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绿色农业发展前景集锦9篇

时间:2023-08-24 17:14:44

绿色农业发展前景

绿色农业发展前景范文1

关键词:新农村;园林绿化;规划与建设

中图分类号: S731.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13.055

随着关中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秦岭北坡浅山区逐渐成为周边城镇居民休闲、游憩、锻炼、传道、文化与工艺传承的重要场所,做好新农村园林绿化的规划与建设就成为了迫切需要。继承和发扬传统乡土文化,规划与建设出具有本土自然特色的现代景观园林,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搞好“村容整洁”,改善生活环境,加强园林绿化规划和建设是关键所在。

1新农村园林绿化的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1整体规划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当前,新农村园林绿化大部分存在着重建筑轻园林绿化建设的思想,虽有整体规划和建设,但是在方案执行中操作性不强、随意性比较大。集中表现在:照抄照搬城市居住布局模式,与农村乡土人情脱节;形式比较单一,未能真正体现农村生活氛围和自然特色;存在重硬化亮化、轻美化绿化的现象,缺乏系统、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导致新农村园林绿化的规划与建设工作比较滞后。

1.2规划与建设未从实际需要出发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农村园林绿化工作逐渐受到重视,受大城市生活环境的影响,新建工程虽然越来越多,但由于大部分农村仍然延续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 从而就要求农村与城市在园林绿化的规划与建设中要有着截然不同的功能需求。然而,由于过分借鉴城市做法,新农村园林绿化并没有完全继承或优化地方的特色与传统,没有真正体现当地的人文历史背景和地域特色,不符合生活生产实际和视觉美感的要求。

1.3管理维护力度不够,缺乏可持续性

由于管理资金不到位、管理职责不明确、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高、村民自觉维护绿化成果的意识不高等原因导致个别园林景观荒废,这种情况数量虽少但影响很大。

2搞好新农村园林绿化的规划与建设的对策建议

2.1突出科学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原则

在新农村园林绿化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准确定位,充分吸取当地村民、林业、建设、环保等部门的意见,增强超前意识,突出个性特色,认真研究和利用当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合理利用资源优势,突出人与自然和谐、与生态功能相协调的特点,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长远性。

2.2突出实际需要和自然特色的原则

秦岭北麓环山路游憩带两侧集聚着各种游憩资源。在新农村园林绿化的规划与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习惯,以周边景区为依托,紧紧围绕秦岭生态保护、历史文化传承和旅游资源开发,全力打造集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国际文化旅游、新型农家乐为一体的秦岭北麓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圣地。在保护乡土人情特点和田园文化特色的前提下,注重地方特色、文化内涵, 就地取材, 景用结合,丰富园林内容,塑造一个自然生态平衡、景色优美的农村环境,达到人与自然景观的有机整体。

2.3突出管理维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要加强专业园林绿化的管理维护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新农村园林绿化建设、维护的行家里手,增加后期维护资金投入,确保管理维护得到有效落实;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推行社会认养管护、家庭区域承包管护等制度,使园林绿化成果得到有效保护;强化宣传教育,培育生态文明意识、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做到人人有责,人人参与。

3结论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园林绿化的规划与建设日益被人们所关注。鉴于目前正处于新农村建设园林绿化快速发展的特殊时期,突出科学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原则,突出实际需要和自然特色的原则,突出管理维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已成为搞好新农村园林绿化的规划与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加强新农村园林绿化探索实践,定能规划与建设出实用、美观、经济的新农村园林,实现“山水长安、富强长安、和谐长安”。

参考文献

[1]罗芳.如何搞好新农村园林绿化的规划与建设[J].甘肃科技,2011,(15).

[2]佘国权.搞好农村园林绿化,建设村容整洁新农村[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07).

[3]古新仁,刘苑秋,杨承清,刘燕德.新农村建设中园林景观规划与营造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4]王健梅、杨琪.北方生态园林化新农村建设思考[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9,(04).

绿色农业发展前景范文2

关键词 科技创新;林业产业;目标;思路;建议;广东兴宁

中图分类号 F32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204-02

兴宁市林业部门积极开展创新载体,启动了“绿色富民”的生态理念,开展“绿满兴宁,绿色兴宁”的活动,加快了现代林业建设步伐,推动了梅州绿色的经济崛起发展战略。兴宁市林业生产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推动林业加速转型升级,提升经济效益,实现林业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促进农民耕山致富和绿色生态发展[1-2],林业产业也将向现代林业绿化产业方向快速发展,为保证民生、建设美丽幸福新兴宁提供有力的保障。

1 兴宁市林业产业发展目标

以林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林业建设,促进林业产业化经营,要根据兴宁本地的土壤、水资源、气候条件、地理位置推广适宜兴宁地区种植的经济林,对果树、竹木进行规划,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以推动绿色经济的崛起为指导,以现代绿色产业为前提,以第一产业(油茶产业)为龙头,第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与创建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的旅游产业,推广梅州兴宁生态旅游、森林公园游有机结合,措力打响“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的旅游产业品牌。并以2013年底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16.82亿元为基础,力争近年内再上新台阶,预计到2016年全市林业总产值(包括林业、生态旅游产业)达到23.8亿元以上,通过林业生态产业化发展途径,使兴宁市林业产业经济快速发展。

2 兴宁市林业产业发展思路

近年来,兴宁市林业产业发展思路是营造“绿色青山”,发展“金山银山”,结合旅游产业,突出做好生态公益林、森林碳汇、森林公园、森林围城和名贵树种种植发展的工程建设,推动林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发展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的旅游产业,推动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充分满足“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的心理要求,做好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方法是重点围绕兴宁市林业特点,并以“茶、果、树、竹、木、艺、花、游”8个字谋划兴宁市现代林业绿色产业的发展。

(1)茶(油茶、茶叶)。以油茶产业为主导产业,并按照兴宁林业局油茶产业发展的规划要求,加强指导发展和重点立项资金的政策扶持。并以黄陂祥旺油茶基地、石马名锋现代油茶基地、大狮油茶基地和全市各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为龙头。以龙头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尽快形成“院校+公司+基地+农户”或“科研单位+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建立产、供、销经营一体化的现代绿色产业体系,辐射带动促进全市的油茶产业和名优茶产业的发展。

(2)果(指山坡地种植的沙田柚、柑、橙、龙眼、荔枝、板粟等各种果类)。此类产业面积较大,产值比重大,以往沙田柚、柑、橙、等果树产值都由农业部门统一管理,产值也由农业部门统计,现根据省林业产业处的界定,凡在山地上种植、生产的产品,其产值应计入林业总产值。根据这一界定,果类产业也属于林业绿色龙头产业之一,应加强统计,统一管理,协调发展,做强做大山地种植水果产业。

(3)树(指兴宁市生态公益林,森林碳汇,速生丰产林、用材林、乡土名贵树木)。结合万村绿、生态乡镇、新农村建设,以及名村名镇示范村建设的创建活动,采取重点资金扶持,重点支持公路主干线和沿线的各个景区,对城镇周边、村庄“四旁”进行绿化,发动群众大力发展桂花、樟树、罗汉松等珍贵树种的种植,这类产业是现代绿色产业的新产业。为实现村庄美化、绿化、净化,应充分发动群众农户在村道、房屋前后、村庄周围种植各种珍贵树木,提升全市的绿色生态水平,建设“绿树成荫”的美丽乡村,达到城市乡村美化、绿化、净化的好局面,同时形成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产业规模。这类产业是现代绿色产业的朝阳产业,目前,宁新、永和、兴田等镇已有经营者开发和种植名贵树种,如兴宁市新发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叶塘镇建设了的珍贵树种的产业基地,发展种植金花茶、土沉香、降香黄檀、格木、檀香、罗汉松、桂花、红豆杉、细叶樟等10余种名贵树木,并于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并通过政府宣传推广和扶持,承包机关、学校、城市、公路、道路和乡村建设的公园绿化,促进加快了名贵树木的发展。

(4)竹(主要指毛竹和本地的黄竹、土竹等)。毛竹产业也是新兴产业,对毛竹来说,目前兴宁市罗岗、罗浮、石马、大坪、水口相对较有基础,面积较大,兴宁市永和镇竹业有限公司依托该市丰富的毛竹资源,开发高级竹炭、竹凉席、竹凉亭、竹炭茉莉花保健枕、竹文化、工艺品等系列产品,市场前景看好。此类新兴产业,市场潜力大,前景可观,应加强引导,带动发展。

(5)木(指木材加工业)。应重点抓好名贵树木森林碳汇、速生丰产林,生态公益林和木材加工企业的建设,加快广东华威为龙头的生产与加工业。通过技术改造等措施,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生态效益。

(6)艺(指藤、竹、木工艺产品)。此类产品多为出口,兴宁市坭陂、新圩、水口、永和等镇均有藤、竹、木工艺品生产厂家,这一产业是劳动密集的生产加工企业,既能解决劳动力就业又能出口创汇,应鼓励支持,加快发展。

(7)花(指园林、盆景、花卉业)。目前,兴宁市已在市工商部门注册的园林、花卉公司近23家,主要生产经营名贵树木种苗、盆景、花、草和园林设计施工等。随着城市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兴宁市开展国家森林公园和卫生城市的建设,目前,这类产业的经济效益相当可观,前景广阔,也是需要加快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

(8)游(指森林生态旅游和服务行业)。这类产业目前已有神光山部级森林公园、永和熙和湾和径南明珠养生园、合水旅游度假村、罗浮渡田河旅游度假村的发展,这一产业随着兴宁市生态旅游环境的不断改善,在生态游、自驾游、客家风情游、乡村体验游不断升温的形势下,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应加速发展。

3 加快现代林业科技绿色发展的建议

要牢固树立“科技兴林,人才强林”的发展战略,为现代林业产业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当前,在“科技推动经济,人才支撑发展,知识决定命运”的新时代背景下,要加快现代林业建设,推动兴宁绿色的经济崛起,必须以科技为先导,以人才为基础[3-4]。兴宁市的林业产业化正处于结构调整和转轨变型的关键时期,肩负着保护资源、优化生态环境,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多重使命。林业产业化这方面应从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生态林业,实现良好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要用现代科技来发展林业产业,用现代信息来管理林业产业,向科技要效益要速度,才能加快兴宁林业产业化建设的步伐,更好地推动梅州绿色经济崛起,促进林业产业化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三农”的快速发展。

4 参考文献

[1] 王蓬.森林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可持续控制对策的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2011(1):109-112.

[2] 王志刚,徐中霞,王鑫,等.关于驻马店市生态林业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9(17):217-218.

绿色农业发展前景范文3

1.大安市绿色农业发展现状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大安市的绿色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已有白鹅、白芝麻两个A级绿色食品,同时带动了名、优、特产业的发展,拥有各级各类名牌近70个,现已初步形成名、特、优、绿及无公害农产品同步发展的格局。

大安白鹅、西大洼白芝麻都已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并在北京、广州、吉林等农博会上多次获得名牌农产品称号,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月亮湖大米、坨坨寺小米、彭泽鲫、河蟹、宝达牌系列罐头、嫩江龙酒等几种农产品或加工制品也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各级名牌称号,绿色食品申报工作正在进行中。另外,大安市已被我省列入“全省无公害蔬菜行动计划”县市,在大赉乡、安广镇、四棵树乡共培育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20万亩,以确保人们吃上放心菜、安全菜。

2.大安市在发展绿色农业中存在的问题

2.1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个别地方群众对发展绿色农业、开发绿色食品工作认识不足,品牌意识、商品意识不强,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的层面上,没有实现数量型农业向质量效益型农业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重视程度不够,抓的不紧,工作进度慢。企业受发展规模的限制,很难打开销售市场,即使获得名牌、绿色食品标识,短期内也不能发挥作用。

2.2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 绿色食品开发工作是绿色农业的核心。大安市由于龙头企业少,现在仅有近10家,除白鹅公司外,其他大部分都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牵动绿色食品向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能力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市绿色食品开发工作进程,阻碍了绿色农业的发展。

2.3缺少绿色食品开发资金 开发一个绿色食品,包括基地环境检测费、商标注册费、质检费、标志使用费和管理费等需5万多元,政府拔款只能解决一小部分,申报企业存在等靠心理,加之经济困难,资金有限。由于缺少开发资金,严重影响了绿色食品开发工作的进展。

3.大安市绿色农业发展前景

大安市是部级农业生态示范县,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有109万亩水域面积、354万亩的天然草场和132万亩的肥沃耕地,具有开发晚、污染小的良好生态基础,为大安市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水产业的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环境条件,能满足人们更多的绿色消费。大安市现已建立白鹅、芝麻、月亮湖系列杂粮、杂豆、蔬菜等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基地15个,面积达20万亩,绿色农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4.大安市绿色农业未来发展的建议

4.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 为提高各级干部和群众对绿色农业重要性的认识,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宣传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宣传绿色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宣传外地的典型经验和做法,靠利益驱动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绿色农业的积极性。

绿色农业发展前景范文4

摘要浙江景宁县将林业发展作为助推新农村建设的途径。该文在叙述景宁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介绍了发展林业使景宁县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果,并指出其具体实施的措施,为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成果;措施;浙江景宁

1基本情况

景宁畲族自治县土地总面积19.53万hm2,其中林业用地有16.16万hm2,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活力木蓄积量761.46万m3,森林覆盖率达77.9%,森林绿是浙江省8个重点林区县之一,林地和林木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林业是畲乡景宁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键所在[1]。近年来,景宁畲族自治县林业局作为职能部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进绿化示范村和“兴林富民”工程建设,走林业产业化发展道路,促进林业增效、林农增收、林区发展,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提升林农科技素质,贯彻落实惠民政策,充分调动林农积极性,通过林业发展助推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2林业发展助推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2.1风景秀丽

步入东坑、鸬鹚、大均、伏叶、梧桐等新农村,仿佛置身于绿的世界、花的海洋。特色生态新农村建设在这里散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2.2城乡协调发展

景宁县统筹城乡发展,以现代林业为推动力,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以林业重点工程项目为龙头,助推林农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加强生态保护工程、实施万公顷笋竹两用林工程、实施百村绿化工程、启动望东洋保护与规划工程等项目,并进行科学规划、周密部署,充分发挥林业重点工程项目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走绿色循环可持续性发展之路。致力打造创新强县、以林富民的理念,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大力推广林业产业化。实施一村一品的特色林业,以东坑、景南1 403.87万hm2毛竹现代示范园区、黄洋口板栗示范果园等兴林富民工程项目为重点,全面实施竹林、药材、高山花卉、水干果增效工程,激起全县农民林业生产的热情,积极投身于增绿工程,村庄绿化、庭院绿化、通道绿化处处都是村民植树造林忙碌的景象,美化、亮化了新农村,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现代林业建设推进景宁县林业经济由传统经营思路向现代经营理念,落后生产力向先进生产力,陈旧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景宁县林农拓展、转变林业生产方式,经营现代生态农庄,综合开发利用“家禽—鱼—花—果—树—林下经济作物”绿色循环经济,采用农、林、牧、副、渔有机结合的方法发展多元化经济[2]。调整林业经济结构,积极从事第三产业,借助得天独厚、风光秀丽的大际风景名胜区、大均森林生态休闲旅游区等自然旅游资源,经营农家乐、生态游等,特色鲜明、地方风土味十足的特色旅游项目。如今来景宁县观光的省内外游人络绎不绝,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富了一方百姓,擦亮了“绿色畲乡、生态景宁”的特色旅游金字招牌。

2.3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吸引投资

丰富的自然资源、完善的基础设施、服务型的政府部门,引来许多投资,如缙云人王洪发在该县营建26.67余hm2茶叶基地、台州人黄明正在该县创办了一家医药包装公司等等。2009年以来,共有100多位外地人纷纷落户该县创业,从事茶叶、特色水果、医药包装等产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参与新农村建设。景宁县现代林业的魅力和潜力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开始得到充分展现[3]。

 

3林业发展助推新农村建设的措施

3.1将绿化示范村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工程和有效载体

在绿化规划当中,根据各村的特点,科学规划,合理配制树种,大大提高农村农民的居住环境条件,美化家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景宁畲族自治县东坑镇东坑村、鸬鹚乡鸬鹚村、大均乡大均村先后被评为“省级绿化示范村”[4]。

3.2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为一体的原则

在林业生产过程中,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为一体原则,把林业、农业产业结构与增加农民收入有机结合起来,以科研部门为依托,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之路。目前,全县已建成竹林13 400 hm2、中药材基地4 000 hm2、干水果基地3 533.33 hm2、茶叶基地2 400 hm2、花卉苗木近133.33 hm2。着手毛竹现代示范园区1 400 hm2和板栗高效示范标准化基地建设、厚朴高效示范标准化推广技术应用,全面提高了景宁畲族自治县毛竹、板栗、厚朴等生产技术水平,极大地带动农户种植特色林果药的积极性。同时,积极发展茶叶、杨梅、香水百禾、英川蜜梨、森林生态旅游等产业,打造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的新亮点。毛竹、板栗、厚朴、茶叶、杨梅、香水百禾、英川蜜梨已成为主产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景宁畲族自治县陈世平、余沛青、任家弟、潘欣根、蓝根华等5户,2007年获得“全国绿色小康户”荣誉称号。

3.3建立健全多种制度和形式

3.3.1建立健全技术干部联系挂村制度,并开展多种形式的送科技下乡活动。加大林农科技培训力度,指导林农科技兴林,林农科技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结合“三百一千”工程和“兴林富民”工程,加强林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使林农真正学会以科学的方法使用林果药栽培、施肥、修剪、深翻、防冻、使用林果药、病虫害防治、储藏、抗旱、喷灌等林业实用技术,成为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林业技术能手,切实提高林产品产量和质量,提高林农生产管理水平。2007年建设高效林业示范基地1 000 hm2,其中高效笋竹林基地800 hm2,板栗基地200 hm2,发展香榧庭园经济村2个。景宁畲族自治县景南乡忠溪村、东坑镇深洋村、英川镇黄洋口村等3个村,2007年喜获省级“兴林富民”示范村荣誉称号。

3.3.2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让林农切实体会到林业政策性补助资金的实惠。近年来,景宁畲族自治县积极开展林权制度的改革,保障林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真正把林地经营自主权还给林农,现在逐步推行林农可以用林权证进行抵押贷款,使景宁畲族自治县林权制度改革又迈出一步,为林农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林农还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招标等多种形式,加快林木和林地的使用权依法、合理、有序流转,发展林业的生产力,调动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促进林区的生产发展,推动畲乡景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参考文献

[1] 宁久丽.试论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j].河北林果研究,2010(1):34-37.

[2] 孔东升.林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0(3):108-109.

绿色农业发展前景范文5

一、旅游资源情况

白梅乡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白云岩是浮山风景名胜区片区之一,人称“小黄山”。白云岩山范围15平方公里,其中主景区2.5平方公里。白云青鸟乃老桐城八大名景之一,白云岩寺乃佛教圣地。

白梅乡有纯正的地方特产。孙畈生腐和孙畈糕点工艺独特,配料独特,风味独特,声名远扬。

白梅乡有爽口的绿茶饮品。白梅乡现有茶园3000余亩。白梅绿茶茶味醇厚,清香爽口,深受消费者点赞。

白梅乡有农业特色产业。柳峰村大樱桃基地、小街村菊花基地、岩前村黄桃基地、黄石村核桃基地、孙畈村大棚食用菌基地等都已成规模,正见成效。

二、乡政府驻地建成区发展情况

白梅乡政府座落在岩前村,位于孙青公路和钱白公路交汇处,建成区面积2平方公里,周边有白梅初中、岩前小学、供电所、敬老院、老年人活动中心等诸单位,有吉美饰材等企业,有银杏林百余亩,茶园千余亩,更有白云岩风景区,孙青大涧穿境而过。

拓展岩前开发区。岩前开发区是全乡政治文化中心,通过“十二五”建设,建成区面积已达2平方公里,现已初步形成“丁”字形框架。“十三五”期间,要结合白云岩旅游开发,对岩前开发区进行整体规划、合理布局,重点发展娱乐业、餐饮业、零售业,建成文化、餐饮、旅游购物一条街。将开发区沿孙青公路和钱白公路延伸,使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平方公里。

整治孙青大涧岩前段。拆除沿岸违章建筑,消除乱搭乱建。对两侧河岸全程护砌,对河床全面清淤,对两岸全面绿化,对河沟科学筑坝,对翼杨公路全程安装路灯,让河床形成层次感,让河岸形成美感,展现整齐划一、赏心悦目的亮丽图景。

开发白云岩旅游资源。高标准、高起点、高品位做好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建设景区基础设施,实现水源净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村庄绿化和环境美化的目标。大力推介白云岩,提升白云岩知晓度,扩大白云岩影响力。深挖本土产品和本土文化,形成具有白云岩特色的标志产品和标志文化。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打出旅游牌,唱响旅游曲,念好旅游经,铺就致富路。

三、主要产业发展情况

按照“实事求是、注重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我们已初步打造出“白梅建材、白梅糕点、白梅绿茶、白梅花卉”四大支柱产业。

建材产业。安庆市吉美装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专业研制生产绿色环保建材的民营企业,也是我乡唯一一家规模以上企业,年生产扣板130万平方米,年产值达2000万元,产品远销省内外,目前,已初具规模。

糕点产业。安徽省传才食品有限公司是糕点、西点、以及各类休闲食品、食品原料等产品专业生产加工的公司,系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产糕点2000吨,多次参加省农产品博览会,深受消费者喜爱。

绿茶产业。白梅乡山场面积37680亩,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全乡8个村都有茶园,现有茶园3000余亩。由于土壤、气候和采摘、制作等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积累,白梅绿茶色优味醇,口味独特,深受消费者青睐,茶叶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目前,已初步形“白梅绿茶”品牌。

花卉产业。白梅乡山青水秀,花木丛生,特别是兰花,杜鹃等,丛林深处,俯拾皆是,好花好木,屡见不鲜。许多村民,闲暇之余,进入深山,寻花求木,精心培育,制成盆景,赏心悦目,求购者络绎不绝,且价格不菲。目前,从业者有百余人,花卉、苗木和盆景已成为深山一道亮丽的风景。

四、城镇公共服务体系现状

农村公路虽然硬化,但路面太窄,随着车辆日益增多,交通拥挤现象越来越重,出行依然不便。农村公共卫生较之以前有很大改观,但人才依然不足,设施依然不足,技术依然不足,公共卫生服务依然不能满足群众需要。近年来,乡建立了综合文化站,村也建立了农家书屋和村民活动广场,每年乡还安排放映公益电影,演出黄梅戏,举办广场舞比赛等,农民有书读、有戏看、有网上、有舞蹈跳,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了不少。

五、城镇化建设主要措施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交通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农村通畅工程,建设一条浮山至白云岩交通大道,让两山旅游景点实现无缝对接,让旅游者饱览更多的湖光山色,让白云岩旅游开发崭露先机。将钱白公路拓宽,建成路基宽7.5米、路面宽6.5米的水泥路。拓宽村组水泥路,消除“肠梗阻”现象。

2.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开展涧渠治理工作,对涧渠进行清淤、护坡等综合治理,改善灌溉环境,增强排灌能力,促进农业发展,保障粮食丰收。整修山塘,增加蓄水量,确保农业灌溉用水。

3.加快电力设施建设。白梅乡尚有多个台区电力设施陈旧,用电存在安全隐患,给群众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不便,台区整改迫在眉睫。

4.加快通迅设施建设。消除通迅盲点,实现宽带户户通。加强农民文化乐园建设,建设一批文化娱乐场所,配置一套文化娱乐设施。

(二)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创造更多就业创业机会,发挥小城镇对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作用。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本着“企业进园区、居民进小区、商业进集贸区”的思路,发展企业园区和旅游园区,依托园区集聚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加快发展小城镇的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推动现代物流、现代仓储、电子商务在小城镇落户。重视发展现代农业,搞好土地流转,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让农民在“家门口”打工挣钱,在“家门口”实现城镇化。让农民“不离家”就能生存、就能发展。

增加小城镇商住用房供给,让老百姓买得起、住得下。根据市场行情,制定专门政策,为农业转移人口量身订做一批居住小区、商业铺面,满足农业转移人口不同层次的需求。

(三)完善小城镇公共服务

1.实现公共服务全覆盖。促进优质教育、卫生、文化资源向小城镇配置。让小城镇的居民能分享优质教育资源、卫生资源和文化资源。

2.注重生态文化建设。良好的生态是小城镇的优势。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必须突出生态特色,严格控制开发强度,让小城镇的生态优于大城市,凸现其吸引力。要做足“绿”、做活“水”、做美“景”、做实“产”,让居民生活在景中,休闲在绿中,工作在美中,让青山绿水好空气永驻身边。

七、培育特色小镇

绿色农业发展前景范文6

近年来,八五三农场坚持以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建设生态宜居生态园林场为目标,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与提高,形成了农田林网为主体,沟河堤坝为骨干,城镇绿化为景点,道路绿化为主线,乔灌花草相结合,产业生态齐发展的林业格局。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使全场森林资源实现了“四增长、一提高”,即:森林覆盖率、活立木蓄积量、林地面积、有林地面积大幅增长,林分质量大幅提高。目前全场林地总面积22713.1公顷,活立木蓄积为2689005立方米,有林地面积20679公顷,其中天然林16615公顷,人工林4064公顷,森林覆盖率17.2%,小城镇绿化覆盖率42%,城区绿地率40%、人均公共绿地168平方米,道路绿化率100%,林网化100%。

为进一步改善农场生态环境,使农场林业始终保持快捷、健康、高质、高效的发展势态,农场从2011年至2015年开始实施十大造林绿化工程,每年完成3000亩的造林绿化任务,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20%,林木绿化达25%,小城镇绿化达45%。

一、十大造林绿化工程

1、城镇森林靓化工程。

通过建设公共绿地、专业绿地、防护绿地等改善城区人居环境,提升城镇品位,树立城镇形象,增强城镇核心竞争力。以植树造林为主体,坚持乔、灌、花、草、品相结合,常绿与落叶相结,林相与季相相结,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相结合,注重生物多样性,提升城镇绿化档次。把八五三农场建成“绿色八五三”、“生态八五三”、“低碳八五三”。“让森林走进城镇,让城镇拥抱森林”。重点抓好将军山森林公园,各种小游园、雁窝岛中心文化广场绿化、小清河带状公园绿化、三街四路(雁窝岛大街、中央大街、清河街、依饶路、王震路、幸福路、外环路)道路扩宽增色,加大节点绿化,做到绿量最大化,为城镇增添了新的元素、新的景观。

2、住宅小区绿化工程。

住宅小区绿化作为城镇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还是人居环境文明和谐发展的标志。农场住宅小区绿化将以园林角度、社会角度、健康角度的理念创造性的建设一批风格各异的北国园林式住宅小区。植物配置以乡土树种为主,疏密适当,高低错落,形成一定的层次感:色彩丰富,主要以常绿树种作为“背景”,四季不同花色的花灌木搭配。尽量避免地面,广泛进行垂直绿化以及各种灌木和草木类花卉加以点缀,使别墅区达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

3、园区绿化工程。

重点抓农业、农机、工业、畜牧、校园等园区绿化,使之成为农场的旅游园区。园区在景观规划时遵循因山就势,随地成形的规划原则,结合因山就林,因草就木,因平就田,因水就禽等科学生产方式,适当穿插一些花架、木桥、园亭等景点,体现自然和诣之美。

4、场部出入口景观大道绿化工程。

继续完善场部出入口景观大道建设。景观大道建设是展现农场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农场一张靓丽名片。农场根据场情、地域文化特点,建设出入口景观大道。在植物配置上避免单调、造作和雷同,形成四季景色各异树种,达到近似自然风光的景观。在树种搭配上采取乔、灌、花、草相结合的立体栽植模式。运用不同的枝形、叶色、花色,不同高度的植物搭配,使得色彩和层次更加丰富分明。

5、通道绿化工程。

按照“不断档、不断线、不断带”和草坪化管理的要求,对全场通道绿化进行提升和打造,使其亮点纷呈。要对前三年已建成的绿色风景线进行补植补造,提高保存率;加大对三江高速公路、千公里农业示范带林业景观带建设,公路两侧1公里可视范围内绿化地段要全部绿化,重要地段进行高标准的节点绿化,栽种云杉大苗及各种景观树及花灌木,达到一次成景成林;对通村公路缺苗断空林带进行原树种大苗补植补造;对公路两侧残、次、破、病林带进行林冠下更新造林,保存原株行距,树种以樟子松、云杉为主。

6、绿色城堡工程。

对保留的作业站要全面绿化,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栽植、高标准管护。在居民区外的边角隙地、废弃地、拆迁地、小开荒地等栽植大苗,在住区内因地制宜,适地植树,乔、灌、花、草相结合,植树、栽花、种草、植绿篱。实现居民区外有绿色城堡,内有绿篱、花草争艳的生态家园。

7、农田防护林建设工程。

进一步提高农田防护林功能效益,建设功能完善、整齐美观的高标准农田防护林体系。加快残、次、破、病林带的更新改造;对没有林网的农田按照农田防护林建设要求栽满栽严,确保无缺株断带或空白带;大力营造混交林,提高林带的整体抗病能力。

8、见缝插绿工程。对边角隙地、小开荒、自留地等进行“栽满植严”,做到应绿尽绿,见地就绿,确保不留死角,实现全面绿化。

9、大规模片林建设工程。

结合速生丰产林建设,农场每年至少要营造50-100亩片林2个,100亩以上的片林1个。树种以落叶松和杨树速生树种为主栽品种,合理密植,科学搭配,针阔混交。

绿色农业发展前景范文7

初夏时节,走进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沙子街道办事处南庄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风景画。谁能想到,昔日远近有名的“夹皮沟”,近年来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建设,整村推进绿色工程,如今村庄在规划中提升,在提升中变样,在变样中展现品位,环境靓了、空气好了、风景美了、村民乐了,成为集休闲、观光等为一体,可以让游人领略生态美景,品味健康美食,体验休闲农业,富有诗情画意的乡村公园。又因独具特色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南庄村先后被评为 “全省3A级乡村旅游景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文明村镇”等。

这是铜仁市近年来积极探索生态旅游发展新路,快速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实现“井喷式”增长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地处湘、鄂、渝、黔边区武陵山脉腹地的铜仁市努力追求良好“大生态”、营造发展“小气候”,积极构建实体经济强劲、市场要素聚集的经济生态,构建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的社会生态,构建青山常在、碧水长流的自然生态,用综合生态观引领城乡融合大发展。

梵天净土、桃源铜仁,武陵之都、仁义之城,让人们感受到生活在这里越来越美好。

以生态优先引领发展升级

“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述针对的是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同时对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领域都有重要指导意义。”铜仁市委书记夏庆丰说。

5月的梵净山,空气清凉,群山流翠。清澈见底的太平河畔游人如织。近年来,铜仁市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发展定位,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着力点,深入实施“美丽铜仁、清洁乡村”和“全城动手、整洁市容”创建活动,打响了城乡生态文明创建提升的“五城联创”攻坚战。在城区,通过拆房建绿、规划插绿,市民出门200米就有一处休闲绿地;在乡村,因地制宜,阡陌交通,山美水美。

如今,一个个人居生态社区紧临湿地公园,洗尽繁华,恪守自然的淡然与灵气,演绎“珍重自然、利用自然、因势利导”的生态宜居体系,最大程度地体现自然生态,让居住者不论透窗而望,抑或临境而行,漫步其间,随处感受“一步一景、步移景异”的别致生活,为忙碌的人们提供一个居住和放松心灵的墅境家园。

这是铜仁市主动适应新常态,释放生态新优势,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主导的增长模式,着力实施城乡环境整治,培育绿色产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市上下朝着“绿富美”奋力前行的真实写照。

随着城乡环境的不断改善,铜仁的生态资源优势迈上了新台阶,助推铜仁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升级。

据统计,目前全市森林面积1539万亩,森林蓄积量535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7%以上,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2015年,全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8天,优良率达98.1%;主要河流11个断面水质达标率81.8%;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依托良好生态文化旅游资源,铜仁市用综合生态观引领城乡融合大发展,把生态做大成产业链,把美丽转化成生产力,着力培育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等绿色产业集群;倾力打造精品风景区、森林公园,大力发展农家乐、生态观光乡村游,延长旅游产业链。目前,全市已建成培育百亩以上生态农庄80多个,发展旅游环线农家乐2000多家。201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超3000万人次,同比增长20%,旅游收入230亿元,同比增长20%。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迎来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大时代”的黄金期,成为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

2016年5月15日,在深圳举办的第六届全国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铜仁市遗世独特的山水风光、悠久灿烂的人文景观引起多方热烈关注。

以生态工业引领绿色发展

身着整洁工作服的工人正在生产各种动物用药,产品原料均是当地生产的中药材;特色工业园区内,不产生任何污染便将原生保健药材制作成各种饮品和生活日用品……6月2日,记者在铜仁高新区大健康产业园区看到了繁忙而有序的一幕。

近年来,铜仁市坚持以生态理念建设智慧城市,树立起“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意识,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立足实际,加快做长大生态、大旅游、大健康三块“长板”,以创建生态工业园区为目标,坚持走绿色发展、集约节约发展、差异化发展之路,全力创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以开发绿色农副产品加工和水电等清洁能源为突破口,形成了独具山区特色的“生态环保”工业发展模式。

审批项目时,铜仁市严格把控源头,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坚持执行项目环保前置审批和环保“三同时”制度,优先发展污染小、能耗低、效益高、科技含量高的企业,严格控制新污染产生,关停高污染工业企业;以绿色招商为抓手,从外地引进和推广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自动化生产技术的新型循环工业企业。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调整优化工业布局,以国道、省道为依托,做大做强工业园区,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推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

同时,铜仁立足本地优势,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培育形成大数据产业、营养大健康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型建材、新材料等5个百亿级产业;坚持以“三个万元”工程为抓手,推动乡镇普遍建立农业园区,把生态茶、生态畜牧业、中药材、农业与乡村旅游、“两烟”培育成100亿元级支柱产业。

在“大健康”产业背景和发展理念的影响下,铜仁市应“天时”之利,接“地利”之便,顺“人和”之力,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其中药材产业得到不断发展。据统计,全市林产中药材主要涉及厚朴、杜仲、黄柏、五倍子等,总产量超3000吨,总产值超5000万元,林产中药材发展势头良好。

目前,铜仁已形成了水电、食品、建材、制药、化工五大工业产业,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共生共荣的良好格局。

借力生态优先走转型新路

如今的铜仁,厚积薄发,沿着综合生态观发展路径,正在融合发展的道路上进行着全新的豪迈实践。

“我们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铜仁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晏说,以科学集约、绿色高效为主要特点的园区经济,已成为铜仁经济的最鲜明特征。

近年来,一大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户铜仁。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聚集12个省级工业园区,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构建起区域经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格局。

以人为本,道法自然。铜仁精心演绎城乡统筹发展二重唱,大力推动山水城市、绿色小镇、美丽乡村、和谐社区建设,强力推动科技引领取得新突破,强力推动开放带动迈出新步伐,强力推动生态支撑形成新优势,强力推动转型发展实现新提升,强力推动统筹发展构筑新格局,强力推动共享发展达到新水平……

绿色农业发展前景范文8

一、强化生态理念教育,培养全民的文明观

生态意识是发展生态文明的道德基础和精神动力,只有强化生态理念教育,大力培育全民的生态文明观,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强化生态理念教育,一是重视生态文化的教育。要运用一切可以宣传教育的资源和阵地,烘托出生态文明这一主题,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观,切实把党和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使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潜移默化、深入人心,提高人们的生态道德修养,引导公民个体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善待、尊重、敬畏生态的价值取向,激励对个体、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从而树立起新的系统观、价值观、经济观、消费观、科技观,营造培育全民生态道德意识,使全体公民在充分认识自然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权利的基础上,增强对自然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从而做到热爱自然、善待自然。二是开展生态教育的各项活动。要积极开展诸如生态园区的建设活动、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组织风景园林职业教育和专业培训,宣讲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任务、规划原则及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结构功能。帮助人们了解自然、了解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尊重自然过程;了解景观规划的社会环境,尊重人类文化,提高景观规划的认同感。通过生态环境教育,使公众“自然地”关心环境,把地球当成人类的家园。三是利用风景园林系统优势,开展全民生态教育。健全风景园林绿地的生态结构和功能,加设各种生态说明牌、标牌、警示牌,播放生态科教广播及影像、举办生态展览、报告会、咨询会,通过实物和宣传工具,介绍生态形势、普及生态知识、宣传生态文化,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设计并带动公众参与各种实践性和体验性的教育活动,提升教育效果。通过有专业人员辅导的参观、生态旅游、种植实践、绿化设计及家庭养花实习等活动,帮助人们丰富自然体验、建立热爱自然和关怀生态的态度、学习改善生态环境的基本技能;在有条件的地方组建生态教育中心、生态博物馆、儿童园艺活动中心、爱好者俱乐部,配置生态宣传车,开展各种综合性教育活动。发挥专业优势参与社会生态科普工作。承担各种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绿色企业、绿色机关、绿色商店建设活动的专业指导;配合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组办生态教育专栏及网站,开办“绿色论坛”和绿色咨询服务等等,广泛地开展国民生态教育。四是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形成节约环保光荣、浪费污染可耻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五是多层次地搭建政府与公众座谈的对话平台,尊重和支持人民群众和生态环保信息知情权、传播权和有关决策的参与权、监督权。六是创建和巩固生态教育基地。要不断总结生态教育先进的经验和规律,加以推广。要注重问题研究和课题引领,开展有深度和有力度的生态教育。有条件的地方要形成相对规范的生态教育教材,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教育。要创建和巩固一批生态教育基地,来带动更大范围内的生态教育工作。

二、构建环保长效机制,完善科技支撑体系

构建科学完善的节能环保长效机制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建设项目环保准入门槛和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排放标准,严格限制新上污染项目。坚决淘汰污染严重的项目和企业,引导布局分散的化工企业进入园区,实行集中管理、集中治污。二是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和大气污染治理,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切实加强水源地保护,确保饮用水安全。要把河湖治理作为重中之重,坚持科学治污、铁腕治污,确保完成根治河湖的阶段性目标。完善环境价格体系,提高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强化“排污者付费、治污者受益”的利益机制,实行区域生态补偿制度。三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要制定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的环保产业发展政策与环境标准。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环保,加快以节能环保为中心的技术改选,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参加全球环境科学综合研究,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科技支撑体系,加快高新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建设环保科技示范工程,培植一批环保产业,骨干企业。要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意识,把节能环保的要求贯穿于招商引资的全过程,努力做到择优引进,科学引进。四是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环保建设的力度,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激励机制,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环保投入机制。重点在城市污水、垃圾处理、集中供热、供气等市场化条件较好的领域推行政府特许经营制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推动企业成为节能环保的实施主体和投入主体,形成市场化、社会化运作的多方并举合力推进的投入格局。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为公众参与环保创造条件。改革环境保护监管体制,逐步完善“中央监察地方、地方监管单位、单位法定代表人负责”的监管机制。

三、大力推进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发展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是对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传统工业经济是由“资源―产品―废物和污染排放”所构成的单向物质流动的经济。循环经济则倡导建立在物质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模式,以资源输入减量化、延长产品和服务使用寿命、使废物再生资源化等为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基本上不生产或者少生产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末端处理。因此,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一是要坚持政策导向、价格调控和科技支持,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企业循环式生产、资源循环式利用。二是要坚持开发并重、节约优先。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鼓励发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等生态产业,加大以节能降耗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选力度,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三是要坚持资源的减量利用、循环使用和合理开发,实施以节能、节水、节地、节约矿产资源和原材料为重点的资源节约战略,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四是要搞好结构调整,推行清洁生产,彻底摒弃粗放经济增长模式,加快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资源节约型社会。要建立一批循环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若干循环城市和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及再生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发展标准化农业,搞好农家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膜等农业残留物综合利用,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四、积极推进生态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破坏农业可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和持续发展之目的。把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按照生态优化的规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一是要调整农业结构。要在生态农业建设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依靠农业新技术革命,按照品质优良、规模适度、布局合理、效益显著的目标要求,进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确保供需平衡的基础上,逐年提高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的比重,重点培育和发展无公害的水果、蔬菜、食用菌、花卉等经济作物,并形成优势产业。在农业生产方式上,充分考虑和利用种养业之间的链条循环关系,致力发展立体生态农业、庭院生态农业,逐步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和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现代农业。二是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要把生态农业建设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结合起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完善水利设施配套、建设标准化粮田、优化气象和病虫害测报系统、建立农业生产信息网络等措施,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在依法保护和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的前提下,做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工作,改善农村能源供给,治理工业“三废”,控制水土流失,防止水土污染,减少农业灾害。三是发展无公害农业、特色农业。重点围绕提高食物生产质量、食品营养和食品安全,控制常规化肥、农药的用量,扩大和推广生物良种、生物肥料、无残毒农药的使用面和技术应用;按照绿色食品质量认证体系的要求,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山野菜的生产和系列加工,努力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四是要全面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围绕建设生态农业的目标,制定相关政策,吸引企业和农民投身于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开发,把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同开辟农民就业新渠道、实现农产品价值和增值结合起来,鼓励采取“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和“订单农业”等多种经营方式,发展生态农业。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科研单位等进入生态农业建设和无公害食品加工销售领域,与生态农业建设基地和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关系。依靠生态农产品的物流,带动起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实现工农两业相互渗透和相互推动,促进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走出一条生态农业产业化和城乡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同步推进、兴业富民同时启动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子。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使生态农业的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五、推进文化旅游建设,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大力实施文化旅游产业带动战略,加快构建“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大发展”的格局,把文化旅游产业建成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一是要完善基础设施。要优先投资建设交通网络和主干线与旅游区(点)连接线的游道,完善旅游交通配套设施。在公路建设中,优先建设旅游区(点)所在的乡村。突出抓好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规划、保护、建设和管理,突出抓好景区景点建设。要按照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要求,抓好星级酒店、景区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功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要优化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建立健全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建立健全旅游投诉网络体系。二是要打造旅游精品。突出打造旅游品牌,在资源、要素和产业整合上做文章,把一些景区景点建成部级知名旅游景区。要努力开发满足境外游客需求的高端旅游产品,吸引境外高端游客。加快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加大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开发既有民族文化底蕴,又有时代特征的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大力开发旅游商品,要高度重视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流通销售工作,以传统旅游商品为基础,开发一批特色鲜明,便于携带且附加值高的旅游商品,建立和完善重点旅游区和旅游城市的游客集中购物场所,促进旅游购物快速发展。三是要突出文化旅游。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要加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力度,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加大旅游市场开拓力度,打造经典民族歌舞,充分展示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要始终坚持繁荣当地特色文化与培育壮大旅游产业并重,切实统筹规划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形成旅游与文化互促、互补、互兴的格局。要坚持把完善文化设施和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和发挥文化设施的旅游功能,完善博物馆、文化宫等文化设施,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和文化产业基地。要重视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加强对旅游景点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要创新旅游和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学习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结合当地文化旅游实际,大力推出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项目。要围绕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充分运用各种艺术手段、艺术方式,为游客提供构思新颖、制作大气的主题文化旅游晚会,丰富游客的文化旅游生活,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大力发展文化休闲式旅游业,逐步形成具有地方风格的文化旅游品牌,使广大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古代文化、民俗文化、长寿养生文化,体验民俗风情,追求健康,享受休闲。四是要提高旅游管理水平。整治旅游市场秩序,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理顺旅游管理体制,把最好的旅游资源用市场手段配置给最有实力、最有经验的战略投资者。改造提升商贸流通、餐饮娱乐、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加速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六、建设绿色商业流通,带动合理经济消费

生态文明必然会带来适度消费模式的选择,要大力发展流通产业的生态文明,把建设绿色商业流通、和谐商业流通、生态商圈作为现代流通产业的发展方向。流通业要在“三绿工程”(绿色市场、绿色通道、绿色消费)的基础上,不断推行绿色商品、绿色包装、绿色商业流通、和谐商业流通、生态商圈、未来商店等,使绿色商业的发展符合现代流通的发展方向。一是在制造业聚集区内,构建协同绿色物流配送中心。在充分发挥其生产制造方面核心优势的基础上,将绿色资源集中配置放在核心业务上,促进企业绿色产品的开发与质量的提高。同时,通过绿色物流外包,使制造商降低因拥有运输设备、仓库和其他绿色物流过程中所必须的投资。二是采用供应链管理,实现绿色流通业与制造企业的有效对接。供应链管理就是在原料采购、加工生产、分销配送及商品销售到顾客的整个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高效协同工作,实现高品质的用户服务,获得市场竞争优势。要利用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绿色商流、绿色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开展企业间的战略合作,打破传统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纵向一体化机制,实现横向一体化扩展企业策略。三是建设一批中高级绿色批发市场,构筑中高级绿色大市场格局。要规范发展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辐射全国的绿色商业、绿色流通批发市场,使其成为商品集散中心;切实改进经营方式,把现代市场营销理论引入绿色商业、绿色流通批发业的经营创新中。要推动现代批发业与绿色商业、绿色流通业的整合,通过降低绿色商业、绿色流通成本,减少中间环节费用来提高产品竞争力。四是着力打造良好消费环境,提升消费结构,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首先是引导企业开展节约电、水、煤、油和燃气等资源活动,严格执行各地制定的公共建筑室内温度标准,使用高效节能照明产品。其次是引导和支持企业在建设和改造中广泛采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引导节能环保厂商推介技术和产品,支持企业对耗能大的设备进行更新改造,降低消耗。再次是创造条件促进住房、汽车合理消费,大力开发旅游、休闲、文化、健身等经济消费项目。加快推进连锁超市、放心店建设。加大绿色商业、绿色流通市场整合、改造、提升力度。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城市绿色商业、绿色流通的大商场、大市场、大超市向农村延伸网络,促进农村市场的消费。鼓励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商业网点及家政、医疗、理发、洗染、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向社区延伸。加快推进便利经营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双进工程”。

七、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全面改善人居环境

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要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止污染,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状况。一是要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发展环保产业,加大节能环保投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二是要大力实施绿色林业行动,努力实现森林资源10年倍增计划,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结合农业结构调整,适度发展经济林,做到增绿又增收。三是要大力推进沿江两岸、沿海滩涂、破损山体和工矿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加强湿地保护和河湖管理。以创建国家生态市、环保模范城市和环境优美乡镇为活动载体,积极创建生态良好区域。

八、健全政策法律法规,规范生态体系建设

惟有环保规则成为既定的制度和法律,防污治污的综合性约束机制才能真正的在社会中全面建立起来。有了可以遵从的、具有强制效力的法律保驾,环保机关在全社会的管理、执法工作会更加顺利地开展,民众在生活中才能正确认清破坏生态的现象,从而自觉地监督、举报。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法律的高度,是始终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强有力保障。一是要积极推动《自然保护区法》、《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条例》的出台,加大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生物安全法》、《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和管理条例》、《农村环境保护条例》工作的力度。二是要积极推进《外来有害入侵物种环境安全管理办法》、《环保用微生物环境管理及卫生检疫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的制定,争取尽早向社会公布。三是要以贯彻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为突破口,加快制定生态补偿和自然资源税收政策。通过经济手段优化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区域产业结构,通过二次转移支付确保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但经济欠发达地区老百姓的基本利益,从而解决外部不经济性所带来的生活水平差距扩大化的问题。这也是按照环保历史性转变的要求,通过综合手段解决当前突出环境问题的主要方式。四是尽快建立和完善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着手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利用以及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包装特品等行业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等,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并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 戴维・伊斯顿著,王浦劬译: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3] 王玉庆: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M].求是,2004(14).

[4] 李连奎:加强生态道德教育 共建文明和谐社会[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8).

[5] 郭凯峰、周婷、戴晓伟:生态文明在中国城镇发展中的效能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20(5).

[6] 张俊杰、朱孔来、宋真伯:论建设生态文明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绿色农业发展前景范文9

一、提升战略高度,科学规划精品旅游线路。

朝天地处古蜀道咽喉,区内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路径短、景点多、价值大”等旅游基本要求,以曾家山、明月峡两大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重心,科学规划出南北两大旅游线路,逐步形成“广元小九寨,入川第一镇”的旅游格局。

一是以“生态”为依托,打造中国西部最大生态养生基地。曾家山景区平均海拔1400米,总面积51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74%,地质景观独特,享有“溶洞王国”、“石林洞乡”之美称。朝天区充分利用景区独特的山地自然生态资源优势,打响“曾家山”绿色生态品牌;同时,依托曾家山独特的气候优势,已成功举办四届“曾家山国际避暑节”,扩大了曾家山的影响面和知名度。曾家山已有“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多张名片。二是以“历史”为内涵,推进“中国道路交通历史博物馆”建设。明月峡蜀道是汉唐时期全国政治中心长安与西南地区相联系的重要驿道,是我国最古老的“国道”。朝天区充分挖掘“古国道”人文景观、民间传说等资源,将明月峡打造成为剑门蜀道三国文化旅游线上的重要品牌和旅游目的地。目前,明月峡景区已全面完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任务.

二、突出低碳特色,切实作优生态旅游文章。

生态旅游是现代世界各国非常流行的旅游方式,其提倡的“认识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的旅游概念是新世纪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该区在曾家山、明月峡等景区建设过程中,严格把握景区建设风格,全部使用节能环保绿色无污染材料,提升文化的品牌性,及时全面引进节能减排技术,形成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模式。

一是以生态环保为目标,建设低碳旅游景区。景区标识牌、游步道等采用环保建筑材料,涂料、填料等均使用无污染的绿色材料,建筑造型保持曾家山原生态风格。景区内采用生态厕所和环保车载式流动厕所,景区内产生垃圾全部打包后运送到景区外进行无公害处理,有效解决景区内各类污染问题。同时,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交通,曾家山、明月峡等景区人行道、停车场,均铺设石板路、植草路等生态自然路面,增强渗水、降温性能。目前已建成生态停车场1万多平方米,建成生态游步道近万米。

二是以产业互动为突破,发展生态绿色食品。依托曾家山“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绿色食品基地”等金字招牌,大力发展生态绿色食品。形成了以鸿琰公司为主的蔬菜龙头企业,组建了一批以协会为主的农村专合组织。在扩大曾家山蔬菜“量”的同时,大力提升其“质”,海椒、甘蓝、萝卜、土豆四大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曾家山蔬菜生产基地通过了四川省首批“绿色蔬菜生产基地”认证,萝卜、青椒等产品在第三届四川 中国西部博览会上获得“名优农产品”称号。景区饭店、旅游接待点均使用绿色健康原料,让游客吃上真正的绿色生态食品。

三是以特色“土味”为支撑,大力开发旅游特色项目。结合我区的旅游资源,在景区开展低碳旅游特色项目和活动。即:让游客住“土”屋,农户房屋保持原有风貌,充分体现川北高山民居风格特色;让游客吃“土”菜,推出曾家米珍、土腊肉、土鸡、酸菜豆花等极具地方特色的农家传统菜肴;让游客看“土”戏,深入挖掘地方民俗民间文化,开展抬花轿、狮舞、傩戏、山歌对唱等民俗文化表演活动;让游客购“土”货,对曾家米珍、土鸡、鲜竹笋等10多种农副土特产品进行了开发、包装,在场镇、景区建立农副土特产品专销点15家。

三、放大产业效应,充分发挥旅游富区作用。

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朝天区牢固树立统筹发展理念。

一是将旅游设施建设与民用设施建设相结合。整合“财力、人力、物力”三大要素,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统筹推进。截至目前,全区已投入旅游基础设施配套资金达2亿元以上,通往曾家山、明月峡、雪溪洞等重要景区的公路交通主干线均实现“硬化”和“黑色化”,完成省级以上重点景区公路改造45公里;供水、供电、通讯等一批旅游基础设施得到专项解决,由此推动景区周边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

二是将旅游产品开发与优化产业结构相结合。引进了一批蔬菜加工、食品加工、旅游产品加工企业落户我区,以曾家山绿色蔬菜生产基地、沙河核桃基地为企业生产第一车间,开发朝天核桃、火麻油、曾家米珍等体现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商品;并依托主要景区发展星级农家乐20余户,旅游商品专销店 10余家,从根本保障了农户生产有销路、企业生产有资源、旅游商品有供应。

三是将旅游项目开发和维护群众利益相结合。该区在旅游项目开发工作中既严格按政策办事,又充分考虑群众的利益,让农户充分享受旅游发展带来的成果,达到开发旅游项目与群众得实惠双赢的目的。截至11月底,全区接待游客78.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86亿元,旅游业继续呈现协调、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