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集锦9篇

时间:2023-08-11 17:18:11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范文1

关键词:甘肃;特色农业;产业化;产业布局;对策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趋势,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经营一体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等特征[1]。发展具有地理、传统优势的特色农业是农业市场细分的必然结果,也是农业产业化的内在要求[2]。甘肃省地域狭长,生态类型多样,形成了马铃薯、蔬菜、草食畜牧业、中药材、优质林果、制种六大特色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产业规模小、同质化明显、标准化程度低、农业合作组织管理成效不明显,以及龙头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带动辐射能力弱、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开发不足、流通体系建设滞后、集成化信息服务程度不高、质量标准与监管体系不健全、生态农业发展亟待加强等问题。

1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动态

1.1国外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动态。农业产业化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经过近70年的发展,发达国家在产业化经营模式、社会服务保障、农业科技转化、教育推广等方面形成了很多可供参考的经验。如采用合同制、企业集团一体化经营、农业合作社、农业协同组织等产业化经营模式[3];注重法律保障,提供信贷支持和财政补贴等社会化服务保障[4-5];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鼓励企业投资科研,兴建农业科技园区等促进农业科技转化[6];制定农业教育法律法规,加强技能培养,普遍推行“证书制”,健全完善教育培训体系。1.2国内特色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动态。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化进行探索与实践,比较成功的典型有山东寿光蔬菜、云南花卉、内蒙古奶业等。目前,寿光市蔬菜种植面积达4万多hm2,年产量450万多t,产值约48亿元,约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30%,成为寿光市的重要产业。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村一品”经营新格局[7]。组建了市、镇、村三级农业服务推广体系,引进高新技术成果430项,有力推动了蔬菜产业化发展[8]。云南创造了全国闻名的“云花”品牌,成为全球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和重要的花卉进出口贸易地[9]。2017年云南省的花卉种植面积达10.4万hm2,总产值503.2亿元[10]。全省从事鲜花种植、加工、运输、销售的企业达2000余家,拥有100多万从业人员[11]。已初步形成以鲜切花,盆花等观赏花卉;灯盏花、石解等药用花卉等种植区域布局[12]。“公司+基地+科研院校”“公司+花农(花农经济合作组织)+市场”等产业经营模式有效提高了花卉产业种植与市场契合度,并衍生出花卉旅游业、花卉文化、花卉养生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生产存量活力得到进一步提升[13]。2017年,内蒙古奶牛存栏210万头,牛奶产量693万t,均居全国第1位,产能约占全国行业总水平的1/5[14]。形成了以呼和浩特、包头、呼伦贝尔等地区为核心,以乌兰察布、锡林郭勒、兴安盟等地区为基础,横跨东西、覆盖全区的优势加工企业聚集带和生产加工基地。打造了伊利、蒙牛两个中国驰名商标和上市企业,分别位列全球乳业20强榜单第8位和第10位,行业优势明显[15]。“公司—奶站—奶户”“奶联社”、公司制奶场等多种产业经营模式各有优点,互为补充,成效显著[16]。

2甘肃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2.1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现状。2017年,甘肃省马铃薯种植面积72.2万hm2,总产量260万t,面积与产量均列全国第二位,是全国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商品薯生产及加工的重要基地。生产布局上,初步形成中东部高淀粉型及鲜食型马铃薯基地、河西走廊灌区及沿黄灌区休闲食品与全粉加工型马铃薯基地、陇南与天水早熟鲜食型马铃薯基地和高海拔冷凉区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四大优势生产区域[17]。营销能力持续提升,建成马铃薯交易市场60多个、购销网点3000多个,有运销大户4000多户,营销从业人员10万多人[18]。每年销往北京、上海等20多个省市的鲜薯达350万t,稳定占领了中原市场,在华南、西南市场占据主导地位[19]。在加工方面,建成规模以上加工企业100多家,每年加工马铃薯鲜薯400多万t[20],形成精淀粉、全粉、速冻薯条、变性淀粉4类加工链条。品牌优势凸显,全省共注册马铃薯品牌商标近40个,获国家原产地地理标记注册产品5个,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证书的有临洮县的“腾胜”牌、安定区的“鲁家沟”牌、陇西县的“清吉”牌马铃薯、通渭县的粉丝以及安定区的超兴精淀粉等[21]。2.2蔬菜产业化发展现状。甘肃蔬菜产业经过多年发展优化,基本形成河西走廊灌区、沿黄灌区、泾河流域、渭河流域和“两江一水”流域五大优势产区[22]。2017年,蔬菜种植面积56.98万hm2,总产量2106.47万t,面积和产量分别居全国第18位和第17位。其中设施蔬菜生产净面积达10.93万hm2,产量579.71万t,占全省蔬菜总面积和总产量的19.18%和27.52%。全省有蔬菜加工企业485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3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3个,年加工能力达840.7万t,实际加工量618.49万t。有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果品烘干房0.2万座,烘干能力0.4万t。有各类蔬菜专业合作社104家,蔬菜保鲜库82家,规模较大的蔬菜专业批发市场30多个,年蔬菜交易量480万t,交易额达58.5亿元,形成了以定远为中心的冷链集散中心,实行子母商标管理,采用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监管的管理模式。2.3草食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以陇东地区、河西走廊为主的肉牛生产基地,年出栏肉牛占全省62%;以河西走廊、中部(白银、兰州、定西)、南部(临夏、甘南)为主要产区的肉羊产业带,年出栏肉羊占全省87%。各类畜牧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721个,带动农户80万户,畜牧产品加工企业330余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6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82家,涉及肉类加工企业42家,乳品加工企业30个,草产品加工企业74家,饲料加工企业60家,紫花苜蓿加工厂20多家、皮革加工企业3家。在全省各地分布着“靖远羊羔肉”餐馆800余家,“德赛”“首曲”加工羊肉成为甘肃品牌产品。2.4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现状。2017年,甘肃中药材播种面积30.10万hm2,总产量123.26万t[23],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有重点药材品种267个,占全国比重为75%,其中当归、党参、红(黄)芪、大黄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5%、60%、50%,居国内前列,生产地主要集中在陇南和定西市。目前甘肃省中药材年交易量达到180万t,出口量约占全国的3/4以上。驰名中外的当归种植面积近1.33万hm2,年产2万多t;党参1.1万hm2,年产1.5万多t;红(黄)芪种植面积将近1300hm2,年产达600t。冬花、贝母、柴胡、防风、甘草、杏仁等也都是甘肃重要的出口创汇药品。中药制成品也正向精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全省中药材加工企业574家,已通过GMP认证的中药材饮片加工企业104家,通过GSP认证的中药材标准化营销企业470家。2.5优质林果产业化发展现状截止2017年底,全省林果总面积157.7万hm2,总产量680万t,总产值267.7亿元[24]。形成了天水—陇南优质元帅系苹果基地、陇东优质富士系苹果基地、陇南大红袍系花椒基地、陇南优质核桃基地、河西走廊无公害葡萄基地、沿黄灌区无公害枸杞基地、陇南优质油橄榄基地等。其中,苹果产业优势最为显著,全省有18个部级苹果优势区域重点县,主要分布于陇东、陇南和中部地区[25]。建有6个省级苹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扭转了苗木依赖外调格局。有7家苹果浓缩果汁加工企业,产品90%以上出口。“静宁苹果”“平凉金果”获中国驰名商标,“花牛苹果”“庆阳苹果”“礼县苹果”“秦安苹果”等10余个品牌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2.6制种产业化发展现状。甘肃省是我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建成了以河西走廊为主的全国最大、产业化水平最高、最具优势的玉米制种基地。2016年,制种玉米种植面积10.8万hm2,年产量约60万t,分别占全国玉米制种面积和产量的49.5%和40.7%,均居全国首位[26]。目前全省有种子生产经营企业390家,其中杂交玉米种子企业116家、杂交油菜种子企业5家、马铃薯脱毒基础种薯企业18家,全国种业50强中从事杂交玉米种子生产的企业均在甘肃建立了种子生产基地和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全省有种子加工企业150余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的43家;有玉米种子加工中心113个,玉米果穗及籽粒烘干线217条,成套生产线96条,种子年加工能力60万多t,形成了制种优势产业集群。

3甘肃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3.1产业规模小、同质化明显,标准化程度低。一是农村要素市场发育相对滞后。主要是农村资金、劳动力、技术、土地、企业产权等要素市场的建设比较落后,小农经营还比较普遍,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推进速度较慢、农产品产量低、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不利于特色产业加工及国际贸易,影响农业特色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二是产业同质化明显。部分地区简单复制外地成功经验规划当地特色产业,难以形成竞争性强的优势产业。三是生产经营方式落后。2017年,全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3万人,仅占农业从业人数的0.2%。科学种植理念和技术在普通个体种植户或养殖户身上尤为欠缺。3.2农业合作组织管理简单粗放,成效不明显。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甘肃省农业合作组织多数还处于起步阶段,有社无合作的现象普遍,辐射带动能力有限。据统计,全省务农农民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到70%以上。大多数农业合作组织主要由农民组成,经营管理理念、知识缺乏,导致合作社制度规定不健全,运作机制不顺畅,短时间难以盈利。部分农业合作组织成立时情绪高涨,但成立后经营不善,无法实施利润返还或按股分红,对农户的吸引力和带动作用显著下降,难以有效为农民服务。3.3龙头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带动辐射能力不足。一是甘肃地处内陆,经济欠发达,人才基础薄弱,大部分劳动力从农村剩余劳动力中转移过来,缺少高层次的科技、管理和营销人才,在技术创新和组织运营管理方面能力较弱,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龙头企业在市场开拓、营销渠道建设等方面能力不足,大大限制了对基地和农户的辐射带动效应。三是融资渠道狭窄,抗风险能力低,产业升级缓慢。3.4产业链短,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不足。全省大多数农产品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进入流通领域,产品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比重较低。同类小型加工企业数目多、生产工艺简单,附加值低,资金周转周期长,降低了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如全省生产的马铃薯70%~75%直接用来食用或粗加工淀粉、粉条或者饲料;苹果仍主要以水果形式出售。奶业也只有“庄园”一枝独秀,且仅占据省内市场。其他产业加工转化能力更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平均仅40%~50%,而发达国家农产品已达到90%左右。3.5流通体系建设滞后,难以适应现代市场要求。甘肃省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滞后,集成化信息服务程度不高。农产品普遍缺少产地储藏、保鲜设施,农产品产销衔接不畅、流通成本高,冷链建设、加工配送等各环节衔接不够,导致产后损耗大、品质难保障。缺乏及时、有效、全面的信息集成共享平台,农户和加工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不敏感,造成部分农产品生产规模盲目扩张和产品集中上市。3.6质量标准与监管体系不健全,生态农业发展亟待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已有规定不明确,操作性差,难以推广实施。对质量安全不合格农产品处罚力度过轻,生产者违法成本过低,导致农兽药残留超标等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隐患仍然存在。大部分特色农产品缺乏反映自身特色的质量标准,技术要求偏低,不利于高标准、规模化拳头产品的培育,影响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制约龙头企业乃至整个特色产业的发展。

4甘肃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范文2

    1.1龙头带动作用明显

    目前济源有41家市级龙头企业,中沃实业、盈佳生物、柳江禽业等8家省级龙头企业,双汇集团、伊利集团等部级龙头企业,分布于8大产业集群,为实现龙头带动、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提升农产品结构和档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2基地建设有成效

    为强化上游产业链建设,充分利用优势资源、特色资源,建设了优质粮、生猪、奶牛、黄河鲤鱼、肉兔、蛋鸡、冬凌草、薄皮核桃、制种、花卉苗木、烟草等原材料基地,实现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效对接,从源头上保证了原料的供给和质量安全。

    1.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为扶持壮大产业化集群,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以招大商、大招商、招名商为抓手,先后引进了双汇集团、伊利集团、六和集团、康大集团、柳江集团等全国500强企业及部级龙头企业,安徽隆平高科种子产业园、上海三福公司生态园、北京养生嘉源生态园、台湾羽伟年产20万t植物蛋白、科云绿色高端农业集成等涉农项目也先后花落济源。建立了玉泉食品药品产业园和梨林农副产品加工园,引导加工企业入驻园区。

    1.4打造知名品牌

    为推动产业化集群发展,充分利用“愚公移山”、“王屋山”、“小浪底”等区域品牌优势,整合技术、人才资源,增强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龙头企业品牌经营、地理标志保护、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手段,培育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产品,打造了济源冬凌草、薄皮核桃、黄河鲤鱼、寺郎腰大葱等知名品牌。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农交会、农洽会、农博会的宣传推介作用,扩大知名品牌的影响力。

    1.5加强自主研发,推动科技创新

    科云绿色高端农产品产业化集群的龙头企业白云实业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主要研究生物农药方面的课题;种子产业化集群的龙头企业绿茵种苗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合作,建立了院士工作站,主要开展蔬菜制种方面的课题研究;济源肉兔产业化集群与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合作,开展兔业课题研究,研发了一批市场潜力大、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1.6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

    为推进农产品实现产销衔接、农超对接,逐步完善配套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鲜活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和冷链加工物流体系。目前已经建立了南街农产品集贸市场、玉泉农产品集贸市场、北海农产品集贸市场等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双汇生猪产业化集群于2011年建成双汇物流有限公司,伊利奶牛正在初步规划物流体系,河南省西部最大的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正在规划中。

    2存在问题

    虽然近几年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取得较大成绩,但还有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一是部分龙头企业以获得最大利润为目的,不能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建立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起不到很好的带动作用。二是缺乏与龙头企业、农户连接的标准制定、技术服务、农资供应、产品回收的行业组织(协会),龙头企业不可能直接与一家一户建立产销合同,需要有一个中介组织(或机构)进行联接。三是基地建设需进一步加强,规模化、标准化和质量安全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产业化集群链条短,产业化集群是一个产供销、农工商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加工、物流、市场等体系还不太完善,需要进一步延链补链。

    3发展对策

    3.1扶强扶优龙头企业

    一是对中沃饮料、济世药业、盈佳生物、丰之源、三佳食品等龙头企业进行扶强扶大,鼓励企业新建或扩建农产品加工项目,进一步扩大规模。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行强强联合、分工协作,形成关联度高、功能互补的产业化集群。三是大力培育新的市级龙头企业,通过扶持引导,在全市形成一批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集群。

    3.2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一是按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绿色环保的要求,建立产业集群针对性的原料生产基地,实现基地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确保原料质量安全,供给率达到50%以上。二是坚持“产业突出、规模经营、要素集聚、效益明显”的方针,加大精品园区与特色园区建设,重点建设畜牧、薄皮核桃、柏木洼制种、冬凌草等精品园区。

    3.3成立行业合作组织

    围绕集群培育,依托龙头企业成立集标准制定、技术服务、农资供应、产品回收、包装加工为一体的行业合作组织,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切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基地农产品就地加工,形成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条。

    3.4集聚加工物流

    围绕集群发展,建设配套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步完善鲜活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推进农产品产销衔接和农超对接,为产业化集群发展提供配套服务。

    3.5实施品牌战略

    为提高市场竞争力,提升品牌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各集群要通过整合技术、人才资源,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开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鼓励企业自主研发,提高企业品牌的科技含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影响力和知名度,培育和打造一批市级、省级、部级知名品牌。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范文3

[关键词] 农村文化;文化发展;引导;支持

[中图分类号] G12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1-067-3

一、农村经济机制影响着农村文化

(一)我国农村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文化,滞后于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步伐

究其原因,虽有许多方面,但最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原因。它包括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用于文化发展的资金水平,但更重要的是农村经济机制问题,经济机制的运行会影响上层建筑的文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从经济体制模式上来看,经历了天然经济、自然经济、集体经济(计划经济)等阶段。我国农村自实行承包制改革以来,经济模式逐渐转向商品经济,但是不完全,因为从农田、农业经营里的收获大都是自给自足的。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农村经济没有完全进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农村家庭既是社会机体中的一个元素,又是一个生产单位经营实体,在外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农村却以农户为基本单位从事经济生活。农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说,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力集团,没有形成优势互补、资源整合、人财物得到合理配置的经济运行模式。

(二)农村经济机制制约着农村文化发展,农村的劳作方式、休闲方式、居住环境与城市相比有很大区别

农民的文化生态跟农耕习惯密切相联,市场经济往往会打破传统农耕习惯,这样就会给农民在节庆、祭祀、休闲期间的文化活动造成影响;市场经济带来的新文化意识也和农民传统的文化意识发生碰撞,比如竞争意识、个性意识、利益意识等都会给传统的乡风民俗造成影响。

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需要政府引导、扶助和支持

(一)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有关部门的引导、扶助和支持

引导、扶助、支持最重要的应该体现在文化意识上,“文化下乡”送去作品,活动和服务是必需的,但文化意识是直接送给农民的“造血”功能。如果兴办文化产业振兴农村文化发展的意识深入到农民的心坎里,必然会爆发出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和创造力。除了文化意识之外,文化部门的引导、扶助、支持最好的途径是典型示范。农民是讲实惠的,同时农民最相信亲眼看到的东西,当农民群众目睹到文化产业既能带来经济实惠,又能使人们享受到愉悦的文化生活,就会迸发出高涨的热情,积极参与文化产业的创办。在信息、人才、物力方面,文化部门应该对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帮助选项目,立项目,想方设法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文化产业的起步、举办过程中,文化站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文化站是国家最基层的文化机构,最了解本乡本土的文化资源,熟悉乡情民俗,掌握文化人才的状况,能够代表政府规划具体目标和事项。在挖掘乡村文化资源,选准优势产业项目,协调政府与村民之间的关系等具体事项中尽职尽责。

(二)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最需要政府给予政策的宽松环境

农村文化建设本来就是政府的应有之责,它无疑成为农村文化建设中有突出成效的举措。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应该大力提倡农村文化产业。政府的支持从很大程度讲是政策的支持,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政策,鼓励农民企业家和城里的企业家在农村广阔天地兴办文化产业,鼓励农民群众自己筹资举办文化产业,同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规模小的产业、个体户减免等优惠。基层政府还应在资金、土地、房屋建筑使用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切实帮助农村文化产业的兴起、发展和壮大。

(三)农村社会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才标志着我们党提出的宏伟目标真正实现

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之一是文化,农村文化建设得怎么样,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农村社会不仅源源不断地为工业为城市提供着生活资料,还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精神文化生活养料。街头巷尾的腰鼓、秧歌、舞龙,节庆、婚庆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场面和仪式,从其本源看,都是来自农村广阔土地滋生出来的文化。我国申奥成功的宣传片许多镜头是中国的群众文化场面,其中不少是乡间民俗文化的聚焦。因此,农村搞文化产业前景大有前途。

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有效途径

(一)农村文化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在坚持公益性事业的前提下,努力尝试文化产业途径

农村文化产业化,既是适应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状况,又是适应农村经济历史发展状况的一种正确的选择。农村文化产业化建设,不同于一般定义上的文化产业化。它是以产业为手段,适应目前的农村经济状态和今后发展趋势,以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为目的,焕发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鉴于此,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二)市场经济对农村文化的影响孕育着机遇,也开辟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我们可以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看到农村文化蓬勃开展的景象,他们的传统文化活动不仅延续发展,还不断增添新的文化活动项目,诸如乡间舞会、趣味竞技、产品演示、农艺赛事等。那里的农民不仅有着文化生活的欢悦,还吸引着城里人感受乡村文化的乐趣。事实证明,是市场经济把农村经济引入了产业化、规模化,并从文化观念到文化活动运行模式都适合了农村经济体制。而我国农村经济同全社会的市场经济相比,还没有达到完全的市场经济运作模式,从农村经济的模式程度看,还没有达到产业化、规模化。但我国农村经济实现完全的市场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经济的产业化、规模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农村文化要发展,我们应该把眼光既放在农村经济目前处于市场经济与原有的经济模式相互衔接融合的背景和条件下,也要放在农村经济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看农村文化如何发展。

(三)以产业运作方式,挖掘、搜集、整理、再现民俗民间文化的作品和活动

事实上,我国的民俗民间文化通过产业的方式展开已有了许多成功的先例,比如剪纸、年画、各类民俗文化艺术节等,都是通过产业的方式保持了民俗民间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在我国的农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民俗民间文化的产品和活动,如果将这些产品和活动以产业的方式运作起来,不仅会给农村的文化经济带来勃勃生机,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民俗民间文化的瑰宝得到保存和发扬广大。如果我们以产业的方式运作,许多民间艺人和精熟的制作者,必然焕发出他们的艺术热情,从而带动了一个村落一个乡镇的文化生活活跃和兴旺。民俗民间文化作品和活动非常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的潜力,我们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抓住机遇,以产业的方式使我们的民俗民间文化得到弘扬。

(四)旅游文化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增长点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把农村文化活动与当地旅游文化结合进来,这不仅有利于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也有利于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也能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的要求。在农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对城里人来说,了解农村只不过是沿途的乡村风光或乡镇政府所在地的乡村景象,其实秀山秀水田园风光都在乡间的深处,“白云深处有人家”,恰切地反映了真正的农家秀美风光其实在那僻远的深山幽谷、村寨田间。农村的旅游文化前景广阔,农家游的庭院民宅风土人情,生态游的山水林木景深曲径,美食游的大铁锅煮出的饭、炒出的菜,风俗游的民风香淳奇妙天然等等。旅游是人们的天性所致,是人在工作繁忙中放松自己,去领略风光世界,去感悟大自然,与多姿多彩的世界交汇是非常恰切的文化形式。我们的农村文化为什么不充分发挥旅游文化形式,使农民的文化生活有新的亮点和突破呢!

(五)让民间艺人成为农村文化产业运作的团队

在农村有许多节庆、民间庆典仪式和民间文化仪式,这些活动大都由一些老艺人、匠人来主持,许多群众都愿意参加这类活动。如果将农村中的文化人才资源聚集起来,形成产业运作的团队,这既能使农村文化有经常性的活动组织,又方便和促进农民文化生活和谐健康的发展。农民的节令庆典,农村政府及各部门举办各种主题的庆典活动和宣传活动,农户的婚娶、生日庆典,农村企业、个体户的开业庆典等,这都需要文化团队以文艺的形式张扬声势渲染气氛。在农民群众中有不少会吹拉弹唱,能歌善舞的人,有不少善于组织、主持能写会说的人,他们热衷于文化活动,他们希望能组织、协调起来。如果把农村的文化艺人巧匠组织起来,以产业经济的方式运行,不但保证了这些人的经济收入来源,文化团队的稳定和文化活动的连续持久,还能使民间文化活动的规模扩大,农民群众自然会得到文化生活的充实。

(六)开辟文化产业项目要适应科技进步的步伐

运用科技进步是开辟农村文化产业领域的一大成功经验。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发展较快,也尝到了实惠。近几年,许多青年农民群众用数码摄像机为当地政府举办的各种主题庆典活动、文化部门举办的民间艺术活动、农户婚娶、生日庆典等。拍摄MTV、DVD、VCD片,不但深受广大群众欢迎,而且也赚了不少钱。在拍摄秧歌、腰鼓、春节社火、地方小戏中,农民群众不请自来,义务当演员,场面十分热闹。为购置拍摄设备,许多农民还自愿捐款捐器材。从这一事例中我们得到启示: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青年一代新的文化时尚,会给农村文化带来新的视野,同时也为农村文化产业开辟了新途径。科技带给农村的不仅是经济的进步,同样也给农村文化注入了新的发展生机。

另外,如工艺美术厂,电影流动放映服务,文化艺术培训班或学校等,都是很好的文化产业模式。通过以上几种模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农村文化产业是可行的、有效的,只要重视是容易兴办发展起来的。农村文化产业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社会,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够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为巩固和壮大农村社会主义阵地起到促进作用。农村文化产业必然会成为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历史性创举,我们应该从现在起精心培养,呵护支持,使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农村文化建设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备内容。农村文化产业化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举措,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社会的现状和发展,能够使我国的农村文化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和成绩。随着农村文化产业向农村大地兴起、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必将充满活力和生机。

参考文献:

[1]刘吉发.文化产业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7).

[2]邹广文,徐庆文.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8).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范文4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措施;问题;对策;河南鹿邑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325-01

1 鹿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

目前,鹿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初具规模,并开始进入扩大总量,加速发展,进入优化升级阶段。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个,其中部级1个,省级6个,市级18个。截至2011年底,鹿邑县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周遍省、市、县农户22万户(含省外)。按产业类型龙头企业划分,粮食加工业5个,中药材加工业2个,棉纺加工业4个,畜牧养殖加工业11个,其他类3个。另外,鹿邑县重点龙头企业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创建出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名牌农产品,如河南省志元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河南名牌农产品”称号。鹿邑县金日食用油有限公司获得“河南省著名商标”、“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金奖”、“绿色食品”荣誉,河南省宋河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酒”称号。部级重点龙头企业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获“中国驰名商标”、“河南省著名商标”、“部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称号。

2 采取的措施

一是金融信贷的支持。放宽了信贷业务范围,增加了授信总量,拓宽了融资渠道,有效解决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二是减免了有关规费,取消了地方自立的收费项目。三是优先供应建设用地。优先安排,优先审批,各项费用按最低标准执行。龙头企业直接为农业服务的用地,作为临时用地办理,土地管理部门简化手续,及时给予办理。四是支持农业产业化扶贫。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将龙头企业的发展与扶贫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五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省财政加大了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与农户形成产、供、销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技术服务等形式,切实带动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发展。在项目立项、审批、考核等各个环节,都要与带动农民增收挂钩。六是税收优惠政策。部分种植、养殖企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企业,暂免征企业所得税。

3 存在的问题

一是龙头企业的融资渠道不畅,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龙头企业均处在发展、扩张阶段,资金需求量增大,由于融资渠道不畅,造成融资难度大、贷款程序繁琐、审批时间长、融资成本高等。二是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落实不到位。龙头企业正处在努力做大做强的阶段,非常需要政府财政资金的扶持。尤其是在用电、税收、贷款、财政资金扶持等方面差距较大。三是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的自检自控能力,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有所欠缺。今后要强化对生产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严格执行标准化生产规程,从源头抓好管理,为企业加工提供安全放心的原材料;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质量标准要求,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四是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人才短缺。高级人才的短缺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 发展对策

一是畅通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县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较大幅度地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的技改贷款,可给予财政贴息,并逐步完善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值税政策[1-2]。二是政府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加大政策及资金扶持。政府的政策扶持能进一步调动企业的自主发展积极性,以推动鹿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加强软环境整治工作,强化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服务意识,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优良的政治环境。上级部门应尽量为企业多争取国家财政的国债资金和财政补贴等其他涉农专项资金的支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积极协调龙头企业与金融系统的关系,为真正有发展前途的龙头企业争取到更多的低息贷款或正常贷款[3-4]。另外,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还不够。养殖户养殖的猪有些是直接销售给生猪屠宰企业,有些是通过中介人(猪贩)销售给生猪屠宰企业的,使得彼此之间无法提供有效的发票,税务部门不让收购这部分进项税全额抵扣,企业和中介人还要交4%的税金,超出了企业与中介人所得的利润,给企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以解决。三是提高企业自控能力。龙头企业自身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利用参股、上市、发债券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吸引海内外各类社会资金,共同做大做好“企业龙头老大”这篇大文章。四是大力招贤纳士,吸收高管人才。一个企业不仅要有精明的决策者,还需要有一个能干的管理团队。应加强对管理人才的培训和业务学习,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5 参考文献

[1] 黄连贵,张照新,张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成效及未来发展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2008(31):23-33.

[2] 邹志强.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及发展策略[J].发展研究,2007(3):60-62.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范文5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发展现状;经济组织;解决对策

一、农业产业化的意义和作用

1.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必要途径

农业产业化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将逐步配套,农业的产业深度和广度将得到更大的开发,农业产业化发展所带来的生产能力的扩大和生产领域的扩展必将有利于吸收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就业,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分流和就地转化。同时,通过土地制度创新,农业产业化能够有效整合分散的土地资源,发挥农业的规模优势,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和技术水平,通过“农超对接”、“订单农业”等形式,将一、二、三产业融为一体,为企业提供可靠的农产品原料供应,为农民提供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规模经营和多层次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降低企业和农民的经营风险,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是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水平,通过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原有分散的、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被专业化、精细化的农业社会化管理体系所代替,信息、技术、销售、服务等环节也将更加畅通。农业产业化不仅有利于规模经营和农业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更有利于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产业化通过规范的组织载体,吸引社会资本向农业的流动,加快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实现规模化生产,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业产业产值。同时,高效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农业的新兴业态将进一步支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优化升级,加快“一产三产化”的进程,提高农业各相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农业、工业、服务业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我国产业市场竞争力。

3.是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式

从生产经营方式上来说,农业产业化使原来的粗放利用土地和资源的分散经营变为集约利用资源的规模化经营,大型机械和先进种植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农业的产业革命,管理的先进程度和科学技术的利用率将不断提高。在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上,规范的农产品生产模式将吸引更多的生产和销售服务部门的进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加速了农业生产的工业化进程。从社会分工来说,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转变农民的身份,由原来的农业从业者转变为现代农业产业工人,既能够享受土地地租等资源性收入,又能够通过投入劳动获得工资性收入,其收入增长机制将得到建立和完善。在村居的管理上,随着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农村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必将进一步加大,社会服务功能也将极大的完善,住房、教育、医疗、养老服务将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困境,原有的农村管理模式也逐步向城市社区管理转变,农业文明面临新的改革和发展,农村将与城市一起分享现代化带来的发展成果。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整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

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区、不同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许多乡镇农业产业化已初步完成了由产品的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单一产品向系列产品、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变。但由于中国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没有对农业进行横向的和纵向的以及深度的扩展。例如观光农业、绿色农业、可持续化发展农业等发展滞后,土地经营权的平均分配制度和生产要素市场化机制的缺乏,使农业生产只能以家庭为单位,经营规模长期凝固化,形成了农业生产中每个农户分散式的小规模经营。农民的市场意识差,参与市场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数量也较低,导致农业产业化组织的规模小,竞争力弱。

2.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够成熟

农村实行新的土地承包政策以后出现的新生事物,以及群众自发成立的从事生产和经营的组织形式,有些地方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权模糊,管理混乱,显得不够成熟,成为游离于农民利益之外的半官半商的组织形态,有的甚至成为农民家庭产权的直接侵害者和上级向农民伸手要钱要工的铺路石。

3.可持续发展意识薄弱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资源相对不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尤其显得十分重要。但是当前我国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在经济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引导下,往往采用一些“短、平、快”的项目和技术。而一些有利于保护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却难以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不注重生态保护,片面追求农业生产量。用单一的粮食生产结构模式去代替多层次和复杂结构的农业系统,盲目提高复种指数,推广高产品种及栽培技术,滥用农药和化肥,对农业进行掠夺性的经营,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再加上我国农副产品加工业落后,深加工层级不够,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废弃多,消耗大、利用率低,农产品价值无法充分实现。农业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发展现代农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高效、节约资源型的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势在必行。

4.农业信息的传播渠道不畅?

农业信息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是深刻而多方面的。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提供科技信息、市场信息和灾害性气候与病虫害预报等方面。这对产业化的实施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例如,产业化的科学决策首先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市场信息不灵,则往往导致项目选择的失误。但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市场仍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统一的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各部门、各行业各自为政,甚至部分分割,地区封锁,缺乏整体设计与相应的法律政策协调,影响了信息市场的合理、有序交易。大多数农村地区还没有建立网络化信息市场,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储存和传递仍处于原始阶段,农业信息不能及时、快速、准确的传递到农民手中,农业信息难以得到有效吸收和利用。目前国内已明显出现的蔬菜产业过热、过剩现象,即使最好的证明。至于因为农户不能及时把握市场信息而导致盲目生产乃至遭受损失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必须强调的是,以农户或村社为单位的失误造成的损失毕竟是有限的;但如果是专业化、规模化和区域化的生产因信息导致失误而造成损失那将是灾难性的。

三、加强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对策措施

1.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

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狠抓农民的教育培训。要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农科教中心、专业协会、科技示范户等各种形式,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要进一步发挥农技推广站、农业广播校、农业院校的作用,特别是要加强农科教结合,办好县市、乡镇农科教中心;要与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重点加快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新方法、新产品;要有组织、有计划、持久地抓好“绿色证书工程”,为农村培养大批懂技术、能操作、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要建立择优扶持的培训激励机制,开展科技能人比学赶帮超活动,提高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

2.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一是因地制宜适度发展乡镇企业,并与小城镇建设以及户籍制度政策相结合,使大批农民与原来承包的耕地脱钩,促使土地相对集中;二是下功夫研究耕地流转制度,特别是要研究使那些拥有耕地而不愿意种地的农民放弃耕地的流转机制;三是对规模经营者在各方面给予扶持和服务,使其顺利发展。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逐步推开并形成共识,规模经营的内涵和外延将得到新的升华和扩展。以企业为龙头,在尽可能不触动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运行的前提下,把成千上万的农民组织起来,使千家万户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与广阔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形成规模生产和规模效益,是最具推广价值且符合中国国情的规模经营。此外,企业以购买和契约的方式,获得农业资源的长期使用权,实行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也是规模经营的重要形式。

3.加强农业信息市场建设

首先,农业信息人员要不断增强信息的商品意识和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将过去由国家拨款,根据行政指令对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加工和收藏,无偿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方式,转变为以获取效益为目标,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根据农业信息市场的特点生产适销对路的信息产品以获取效益的运作方式。其次,在产品开发上除保持原有的传统产品外,还要对信息产品进行二次、三次深加工,开发出具有农业特色的数据库、实物信息产品和使用配套产品,及时向各类农村用户提供适合于农村市场经济需要的新信息。其三,各地要根据本地具体情况,建立适合于本地特点的农业信息市场,充分发挥科技集市、科技大篷车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多层次、多样化的科技信息、成果转换。同时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业信息市场,对各地的信息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建立和健全信息市场法规,将零星、分散、无序的信息交易加以规范,以保护信息生产者与农民的合法权益。

4.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巩固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首先,要坚持“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原则。合作经济组织的财产归社员所有,其中应有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集体财产,利润应按参与额进行分配,严格限制股金的红利率。其次,要修订和完善章程。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章程都应以经济合同法、民法及其他经济法规为根本依据,对于入社各方的权利、义务包括违约责任要平等设置、公正合理,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其三,国家要尽早为其立法。明确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保护其经济利益,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5.促进农业科技企业的建立和发展

农业科技企业集科技、生产和经营于一体,资金雄厚,技术先进,机制灵活,营销手段有力,市场反应迅速,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强大推进器。我们常提及美国农民只占人口的2%,但忽略了还有17%的人口近2000万人分布在大大小小的公司,为农户提供农业科技产品和服务。农业科技企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达国家实现高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鉴于我国农业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正在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现实状况,因而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企业将是我国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战略步骤之一。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应该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高科技战略紧密结合,当前应着力改造和培育一批技贸工农一体化企业、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民营科技企业。

参考文献:

[1]王颖.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

[2]唐正荣,李晓辉.农业产业化经营特点及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l0年(15)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范文6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状及特点;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5-0005-3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和农村经济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发展的必然,它综合地发挥了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等诸多优越性,是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繁荣进步,推动“三农”裂变的必由之路。特别是在中央提出了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伟大举措之后,产业化经营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推模式,已彰显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位置。如何推进白山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白山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必解的课题。

近些年,白山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从实际出发,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实行城乡统筹、工农对接、产销一体,进一步提升龙头、夯实基础、富裕农户,加快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构建起具有白山特色的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精心编制并逐步实施了《白山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按照“抓龙头、带基地、兴产业、富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全力建设具有白山区域特色和资源基础的长白山绿色食品产业化体系、长白山生态医药产业化体系、长白山林木产业化体系、长白山畜牧产业化体系。重点培育和发展了矿泉水绿色饮品保健品、人参西洋参、林蛙、食用菌、中药材、山野菜、山珍野果、林产品、畜产品等龙型产业。白山农业产业化发展也将步入快速裂变的发展阶段。

1 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情况

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模。

一是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立的以人参、西洋参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以香菇、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以蓝莓、葡萄为主的水果产业;以山菜、野果为主的野生采集产业;以林蛙、鹿为主的特种养殖产业;以食草型、食粮型和特色形为主的绿色畜牧产业;以林产品加工为主的农特产品深加工产业等七条龙型经济体系,建成了一批以西洋参集团、抚松长白山参业有限公司、长白参隆集团为代表的人参、西洋参加工龙头企业;以永利药业为代表的林蛙加工企业;以长白山制药和抚松中药、宏达药业、天力泰药业和健今药业为代表的中药材加工企业;以大阳岔食用菌总公司、国资北药有限公司;长白山绿色食品公司为代表的山野菜加工企业;以宝健木业、云龙木业为代表的林木产品加工企业;以万隆牧业和金鹰泉乳业为代表的畜乳产品加工企业;以山货市场和万良长白山人参市场为代表的市场营销企业。截止2011年底,全市现已建成各类龙头企业580户,其中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38户,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26户,区域性骨干龙头企业发展到289户。同时,基地建设基本实现规模化、规范化。按照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要求,全市已建成人参西洋参GAP生产基地300万平方米,达标面积达400多万平方米;规范化封沟养蛙751条,放养面积达260万亩;建设山珍野果保护基地4.5万亩;食用菌生产基地650万平方米;山野菜保护家植面积1.5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7.36万亩;野猪养殖10000头。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已达56个,总面积达8万亩。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实现83个品种。全市农业产业化总产值达到120亿元,较上年增长20%;龙头企业加工业产值实现55.6亿元,销售收入实现43.9亿元。

二是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我们不断探索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以及担保公司+重点龙头企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等经营模式,逐步建立新型稳定的利益联接机制,切实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市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393个,吸纳农户近2万余户。从事产业化经营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三是农业产业化国企改革初见成效。去年我们对几家国有农垦龙头企业进行了破产、改制、重组、兼并和出售,盘活资产1500多万元,解决企业债务包袱9000多万元。西洋参、抚松参业、参隆集团等一批国有参业企业,完成了企业改造。一批森工企业转制变为民营企业,转制后的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市的产业龙头。随着农产品加工多样化、专业化、健康化的发展,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受消费者青睐的产品品牌,创立了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目前,已有36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证书,获得国内产品质量认证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2个,获得省名牌产品8个。一些农副产品已成为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知名品牌,这些品牌已成为我市农产品形象,为开拓国内外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范文7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

自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的矛盾问题,如规模较小的农业户与农业现代化的冲突,农业户的收入越来越低的问题,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问题等,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完善,这就需要一种新的方式途径来改善这种状况,而应时而生的是推行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发展主要是以市场为方向标,结合农业的基本政策家庭承包式经营,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将其改造成一体化的农业产业链,使之形成系统化的相互联系促进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其主要作用是:通过龙头企业能够带动和连接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而形成一种具有一定经营能力和实力的农业产业系统;其经营方式能够适应现代化的市场;能达到经营目的,能有效地获取利润,改善农业的市场发展机制和循环系统,进而促进农业现代化、社会化。

一、农业产业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

农业产业化的普及推广,能有效改善农业的发展状况,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具体来讲就是能够改善现在的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不良状况,提高农业经济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能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基石

就我国的国情来看,农业始终是我国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状况是制约我国经济的重要因素。而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能改善农业生产力的状况,进而促进其经济状况的变化。我们知道,农业产品基本上为整体个社会提供物质基础的,其大部分是食物,这就为非农业人员提供必要的食物,这也就是社会分工的结果。然而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就必然会引发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而一体化经营的农业产业化,不仅能促进农业的发展,还能对农业人力物资进行有效的调配,这也就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二)农业产业化能更有效的推动农村劳动力实行内部转移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收益的经营模式,这就需要通过人才进行合理的优化布局农业产业结构才能实现。就目前而言,我国农业还是处于经济效益较为低下的产业,而要优化产业结构所需要的资金、人力、物力都是陷于被动的,这是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点。而农业产业化就能实现这种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带动农业朝现代化、规模化发展,进而提高农业的技术水平和专业水平,引导加快农村的信息化程度、提高文化水平、拓展农业市场、建立和发展第三产业,再有效地实现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三)农业产业化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岗位

就我国现阶段的农业发展状况而言,农业劳动力与所占地严重不平衡,效益相当低下。据调查研究表明,如果我国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可以耕20亩地,且人数如果限制在只有一亿的话,那么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已接近现代化,而问题在于我国的农业劳动力已经超过了3.5亿,这就严重造成了农业劳动力过剩,再加上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较为缓慢,其接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如此一来唯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才是正常道路,这就需要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这样才能不断地扩大农业的经营规模、优化布局农业产为结构、开拓农业生产时序效益,进一步的完善生产经营消费等环节,也就带动着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又反过来促进农业的生产能力的壮大和生产领域的扩大,这就必然可以转移一部分剩余劳动力来为产业服务,从而可以从根本上来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性对策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范文8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状;发展趋势;农业现代化

1.引言

从石器时代开始,农业便是一个国家的重要产业,它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其它产业链的发展,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是国民的根本。农业机械化则标志着农业现代化的到来,它集成了现代科学的先进成果,同时结合农作物的生长要求,成为农业增产、增收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农村经济快速提高的先决条件,是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

2.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个农业大国。而我国的农业生产,目前还大部分采用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这就使得产出的农产品相比于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在品质和价格上都处于劣势。因此,发展农机化势在必行。

总体来看,我国的农机化发展成果显著。在解放前,中国的农业机械基本为零,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迅猛,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目前,发展农业机械化已经纳入了法律程序中。“十五”期间,国家出台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这一项法规的实施充分确立了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

随着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重视不断加强,我国的农机装备量逐步增加,农机种类逐步趋于多样化、小型化、机动化,农机服务走向社会化、市场化,农业机械化的作业领域从传统的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化农业向设施化农业,由单一的种植业向养殖业、畜牧业及农产品产后处理加工业等全面发展,充分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农业机械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抵抗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进而改变了传统农业上的“靠天吃饭”的状况,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但是,由于中国农业机械化起步较晚,进而总体的发展水平还不算高,生产结构上还存在许多结构性矛盾,其突出矛盾体现在农机产品结构性过剩、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及发展不平衡,例如:在耕种环节上机械化水平较高,而在收获环节上机械化水平偏低;粮食作物的机械化水平高,经济作物的机械化水平则较低。因此,中国农业机械化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发展,才能满足新型农业的需要。

3.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思路。农业现代化具体是指将现代的工业产物、现代的科学技术以及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运用到农业中,从而促使传统农业演变为以现代的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农业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是具有科学性的生物技术,例如利用科学技术培育各种高产优质高抗逆性的新品种并推广应用,利用科学技术研究新的耕作栽培方法及饲养护育技术等。第二是具有更加机械化的劳动手段,具体思路是建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体系,将机械化运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充分与劳动力相结合,实现机械化与劳动力完美配合的关系,从田间作业、运输到精选、烘干、入库、加工等全部过程都实现机械化。第三是具有社会化的生产组织,其形式是将农业生产从缺乏分工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区域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形成一个产、供、销密切联系高度社会化的经济体系。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所在是现代化的农业科技,而农业机械化又作为现代化农业科技的技术核心,从而使得农业机械化始终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例如正在进行的“白色农业”、“绿色农业”、“精准农业”等科技革命,在整个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将始终伴随着农业科技进步而不断创新与发展。同时,农业现代化的进展、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则决定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的手段与载体,它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还在提高粮食单个产量和改善农作物品质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机械化收获、粮食产后烘干、粮食初加工等都是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支撑着农业现代化。

建设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是基础。如果我们想要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则必须要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设备,用现代的农业工程技术及装备替代传统的人力劳动,彻底改变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改革开放以后是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农业机械化更加适应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总战略的需求,为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最有效的装备保障,从技术上全力支撑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从而要求农机制造业尽快实施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尽快发展耕作栽培、收获机械、饲料加工机械和运输机械等,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提高产品竞争力。

4.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在稳定和发展农业与畜牧业的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通过转化,为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输出了大量的劳动力。在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农业机械化是主要力量,并通过对其水平和效益的高低的评估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内,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实现这一个奋斗目标,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实现农业现代化不仅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为之长期的目标。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共中央给予高度重视,并下发了1号文件,系统部署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各项工作,党的十七大也强调要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针对国内农机业的发展趋势,对于农机企业而言,在如此激烈的竞争条件下,若要满足市场需求、吸引用户,就必须把握用户的真正需求,走高品位、低价位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开发热点农机,从而抓住市场的制高点。因此,我国农机工业的发展必须要走符合中国国情和国际装备制造业潮流的道路。

4.1 走绿色化产业道路

发展农业机械化,要以“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战略为导向,走“绿色化”产业道路,同时融合高新技术,发展节约型农业装备,进而达到低能耗、零排放的标准。从政策方面来看,发展节能农机,是“十一五”的重点领域。因此,发展节能型机械,注重技术投入、开发新型产品、减少能耗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从市场方面来看,用户对节能型的农机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机要达到环保要求,二是具有节约能源的性能。这些基本要求在我国未来的农机发展方向中起主导作用。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的节能型农机正逐步推向市场,同时也受到用户的高度关注。我国农机企业应该重点发展研制满足水田机械化、旱地保护作业等方面的产品,重点发展节能、节水、节肥和降低农业成本、保护环境、增加产量的农业机械设备,真正达到与国家政策、市场走向、用户需求、自身发展同步。

4.2 农业机械向智能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

从国外农机业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采用智能化、自动化的作业方式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是发展高效节约型农业的有效途径。在世界农业发达国家中,已经广泛应用了高度自动化的作业机械,这些机械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同时还提高了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数量和价格上的相对优势。我国农机业要想在国际上立足,就必须缩小与农业发达国家在农业机械装备方面的差距。这样国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很高的农机装备才不会占领我国市场,也不会使我国农机行业陷入困境。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科学技术方面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我国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农机生产企业在研发产品时应使产品和高科技兼容,在农机智能化上下功夫。首先要通过优化设计驾驶室、驾驶座、方向动力控制、空调装置等减轻机手的劳动强度,加大操作的舒适性,实现农机系统内按钮操作。其次,要加大控制系统的科技含量,使机手通过仪表装置就可以随时了解农机的生产、安全等技术指标和使用状态,从而使农机产品发挥出最大效能。综合应用信息技术、先进加工工艺于农机化设备产品上,实现计算机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遥感系统(RS),高精度的机、电、液(气)一体化等与农业机械化产品的有机结合。

4.3 产、学、研、推、管相结合

要想加强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研究和开发,突出关键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着力解决农机科技创新滞后、技术供给不足的问题。坚持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和技术发展趋势,逐步减少和淘汰不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落后机具,做到产、学、研、推、管相结合;通过组织实施重大新型农业机械产品和配套机具的开发和生产,充分发挥社会力量,通过市场拉动,引导农机企业加大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力度;通过政策扶持、科研开发、示范推广和市场机制,逐步形成可持续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和良性循环发展的推广体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推进、国家基础工程的加速进行和国内外平等互动竞争平台的搭建,将使国内农机快速发展,农机工业装备农业能力不断增强,农机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国内农机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应根据新的发展趋势及时地调整发展策略,使农机行业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局势,促使我国农机事业的快速发展。

5.结束语

农业机械正向着智能化、精准化和自动化发展,从而实现向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方向发展,以逐步实现农机作业的高效率、高质量和低成本的目标,提高操作者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随着世界人口的继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发展是必然趋势,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也会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完善。(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新州办事处)

参考文献

[1]王金武,李智.农业机械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贡献[J].农机化研究,2007(1):9-11.

[2]周志艳,李庆,臧英.农业机械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机化研究,2007(3):5-7.

[3]伦冠德.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农机化研究,2007(5):247-249.

[4]王勇,蔡秀侠,蔡建峰.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4):231.

[5]孙立群,孙福田.新型农业与农业机械化的协调关系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06-25.

[6]宋宜清.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与技术.2007. 2.25-28.

[7]石卉.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农机化论坛.8-10.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范文9

1.1产业结构中农业经济占主体,并且农业形式多样化

湖北省在农业产业结构上,呈现出一个比较明的特点,那就是在整个农业产业结构中,农业经济构成了整个经济结构的中坚力量。但是湖北省在农业经济中并非单纯的以种植业为主,在湖北省的农业经济中,种植业、牧业、养殖业呈现出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局面。这是一种良性的经济发展形势,这种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在市场经济中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湖北省的农村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基础,并且在农业经济中又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不仅有种植业还有养殖业和畜牧业。这种多样化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一种良性的发展状态,并且能够适应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

1.2农业产业在区域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

湖北省凭借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展了以农业为特色的经济建设活动,各产业的总产值数额较大。但是这些产业在各个区域中并不是均衡发展的,呈现了一种不平衡的状态。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不仅表现在产值的差异上,还表现为区域间农业产业的相互合作上。区域之间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也加深了区域之间在农业上的差异,由于经济水平发展不一,各地对农产品种类和农产品数量的需求也不尽一样。这导致了湖北省在不同的区域种植的作物种类和种植的数量上也有很大的差异,这种量和种类的差异也进一步使湖北省在产业结构的不平衡表现的更加明显。

1.3农村产业结构和市场的关联更加紧密

湖北省的农业产业结构在宏观上表现为有的农业产值增加,有的产业产值在减少,有些产业发展充满活力,而有的产业则渐渐不被看好。比如棉花产业在近十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水产养殖业则保持着上扬的活力。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市场的变化导致了湖北省在农业经济结构上的调整,这种调整直接导致了各种农业产业在近年来产值的变化。很显然,经济的增长促生了消费者对较为高端的服务业的需求,这种市场的导向使湖北省在农业产业的发展上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其改变了原有的凭经验凭个人喜好进行生产活动的情形。这些改变,都是在市场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有理由认为湖北省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市场的关联更加紧密了。

1.4特色农业以及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在众多的产业中,除极少数产业产值在下降外,水产养殖、特色农业和服务业产值都在走上坡路。其色农业作为新出现的一种产业,其发展则表现出了很强的生命力。与此同时,发展态势较好的的服务业也同样在产值和发展的程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种提高不仅表现在发展的规模上,而且还表现在发展的程度上。相比较之前的经济结构,新增加了特色农业和农业方面的服务业之后,湖北省的经济发展更加有活力。这种良好的产业现状,也极大的促进了湖北省的就业,进一步使湖北省的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并且促进了省内经济的发展。

2湖北省产业发展趋势

2.1农业经济将继续占据重要地位

农业经济是目前湖北省重要的经济来源,也是目前湖北省内产业种类较多,且发展速度较快的经济。农业经济将进一步发展,并且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农业经济的重要地位不会改变。但是湖北省的农业经济会朝着科技化和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并且科技和科学的管理将能够在农业经济上发挥重大的推动作用。如果说湖北省的农业以往是靠扩大农业规模来实现的话,那么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湖北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将能够摆脱以扩大规模来实现增长的现状。未来的时间里,湖北省的农业将能够在科技的应用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在有科技支持的情况下,还会加入科学的管理方法,这将推动湖北省在经济呈现出高效率的特点。

2.2特色农业和服务业将能够有长远的发展前景

湖北省的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呈现出一种适应市场、面向市场的特点。这种现状将会引导省内的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并且进一步促进湖北省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趋于合理,并且在特色农业和服务业发展的推动下,产业结构的升级将更加快速。在产业结构在升级之后,特色农业和服务业的重要性将表现的更加明显。并且由于经济的长远增长,湖北省的消费能力将能够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上扬的姿态。这种良好的消费状态必然能够带动湖北省在特色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因此,就湖北省而言,省内特色农业和服务业是有长远发展潜质的。

2.3农业产业和第二产业密切结合

就目前而言,湖北省在第二产业的发展上相对较弱。但是总体来说,由于农业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也在农业产业的发展下得到资源的补充。因此,随着农业产业化,大量的农作物产出必然会带来农产品加工业的兴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将能够带动周边的一些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将能够为湖北省工业产值作出相应的贡献。而工业的发展,也将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

2.4农业产业发展将呈现技术化和科学化趋势

湖北省产业结构正处于一个转型的阶段,这种趋势将科技的力量带上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科学的管理和新进技术将会在省内得到资金上的支持,并且将能够有较大的进步。在这个阶段,湖北省的农业和工业发展都将表现出一种用科学的方式管理,用新进的技术生产的趋势。因此,科学化和技术化将会是湖北省未来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这个方向不仅会促进省内经济的发展,并且科技的力量将会使湖北省在产业在整合上表现的更加内涵,并且在经济的发展上,湖北省将能够通过提高效率的方式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