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社会治理方针集锦9篇

时间:2023-09-13 17:12:53

社会治理方针

社会治理方针范文1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040-02

一、社会转型期增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必要性分析

(一)社会转型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提出新要求

1.社会多样化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挑战。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我国社会出现多样化格局,主要表现在经济成分、就业方式、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等方面。高职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缩影,社会多样化产生的消极影响必然会影响高职学生,这种多样化影响在学生个体上主要体现为:个体个性化与群体丰富化。外界事物变得丰富多彩,人们利益意识开始觉醒,自我意识增强促使个性日益激发,高职学生追求心理个性化与多样化成为大势所趋。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中国面临更多发展机遇,高职学生为谋求自身未来生存选择自主程度加强,高职学生多样化选择呈现,个体心态个性化也终将使得高职学生群体心态丰富化。这种社会多样化发展环境下对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与价值取向等产生影响,向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更大挑战。

2.经济转轨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提出新要求。我国正在经历一场令世人瞩目的社会结构与经济体制变革,高职学生无疑会受到经济转轨产生的正负面影响,学生思想形态出现迷惘。社会变化突破传统约定俗成的价值格局,道德尺度刚性程度不足,诸多高职学生开始陷入道德思想与行为漩涡之中。高职学生也会因为价值不明等问题,对自身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信心不足,左右为难下可能会做出违背社会伦理的极端行为。出现高职学生以钱多钱少来衡量人价值大小的标准,部分学生采用虚无主义观点对待社会事物,甚至于出现诸多骇人听闻的道德丧失问题。高职院校也可称作是一个“小社会”,社会环境存在的诸多问题不免会渗入校园中去,、权色交易等行为对高职学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部分学生思想开始动摇,从困惑迷惘到麻木松懈,最终走向堕落。种种不利影响也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挑战,要求突出主旋律教育与消除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高职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牢牢把握主旋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不断提升高职教育工作者能力。经济转轨时市场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需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认真对待,正确认识市场经济对学生思想带来的负面冲击,时常保持警惕。

3.高等教育大众化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问题。当下高职院校在读学生,大多来自于成绩较低的普通高中毕业生或基础相对薄弱的中职毕业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汇聚到高职院校中,学生的知识结构、思想认知、受教育能力、社会适应力都表现出不同特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加大,要求其必须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新对策加以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促使诸多高职院校出现,与传统高等教育相比而言,高职教育基于普通教育背景下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劳动力进行仔细调查,有目的培训技能型人才教育。这种教育注重可操作性,更具职业针对性。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殊模式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1.应用型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需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具备一定理论基础,且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从事一线技术与管理工作,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为目标。高职教育应从市场实际需求出发,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努力构建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的在培养目标及方法上进行组织调整。

2.职业针对性课程设置需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普通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变化的灵活性适应不足,具体工作岗位职业教育不清晰,高等职业教育填补了这一空白。针对不同岗位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标准,这也要求高职学生所学内容需具有高度的岗位针对性,社会发展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依据具体岗位素质与能力要求制定教育体系与课程内容,技术岗位针对性与内容实践性要得到充分体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职业针对性教育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的必经之路。

3.与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的办学特色需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高职院校教育本质在于为生产、服务、管理等一线岗位培养人才,也注定其与不同行业紧密联系。校企合作深化使高职在校学生有机会到生产一线进行实训,频繁合作使双方联系更为紧密。高职院校对教师“双师型”要求也使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兼任指导教师,政府放权为高职院校办学提供更大自主空间,产学合作深度加大,高校与企事业单位联系更为紧密。高职院校学生可针对企事业单位特点,开展类似于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企业文化、就业创业等教育。针对校企合作开放性特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开展针对性教育,不可盲目浪费人力物力。

社会治理方针范文2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关注 社会现实 原则 方法 问题

面向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是要把大学生复杂多元化的思想引导到正确方向,激发大学生强烈的思想政治理论需要,把大学生低层次的思想政治意识提升为一种高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自觉,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关注社会现实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永恒的主题

1922年,陈独秀曾经把马克思的学说和行为的精神归纳为“实际研究的精神”和“实际活动的精神”。他希望当时的青年人“能以马克思实际研究的精神研究社会上各种情形,最重要的是现实社会的政治及经济状况,不要单单研究马克思的学理”。[1]P365列宁也曾说过:“学习、教育和训练如果只限于学校,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相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2]P1995上述论说虽然提出的时代话语背景各异,但都从不同的层面启示我们,如果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脱离社会现实,不能引导大学生关注和思考社会现实问题,不能圆满解释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表现的种种现象,不能正确有力地批驳形形的错误社会思潮,那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社会现实生活面前就难免会显得苍白无力,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自然不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关注社会现实,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永恒的主题。

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关注社会现实的原则与方法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永恒的主题,关注社会现实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内涵和使命。而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社会现实持续、正确和有效地关注,首先要遵循科学性和方向性相结合、层次性和针对性相结合、疏通与引导相结合等基本原则,同时要积极探索各种关注社会现实的有效方法。

(一)关注社会现实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和方向性相结合原则。

科学性原则和方向性原则是在长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中形成和总结出来的两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原则,二者辩证统一,共同指导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中,科学性原则强调的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贯穿的真理性和规律性,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科学认识、观察和分析各种社会现实问题,克服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防止感觉主义和庸俗实用主义。[3]P329而方向性原则,则是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和武器,坚决批判和抵制形形的错误社会思潮。方向性原则也可以称之为价值导向原则。方向性原则还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灵魂。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关注社会现实,首先要自觉遵循科学性和方向性相结合原则,即科学认识与价值导向相统一的原则,坚持科学性和方向性相协调。具体来说,就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关注和思考国内外社会现实问题、追踪和讲授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研究和解决大学生思想实际问题时,既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各种社会现实问题的科学认识,针对大学生关注的各种社会现实问题尽量做出马克思主义的有说服力的回答,又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做到以正面教育为主,对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中存在的形形的错误思潮进行大胆而有力的揭露和批判,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

2.层次性和针对性相结合原则。

层次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是在长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中形成和总结出来的又一对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原则,二者同样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也都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层次性和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简要地说,就是要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必须针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对象――大学生群体的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个体差异实施不同内容和方法的教育,做到因人取材、因材施教。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关注社会现实,其具体内容和问题指向是国际和国内的各种社会现实问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的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以及现实和网络社会存在的形形的社会思潮,而对所有这些问题的关注无一例外地都要求贴近大学生,而大学生群体又是有层次性的。由于学校和家庭教育背景的不同,生活和学习环境各异,主体学习积极性的个体差异等,大学生可以群分为先进、中间和落后三部分,在政治上、思想上也存在不同倾向。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关注社会现实时,很有必要坚持层次性和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社会现实问题予以分析和解答。同时要提高选择、分析和解答社会现实问题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着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关注社会现实的针对性。

3.疏通与引导相结合原则。

疏通与引导相结合原则,简称疏与导相结合原则。疏通与引导相结合原则,曾经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的并且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原则,也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关注社会现实必须遵循的基本指导原则。

疏通与引导相结合原则,主要是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在关注社会现实的过程中,在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和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思想实际问题时,在批判阻碍大学生正确思想形成和侵害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形形的错误社会思潮时,要坚持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与说服教育、循循善诱相结合,首先以相信和依靠大学生为出发点,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放手让大学生将各种意见和观点充分摆出来,不带帽子,不打棍子,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研究,做出科学的引导决策。同时要在疏通的基础上对正确的意见和观点旗帜鲜明地表示肯定和支持,强化正确思想观点在大学生中的主流地位和正面影响;对于错误的意见和观点,则通过民主讨论、说服教育、实践教育、批评和自我批评等方法,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实现对各种错误思想观念的正确引导与调适。

(二)关注社会现实的主要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关注社会现实的方法很多,案例教学法、形势政策教育法、问题研究方法等就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关注社会现实的三种有效方法。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把社会现实生活和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思考、研究分析、讨论案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旨在把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社会现实问题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引导大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思考问题,这是一种感染性和针对性很强的现代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关注社会现实的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方法,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能够有效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可接受性,克服传统的讲授法吸引力不足、缺乏实践性的种种弊端,应该经常性地加以研究、创新和运用。

2.形势政策教育法。

这里讲的形势政策教育法,不同于目前高校普遍开设的以课程形态表现的担负着专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功能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形势政策教育法,是一种借助“课前五分钟时事开讲”、课间穿插时政内容等常见教学形式而开展的一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法。形势政策教育法,由于对国际和国内热点、焦点问题、大学生思想实际问题以及高校和社会上存在的错误社会思潮等能够保持非常高的和独特的关注度,可以及时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做出迅速的分析和解答,因而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关注社会现实的又一种有效方法。

3.问题研究方法。

问题研究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形式。探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关注社会现实的有效方法,问题研究方法是值得重视和大力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和设置一系列带有现实性、针对性、前沿性和实践性的问题研究课题,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在校内外开展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课题研究,可以有效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大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发现和认识,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研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做到学以致用,刺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需要。与此同时,在关注社会现实的问题研究过程中,大学生往往还能够集中时间搜集到一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不能掌握到教学资料,能够提出一些来自社会现实、来自群众的新观点、新思想,从而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开展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新材料、新视野,实现教学相长。

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关注社会现实的问题指向

寻找到恰当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关注社会现实的问题指向,是顺利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并使之取得实效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关注社会现实,应该以国内外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以及形形的错误社会思潮等作为主要的问题指向。

(一)国内外社会热点、焦点问题

所谓国内外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人们所普遍瞩目和重点关注的带有政策性、时代感、历史感及教育性较强的国内外社会现象。追踪、把握和讲好国内外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重要内涵,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紧密联系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网络信息环境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社会多样化带来的新变化、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期的实际等进行问题研究与教学的现实需要,可以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现实性和吸引力,使大学生的思想脉搏与时代保持一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关注社会现实,首要的问题向度就是要关注国内外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要敢于和善于对大学生关注的国内外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做出充分、有说服力的分析和解答。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带有全球性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主要包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反对恐怖主义、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等;国内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则主要包括收入分配、大学生就业、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等问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关注国内外社会热点、焦点问题,首先要根据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点、任务和目标,选择好大学生普遍关注而又符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需要的问题点。其次,要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始终牢牢追踪、把握和讲好带有全局性的国内外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增强大学生对国内外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整体性了解和认识。此外,还要根据各高校的具体实际,充分挖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本地资源,紧密联系一些地方性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

大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对象。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养成其健康健全的人格,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核心目标。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积极帮助大学生解决自身存在的各种思想难题,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关注社会现实的又一重要问题指向。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向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一方面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与此同时,大学生面对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4]大学生压力普遍增大,自我中心主义普遍增强,人生问题增多,道德实践中知与行的脱节等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为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要充分关注大学生存在的上述思想实际问题,要从解决大学生面临的思想实际问题入手,从关心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做起,竭诚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而言,一是要主动贴近大学生,不仅要给大学生以理性的教育,还要给大学生以贴心的指导,在解决大学生实际生活问题的同时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二是要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引导功能,在大学生价值实现上给他们以指导,引导大学生超越自我,谋求在社会群体中建功立业。

(三)形形的错误社会思潮

社会思潮是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晴雨表,是判断一定时期意识形态整体状况的风向标。[5]P7正确的社会思潮凝聚人心,稳定社会,有利于在促进社会心灵和谐的基础上达致社会整体和谐。而错误的社会思潮则破坏社会传统的核心价值体系,扰乱人心,不利于正确思想的形成、辐射和传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大学生是我国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未来,错误社会思潮如果在大学生中广泛传播并为他们所接受,那么将严重影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育人目标的实现,将对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思想地位构成严峻挑战,严重威胁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因此,担负着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重任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还必须以形形的错误社会思潮为问题指向,密切关注和积极应对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存在的可能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的形形的错误社会思潮。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转型期社会结构的变化,各种社会思潮竞相争锋与相互激荡,给人一种回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的感觉。这种情况反映到高校校园,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日趋多元化、对各种社会思潮甚至错误的社会思潮所表现出来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等。这种状况的出现,一方面体现出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观念发生的积极可喜的变化,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在大学校园的流行和传播,已经对大学生形成许多负面影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关注形形的错误社会思潮,对这一问题做出有力回答,首先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有意识地针对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存在的形形的错误思潮开展调查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充分辨明这些错误社会思潮的本质和对大学生可能产生的影响。其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要讲政治、讲正气,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同各种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错误社会思潮进行积极的斗争。第三,要通过组织演讲会、读书会、参观考查等各种校内外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在实践中认识国情,感受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产生的巨大理论指导作用,在思想上筑牢抵制形形错误社会思潮的精神长城。

参考文献:

[1]任建树、张统模等编.陈独秀著作选(第二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2]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社会治理方针范文3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长期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局势和十分艰巨的任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国际国内出现的新形势、新变化,有的放矢地推进,努力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为促进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如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 紧握时代脉搏,引导社会思想主流

今天,时代的强劲脉搏是改革深入、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振兴,人们求富、求稳、求知、求新,奋进向上的精神是社会思想主流。思想政治工作最现实,最强有力的针对性,就是要紧扣这一时代脉搏,适应这一社会思想主流,把科学理论、科学精神、科学知识和党与政府的主张传播给群众,使之与群众的思想追求融汇一体,并通过思想教育主导性因素的发挥,化群众中的某些自发意识为自觉意识,提高全民族的精神境界,进而转化为强大的物质生产力,要坚持不懈地用科学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普及马克思产义基本知识,帮助人们筑起抵御一切错误思潮和迷信邪说的思想政治防线;全面深入地加强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帮助人们科学地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辩证地看待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矛盾,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增强信心,旗帜鲜明地开展理论信念教育,引导人们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确立科学的理论坐标,并坚持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帮助人们划清科学与伪科学、反科学的界限,自觉地崇尚科学,抵制伪科学和愚昧迷信。大道理要常讲、常新,不断赋予其新的实践内涵,并寓道理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活动、各个环节上。同时,对一些错误思潮要敢于批评、批判,旗帜鲜明地开展思想斗争,维护和促进社会主流思想健康向上发展。

2 区分不同群体,讲究工作方法

经济社会的多样化,必然导致人们思想观念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就是对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的客观要求。不考虑这种差异,不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思想政治工作势必走向概念化、教条化。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对象的不同情况,开展不同方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一活的灵魂的要求的体现,而目前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在这方面确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如思想教育脱离思想实际,不分层次需要,不加分类指导,上下“一般粗”。左右“一锅煮”,滞留于“铁打”的文件,“流水”的会议,缺乏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这种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流于形式,起不好的教育效果,反而容易引发人们的逆反心理。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发展不平衡,情况千差万别,即使在同一个地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人与人之间由于利益主体的不同和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的不同等,价值取向和心理需求也不一样。再加上社会人群的流动性增大,离退休人员的增多,人们的生活空间和方式日渐多样化,这种现实客观上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区分层次,对症下药,不能臆想一个腔调包打天下,一个药单包治百病。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区别不同的对象,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有的放矢地加以教育引导,不能照搬照套。要把灌输教育与启发诱导群众公认的“心中偶像,行为楷模”的示范作用,以人格的力量感化人。要讲究方法技巧,提高教育宣传的艺术,学会运用群众语言,深入浅出,寓理于情,使思想教育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入心入脑。

社会治理方针范文4

教育方针作为国家指导教育事业的根本大法,决定着教育运行和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路线, 是教育不可违抗的指令或法规基础。教育方针坚持的价值取向及精神主旨, 直接决定着国家教育的品质和水平。诉诸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教育方针也无疑应该与时俱进和具备发展、超越的特性。因此, 从理论上研究教育方针的基本内涵、形成原因及社会影响, 对于教育方针的完善和修正具有善意的帮助作用。这也是本文写作的基本立足点。

一、教育方针的变化概况及基本内涵教育方针作为国家对于教育活动的政治性指令和政策性要求, 应该是既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教育本质, 又适合国情、能够对教育发展产生科学、合理的定向、定性作用的教育思想和理论, 其价值取向既能够贯穿古今, 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 又能够通向未来, 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 引导教育在理性、文明、进步的制度和文化中活动和发展。综观我国在建国后50 多年中的教育方针, 可以说经历了3 次比较明显的更替与变化, 教育方针的内容也从1958 年“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 ] (P63) , 到“教育要面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 ] (P71) , 再到“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应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以及应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等”[2 ] 。仔细分析教育方针的形成及对现实教育活动的影响, 可见在建国初期, 教育方针为领导人个人深思熟虑、长期思考的结果。教育方针反映了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思想追求、价值取向和文化风格, 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强调教育要为政治服务,应该是政治的工具; 二是教育要切近社会实际, 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并为社会现实服务。而在具体的文字上, 教育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则表述为“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教育为政治服务的观念中, 其基本的思想基础是: 人类社会是阶级社会, 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本活动内容, 阶级斗争是长期的、全方位的。教育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 是有阶级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理所当然地应该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 应该成为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工具, 着力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而为了实现教育为政治服务的目的, 则强调教育要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尤其是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强调学生应该积极地参与社会上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 反对教育脱离社会实际。第一代领导人的教育思想, 奠定了新中国教育的思想和制度基础, 其思想影响深远而久长。不仅建国初期的教育是在这个思想的主导下进行的, 而且现在的教育仍然没有离开其影响。而在改革开放时期, 基于建国前期教育活动的经验教训, 特别是鉴于建国初期教育方针中政治性内涵过强的弊端, 因而对于教育方针的确定没有像前期那样正规, 即运用中央文件的形式要求全国传达和学习, 而是采用了题词(邓小平的三个面向)这一相对灵活的形式。因为题词既可以视为深思熟虑, 又可以视为有感而发, 一时随想; 既可以视为只是对特定学校的勉励和期望, 又可以视为是对所有教育机构的要求。而且题词中的“三个面向”,不仅适用于教育事业, 也适用于科技、文化及其他事业。显而易见, 该时期的教育方针, 与建国前期的教育方针相比, 对于教育的政治性要求减弱了,对知识本体价值的肯定意味增强了, 没有了对教育具体活动的要求, 为教育制度改革及政策调整提供了一些空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这一时期领导人务实、果断的领导风格, 及其对于传统体制中“人治”弊端的体察, 使其在主政期间对教育采取了开放改革的政策, 其“三个面向”的思想, 既强调开放, 即“面向世界”;又强调改革,即“面向现代化”。其主导决策的“恢复高考制度”举措及推行的“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具体的教育改革活动,意在建设“好”的教育制度,具有从制度的层面推动教育回归自己本质和规律的意蕴。与前中期的领导人相比,后期的领导人对于教育方针的态度可以说更加开明,他们能够积极地顺应教育发展潮流,尊重教育研究者及主管部门的意见,使该时期的教育方针个人色彩更加弱化,或者说很少个人色彩。这一是与其始终强调的集体领导原则相一致;二则与我国教育已经形成稳定的教育秩序有关。若仔细检阅该时期的教育文件,可见关于教育方针和表述的途径几乎都是正规的会议及会议文件,其内容也主要是对以前领导人教育思想的继承及时代性、科学性取舍,而且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当代教育理论研究的成果。他们对于前期领导人教育思想的继承,使教育方针内容保持了一贯性和连续性。他们对于当代教育研究成果的积极吸收,表明了他们对于教育理论研究的肯定和宽容、对于教育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革新和发展态度。综观我国建国后教育方针的演变和更替过程,可以发现其中有这样一些趋势或规律:一是教育方针基本上都是以国家领导人或政治领袖的教育思想为主旨的,而在建国后的中前期,教育方针一般都是国家领导人的语录或题词,具有“钦定”的特征。二是教育方针持续的核心和主旨是要发挥教育的政治功能,强调教育应该完全或无条件地为政治服务。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形成教育方针的领导人个人思想有越来越淡化的趋势,而一些反映时代特征的教育研究成果则被教育政策和制度所吸收。四是在现实教育活动越来越回归本质、凸现教育主体性,教育强烈追求自身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的情况下,教育方针对教育现实活动的规范和主导,有越来越减弱的趋势。

社会治理方针范文5

关键词:行政体制改革;核心;重点;政府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发展都较为迅猛,在此现状下,企业的发展对于行政管理体制的运行,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为我国当前发展中必经的路途。我国政府部门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基于此背景,针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进行简要的剖析研究,以期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提供参考。

1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整体的经贸文化等方面发展都较为良好,其中政治体制的发展,也获得了较多的实践经验。在此过程中,民众对于参政议政的热度也逐渐提升。在此现状下,笔者针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进行简要的分析介绍。具体涉及的分析方向为:社会体制发展的必经之路、有助于政治理念落实和提升政府公信力。

1.1社会体制发展的必经之路

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政治团体的形成,乃至最终国家的形成。其中政治体制则为主要的核心问题,政治体制的发展能够有效地促进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并且随着国家经济的增长,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于行政体制的改革需求也逐渐增大。在此背景下分析,当前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社会体制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有利于政党对国家的治理,并且能够提升民主政治的发展,有效地改善了民众对行政体制发展的认知。

1.2有助于政治理念落实

政治体制在发展的过程中,由若干政治团体组成。行政管理体制则是政治体制发展的具体表现,行政管理体制发展的现状,对于政治体制的发展影响重大。当前关于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整体的发展态势较为稳定。政府针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深化改革,有助于政治团体政治理念的落实。促进民众对于政治团体执政理念的明确,加强政治团体在后期发展中的基层力量。并且随着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政治团体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快速了解民众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求,并针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地纠正和改善。

1.3提升政府公信力

当前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针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其根本原因为当前行政管理体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出现了滞后性,不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国家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社会民众的稳定性,对于国家的发展以及政党的发展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当前在我国政治体制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针对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能够有效地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明确政府执政中对于问题的反馈。

2行政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政治体制为社会主义制度,在此背景下,我国各政治团体的发展现状较为稳定。国家整体的经济各领域发展也较为良好,当前政府部门为了保障行政管理体制与经济发展的同步进行,针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深化改革,在此过程中整体的改革现状较为良好。但在细节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人治大于法治”现象严重、行政管理内容较多、市场经济改革不彻底等。

2.1“人治大于法治”现象严重

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人治管理诞生较早。例如皇权制度,皇权制度在封建社会时期,对于社会的稳定以及国家的统治有着良好的保障作用。究其根本,可以看作人治管理现状。但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治管理已不能适应国家的发展现状。因此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以法治推进社会的管理以及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当前主要的治理背景也为法治管理。但由于国情历史发展背景,以及我国当前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对于行政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2.2行政管理内容较多

行政管理体制的推行,主要目的是确保基层社会发展的合法性、安全性和统一性。在此背景下,当前我国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之一为行政管理内容较多。行政管理内容较多,造成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行政管理的要求极高。一旦出现策略性问题,即可造成较大的影响。并且当前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部分行政管理内容较为广泛,执行准则与法律规定出现冲突,具体体现为地方政府规定与法律规定冲突等现象。此类现状的出现,对于行政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2.3市场经济改革不彻底

我国当前在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整体的改革现状较为良好。但在市场化经济的改革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当前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和政社不分的现象还较为严重。此类现状下,导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彻底,并且相继出现了更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并且使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了较多的风险问题。此类问题最终导致我国企业在对外竞争中,以及市场扩张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

3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核心与重点

当前我国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整体的改革效果,以及改革手段都较为良好。为我国后期经济的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针对此类现状,针对当前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与重点,进行简要的分析研究。其中具体分析方向为:转变政府管理理念、优化行政管理体系、积极落实权力下放、注重深化民主政治的发展、明确法治管理的权威性、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和注重政府行政管理体系的公开化。

3.1转变政府管理理念

随着当前科技的发展,信息全球化越来越快。在此背景下,各类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政治信息则是主要的信息类型之一。因此民众对于政治信息的敏感度,以及政治体制发展现状,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分辨能力。基于此背景,政府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转变政府的管理理念。由传统的管理理念转变为服务理念,以此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并增强民众对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感受,转变政府形象,促进国民实力的整体提升。

3.2优化行政管理体系

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凸显的问题之一是行政管理体制管理内容较多,并且审批程序复杂。此类现状下,虽保障了政府部门管理的权威性,但对于经济发展的效率性,以及当前社会的发展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基于此类现状,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在改革的过程中,应注重行政管理体系的优化,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减少行政管理内容,针对部分管理内容,以行业约束的方式,替代行政管理模式。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发展的进程。

3.3积极落实权力下放行政管理体制在改革的过程中,其核心与重点的改革内容之一为行政权力的下放。行政权力的下放能够一定程度促进市场发展的进程。当前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以及政策推行进度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权力下放现状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针对此类问题,上级政府机构应定期针对基层政府部门的执行状况,进行抽查巡检。严肃处理基层政府在执行政策过程中的违规现象,以此确保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效果。

3.4注重深化民主政治的发展

政治在发展的过程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助于基层政治的发展,对于国家未来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重点问题之一为民主政治发展现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有效地落实改革效果,发挥改革的作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更注重深化民主政治的发展,强调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性,明确政治民主化发展的根本目的,以此促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和政治体制的良好发展。

3.5明确法治管理的权威性

“人治大于法治”为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此类问题的出现,使得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在发展的过程中,针对具体事物的执行落实程度较好,但在权力下放和优化行政结构的发展中,还存在了较多的问题。针对此类现状,政府纪检部门应严格进行审查和管理,严肃处理政府干部在执行政策过程中的违规现象,明确依法治国的决心,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明确依法治国的权威性。

3.6加强反腐倡廉工作腐败问题

为政党发展中主要凸显的问题之一,当前我国执政党在发展的过程中,腐败现象也大量出现,此类现象也成为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阻碍因素。针对此类现象我国政府也开展了大量的反腐倡廉工作,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背景下,为了良好地推动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政府应继续加强反腐倡廉工作。以此提升政党的外在形象,提升政府公信力,推动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3.7注重政府行政管理体系的公开化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发展的过程中,政务公开为主要的内容之一。因此当前在落实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政府机构应注重政务公开现状的落实。针对重大事项的处理结果,以及公开性政策的执行准则等内容,进行公开化、透明化。以此提升政府执政过程中的廉洁性,改善政府外在形象,提升政府公信力。

4结语

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在改革的过程中,整体落实的效果较为良好。但在部分细节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此类现状,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应朝着转变政府管理理念、优化行政管理体系、积极落实权力下放、注重深化民主政治的发展、明确法治管理的权威性、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和注重政府行政管理体系的公开化等方向进行发展,以期推动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岳丽娟.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J].现代妇女(理论版),2015(4):114-115.

[2]高杰.针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进行的研究与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6):219.

[3]罗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7X):19.

社会治理方针范文6

论文关键词 突发公共事件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选择

近年来,国内发生了一系列的突发公共事件,比如:2008年1月的南方雪灾,5月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9月的三鹿劣质奶粉事件;2011年3月14日,西藏客运车发生翻车事故,3月15日,瘦肉精事件等等。这些事故涉及面广、影响大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成为热点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实践直接联系,具有应用性、科学性等特点,在解决突发公共事件所暴露的一些问题上具有独特的优势,理应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

一、突发公共事件的含义、分类及特点分析

(一)突发公共事件的含义及分类

突发公共事件指在某种必然因素支配下出人意料地发生,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损失或影响,且需要立即处理的负面事件。根据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可以分为四类。(1)自然灾害: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2)事故灾难: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3)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等事件。(4)社会安全事件: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二)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分析

1.突发性和不确定性。突发公共事件爆发的时间、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经常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即事件发生突如其来;不确定性表现在其产生的原因、变化方向、影响因素和后果等各方面都无规则,事件瞬息万变,难以准确预测和把握。

2.涉及主体的公共性和范围的广泛性。突发公共事件是专指在公共管理范畴内的危机事件,其影响和涉及的主体具有公共性。突发公共事件的直接涉及范围不一定是在普遍的公众领域,但是事件却会因为迅速传播而引起公众的关注,成为公共热点并造成公共损失、公众心理恐慌和社会秩序混乱。

3.事件具有多样性和影响面广的特点。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大致可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可见突发公共事件涉及的领域比较广。

4.危害性大。突发公共事件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给社会的稳定也造成了一定影响。这种危害往往冲击社会原有价值体系和认知标准,容易引发社会恐慌心理、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二、突发公共事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选择依据分析

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及所呈现出的危害大、影响面广等特点,使得公众易产生较大的精神压力。如果这种压力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而得不到有效的缓解和释放,就会导致一些不满情绪,对社会的稳定产生严重危害。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及时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科学性、应用性等特点,依据一定的原则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正确的选择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关键。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含义及特点

1.含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完成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在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方法,办法或手段的总和。

2.特点:(1)科学性,它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依据,吸收了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相关科学的有益成果具有科学性。(2)应用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实践直接联系,侧重于在实践中的应用,因而具有实用性。(3)针对性,人的思想是各种各样的,这要求采用方法时,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做好思想工作。(4)系统性。主要表现在有序性、层次性、相关性上。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选择依据及注意事项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选择依据。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方针、原则为准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由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决定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选择过程中必须以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依据,遵循规律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针是在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实现党的任务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新时期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选择运用上,必须坚持“三个代表”的指导方针。同时方法的选择还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原则、求实原则、层次原则等原则结合起来加以考虑。

其次,坚持一定的原则。原则是人们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所依据的准绳,它为正确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在突发公共事件这一背景下,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选择,应坚持以下原则:

(1)创新性原则。由于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因此,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体现它的创新性,即必须体现时代性、预知性。一方面,由于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因此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充分体现时代性,以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所带来的新问题。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体现预知性,这就要求我们通过采取现代方法来预知这些未知因素,创造性地把握事情发展的规律以取得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不确定性的最佳效果。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心理创伤的干预工作并没有被当作一项重要的议题纳人救援行动计划,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汶川地震的心理救援工作却被摆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心理咨询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在这一事件中的变化正体现了时代性的特点。因此,改革开放30年来,由于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倾向的特点,人们的心里承受能力、抗压能力也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重新认识,紧跟时代潮流,对其进行积极的改革和创新,如:探索一些新载体、用丰富多彩、多层适度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心里咨询活动等等。

(2)针对性原则。针对性是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充分认识事物的变化情况,全面考虑不同层次人群的特点和思想状态,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6]由于突发公共事件具有涉及主体的公共性、范围的广泛性、事件的多样性和涉及领域的多元化的特点,这样就会模糊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这给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只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所实效。这就要求我们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层次性,做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

汶川地震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创伤。根据创伤的等级和程度,心理学家将其分为创伤严重的青少年,一线救援人员和灾区的其他群众。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上,应坚持针对性原则。心理咨询法是这一问题解决的关键。具体来讲,关于儿童,由于无法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可能会出现一些,如:神情呆滞、不说话等症状,这就要求我们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心理暗示和辅导;而救灾人员由于常常目睹惨状,加之身心疲惫,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也许关注,可以通过倾诉法、激励法等有效措施加以缓解。

(3)实效性原则。实效性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通过选择正确的内容、采取正确的方法,实事求是地解决具体的、实际的问题,取得符合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最佳效果。[7]由于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危害不仅表现在直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上,而且也表现在引发社会恐慌心理、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以及产生社会的混乱和不稳定上。而且突发公共事件在基本结束后,仍然能够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持续的影响。因此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将会加大它的负面影响。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选择上一定坚持实效性原则。

2003年春,由于SAR疫情未能及时公开报道,致使因广州地区非典型肺炎流言引发的“板蓝根风波”,使我国许多城市的板蓝根、白醋价格暴涨,一度造成了市民“谈肺色变”。而如今,面对甲型H1N1流感,我国政府在信息公开化、大力宣传防控知识、正确进行舆论引导等方面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做到了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处理,从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民众也没有出现恐慌。

创新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它们之间互相联系,内在统一。有了针对性,才能有实效性;没有实效性,也谈不上针对性和创新性;要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就必须发挥创新性,这三者密不可分。

社会治理方针范文7

一、“严打”的正确定位

“严打”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的刑事政策,其在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从法理的角度,应当对“严打”的政策予以恰当的定位。

第一,关于“严打”与依法治国方略的关系。“严打”作为中央针对特定严重刑事犯罪而提出的一项重要刑事政策,应当在社会主义法治的轨道上进行,必须符合国家依法治国方略的长远目标和内在要求。同时,也只有使“严打”方针的具体操作符合依法治国这一长远的治国方略的内在要求,才谈得上“严打”方针是依法治国在现阶段贯彻实施的具体体现,也才能对依法办事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关于“严打”与刑罚的功能和效益。“严打”的基本内容就是适用刑罚的“从重”和刑事程序上的“从快”。这两项基本内容的正确实施,必须对刑罚本身的功能和效益予以恰当的认识。贯彻“严打”政策必须坚决摈弃刑罚万能理论和刑罚工具主义,刑罚的功能及其发挥均是有限的,必须坚持人权保障的理念下对刑罚的合理运用。只有保持以最小的刑罚成本将犯罪最大限度地控制在社会所能容忍的限度内的“严打”才是合理的、科学的。从刑罚的效益角度看,“严打”中的“从重”必须有一个限度,不能一律“顶格判处”;同时,过分严厉的刑罚也会使公民对刑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产生怀疑,从而削弱了一般威慑的效果。就“严打”中的“从快”方针而言,在保证办案质量的前提下,及时地审理、审结案件,保障刑罚适用的及时性,则值得肯定,这符合刑法的公正和功利价值。当然,这种“从快”,以“依法”为前提,即遵守法律的规定和当事人诉讼权利保障的需要。

二、“严打”中刑法基本原则的贯彻

为充分实现其保护社会、保障人权的功能,我国刑法典在总则中确立了罪刑法定、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和罪责刑相适应等三大原则。“严打”政策应当切实贯彻刑法基本原则,即必须以维护刑法的实体公正为原则,在此前提下才谈得上“严打”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问题。

第一,“严打”中罪刑法定原则的贯彻。罪刑法定原则是依法治国方略在刑事法治中的首要体现。“严打”中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刑法的这一首要原则。司法运作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遵守“严打”的对象要求。(2)刑法中一些具体的制度、规定必须严格执行,不能因为“严打”而突破法律的界限。(3)对具体犯罪的认定,必须坚持刑法规定的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不能将本属一般违法性质的行为认定为犯罪。(4)司法解释也不能因为“严打”而超越法律的基本精神作出不利于被告人的解释,甚至进行越权解释,搞实质上的类推解释。

第二,“严打”中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贯彻。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是社会主义法治中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刑法中的贯彻和体现。在“严打”过程中,贯彻这一原则尤应注意两个问题:(1)司法机关应坚持在量刑上一律平等地“从重”,尽量避免同罪异罚、轻重悬殊的现象。(2)“严打”是针对特定时期特定犯罪严重危害社会治安而作出的一项政策,“严打”的提出本身就具有对当前社会治安形势估计之后再作出决定执行的滞后性,但其提出却针对的是“严打”确定执行之日前以及在“严打”期间“顶风作案”的特定犯罪分子,因而只要案件的审理发生在“严打”期间,犯罪行为属于“严打”的对象范畴,则就应当执行“严打”的政策。至于发生于“严打”贯彻执行期间而于“严打”期间过后才审理的犯罪,虽然这类案件也属于“严打”期间“顶风作案”的犯罪,但因“严打”政策执行的特定期间已过,失去继续执行该政策的依据,因而可以不再执行“严打”政策而进行从重处罚。

第三,“严打”中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贯彻。罪责刑相适应是保证刑事责任合理与刑罚效益的一项重要的刑法原则。即使在“严打”期间,仍需恪守罪责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对特定犯罪实行从重处罚,仍是罪责刑相适应的结果,不能造成适用刑罚的不公正。对同一类犯罪、同一种犯罪,在不同时期,根据当时的社会形势尤其是治安形势,而决定对其处罚的宽严,是符合犯罪特征的,也符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本质要求。这也是我国“严打”政策提出的重要理论依据。“严打”方针中的“从重”原则,就是在不背离刑法中罪责刑相适应基本原则和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基本刑事政策的前提下的“从重”。“从重”必须是在法定范围内的从重,是相对于该种犯罪在一般情况下不从重而言的;罪行有轻重之分,从重的处罚幅度也应有所不同,不能不论犯罪情节、危害程度、悔罪表现等一概从重,也不能一概地“顶格”处理。

社会治理方针范文8

[关键词]德育;实效性;经济政治与社会

【中图分类号】G6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2008年,新的《中职学校德育教学大纲》意味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新的课程改革要求“经济政治与社会”课能够体现新时代要求,突出职业教育特点。由此,有效探索德育课堂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势在必行。鉴于此,本文在分析当前“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德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有效德育课堂教学的几种方法,为今后提高德育课堂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2.当前“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德育教学的特点分析

2.1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理论性强

从目前“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目标设置来看,主要是针对中职学生进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常识教育。课程涉及到的内容囊括了国家的大略方针、发展策略等等,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这与中职生年纪小、阅历浅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造成学生在知识接受上的障碍。

2.2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涉及到的社会热点问题较多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涉及到的社会热点问题较多,这样在实际地课堂教学中,教师就不得不纠结与现实生活现象与道德规范之间统一性的矛盾。比如说:现实社会贫富差距逐渐加大、腐败现象频发、拜金享乐主义横行,这样道德规范的要求相差甚远。这样如何将学生从现实中的困惑引导出来,指引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2.3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实践性较差

知识目标是基础,服从并服务于运用目标及情感、态度目标;情感、态度目标是主体,是弘扬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价值观;运用目标是主导,是认知能力和行为养成的关键。从目前“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安排来看,社会调查、实践都无从下手,这样就导致学生要想将学习到得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只能靠抄写书本,难以实现真知的目的。

3.“经济政治与社会”中有效德育课堂教学方法探索

3.1 有效结合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教学

针对《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理论性强的特点,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教学,这样可避免过往教学中空洞说教问题地出现。比如说在“企业生产与经营”相关内容的教学中,如果单纯依靠课本中提供的事例进行教育,与学生实际生活尚存在较大的差距,难以触动学生内心,使说服教育性大大折扣,也形不成有效地情感体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可收集不同专业往届毕业生在求学工作中的艰辛历程作为教学实例,用于课堂教学,这样一方面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肃立了良好的榜样形象,为中职生今后的求学和工作指明了努力和奋斗的方向。

3.2 结合热点话题,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内容更具职业特点,更加切合社会实际。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改变过去“重理论教学,轻学生实践”的教学方式,通过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社会调查、现场教学等方法,更加注重课堂教学与社会热点话题的结合。使学生可以从德育课中感受到快乐,获得知识,得到提升。比如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相关内容的教学中,课前教师可安排播放一组11年有关朝鲜女主播频换发型的图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朝鲜主播频换发型这样的“不起眼”的小事可引起国际社会的热议。通过思考学生会发现,主播发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朝鲜国家的脸面,频换发型是否就意味着其政府想改变形象的端倪。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朝鲜政府改变形象的意图是什么”,诱导学生认识到“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

3.3 以生为本,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进行学习

以生为本是中职学校德育课改革的根本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需要教师去引导、开发。在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本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自身情感的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会思考,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对于奇异之声,不可立马否决,更不要否决其问题提出的不可取之处,而应该诚恳地接受其提出的问题,并利用一切教学手段,巧妙处理不和谐声音和突发事件。比如,在民主政治的教学中,中职学生可能会由于认识上的偏差、阅历上的浅显,部分学生会窃窃私语道:“家里人说了民主政治就是一坨狗屎!”。这个时候,教师要克制住自己的怒气,可就势以“民主政治就是一坨狗屎”这个问题分组展开讨论,这样可有效缓解尴尬气氛,也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4 有效利用课内外资源,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课内外资源包含了“一切可以利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在范围上涵盖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一切有效资源,其大力开发和合理利用,可有效实现突破课本局限,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在教学资源的开发中,教师要利用好课内外一切可用资源,做到恰到有效的为课堂教学服务。比如:在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中,要涉及到“人大代表”教学名词的使用。教师可根据注解进行简单的讲解,同时结合本地区人大代表选举事例进行人大代表选举现场模拟教学,将选举条件、选举方式等等融入场景教学中,使学生切实明白“人大代表”一词来源及含义。

4.结论

总之,“经济政治与社会”课有着理论性强、涉及到的社会热点问题较多、实践性较差等课程特点。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认识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侯胜华.中职德育热点问题的冷思考――《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15)

[2]张伟.主题学习在职高德育课的实践及有效性探究――以经济政治与社会中“个人的收入与理财”为例[J].西安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

[3]陈建莹.浅谈中职德育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职业生涯规划》课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6)

社会治理方针范文9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高校思想教育;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社会物质需求的不断膨胀,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些外部因素对于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和转变都有重要影响。许多家庭和学校片面注重学生的文化成绩,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再加上大学生缺乏对不良社会风气和网络环境的抵制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激情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一、如何抓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一)重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我国传统的高教教学模式往往重文化轻德育,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得不到学校的足够重视,要想抓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彻底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始终坚持德育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针。只有转变思想教育观念,端正教学态度,才能真正贯彻和落实党的思想教育方针,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不断地用最新的方针政策武装自己,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同时,重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还需要转变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停留在理论教育的层面,还需要理论与实践想结合,注重思想教育的效果,不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出具有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相统一的优秀人才。

(二)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理念

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围绕学生这个主体进行的,要想使工作效率最大化,就要最大限度的使理论教育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人为本进行教学工作。大学课堂设置的政治理论课程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乏味,教师如果一味的采取填鸭式和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式,非但达不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还可能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产生抵触心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激励学生,使学生产生学习热情,激发不断探索的求知精神。对于坚持与时俱进,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先进个人,应该予以相应的鼓励,树立先进典型,号召更多的学生学习先进个人和典型事迹。

(三)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良好的思想政治环境及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优化的外部环境。高校应广泛开展弘扬正气、树立新风的校园文化活动,适时组织学习党的先进方针政策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交流活动或有奖征文活动。通过全校大范围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文化宣传活动,营造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舆论阵地。其次,学校要紧跟新时期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为在校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学校可以利用网络的广泛性、便利性和实效性,将校内网站作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平台,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健康高效的网络环境。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校园刊物、宣传栏和广播站等媒介,对党的方针政策、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宣传,加强思想政策的渗透作用。

(四)弘扬优秀文化,加强道德教育

抓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还需要弘扬中国的优秀文化,将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先进文化成果引领思想政治工作的前进方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也成为法治社会必不可少的约束机制,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断积累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和素养,才能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的熏陶作用,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政治觉悟。

(五)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普遍存在年龄趋于老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过于陈旧,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教师队伍是教学的主导者,只有不断提高教学队伍的素质,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学队伍的培训和人才交流,不断积累教学经验,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同时,班主任、辅导员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和思想交流工作,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出发,制定出适合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案。

二、结语

针对新时期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改善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一方面,学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要为学生创造一切有利的机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此同时,大学生更要明确自身定位,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思想政治觉悟。总而言之,抓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需要学生、教师、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捷.在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中如何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天津电大学报,2010(01).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