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社会经济建设集锦9篇

时间:2023-09-18 17:40:30

社会经济建设

社会经济建设范文1

摘要: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中图分类号:f12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7-0007-02

经济与社会是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人们一直致力于寻求二者关系的最佳答案。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对此进行了科学回答,即“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建设”的重要概念。社会建设的提出,表明

社会建设是经济建设的动力和支撑。一般说来,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拉动力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外贸拉动、投资拉动和内需拉动。在这三个经济动力当中内需拉动最重要,它的分量占这三大动力总和的70%以上,且同其他两个拉动力量相比,风险最小,社会效益最大。经济学家统计发现,一个社会的内需拉动与各个群体的关系为:高收入群体购买力最强,但是边际消费意识最低;低收入群体消费意识最强,但是购买力最低;中等收入群体购买力和消费意识都比较强。目前

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在内容上是相互交叉、重叠的。比如,就业问题、收入差距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既是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也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学者将注重解决就业、收入差距和社会保障等社会问题,作为中长期编辑

社会经济建设范文2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软环境建设动员大会。市委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会前专门召开了常委会对这项工作进行研究和部署。刚才,大家已经观看了市软建办抽查我市机关干部作风情况的短片;兴军书记也对我市去年软环境建设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年整治经济软环境的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刘部长还通报了违反我市经济软环境建设规定有关人员的处分决定;有关单位也在大会上作了很好的发言;待会儿,高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希望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正视差距,进一步强化抓好软环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近年来,虽然我市不断加大投资软环境建设工作力度,制定了许多措施,开展了很多工作,但是效果很不理想。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的机关作风、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不相适应,与企业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经济发展软环境方面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不够。个别单位领导对软环境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深化机关作风建设的措施还不够有力,成效不够明显。二是服务意识不强。少数职能部门把部门利益凌驾于全局利益之上,凌驾于群众利益之上;个别部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人难找”的老毛病仍未根除。“服务承诺”、“首问责任”等服务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三是政策兑现落实不到位。少数部门单位在执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时,对本单位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变样执行甚至拖延不办,只想着“不能办”而不想“怎么办”,出现了政策截流、政策梗阻现象。四是办事效率不高。一些行政审批部门审批环节过多、办事程序繁杂、审批周期过长,贻误时机。五是执法不规范。一些行政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政、越权执法、滥用权力等问题仍然存在,侵害企业和群众利益的事件屡有发生。个别部门和单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利用职权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甚至吃拿卡要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我市富民强市的节奏不合拍,同加快发展的主旋律不协调,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不相适应。当前,各地都很重视硬环境的建设,招商引资的政策也日益趋同,在这种情况下,软环境建设已成为吸引资本流向的主要因素,成为综合竞争的核心内容。所以,软环境就是生产力,没有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就没有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为此,我们要有“只争朝夕,舍我其谁”的精神,树立“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和诚信意识”,树立抓软环境就是抓生产力,抓软环境就是抓项目,抓软环境就是抓发展的思想,以“转变行政观念,转变政府职能,转变行政方式,规范行政行为”为重点,以“办事高效、服务规范、公开透明、廉洁行政、环境一流”为目标,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营造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入世要求相接轨的法制环境、服务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为实现我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环境保障。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全面完成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各项任务

今年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项目年,是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一年。我们必须从××的发展大局出发,进一步强化措施,切实改善投资软环境,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实现招商引资工作的新突破,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的跨越式发展。

(一)全面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争取实现项目工作新突破。一是继续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我们要按照“高效、规范、廉洁、公正”的服务宗旨,全面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政务服务中心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对政务中心的运行规则、办事程序、行为规范等作出明确的规定。用制度来规范中心的工作和工作人员,用制度来为企业和群众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要做好培训工作,经常组织进中心的人员学习政策法规、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各部门进中心的审批事项必须在中心办理,绝不能前店后厂、里一半,外一半。各部门要对审批服务窗口充分授权,使窗口达到事权统一,能在窗口审批的,一律实行窗口审批。对需经现场勘查,内部联合审批的事项,要真正实现窗口办理,内部循环,一个窗口进出。同时,各镇乡也要按照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加快镇乡政务服务大厅建设,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二是进一步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围绕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强公众信息网门户网站建设,开通网上政务大厅,健全便民功能,增加市民服务、政务服务、外来者服务等内容。市民可通过公众网直接浏览并下载有关申请表格,查询、申报事项和办理状态的相关信息,逐步实现网上办事申报和预审批及对审批过程的监控、查询。三是切实抓好项目服务工作。要进一步规范服务行为,严格实行企业检查“准入制”,杜绝对企业不必要的检查,坚决制止乱收费;要进一步强化“一站式”服务,实行项目服务专人负责,建立市级领导联系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制度和重点在建项目协调会议制度,健全企业发展跟踪服务机制,限时办结投资项目相关手续,及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快项目实施步伐,促进项目尽快建成投产;要严格兑现各项招商引资政策和对投资者的承诺,推行效率招商和诚信招商,努力建设阳光政府、效能政府、诚信政府。

(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从2000年至今,我市先后进行了*次清理,已累计取消(调整)了行政审批事项××*项,保留行政审批事项××*项(其中,服务性项目××项),但仍需要继续清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仅是审批事项的减少,更重要的是通过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推进行政效能提高。所以,市法制办和监察局要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加强对我市保留项目办理过程和结果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审批服务规范到位,不断提高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效率和规范运作水平。对已被实践证明不再符合当前形势发展需要、有碍投资环境的制度,要坚决废除;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要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做到审批程序严密、审批环节减少,进一步提高行政机关的决策效率、审批效率和办事效率。要进一步强化政务公开工作,规范公开形式,完善公开内容,健全公开制度,强化监督检查,营造良好的政务服务环境。严格规范行政收费行为,公开每一项目及其收费依据、单位、范围和标准。严格规范行政处罚,规范部门对企业的检查,从源头上遏止“三乱”行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依法依纪从快审理在软环境建设中违法违纪案件,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

(三)加强机关干部作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软环境建设氛围。人是软环境建设之本。人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的程度,决定和影响着软环境改善的深度和力度。思想观念不改变,软环境难改善,我们看到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一个最突出的经验,就是:思想解放,政策给足,环境宽松,服务到位。要做到这一点,核心是责任意识问题。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是不可能有群众意识、服务意识的,不可能有大局意识和发展意识的。因此,今年的软环境建设要把解决各级干部的责任意识作为重点,要通过开展学习教育、集中培训等办法,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爱民敬业教育和政策法规教育,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特别是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服务水平,增强抓好软环境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促进公务员队伍的自身素质不断提升,工作效率不断提高,服务意识不断增强。这项工作,各部门要拿出具体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市软环境办公室和政府法制办要组织好对全市执法人员的培训,要严格把住执法证的发放关。不具备执法条件的、培训不合格的坚决不予发证。要对执法人员进行全面清理,影响形象、态度蛮横、法制意识不强、服务意识淡薄的,要集中进行离岗培训,对其中问题严重的,要清除执法队伍。各部门要把所属中层干部和窗口工作人员作为教育培训的重点,要制定严密的教育培训计划,按步实施,注重实效,努力营造一个人人关心、服务和参与软环境建设的良好氛围,使“立党为公,爱民敬业,所作所为一切为了人民的幸福;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所谋所思一切为了××的发展”成为全市党员干部的普遍共识。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宣传我市软环境建设的措施和办法,使企业和群众知情、参与。要突出重点,大力宣传各部门、各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弘扬正气,激励干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搞好软环境建设的信心。通过宣传,引导全体干部和广大群众,人人关心软环境建设,人人参与软环境建设,树立人人都是软环境的主体意识,形成软环境建设的整体合力。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软环境建设工作取得新成效

社会经济建设范文3

[关键词]创新型经济城市;发展;转型

[作者简介]宋田桂,无锡市行政学院副教授,江苏无锡214086

[中图分类号]C91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1-0118-04

现代城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今国内外竞争主要通过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现代城市来展开,城市已成为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的主战场。从现代城市的层面考察,衡量一个现代城市是否具有长期稳定较快发展的潜质和趋势,并不仅仅看城区的延伸、GDP的递增,而主要看能否顺应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确定若干重点领域,抓住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建设一批创新基地,培育大批创新企业,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这是建设创新型经济城市的基本内涵。

推进城市现代化必须强化中心城市的功能建设,以发挥其面向统一市场并接轨国际市场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中心功能作用。无锡前两轮发展的动力是乡镇企业和开放型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动力应该是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无锡地域狭小,人口和企业密度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导致发展成本日趋高昂、发展代价日益沉重。一是来自于人口的压力。无锡人口密度江苏最高,人口大规模增长的压力是更为直接的压力。无锡现有户籍人口超过470万人,而常住人口已经超过600万人。二是来自于资源的压力。无锡虽然是一个工业大市,但是一个资源小市,人均资源在江苏最少。无锡人均耕地不到0.43亩,为江苏最低,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左右。每年土地的供给量不足1万亩,而需求大于8万亩,土地开发强度达到了23.7%,为江苏最高,但是单位土地发展密度却远远低于国际和国内先进城市。三是来自于环境的压力。从生态承载力看,无锡生态功能水平只相当于江苏水平的65%,而生态需求却高出40%。目前无锡单位面积污染全省最高,负荷超过承载能力50%左右。特别是水污染,成为影响无锡整体环境的突出问题。同时,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外来民工大量增加,这些受教育程度偏低,工资待遇较低的劳动力的大量涌人一方面为低附加值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为这些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另一方面,人才资源的短缺成为产业升级的瓶颈,高层次人才与无锡的产业结构不相匹配,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结合度不高。资源环境超负荷运转的严峻形势、过度依靠外来劳动力的“人口红利”支撑、习惯依靠政策优惠、土地资源等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迫切要求无锡紧紧抓住国际产业优化升级的趋势,致力发展创新型经济,进而建设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充分发挥其现代城市辐射、带动功能作用。这对无锡抢抓国际经济转型升级机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建设创新型经济城市,着力转变发展方式

创新型经济城市的本质是摆脱传统工业化阶段的常规增长模式,由投资拉动向技术带动,由实物资本推动向智力资本驱动,形成创新带动为主体的经济发展形态。无锡作为我国经济大市,近年来高度重视科技进步,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引领作用日益显现,但仍然存在创新投入很高、创新产出较低、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两头在外”的模式使无锡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末端,生产附加值偏低,特别是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足,缺乏自主品牌,以市场换技术的目标在一定意义上并未实现。虽然世界上许多大的跨国公司落户无锡,但由于自身产业结构层次和产品档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很难在世界范围的结构调整中,抢占有利地位。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经济发展动力结构,而且使原有的土地少、资源缺、环境承载力低等硬约束的矛盾更加突出。无锡人清醒地认识到,现有的分散产业布局和低水平的产业层次,已不适应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的需要;传统的投资拉动、资源依赖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智力经济发展的新的趋势。必须跳出传统路径依赖,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并通过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集聚人才、科技等创新资源,逐步建立创新驱动的城市发展格局,才能实现发展方式的真正转变。

世界创新型经济城市发展经验表明,创新型经济城市的目标定位,不仅仅在于经济总量的大小,而在于创新力的强弱;竞争优势不仅仅在于实物资源拥有水平,而在于创新资本的集聚能力。现在各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的差别已不是城市人口的比重和区域的大小,而在于吸引和集聚生产要素的能力的差别。创新型经济中的城市功能主要有两个:一是集聚和集成创新要素;二是提供创新的软实力。因此,创新能力是衡量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标志,是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从根本上决定着城市发展方式,各个城市需要根据自身的创新目标确定创新重点,形成创新特色。无锡从创新型经济城市的客观要求和自身实际出发,突出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产业、创新文化和创新制度等五大关键环节,形成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全过程联动的城市整体创新。在创新动力上,要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高新企业为主体,以高新人才为重点多元联动、协同推进的主体结构;在创新资源上,要形成以智力、知识资本为主体、科技风险投资为保障、市场参与为基础要素优化配置结构;在创新产业上,要形成以智力产业、创意产业为特征,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的产业体系;在创新文化上,要形成“四尊四创”的自觉意识,构筑大气、开放、创新、包容的社会氛围,倡导敢为人先、敢于冒险、敢于创造、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和创业精神,鼓励人们大胆尝试,大胆探索,善待挫折,宽容失败,激励成功,使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最大限度地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在创新制度上,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下,推动政府从全能型向有限型转变,加快从微观领域、直接管理向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转变,要在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结合上,形成以人为本、法制健全、高效运行、体现效

率的体制机制,加快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和保障科技创新创业者的基本权益。

二、建设创新型经济城市,抢抓知识经济发展机遇

无锡2009年人均GDP已达12000美元,跨人了工业化后期的门槛。从经济总量、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等指标分析,处在全国率先发展的前列。但现有的发展方式实际上仍是一种延续一般工业化过程的传统模式,产业层次不高,产业结构与工业化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服务业比重偏低。目前,工业占无锡经济总量的比重接近60%,其中重工业占比高达7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41%,其中现代服务业仅占45%左右。这足以说明,“体力经济”仍然是无锡经济的主要特征,而以研发、设计、营销等为主要内容的“脑力经济”则是无锡的“短腿”和“弱项”。总体上看,无锡经济对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依赖度较大,人才、科技等创新资源优势发挥不足。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改变了经济发展主体动力。由传统的实体经济为主导转变为知识经济为主导,由区域经济为支撑转变为以城市经济为引领。创新型经济显著特征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以知识的生产、存储、分配和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现在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的崭新时代,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财富的增长和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传统的生产要用大量的自然资源、能源,即主要以消耗有形的物质为代价,越用越少。而现代知识的创造和发展大大降低了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依附,传统的生产要素(资本、劳力、土地)已逐渐退居第二位、第三位,知识资源成为创新的首要资源。通过创新可以重新组合生产要素,从而改变资源产出,提高组织价值。因此。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

创新型经济城市是一种以技术创新与科技创业为主导、知识经济与实体经济有机结合的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我们看到,世界发达国家在后工业化时期的发展,主要依靠知识经济和高端人才推动,无论从发展动力、经济形态,还是核心技术、先导产业,都显现了知识产业的发展趋势,并形成扎实的基础。建设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就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凭借其先导性、集聚性、开放性和包容,优化配置创新资源,释放创新活力,融合知识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创新城市发展形态。2008年,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149.11亿元,比上年增长20.72%;高新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1.50%,比上年提高2.86个百分点。集成电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56,48亿元,比上年增长23,56%;光伏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02,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5,72%。目前,无锡快速崛起的集成电路、液晶、光伏能源等产业,技术和产业化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有些行业甚至处于国际领先的地位;新材料、软件、IC设计等新兴产业迅速成长,日益改变着传统产业形态和经营方式;“530”计划和政产学研合作“7+1”工程带动的科技创业和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建设创新型经济城市,提升无锡综合竞争力

建设创新型经济城市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内涵。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乃至后工业化转变,是工业化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尽快实现转变和跨越,关键是对发展路径的选择和经济形态的取舍。世界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以创新型经济为先导,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不可回避的历史选择。无论是世界率先工业化城市,还是新兴工业化城市,其基本路径无不以创新型经济为主导,以技术革命和创新产业为支撑,形成核心优势和先发优势。新加坡、伦敦等城市成功转型或高位超越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技创新,不断转变经济发展形态,使城市整体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性知识性产业特征。目前区域城市间竞争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的竞争。带有资源消耗高、环境代价大的平面竞争特点。随着国家把长三角改革开放提升为国家重点发展战略,以沪、杭、宁为主的区域中心城市先声夺人,抢占区域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以苏、甬、常为主的周边城市抢抓机遇,进一步提升城市辐射带动能极。面对激烈的区域竞争态势,只有打造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充分发挥创新型经济的创造性、整合性和开放,加速产业高新化、结构轻型化、资源集约化步伐,才能合理统筹区域空间布局,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区域竞争的比较优势。

建设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在战略重点上,要更加突出四大体系建设:

一是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紧紧围绕“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效益”目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推进先进制造业高新化、现代服务业高端化、现代农业高效化,重点发展服务经济,扶持智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形成以智力产业、创意产业为特征,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的现代产业体系。尤其是科技创业和服务外包,其核心是创新、创业、创意、创造,是当今世界创新型经济发展的主导形态,对于无锡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速形成现代产业体系,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无锡共有552家服务外包企业登录商务部,业务涉及产品及技术设计外包、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动漫创意外包等多个重点领域,从业人员达3.7万人。

二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创新服务体系。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先导,以深化政产学研联盟为重点,以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系和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关键,大力创新政府服务,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主体多元的创新服务体系。重点建设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创新创业投融资、技术交易等公共服务平台。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集聚配置优质创新资源。目前,无锡全市建成政产学研合作平台29个,落实合作项目82项。2005年以来,无锡与各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签订合作项目达1800多个,拉动总投入超过140亿元,研发投入超过54亿元。一大批科研成果正在无锡孵化、成长,极大提高了无锡集成重大技术创新源的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

三是以优化支持政策为重点的环境保障体系。坚持技术创新和科技创业双轮驱动,致力强化企业创新的基础作用和科技人才创业的引领作用,把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高品质人居环境作为主要抓手,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居住环境和人文环境,营造开放包容、和谐务实的创新文化环境。

社会经济建设范文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对社会道德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起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事物发展的两面性来看它也给道德建设带来了负面的一些影响。以什么样的途径与方法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就成为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重大课题。在本文中旨在分析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种种因素并且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道德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道德建设;策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要找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并且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实践,加强道德约束,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稳定和健康发展。

一、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因素

我国市场经济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道德问题。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制约道德建设的主要因素有政策与制度不健全;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负面影响;多元文化对道德建设的影响。

(一)政策与制度的不健全

当前随着各国之间交流的逐渐加深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由于世界各地多元文化的影响,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主流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这种大环境下单单靠自觉、自律,道德建设将难以进行举步维艰。优良的社会制度与政治制度可以为那些利人利己的品质提供发挥作用的空间,同时又能够有效的遏制一些损人利己的恶略品质和行为。符合道德规范的人可以在健全的政策与制度的保驾护航下最大限度的毫无保留的发挥自己的优良品质,对社会的良好风气建设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那些拥有损人利己的恶略品质和行为也能在健全政策与制度的制约下有所收敛,这样就能使一些损人利己的行为渐渐弱化,从而良好社会风气逐渐形成。因此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需要政策与制度的不断完备。现在,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换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社会风俗习惯和社会舆论对人的行为的制约力逐渐被削弱,传统道德的力量被削弱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制度的不健全特别的是法制的不健全使这些情况不能得到有效的扼制,趋势越发严峻。旧的道德体系被破坏,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建立,这是一个社会发展所必须经历的普遍阶段,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以合理的制度与政策规范道德建设的正确前进大方向,并逐渐形成习惯观念,直到培养成普遍的道德规范。加强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加快完善社会制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道德建设的主旋律,并使之融入到整个国民教育的过程中。

(二)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负面影响

伦理道德问题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马克思与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汲取自己的道德观念。”[1]经济的发展状态对道德建设的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道德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映,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发展不健全,市场主体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市场客体的规模还够广泛,市场的结构偏于单一化,市场的组织程度较低,现代化的交易手段还不是很普遍,市场发展不平衡。由于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存在,人们处在这样一个社会发展状态之中由于受利益的驱使往往会表现出焦虑、急躁,一切以利益为中心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很容易忽略在修身方面的培养,甚至会出现一些‘好人是会吃亏的’这种现象,渐渐地人们不敢做好人怕做好人,这也导致一些不道德的现象出现层出不穷。造成新经济条件下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主流不突出,主导性的正面观念普遍性缺乏。市场经济必然存在竞争,同时,商品经营者具有相对独立性,促使思想解放。但也有可能导致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增长。自我意识的觉醒这对我们来说是一大进步,以前我们过于墨守成规,一切行为准则思想准则都在一个框里,导致我们在创新方面总是不那么尽如人意,自我意识的觉醒促使思想解放人们不再拘泥于以往的经营方式开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显神通。但是自我意识并不等同于利己主义。目前,存在许多道德失范的现象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落后文化和利己主义思想的产物,扭曲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象。因此我们倡导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各自的优势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竞争。

(三)多元文化对道德建设的影响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原有的传统文化被渐渐消磨,而道德虚无主义,个人主义却渐渐“崭露头角”伦理道德不再是人们的价值导向,人们开始对道德存在的价值合理性产生质疑。越来越忽视道德的评价标准,道德这个词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观念并走向没落。社会转型使道德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其原因就是道德建设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缺失。文化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表述,它是人们长期进行生产和生活的产物。文化的核心是道德,道德是文化形成的基础。在中国,道德建设的基础是,伦理性的传统文化,所以说道德建设脱离传统文化就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现代工业文明代替传统农业文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以及全球交流的加强多元文化的大量涌入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是在伴随肯定因素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否定因素,在社会专心的的过程中文化转型相对滞后。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策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必须明确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培育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正确对待多元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

(一)明确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

“进行道德建设首先必须明确指导思想,这就是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2]从我国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在适应市场经济基础上超越市场经济,扬抑地继承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同时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优秀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思和邓小平理论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这既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道德建设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道德建设必须在适应市场经济基础上超越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同时,把握道德建设的正确方向,我们说道德建设要以制度作保障,这里的制度所指的主要是法律。通常我们认为道德规范的范围要大于法律的范围,法律所不容许的行为都是被道德排斥的,对这种说法我们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法律的强制性要远远大于道德规范对人们的约束作用。我们可以利用人们对法律的敬畏作用形成一种不同于一般法律却又比之道德更有效的监督机制。作为这个普遍阶段特有的一种制度。以发展的眼光,运用灵活的政策,解决顽固的问题。这正是我们面对新的完备的道德体系建立前这个尴尬的道德建设阶段应该具有的素质。

(二)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培育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

“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条件的变化,决定着道德状况的变化。要建设市场经济道德体系,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培育市场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观提供物质前提。如果没有商品经济的普遍发展,也不存在对较高和成熟道德观念和价值导向的需求。”[3]目前,我国道德建设中的滑坡和偏差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就是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体系发育不成熟,市场机制运行不规范,由此造成适应新经济条件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在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中的主流势态不突出,主导性的正面观念普遍性缺乏。现在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反之道德的发展却每况愈下,与经济发展相比是落后的,如何正确认识这种变化,促使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协调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道德建设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思想保证与智力支持。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负面因素,促进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从而对广大公民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其中华民族的整体思想道德水平有进一步的提升。

(三)正确对待多元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密切的接触世界,与越来越多的国家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必然会造成与当地文化的碰撞。一些人处于种种原因盲目的崇拜外来文化,认为传统文化就是“老一套”早就过时了的东西,从而不假思索的一味全部抛弃。造成了文化的断层道德的脱节。所以说我们要正确对待多元文化的存在的合理性,吸收其精华部分摒弃其糟粕的部分,树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道德建设要以传统文化的重释为立足点。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我国之所以依然繁荣于世界可以证明其文化的合理与优越性,因此一味的否定和抛弃或者忽略传统文化都是对我国悠久历史的埋没,都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浪费。在当今这个创新的时代与其绞尽脑汁的弄出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莫不如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挖掘出一些被尘封的“明珠”,加以重新阐释,使之适合继续生长在当今这个时代,继续发挥其作用。“我国在重塑道德体系时要依赖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依赖于对传统文化的重释,要扎根于传统我们的道德建设、道德规范才可以找寻到方向,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我国道德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4]从我国的文化传统中寻求道德建设的丰富的资源,并且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实际给予重新解释和构建,对于我国道德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常永军.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前提和关键[J].松辽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8).

[3]吕遂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观建设举措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4,(6).

社会经济建设范文5

当前的水环境承载能力大大降低,水资源承载能力远远不能满足新乡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解决新乡市当前面临的水问题,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出路就是建设节水型社会。节水型社会,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为中心,在全社会建立起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管理体制和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运行机制,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所讲的经济,有多方面的含义,从字面上讲,经济就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获取较大的成果或收益;大的方面,是国民经济,社会经济,小的方面,是指经济效益。具体也可以理解成市场经济、经济措施、经济手段或经济方式。

二、新乡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的成绩

从2002年起,新乡市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对全市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市节约用水办公室整体划归市水行政主管部门。2005年起,新乡市开始步入节水型社会创建初期,摸索探讨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工作。从创建节水型单位(企业)、节水型社区、节水型灌区等活动载体入手,加强用水定额管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调整产业结构,健全节水体制,以经济手段为中心,有力推动了新乡市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和水资源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单位GDP用水量由2005年281.97m3降低到2011年的177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05年的72.99m3降低到2011年的49.32m3,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2005年的0.415提高到2011年的0.553,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定额由2005年124.30升/人•天上升到127.2/人•天,管网漏失率由2005年35.2%下降到2011年的18.58%,生活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92%以上,建设污水设施处理厂10个,每天处理污水39.95万m3。

三、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新乡市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起步较晚,和先进地市相比,除了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浪费严重的问题外,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水资源管理体制还需要进一步理顺

目前,新乡防洪、供水、节水、排水、治污等工作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交叉,部门纷争不断,体制不顺,用水定额管理和阶梯水价制度执行颇费周折,无法最大程度的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保护。

(二)节水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不完善。地表水、供水企业等未上缴水资源费,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尚未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没有更好地体现出来。

(三)节水和水资源管理资金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

节水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水权、水市场体系不健全,再生水回用缺乏制度保障,节水产业发展缓慢,投融资体制不完善。

四、节水型社会建设效益分析

为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新乡市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水资源和水环境现状及未来发展要求,编制完成了《新乡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简称《规划》),规划中明确制订了新乡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的具体目标、任务、指标体系、制度建设和重点工程布局等。按照《规划》的时间安排,今年已进入第四年。河南省水利厅于上半年专门组织专家对新乡市的节水型建设工作进行了考核,对新乡市节水工作中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给予充分肯定。下面就依据《规划》中提到的2015年的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任务,从三个方面分析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可产生的目标节水效益。

(一)经济效益

1.农业节水。

农业用水量是全市总用水量中比重最大,占总用水量的2/3。2011年新乡市农业灌溉利用系数为0.553,综合灌溉定额263.2m3,和先进地市相比,还有较大的节水发展空间。根据现在开展的灌区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工程进度,2015年节水灌溉技术将进一步提高,农田灌溉系数可提高到0.575,综合灌溉定额降至245.7m3/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4万亩,由此可实现农业节水量0.7242亿m3,可直接节约电费、水费0.4344亿元。

2.工业节水。

新乡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改进设备工艺,应用节水新技术,提高工业用水利用率,加大用水定额管理力度,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增强企业节水技改的积极性,201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可降到40m3,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5%以上,可实现工业节水量0.5938亿m3,可直接节约成本2.12亿以上。。

3.生活节水。

发挥好经济杠杆的作用,落实好阶梯水价,普及节水器具,强化管网维修检查,降低漏失,强化宣传,提高居民节水意识,通过以上方式,可将生活用水控制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活条件改善相当的范畴。预计到2015年,管网漏失率降低到17.8%以内,城镇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90%以上,可实现节水量0.091亿m3,可直接节约水费0.27亿元。

4.生态节水。

通过加强城市污水回用建设,强化水功能区管理,2015年各水功能区达标率从15.6%上升到50%,城市污水处理从86.7%上升到90%以上,污水处理回用从率达到3.13%。由此产生的效益也不可估量。

(二)社会效益

节水型社会的建设,能有效缓解新乡市水资源的短缺矛盾,能更好地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稳定,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效益

节水型社会建设,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地下水超采,营造人水和谐的局面,实现水生态文明,可以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建议和措施

(一)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用制度作保障

以现有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为基础,将分散在各部门的防洪、河道管理、城市供水、排水、节水、污水治理、中水回用等管理职能,全部划归在一起,建立高效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健全地方行政法规,强化考核,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二)建立节水机制,完善节水市场调节机制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工业。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合理的水价制度,实行差别水价,超定额累进加价。推行农业用水计量收费,健全水权交易市场,推进农业用水价格改革。

(三)多渠道投入资金,强化节水技改

社会经济建设范文6

关键词:建设;节水型社会;可持续 ;发展

Abstract: Water is the basis for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resource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ensure, under "General Provisions Article VIII of the Water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state rigorously enforce water conservation, promoting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promotion of water conservation technologies, new processes,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saving industry, agriculture and service industri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water-saving society. "to talk about some of their own views.Keywords: construction; water-saving socie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总则第八条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当前,按照国务院的部署要求,我国开展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和全面推进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

1-1、从水资源的现状看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重要的控制性要素。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极为重要的保证。

地球是一个水的世界。地球上水的总量约为138.57亿亿m3 。其中约97.5%是海洋中的海水、内陆咸水和高矿化度的地下水,这些水难以利用或用途非常有限。还有2.2%是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中的水,这些虽是淡水,但人类也难以利用。人类能够开发利用的淡水只占0.3%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分析,全世界可以再生的淡水资源只有47.43万亿m3 ,人均7831 m3(2000年)。

据预测,我国人口在2030年左右将达到峰值16亿人,届时,人均水资源量只有1750 m3 ,将步入严重缺水国家。在充分考虑节水的情况下,估计用水总量将达到7000~8000亿m3 ,而全国实际可利用的水资源量约为8000~9000亿m3 ,预计的用水量已接近可利用总量的上限,水资源进一步开发的难度极大。如果没有清醒的认识,不采取有力的措施,我国有可能在未来出现严重的水危机。

在全世界致力于应对水问题的21世纪,我国作为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口大国面临着更加紧迫的压力。水资源短缺也已成为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我们的国情、水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了节水是一项重大的国策,也就决定了必须走节水型社会之路。

1-2、从水资源利用状况看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

毫无疑问,我国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那么,水资源的利用、保护现状又是如何呢?总的状况是利用方式粗放,用水效率不高,污染损害严重,节水潜力巨大。

我国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都是比较低的,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无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在生活领域都存在严重的结构型、生产型和消费型浪费。据有关部门统计,万元GDP用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发达国家的十几倍。农业灌溉(仍存在大水漫灌)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0.5 ,发达国家为0.7~0.8。全国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是先进国家的5~10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为50%,先进国家为85%以上。许多城市输配水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水损失高达20%以上,先进国家6%以下。此外,我国在污水处理回用方面也处于较低水平,大量污水直接排入水系,又造成水污染和环境破坏,又进一步加剧可利用水资源的不足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我国用水效率与世界的差距,也预示着节水的巨大潜力,说明在用水需求方面有很大的可压缩空间。通过节水,可以有效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1-3、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我们做好水利工作的根本方针。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同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以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来支撑和保障。

当前,人多水少,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和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是我们的突出水情;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是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因素;水资源管理体制不顺和水利发展机制不活是水利发展道路上的突出障碍。这些都要求我们不断加深对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水利发展规律的认识,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树立和践行可持续发展水利这一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治水理念,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满足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安全及生态用水安全要求,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永续的水资源支撑。

2、建设节水型社会目的

社会经济建设范文7

会议由县政协主席尹德喜主持。

一、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对我县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县是资源相对匮乏地区,同时也是一个资源消耗大县。一是资源短缺的矛盾非常突出。我县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365立方米,仅有全国人均水平的13.7%;人均耕地仅有1.15亩,远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二是经济发展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从我县企业基本情况来看基本上是资源型、初加工型企业;从全县新上项目情况来看也没有大的改善,而且能源和资源利用比较粗放,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消耗越来越大。近期有关部门对我县*年度规模以上200家企业统计显示,燃煤消耗达702.94万吨,用电246128.82万千瓦时,耗成品油12.37万吨,万元产值综合能耗达到2.43吨标准煤。三是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从我县工业结构中的七大行业来看,化工、造纸是对环境影响较大的行业,但这两个行业在全县经济结构中均占有较大比重,分别占26.4%和25.1%,且整个产业结构也较为粗放,这种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也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环境保护压力,对经济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目前,我县已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对于有效化解全县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资源瓶颈制约,促进新型工业化、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度重视、措施得力

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一件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思想统一,主管部门积极宣传引导,不断强化措施,加强监督考核,确保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和规划指导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精神,制定下发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意见》及《*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部门职责分工和近期工作重点的通知》,成立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建立了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从组织领导上保证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健康开展。

(二)宣传引导,全社会的资源节约意识不断强化。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为全面掌握我县循环经济发展情况,主管部门对全县规模以上200家工业企业开展了一次专题调研活动,并按区域、分行业进行了数据汇总与分析,基本摸清了我县规模以上企业用能、耗水情况,找出了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工作打下了基础。经过几年来不断宣传引导,紧紧围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一主题,我县企业积极进行资源循环式利用,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取得了成效。重点培育打造了煤矸石综合利用、热电联产、粉煤灰和炉渣的回收利用、产业链对接及延伸、次小薪材综合利用、余热综合利用等六大循环经济工业圈,涌现出了博汇、东岳、博丰、森美、宝恩等一大批发展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典型企业。

(三)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到位。按照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的要求,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各企业。为明确目标任务,强化责任措施,主管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协调并组成了工作队伍,各镇经委配备了专门的人员负责这项工作,各相关企业也落实了专人负责制,全县形成了政府牵头,基层有指标,企业有任务的三级目标网络体系。

(四)严格督查,监督考核力度不断加强。主管部门不断加强对全县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情况的督查和考核,将督查和考核情况定期通报,覆盖各镇和有关企业,找出不足和差距,激励典型,鞭策后进,在全县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我县大多数企业和单位领导重视,思想统一,认识到位,责任明确,初步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意识。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取得了明显成效。*年全县万元产值能耗2.43吨标准煤,比2004年降低4.5%。工业固体废渣及林区三剩物等利用70万吨,主要单位产品能物耗稳定降低率达到80%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有些单位和企业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认识还不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二是面上工作开展还不平衡,个别用能单位仍在使用国家明令淘汰落后的用能设备,在日常生产中还存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现象。三是奖惩措施不到位,制约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四是执法体系不够健全,执法力度不够,个别企业对执法工作认识不到位,协同作战能力差,不能形成合力,致使我县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的开展还有一定的阻力。

四、几点意见和建议

会议就我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提出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社会共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企业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要紧紧围?quot;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一主题,充分发挥各类新闻媒体的作用,集中宣传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宣传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先进典型,形成社会共识,人人有责,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

(二)明确目标,落实责任。要按照县委、县政府制定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建议将节约责任和实际效果纳入各级各部门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制,并将工作目标落实到人,将责任目标完成情况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列入任期目标责任制,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对有关部门、各重点用能企业及有关单位要安排专人负责能物耗定额的考核。建议在全县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广泛开展"创节约型机关、单位"活动,在企业职工中开展"我为节约做贡献"活动,在中小学校开展"珍惜资源、从我做起"活动,在社区街道开展"创造绿色社区"活动,努力营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

(三)堵住源头,控制污染。严格环保审批手续,杜绝污染项目上马。对目前存在污染的企业,各有关部门、单位和有关企业要齐抓共管,协调运作,改造生产工艺,提高废旧循环利用水平,进一步加强环保治理力度。

(四)制定激励政策,严格奖惩。应制定有关激励政策和严格的惩罚措施,完善督查、统计和通报制度,定期通报各镇、各重点用能企业的能物耗情况。要大力开展评优树先活动,评选节约型企业、节约型单位、节约型社区,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和奖励,努力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社会经济建设范文8

经济与和谐的建设本身就有紧密的联系,因此,经济法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有重要的作用。经济法在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通过建立和谐的市场秩序来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其次是通过再分配法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从经济法的内容、特点等方面入手,对经济法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经济法;和谐社会;作用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经济建设就成为了我国的第一要务。在这一发展方针的指导下,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仅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国家的整体实力也有了极大的上升。但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问题,例如社会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城乡发展不协调等。经济法是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市场秩序和经济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经济法的这些作用,将和谐社会的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经济法的基本理念

经济法的基本理念是其区别于一般法律的重要因素。经济法理念包含了对经济制度和市场秩序调整的最高纲领,是与社会发展和经济相适应的,并且符合人们对经济利益的发展要求。我国经济法产生的初期并没有提出明确的相关理念,因此经济法的理念长期以来都是残缺、不系统的。在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法律研究专家和学者们逐渐认识到了经济法理念的重要性,因此开始逐渐对经济法理念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经过总结,我国的经济法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各项法律制度中的最根本理念,在各个法律部门中都有一定的体现。以人为本更是法治社会的建设基石。因此,在经济法中,以人为本的观念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制度的调整、经济计划的制定过程中都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以人为本的经济法能够更好的体现出对人的关怀以及对人的价值的肯定。

(二)社会责任本位

社会责任本位体现了经济法的强制性特点。社会责任本位的理念使得在调节社会经济计划时,从社会的整体利益为根本的出发点,以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为主。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在制定经济计划时,都不得损害社会的整体利益。当私人的利益与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当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整体的立场上,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因此企业和个人应当协调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尽量将两者有效的协调起来,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三)平衡协调

平衡协调是经济法理念中的标志性因素。经济法的根本目的就是站在社会全体的立场上,平衡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此,经济法具有协调个人经济发展目标与社会整体经济发展目标的作用,最大程度上确保社会各个阶层经济发展机会的平等,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经济制度的稳定。

(四)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的统一

经济自由和经济秩序是两个和谐统一的概念,并不存在冲突和对立的关系。经济法的作用就是在维持经济秩序稳定的同时,为市场和经济制度提供一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经济法本身就是公法与私法的统一,因此能够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既起到维护秩序,又起到促进自由的作用。

二、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

(一)和谐社会蕴含以人为本理念

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人的发展,其最直接具体的表现也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需要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人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实现,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和谐社会的构建,这样建立起来的社会才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才能促进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处理好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为人的价值实现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二)和谐社会蕴含平衡协调理念

和谐社会是稳定、团结、有序的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中,人们才能各尽其职,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潜力和价值,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而社会的各种矛盾得到有效的调和是确保社会创造性的前提,只有在此基础上人们才能各司其职,从而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和谐社会蕴含社会本位理念

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各项社会制度进行不断调整,从而最大限度的确保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有效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社会的公正与公平是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团结有爱的前提。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国家正确处理好眼前的利益与长远的利益、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等。这些要求都与经济法中的相关理念相一致。

(四)和谐社会蕴含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统一的理念

经济法是自由与秩序的统一,和谐社会同样如此。尤其是在经济建设方面,只有确保了经济秩序和经济自由的统一,才能真正有效的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如果只有自由,没有秩序,那么国家就会陷入混乱的状态中,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如果只有秩序而没有自由的话,国家就会失去发展的生机与动力,失去开拓创新的能力。对于和谐社会这一概念,我国的学术界有着许多不同的理解。有学者认为,和谐社会就是具有健全法律制度的社会主义社会。也有专家认为,和谐社会应当具有民主、法制、安全、平等、自由等具体表现。也有专家提出,所谓的和谐社会并不是指完全没有任何矛盾的社会,恰恰相反,在一个和谐社会中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例如文化传统上的冲突、经济利益上的冲突、政治观念上的冲突等。而一个和谐社会的衡量标准正是能够有效的协调和容纳这些矛盾。从上述的这些观点中可以发现,和谐社会的主体都是社会当中的人,和谐的这一状态是发生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因此,做好对人的管理,就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维护工作。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化的社会状态,在一个和谐社会中要充分的体现出平等、自由的精神,又要包含一定的社会发展机制,还能促进社会不断的发展进步。简而言之,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法制、民主自由、诚信有爱、安定团结的社会。

三、经济法与和谐社会在理念上的联系

从经济法和和谐社会的理念对比上,我们不难发现两者存在很多的共同点,例如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平等协调的管理方式;社会责任本位的发展方式。

(一)经济法理念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重要的保障和指导作用

和谐社会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的前提下的,并且在和谐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的追求经济利益。基于社会整体的经济利益观念是经济法的重要内涵。在不违背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下,对社会各界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进行一定的调整,对我国和谐社会构建具有极大的作用。

(二)和谐社会构建有利于经济法理念的弘扬

和谐社会强调的是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体现在社会经济方面,和谐社会追求经济效益与经济公平的协调统一。单一的强调经济效益或经济公平都是不符合和谐社会发展理念的。简单的来时,和谐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最高标准和最终要求。在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经济法的理念在各个方面都有体现。

(三)经济法与和谐市场秩序的构建

和谐的社会必然有一个和谐的市场秩序,而和谐的市场秩序不仅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表现,更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但是当前,我国社会中还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要实现最终的和谐社会就必须首先解决这些问题。

(四)和谐市场秩序的内涵

和谐的市场秩序与传统的市场秩序是有较大差异的。在传统的市场秩序中,市场主体必须遵循各项法律法规。而这些法律法规都是在市场运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而和谐市场秩序是以实现社会和谐为最终的目的,因此,它是以有效竞争为基础,以价格体系为机制的一种市场结构。市场的和谐是指市场主体在利益上的和谐。在一个和谐的市场中,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能够有效的进行调和,从而将冲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在和谐的市场秩序下,市场主体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受到严格的社会道德和价格制度的约束,因此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不会产生严重的冲突。和谐的市场在稳定性上也更高。稳定是和谐市场的常规状态。和谐市场一旦形成之后,就能够进行自动的调节和维持,对外部的冲击也有较强的抵御能力,从而能够维持市场秩序处于正常的状态。

(五)和谐市场秩序的基本特征

在一个和谐的市场中,企业之间能够进行良性的竞争,从而促进市场保持良好的活力。市场中的各个要素能够和谐的共存,市场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与传统的市场秩序相比,和谐市场具有以下几点特征。首先是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在和谐的市场中,任何市场主体都可以进行自由的价值交换,扩大经济效益。经济主体能够更好的应用市场中的各种资源,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是合作与效益。和谐市场秩序能够有效的协调竞争与合作,在社会中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确保市场主体在竞争的过程中能够享有更好的权利。和谐市场的公平性和公正性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这使得和谐市场能够按照市场主体的贡献大小进行社会资源的分配。最后是法治与道德。在和谐社会中,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是可以进行协调的,甚至政治利益还能促进经济利益的获取与发展。此外,社会利益也能与经济利益进行协调,从而使得传统与创新、生态与建设、环境与经济发展等社会问题能够得到更有效的解决。

(六)和谐市场秩序对和谐社会的基础性意义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秩序起到了极大的影响作用。和谐市场秩序对和谐社会的基础性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和谐市场秩序有利于降低信息的成本。交易双方能够通过市场直接获取商品价格、价值等相关信息,从而简化交易的过程。这样就极大的降低了信息成本。其次,和谐的市场秩序有利于减少社会成本。和谐市场中具有公开透明的信息揭露制度和良好的诚信道德体系,能够对交易双方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这就有效的降低了交易的风险,使交易的过程更加的简便与安全。第三,和谐的市场秩序能够更有效的优化资源的配置。和谐的市场秩序中都会有一个相对健全的价格机制,能够及时的传递和公开市场中动态的信息,从而使资源的配置更加的科学合理,更有效的解决社会矛盾。最后,和谐的市场秩序能够使整个社会更加的和谐。和谐的市场秩序能够合理的协调不同社会团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弥补传统市场制度中存在的缺陷,改善单一市场制度下的两级分化的问题,从而提高社会整体的和谐性。综上所述,和谐的市场秩序能够最大限度的确保社会各界的利益,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提高社会的创造力。

四、结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一直以来追求的发展目标,而现代化的和谐社会必然是建立在法治社会的基础上的,经济法作为法律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经济法以人为本、社会本位等特征使其在宏观调控、社会保障方面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在未来,政府的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经济法的制定和完善。

作者:王露 单位:渤海大学经法学院

[参考文献]

社会经济建设范文9

一、“十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回顾

新世纪的前五年,是发生历史性变化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市委的领导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全市各族人民,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胜利实现“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和“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目标,圆满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任务。使我们特别振奋的是,党中央、国务院把加快推进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实现了全市人民多年的期盼,为发展提供了最大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鼓舞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更高目标迈进。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全市生产总值预计达到3665亿元,年均增长13.9%,是十个五年计划中增幅最高的。人均生产总值4300美元,年均增长12.7%。财政收入725.5亿元,年均增长2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339亿元,年均增长19.4%,比“九五”时期提高8.8个百分点。全市各类工商企业总资产17900多亿元,其中净资产7100多亿元,分别比“九五”末增长1.4倍和1.6倍。

(二)经济结构调整迈出重大步伐,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工业增加值达到1921亿元,年均增长17%。电子信息等六大优势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71.6%。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到3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长24.8%。服务业增加值1485亿元,年均增长11.4%。商品购销总额8300亿元,年均增长27.7%。现代物流、商贸会展、房地产等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渤海银行等7家全国性金融企业在津创立。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由26.9%下降到5.3%。区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农户达到70%。郊区工业化步伐加快。农村城市化率达到46.5%,提高16个百分点。

(三)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框架初步建立。国有大中型企业80%以上完成公司制改革。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额增长1倍。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为52%,提高16.9个百分点。产权交易中心成为北方最大的产权交易市场。对经营性国有土地实行招标、拍卖和挂牌交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调整完善了市对区县的财税管理体制,区县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

(四)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新区经济实力和对区域经济的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十五”期间,全市实际直接利用外资103亿美元,年均增长32%。引进内资800亿元。年外贸进出口总额534亿美元,比“九五”末增长2.1倍。新区生产总值预计1600亿元,年均增长19.7%。港货物吞吐量2.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480万标准箱,比“九五”末分别增长1.5倍和1.8倍,来自以外的货物占70%以上。海关进出口总额819亿美元,其中外省市货物总值占54%。开发区连续8年在部级开发区综合投资环境评价中名列第一。保税区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位居全国保税区前列。

(五)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修编上报了城市总体规划。一批重大交通项目相继开工。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00公里,相当于“九五”末的全部通车里程。港15万吨级深水航道竣工。市政公用等基础设施投资比“九五”时期增长1倍。海河综合开发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津滨轻轨投入运营,地铁一号线建成试通车,市区快速路通车120公里。城市道桥面积增长61%,新增地下管网7000公里。全面完成海河干流综合治理,基本完成引滦水源保护工程。被国家命名为节水型城市。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就,被国家命名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完成了市区10条二级河道改造。环境空气良好以上天数比例达到81.6%。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75%和8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6.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8平方米。

(六)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实施。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第三位。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6000多项。专利申请增长2.7倍。新技术产业园区孵化和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建成宽带城域网,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水平居全国前列。建成48所示范性高中,接受优质高中阶段教育的学生超过75%。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我市被确定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推出了一批文艺精品,建成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社会科学、文物保护、图书、档案等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战胜了非典型肺炎疫情。卫生防病中心等新建项目投入使用。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事业取得新成绩。我市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中创造了体育史上的最好成绩,女排连夺全国冠军。

(七)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质量和水平稳步提高

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2639元和7202元,年均增长10.7%和10.5%。新增就业岗位91.3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基本建立,解决了部分困难企业退休人员享受大病医疗保险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展到8个区县。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5.8平方米,比“九五”末增加8.6平方米。初步建立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制度。3年综合整修旧楼区1800多万平方米,65万户居民受益。免费为320万农民进行健康体检。解决了272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困难。城市居民消费价格年均上升1.1%。交通、消防、安全生产管理和食品药品监管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状况保持全国最好地区之一。

(八)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依法行政工作全面推进

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广泛听取市政协和各派意见。自觉接受各种监督,认真办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议案、提案和建议。推进依法行政,制定和提出一批行政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草案。全面落实《行政许可法》,行政许可服务中心运行良好。重视群众来信来访,人民来访接待中心和行政复议中心已经竣工。廉政建设、行政监察、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工作扎实有效。“四五”普法成效明显。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取得新成绩。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

各位代表,回顾五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有多方面的深刻体会。主要是,必须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方针和政策,认真落实市委提出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保持跨越发展的强大气势;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始终着眼于中低收入的大多数群众,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牢固树立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必须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分工与竞争,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必须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坚持用规划推动建设和管理,把握主动权,开创新局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主要是:行政和经济管理体制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快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增长方式转变的任务非常繁重;经济总量不够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国有企业改革任务艰巨,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个体私营经济比重偏低;就业和再就业压力比较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增加。政府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缺点。政府自身改革和职能转变滞后,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有些关系群众利益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好。一些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还存在形式主义、甚至腐败现象。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五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倾注了全市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心血和汗水,得益于多年打下的良好基础,各区县、各部门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社会各界、各个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里,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和各兄弟省市驻津单位以及人民和武警驻津部队,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建设的香港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十一五”时期指导思想和主要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推进新区开发开放的关键时期,是完成“三步走”战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市委八届九次全会通过了《中共市委关于制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据此,市政府编制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经本次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颁布实施。

“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市委的决策部署,按照站在新起点、再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要求,加快实施“三步走”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全面推进新区的开发开放,努力构建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发展模式,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十一五”时期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人均生产总值超过7000美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15%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年均人口出生率10‰左右。累计新增就业140万人,其中城镇1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经过努力,我们将全面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把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之一。

这里,就三个重要指标作简要说明。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7000美元。这是按常住人口计算的,比原定按户籍人口计算6000美元高出很多,是一个积极进取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十五”期间我市经济年均增长13.9%,加之加快新区的开发开放,“十一五”期间争取到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是完全可能的。但综合考虑未来五年的发展环境,不确定因素比较多,保持这样一个增长速度任务十分艰巨,需要我们把困难考虑得更充分一些,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确保目标的实现。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15%以上。这是为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提出的重要指标。“十五”时期我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已下降22%,“十一五”期间占全市能耗65%左右的工业还会快速发展,特别是一些重化工业和大型发电厂项目建设,对能源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鉴于上述情况,制定降耗15%以上的目标是实事求是的,但也有一定难度。我们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善耗能结构,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努力实现降耗目标。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以上。“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目标要求,提前3至4年实现两个收入比2000年翻一番。经测算,只要年均增长10%,上述目标就可以实现。提出“十一五”期间两个收入增长10%以上,就是要使群众收入的增加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预计到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分别比2000年增长1.5倍和1.7倍。与此同时,我们将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更加注重改善生活环境,使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都有较大幅度提高。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我们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扩散日益加快,产业重组和生产要素转移更加活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区域经济进一步协调发展。我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加快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特别是新区开发开放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为“十一五”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极为有利的条件,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上升期。同时,我们也面临严峻挑战。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各地区在市场、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坚持更高标准,追求更高水平,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共同奋斗,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新区开发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胡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视察新区,并作出重要指示。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新区的综合实力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新区开发开放已经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我们必须勇于承担历史重任,增强战略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加快新区建设,为区域经济振兴做出新的贡献。

按照胡总书记、温总理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批示,市委八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快新区开发开放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和重点工作。我们要立足、依托京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把新区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宜居的生态城区。要努力把新区建设成为高度开放、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的现代化经济新区,更好地服务于环渤海区域经济振兴;把新区建设成为综合改革试验区,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累经验,提供借鉴。

推进新区开发开放,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打破行政地域界限,统一规划产业和社会事业布局,提高产业聚集效应。要着力构筑高层次产业结构,着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搞好综合改革和对外开放,着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着力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未来五年,重点规划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轴,海洋经济发展带,塘沽、汉沽、大港三个生态城区和七个功能区,即先进制造业产业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化工区、中心商务商业区、海港物流区、临空产业区、海滨休闲旅游区。在进一步论证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临港产业区。同时,抓紧规划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完成新区开发建设的重点任务。

加快构建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使新区的产业层次和研发能力处在世界先进水平。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石油和海洋化工、汽车和装备制造、石油钢管和优质钢材、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等主导产业,创造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走出一条以高新技术引领、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的路子。

努力打造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使新区的国际中转功能处在世界先进水平。重点建设港25万吨级深水航道和30万吨级原油码头,港区面积从30平方公里扩大到100平方公里。调整优化货运结构,货物吞吐量突破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000万标准箱。参照国际枢纽港的功能,规划建设东疆保税港区。加快建设港到西部的骨干铁路和公路。将国际机场建成中国北方航空货运基地和客运干线机场。

全面建设宜居的生态城区,使新区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建设500平方公里的南北两大生态保护区,建成官港森林公园等生态组团,构建海河下游、海岸带等若干生态廊道。建设开发区生态工业区和大港化工生态工业区。实施碧海行动计划,保护近海环境。

着力推进各项改革,使新区成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依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在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发挥新区地域面积较大的优势,探索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模式。探索自主技术创新和国际枢纽港的管理方式。深化金融改革,建成全国产业基金管理中心。加强新区管委会在制定规划、统筹协调等方面的职能,发挥各个行政区和功能区的积极性。

加强与周边省市的交流与合作,打好“服务牌”。积极为环渤海区域和我国北方地区提供国际航运、国际贸易、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服务。加强与环渤海各港口的合作。与有关省市共同促进京津冀的发展。提高口岸为中西部的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在中日韩10城市经济联合会制造业部会主干事城市的作用。

各位代表,完成新区开发开放任务,需要我们长期奋斗。我们要学习借鉴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经验,总结自己的经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推进新区开发开放中有创新、有作为、有贡献,决不辜负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市人民的期望。

四、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三次产业全面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实现全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目标。

(一)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根据直辖市的特点和优势,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富裕农民,高标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一编制城乡中长期发展规划,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协调发展城乡社会事业,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规划和构建与中心城市功能互补、产业合理分工、人口合理分布的农村城镇体系。重点建设区县政府所在地等11个新城和30个中心镇,推进一般建制镇和行政村建设,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聚集、耕地实行集约化经营。改善农村供气、供热、供电状况,普及自来水入户。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5000公里,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交通运营网络。农村城市化率达到60%。

不断壮大农村经济实力。发展沿海都市型农业,建设四大农产品基地和三大畜产品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500家。搞好区县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的规划整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投入产出效益,形成若干个有特色的产业聚集区和示范区。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继续执行扶持“三农”的各项政策。增加对新型合作医疗、乡村公路和文明生态村建设的财政补贴,把土地出让金收益的一部分用于农村。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扩大信贷支持。探索集约使用农村建设用地的新机制,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二)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建设具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坚持国内领先、世界一流,高水平推进新一轮嫁接改造调整,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力争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以上。

调整优化工业布局。建设国内一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无线通信、新型元器件,壮大软件等生产规模;建设部级石化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石油、海洋和精细化工,形成3000万吨炼油、12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建设国家重要的汽车制造业基地,发展高档轿车和具有自主品牌的环保经济型轿车,形成100万辆生产能力;建设国际领先的石油钢管和优质钢材制造基地,保持石油专用管材生产在世界上的领先水平;建设我国重要的现代医药产业基地;建设国家重要的绿色能源和环保产业基地;建设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具有高新技术的纺织工业园。

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围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打造一批主业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在国内外同行业中位于前列的大型企业集团。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达到30个以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50个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培育壮大力神电池、子午轮胎机械等2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15%。

(三)围绕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多年来,我市采取一系列措施支持服务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制造业发展速度更快,服务业所占比重略有下降。要坚持从我市实际出发,促进各个产业协调发展,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

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相互促进的服务业。按照专业分工和市场需求,鼓励有条件的大型制造企业将供销业务从生产环节独立出来,组建大型物流集团和综合商社,促进第二、第三产业共同发展。加快构建快速货运集散网和海陆空立体联运体系,发展过境运输。加快九大物流园区建设,培育更多的物流企业进入全国“百强”。规划建设国际会展中心,办好国际物流博览会。

全面提升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服务业。加快推进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提升零售商业档次,规范发展便民商业。建设海河开发四大商贸功能区,建成一批中心商业区和特色商业街、区县商业街。健全农村商业网络,改善和扩大社区服务。

建立和完善与北方经济中心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办好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各类金融企业,增建新的金融企业。培育和发展区域性金融市场。发挥渤海银行在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作用。扩大直接融资,通过投资公司、集合资金信托、产业基金、企业上市等多种渠道,把一部分社会资金转化为产业资本。开办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业务。探索金融业的综合经营。积极推进外汇管理和开发性金融改革试点。利用临近部级金融机构的优势,发展金融培训等各种服务。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把办成金融安全区。

以北京举办奥运会为契机,发展旅游经济,向国内外展示飞跃发展中的。整合旅游资源,打造“近代中国看”核心旅游品牌。加快建设海河旅游观光带,着力开发12大旅游主题板块,建成一批标志性旅游景点。

(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确定自主创新战略重点。着眼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围绕电子信息、生物与现代医药、装备制造等10个重点领域及其46项优先发展技术,进行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组织实施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半导体照明、重大疾病防治等12个重大科技专项,通过集成创新,抢占技术制高点。重点围绕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环境科学与技术等6个领域及其24个重要方向,超前部署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开发,争创国际一流水平,增强科技发展后劲和持续创新能力。

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支持优势产业的大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激发中小科技企业创新活力;加快建设以南开大学、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建立支持自主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强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孵化功能,规划建设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加强与科技部、中科院、工程院、民航总局等部门的合作,建设一批部级研发基地和产业化基地。扩大与北京中关村及周边省市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年,建成300个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0个市级以上企业孵化器与生产力促进中心,45个工程研究中心,60个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制定科技投入、税收奖励、金融支持、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等政策规定,保障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落实。自主创新,人才为本。加快培养一批科技拔尖人才和研发团队。长期以来,科技人员在加快我市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全社会的赞誉。我们要全力支持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实践中建立新的业绩。

(五)节约资源能源,发展循环经济

我市尽管受到能源和水资源的约束,但由于我们合理组织和配置资源,仍保证了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要实现经济增长12%、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5%以上的目标,能源消耗增长必须控制在8%左右,水资源消耗增长必须控制在10%左右。我们必须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使水源、能源等供给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降低到25立方米,电力能耗弹性系数控制在1以下,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大幅度降低。

加强节水节能节地三大体系建设。合理配置水资源,推行节水和再生水回用设施建设,改进农业用水管理,加快南水北调项目段建设。积极发展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年海水淡化生产能力达到1.5亿吨以上,海水直接利用量达到20亿立方米以上。积极推广节能降耗技术,实施电机系统节能、燃气工业锅炉改造等10大重点节能工程。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下降到60%以下。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科学开发地热资源。严格土地管理,强化土地收购整理储备,合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规划建设大港石化循环经济示范区、静海部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等5个循环经济示范区。

(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企、政资、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降低行政成本。发挥行政许可服务中心的作用。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理顺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重组和做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与所属企业建立明晰的资本纽带关系。加快推进国有和集体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引导难以生存的劣势企业有序退出市场,妥善分流安置职工。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提高个体私营经济的比重。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资本、技术、人才、产权交易等要素市场,积极发展各类独立公正的市场中介组织,在项目承建、物资采购、经营性土地出让等方面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标竞争机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深化农村改革。

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优化引资结构,提高引资质量。重点引进先进技术、管理和人才,提高消化吸收和转化能力。积极引进优势产业的龙头项目和配套项目。鼓励大公司、大财团在津设立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鼓励技术水平高的中小企业到投资。实际直接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5%。鼓励优势产业、重点商品和服务贸易扩大出口,培育软件、医药等产品出口基地,扶持民营企业增加出口。建立国际贸易服务和保障体系,完善公平贸易预警协调机制。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15%。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发展。

五、增强综合功能,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

历史上就是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年国务院进一步明确了的城市定位。随着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我们要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

加快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按照修编后的城市总体规划,形成城市发展主轴、东部发展带、西部城镇发展带和北、中、南部三个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区的市域空间布局,构建以中心城区和新区核心区为城市主副中心,中等城市和小城镇相协调的新型城镇体系。到年,全市常住人口规模为115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1250平方公里。建设城市规划展览馆。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依托海港空港,强化交通枢纽功能。落实与铁道部签署的重点项目建设协议,建成京津城际轨道交通,确保年建成运营,并引入机场,延长至新区核心区;建设京沪高速铁路段、津秦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至保定的铁路。建成京津塘高速公路二线、京沪、蓟平、津汕等高速公路段,建设津滨大道快速路,新建改建一批干线公路,对外形成若干条与周边地区联系紧密的交通走廊。中心城区建成地铁二、三、九号线和站交通枢纽,建成220公里城市快速路,开通快速公交线路,形成现代城市交通网络。

加强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海河上游规划区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中游规划区建设项目。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90%,中心城区住宅集中供热率达到90%,中心城区排水管道普及率提高到90%。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市内配套和引滦配套工程。新建北疆和大港二站等大型电厂,新增发电装机容量640万千瓦,完善输配电设施。提高防洪减灾能力。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积极探索城市网络化、精细化管理模式,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建立长效、规范、科学的管理体制。推进道桥、园林、环卫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市容环境属地管理责任制。搞好风貌建筑的保护、开发和管理,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建设宜居生态城市。巩固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的成果,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和生态城市。建设环境优美乡镇和文明生态村,保护和恢复重要生态功能区。提高林木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年基本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年申报国家卫生城市,年中心城区和新区率先建成生态城区,年把建设成为生态城市。

六、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

按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努力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大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完善就业政策和制度体系,大力开展就业培训,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完善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规则和监管机制,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和工资管理体制。定期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坚决禁止拖欠工资、工程款或通过压低工资增加效益等行为。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和企业年金等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基本养老个人账户。切实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被征地农民等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推进住房货币化分配。

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问题。做好社会救助和优抚工作。全面落实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做好老年人、残疾人工作。向外地来津常住人口提供均等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为他们工作和生活创造便利条件。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分步实行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制度。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达到现代化办学标准。努力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标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完善“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与教育部共同建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加快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大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基本建立起现代化卫生服务体系,居民健康指标继续保持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建设新医院、中心妇产科医院等一批重点卫生项目。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完成区县级医院、预防保健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的标准化建设。完善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做好北京奥运会协办和服务工作。

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繁荣文艺创作,抓好一批名剧、名团和名校建设,创造更多的文化精品。建成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完成有线电视由模拟向数字的整体转换。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积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进一步做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图书、档案、文物等工作。

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构,形成全市统一的公共安全应急机制。加强生产、消防、交通安全管理,强化食品、药品监管,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综合运用、调解、仲裁、行政复议等多种方式,妥善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创造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进一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开展工作。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侨务政策,做好新时期的对台工作和海外联谊工作。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完善国防动员体制,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和人民防空建设。广泛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

七、做好年工作,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

各位代表,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年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已圆满完成。全市生产总值在上年增长15.7%的基础上又增长14.5%,连续10个季度增长14%以上。财政收入增长26.8%,创近8年最好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2%和10.4%。

一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各项工作的组织推动力度,在许多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新区由城市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我们编制了新区发展规划,已就新区开发开放的若干重大问题报请国务院审批,新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协议已经签订,一批重大项目正在抓紧进行,新区开发开放的热潮正在形成。半小时即可直达的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双向八车道的京津塘高速公路二线、国际机场改扩建等重大项目已经开工,这对于改善我市对外交通,密切京津两地的联系,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工业十大项目全面启动。渤海化工园暨碱厂搬迁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历史上投资规划最大的中石化百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已经国务院核准同意。年底建成投产后,可拉动工业产值上千亿元,并带动我市传统化学工业整体升级换代。海河综合开发改造成效显著,服务型经济带、文化带、景观带效应开始显现。渤海银行在津成立,这是时隔近10年后,由国务院批准的第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全国第一支数额较大的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已获国家批准。成功举办了第六届亚欧财长会议,发表了《倡议》,提高了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建成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推进了跨区域口岸合作。竞技体育在重大赛事中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和谐建设在全国引起积极反响。以上说明,今日的正在阔步前进,未来发展任重道远,大有希望!

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实现高起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3%,财政收入增长17%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以上。

要依据本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编制和完善专项规划,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全面推进各方面工作,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同时,要集中力量实施重点突破。

新区开发开放要取得重大突破。完善新区各个产业功能区的专项规划,启动更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一规划,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心商务商业区、东疆保税港区、临空产业区等功能区建设。开工建设港城分离的立体交通枢纽,建设一批大型物流基地和配套设施。制定和报批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发行和用好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开展土地管理综合改革试点。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规划和逐步启动新城和中心镇建设,高标准做好其余镇、乡和行政村的建设规划。组织好华明镇等示范村镇建设试点。新建和改造乡村公路1000公里。启动文明生态村创建工程。向小城镇转移农村人口16万人,农村城市化率达到49%。

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认真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制定和部署我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落实技术创新任务,制定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

继续推进工业十大项目建设。制定建设具有更多知识产权和品牌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实施方案。中芯国际芯片、钢管三期、纺织工业园、碱厂搬迁改造等在建项目要加快进度。促进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尽早开工。抓紧实施新港船厂搬迁改造项目。

推进海河服务型经济带建设。搞好海河上游经济商贸区和大型商贸文化项目建设,启动中游都市工业区、生态旅游区和下游港口贸易经济区建设,进一步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

加快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港、国际机场和连接京津交通的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要严格按进度加紧建设。开工建设市内快速路三期、地铁二、三号线和站交通枢纽工程。新建一批公交场站、停车楼、人行天桥等设施。加强城市交通管理。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投资服务中心。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外地民营企业来津发展。发挥商会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吸引更多国内私营经济参与新区的开发开放。

全面提高引资质量和水平。提高和明确技术准入标准。围绕优势产业,选择20家世界500强企业开展定向招商。大力引进研发、设计、采购、营销等为制造业配套的中小企业。办好香港周,向亚、欧、美洲跨国公司和中小科技企业全面介绍新区的开发开放,促成重大投资项目的签约。实际直接利用外资增长18%。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事业的保障力度。搞好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试点工作。全面完成示范性高中校建设,加快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完善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建成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和中华剧院。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办好改善城乡人民生活的20件实事。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