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文学素养知识集锦9篇

时间:2023-08-31 16:37:06

文学素养知识

文学素养知识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知识素养;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8-0203-02

素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平日的修养”。以此类推,所谓的“知识素养”则是特指人们在知识方面的修养,包括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学习以及对知识的态度等。可以说,“人在创造知识的同时,也在塑造着新的自我,人和知识的关系是一种双向构建的关系。”[1]人不仅在创造知识的时候能塑造自我,同时,人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也在对个体进行着自我塑造,可以说,知识素养在升华大学生的人格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当代大学生知识素养的主要内容

(一)科学知识素养

1.科学知识素养的含义

要了解科学知识素养的内涵,首先,就要弄懂究竟何为“科学”。从广义上来讲,凡是对事物的规律进行探究的学问都可以视为科学;从狭义上来讲,科学知识则主要反映的是人们对“自然世界”的正确认识和反映。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有助于培养我们的科学精神,利于自身科学知识素养的不断升华和完善。就在校大学生而言,通过理工科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够更好地培养我们的思维,促进自身思维模式不断的趋于完善。

2.形成合理科学知识素养的途径

要形成一个合理的科学知识素养,就要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学好数、理、化、天文、地理等理工科学科知识,着重培养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我们之所以不断学习书本知识的目的也就在于:要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去发掘“自然世界”未知的事物,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探求真知,获取越来越多的科学知识,以便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科学知识素养。同时更要学会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

(二)人文知识素养

1.人文知识素养的内涵

人们人文知识素养的不断提升,离不开对人文知识的考究。人文知识主要反映的是人们对“人文世界”的认识。“人文知识作为一种反思性认识,是认识者的一种独特的内心世界的体验和表达,具有鲜明的个体性。”[2]掌握广泛而丰富的人文知识对于培养我们的人文精神,提升自身的人文知识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在良好人文知识素养的陶冶下,我们的人格才会向善、向美的方向发展。

2.提升人文知识素养的手段

如果说科学知识素养侧重的是对人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那么,人文知识素养则更多地是在精神层面陶冶人的情操。因此,在人的知识素养升华的过程中,学好书本知识,广涉历史、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学科知识对于人文知识素养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社会关系是由众多的单个人组成的复杂的人际关系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提升人文知识素养的实践中要尤为注意与社会关系的成员――人,打好交道,多结良师益友,多从他人那里学得长处和优点,弥补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自身修养。

(三)社会学科知识素养

1.社会学科知识素养的含义

所谓社会学科知识,是指与大学生而言,侧重将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应用于现实的社会生活而形成的一系列科学理论知识体系。总言之,社会学科知识侧重规范人们的行为,约束人们的言行举止,着重解决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性问题,大学生社会学科知识的获得与其自身所接触的社会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大学生可以在用理论武装好自己头脑的前提下,学会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摆脱困境的束缚。

2.养成良好社会学科知识素养的方法

这里的学好是要求我们要学会对知识的消化、吸收、理解和运用。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由于社会学科知识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良好社会学科知识素养的养成,在要求我们学好书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要向实践学习,学会关注社会焦点问题,了解人们的心声,掌握社会发展趋向,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关心自身的“小我”到关注社会的“大我”,努力使自己的人格不断的趋善、趋美。

二、当代大学生知识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当代大学生知识素养存在的问题

1.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分离

自最近一次文理大分家以来,当代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一直是文理分家式的教育。在高中三年,由于对数理等理科知识的过度重视导致当今在校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知识极其匮乏;同理,对于接受高中三年文科知识教育的文科生来说,由于长期忽视理科知识,导致对现代科技前沿的天文、物理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文不管理,坐井观天,会造成知识的狭隘,对于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极其不利的。

2.理论与实践脱节

受主客观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能熟记理论,但却不懂得活学活用,所了解的理论知识也只是通过死记硬背而成的。我们说缺乏实践的检验,任何理论知识都是虚无的。过分重视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理论与实践相脱离,那么,理论就无法得到验证和深化,只能停留在书本上,就无法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大学生应强化理论知识的实践意识,重视实践在促进人类思维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专业知识不精深

目前,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的趋势就是只涉猎专业学科知识,而忽视对课外知识的阅读和学习。这样,大学四年下来得到的也只是空虚和茫然罢了。要知道,学习是没有捷径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趁着我们还年轻,多读些书,努力增长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学习的途径也日益的多样化,其中,网络成为人们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就当代大学生而言,对于信息的获取还存在滞后的倾向。

(二)当代大学生知识素养存在问题的自身原因

1.缺乏激情

无论是对待学习还是生活和工作,只有以一份热忱、开朗的心情面对它们,才不至于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而当下大学生在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知识素养方面还存在很大的被动性,凡事都不能以一个积极的态度来应对,思想上具有很大的懈怠性。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则具体的表现为消极、被动的求知,对待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对所传授知识进行很好的消化和吸收。

2.专业兴趣不浓

知识素养的获得,于广大学生而言,首要的,就是要对自己所学的学科的专业素养。而对于自己的专业素养的培养,专业兴趣又是最关键的一环,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在当下社会的大学生中,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并不是出于自愿的学习,要么是由于考试分数的限制被迫服从调剂,要么就是听信他人的建议或意见,结果发现其实自己对这个专业并不感兴趣。一旦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失去兴趣,不但大学四年下来将丝毫无收,也必将阻碍学生整体知识素养的提升。

3.学习方法不当

办任何事都不要只是苦干,要善于反思自己的行为,找出恰当的方法才会有更高的效率。学习更要讲究方法,恰当的方法会使得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当下,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忽略学习方法,只知道一味地埋头读死书,对自己获取知识的方式却没有认真地思考与研究。或许,这种盲目地学习会让自己取得暂时理想的学习成绩,但是四年的大学下来,便会发现,自己还没有学会“如何学习”。

三、解决当代大学生知识素养问题的对策

(一)改革高等教育模式

1.建构完善的课程体系

首先,课程的学时安排要合理。具体来说,对于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在课程学时的安排上,要将工科类专业课程的学时安排更长一些,以便通过对专业课程更长时间的学习,使学生达到精通专业知识技能。对以文科专业为主的专业院校而言,则要侧重加大对文科类专业课程的学时投入,给学生更加充足的时间来消化和吸收所学知识。其次,课程的设置应多样化。无论是理工科院校还是文科类院校,都要重视课程设置在提升学生自身知识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力争实现课程设置的多样化。将文理知识都作为重点来抓,弥补学生在高中时代由于偏科而留下的不足,努力培养一流的,优秀的综合型人才。

首先,加大德育在综合测评中的比重。要实现学生在知识素养等方面的升华,就要不断地完善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就要更加注重德育在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次,要上好体育课,强身健体,增强体魄。这样不仅能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而且,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让我们疲劳的大脑得到休息和放松,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最终实现人的知识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从自我做起,做好对自我的规划

1.解放思想,培养创造性思维

所谓解放思想,与我们而言,表现在学习方面就是要养成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如果思想不解放,说话、办事只是按照传统的,旧式的方式,模仿别人的言行,缺乏自我主见,一直固守着那些旧式的、落后的思想观念终将会被社会开除出局。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指运用新颖的、独创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产生新思想、新假设、新原理的思维。爱因斯坦曾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力的人,社会的向前发展是不可想象的。”[3]创造性思维对于人的发展很重要,尤其是在培养人们养成良好的知识素养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明确学习目标和策略

学习一门知识,要想学好,首要的就是要明确学习的目标。只有有了目标学习才会有方向,这样,才更有可能将事情做好,并且,在确立了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要尝试着去热爱学习,一旦热爱上了学习,对学习充满了热情,那么,无论是知识还是其他方面素养的提高都将指日可待。同时还要注重调整学习策略,首先要调整的是学习方法。学习方法采用的适当、可取,会使得学习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对人们知识等方面素养的不断完善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其次要合理分配时间。“假若有人问你,世界上最公平的是什么?你一定会说:是时间。时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公平的,无论是皇帝还是乞丐,一天24小时,谁也不会多一秒或少一秒。时间又是最无情的,时间一去不复返,人生没有返程。”[4]要知道,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宝贵而有限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要懂得惜时,合理的分配时间,珍惜眼前的一分一秒。

参考文献:

[1]张应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反思与建构[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210.

[2]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78-284.

文学素养知识范文2

[关键词]高中教育历史教学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089

从教学本质上进行分析,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逐步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和人类社会的建设过程加以了解,进而以历史的思维去认识人和社会、自然以及人类个体之间的关系,并在认知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经验和智慧,进而有效提升人文素养,促使受教育者能够实现全面发展。因此,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必须加强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工作的重视,通过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一、对教材隐性知识加以挖掘,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丰富的素材

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有大量图片,这些图片往往具有一定的人文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图片进行解析,挖掘图片中隐含的人文素养知识,能够让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历史,并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相应的培养[1]。

例如,教师在对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唐代绘画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形成深刻的认识,往往会对唐代画家的绘画特点进行分析,并让学生初步了解唐代画家在创作过程中所遵循的创制法度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选择教材中的图片并对图片中的人文知识进行充分的挖掘,比如《送子天王图》中所蕴含的诸神膜拜释迦牟尼的故事,让学生结合画面和故事对画作的人文内涵加以把握,并且对唐代绘画知识加深理解。教师对历史教材图片中隐藏的人文知识进行挖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宗教文化对我国古代人思想的影响,如神权至上和人权衰落的冲突等,进而对宗教伦理形成初步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相应提升。

二、建设和谐师生关系,在师生互动中对学生人文素养加以培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升教学效果的保障。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只有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与学生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够对学生开展相对科学的教育和引导,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针对袁世凯这一人物进行探究性分析和评价,并且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勇于陈述自己的观点,并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让学生能够通过讨论袁世凯这一历史人物形成深刻的认识[2]。同时,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渗透人文教育思想,让学生基于人文主义思想对袁世凯的行为进行分析。比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袁世凯的功过:袁世凯虽然窃取了革命的果实,但是在他执政期间维护了内蒙和的统一,建立了中国近代首个近现代化的新军,在司法和教育体系的构建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进而让学生能够结合袁世凯的功过对历史人物的评判形成正确的认识,促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相应的培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借助地方性v史知识,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高中历史教材往往会涉及一些地方性历史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这部分知识也能够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加以培养,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相应的强化。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高中历史教材中地方性历史知识的重视,适当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地方性历史知识,对学生实施相应的人文素养培养。

比如在讲解夏商周历史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以无锡地区为夏商周时期吴国作为例子进行说明,让学生能够通过对吴国历史的了解学习到更为丰富的历史知识,并且在探索吴国历史的过程中,通过对吴文化的学习增加一定的人文知识。比如通过学习“吴歌”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正确的认识,并逐步了解吴歌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通过观看“吴戈”的图片,在教师的帮助下了解吴国的军事历史等,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样,高中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就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为学生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把握这种优势,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学生实施人文素养培养,促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相应的强化,为学生未来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文学素养知识范文3

大多数的情况下,衡量学前教育专业是否合格,其中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而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仅要有高技能、高学历、高品德等,还要具有良好的素质,要想培养学生的素质,就要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文素养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全能型人才。本文将浅析一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一.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概述

一般情况下人们所说的素养,都是指人们在后天通过活动所形成的知识、能力、习惯和思想修养等,素养主要就是由个人能力与个人精神两部分组成的。而人文素养,也是以人为中心,其中对人文科学(包括文学、道德政治和经济学等等)方面的研究能力与知识水平,从而体现出来的,以人作为对象和中心的一种精神。人文素养的核心就是把人作为中心和重心的精神,对人类的生存意义与价值进行关怀。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当中,实施人文素养教育,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与道德伦理,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让学生能够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人文素养,并不是直接将教育转化成实际的效益,而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成效。因而,在学前教学专业中,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够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在学前教育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得到均衡的发展,这也说明人文素养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才能够促进人文教育的实施与发展。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来源于学校方面,因为学校的教学宗旨就是为了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因而出现了许多与学校办学宗旨出现偏差的现象,比如说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思想。这就使得整个教学都以专业技能教学为中心和重心,而人文素养的培养却被严重的忽略了。长此已久,这种偏重于职业技能的教学模式,就会使得学生的人文素养降低,职业技能也不佳,而且不能够达到素质教育的标准。第二,来源于老师方面,因为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的老师依旧以灌输式教育和应试教育为主,这就使得传授的专业技能知识有所限制,不能够拓宽知识内容,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也会使得老师的综合素养降低。因为老师自身没有渊博的知识,从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老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尤其是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够将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相互融合,在教学中体现不出人文素养的教学,使得教学中缺乏诚信、敬业等方面的教育,不能够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相符合。第三,来源于学生方面,学生自身的人文知识与专业技能都比较薄弱,基础不够多,很多学生还存在语言表达能力不流畅的问题,严重损伤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出现自卑的心理,制约和阻碍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除此之外,学生对自身的人文素养要求不够严格、不够高,自身没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使得学生毕业以后,很难适应社会的教育工作。

三.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1.通过加强教学质量的考核,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奠定雄厚的基础

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有一个协调而稳定的发展,通过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这就对老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人文素养和教育目标联系在一起,制定出相关的教学档案,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标准,通过相应的活动或者比赛等等,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除此之外,还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责任心与自信心,让学生从提高自身开始,最后达到人文素养培养的目标与要求。

2.通过完善课程的体系,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与培养

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当中,应该不断地完善教学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和增加人文素质课程,通过丰富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大多数的情况下,人文素养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课程:(1)文化修养课程,这门课程以历史文化为主,把文学经典作为主讲内容,丰富学生的人文修养;(2)审美艺术课程,这门课程主要是讲解诗词、书法、绘画和舞蹈等艺术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3)社会生活课程则,这门课程主要是讲解一些社交礼仪和哲学等内容;(4)人文知识讲座,这门课程主要是给学生讲解儒家思想,让学生学会更多的育儿知识,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总而言之,作为人文素养的四门基本课程,都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将这些课程纳入到学校的必修课当中,能够丰富人文素养培养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比如说,通过人文知识的讲座,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修养得到快速的升华,;社会生活课程中的哲学,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拓宽学生的思维;文学修养能够把人性和人文进行良好的融合,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精神品德与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

3.通过强化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只有不断地加强与提高老师队伍的教学能力,才能够保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显著的效果,那么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强化老师队伍建设,通过提高老师队伍建设的教学能力,从而保证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正常进行。老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其中的教书是指强化学生的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而育人是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水平与文化素养。因此,老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才能够提高学前教育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老师在学前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深入的去探讨和了解人文素养,从而对人文素养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树立好人文素质教育意识,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真正做好人文素养培养的课程。老师在强化自身人文素养的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人文素养培养的意识,通过开展有效的培训措施,不断地提高老师的人文素养,还可以专门给学生开设人文素养课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4.在学前教育专业中融入人文素养教育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大多数情况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文化课和专业课两部分内容,无论是文化课,还是专业课,都是以人文素养的内容与知识作为标准,通过对教学方式进行改变,而将人文素养体现在课程教学当中。在教学过程当中,丰富的教学内容促进能够让学生掌握相应的人文知识,还能够加强学生人文内涵的培养。通过良好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将人文思想作为教学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深入人文思想教育。除此之外,在教学目标中也把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在文化课程教学当中,老师可以加强语文课程和儿童文学相关课程的建设,不断地拓宽知识内容,增加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够在气质和修养上得到完美的提高。与此同时,老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出专业课中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力与优势,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优秀文化知识,从而将知识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发挥出知识真正的价值,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强化教学的方法与方式,通过多样化教学,真正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教学方式为辅,结合教材内容,将专业课程与人文素养结合在一起,从而培养学好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一定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采取相关的措施,给学生设置科学而合理的相关课程,不断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起强大的自信心,通过拓宽学生视野与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从而提高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进而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与稳定。

作者:章静秋 刘红 单位:贵州水城县比德镇中心幼儿园 贵州水城县国土资源局

参考文献

[1]周曦.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0):43—44.

[2]黄晓霞.中职学前教育———注重人文素养[J].南北桥,2014,(1):82.

[3]康静,刘佳.浅谈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50—51.

[4]于滢慧.让人文之花在儿童文学中绽放———谈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语文学刊,2011,(18).

[5]方方.试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6(45):55-56.

[6]王建鑫.浅谈中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合作能力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1):77-78.

[7]朱仁娟.新教师群体培养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4(18):47-48.

[8]朱照红.高职学生创新心理与积极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15):89-90.

[9]周曦.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0):64-65.

文学素养知识范文4

【关键词】人文素养;内涵;培养途径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一)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几个方面:人文知识,是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类型,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人文知识是人文素养的基础。人文精神,泛指人所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尊严和道德情操等。人文精神应与当时的时代主旋律相吻合,应反映当时人们的精神面貌。人文行为,是指一个人通过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体悟,感悟生命价值,生存意义,以及由此而行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等人文精神的培养,而表现出的具有全面素质的行为。人文行为是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外在表征。

(二)人文素养与人文主义的区别

1.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维模式,重视人的主体价值,人的尊严,人的自由意志,人创造文明和改造完善世界的潜在能力,以及对人的追求和成就的看法;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重视教育、理性、自由民主等思想。在现代西方社会哲学中,人文主义的核心变成了“非理性的人”,于是,感性与理性互相对立起来;只有非理性的生命体验(或情感、意志、本能等)才是最真实的存在,这也是对“人性”及人的本质的一种探求;而理性只是外在世界的逻辑,是人类意志的附属。2.人文素养与人文主义有着明显的区别(1)人文主义,是人们对以人本身为核心的非物质世界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主要强调人的感性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非客观的;人文主义归终是一种意识方面的产物。(2)人文素养,是人们在社会的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由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自我管理与发展现实的需要,在人类不断的自我发展中所体现或经慎重选择所形成和传承下来的人的基本素养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人的和平生存所必需具备的品质。素养不是意识形态,而是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指引下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以及知识水平和所有一切所表现的行为及语言的综合体现。就素养而言,又分为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而人文素养又有别于科学素养。

(三)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和智商至上主义的不同

1.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主要指科学知识、技术、方法、理性能力和科学精神的统一。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是从事科学研究,进行科学创新的重要元素。科学知识、技术、方法是通过长期的积累与学习获得的,理性能力与科学精神是在长期坚持积累、学习、研究并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出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能力。2.智商至上主义智商至上主义直接来自于对科学素养的片面极端的强调。由于对内在科学精神外化的片面理解,加之高智商人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导致人们盲目的追捧智商至上主义;而忽视对人文素养的培养;过分的强调智商至上主义,将导致人格的不完善;人,不是机械的唯高智商而是从,而是在追求实现人格健全与人性美好的过程中,实现的人的自我统一。

二、现代人的人文素养缺失

(一)教育的“工具主义意识”

工具主义教育具体表现为教育目的的工具化和教育过程的机械化两个方面。教育已越来越表现出现实的功利主义和机械的程序化;导致了教育的“唯考试能力说”,这种观念,在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占有一席之地。现代教育就要有别于旧时的封建制度下的教育体制,也要在现在的工具主义教育形势下,以中国特色的文化知识体系的诉求为依托,也就是,既要与世界接轨,也要保留民族自我的发展特色和空间。

(二)我们的文化认知

1.我们的自信缺失(1)从民族自我认知方面,即文化自信方面谈。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且影响着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这已是古而有之;但在清朝末期,鸦片战争、八国联军的入侵,东亚病夫的劣号;好像突然间,我们的民族不那么自信了?在之后,我们的意识从沉睡中渐渐苏醒,积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成为妇孺皆知的语言。但,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盲目吸收(从外)成为各领域发展的一大弊病。也影响了人文素养教育的诸多方面。(2)世界人的自我认知分析,即从不同国家文化自信方面来谈。外国人的自信之与中国人的谦和,源于文化理念及哲学思想的不同;当然,我们的谦和绝对不是不自信,而是源于我们的民族文化对客观现实事物的承认和对自我精神意识的陶冶,是民族文化在精神意识方面的表化;就像审美的不同,究竟蒙娜丽莎的微笑神秘还是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庄严;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自信,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抛弃了谦和、友爱等中华民族的品德,而是在融合了国外先进文化之后,对我们自身文化的重新审视和发展。人皆应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不是只有盲目的自信,膨胀的内心,虚伪的欲望。(3)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落后,导致贫穷指数增加,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度低下,自然科学知识的匮乏,自然的宏大,人类自身的渺小,或在不可抗力面前的孤立无助,通常会导致产生愚昧的现象。经济发展要紧紧以科学文化知识的进步水平为依托,科技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可靠的发展源动力及基础支持,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为科学文化知识的进步贡献物质刺激。

(三)外国文化的影响

外来文化,带着他们的异域风情和席卷全球的资金、技术,相对于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在一段时间内,国人的劣根性似乎成为自嘲的代名词;在积极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的寻找迷茫的自我,在不同文化的冲击与碰撞中,思想逐步多元化,浮躁成为一个流行词。

(四)人文素养培养缺失

1.受陈旧思想的影响在重视科学技术的同时,很容易造成其片面性影响;“学遍数理化,走遍全天下”总结了发展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但也说明了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导致对人文素养培养重要性的忽视。2.应试教育的局限和素质教育现实中的尴尬长期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应试教育,以追求高升学率为主,强调智力型教育,重视培养技能性的智力因素素养,而忽视意志、责任感等非智力因素素养。过分强调工具性意识,而忽略其人文性;教学公式化倾向严重。因此,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但目前,还不可避免的存在应试教育的痕迹,这是现阶段应该正视和解决的。3.功利主义的影响在生活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科技技术水平落后,人们急切渴望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现实中,欲望逐利主义思想对教育产生很大影响,人们眼中的实利主义,认为金钱是万能的,忽略了对人文素养的培养。4.正确区别人文素养与封建迷信、腐朽思想的不同具备人文素养,并不等于封建迷信和腐朽思想,封建迷信和腐朽思想是需要破除的;针对传统文化的特点,极端片面的强调人文素质培养会把人们引向封建迷信和思想腐朽的旧式弊端。人文素养对于健全人格、改善思维方式、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人文素养培养的方式及途径

(一)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培养的统一

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都是人们所应该具备的,二者应同时并举,不可偏废,这样才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其培养过程是个人境界提升的内在转化和汲取科技文化营养的综合发展过程,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

(二)通识教育

现代教育存在着一种片面性,忽视了人文素养的教育。忽视了对人的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培养。通识教育,在于强调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达到二者的内在统一。人文素养的培养,应以打牢人文知识基础,着重培养人文精神,体现在人文行为。

(三)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塑造

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精神、艺术精神、道德精神均包含在其中。人文素养教育不应过分强调小我意识,应该使人们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的状态中,得到拯救。人文素养教育,着重于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和个性解放。从而使人们具备先进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热爱阅读

培养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在阅读中,丰富自己,丰富见闻,汲取知识、培养高尚的品德及精神;加强培养人文素养,使之具备社会责任感、避免信任危机。书让人慧智,以书为伴,热爱阅读。

四、高职院校人才人文素养培养的方式

(一)加强教师人文素养培养,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人文素养教育的传播者、实施者。职业院校还应重视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师从自我做起,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在人文素养的培养工程中,教师应不断地提升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以先进的人文精神为依托,将人文素养教育付诸于行动。

(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1.创建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特点在于它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同化同一环境中的每一个因素。每个学校都应根据学校特色,创建具有不同特点的校园文化,使身处其中的受教育者每时每刻都有校园人文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以达到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结合统一。2.实现人文素养和教学活动的结合教学活动能够积极营造人文精神的氛围,促进学生心理活动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从而提升其做人与做事的道德素养,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3.通识课程的设立通识课由历史学、民族学、政治学、文化学、艺术学、宗教学等各种人文知识课程组成。通识课程可以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通过设置通识课程,通过人文知识的熏陶,进一步培养人文素养。

五、我们的传统、传承与前进

悠久的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也是人文素养培养的不竭动力。只有在继承传统文化,并结合先进外来文化,培养国人的科学素养的同时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吐故纳新中实现对人文素养教育传统的传承,我们的前进才会更加有力,才会实现,新形势下的全面素质教育。

六、结语

饱经风霜的中国文化,在不同的演绎中,必将成为人类文明瑰丽的仰望,对人文素养的培养,既要因材施教,又要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结合国家发展现状,既要满足普通劳动者的生存诉求,又要创造环境,支持他们自身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磊.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与提升[J].重庆大学学报,2003.

[2]石中英.人文世界、人文知识与人文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06):12-14.

[3]刘昕岚.“人文主义”与“宗教”———对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回顾以及对儒家人文主义的反思[J].中国文化研究,2004,(04):11-12.

[4]孟建伟.科学与人文主义-论西方人文主义的三种形式[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03):27-33.

[5]龙伟.娄底职业技术学院[J].理论界,2007,(06).

[6]杜署钦,郑小东.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影响因素探析[J].九江学院学报,2009.

[7]刘兴亚.谈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对策[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

[8]林坚,黄婷.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整合[J].科普研究,2011.

[9]毛明香.教师的人文素养与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现代教育,2014.

[10]龚光军.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重构[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11]王玉.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模式探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04):34-35.

文学素养知识范文5

素养,《辞海》释义为"经常修习培养"。其一解释为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所达到的一定水平。故此看来"素养"就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除了包括一般教师所必须拥有的政治思想素养、道德素养、文化素养、能力素养和心理素养外,还应当包括语文教师所应具备的特殊素养,也就是要具备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德、才、识、能等方面的素养。概括起来,主要包括知识素养、技能素养和情意素养,其中知识素养、技能素养是外显的,是教师素养的基础;情意素养则是内在的品质,不易被测评,三者的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教师个体的整体素质。

1 专业知识素养

教师的劳动是一个复杂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要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全部内容有深入的了解。"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学者,是所教学科的专家,需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从传统的知识体系来说,有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从现代知识体系来说,则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总结能力。总而言之,语文教师的语文知识素养主要体现在语言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等方面。

由于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语文课程具有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外来文化营养的目标。语文老师只有知识面宽,视野开阔,才能厚积薄发,左右逢源。语文教师只有在"精"于语文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博"于文化科学知识,以丰厚的文化知识为背景,才能在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生。

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了解社会,体味人生。具体体现在:其一,语文教师要有系统统筹规划思维。语文学习与思维训练关系密切。语文教师要获得较强的思维能力并能科学地指导学生的思维训练,就必须学习一些思维科学知识。其二,语文教师要通晓社会科学知识。语文课程有着广泛的社会内容,语文教师除了要具有很强的理解语言的能力外,还必须有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才能准确的把握思想内容。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有机的统一起来,才能使学生学有成效。其三,语文教师要了解自然科学知识。语文教师虽不直接向学生教授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但无论如何不能是"科盲"。小而言之,要教好语文教材中有关介绍自然科学的说明文,就必须弄懂文中所介绍的有关科学知识。大而言之,我们要培养新一代在世界上有竞争力的建设者,教育他们能够从小就具有很强的科学意识,对科学技术有浓厚的兴趣,有积极参与的愿望和行动。如果语文教师对课文涉及的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甚至一窍不通,就势必会在教学中出现科学性、常识性的错误。其四,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等的原理。教学工作是一种培养人的专业工作,"仅通晓一门学科并非必然地使自己成为该学科的好教师","学者未必是良师",一个教师要成功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掌握所教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应关注教育科学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更应了解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途径,努力用心理科学的规律指导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

2 专业技能素养

"教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还要在学生各个疑惑方面的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具备反思,研究教学的能力。教学技能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亦即教师所拥有的教学技巧,反映了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来完成教学任务的熟练程度和水平;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成效所具有的潜在的可能性,反映出教师个体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直接有效的心理特征。研究语文教学的能力,即指语文教师的语文教育科研能力,反映语文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继续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教学技巧、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

教学技巧的功能在于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控制课堂气氛与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活动能顺利进行,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教师经常需要教学技巧的巧妙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教学能力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顺利从事教学活动的本领,其中包括组织教学能力,分析学生的学情、分析教材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自我调控能力、因材施教能力、自制辅助教学学具能力。

教学研究能力,是语文教师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地探索语文教学规律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语文教师的学识水平、诸种智能和创新意识最集中的体现。语文教师可以从语文课本中选题,研究课文,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构要素进行分析、对结构系统进行研究,可以从语文活动中选题,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各种语文素养,研究语文活动对课堂语文教学成效的影响;语文教师能够针对语文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有益于开拓思路,有益于发现问题,有益于建立新的科研课题;语文教师可以是对教材提出自己新鲜的看法,在教学上创造性的发挥,或者创立新的教法。

3 专业情意素养

"专业情意"强调的是愿不愿意的问题。专业情意要比一般心理学意义上愿意、喜欢、向往的态度有更高的境界。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岗位,要有满腔的热情去投入教育事业。语文教师要对所教学科充满热爱,做到坚持不懈地对语文教学探索、追求。

对祖国语言文字右深切之爱,对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无数瑰丽璀璨的名著佳作经常研读。

文学素养知识范文6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 语文教学 语文素养 培养方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相应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对于语文素质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让学生具备理解语文知识、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并且在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智能,让学生在日后学习生活中更好地使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记忆及字词能力的培养,并没有锻炼学生的语文素养,造成学生升入中学后学习语文不适应。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相应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让学生尽快掌握学习语文的能力。

一、在小学高年级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

(一)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遇到的较大问题就是教师问题。由于我国高校在培训教师的过程中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方法,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工作中使用的教学方式也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随着新课标的普及,小学语文教师的观念必须改变,应该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转变成先进的素质教育观念,并且通过这一先进的素质教育观念,教师能够以此为基本动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课堂学习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学习到日后中学语文学习中应注意的要点。如学习北师大教材六年级下册的课文《生命》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一些自己身边关于坚强生命的故事,如小草在石缝中生长,或探险家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的案例等。学生在讲述过程中懂得生命的可贵及强大,而且处于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能够进一步学习到发散教材内容的方法,这对于学生中学语文的学习是十分有帮助的。此外,能够让学生对生命的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这都是十分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的,对学生的人生有着重要意义。

(二)将学生视做课堂教学的主体

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经常让学生适应课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讲授吸收及学习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有时能够进行有效率的教学,让学生理解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的情况都是不同的,一些学生不能较好地理解知识,因此无法让每一位学生都学习到语文知识及语文学习方法。为了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需要将学生视做课堂的主体,从学生角度出发,让学生较好地理解语文知识。如在学习北师大教材六年级下册的课文《英雄》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视做主体,让学生亲身体会雷锋的精神,并且让学生讲述自己在生活中是如何学雷锋的。通过将学生视做课堂的主体,让学生真正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对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的帮助是十分大的。

(三)将教学过程与生活相联系

为了在小学高年级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还需要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感到亲切,并且如果跟实际生活相联系,学生就可以较容易地理解教材内容,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能力。如在学习北师大教材六年级上册的课文《岁寒三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日常生活中竹子的形态及自己对竹子气节精神的理解在课堂上分享,同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要表达的精神。这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十分有帮助的,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且学生可以在课后学习到如何将生活与课文知识相联系的方法,对学生日后学习语文是很有帮助的。

二、结语

在我国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重要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学会如何培养语文素养的方法。在实际语文素养培养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转变自己的教学管理,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尽快提高,并在日后学习生活中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国秀玲.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2):182.

[2]李成权.以小学四年级为例浅谈如何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J].新课程・小学,2013(9):129-129.

文学素养知识范文7

关键词:高校 理工科 师范生 人文素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新世纪的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中国要在国际竞争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但需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同时也需要文化的积淀、人才素质的提升。这就要求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教育不但要培养大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特别注重人文素养的提升。尤其是对于作为未来教师的高校理工科师范生,他们将在基础教育中教授科学,而科学教育必须将科技与人文相结合,才能促进科学的良性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科学为社会服务,才能让其在以后的教师工作中培养和影响下一代。因此加强理工科师范生的人文素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刻不容缓的大事,这也就要求高校在增强理工科师范生专业教育的同时更要着重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易经·贲》的象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指人类创造的文化,是人类实践能力、方式及结果的总称,泛指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在西方“人文”一词来源于拉丁语humanitas,愿意是指“人性,人情,万物之灵”。结合东西方关于“人文”的解释,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人作为人的各种属性。而“素养”一词,按照现代教育学的解释,指“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通过个体和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或素养”。而所谓人文素养是由知识、观念、能力、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人的内在精神。

现代人们对人文素养的理解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层面:人文知识、人文行为、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人文素养形成的基础,包括文学、艺术、历史等社会科学知识,是世界各族人民的智慧结晶和宝贵的文化遗产;人文行为即指个人通过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和感悟,所形成的对他人对社会的表现行为;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层次。人文素养强调的是内在的东西,但是需要通过个人的行为变现出来。由此可见,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为基础,通过人文行为表现出来,其目的是提升人文精神,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理工科师范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考察我国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存在着人文知识欠缺,人文精神失落、迷惘的现象,总体上呈现弱化的趋势。

(一)思想上重理轻文,人文知识欠缺

从高校理工科师范生的生源来看,都是理科学生,本身人文知识欠缺。进入大学后,中学的文理科分科理念,使得学生一入学就认为学习只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人文知识的储备以及人文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学习上存在着功利主义的不良倾向,认为学好自己的专业课就行了;至于人文学科,他们一时看不到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便认为学习人文课程没有用处,从而在思想上没有给予人文课程以足够的重视,极大的影响了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人文学科比重较低

在现行的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主要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以专业为中心设置课程,导致重专业知识,不重复合知识;重知识积累,不重知识结构;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教养。以四川师范大学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人文学科课程超过15%,从绝对数字上看已经不少了,但其中绝大部分是国家规定的大学生公共政治教育课,真正属于数学专业学生特有的人文素质教育学科却很少,仅有《数学史》一门课程,而关于教师技能的培养也只有寥寥几门课程,平均占课程总数的4%-5%。学生由于在学校受教育的4年中,缺乏有意识的、系统的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毕业进入社会后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就业压力大,急功近利

受市场经济的冲击,现在许多的师范生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职业信念缺失。不少学生将金钱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对学习中与就业无关的学科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据了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未将教师这一崇高的职业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而仅仅将这一职业作为自己未来就业的一种选择。因此,入校后思想不稳定,更加谈不上在学习中自觉培养自己的职业信念了。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只追求专业学习的成绩,师范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就变成了智力教育。学习只为考试,考试只为就业,就业只为金钱。思想道德教育的忽视,造成了一些学生自私的心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关怀,不关心他人的感受,耐挫能力较差,不能正确的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长此以往,便成为一个恶性循环,师范生的人文素养会越来越差。

三、加强高校理工科师范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中华民族素有重视人文素养的优良传统。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认为,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首先是“修身”,然后才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养成健全的人格。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文精神以及深刻的社会感、责任感和强烈的伦理倾向,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增强对各种文化鉴别力,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作为未来的教师,师范生的人文知识根底不仅要“渊”,更要“博”,不仅要成为专家,还要成为杂家,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知识都要有所涉猎,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独特的魅力。同时,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正在发展中的人,而且是代表人类发展前途的、最富有活动的成员,这一特征决定了教师特别需要人文精神。提高高校理工科师范生人文素养,就是要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文化中汲取精华,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拓宽非专业知识,拓展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改革人文课堂教育教学方法,教师做到行为世范,共同来提高高校理工科师范生的人文素养。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人文氛围。

校园文化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内在精神和行为风范,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有怎样的环境就会有怎样的学生品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营造校园浓厚的人文氛围,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1.丰富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校园文化节、读书沙龙、诗会、报社、表演团等形式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交流情感、学习互动,通过一定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人文情怀。

2.提升校园硬件设施。进一步挖掘校园环境育人资源,除打造自然景观美化校园环境外,有意识地打造人文景观,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哲理的启迪,提升精神世界,提高人文素养。

(二)拓宽非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各种知识。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世界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全会后发表宣言的第一句话就是:“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

1.拓展非专业知识。理工科师范生不仅仅需要专业知识的学习,还需要非专业知识面的拓展,广博深厚的人文知识是理工科师范生人文素养的基础,是理工科师范生人文素养养成与提升的前提条件。文理交融,才能丰富彼此的内涵,理工科的师范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才更容易理解“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在能在教学中贯彻这种思想。仅仅只拥有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老师只能称之为“教学的机器”,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理科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要摈弃狭隘的学习观,树立知识分文理,但文化是一体的意识,任何知识都是文化的组成部分,理科师范生在新课改下的教学应该是文化背景下的教学。作为理科师范生,应该在课内外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能够将知识融会贯通,而不是使各门学科完全彼此独立。最佳途径就是读书,读经典,在经典文化中提升人文精神。

2.在专业课中引入人文素养教育。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注重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指导学生运用哲学的方法论、认识论从事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融人文素养教育于专业课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大学数学学习,教师结合数学史的知识,能将枯燥的课堂丰富起来;结合数学家不怕困难、追求真理的故事讲解数学定理,能使学生受到更多的启发。

(三)拓展其他方面能力,提高自身修养。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需要专业知识,还有口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等。可以定期组织深入交流,可以是专业交流,也可以是时事研讨等;形式可以是小组讨论、辩论、演讲,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这样的形式,碰撞思维的火花,对于理工科师范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表达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同时在交流中,社会责任感、道德意识、文明意识都可以得到加强。

(四)改革人文课堂教学方法,增加人文课程吸引力。

为帮助学生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养,要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大力推行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讨论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辩论式学习、问题教学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他们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养。与专业课程相比,不必过分强调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达到让其感悟和体验的目的。

(五)行为示范,提高任课教师人文修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示范作用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所以,高校的人文素养培养应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开始。授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课程教育在人文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掘学科中的人文、历史背景资料,在科学教育中贯彻人文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道德精神的熏陶和教育。克服纯科学主义的偏执,培养学生理解科学,了解科学与技术、与社会、与人类的关系,让科技为人类造福。

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但领导要高度重视,各个工作部门及全校工作人员都要调动起积极性。不但在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上要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教化,授课教师也应将人文方面的因素渗透到课程中去,并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理工科的师范生。在教育教学中,始终以人为本,充分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理科师范生德、智、体、美都得到全面发展。

培养高校理工科师范生人文素养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我们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紧跟时代的步伐,更新观念,创新方法,稳步推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培养出既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又具有很高人文素养的理工科师范生。

参考文献:

[1]石亚军.人文素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杨德广.大学生教育专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弓巧平.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5).39-41

[4]王倩.试论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03).98-100

文学素养知识范文8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语文素养;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学生能力,另一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语文素养。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为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才而不断努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前提,做好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工作。

一、小学中高年级语文素养培养的意义

语文素养对于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小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其丰富的想象力为学习提供了动力,也是学习习惯与个人素养形成的初级阶段。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更应当关注学生素质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在阅读、写作、交流等方面的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在言谈举止上的培养,以及在个人道德品质上的培养等,都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在当前应试教育模式下,虽然在成绩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果,但是往往忽略素质教育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出,正是针对这一问题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学生为重点,正确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当前教学中语文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语文教学方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在一些地区仍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味追求高成绩、高分数,将课本知识机械式地强加到学生的脑海中,忽略了语文素质培养的意义,严重制约着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培养。大多数语文教学中,对于知识点的传授讲解只局限于课本知识以内,小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无法得到延伸。学生的学习方法依旧传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教学缺乏灵活性与延伸性,直接扼杀了小学生的想象力,将学生的思想禁锢在课本知识中。“高分低能”是对现代小学教学成果的一个侧面反映。新课改的要求,明确提出了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创新,还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

三、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措施

1.转变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只有引导者的意识和认识得到了转变,才能使作为被引导的学生沿着正确的指引方向发展。所以说,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条件,只有指引者有了正确的指引方向,才能使被指引者步入正确的轨道上来。比如,在讲解《鲸》一文时,为什么鲸鱼属于哺乳动物?它与鱼类的区别是什么?如果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这篇课文,那么为了寻找答案,学生就会在课下查找材料,从而明白鱼类的特性,对比鲸鱼与鱼类的区别,既增长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乐趣,从而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2.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对于小学生来说,对知识的渴望程度远远超出课本内容,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也不应当局限于语文的学习范围。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当鼓励学生进行思维的发展,可以融入生活化的一些知识,丰富授课内容,从而锻炼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比如,在春节每家每户都贴对联,其用词就非常讲究,可以让学生试着设计春联的内容,从而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

3.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辅助教学设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最明显的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使原本抽象的理论教学变为图画、动画、视频教学。比如,在学习《学会看病》一文时,可以通过视频演示医院的看病流程,使整篇文章的看病流程直观化。不仅加强了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更让学生真正学到了生活的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小学语文素养的培养不止体现在某一方面,还体现在所有方面,它来源于生活中,与生活息息相关,又最终回归于生活之中。因此,作为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教学模式,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推波助澜。

⒖嘉南祝

[1]陈春花.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J].学周刊,2013(22):189.

[2]韦秀兰.如何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9):205.

文学素养知识范文9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安全素质;培养模式;大安全观;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5-0175-03

一、引言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大多数直接进入生产现场,成为一线新员工。据相关部门统计,新员工是生产安全事故的高发群体,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新员工缺乏职业安全素质是关键因素,如对安全生产缺乏认识、安全意识和责任心不强、缺乏安全技术知识和处理发生事故的应变能力,等等。[1]因此,面对我国当前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和社会对高安全素质人才的急迫需求,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安全素质已迫在眉睫。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安全素质培养的观点,强调从人才培养源头上规范人的不安全行为的观点,[2-8]但缺少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等相关内容的研究。本文结合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这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基地的具体状况,对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目标、内容体系、培养方式方法及培养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对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安全素质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目标

职业安全素质是指人们对所从事的行业应具备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安全心理等素质的总和。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安全素质,是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的重要途径,是预防事故的重要手段。因此,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目标应为:通过系统的教育培养,使学生掌握所属行业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具备基本的职业安全意识、心理素质及应急能力,成为具有较好的安全知识基础的专业技术人才或成为具有较好安全知识基础和较好专业技术背景的高安全素质技能型人才。即为用人单位输送具备较高职业安全素养的“安全人”。[9]

三、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内容体系

1. 基于大安全观的安全素质培养内容体系

大安全观是指将以生产领域为主的技术安全扩展到生活安全与生存安全领域,形成生产、生活、生存的大安全,将仅由科技人员具备的安全意识提高到全民的安全意识,尤其强调全民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10]因此,要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安全素质,必须先加强其大安全观教育,以提高其基本安全素质。安全素质教育不同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应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校园环境、专业交叉、教育资源、大学生自身状况等方面来综合考虑。基于大安全观的安全素质培养应主要包括:安全基础知识、安全意识、安全技能、安全心理、应急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见图1。通过基于大安全观的安全素质培养,可以宣传、贯彻国家有关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教育普及安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安全意识、自我保护和应急能力。

2. 基于行业的职业安全素质培养内容体系

高职学生毕业后大多直接进入生产作业现场,因而,开展与本行业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安全教育极为重要,尤其是机械、化工、纺织、机电、建筑等行业风险较大的工科类专业。由于学生毕业以后就业场所和岗位不尽相同,发生事故的几率不同,潜在的危险因素差异也很大,因此,要区分不同专业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培养。基于行业的职业安全素质培养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业相关的安全知识。不同专业有不同安全知识结构、安全技能,比如建筑类应加强建筑安全知识学习,化工类应加强化工安全知识学习,等等。

(2)风险管理知识。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风险,但风险管理的方法和理念是一致的,高职学生应加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相关知识的学习。

(3)行业相关的应急知识。不同的行业发生事故后产生的事故后果不尽相同,因此应该加强适用于本行业的应急知识培训,比如化工类专业应加强火灾、爆炸和泄漏事故应急救援知识的培训。

(4)事故案例分析。加强与本行业相关的事故案例教育,是提高学生职业安全意识的重要手段,比如建筑类可重点加强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坍塌、触电等事故案例分析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四、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方式

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应该结合学校、学生和专业的实际,开展不同形式的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培养活动,当前,主要的培养方式有以下几种:

1. 理论知识教学

安全理论知识涉及面广,可以开设安全类公共理论课程和专业安全类课程。开设安全类公共课程可使学生从系统安全角度了解安全知识的重要性,增加安全理论知识在大学生中的普及,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安全认识论和安全方法论等基本概念的认知。而开设专业性的安全知识课程,可以增加学生对本专业职业安全的认识,并建立起各个专业相关的职业安全知识体系。比如化工类专业就可以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知识课程教学活动,可在培养方案中增加1~2门安全理论与技术相关的公共必修课程,如《化工安全技术》、《安全系统工程》等。

2. 实践及实训教学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实践及实训教学是其走向职业生涯关键的一步,加强这一环节的职业安全知识教育,既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又能加深高职学生对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的领悟,从而有效提高其职业安全意识,为将来从事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职业安全素质基础。因此,可以在实践或实训环节增加安全技术、安全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与考核。如开展实践过程中的应急演练活动,就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对本专业应急技能的掌握。

3. 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建设

安全文化就是安全理念、安全意识以及在其指导下的各项行为的总称,主要包括安全观念、行为安全、系统安全、工艺安全等。[11]安全文化主要是通过“文之教化”的作用,将人培养成具有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安全情感、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表现的人,是提高学生安全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可以针对不同专业,在校园内举办多种多样的安全文化活动,如定期邀请消防、气象、安全方面的专家来校讲学;开展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教育讲座;进行事故案例、事故预防、应急处理、逃生自救等安全知识图片展览;结合社团举办“安全教育月”活动;组织安全素质教育巡回演讲等,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地广泛营造高职院校安全素质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氛围促进安全素质的提高。

4.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就是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有针对性地穿插一些典型的事故案例或安排一定学时的事故案例分析,比如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来让学生感受事故的残酷,并吸取教训,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安全意识。

5. 信息化教学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多通道地为学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如网络教学、短信平台提醒、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掌握的安全知识更广、接受的渠道更多、学习的形式更丰富。

五、高职院校加强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的对策

加强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对策。为此,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才能确保高职学生的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培养得到落实。

1. 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必须得到社会、企业和学校的重视,尤其是得到高职院校领导的重视

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竞争、维护学校安全与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党政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并加以落实,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将“安全工作无小事”、“安全重于泰山,稳定压倒一切”、“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等理念体现在学校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

2. 优化课程设置,适当增加安全素质教育内容

各专业应结合实际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的设计,适当增加或渗透一些职业安全素质教育的课程,尤其是对于危险性较大的行业,如建筑、化工、机电等,更应增加现场安全技术相关的课程教学。

3. 加强专业师资的职业安全素质培养工作

只有具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必须加强专业师资的职业安全素质培养。学校可以与企业联合,开展专业教师现场接受职业安全培训或教师定期到企业交流等活动,积极培养专业教师的职业安全意识、安全技能。

4. 加强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评估体系建设

学校必须建立职业安全素质培养评估考核体系,对学生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培养进行考核,以确保教学效果。可建立完善的职业安全素质指标评估体系,选择定性定量的评价方法,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评估考核,以掌握学生职业安全素质的实际情况和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培养的效果,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安全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安全素质的全面达标。

5. 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加强校企联合办学

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可以通过加强校企联合办学、项目化教学、订单式办学等举措,从企业生产现场实际的角度来加强学生的职业安全素质培养。在教学手段上,要完全摆脱传统教学手段,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形象生动地掌握安全知识要点。在教学场地和知识点选择上,不应仅拘泥于教室和书本,要积极采取现场教学,请校企合作单位安全技术人员或专家结合生产现场存在的安全问题,把教学课堂摆到生产现场,讲解安全技术要领和安全事项,示范安全操作步骤,这样的现场教学对提高安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加有实效。

六、结语

现代工业的发展对一线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包括了职业安全素质,所以,加强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的培养势在必行。高职院校应通过建立以安全素养培养为主线,以安全防范教育、行业及专业安全教育和一般安全理论教育为内容的,各方面有机配合的职业安全素质教育体系,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于大安全观的安全知识和所属行业的职业安全知识技能,消除因对本行业危险、危害无知带来的恐惧,提高职业安全素质和从业能力,为社会各行各业的安全发展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淑兰.高职院校化工专业学生安全素质培养的探讨[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1,7(03).

[2]欧彦麟.论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教育[J].中国集体经济,2011,(12).

[3]陈仙等.高校学生安全素质调查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6).

[4]朱忠祥,童政权.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调查与思考[J].衡水学院学报,2010,12(3).

[5]赵文武等.工科学生工程安全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2).

[6]梁晓瑜等.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宿州学院学报,2009,24(1).

[7]刘伟,陈晓红.现代工程类大学生的安全素质教育研究[J].安全,2011,(2).

[8]邵辉,王凯全.校园安全文化对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的影响与作用[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4,5(2).

[9]金长星,白树新,董连阔.谈大学生安全素质培养[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