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大学生信息技术集锦9篇

时间:2022-02-07 16:33:10

大学生信息技术

大学生信息技术范文1

关键词: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网络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3-9477-02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raining University Students Self-learning Ability

ZHANG Ya-zhen1, LI Jian2

(1.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nter, Jiujiang University, Jiujiang 332005, China; 2.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Jiujiang University, Jiujiang 332005, China)

Abstract: Self-learning is today a major theme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 this paper,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the new concept of self-learning ability, profound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the important role of self-learning ability, and further given the appropriate mode of learning.

Key words: self-learn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etwork

在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信息高速公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工作方式,并促进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个性化、网络化。在这个信息时代,要求大学生学会利用信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学会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学会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等。

1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

1.1 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主要包括自我监控学习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交流、协作能力。其中自我监控学习能力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指“学生对所从事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与控制的能力” 。自我监控学习能力包括确定学习任务与目标的能力、制定学习计划的能力、选择学习方法的能力、管理学习时间的能力、调节学习态度的能力、执行学习计划的能力、反馈与分析学习效果的能力、实施补救措施的能力等。信息处理能力包括阅读能力、信息能力、理解力、记忆力、质疑探究能力等。运用知识的能力强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在大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地位,大学生的学业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自主学习水平。第一,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已经有了更大的自主把握、自主选择的空间。大学生除了完成学校指令的学习任务外,可以自由地随时转换学习场所,安排学习内容。对于大学生而言,根据自身实际,合理地把握学习过程的空间结构,科学地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有序地安排学习的时间结构,更加合理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二,随着学习化社会的逐步形成,学习不仅是人生历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而是伴随人的一生的过程。不断地适应社会生活,不断地充实自己,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有选择地学习,自己高效率地学习,不断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1.2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以自主学习能力为基础,强调学生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式以及认知工具的能力,并且以信息能力为核心。信息能力主要是指获取信息能力、处理信息能力、传播信息能力等。获取信息能力是指学生根据的一定的学习目标,能熟练地使用信息检索工具来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料与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能力是指学生具有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记忆、鉴别遴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传播信息能力是指学生具备把经过思维加工后再把信息传递出去的能力。

2 信息技术对自主学习的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的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对教与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2.1 信息技术为自主学习提供认知工具

信息技术能够为自主学习者提供多样的认知工具。钟志贤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的“认知工具”作用是指学生借助信息技术,通过积极参与,获得充分的感知信息,激活思维、想象,引导分析、抽象、综合,促使理解、内化、转化,产生意义建构。从而促进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以网络和多媒体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认知工具。基于网络的认知工具主要有:Explorer 、E-mail 、BBS、论坛聊天室等。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认知工具更好地帮助他们自主完成认知活动。同时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图文音像并茂的学习资源,易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为学习者实现探索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有可能使学习者真正达到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2.2 信息技术为自主学习提供交流平台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学习过程中的交流是必须的,即所谓的“会话”,是进行知识意义建构的催化剂。我们提倡自主学习,但自主学习不是自学,也就是说自主学习不是一种完全独立和孤立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半独立性的学习,它首先需要学习环境中有组织良好的反馈系统,来帮助学生做出自我决策。同时,它需要学习环境提供促进学习者之间进行交流、讨论与协作的手、段策略和氛围。在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方面,信息技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网络通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的工具,更是一种交流中介,它能够为同学之间、同学与教师之间共享与交流不同观点、看法提供机会使“会话”和“协商”顺利进行。在网络环境中,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每一个学习者在自主进行意义建构的基础上,先进行内部协商(即和自身辩论哪一种观点正确),然后相互协商,小组讨论、交流,对当前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做出分析和评论。通过反馈,及时调整学生进度和计划,更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引导,最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自主学习的设计模式

在自主学习方式中,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对学习资源的设计和对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信息技术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种支持不只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可能,一种潜在的优势,而且使学生能更加有效地利用这些便利的条件进行自主学习。主要的学习设计模式有:

3.1 基于WEB的探究性学习。

探究式学习思想最早由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后来美国学者萨奇曼将其进一步发展。萨奇曼认为在教学中可以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科学家面对疑难情境,搜集加工所需要的资料,最后达成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成为探究策略的基础。例如,教师可能根据学生的特点,通过INTERNET向学生一些问题,并要求学生解答。与此同时提供大量的、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资源供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查阅。另外还设有专门的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提供帮助。给学生的帮助并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给以适当的启发或提示。这种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3.2 协作式学习

协作式学习是一种既适合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又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学习模式。协作学习被看作是为多个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这种机会显然将对问题的深化理解、知识的掌握运用和能力的训练提高大有裨益。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恰恰能够实现这一要求。模式设计以学习者的“学”为中心,模式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叉,教学设计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要不断对软件系统的评价和调整进行改进,要渗透到软件分析、设计、开发和使用的每一个环节。设计的步骤,包括分析学习者特点、开展协作环境设计、协作活动设计等方面。对协作式学习效果的评价,是完善协作式学习模式的重要措施。要及时了解协作式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协作学习的能力、对协作集体所做的贡献、是否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构建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以实现形成对知识的意义构建学习的最终目的。具体方法如学习者自我评价、协作小组内对学习者的评价、教师对学习者的评价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

4 结束语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既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又提高大学生素质,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潜能和能动性,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养成创造性人格,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形成大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可能性,而信息技术在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运用,既优化师生关系,而且也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统一;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统一;重视个性差异,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王升.主体参与型教学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 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高文著.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大学生信息技术范文2

【关键词】网络技术;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

当前阶段,学生的学习生活离不开信息活动。基于此发展背景下,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信息能力与信息素养,只有这样才可以适应经济市场的人才需求。但是,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信息安全性、信息爆炸等不断加剧,加之大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十分容易出现违法犯罪的错误。因此,落实好网络技术环境下的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至关重要。

一、现阶段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开展情况

(一)大学生缺乏信息观念

就现阶段高校学生来说,此群体的信息敏感度比较低,缺乏一定信息意识。因此,在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时,无法借助所学信息将其有效解决[1]。同时,大部分大学生都不能全面认识信息的价值性,玩网游、手游、观看电视剧电影、聊天等活动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网络活动,互联网虽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了信息资源,但是大学生没有正视其作用,严重缺乏信息交流、评价、综合分析的能力,不可以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虽然部分大学生存在确切信息需求,但是单一的信息检索策略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即便是有诸多获取信息的机会,也会因为学生缺乏信息收集能力而无法切实的实现。

(二)缺乏灵活信息使用的能力

常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作为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主流教育理念,最近几年通识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依旧是以专业技能的培养为重点。在此背景下无法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导致学生缺乏对其他专业术语的理解。在实际开展信息素质教育过程中,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教育,严重忽视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教育,导致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至问题中。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诸多发展机遇,但是由于学生的信息能力比较差,无法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展示自我才能,进而一直处于劣势的状态[2]。

二、基于网络技术环境下的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措施

(一)积极构建优质的信息环境,切实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

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相关教师需要利用校园网落实好信息宣扬工作,使校园内大学生意识信息的价值性。高校需要不断增加资金的投入力度,以此来优化信息网络格局,使学生可以实时掌握网络信息资源,第一r间关注信息资源的动态变化,引导学生广泛吸取信息资源,构建学生所学知识体系,进而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拟定教育计划,将信息素质教育视为核心课程,积级培养学生的信息知识能力,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能力。

(二)注重信息素质教育师资队伍的构建

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师资队伍的构建对于推行信息素质教育工作而言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基于信息网络环境,对校园内大学教师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涵养的同时还需要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由于长时间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校园内部分教师信息素质比较低,其信息素质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高校方面需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积极构建一支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将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作为工作核心,保证教师具备组织教育的能力,在完成课程教育任务的前提下,对教师群体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培训,定期要求教师进行在职进修,使教师具备最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信息知识,进而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3]。

(三)充分发挥校园内图书馆的职能,落实好信息素质教育

高校在实际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工作时,需要以图书馆的信息职能为文化作用,将其作为一个切入点积极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保证信息准确性的前提下,对信息进行创新性使用,以此来不断强化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想切实有效的发挥出校园图书馆的信息教育功能,就需要任课教师为学生讲述文献检索的相关知识。基于此,高校方面需要事先将文献搜索课程设置为专门一项课程,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文献的检索知识,从而灵活机动的应用校园内部网络搜索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与此同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借助有效的科学调研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质。

(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强化学生的信息使用能力

当前阶段,大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科学有所了解,但是缺乏相关知识体系的掌握。因此,高校方面需要将计算机课程视作核心课程,在实际开展课程教学活动时,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出发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其与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融合,进而全面开创一个信息交流模式,为学生构建相对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合理有效的信息网络课程,结合教师全面严谨的教育指导,以教学知识为现实基础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应用,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技术环境下的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关系到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又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就业。基于网络技术环境,高校方面需要不断优化信息素质教育,充分利用校园内可用资源,构建优质的信息教育环境,强化学生的信息能力知识含义,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作者简介:

黄晖明(1994-),男,江西省吉安市人。民族:汉,学历:在读本科生。单位: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

曲广朋(1993-),男,河南省兰考县人。民族:汉,学历:在读本科生。单位: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

姜硕(1995-),男,安徽省亳州市人,民族:汉,学历:在读本科生。单位: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

参考文献:

[1]刘欣鑫.校园文化建设视阈下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6.

大学生信息技术范文3

关键词:WEB2.0;网络学习;自我导向学习倾向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5-0284-03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不断发展,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网络学习运营而生,并迅速在各类教学实践中推广。网络学习是一种依托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在线教学模式。其在充分吸收Web2.0群聚、分享和开放合作等特点的基础上,将信息资源、学习资源与通过社会网络整合的一种互动的学习方式,使得传统的以教师和教科书为中心的大学教学方式,逐渐朝着以学生和网络资源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这种学习方式需要学习者对知识的吸收主要通过主动寻找、收集、判别而获得,因此学生的自我导向学习倾向意愿的强弱是影响在线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

1 自我导向学习

自我导向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利用一切办法追求独立学习,并通过自身的选择和努力来掌控学习过程的一种经历。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自我导向学习倾向进行了研究。Knowles把自我导向学习看做一个过程,认为自我导向学习是指在没有他人的协助下,由自己引发学习需求,产生学习目标,寻求学习资源,选择与发展学习策略,最后对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1] Moore和 Lempert在对自我导向学习者的特征进行研究后发现,学习者具备主动性与责任感,能自我确定学习需求,并针对各种需求确定不同目的与目标和追求成功的动机;Bonham从学习模式的角度认为,自我导向学习是独立的,是一种在学习情境中行动和思考的方式,学习者能充分利用它来进行学习;[2] Guglielmino的研究还发现,自我导向学习者具有九项人格特性,而且这些人格特性并非天生具备,而是可以从后天的训练中培养。[3]此外,我国学者高存燕从进步主义、人文主义、行为主义和批判主义的观点出发,并以自我、经验、教育和学习四个概念构成一个自我导向学习的矩阵,来综合解释自我导向学习的内涵;[14] 肖玉梅指出自我导向学习是一种独特的学习形式,由学习者自己评价学习需要、确立学习目标、寻求学习资源、选择学习策略和评鉴学习结果的学习活动。[5]

对自我导向学习倾向的研究起始于1977年。Guglielmino将自我导向学习倾向界定为个人感觉自己拥有自我学习导向的能力,并编制出自我导向学习倾向的量表,用以测量学习者自我导向学习能力。[3]本研究主要在Guglielmino的自我导向学习倾向定义的基础上,选取在线学习者应具备的三项互联网技能,研究其在e-Learning2.0环境下对自我导向学习倾向的影响。

2 研究设计与研究框架

2.1 问卷设计与发放

本研究问卷是依据Guglielmino的自我导向学习倾向理论,并参照国内学者相关研究而形成。问卷包含“计划性学习”、 “主动性学习”、 “兴趣性学习”、“效率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等五个层面。问卷的填写方式采用Likert5级量表进行测量,分别为“总是如此”、“多数如此”、“有时如此”、“偶尔如此”、“很少如此”以及“从未如此”五个选项,所对应的分数分别从5分至1分。本研究以平均数3分为基准,超过3分表示有较高的自我导向学习倾向。在问卷初稿形成后预先发放了30份问卷,回收后做信度分析,并将Cronbach's α值小于0.7的衡量项目剔除,保留34个问题项的问卷。

问卷发放主要是通过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学生采用滚雪球抽样,以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问卷的发放和收集,共回收360份,涵盖全国各地部分本科类院校和各年级的学生。

2.2 研究框架

本研究研究框架如下(图1)

3 数据分析

3.1 大学生自我导向学习倾向现状分析

以Likert5级量表的平均数3为标准,和表1中五个层面的平均数比较,发现五个层面的平均数和总体均大于3,表明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呈现中度偏高的自我导向学习倾向。

3.2 不同背景下的大学生自我导向学习倾向的差异性分析

从表1可以知道,在校学生普遍都具备中度偏高的自我导向学习倾向。但哪些因素直接对学生自我导向学习倾向有影响?本研究在研究不同年级学生的自我导向学习倾向差异的同时,还筛选出在线学习环境下学生应具备的网络技能,探讨它们对自我导向学习倾向的影响。

1)不同网络使用经验的大学生在自我导向学习倾向上的差异

网络使用经验是培养互联网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网络学习的前提。由表2可知,经t值检验,大学生的互联网使用经验在自我导向学习倾向五大层面中在“独立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两个层面达到显著水平,但整体未达到显著水平,表明现阶段学生的网络使用经验对自我导向学习倾向没有显著影响。

2)信息检索能力的大学生在自我导向学习倾向上的差异

面对网络上海量的信息,学生如何快速获取信息,并进行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以便吸取符合自身需要的信息,是网络学习的核心能力。因此,学生的网络信息检索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平均数对比和t值检验,由表3可知,学生的网络信息检索能力在“兴趣性学习”、”创新性学习”、“主动性学习”以及“独立性学习”四个层面以及整体上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并且网络信息检索能力强的学生的自我导向学习倾向普遍强于网络信息检索能力弱的学生。就总体而言,不同网络信息检索能力的学生在自我导向学习倾向上有明显差异。

3)网络社区知识分享意愿的大学生在自我导向学习倾向上的差异

知识分享意愿是指知识拥有者愿意将其本身所拥有的知识或信息,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渠道,主动分享、转移或传播给知识需求者的意愿。由于现阶段网络信息的制造和应用都是双向的,因此,一方面可以提升人们在知识分享中的贡献行为;另一方而,由于信息资源的获取非常方便,从而会促进学习者知识获取行为。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学生网络社区知识分享意愿的强弱,不但影响知识吸收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贡献行为,能评估自身知识掌握的程度,从而更加激发学习热情。

从表4可知,通过平均数比较和t值检验,学生的网络社区知识分享意愿对自我导向学习倾向五个层面的影响和整体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因此,学生网络社区知识分享意愿对自我导向学习倾向有明显影响。

4 结论及建议

1)网络使用经验对自我导向学习倾向没有显著影响。调查表明大部分的学生网络使用经验的获得都是来源于网络游戏和网络交友,因此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学习兴趣性”和“学习效率性”层面上,网络使用经验丰富者的平均数低于Likert5级量表的平均数3,说明现阶段学生的网络使用经验对“学习兴趣性”和“学习效率性”产生负面影响。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学生也意识到丰富的网络使用经验能提升在“学习独立性”和“学习创新性”。因此建议高职院校针对大学新生要制定严格的电脑携带和使用规定,尽力避免学生养成对网络游戏成瘾性的依赖而影响学业;同时,学校在构建网络学习平台时应考虑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教师在教学环节要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查阅资料和完成作业,并以互联网为学习平台设置专业实训课程。以此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并提升自我导向学习倾向。

2)学生的网络信息检索能力和网络社区知识分享意愿对提升自我导向学习倾向有显著影响。在网络学习环境中,众多的教学资源散布在网络的各个角落,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网络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运用关键字搜索往往都能得到解答,但是所得到的信息可能较为粗浅和分散,正确性也有待检验。而另一种以论坛、讨论区以及虚拟社区形式存在的网络学习资源,通常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其中的内容可能较深入。因此建议,在网络上寻找相关学习资源时,不妨多去比较,在知识的比较中不断去伪存真,丰富自我,多元化的学习资源的对学习者来说是有利的。同时在网络学习环境下,许多网络虚拟社区内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学生应有选择地极加入其中,成为虚拟社区的一员,通过网络提问、查看回复跟帖等不断吸收社区内知识,缩小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之间的差距;通过上传自己的学习资源和解答社区成员的问题来提升自身学习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最终能更好提升自我导向学习倾向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Knowles M S. Self -directed learning:A Guide for learners and teachers[M].Chicago:Follett Publishing company,1975.

[2] Bonham L A.Self-directed orientation toward learning:A learning style?[J].Emerging Theory & Practice,1989,28(2):53-62.

[3] Guglielmino,L.M.Development of the self-directed learning readiness scale[J].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1977(38):64-67.

大学生信息技术范文4

【关键词】终身学习能力 信息素养 学习能力

【课题项目】山东省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是15SDJ194

【中图分类号】O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105-01

前言

多媒体信息技术环境对学生终身学习提供了支持和有利的环境。因此,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学会如何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下学习的基本技能。而怎样才能使高校学生尽快适应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环境?当前不仅迫切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高校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更重要的是必须更新广大师生的学习观念与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的终身学习能力。

1、要学会学习,我们要清楚地认识终身学习能力的结构。

首先,学习能力一般指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又称为认识能力。它包括]意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口现代社会的学习能力主要是指不断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接受新观念,不断完善自我,适应新要求的终身学习能力。

面对信息时代,要有“与信息有关的能力”即“信息素养”。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进一步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素养标准,信息素养不仅包括信息技能,更重要的是包括在新环境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从六个方面归纳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为:(1)高效获取信息能力;(2)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3)有效地吸收、存储和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4)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5)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6)学习、培养和提高信息文化新环境中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这些能力都是围绕学习者为适应信息社会而提出的。因此,信息素养应该是当代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主体构成部分。

2、多媒体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人类己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从而学生能终身学习。如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业已成为教育者思考的迫切问题。通过实践与研究,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2.1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模式

我们把领会现代教学理念,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观念,作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切入点。转变教学观念和学习观念是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关键。与终身学习相应的终身教育是一种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理念,是传统的驯化教育的一种解放,是为了个体的脑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因而,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转变教育观念,使我们的教育行为符合终身教育的要求。

新的教学模式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大学生特点,应用适当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不仅“授之以鱼”,更重要是能“授之以渔”。

2.2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与目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基于大学生“信息素养”及“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科框架及课程目标和立体化教材体系,开发出旨在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来加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从以下方面来进行。

2.2.1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教师面对新技术的关键在于教师们有没有一种理念去主动适应这种发展和变化。一些教师担心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而受到削弱或丧失。古人云: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的学习者。教师通过学习培训,确立正确观念,掌握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中,创建、开放网络教学课堂,充实教育资源库建设,造就紧密合作的教师群体。良好的师资队伍是我们培养好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

2.2.2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得、加工、分析能力

大学生理应首先理解信息基础知识,掌握目录、索引、文献的检索方法和工具书的使用,学会使用图书馆,提高网络检索能力,对如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网站熟练使用。其次应该学习综合信息应用及信息道德规范,要以专题信息的检索、收集、鉴别选择为主要内容,加强信息情报的分析、预测、开发综合能力。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源,除了教学大纲、考核说明、文字教材及辅导资料外,还要充分利用音像教材、CAI课件、网络课堂上的辅导和教学信息等,能够适当选择和熟练使用这些资源,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的实际需要,整合运用各种可获得的资源,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上更为广泛和丰富的资源进行学习。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上资源的增长非常快,有相当部分的资源是可以用于开放学习的。

3、结束语

在信息时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下,对高等教育提出新挑战,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才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作为受教育者,在校的大学生更应该利用现有的条件,在现实的和虚拟的大环境中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提高自己的终身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为更好的在未来信息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祝智庭主编,现代教育技术―走进教育信息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2]高文主编,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大学生信息技术范文5

[关键词]现代网络信息技术 当代大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对策

当代大学生是最早接受互联网的群体之一,他们受互联网的影响也较大。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报告显示:2008年1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07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人,目前,中国网民仅以500万人之差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CNNIC预计在2008年初,中国将成为全球网民规模最大的国家。其中,学生所占的比例最大,占到28.8%。大学生是宽带上网的主流群体,目前全国在校大学生约有2000万人,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的比例超过90%。

大学生上网的人数日趋增多,网络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身心健康、价值观念和政治趋向等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都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如何应对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对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当代大学生的外部影响。众所周知,任何科学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利剑”。在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刚刚起步的今天,我们应当重视它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产生的正负面的影响。

1.1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当代大学生的正面效应。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已经突破人类彼此相互沟通交流的介质和传媒,一跃发展成全球最火爆的产业,成为人们享受美好生活所不能缺失的精神依托。网络时代的到来正在引起人们思想方式、生活方式、社会行为等各方面的显著变化,特别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更为强烈和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让人们真正实现了“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构想,成为大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和渠道,使得学生在任何时间都能获得所需要的知识,有利于大学生新观念、新意识的形成;另一方面,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成为当代大学生自由表达思想和进行感情交流的主要场所,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社会化的形成。

1.2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效应。

1.2.1 网络虚拟与现实的矛盾使大学生社会交往迷失。学生时代是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当大学生在网络上获得的快乐比现实多时,自然会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网络交往之中;而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只会更加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求慰藉,似乎成为顺理成章的规律。网络传播的“虚拟化”方式对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作为社会人不能不交往,在现实交往过程中还要思考和什么人交往?怎样交往?但网络却从来不用顾及这些东西。这便是人们常说的网络的虚拟性反而把现实变得更加复杂,青年大学生正是在这“两个世界”对接的入口,或者说从虚拟世界中走出来,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和他我。

大学生经常上网聊天,长时间通过网络与人交流,人际交往的可视性与亲和感便大大减少,容易加剧大学生的自我封闭、不善交往,而在网上,他们却能说会道、妙语连珠。他们在网上找归属感,有烦恼与网友分担,有快乐与网友分享,对网友形成心理依赖,甚至发展成网恋。他们下网后很少与同学交往,逐渐对身边的人与事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对现实人际交往逃避或恐惧心理,出现了“网络孤独症”或“社交恐惧症”等现象。网络的开放与封闭的矛盾、虚拟与现实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造成人际情感的逐渐萎缩和人际关系的淡化,削弱了自我意识,导致很多不负责任的言行的产生。这种模式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造成人际情感的逐渐萎缩和人际关系的淡化,使人变得孤僻、自私、冷漠和非社会化。

1.2.2 网络的极端自由化思潮,扭曲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及虚拟性,大学生可以在网上随意发表意见,尤其是在现实社会不便说、不敢说的话,都可以在网上一吐为快。同时,因网络强化个人自由主义与全球化观点,使东西方文化充分交融,它既是个人自由充分表达的场所,也是政府加强意识控制、进行国际争夺的地方,它还是各种、反政府信息及可能破坏社会稳定的恶意信息的发源地和存在地。目前互联网上9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信息,美、英西方国家借助语言优势,依靠其经济和科技优势,在“信息自由流通”的原则下,“疯狂”入侵世界各个角落。他们既有露骨的教唆和反动宣传,也有潜移默化的渗透。这极容易使缺乏政治经验的大学生迷失方向,丧失判断能力而误入歧途。

据有关专家调查,网络上非学术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网上一些迷人的形象、刺激的场面和离奇的情节,对青年大学生有很大的诱惑力。少数别有用心的人通过网络向大学生传播消极、暴力、色情甚至反动的信息,如有人在网络上放照片,有人写日记,还有人上传“特殊”的音频、视频。此外,违宪信息、危害国家安全信息、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信息、违背民族和宗教政策信息、破坏社会秩序信息等也在网络上不断出现。由于当代大学生阅历有限,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接受新事物快,极易受到“西化”影响,从而由欣赏走向趋同,由无意模仿走向有意追求。西方敌对势力正是看准了这一点,竭力利用互联网争夺青少年,致使有些大学生荒废学业,成为信息浊流的牺牲品。部分长期接触西方腐朽生活观念的大学生,极易弱化和丧失其道德意识,产生人文素质缺乏、思想道德修养根基不牢、行为失范等问题。有的大学生因为沉迷于网络,把学业当儿戏,疯狂的购买“”,无所顾忌的下载别人的成果,抄袭、组接等组装成自己的东西,蒙蔽老师,蒙混过关。目前社会上蔓延的诚信乏力,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确有相当的市场,必须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1.2.3 沉迷网络弱化了当代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事业追求与学习热情。网络很容易让人沉迷,特别是对于那些自制能力较差的大学生。一旦沉迷于网络聊天或网络游戏中,使一些大学生丧志,理智毁灭,学业荒废。有的大学生甚至通宵达旦上网,乐此不疲,而在上课时就萎靡不振,昏昏欲睡,甚至长期逃课,致使学习成绩下降,严重者中途退学。有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在游戏中极度的放纵自己,这些都使得他们更加不满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约束和无奈。逃避,再逃避,最终远离了正常的人生轨道。

现实中诸如环境恶化、贫富差距、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社会就业难等社会问题,都会对大学生心理、道德观念、人格等产生影响。当对现实的思考找不到

答案时,故有郁闷、伤感、烦躁、焦虑、徘徊等情绪表露出来,且伴之以“活着没劲”、“生活就是欺骗”等灰色词语在大学生中甚是流行。为了排遣自己心中的不快和压力,网络便成了大学生一个最钟情的满足欲望和宣泄情绪的理想天地。网络使一些大学生形成心理、思想和人格畸形。

面对上述负面效应,积极探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

2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时代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与对策。

2.1 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校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增强教育者与大学生心理环境的有效互动,积极构建一个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育为基础,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以深厚的校园人文底蕴为支撑,以健康向上、形式活泼、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阵地为载体,营造一个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和促进大学生全面有效发展、互动对话的现代生态教育环境。

高校举办校园文化生活方式应不断创新,内容应丰富多彩,诸如科技创新、文艺表演、体育比赛、研讨会、报告会、专题讲座等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不仅可以锻炼大学生的表达、思维、应变、承受挫折等各方面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组织纪律观念,同时也能有效的分散大学生对网络的注意力,这对大学生积极健康思想的形成是非常有益的。

2.2 应适时调整对大学生的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力度,以适应信息时展的潮流。高校应灵活地采取网络信息具有的开放性、及时性、双向交流性、可复制性、共享性、实时传输性的特点,建立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站,正确引导大学生开展网上讨论。讨论的主题要贴近大学生思想,贴近现实生活。开设《网络伦理与道德》、《网络文化素质培养与网络人格塑造》等课程,充分利用网络阵地对大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及时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情绪和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进行相互沟通,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自觉的网络责任意识、法律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网络道德。以网络这一传播媒介为载体,向大学生灌输正面信息和转变大学生的上网动机,唤醒良知、明辨是非、倡导文明。

2.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中国优秀传统道德规范,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道德体系。勤劳质朴、诚实信用、文明礼貌等都是中国优秀传统道德规范,加强大学生的网络伦理教育要与之相结合,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做到不在网上抛拉圾、不搞侵权、不看黄毒、不做黑客,做文明网民,自觉维护网络秩序。树立文明、开放、统一、有序的网络道德体系。

大学生信息技术范文6

信息技术教学 教学方法 问题 对策

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就是科技,而信息技术是其核心之一。为了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的一名有用的人才,就必须掌握好信息技术这门技能。而要想学好信息技术,高中阶段的学习是其关键。然而在高考的压力和应试教育的作用之下,高中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却常常被老师和学生所忽视。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高中信息技术被轻视

现今社会,我国高中学生接受的是应试教育,上高中的目的在学生和老师眼中似乎成为了进入大学的敲门砖。因此,一切与高考无关的学科,都被老师和学生自动的忽视了,而高中信息技术也正是这样一门被忽视的学科。大多数学校,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课时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压缩,甚至还有些学校老师只是简单地讲述一下理论知识,本应有的信息技术上机内容直接就被省略了。而学生在接受老师教授信息技术课程时,也因此得不到相应的重视。老师泛泛而谈,学生也只是泛泛而听,对信息技术课程提不起任何的兴趣,即使偶尔会有信息技术上机课程,学生却利用这个机会,玩玩游戏、上网聊天、浏览与课程无关的网页信息等。在老师这样的教学态度和学生如此的学习态度之下,就使得信息技术这门重要的技能成为了学生能力的短板。

2.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简单

高中学生要面对高考的巨大压力,老师们的注意力都是放在高考主要科目上的,学生们绝大部的时间都被利用在了高考主要课程上。因此,高中学校的师资绝大部分也都投入在高考主要科目上。而对于那些与高考无关痛痒的科目的投入却少得可怜。因此,高中教授信息技术课程的老师往往都不是信息技术专业相关的老师,或者是没有经历信息技术专业的培训的老师,同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也尽量被压缩。因此,这些不合格的高中信息技术老师在教授信息技术课程时,大多都是照本宣科,只是简单教授理论知识,完全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来相对有意义的信息技术上机课程,也没有发挥其作用,不是被老师一笔带过,就是草草了事。

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设施不完善

高中学校为了迎接高考,让学校取得好的成绩,将教学资金大量投入到了高考的主要科目,优先满足这些课程的教学材料和教学设备的需求。而像信息技术这样的与高考关系不大的科目,投入就微乎其微了。因此,高中信息技术的相关师资和教学所需的技术设备,往往都不是那么齐备。有些学校使用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相当陈旧,高中信息技术所需的机房和电脑往往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这样使得高中信息技术理论与现代科技发展脱节,并且大多数高中学生也只是空有高中信息技术的理论,而没有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

二、如何完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1.重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高中老师和学生都应该加强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虽然高中学生要面对巨大的高考压力,但信息技术却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必备技能之一,我们必须重视它。信息技术已经深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如果不去学习研究它,必将被社会所淘汰。老师可以将信息技术利用到日常教学之中,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教学用的课件。多媒体教学就是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老师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时,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老师也可以更加生动地教学,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学生们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对以后人生的发展也有莫大益处,而不会成为应试教育之下的高分低能学生。

2.采用科学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教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老师,应该摒弃完成任务式的教学,建立一套完善的合理的教学方案。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对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应该多样化,应该多和学生互动,从而激发学生不服输的性格和好奇心。在教学时应该将大部分时间放在上机实践课程上,老师边教授信息技术知识,边让学生上手操作,这样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引起学生们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才会更加有利于学生们认识和掌握信息技术这门课程。

3.完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施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主要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上。要想学好信息技术课程,就必须让学生们去实践操作。因此,学校需要加大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投入力度。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信息技术在高速发展中,信息技术教材必须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同时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比较强的学科,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时,需要相应的计算机来满足学生们实践的需求。学生们上机实践操作的时候,老师应该尽到相应的监督和指导之责,不能让学生们丧志,趁着上机实践的机会玩游戏、聊天上网等,老师们应该对学生们严格监督。同时在学生们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应该及时给予学生指导。这样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运用信息技术,让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才不至于成为只懂理论的高分低能的学生,这样信息技术课程才能不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三、结论

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信息技术是人们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也是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因此,我们应该提高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老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小培养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让他们通过对信息技术的不断学习和了解,从而辅助其他科目及其知识的学习,这样必将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王克胜.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五种“流行病”及其防治\[J\].中国电化教育,2008,(03).

\[2\]许舟杰.“问题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初探\[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10,(01).

\[3\]谢蕾蕾.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J\].学周刊,2011,(23).

大学生信息技术范文7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重要性

一、高效课堂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

对于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来说,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初中是学生信息技术奠基的基础阶段,奠定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思维方式和应用能力。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初中阶段正式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上来自课堂。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不仅能够教给学生正确应用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神奇力量和强大的功能,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热爱,自发的学习、丰富他们的信息技术知识,培养创新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反之,不合格的课堂教育方式,例如照本宣科、填鸭式的课堂,非但不能使学生有效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而且会显得枯燥无味,令人生厌。学生只能依照课本教授的方式使用,却不能举一反三,有所创新。所以,创建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是提高信息技术教育质量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需要。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没有充分理解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虽然国家目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仍然大行其道。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与课程的分值成正比,重视主科及其他的考试科目,将大量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考试科目的学习中。相对而言,信息技术虽然已经是考试科目之一,但目前也只是试行阶段,所以学生普遍还不够重视,平时学习不认真,甚至常常挤占信息技术的上课时间,学习其他的课程。对信息技术的不重视,往往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能力。

2.课堂多娱乐,影响学习效果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学生一上机,往往忽略教师的教授内容,直接进入娱乐模式。此时的信息技术课堂,不是教授知识的地方,而变成了网吧类的娱乐场所。学生无心听课,不是上网冲浪、玩游戏、看视频,就是开始挂QQ,刷微博,真正认真听讲的人少,而借机上网娱乐的人多。这样,学生不能掌握教师上课的内容,自然也就没有学到信息技术知识了。

三、创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措施

1.认真备课,做好课堂安排

教师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一环,对于课堂的合理安排是高效课堂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为了创建高效的课堂,教师需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做出合理的课堂安排。例如,用历史背景引入新理念,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计课题,让学生运用自己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设计实用的网页,或者创建属于自己班级的小网站等等。通过合理的课堂安排,创建高效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

2.创新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应该及时汲取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许多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运用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任务驱动法。它是指教师布置学习任务,而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在过程中,有效地丰富了信息技术知识,培养了信息技术技能。另外,由于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不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使用分层教学法,即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布置不同能力层次的任务,使学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3.加强师生交流,鼓励学生进步

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进步情况进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和学生交流学习心得,肯定他们的进步,及时鼓励他们,并不断挖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更加热情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邓小平同志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技术是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甚至决定了未来科技的方向与成就。所以,未来的国家栋梁,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国家不仅应该大力支持信息技术的发展,更要重视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初中阶段是学生奠定良好信息技术基础的重要时期,更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为将来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信息技术基础,为建设祖国做好准备。为搞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解决信息技术教育上的问题,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创建高效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尽量消除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不重视思想,真正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使他们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飞.如何搞好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J].新课程:教师,2010(05).

[2]张友亭.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J].考试周刊,2011(51).

大学生信息技术范文8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信息化浪潮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对信息化的趋势,各国政府都在采取有效措施,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其中加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也成为各国的共识,各国都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本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我国政府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教育部做出了“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面对全世界和全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趋势,教育技术工作者应该做些什么工作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系如何,这是教育技术工作者必须关注的内容,我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当前工作重点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信息素养即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而必须具备的收集、分析、处理、交流和呈现信息的素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所以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二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当前我国正在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同时注意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问题,二者同时前进。

按照教育部的总体规划,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

开设信息技术必须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根据全国的总体规划,为实现这个目标,教育部设定了各个层次不同的阶段性目标,从而分层次、分步骤地实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

在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积极努力地探索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思路与方法,鼓励教师在课堂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真正融入到其他课程中去。

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的中小学能够上网,教师学生能够共享网上教育资源。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将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必将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使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环境、空间和氛围,促进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教育技术工作者必须抓住这个关键时机,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事业。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硬件条件

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必将带动中小学的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建设,通过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努力,中小学的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必将得到一个跨越式发展,多媒体设备和网络等设备必将走入教室,硬件设备的提高必将产生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需求,从而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广泛应用。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意识准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促进了硬件设备的建设,同时也促进了广大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面对大量的信息技术媒体,如何应用就成为关键,这样广大教师必将学习教育技术理论,探索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构新型教学模式,建构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自主学习的学习情景,从而有利地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广泛应用。

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内动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促进了硬件建设,调动了广大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同时也调动了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紧迫感,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内动力,促使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迎接时代挑战,转变观念,真正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努力,从而使现代教育技术得到发展。

总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必将为现代教育技术提供各种条件,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必将有利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

三、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现代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即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其正在影响着教育的各个领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革新,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技术正在显示它的巨大生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必将促进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真正地实现教育部提出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相关目标。

1、现代教育技术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展的作用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因此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模式必须体现这个原则,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必须是在基于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环境中,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教师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建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情景,如何建构这样的学习情景,这就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以建构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强调对学生的学习环境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学习环境的设计是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来帮助和促进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则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激励认知主体即学习者,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自主建构,基于建构主义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真正实现了对学生的学习的设计。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建构有效的学习环境,现代教学媒体都有其独特之处,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效地建构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从而实现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现代教育技术对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的作用

实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的重要层面,必须考虑在其他课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革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各种能力与素质。但是如何实现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必须依靠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在当前形式下,课程整合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但是若想真正实现课程整合,必须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因为课程整合不是机械地把信息技术强加在课程内容上,而是考虑课程的具体内容,考虑学生特点和媒体特性,以实现课程的最优化实施为最大目的,这些内容就是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领域与范畴,因此必须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成果来指导我们的课程整合,那样我们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创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其真正地在一定情景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从而真正让技术来支持学生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构建信息丰富的、反思性的学习环境和工具,允许学生进行自由探索,极大地有利于他们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和发展。

3、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作用

大学生信息技术范文9

本文以作者在多年的大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实际与认识为基础,探索了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一、信息技术解析

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信手段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相关技术。在第四次技术革命以来,信息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何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为人类社会造福也成为众多科研工作者奋斗的目标。要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就要真正的理解信息技术。肖峰在文中给出了信息技术的哲学理解。前面给出的信息技术的解释实际上是属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范畴。而事实上,从人类社会出现时,就已经存在了信息技术。但是,在当前的社会中,人们更愿意接受的是现代信息技术,是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技术的先进性和科学性等特性。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数字网络技术得以产生,并逐渐替代模拟网络技术,这也使得数据的存储和传输更加容易实现。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又使得数字技术得以产生和发展,这就使得数字图像和数字视频存储与快速传输等得以实现。这些技术缩短了地球上的“距离”,让人们可以看到远方的现场状况。信息技术也使得远程医疗、远程教学、现场直播等技术日臻成熟,使得人们能够在社会的巨大变化中享受生活,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方便和收益。信息技术的产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的发展又促进了信息技术的进一步的发展,这也使得我们能够到体验着生存空间的日新月异,切实感受着信息技术带给人们的种种益处。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教学

1.基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

大学基础数学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些课程普遍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这使得数学相对于其他课程更难于理解和接受,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是一知半解,影响了对于数学的学习。在信息技术走入大学数学课堂教学以前,除了有部分几何图形相关的教学辅助器材之外,主要是靠主讲教师使用粉笔在黑板上通过板书进行讲解。对于逻辑性较强的逻辑推导或者相关的理论证明,使用黑板进行讲解固然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对于其他问题,仅仅使用黑板进行教学,则不但降低了授课效率,而且也使授课的内容与授课方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基于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到大学数学的教学课堂,首先,可以有效地充实教学内容。充实教学内容并不是提高讲课速度,缩减授课时间,而是充分的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接受或讲解更多的相关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其次,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得相对沉闷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使得传授的知识更加形象,使得文字使用描述的生硬的数学问题更直观的摆在学生面前,从而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学习的内容。第三,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老师在课堂上的板书,即让老师可用从大量的板书中抽出时间进行有效地讲解。有些数学题目的题干比较长,文字较多,如果要想让学生能够较好的理解题目,就必须把完整的文字摆在学生面前,而如果授课教师把全部的文字都写在黑板上,一方面,浪费了较多的时间,另一方面,占用了大块的黑板。而引入信息技术后,就可以把这些工作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播放,老师就可以充分的利用时间和黑板进行讲解,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授课效率。第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还可以将一些常用的数学软件融入到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更好的授课效果。第五,利用信息技术,还有有效的引入案例式教学模式。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中,学生除了学习课本内容外,还非常关注这门课程在实际问题中是如何应用的,而这门课程具体应用问题的案例往往涉及的文字描述和数据比较多,如果单纯使用黑板和粉笔的古典式教学方法则使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信息技术更好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更多地学会书本内容是如何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2.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

信息技术不但可以引入课堂教学,也可以用在网络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可以制作网络学习课堂,还可以制作在线自学系统、在线测试系统,使得学生能够充分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和复习,并可以随时检验学习效果。此外,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网络教学,还可以有效的扩充学习资源,引入更多更好的学习资料和相关的课程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

三、结束语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有效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也取得了众多的成果。把信息技术引入到大学数学的教学中,改善了课堂授课环境,提升了授课效果,充实了授课内容,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得学生打下了良好的数学基础,从而可以更好地学习相关的专业课。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也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就可以收获更好的授课效果,否则,将使课堂教学大打则扣。因此,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尤其是在数学课堂使用信息技术,仍旧需要众多高校数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改进和完善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平台,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收获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可以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袁合才,李培峦,张清年.信息技术环境下高等数学教学创新[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4(2):6-8.9.

[2]刘雄伟.创设现代教学环境提高高等数学教学质量[J].教育教学论坛,2011,(28):196-197.

[3]杨晓霖,谭琼华.大众化教育下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探索[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24(2):86-89.

[4]谭莉.信息技术与高等数学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探究[J].科技信息,2011,(35):58-57.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