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新农村如何建设集锦9篇

时间:2023-08-31 16:37:08

新农村如何建设

新农村如何建设范文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水利设施;农业;资金;管理

中图分类号:TV9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043

1 农村水利设施配套建设的概况

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水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早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就指出“石油危机之后,下一个危机是水。”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在我国这个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的国家就一直存在水资源紧缺和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现状,其中农村的缺水问题尤为严重,这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使得农业减产更甚者绝收,还会严重威胁到农村的饮用水安全。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国家政策对农村的倾斜,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大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在这样良好的形势下,我们依然要看到其中的不足,那就是水利基础设施的薄弱、投入的不足和管理机制的僵化,这些都是阻碍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我国需要继续将目光集中在农村,大力发展水利设施的其他配套建设,推动农村发展以及进步。

2 新农村建设中水利设施配套建设中的问题所在

2.1 抗灾能力较低,病险工程比较多

当前我国农村的水利设施普遍存在抗灾能力差,病险工程多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地方水利设施防洪抗旱标准低,地方财力往往有限,或为追求GDP的增长而减少对水利工程的投入,因此地方在进行水利设施配套建设时往往因财力不足而降低防洪抗旱的标准,使得水利设施的抗灾能力较低;病险工程也大量的出现在在建或已建好的工程的。例如,中小型水库的输水管漏水现象、白蚁啃食危害现象、大坝散浸现象、溢洪道淤塞和大坝欠高等问题;还有的部分涵闸闸身和闸门出现漏水情况、进出口八字断裂情况、启闭机启闭不灵等以及闸门锈损现象严重。

2.2 配套建设不完善,农村水利建设的技术含量不高

当前我国许多农村已经形成了基本的水利设施灌溉的主体,但是在灌溉网络的规划和延伸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灌溉主体与灌溉分支之间还需要进一步建设渠系进行沟通和连接,这依然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在技术方面的投入也很不足,导致技术含量不高,甚至有些水利设施建设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的问题。

2.3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我国在水利设施建设方面的专业人才还是比较缺乏的,人才的缺乏大大制约了我国水利设施建设的进程,致使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进行水利设施建设时没有综合考虑技术和社会的效益,导致盲目性建设;施工管理上的管理混乱,对建设项目规划不全,导致工程效率低下;由于缺乏专业性建设人才,在建设时没有专业人员参与指导,导致工程质量降低,容易返工。

3 做好新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措施

3.1 加大水利资金投入,因地制宜进行全面的水利设施建设

农村水利建设缺乏资金的投入和人才上的分配,因此,国家政府在加大水利资金投入的同时,要建设相应的水利设施专户管理,专项资金等来用于水利的兴修与补助,根据农村的地区情况整合土地,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小农水,水保等,发挥资金的规模效益。

从政府只能上来说,要科学合理的进行规划,完善各部门在水利资金和项目管理中的职责与权限。加强政府的统筹能力,提高财政水利资金的分配管理效率以及完善水利资金的预算管理机制。同时,为改进农村水利资金的绩效管理,改进预算管理和控制,有必要加强对资金的监督,规范监督体系,约束相关部门的权力,可通过政府信息公开化和强化监督检查方式等来减少自由裁量权,控制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风险。

3.2 积极推进农村水利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实现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3.2.1 科学规划、优先发展

农村的水利设施配套建设不能搞“一刀切”,而是应该因地制宜的抓住该地区的主要矛盾,从而下大力气解决。农村水利设施配套建设要从群众的最根本利益出发,关系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牢牢把握住这个基本原则,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建设资金,使其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3.2.2 改革农村基础设施经营管理体制

改革农村基础管理体制有利于水利建设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这是国家做好农村工作的重要措施。在体制改革中,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积极倡导农户参与水利项目的建设管理,可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成立农民用水协会,明确工程的所有权,规范管理权,来进一步推动农村水利设施项目的建设。

对于一些小型的水利设施配套建设,要根据当地的社会条件结合工程的类型来权衡,常见的做法有由水利站接管或者是转让给私人来经营建设。这时要注意,在为提高施工质量上,要加强监管机制,管理上要科学合理,保证工程建设可以有序的进行,落实责任制,若出现问题可有人承担责任,做到工程建设的规划合理。

3.3 发展人才,培训人才,提高专业科技含量

任何建设都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建设团队,农村水利建设更是要大力发展技术型人才,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教育,重视人员的素质发展,最终目的是达到增强技术人员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加强对他们的业务培训,提高其管理素养;除此之外,还要注重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中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要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水利技术。

4 结 语

综上,农村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作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至关重要,是关系到“三农”问题的大事,必须要本着着眼全局、着眼长远、着眼发展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村的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周晓平,刘秀红.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性质和管理模式探讨[J].人民黄河,2007(03).

新农村如何建设范文2

摘 要 新农村体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媒体在体育文化的传播中具备了诸多优势,新农村体育的建设中怎样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作用,这是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本文从电视媒体优势和新农村体育特征入手,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新农村体育和电视媒体共同发展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 新农村 体育 电视媒体

农村问题是我们国家的基本问题,党中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深远的现实意义。发展现代化的农业,建设现代化的农村,提高农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领导支持下,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实现了大幅度的跨越,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对文化生活,特别是体育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电视机是普通农民家中最常见的文化信息传播媒体之一,如何将电视媒体与农村的体育文化传播结合起来,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电视媒体促进新农村体育发展的优势

(一)随着国家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电视机在农村中已经相当普遍,已经成为了农民朋友生活娱乐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

(二)电视媒体融合了视听双重媒介,声画并茂,充分调动了观众的视听生理功能,使人身临其境,具有独特的宣传效果,易于展现体育文化的特殊魅力。

(三)电视媒体能加快体育文化传播速度和社会覆盖面,缩短体育活动与人们的社会距离,在促进城镇体育的发展中已经有了可借鉴经验。

二、新农村体育的特征

(一)季节性和间歇性

季节对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同样反映到体育活动中来。在农村,农民群众日常活动以不同季节的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线,一般情况下,农忙时节参与体育活动的人群较少,至多是在休息闲暇时间偶尔参与,活动方式也以简易、轻松的项目为主;在农闲时节和重大节日庆典时期,则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积极活动,活动方式也相对较复杂、隆重,这一时期是农村体育文化呈现的重要时期。

(二)多样性和传统性

我国新农村体育在活动内容与形式上丰富多彩,武术、摔跤、射箭、马术、赛龙舟、荡秋千、赛龙舟、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等常见项目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特别是不同文化下的节日、庆典、祭祀等活动中所包含的体育色彩的形式更是千差万别。无论是常见项目还是特色活动,在我国的农村都经过了长期的变化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同时这些体育活动还往往融合了当地文化,具有重要的传统文化承载的意义。

(三)地域性和差异性

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各地民族、风俗、文化、历史不同,新农村体育文化扎根于本地,因此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差异性。例如:北方的农民群众喜欢溜冰、滑雪,而南方的农民群众擅长龙舟、游泳。此外,各地受到经济、环境、政策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农村体育活动的规模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来说经济条件好、政府重视程度高的地区,新农村体育活动的发展较好。

(四)滞后性和盲目性

当前,随着党和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体育活动硬件设施的投入也逐渐加大,体育场地器械相比之前有了较大改善,农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条件水平提高了。但是一些地方只重视硬件建设,盲目增加体育场地设施数量,而忽视了体育文化意识的传播,导致农民群众的体育锻炼及文化意识要滞后于农村体育场地器械设施的发展。在农村经常可以看到,造好的篮球场却没有篮球架,场地用来晒粮食;健身设施周围长满杂草,各种器械别用来晾晒衣物。这些现象说明新农村体育发展的软性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五)边缘性和保守性

当前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城市化、自动化、商业化成为时代的主流,优势资源集中在城市中,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思路深入人心,体育的发展也是如此。新农村体育由于受到地域、历史、经济、风俗的影响而显得相对保守,其地位也在以竞技、商业为导向的城市体育文化的挤压下而逐渐下降。农村体育文化在当今的发展环境中日趋边缘化。

三、电视媒体在新农村体育领域的现状

(一)体育频道发展不平衡

目前电视媒体中,体育频道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央视一枝独秀,地方惨淡经营。央视体育频道自成立以来,凭借国家政策的支持,依托强大的覆盖网络,依靠雄厚的资金力量,已经成为了我国体育频道中的龙头老大,无论是从节目内容的开发上还是从节目的推广营销上,都是其它地方体育频道所不能企及的。相比之下,各地方体育频道除了个别像北京、上海、广东、辽宁等地方电视台还可圈可点以外,大部分地方的体育频道都存在定位模糊、专业程度低、缺乏特色等问题,甚至有的地方台对体育频道进行了合并,如:体育科技频道、体育综艺频道、体育民生频道等。总的说来,我国的体育频道还比较单一,央视体育频道成为了农民群众最主要的接触体育文化的频道,各地方的体育频道有待进一步发展。

(二)农村频道涉及体育方面的节目较少

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以来,中央到各地电视台均开办了极具农村特色的农村频道,开办之初旨在发挥自身优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许多优秀的综艺、科技、文化节目受到了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近几年来,受市场化及商业利益的影响,农村频道的节目质量有所下降,并且正在逐渐失去自己的特色,有的为了保证收视率甚至将节目内容换成了电视剧、娱乐、综艺节目等,其中还能保留体育节目的频道更是凤毛麟角,有的只能从其它的节目中发掘一些体育文化元素。总的说来,农村频道正在失去农村特色,这对新农村体育文化的传播不可谓影响不大。

(三)体育节目内容与农民群众的喜好不符

通过在农村的调查,我们发现农民群众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喜好程度依次是:跑步、散步,羽毛球,乒乓球,,健身操,台球,足、篮等球类项目,游泳;农村的体育活动开展,与农民群众的经济情况、生活习惯、年龄性别、场地器材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据统计,2008年央视体育频道篮球赛事的收视率最高,收视时间占所有比赛节目的八分之一;足球节目是播出时间最长的体育项目;其次是乒乓球、羽毛球等我国传统优势项目;网球、搏击类项目收视率提高较快。由此可以发现,电视媒体所供给的体育节目内容与农民群众的喜好项目还是有差异的。以城市市民为受众的体育节目、项目多,而以农村农民为受众的体育节目、项目少,这种电视媒体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需要进行调整。

四、方法与对策

(一)政府方面应制定政策法规,确立新农村体育在电视媒体的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将促进新农村体育建设纳入到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中来;在保持央视体育频道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对地方电视台体育频道的政策扶持,提高其创办农村体育频道的积极性;合理布局中央到地方的体育频道,形成立体交叉式的电视媒体网,使资源利用最大化、效率最大化;建立多方的农村体育频道合作平台,形成以点带面、互补联动的良性发展模式。

(二)电视媒体方面应当提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深刻领悟电视媒体在建设新农村时期的重要性;发掘新农村体育潜在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找到服务新农村的切入点;市场化是把双刃剑,电视媒体应当既要最大程度地利用市场化,又不能让市场化牵着鼻子走;地方的农村体育频道一定要保持当地的特色,加强对新农村体育节目的开发,做到受众明确、定位清晰;要增加面向农民群众的体育知识、健身指导、锻炼方法等节目,特别是加强宣传体育观念,培养体育意识。

(三)在学术研究方面应当加强对新农村体育特征的研究,加强对电视媒体中农村体育类节目开发的研究,加强新农村体育市场化方面的研究;同时还应对如何指导农村群众进行体育锻炼和如何在农村普及体育观念和意识进行研究;各地特色农村传统体育文化如何保护和开发利用也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1] 焦洁.我国电视体育节目的特征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11.1.

[2] 付太山.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探索[J].山东体育科技.2010.3.

[3] 管晓淮.我国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9.

新农村如何建设范文3

科学发展观的要义在于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按实事求是的原则谋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全国上下迅速掀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潮之际,如何真正领会中央精神,贯彻上级决策,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全部工作的始终﹖结合我县实际,笔者认为要建设新村庄不搞形象工程,发展新产业不强求一律,培育新农民不敷衍了事。版权所有

建设新村庄不搞形象工程。形象工程是科学发展观的大敌。历年的建设进程中,各地各部门不同程度地出现过这样那样的形象工程,浪费了资源,消耗了民力,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产力,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建设新村庄更应遵照科学发展的原则,把工作重点放在整治村庄环境,完善配套设施,节约使用资源,改善公共服务,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上,放在群众意见最集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要把新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整体推进,特别要重视解决贫困边远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强求一律搞“样板工程”。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当地财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不盲目攀比,不下达指标,不搞层层验收和达标升级,不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更不能加重农民负担,增加乡村负债搞形象工程,装扮门面。否则我们的工作就与中央的精神相去甚远,就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背道而驰。

发展新产业不强求一律。建设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是最有效的途径。近年来,各地都在农业产业化上做文章,但如果产业趋同,产业没特色,最终都会导致产业的失败。因而我们要在发展新产业的指导思想上‘‘存异”而不能“求同”,要立足本地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气候特点等实际发展产业,突出比较优势。对我县而言,还是要突出果畜两大产业,在果畜两大产业做大、做优、做强上下工夫,不跟风、不起哄,不模仿他人,不照搬模式,实实在在抓好已有产业。另外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实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力争使产品具有特色,发挥支撑作用。这样农民就会增收,农村就会富裕,农村就会发展,科学发展观就能得到落实,新农村建设就会不断推进。版权所有培育新农民不敷衍了事。同志曾强调: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全面小康。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主要、最活跃的力量,必须切实重视对农民的培育。多年来,我们搞过不少针对农民群众的教育活动,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民的要求更高,我们要切实改变一些培育农民搞形式、走过场的做法。在新农村建设中,落实政策规定,革除体制弊端,以培养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为目标,切切实实做一些帮助农民、教育农民、扶持农民的工作。在工作中,一方面要进村入户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另一方面,要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劳动技能培训,丰富培训内容,拓展培训渠道,改进培训方式,真正使培训内容切合实际,培训方式易于接受,培训效果日益增强。努力使经济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促进农村社会良性互动,科学发展。

新农村如何建设范文4

一、新农村建设的初步成效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丽水全市立足于欠发达这个最大的实际,坚持“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绿色兴市”发展战略,在努力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同时,积极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是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工程为载体,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到2005年底,全市累计启动建设示范村109个,环境整治村719个,累计完成示范村建设55个,基本完成环境整治村573个。村庄整治建设累计投入资金8.87亿元(含项目捆绑资金),其中市、县两级财政投入1.55亿元。村庄整治建设使我市农村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全市共有53.6万农民从中受益,占农村人口总数的27.6%。同时,积极实施“康庄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据统计,到2005年底全市完成通乡路面改造619公里,通村路基改造3312公里,路面改造2366公里,全市行政村通车率达64.8%;22.25万人的饮用水问题得到解决和改善;全市电话通村率达93.3%,实现了村村通电。

二是着力提高农民就业能力,稳步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通过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能力。到2005年底,全市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45万人,其中,农业专业技能培训27.43万人,农民转移技能培训8.68万人,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5.67万人,后备劳动力培训3.15万人。农民素质提升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加快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中从事一二三产的比重从2000年的69.55∶6.75∶23.7调整为2005年的59.7∶11.6∶28.7,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减少了16.59万人。同时,针对我市高山远山地区、部分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等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农民异地转移愿望十分迫切的实际,积极推进农民异地转移工作。到2005年底,全市下山脱贫累计达9万人。

三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围绕把我市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基地的目标,制定了《丽水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以积极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重点,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市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34家,比2000年增加96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2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27家,比2000年增加128家,其中部、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12家。这些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共带动农户61.83万户,联结基地170万亩,有效地推动了我市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基地化、品牌化发展,传统特色农业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四是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大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力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质量明显提高。结合学校布局调整,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和破旧校舍的改造。自2000年以来,共修理改造破旧校舍约40万平方米,消除危房面积20.3544万平方米,中小学危房比例从2001年的3.18%下降到目前的0.16%。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努力改善农村就医条件。“十五”期间,全市完成乡镇卫生院危房改造74951平方米,投入1503.68万元,190家村卫生院达到规范化标准,2005年全市农村卫生户普及率66.4%。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05年底,全市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90%以上,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率20%左右。

五是扎实推进农村各项改革,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根据中央、省委的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近年来,我市连续以市委1号文件的形式,相继出台了《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加强政策引导,努力消除影响“三农”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保障。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农民负担从2002年人均19.48元减轻到去年人均4.98元,减幅为74.4%。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通过推广庆元县建设技能型乡镇政府的做法,促进乡镇干部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发展农村经济和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上来。在全面贯彻《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基础上,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有力地推动了城乡统筹发展的速度和广度。同时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从2003年到2005年,全市财政用于农业农村建设的资金(含省补助资金)共35.8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安排累计达21.98亿元(2003年5.18亿元,2004年为7.48亿元,2005年为8.96亿元,分别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35%、48.4%和44.8%)。

六是以开展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实施以“岗位在村、责任到村、服务农民、联系民心”为主要内容的乡镇“住村联心”工作制度,加强乡镇技能型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构筑“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工作、矛盾在一线解决、发展在一线促成”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三真”要求,着手建立以关爱党员基金为主体的帮扶工作机制,已在195个乡镇(街道)建立了关爱党员基金,通过党费补、社会筹、党员捐等途径,筹措关爱党员基金562万元,为7242名农村困难党员补助资金144.4万元,使党员感受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继续开展“先锋工程”建设,不断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农村党组织在组织实施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得到了较好锻炼。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和民主管理制度,加强乡镇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工作,完善村级会计委托制。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逐步提升,干群关系、党群关系日益融洽。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

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市仍属欠发达地区。工业基础薄弱、城市化水平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外在推动能力还较弱;农村生产生活设施还不完善,农业弱质的状况依然存在,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发展能力还不强。

一是城市化、工业化水平不高,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城不大、工不强是我市的客观实际。从城市化水平来看,2005年底,我市城市化水平约为3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约20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5个百分点。我市不仅城市化率低,而且城镇小、少、弱。目前全市建成区面积只有56.3平方公里,市本级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只有22.94平方公里,人口只有22万,一般的县城只有3万至5万人,有些建制镇人口只有几千人。从工业化进程来看,我市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的门槛,工业经济仍然是我市经济发展的短腿。全市工业经济总量小, 200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约110亿元,仅占全省的1.7%,工业总产值只有423亿元,约占全省的2%。因此,相对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要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难度就更大。

二是地方财政资金总量有限。200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为34.8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01亿元,分别为全省同期的1.6%和1.88%,而我市农业人口约占全省农业人口的6%,资金少而任务重,公共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能力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时,我市财政收入还存在区域分布不均的问题。例如2005年庆元县财政总收入仅为1.2亿元,是浙江省最后一个财政收入超过亿元的县(市),而2004年市区和青田县的财政总收入分别达到了7.85亿元和4.05亿元,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三是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农民人均纯收入低。目前农村农业生产资料基本都分归到户,村级集体掌握得非常少,而且我市村办企业数量非常少,来自非农产业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不多,导致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无法为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2005年,我市村级集体收益超过100万元的村只有37个,50万至100万元的村只有80个,收益超50万元的村仅占全市行政村的3.9%;无收益的村有1560个,占全市行政村的44.8%,“空壳村”现象十分普遍。我市农民经济状况也与全省农民的平均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长期排在最后一位。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72元,只有全省平均水平6660元的53.6%,并且不仅整体水平较低,而且低收入人群数量较大,比例较高。目前我市人均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农村人口有75049人,在1000―1500元的农村人口有199921人,两者之和占全市农业人口的比例高达14.2%,帮助这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任务十分艰巨。

四是农村村庄数量多、布局分散。我市共有行政村3477个,自然村15000多个,平均每个行政村人口约为558人,土地面积约为4.97平方公里。而浙江省平均每个行政村的人口约为1000人,土地面积约为2.46平方公里,我市农村人口密度大约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4,与浙北地区相比,差距则更大。如果考虑到我市行政村往往是由多个分散的自然村组成,人口分散程度其实还要大。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我市许多自然村已名存实亡,常年居住在村里的主要是老人和小孩,人口数量很少甚至只有几个人。人口过于分散,不仅导致公共基础设施如道路、电力、广播电视、教育、卫生等投入大而共享率低,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而且人口分散容易导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致使二三产业发展缓慢。

五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而目前的状况是,越是欠发达地区,农民整体素质越低。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青年人,有些进城入学,有些外出打工,以致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下降。另一方面,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落后,公益性文化活动较少,农民居住分散,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也有一定难度。

三、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根据目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和面临的情况,我们认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从欠发达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实效,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快农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我市农村经济仍以传统农业为主,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必须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向高效生态农业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快把我市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基地步伐。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建立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共同推动的农村现代产业体系。如加快发展优质种子种苗提供和产品销售服务等第三产业,积极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积极引进和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做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链,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等。

二是积极推动中心村和中心镇建设,加快人口和要素集聚。结合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进一步完善村庄布局规划,切实解决城乡规划分治、农村规划缺位以及城市规划与村镇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相脱节的问题。积极抓好重点中心镇、中心村的建设,通过重点中心村、中心镇的建设,有计划地撤并小型村、小乡镇,推动重点中心村、中心镇走向产业发达、社会进步、生活富裕、环境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积极发展园区依托型和景区依托型中心村、中心镇,提高中心镇、中心村的后续发展空间和集聚能力。建设中心村、中心镇,既要加强政府引导,又要尊重农民意愿,也要考虑到农民的经济条件,有序推动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梯度转移。同时,积极改革创新农村宅基地置换、土地整理、新社区建设方式,提高农村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

三是继续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我市今后较长时期的主要发展趋势,当前许多“三农”问题还需要依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来破解。进一步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不仅仅关系到工业本身,更关系到全市经济社会能否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十一五”时期,必须加快工业园区的发展,进一步扩大园区规模和数量,提高工业对农业农村的带动能力。适度引进没有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经济发展的就业吸纳能力。在积极发展中心城市和县城的同时,加快中心镇建设,逐步建立与中小城镇功能配套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加快改革制约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不合理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新农村如何建设范文5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机安全监理 存在的问题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1(b)-0198-02

新时期的农村建设中农村安全监理工作对新农村今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与此同时,这也是新时期下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社会主义新目标。新中国成立至今,一直将民生问题放在党和政府考虑问题的首要地位,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确保农民生产的安全。时至今日,农机安全监理仍然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如何优化农机化事业的健康运转也一直是农机安全监理工作部门长久以来思考的难题。但无论如何只有秉承着“以人为本、为农服务”的基本工作原则,才能保障农机化产业的长久发展。

1 新农村建设中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在新农村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1.1 能够保证农村区域的农机安全

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是农业机械主管部门遵循一定的法律法规以及一定的行政规定对农业机械及农机手进行安全监督管理的,负责做好该辖区内农业机械牌证的核发和驾驶、操作人员的培训、考试、考核及证件发放工作;组织完成辖区农业机械及驾驶操作人员的安全技术检验和年度检验、审验工作,做好农业机构及驾驶操作人员转籍、过户、变更、报废、延期检验、审验的报批和年度检审签证工作;组织抓好辖区农机安全法规的宣传教育、安全知识竞赛和安全生产大检查,调查研究、总结推广农机安全生产先进经验,按规定组织机手开展安全月、安全日活动;按国家的有关规定,对辖区内的农业机械及驾驶操作人员实施安全监督检查,纠正和处理违章行为,依法调查处理农机事故,及时上报重、特大农机事故快速报告,负责向人民政府或政府部门报告重、特大农机事故隐患,按规定统计上报农机事故报表;做好农业机械及驾驶、操作人员和农机事故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及驾驶、操作人员管理台帐和检审登记台帐; 制定乡、村农机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负责与乡(镇)签订农机安全监理目标管理责任书,并组织实施,监督、检查,指导乡、村做好农机安全监理各项工作;对乡、镇监理员的行政执法进行监督,并纠正违规办理业务的行为。确保农村区域的农机安全。具体表现为,农民在购买农业机械后,立即进行注册登记,并主动参加乡(镇、街道)机站组织的农机安全操作培训,进而正确且熟练掌握农机安全操作技术。

1.2 有利于农机的可持续发展

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协调农村区域的发展,不出现类型偏差和数量偏差,能够充分保证农机拥有者的收益,并且有利于实现新型农机在农村生产中的快速推广,有利于实现农机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将积极做好汇报、协调工作,争取县委、政府的重视,取得有关部门和各级的支持配合,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进一步整合各乡(镇、街道)农机站的力量和资源,实行大分工、小合作,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2 新农村建设中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农机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

县级农机管理部门没有纳入参公管理和农机监理机构编制少、人员不足。当地政府又将农机安全责任落在行业主管部门头上,使监管人员左右为难。按照层层签定安全责任书的要求,县乡一级的监管更加为难,机构调整后农机站合并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机安全员形同虚设,并多数为兼职,履行的主要工作任务不在安全上,基于多种原因,安全工作只是流于形式、走过场。而实际工作中各县执行起来又千差万别。对于基层很多农机监理战线的同志来讲,心里都很茫然,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目前农机、公安交警两部门管理还存有尚未理顺的问题,多数机手购买农兼运的拖拉机,农忙时在田间地头作业,农闲时上路跑运输,他们中间大多愿意去农机部门办理相关牌证手续,而农机部门却无能为力,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农机部门不该管而不得不管,交警部门由于警力不足,该管而管不过来的被动局面。

2.2 农机安全监理经费严重不足

由于县财政困难,县级农机安全监理经费争取了多年想列入财政预算,多次被政府拒绝,县财政连保人头工资都困难,根本没有钱来增添交通、通讯、事故处理设备,技术检测设备几乎是空白,由于工作经费紧缺,严重影响农机监理工作正常开展。

2.3 农机执法手段薄弱

拖拉机分布在广大的农村,点多、面广、线长,有些地方交通条件差,安全隐患很多。难以形成对拖拉机的全面监管,致使拖拉机无牌行驶、无证驾驶、逾期未年检、达到报废年限继续使用现象大量存在,加之安全意识较差,不愿意积极配合,逃避管理,“黑车非驾”现象越来越多,造成农机管理难、执法难。

3 农机安全监理建设问题的解决措施

3.1 加强重视农机安全监理工作

安全是责任,领导是关键,落实是保证。将进一步加强对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筑牢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责任网,强化各层级的责任意识和工作落实,推动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严格做到农机安全监理责任到人,农机安全监理任务明确,农机安全监理职责权限清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一是逐级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工作责任,落实任务目标,做到目标到岗,责任到人;二是进一步完善措施,有效杜绝了事故迟报、漏报和瞒报的现象;三是加强了制度建设和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督查、检查及工作考核;四是实行了农机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切实把农机安全工作落到实处;五是要优化监理手段,积极引进先进的农机检测方法,保证农机安全检验的科学性,切实为农机安全提供保障。

3.2 加大经费投入,提升装备水平

硬件是基础,软件是保障。在创建活动中,要在着力打造一流软环境的同时,切实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提升硬件装备水平,使之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基本实现设备的标准化、现代化。拥有满足监理工作需要的理论考试和驾驶技能科目考试设施,监理行。

3.3 健全服务管理体系

一是乡镇农机站要完善人员配置;二是要构建一个完善、适合农村地区发展、操作性强的农机安全管理体系,并且为了保证农机安全管理体制的有效实施,应将其纳入法律监管渠道进行监管,保证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此外,农机安全监理机制的健全还需要当地政府出台与之相对应的配套政策,一来便于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在农村区域的开展;二来法律政策的出台对农民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且更具信服力。

3.4 加强创新能力和示范基地建设

结合新农村建设中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实际状况,在确定农机安全监理的多项重点工作,并且在保证质量完成农村监理工作任务的同时,还需要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中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新思路,强化新农村建设中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新措施;其次,并进一步加强农机维修、培训、合作社及安全监理等方面的示范基地建设,在每项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及业务工作中,都要培植1~2个在全市乃至在全省有一定知名度的农机化示范基地。服务管理体系不完善,新农村建设中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阻碍,但是经过城镇化建设和国家机构改制,新农村建设中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已经日趋完善,因而各项农机安全监理工作也逐渐步入正轨。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新农村建设下农机安全监理的开展探究,发现新时期下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开展一直面临诸多挑战,如何优化农机化事业的健康运转也一直是农机安全监理执法部门长久以来思考的重点难题。但无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怎样开展只有秉承着“以人为本、为农服务”的工作原则,才能真正将农机安全监理工作落实到新农村的建设中,才能解决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当然,为了保障新农村建设中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有效运转,必须完善农机安全监理体制以及制定一系列的农机安全政策。

参考文献

[1] 白毅芬.论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农机安全监理工作[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11):9.

[2] 王美云.简述新形势下农机监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化农业,2013(5):55-56.

新农村如何建设范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积极性;主体作用

中图分类号:F7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018-2

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农民群众积极性如何,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要通过建立政策引导机制、民主决策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引导农民群众积极投资投劳。要真正赋予农民平等的国民待遇,让农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需要在国家不断加大财政支农投入的同时,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发挥出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新农村建设就一定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1 影响农民积极性和主体作用发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六年多来,新农村建设在吉林省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稳步增收、基础设施建设得以加强,农村脏、乱、差有了较大改善,农民群众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是在实践的过程当中,还存在许多制约的因素,农民积极性和主体作用发挥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1.1 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认识不足

点上热,面上冷,农民发动不够充分,依赖上级投入,“等、靠、要”思想依然突出。一些农民习惯于长期形成的生产方式,小富即安的思想根深蒂固,致使一些农民对建设新农村缺少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认识不足。

1.2 新农村建设发展不平衡

采取试点先行、示范带动的推进思路,往往是少部分基础条件好的村,得到了部门、单位和院校等外部力量的集中扶持和帮建,多是“锦上添花”,对于吉林省9306个村来说,大多数村得不到明显改观。

1.3 对建设新农村理解有偏差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发挥农民的积极性是很重要的。目前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普遍存在三种心态:一是急,国家出台了那么多好政策,为什么还没有落实下来,心情很急切;二是高,对新农村建设期望值高,要求高,比较理想化,认为国家要帮助他们建房子、安自来水、建设新村庄等等;三是靠,部分农民认为,现在国家给政策,要等政策,要资金,不能着急搞建设,这样的心态,直接影响着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

1.4 农村劳动力呈现“老龄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和有一定工作技能的劳动力大部分外出打工,在家留守大都是老年人和孩子。农业生产上存在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加上劳动力素质低,科学种田水平不高,效益不佳。

1.5 农民思想不解放,农业增收渠道不宽

农村居民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农业科技水平和从业技能普遍偏低的状况还没改变,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的吸取、消化、接受能力还远远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还不富裕,缺少富裕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绝大多数农民思想保守,除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外,没有其他增收渠道,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少,缺乏从事专业生产的劳动技能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本领和能力。

1.6 农民的信息不畅

目前,吉林省670万农村劳动力中,受过技能培训的仅占14.4%,想接受培训的占51.7%,在农民文化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职业技能发展水平上,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不小。农民文化程度低直接导致农民缺乏及时全面获取信息的能力,农民的文化水平低,也使他们没有勇气走出去,害怕上当受骗,无法了解外面的世界,信息闭塞,农民在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处于盲目状态,没有增收致富的渠道,对新农村建设信心不足。

2 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政策措施

2.1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吉林省已完成对24.4万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但农村居民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农业科技水平和从业技能普遍偏低的状况还没改变,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的吸取、消化、接受能力还远远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以阳光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培训为载体,培养管理型、服务型、技能型、文化型、经营型等新型农民,增强农民增收致富本领,推动农民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广大农民中广泛开展学文化、学技术、学政策、学法律、学知识,比增产、比增收、比贡献、比富裕、比素质的活动,培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新型农民。

2.2 加大宣传引导工作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把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宣传到位,解释透彻。农民最讲实际,面对看得见的利益,他们才会有积极性,抓住有利时机,多办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惠农利农工程。如修好“村村通”公路,整修好农田水利设施,建农户沼气池等。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基本内容、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进一步向农民宣讲清楚,让农民在了解的基础上理解,在领会的前提下领悟,增强农民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建设美好家园的内在愿望。只要有了群众的拥护、支持和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就会稳步扎实地顺利推进。通过他们宣传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从“要我”建设转变为“我要”建设。培养新型农民,使农民的素质、创业就业致富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2.3 提升农民群众民主管理的能力

从解决农民最关注、最迫切的问题入手,推进新农村建设,找准切入点和着眼点,而这个切入点和着眼点就是从老百姓最想办的事情入手,要让他们真正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从而调动他们投入建设的热情。近年来,吉林省德惠市的“村村通”水泥路工程,老百姓参与建设的热情就非常高,踊跃的出工出资投劳。从中看出,只要是广大群众能够受益的事业,他们都有积极性,都有热情。现在看,当前农民群众最为关注、农村最需要解决还是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在部分乡村还比较突出。几年里德惠市虽然完成了96%的村级水泥路建设,但还要搞好向村屯延伸,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在农民饮水、学生上学、农民看病等方面,也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和办法,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以此来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2.4 尊重农民的意愿,量力而行,稳步推进

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无论是搞规划,还是搞建设,都要征得农民的同意,要量力而行,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特别是在使用国家建设性资金上,更要征得群众的同意,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在大多数群众受益的“普惠制”上,不能垒大户、堆典型。否则,不但不能保护和调动好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反而容易打击和降低农民的积极性,甚至形成对立。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坚持的原则就是,“群众自愿、量力而行、积极而为、力求实效”。每一项建设都要通过群众代表大会,通过“一事一议”,不违背农民意愿,不增加农民负担;能够实现那个目标,就要积极努力地去实现;暂时达不到的,要逐步加以实现,力求干一件成一件,让农民满意。

2.5 加快农民转型,培育新型农民

当前农民的素质还普遍较低,一些农民思想观念陈旧,老守田园、小富即安、安于现状,缺少致富本领和技能,在个别地方还存在一些不良风俗和习惯,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加快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快农民转型,培育新型农民。促进他们的思想观念转型。教育引导农民敢富、快富、大富,勇于进取,积极创业,树立与市场经济和新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思想理念。促进他们的素质能力转型。以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模式为基础的职教体系,保证绝大多数农民掌握一到两项生产技能和本领。教育引导农民保持传统良好的风俗习惯,树立向上、健康、文明、道德的新风尚,破除陈规陋习,塑造新型农民形象。

2.6 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

新农村建设最缺的是资金,农民迫切盼望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力度,加大农业投入,拨付专项资金,增加支农惠农政策,在稳定现有农业投入的同时,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应切实向“三农”倾斜,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人居环境。要在确保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增加对职业教育、农民培训的经费投入,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政府投资、民间集资、社会赞助,能人援建设等多元投资体制。

2.7 引导农民发展经济,完善配套服务

发展生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农民迫切盼望发家致富、增加收入,但是由于知识水平不高、视野不够开阔等原因,缺少致富必需的信息、技术、资金、营销等因素,因此,农民希望能够建立完善系统的配套服务,对生产经营进行指导、帮扶和服务,尤其是为他们提供新项目、新信息、新技术、新品种,提前、产中、产后服务,让农民更加放心、放开手脚去致富奔小康。近年来部分农村成立的一些专业协会如专业农民协会、商品协会、“公司+农户”经营组织、互助组、家庭农场等经济组织形势,充分发挥农民的市场主体作用,较好地起到了连接市场、服务农民的作用。

2.8 制定长远的整体规划并坚持落实

新农村如何建设范文7

文章标题:纪检监察机关如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纪律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重大而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举措,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的监督检查机关,如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纪律保证呢?笔者认为,纪检监察机关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切实履行四项职能,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强化教育职能,营造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廉政氛围

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是纪检监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举措,对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是要强化荣辱观教育。纪检监察机关要积极组织协调宣传部门、组织人事、文化部门等多方力量,按照“八荣八耻”的要求,大力加强基层廉政文化建设。要围绕“两个务必”,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始终保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做到办一切事情都精打细算、讲求实效,决不好大喜功、奢侈浪费。要切实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感召力和亲和力,倡导以实干为贵、以奉献为美、以廉洁为荣的党风政风,促进文明乡风的形成。

二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其政治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党和国家机关的行政执行力,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和质量。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强化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理想的动摇是最大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大的滑坡。要教育和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督促他们用先进的政治思想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地位观和权力观,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决不滥用权力、。

三是强化党纪法纪教育。要围绕学习、遵守、贯彻、维护,切实加强党纪政纪法纪教育,教育广大干部自觉增强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带头遵纪守法,严格依纪依法办事,决不胡乱决策、盲目蛮干。要用正反典型进行廉政教育,既要用勤廉兼优的先进典型鼓舞党员干部振奋精神、积极进取,也用堕落受惩的反面典型警示党员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四是强化人民群众的监督意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纪检监察机关要以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契机,通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以廉政演出、廉政课堂、廉政漫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扩大廉政文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使广大农民群众知晓自己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权利与义务,鼓励他们充分行使监督权。监督基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是否廉洁,政务公开是否落到实处,基层政权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是否执行到位。

二、强化监督职能,确保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令畅通。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纪检监察机关要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为切入点,坚持监督检查与建章立制并重,以监督促落实,以落实促发展。

一是要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监督检查。要积极推行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和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代建制。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要实行派驻监察和跟踪督察,要围绕重点项目建设开展执法监察,监督检查招投标和资金运作等那些容易产生腐败的关键环节,促进和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速、提质、保廉。

二是要加强对涉农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采用“事前控制、事中监督、事后评估”的办法,重点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国债和预算内建设资金、社会事业经费等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防止贪污、挪用等现象发生。要加强对“三减免、三补贴”等惠农支农政策性资金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三是要加强对民主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监督检查,进一步完善政务、村务、财务公开、民主议事制度。以健全的制度引导基层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只有让群众享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由群众来评价政府服务水平和行政行为,才能形成地方党委政府提高自身执政能力的不竭动力,才能为廉洁高效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牢靠的群众基础。

四是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机制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纪检监察机关要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党员干部的廉洁情况纳入责任制考核范围,统一安排部署,强化责任追究,特别是对一个地方(部门)工作起关键性作用的“一把手”要重点考核, 加强督促。对执行有力,廉洁高效,推进工作进展顺利取得成绩的,要给以表彰奖励;对执行不力,服务意识淡薄,损害群众利益,推进工作重点不突出,措施不得力的要予以责任追究。

三、强化惩处职能,扫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不良障碍

常言说,群众利益无小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以维护群众利益,优化农村发展环境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惩处职能,坚决惩处影响新农村建设的人和事。

一是以纠风治乱为重点,维护群众利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纠风治乱就是要明确“五个要”,查处“五个严禁”,狠刹“十股歪风”。“五个要”就是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五个严禁”即严禁违背农民意愿,不准在没有征得群众同意的前提下强行实施改造建设方案;严禁在农田水利、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设施建设中强行摊派钱物;严禁违法征地拆迁,不准截留挪用应付给群众的征地、拆迁款和其它各类专项资金;严禁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出现的各类矛盾时打骂群众,不准擅自动用治安联防队和公安民警参与解决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严禁在出现损害农民群众利益,引发群体性上访或其它特殊问题时拖延迟报和隐瞒不报,更不准歪曲事实谎报和不及时妥善处理解决问题。“十股歪风”即包办风、跃进风、圈地风、短视风、无特色风、模式风、片面风、重复建设风、政绩工程风和借机揩油风。

二是以提高行政效能为重点,促进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察,推进廉政建设,坚决纠正该作为不作为、不该作为乱作为等不良行政行为和的行为。大力开展行政效能建设,努力推进“责任风暴”和“治庸计划”,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打造“服务型”政府。要督促基层涉农部门根据各自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建立健全各种便民、利民的服务措施,在窗口单位和窗口行业,全面推行导办服务、限时服务、延时服务、预约服务、承诺服务等措施,不断提高为农民服务的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强农村投诉受理工作,在乡村和社会各个层面,设立农村发展环境监控点,变等待农民投诉为主动上门听取意见,变事后纠正为事前防范。对不自觉接受教育和监督、无视党纪法纪、严重违法乱纪、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农村党员领导干部,依法依纪严肃查处,决不姑息迁就。

三是以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为重点,严惩违纪行为。要进一步拓宽渠道,创新接访方式,围绕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严明纪律,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促使干部勤政廉政。当前,要重点查处以下几类案件:一是不顾群众意愿和实际情况搞形象工程、给群众带来严重负担并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二是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引发群体性矛盾和恶性事件的案件;三是政策兑现不到位、克扣或拖欠农民补贴资金并造成恶劣影响的案件;四是贪污、挪用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案件;五是假借新农村建设和村民“一事一议”之名搞农村“三乱”的案件;六是吃拿卡要、刁难群众、与民争利的案件;七是发生在物资采购、工程建设等领域商业贿赂的案件。

四、强化保护职能,打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干事环境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纪检监察机关要以维护干部合法权益、澄清是非丑恶为切入点,把保护工作贯穿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处案件和纠正部门行业不正之风三项格局当中,切实调动农村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是尊重和保护农村党员干部的民利。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是预防腐败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干部的真正关心和保护。要认真贯彻《》和《党员权利保障条例》,支持和鼓励农村党员干部提出意见、建议和批评。民主是最大的约束,公开是最好的监督。要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围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监督检查“公推直选”、政务村务公开、村民议事制度是否落到实处,尊重和保护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的民利。

二是鼓励和支持党员群众同各种违纪违法现象作斗争的行为。要畅通纪检监察机关了解社情民意的渠道,切实抓好工作。要建立领导包案工作机制,坚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难事共办的原则,实行分片联系,统一管理,互相监督,定期督查,保证办理的效率和质量。要公开举报投诉办理人员名单、办理程序以及办理结果。要对检举、控告人及检举、控告内容严加保密,鼓励和支持农民群众同各种违纪违法现象作斗争。

新农村如何建设范文8

关键词:新农村;园林建设;生态效益

Abstract: China's rural construction project are always lag behind stage, how to intensify effor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rur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work, and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harvest economic benefit and ecological benefit, is worth pondering related departments of the subject.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new period and the new rur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project how to carry out, and realize the ecological benefits of specific measures and conduct the following discusses, hope for planning personnel for reference.

Keywords: new countryside; The botanical garden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benefit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园林建设工作逐渐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园林建设不再以城市建设为主要目标,而是要在中央的大力倡导下将工作重心全面转移到农村建设中来。中国的主要群体是农民,并且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农民为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已经比以往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全面提高农村现代化建设,不仅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也是国家实现城乡结合、缩小城市农村生活水平差距的必要措施。

大力推行农村园林建设,不仅要从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为出发点,更要在建设过程中,重视整体环境的发展。通过科学合理的园林规划,应该同时实现农村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以此来实现广大农民朋友结束一天的劳作之后能够全身心的享受鸟语花香带来的怡人情境,使自然气息和田园之乐最大程度的体现在农村生活之中。

1加强新农村园林建设生态效益的必要性

1.1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一种体现形式

我国农村的精神面貌以往都是老旧房屋、大锅灶台、垃圾随便乱扔,人们的生活质量很差。有些地区由于水源方便,村民仍然沿袭着以前的传统用江水或河水淘米、洗菜、洗衣服。但是由于目前许多水源已经受到上游工业的严重污染,所以对于村民的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一些地方的农民随着改革开放,生活水平已经有所提高,但是只局限于经济上的充裕。在生活质量上,仍然处于偏低的水平。例如,村民生活的环境仍然面临着道路不整洁、灰尘较大的现状。而大力加强农村园林的建设工作,不仅可以使农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在优雅的环境中,农民朋友还可以进行各种娱乐活动,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1.2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改善投资环境的需要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不仅是农业生产设备、技术的现代化革新,更包含了促进农村整体发展水平提高的农业生产、生活环境。农业生产要想做出更多、更好的绿色健康食品,就需要在一个绿色、整洁的环境中操作。良好的生活、生产环境,能够促使农业生产者心情愉悦,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劳动能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一些农村,由于具有生产某些特色产品或者特殊产品的能力,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的形式,与外部企业进行合作。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可以提高投资者的投资兴趣,从而为农业发展拓宽了出路。

1.3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优化的需要

新时期党中央的众多利好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大批乡镇企业开始迅速崛起,并在宽松的市场环境中蓬勃发展。不仅满足了经营者实现小康生活的水平,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了农村生活水平,并为其他农民群众起好了带头作用。但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许多人也忽略了环境问题。一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严重污染了周边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甚至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农村建设的发展指导中,早就有相关政策,要求我们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起抓,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因此,我们有必要重视新时期农业园林建设问题,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1.4保护农村耕地的迫切需要

在许多地区,由于城市领土不断向外扩张,耕地的非法占用现象层出不穷,导致农民的耕地正在逐年减少。市政土地规划部门在发展城市的过程中,应该全面考虑农村的发展建设,合法合理保留农村耕地,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进行土地 规划,在保留农村耕地的基础上开展城市建设工作,是对有关部门的现实要求。

2加强新农村园林建设生态效益的措施

针对现有的农村建设水平,来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农村园林建设工作,并提高农村环境的生态效益,需要依照科学的规划管理办法来执行相关的措施。

2.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我国新时期发展建设的总体原则,农村园林建设工作当然也要将这项原则贯彻到底。我国的农村园林建设工作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非常符合我国发展的国情。由于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园林化建设水平还非常低,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的园林规划单位提供了较为宽松的规划空间和弹性余地。又由于农村园林建设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民群众,所以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中应该重点考虑农民朋友的切合实际的需求和切身感受。最好在进行规划之前,做一个面向广大农民的问卷调查,集思广益,广泛争取农民意见和建议,从而使农村园林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2珍惜耕地,节约资源

农村园林规划,主要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农民企业生产区和农民生活区。耕地部分的建设,不要对良田有太大的改动,尽量不占用耕地。提高对空闲土地的利用率和绿化覆盖率。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除了要以美化环境为目的,还应该本着经济、高效的原则,在创造美的同时,也创造了财富;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提高了生态效益。

2.3充分考虑当地特色景观,因势利导

我国许多的农村地区,本身就置身于山水环绕间,已经别具一格。类似于这样的农村园林化建设,就可以以其自身优势为主体,进行一些必要的人工景观予以辅助,这样不仅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还可以节约经济价值。对于靠近镇、乡中心的村落,则可以考虑同城市园林规划水准建设。

2.4合理安排绿色景观,因地制宜

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全国不同地区由于气候、地理条件、水土等的不同,导致各个地区的植物必须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生长,所以规划人员应该充分考虑树木品种所具备的特性,以选择最适宜的物种进行栽植。

2.5体现规律性、系统性

农村园林建设应该根据一定的规律加以实施。我国农村的园林建设工作大多都处于初期阶段,全面的工作需要进行细致的划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最终实现对农村的全面覆盖。农村园林建设,特别要考虑生态效益,重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农村园林建设工作的最终目标。

结论:

农村园林建设工作应该与城市园林建设工作摆在同样重要的地位,但是农村园林建设工作应该具有其自身的鲜明特征,不可以一味对城市建设工作模仿和照抄照搬。在具体的规划工作中,工作人员应该针对各个地区农村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并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同时,规划人员也要注意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农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对于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古建筑物应该予以保留,供后人瞻仰。大力加强农村园林建设,使农村风貌独具特色,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欧斌,楼浙辉.新农村建设中村庄绿化的特点与技术.江西林业科技,200年04期.

[2] 谢善雄,欧斌.新农村建设中绿化树种的选择[J].江西林业科技,2005年04期.

[3] 吴彪.关于新农村建设中绿化美化工作的建议.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16期.

[4] 刘帅.新农村建设中要重视街道绿化树木的管理[J].现代农村科技,2 009年07期.

[5] 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固乡村景现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年01期.

新农村如何建设范文9

——以哈密市伊州区西河街道北菜园村为例

伊州区辖区共有19个乡镇,93个行政村村,下设87个村级党支部,6个村级党委,根据本人驻村工作的实际,围绕新时代如何深入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好基层群众党员的模范作用这一主题,以伊州区西河街道北菜园村为例,通过走访、座谈、谈心谈话等形式进行了调查研究。其中参与村“两委”、“访惠聚”工作队座谈会4次,分别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监委会主任及村干部、村民党员交流、交谈11人次,与驻村工作队员交流交谈5人次,并在平时的入户走访中也曾有针对性地向部分村民征求过对支部工作的意见建议。

一、基本情况

伊州区西河街道北菜园村前身为城郊乡三大队,人均耕地面积0.4亩,人均年收入3000元左右。2003年城郊乡撤销后,北菜园归属伊州区西河街道管辖,辖区面积0.15平方公里,下设4个村民小组,人口254户,471人。预备党员2人。目前,有积极分子3人,写入党申请书13人。

二、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党员的教育、学习没有形成适应新形势的有效抓手。近年来,很多农村党员打工、经商,个别党员由此经常不能参加组织生活,还有个别党员党性不强,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不是主动去制止,而是说风凉话。党支部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办法。

(二)党建工作与服务群众工作结合不紧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党建工作难以有效和服务群众工作相辅相成。由于作为村第一书记我及现任的村党支部书记都为专业技术人员,没有基层工作经验,更缺乏党建工作能力及经验,加上自身学习不够,政策理论水平不高,因而影响了党建工作及群众工作的效果。

(三)党务工作者能力不足、经验不足。党务工作者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理论培训,对党建工作的特点、方法缺乏系统认识,缺乏党务经验和实践锻炼,“不会干、干不好”的问题依然存在。加之基层党务工作者流动性很大,这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做好党建工作。

(四)发展党员工作滞后。发展党员工作计划性不强,北菜园村为城中村,拆迁村,村民大部分住在楼房,居住分散,且从事务工、经营、公益性岗位工作等,向党组织靠拢的积极性不高。农牧民党员的表率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从而示范作用未充分发挥。加之村干部报酬低,岗位缺乏吸引力,使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流动性大,留不住人。

三、基层党建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治建设急需加强。党的报告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的要求,报告第一次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强调“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这是党中央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部署、新目标、新定位、新举措。目前,北菜园村一些村民党员以打工、经商为由经常不参加组织生活,还有个别党员党性不强,习惯说风凉话等正反映出当前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政治建设的缺乏。

(二)制度建设有待完善。目前,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立的制度,同加强党的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严重阻碍了工作的顺利开展,弱化了执政效果。如北菜园村为拆迁村,村民居住分散,农牧民党员的表率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党务工作者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理论培训,对党建工作的特点、方法缺乏系统认识,缺乏党务经验和实践锻炼,“不会干、干不好”的问题依然存在。村干部报酬低,岗位缺乏吸引力,使村干部队伍流动性大,留不住人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证实了这一点。

(三)群众工作要与时俱进。党员干部要认真研究经济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群众工作的新特点,积极探索和掌握适应新形势下做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机制,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凝聚、激励群众自觉参与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坚持把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我们群众工作的重点,认真体察群众愿望,关心群众疾苦,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挂在心上,从人民群众热切盼望的具体事情做起,尽心尽力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四)党员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发挥领导干部模范带头作用,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本质要求。领导干部要清醒认识自己岗位的特殊性,经常自警自省自律,净化工作圈、生活圈,坚决抵制“圈子文化”,对于发生在身边的违法乱纪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绝不能听之任之,要从关心爱护同志的角度,及时扯袖子、咬耳朵,加强监督提醒,做到教育在先、预防在前,谨防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坚决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为广大干部群众带好头、作好表率。

四、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基层组织的政治建设。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基层党组织要始终紧扣这一根本要求,深刻认识加强政治建设的重要性。要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干部作风建设为出发点,以提高基层党员的政治素质为抓手,强化党员的“四个意识”,结合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认真带领基层党员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做到思想有指引、行动有方向,努力建成一支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基层党员队伍。

(二)创新基层组织的制度建设。制度建立是开展组织工作的保障。基层党支部则应重点建立、健全和完善党日活动制度、党支部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党支委任期目标责任制度和党员目标管理制度。通过强化制度建设,实现以制度管人、管事,才能确保我们执政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的前提下,基层组织要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利用每月的主题党日、全民公益日等,将党的方针政策宣讲、传达到位。实行党员网格化管理,真正让党员融入到群众中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切实做好新形式下农村群众工作。进一步加强村党支部自身建设。村党支部要适应新形势,加强自身建设,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改进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进一步密切同广大群众的关系,在生产生活中为广大群众谋利益、做榜样。要坚持以村党支部建设带动农村各种组织的建设,以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带动农民队伍建设,努力扩大村党支部的覆盖面和社会影响,不断增强党组织在广大农民群众中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党支部领导班子。村党支部书记的选拔和配备,一定要选那些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公正廉洁、年富力强、有一定政治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有一定党组织生活经历、有较高组织领导能力、有一定经济头脑的人来担任。加强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在管理培养上,坚持“书记抓、抓书记”,注重严管厚爱,激励担当作为。在选拔任用党支部领导班子成员的程序上,既要坚持组织考察、党委讨论,又要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实行党员民主选举,同时要坚持选举过程中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