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可持续发展策略集锦9篇

时间:2023-08-24 17:15:02

可持续发展策略

可持续发展策略范文1

    key 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nvironment; protection

1 可持续发展的丰富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是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可持续发展, 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 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 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可持续的3个主要特征: 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 其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生态持续是基础, 经济持续是条件, 社会持续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应该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 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 个人得到充分发展; 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 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 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 反之则应予摒弃。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为人类世界的发展指出了一条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为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思想模式。其实质就是把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紧密联系起来, 实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在发展中积极地解决环境问题, 既要推进人类发展, 又要促进自然和谐。主要表现在: 从以单纯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转向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发展, 从以物为本位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位(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的发展, 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 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 推动型的发展。

 

2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 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 是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 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 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1992 年6 月,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 会议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 并且要求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 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1994 年7 月4日, 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的第一个部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标志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发展观念的重大革命, 标志了它是一个有利于人类健康地走向21世纪的新的发展理念和行动纲领。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将会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3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资源方面: 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发展, 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 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 淡水资源紧缺。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 土地资源及矿产资源掠夺性破坏严重。维护地球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 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方面: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加强环境保护,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消除贫困、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4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有利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农业。

5 科学的发展观

    传统的发展观, 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 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简单地把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指标, 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 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 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 尽管人类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越来越多, 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却往往并不能随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 甚至出现危及未来生存的许多社会和环境问题。要解决这些历史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就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影响, 在发展观上进行不断的科学创新。

 

    科学的发展观要求的是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 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力, 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实现自然资源的持久利用, 实现社会的持久发展。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发展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从科学的发展观出发,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环境保护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如果在经济发展中不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消耗, 一味的拼资源、拼能源、高污染, 表面上看gdp是在增长, 但实际上如果把生态成本考虑进去, 也可能是负增长或者低增长。而生态环境的透支往往是要人类加倍偿还的。所以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极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落实到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来, 使我们的发展真正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 用科学的发展观统一思想、统领工作, 牢牢把握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才可能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 走上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 使我们国家更快、更好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我们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 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 决不能走人口增长失控、过度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旧路。要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 预防与治理结合, 减轻资源环境压力,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要大力发展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工业, 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为主体的生态农业, 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和“绿色服务”为标志的生态服务业。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 建成低投入、少污染、可循环的国民经济和节约型社会, 既保证当代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又为子孙后代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真正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从根本上看, 我国还没有完全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由于增长方式粗放,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 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从而加剧了能源、资源短缺的压力, 致使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矛盾与形势相当突出和严峻。

    如何才能不走弯路? 关键是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少、环境污染低、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方面, 要研究、开发和推广新能源、新材料, 广泛采用符合域情的污染治理技术和生态破坏恢复技术, 包括投资少、效益高的废水处理技术、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技术、固体废物的无害处理技术等, 全力推行清洁生产。另一方面, 要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 关闭、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 变传统工业“资源—生产—污染排放”的发展方式为“资源—生产—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方式, 促进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为特征的绿色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使其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护环境的最佳“结合点”。

6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必须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 积极地肩负起责任, 自觉地调整行为, 力求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 通过相互依赖、互惠互补, 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最终达到既改造自然, 又不破坏自然;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目标, 以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 逐步提高生活质量,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如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推进3个转变。

    6.1 发展观的转变

    长期以来, 人们都把gdp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指标, 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发展, 以gdp增长评价各国发展状况被普遍认同。在这种背景下, 相当多的人把gdp增长本身当作发展的目的和目标, 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在gdp快速增长掩盖下的某些缺陷, 如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合理, 城乡、工农、东西部之间发展差距拉大, 收入分配不公等。而且为了追求gdp的快速增长, 掠夺性开采资源、污染再大的项目也要大干快上, 导致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明确阐明了生产、生活、生态之间的关系和发展的根本目的。这一目的, 就是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包括满足人的生理、心理、文化、交往等的需要。我们不能为了满足物质方面的需要而损害其他方面的需要, 不能为了gdp的增长而损害环境和健康, 削弱社会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6.2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发展, 一般以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为主要增长方式, 以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为主要驱动力。我国目前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以及企业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快的状况, 应该说与此有关。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 从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两高两低”的传统增长方式转变到与之相反的“两低两高”的增长方式, 就要在发展的动力和手段上做好文章。

 

    6.3 人与自然关系的转变

    进入新世纪,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人类与自然之间不是谁战胜谁的问题, 而是和谐相处。面对未来发展的重重压力, 把“生态良好”纳入文明发展道路之中, 既体现了当代人的切身利益, 又关乎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 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十六大报告要求, “树立全民环保意识, 搞好生态保护和建没”。在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的同时, 我们必须保护环境, 包括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利用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 使发展保持在承载能力之内, 建设一个生态良好的小康社会。

7 实例

    深圳作为新兴城市, 在过去20年中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在今后的发展中, 深圳如何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快速发展, 决策者们意识到: 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 坚定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很少有人知道, 如今遐迩闻名的“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等旅游景点曾经是深圳机场的最佳选址。在国家环保局的支持下, 深圳有关部门毅然“忍痛割爱”, 放弃了这个相对投资省、施工易的预选方案, 确定了远离市区, 有很大可持续发展空间的黄田。而黄田机场, 也因为拥有广阔的可持续发展空间而被国家定为4个重点建设的国际货运中转机场。80年代中, 当深圳的外资项目大多是“满天星斗”时, “一轮明月”就主动找上门, 希望投资数十亿美元在深圳东部沿海地区建设一个每年可提炼数百万吨石油的炼油厂。所有的可行性分析都显示这是一个对深圳经济推动极大的项目, 唯有环保部门的结论是对东部沿海的环境有一定程度的污染。决策者当即一票否决。

    在深圳, “环保一票否决权”从建市之初就开始执行了。深圳明确规定: “凡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 必须先经过环保审批, 才能办理工商登记。”从1993年起, 深圳市政府每半年就要将最新的《投资导向目录》和“环境保护限制发展项目清单”一起, 严格将重污染项目拒之门外。目前, 全市有污染物排放的企业只占企业总数的10% , 万元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和固体废物产生量分别只有5.4 t和0.05 t, 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97年8月, 深圳跨进了首批“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之列。

 

    与某些“先污染, 后治理”的城市不同, 深圳一直将环保超前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融入城市的发展规划中。在深圳1995~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中, 有76%的非建筑用地被用作城市的生态用地, 以此建立起城市的环境背景—绿地生态系统。整个城市被分为9个规模不等、功能各异、配套齐全的组团, 各组团间及交通干线两侧分别设800~1000m和15~30m的绿化隔离带。这是一个横亘在老市区与新市区中间的一个宽800m、长4km的绿化带。随着特区建设的飞速发展, 当初的这片偏远之地变成寸土寸金, 不知道有多少房地产开发商打着这片地的主意, 但市领导不管谁的“条子”都不予理会, 最后, 这片土地进入人大通过的市规划国土法定图则, 以法律形式保护起来。接着, 市政府又投入巨资加以改造, 并正式取名为市中心公园。中心公园四周的楼盘纷纷打出“俯瞰中心公园”的口号, 沿中心公园的土地陡然升值, 环境与经济双赢的局面悄然浮现。

 

    深圳人已经意识到: 只要体制、政策对头, 经济高速增长并不难, 难的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 生态环境还保持一个良好的水平。

 

8 建议

    可持续发展是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才能成功的事业, 需要全民的参与, 更需要政府的引导。政府要通过对民主参与意识的启蒙与培育, 使公众通过民主渠道自觉参与到可持续发展建设中来。为保证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 要保障公众知情权, 定期将环境质量状况、污染和生态破坏态势, 以及政府的环境保护工作和其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工作通报社会各界, 提高政府行政和决策方面的透明度。并建立完备的信息系统, 通过咨询机构、大众信息网络和质询制度的建立, 便于公众及时适当地获取信息资源, 依据信息参与决策与监督。

    (2) 要强化政府与公众的联系, 形成政府与公众之间密切沟通与合作的纽带。政府要制定公众参与的指导原则、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技术和资金支持, 引导和推动公众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

 

    (3) 要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 从立法上明确公众参与的程序、公众表达意见的处理、公众意见的效力等, 强化公众参与。此外, 还应确立和完善公众提起环境诉讼的法制制度, 实现公民依法进行环境诉讼的权利等。

参考文献:

[ 1 ]  金瑞林.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可持续发展策略范文2

关键词:大学教育管理;可持续发展;策略;以人为本

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中,经济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如何能够谋求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策略逐渐深入人心,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开始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立足基础点。教育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动力支持,如何能够将可持续发展策略落实到实处显得尤为关键。就当前我国大学教育管理工作现状来看,可持续发展策略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应用其中,教育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创新,有助于推动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由此看来,加强大学教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尤为关键,有助于为后续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一大学教育管理概述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新时期教育体制不断改革深化,传统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展需求,迫切的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尤其是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高校为了谋求长远发展,就需要进一步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吸收更多时代元素,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提升大学教育管理成效[1]。争取全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协同运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基地建设和制度一体化。

二我国当前大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管理部门约束大

就当前我国大学教育管理工作现状来看,实际工作开展很大程度上受到行政管理部门的影响和制约。作为我国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教育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社会人才质量,而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成效偏低,管理模式较为单一、滞后。行政部门对于学校的管理体系和模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需要严格遵循上级主管部门出台的文件和要求开展教育教学的活动[2]。故此,导致当前我国大学教育管理体系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学校自身缺乏自主性。对于教师而言,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方面,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规划,都需要接受上级行政部门管理和审批,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内容需要重新修改,并在每学期末考核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效。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定期完成一些硬性的教学科研指标,承担着较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压力[3]。

(二)教学管理部门约束较多

教学管理部门约束是大学管理工作中较为普遍的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管理工作成效。很多高校内部教育部门为了抓进度而忽视了教学质量,盲目的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在并未进行实地调查基础上制定教学计划,致使后续教学活动未能有序开展。也正是这种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管理模式导致教师承担的教学压力过大,为了完成硬性教学指标,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完成教学任务上,忽视了教学质量的提升[4]。

(三)学科之间的壁垒较大

在大学教育管理工作开展中,作为其中关键所在,教学管理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都发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创新和优化。信息时代背景下,尽管为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但是相应的也为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同程度上的阻碍和影响,学科之间的壁垒变得越来越大。高校教学活动中,多数是模仿西方高校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专业化和精简,促使学生在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可能导致学科之间壁垒增加,致使学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畅,学生很难对大学知识体系全面掌握,知识构建上处于碎片化状态,与大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背离[5]。此外,学科之间的壁垒也会影响到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加之教职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在职称激励制度的影响下,致使绝大多数的教师开始注重自主研究,忽视跨学科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无论是在教育科研工作中还是教学中,都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和不足,无法应用系统化的教学方式,甚至可能造成学生的知识学习不充分,看问题更加片面,影响到学生的后续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意识不足

在大学教育管理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识匮乏问题尤为明显,致使新时期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难以得到有效的创新优化。首先,我国多数的高校仍然是采用终身教授制,这种制度很容易导致多数教师处于固步自封,安于现状的状态,止步于以往所获得的荣誉上,无法取得与以往相同的成绩,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较为陈旧,难以得到有效创新[6]。其次,学科之间的壁垒导致不同学科之间专业知识交流较为困难,教师无法站在宏观角度去开展跨学科交流活动,科研活动更多的是局限在本职工作上。最后,职称晋升制度和教师的薪酬待遇直接挂钩,所以很多教师为了谋求更大的利益,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开展科研活动和学术研究,并非是真正的对科研内容抱有浓厚的兴趣,最终即便是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狭隘的价值观将影响到教师的未来发展,与新时期大学教育管理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背离。

三大学教育管理可持续发展策略

从当前我国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来看,受到陈旧的管理思想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持续深化,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背离。故此,为了推动大学教育管理可持续发展,需要吸收更多的时代元素,创新教育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

(一)加强政府对大学教育管理的支持

为了能够在新时期推动大学教育管理可持续发展,需要迎合时展需要,创新大学教育管理理念,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7]。通过适当的行政放权,为大学教育管理提供更加自由的空间和机会,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创新教育管理理念,组织教育管理活动;分析大学校园管理现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学校师资力量,吸收更多的有经验教师优化考试内容,选择更合适的教材,实事求是,谋求可持续发展,提升大学教育管理成效。只有这样,大学教育管理工作才可以真正将可持续发展策略落实到实处,创造更大的价值。

(二)放宽大学教育管理的约束和控制

为了推动大学教育管理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放宽对大学教育管理的约束和控制[8]。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者和风向标的作用,在实际管理工作开展中提供引导作用,加强大学管理力度,根据自身教学水平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升教育管理成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迎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利用时代元素来创新大学教育管理模式,

(三)跨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打破学科壁垒

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应该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深入分析可持续发展要求,创新大学教育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切实提升大学教育管理质量和效率。就当前学科之间的壁垒问题来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部门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共同努力[9]。学校在教学内容安排和科目设计中,根据学科特性来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寻求学科之间的共同之处,为后续教师教学活动有序开展提供坚实的指导和参考。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树立正确的跨学科理念,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念,能够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强化跨学科之间的合作,能够从宏观角度去看待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认识观,养成良好的学习素养,为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师需要定期接受培训和考核,有针对性的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开展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中,加强跨学科合作和交流,吸收他人的优秀所在,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10]。同时,还可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促使学生可以在无形中养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迎合社会发展需要,提升未来就业优势。

(五)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

大学生即将踏入社会,就当前激烈的就业市场现状来看,在大学教育管理中,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切实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根据市场发展需求设置专业,规划专业内容,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机会,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培养更多社会所需的综合型人才。

四结论

综上所述,大学教育管理工作决定了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新时期为了迎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应注重教育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创新,争取学校、社会和学生共同努力,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恒仲.教育管理对大学生个性发展支撑效能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3,24(4):54-56.

[2]翁建全,许萌,金红卫等.教育管理创新与青年教师素养的关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4):80-82.

[3]施佳维.大学教育管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22):248-249.

[4]丁龙.当前中小学教育管理中亟待关注的几个问题[J].教育探索,2014,24(4):69-70.

[5]张丽.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5,22(16):172-172,173.

[6]陈霞玲,马陆亭.中国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制度设计——美加德日四国公立高等教育管理对中国的启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6):99-105.

[7]郭华.生态视野下的区域教育管理问题研究——以南京市玄武区为考察个案[D].苏州大学,2014.

[8]赵宏,关刘君.基于IFE和EFE矩阵的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6,24(9):87-92.

[9]计卫舸,曹家麟,董慧等.基于学术力的高校可持续发展动力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4,14(7):74-79.

可持续发展策略范文3

部分保险公司为迅速抢占新兴市场份额,为了眼前利润,在行业竞争中采取粗放式的经营的竞争策略,以追求保费收入作为首要目标。没有将服务质量提上去,缺乏公司长期发展的观点,市场短期行为和投机主义存在。部分保险营销员素质低下,为了自身利益,对一些赔偿恶意拒赔,造成保险市场缺乏诚信,危及到整个市场。

二、保险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1.完善保险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市场行为监管、公司治理监管、偿付能力监管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保险企业经营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显著特点就是资产负债管理的特殊性,保险监管应该在资产负债管理监管上双管齐下,既鼓励保险企业负债(业务)方面又好又快发展,又要为巨额的保险资金运用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既对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产品销售、理赔服务等负债管理环节严格监管,更要对保险公司在资金运用、市场并购等资产管理环节严加把关。

2.保险自身产品创新保险业为适应当前市场竞争的需求,必须以市场险种创新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针对当前风险保障需求的改变,保险业应适时地推出有特色的、技术含量高的和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险种,尤其是各类责任险和高科技产品的特殊保险,对旧险种加以革新,进行升级改进,以适应国内国际业务条款的并轨,确保保险业快速适应国际市场,完善国内国际接轨的步伐,实现保险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3.加强保险业人才队伍建设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任何企业经营战略发展都离不开称职的人,人才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特别是对保险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事业来说,能否吸引、培养和留住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影响行业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1)保险业要实施人才兴业战略,监管、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和保险营销在保险业可持续健康发展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确保监管人才成为保险业发展及风险防范的有力保障;经营管理人员所做的决策成为保险业科学持续发展的指导方向;专业技术人员为保险品种和管理不断创新,推动保险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有力支撑;保险营销人才队伍成为增强社会保险意识,让更多的人了解保险业重要性的主要渠道。

(2)完善和创新保险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保险业要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保险业是一个朝阳行业,为高素质人才施展才干提供了广阔空间,应引导和教育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大力实施人才兴业战略,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发扬拼搏奉献精神、艰苦创业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诚实守信精神,建立科学的、市场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和考评管理体制,用制度选人、制度用人、制度管人、制度留人。

三、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策略范文4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到当代人的需求,又考虑到子孙后代需要,既要确保林业物质生产的可持续增长,又要维持并持续改善社会对森林生态环境不断提高的需求。整体上来看,我国的林业生产、发展还处于劳动密集发展阶段,林业的生产、培育均比较分散,技术含量不高,森林资源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林业的产业化水平较低,林业生态质量较差,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林业的生态、经济功能,就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制定相应的发展对策,以促进林业可持续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

2促进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2.1优化森林资源结构

森林资源结构优化是一项复杂的、持续的、长期的工程,各地应该针对当地林业资源条件、社会发展及经济建设的需要,调整林种结构,重点对商品林实施集约化培育、经营,切切实实地提高林分的产量、质量,比如对于针叶林分布比较广的地区,要适当压缩,以提高本地区林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加大生态林的保护力度,建立完善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逐步优化、调整林业树种结构,多培育、种植生态防护效果较好的树种;实施林木良种培育工程,抓好林木种苗建设,建立种类齐全、高标准的林业生产基地、退耕还林。不断扩大森林绿化面积,重点做好“中幼林”抚育间伐工作,并按照林种的功能实施定向培育,促进特色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2.2促进林业产业结构升级

立足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实际,以当前的林业资源作为基础,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现代科技发展成果,改变传统的粗加工发展模式,积极发展林业第一产业,大力发展林业第二、第三产业,促进实现林业产业、林业生态协调发展的目标;优化林业产业布局,各地要结合本地特色林种、资源的特点,创造更多的林业产值增长点,重点发展林产品深加工产业,提高林木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转变林业经营管理的模式,实施林业的分类管理、经营,提高林产品的技术含量,实施“树种”的生态技术创新,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穿到整个林业的生产、管理以及发展过程中,实现林业生态效益与林业经济效益的“双赢”。

2.3建立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

林业生态建设需要进行长远的规划,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求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加大林业生态保护力度,各地要立足本地林业资源优势,协调好生态林业、生态农业以及生态旅游业的共同发展,实施林业生态治理工程,加快林业生态系统的修复速度,全面实施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物种资源保护体系,打造高效、高端、高水平的林业产业链;制定区域性林业产业保护性开发战略规划,按照林业功能实施分类、分区经营,重点保护区域要严禁采伐,主伐区域采伐也要进行科学、合理、计划性采伐,提高人工林的比例,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发展。

2.4加大林业产业政策扶持力度

林业具有公共产品的特点,其经济效益往往并不显著,但是,在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优化人类生存环境方面却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林业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从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扶持,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育林、护林工作中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保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明确森立资源所有权归属于国家的前提下,积极探索私有林业发展的模式,制定优惠的政策,促进私有林业的快速发展。要完善林业产权制度,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能够合理地流转;建立、完善林业生态补偿导向机制,调节好受益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益”关系,促进私有林业建设、生态林建设的良性循环。

3结语

可持续发展策略范文5

关键词: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策略

1 林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1.1 森林是陆地生态环境系统的主体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固土保水、缓解温室效应、防风固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林业生态的成效直接影响到整个生态环境的成果。

1.2 林业生产可以促进能源结构优化

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加剧,如何使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不可再生能源,从而优化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当下我国正在逐步的从林业生产中研发林业生物质能源,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3 科学的林业生产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

森林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资源,通过开展合理的林业生产可以满足森林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从而进一步满足人们对于森林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1.4 林业是开展生态文化建设的主阵地

生态文化的发展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但是由于生态文化较为抽象,为此难以被大众接受。但是通过林业生产这一物质化的媒介,借助于林业的保护、开发以及利用过程就可以让人们了解到环境保护的意义及途径,从而树立正确、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氛围。

2 基于林业生态考虑的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策略

2.1 实施“科技兴林”战略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指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同时也指对环境、能源的保护,为此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为此在开展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要将其与科技进步有机结合,借助于科技的力量来推动经济发展,从而有力地改善过去发展模式对环境的破坏,同时减少粗放式发展给生态建设带来的破坏与压力。实施“科技兴林”战略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不断地建立健全林业科技创新体制,通过科技创新满足市场需求及经济效益的提升,从而形成科技型林业生产及发展模式;深化对林业生态系统的研究,通过强化与完善监测管理工作,及时的掌控林业生态系统的各项指标,从而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及管理水平;进行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将林业生产与科学研究、科技创新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推动林业生产相关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多种形式对新技术进行推广,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例如,鼓励技术转让形式、技术承包、提供技术服务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引进优良树种来调整树种结构,同时借助于先进的栽培技术来提升树苗的培育水平。最后还要不断地革新木材的砍伐、加工及制造技术,从而完善木材工业发展,减少木材的消耗及浪费,有效地提升林业生产经济效益及市场竞争力。

2.2 林业生产中注重自然保护

实施自然保护的最终目的是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及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和保护。自然保护主要是保护稀有树种,从而保持林业资源的平稳。

2.3 林业生产中实行分类管理

在林业生产中进行分类管理就是基于林木在原料供给、改善生态、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不同功能,以自然特征为界限进行森林分区,从而达到提升管理效率的目的。在开展林业分类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强化林业计划体系建设,从而完善其对于森林资源建设、开发及利用的指导及约束效能,保证林业供给、林业生态以及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

2.4 实行退耕还林

实行退耕还林不仅可以有效地扩大林业面积、防止土地沙漠化及水土流失,同时还能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此是一种一举多得的发展策略。

2.5 实行合理采伐

为了尽量避免对林业生态的破坏,在进行林业生产中要坚持合理采伐这一重要原则。具体实施中可以将合理采伐分为3大层次:第一层次是要对森林的数目种类、数量、搭配等进行综合考虑,从而保证森林资源的多样性、共生性、互补性;第二层次是要基于森林自然景观、风倒以及自然燃烧等现象,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保护森林树木的成长。例如,可以通过病虫害预防、清除林下植物等。第三层次是借助于风倒来构造适当的林隙与林窗,从而加速森林成长。

2.6 优化林业生产结构

实施林业生产结构优化不仅是满足社会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林业生产经济效益的需求,为此要深入开展林业生产结构优化。开展林业生产结构优化的原则为“保优、促新、联动”,具体来讲就是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借助于发展新型产业、培育新品种、开展深加工等方式来提升附加值及竞争力。要加快林业生产结构的优化要从不同产业角度来分析:从第三产业来看,要通过合理的种植花卉、开展旅游等产业来带动其它产业发展;从第二产业来看要不断地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及加工新技术的革新,从而将加工转向共层次的综合经济加工;从第一产业来看要加快速生林、防护林以及名贵特级经济林的种植,并重视短周期工业及其它原料林的建设。

3 结语

林业生产作为与人们的生活及生产息息相关的重要产业,为此在进行林业生态背景下的林业生产经营的可持续发展要从满足社会需求、保持生态平衡以及满足建设需要3方面予以考虑,从而有效地促进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国家环境质量的提升。林业生产只有不断地优化产业结构,才能提升经济效益及市场竞争力,避免大面积毁林来追求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郭鹏飞.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林业生态建设[J].甘肃林业科技,2009(4)

可持续发展策略范文6

关键词:安顺市 图书馆 可持续发展 策略

一、申请政府支持是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

所谓政府支持,就是对图书馆发展所需要的政策、制度、人才、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安顺图书馆事业这几年发展与安顺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分不开。近些年来,安顺市政府从城市文化发展战略出发,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几项有关安顺地区总分馆发展体制和图书馆之城建设的文件,从政策方面给予了图书馆发展的制度条件。同时,逐年增长的购书经费,又夯实了图书馆赖于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安顺市图书馆虽然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但是未来的路还很长,所以我们还需要政府继续给予支持,稳步加大各种投入力度,特别是要让这种支持制度化、法制化,因为政府的支持是城市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最大的动力。

二、改革与创新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首先要创新发展观念,科学规划图书馆事业。安顺城市公共图书馆网络的发展,得益于最初制定的并得到市政府批复的《安顺市建设图书馆之城实施方案》。按照《安顺市建设图书馆之城实施方案》,公共图书馆是安顺图书馆之城建设的基本力量,以安顺图书馆为龙头,构建市、镇(街)、村(社区)三级公共图书馆网络。其中,市和镇(街)级图书馆以地方财政投入为主要形式,尽量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和捐赠;村(社区)级图书馆基层网点引导采取多种途径如冠名、合建等方式加快建设。根据这一方案的科学规划,并通过逐步实施,安顺城市图书馆在过去的几年里,稳步推进,已初步建成了安顺地区的图书馆集群网络体系。

其次需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服务模式。比如延长开放时间。传统的开放时间往往会与读者的休息时间有冲突,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可以采取延长开放时间或者调整开放时间的方法来满足读者的需求。或者开展馆外服务,扩大服务空间。中心馆应积极与企业、社区合作,开展图书流动车上门服务。在完善目前已有的百个服务点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的服务点,充分发挥流动图书馆的作用。也可以积极打造服务品牌。“安顺读书节”“市民学堂”“安顺动漫节”系列活动,“我为市民讲一课”公益课堂等,都已经成为安顺图书馆重要的服务品牌。同时,根据读者不断变化的需要和地方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开辟新的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不断培育新的服务品牌,并积极发挥这些服务品牌优势,使其服务效果覆盖整个安顺地区。

三、构建服务体系、创新发展模式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这就需要我们强化技术支持,完善集群化管理平台。依托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系统,构筑全市图书馆的共享信息平台,不仅要实现“通借通还”外,还要努力实现“联合采购”“集中编目”“整体服务”等功能,盘活全市现有图书馆资源存量,真正形成“中心带动基层”的图书馆共同发展格局。

拓展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提高基层图书馆服务能力。大力推进共享工程分中心、基层中心和基层服务点三级网络建设,将数字资源服务延伸到镇村、社区、企业、中小学学校、医院、机关、部队、监狱、幼儿园等各类型的基层服务点。

四、另外也需要我们借助社会力量发展图书馆事业

依靠社会力量来办馆是图书馆寻求发展空间和发展动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的地区。过去,我们谈到社会力量办图书馆事业,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寻求有钱人士或企业的赞助,以捐赠的方式得到图书馆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或设备。现在,我们要改变社会办图书馆的传统思维,以市场经济的观念来发展图书馆产业,实现图书馆事业与社会团体或个人的双赢。安顺作为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社会对办文化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有很多企业或个人对参与图书馆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

五、提升人力资源水平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安顺图书馆这几年的发展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人才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础。我们通过采取向外引进人才、向内提高人才智力与能力的方法来改善图书馆队伍的结构,提升整个人力资源水平。人才是发展的保障,特别是图书馆,对人才的需求还很大,尤其是一些基层分馆,人才往往成为图书馆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图书馆之城建设,中心馆固然重要,而遍布各个镇和村、社区的图书馆的共同发展才是真正的繁荣景象。因此,与引进人才同样重要的是对分馆人员业务能力和服务能力的培训与提高,从专业基础知识、读者活动的开展、业务系统的使用与操作等方面开展培训,使其逐步满足总分馆业务的发展需要。

此外也需要我们深入改革用人机制,在广泛引进人才和提升图书馆人力资源水平的同时,还要努力完善用人机制,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效益。目前,安顺市文化系统的事业单位正进行人事体制改革,以进一步优化图书馆用人机制,具体做法:第一,实行全员聘用制,因事设岗而不是因人设岗,允许低职高聘,同时根据业务需要实行项目聘用制、外聘制、兼职制、签约制、义工制等多种辅助用工制度。第二,严格实行岗位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员工在明确岗位责任的情况下,在合同期内必须完成该岗位所要达到的目标。第三,实行竞争上岗。本着“以竞争释放潜能、以流动产生优化、以管理创造价值”的人事管理理念,在图书馆工作中全面推进“绩效管理、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管理模式。第四,实施绩效管理和考核制度。对员工岗位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定期考核,考核的结果作为下一期聘任的重要依据,严重者将会面临待岗甚至落聘的情况。

参考文献:

可持续发展策略范文7

关键词:营林生产;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有效策略

收稿日期:20151230

作者简介:许日范(1963―),男,朝鲜族,主要从事营林生产工作。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3014402

1引言

营林生产可持续发展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在进行林业管理中注意协调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关系,促使两者可持续发展,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其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JP3]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P]

2.1可持续发展的概述

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经济、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经济方面是指资源、资金、人均收入、效益增长等方面持续发展;生态方面是指生态还原力、自我调节能力、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等方面的持续发展;社会方面是人口总数、生活方式、社会稳定性、体制建设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1]。

2.2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从营林生产和林业生态的性质和特征来看,营林生产可持续发展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营林生产可持续发展是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营林生产做到位,并且与时俱进,才能使营林生产紧跟时代步伐,合理生产、科学经营,扩大森林规模,提高营林经济,促进林业生态持续发展,国家经济水平稳步上升;反之,营林生产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林业生态,未做到与时俱进,短期内营林生产的确能够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且不会给林业生态带来较大危害,但长此以往,林业生态被破坏,营林生产将无法持续进行,相应的经济效益也会逐渐降低[2]。所以,营林生产可持续发展,支撑着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而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维护着营林生态可持续发展。

[BT(1]3[ZK(]促进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ZK)][BT)]

基于以上对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了解,可以确定两者协调发展是非常有益的。那么,如何促进两者可持续发展呢?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3.1优化产业结构

实现我国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优化调整森林产业结构,即林业产品结构、林业经济结构适时调整和优化,如此可以促进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协调发展。

3.1.1优化种植产品

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生态环境、经济条件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为了使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需要进行营林品种市场调研工作,选择适合的营林品种,与此同时,积极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科学、合理的进行苗木栽培,提高树苗成活率,促使树木良好成长,促进营林生产,维持林业生态。

3.1.2注重产品开发

营林生产的最终目的是获得经济效益,为了达成这一目的,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结合当前木材或板材市场实际情况及发展趋势,合理的开发和升级林木产品和精加工产品,并注意控制产品质量,提升林木产品价格。就以我国一次性筷子生产来说,其浪费大量林业资源,对其合理规划与调整,制造精致的、特色的、环保的筷子,不仅可以提高筷子价格,还可以节约林业资源。

3.1.3开发林业旅游

在旅游越来越受人们青睐的情况下,开发林业旅游,将林业与旅游结合在一起,营造自然环境、创设花圃园艺、搭建原木休闲区等,可以吸引人们进行林业旅游,同样会创造经济效益,促进林业生态持续发展[3]。

3.2加大科技投入

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的正确引入与运用,同样可以支持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加大林业科技理论的投入,促使科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营林生产进行调整与优化,可以使营林生产合理化展开,也能提升经济效益,促进林业生态持续发展。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进行林木种植和林木产品生产,可以提高林木资源的利用率、提升营林生产空间,使营林生产持续进行,林业生态持续发展。所以,结合林业实际情况,将科学技术正确地、合理地、有效地运用到营林生产中,优化营林生产的同时,注意协调营林生态,如此可以促进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持续发展。

3.3健全法律法规

造成我国当前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现状不佳的原因之一是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营林生产无人管理,乱砍乱伐、肆意放牧等现象频频发生,造成林木破坏严重,既不能合理的进行林木产品生产,又阻碍了林业生态良好发展。所以,在促进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持续发展之际,应当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1)强化相关部门人员的林业保护意识。在我国大力提倡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今天,应当通过宣传林业保护及开展培训,强化林业相关部门人员的林业保护意识,使其能够充分意识到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与自身、社会、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从而积极投入到林业管理工作当中。

[JP3](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在林业保护意识增强的情况下,相关部门应当正确审视营林生产可持续发展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进而从大局出发,分析林业相关法律法规的不足之处,进而有针对性的弥补和完善林业相关法律法规,使其能够有效约束营林生产、林业管理等工作,促进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4]。[JP]

4结语

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但从我国林业管理实际情况来看,滥砍乱伐、肆意放牧等情况依然存在。为了解决类似问题,促进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持续发展,应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和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改善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促进两者协调、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守成.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刍议[J].才智,2011(34):12.

[2] 沈延平.探讨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3(3):94~94.

可持续发展策略范文8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幼儿教育;可持续发展;身心健康

幼儿教育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基础阶段,对于一个人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这就需要幼儿园在教育活动开展中,能够站在社会前沿角度去看待,重新审视幼儿教育,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切实提升幼儿教育成效。相较于城市幼儿园而言,农村的幼儿园办学条件较差,教育水平偏低,对于前沿新式教育理念吸收和运用不充分,教育成效偏低。如何能够推动农村幼儿园长远发展,是我国教育面向现代化的一个必然趋势,需要予以高度关注和重视。由此看来,加强农村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十分必要,有助于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一、健全和完善教育制度,制定可持续发展目标

农村幼儿园相较于城市幼儿园,有很多幼儿均是留守儿童,根据这种实际情况,健全和完善幼儿园教育制度,确定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基础所在。农村幼儿园需要坚持“引领成长,塑造未来”的办学宗旨,能够以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主,真正去关心幼儿、呵护幼儿,为幼儿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能够热情地去对待每一个幼儿,蹲下来与幼儿进行深入的内心交流,实现情感的交流,促使幼儿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教育教学中获得更大的主动,取得更加突出的成效。教师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执行者和组织者,需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以爱岗敬业的精神和职业操守,切实提升农村幼儿园教育水平,推动农村幼儿园持续发展。基于此,幼儿园应该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尊重教师的教育教学引导地位,善于挖掘和发现幼儿教师的长处,充分展现教师的自我价值,营造和谐、平等的教育氛围。幼儿园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激励措施帮助教师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寻求更深层次的精神体验,展现自我价值。也可以通过举行师德演讲比赛,以此来激发幼儿教师的职业精神,具备更高水平的道德素养,有针对性地提高幼儿教师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真正做到幼儿教师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去关怀、呵护幼儿。通过演讲比赛,教师身上以往所埋没的闪光点将得到挖掘,并且在教师之间相互的对比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此外,通过实际生活中鲜活的教师实例,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幼儿教师积极向上的兴趣,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

二、加强课题研究,提升可持续发展办学质量

幼儿园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提升,同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首先,幼儿园应该坚持幼儿中心地位,创新教学模式,努力营造有助于幼儿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加强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沟通,促使幼儿在教师的陪伴下吸收知识,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幼儿自主学习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适当予以指导和点拨,积极参与其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其次,立足于幼儿园办学根本,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结合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研,包括课堂教学内容的导入,新式教学方法的创新,在长期的科研中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提升和完善自我,并将最终的研究成果反映到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教学行为的反思,注重课后实践,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教学中的优势和弊端,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寻求解决办法,优化课堂教学。幼儿园应给予教师申报课题研究的机会,鼓励幼儿教师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结合实际教学内容,打造更具特色的幼儿园课题。诸如,在幼儿园内部开展纸艺活动,每周组织一次交流活动,每月一次教研活动,并且在每学年结束后总结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紧紧围绕纸艺活动,有助于整合教育资源,调动幼儿积极性,使日常教学活动获得更加充分的指导和帮助。

三、注重师资培训,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应该注重教师教学水平的培训,将终身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促使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通过教师自学和集中交流方式,或是定期参与学术交流,提升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教育水平。只有在不断学习中,教师才能具备长远发展的动力,真正在学习中获得创新、获得发展,提升教学工作水平。组织原本培训和网上培训,有针对性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培训的本质目的是为了推动幼儿园持续发展,培训内容针对性较强,可以帮助教师有效整合理论内容和实践工作,在实践、研究和提高中积累经验,形成一个学习和提升的良性循环,切实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四、结语

在新时期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背景下,农村幼儿园为了谋求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办学理念、办学制度和办学模式,教育面向现代化,注重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引入,着重提高幼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呵护幼儿、关心幼儿,促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推动农村幼儿园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邦芹.农村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策略初探[J].教育观察(中旬),2014(7):11-12.

[2]孙静.促进农村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策略[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4(12):21.

可持续发展策略范文9

关键词:校园足球;体育;可持续发展;足球后备人才

中图分类号:G843;G633.96;G6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1-0030-01

中小学校园足球,是在我国足球后备人才严重匮乏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发展至今,中小学校园足球已经成为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补充及有效载体。相关研究表明,中小学校园足球的开展,最终需要达到如下两个重要目标:一是有效改善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二是培养更多优秀的足球后备人才。为促进我国中小学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及一线体育教师,纷纷对此进行研究。本文针对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学现状,提出促进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策略。

一、提高试点学校领导的重视度

为促进中小学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试点学校的领导对校园足球的开展必须给予更多的重视。开展校园足球的试点学校领导,必须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应该充分认识到:校园足球的开展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是关乎我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大事。试点学校的领导应认真阅读《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并深入理解相P内容。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组织开展校园足球活动,让校园足球真正在中小学有效开展和普及开来,提高中小学生的身心素质。

二、积极营造校园足球文化氛围

为促进中小学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相关学校应在校园内积极采取相关手段,营造良好的校园足球文化氛围。要通过校园足球文化氛围的营造,不断提升中小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基于此种情况,每所试点学校均需在校园足球文化氛围的营造方面多下功夫。例如,学校在正常足球课的基础上,还应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足球比赛、组织足球知识问答竞赛、组织足球文化的宣传等。相关活动的组织,能够营造良好的足球文化氛围。

三、培养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

在我国,部分中小学生对足球运动未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为促进我国中小学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应积极培养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学习兴趣。而要培养中小学生的足球学习兴趣,足球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足球教师应改变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多地采取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分层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更为活泼的教学模式,能够营造快乐的足球教学氛围,从而稳步提升学生的足球学习兴趣。只有中小学生真正对足球学习产生兴趣,校园足球才能持续地开展下去。

四、加强足球教师队伍的建设

当前我国正大力提倡校园足球,但遗憾的是,很多中小学的足球教师专业素养并不过硬,甚至还有部分中小学严重缺乏足球教师。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促进我国中小学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困难重重。为促进中小学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应在中小学足球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多下功夫。比如,积极加强中小学足球教师培训,不断提升中小学足球教师的专业素养等。一些足球教师匮乏的学校,应当积极招聘一些专业素养较高的足球教师。这些措施的实施,可有效促进中小学足球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中小学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

五、相关部门应不断加强监督

中小学校园足球的开展是一个系统、长远的工程,无法做到一蹴而就。为促进我国中小学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应对校园足球的开展进行监督,促使试点学校更好地开展校园足球。目前部分学校仍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对国家倡导的校园足球活动并未予以足够重视。为避免部分学校走形式,相关部门尤其是体育局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中小学的校园足球开展情况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有学校未认真开展校园足球,必须勒令整改。这样的做法,有利于促进我国中小学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

六、获得更多家长的积极支持

当前很多中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大都抱有极大的期望。面对激烈的学习竞争,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文化课学习,而对于足球学习却很少支持。受到家长的长期影响,部分中小学生也往往失去足球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基于此种情况,为促进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学校还需要多做家长的工作,让家长了解开展校园足球的真正意义。如果家长真正想通,真正支持校园足球的开展,则校园足球就能可持续地开展下去,取得预期成效。

七、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促进我国中小学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试点学校领导的重视度,积极营造校园足球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加强足球教师队伍的建设,相关部门应不断加强监督,同时还要获得更多家长的积极支持。只要能认真做好上述几点,相信中小学校园足球定然会得到更好的、可持续的发展。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会稳步提升,我国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质量也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张廷安.我国校园足球未来发展中应当确立的科学发展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01).

[2]何强.校园足球热的冷思考[J].体育学刊,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