富”的最后一站,因此,对公司的核心营销能力进行投资也就成为必要。从为客户创造新生活这一核心能力本质内涵的视角出发,公司核心能力亦即公司核心价值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获得顾客的忠诚度,这是全部营销管理的聚集点,也是公司核心能力的最本质内涵。营销就是要使传统的公司销售经营化,在深刻认识和了解顾客的基础上,使产品或服务完全适应客户的需要,形成产品自我销售。

四、对公司的核心能力进行升级

如果一家公司的核心能力正在被竞争对手所效仿,那么该如何保持维系公司的核心能力?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对公司的核心能力进行升级。

1、将核心能力升级到结构上更有吸引力的行业。夏普公司的做法为如何针对技术和产品的连续升级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提供了很好的示范。20世纪50年代,夏普公司是电视机和收音机的组装公司,表面上属于日本二类消费电气公司。为打破这种局面,公司创始人早川笃治(ToKuji Hayakaova)建立起研发机构。当日本通产省禁止夏普公司设计计算机时,公司在1964年利用其有限的技术生产出全球第一台数字计算器。为巩固其在该领域的地位,夏普公司向后集成,生产自己的专业化半导体,并大力投资开发新的液晶显示技术。夏普公司押在LCD技术上的赌注得到了回报,并使其开发出一系列新产品,如Wizard电子管理器。一段时间后,其卓越的显示技术令夏普公司在以前拼搏的领域(如便携式摄像机)拥有了竞争优势。

2、将核心能力移植到地域上更有吸引力的市场。如果说创新是发展核心能力的推动力,那么跨国经营则是催化核心能力的拉动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许多拥有核心能力的公司无不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力求在国际竞争中放大自身的核心能力,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如沃尔玛、通用电气公司、索尼公司等著名跨国公司,均是将核心能力移到地域上更有吸引力的海外市场,以使自己的核心能力得到升级与放大,从而摆脱竞争对手的模仿威胁,有效地保持维系了公司的核心能力。

3、以公司核心能力为主线实施资本运作。能力学派管理专家指出:业务流程再造的关键是把公司的内部组织和产品——市场战略有效联结起来,就是变业务流程为战略性资产。所谓战略性资产亦可认定为具有核心能力的资产,因而以核心能力为主线进行资本运作的主旨在于:透过各个层面将资本运作直接同市场结构联系起来。所以重组必须贯彻以下原则:产权重组以产业重组为导向,不能为重组而重组,产权重组只有按照产业结构进行重组才能体现核心能力的需求;产业结构重组以产品结构重组为导向;产品结构重组以市场开发结构重组为导向;市场开发结构重组以居民消费结构为导向。

4、将核心技术能力升级到核心管理能力。著名的通用电气公司之所以成为世界百年的旗帜公司,过去靠的是技术,现在其核心能力则在于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通用电气式培训。从中国海尔公司的成长转变也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点。可以说,世界著名的公司之所以长盛不衰的奥秘,也在于其完成了核心技术能力升级到核心管理能力的公司改造。在将公司的核心技术能力升级到核心管理能力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提升重点是公司的组织能力。因此,必须关注的方面是:①从客户层面考察,核心管理能力能为公司创造巨大价值,这种价值源于公司的经营理念。②公司良好的界面管理机制是公司效率的关键。③必须解决好管理责任制问题,构造能上能下、持续上下的变动机制。④基础管理水平是核心管理能力的基本功,也是竞争对手很难一时就能模仿的。

五、建立企业学习力的能力

企业核心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创新、积累、转移和共享,这就要求企业应该成为一个学习型企业和知识型企业,在不断修炼中增加企业的专用性资产和隐性的不可模仿性知识等。在新的竞争时代,光靠雄厚的资源和强大的规模并不能保证企业能够在市场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学习的能力才是突破生存不利格局、实现永续发展的根本,只有重视学习、用心学习,企业才能适应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市场,才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那么什么是学习力呢?

学习力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的总和,企业员工必须具有较强的学习力,才能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才能获得惟一持久的竞争力。因为企业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真正能够笑到最后的企业必将是那些能够想方设法使组织内所有人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因为学习是提高核心能力的必要手段;是实现知识螺旋上升的惟一渠道;学习可以增强企业的活力;学习有助于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

资产管理的核心范文4

一、会计核算中心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优势分析

(一)会计核算中心实行集中核算模式,有利于发挥财务的监督、调控职能。会计业务从各单位内部处理变为财务中心集中处理,核算单位所支出的每项费用均通过财务主管领导签字方可支出,减少了会计业务决策者的行政干预行为。由于有财务部门的领导把关,正确行使监督职能,实现了资金全过程监督,有利于统一调控资金、监督资金的运行情况,做到了有效预防、合理控制和监督问效。

(二)会计核算中心实行财务集中核算,统一了各单位财务开支标准,有利于成本费用的控制规范。集中核算后,对各单位费用支出、成本核算等方面严格按会计核算的要求进行核算,核算中心可以在发现单位成本超支的情况下,拒绝办理结算和报销业务。同时,财务核算中心能更好的管理和控制整体成本费用,使得各核算单位不能随意调盈亏,反映了核算的真实性。

(三)会计核算中心的建立,强化了财务预算管理,有利于增强工作的计划性和系统性。通过财务集中核算,集中统一管理核算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对各单位部门预算进行监督和指导。财务中心通盘掌握各单位财务运行情况,加强了资金调控力度,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财务中心通过及时提醒和指导各单位执行部门预算,增强管理系统性,管理成本降低,企业效益也得到提高。

(四)会计核算中心的建立,使财务监督权和审批权分离,从源头上防止了腐败。集中核算后,会计及账务管理与原单位分离,各基层单位负责人的财务审批权均统一管理,在原始票据审核过程中,不会受到原单位领导人为干预,账务也由核算中心统一办理,提高了财务事项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增强了资金和人员的安全性,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了腐败事件的发生。

二、会计核算中心运行中显现出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核算中心与经济主体单位分离,对财务的服务和管理职能发挥带来不便。会计核算中心主要是会计人员独立于核算单位经济活动之外,会计人员远离预算单位经营管理的现场,仅依据核算单位报送资料进行会计处理,对会计事项的真实性判定只能依据票据本身提供的信息,不能了解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的真实情况,再加上工作量的增加,很难为核算单位提供满意的服务。同时,由于会计人员过于重视核算资料形式的合法性、合理性,重资料、重程序、重规范而财务的服务功能和财务管理功能无法充分发挥。

(二)会计核算中心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会计资源的不合理调配。一批业务精、能力强、职称高的会计人员被“剥离”到会计核算中心从事机械的记账、报账工作。而核算单位的报账员仅仅发挥报账作用,无法发挥管理、谋划作用。这种情况既不利于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独立出来的会计人员充分发挥作用,对财务资源管理使用带来不便。

(三)财务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财务对实物资产的管理弱化。会计集中核算以后,财务人员独立于核算单位之外,一般只能做到根据核算单位提供的购建资料,对新购置资产进行入账核算,而对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管理情况无法掌握,也做不到定期清查、账实核对,极易造成账实不符和资产流失。由于财务核算资料对资产管理、账实核对失去了控制作用,使原本就存在较多问题的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更加弱化。

(四)在会计核算中心模式下,权利与责任不能相互统一。对同一项经济业务处理权限分属于不同部门,即涉及资金调度、使用的决策权在各集中核算单位,而资金使用过程的审核监督权在于会计核算中心,实际上就等于把同一项资金运行交由两个无任何隶属关系的部门进行处理,既容易导致经济决策和审核不能同步,又容易导致资金的审核监督与资金使用单位实际情况脱离,同时还容易导致资金使用责任不清。

三、会计核算中心良性运行的路径分析

会计核算中心在财务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运行中突显的问题也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改进。如何发挥优势、解决问题,实现会计核算中心的良性运行和发展,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明确与规范会计集中核算机构的职责与权限。会计集中核算根本的问题不是集中至哪里,而是集中起来给予严格的约束和控制。而严格的约束和控制,又必需依靠制度的力量,只有通过制度建设才能保障财务管理规范。目前会计核算机构的职责、权限与核算单位在会计核算事项管理方面的责任划分缺乏制度规范,有关部门应当确定会计集中核算机构的职责定位,明确与规范其在会计核算以及参与经济活动管理的各项职责与权限,以利于会计集中核算的外部管理与监督职能提供依据。

(二)进一步促进会计核算中心完善工作机制,使会计集中核算更好发挥作用。会计集中核算的对象是单位的经济活动,会计核算中心的独立性,使单位的外部监督加强;会计集中核算承担了单位的会计核算职能,但对单位内部财务牵制与监督仍不容忽视,急需出台相应的管理与监督机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坚决制止单位预算外收入向集中核算账簿以外转移的行为。

(三)进一步促进核算中心会计人员了解和熟悉预算单位具体情况,以便实事求是、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提供更好的服务。会计人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政治、业务能力水平,重点学习理论、法律法规与财会专业知识,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加强会计人员的作风建设,自觉遵守与执行财经纪律,科学、公正的处理相关业务。

(四)进一步促进会计核算中心服务职能与管理职能同步规范,实现会计集中核算监督的目标。加强会计集中核算机构与核算单位的协调与联系,并建立健全各类备查账簿、辅助账簿、实物登记卡等,及时掌握单位管理需要的财务信息,加强对固定资产使用、报废等方面的管理。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尽可能按照不同单位的管理特点和特殊需要提供核算资料,及时发现和反馈单位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关建议,以满足核算单位在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以及制定各项管理措施等方面的需要。

(五)进一步完善“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分户核算”的管理体制,以保护国家财产安全、维护财经纪律、加强财务监督、考核资金使用效果为前提,统筹规划、发挥优势,着重做好资金管理和使用,重点是财务收支的合法性与合规性审查,票据真实性审查、资金效率性审查,同时做好内控制度完整性审查,从而实现核算中心与管理单位的良性互动。

资产管理的核心范文5

【关键词】中职学校;固定资产;核算;对策

借助计算机网络,沟通、协调固定资产的管理职能部门、使用部门和使用人,按系统设置的权限和程序规范地履行职责,对固定资产进行验收、入库、建帐、设卡、分布、借用、清查、处置、统计、报表等各项管理活动,将学校所有固定资产全部纳入计算机管理。通过一次清理清查实现“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体制,对学校的固定资产做到全息、实时与多维监管。

一、当前学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职责不清。一些学校至今还没有健全的固定资产购置、验收、清查、处置、报损等一整套完整的财产管理制度。固定资产采购前由于缺乏采购计划与必要的审批制度,导致盲目购置、重复购置;采购过程中又缺乏有效的约束制度,导致自由采购、随意采购;采购后又无验收、保管等制度,导致有账无物或账外资产,账实不符的现象普遍存在。

2.固定资产管理缺少有效的管理工具,管理手段落后陈旧。有些学校至今还没有固定资产账本,有些学校虽有账本,但是手工记的,没有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记载不完整,清查核对工作费时费力。

3.固定资产清查难,缺乏监管力度。由于管理理念的陈旧,“重购置,轻管理,重钱轻物”的思想一直存在,学校内部相关的资产管理部门缺乏沟通与协调,各自为政,导致固定资产管理松懈与无序,加上内部、外部监督不到位,使得固定资产管理杂乱无章,清查工作难以开展。

二、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1.建立和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保证有效、合理使用固定资产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益的重要保证。学校应根据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和有关制度以及自身实际情况制订相关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并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

(1)建立固定资产请购制度。资产采购必须以经财政部门批准的综合预算为依据,未纳入综合预算的固定资产,一般不得随意采购,如确实是急需使用的,必需经相关部门批准,纳入政府采购目录范围内的资产采购必须报政府采购中心进行政府采购,未纳入政府采购目录范围内的资产采购,学校应组织有关单位采用竞标形式采购,以节约采购费用和防止腐败的产生。

(2)加强固定资产验收保管制度。学校取得固定资产的途径日趋多样,如自购、自制、接受捐赠等,所有资产都应由资产管理人员、采购人、保管人和使用人共同验收,明确各自的责任,杜绝以次充好、质量达不到要求的产品,严把质量关。

(3)严格固定资产清查、报损制度。固定资产的处理、报损,应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批;定期做好固定资产的清查、核对工作,明确处罚措施。根据资产管理需要,定期开展财产清查工作,核算中心的总分类账与学校财务室的明细分类账每月核对一次,学校财务室的明细分类账与财产管理部门的实物至少每年核对一次,做到账账、账证、账实相符。

2.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加强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

(1)学校财务室可通过网络浏览器登录固定资产软件,进行部门设置,录入固定资产卡片,卡片录入后,必须经相关资产管理部门审核后才可以记账,未经审核签字的卡片不能记入固定资产账中,卡片经审核后,打印三份,相关人员应在卡片上签名或盖章后,一份给资产管理人员留存,一份由财务室保存,一份送核算中心记账。

(2)教育核算中心对于核算单位购建的固定资产,在审核相关费用支出时,要求核算单位必须附有固定资产卡片,卡片应详细记载固定资产的名称、类别、编码、规格、型号、购置年月、使用部门(存放地点)及相关人员的签名或盖章。对不附固定资产卡片的不给予报销,并退回要求重新办理有关手续,符合要求的给予报销。核算中心根据固定资产卡片登记固定资产总分类账,固定资产总分类账的设置必须按局财务科的要求分为六大类。

3.加强固定资产的监管

(1)学校应成立固定资产管理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具体工作由财会室组织实施。学校财产管理部门一般可以划分为三个归口部门:一是总务处:统管房屋及构筑物和一般后勤设备、家具、被服装具等。二是教务处:统管专业设备包括教学、卫生医疗、实验室、体育设备等。三是图书馆:统管图书及非印刷品资料。在原有清产核资的基础上,教育局财务科和教育局核算中心派员到下属学校,配合学校财务室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清查工作,摸清家底,使账账、账证、账实相符。校财务室平时要对三个归口部门进行经常性的固定资产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财产管理部门可以随时上网查看哪些资产属于自己管理的,以便及时核对,保证所管资产安全完整。

(2)教育局财务科和核算中心平时要加强对学校固定资产的监管,每月底做好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核对工作,保证账账相符,每年暑假安排一定的力量,对学校固定资产管理进行重点抽查,检查结果与校长考核挂钩,并给予相关人员一定的奖罚,保证单位财产的安全、完整,并且做到合理有效使用,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避免出现前清后乱的现象。

总之,学校固定资产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转变观念,建章立制,采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加强核算,通过教育局财务科、核算中心、以及学校自身三方对学校的固定资产做到实时、多维的监管,才能真正管好用好单位固定资产,真正发挥其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廖天云.浅析中职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2010(12)

[2]朱云鹏.中等职业学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1(13)

[3]韩丽丽.中职学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时空.2010(07)

[4]张欢.浅谈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的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2010(31)

资产管理的核心范文6

关键词: 核心能力;高科技企业;企业成长;成长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4-0208-03

1 企业核心能力的成长价值

高科技企业是在一定时期内和环境下,利用投入的知识、人才、设备、资本等资源,主要从事高科技产品或服务的研发、生产、营销等业务的能力体系。高科技企业成长是指高科技企业在较长时期内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由弱小变强大、不断变革、扩张规模和转换结构的持续过程,包括量的成长、质的成长和组织结构的高级化。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所聚集的整合知识和资源、支撑企业竞争优势、在竞争中获得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是一种渗透于企业组织中的技术技能之动态综合竞争力。它影响高科技企业成长及其战略选择,是其生存、发展的基石和动力源。高科技企业成长是企业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累积,是核心能力的作用结果,是在内外动力作用下通过专业化、多元化、购并管理、创新等措施对企业核心能力体系的保持、培育、优化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与高科技企业成长是相互依赖、影响和作用的互动战略关系。

1.1 企业战略价值

企业核心能力是高科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源,它影响着高科技企业成长的战略选择。

1.2 企业未来成长价值

企业核心能力因其延展性、累积性、持久性等推动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向更具生命力的事业发展。

1.3 企业竞争力价值

独特的持久性、难以模仿替代的核心能力是整合管理企业资源、技能、知识的能力之根,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

1.4 企业顾客价值

企业核心能力能实现顾客看重的、核心的、基本的和根本性的利益和价值。

1.5 企业总体价值

作为核心生命力和综合实力的内核、有强大价值创造功能的核心能力能根据资源和市场选择最为理想的经营领域和价值最大化的事业,实现高科技企业价值最大化[1]。

2 基于核心能力的高科技企业成长模型

环境及其机会只提供了高科技企业成长的可能性,而高科技企业成长的根本动力是企业竞争(外部动力)和企业资源(内部动力)。企业成长实质上是企业在内外动力

共同作用下核心能力的延展、培育和提升过程。企业竞争或企业资源―创新(核心能力培育)―成长是成长动力模式。企业核心能力与高科技企业成长选择战略是互动的战略关系。高科技企业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企业成长的关键,核心能力是高科技企业成长的最终决定力量。如图1。

3 基于核心能力的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成长战略

根据企业能力理论,高科技企业成长可视为核心能力的规划、培育、管理、提升的动态过程。因此,文章以企业核心能力为主线,以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二次创业期四阶段作为高科技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用核心能力理论和企业成长理论指导成长战略选择。

3.1 初创期

管理重点是创造一种产品或服务,开创一个市场。主要成长战略有:

3.1.1 专业化

初创期,受资源能力条件限制,企业核心能力一般尚未成形,选择专业化策略有助于培养核心能力或为其奠定基础和提供条件,如华为选择通信设备、海尔专注家电(冰箱)等。若企业预先拥有一定的硬核心能力,就可在保持专业化生产条件下充分利用其延展性将核心能力扩散到最终产品,有效地实现范围经济。若企业一开始就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空间,并固守这几个领域,培养一个或几个领域的核心能力,可形成高度专业化。若企业预先拥有一定的软核心能力(如优秀管理技能、良好核心价值观等),可从专业化转为相关多元化,不断强化软核心能力,提升企业成长力。

3.1.2 购并整合

核心能力创造需要长期培育和积累且有明显路径依赖性并需大量投入。若能借助风险投资、债务融资等杠杆筹集到足够资金通过购并、市场交易等方式获取有理想能力、关键技术、核心知识等战略资源的公司,通过整合管理培养、创造和提升核心能力仍不失为一成长良策。

3.1.3 战略联盟

根据企业资源、知识、能力的互补性通过战略联盟(特别是知识联盟)积累最佳联盟惯例,建立联盟规范,创造联盟价值链[2],实现双方优势的战略资源共享和融合,获取和共创新知识和新能力,发展核心能力。

3.1.4 融资优选

企业应明确融资方式选择影响因素,遵循先“内部融资”后“外部融资”的原则,结合企业内外部情况选择合适的融资管道和方式,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良好融资政策、服务等强化内部管理,增强融资意识,拓宽融资渠道。创业期应以诸如股权融资、低股利和零股利的内部融资、风险投资融资、租赁融资等低风险的权益资本为宜(注:成长期应在以混合权益证券融资、股权融资和内部盈余为主的权益融资和负债融资中做好选择;成熟期应以留存利润、长短期借款及债券融资为宜;衰退期选择短期借款融资或出售资产融资较理想),如阿里巴巴公司、腾讯QQ公司等。

3.1.5 资源战略

以企业战略资源、所在地特定资源为基础,为社会提供主要由这些资源构成的产品或服务而制定的企业生产经营战略,必须有长远战略眼光,注重环保并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和技术。

3.1.6 依附战略

大企业为获得规模经济,必然要摆脱“大而全”体制约束,不得不求助于社会分工协作,客观上增加了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依附性,而中小高科技企业利用自己的高科技核心资源可借助于这个良机在尽量保持自主地位前提下不断壮大实力[3]。如湖南科明电源有限公司依附于国家铁路建设总公司专门制售铁道用直流电源而不断发展壮大。

3.2 成长期

企业组织结构设置、激励机制形成、企业文化建设以及运营管理创新等是影响成长的关键因素。企业战略重点是决策者要保持清醒头脑,客观评价企业实力,争夺发展机会和资源,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实现多元化经营和规模经济,避免因盲目扩张使企业陷入困境。除了根据实际和需要选择产品或市场开发、产品差异化、集聚等常用战略外,可供选择的主要战略还有:

3.2.1 相关多元化

包括主导或优势产品战略、技术或市场相关产品战略。核心能力与多元化经营存在相互作用的战略关系[4]。一方面,应以核心能力为立足点,不断创新企业战略性资产和灵活运用战略相关性资源,树立相关多元化理念,实现相关多元化经营。另一方面,基于现有核心能力去重构现有业务、实现新业务扩张、建立核心产品的制造中心、改革多元化经营的传统管理体制来发展核心能力。如夏普、娃哈哈等公司遵循着“核心能力―核心产品―业务单元―最终产品”发展路径,通过基于核心能力的核心技术扩散、企业文化移植、品牌延伸战略等策略实现多元化战略[5]。

3.2.2 核心能力整合管理

首先,运用价值链、技能、知识的分析和顾客贡献、竞争差异的分析,从企业内外部视角准确识别与判断企业核心能力。其次,规划和培育核心能力。以“最低的成本、生产最优的产品,占领最大的市场,取得最佳的效益”作为经营方针理念,利用矩阵图分析核心能力目标,明确核心能力规范的重点(即目标、方向、途径)来规划核心能力。在综合考虑目标市场需求、竞争对手态势、企业自身状况等因素后,采用演化法、蕴育法、兼并法、知识战略联盟等培育方法,通过实施能获取具有核心能力特性的技巧和技术的内部开发;通过不断修炼增加企业的专用性资产、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制定使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协调展开的创新战略;通过产权投资、技术转让、长期合作获取或吸收技能技术;通过企业内部重组整合企业战略资源要素,完善和优化现有核心能力体系。最后,整合管理。通过核心能力的精心选择、科学构建、认真部署、精心保护、倾力发展来管理核心能力;通过核心能力的延展性衍生出新的核心产品或服务;通过内部开发、外部购买整合获取新的核心能力;通过建立联盟共享核心能力;通过改变游戏规则使竞争对手失去核心能力[6]。对核心能力建设,除了精心构建、严格培育、企业一把手重点关注、专家评估、集体决策、整体调整和重组外,还要做好核心能力的日常管理(包括识别、规划、培育、维护、核心技术管理、获取开发、整合和争夺核心产品市场份额的管理等),在不断创新中提升核心能力,把握企业成长根本解。

3.2.3 资本运营

资本运营是对公司所拥有的一切有形与无形的存量资产,通过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方式进行有效运营,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增值。如德隆集团的行业整合、海尔的产融资本结合模式。这种以资本运营为标志的外部交易战略有利于促进资本扩张,优化企业资本结构,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发现新的商业机会。

3.2.4 技术创新

在科学的技术研发战略模式指导下,以核心技术体系为基础,通过程序融合、技术整合等途径培育出核心能力,实现和强化观念、产品、技术、组织、制度、管理、市场的创新,加强先进技术与适用技术相结合,用先进技术生产物质产品和改造传统产业。

3.2.5 虚拟经营与电子商务

虚拟经营是指企业仅保留其中最关键的功能,而把其它功能虚拟化,通过各种外力进行整合弥补。虚拟经营的具体形式有虚拟生产、虚拟营销、战略联盟。引入信息技术,利用电子商务、虚拟组织大力发展网上营销;依据科学的信息化程序和信息化战略规划模型,根据企业所在行业特点、业务类型、发展方向等影响因素精心选择信息化战略模式(包括市场型、效率型、服务型、关系型模式)并克服信息化过程中的不良行为现象,使信息化迈向专业化、国际化;依托核心能力实施虚拟经营。不管采取何种方式,虚拟经营的企业必须控制关键性的资源,充分利用核心能力和外部资源,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实现企业快速成长。

3.3 成熟期

企业管理重点是营造一种合作的氛围,提倡团队精神,重视管理培训和人才开发,培养企业战略管理能力,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除国际化经营战略外,主要可选择的战略有:

3.3.1 非相关多元化

若在相关多元化领域已无成长空间,企业可运用其富足资源进入非相关多元化领域,以便规避行业风险。企业进入非相关多元化领域的多寡取决于核心能力强弱以及在核心能力允许下管理者的经营理念。拥有硬核心能力的高科技企业,除了采用专业化或相关多元化成长模式外,还可通过“核心能力一核心技术一核心产品一最终产品”模式扩散到最终产品,强化核心能力;拥有软核心能力的企业,除了采用非相关多元化成长模式外,还可通过“核心能力一管理技能一最终产品”模式实现核心能力扩散使企业壮大,但企业实施非相关多元化的前提条件是拥有较强的软核心能力,而且必须认真权衡,谨慎进入。

3.3.2 企业文化再造

成熟期,企业精神文化趋于成熟,企业文化建设重点应该是最大限度地规范员工行为,树立企业群体意识,实施企业文化再造(注:创业期既要关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积累,更要重视创新精神建设;成长期则应塑造以精神文化为主的特色文化;衰退期的文化即使面临倒退或停滞的痛苦,无法适应环境变化,但仍然必须在衰退的痛苦中维护、改进、创新和再造)。企业更应重视通过构建合适的组织结构、制定诸如产权激励类的有效激励机制、建设基于创新价值观、以人为本、团队协作的优秀企业文化、进行科学的运营管理、制定正确的技术创新战略、吸引关键人才并激发其创造力等措施,促进高科技企业的纵深与稳定成长。

3.3.3 资源一体化管理

经过前期发展,企业也积累了大量“透过社会网络能动员的资源或能力”―社会资本,以核心能力互补性为原则,采取松散型或紧密型联合,只要将“三种业务”(即能够让客户直接将其与企业名字相联系的核心业务,正在崛起的、带来快速发展和创业性特征的业务,未来更长远的明天业务)、社会资本与企业核心能力相融合,就可以实现不同技能、技术流派、知识、文化的融合,实现企业内外各种资源特别是战略资源的整合管理,最大限度创造企业价值。

3.3.4 名牌战略

以企业核心能力为基础,运用核心能力创名牌、保名牌、延伸名牌和提升名牌,打造名牌文化,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

3.4 二次创业期

企业面临衰亡和复苏两种命运的抉择。企业管理重点是实行管理体系和组织文化等的转型,革新企业现有成长模式,实现产品、技术、市场策略等的创新,追求再发展。对于行将没落、起死无望的企业,可选择“转型、撤退、清算”的紧缩战略;对于那些能持续发展,有望进入下一轮企业生命周期的高科技企业,可选择“攻”的策略,运用稳定战略、创新战略、一体化战略、联合战略、国际化战略,整合、利用一切可能的成长策略,实现高科技企业的腾飞。

4 结束语

高科技企业成长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仅有社会原因,也有政府与产业影响,还有企业自身问题和技术缺陷,也许还会受到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制约。因此,要解决高科技企业成长问题,一是政府要营造一个利于高科技企业成长宽松的宏观环境;二是要悉心打造一个良好的以高科技园区和企业孵化器为主体的微观环境,以降低企业成长风险和成长成本,帮助企业迅速完成高科技产品或服务商业化,提高企业成活率和成功率;三是企业本身也要把握机遇,从容应对挑战,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判断其发展阶段,精心选择和综合运用各种成长战略或成长战略组合,并随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情况动态调整其战略。

参考文献:

[1]罗宏,陈燕.核心能力、财务核心能力与企业价值创造[J].商业研究,2005,2.

[2]赫连志巍,张敬伟,王立国.企业战略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08.

[3]彭碧玉,王忠,罗双发.中小企业战略管理[M].科学出版社,2011:19.

[4]朱爱东.核心能力在多元化经营中的作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

资产管理的核心范文7

前言

会计核算工作的建立,能够极大的提升国有单位的会计工作效率,能够提升国有单位的财政理财能力,能够使国有单位的会计行为得到规范,对于国有单位的廉政建设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我国国有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中,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影响了国有单位的进一步发展。

一、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现状

1.账目与实物不相吻合

在财务制度实行了改革之后,将单位的财务纳入到核算中心,这样一来就促使会计核算工作的任务量有了极大的增加。而在这种背景之下,核算中心难以对国有资产进行清查监督。因为我国体制的缘故,我国国有单位一直以来都是靠国家财政的拨款生存,有一些资产不是因为企业创收后购买。这就导致在国有单位中往往会存在着重钱轻物的现象,还存在着重投入、轻管理的现象,许多国有单位的领导对实物资产的管理都不够重视,也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这就使得在日常的管理中没有制度可以依据,也就使得财实不符的现象到处可见。通过审计调查发现,在国有单位中存在着以下几种现象,一种是核算中心管账不管物,而另一种是预算单位管物不管账,这就促使国有单位对内部所拥有的固定资产的变动不够清楚,也没有定期对单位的财与物进行清算与核对。并且,在国有单位内部,各单位对自己内部的固定资产不需要进行管理,没有这个管理责任,这就使得国有资产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

2.国有资产管理不够规范

原先的管理模式本来就不够规范,现在又采取会计集中核算。这就使得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有了极大的改变。固定资产归国有单位进行管理,而预算单位内部的财政性资金需要将其纳入到会计核算中心,然后再进行统一的核算。会计核算使得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更加边缘化,促使国有单位管理职能的弱化。在这种制度的影响之下,国有资产的管理也就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此外,许多国有单位没有实物资产的查账簿,而且也未建立实物资产卡。相关负责人对单位资产的情况不够了解,这就导致他们的管理工作难以有效的开展。新购材料入库时、单位人员领取材料时,都不用办理相应的手续,这种松散的管理,很难确保国有资产不被流失。

3.国有资产大多闲置

在采取会计核算之后,单位的国有财产依旧由单位进行管理,特别是国有单位的实物资产,会计中心没有深入到具体的物件管理,而仅仅是核算一级总账科目,没有对一些报废的物资进行处置。在国有单位的资产登记账面上,很难看出固定资产的明细。单位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往往不够全面,这就很难进行记录,从而使得各项资产的管理出现困难。通过实施会计集中核算以来,通过清查发现,许多单位中存在着大量没有使用的资产,闲置资产数量非常巨大,这就造成极大的浪费。

二、实行会计核算的主要作用

1.能够规范国有单位的会计工作

因为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在国有单位中存在着以下几种现象:第一是人人手中有票据的现象、第二是人人身上有现金的现象、第三是账随人走的现象、第四是人走账无的现象、第五是常年不报账的现象。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使得国有单位只需要设立报账员,让他们去办理日常现金收支事务,然后将会计业务纳入到核算中心,然后进行统一的核算。以下几种工作都可以按照统一的规定的来执行,第一是账簿的建立、第二是科目的设置等,这样一来,使得国有单位的会计工作得到了规范,从而使得会计核算资料能够真实完整。会计核算工作的建立,使得在国有单位中,会计监督以及会计核算之间相互制约,会计人员与会计主体进行了分离,会计人员能够独立的形式以下几种职能,第一是会计监督职能、第二是会计核算职能,从能够促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得到极大的提高。

2.能够促使会计的监督功能得到强化

在自行核算的背景环境下,我国许多国有单位都存在着以下几种现象,第一是假账真做、第二是真账加假做的现象,账外设账、隐匿收入的行为经常发生,从而导致的情况非常严重。随着会计核算工作的建立,能够从制度上以及运作程序上对国有单位的财务行为进行规范,形成了预防性的监督机制。同时,会计人员还能够实行监督职能,使国有单位的收支、资产都能够在阳光呢下进行,实现了全方位监督。通过对国有单位的各收支明细的审核,国有单位的财务与资产都能够做到一目了然,对国有单位中的不合理收入分配起到了监督的作用,从而使得乱支乱报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的遏制,极大的制止了腐败行为的产生。

3.实现了国有单位资金的统一管理

在以往的核算理财方式中,存在着以下几种现象,一种是重管理而轻支出的现象、另一种是重审批轻监督的现象,这种缺少预算监督机制的模式,就难以对国有单位的资金进行全面的控制,与此同时,因为资金使用信息的滞后性,导致国有单位的预算安排缺乏科学性。会计核算工作的建立,首先,有利于国有单位核算中心能够更好的开展工作,能够实现集中核算、分户管理,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资料。其次,核算中心的核算体制有着以下几种特点,第一是统一性、第二是集中性、第三是高效性,国有单位的所有开支都需要进行会计审核,在这个审核的基础上再通过核算中心审批之后才能够入账,如此,就能够促使部门的预算能够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三、结语

资产管理的核心范文8

(一)流程减化,保障经费及时到位

会计集中核算,缩短了经费的在途时间,使财政教育经费不再经经层层划拨,经过财政拨付教育局核算中心,由核算中心直接将经费落实到学校,确保了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保证教育各项事业发展。

(二)统一核算,提高了会计工作质量

通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加强了资金的监管,将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监督,避免了教育经费被挤占、挪用和截留现象,会计核算职能从单位分离出来,能够相对独立的开展工作,行使监督职权,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另外,会计操作程序的统一及信息化工作的实施,也进一步提高了财务管理水平和会计业务工作效率。

(三)规范操作,加强了预算资金控制

核算中心所属各个学校,根据各自实际,编制年度预算。核算中心通过各个单位的预算,对单位报账的各项支出进行审核,有效地控制了单位的资金支出,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与资产管理容易脱节

由于会计核算中心只承担会计核算功能,而由具体资产使用单位实施资产的清查工作,有可能造成资产登记不实现象,引起资产流失。

(二)财政监督主体不明确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中心负责完成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工作,对单位所有资金、账户、账务处理等业务行使监督、服务、管理等职能,并对会计资料档案进行保管。但学校享有财务收支执行权、财务支出的审批权,仍然独立的会计活动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谁是财政监督的对象,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等。

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资产管理

教育部门教学设备及仪器等资产金额较大,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对单位的资产增减变动情况进行监督,并对学校固定资产的清查结果,对于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申请报告进行分析,经批准后再进行资产的增减变动账务处理。如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根据《山东省中小学财产物质管理暂行办法》,充分利用中小学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健全资产的购置、验收、保管、使用、交接、维修等内部管理的制度,使资产管理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定期组织资产清查,做到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搞好业务培训

资产管理的核心范文9

摘 要 “模拟利润中心”管理是山东中烟工业公司财务部基于本企业实际,创新性构建的一种即以责权利结合的新型财经管理体制,其目的就是要各卷烟厂模拟成利润中心核算和管理,按照权责一致原则健全完善内部经济核算责任制和绩效考核机制,使各单位承担与公司总体经营目标保持高度一致的资产管理责任及经营管理责任,与公司整体经营步调保持高度一致,提高企业运行管理效率。

关键词 财经管理 企业财务 企业管理

一、推行“模拟利润中心”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山东中烟完成资产重组,实现主辅分离和烟草主业“资产、品牌、采购、销售”的“四统一”后,不断转变省工业公司管理运营方式,在制度建设、管理体系建设、业务流程再造、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管理体制改革后,如何在根本上避免出现“大企业病”仍是当前管理机制运行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山东中烟对各卷烟厂在管理层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资源控制无度。各卷烟厂普遍存在争投资、争规模、争档次的投资冲动,努力争取山东中烟的有限资源更多投入到本单位成了各厂领导工作的“主旋律”,公司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进行调配平衡成为公司领导的“咏叹调”。

二是预算管理乏力。山东中烟对各卷烟厂主要采取预算管理的手段进行成本费用控制,可是由于脱离管理现场,预算管理根本无法深入,成本费用得不到有效的控制。预算从编制开始就成为智慧和辩解能力的大较量,过程控制不得力、考核效果不明显。

三是管理方式粗放。各卷烟厂在投资方面,不考虑投入产出关系,不做技术经济分析,厂房越建越大,设备档次越买越高,而且脱离实际、横向攀比。在劳动力配置方面,虽然定员水平居高不下,员工已经明显富余,但仍然高喊不足,形成一方面为人员富余头疼,另一方面却仍然开门纳员。

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目前没有一套指标体系完全体现各卷烟厂的管理成果,公司对各卷烟厂的绩效考核及激励机制由于综合性不强而显得苍白无力。推行“模拟利润中心”管理模式就是要在公司“四统一”及“四个中心”相对独立运行的管理框架下,以ERP信息系统为支撑,建立利润中心核算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完善分级的业绩评价考核体系及公平合理的考核机制,调动各级部门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率、工作效率、资源效率,增强企业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模拟利润中心”管理模式的核心思想

“模拟利润中心”运行核算考核体系,是一套不同于过去、现在任何报表体系的新体系,是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的创新,作为一种管理创新,新体系的突出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遵循责任可控原则。把各厂作为责任主体,将其能够自主、自为、可控的因素纳入考核,进行评价,剔除所有不可控或主观能力不及的范围、因素和责任,保证纳入考核的业务都是经过各厂努力能见到效果的。

二是强化资源占用意识。考核评价投入产出关系在被考核单位的表现状况,不仅要计算银行同期利率,还要计算相应的回报,使管理者意识到占用公司资源是要付出成本和代价的,促进其合理占用资源。

三是实行标准价格核算。对所有生产过程的消耗,包括能源动力消耗、各种物质的消耗,以及不同档次产品的加工收入,都按照标准价格统一计算,剔除能源地区差异以及产品结构差价等因素对各厂模拟成本、收入的影响。

四是引入资产拨备制度。对各厂占用各类资产按照使用价值和状态计提资产拨备,抵减各卷烟厂模拟利润。引入资产拨备制度能够促进各单位加强资产经营意识,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尽量避免因计划不周、预测不准带来的资产损失。

五是强化资产经营理念。目前,各卷烟厂虽然不是经营主体,但依然有经营行为,设计与资产管理有关的核算及考核指标就是促进各卷烟厂积极采取措施,盘活存量资产,控制投资冲动,提高资产经营意识。

三、推进“模拟利润中心”管理模式的难点分析

推进“模拟利润中心”管理模式涉及到多个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涵盖了定额成本的核定、报表体系的开发与考核指标体系的设立等多项工作内容。实施此项管理创新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不同卷烟厂各类产品各类材料标准消耗定额的制定,各卷烟厂范围内其他责任主体如营销中心、技术中心等部门的资产占用和费用列支划分,资产拨备制度的建立及资产占用的初始化,与现行ERP管理信息系统的接口和报表开发等。

基于以上难点,山东中烟推行此种管理模式,首先要尽快建立适用新体系运行的资产拨备制度、资产经营及闲置报废资产处置的相关管理办法;其次要完成相关软件的定制开发,因为有相当一部分数据暂时还无法直接从ERP核算系统中直接取得;再次要集中力量完成各产品各类原辅材料标准定额的制定,充分考虑设备运转及材料标准不统一造成的困难,还要兼顾公平、可比;最后要调整绩效考核体系,突出利用内部利润这一综合指标,辅助指标要根据新体系运行进行重新调整。

四、推进“模拟利润中心”管理模式的重大意义

建立“模拟利润中心”管理模式把来自市场的信号和竞争的压力直接传递到各卷烟厂、将提高各卷烟厂对市场竞争的适应和应变能力,促进经营管理思想观念转变,强化经营管理者价值观念、效益观念和竞争观念,这是山东中烟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公司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运行机制的积极探索。在全国烟草行业开展更大规模联合重组的当前,山东中烟推行此种管理模式,必将对烟草行业如何防止联合重组过程中出现“大企业病”、规范运营机制、规范大企业经营管理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