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优化企业经营管理集锦9篇

时间:2023-09-13 17:12:53

优化企业经营管理

优化企业经营管理范文1

【关键词】企业经营管理 激励决策 优化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局面的日益剧烈,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将经营管理视为自身发展重点,且在实施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不断完善激励机制,以此来提升整体工作效率。但目前激励机制在制定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薄弱之处,因而在此背景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且从深化物质激励策略等途径入手来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以下就是对企业经营管理中激励决策优化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代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

一、影响企业激励决策的主要因素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影响企业激励决策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工资、福利、奖金等物质奖励具备直观、明显的特点,因而物质激励措施的应用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工作人员懒散的工作态度,并实现最大的激励成效;第二,工作本身也是影响企业激励决策的主要因素之一,且由于工作是由工作内容、工作目标、工作安全细则等几个部分组成,因而企业在实施激励决策的过程中应注重结合工作本身因素的影响,继而由此来为工作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且带动其基于基础条件有所保障的基础上可更好的投入到工作环境中,达到高效率工作状态;第三,企业文化、团队合作氛围、人际交往状况等工作环境因素也会引起工作人员工作情绪的变化,因而在此基础上,企业领导阶层在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致力于宣传企业文化氛围建构的重要性,最终将抽象的工作环境具体化,且就此激发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第四,员工发展是企业激励决策实施的核心要素,因而当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

二、当前企业激励决策机制现状分析

就当前企业激励决策机制实施现状来看,其实施的薄弱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针对性是企业激励机制实施过程中凸显出的主要问题之一,即部分企业在激励机制内容完善过程中未实现与员工心理特征的有机结合,从而在实践实施过程中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无法真正发挥其自身功效;第二,部分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其激励决策机制的制定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即其仅通过调查统计数据的形式完善激励机制内容,从而无法全面的掌控到激励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凸显出的实际问题,最终形成了激励机制效率不高的现象[1];第三,部分企业在实施激励措施的过程中始终秉承着以物质激励为主的实施原则,继而在短时间内调动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但此行为的凸显不利于员工的长期发展,并就此影响到了员工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因而在此基础上应对此问题展开行之有效的处理,最终由此强化激励决策机制实施水平,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发展条件。

三、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激励决策优化策略

(一)加强精神激励优化策略

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加强精神激励优化措施的实施是非常必要的,因而在此基础上首先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设定精神激励计划,且将肯定员工、为员工设定目标、充分认同员工等内容纳入到精神激励范围内,继而由此来引导企业员工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基于被认同与被需要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工作的积极性,并增强自身对企业经营管理的认同感,达到最佳的人力资源管理状态,且就此满足企业发展条件。其次,企业在实施精神激励优化策略的过程中应注重结合员工间精神需求与敏感程度不同的特征采取多元化的精神激励形式,同时要求管理人员应通过调查统计的方法掌控到员工个性特征,继而选择有针对性的精神激励策略,达到高效率激励状态。

(二)深化物质激励策略

物质激励策略的实施亦有助于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因而在此基础上,要求企业在开展经营活动过程中应通过薪资报酬、物质福利、奖金、提成等途径来为员工创设工作动力,并引导其在直观激励因素的影响下可更好的投入到工作环境中,为企业发展创造价值。此外,由于生活条件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员工对物质激励呈现出依赖性较强的特点,因而基于此,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着重满足员工物质需求,继而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并就此营造积良好的工作氛围,达到最佳的经营管理状态。但在物质激励措施实施过程中为了避免产生利益纠纷问题,企业管理人员应注重将物质激励方法贯穿于经济型员工管理中,以此来更好的发挥激励成效,同时激发员工工作热情。

(三)注重员工心理需求

由于企业员工心理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因而企业在激励决策机制制定过程中应注重抓住员工心理需求制定较为科学且合理化的激励措施,并在策略实施过程中以监管部门构建的形式加大对激励机制实施力度的监督,并及时发现激励方法实施过程中凸显出的问题,对其展开行之有效的处理。此外,激励决策机制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实施的基础条件,因而当代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通过对反馈机制平台等的构建全面掌控到相关的信息,同时基于对信息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了解到企业全体员工的实际特征与工作情况,最终由此不断调整激励决策机制内容,深化激励机制实施成效。另外,在激励机制内容完善过程中基于注重员工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应对其实践作用效果展开系统化分析行为,达到最佳的经营管理状态[2]。

(四)科学制定经营管理激励策略

在当代企业发展过程中科学制定经营管理激励策略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此,首先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注重结合经营管理现状完善经营管理激励机制体系,且在体系内容完善过程中以信息收集的方式获取到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凸显出的相应问题,并对其展开定性分析,同时全面掌控到员工实际特征及工作情况,继而由此达到最佳的经营管理状态。其次,在经营管理激励措施制定过程中利用数据统计技术对机制应用可行性展开分析行为也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当代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强化对其的有效实施。

(五)激励决策优化案例

L公司成立于2000年,其拥有正式员工1600多名,总投资额达到了6.3亿元。且到2013年为止,员工工资总数达到了1000万元,同时其收割机、挖掘机等产品销售总量达到了11亿元人民币。在产品开发经营管理过程中为了确保产品生产工序的有序开展,L公司负责人实施了一系列奖励政策,同时物质奖励达到了14万元人民币。此外,L公司在实施激励措施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其作用成效,其通过调查的方式了解到到目前为止,公司管理人员为300人,技术人员210人,销售人员220人,一线操作人员800人。同时基于员工结构掌控的基础上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激励方法,即以考核奖励+研究成果奖励的途径鼓励员工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提高自身工作积极性。另外,公司在基本工资划分过程中始终秉承着岗位系数工资+岗位项目工资+岗位提成工资的工资发放手段,最终由此达到了良好的奖励成效,并就此推动了经营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3]。

结论:综上可知,部分企业在经营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影响到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达到最佳的经营状态,要求当代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着重强调激励决策机制的实施,且通过注重员工心理需求、深化物质激励策略、加强精神激励优化策略等途径来应对传统经营管理中凸显出的相应问题,达到最佳的经营管理状态,并引导企业员工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激发自身工作热情,同时为企业发展发挥最大效用。

参考文献:

[1]李刚,张亚丽.人力资源激励会计:激励创新催生的核算整合[J].财会通讯,2014,14(07).

[2]俞支援.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激励制度优化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4,32(28).

[3]章凯,李朋波,罗文豪等.组织―员工目标融合的策略――基于海尔自主经营体管理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4,11(04).

[4]邵建刚.企业经营管理中激励决策优化分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5,12(01).

[5]魏京京.企业经营管理中激励决策优化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14(07).

优化企业经营管理范文2

一、企业基本情况

济南市A公司是以经营汽车改装业为主体业务的综合性企业,系我行重点支持企业。94年2月20日由该公司出资和德国考格尔车辆股份公司合资组建了“济南A�B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该公司研制生产的“微机自动计量轻质燃油运输加油车”和“新型多功能半挂车”分别于96年和97年获部级星火计划项目,同时该公司被列入济南市重点骨干企业,并被山东省农业银行确定为银企联手重点单位。截止98年底,A公司在我行贷款10297万元,其中有8976万元投资于A�B公司;A�B公司在我行贷款10671万元,签发银行承兑汇票1295万元。

由于合资企业筹建初期,可行性研究不到位,投资核算缺乏对市场的准确性分析,盲目注入大量资金,农行绝大部分流动资金贷款被用于固定资产投入,摊子铺得过大,负债包袱过于沉重,公司生产设计能力强却达不到预期生产能力,产品也不被国内市场接受,国此公司自投产以来,一直处于生产�亏损�再生产�再亏损的恶性循环之中。

二、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信贷管理部进驻该公司后,首先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掌握了企业的基本财务状况。A公司在我行的大部分贷款被注入A�B公司,后者固定资产投入基本上能达到技术上的生产能力,但是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加上其他竞争厂家投资少、成本低、产品低廉,所以,尽管该公司加强了产品的成本核算,努力降低成本,产品性能也有了较大改进,价格也逐渐降下来,具备了技术上的优势和同行业所没有的优良性能,但销售量一直未有大的起色,市场占有率极低,没有大批量订单和定型产品,造成生产能力严重浪费。公司自96年投入生产运营以来,生产与销售状况一直不理想。96年实现销量548台,销售收入5342万元,亏损353万元;97年销量735台,比96年增长35%,实现销售收入7799万元,比96年增长46%,亏损1348万元;98年实现销量713台,比97年减少3%,销售收入7012万元,比97年降低10%,亏损2099万元。96年至98年累计实现销量1996台,销售收入20154万元,累计亏损3800万元。截止99年初,企业有近二亿贷款逾期不能偿还,且付息也产生了困难。为此,信贷部对公司进行了详细的财务分析:

(一)变现能力比率分析

1、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6632/8584=0.77

2、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6632�4038)/8584=0.30

企业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远远低于正常比率,说明企业偿债能力极差。企业到期的贷款本息在98年以前,只能靠贷新还旧即借款�还贷�再借款来维持经营。

经过调查,这两项比率很低的原因是:

(1)大量的流动负债(在我行的流动资金贷款)被用于固定资产投资;

(2)在流动资产中,变现力极差的存货占绝大部分。其主要原因是合资企业建立初期,外方管理人员为了检测设备的生产能力,在产品没有市场的情况下,盲目大批量生产,造成大量产品积压。另外,有26套价值573.7万元的闲置设备及原材料的不合理占用与浪费,也是造成存货积压的原因。

以上原因导致99年初该公司18536万元的贷款逾期,因此适用惩罚性利率,致使每日加罚利息高达2万多元,企业经营更加举步维艰。

(二)资产管理比率分析

1、存货周转天数=(平均存货×360)/销售成本=[(4138+4038)/2×360]/7146=206(天)

2、应收帐款周转天数=(平均应收帐款×360)/销售收入/)=[(1496+1465)/2]×360/7012=76(天)

因为公司产品超前,单车成本较高,加之费用核算不合理,价格缺乏竞争力,致使销售不畅,产品大量积压,目前98年以前积压的底盘和成品车达1000多万元。

该公司应收帐款很大。企业以在我行举债获得的流动资金被其它公司无偿占用,直接影响了企业本身的资金需求及经营运转。

(三)负债比率分析

1、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18560/19716)×100%=94%

该企业债务比例过高,贷款风险极大,按期收回本息的可能性极小。

2、产权比率=(负债总额/股本权益)×100%=(18560/1156)×100%=1605%

该企业举债经营的程度极高,财务结构极不稳定,我行投入贷款受股东权益保障过低,即若公司破产清算,我行利益因企业提供的资本所占比重过小而缺乏保障。3、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1689/410

该企业息税前利润为负值,利息支付已相当困难。

(四)盈利能力比率分析

该企业销售净利率、资产净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因巨额亏损均为负值,扭亏为盈任重而道远。

(五)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分析

该公司因投资大、包袱沉重,固定成本极高。每年仅折旧和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的提取摊销就达1000多万元,制造费用一项年均500万元以上。98年生产销售各类车辆700多台,但该公司制造费用加上管理、销售、财务三项费用却高达2500多万元,则每辆车承担的固定成本高达3.6万元,若再加上每辆车的原材料成本8.69万元,则单车成本高于12.3万元,而实际平均售价仅为9.83万元。因此,每月该公司销售收入减去成本即为负值。

根据经营杠杆系数公式DOL=(S-VC)/(S-VC-F),我们可以看出当全部成本中固定成本F所占比重过大时,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额很高。因此经营杠杆系数很大,经营风险很高。

另外,当企业固定成本F不变时,销售额S越大,经营杠杆系数越小,经营风险也越小。而该公司一直销售不畅,销售额太小,造成经营杠杆系数过大,风险很高。

为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可以通过(1)增加销售额S;(2)降低产品单位变动成本VC;(3)降低固定成本比率等措施来使经营杠杆系数DOL下降,从而控制经营风险。

再根据财务杠杆系数公式DFL=EBIT/(EBIT-I)可知,由于该企业的债务资产比率过高,所负担的债务成本(利息额)也很高,因此DFL很高,企业会经受较多的因负债所引起的收益变动的冲击,财务风险很高。当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时,高的DFL可以给企业带来较多的杠杆收益,但反之,会大大加重企业的亏损。

(六)公司盈亏临界分析

公司盈亏临界点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1800辆

该公司是按年产4000辆的生产能力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而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极低,基本客户群是天南地北的个体户,无法进行批量生产。企业接受往年盲目生产造成产品积压的深刻教训,以销定产,即按照定单组织生产,但由于竞争激烈,定单远远满足不了生产能力的要求。98年以前,企业年产销车辆一直未能突破900辆,远远达不到保本点要求,因此连年亏损。

三、采取措施

根据以上对公司财务状况所做的分析,我行信贷部同公司管理层一起,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加大市场开拓力度,采取措施抓订单。针对该企业设备先进,生产能力强,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有竞争优势的特点,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加大力量,尽快打开国际市场。

(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勤俭节约,努力降低成本。加强财务管理,禁绝跑冒滴漏现象。

1、从水电费、车辆管理到产、供、销层层制定节支办法,并将具体成本落实到班组或个人,并制定奖惩办法。

2、压缩并注销电话21部,手机51部,BP机28部,并对现用的电话、手机实行限额管理。

3、停用车辆13部,其中工作用车5部,非生产用车8部。

4、在现用13项专利的基础上,弃用10项。

5、销售人员的工资、提成和费用与销售额挂钩。

6、实施月度财务收支计划,强化资金管理,做到以财务收入保障财务支出,堵死无计划开支。

(三)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增加现金流入量

1、对98年以前的库存产品登记造册并重新估价,能用则用,能处理则处理,能抵帐则抵帐,压缩无效库存,变死物为活钱。

2、变卖汽车5辆,其中挂车、油罐车各1辆,凯迪拉克2辆,三菱吉普1辆。

3、处理积压汽车底盘14辆。

4、封存未使用设备。

99年通过以上措施盘活资金400余万元,存货占用较98年末下降1196万元。

(四)督促企业完善房地产证件,为我行贷款尽快办理房地产抵押手续。99年4月中旬,评估价为12585.85万元的房地产证书办理完毕,我信贷部对该公司的9500万元贷款办理了房地产抵押手续,并为其余贷款办理转期,适用正常利率,减轻了公司利息负担。超级秘书网

(五)为了培育企业新的盈利增长点,使公司逐步走出困境,化解不良贷款,信贷部对该公司骨干项目和大额订单,在落实好担保前提下,对其合理投入部分流动资金贷款并实行封闭运行。对封闭贷款,信贷部强化监管力度,实行跟踪督查,保证了贷款的效益和按期归还。

(六)实施减员增效,压缩非生产人员。对该企业从管理上、经营上、财务上、销售上均监管到位,督促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确实按照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和运行体系。

四、信贷部进驻一年来取得的成绩

(一)该公司99年产量与销售收入均达历史最好水平,产量较98年增加168台,增长率为24%;销量增加176台,增长率为28%;销售收入10789万元,较98年增长41.5%。实现了当年产品销售无积压,并销售了部分库存车,利润与98年相比,减少亏损近1000万元。

(二)99年度,近800万元到期贷款的偿还,1450万元银行承兑汇票的到期承付均来自于公司的销售收入。

优化企业经营管理范文3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想要发挥企业的最大动力,必须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留住人才,就是掌握了企业屹立不倒的源动力,而好的激励机制可以发挥极大的推动作用,辅助企业解决各种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走出困境。本文就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激励决策优化对策进行探讨分析,以期对其他相关企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企业 经营管理 激励决策 优化

自20世纪30年代就有学者进行了激励理论的相关研究,然而该理论缺乏企业的实用性,和企业实际经营管理未达成很好的接轨。激励机制主要是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及审核标准,员工可通过达成决策方案的各项目标来追求能力的提升和利益的最大化,同时该机制也可将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高度结合,通过高效的管理,实现共赢的局面[1]。在以往的激励机制中,大多是依靠主观经验进行定性决策的,缺乏一定的科学性,而本文主要就激励理论的研究现状,探讨实用的激励决策优化对策。

一、激励理论的相关概念

(一)激励的概念

西方经营管理类论著《组织行为学》以及《管理心理学》中对激励的定义为工作动机,即探讨员工在做某件事时所具备的心态及渴望程度,从而体现出员工做事的努力程度[2]。因此,激励是一种心理表现,若员工受到某种刺激而对做某件事抱有持续性的兴奋心理,则激发员工的这种动力就是激励。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必然要保持员工的工作热情,采用灵动的机制推动员工为实现公司的目标而不懈努力,以绩效考核的形式来衡量员工的个人所得,保证薪酬分配的公平合理性,实现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统一。

(二)激励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激励理论发展中的一块不容忽视里程碑,为企业经营管理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它按照人的基本需求,将其分为了五个层次,按照需求程度的高低进行划分,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3]。在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对员工的需求有深入的了解,找到激发员工积极性的关键因素,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激励机制,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 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激励决策因素分析

我国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激励环节仍然较为薄弱,使其提升发展过程受到一定的阻碍。虽然企业的性质各不相同,员工的需求也有所差异,但是企业并未根据员工的心理特点以及实际的环境制定针对性的激励机制。同时,部分企业制定激励机制过于形式化,并未深入地进行可行性分析,导致其缺乏一定的可行性,丧失了实用性。此外,激励机制必须与企业经营管理的长期战略相一致,然而由于在运用过程中常会受到外界多种因素的影响,使激励机制的作用及效果较弱,可能导致其产生相反的作用,进而对企业的发展有害。

(一)物质因素的分析

物质因素是企业奖励给员工的福利待遇或工资薪酬等。薪酬奖励是员工最基本的需求,而根据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物质需求能够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是员工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需求。通过物质因素的满足,可以很直观的反应企业激励机制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很大程度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及动力。

(二)工作环境因素分析

工作环境因素是企业员工感到归属感以及舒适感的重要因素。例如,企业文化、企业氛围、员工关系、团队和谐性等,这些因素都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给员工营造好的工作环境,才能最大程度的保障企业的凝聚力,发挥集体价值,产生“1+1〉2”的效果。同时,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关于安全的需求以及爱和归属的需求均与工作环境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员工在舒适的环境下工作,才能保证饱满的精神和持久的战斗力,为企业和个人的共同目标及利益而不断努力。

(三)工作性质因素分析

工作性质因素是企业员工从事某项工作最优先的考虑因素。只有在符合自身能力或专业范围的情况下,能够不断挖掘内在潜力,提升其业务水平[4]的工作,才是被普遍认同和接受的好工作。同时,工作内容或工作目标的制定不能脱离实际,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员工的持续发展。工作压力就犹如弹簧,拉的过低,起不到效果;拉的过高,则会两败俱伤。因此,为员工制定合理的工作内容及目标,才能发挥更好的工作效果。

(四)发展空间因素分析

发展空间因素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最核心的考虑因素。企业想要留住人才,必然要设置合理的晋升空间,能够符合员工的职业规划。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看出,自我实现的需求属于最高层次的需求,员工在某一工作岗位有一定的突出成绩后,必然希望寻求更高层次的目标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企业如果不能给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则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经营管理中激励决策优化对策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若要保证经营管理的高效,保证其健康有序的发展,必然需要设置能满足员工个人需求的有效的激励机制。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优化对策,希望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激励决策有一定的帮助。

(一)设置合理的物质奖励

物质奖励必须有针对性,且能够科学定量计算,根据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来制定奖金及薪酬的层次体系,为不同岗位的员工提供相对合理、满意的物质奖励。标准的制定要适宜,过高的标准会让员工失去奋斗的激情,过低的标准则无法起到推动促进的作用。同时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的物质奖励可以多样化,如企业分红、股权激励等,但要保证与业绩及自身贡献挂钩。

(二)保障优良的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的优化要从公司的硬性设施、企业文化以及员工之间的关系入手。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处于工作状态,若在工作过程中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上下级沟通存在障碍,员工之间存在恶性竞争,则会影响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消除这种困境的方法就是不断进行团队建设,发挥良好的团队精神[5]。例如,定期开展员工活动,增加彼此的熟悉感,增进工作的默契度。

(三)提供专业的员工培训

员工培训是员工在本职工作岗位上不断学习进步的重要因素,是挖掘员工潜力,实现员工发展的一大手段。员工入职后对其开展相应的岗位培训,以便快速投入工作状态。同时,定期开展业务培训考核制度,一方面能够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可作为员工绩效考核的标准。此外,还可通过参与各种专业性的讲座及联谊交流活动,加强员工对自身岗位的深入认识,辅助员工建立好职业规划,满足员工自身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高度统一,实现共同发展。

(四)建立公平的晋升渠道

员工的晋升空间是决定人才去留的关键因素。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当员工的素质不断提高时,要能够为其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最大程度的保留人才。员工的晋升不仅是实现其自身价值的需求,也充分显示了企业高度认可的态度,从精神层面上肯定员工的工作,激励员工更高的工作热情。因此,企业在晋升渠道的建立上可适当扩展思维,充分为员工考虑,搭建合理的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平台,保证员工能够学到更多的工作技能[6]。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激励决策对其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激励机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进行简单阐述,进而从我国企业经营管理发展的现状出发,结合理论分析了影响其经营发展的几项关键因素,分别为物质因素、工作环境因素、工作性质因素以及发展空间因素。最后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改进对策。

参考文献:

[1] 阚黎明.企业经营管理中激励决策优化研究[J].商,2014(12):30-30.

[2] 周雄飞.用经济增加值构建经营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27-30.

[3] 王辉.浅谈激励机制在经营管理中的运用[J].化工管理,2014(3):2-2.

[4] 李金彪.探讨经营管理中员工的激励策略[J].硅谷,2011(2):120-120.

优化企业经营管理范文4

关键词:供电企业;经济管理;市场营销;问题;优化对策

供电企业的经济管理与市场营销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任务,这两项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关系着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否有所提高,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科学调整供电企业经济管理与市场营销的关系,推动企业快速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一、供电企业经济管理与市场营销之间的关系

经济管理水平与市场营销效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供电企业经济管理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可以不断优化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各种技术革新以及发明创造活动不断提升产品背后的附加值,提升电力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市场营销活动的更好开展。另一方面,供电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顺利进行,也为企业发展变革储备了丰富的资金资源,推进企业发展变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提升了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对于供电企业发展,应注重经营管理理念和市场营销理念同步创新,同步发展。因此,供电企业必须紧紧围绕市场营销来开展工作,通过经济管理服务理念的优化来有效拓展市场营销空间,在满足用电客户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的降低服务成本;通过获得市场最新资讯来把握市场动态,并及时调整营销策略有效开拓市场;通过加强员工的绩效管理,促进员工创造力的发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提高经济效益。

二、供电企业经济管理与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1.营销战略调整相对单一 。受固有管理模式的影响,目前的供电技术手段、管理水平远不能满足商业化运营要求。有的供电企业营销战略调整相对单一,缺少对用户需求的深入分析,电力营销过程中缺少完善的售前、售中以及售后服务机制,电力市场的有效需求与电力营销之间的相互脱节现象明显,影响了电力营销的正常发展。

2.经营方式缺乏创新意识。由于供电企业一直处于长期的垄断之中,由政府集中管理和控制,经营方式依然以计划经济为主。这就造成供电企业在经营管理方式上长期处于封闭模式、电力垄断的现象,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经营方式相对落后,缺乏创新意识。因此,供电企业内部的各个环节管理上都存在着重安全、轻管理的现象,提升服务质量遇到困难,不利于供电企业经济发展。

3.营销理念相对滞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前供电企业的营销理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大部分供电企业对优质服务的认识只是简单的停留在表面服务上,如街面宣传、微笑服务、设施更新等,而对于一些深层次的服务,如办电速度、供电稳定性、停电损失等方面的内容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从观念和意识上看清服务的重要性,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供电企业的发展。

4.管理模式有待完善。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供电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原先以产品为导向的内部管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变化需求。当前供电企业的内部管理还没有真正转到客户需求的核心内容上来,电力营销、客户服务并没有提升到全体员工和部门的高度,经营计划、设备检修、电网维护等环节仍然存在着各自为政、互不干涉的现象;电力营销的信息化程度比较低,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时有发生,管理模式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加强供电企业经济管理与市场营销的优化对策

1.创新管理方式,促进企业发展。创新管理方式是供电企业优化市场营销,提高经济效益的核心。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供电企业坚持生产为营销、营销为市场、服务为客户的全新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不断对自身经济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时效性,不断更新各项技术,使企业的资源得以高效整合,推动企业迅速健康发展。

2.完善管理体系,拓展营销途径。体系完善是供电企业优化市场营销,提高经济效益的保障。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供电企业要加强市场营销管理,就应该建立一套完善、高效的市场营销体系,充分凸显客户在市场交易中的主体地位,深刻认识到供电企业内部生产、计划、调度、财务、销售、服务等部门在市场营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职责,并根据市场变化积极寻找新的电力增长点,拓展市场营销的途径,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产品,保证市场营销的顺利进行,不断提升企业生产效益。

3.转变营销观念,强化市场意识。转变营销观念是供电企业优化市场营销,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供电企业要想努力实现电力供应的高质量和优质服务,就必须转变营销观念,增强市场意识,以顾客为中心,以市场为主导,根据市场的不断变化及时做出调整,从而保证供电企业成为用户满意的电力供应者和服务者,提升市场竞争力。

4.调整营销策略,满足客户需求。客户需求是供电企业优化市场营销,提高经济效益的落脚点。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供电企业本着“一切从顾客中来,一切到顾客中去”的服务理念,紧紧抓住用户的实际需求,并根据电力市场的变化趋势和用户用电方式的变化,及时调整优化市场营销策略,通过合理的价格引导用户完善用电消费结构。对于不同性质的用电客户,供电企业应该采取单独计量计费策略,如工业生产用电、居民日常生活用电以及办公用电等,尽量实行分别供电、分别收费的办法,保证电价的合理性,为客户提供安全、便捷的电力,实现企业自身的最大利益。

5.加强人才建设,提高员工素质。人才建设是供电企业优化市场营销,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供电企业要想实现长远的发展目标,必须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优化调整人力资源,尤其要注重市场营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壮大营销队伍,并引入人才竞争机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比才学、比能力、比服务的氛围,促进企业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同时供电企业要加大对于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多开展专题知识讲座或是竞赛等活动,逐步提高员工的职业素质与能力,为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供电企业对经济结构调整、社会进步的影响日益凸显。在实际工作中,供电企业应认真分析企业经济管理与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管理与市场营销之间的关系,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加强自身的经济管理,优化营销策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琚裴巧.供电企业经济管理与市场营销之间的关系研究[J].价值工程,2010 .

优化企业经营管理范文5

关键词:电力企业;经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01

一、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状况

电力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建设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柱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企业的创新建设发展、实现现代化经营管理巩固了基础。目前,供电企业多为非独立经营核算,其经营管理阶段中,则体现了一定的固有特征。首先在内部管理层面呈现出一定的行政化。由于长期受到我国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作用影响,令电力企业始终为我国机关行政附属单位,在政府计划管控下经营。企业内部岗位人员的安排、组织机构的设立体现了同政府行政机构的对应性。领导制度则呈现出一元化特点,加之电力行业属于资金投入以及技术应用密集型经营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建设的核心基础,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定与社会发展的安全。因而,我国政府应对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销售分配做好全面控制。生产管理阶段中,电力企业履行从高至低逐级控制的三角形模式结构、通过层层管控实现经济效益目标。财务管理实践中,基于电力企业并不具有法人资格,因而基于内部模拟市场的实践运行方式实施经济责任体制的管理考核,通过收支并行线路开展预算管理。电力企业文化管理阶段中,基于党政直接控制的基础上,发挥工会组织管理作用,因而体现了文化管理实践思路与工作重心的时常转变。信息时代,电力企业经营管理虽提升了信息化发展意识,然而管控职能却多以系统优化维护为主,没有良好实施现代化软件的应用开发,进而影响了经济效益目标的良好实现。

当前,电力企业发展产权体制明确,企业各类资产归国家整体所有。其投资管理阶段中则不仅包含国家投资,同时还涵盖地方投资以及企业的自筹经费投资。电力企业发展阶段中则时常引发影响集体权益的不良行为,主体原因在于企业经营决策层实践管理阶段中欠缺民主管理优化机制,管控监督效果不明显,无法良好抵御风险。另外,电力企业管理与经营生产较为单一,呈现出欠缺多样性的弊端。基于电力企业在我国的发展经营、生产实践处于垄断地位,令电力企业可借助自身优势获取经济利润。加之电力企业呈现出产权体制的特殊属性,从属上级行政单位,无法进行内部财产、资源的自主自由处置,进而令生产经营相对片面单一,多负责电力经营生产的能源供应与安全运行。电力企业属于密集技术行业,具有广泛的市场发展前景,为现代化社会发展提供了优质资源,体现了巨大的多元化实践拓展潜力。因而经营阶段中应基于自身技术状况、资源核心优势更新单一发展生产的现状,进而为企业创造出新一轮经济利润的提升点,推进我国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二、电力企业管理经营科学策略

(一)优化更新电力企业发展管理内部体制,创新经营理念

针对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应优化更新内部管控体制,创建良好的法人代表实践制度,进而全面明晰产权管理责任,实现政企的有效分离、优质管理,做好全面改革。应针对我国国情探寻适宜的电力企业经营发展体制,创建区域法人治理模式,并逐步发展为可进行独立核算管理的电力单位与丰富经营投资发展的股份经营形式。电力企业为扩充经济建设,实现利润效益目标,可创建基于股东、董事以及监事会为核心的领导控制制度。为扩充发展途径应全面创新管理经营理念,确保电力单位法人体制的合理规范性,令其发挥优质管控效能。同时应创建有效的约束激励制度,规划内部管理体系机构组织,应全面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探寻先进、现代化的控制管理模式,做好规章体制的更新完善,促进电力企业经营行为的有序规范。电力企业核心管控责任在于应真正明晰具体发展方向,进而为机构组织、员工供给必要的资源,树立服务型经营理念。就外部层面来讲,电力单位为基础公益企业,因而其生产的商品核心价值需要通过服务方能良好展现。为此,电力企业应树立优质服务意识,实施知识型控制。应优化企业整体结构,营造公平合理的决策管理机构与推进企业单位内部员工良好交流的优质人文环境。对于无形资产的控制应全面注重,夯实企业经济发展基础,为其实现利润目标提供优质保障。应做好专利与各类先进精专技术的管控,树立企业优质形象,做好无形资产控制。电力单位应优化管理经营观念,将电力资源视为一类商品,持续优化员工管理服务意识。应促进电网实现良好的商业化管理运行,并为电力交换创建优质市场条件,符合用户需求,基于经济手段实现优化管控发展。

(二)完善企业管理经营实践模式,更新企业控制方法

为促进电力企业的优质经营发展,应完善实践管理模式,将优化提升客户服务视为一项重要工作,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优质电力管控营销实践体制,创设城乡市场的集成一体化营销模式。同时应对营销资源做好良好配置,促进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优化提升。伴随电力单位的改革更新与优化发展,电气单位市场化拓展已逐步成为必然趋势,为此应进一步优化管理体制,依据商品价值的客观规律,推行峰谷电价管理模式。同时应创建确保电费一致同收的管控制度。基于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征,树立公益服务型目标为根本需求,因此电力单位应集中企业核心优势,统筹资金、先进技术与人力资源创建优质电力产业,进而打造自身健康、良好的产业品牌。企业控制管理方法应力求做到精细化,优化运行模式、机制,构建特色化的电力供应环境,提升社会影响力。基于生产技术控制基础上,应做好信息化管理生产作业,逐步实现由粗放生产技术发展为集约技术模式,实现现代化、信息化、科学化控制。应就电力企业自身内部环境与外部发展氛围做好综合研究分析,明确科学合理的运营管理与生产实践方案,进而科学实现现代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

(三)全面整合资源,创建电力企业持续经营发展核心战略

市场为资源良好配置、完善优化的实践手段,而资源则包括人力、技术与物资等内容。想要强化电力单位的更新改革,应做好各类优质资源的整合,明确持续发展实践战略。人才战略需要伴随市场经济的完善发展而创建。电力企业应借助市场吸收逐步赢得人才资源,实现有效的获取占有与科学应用,做好人才资源的良好开发。电力企业应基于人力资源市场,激发核心优势,扩充企业经营规模,实现持续经营发展,创设显著效益,发挥人力资源综合优势。技术资源则为电力单位提升自身核心技术实力的主体实践方式。优质技术资源可实现技术创新、技术改革,促进电力企业开发应用新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并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目标。为此电力企业应牢牢把握技术资源,借助开发占有获取行业市场,创设显著经济效益。

(四)提升企业人员素质水平,优化安全控制管理

电力企业经营管控水平的优化提升,离不开良好企业人员素质的有效支持。为此电力企业经营管理阶段中,应注重企业人员素质的管理培养,以员工为核心,加强教育培训,树立责任意识。安全管控关系到电力企业直接经济效益,为此,电力单位应做好各类电力仪器、设施器具的安全控制,明确文明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制定安全生产标准,强化现场管理。实践经营阶段中,应促进设备设施安全运行水平的优化提升,为企业的良好增效、持续运行生产提供优质硬件保障。另外电力企业应进一步明确各岗位安全生产管理责任,探究安全管理实践工作的核心要点。应清晰安全运营目标,做好安全生产计划的良好编制,促进生产责任体制的优化健全,创建完善合理的安全保障系统。同时应基于电力企业发展特征创建适应性安全生产经营责任制度,令安全目标责任依据岗位实施有效划分、科学落实到岗、分布到人。还应基于各区域管控体制存在的差异,做好各类人力、财物资源的优质组织分配,提升电力企业经营生产的可靠安全性。

三、结语

总之,电力企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针对其经营管理现实状况,我们应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优化内部体制、创新经营观念、完善实践模式、更新控制方法、全面整合资源、提升企业人员整体素质水平、优化安全控制管理,创建电力企业持续经营发展核心战略,方能提升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优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目标,进而获取健康、优质、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雷.企业财务信息分析在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8(24).

[2]黎银锋.,林逢春,刘汉谋.金融危机对我国电力企业的影响与对策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20).

优化企业经营管理范文6

对于连锁经营企业而言,营销管理是其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产品销售乃至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唯有使连锁经营企业的营销管理与各工作环节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并制定出与连锁经营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营销管理战略,才能有效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以及经营目标的充分实现.

1.1是企业产品优势发挥的基本要求

连锁经营企业有其独特的产品优势,例如,产品服务创新以及产品层次提升等,在营销管理实践中,要充分重视连锁经营企业连锁组织形式所产生的产品优势,优化产品概念策划,注重产品层次提升,并强化产品组织策划,加强产品创新,提供优质的产品服务,带动消费者从“满足型”转变为“追求型”,提高产品的购买力,发挥产品优势,增强产品的消费潜力.可见,营销管理是连锁经营企业产品优势发挥的基本要求.然而,在我国当前多数的连锁经营企业中,还有相当部分的营销管理者在营销管理中产品的策划意识还相对较为落后,导致开发的产品以及为消费者提供的产品服务均与传统单店无明显差异,产品提升层次性与创新优势未充分发挥,导致产品的竞争力偏低.基于此,加强营销管理,优化产品策划,对于连锁经营企业产品优势的发挥至关重要.

1.2是企业品牌效应形成的重要保障

对于连锁经营企业而言,品牌是其重要的无形资产,对于连锁经营企业形象的建设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意义重大.若连锁经营企业缺乏品牌建设与经营,那么在连锁企业的规模扩张以及企业持续发展中就失去了其突出优势.对于连锁经营企业的营销管理者而言,不仅要加大对品牌建设的力度,打造连锁经营企业自己的高品牌权益品牌,建设企业品牌文化,同时还需充分重视品牌的营销,在品牌设计、品牌安全及其保护等环节都应制定可行的营销策略,强化连锁经营企业品牌的延伸管理,形成品牌效应,这也是连锁企业持续经营的重要保障.然而,在我国部分的连锁经营企业中,品牌经营经验还相当缺乏,品牌商标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因此强化品牌建设与品牌营销是连锁经营企业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此外,连锁经营企业实施高效的营销管理,对于其“价格武器”作用的发挥,扩大连锁经营企业的市场占领份额,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大化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连锁经营企业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2.1营销管理理念缺乏创新

当前,多数连锁经营企业受传统经营思想的影响,营销管理意识相对较为薄弱,营销管理理念缺乏创新,仍存在着相当一部分连锁经营企业对营销管理还缺乏正确科学地认识,将营销错误得理解为产品的推销,缺乏对营销环境的深入分析,尤其缺乏市场营销理念,仍沿用“产品生产与产品推销”为主的营销理念,导致部分连锁经营企业的营销管理水平偏低,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

2.2品牌形象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部分连锁经营企业在其营销管理实践中,缺乏科学的营销管理策略,品牌营销策略尚未充分确立起来,加之品牌运营经验不足,品牌管理意识薄弱,使许多连锁经营企业陷入经营困境之中.同时,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还缺乏规范性,多数连锁经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都过分注重市场行为的短期效应,而对品牌的投入需要较长的投资回报周期,致使大部分连锁经营企业对品牌建设力度都相对较低.多数管理人员将品牌经营单纯地理解为提高其知名度,从而导致多数连锁经营企业的品牌形象未能真正建立起来.

2.3营销渠道尚不完善

多数连锁经营企业都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策略在营销管理中的作用,但我国连锁经营企业的IT投资相对于国外企业而言,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尚无一套系统的管理体制,致使我国连锁经营企业发展相对缓慢.同时,多数连锁经营企业在其经营管理实践中,还未建立起完善的销售网络,销售网络点通常仅局限于大城市的商业中心,而城乡地区的销售网络点却乏善可陈,导致多数连锁经营企业的消费市场覆盖面较窄.此外,我国目前多数的连锁经营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建设还不到位,信息化程度较低,导致配送效率低下,限制了连锁经营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可见,营销管理是连锁经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法宝,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营销管理策略势在必行.

三、提升连锁经营企业营销管理的优化对策思考

3.1更新营销理念,开拓潜在连锁市场

在现代化市场背景下,连锁经营企业要获得持续发展,必须强化营销管理,树立现代化市场营销理念,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开展广泛的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优化产品设计,提升产品服务层次,创新产品设计,从而充分发挥企业的产品优势,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服务.同时,在市场营销过程中,还应全面收集产品的反馈信息,从而实现产品的进一步完善,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同时,对于连锁经营企业而言,顾客在其经营过程中,占据着首要地位.基于此,连锁经营企业要积极转变传统的“以产品生产、销售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树立起“以服务质量为中心”以及“以消费者满意为中心”的营销观念,着力提升连锁经营企业的竞争优势.以苏宁营销管理为例,对于享有中国的沃尔玛之称的苏宁而言,在其营销管理中,服务是其关键的产品,而其服务的终极目标就是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在这一营销理念的指导之下,苏宁在其专业自营中,积极推出会员专区一站式购物服务,并制定了5S服务模式,树立“以客户体验为导向”的服务原则,以追求更高的顾客满意度作为其经营目标,在提高企业控制能力的同时,增强了消费者的满意度,促进了消费市场的扩大.苏宁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建立了呼叫中心平台以及三十多家技术服务中心,以服务至上为重要指导,促进了苏宁快速发展,并成为我国最大的零售销售企业.可见,对于连锁经营企业而言,其在市场竞争中出奇制胜的法宝便是顾客的满意度.基于此,更新营销理念,注重与消费者的沟通,强化企业服务产品的打造,提升顾客满意度是连锁经营企业效应管理的突出策略.除此之外,连锁经营企业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还应立足于市场需求,积极制定“合作营销”、“网络营销”、“服务营销”等营销策略,从而全面提升连锁经营企业的整体营销水平,扩大连锁市场.以苏宁的合作营销战略为例,苏宁秉承着“合作共赢”的原则,以顾客为核心,市场为导向,充分重视市场资源的整合,与全球近一万多家家电供应商建立了合作关系,运用联合促销、B2B等各种方式,积极建立利益共享的供应链,并采取直营连锁、合资合作等方式进军全国市场,扩大了市场份额.2010年,积极推出网络营销模式,与GFK、IBM等合作,进军B2C网购模式,促进其网购销售额的不断增长.综上可见,更新营销理念,树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营销理念,并积极制定合作营销、网络营销等各种有效的营销策略,是连锁经营企业营销综合实力提升以及潜在市场开拓的有效途径.

3.2实施品牌形象战略,优化企业形象

在2007年,率先在电气零售行业中采用明星代言的品牌策略,使苏宁品牌具有市场化与年轻化的特点,为其市场扩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当前,苏宁积极转变品 牌形象建设策略,实行“幸福”品牌战略,积极打造起顾客服务周到的市场形象、价格公道质量领先的产品形象、设计愉悦的外观形象、健康清新的风气形象以及开拓进取的企业形象,最终树立起值得信赖、规范经营的一流企业综合形象,造就了苏宁品牌产品的成功.可见,在某种程度上,品牌就是连锁经营企业的生命,在未来的连锁市场竞争中,品牌竞争必然成为市场主要的发展趋势,为此,制定品牌形象战略,赢得消费者的信赖,是连锁经营企业规模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此外,在品牌建设中,还需充分重视品牌的安全与保护,强化品牌营销管理,积极建立品牌危机预防处理机制,建立起优质产品形象,避免品牌危机损害企业形象,从而使连锁经营企业的品牌形象战略充分发挥其优势,全面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与经济效益.

优化企业经营管理范文7

关键词:民营企业 管理模式 优化 利益相关者

引言

在新经济形势下,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反映过度的媒体联合起来使企业面临一个异常困难的经营与管理局面。一方面,企业必须为股东提供高额回报。另一方面,追求高回报的一些策略有可能损害企业的长期利益,并最终导致民营企业主要利益相关者群体,如顾客或供应商对企业的极度不满,使企业遭受严重损害或无法持续经营。因此,平衡利益相关者相互冲突的利益要求是利益相关者管理的一项主要管理功能和目标,设计高效的管理模式是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同时,在新经济环境下,我国民营企业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生命周期过短。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沈阳飞龙集团、山东三株集团、珠海巨人集团、广东中山爱多集团、瀛海威集团、德隆集团等最终都变成了流星企业。造成民营企业失败的深层原因之一就是管理能力不强、管理水平不高、管理者的素质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的管理模式没有跟着企业环境的发展变化做出及时地调整。因此,民营企业管理模式问题成为广大企业家关心的重大问题之一[1],也是本文的研究内容。

1.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1.1我国民营企业的优势分析

我国加入WTO后,民营企业发展优势不断明显。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具有几大优势,国家将更多鼓励其发展,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具有充分使用各种国内外资源的能力;民营企业在管理上有更多相对自由;民营企业的机制灵活,具有制造成本的相对优势;民营企业家经过多年磨练练出了一副铮铮铁骨,民营企业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竞争的经验;拥有强大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销售方式和服务网络。

1.2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缺陷

民营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应该说企业已经度过生存期,处于“是非化”管理向“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即成长期向成熟期转型的阶段。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应该根据企业的规模和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管理模式,以适应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很多民营企业在经历过的创业初期的成功发展之后,没有根据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战略,及时调整组织结构以及管理模式,这种不及时调整是造成了民营企业寿命短的主要原因。目前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股权分配不均,员工利益得不到保证很难有主人翁精神。 (2)产权股权不合理,决策专断。(3)用人制度,激励机制不完善,管理上倾向“人治”,对个人价值管理不够。(4)企业文化建设不够重视。(5)组织制度缺失,造成效率低下。(6)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7)靠策划起家,缺乏核心竞争力。

2. 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模式优化模型

2.1优化的管理模式模型

管理模式体系是一个整体的概念,要受到人文环境、行政制度、市场环境的制约。管理随着环境改变而发生变化。所以管理模式涉及理念、文化、行业、组织员工的特征。我们要优化的管理模式,其实就是整合企业的全部资源,使之一体,从而发挥最大的效用,在企业管理博弈中达到平衡[2]。

我们结合其他国家的优秀的民营企业管理模式和我们民营企业的特点,提出我们未来的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我国优秀的管理模式要包含:美国民营企业的激励方法和绩效评价方法[3];德国民营企业的过硬的技术和优质的质量;日本企业的团队精神和培训计划;我们民营企业的灵活,以及民营企业家的激情好学的精神和良好的关系网络,再加上适合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这些构成了我们未来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这些有助有我国民营企业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势头。根据分析,构建一个民营企业管理模式优化模型(图1)。只要我们充分发挥各要素优势,我国民营企业将势不可挡。

管理模式是以上要素整合的统一体,他们向链条一样向前互相推动。民营企业根据自身的条件,在融合优秀管理原理、优秀企业文化,再加上企业战略方向和制度的规范,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适合本企业的独特的管理模式。以上因素都会影响模型的运行。这个模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当其内、外部支撑要素进行了很大变化的时候,企业为适应这种变化就要相应的调整其管理模式。

2.2 民营企业管理模式优化模型理论分析

2.2.1 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

我国的民营企业很不够成熟,国外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因此,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能使我们的企业发展少走弯路。几种重要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如下:

(1)人的管理放在第一位,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彼得.德鲁克曾说“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4],可见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它的核心是人,它把人置于组织中最重要资源的地位。而对企业资源实施管理,进而达成企业目标的过程,均离不开人的参与,人的知识与技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例如盖普公司通过调查发现了一个惊人的数据:因员工不敬业给美国带来3000亿美元(占GDP的3.75%)的损失、给日本带来2000亿美元(20万亿日元)的损失、给新加坡带来54亿新元的损失[5]。因此,我国民营企业要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就是以发掘、培养、发展和利用人力资源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活动和过程[6]。

(2)集权与分权相统一,注重员工的权力,采用职工参与。企业不是孤立的,它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更要体现利益相关者的权力,根据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特点采用不同的策略。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企业人性化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管理,它的主体是全体员工。在工作上鼓励全体员工都对工作进行策略思考,视工作质量为己任,形成自下而上的自主工作秩序。

(3)培育和发挥团队精神。能否培育团队精神,把企业建成一个战斗力很强的集体,受许多因素的影响,需要有系统配套的措施。主要包括必须有明确合理的经营目标,领导者要廉洁自律,起到楷模的作用,同时强化沟通,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形成科学的管理制度,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

(4)建立的监事会,重视员工福利。监事会是有管理决策、监控、执行的职能,是协助企业保障利益相关者权利的机构。同时,董事由股东大会聘用,保障公平合理,较少个人集权的可能性。利益相关者理论要求民营企业建立二元董事会制度,以保障职工参与公司治理。同时要有劳工代表参与公司经营者的评价和报酬确定,重视员工的福利和权力。

(5)组织结构要建立动态的基于团队的矩阵组织结构。这样的结构比较灵活,能充分发挥各种资源去满足整体企业和具体项目的具体要求,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小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要。

(6)利用激励手段发挥员工的积极性。未来的管理模式就是要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权利,注重对人性特质的再培育、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人性的积极作用,剔除人性的消极作用,建立充分体现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各种企业制度。

2.2.2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精髓,包含塑造企业形象、培育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管理、企业发展战略等内容,它既无形,却又实实在在地反映在企业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企业文化不是随企业诞生而来的,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根据企业自身特点逐渐培育和塑造起来的。因此,企业必须注重培养和塑造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以适应其发展需要:培养员工的积极人性,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重视企业文化的培养,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注重诚信。2.2.3 企业战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战略选择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企业能否实现高效经营的目标,关键就在于对经营战略的选择,如果经营战略选择失误,那么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就必然会满盘皆输。所以,一个企业如果不能从战略的高度来思考,将不仅难以取得成功,而且容易陷入困境。

2.2.4 严格的制度规范

企业在最初进行企业管理的阶段,不妨从业务模式、管理架构、经营团队的业务流程等方面严格按照国际上惯用的标准和要求做一个持续的改进,先从制度上将其固化给自己的企业,让企业能够有一个模版,先建立一个良好的根基,然后再从中寻求发展和更进一层的突破;在这个过程中由点及面地拓展开来。

2.3 建立民营企业管理模式支持系统

管理模式的适合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所以,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管理模式,以适应不同时期企业的发展需要,但同时,管理模式是企业的软因素,它的作用发挥需要有催化剂,即企业的硬件——核心竞争力,如产品、技术、服务等因素的参与才能发挥作用。

2.3.1 外部支持系统

实践证明中国能够做大或做大以后的民营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一般都比较紧密。企业外部支持系统,包括企业外部的法律环境、市场竞争。政治法律环境:政治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具有直接性、难预测性和不可控制等特点,这些因素常常制约、影响企业的经营行为,尤其是影响企业较长期的投资行为。我们应该出台一些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来保障民营企业的发展。例如可以提出对合理的产权保护制度;企业相关人员的保护政策,如加强对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权利的保护;同时可以强制要求企业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2.3.2 内部支持系统

企业的核心优势:技术、产品或服务是使企业在残酷的竞争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的前提;完善的产权制度建立开放合理的产权制度,是民营企业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而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可以进一步保证企业委托-关系的和谐发展,同时要建立适合企业的先进的决策系统和共享系统,形成适合企业发展的动态渐变式组织结构,具有人性化绩效考评系统,与此同时,对民营企业家的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晓晶,民营经济与中国发展国际研讨会综述. 生产力研究, 2004(08): 24-27.

[2] 刘和平,企业管理模式理论及中国企业管理模式方向分析. 企业活力, 2003(1): 146-148.

[3] 龙夫,美国企业成功的6大主题. 管理咨询, 2006,1: 1-3.

[4] 孙健,海尔的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4,3: 21.

优化企业经营管理范文8

关键词:民营企业 跨国经营 指导理论 支持体系

跨国经营是指企业以母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并以此展开的跨越国界以赢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本文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传统跨国经营的理论,然后从政府和民营企业两个角度分别论述了怎样构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撑体系。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指导理论

传统跨国公司理论

传统跨国公司理论大多建立在企业拥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如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资源配置理论,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和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这些理论模型都认为利润驱动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基本动机,且通常将海外子公司视为“海外市场进入者”或者是“母公司专有技术转移的接受者”,并认为企业的专有优势只存在于母公司,只有母公司才是知识发展与扩散的承担者,对外投资的企业必须拥有超过当地企业的独特优势。由于在海外经营会比国内经营发生更多的额外成本,因此,如果一家外国企业各方面的条件与本地企业一样的话,那么它在进入外国市场后就会处于不利的位置,或根本无利可图。传统跨国经营理论在指导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发展,加强对跨国公司的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该理论也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这些理论始终以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垄断优势作为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条件,而对发展中国家企业跨国经营的解释受到限制,因此正受到大量实证分析的挑战。

现代跨国公司理论

现代跨国公司理论认为,企业决定到海外去投资,不是为了利用他们现有的竞争优势,相反,他们是为了弥补劣势,去获得竞争中所必需的知识和技术。这是因为,开展跨国经营的企业首先可以获得技术外溢的好处,技术外溢又带来了尾随优势和干中学效应。技术外溢在优势企业与劣势企业间是非对称的、单向的过程,即追随者从领先者处得益的过程;尾随优势是指缺乏优势企业与优势企业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时,前者可能会从当前的生产技术及正在从事的研发活动中获得更多好处;干中学的效应是指落后国家或行业不用经过专门的研究与开发,而在技术外溢的过程中边干边学就可以获得先进的技术。技术外溢与技术创新不同,技术外溢不需要大量的投资和研究,且可以发生在行业间,因为许多行业虽然生产的产品不同,但使用的很多要素都是相同的,当某一行业提高要素使用率的时候,通过尾随优势和干中学效应也将受益于其他行业。技术外溢包括国内技术外溢和国际技术外溢,并且国内技术外溢比国际技术外溢快得多。事实上,技术的溢出和扩散效应对经济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溢出和扩散效应随着地理距离的扩大,作用呈下降趋势。因此,Fosfuri和Motta(1999)指出,没有技术优势的企业通常也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原因是由于缺乏优势的企业通过开展跨国经营可靠近技术领先者而便于学习和获得领先者的技术,从而提升其长期的竞争优势与盈利能力。大量实证研究也证明了现代跨国公司理论的观点。2003年的数据显示,除香港、澳门以外的地区,我国对外投资额排在前3位的国家依次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而近年来对欧盟的投资也稳步上升。相对于当地企业来说,我国投资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均缺乏竞争优势。另有学者在对我国企业在英国的投资动机进行调查后发现,母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被列为企业在英国投资的首要动机,市场扩张和获得海外市场、技术信息也成为主要动机。而降低成本和获得较高的利润已不是现阶段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动机。这表明了企业对外投资的目的不是利用其现有的自身优势去谋求利润或者其他资源,而是为了弥补劣势去获得竞争中所必需的知识和技术。

目前,从我国的国情和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普遍较低,不具备利用技术、管理、R&D、规模等竞争优势进行对外投资条件。因此,以海默等为代表的传统跨国公司理论不能指导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其原因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民营企业平均生产规模普遍较小,缺乏规模优势;第二,民营企业普遍技术水平较低,R&D投入严重不足,缺乏核心技术优势;第三,管理方式落后,企业决策呈现出经验性、随意性和独断性,缺乏管理优势。因此,民营企业的现实条件决定了现代跨国公司理论是其进行跨国经营的理论支持。我国应大力支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的民营企业,在母国技术外溢比较大的产业部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以获得先进技术,这些产业部门包括低污染、低耗能产业,新技术、新设备、生物技术、新能源产业以及空间利用和第三产业。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持体系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政策支持

政府在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时,应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给予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同等的待遇和社会支持。政府应为民营企业建立国际信息搜寻网络,利用政府的驻外机构,针对民营企业所需的市场、技术、人才、政策信息,搜集所在国相关资料,反馈给国内市场;在社会化服务方面,国家应鼓励相关部门和相关组织成立专门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机构,针对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和解决,增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能力;政府应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从事跨国经营的民营企业一些政策上的倾斜和优惠,以支持他们更多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同时,政府应参照发达国家制定的扶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政策措施,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尽快建立与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相配套的金融与保险体制,设立专门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为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有力的保障,促进民营企业的海外经营活动。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理念支持

民营企业要树立跨国经营的理念,应认识到跨国经营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获取国际竞争力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且应意识到企业国际化不只是简单的地域扩充,还包括企业管理和技术能力的国际化。应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国际化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实事求是,从自身实际出发,科学确定国际化的时间、合理设计国际化的路径。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竞争优势,培养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支持

民营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求得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于其是否能形成并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此,民营企业需要构建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跨国经营战略。首先,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要明晰产权,并建立和创新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以及监督机制,建立科学的企业治理结构和制度安排,坚定不移地走民主决策、科学管理的发展之路。其次,要加强管理创新,不断地提高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民营企业在早期的发展中,由于受限于特定的环境与体制,其经营活动不规范,同时,市场与客观经济环境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民营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也必须要通过不断地创新来调整、提升管理水准,以支持企业日益纷繁复杂的经营活动。再次,要加强科技创新,创建独特并富有创新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而以创新为龙头的企业文化的形成为挖掘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了必要的内部环境和基础。跨国公司的发展历史表明,创新是维持企业在同行业领先地位的关键,企业只有在技术、营销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创新,才能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因而,民营企业应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及时针对自身技术力量薄弱的实际情况,瞄准国内外高新技术发展态势,实行技工、技贸相结合,依靠所在地高校及相关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最后,要提高民营企业产品质量的价值保障。价值保障是一种有效过程,它要求企业在不断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其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不受影响。只有产品质量的价值保障提高了,才能改善民营企业管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策略支持

Michael E•Porter的价值链理论指出,企业创造的价值来自于企业价值链上某些特定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企业把握了这些关键环节,也就控制了整个价值链。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典型的后发展型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的初期没有能力像大型跨国公司那样创造企业的全球价值网,其现实的选择就是根据企业已有的能力系统和外部环境选择价值链上的一两个关键战略环节作为其突破口,以集中资源,建立相对竞争优势。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人才支持

在新的形势下,民营企业实现跨国经营,尤其需要人才的支持,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持,走出国门不可设想。这里所说的支撑民营企业走出国门的人才主要是指具备开发能力、开拓能力、既忠诚又爱国的人才。我国多数民营企业不能获得更快发展,首先在于缺乏这类人才。因此,民营企业要有一种紧迫感,应尽快采取措施,搞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一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力资源的开发放在企业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二是制定出跨国经营的人才开发战略,包括稳定和壮大人才队伍、提高人员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增强员工的积极性等;三要创新民营企业用人制度,积极探索适应国际人才竞争的选人、用人机制,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选择企业需要的人才。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方式支持

民营企业由于受资金和规模的限制,营销环节一般比较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跨国经营活动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销售行业、金融行业、物流配送行业以及其他相关行业与互联网技术更为紧密地结合了起来,这也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民营企业应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优势,降低营销成本和采购成本。电子商务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有极大的适用性,可以为企业节省经营费用,减少中间商的盘剥,提供更多的出口贸易机会,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效率,节约交易时间,弥补信息不足。另外,还可以充分发挥其善于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优势,发展个性化营销,既按照消费者的要求进行小批量试制,又可生产出与众不同的商品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

参考文献:

1.李占祥,卢馨.中国企业如何创造跨国经营竞争优势[J].经济管理,2003(6)

优化企业经营管理范文9

关键词:现代商业;连锁经营;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一、现代商业连锁经营的主要问题

1.经营规模无优势。理论上讲,连锁经营企业的优势在于通过“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规模经营”的方式降低成本和风险,以提高竞争力和增加规模收益。而在我国,目前的连锁商家规模普遍较小,每家大概平均拥有不到20家的分店,而且大多数企业的连锁流于形式,很难形成规模优势。

连锁经营企业无规模优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按照国际连锁企业的盈利临界点为14家,连锁经营企业的规模必须达到数十倍的数量优势,其分店的面积和配套设施、商品的数量及种类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有数据表明,我国的连锁企业每家拥有的分店平均为15个,市县级的连锁企业甚至只有两三家,存在经营面积小、商品种类和供应数量少的缺点,不利于发挥连锁经营的规模优势。像目前形成了较大规模优势的国美电器集团、苏宁电器集团、华联超市等在国内开设超千家分店,但这种连锁企业并不多见,国际化的发展步伐也较缓慢。

2.经营人才少精英。优秀的商业人才在连锁经营企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地域、薪酬、管理模式的局限性以及连锁业发展过速、人才培训机制不足等原因,不少连锁经营企业存在人才荒的现象,管理型人才稀缺,招聘非专业的员工进行管理经营的现象普遍存在。缺少专业的工商、财务、投资咨询、企划、广告设计、信息技术、研究消费者心理等的高级管理人才,成为连锁经营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专业管理人才不足导致的结果是,连锁经营企业的经营理念落后,管理不规范,发展方向缺乏科学的决策,在市场调查、分店选址、商品品种组合、服务标准、成本控制、功能布局、营销模式、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层面,很难达到规范化、国际化的水准。但国家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国连锁行业的管理性人才缺口至少为60万,国内实际培养总能力还不足人才需求的1%。一个成熟的中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几年时间,而一个经理要培养成店长至少又需要3年左右。因此,连锁经营企业缺乏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问题有可能在未来较长时间一直存在。

3.经营合作欠和谐。连锁经营企业之间竞争异常激烈,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竞争既表现在经营管理人才、管理水平和价格的竞争,也表现在企业之间缺乏合作而产生不和谐的工商关系,主要体现在供应链的团结协作上。普华永道咨询公司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曾经合作做过一项调查,消费品供应商对零售商的满意度仅有33%左右,主要原因在于零售商的经营资金一部分依靠供应商的资金进行周转,不仅向供应商变相收取通路费,拖欠供应商货款也成为一种潜规则,这样利益的恶意侵占做法导致了供应商对零售商的不满情绪,甚至采取极端的手段实施惩戒。2002年福州华榕超市集团的破产就是一个供应链断裂的典型案例。华榕在严重缺乏自由资金的情况下,大量拖欠400多家供货商4000多万的货款进行盲目扩张,被供货商联手中断供货而败北。可见,连锁经营健康发展的关键是企业之间必须构建和谐、诚信的合作关系。

二、现代商业连锁经营的发展对策

1.提升规模化优势。一般而言,连锁企业无论采用哪种经营形式,普遍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形成了完备的生产、加工、采购、仓储、零售的功能体系,以规模化经营求效益,这是当前品牌连锁企业的通用做法。因此,成长中的连锁企业必须转变思想观念,通过开展合资合作、合并、加盟等手段,打破自由资金缺乏的局限性,采取连锁化改造国有商业或新建、购买、租赁等方式实现网络的扩张,不断扩大连锁企业的规模,提升规模优势,以实现规模效益。

提升规模化优势的另一种途径就是发展特许经营企业。特许经营是一种“双赢”的经营模式,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评论它“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营销理念21世纪最主要的商业经营模式,是继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之后的第三次商业零售领域中的革命。”我国的特许经营目前呈现多层次格局、多层次发展的趋势,倘若连锁企业能审时度势,充分发挥品牌管理技术和配送体系的优势,采用特许经营方式吸收更多商家加盟,改变品牌知名度不高、规模经济小、规范化程度低等问题,完全可以实现“小投入高收益”的目标。

2.完善规范化培训。国外连锁企业的实践经验表明,连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高素质员工队伍之上的,其竞争优势不在于资金、技术和市场,而在于先进的经营理念和高素质的经营人才。完善员工培训体系,采用多种形式引进和培养管理人才,对连锁经营企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在目前国内专业人才缺乏的情况下,连锁企业应自力更生,依靠自我培训的方式,为企业培养急需的管理人才。通过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人才战略,建立规范的人才培养制度体系,制定企业内部人才选拔的客观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达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培养人才的目的。同时,通过定期培训,将粗放式、短期行为的经营理念转变为精细式、长期行为的经营理念,树立员工的人本意识和增强员工的服务意识,以消费者为中心,以良好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技巧,不断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3.构建和谐化关系。现代市场,是不同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市场,作为连锁企业的管理者,应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关系,开拓视野,开放心态,积极与其他相关企业建立以诚信为基础的和谐的战略合作关系。通过构建和谐的合作,学习他者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成熟的管理经验,准确把握市场的动态,苦练内功,以应对市场风险。

更重要的是,连锁企业管理者应该重视供应链的管理,加强软、硬件的投入,引进供应链管理人才,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上下游供应商共同分享信息,实现供应链的系统优化,使物流配送中心专业化,使配送商品包装标准化、系列化,实现统一管理、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配送效率、共享规模效益的目的。连锁经营是未来最具潜力的商品和服务销售方式,企业之间唯有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由此形成的标准化和特色化的均衡优势,将是连锁企业做强做大、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苏同华.连锁店经营管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

[2]张穹.特许经营与连锁经营[J].连锁经营,2007(9).

[3]徐重九.餐饮特许经营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