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跨国投资的方式集锦9篇

时间:2023-08-14 17:08:42

跨国投资的方式

跨国投资的方式范文1

关键词:国际直接投资;跨国购并;市场结构

中图分类号:12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7-0184-02

一、跨国购并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文献综述

跨国购并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影响的理论研究建立在国际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影响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本文先综述国际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影响的文献,再综述跨国购并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影响的文献。

(一)国际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影响文献综述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可以将这些研究分两类。第一类从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出发,侧重分析国际直接投资对于东道国市场结构的影响。第二类则是从投资国和东道国的各项因素出发来分析国际直接投资对于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投资国与东道国的各项因素是重点。

虽然第一类研究从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出发,如市场集中、产品差异程度和进入壁垒等,侧重分析国际直接投资对于东道国市场结构的影响,但市场集中成为探讨国际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影响的中心,另两种因素的分析也有涉及。

张纪康认为跨国公司FDI及其市场结构效应的基础是拥有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基础上的垄断优势;FDI和市场集中的因果关系而言,在发达国家,集中度是因,FDI是果,在发展中国家,恰好相反,但会因发展水平不同,作用表现不一(张纪康,1999)。在张纪康的分析中,市场集中效应是中心。岳中刚分析我国零售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得出的结论为:跨国零售商大规模进入中国零售市场,我国零售产业的整体集中趋势非常明显(岳中刚,2005)。

关于进入壁垒,斯蒂格勒认为,进入壁垒是每一产量或部分产量中,必须由寻求进入的厂商承受而已有厂商不必承担的生产成本(Stigler,1968)。德姆塞兹将进入壁垒的存在与政府的行为、实力联系起来(Demsets,1982)。此外,德姆塞兹还提出“所有权进入壁垒”的概念。姜德波将市场进入壁垒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政府的政策性壁垒,另一方面是来自在位企业的经济性壁垒(姜德波,2002)。专门从产品差异角度研究FDI与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文献较少。

除了上述研究方向外,还有另外的研究思路。在这一研究思路中,投资国和东道国的因素是研究FDI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出发点,姜睿的分析具有代表性。从投资国的因素看,一是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特点,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是区域性产业或国际化的产业对东道国市场结构的影响不同。二是投资的进入方式,绿地投资和购并方式对东道国市场结构的影响有差异。三是外国直接投资的进入阶段,形成“二阶段市场结构效应模型”。四是东道国市场容量的大小。在市场需求规模有限的一些国家,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可能会减缓市场集中度的提高。

(二)跨国购并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文献综述

对于跨国购并与市场结构关系的研究非常少。系统论述跨国购并与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关系最早于姚战琪《跨国公司、并购行为与市场结构》。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了跨国并购与市场结构关系的一般分析框架,即跨国并购与东道国产业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和规模经济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交叉跨国购并等指标对跨国并购与市场结构关系进行实证考察与检验。他认为跨国并购作为目前最主要的国际直接投资方式,其市场结构效应可以这样进行表述:国际寡占的产业市场结构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直接动因,同时,跨国并购促进了东道国产业集中度的提高,阻碍竞争,但从长期来看,某些情况下跨国并购进入会促进竞争。同时,跨过并购与绿地投资相比,能够迅速绕过规模经济壁垒、必要资本量壁垒、产品差异壁垒,减弱绝对成本壁垒和相对成本壁垒。跨国并购更能获得规模经济优势。事实上,他所提出的这一分析框架和以前研究国际直接投资与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关系的分析框架是相似的,都是分析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产品差异、规模经济和国际直接投资或跨国购并的关系,而且,得出的结论差异不大。不同的是,跨国购并被提出来分析与东道国市场结构关系时,更加细化,并加以补充和完善。胡峰指出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由于具有能够节约交易费用,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和避免固定成本的浪费性重复,促进技术创新,促进本国产业的升级等优势,跨国并购对这种市场结构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胡峰,2002)。

二、启示

(一)将跨国并购投资方式与绿地投资方式区别开来,研究其与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必要性

国际直接投资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绿地投资;二跨国购并。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购并成为全球FDI流动的主要方式。但是,长期以来中国主要通过“绿地投资”方式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跨国并购每年大概不到20亿美元,比重只有5%左右。目前,国家已经公布了关于吸收外资参与国内企业资产重组与购并的暂行规定和实施条例,为跨国公司通过购并方式对华投资、特别是购并国有企业提供了初步的法律和政策依据。可以预见,随着相关法规和政策的逐步完善,参股、收购和股权置换、相互持股等各种形式的跨国购并将成为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之一。因此,有必要将跨国并购投资方式与绿地投资方式区别开来,研究其与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关系。

(二)跨国并购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分析思路的一点拓展

可以考虑在沿袭国际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影响的分析框架基础上,分析跨国购并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一是从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出发,分析跨国并购如何影响东道国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规模经济、进入壁垒和产品差异。这些分析已经在姚战琪的文章中有所涉及。

二是从东道国和投资国的因素出发,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这方面的分析少见。下面,本文拟从东道国和投资国的因素来说明其与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关系。

跨国投资的方式范文2

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纷纷加快在中国的投资步伐,跨国公司新投资和增资项目大量增多,去年1-11月,经国家计委(或报经国务院)审批的大中型外商投资项目38个,总投资逾120亿美元。一批由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重化工、能源、汽车、等资金、技术密集型大项目相继签约和开工建设,银行、保险、商业流通等服务贸易领域的投资日趋活跃,新来华投资的跨国公司不断增加,我国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呈现良性势头。

一、新的趋势和特点

相比入世前后,跨国公司在华的投资出现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主要集中以下三个方面:

(一)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1、在外商投资最集中的加工制造业中,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明显增加。

如电子通信制造业,2001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70.9亿美元,占全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达15.1%,比1997年提高了9.2个百分点,2002年1-10月,这一比重进一步上升到17.1%.该行业国际前10位的跨国公司中,已有8家在华投资设立了130多个合资或独资企业,这些企业的产品已经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占据了相当的份额。

汽车行业中,上海大众、南京依维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增资,宝马、设立了新的合资项目,丰田、日产分别与一汽、二汽签署了全面的合资合作协议,本田计划在广州合资建立出口轿车基地。

石油及石化行业中,西气东输、上海联合异氰酸酯、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等,均为著名跨国公司投资的数十亿美元的特大型项目。

这些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大项目弥补了我国产业链中的空白,并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为其配套,形成产业聚集的区域,极大地增加了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产品附加值和国际竞争能力。

2、随着入世后我国扩大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服务业利用外资发展迅速。

2002年1-9月,我国服务业吸收外资合同额161亿美元,同比增长36%;实际外资金额95亿美元,同比增长49%,约占我国同期实际利用外资的1/4.部分地区外商投资服务业的势头更加强劲,上海1-10月服务业吸收外资合同金额增长了97%.表明入世后境外投资者,特别是跨国公司对我国服务业的投资日益活跃,服务业吸收外商投资的巨大潜力初步显现。

2002年以来,、商业领域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取得了积极进展,其中,商业分销领域,新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17家,其中连锁企业16家,原有外商投资商业企业新设分店7家;银行领域,至9月底国内已设立外资银行分行147家,其中45家获准开展人民币业务,最近美国新侨投资参股深发展银行超过18%的股份;保险领域,继去年11月英国标准人寿等3家外国保险公司获准进入中国后,在华外资保险公司已达34家,设立的营业性机构约50家,近期汇丰集团出资6亿美元参股平安保险10%的股份;证券领域,德国安联公司己获批准,率先在北京组建了合资证券管理公司。

服务贸易领域一直是跨国公司投资的目标,一些跨国公司已准备多年,随着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将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进入该领域,也是今后跨国公司投资的热点之一。跨国公司投资服务业,对我国服务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并可以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跨国公司更加注重本地化经营

全球化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促进了国际产业转移,跨国公司为提高全球竞争力和开拓中国市场,纷纷来华投资,而中国的综合优势使众多跨国公司增强了“扎根”中国的信心,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推行全面的本地化经营策略。他们不仅利用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中国生产其产品,而且将全球经营中几个核心部分都向中国进行转移,在生产、研发、管理、采购、品牌各个方面都加强了本地化的进程。

1、跨国公司将生产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的速度加快。

虽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大幅降低了进口关税,但是,从降低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和确保市场份额等长期战略考虑,跨国公司仍纷纷将制造业的生产重心向我国转移,将中国作为跨国公司重要的制造基地。

如拜耳公司、巴斯夫公司、Bp公司等都已经开始实施几十亿美元的大规模投资计划,在华建立一体化的生产基地。这也为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在转移制造业的基础上,跨国公司加快了研发本土化的战略调整,在华设立开发中心。

我国外商投资设立的研发中心已近400家。摩托罗拉公司在华已有18家研发中心,去年9月又宣布,将在未来5年增加10亿美元研发资金,并在北京建立全球研发基地。爱立信公司在已有6个研发中心基础上,去年5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研发总院。这些研发活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技术开发,而更关注于如何在中国特定的环境下面向全球进行最有优势的生产活动,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在跨国公司全球经营中的地位。

3、随着跨国公司投资规模的扩大和投资水平的提升,原先分散投资、分散管理的模式已不适应其发展战略的需要,跨国公司客观要求将运营管理中心转移到中国。

目前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投资性公司已有约220家,大部分承担着统筹管理在华业务的职能,其中世界500强公司设立的投资性公司已超过120家,有很多将逐步向中国甚至亚洲地区的总部过渡。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和上海两地设立的跨国公司地区性总部已达28家,近期即将设立的还有4家。

4、为了增强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降低采购成本,许多跨国公司开始在华设立全球采购中心。

将质优价廉的商品和原材料、零部件同跨国公司强大的全球销售相结合,既扩大了中国的出口,也为跨国公司实现全球配置资源,不断壮大提供了动力。如沃尔玛公司,以深圳为基地,开始在全国布点,2001年在中国直接和间接采购的金额达103亿美元;GE公司明确表示,中国生产能力强的领域他们不准备投资建新厂,而将进行大规模的采购,2001年GE的医疗部门在华采购达3亿美元,联合利华也宣布将在上海建立全球采购中心,未来5年内采购原材料和商品超过5亿美元。

跨国公司在品牌、人才等方面也加大了本地化的力度,将“中国化”作为实现全球化的一项重要战略,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中国的外部空间,同时也给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宏观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三)投资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入世后,跨国公司加快进入中国的同时,投资方式逐步突破了传统的“三资”模式,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新局面。

1、外商独资方式发展迅速

外商独资方式已经成为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并呈上升趋势。2002年1-10月新批外商独资18049家,占新批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65.3%,同比提高了6.3个百分点。新批外商独资项目合同外资金额为512.7亿美元,比重达68.4%,比2001年同期上升7.5个百分点。反映出我国的投资环境不断完善,外商对华投资信心进一步增强。

2、跨国并购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的并购同样怀有巨大的兴趣。但跨国并购投资在我国发展比较缓慢。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数据,1991-2001年年平均金额只有12亿多美元,占全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平均比重仅为3.4%.对此,我国政府明确提出鼓励跨国公司采取并购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国家有关部门也在职权范围内制定了一些政策措施,使跨国并购在中国逐渐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002年以来,跨国公司采取并购方式的投资项目明显增多,如法国通用水务公司收购上海浦东水厂和管网项目。

此外,BOT方式、经营权转让、项目融资、境外上市、外资收购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处置的不良资产、中外合资的产业投资基金、引进“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等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积极成果。使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逐渐向多渠道、多方式转变,有利于更多更好地利用跨国公司投资。

二、抓住机遇,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来华投资

跨国公司拥有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和全球营销网络等巨大优势。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对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都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21世纪前20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快速增长的投资需求和日益扩大的巨大市场,为跨国公司提供了广阔的投资空间,我国面临利用跨国公司投资的良好机遇。抓住机遇,大力吸引并积极引导跨国公司投资,是今后我国利用外资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积极营造有利于跨国公司投资的良好软硬环境

适应投资者结构改变、产业结构升级和生产经营方式变革等新情况,努力改进投资环境特别是投资软环境,将成为中国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的关键因素。跨国公司更加重视受资国的环境、市场环境、人才、融资、物流、零部件等配套环境,对我国投资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改善投资环境已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比如,在减少审批环节、简化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方面,鼓励类不需要国家综合平衡的外商投资项目,由地方政府自行审批,在西部地区,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和西部地区的优势产业项目,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报告合并一道审批;国务院第一批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中,涉及外资的就有16个部门的35项等。但目前的投资环境还不能完全适应跨国公司投资的新形势。

必须全面继续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要努力建立稳定、透明、可预见的法制环境,诚信、规范、统一的市场环境,物流通畅、中介服务体系健全、便于配套生产的企业发展环境,有利于人才聚集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文和环境,加快解决外资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矛盾,使投资环境再上一个新台阶。进一步增强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综合竞争力。

(二)积极吸引和引导跨国公司投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鼓励跨国公司投资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鼓励跨国公司投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鼓励在华设立生产基地和制造中心;鼓励跨国公司和战略投资者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

要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地域、数量和时间表,积极扩大商业、外贸、银行、保险、、、审计、律师等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使之成为我国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新的增长点,并促进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和地区性总部。适当放宽中西部地区吸收外商投资的条件,积极引导跨国公司参与中国的西部开发。抓紧修订《中西部地区吸收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鼓励跨国公司投资西部地区的优势产业,加快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

(三)多方式吸收跨国公司投资

跨国投资的方式范文3

内容摘要:跨国公司在华进入模式的演变对我国制定招商引资政策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从跨国公司进入模式的国别差异入手,揭示了其内在的变迁,即由风险规避型转向风险承担型、由进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向进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由绿地投资转向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并重,进而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跨国公司 进入模式 国别差异 变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我国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国跨国公司纷纷利用出口、契约、合资、独资、合作、战略联盟等模式进入我国市场,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不同进入模式的选择,不仅集中反映了跨国公司海外经营的战略决策、制度安排和控制水平,直接影响了跨国公司在一国市场所有的未来决策与经营的发展方向,是跨国公司海外投资成败的关键影响因素;而且对跨国公司投资在我国的技术和资本溢出效应、当地市场竞争以及当地的市场结构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而跨国公司进入模式的选择问题日渐成为研究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核心问题,是我国学术界和理论界研究的焦点问题。实际上,跨国公司进入模式的选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市场发展水平、跨国公司规模、海外经营经验、投资资金密集度、国别文化差异等,不同文化背景和发展程度的跨国公司所采用的进入模式往往各具特点,因而本文将从跨国公司在华进入模式的国别差异入手,探讨其内在的变迁机理和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政府制定招商引资政策提供有益的借鉴。

跨国公司在华进入模式的国别差异

(一)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控制程度相对较高的独资企业进入模式

该进入模式主要以美日等跨国公司为主,它们也是世界上对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受美国国家强权政策的影响,以及日本本土资源贫乏的影响,美日企业在对外投资上均强调控制力;其次,美日公司是较早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对中国投资环境较为熟悉;最后,美日跨国公司多为世界级跨国企业,其产业遍布全球,为了达到公司整体战略和收益最大化目标,通常会选择控制程度高的独资企业,从而能够强化对海外子公司(独资企业)的管理并独享海外经营的利润,但是,由于灵活程度较低,独资企业进入模式也面临着比其他进入模式更多的资源投入和风险承担。独资企业进入模式一般可以划分为以下两种:

1.新建投资或称为“绿地”投资(Green field Investment),即在东道国市场通过直接投资建立新的生产单位或经营单位,如贸易公司或制造中心,从而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例如美国的IBM、杜邦、通用、惠普公司都已在中国设立分公司,业务领域涉及研发中心、贸易公司和终端销售。

2.跨国并购(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M&A),即跨国公司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取得东道国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或股份),从而对东道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施一定的或完全控制的行为。如日本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和伊腾忠商事株式会社通过协议一次性收购北旅总股本的25%,成为北旅的第一大股东;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与赣江铃汽车达成协议,以4000万美元购买赣江铃汽车20%的股份。

(二)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控制程度相对较低的合资企业进入模式

该进入模式在早期曾是各国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主要模式,但随着中国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资源要素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许多发达国家已加快转向以独资为主的进入模式,只有法国、德国等少数发达国家还是以该种模式为主,典型的如德国大众在中国成立的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两家合资公司,以及法国苏伊士集团与中国合作伙伴建立中法水务合资公司。这主要是由于合资企业具有天然的内在不稳定性,表现在:合资企业大多是由跨国公司和中国公司等两个以上不同国别的母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以共享产权、共同管理为主要特征,由于社会、文化、传统背景的差异,合资双方往往对合资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经营预期存在难以协调的差异,导致合资企业的经营绩效始终无法达到预期,进而形成近10余年来合资企业在跨国公司进入模式中所占比例逐年下降、绝对数量不断减少的状况。此外,以法国、德国为代表的少数发达国家之所以还在采用该种模式,一是因为其进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对中国投资环境需要一个了解过程的考虑,对在中国的投资还需要一个试探和磨合的阶段;二是基于法国和德国的社会文化相对保守,对新兴市场国家进行投资往往缺乏热情,因而相较于有较大风险的直接投资,目前还倾向于使用合资的进入模式。

综上所述,不论是直接进入模式或是合资进入模式,从本质上看都是一种对东道国投资环境的适应过程,体现了不同国别的跨国公司不同的社会背景、企业文化、资源投入水平、风险偏好、管理控制技术和灵活性水平。随着跨国公司对我国特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知识、经营经验的累积,以及合资企业内部不断出现的由于双方的国别差异导致的“水土不服”,直接进入模式将会越来越成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主流模式。

跨国公司在华进入模式的变迁

由试探性、低投入、低控制的风险规避型进入模式转向战略性、高投入、高控制的风险承担型进入模式。首先,由于对外开放初期我国投资环境和政治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加之跨国公司对我国的具体情况和特定环境知之甚少,因而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大多是从试探性的风险规避型发展而来,其目的是为了同中国建立贸易关系,通过国际贸易了解中国市场,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特许经营、合同管理、技术协议等较低水平的进入模式;其次,随着对中国市场经营环境的深入了解,跨国公司开始通过合作、合资、建立分支机构的方式,加强对在华投资的控制,进而建立中国生产基地,将其技术、管理、资本等方面的优势与中国廉价的劳动力等资源相结合,进行大幅度低成本生产从而支援其全球化战略;最后,随着中国市场发育的成熟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政策环境的由紧到松,跨国公司开始采用大规模设立独资公司和兼并收购的方式进入,由试探性进入转向战略性进入,利用其在中国的生产基础,建立中国销售渠道,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增加其在中国市场中的份额。因而,从早期的特许经营企业,到中期的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到后期的独资企业大规模进入和跨国兼并收购,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在规模上不断扩大、在范围上不断拓展,对其控制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的要求愈发突出。

由偏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进入模式转向偏重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进入模式。一方面,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面临着生产规模偏小、技术水平落后、劳动力素质不高的困境,廉价的劳动力是其参与国际分工体系的唯一资本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资源,迫切的需要劳动密集型技术和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拥有成熟的劳动密集型技术,但由于其国内劳动力价格昂贵,纷纷寻求各种投资方式进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因而,在改革开放初期,各国跨国公司都偏向于使用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模式,使得早期的跨国公司独资经营及合资经营的领域主要集中在食品、电子产品、建筑材料、纺织品、玩具等轻工业。然而,随着中国经济水平、投资环境和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改善,跨国公司在华经营的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逐步下降,尤其是日渐成熟的消费市场和巨大的消费规模,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重心逐步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及服务业倾斜,经营领域不断扩展到基础设施、能源、交通、电讯、高科技机械装备以及汽车等产业。由于这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资金投入大,涉及大量的跨国公司产权技术和知识,具有较高的投资风险与技术扩散风险,因而跨国公司通常采用控制程度高的独资企业进入方式,这也是为何近年来伴随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独资企业数量和比例快速提高的重要原因。

由绿地投资为主的进入模式转向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并重的进入模式。随着跨国在华投资的战略性转变,以及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世界各国的跨国公司纷纷寻求更快、更高效的进入模式,跨国并购就成为跨国公司高起点、短周期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模式,即跨国公司通过股权收购、变动直接或间接控股、参股国内上市公司。随着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这一趋势变得更加明显。目前,跨国公司兼并收购的中国企业大多数是质地较为优良的制造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例如家用电器、食品、日用品等在中国国内生产能力已发展较为成熟的行业。这些企业或者拥有可观的市场份额,是国内市场上的主要生产厂家,在某个区域市场里面居于主导地位;或者具有优良生产资产;或是拥有受过良好培训的技术工人;或是经营管理状况良好。至于第三产业以及高科技行业的并购活动还很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第三产业对外商投资的开放程度还比较低。

综上所述,跨国公司在华进入模式的变迁,从内部看是出于改革开放以来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经验和知识不断累积的结果,使得其能够更准确地估价经营风险与收益,从而选择投资更大、风险更高和收益较大的进入模式;从外部看,则是出于中国吸引外资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不断成熟、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市场规模扩大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综合效应,使得跨国公司能够以更加多元化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

加快跨国公司在华进入程度的对策建议

随着跨国公司进入模式的不断变迁,其既是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制约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我国积极采取各种政策进行引导,趋利避害,使其向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一)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加快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建立清晰的资产所有权体系,对我国企业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表现在:首先,可以通过产权纽带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转变我国企业在外资收购兼并浪潮中的劣势地位;其次,可以通过改革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多元化的产权主体,避免跨国公司兼并过程中由于产权不清晰、体制不健全给跨国公司收购带来的巨大风险和可能滋生的各种腐败现象,从而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最后,通过建立清晰的产权关系,我国市场中的优势企业也可以通过兼并重组组成企业集团,不仅能避免传统行政计划下兼并重组的各种弊端,也可以提高我国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避免外资通过收购兼并控制我国产业或形成市场垄断。

(二)加快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体系

知识产权问题是事关跨国公司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吸引跨国公司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方式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进入方式,从而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问题,因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体系,对我国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倡导合资企业这种进入模式,其初衷就是为了能够在长期的合作中学习跨国公司的专有技术和管理诀窍等隐性知识,进而实现技术创新,但由于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还不完善,相应政策法规也不健全,致使各种仿制、复制等知识产权纠纷层出不穷,从而导致跨国公司在合资企业中不愿向中方进行技术转让,或转让相对落后的技术,甚至转向成立独资公司,以便更好的保护自有知识产权。其次,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我国企业也逐渐掌握核心技术,实现技术创新,但是由于缺乏知识产权意识,往往过早的被跨国公司收购,无法保护自有产权。

参考文献:

1.关涛,任胜钢.国别文化差异与跨国公司投资行为的变通―从文化视角重新解读折衷范式[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2)

2.刘家凤,张韬.跨国公司在华进入模式抉择及其路径演变―基于跨文化阶段整合模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3

跨国投资的方式范文4

【关键词】绿地投资 跨国并购

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方式主要有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而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也是在不断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外资的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这么多年,基本以合资,合作和独资等新建投资为主。最近几年,跨国公司开始在我国基础材料,消费品生产等领域进行收购。跨国并购在国际上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流方式。按照数据统计,在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总额中,以并购方式进行的投资占85%以上。而在我国跨国并购还不到10%,但是,从长远看,外资并购将会日益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这一趋势是不会改变的。本文在对两者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找出绿地投资逐渐减少,而跨国并购逐渐增加的原因。

一、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的比较分析

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对投资企业和东道国都各有利弊。跨国企业选择进入方式的时候就要选择较有优势,能创造较多利润的方式。而东道国对进入方式的偏爱,也是受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各自的优缺点影响的。绿地投资对跨国企业和东道国的利弊(见表1)。

表1 绿地投资对跨国企业和东道国的利弊

跨国并购对跨国企业和东道国的利弊分析(见表2)。

表2 跨国并购对跨国企业和东道国的利弊分析

二、中国利用外资方式的现状和趋势

近几年来,跨国公司在国内重工业化,基础材料,消费品生产等领域进行收购的案例也是呈出不穷。

2006年,安塞乐与莱钢集团签署股权转让协议,溢价购买莱钢38.41%股权,与莱钢集团并列成为莱第一大股东;荷兰喜力参股粤海啤酒;还有正在审批中的安塞乐―米塔尔收购我国东方集团等。随着我国加入WTO,跨国公司在我国金融、保险、旅游、商业零售等行业的并购投资也不断涌现。如汇丰银行参股交通银行;摩根士丹利收购永乐家电等。从1990年开始跨国并购在我国的绝对数额排除经济周期性变化的影响,整体上是上升的,1990年还只有800万美元的并购额,1991年就翻了几番,达到1.25亿,一路上升到1996年的19.06亿美元,由于1998年中国洪涝灾害导致跨国并购的减少。但之后就一直增加,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委员会的统计,2003年还只有38.2亿美元,2004年就上涨到了67.88亿,几乎涨了一倍。2005年进一步上涨到82.53亿美元。

不仅绝对数额一直在增加,而且从1990年到2006年,外商在我国的并购占外商直接投资的比例也是上升的(见图1)。

图1 1990-2006年跨国并购占外商直接投资的比例

(数据来源:UNCTAD FDI/TNC数据库)

从图1可以看出外商在华并购在外商直接投资中的比例在排除了经济周期性的变影响,整体是上升的。特别是最近几年,比例上升到10%以上。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委员会的投资报告展望中,外商在中国的并购预期是上升的,在2007到2009年的数据超过了20%。这说明外资在中国的并购会逐渐增加。

三、跨国并购逐渐增加的原因

1、主观原因分析

第一,跨国并购的优点导致跨国公司更喜欢跨国并购。跨国并购的优点正如前面讲的可以迅速进入目标国获得资产,占领市场。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在经贸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中国也降低了外资进入的门栏。外资势必争先恐后的想要进入中国市场,而要想快速抢占中国市场,跨国收购和兼并便是最好的方法。

第二,跨国公司获得签约和履约能力的较便捷的方法。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的目的就是获得签约和履约能力。如果跨国公司自己不具备,也暂时不能通过自身培养签约和履约能力,又因其没有控制权而很难获得这样的签约和履约能力,跨国公司只有考虑以并购来“购买”这种能力,而且要是目标公司处于破产境地,跨国公司还可以获得“溢价”效应。

第三,跨国公司为了避开我国某些绿地投资政策进入中国特定产业市场的方法。进入我国汽车整车领域就是一例。我国政府曾经规定若干年内暂缓审批整车合资项目,迫使国外汽车公司转向通过收购方式来绕过这一政策限制而进入我国。

第四,跨国公司R&D投资管理的需要。跨国公司对其公司的研发能力也是很关心的。跨国公司对具有一定R&D能力的公司进行并购,不仅可以获得研发资金,还可以获得人才、设备、管理等方面的资源,而这是绿地投资无法给予的。在中国,成为目标企业的企业一般都是行业内的骨干企业,都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跨国公司是很乐意并购这种企业的。

第五,跨国公司追求利润的动机所致。跨国公司如果能以较低的价格购买一个不错的企业,他当然不会选择去自己建一个企业,因为这样获利空间大。在我国国企改革前后,企业体制不完善,机制不灵活,尤其是资金短缺等经营上的困难导致濒临倒闭的企业,外商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购买,而且还能获得其他效用,使其坐享利润。

第六,跨国公司参与全球化竞争的主要战略手段。面对竞争压力,全球自由化,外商就通过并购快速的获得竞争力。这也是跨国并购的优点所在。

外商对中国采用并购的方式一直是很感兴趣的,但是由于中国政策法规的不完善,如无法解决人员安置,并购价格等问题,所以,中国一直都是绿地投资为主。将来,绿地投资就会被跨国并购取代而成为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

2、客观原因分析

第一,政府利用外资政策法规的逐步完善。以前的政策主要是针对“绿地投资”的,并不完全适合于并购投资,使得外商因为不确定性而不敢采用并购方式。为了规范外资并购的健康发展。2003年,原外经贸部颁布了《外资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2006年,商务部等八部委有联合颁布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这一规定为外资并购国内企业拓宽了渠道和手段。中国商务部条法司副司长郭京毅说:“新的规定意在拓展外资利用渠道,从未考虑对外资进行设限。”这就让跨国公司一颗悬着的心踏实了。

第二,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我国吸引外资一直以绿地投资为主,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日趋完善,并购方式也会增加。

第三,国内资源现状也引起绿地投资的减少。以前,中国的低廉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了大量外商前来建厂。国内资源要素的逐渐紧缺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绿地投资”在中国的优势逐渐不如其他国家,从而就有了并购投资方式的需求。

第四,国内经济形式的变化也带来了投资方式的转变。在国企改革的同时,国企自身的矛盾也逐渐的显现,企业布局分散,结构失衡等导致国有企业的资产价格一跌再跌。一些民族品牌也面临困境,甚至不得不将产品品牌出售,跨国公司就乘这些机会并购这些企业;而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开展,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和企业对并购的逐步认可,也使得外商开始从新建投资转向并购。

第五,政府和企业对并购的需求。在国企资产重组时,政府希望与势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合作;而且重组时还涉及地方利益和税收的归属等问题,外资不存在这些问题,政府也希望外资并购来解决这一问题。在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形势下,单纯的资金投入对我国国有企业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他们需要的是能带来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理念,同时又能提高其国际竞争力的合作伙伴。

我国的投资环境对并购也逐渐敞开了胸怀,在我国的政策法规、经济环境越来越好的将来,我国的外商并购也会赶上国际水平。针对外商投资的这种变化趋势,政府应该准确评估并购所产生的效应,以及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和经济安全的影响,进一步完善跨国并购的政策法规,明确对外资的管理思路。而企业应该积极面对这种挑战,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并有效的利用外资。

【参考文献】

[1] 王志乐: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新趋势[J].中国外资,2003(3).

[2] 田立新、尹坚:跨国公司跨境并购与绿地投资的比较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跨国投资的方式范文5

关键词: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独资企业;合资企业;股份收购

随着我国开放政策的深入和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了解加深,跨国公司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不断增加。据《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公布的资料,中国于2001年吸收外资446亿美元,是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是世界上第六大投资吸引国。按照跨国公司对投资企业拥有股权比例的不同,可将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形式分为四种:1.同投资所在国成立合资企业。成立合资企业的双方共同投资,共同管理,共享利润,共担亏损和风险。2.在东道国成立独资企业。独资企业是指投入企业的资本完全由一国的投资者提供,投资者对投资企业的股权拥有的比例在95%以上的企业。3.收买并拥有外国企业的股份并达到一定比例。按照IMF的定义,凡拥有25%投票权的股东,即可视为直接控制。美国规定,凡拥有外国企业的股权10%以上者,均属于对外直接投资。4.投资者利润的再投资。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形式主要是与中方企业成立合资企业,如世界闻名的汽车巨头丰田、通用、大众,通讯业的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日用品和洗涤用品行业的宝洁、高露洁等跨国公司均在华设立合资公司。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跨国公司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形式正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地采用独资或收购我国企业股份这两种形式,特别是收购我国上市企业的股份。在笔者看来,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形式的变化,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跨国公司正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新一轮的战略调整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出于保护本土企业的立场,对外商在华的投资领域、投资形式、投资比例、投资规模、经营范围等设置了许多政策壁垒。为适应当时的情况,跨国公司不得不采取化整为零的政策,将一个企业按照功能或生产程序分解为若干个部分,在不同的地区设立多个合资企业。结果, 跨国公司在华的各个企业在功能或产品上往往无实质性的差异,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其在华企业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也影响了全球或区域性财务的统筹安排。而有些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合资企业,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彼此之间缺乏功能、管理上的有机联系,对跨国公司实施总体经营战略、统一管理、共享资源造成困难。譬如,松下国际集团曾采用日本制造业辉煌时普遍采用的“事业部制”,在中国拥有50家企业。这50家企业都是独立法人企业,从研发生产到销售各自为政,这50家工厂的经营只能通过电话向日本的事业部请示,松下(中国)的统筹管理作用微乎其微。而还有些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合资企业,互为对手,互相竞争,造成渠道重复、品牌冲突和高昂的投入。再如德国大众在中国成立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两家合资公司。这一“以中治中”的模式曾是中国汽车业中外合资企业的典范。但现在,德国大众开始为自己“一女嫁二夫”的战略带来的麻烦困扰。一来这两家中方合资公司同时又是别的外资企业的核心合作伙伴(上汽与通用合作,一汽与丰田合作),在资源上总会有所倾斜;二是大众汽车车型冲突和品牌矛盾也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针对上述种种情况,跨国公司正在对中国业务进行战略调整,以期整合资源,凸现品牌,争取企业的控制权,从而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合理高效的管理机制和研发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营成本。在此过程中,松下、西门子、宝洁等跨国公司直接将原来设立的中外合资或合作企业转为外商独资企业,以便更好地协调全球战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通过规模经营降低成本,获得竞争优势。因此,进行战略调整,是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形式发生转变的重要原因。

二、跨国公司通过收购股份可以快速占有市场,取得规模经济,实现战略扩张

随着我国对外资并购的限制条件进一步放宽,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外资并购正成为我国WTO后的主要经济热点。WTO后,大量跨国公司争相进入我国,收购国内各行业的优势企业正成为跨国公司争夺中国市场的重要战略行动。我国加入WTO后,在跨国公司经营战略中所占地位显著上升,跨国公司将会选择收购国内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向我国转移具有区位优势的生产环节,实现强强并购。据悉,索尼以超过亿元的人民币,1800万美元的溢价收购成都索贝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67%的股份,成为索贝的控股股东,其原因在于:一是索贝10年来在多媒体技术上的开发力量;二是索贝已建立起全国营销和服务体系。由于索尼在中国目前只拥有单机销售网,而索贝形成的是系统集成。因此,索尼要实现本土化战略,还必须在销售系统上进行变革。事实上,像索尼这样的境外资本通过向国内企业购买部分股权且实现控股来进行投资的,近来在家电业、零售业、制造业等均有突出案例,如联合利华收购和路雪、中华等国内名牌,伊莱克斯收购东宝,东洋电机收购中意的空调生产线等。目前,我国不少上市公司拥有垄断性经济资源,加上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地区分割、行业分割的现象相当普遍,相当多行业的进入壁垒仍较高。跨国公司收购这类公司,不仅可以迅速占领国内市场,而且可以为跨国公司打破行业壁垒。另一方面,我国的上市公司基本上处于所属行业的前列甚至龙头地位,经营管理和生产设备等各项经济指标位列行业前茅。他们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致力于熟悉国内市场,重视内部经营管理,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和营销网络,以及知名本土品牌等核心资产。这些公司正为跨国公司所青睐,在跨国公司的“本地化”战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收购这样的公司,技术转移和管理磨合的成本较低,能够实现并购的战略目的。

三、中国市场孕育的机会和中国投资政策的进一步开放是跨国公司改变其投资形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快速增长的经济实体。近几年来,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和9.11事件的影响,加上各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全球经济整体低迷,北美、日本和欧洲经济疲软,增长乏力。但中国经济却实现了快速增长。2002年中国GDP增长率达到7.7%,2003年中国第一季度GDP实现9.9%的增长,第二季度虽有SARS的影响,但GDP增长也达到6.7%.据多家权威机构估计,中国2003年全年可实现8%左右的增长。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正成为世界经济回暖的动力,吸引了无数跨国公司的眼光并使得众多的跨国公司纷纷调整中国市场在其全球战略中的地位。而中国于2001年年底加入WTO以后,将按照协议的承诺,在“入世”后35年的时间内逐步开放非国家经济命脉性质领域的合资壁垒。这意味着跨国公司打破在中国的“合资瓶颈”的机会来了。因此,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采用在中国成立独资企业的形式。

四、强化管理,减少跨文化管理冲突的发生也是跨国公司改变其投资形式的原因

一般说来,跨国公司通过与中方公司成立合资企业,可以与东道国政府、顾客、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有利于当地业务的发展。其次中方公司通常对当地的社会文化、风俗语言、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经济政治体制及经营环境十分熟悉,有利于把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目标与当地的现实状况联系起来,减少判断偏差和决策失误。但是由于跨国公司、合资公司、中方公司拥有各自的立场,而且由于文化、管理、社会传统、价值观取向等方面的差异和冲突,跨国公司通常很难通过成立合资企业来协调并实现它的全球战略。例如有一家叫星海货运码头公司的中泰合资企业,一次公司出现失火,中方经理离开办公室赶去抢险,回来后反而遭到坐在办公室里纹丝不动的泰方经理的责备。泰方经理认为他去灭火,不仅不能起多大作用,反而是一种人才的使用不当和浪费。可以想象,在此后的合作过程中,摩擦和冲突肯定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建立独资企业的投资形式,以期提高决策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协调全球战略,减少跨文化管理冲突的发生。

五、跨国公司对技术的控制性增强也是其改变投资形式的原因之一

跨国公司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对技术的独占性。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其核心就是技术的竞争,谁拥有了最先进的技术谁就会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跨国公司拥有的技术大都是专有技术,因此,如何控制和对技术保密就成为跨国公司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总结以往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情况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规律:越是高新技术产业外商投资企业越是要对企业控股,越是技术先进的企业,跨国公司越是要采取独资形式。跨国公司在中国采用的技术主要还是以应用技术为主。通常来讲,在独资企业和外方控股的合营企业中,跨过公司转让的技术都是在中国国内领先的。实际情况也表明跨国公司投资的独资企业的技术先进程度要优于合营企业,合营企业中跨国公司控股的企业的技术水平要优于其不控股的合营企业,跨国公司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要大大优于其向内资企业转让的技术,这也是这几年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大多选择独资企业的原因之一。2001年外商投资设立的项目中独资企业占60%以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这一趋势愈加明显,2002年外商投资新设立的项目中独资企业进一步上升到65%以上。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跨国公司对技术的控制性增强也是其改变投资形式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邵晨,等。国际企业管理导论[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跨国投资的方式范文6

    国公司在不断增加对华投资总量的同时,也在纷纷调整其对华策略。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有必要对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新策略保持清醒的认识,以因势利导,创造双赢格局。

    一、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策略的新变化

    加入WTO以前,我国对跨国公司的限制很多,使其只能有条件的进入中国市场。现在,随着我国外资政策的逐步调整,跨国公司的投资策略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中国的战略地位得到了提升。总的说来,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跨国公司重整在华业务,以提高投资的变革能力。

    改革开放初期,跨国公司必须以合资的方式进入我国,或者先建立不能开展业务的办事处,等以后政策允许了,再回购股份。因此对许多早期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而言,分立投资几乎是必由之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后,跨国公司抓住我国加入该组织后对外商投资政策调整的机会,纷纷重整其已有的过分零散的投资项目,使其在华投资系统化,其跨国投资的变革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比如,世界顶级轮胎制造商米其林把沈阳的四家合资公司合并同时以控股70%的绝对优势,与上海轮胎橡胶集团合资成立了上海米其林回力轮胎股份公司,对在华业务进行整合

    (二)跨国公司不断推行本土化策略,以期真正“植根中国”,牢牢占据中国市场。

    时至今日,中国已经培育起了自己的优秀企业,海尔、长虹、联想……在与拥有雄厚资金、先进技术、高质量产品、强势品牌以及丰富经验的老牌跨国公司进行的面对面激烈竞争中,他们从根本上说已经毫不逊色。要真正进入中国市场,跨国公司必须“植根中国”。本地化战略的重要性开始为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所认识。主要表现在经营管理本地化、技术本地化、研发中心本地化、采购本地化、营销本地化、人力资源本地化等。

    (三)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主要方式发生显着变化。

    首先,独资成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方式。1998年以前,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方式主要是以合资、合作为主。?随着中国的投资环境与国际日益接轨、外商对中国具体情况的了解不断加深,外国资本采取独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的趋势已日趋明显。美国戴尔公司进入中国没有找合作伙伴,它利用全球的生产和供应链,采用直接销售的方式已在中国站稳了脚跟。

    其次,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方式从以“绿地投资”为主转向并购。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进行投资时常常采用并购方式。按照联合国贸发会议编写的《2001世界投资报告》的资料,跨国公司绝大多数跨国投资是通过跨国并购实现的。2000年,全球跨国投资总额达到创记录的12708亿美元。同一时期,跨国并购总数达到11438亿美元。尽管这两个数字不能简单相比,但是人们也能够看到跨国并购在跨国投资中所占巨大比重。1992年以来,外商在华已经开始在中国参与并购投资。其中最为着名的是中策集团并购中国内地企业案例,以及柯达与中国感光材料全行业合作案例。

    再次,跨国公司为了在并购国企中赢得先机,逐步启用战略联盟方式。所谓战略联盟,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一定的目的或实现战略目标,通过一定方式组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近年来我国在引进外资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外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联合。联想与Intel、微软、HP东芝、IBM、CISCO、D-LINR等许多公司都有成绩卓着的合作。1999年,联想独家的东芝电脑笔记本占中国市场的25%;HP、联想激光打印机占中国市场销售的34%;的CISCO网络产品占7家分销营业额的30%以上。

    二、我国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策略变化的对策

    随着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增长及跨国公司在华企业数量的日增,其可能带来的利弊得失也将引起国人的广泛关注。从有利的方面来讲,外资大量进入将带来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先进的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推动我国产业技术结构升级,促进国有经济加快战略性重组和改革,改善市场结构等。但面对经济科技实力雄厚、熟悉市场经济运作的外国竞争对手,我国企业和政府也将面临由于跨国公司的进入所带来的人才之争、失业、垄断及宏观调控难度加大等问题。这就向我们  提出了如何既最大限度的利用跨国公司战略调整中的正效应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又使其负效应最小化的课题。为此,特提出以下对策: (一)完善制度建设 制度的建设主要在于按照WTO多边规则和我国的入世承诺,不断清除和修改与这些规则、承诺不相符合的一些制度。一方面我们要加快制定各种政策法规,尤其是服务

    业利用外资的政策,放开第三产业,放宽在商业、外贸、运输、教育、医疗、金融、保险、电信及各类中介机构等服务贸易领域对外资的投资限制,同时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政府相关部门的办事效率及审批速度,改进政府职能,不再利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而是用经济手段来吸引跨国公司。当然,在我们吸引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在制度上逐步做到对跨国公司给予国民待遇的同时,也要逐步把给预其超过国民待遇的部分减少下来制止完全消失。

    (二)均衡发展各地区经济

    从近年来跨国公司投资的地区结构看,我国东部依然是外商投资重点。入世之初,尽管跨国公司对投资中西部地区给予了更多兴趣,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也明显增多,但东部地区外资增长更快,中西部地区吸收外商投资的比重倒呈下降局面。截止到2001年,中、西部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分别是8.78%和5.26%;而2001年中、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都低于这一水平,分别是8.75%和4.1%。?入世后外商投资区域结构的变化,与我国区域经济的特点密切相关。我国入世面对的现实经济条件是“两个非均衡”——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非均衡和经济体制改革发展非均衡,西部地区无论是经济发展状况还是经济体制改革进展,都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要想吸引更国的外资进入我国,尤其是进入广大的西部地区,打破“两个非均衡”时非常必要的。

    (三)深化服务业对外开放

    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服务业是有较高要求的。以跨国公司采购中心的区位选择为例,跨国公司在设立全球或地区采购中心的区位选择上,对入住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首先,在贸易方式上,跨国公司采购中心一般设立在供应链管理理念比较普及的城市,以使其能够与当地及周边供应商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为价值链的增值努力;其次,是否拥有优秀的、规模庞大的供应商和采购商,也是跨国公司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如果规模庞大,产品种类齐全,就可以产生积聚效应,使跨国公司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再次,跨国公司在采购过程中十分注重产品规格和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其认证依赖于第三方质量认证机构,该机构必须为国际公认的权威机构,所执行的标准必须为行业公认标准或者是国际标准;最后,跨国公司的采购还需要有一个健全的金融市场体系为之服务。这就要求当地金融市场具备筹资和运用资金的能力,并且资金流动不受国界限制,有一个开放的资本市场,具备现代化的通讯设施和其他支持性服务业。所有这些服务业的水平如何,是跨国公司评价东道国投资环境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目前我国各类服务业的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因此更多的吸引掌握先进技术的服务类跨国公司前来投资,是改善我国投资环境的重要内容。总之,我们要利用服务贸易领域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新机遇,努力发展银行、保险、电讯、流通、旅游等服务贸易,使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加强对跨国公司经营的宏观调控和管理

    1. 完善反垄断法及不正当竞争法。进入中国市场的大型跨国公司大都具有一定的“垄断优势”,比如产品的特异性能、品牌及专利等。跨国公司正是凭借其超越国内企业的优势,来弥补其国际化经营的附加成本,侵占我国国内企业的大量市场份额的。随着跨国公司在华企业数量的增加,这种竞争不断升温,最终可能导致不正当竞争以及垄断。因此我国政府部门应尽快完善反垄断法及不正当竞争法,以规范国内市场竞争秩序,维护国内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

    2. 引导外资投资方向。在产业选择上, 应继续鼓励跨国公司在通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等领域的投资,还应综合考虑我国经济在行业上的平衡发展,鼓励外商积极投资于石油、天然气开发、运输业、汽车制造业、零售业及会计、审计等金融领域。在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地域引导政策上,应继续鼓励其向中西部的投资,适当给与政策倾斜,以促进我国经济在地域上的平衡发展。

    3. 严格产权交易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明晰的产权关系是规范产权交易的前提,因此要规范产权出让主体,明确产权出让的审批机关,防止国有资产在并购中大量流失。

    参考文献:

    [1] 王洛林 .中国外商投资报告2000[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 薛求知 .跨国公司与中国市场[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 俞毅 .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的新调整及我国的对策[J]. 国际金融研究,2002(7).

    [4] 刘志勇 .外资并购国企[J]. 资本市场结构,2002(10).

跨国投资的方式范文7

内容摘要:本文以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决策过程为研究起点,在分析跨国并购与跨国创建的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外部环境因素对跨国并购方式的强化作用,解释了跨国并购逐步取代跨国创建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方式的原因。

关键词:跨国并购 跨国创建 比较

随着跨国公司的日趋活跃,政府对经济管制的日益放宽,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加深,世界经济一体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跨国并购浪潮就是在这种世界经济大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并成为当前世界经济的显著特征。

新一轮跨国并购浪潮表明:在对外直接投资的两种主要方式中,跨国并购已开始逐步取代跨国创建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统计研究表明,跨国并购方式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保持有利竞争地位而日益趋于采用的一种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如何认识和理解这种趋势产生的原因,对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决定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首先是这两种方式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并购方式的优点往往就是创建方式的缺点;而并购方式的缺点往往正是创建方式的优点。为此,下面将重点论及并购的优点和缺点,兼论跨国创建的缺点和优点。

跨国并购方式与跨国创建优缺点比较

跨国并购方式的优点

进入东道国市场并扩大市场份额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不断发展才能保持并增强它在市场中的优势地位,才能够生存下去。因此,企业应具有很强的发展欲望,但同时又不能盲目地扩张,要注意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运用两种基本方式进行发展:一是通过内部投资新建方式扩大生产能力;二是通过并购获得行业内原有生产能力。比较而言,并购往往是效率比较高的方法。这是因为:

并购有效地降低了进入新行业的壁垒。企业采取跨国创建进入国外市场时,新企业面临行业壁垒。因此,当企业准备进行跨国创建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全部进入壁垒,还必须考虑到新增生产能力对行业供求平衡的影响。如果新增生产能力很大,行业内部将可能出现过剩的生产能力,从而引发价格战。然而在运用并购方法时,进入壁垒可以大幅度降低。由于并购没有给行业增添新生产能力,短期内能够保持行业内部的竞争结构不变,所以引起价格战的可能性大大减小了。

并购能够有效降低企业发展的风险和成本。投资新建的方法并不仅仅涉及到建设新的生产能力,企业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财力获取稳定的原料来源,寻找合适的销售渠道,开拓和争夺市场。因此,这种方法涉及更多的不确定性,相应的风险较大。在并购情况下,企业可以利用原有企业的原料来源、销售渠道和已占有的市场,大幅度减少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降低风险和成本。

并购充分利用了经验曲线效应。运用并购方式发展的另一巨大优势是取得经验曲线效应。在很多行业中,当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经验越积累越多时,可以观察到一种单位成本不断下降的趋势。成本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工人的作业方法和操作熟练程度的提高,专用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对市场规律的逐步了解,生产过程作业成本和管理费用降低等原因。这种成本随经验的积累而下降的现象对一些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的企业最有好处。

有效利用被并购企业的经营资源 并购东道国企业有利于投资者获取创建方式所难以得到的各类经营资源,包括以下几种:

获取原有分销渠道。通过跨国并购,跨国公司可以利用被并购企业在当地市场的分销渠道,以及被并购企业同当地客户和供应商多年来所建立的信用,使跨国公司能迅速地在当地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并且还可以把跨国公司的其他子公司的产品引入该市场。

获取被并购企业的技术。并购发达国家的具有高新技术的企业,可以获得该企业的先进技术和专利权,以提高跨国公司的技术水平。

获取被并购企业的商标。并购国外现有企业,往往可以利用其商标的知名度,迅速打开市场。美国斯比克斯(Specs)公司的运动鞋是美国国内的名牌产品之一,1978年斯比克斯公司面临财务危机,韩国“国际”公司并购了这家公司并更改了名称,其所生产的运动鞋则改称为Pro-specs。由于斯比克斯的招牌在美国名气响,使得“国际”公司所生产的Pro-specs球鞋深受美国消费大众的欢迎。

利用原有的管理制度和人力资源。采取并购作为直接投资的方式,可以不必重新设计一套适合当地情况的经营管理制度,而直接利用现有的管理组织、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员。这样可以避免由于对当地情况缺乏了解而引起的各种问题。

充分享有对外直接投资的融资便利 跨国公司为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常常要通过资本市场获得资金融通。同创建方式相比,并购方式更容易争取到资金融通,因为并购方式具有较小的不确定性。其次,并购方式收益快,往往能更快地回收投资。跨国公司一旦有了并购目标企业后,就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避免创建方式直接投资的风险,减少自有资本的直接投入。

采用以股换股的方式进行融资。随着股份公司的建立和股份公司的股票进入股市,企业就有可能通过股份公司之间互换股票方式,掌握目标企业一定份额的股票,从而达到并购目标企业的目的。

以目标公司的实有资产和未来收益作抵押,在证券市场上发行债券。

以目标公司的实有资产和未来收益作抵押,直接从金融机构融资。

跨国并购方式的缺点

并购方式也具有一些内在的缺点,这正是为什么跨国公司也使用创建方式来替代并购方式的原因。

企业规模和选址上的问题。跨国公司可以通过跨国创建方式选择适当的地点并按照自己所希望的规模筹建新的企业。但是采用并购方式往往难以找到一个规模和定位完全符合自己意愿的目标企业,尤其是在市场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这个问题尤其突出。

原有的契约或传统关系的束缚。现有企业往往同它的客户、供给者和职工具有某些已有的契约关系或传统的关系。如果结束这些关系可能在公共关系上付出很大代价,然而继续维持这些关系可能被认为是差别待遇。与供给者之间的关系也可能碰到类似的情况。

并购后的整合工作难度大。并购的成功不仅仅是一种财务活动,更取决于并购后对公司的整合工作的有效程度。而这种整合工作的难度是相当大的。而采用创建方式,原企业与新建企业之间的衔接比较容易。

跨国并购与跨国创建的选择分析

基于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企业必须确立全球化发展战略,参与全球竞争,发挥企业内部的所有权优势,争夺市场份额,保持和发展有利的竞争地位。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国际经营成为必然趋势。而在跨国直接投资决策中,究竟是选择创建方式还是选择并购方式,则与外部环境因素对创建和并购两种方式的强化程度有关。

内部市场相对饱和与“国际市场空隙”易逝性对跨国并购的正强化

从某种程度上说,跨国公司的形成和发展是母国内部市场相对饱和的产物。一方面,在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从保护有效竞争的角度出发,对一个公司的生产能力、供应能力和市场份额是有所控制的。因此,当一个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其生产能力就会和相对饱和的内部市场发生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向国际市场扩展。另一方面,国际市场上确实存在着跨国公司得以生存和进一步扩展的广大空间。但是,伴随着跨国公司的日益增多和走向世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国际市场空隙”的易逝性特征也更为明显。面对这种世界经济形势,跨国创建的方式显然是无法满足跨国公司迅速抢占国际市场的需要。这种市场格局对跨国并购起到了正强化的作用。

竞争新格局对跨国并购的正强化

技术变革导致了竞争新格局。新技术革命的威力正在不可阻挡地转化为竞争的强大压力,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技术变革及其相应的创新活动,造成了竞争的新格局。

从生产竞争到经营竞争。传统的竞争,是以生产过程为基础的市场份额争夺战,关键在于质量、成本和价格。新的竞争已经演化成了真正的经营竞争,关键在于营销策划、品牌和服务,经营竞争要求竞争者尽可能贴近消费者、拥有广大的营销网、建立灵活的生产体制,要求竞争者具有更强的实力和应变能力,由此促进了一些被认为必须进行的企业并购。

从敌对竞争到合作竞争,竞争的指导思想从“只赢不输”转向“双赢不输”,造成敌对竞争趋向合作竞争,诸如大企业之间大量新产品研制合作,如芯片、计算机、通讯设备等研究项目的合作;联合制定新产品和服务标准与规则,这类合作竞争层出不穷,它们为企业并购提供了现实的可能。

现代管理思想、管理技术对跨国并购的正强化

现代管理思想、管理技术方法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企业跨国并购的实现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管理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的发展,为行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模式,开阔了企业家们的思路和视野。在组织结构方面,矩阵结构、分权制结构、系统结构的提出与实践;在企业经营规划方面,多角化经营被广泛研究;在决策技术方面,确定型、风险型和非确定型决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使得企业能够比较顺利地解决跨国并购中组织、规划、决策分析等问题。近年来,系统管理、战略管理日益受到重视。人们不仅注意企业目前的发展和国内的发展,而且把眼界扩大到未来,扩大到国外,规划10年及至20年后企业在世界范围的发展。许多大企业进行跨国并购,都是基于企业战略发展的考虑。

国际金融服务业和并购咨询服务业的兴起对跨国并购的正强化

金融市场特别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并购中介人的出现,为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了中间媒介和剂。回顾世界并购史,人们普遍地注意到金融机构和并购中介人在企业跨国并购中的重要作用。金融机构能够提供有关并购的信息和并购用贷款,可以为并购方和被并购方提供多方面具体服务,甚至代表一方与另一方进行并购谈判,为双方的利益作协调工作。金融市场和并购中介人是集中和并购得以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条件。对于跨国企业并购,金融市场和并购中介人的作用更为重大。一般地说,一国企业并购另一国企业,遇到的困难比国内企业并购更多,程序更复杂,如果没有了解目标企业所在国状况的并购中介人,没有可提供资金和协助实施交易的金融市场,要进行企业跨国并购几乎是不可能的。

上述研究表明,在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能力和区位因素相似的条件下,上述各种因素对跨国公司在跨国直接投资方式中越来越多地选择并购方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并导致并购方式在全面实施跨国公司全球战略过程中的优势愈发显著,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

参考文献:

1.李阳.从员工持股到管理者收购.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跨国投资的方式范文8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战略选择;跨国经营

作为跨国公司最典型的特征和一种最重要的国际资本流动方式,海外投资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驱动力。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正在形成,尤其是外贸体制改革的加快,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体制基础;中国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为海外投资奠定了经济基础;中国加入WTO,为跨国投资和跨国经营提供了契机。如何清醒地分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利用机遇,迎接挑战,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做出科学的战略抉择,在国际上寻求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成了我国企业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

1.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1)我国企业跨国投资起步晚,但发展较快。我国企业跨国投资是从1979年开始的,仅有20余年的历史,而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跨国投资已有100余年的历史了。但我国企业的跨国投资发展很快。20多年来,我国海外企业数量和对外直接投资额的年平均增长率都达到约50%,大大超过了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最初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2年底,我国累计投资设立各类境外企业6960家,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协议投资总额超过138亿美元,中方投资约93亿多美元(实际数量和金额远不止于此);已有39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之列,11家进入国际工程咨询设计200强。

(2)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主体日趋多元化,但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从投资主体看,专业外贸公司的海外投资进入萎缩、调整期,而工贸公司,民营、私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踊跃,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新生力量,中国对外投资主体初步呈现多元化,但大型国有企业仍是中国海外投资的主力军。在2002年中国最大的12家跨国公司中,中远以90亿美元的海外资产雄居榜首。海尔和中兴是其中两家非国有企业,但其海外资产规模均较小。

(3)对外直接投资贸易型企业居多,多元化的趋势在加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于完善经营体系、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全球化经营效率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目的,一些跨国公司将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由传统的制造业转向金融服务业。目前中国海外投资涉及的领域也从过去的以贸易和餐饮为主逐步拓宽到矿产、森林、渔业、能源等资源开发,家用电器、纺织服装、机电产品等境外加工贸易,农业及农产品开发、餐饮、旅游、商业零售、咨询服务等行业在内的全方位的经营活动。总体上看,在投资企业中,从事商品流通的外贸企业多,占49.7%.但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看,境外加工贸易(占22.2%)和资源开发(占18.1%)增长比较快。

(4)对外投资区域相对集中,我国的港澳地区以及美欧依然是重点。1990年底,我国801个非贸易性境外企业分布在世界93个国家和地区,而实际集中在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5个发达国家的企业就达240个,占30%;在前苏联、新加坡、泰国和我国港澳地区又集中了另外300家,其中我国港澳地区就集中了140家非贸易性企业。至1991年,我国近千家境外贸易企业,有180家集中在我国港澳地区;另外的700家则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德国、泰国和阿联酋等少数几个国家。迄今为止,中国海外投资最多的是我国港澳地区,占46.8%;其次是北美,占13.7%;第三是亚洲,占11%;第四是非洲,占9.2%;第五是拉美,占7.5%;第六是大洋洲,占6.2%;最少的是欧洲,只占6%.

(5)投资方式以新建为主、营运方式以合资经营为主。为了应对日益缩短的产品生命周期、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和高昂的研发成本,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借助战略联盟方式来广泛开展经营合作,通过建立合资企业、并购、许可证经营、分包、特许权转让及合作生产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特别应注意的是跨国并购是影响国际直接投资规模的主导因素,2000年全球直接投资流量中,并购占据84.6%,兼并和收购达到1.1万亿美元。

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主要采取新建的进入方式,比例高达48%,其次是战略联盟方式,占39%,收购兼并排在最后,仅为13%.而在所有权比例和控制权决策上,一般选择合资企业的方式。据有关统计,我国包括贸易性企业在内的境外企业中,中方独资经营占34.4%;同国外合资经营的企业占65.6%,如果仅考虑非贸易性企业,这一比重接近80%.

(6)投资项目以中小型为主,平均规模在不断扩大。中国的境外投资除资源开发型项目规模较大外,绝大多数都属中小项目,截至2001年9月,资源开发项目的平均中方投资额为1046万美元,贸易项目的平均规模为112万美元,加工贸易项目的平均规模为109万美元,其中境外加工贸易平均规模稍大,为265万美元。

贸易项目过多是导致总体规模较小的主要原因。但近年来开始出现了一些大中型生产项目,如珠海华电公司在柬埔寨的柴油机发电项目投资4800万美元。大项目的增加导致项目平均规模不断扩大,从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的不足100万美元提高到1999年的268.5万美元。

2.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

(1)跨国投资主体的选择。为了有力地提升竞争力,防范经营风险,我国发展跨国公司的主体应该是大型工贸企业集团。对于大型工业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应采取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的美国型跨国公司发展模式。选择实力雄厚的工贸企业集团为基础,按照工贸结合、技贸结合、银贸结合、进出口结合的要求,联合科技、金融等经济组织,从事跨国投资和商务活动。目前,家电、纺织、石油化工、汽车、民航、有色冶金、钢铁、外经贸、商业、电信、金融等行业已初步完成或已开始组建企业集团。一方面鼓励这些集团大力发展跨国经营活动,并给予贷款和保函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一些民营企业已经具备了开展跨国经营和海外投资的条件,如四通集团、万向集团、新希望、华为、科龙、东方集团等,都已不同程度走向国际市场。积极引导和规范这些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和经营活动,鼓励各地根据地方特色,组织企业综合、深度开发某个市场,连片开发,并在贷款贴息、信息服务、海外投资保险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扶持。

(2)目标市场的战略选择。我国企业跨国投资不应过分依赖一些国家和地区,应树立多元化发展的观念,根据自己的经营目标、技术水平和实力来考虑目标市场或投资区位战略,在此基础上则可对投资市场有所偏重。总体上来看,中国的企业实力、科技水平和产品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我们拥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与我国相邻的东南亚各国以及有利于绕过贸易保护主义限制壁垒的发展中国家。由于这些国家经济水平与我国相近,投资成本低,市场潜力大,投资政策优惠,有利于发挥我国企业的相对优势。同时,借助在发展中国家投资作“跳板”,也是我国企业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捷径。另外是美、日、欧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社会政治较为稳定,大都实行鼓励外来投资的政策,提供投资者各种低息贷款,这为我国企业进军这些市场提供了大好时机。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开始了又一轮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继续向资金技术密集型方向转换,这便为我国企业发挥优势、参与国际竞争、进行对外投资提供了机遇和可能。在这些国家投资一方面可以通过投资获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为国内企业提供国际最新科技成果的信息,以带动国内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避开区域集团的贸易限制,有利于企业保持和进一步扩大市场。

(3)跨国投资产业选择。对跨国经营的战略选择应当充分考虑到本国行业的相对优势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落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位置,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依靠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而企业要科学地选择跨国经营的行业或项目,要注意考虑到不同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考虑到目前我国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可能性和跨国公司发展的新特点。现阶段中国企业境外投资产业选择的重点应包括成熟产业的外移、升级产业的追踪、资源利用型产业的开发等。具体讲,资源开发行业投资仍然是我国近期海外投资的主要战略目标。发展境外资源类投资项目,开发国内紧缺的石油、天然气、森林、木材加工、造纸、采矿、海洋渔业等,可以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对于中间性技术产业,许多行业国内已经出现过剩,而这些产品扩大出口又受到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因此,这类技术应尽早转移到经济发展水平比我国更低一档的发展中国家,或绕过壁垒直接进入发达国家。标准技术产业,可以转移到一些资源丰富、劳动力低廉、交通便利的邻国和发展中国家,并向第三国出口。对于科技开发行业,可以通过对东道国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投资和参与管理,从中学习和吸取对方的先进经验,将技术带回国内应用;或在国外发达国家组建高科技新产品开发公司,将开发的新产品交给国内企业生产,然后再将产品销往国外。另外我国具有传统特色的技术,包括古典园林、中国国画、中医中药、手工艺品、传统食品等可以转移到文化背景相近的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还可以通过海外华人网络向全球市场拓展。

(4)跨国经营投资方式的战略选择。中国企业由于缺乏对国际市场的全面了解以及资金和先进的管理手段,对于目前国际上最为盛行的跨国并购不宜广泛使用。通过直接投资方式进入,能较大程度地控制其风险,并能在较大程度上掌握项目策划各个方面的主动性。而通过合资经营有利于企业的跨国投资,有利于企业吸收和利用当地合作伙伴的优势和长处,弥补我国企业跨国投资的不足,另外还可以有效地防范企业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效益。

当然对于国际型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战略在选择方式上并不是单一的,也可能会同时采用几种方式进入。这取决于企业对客观情况和自身条件的判断。企业要在相互冲突的因素以及可供选择的模式中做出决策决非易事,而是一个复杂和困难的过程。必须对每个目标国家的市场环境以及企业的候选产品或投资项目做出审慎的调研、评估和筛选;并对可行的进入模式进行利润收益、风险和非利润目标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最后选择那种利润最大的可行的进入模式,并且要注意经营模式的动态调整和优化。

我们应当抓住跨国公司全球战略调整的时机,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主动进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调整,尽可能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提升我国企业在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减少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消极影响。

跨国投资的方式范文9

关键词:并购;绿地投资;房地产公司;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跨国公司的投资方式

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参与方式,以达到控制国外子公司分支机构的目的。跨国企业在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两种基本方式有: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

1.绿地投资概念与优缺点。绿地投资,也被称之为创建投资,是指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在东道国境内依据东道国的法律设置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所有权归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企业。早期的跨国公司进行的海外拓展业务都采取了绿地投资形式,一种是直接在东道国建立国际独资企业,一种是与东道国的同行业建立合资关系企业。绿地投资的效果直接影响到东道国的生产能力、生产输出和人员就业增长。

(1)绿地投资的优点。①跨国公司利用绿地投资方式在东道国创办新企业时,他们能够更多的自。②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创办新企业的时能够较少受到本土产业保护政策的约束。跨国公司通过向东道国企业提供技术装配、管理模式、销售渠道等各项服务参与到企业的经营活动当中来,这样做避免了跨国公司占用到东道国企业的资金股份,降低了政治风险的发生概率。③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创办独资企业以来,很大程度上拥有着公司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垄断优势,占领东道国同行业中的市场大部分营销份额变得易如反掌。

(2)绿地投资的缺点。①绿地投资建设需要在事前做大量的筹备工作,企业的建设周期时间长、速度慢、缺乏相应的灵活度,对跨国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经营经验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②由于不熟悉东道国的开放政策和经济形势,跨国公司独资企业建立所承担的经济风险十分巨大。③企业创建之后,跨国公司常常面临管理方式与东道国本土的习惯不相符,管理和技术人才会出现匮乏,无法进一步开拓目标市场。

2.跨国并购的概念与优缺点。跨国并购是指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渠道,取得东道国某些现有企业全部或部分资产的所有权投资行为。

(1)跨国并购的优点。①跨国公司更容易获得目标公司的廉价资产。由于被并购的公司在经营中陷入困境,这往往可以使跨国并购公司在压低价格的条件下对其进行收购,一些现有的土地、厂房、劳动生产力仍能被跨国公司所利用,这大大缩短项目的投资建设周期。②跨国公司直接进入市场操作方便灵活。跨国公司收购了被兼并企业里的原有资产,同时直接占据了原有的市场销售份额,并购之后不会对销售市场增加产品供给需求,避免了因商家增加而导致平均销售额降低的亏损趋势。③对于被兼并的企业和原有的信贷机构存在的金融借贷关系,跨国企业为了更方便地获取企业借贷款项,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管理制度和人员,从而能快速地适应东道国的投资环境。

(2)跨国公司并购的缺点。①由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信息之间的不对称和无形资产评估等难题的存在,使得跨国公司对目标企业的并购决策困难。②有些东道国为了保护自己本民族企业不受到外来公司的兼并,会对一些特殊行业的并购设置贸易壁垒,形成地方保护主义。③被收购的企业原有的规模、行业、地点都是相对固定的,使得跨国公司很难重新去规划一个规模与自己理想相符的企业。被收购企业原有的一些与客户、职工、供应商签订的契约条款依然有效,往往也影响着跨国公司的继续管理。

二、跨国房地产公司在华扩张实例

英国最大开发商邦瑞作为一家外商独资企业于2012年正式入驻北京设立办事处,他们来华新建投资的态度是采用的一种与中国房地产商合作共赢的理念,这种现象表明邦瑞房产进入中国新建投资本身有着巨大的优势:

邦瑞房地产公司的经济实力无疑是巨大的,该公司的住宅建设用地遍布了整个大不列颠全岛,主要专注于伦敦主流的新建住宅和一些高端地产项目,另外还同时拥有商业地产文森博登的地产开发,主要建设大型的商务中心、购物中心、办公写字楼等综合配套的地产开发项目。据调查,在伦敦市场,邦瑞就已经建成了270亿元人民币的住宅房地产项目,在整个英国的收益产值多达200多亿元人民币。

那么,邦瑞房地产公司进入中国以后会不会对我国的房地产市场造成冲击,形成垄断呢?虽然邦瑞是作为独资企业此次来华设立办事处,对外一直宣称是要与中国房地产市场企业积极合作共赢,但是我们仍有一丝担心,对于邦瑞下一步战略目标是否是对一些中国本土比较有实力的房地产企业实施并购。

当然,邦瑞与中国的合作模式会向中国房地产行业引进一些优秀的项目经验及管理方式,这对于中国房地产行业是一个有利的学习机会。如今,邦瑞眼下已经着手销售自己的楼盘,让中国的房产投资者有着更好的房产投资机会,而下一步则是力图与中国的房地产企业合资,在国外开发房产项目,这无疑会对我国本土的地产泡沫市场造成进一步萎缩。

再以美国汉斯地产公司为例,它通过与北京富然大夏有限公司的合作,开发的一个项目“公园大道”就用了近7年的时间竞选地标,如今这些花费都得到了回报,成就了该地以自然、商业、交通为区域核心的黄金地段收益。汉斯地产在这次地标竞选中的获胜应该是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在与中国房地产开发商的合资中,汉斯大赚一笔对本土同行业有着以下借鉴意义:(1)发展战略眼光要有前瞻性;(2)产品的定位必须准确;(3)资源的整合能力突出;(4)经营能力是地产竞争的核心竞争力。

瑞邦和汉斯在中国房地产行业中取得的成功不是没有理由的,强大的经营管理能力、精确的发展战略眼光、品质质量的优秀保证、技术文化创新的意识等等,这些因素都成为他们在竞争激烈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上立足获胜的重要法宝。对于他们的在华扩张,并购中国房地产企业相信只是时间的问题,我们决不能坐以待毙,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强大自身的实力,才是避免外企并购的唯一途径。

参考文献:

[1]来安,郭羽诞.国际商务[M].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