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自然灾害的一般特征集锦9篇

时间:2023-09-06 17:05:27

自然灾害的一般特征

自然灾害的一般特征范文1

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青少年认识自然灾害的类型,识别自然灾害来临时的信号,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直接灾难和次生灾害,使青少年具备相应的面对自然灾害的策略。

二、应知内容:

1、常见的自然灾害的类型

2、自然灾害来的特点

三、应会内容:

1、如何识别自然灾害的信号

2、面对自然灾害怎样应对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常见自然灾害的类型,自然灾害来临前的信号及识别。

2、难点:减少和避免自然灾害带来的伤害,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应对策略

五、教学流程:

1、课程导入:(5分钟)

各位同学好!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小节目,节目叫做《平安讲堂》,下面演出即将开始。

*(播放《平安讲堂》)

2、知识介绍:(20分钟)

刚才看了节目,我们看到了自然灾害带给人们的灾难,面对自然灾害我们有时很无能为力,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科学认识自然灾害,是不是可以避免和减少很多不必要的伤害呢?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下自然灾害吧!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自然灾害?它的类型和特点有哪些?

*(播放课件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现在请同学们来告诉老师好不好?

同学发言:例举很多自然灾害类型。

(播放课件自然灾害的类型)

总结归纳: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

气象灾害:暴雨, 雨涝,干旱,龙卷风,雷电等。

海洋灾害:台风海啸:海啸,海浪,赤潮,厄尔尼诺的危害。

洪水灾害:暴雨灾害,山洪,融雪洪水,冰凌洪水,溃坝洪水。

地震灾害:构造地震,陷落地震,矿山地震,水库地震等。

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崩塌等。

农作物、生物灾害:病害,虫害,草害,鼠害。

森林灾害:病虫害,火灾。

自然灾害的特点:自然灾害的特点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方面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很广。不管是海洋还是陆地地上还是地下、城市还是农村、平原、丘陵还是山地、高原,只要有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就有可能发生。

二是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区域性,这是由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决定的。

第三,自然灾害具有频繁性和不确定性,全世界每年发生的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非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和规模等的不确定性,又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难度。

第四,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不重复性,主要指在自然灾害中,它们的发生都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人们常说的某种自然灾害 “十年一遇、百年一遇”实际上就是对自然灾害周期性的一种通俗描述。

第五, 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具有严重性。例如,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干旱、洪涝等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都是十分严重。

第六,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始终充满着矛盾,只要地球在运动,自然灾害就不可能消失,从这一点看, 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充满智慧的人类,可以在越来越广阔的范围内进行防灾减灾,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从这一点看, 自然灾害又是可以减轻的。

3、避免和减少自然灾害伤害的措施(10分钟)

前面我们了解到了自然灾害的类型,自然灾害来的特点,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怎样避免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伤害。

首先识别常见自然灾害来临前的信号:

灾害前兆就是灾害发生前的一些迹象和征兆,可以统称为灾害发生的前兆。

地震一般都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一般表现为自然界突然发生的某种与地震发生有关的变异,是地震前大自然的警告信号。

龙卷云除具有积雨云的一般特征以外,在云底会出现乌黑的滚轴状云,当云底见到有漏斗云伸下来时,龙卷风就可能出现。

当发现河(沟)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并夹有较多的柴草、树木,都可确认河(沟)上游已形成泥石流。

雷击是由雷雨云产生的一种强烈放电现象,电压高达1亿至10亿伏特,电流达几万安培,同时还放出大量热能,瞬间温度可达1万摄氏度以上。其能量可催毁高楼大厦,能劈开大树,击伤人畜。

海啸发生前,是有征兆的,比如,深海鱼浮上海滩等征兆可预报海啸,海底的突然下沉,会引起水流向下沉的方向流动,从而出现快速的退潮。

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那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减少自然灾害给我们造成的伤害呢?

师生互动:让学生先来说说怎样避免和减少自然灾害的伤害,之后教师归纳总结。

*(播放课件我来保护我自己)

1、沉着冷静,避免慌乱。

2、观察环境,迅速撤离。

3、自救互救,预防疾病。

4、精神保护,常记心里。

4、小结(5分钟)

*(播放小结课件)

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我们了解自然灾害的类型,自然灾害的特点,自然灾害来临前的信号,现在复习一下,看看还记得吗?提问一个问题:如何避免和减少自然灾害给我们造成的伤害?与学生共同回答。

自然灾害的一般特征范文2

关键词 气象灾害;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特征;成因;甘肃临夏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2-0184-02

Abstract The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Yunnan Province were analyzed by using weather disaster data during 1968-2008.The weather disasters in Linxia County showed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ity,high frequency and overlaps,the seasonality and regionality of its distribution were prominent. The inundated area of whole county was not large,but the cumulative loss was great.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formation of Linxia County were geographical location,local climate and the human environment.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factors of formation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were the special landform,high mountain steep and rainfall concentrated. The main climate background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was the inland location,significant continental climate,and changes of climate factors with the terrain height change were obvious.Human factor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were increasing population,uneven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and the serious soil erosion in the north. Meanwhile,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measure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Linxia County were also summarized.

Key word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geographical environment;human environment;characteristics;causes;Linxia Gansu

临夏县气象灾害种类多,尤其是干旱、暴雨、洪涝、低温冷害所造成的危害最严重,是临夏州气象灾害频繁的县份之一。由于临夏县地处内陆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因素随地势高度变化明显,临夏县海拔高度及地形的影响造成气候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依次变化和光、热、水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形成了鲜明的区域气象灾害特征[1-2]。

1 临夏县气象灾害的特征

临夏县气象灾害具有多样性、高频次、重叠性的特点,其种类繁多,主要有干旱、暴雨、洪涝、冰雹(表1)。同时,还伴发与气象因素有关的衍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山洪、农作物病虫害等,临夏县是临夏州自然灾害较严重的县份之一,每年受气象灾害面积占全州种植面积的12%左右,在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中,气象灾害超过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各类气象灾害在临夏县发生频率较高(表1)。气象灾害在临夏县可分别出现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有时甚至是同一灾种连续几年或在一年内连续几次在同一地区发生,只是影响的范围和各地区出现的灾害种类各异,对农业的影响轻重程度不同而已。

2 临夏县灾害的种类

2.1 干旱

2.1.1 干燥度变化。一般在农业气候分析中采用干燥度来评价各地气候的干湿程度。临夏县地处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临夏回族自治州西南部。干燥度计算公式:

式中,K为干燥度,ΣT≥0 ℃为≥0 ℃期间的活动积温,0.22和0.18分别为系数。由于蒸发力难以直接测得,故用ΣT≥0 ℃代替蒸发力;R为≥0 ℃期间的降水量。用该公式计算的结果,接近临夏县的实际情况。同时,利用临夏县干燥度c海拔高度的关系,经回归计算,求出回归方程,说明水分收支基本平衡,K>1.0说明水分不足,K

按照上述标准,临夏县西南部K3.0,是临夏县的特旱区。

2.1.2 干旱的气候特征。干旱出现几率北部大、南部小。临夏县干旱几率为53%~56%,从这里看出干旱几率与年降水量的多寡成反相关关系,经计算相节系数为-0.912,信度

P=148.8-0.208 58R

式中,P为干旱几率(%),R为年降水量。

根据土壤储水性和降水量分析,临夏县中东部干旱几率为50%~70%,临夏中部为30%~50%;其他地区在20%以下。

北部地区不但干旱几率大,而且强度较强。从资料来看,临夏县重旱年占总年数的38%,占干旱年的67%,说明干旱几率大的地区干旱强度也大(表2)。

2.2 暴雨

2.2.1 大(暴)雨的地理分布。临夏县南部是全县降水量多的地区,容易出现暴雨;是全县防洪防汛重点地区。除暴雨外,大雨也会造成损失,临夏县北部的地表径流量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甚至出现滑坡现象。

大面积暴雨标准:日雨量≥25.0 mm为大雨,日雨量 ≥50.0 mm为暴雨。按大面积暴雨标准统计,临夏县各地大、暴雨日数南部多,北部少。平均大雨日数3.3 d,最多处7 d;暴雨平均每10年2~3次,临夏各县市月平均降水量分布如图1所示。

预警级别划分:临夏县山洪、泥石流灾害预警级别是根据已发生的历史山洪、泥石流灾害资料、本地暴雨特征、地形地貌条件,考虑到前期降雨等因素,将山洪、泥石流灾害预警强度分为3级(表3)。

2.2.2 大(暴)雨发生的原因。临夏县大(暴)雨出现的概率相对较高,因其突发性强、强度大、雨量集中、来势猛,故危害较大。由于临夏县森林植被较少、土壤蓄水性差、地质环境脆弱、防洪基础设施薄弱,一旦出现暴雨,就会造成河水泛滥,引发山洪、地质灾害,冲毁堤坝、农田、房屋建筑、交通设施、淹没庄稼并造成人畜伤亡等。

2.2.3 大(暴)雨的季节分配。临夏县大雨一般出现在5―9月,以7―8月最多,2个月的多年平均天数为2.1 d,占64%;暴雨出现时间更集中,均出现在7―8月。

2.3 冰雹

2.3.1 冰降雹年变化。临夏县降雹时间主要分为午后型和傍晚型。其中13:00―17:00出现的概率为35.1%(27/77),17:00―20:00出现的概率为55.8%(43/77)。午后,大型山谷风向山区和高原辐合,出现强烈的补偿下沉,相对湿度猛降,有效抑制了午后热对流的发展。当北方或西北方地形强迫的切变线将山区积云发展成对流系统或飑线后,在高空偏西北气流的引导下,向东南方向移动,影响本县降雹。从图2临夏县冰雹日数年变化可以看出,1968―2008年降雹频次逐年降低。

临夏县处于高原边坡地区,同时与海拔高度、地形地貌、地理位置等密切相关,冰雹天气一般发于春、夏、秋季节。全年冰雹出现最多的季节是春、夏季,出现最多的月份是5月,占29.3%;其次是6月,占24.4%;7月占17.1%;8月9.8%;最少的是4月和10月,分别占4.9%和2.4%。季节总的分布,春季临夏县平均降雹日数为0.8 d,夏季一般为1.5 d,秋季最少为0.4 d。从月份来看,5―6月占全年降雹日53.7%。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初夏少雨期近地面气温升高,本地位于青藏暖高压前部,高空盛行西北气流,多冷空气活动,使大气层结不稳定,易降雹。

2.3.2 雹灾造成的经济损失。从图3可以看出,降雹次数和经济损失并不成正比,因为这与当地的地形和农作物的种植区划都有一定的关系。但总的来说,每次降雹都能带来灾害,给农作物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尤其1983年和2008年损失最严重。

2.3.3 冰雹的影响分析。冰雹的产生主要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有关,同时受盛行气流、海拔、地形及下|面状况的影响,而且各个因素之间关系复杂。就临夏县而言,主要受新疆正涡度云系和青藏高原地形积云影响,故对流云在山区出现最早。

青藏高原源地的对流系统向东南移动,生命史最长9 h,最短仅1 h,大多数持续2~8 h,是高空西北气流下地形强迫(主要是热力强迫)产生的,产生地点和移动路径具有较高的准定常性。地形条件仍是影响临夏县冰雹落区的主要因子,山区平均海拔在2 000 m左右的区域相对多雹。根据冰雹产生的灾害分析,主要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其次是城乡的基础设施,伴随强对流冰雹天气同时出现雷暴大风、局地暴洪等,造成人员伤亡、损坏通讯设施等。

2.4 低温冻害

2.4.1 空间分布。低温冻害是指虽然没有寒潮或霜冻发生,但是由于旬平均气温比历年旬平均气温低0.3~1.6 ℃ 而引起的农作物受冻减产现象。

临夏县从初霜冻出现时间看,最早出现于南部一带,然后为中部一带,最后为北部一带;终霜冻结束时间则相反。

2.4.2 时间分布。临夏县初霜冻平均日期在9月下旬;终霜冻平均日期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初。寒潮一般春季3―5月是寒潮的多发季节,冬季和秋季次之。临夏县的寒潮一般发生在3―5月,时间越迟造成的灾害越严重。强降温的时间分布与寒潮相似。根据低温出现的时间及其对作物的影响,可分为春季(3―5月)低温和夏末初秋(7―9月)低温2种类型。在3―5月或7―9月的9个旬中,凡6个旬以上或连续4个旬出现低温或4个旬出现强低温者,则称为春季或秋季低温年,临夏县一般春季低温年发生较多,秋季略少。

3 结论与讨论

(1)临夏县气象灾害主要特征是种类多,具有多样性、高频次、重叠性。灾害分布具有季节性、区域性突出。整个县成灾面积不是很大,但累积损失较大。

(2)临夏县特殊的地形地貌、山高坡陡、降雨集中是形成临夏县气象灾害的地理环境因素。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干旱、暴雨洪涝、冰雹、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引发的灾害经济损失也是不同的[3-6]。

(3)临夏县地处内陆,大陆性气候显著,气候因素随地势高度变化明显,这是决定临夏县气象灾害的主要气候背景。人口逐增、植被分布不均(南多北少)、北部水土流失严重是加剧该县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和损失严重的主要人为因素。

4 参考文献

[1] 王景来,杨子汉.云南自然灾害与减灾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2] 秦剑,琚建华,解明恩.低纬高原天气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

[3] 简海燕,龚乃弘,张秋跃.宜春地区主要气象灾害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J]. 气象与减灾研究,2011(3):57-63.

[4] 黎清才,邹瑾,吴炜.2000年山东省主要气象灾害及成因分析[J].山东气象,2001(1):46-47.

自然灾害的一般特征范文3

【关键词】地质灾害勘察;地质灾害防治;成灾因素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变、地质和地貌条件十分复杂,是世界上地质灾害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2008年5月的汶川8.0级地震、2010年舟曲特大泥石流等,都给我国人民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巨大损失,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而充分了解地质灾害的勘察与防治,对于有效减少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十分重要。

地质灾害勘察中的相关问题:

1 地质灾害的特征和勘察的特点

地质灾害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自然地质灾害,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第二类为人为地质灾害,是有人为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在我国,有50%以上的地质灾害都是人类行为造成的,尤其是因为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特征包括:(1)房屋损坏、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损毁厂矿、城镇、学校等工程设施;(3)铁路、公路路基垮塌,桥墩被毁,阻碍交通,威胁交通安全;(4)地下水短缺,使得附近居民、牲畜饮水困难,威胁其人身安全;(5)房屋损毁,人群聚居到一处,会产生严重的卫生问题,发生瘟疫、传染病等问题;(6)电线杆倒塌、折断,线路中断,会对通讯、输电等工程造成危害。

在进行地质灾害勘查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在研究灾害体的稳定性时应充分认识其地质结构,从根本出发;(2)除了注意灾害体本身以外,还应注意其周围的环境条件,从区域因素中寻找灾害体的演变过程和原因;(3)关于稳定性的计算方法,目前还未研究出普适性的方法;(4)重视地质变形原因的分析,并将它与外界诱发因素联系起来研究;(5)地质灾害勘察强调经验性,不应凭空想象,而应多做实地考察。

2 地质灾害勘察的目的、方法及任务

地质灾害勘察的目的,是为了能“科学地确定地质体的特征、稳定状态和发展趋势,为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危险性,论证地质灾害防治的可行性和比选防治工程方案,最终为确定是否需要治理、采取躲避方案或实施防治工程等不同对策提供依据。”[1]

地质灾害勘察的方法,应遵循简便高效、经济合理、节约时间的原则:(1)应优先选取主要的、简便易行的、基本的、覆盖面大的和节约成本的勘察方法,这样可以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2)在本地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循序渐进地进行勘察工作,基于勘察技术的可实现性、经费的可行性、方法之间的互补性进行配置选择;(3)按照点-线-面的顺序开展工作。

地质灾害勘察的任务,主要包括:(1)查明地质灾害体的特征以及其形成的原因、和地质环境之间的联系,即查明地质灾害是自然演化而成还是人为原因造成;(2)分析地质研究灾害体的成因机制,建立其地质概念模型和地质力学模型;(3)预测地质灾害体的发展趋势,评估灾害体会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造成的危害性。

3 地质灾害的勘察与防治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点是复杂性、隐蔽性和多样性。它的主要技术措施有:(1)工程治理技术,这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2)生物治理技术,即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能够有效地恢复生态平衡,改善环境;(3)避让措施,包括雨天避让措施和搬迁避让措施,前者适用于灾难隐患点和变形斜坡,危害性不是太大的情况,后者适用于危险性大、对于当地居民人身安全有严重危害的情况。[2]

地质灾害的勘察就是为了地质灾害的防治提出有效的指导,所以做好地质灾害勘察,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3.1 对于进行勘察的地质灾害点要有选择性地进行治理

在决定对于所勘察的地质灾害点是否进行治理时,应考虑两个条件:治理的经济效益和治理的可能性。倘若对一个地方进行完地质灾害勘察工作后,发现该地区形成的地质灾害不会造成太大的危害,或即使治理后也无法获得较好的经济回报,那么就没必要进行治理工作,可以采取其他方法如搬迁等措施来解决,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经济和时间上的浪费。

3.2 注意地质灾害勘察与一般的工程地质勘察的不同之处

一般的工程地质勘察主要是为了弄清工程建筑的地质构造情况,以便为工程建设和灾害防治提供参考依据。而地质灾害勘察除了察明地质构造情况外,还应找出地质灾害的成因和运动机制等方面。地质灾害勘察在填写相关报告时,应特别注重以下两方面的工作:灾情调查和灾情评估。这样才能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和依据,如果只是按照一般的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进行勘察任务,那么就无法查清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和机制,地质灾害的防治任务便无法有效地开展。

3.3 地质灾害勘察应与地质灾害防治紧密结合

须知地质灾害勘察能够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有效地指导,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之前,必须要实地考察,进行地质灾害勘察,通过对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形成机制的充分了解,进行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制定,这样防治工作才能更加有的放矢,达到节约高效。此外,在进行野外调查工作时,不能过于僵化,只依照自己以往的经验进行治理,而应充分考虑到当地的自然环境,向民众学习当地的灾害防治措施,活学活用,灵活变通,这样才能制定出最为合理的防治方案。

3.4 应对灾情的严重性进行评估

地质灾害指的是“给人类生命财产引起一定的损失和破坏环境的事件”[3]倘若某一事件不会对环境产生破坏,对人类生命财产、社会发展造成影响,或者对生态环境、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影响甚微,那么就不能成其为地质灾害,而是一种普通的地质作用。例如深山荒林中发生的泥石流现象。所以我们在勘查中首先应判断此事件是不是地质灾害,其后再判断此地质灾害所引发的灾情的严重性,并对其进行评估。在评估的过程中,应从其对人类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产生的影响全面分析,做到准确评估。

3.5 地质灾害防治应基于成灾因素的研究调查

在进行地质灾害勘察的过程中,应将成灾因素的研究调查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因为成灾因素是发生地质灾害的源头,只有查清楚地质灾害的产生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制定有效的防治方案。如引发泥石流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大气降水,如果没有考虑到这个因素,那么在进行防治时就不会去考虑当地的气候环境问题,只能解决表面问题,不能触及根本。

综上所述,诚然,地质灾害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身心和精神损失,阻碍了社会发展的脚步,但只要我们进行仔细的地质灾害勘察,深入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形成机制,制定正确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将两者紧密结合,就能有效地减少损失,避免更大伤害。

【参考文献】

[1]姚远清.对地质灾害勘察和防治的探讨[J].大科技,2013(15):190.

自然灾害的一般特征范文4

关键词:城市建设;地质灾害;结合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地下开挖工程和土石的移动,人为产生了一系列城市地质灾害。由于城市地质灾害具有潜在性、隐蔽性、突发性、社会性、危害性等特点,引起了全世界对地质灾害治理的关注。

一、 城市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危害

城市地质灾害包括火山、泥石流、地震、滑坡;地裂缝、地面坍塌;瓦斯爆炸;水库塌岸、水库渗漏、水库淤积;海岸侵蚀等。城市地质灾害虽然也具有一般的地质灾害的共同特点,但同时也具有自己的独特特征,这是城市的特征所决定的。因为城市人口相对集中,地上地下的建筑物和各种电缆及管道交叉分布,一旦灾害发生,损失会大大超过其他地区。在目前中国的城市地质灾害主要有以下九种类型:

(一)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经常发生,地壳任何一个部分快速移动的自然现象,它是一种人们能够感觉或是通过仪器检测到的地面运动。地震是城市面临的最大灾害,强烈地震不但会造成大批工程设备损害、大面积房屋倒塌、交通阻断、人畜伤亡,还市场伴随生成地陷山崩又发海啸、火山、泥石流及火灾等一系列次生灾害的发生。

(二)流、滑、崩灾害

泥石流、滑坡、崩塌灾害是是世界上对城市危害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它的威力仅次于地震灾害。其分布广泛,历史悠久且危害严重。这几种灾害分布规律与形成条件相同,常常在同一区域里相伴而生,由此常把这三种灾害归成一类,是属于外动力推动下形成的岩石圈灾害。城市流滑崩灾害对人类具有多种危害,其中主要为:破坏城镇、企业、矿山、学校、公路、水库等工程设施、造成人员伤亡、破坏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尤其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大部分城市,都处在流滑崩灾害的阴影之下。近年俩,中西部城市工程建设迅速发展,流滑崩发生频率、强度和范围都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点。

(三)地面变形灾害

地面变形灾害包括地面塌陷、地面裂缝和地面沉降,主要分布于矿山、城镇和铁路沿线,地面沉降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在70年代急剧发展,成为妨碍城市建设、影响人民生活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造成我国城市地面塌陷的原因有:1.过量开采地下水;2.表面熔岩的活动引发塌陷;3.地下矿产资源的开采引发塌陷。

二、 城市建设与地质灾害治理结合

城市化的脚步不容阻挡,人类的居住方式已经从分散转向集中,同时、环境、社会、水资源、能源、环境等反面的位置也随之产生。常识表明,紧凑型城市的城镇化更容易放大各类灾害的效应,所以城市的建设与地质灾害的治理如何完美结合是重要课题。

(一)宜居型生态城市

人类发展的5000年来,始终没有停下对乌托邦的向往,人类的城市史可以说就是对乌托邦的实践、修正和扬弃的历史。但是对于气候变化这样的大敌,人类不光需要对乌托邦式城市的向往,更加需要具有大众化、多样化和可操作性的实践。拯救城市不能只是依靠未来技术,更要注重那些现在就能用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实用型武器”。

生态城相较于一般城市的居住环境更好、消耗能源更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更低,更适合于人类居住。

城市是经济、自然、文化、资源、社会和生态等各种基本元素在有限地理空间里互相交织的网络体系。所以,城市就成了具有自动演变、自组织性的复杂有机体。生态城市能使城市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变,使人们把握城市发展的正确方向,不让城市发展方向偏离。

如今我国正面临着城市化、市场化和机动化相互重合的特殊时期,市场化和机动化增加了居民个人居住点的选择权。现行城市的实践表明,这个时候城市低密度化的蔓延是难以制止的。生态城市战略的实施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防止我国面临城市化、市场化啊和机动化重合的时期出现美国式的过度郊区化现象。

国内所有城市都应该朝着生态城市方向努力,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城市里要带头实行生态城市战略,他们有责任、有能力主动向生态城市演化。这些城市,在应要求同时进行产业转型和生态化改造,步入生态城市的行列;城市的领导和市民都应拥有较好的生态意识,因为他们是生态城市的建设主体;城市生态改造的目标明确;能及时安排生态城市项目的建设来有效地解决城市面临的缺水、地质灾害、污染、耗能等等问题。

(二) 灾后重建改造型生态城市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要注重把握重建和发展的机遇。“危机”同时也意味着机遇,每位城市领导人都要学会克服为难把握发展机遇。生态化重建的计划能使灾后城市改变原来的演变轨迹,跳跃性获得系统的自主适应性、抗灾害能力和发展可持续性。有生态观念的居民,能够创造生态更加良好的城市,遵循旧的思路会失去重大发展机遇。

比如地震后的四川,从实际情况来看,生态城建设规模应以中小型为主,可容纳2-10万人口,且这些城市从建设开始的那一刻起就与自然环境有比较好的融合。从震后青川、汶川的航拍图可以看出,这些城市在长长的演变过程里,形成了分割式、多组团的空间格局,和自然山水的联系比较密切。

灾后城市重建要和原有的工业企业搬迁相结合,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城市灾后重建同步。在某种程度上说,地质灾害发生后这些城市的生态环境足迹是减少的。地震后城市重建的历史教训表明,原址重建,一般都能够延续原有的文脉、利用当地文化习俗、原有的基础设施,人们对当地地理特征较为熟悉,城市重建工作就比较成功。

(三)重建城市的目标

生态友好、舒适、安全城市是地质灾害发生后城市重建的基本目标。重建以后的城市,居民的舒适度提升;抵抗地质灾害的适应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城镇服务功能可靠性改进显著;抓住发展机遇的主观能动性改进。

地质灾害中毁坏的建筑重建后要达到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的标准,污水处理率要达到90%,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率达到25%以上;绿色交通的使用率达到30%以上;地表水水质持续优化;绿化率在原本基础上提高35%到45%;所有建筑都达到抗震的标准;城市特征更加具有特色和地方性;城市生命线设防标准相比一般建筑更高;生物多样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优化等。

重建城市的基础设施都应成为具有抗灾抗震能力的生命线。地质灾害后重新建设的城市,若是数十年或数百年后相同的地质灾害再次发生,这些生命线工程要在灾害中不会中断其服务功能,最大程度上减少生命和财产上的损失。

结语:

地理灾害的治理和城市的重建,不仅需要激情,更需要的是科学、冷静的态度及理性思考;以更加具有创新性的理念、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广泛调动各种积极的因素来帮助城市建设;更加注重普通市民的根本利益,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尊重当地的传统文化;明确建设的项目、目标,不光要建设更加舒适、安全的生态城,也要考虑到他们后代的生活更美好;重建后的生态城要不仅具有生态城市的典范影响,更要具有可推广、可改进、可复制的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叶龙珍.福建省安溪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1(2).

自然灾害的一般特征范文5

关键词:灾害;灾害移民;安置

1研究背景

1.1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

我国是个多山且地震多发的国家,山区面积占陆域总面积的69.4%,为世界第一山地大国。全国有一半的行政市县在山区,90%以上的森林、54%的耕地、50%以上的草地、76%的湖泊集中在山区。四川以西,尤其是青藏高原的山脉,海拔多在4000m以上,全国大陆地势高差达9000 m。山地系统和山川地貌更多地受到地球板块运动的影响,加上我们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得山区与日本、印尼岛国一样容易发生地震、滑坡、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据统计,两千多年来,我国发生7级以上地震达90次;近百年里,超过7级的地震12次。其次,我国还经常发生旱涝灾害。全国668座大中型城市中,400多座城市缺水,110多座城市严重缺水。近20年来,北方地区严重缺水。已构成当地社会发展的显性危机和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的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辽河、松花江七大领域都是洪水的多发区。史料记载,300年来七大流域曾发生数以千次的大洪水,尤其是黄河中下游洪水曾导致其多次改道。

1.2灾害移民安置的社会科学研究

人们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一部分灾害研究者比较侧重灾害的自然物理属性,把自然灾害等同于一种“自然的危险”或“极端环境事件”,在研究中特别关注灾难带来的物质和解决的影响;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意识到,灾害不仅会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环境带来损害,更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妨碍社会功能的正常运行。他们开始把自然灾害对社会正常实施功能带来的影响列为重要的研究议题,引入各种社会科学研究视角分析灾害的社会后果。社会学家对自然灾害尤感兴趣,这种兴趣不仅仅在于回答“灾害的社会后果为何”以及“如何减轻这些后果”之类的实际问题,由于在灾害中常规社会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正好为社会学家们提供了一个理解、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运动变化过程的“自然实验室”,为他们深入理解社会运行、发展社会理论提供了良机。灾害的社会学研究也因此成为当前灾害研究中一个成果颇丰的领域。

但是从我国的现状来看,相关的社会科学研究相对落后,特别是在汶川地震前,我国对于各种自然灾害的预防及灾后的重建工作重视程度仍然不够,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于自然灾害进行研究就更少了,以至灾后出现各种社会问题。尤其是对于这种灾害移民的安置、社会整合、社会资本的重建等工作并没有作很好的处理。对于如此巨大的地震,举国哀痛,可是在悲痛之余,我们尚需理智地对待,妥当地处理好善后事宜,让灾民在悲伤和痛苦之后,能够有一个舒适的家。房子塌了,原有的不动产等大多财产也已随那些瞬间的地震化为乌有。家从何处来,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可能是由于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和地点的不确定性,导致我国学者对于灾民的安置研究并不十分活跃,在我国的灾民实际安置中,可提供的指导实践的理论较少,以至于出现了众多问题。对此,本文笔者力图从我国的现实状况出发,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灾害移民的安置。

2灾害移民的内涵

灾害移民(Disaster Forced Migration)指的是因干旱、洪水、狂风、暴雨、冰雹、地震、蝗虫灾害、海啸、火山爆发、泥石流爆发、山崩、瘟疫等自然灾害因素胁迫导致的人口迁移及社会经济系统重建活动。从定义可见,灾害移民的全过程,包括的不仅是一个人口迁移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经济系统重建的过程,且后者比前者显得更为重要,在这一点上,灾害移民与一般的工程移民并无实质上的差别。在移民的这两个过程中,前者所包括的内容主要是一个往何处迁移,并迁往目的地的问题,而后者所要解决的是搬迁以后的与移民相关的文化、社会及经济各方面的整合问题等。河海大学社会学系许佳君在研究三峡外迁移民与沿海安置区社会整合的过程中,就发现三峡移民外迁安置不仅导致了移民原有社会经济系统的剧烈变迁,而且造成安置区现存的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而且这种变迁必将引发移民和安置区居民社会、经济、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灾害移民不同于一般的工程移民、扶贫移民及生态移民主要体现在其不确定性、性质转换性、往复性等特征上。正常情况下,工程移民、生态移民或扶贫移民一般由专门的组织机构在严密的考察论证的基础上,进行工程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然后进行切实可行的社会经济调查及移民安置规划等,在完成此阶段的工作后才会进入移民工程的实施阶段。当然,移民的整个过程还应包括竣工验收与后期扶持阶段。因而计划性强,在搬迁之前就已经清楚地规划出搬往何处,分几批搬迁,搬迁后恢复收入的主要途径等。而灾害之后,灾害移民原居住的地区因发生灾害,若灾民在原居住地继续住下去,往往难以生存,甚至危及生命,因而在短时间内就急需搬迁,而且自然灾害影响范围较大,灾民众多,再加上灾害发生时,灾民除了失去大量的物质财产以外,往往还伴随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并承受着因此而造成的心理创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建议,没有哪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由于灾害移民与一般的工程移民在其成因及心态等方面的不同,灾害移民在安置与社会整合等各方面也呈现出其独特的特点,需要我们在灾害移民的安置工作中需要加以注意,并采取各种可能的措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不妥,把灾害移民的整个工作做好。

3灾害移民的安置要点

(1)在利用国际社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多渠道筹集资金,并借签可用的运作模式。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较强的偶然性,一旦发生,短期内急需大量的赈灾资金,尤其是流域性洪水和特大地震这样的巨灾,一次性损失都在千亿元以上。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从单一的渠道获得所需的资金,而需要从多渠道来筹集资金。山东大学移民研究所所长宋全成教授就曾建议在我国四川地震灾区移民安置与恢复重建工作中,在资金筹集方面,设定如下的资金来源: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国际社会和社会各界的捐款、转移支付的重建资金、利用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贷款。在汶川地震中,我国政府积极地利用了前三项资金来源,后两项资金的利用相对不足。

(2)国家要积极运用各种行政、立法手段,减少灾害,促进移民的安置。据报道,关于汶川地震移民,是异地迁建还是原址重建,媒体报道之后,闹得沸沸扬扬,与此同时,成都居民与浙江居民对此反对声不断。究其原因,若是因为环境容量有限,自然另当别论,但若是因为反对声的出现就颠覆了这个提议,这只能说明政府职能的软弱。在立法方面,2008年12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修订了《中国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这不仅体现了我国立法的时代性,更体现了国家对自然灾害的防治及其灾后规划的重视,这就从法律的高度为自然灾害的减灾、救灾及灾后的工作提供了保证。

(3)在灾害移民安置过程中,要特别尊重少数民族的特殊性。

在这一点上,灾害移民与工程移民并无实质上的不同。这里之所以提出这一点,是因为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在安置灾害移民的过程中,不能不顾及到少数民族的特殊性,否则,不仅可能影响工作质量,还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民族矛盾,影响民族团结,进而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从汶川地震来看,重灾区有许多是羌族、藏族少数民族地区。西南民族大学就曾组织30余名专家学者,对民族地区灾后重建问题进行专题研讨,他们认为,有关部门应充分考虑民族地区在区位地理、生态环境、经济状况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制订区别于一般区域的重建规划。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学者对于少数民族问题的重视。

(4)灾害移民也应得到土地补偿。地质灾害中产生的农业移民同样也是失地农民,他们失去土地后,也应按一次性货币补偿方式获得补偿。在震前用地补偿的过程中,还应适当提高补偿标准。补偿标准的测算,除了要考虑震前原有土地的价值外,还要考虑原有土地的预期收益和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若原子化的灾害移民群体没有得到适当的补偿,以至于他们无法生活,他们可能被一些反国家、反社会力量利用、组织起来,从而对社会稳定造成巨大隐患。

(5)将过渡性安置与长远性安置结合起来。自然灾害的发生短时间内造成了大量的无家可归的人们,但是这只是权宜之计,必须与长远性安置结合起来。否则,必将会给国家和移民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和不便。在台湾921地震过后,尽管紧急开放部分公宅供灾民安置或提供租金奖励灾民租房,但仍有部分灾民无处投靠,因而兴建五千临时住房。结果,在921地震过后两年,灾民的安置基本达到完成,但由于开始的规划不当,在居住上造成了众多问题,诸如配套措施未跟进,隔热、通风、保温效果差等一系列问题。可见,在灾害移民最初安置时就应将过渡性安置与长远性安置结合起来,以避免短期安置的盲目性。

4结语

虽然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但是国内学者,尤其是社会科学的学者和专家对于灾害移民的安置及灾后重建工作的研究尚处初步阶段。就目前已有的研究来说,从研究的方法上看,大多限于定性研究,从研究的内容和深度上看,也不够深入。路琮等人指出,近年来,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自然灾害的数量和因灾害导致的损失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特别是生态系统比较脆弱的西部地区,同时也是自然灾害频发的高危地带。这种灾害逐年增加的趋势,为我们社会科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积极学习国际社会灾后移民安置的成功经验,包括日本、欧美等国的理论和经验,加以总结,另一方面,努力开展国内研究,形成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为我国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提供理论和经验上的指导,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社会学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鑫钰.国家亟待建立重大灾害救助基金[J].四川水力发电,2008,(5).

[2]施国庆.灾害移民的分类、特征及若干问题[J].河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

[3]许佳君.三峡外迁移民与沿海安置区的社会整合[J].江海学刊,2001,(6).

[4]施国庆,陈绍军.中国移民政策与实践[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

自然灾害的一般特征范文6

关键词 灾害性天气;统计分析;辽宁普兰店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1-0170-03

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其中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到我国各类自然灾害损失的60%以上[1]。自20世纪末期全球气候增暖,导致极端天气现象频发,威胁着人类的生活环境,也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造成巨大负面影响。我国受气象灾害的影响较大,各类气象灾害每年给社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经济损失高达GDP的3%~6%[2-7]。暴雨(雪)、台风、大雾、高温等极端天气现象出现频率增加[8-12],气象灾害呈现出突发性与不可预见性,影响范围也逐步扩大[13],因此气象灾害性天气事件越来越引起公众的关注。普兰店市农业种植面积达70%以上,各种极端性灾害天气事件给普兰店市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工农业生产均造成了重大影响。如1983年9月14日普m店市遭受雷雨、大风、冰雹袭击,灾害造成受灾农田51 900 hm2,死亡5人,伤150人,经济损失达1.086亿元。1992年6月7日至7月19日高温无降水,严重干旱,造成全市干旱面积已达播种面积的50%。2004年8月27日夜间至28日,普兰店市出现了强降雨和强阵风天气,造成全市民房倒塌77户237间,农田被淹4 433 hm2,绝收15 hm2;塑料大棚被淹1 659座,倒塌2 378座,桥梁冲坏36座,经济损失达92 115万元。2005年8月8日,受强风影响,造成农作物被风折断2 733 hm2、倒伏6 767 hm2,林木损毁1 639株,经济损失7 918万元。2007年3月4日大暴雪造成全市房屋倒塌21户50间,畜牧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电业、交通等皆受灾严重,直接经济损失约为57 700万元。2012年8月3日暴雨天气导致冲毁农田813 hm2、道路冲毁172.46 km、水淹农田6 858.3 hm2,转移人口11 773人。为此,本文从统计学角度对1965―2015年近50年普兰店市的暴雨、大雾、大风、高温干旱、冰雹等5类主要城市灾害性天气特征进行分析,为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及防灾减灾提供借鉴。

1 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取1965―2015年普兰店市国家气象观测站资料作为研究资料,灾情信息来自普兰店市相关涉灾部门。

1.2 分析方法

采用线性方程y(t)=a0+a1t对气象要素序列y进行拟合,回归系数a1作为气候变量的倾向率或倾向度,反映气候变量的变化趋势,a1×10表示气候变量每10年的变化[14]。暴雨日数定义为日降水量≥50 mm为暴雨日;大风日数定义为风速达到10.8 m/s为1个大风日。

2 主要灾害性天气统计特征

2.1 暴雨灾害

1965―2015年普兰店市共出现暴雨日113 d,年平均为2.2 d,主要集中在7月、8月,其中7月最多,共41 d,占36.3%。3月和10月、11月只出现过1次暴雨天气,1月、2月和12月无暴雨记录(图1)。由图2可知,年暴雨日数呈缓慢增多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014 6 d/年。1994年出现暴雨日6 d,为最多,其中15年每年只有1次暴雨过程,1989年、1993年、2002年和2014年未出现暴雨。

1965―2015年普兰店市大暴雨日数(日降水量为100~199 mm)共19 d。20世纪60年代为2 d;70年代为2 d;80年代为7 d,仅1985年就有2 d;90年代为5 d,1994年有2 d;2000―2015年共有3 d。特大暴雨(日降水量超过200 mm)普兰店市历史上出现过4次,均发生在各乡镇不同地区,其中,1981年7月28日同益乡西韭日降水量为583.7 mm,为历史所罕见的,这场特大暴雨造成死亡163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

2.2 大雾灾害

大雾导致见度降低,容易引发交通事故。1965―2015年普兰店市出现大雾日数1 722 d,年平均为33.8 d,主要集中在6月、7月、8月,其中7月最多,为262 d,占15.2%;1月最少,为74 d,占4.3%(图3)。由图4可知,大雾年平均日数整体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0.255 1 d/年。大雾在本地区四季均可见,其中夏季出现较频繁,大雾最多为66 d,出现在1990年;最少12 d,出现在2012年。大雾带来的灾害相当严重。例如2013年12月23日,大连丹大高速公路明阳段因大雾发生40余辆车连环相撞,造成3人死亡。

2.3 城市风灾

城市风灾一般指瞬时风力达到8级以上,即风速超过17 m/s。普兰店市冬季大风产生的原因是强冷空气南下,特征为持续时间长,温度急剧下降;夏季大风产生的原因是局地强对流,特征为雷雨相伴,发生时间短,危害大,较难预防。1965―2015年普兰店市共出现大风日642 d,年均为12.6 d。出现频率较高的月份为3―4月、2月和11月。出现频率较低的月份为7月,仅占2 %。大风出现日数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723 1 d/年,即每10年减少7.2 d。例如1994年8月15―16日,受强风影响造成普兰店市17人死亡,136人受伤,损失船只29艘。

2.4 高温干旱灾害

高温一般指日最高气温超过33 ℃的天气。1965―2015年普兰店市共出现高温日115 d,年均出现2.3 d,主要出现在6月、7月、8月。高温发生日数逐年增多,气候倾向率为0.062 7 d/年。20世纪90年代后高温日数增加趋势明显,这与普兰店市年平均温度的变化趋势一致。高温日数一般持续3~5 d,受一定的大气环流的影响下,1997年7月24―31日连续8 d高温为历史持续日数最长。2015年7月13日最高气温38.5 ℃为历史极值。普兰店市高温天气主要是受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影响,一般风速较小,湿度较大,高温高湿“桑拿”天气,危机城市用水安全。

2.5 冰雹灾害

普兰店市境内雹线主要有3条:第1条是从老帽山和老光顶山之间经安波镇奔双塔镇,影响北部地区;第2条是在瓦房店境内,从四平镇入境影响中部地区;第3条是从瓦房店市岚崮山经瓦窝镇、元台镇、夹河镇到杨树房镇影响南部地区。其中以北线的冰雹危害最重[15]。

1965―2015年普兰店市共出现冰雹日30 d,年平均为0.6 d,主要出现在6月和10月,其中10月占全年的43%,6月占20%。冰雹发生的日数呈波动起伏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019 9 d/年。1983年7月21日,因降冰雹造成普兰店市1人死亡,133 hm2绝收。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普兰店市5种主要灾害性天气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普兰店市暴雨发生日数逐渐增多,而且降水集中强度大。大雾发生呈现缓慢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增加明显。高温发生日数呈现逐年增多趋势,主要出现在7月、8月。大风日数呈现明显减少趋势,即每10年减少7.2 d。冰雹发生的日数呈现波动起伏减少趋势,主要出现在10月。

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应综合考虑气象致灾因素;加大城区多要素无人自动站的建设密度;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提高预警A报时效和信息覆盖面;加强部门间协调合作和提升抵御气象灾害能力;做好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提高广大群众防灾意识。

4 参考文献

[1] 王道龙,钟秀丽,李茂松,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气象灾害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及减灾对策[J].灾害学,2006,21(1):18-22.

[2] 王维国,王秀荣.2007年城市极端天气事件及其危害分析[J].气象,2008,34(4):16-21.

[3] 唐国利,巢清尘.中国近49年沙尘暴变化趋势的分析[J].气象,2006,32(5):8-11.

[4] 李栋梁,魏丽,蔡英,等.中国西北现代气候变化事实与未来趋势展望[J].冰川冻土,2003,25(2):135-142.

[5] 杨淑萍,赵光平,马力文,等.气候变暖对宁夏气候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及防御对策[J].中国沙漠,2007,27(6):1072-1079.

[6] 刘彤,闫天池.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其经济损失[J].自然灾害学报,2011,20(2):90-95.

[7] 张倩,赵艳霞,王春乙.我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指标研究进展[J].自然灾害学报,2010,19(6):40-54.

[8] 李岚,唐亚平,才奎志,等.1960―2008年辽宁东部产粮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8):8579-8580.

[9] 张庆云,陶诗言,彭京备.我国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成因机理的研究进展[J].大气科学,2008,32(4):815-825.

[10] 李岚,唐亚平,孙丽,等.辽宁省高速公路不良气象条件分析及服务探讨[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0,26(1):49-53.

[11] 赵春雨,刘勤明,李晶.辽宁省近48年来气候变化研究[J].气象,2000,26(5):32-35.

[12] 美国联邦气象协调办公室.美国交通气象信息国家需求评估报告[M].黎健,魏丽,傅敏宁,等,译.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

[13] 关颖慧,王彬,郑粉莉,等.2012年我国气象灾害特征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14,23(1):24-28.

自然灾害的一般特征范文7

关键字:地质;滑坡;物探技术;

中图分类号:F470.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长期实践显示,物探技术是一项非常重要有效的探测技术,在地质灾害的抢险过程中可以起到提前快速的获得灾情情况的作用。为了减小由于物探技术自身的技术特点和应用坏境的不同所引起的勘探效果的差异,在地质灾害抢险勘查中获取较准确的勘探效果。因此,物探工作者必须仔细分析灾区地质情况和其它各种影响因素,选择合适的方法技术,并要积极争取、创造较好的勘探环境和施工条件。在滑坡地质灾害调查中,要根据滑坡地质灾害调查区的地球物理条件,需要解决的地质问题及地调成果,有针对性的选择合理、有效、经济的物探方法。滑坡地质灾害勘查目的主要为查明滑面特征、第四系覆盖层、岩体层厚度及滑坡体稳定性等特征.因此,最终选择了瞬态瑞雷面波法、高密度电法进行滑坡勘查。

1、勘查区地质概况

经现场调查及结合有关地质资料分析可知,本滑坡体上部主要是第四系全新世松散杂粘土层,土层的厚度一般在数米至数十米之间。区内经过多次构造运动,燕山运动形成的褶皱、断裂。区内褶皱有两期,阜平运动期和燕山运动期。阜平地区为一/变穹窿造0,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穹状复合褶皱群0。大致以阜平地区为中心,北起走马驿东北,南至平山县西南,东自口头一带,西到龙泉关以西,长轴近南北向,约120km,短轴呈北西向,约70km,总体面貌为一穹状隆起。由于区内受多次构造运动影响,历次产生的断层相互穿插,叠加或干扰,构造相当复杂。

2、滑坡形成的原因

1.1 滑坡形成的地质条件

(1)地形地貌。一般来说,坡高越大,坡度越陡,势能越高,软弱地段也越容易暴露,斜坡易于失稳。尤其是在两级台阶的过渡地带,地形相对切割较剧烈,滑坡灾害分布广泛,地质灾害也比较严重。而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地形切割强烈,滑坡分布较集中,形成规模较大,将构成严重的威胁。

(2)地层岩性。土体的结构及其性质是引起滑坡的物质基础。大多的碎屑岩、软弱的片状变质岩等容易造成滑坡,其岩性多数为页岩、泥化岩层、 含碳酸盐类软弱夹层岩层、构造破碎岩层。这些软弱岩层经过水的软化作用后,抗剪强度会明显降低,易出现软弱滑动面,从而形成滑坡体。

(3)地下水活动。在地下水作用下,泥质岩层很易被泥化、软化,且地下水会使孔隙水压增高,产生动水压力、浮托力,这些因素都会造成泥质岩体抗剪强度迅速降低,形成软弱面。

(4)断裂构造。活动断裂带上容易发生构造地震,且断裂带岩体破碎,为地下水渗流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断裂带控制着滑坡发育地带的延伸方向、规模及其分布密度。滑坡体成群、成带、成线状分布的特点大都与断裂构造分布有关。

2.2 引发滑坡的主要影响因素

引发滑坡的几个常见主要因素:(1)灾害性降雨。降雨下渗到地下会引起地下水活动状态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成为诱发滑坡的直接外因。一般有足够的降雨强度且连续降雨时间达到一定度就易造成滑坡。(2)滑坡分布与地震的关系。地震是引发滑坡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由于我国的地震滑坡分布范围广,表现出规模大、数量多、密度高及危害重的特点;滑动速度快、滑动距离大、滑床坡度小。所以建议在高地震区的建设项目应当充分估计地震滑坡的危害性,要重视这些不利因素。(3)滑坡的发生与人为因素的关系。自然条件变化和不科学的人类工程活动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引发因素,如到处修建水电站、高速公路、铁路、切坡建楼等,据报道我国人为的工程活动造成的滑坡至少有1/2以上与人类不合理的工程开发活动有关。

由上述可见,这些无论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滑坡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以下笔者将重点就物探技术在滑坡地质灾害勘查中的应用进行简单分析。

3、地球物理特征与技术方法

根据上述勘查结果可知,滑坡区地层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上部松散层和下部基岩,上部松散层和基岩在波阻抗和地电特性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这就具备了地球物理勘探的前提,为物探方法解决地质问题获取地下地质信息提供了先决条件。以滑坡的形成机制为切入点,可初步判断滑坡滑动面的特征,便可采取相应的物探技术进行分析。本次主要采取以下两类物探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并相互验证。

3、1瑞雷波法

瑞雷波法是运用瑞雷波的动力学、运动学特征,来进行滑坡地质勘查的。瑞雷波具有3个与滑坡地质勘查有关的重要特征。1)在层状介质中,瑞雷波具有频散特性。2)瑞雷波的波长不同,穿透深度也不同。3)瑞雷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物理力学性质密切相关。瑞雷波的勘探效果与工作中选取的参数、野外工作经验有很大关系。瑞雷波的勘探效果也与激发能量和频率密切相关,要求单次激振有较宽的频谱范围和一定的能量。经野外反复试验,震源采用了63.5kg标贯重锤,由人工用三角架、倒链吊起,距离地表2~3m高处落下震击地表。接收采用了4Hz检波器接收,采集道数12道,全通滤波方式,效果较佳。

3、2 高密度电法

高密度电法是以传统电阻率法为基础,以人工向地下发送电流,使地下形成稳定电场,在地表测量不同点间的电位差,通过计算得出电阻率值。该方法区别于传统的电阻率法,该法是采用多电极排列,通过自动转移装置逐点进行测量,从而可以提供较为丰富的地电结构状态资料和地质信息。本次滑坡勘查采用的电法装置为A排列,采集为60根铜电极,电极距为4.0m,扫描剖面16层,剖面长度236m。该方法主要用于对滑坡体滑移面的探测确定,从另一个物探技术角度来相互验证。

结论

1、综合运用多道瞬态瑞利面波法和高密度电法对解决滑坡体厚度和范围探测具有很好的互补性,在定量解释滑坡体厚度时,瑞利波波速映像图和高密度电法视电阻率等值线断面图对滑动面(饱水软弱层)的反应十分明显,且精度很高,成果直观。

2、由于滑坡地质现象的复杂性和边界条件的不确定性,单一物探方法解释成果的准确性和精确性都不高而。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同时采用多种物探方法进行综合勘探,可以大提高解释成果的精度和准确性。

3、重视总结经验,充分发挥勘查技术的应有,及时预测滑坡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方案,最大程度地避免滑坡地质灾害的产生。

参考文献:

[1]严忠权,王兰中.GPS技术在傅家岩滑坡滑坡监测预报中的应用[J].人民长江,2008,39(16):29~30.

自然灾害的一般特征范文8

关键词:煤矿;地质灾害;特征;防治措施

【分类号】:P694

前言

近年来,我国煤矿开采数量不断上升,开采规模不断扩大,使得煤矿地质灾害事故出现的频率也在日益增多,对矿区作业人员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部分煤矿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以破坏自然生态系统为代价肆意开采,最终导致煤矿塌方、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出现,不仅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代价,还对我国社会和谐与稳定产生了负面的影响。针对这一现状,分析煤矿地质灾害特征并寻求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煤矿地质灾害的特征分析

(一)煤矿开采时潜在灾害

1、矿井突水

一般来说,如果煤矿作业人员在煤矿挖掘与采集的过程中,不慎将巷道揭穿导水断裂或富水溶洞与积水老窿的情况出现,就会使煤矿区域下层地下水汹涌而出,严重时甚至会将矿井巷道淹没,严重威胁了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

2、瓦斯突出

在煤矿矿区中,瓦斯多以游离状态或吸附状态赋存于煤层的微小缝隙中,一般情况下较为稳定,不会出现突出情况。但是如果作业人员挖掘与采集过程中影响了地应力,导致地应力平衡被打破,那么原本封闭气体空间中储存的大量稳定状态的瓦斯就会迅速逸出,导致作业人员中毒死亡,如果矿井内存在电火花或易燃物质,甚至会出现爆炸情况,酿成重大人员伤亡事故。

3、地面沉降与矿井塌方

如果煤矿矿区肆意开采或过度开采,会对地应力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采空区围岩的稳定性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以致岩体出现粉碎、脱落甚至是移位的情况,最终形成地面沉降与矿井塌方事故。另外,如果地下水抽取过量,不仅影响了地下水的正常分布,还会形成降落漏斗,这种降落漏斗一般面积极大,影响范围极广,使地面出现大规模的沉降与矿井大范围塌方事故。

(二)闭坑后矿区潜在灾害

虽然我国在煤矿地质灾害防治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但是大部分防治措施无法实现长期有效的目标,只能在短期内尽可能保证矿区内不会发生地质灾害情况,但是在煤矿矿区开采过程中,会出现大量不可控风险因素,哪怕是矿区闭坑后仍然会存在大量的潜在灾害风险问题,诸如地裂缝、地表塌陷、地面沉降、山体滑坡、泥石流等。一般来说,矿区闭坑后都会采取废石回填的方式维持矿区地质结构稳定性,但是显然是无法充分恢复开采之前矿区岩体稳定系数,如果出现持续阴雨等诱发因素,极易形成地质灾害事故,威胁矿区周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煤矿地质灾害的现状阐述

煤碳是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煤矿地质灾害属于煤矿五大灾害之一,一旦出现煤矿地质灾害事故,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时会酿成重大人员伤亡事故,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矿区在开采的过程中,会降低矿区岩体稳定性,使其结构失稳,出现不同程度的脱落、移位,形成地面沉降,而且大量抽取地下水不仅会影响矿区地下水分布情况,还会对地下水产生一定的污染,影响周边人口饮水、用水质量。

在开采时,如果存在不规范作业情况,往往会出现瓦斯突出,使作业人员出现瓦斯中毒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瓦斯爆炸的事故,导致矿井塌方、作业人员死亡或被困于矿井中。例如在2004年河南省大平煤矿就出现了重大瓦斯爆炸事故,18人受伤,56人死亡。矿区开采也会产生大量的废石,诸如煤矸石等,煤矸石如果露天存放,一旦受到雨水冲刷,其中的有害元素就会顺着雨水汇入河流会渗入地下水,污染矿区周边水质,影响矿区周边人口身心健康。

因此,煤矿企业必须充分了解地质灾害特征并充分重视地质灾害的危害性,积极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防治,杜绝安全隐患,保证煤矿挖掘与采集的安全性。

三、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探讨

(一)加强煤矿企业地质灾害忧患意识,加大地质灾害宣传教育力度

各个地区政府需要加强当地煤矿企业地质灾害宣讲力度,提高当地煤矿企业地质灾害忧患意识并充分发挥其宏观监管职能,严格规范煤矿企业挖掘与采集作业的规范性,杜绝肆意开采、过度开采情况的出现。只有煤矿企业从高层管理到基层作业人员都具备较高的忧患意识,才能从根本上降低煤矿地质灾害的出现频率,提高煤矿挖掘与采集的安全性,保证作业人员与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煤矿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需要及时做好灾害的预测工作,严格按照煤矿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中相关要求进行,尽可能降低作业人员挖掘与采集时的危险性。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煤矿开采方案,降低对矿区架空岩体稳定性影响

煤矿企业在进行煤矿采集与挖掘时,需要立足于《矿采资源法》与环境保护法》中相关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煤矿开采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要求进行开采,避免开采过度影响矿区地应力,使架空区岩体失稳,出现岩体脱落、移位等情况,降低地面沉降、矿区塌方事故的出现频率。矿井塌方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例如2013年11月11日,锡林郭勒盟镶黄旗塬林煤矿井下发生塌方事故,12余名矿工被困矿井中,最终5名矿工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480万元。通过深入研究事故发生的原因,发现塌方原因是由于过度开采导致架空区岩体失衡形成塌方。因此,煤矿企业必须结合矿区地质条件,合理开采。

(三)完善矿井通风系统,降低瓦斯中毒与爆炸事故

煤矿企业需要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中的规定,对矿井进行机械通风、上行通风与分区通风,定时进行矿井瓦斯浓度检查,一旦矿井内瓦斯浓度超标,则需要立即疏散矿井内作业人员并加大通风力度,直至矿井内瓦斯浓度下降至正常标准后,方可组织作业人员重新下井开采。同时,下井作业人员严禁携带点火工具或易燃物品下井,矿区内电器设备也需要采用矿用安全电火花型设备。另外,在起爆之前,需要检测瓦斯浓度,符合标准后才允许起爆。

(四)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疏散矿区作业人员

一旦出现了煤矿地质灾害事故,矿区负责人需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通知上级领导部门以及消防部门组织相关救援人员进行处理,同时,迅速疏散事故区域工作人员,避免出现二次塌方或二次爆炸事故。在事故处理完毕后,需要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杜绝该问题的再次出现,保证煤矿开采安全。

结束语

煤矿安全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降低煤矿地质灾害出现频率,对保证矿区作业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煤矿地质灾害的特征切入,阐述其主要危害并试探性地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供广大同行参考与借鉴,以期能够提高我国煤矿开采安全性,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董来启,李峰,武艳丽,等.煤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措施的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04(30).

[2]陈力,代伟.煤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措施研究[J].广东科技,2013,04(25).

[3]梁兆松.煤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措施的解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4(28).

自然灾害的一般特征范文9

[关键字]水文地质灾害 危险评估 思路 方法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5-244-1

0前言

当前,我国各种类型的水文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不利影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不可否认的是,有一部分地质灾害是我们不能避免的,也是人力无法阻止的,例如地震、海啸等,这些灾害如果发生,我们是不能控制的,但是这样的大型灾害通常发生的频率很低,而很多水文地质灾害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导致的,这种地质灾害现象是可以事先进行预防的,只要我们全面准确的进行分析和评估,采取正确的防治方法,能够极大的避免这类灾害的发生。要想达到这一效果,就必须对一些在我们社会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水文地质灾害进行正确全面的评估,清晰的划分各种水文地质灾害的类型,准确的分析其危害性,选择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惟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对各种类型的水文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防治,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因此水文地质工作者必须要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工作引起重视。

1水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基本思路

(1)科学划分地质灾害类型

当地质环境调查工作顺利完成之后,对于收集到的数据资料必须进行全面的分析梳理。在这些地质水文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对评估地区的地质灾害类型进行科学的划分。在确定其类型的过程中,应该结合评估地区的计划建设项目以及该地区的实际地形地貌构造特征来开展。

(2)科学评价地质灾害的危害性

在对地质灾害种类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不同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差异、不同灾害的危险性以及不同灾害发生之后可能造成的损失来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估。要做到不偏不倚,如果评估结果偏高,那么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就会造成很大的浪费,如果评估结果偏低,那么地质灾害工程的预期防治效果就无法达到,将会导致更多的损失。

(3)科学选择防治措施

在对地质灾害防治方法的选择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坚持安全有效、科学实用、分清主次等原则。安全有效和科学实用的原则主要说的是在确保防治措施有效的同时可以尽可能的降低防治工程的经济投入。主次有别的原则主要是说要结合水文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的程度来选择防治方法,将主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运用到刀口上,不能在灾害防治过程中不分主次,否则就会让主要灾害的防治效果降低。

(4)做好评估区的地质环境调查

对评估地区的地质环境调查工作的主要内容一般有:评估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地质结构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生态环境条件等。在开展评估地区的水文地质环境的调查工作过程中必须要认真仔细,绝对不能走马观花,对于评估地区的任何可疑点都不能遗漏,做到全面、准确。另外,在开展评估地区地质环境调查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评估地区计划进行的工程项目或者生产活动来进行,这样才能够确保地质环境调查工作的针对性和层次性。

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法

对于点的危险性评价,一定要弄清地质灾害点的地理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地质环境,地质面貌,形态特征,边界条件。采用经验法与灾害活动的动力分析和条件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力学平衡的计算,得出稳定系数(K),用来指示斜坡失稳的可能性。在计算现状环境下斜坡稳定系数时,应根据今后可能出现的情况设定相应的参数,计算稳定系数,从而确定导致斜坡失稳的因素,这些因素出现的频率多大,进而可以确定灾害发生的概率。最后根据形成条件及诱发因素的综合分析,并结合稳定性、危害范围及其发生概率计算的结果,对整个地质灾害点进行危险性分区。

对于面评估特别是区域评估的危险性评价,首先要分析灾害产生的因素,即岩体工程条件,构造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和气象水文条件,以这四种因素作为危险性评价的基础。评价方法一般可采用单元面积评价法,即将研究区域划分为若干个面积相等的单元,按照统一的评价标准,对每个单元逐一评价,然后再作整体评价。危险性评价的统一标准的制定是通过对各地质灾害群成生原因及新出现的灾害活动特征进行研究,找出地区至灾因素而实现的。评价时,将此四项因素用系统工程层次分析法,求出各自的权值,然后以专家评分方法,将分值乘以权值,求出各单元的危险性指数。再根据本区地质灾害发育特点,考虑到可能发展为灾害的现状及预测的内容,将该区危险性分为极重、重度、轻度、无危险四级。

3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水文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全面的评估,确定地质灾害类型以及各项参数,圈定地质灾害的危险范围,准确的划分地质灾害强度,对于做好水文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部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