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常见的德育方法集锦9篇

时间:2023-08-23 16:53:53

常见的德育方法

常见的德育方法范文1

[关键词]改革开放;德育政策;中小学

中小学德育政策是党和政府在一定时期为解决具体的德育问题,实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为中小学德育工作制定的行动准则。在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下,我国中小学德育政策经历了较大的发展变化。值此改革开放30年之际,回顾总结中小学德育政策的历史必将有益于今后的德育政策活动。本研究即采用文献分析法梳理了我国1978-2008年中小学德育政策的内容。

一、历史回顾

依据政策大环境(即改革开放局面)的不同,本研究将中小学德育政策划分为4个阶段进行分析,并在社会形势、教育状况和青少年思想表现这样3个宏观、中观和微观环境下讨论各阶段德育政策群的主要内容。

(一)1978-1982年,以重建为主的德育政策

这一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内容是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起步,确立了“经济进一步调整,政治上进一步安定团结”的方针。教育要在调整和整顿中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并解决如何开展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由此产生了这一阶段以重建德育工作为目标的德育政策。

首先,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明了这一阶段的政策方向。他谈到:“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从根本上扭转了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政治工作路线。其次,在这一方针指导之下,教育部等部委颁布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改变了以往德育的混乱状况,初步形成了德育工作的新局面。第一,教育部根据中小学生实际情况制订了《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通过贯彻《守则》使中小学生从小受到共产主义道德的教育和熏陶。第二,针对中学政治课和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恢复与开展,教育部分别印发了《改进和加强中学政治课的意见》《关于小学开设思想品德课的通知》和《关于认真搞好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通知》,并尝试制订了《全日制五年制小学品德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第三,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和文化部等多部委联合向各地发出了《在青少年教育工作中,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和分工试行意见》,明确了我国德育实施与保障中多部门合作与社会力量统合的办法。

(二)1982-1992年,以完善为主的德育政策

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为标志,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全面展开阶段。此时,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双向开展,教育体制也进行了改革。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发生了转变,并就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讨论。青少年中间展开了关于人生观问题的讨论。党和政府从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远需要出发,颁布了一系列带有革新特点的、以完善德育工作指导为主要目标的德育政策,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德育工作体系。

首先,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最先完善了对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各项规定。它一方面具体规定了中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要求,另一方面就课程相关的教学方法、评价制度、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和组织领导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建议。其次,作为这一时期的标志性文件,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从中小学德育工作全局出发,指出了当时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问题,明确了德育工作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思想,确定了工作任务和内容,提出了改革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及建立校长负责制的要求,并强调全社会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关心和各级党委、政府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第三,针对各项具体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国家教委相继颁发了《小学生德育纲要(试行草案)》《中学德育大纲(试行稿)》《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草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草案)》《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和《关于中学生品德评定的几点意见(试行稿)》,使中小学德育的各项工作都有了依据。

(三)1992-2002年,以改进为主的德育政策

以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为标志,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系统推进阶段。这一时期,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被提上重要日程。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引下,《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制订了本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战略和指导方针,素质教育实践全面展开。为了解决重智轻德、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此阶段的德育政策以改进德育工作,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主要目标。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是这一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政策。两份《意见》提出了要整体规划学校德育体系,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及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等要求。据此,国家教委在相继颁发《小学德育纲要》和《中学德育大纲》之后,又颁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统一明确了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各部门的管理职责、队伍建设与管理等要求。其次,为了发挥全体教职工的育人作用,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重新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中小学教师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提出了基本要求;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家长的教育水平,国家教委、全国妇联颁发了《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对家长的教育观念、态度和方法提出了要求。第三,在德育课程建设方面,国家教委分别于1996年和1997年制定了《小学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和《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整体规划了中小学德育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而后,在2001年开启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国家教委又出台了《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中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以使德育课程更加适合中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增强德育学习的实效。第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保障了中小学校外教育的顺利开展。另外,《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四)2002年至今,以深化为主的德育政策

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此为标志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时期。这是一个“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时期,我党适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制订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规划。巩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成为事关全局的重要任务。此阶段,党和政府针对社会思想领域的突出问题及其对未成年人的消极影响,以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要目标颁布了若干政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是这一阶段的基本政策。《意见》概括了未成年人思想和思想道德建设的状况,指出了加强德育工作薄弱环节、巩固已有成果的战略重要性,明确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要求扎实推进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广泛深入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重点的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使用和管理,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切实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领导。根据要求,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生守则》,修订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教育部等部门联合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另外,教育部针对中小学生诚信教育、廉洁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下发了具体的《意见》和《通知》,以解决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突出问题。

二、经验总结

30年里,在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形势和教育科学多方力量的综合作用下,德育政策遵循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制定路线,不断根据新的形势和科学认识制定或修订政策,表现出了渐进性政策模式的优点。这样,德育政策不断地推陈出新,既应对了社会形势需要,又较好地引领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更使其自身不断地趋于成熟,越来越多地反映出了德育规律。尽管4个阶段德育政策的政策环境、政策问题、政策目标及政策本身各不相同,但各阶段政策在政策方向、政策立场、政策手段、政策结构和政策具体内容上具有明显的连贯性和一致性。连贯性突出表现在阶段之间的紧密衔接上,前一阶段政策所取得的成果是后一阶段政策制订的依据。而政策之间的一致性正是我国30年里中小学德育政策的经验所在。

(一)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我国中小学德育政策的政治方向是统一的,政策与时俱进地坚持了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政策指出,我国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富强、民主与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国的奋斗目标。因此,政策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将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规定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直接领导中小学德育工作,学校党团组织直接参与和监督学校德育工作。在当前社会价值多元的情形下,德育政策应该对社会主义方向有更加深入地理解,从学生的价值认同机制出发来规划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二)始终把中小学德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

德育为首是中小学德育政策的一贯立场和基本出发点。政策认为,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状况,不仅是当前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之一,而且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政策逐步将德育工作从其在学校教育中的首要地位,推向了社会建设的重要地位上。政策要求中小学校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德育的重要性,将其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全社会都要关心、支持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紧密配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不断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三)始终强调党和政府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

从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德育政策就一直强调党和政府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事实上,党和政府是德育政策的决策主体,这本身就是党和政府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同时,政策具体要求领导干部深入中小学,定期研究和检查学校德育工作;政府部门给予中小学德育工作必要的财力支持;最终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但就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来看,这一政策实施办法的实效欠佳,各部门之间容易产生推诿和步调不一致的现象,反而干扰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正常秩序。政府部门领导和参与德育工作的具体方法还有待政策的进一步具体规定。

(四)政策结构完整

如上所述,我国各阶段都既有德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又有具体政策。这样既保证了整体工作的统一协调,又使具体工作有据可依。同时,这些政策又分为综合政策和专项政策。综合政策一般是对某一时期内德育工作的统筹规划,专项政策多为对某一项德育内容的系统安排和对某一方面德育工作的深入落实,如《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和《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另外,我国多数单项德育政策的结构也比较完整,既有对政策制订依据和指导思想的说明,又有对政策目标和基本内容的阐述,还有政策实施办法和保障的规定。

(五)政策内容丰富

常见的德育方法范文2

关键词:教育法;德育立法;决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09-0092-03

一、学校德育立法是应对严峻挑战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学校德育面临严峻挑战: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接班人的斗争日趋尖锐和复杂,他们利用各种途径加紧对我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和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各种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着青少年学生的心灵。

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学校德育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对学校德育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担负起领导责任;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还存在种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消极因素;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依然在一些地方和学校严重存在;德育工作不适应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方法与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的倾向比较严重;一些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亟待加强;德育工作的保障措施不够有力,体制、机制、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等政策措施不到位。

学校德育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加强学校德育建设,需要综合运用教育、法制、行政、舆论等多种手段。而我们现有的关于学校德育工作或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不仅制定主体多元,表现形式各异,而且内容繁杂,数量庞大,很难准确分类、统计,在执行之中有很大的弹性,很难适应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表现之一就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政策措施等方面还有许多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并强调“这些问题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这里的“不适应”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其原因也是众所周知的,那就是解决问题的措施不够有效。因此,当政策和规章制度还不够有效的时候,就必然选择法律法规来保障。

二、学校德育立法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迫切需要

1学校德育立法是确立学校德育首要地位的需要

我国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同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有关讲话,都赋予学校德育很高的地位。在1989年指出:“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一观点被作为“德育首位论”的论据之一广为引用。党和国家的许多政策性文件也对学校德育的地位作了明确规定。近几年明确规定“德育首位”最权威的文件是200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该文件强调“必须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将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要求落实到教育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学校德育地位问题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工作的首要问题,必须调动一切有效手段解决这个难题。在领导讲话和政策还不够有效的情况下,就需要立法手段。制定学校德育法律法规,有利于用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德育的首要地位。

2学校德育立法是完善学校德育领导管理体制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的领导体制一直是一个多渠道、多层次的系统,在领导管理体制上有不少关系未能理顺。在这个问题上,《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关于高等学校的领导管理体制的规定,给予我们以有益的启示。该法颁布之前,在高等学校的领导管理体制问题上,也有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做法,还搞过校长负责制的试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多。许多学者和管理者都认为高等学校的领导管理体制需要法律规范。立法机关接受了这些立法建议,在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分别规定了党委和校长的职责范围,从而赋予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国家法律的强制性和稳定性。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成功的立法经验。它为坚持和改善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理顺高等学校的党政关系,促进高等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发挥着特有的保障作用。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有了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保障,学校德育的领导管理体制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3学校德育立法是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内容体系的需要

根据中央提出的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要求,需要在修订《德育工作规程》、《小学德育大纲》、《中学德育纲要》和《中国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等文件的基础上,将德育大纲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上升为学校德育立法,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国防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根据不同年龄段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确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德育工作阶段性目标及德育内容和方法,纳入立法内容。并根据学校德育立法精神,继续做好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的修订和课程教材的审定工作,重点推进高中德育课程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衔接。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有利于推进大中小学德育相衔接的工作机制、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开展符合学校德育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教学活动,使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层次递进、螺旋上升。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德育与各科教学融合起来。积极开展德育教学改革与试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种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4学校德育立法是加强学校德育队伍建设和师德建设的需要

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长期以来,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敬业奉献,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同时也必须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和开放环境下,师德建设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挑战。教师队伍中的缺德、违法等行为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人民教师的形象。随着人民大众对于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师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和薄弱环节。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全面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师德建设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们不仅要把师德建设放在学校德育的核心地位,让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而且亟待进一步改善师德建设的制度环境。不仅要修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建立师德建设工作评估制度,构建科学有效的师德建设工作监督评估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完善相关政策,体现正确导向,并将这些内容纳入学校德育法律法规的范畴,为师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5学校德育立法是优化全社会德育环境的需要

为了优化学校育人环境,近年来,有关部门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有:一切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部门和作家、艺术家要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为青少年提供有益的精神食粮。宣传、理论、文艺、影视、广播、新闻出版等部门要以青少年学生为对象,拍一部好片,演一出好戏,作一首好歌,出一部好书,办一个好栏目,优化德育环境。加强执法力度,公安机关要负责协助学校维护学校内外的治安秩序,制定各基层派出所分片包校的责任制度,经常深入学校了解情况,对干扰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和危害师生人身安全的不法之徒给予及时和严厉的打击。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要协助做好大中小学的法制教育工作,认真研究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帮助学校做好教育和防范工作,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文化、广播电视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监督,严厉查禁书刊和宣传凶杀、暴力、恐怖、色情的音像制品,打击教唆青少年犯罪的活动。

这些政策规定涉及的党委机关和政府部门很多,要求也十分明确具体,但落实的情况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的要求却有很大的差距。

其原因: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对行政处罚的设定和执行有严格的规定,有些部门没有行政处罚权,不能有效地履行有关政策赋予的职责;二是这些政策往往只要求有关部门应该干什么,却沿有规定这些部门完全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职责时应该怎么办,实践中许多部门不认真履行职责却没有承担责任。显然,如果将上述职责上升为法律法规,赋予相关部门行政处罚权,同时明确规定相关部门的法律责任,则有利于优化全社会的德育环境。

6学校德育立法是学校德育加强实践环节的需要

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有关部门一再强调要通过多种形式把德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小学以生动活泼的课内外教育教学活动为主,中学和大学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小学校要设置多种服务岗位,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在学校里当学生干部和参加社会工作,经受锻炼。为指导和推动各地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要建立健全各级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联席会议或相应机构,切实加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的统筹和协调。充分发挥各级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协调管理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的职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校外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各地特别是大中城市要将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区建设规划,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一批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和社会实践基地。

三、学校德育立法是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德育工作的依据

关于学校德育立法的必要性,我们还可以概括出若干“需要”来。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借鉴普法教育的经验。我国实施的普法教育规划,均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司法部制定,并经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转,它本身就具有法规性质。实践证明,人大常委会通过执法检查保证普法教育顺利实施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根据中共中央的意见,党委和政府在学校德育工作中都负有领导职责,尤其是政府在优化学校德育环境,为学校德育工作创造人、财、物条件等方面担负着相应的任务,政府在这方面的工作情况,不仅需要上级政府的监督,还需要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人大常委会实施监督需要执法检查这种有效方式,执法检查的前提是必须由人大常委会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

在总结德育工作经验教训时,不难发现德育文件执行情况在一些地方、一些学校尚存在不少的问题。在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时,也不难找到加强德育文件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这一“有效手段”,但却很少有人就由谁来检查、监督这个问题进行一番反思。这种检查在实践中通常由教育主管部门进行,他们在检查中发现问题,自然是向政府主管领导汇报,至于谁来监督政府解决问题,往往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如果由人大常委会通过执法检查方式来进行监督,其权威性和有效性是不言而喻的。德育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问题多,已有普遍共识,应发挥国家权力机关在这方面监督作用。学校德育立法可以为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学校德育工作提供法律法规依据。

法律法规是一种对全局起作用的、稳定的制度性要求,因此,依靠法制能够促使各部门共同参与学校德育建设,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为了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在学校德育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应当加强有关学校德育建设的立法工作,以保证学校德育的地位、任务和主要方针、原则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保证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社会有关方面共同遵循。因此,我们主张在对有关文件进行归纳整合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专门的学校德育法律法规。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专门的学校德育法律之前,先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的学校德育法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4-02-28.

[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1994-09-01

[4]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1-19

常见的德育方法范文3

今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发表。《意见》从事关我们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高度,抓住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根本问题,明确了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我们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这是教育系统同志们盼望已久的大事、好事,充分反映了大家的心声,因此,《意见》发表以后,在教育系统、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意见》的制定和发表充分表明了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高度关心和重视,这既是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巨大鼓舞和鞭策,又为我们做好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进一步增添了我们做好工作的决心和信心。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意见》的学习贯彻落实工作,《意见》一发表,部党组就专门召开党组会议进行了认真的学习,3月25日,党组印发了《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对教育系统学习贯彻《意见》进行了全面部署;3月28日又组织座谈会,邀请首都高校专家、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中小学校长、教师座谈学习《意见》的体会。为贯彻落实《意见》精神,近期,教育部还陆续下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一个学习贯彻落实《意见》的活动已经在整个教育系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同志曾经说过:“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邓小平同志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同志强调,“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期新阶段,又专门下发了这个《意见》,这还是第一次以党中央国务院的名义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文件,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进行部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广大干部教师必须从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认真学习领会《意见》精神,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当作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抓住机遇,求真务实,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

当前教育系统的首要任务是认真组织好广大干部教师的学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同志要带头认真学习,要把《意见》的学习与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与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起来;要像组织教师开展素质教育大学习、大讨论那样,精心组织好广大校长、教师的学习,切实提高全体干部、教师对《意见》的认识,真正理解、消化《意见》精神。要通过学习,把广大干部教师的思想都统一到《意见》的精神上来,牢固树立起这样三个基本观点:一是育人为本的观点。今天的青少年将是明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将在他们手中实现。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人民交给我们最光荣也是最艰巨的任务,要通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广大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二是德育为首的观点。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就要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受到最好的教育,获得最大的发展,在这四个方面的教育中德育是最重要的,学校要把德育工作始终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对于学生来说也必须坚定把学会做人放在首要位置;三是注重实效的观点。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要从领导、组织、财力、物力、人力等各方面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把学校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真正把德育工作做到孩子们的心里去。

二、贯彻《意见》,切实把德育放在首位

《意见》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措施有力。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结合各地、各校的实际,制定好贯彻中央《意见》的具体规划,切实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各地在制定具体规划的过程中,要有新思路、新举措。要切实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1、统筹协调,突出重点。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在教育内容上,当前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教育。

一是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和教育部已经联合下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这是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极好的战略抓手。为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引向深入,和教育部决定在开展经常性宣传教育活动的同时,把每年9月份确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各地都要充分利用教育月,精心组织,精心策划,切实搞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活动。

二是大力加强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教育部已经了《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将从今年9月1日开学时正式施行。各地中小学要普遍开展学习、宣传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使《守则》和《规范》在中小学生中能够入脑、入心,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能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三是加强诚信教育。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根据《意见》精神,我部已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各级各类学校都要以培养“诚信师生”为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在教育系统创造良好的诚信氛围。

2、切实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建设。学校开设教育课程、尤其是德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各地一定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德育课程相衔接的研究。其他课程如语文课、历史课也要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要不断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使学校的德育课程成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喜爱的课程,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渠道。中央领导同志最近对中学的德育课程建设做出了重要批示,明确要求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能把课堂变成“自由讲堂”。我们要坚决贯彻中央领导的批示精神,把主渠道建设好,不能出现借课改之名削弱、淡化思想道德教育的倾向。教育部已先后颁布了新研制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和高中《思想政治》等4个学科课程标准的实验稿,并陆续开始进行实验。各地一定要积极、认真做好课程的实验工作。

3、大力加强学生课余活动主阵地建设。学生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要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弘扬主旋律,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这是学校和老师们要做的一件重要事情。要认真落实《意见》中关于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的要求,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积极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和社区公益活动,参加生产劳动实践。精心安排和设计活动内容,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使学生每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都能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同时要大力加强共青团、少先队的工作,要重视班集体建设,让孩子们在班集体的发展中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4、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教育广大教师都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追求目标,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行和人格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孩子们是最听老师的话的,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孩子成人成材,首先要教会孩子学会做人,广大教师要认清自己肩上的责任。我们一定要组织好广大校长、教师认认真真学习好《意见》,使教师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德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认识到教书育人重要性,认识到关心孩子的成长,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这是每一个教师应尽的神圣义务和崇高责任。当前要特别重视加强班主任工作,努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德育教师队伍。

5、各级教育部门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努力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的教育网络,营造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共同努力。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努力集合各方面力量,统筹各方面资源,积极主动地争取社会各界对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支持,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培养教育青少年的工作。

三、落实《意见》,真正把德育落到实处

落实《意见》精神,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始终是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广大干部教师务必本着对党和国家的事业负责的精神,本着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对学生负责的精神,采取求真务实的态度,认认真真做好落实工作。

应该讲,我们教育部门的领导都知道德育重要,但有时候时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往后靠。要扭转这种现象,我们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德育工作,把德育真正做到学生心里去。要把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关键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方面是要在工作层面狠抓落实,另一方面要在教育效果上突出实效。工作上抓落实,首先抓领导,各级教育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承担起主要领导责任,要亲自抓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要明确工作目标和要求,把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措施等方面给予充分的保证。其次,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要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使每一个教师都能够自觉地把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放在各项工作的第一位。

常见的德育方法范文4

一、加强学习宣传。坚持德育为首

1 深入开展学习讨论。学校要组织全体教职员工深入学习《意见》和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要通过深入的学习、研讨和宣传,举办各种班主任、教师学习研讨班、培训班,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上来,牢固确立德育为首的观念。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学校要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中反馈的相关问题和意见,针对德育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继续组织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和德育工作案例研究,从而能提出针对性、实效性强的对策和措施。

2 加大思想道德建设的宣传力度。要通过教职工大会、班会、校会和家长会,广泛开展宣传,积极组织师生参与思想道德建设讨论,德育处、团委和各年级组都要通过开展专题研究、开辟专栏或开展专题活动等形式,有效组织和引导讨论,正确发挥舆论的导向应有的作用,让《意见》的主要精神人人皆知。

3 着力构建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有效机制。进一步明确校长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领导责任。要切实改变“德育重要,往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靠后”情况,学校在制定和安排学期工作时,要把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校德育处、教科室、团队和年级组要具体组织实施德育工作方案和开展德育课题研究,通过德育工作典型个案研究,做到以点带面,有效解决部分学生行为习惯差、耐挫折能力不强和缺乏学习动力等实际问题。各部门、年级组和教研组要通力协作,通过课内外、校内外各种途径,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真正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的要求。学校的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把师德建设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重要职责,党员教师更要在德育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进一步突出德育工作重点。明确近阶段的主要任务

1 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主旋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认真落实升降国旗制度,把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作为开展经常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根据学校工作需要和具体实际情况,校领导、中层干部和优秀师生代表定期作为国旗下讲话主讲人,讲话内容应注重实际效果。学科教学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有机统一于教育教学之中。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优秀影片和演出,积极参加学校开设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综合实践活动,参观常州历史展览馆、革命烈士纪念馆、刘海粟美术馆、瞿秋纪念白馆和中华恐龙园等,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革命教育,使学生了解常州传统历史和文化,加强爱我家乡的教育,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学校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要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来升华爱国主义情感。将思想品德教育和民族精神突出地位作为素质教育核心。学校要按教育局统一要求,制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宣传教育活动,以“舞龙活动”、“龙文化研究”和“三名”活动(读名著、赏名画、听名曲)为主线,让学生在活动和研究中切身体验民族精神,升华爱国主义情感。

3 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加强改革、开放的国情教育,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果和当代先进科学技术,引导学生把个人的成长进步与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从现在做起,努力刻苦学习,立志报效祖国。

4 以规范行为习惯为主线,追求德育工作实效,通过他律到自律达到学生的自我教育。以开展“八荣八耻”教育为重点,注重“重小事,抓细节”,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贯彻执行《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重点进行讲文明、讲礼貌、遵守校规校纪、法律法规教育,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的意识和习惯。继续开展“三管”(管住自己的嘴不讲脏话,管住自己的手不做坏事,管住自己的腿不追逐打闹)、“三轻”(讲话声音要轻,拿放物品声音要轻,走路声音要轻)和“六不”活动(不进营业性的网巴和三室一厅,不与品德不好的人和社会上不法青年交往,不参加任何不健康活动,不做任何有损于他人利益之事,不乱抛瓜皮果壳、纸屑,不破坏学校绿化和损坏公物),坚持不懈地抓好常规管理,重视养成教育,特别要重视对后进学生的管理和转化,通过规范日常行为习惯,培育我校学生良好的文明素养,形成优良的学风和校风。

三、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1 加快德育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根据国家的新课程方案,适当调整学校德育课程结构,认真上好《思想品德》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加强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围绕学校现有的家政、中西餐、艺术体操、乒乓球、围(象)棋、舞龙等校本课程挖掘这些课程德育功能,努力开发德育资源,丰富德育课程,从而实现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社会课程的结合,构建以学会做人为核心、以生活德育理论为基础的新的花园中学德育课程体系。

2 坚持育人为本,改革德育教育方式。学生能否成人、成才,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让孩子成人、成才,首先要教会孩子如何做人。要改革德育教育方式,加强课余文化阵地建设,开展丰富多彩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区公益活动。围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目标来进行,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突出对话、互动、活动、实践、体验、问题引导和探索性学习等方式,改变枯燥乏味的老面孔,引导教师要学会用赞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构建师生之间多重对话的平台,使爱国主义教育入脑、人心。通过经常性时事教育,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让学生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在其他各科课程中,也要有机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特别是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非统考课程,也要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尤其要重视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3 加强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组织

学生学习花园中学办学六种精神即“乐于奉献、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合作进取、务实创新、自强不息”,以精神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发斗志。重视校园环境育人功能,精心设计好校风、班风目标和各个专用教室的布置,丰富校园文化,积极开展各种富有趣味性的课外文体活动、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文体俱乐部活动等,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校园环境努力做到净化、绿化、美化、知识化、教育化和班容班貌精品化、校园环境园林化、师生行为规范化。

4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处理好智育与德育的关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严格执行教育部新形势下“减负”的要求。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评价观,执行教育部门关于开展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要求,实施学生成长记录袋和教师成长档案记录袋制,不把考试分数、升学率作为衡量师生水平的唯一指标;坚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不准随意增减课程门类、难度和课时;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随意占用学生休息时间补课;要将学生间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利用,坚持因材施教,分层教育,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坚持“三贴近”原则。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针对七、八、九年级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和成长规律,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增强我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认真组织好德育专题活动。德育处、年级组要精心设计活动方案,每学期要确定一个专题。七年级重点抓入学须知、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八年级重点抓学习方法和生理、心理健康教育;九年级重点抓学习意志力、耐挫折力训练和准备迎接升学考试人生理想教育。总之要重在实际效果,重在爱国情感、学习内在动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激发和培育。学校可通过专题演讲、知识竞赛、征文比赛、交流读书心得等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结合七年级学生少先队建队、学生会成立时机和国庆节、元旦等传统节假日,组织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歌咏比赛、文艺演出、体育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组织学生开展“遵规守纪、诚信做人”、“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等系列主题队会、班会或团支部的活动等。

2 加强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重视心理健康、网络道德教育。坚持依法治教,进一步做好帮困助学活动。办好学校“阳光工作室”,开展“一帮一”活动,做好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作用,重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工作,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加强对有不良行为学生的矫治和帮助。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个别学生间存在的早恋搭伴问题,欺辱同学问题,打架斗殴问题和违反交通规则等问题。通过校会讲座、播放电视录像和参观常州看守所通过犯人现身说法等,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珍惜生命、远离、远离爱滋病的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广大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康发展,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德。

3 深化诚信教育。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大中小学校开展诚信教育的意见》,积极开展“创建诚信校园,培育诚信师生”教育。通过诚信故事、案例,诚信签名仪式、师生诚信宣誓报告会、扩大无人监考考场范围,以及诚信演讲、征文等多种形式,诚信育人、诚信立人,在学校创造广阔的诚信环境,提高学生的诚信道德素养。

4 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重点搞好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的综合治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切实解决校园周边网吧违规吸引、接受学生,摆摊设点违法经营,社会流氓滋扰等影响学生安全的问题。加强校园网站的建设和管理,校内网络设施要主动地、尽可能多地对学生开放,并在网上大量提供和不断更新健康向上的内容,营造绿色网上空间,充分发挥校园网对学生思想道德正面宣传教育的功能。

五、制定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1 完善班主任工作制度。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选派思想素质好、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加大对班主任的培训力度和综合考核,特别是抓好起始班和毕业班班主任的校本培训,把班主任工作经历和业绩作为评聘职称、评优晋级等的重要条件。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班主任的待遇,鼓励优秀教师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评选花园中学师德标兵和模范班主任,大力宣传优秀班主任的先进事迹,使班主任成为学校全体教师向往的岗位。

2 强化教师教书育人责任。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深刻认识德育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育人为本思想,克服只重视知识传授和考试分数,而忽视学生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倾向。教师应做到心中有份职业道德感,既要教书更要育人,要像研究和探索教学工作一样,深入研究和探索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德育工作的自身规律,用爱心诱导鼓励学生,促进学科教育与德育的结合,把德育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促进青少年学生主动发展,做到“以人格塑造人格,以行为训练行为,以研究引导研究”,人人都应自觉成为德育工作者。同样只要教师能把做人教育放在首位,那么一定也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赢得学生和家长的信任与肯定。

3 加强学校团组织和少先队建设。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的重要作用,建立和完善志愿辅导员制度,选派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少先队辅导员,吸纳部分退休教师、派出所同志和社区家长代表担任学生志愿辅导员。重视、支持和指导好学生会、学生社团的工作,更好地发挥他们自我教育的作用。鼓励学生轮流担任班、团、队、组干部,轮流参加校精神文明督查对值日,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得到锻炼的机会,促进学生共同锻炼、共同发展。

4 加强师德建设,完善表彰奖励制度。完善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制定和出台花园中学教师礼仪规范和班主任工作建议,组织教师学习师德规范要求和花园中学规章制度,继续用“让‘学生差’的阴影在我们心头消除,让‘学生差’的语言在我们口头消失,让损害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行为在师生交往的一切场合绝迹”三句话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促使每位教师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定期举办青年教师读书会,教师师德论坛,通过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反馈,了解每位教师履行教师师德规范要求情况,对在德育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和宣传。

六、加强德育工作组织推进。形成家校和社区教育合力

学校要主动加强与街道、派出所、对口小学等周边社区单位的联系,引导班主任和教师积极主动开展好家访工作,指导好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工作,提高家长学校的质量,搞好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建设,探索建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育人网络和工作机制,努力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合力的作用。

为了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代新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在确保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指导家庭教育,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家庭中去,倡导家长和学生互动,同时要积极协调社区教育,充分发挥社区的德育功能,打破时空的局限,将学校德育引向更广阔的天地。既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在社区和基地中得到教育,又要求学生为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使学生在与社会的广泛接触中,在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使德育在学生内化上保持其一致性和连贯性,收到最佳效益。

常见的德育方法范文5

(一)夯实德育队伍建设。

1、强化全体教师爱岗敬业意识。通过集中学习和印发相关材料自学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营造一个“人人讲师德,事事讲师德,时时讲师德”的氛围。近几年,学校中、小学德育组定期开展“师德教育月”活动,通过师德论坛、师德讲座等形式不断深化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队伍的师德意识。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

①近几年学校中小学德育组积极贯彻落实《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评估方案》,不断完善《学校班主任工作评估制度》,进行班主任工作量化。几年来通过落实《学校班主任工作评估制度》形成良好的工作竞争机制,从而公平、公正地反映班主任工作的实绩。

②几年来积极进行“每周的班主任研讨会”、“德育工作每月总结会”(月例会)及班主任外出培训工作。我校的周研讨会的主要内容是总结一周来工作的得与失,并有针对性的专题讨论及布置下一周的工作重点;对于工作中出现的不足讲清讲透;月总结会主要是总结一月工作情况,反馈班主任月工作情况。通过上述“两会”真真正正地查找不足,树立典型。定期利用“两会”部分时间开展班主任培训及业务讲座活动(落实校本培训工作);同时定期在会上展示、交流班级管理特色和班级特色活动,互通有无,使各班、各班任互学、互比、互相展示,共同提高。这些活动的开展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班主任及德育干部的整体专业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

③落实《市关于建立中小学班主任证书制度的意见》,现我校已考取《班主任证书》的教师占教师队伍的46%,做到班主任100%持证上岗。认真落《市关于建立中小学见习班主任制度的意见》工作,不断为班主任队伍注入充满活力的新鲜血液。我校安排每年新分配的教师及不足三年的年轻教师担任见习班主任并与经验丰富的老班任进行师徒结对活动。让见习班主任在工作第一天就走进班级,走近学生,让他们参与班主任研讨会,为他们创造培训及学习的机会,使见习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熟悉班主任工作,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实践证明,担任过见习班主任职务的教师在正式带班时都能有出色的表现。中学部的孙红老师、小学部的喻传龙老师就是个例子。我校现有取得心理健康教师资格的老师一人。全体班主任均已取得心理健康C类证书。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咨询室。

④“不放弃每一位学生”为责任教育创设氛围。我校学生的人数较少,但我们在各项活动中,本着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特长为宗旨,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中学部教职员工每人自主承包一至两名学困生,其中行政管理成员每人负责两名双差生,一名学优生。老师们定期与学生进行谈话,对学生的进步及时提出表扬,并指出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我校定期召开“德育工作会议”,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定期进行表彰。把这项制度坚持并日趋完善,全校上下形成了良好的氛围。现我校形成了一支整体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德育队伍,为我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人员保障。

(二)完善管理机制,促进学生自我成长

在不断地探索下,我校形成了德育校长—德育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班委—学生,一整套科学系统的金字塔式的管理机制。实践证明,这套机制在工作中环环相扣,运行良好。我校有着一套完善的德育工作管理制度:《帮双差促学优制度》、《学校学生奖惩制度》、《学校班级德育量化评比制度》、《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量化评估制度》等,这些制度执行的前提是我们让每位教职员工,每位同学都能先做到明理,即清楚制度制定的目的、制度内容、制度执行的标准,让他们去自觉遵守制度,而不是一味卡、压。实践证明,在明理的前提下,全体学生都能在公开、透明的制度下,自主管理,自我完善。

(三)落实养成教育,夯实常规行为基础。

每学期学校中、小学部定期并经常性地利用校会、班会课时间对学生集中进行《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五尊五不五远离教育,并在开学的1-2周进行“常规行为训练周”评比活动,对各班进行量化考核。我校一向狠抓学生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文明素养,提升学校的文明形象。中、小学部制订了详实的常规评比制度,以锦旗鼓励的形式对成绩较好的班级每周进行表彰。每学期的各月开展常规行为专项检查与评比活动(如仪表专项检查月、卫生专项检查月、课间纪律专项检查月等)。我校几年来积极落实《市中小学生操行指导与评价手册》(操行评定)工作,制订了学校操性评价方案,并在每学期末积极予以落实。

(四)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开展主题活动,使学生得到各方面的教育。

学校中、小学部几年来充分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得到各方面的教育。如,“3、5”学雷锋日深入社区及敬老院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六、一”儿童节开展丰富多彩的表彰、艺术节及外出参观、游玩活动;每年的教师节开展给教师鲜花活动;每年开展庆元旦活动;每年的9月开展“民族精神月”朗诵比赛等。

常见的德育方法范文6

 

一、德国教师见习制度的历史沿革

 

德国的教师教育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经过了长期的历史改革最终形成了德国教师教育的一大亮点。见习制度最早开始于19世纪初期,此时的德国正面临着重大的民族危机,为了唤醒人们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怀,政府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教育大臣洪堡提出应该进行教育改革,发展教育事业来培养优秀的人才,缓解国家危机。同时,国家重视教育事业,将教师与教会分离,使教师成为独立的群体,提高了教师的地位。《1810年法令》规定,师范生必须经过教学训练才能成为正式老师,由此开始建立严密教师教育制度。见习制度开始于1892年,正式设置见习期,并在1908年制定了见习运作条例,对见习期的目的、持续时间、见习阶段管理、见习教师承担的职责、考核方式等作出了明确规定。见习期的考核制度随后逐渐演变为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制度。随着时代的进步,德国教师教育见习制度也不断改革,逐步形成了当前较为系统和稳定的见习制度。

 

二、德国教师见习制度的几大特点

 

1、见习生应的准入条件非常严格

 

德国师范见习生准入制度改革,第一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已经不再是师范生进入见习期的唯一条件,新型硕士学位的获得也成为其准入条件之一,这样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德国政府减少了对教育的干预性,同时给予高等教育机构更多的自主权和办学权利,来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德国除了为本州的师范生提供见习条件,也接受来自其他州的师范生的见习申请。这样的开放政策有利于师资的流动和均衡,也便于实现师范生的职业理想,更加尊重教师的选择。

 

2、见习的运作方式具有严格的程序性

 

师范生要成为见习生有一套严格的程序,首先必须获得见习准入资格即通过第一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或者获取了硕士学位。然后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向、兴趣爱好和学习成绩等情况向州文教部主管见习期事物的办公室申请,提交书面文件和材料。主管部门根据申请人的综合条件进行客观的评估,结合本州各地区的师资需求现状,挑选合格的实习生进入本州实习。见习生分配到哪个学校,其从教学科、从教阶段,都是由文教办公室综合权衡后安排,接收见习生的学校也会安排专门的导师对见习生的见习活动进行指导,包括理论学习、教学实践、小组研讨等。见习生也不必担心生存问题,德国政府规定,见习教师享有正式教师一半的工资和津贴,保证了见习教师的生活来源,全心全意投入见习活动。

 

3、见习期限较长且见习时间统一

 

当前,德国教师教育见习时间为12—24个月。相比去其他国家,德国的见习时间非常充分,见习生可以用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与从教学科的磨合,对在校学生的身心特点也会有很明显的感知。对于教学中的特殊问题的解决也有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在见习生走上岗位的时候便能很快融入自己的教学生活中,减少因新手老师经验不足引起的问题。

 

4、不同的见习阶段需完成不同的任务

 

德国的见习教师在见习过程中除了教学实践,还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培训。见习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见习教师的职业初感受,导师帮助他们适应教师的角色,树立他们的岗位意识,培养职业素养。第二阶段是教师的教学实践,学校提供给见习生独立教学的机会,让他们锻炼教学能力,为将来的优秀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针对见习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考核,检查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在见习期间的水平。这样丰富的见习任务使得德国的见习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胜人一筹。

 

5、见习阶段的理论学习非常丰富

 

理论学习是德国见习教师在见习阶段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专业学科、专业学科教学法、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及学校法等的学习,部分州还提供本州教育基本问题、教育政治学、学校发展、小组活动等学习内容。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加强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见习学校也会邀请从事教育研究活动的大学教师或富有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以及富有教育管理经验的教育管理人员来校开展教学和研讨等活动。

 

三、对我国的启示

 

1、延长实习的期限

 

我国本科师范院校的实习时间一般为大四第二学期,也就是3—4个月时间,相比德国的12—24个月的见习服务时间,明显少很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习生只能粗浅的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独立教学的时间很少,有些实习生几乎没有独立教学的机会,实习内容仅限于辅助指导老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实习生也就很难得到真正的锻炼,将来走上正式的教师岗位也会带来很多问题。

 

因此,我国的师范学校应适当延长实习时间,并且借鉴德国的平时实习和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模式。即在大学前三年时间每年都安排一定的实习时间,也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推动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大四的时候组织集中的长时间的实习,这时师范生已经系统的学完了所有的课程,在对教育教学理论非常熟悉的情况下进入实习环境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结合之前的实习经验,实习生可以最大效率的提高教学水平。

 

2、建立双导师制

 

我国师范生在进入学校实习的时候,没有专门的实习生指导老师,而是学校的任课老师指导其实习活动,任课老师本身承担着学校繁重的教学任务,并不能全力指导实习生的实践和学习。德国的带教老师都具有双重身份,是从中小学选拔出来的优秀教师,在学校承担一半的教学任务,同时又是大学教育学的老师,这样的带课老师既了解实习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又有一线的教学经验,在指导实习生时便能游刃有余。

 

根据我国目前的师范院校情况,可以为师范生建立双导师制度,即在师范学校有课程导师,在中小学也有一个相应的实习指导老师。对实习指导老师也要有相应的培训,减轻其在学校的教学任务,更好的指导实习生,确保师范生实习过程切实有效,提高我国师范生素质。

 

3、制定严格的实习评价制度

 

德国的师范生实习考核十分严格。考试内容由毕业论文、120分钟的书面考试、80分钟的试讲、短期见习等四个方面组成。而我国师范生实习结束后只需向学校提交一份实习报告,内容简单,不能反映出实习生的真实实习效果。因此,应制定严格的实习评价制度,丰富评价内容。例如,教学研究论文,教学技能考核,实习表现等,这样可以客观地体现出实习生的实习成果,也可以提高实习生对实习的重视。

常见的德育方法范文7

一、中学德育工作重说教和灌输

中学德育存在着知识化的倾向,形成单一的说教模式,“灌输式”的教学就成为德育课程最简便易行的方式。这样,高尚的道德便缩水为逻辑严密的道德条目,从而斩断了道德与生活的血肉联系,学生无法产生真正的学习动机和热情,无法进行也不愿意进行道德的自我实践和自我教育。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指出:“灌输既不是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学校德育改革中,必须由单向灌输的德育模式向参与式道德实践模式转变。

二、中学德育工作偏重教师主导作用,导致学生道德教育主体的缺失

目前,中学德育工作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德育过程往往只限于向学生传授一套固定的道德规范,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德育的主体应当是学生,学生应当主动地投入到教育过程中,参与德育活动。如果学生参与德育活动,而且又是主体,那么学生的积极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德育效果都是不可估量的。教师开展的许多活动,虽是煞费苦心、绞尽脑汁,效果却并不好。而像新年联欢这样的活动,学生能够自我表现、体现才华,当然兴趣盎然。分析其原因,除去内容原因不谈,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参与度。

综上所述,我的思考和建议如下:

一、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实践、共同成长

首先,教育者应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先要做到。学校德育其实是师生的积极合作活动,任何单方面的要求和努力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是劳而无功。其次,教育者应与学生平等对话和沟通。应在交往中略带严厉,严厉中饱含仁慈。只有这样,教育者在学生的心目中才会是可亲可敬的老师,德育也才会真正是常态和长效的。

二、教育与管理相结合,促进学生素质的养成

德行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外部影响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逐渐外显的复杂过程。道德学习不同于知识学习,它更强调学习过程中的适应和调整。基于这两点认识,德育必须真诚地接受每位学生已经内化的德性和已经外显的行为,并适时创设机会加以引导和教育,不断对其行为加强监督和管理。少埋怨、多探索,应该成为教育者的现实态度和策略。接受归接受,但绝不意味着放纵和怂恿。不但要管,而且要从细节入手,从基本层面抓起,日常规范常抓不懈,建立健全德育管理的长效机制。从日常规范抓起,小中见大,既容易做到,更有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逐渐养成。管理要耐心细致,讲究方法和步骤,或提醒,或说服,或劝导,或监督,或限制,或处罚,力争使学生内心明白,并积极改正。特别是常规而又重大的教育管理活动,例如升国旗、开主题班会、进行法制教育或社会实践等,必须有形式、有内容,讲究针对性和效果。

三、建立并完善学生组织

从德育的角度来说,学生组织是自我管理、自觉教育、自主发展的重要形式和保证。符合学生成长的需要和规律,更是学生展示和锻炼自我的重要平台之一。

学生会被称为“同学之家、师生之桥、干部之校”,反映了学生会这一重要组织的积极意义。它为学生服务,代表学生利益,反映学生意愿,沟通学校领导及各部门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培养学生干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团委是青年优秀分子在学校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力量之一。充分认识其价值,发挥其作用,开掘其潜能,增强其号召力,应该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他如文学社团、音乐特长班、体育训练队、兴趣活动小组等学生团体或组织,都有其不可低估的作用。

常见的德育方法范文8

一、依法育人——德育管理制度化

任何一项工作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保证其健康有序的开展下去,德育管理也是如此。为使学校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在日常的德育教育中,坚持四个制度,开展三个一活动。

四个制度,一是坚持召开主题班会制度,形式不拘一格,内容既符合本校实际,又配合当前形势,着重举行做遵守《学生守则》的模范、我们在续写雷锋日记、英雄报告会、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等系列主题班会,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二是好人好事表彰制度。要求班级建立好人好事记录簿,定期表扬并作为学生思想品德评定的重要依据。要求学校也建立好人好事总记录簿,用小黑板及时表扬公布,并纳入先进班集体的量化评比,从而促进全校文明诚实的良好风尚的形成。三是评比制度,按照个人自评分数,小组评定结果、班主任评定结果的比例,坚持期末学生思想品德评定和依据德、智、体、美、劳的量化结果,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先进集体。四是坚持升国旗、唱国歌、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重大节日举行纪念活动等制度。

三个一活动是:每班每天公布一则名言警句,每周学唱一首健康歌曲,每日举行一次时事讲座。

二、持之以恒——德育活动经常化

任何工作,只有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抓出成效。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不能一蹶而就,要始终不懈地坚持《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坚持开展创文明班级活动。在进行《规范》教育中,要采取师生评定、知识竞赛、达标竞赛和文艺会演等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在开展创文明班级活动中,按照学校制度条例规定,对学生的品德、学习纪律、卫生和文体活动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多层次评估、多元化管理,不断完善适合各校特点的、促其班级工作发展的《文明班级评比办法》。各校通过坚持进行《规范》教育和坚持开展创文明班活动使学生养成文明守纪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勤奋诚实的好品质,推动良好班风的形成,促进校风的根本好转,极大地调动各班主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班级工作出现了比学赶帮超的竞争局面。

常见的德育方法范文9

最近一段时间是立德树人政策窗口期,教育部密集出台了有关政策文件。日前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共3个部分13条大约3600字。判断一个政策文本好不好,主要是看它新不新、深不深、科学不科学、管用不管用。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认识《意见》的新颖性。《意见》新不新,关键看它如何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提出来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重点任务。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重申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进一步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并提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意见》在这个背景下出台,如何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意见》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意见》第一部分从德育内容角度提出了“五个加强”,应该说,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非常密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告诉青少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基础,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公民素养关乎一个国家的气质和一个社会的风尚,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就是要引导广大学生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培养公民美德,发扬社会公德,增强国家认同。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的新内涵,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心理发展是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过程。网络世界价值多元,是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的新阵地,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虚拟世界,在多元中把握主导价值观。

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中理解《意见》的深刻性。从《意见》内容来看,改革思想贯彻始终,改革举措重点突出。说改革思想贯穿始终,主要体现在提出了“三性”并将“三性”分别对应文件的三个部分。《意见》立意是“进一步增强中小学德育的时代性、规律性、实效性”。除了实效性是一贯提法外,时代性和规律性都是新概括、新思想。提出时代性,背后的假设是这个时生了变化,德育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提出规律性,意味着德育必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自身工作规律,避免“不讲理”、“有理不好好讲”等问题。说改革举措重点突出,主要体现在第二部分的“四个改进”上,即改进课程育人、改进实践育人、改进文化育人和改进管理育人。从课程、实践和文化“三育人”到现在的“四育人”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而且在“四个改进”中,各自又有核心的改革。在改进课程育人中,核心的改革是“推动学科统筹,特别是加强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课程教学的管理和评价,提升综合育人效果”。在改进实践育人中,核心的改革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贴近学生的具体要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在改进文化育人中,核心的改革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之中”。在改进管理育人中,核心的改革是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除了“四大改进”外,《意见》还提出要改善时事教育、改进家访制度、改进方式方法等。这些内容一起使得“改”字成为《意见》的一个亮点。

在遵循立德树人规律中把握《意见》的科学性。《意见》科学不科学,关键看它是否符合德育规律。立德树人,落脚点是“人”,因此立德树人规律首先就是时时处处想到学生,把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意见》中“学生”一词共出现了38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核心用词,充分说明了文本“目中有人”。其次,“立德”要有活动设计。好的德育不是干巴巴地说教,而是尽可能在活动中育人;好的德育政策文本也不是干巴巴的教条,而是充满了各种活动设计。《意见》在这方面做得不错,大致设计了十余种活动。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和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三爱”活动;举办中小学时事课堂展示活动;深入推进节粮节水节电活动,持续开展“光盘行动”;开展基本国情调查体验活动;开展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组织微视频创作展示;开展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展示活动;组织学生广泛参加“学雷锋”等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参观体验、专题调查、研学旅行、红色旅游等活动;开展经常性的读书活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定期开展德育教研活动等。有了这些活动设计,各地各校就有了实践抓手和载体,就有可能打造自己的品牌活动,形成德育特色。

在总结政策执行经验中判断《意见》的实用性。《意见》管用不管用,关键看其内容有没有“硬招”和支持条件。《意见》第三个部分明确提出了改进方式方法、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同配合和完善督导评价等四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全面可行。观察政策文本管用不管用,还要看两个维度,一是看通篇有多少“硬招”,二是看有没有配套支持政策。就前者来说,“见制度见标准”的政策和“见钱见物”的工程,被视为“硬招”。《意见》主要是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健全来提升自己硬约束力的,共涉及八个方面:探索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队伍建设,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组织学生在每个学段至少参加1次学工学农生产体验劳动;逐步完善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体制机制,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成效纳入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推行德育导师制;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教育部将定期表彰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课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探索品德优秀学生表彰激励机制等。由于制度或机制是管长远的,这八项制度和机制就从内容上保障《意见》有望成为一个管用的政策文件。就后者来说,《意见》是一个综合性文件,涉及的有关内容,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育人、师德建设等,都有专项文件。有刚刚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也有《意见》提及之前出台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和《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等,这些文件支撑着《意见》,共同构成了立德树人政策体系。学习把握《意见》,应同步学习把握其他六个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