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会计核算基本要求集锦9篇

时间:2023-09-19 16:20:16

会计核算基本要求

会计核算基本要求范文1

关键词:产品成本;成本核算;会计规范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4-0055-03

2010年初,财政部下发通知对现行产品成本核算方法有关问题开展调研,为制定全国统一的《产品成本核算制度》(以下简称《成本制度》)做准备,这是进一步完善中国会计规范的重要过程。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一定的对象进行分配和归集,以计算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成本核算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预测、计划、分析、考核和改进等控制工作,同时也对企业的成本决策和经营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制定《成本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中国成本核算规范的发展

中国成本核算规范形成初步体系始于改革开放以后,1980年财政部颁布了《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开始明确对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如将“生产费用”科目分设为“基本生产”、“辅助生产”、“自制半成品”、“车间经费”等科目。1984年国务院了《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规定了成本开支范围、成本核算原则和方法等内容,形成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成本管理制度。其后1985年颁布的《会计法》中也明确了对成本的要求,由此也可以看到,成本核算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国家的重视。1986年为了与《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配合,《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出台,对企业成本核算的具体方法和程序作了明确的规定。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使中国成本管理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道路,对开创中国成本管理的新局面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后,全国各部门、各行业根据这些法规,结合本行业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行业成本核算制度,如轻工业部颁发的《全国陶瓷工业企业统一成本核算规程》、化工部颁发的《电石成本核算规程》等。1993年中国进行会计改革,成本核算也有了新要求,新会计制度规定不再采用完全成本法,而采用制造成本法。但此后中国没有再对成本核算进行明确的规范和要求。

二、建立统一《成本制度》的必要性

1.建立统一成本核算制度是完善会计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06年财政部重新了39项会计准则后,中国已经建立了以《会计法》为核心,涵盖道德与技术规范两个重要方面,较为完整的会计规范体系,这一体系对规范会计行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在现行体系中也存在一定不足,其中之一就是关于成本核算的要求较少涉及,且零散的分布于有关具体准则中,缺乏系统的框架,对企业进行成本核算指导和约束性不足。制定统一的《成本制度》则会极大改善这一现状,不仅丰富和完善了会计规范体系,更为企业成本核算行为明确了方向。下页图1体现了增加《成本制度》后会计规范体系的框架结构

2.建立统一成本核算制度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

会计的根本目标在于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成本核算作为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重要内容也不例外。在中国现阶段企业成本核算过程中,虽然各企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和企业实际情况确定了成本开支范围和成本核算方法,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成本核算规范,会计人员在核算成本过程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严重影响了成本信息的客观性,进而影响了企业的决策。通过制定统一的《成本制度》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核算中的随意性加以限制,同时也可以增强成本信息的可比性,进而提高成本信息的质量。

3.建立统一成本核算制度是国际会计惯例协调的必要环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深入,中国企业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由此也产生一系列的贸易争端,近年来,一些国家利用反倾销对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进行制裁,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认为中国企业产品成本构成不完整,未能将全部成本如人工成本纳入成本核算系统,因而取得了成本优势,进行实现价格优势。通过制定《成本制度》可以更好地规范成本核算内容,并与国际惯例协调,减少贸易摩擦。

三、统一《成本制度》的适用范围

要建立统一的《成本制度》,应必须明确其适用范围,从而使其发挥最大效用。按照现行会计规范中对于成本的界定:“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由此可见成本核算既涉及传统的制造业,也广泛涉及现代服务业,任何一个行业都有成本核算的必要,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管理提供相应的成本信息。虽然由于不同行业生产特点、组织规模存在差异,进而影响各行业其成本构成及其核算,但就其成本的本质而言是一致的,因而《成本制度》可以根据成本核算方法体系成熟的制造业成本核算为依据建立,其他行业根据各自生产的特点遵照执行。

四、统一《成本制度》框架

《成本制度》要规范企业成本管理的全部内容,而成本管理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建立统一制度时必须要确定其基本框架。这一框架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1.成本基础管理制度

为保证成本核算质量,企业必须要重视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没有健全的基础工作,成本核算就不能顺利进行,因而《成本制度》中将建立成本基础管理制度作为其主要内容之一。成本基础管理制度是开展成本核算,实施成本管理的基本前提。

成本基础管理制度应明确成本开支范围和标准;建立健全成本原始记录、定额等与成本相关业务管理制度。

2.成本核算方法体系

成本信息的生成最终受到成本核算方法的制约,任何一个企业都应建立一套适合本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从而确保更加准确、及时提供成本信息,以供管理决策之需。但不同成本核算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成本核算结果,由此造成企业有可能操纵成本数据,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因而为避免企业随意使用成本核算方法,影响成本信息的客观性,就是会计规范必须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客观要求《成本制度》中必须形成完备的成本核算方法体系,为企业进行成本核算的方法选择划定范围。

成本核算方法体系是进行成本核算具体手段,体现成本成本核算的最终结果。成本核算方法体系应包括成本计算对象、成本计算期、成本项目、生产费用归集分配方式和成本计算方法等。

3.生产费用归集分配方式

企业在成本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必须要通过归集和分配才能计入有关成本,生产费用归集和分配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成本核算的结果。为保证企业在选择生产费用归集分配方式上的科学性,在《成本制度》中必须明确生产费用归集和分配方式的具体要求。这一内容主要包括生产费用归集分配原则、分配标准、分配方法及分配程序等。

4.成本核算业务流程

成本核算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样也必须讲求工作效率,明确成本核算业务流程可以保证成本核算工作顺利,避免不必要的环节,因而《成本制度》中应明确成本核算的基本业务流程,便于企业开展成本核算工作时参照执行。成本核算业务流程主要说明成本核算期间、成本核算对象、成本核算项目、成本核算方法、成本核算账户设置、成本费用归集分配及完工产品成本结转各项内容的关系及其相互衔接等问题。

5.《成本制度》框架各要素的关系

建立完善的《成本制度》框架必须明确各内容的功能,从而才能准确把握基本要求。从外在形式上看用于形成企业成本的原始数据进入成本核算系统后,受框架内容的制约,经过系统加工后生成管理所需的成本信息,《成本制度》框架为成本信息生成提供了技术和质量保证。具体表现为:首先成本核算基础制度为成本核算提供了核算环境支持,明确了进入成本核算系统的信息的基本条件,以对原始数据进行检验,即什么样的数据可以用来计算成本,什么样的成本被排除在系统之外;其次,成本核算方法体系与生产费用归集分配方式为成本核算提供了技术支持,决定了原始数据的加工方法及最终结果,即原始数据如何转化成成本信息,转化成什么样的成本信息;最后,成本核算业务流程明确了成本核算工作基本顺序,提高成本信息的及时性,确保了成本核算工作效率。《成本制度》框架结构(如图2所示)。

《成本制度》框架各要素对于企业成本核算的影响是贯穿始终的,它们相互独立,分别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对成本核算进行约束和规范;它们又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将成本核算联结为一个整体。

五、关于建立《成本制度》几点建议

制定统一的《成本制度》已经成为会计业界规范企业成本核算的共识,但在制定制度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制度的全面性、适用性、前瞻性和系统性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形成的制度真正发挥效用。

1.提高《成本制度》的全面性

成本核算不是特定行业的管理要求,任何企业都涉及成本核算,因而在制定制度时必须考虑各行业成本核算的特点和要求,尽量避免以偏概全,使《成本制度》真正在各行业起到统一的引导与规范作用。

2.增强《成本制度》的适用性

成本核算由于涉及内容广泛,造成工作环节极其复杂,但成本信息又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因而在制定制度时必须考虑成本核算工作的效率,尽量保证成本核算方法明确、简洁、易于操作,使《成本制度》在规范成本核算过程中更加高效适用。

3.注重《成本制度》的前瞻性

成本核算必须满足企业的管理要求,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新的经济事项不断出现,企业管理要求也不断发生更新,成本核算也要与此相适应,这就要求制定制度时必须考虑经济发展和管理要求提高的基本趋势,以保证《成本制度》长期有效,避免经常性修订。

4.完善《成本制度》的系统性

成本核算最终成果体现为成本信息,成本信息不仅受成本制度的约束,也要遵守相关会计规范的要求,《成本制度》作为会计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与其他会计规范相适应,这就要求制定制度时必须考虑其他规范的有关规定,避免重复或存在不一致地方,保证《成本制度》与其他法规构成完善的会计规范系统。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2.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11.

[3]孙光国.会计制度设计:第2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6.

Some Reflections on Establishment ofUnified “Product CostingSystem”

ZHANG Xue-yi,CHANG Hong

(HeilongjiangBayi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ollege ofEconimics & Management,Daqing 163319,China)

会计核算基本要求范文2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我国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包括12项,它是我国会计核 算工作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性规范,是对我国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在我国 会计准则体系中居于指导性地位,它为整个会计准则提供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对具 体会计核算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我国12项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根据其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下面四类:一是总体性要求;二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三是会计要素确定、计量方 面的要求;四是会计修订性惯例的要求。

一、总体性要求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 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据准确,资料可靠。

客观性要求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包括下面三层含义:一是会计核算 应当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二是会计核算应 当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三是会计核算应当具有可检验 性,使会计信息具有可验证性的特征。

2、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符合国家的统一规定,提供相互可比的会计核算资 料。可比性原则是以客观性原则为基础的。

3、一贯性原则

一贯性原则是指企业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必须一致,要求企 业在一般情况下不得随意变更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

一贯性原则要求同一会计主体在不同时期尽可能采用相同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 方法,便于不同会计期间会计信息的纵向比较。

可比性原则强调的是横向比较,一贯性原则强调的是纵向比较。从总的方面来说, 两者都属于可比性的要求。

一贯性原则并不否认企业在必要时,对所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作适当 的变更。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信息必须符合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各有关方面了 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2、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工作要讲求时效,要求会计处理及时进行,以便会计信 息及时利用。

3、明晰性原则

明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必须清晰、简明,便于理解和使用。

三、会计要素确定、计量方面的要求

1、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收入费用的确认应当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发生作为确认计量 的标准,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 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 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权责发生制是于收付实现制相对称的一个概念。

2、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指营业收入和与其相对应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合。

配比原则包括收入和费用在因果联系上的配比,也包含收入和费用在时间意义上 的配比,即一定会计期间内的收入和费用的配比问题。

3、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种资产应当按其取得或购置时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核 算。

历史成本是指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及其他等价物。

4、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 本性支出的界限,以正确的计算企业当期损益。

收益性支出是指该项支出的发生是为了取得本期收益,即仅仅与本期收入有关。

资本性支出是指该支出的发生不仅与本期收入的取得有关,而且与其他会计期的 收入有关,或者主要是为以后各会计期间的收入取得所发生的支出。

四、会计修订性惯例的要求

1、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程 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以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 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或称保守主义。

会计核算基本要求范文3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我国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包括12项,它是我国会计核算工作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性规范,是对我国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居于指导性地位,它为整个会计准则提供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对具体会计核算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我国12项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根据其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下面四类:一是总体性要求;二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三是会计要素确定、计量方面的要求;四是会计修订性惯例的要求。

一、总体性要求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据准确,资料可靠。

客观性要求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包括下面三层含义:一是会计核算应当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二是会计核算应当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三是会计核算应当具有可检验性,使会计信息具有可验证性的特征。

2、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符合国家的统一规定,提供相互可比的会计核算资料。可比性原则是以客观性原则为基础的。

3、一贯性原则

一贯性原则是指企业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必须一致,要求企业在一般情况下不得随意变更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

一贯性原则要求同一会计主体在不同时期尽可能采用相同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便于不同会计期间会计信息的纵向比较。

可比性原则强调的是横向比较,一贯性原则强调的是纵向比较。从总的方面来说,两者都属于可比性的要求。

一贯性原则并不否认企业在必要时,对所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作适当的变更。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信息必须符合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各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2、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工作要讲求时效,要求会计处理及时进行,以便会计信息及时利用。

3、明晰性原则

明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必须清晰、简明,便于理解和使用。

三、会计要素确定、计量方面的要求

1、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收入费用的确认应当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发生作为确认计量的标准,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权责发生制是于收付实现制相对称的一个概念。

2、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指营业收入和与其相对应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合。

配比原则包括收入和费用在因果联系上的配比,也包含收入和费用在时间意义上的配比,即一定会计期间内的收入和费用的配比问题。

3、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种资产应当按其取得或购置时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

历史成本是指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及其他等价物。

4、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界限,以正确的计算企业当期损益。

收益性支出是指该项支出的发生是为了取得本期收益,即仅仅与本期收入有关。

资本性支出是指该支出的发生不仅与本期收入的取得有关,而且与其他会计期的收入有关,或者主要是为以后各会计期间的收入取得所发生的支出。

四、会计修订性惯例的要求

1、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以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或称保守主义。

会计核算基本要求范文4

关键词:资本金制会计 基金制会计 异同

我国的专业会计按照其核算对象、适用范围、资金的性质及来源、使用的目的及用途等不同,共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资本金制会计,另一类是基金制会计,两类会计执行着不同的会计核算制度。两类会计的核算存在着很大差异,但在某些具体会计核算制度中,由于法规制度和财务管理的需要,两类会计的核算有时又相互交融或包含,有着密切的联系,笔者在此对上述两类会计及其核算的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

1 资本金制会计与基金制会计的差异

1.1 会计的对象不同

会计的对象一般是指会计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概括地说就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及其资金的运动。但不同类别的会计其核算对象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

资本金制会计是以资本金为主要核算和监督的对象。按照法律规定,设立企业等经济类组织,必须要有法定资本金,所谓资本金,就是经济类组织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注册资金。不同经济组织对资本金的叫法不同,股份制经济组织称为股本或股金,股份制以外的经济组织称为实收资本。

基金制会计是以基金为主要核算对象。基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基金是机构投资者的总称,如信托基金、公积金、退休基金、医疗基金等;狭义基金是指具有特定目的和用途的资金,如政府预算资金、非营利组织的各种基金等。

1.2 会计的适用范围不同

在我国各类组织机构庞大,单位繁多,按其会计核算的对象不同,国家在制定财务会计制度时,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企业为代表的各类经济组织,另一类是以行政事业单位为代表非营利组织。

资本金制会计适用于各类经济组织,包括各类企业、公司,如工业、商品流通、房地产、金融保险等企业或公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类组织。

基金制会计适用于各类非营利组织,包括国家总预算,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各类基金组织,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房公积金、民间非营利组织等。

1.3 资金性质及来源不同

资本金制会计核算与监督的资金,主要是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通过依法筹集、长期拥有并自行支配的资金。《企业财务通则》对企业自有资金来源进行归类,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实收资本是企业等经济组织法定的注册资本,这部分资金主要包括国家资本金、法人资本金、个人资本金和外商资本金。资本公积是企业等各类经济组织投资者投入资金超出注册资本部分,以及其他非经营收益形成的积累,是资本的另一种储备方式,也称准资本,主要包括资本溢价、财政补助性拨款、接授捐赠、外币折算差额等。盈余公积是企业等各类经济组织税后利润按一定的比例提取的留存收益,如企业的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农民专业合作社会的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是企业及各类经济组织保留以后进行分配的结存利润或盈余。上述资金除了投资者投入外,其余都属于资本增值,同样作为投资者所有,是没有记到个人名下的资本,都属于单位的自有资金性质。

基金制会计核算与监督的资金,其性质为国家预算资金或基金。主要包括各级政府财政拨款或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依据国家行政法规组织的事业收入,以及附属单位缴款等。财政拨款是指单位按照当年部门预算,从各级财政部门取得的,按规定用途使用的款项,包括经费拨款和专项拨款。上级补助收入是单位从上级行政管理部门或单位取得的专项拨款。事业收入是单位将组织收取的非税收入上缴财政后,各级财政按部门预算返还的收入,以及开展业务活动或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附属单位缴款是指下级单位按规定标准或比例上缴的各项收入。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全民所有制的性质,上述资金都是国家预算资金的组成部分。

1.4 资金的使用目的不同

资本金制会计主体是以经济效益为主,以盈利为目的。资本金制会计是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筹集和使用资金,资金使用的目的,除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外,更主要的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通过对注册资本的管理及核算实现资本增值,增值部分除用于弥补亏损,留足用于持续经营和扩大再生产积累外,按投资人投资比例进行利益的分配,使投资人得到更多的实惠,保护投资人的合法权益。

基金制会计主体是以社会效益为主,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基金制会计是依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按各级政府的预算管理要求,合理使用及核算财政拨入资金和依法组织的各项收入,以保证国家机制正常运转,保民生、保稳定、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1.5 资金用途及受限制程度不同

资本金制会计核算与监督的资金,属于单位的自有资金,主要用于开展经营活动和发展生产,在资金的使用上,一般不受限制,属于无限定用途的资金。资金的使用与投资者没有直接关系,投资者只在被投资单位享有利益回报的要求权,个别的有参与决策权,一般对资金的具体使用并不干予。即使是国有企业也是如此,国家只作为投资人,行使投资人权力,企业管理由管理层具体实施。

基金制会计核算与监督的资金,其用途要严格按照国家行政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和批准的部门预算执行,按预算收支项目和进度要求开展收支活动,要求各项资金专款专用。会计单位无权改变资金用途,单位私自挪用资金属于违法行为,如果确需改变用途,也必须经政府部门批准,重大事项尚需本级人大常委会批准,调整预算后才能执行。

1.6 投资人的出资方式不同

资本金制会计核算与监督的资金,其来源主要是投资者的出资,投资人出资或增资的形式包括货币资产和非货币资产。为了保证会计单位及投资人、债权人的权益,按照《公司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对出资的方式做出具体要求。

一是货币资产出资。一般以人民币计量和表示,但也允许外国投资者可以用自由兑换的外币向外商企业出资,出资主要按当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折算成人民币计算。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30%。

二是非货币资产出资。非货币资产包括有形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等。以非货币资产出资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能够以货币估价或能够依法转让。不能以货币计量和不能依法转让的劳务、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誉、担保财产等不能出资。以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必须达到资本的70%以上。外资企业的工业产权,专有技术的出资应与国际通常原则一样,且金额不得超过注册资本的20%。 转贴于

基金制会计核算与监督的资金,其出资人主要是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出资方式由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根据各预算单位编制和批准的部门预算,按照预算级次和支出进度,通过国库下拨到预算单位或收款单位。按照《政府采购法》规定,符合政府采购条件的,要在单位预算指标范围内实行政府采购,以实物形式拨放到各预算单位。

1.7 会计基础不同

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不同的会计核算制度依据不同的会计基础。

资本金制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权责发生制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单位交易或者事项的发生时间与相关货币收支时间有时并不完全一致。例如,款项已经收到,但销售并未实现;或者款项已经支付,但并不是为本期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应用权责发生制是为了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基金制会计单位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是两种对立会计记账基础。它是以实际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应用收付实现制是为了真实反映本会计期间现金的流入和流出的真实情况和结果。

1.8 对剩余权益的称谓不同

权益是指出资人对会计单位全部资产的要求权,权益包括债权人权益和投资者权益。债权人权益是指债权人在借出款项的同时,有权要求借款单位按约定的日期归还本金并获取利息的权力。投资者权益是指投资者向被投资单位出资,并取得对剩余资产的要求权。剩余资产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差额部分,有人将剩余资产称为剩余权益。由于会计核算制度不同,对剩余权益的称谓也不同。

资本金制会计称剩余权益为所有者权益,这主要是从投资者角度出发,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以及投资的目的在于取得回报,获取现金股利或利润,所以资本金会计要以所有者为基础并分别反映所有者权益的状况。单位的资金是自行支配的自有资金,至于具体用途并不显得重要。

基金制会计称剩余权益为净资产,这是因为会计主体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是各级政府预算资金、基金或捐赠出资,出资目的不要求回报,但多数资金要限定其用途,所以基金制会计从另一个角度,分别反映各种特定用途的基金(净资产)结存情况。

2 资本金会计与基金制会计核算的内容相互包容及联系

资本金制会计与基金制会计在会计对象、适用范围、资金的性质、来源用途、投资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异。但就具体的行业或组织,有的由于财务管理需要,在执行主体会计核算制度的同时,还部分地执行另一类核算制度,形成两类制度交融或并存的情况。

2.1 执行资本金核算制度的同时部分地执行基金核算制度

如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从合作社的性质看,以其成员为服务对象,属于互助性的合作组织,成员投资入股,实现的盈余依据成员的交易量和投资额、公积金平均量化份额进行分配,归属于经济类组织,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将合作社会计整体框架确定为资本金会计核算制度。从合作社资金性质、来源及用途看,大部分资金来源于成员投入的股金和实现的公积金,这部分资金来源于合作社内部,属于自行支配的非限定用途的自有资金。但还有一部分来自国家直补和外部捐赠,这部分资金按国家法律规定,只允许合作社使用,创造的盈余可以分配,但本金不允许分配,只能作为长期积累,所以财务会计制度把这部分资金确认为专项基金,专项基金属于基金制会计核算范畴,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就出现了两种核算制度并存,以资本金核算制度为主的状况。

2.2 预算资金或基金特有支出项目可执行资本金类核算制度

为了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提高投资效益,国务院《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试行资本金制度的通知》(国发〔1996〕35号)规定,从1996年开始,对各种经营性投资项目,包括国有单位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房地产开发项目和集体投资项目试行资本金制度。

国家投资项目从理论上讲,应该属于基金制会计核算范畴,因为资金来源主要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预算内资金,国家批准的专项建设基金以各种规费或预算外资金等,用途为国家批准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金来源和用途符合基金制会计的核算特点,过去多年一直执行基金会计的核算制度。但是从另一角度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具有经营性特点,出资虽然不需要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但必须依法评估作价,投资人可按出资比例享有所有者权益,出资额可以转让但不可抽回。出资方式可采用货币资金、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出资,但无形资产不得超过总投资20%,文件还规定了各类企业资本金所占总投资总额的比例:交通运输、煤炭项目为35%以上;钢铁、邮电、化肥项目25%以上;电力、机电、化工等20%以上。2004年钢铁上调至40%以上;水泥、电解铝,房地产开发上调至35%以上。这些特征又符合资本金制度核算范畴,因此,按文件要求,以投资项目为会计主体,本着资金效益的原则,实行资本金会计核算制度。

2.3 基金制会计执行收付实现制的同时部分地执行权责发生制

会计核算基本要求范文5

关键词:基本准则;政府会计;电视行业

目前,全国电视台大致分为两类会计核算方式,第一类是实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主要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目前执行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第二类是实行完全企业会计核算,以上海文广等为代表。2013年实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已经做出了很多突破和创新,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等,但是并未涉及权责发生制的具体操作应用。因此,第一类电视台的会计核算体系在本质上并没有发生变化。2015年《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出台,对实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电视台真正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主要探新政府会计准则对这类电视台的影响及电视台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政府会计改革背景及意义

(一)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背景

一直以来,在政府会计领域我国实行的都是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预算会计标准体系,在加强资金预算资金的管理方面,在宏观经济据测覆盖面,这种体系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预算会计体系本身有很多优势,例如有利于预算执行和监督,满足政府对资金进行监督;操作简便,便于信息使用者理解;确认原则比较简单,对会计人员要求较低等等。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核算体系开始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管理需求,主要如下:

1.不能全面、真实的反映政府资产状况。行政事业单位新购置的资产,都进入当年支出,没有进行资本化。由于没有资本化,对固定资产也就未计提折旧,各项固定资产的净值无法得到真实反映,由于固定资产发挥效益的长期性,导致核算时无法真实和完整的反映成本,不能全面地反映政府资产的现状,不利于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也使得公共监督无法真实有效实行。

2.无法真实完整的反映政府负债。原来在以收付实现制核算时,只有以现金支付的负债才会计入财务报表,而对于尚未使用现金支付然而却实际可能存在的负债,财务报表则完全无法体现。由于缺少对这部分债务的核算,部分真正的债务被隐藏了,不能真实完整的体现政府负债情况,同时也加大了财政风险。对于决策部门,由于无法看到真实的财务信息,很有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影响财政运行和经济发展的决策。

3.成本核算不准确,无法科学评价政府绩效。之前的政府会计主要注重的是预算执行和预算管理,在核算政府成本时,收付实现制容易漏掉实际成本的核算。例如尚未使用现金支付的利息支出,实际是已经发生的成本,但却没有在报表中体现。例如没有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等等,这些都造成了收付实现制无法真实反映政府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也就无法科学的评价政府绩效。

4.提供的财务信息简单,同时缺乏统一的标准。之前的政府会计目标主要是反映预算的执行和管理,却忽视了作为一个独立会计主体应该反映的会计信息,也忽略了除政府部门外各个方面、不同层级的需要。收付实现制下的财务报表仅仅注重对于预算情况的反映,并不包括对债权债务的核算,也不包括对资产合理耗费的核算。真正的资产、负债使用情况和资金去向没有得到真实有效的体现,也就无法在报表中全面体现相关单位当期的真实财务状况。

综上,收付实现制预算会计标准体系难以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需要,政府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2015年10月,财政部正式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于2017年1月1日在全国执行。

(二)《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创新

首先,确定了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的“二分法”体系,建立了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二元结构”。政府会计信息的披露既包括决算报告,也包括财务报告。实现了核算与报告相统一,这样有利于提供客观完整的政府财务信息,也有助于推进绩效型政府管理。

其次,确立了“3+5”会计要素的核算模式,分别是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其中:前三项为预算会计要素,后五项为财务会计要素。与现行预算会计中的收入和支出要素不同,重新引入了了“收入”、“费用”两项会计要素。这些会计要素的制定有利于准确反映政府活动真实成本、全面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科学评价政府绩效状况的工作需求。

最后,对计量模式进行了创新。《基本准则》第三十条指出,资产的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值、公允价值和名义金额,负债的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现值和公允价值。这样打破了以历史成本计量原则的单一模式,在不同情况下的资产可采用其他计量属性,为提供准确客观的资产信息提供了技术条件。这充分考虑了政府会计实务的现状,也更符合市场经济的环境背景。

(三)《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意义

《基本准则》的正式颁布实施,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改革方法》的重要成果,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是完善了政府会计体系,有助于提供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信息。二是满足政府财政改革的要求,有利于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三是有利于准确反映政府及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真实成本,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四是促进财政长期可持续发展,符合国家现代化管理的发展趋势。

二、电视行业目前会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观念落后

我国目前的电视行业一部分还是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执行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一部分虽已进行改制,但仍然按事业单位进行核算。受传统事业单位体制影响,财务管理观念受到束缚,缺乏成本管理意识,缺乏风险防控观念,难以对非经营性业务进行资金支出的绩效评价和考核,针对目前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电视台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二)会计核算模式不统一

我国目前的电视行业根据各自情况选择不同的核算模式:有的执行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的执行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企业会计制度;有的实行内部按企业会计制度核算,对外提供财务信息时却仍按照事业单位会计报表报送。

(三)相关财务制度不完善

电视行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在欠缺现代财务管理趋势下的财务制度,亟待建立针对经营业务的投资风险、资本管理、融资管理、税务管理等财务管理制度。

(四)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电视行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媒体融合趋势日益加强,财务管理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财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财务工作的质量。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比,相对比较简单,因此对财务人员会计水平、综合素质的要求通常并不高。务人员专业知识面受限,缺乏成本核算,市场分析、投资管理、财务预测等方面能力,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三、政府会计改革对电视行业带来的影响及变化

(一)制定了统一的会计制度框架

在以往的会计核算制度下,不同电视台财务会计核算存在差异,难以统一。这就对电视行业数据的搜集、相互之间的比较造成了影响,也会对各电视台财务上的沟通造成影响。《基本准则》的出台,能让电视行业会计制度做到统一、规范。

(二)将进一步规范电视行业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根据《基本准则》的要求,在预算会计方面,电视台仍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而在财务会计方面,则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反映真实的财务运行状况。《基本准则》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列示等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随着后续具体准则的出台,这些要求将进一步具体化,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这些都将有助于电视行业对其业务进行规范的会计处理,提高其会计信息质量。

(三)将提升电视台财务管理水平

根据《基本准则》的要求,电视行业首先要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各项预算管理要求,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其次还要优化单位资产管理基础,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绩效管理。《基本准则》的制定有利于电视行业严格落实有关财务管理规定,实现资金、资产和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提高应对和防范财务风险的能力。也有利于推进电视行业成本核算,树立绩效管理理念。

(四)将完整反映电视行业预算执行信息和财务信息

《基本准则》对信息披露方式进行了相应创新,电视行业除了像以往一样编制决算报告,还要编制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和现金流量表在内的财务报告,完整反映电视行业的预算执行情况和财务状况、财产物资、债务、权益等,使得电视行业的财务状况体现得更加完善、透明,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四、电视行业针对政府会计改革应采取的措施

(一)做好《基本准则》的学习培训

相对原来的预算会计制度,《基本准则》在会计核算基础、账务处理原则等方面变化较大。尤其是权责发生制核算原则相对收付实现制更为复杂,电视行业的财务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全面理解权责发生制的会计理念,熟练掌握相应的账务处理方法,例如收入、成本的确认原则等与原收付实现制不同的方面。同时,相关单位也应加大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知识不断更新,以适应电视行业发展需求。

(二)更新会计信息系统建设

电视行业应结合政府具体会计准则和政府会计制度的出台,及时调整和更新会计信息系统,完成配套会计核算软件的升级工作。通过新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在简化工作的同时加强会计信息管理。规范和加强单位的资产管理,完善内控制度,开展资产清查工作,积极做好新准则制度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三)做好会计工作的衔接

新准则的实施,在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各个环节都会增加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同一笔业务既要使用收付实现制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又要采用权责发生制满足财务要求,电视行业需要完善会计人员配备、会计基础工作、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此外还应加强内部控制监督制度,避免资产、负债、费用等的核算受到人为因素影响,通过制度约束会计工作,保障会计工作有序衔接。

(四)加快企业化管理改革进程

随着电视行业竞争加剧,实行企业化管理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基本准则》的出台,电视行业财务管理需要加强对收入、成本和费用的考核,加强风险防范,考核媒体投入产出比。通过实行企业化,同时与之相配套的财务管理也必需向企业化转换,建立以财务管理和财务控制为核心的经营理念,促进会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

参考文献:

[1]财政部 建立健全政府会计标准体系 夯实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基础――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制定《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财务会计,2015-23.

[2]张月玲,李真,郝梓秀.《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主要创新分析与实施建议[J].财务与会计,2016-07.

[3]张曾莲,高Z杰.《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文本分析及与实施建议[J].会计之友,2016-13.

[4]刘芸.广播电视传媒行业财务管理浅探[J].财会通讯,2013-7.

[5]周义宏.新《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6-9.

会计核算基本要求范文6

一、企业物流成本的三种核算方法

(一)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为提供详细的物流成本信息,有学者认为,物流成本核算应首先依赖于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但是仅靠传统的会计方法难以取得足够的所需数据来核算物流成本,而折衷之举就是对其作出若干修正。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采用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利用设置账户、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专门方法来记录和反映物流成本。完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在财务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明确物流成本项目。企业在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时,首先要根据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对象确定本企业物流成本不同核算层级的具体项目。从目前看,企业物流成本的内容可以按照物流范围、支付形态、功能分类、对象等不同标准来确定,但要注意所确定的物流成本核算项目必须能全面反映本企业物流业务所发生的成本费用。

第二,企业应根据物流成本项目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管理的需要,设置好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薄,这是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关键。企业可以选择采用单轨制(即在现有成本核算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薄)或双轨制(把物流成本核算与其他成本核算截然分开,单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的科目、凭证和账薄)两种方式。企业应综合考虑自身的管理水平、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的高低来选择相应的会计核算模式。

第三,根据物流成本的核算特点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编制物流成本会计报表,提供本企业物流成本信息,是企业进行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所在。企业应根据物流成本管理需要来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的种类;根据企业物流活动的基本职能构成或物流成本的性质设计会计报表的内容,其具体内容应与物流成本项目保持一致。此外,还可以编制“物流成本明细表”反映物流成本的增减变动情况。

在实施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时,笔者认为企业还应关注以下两点:第一,物流成本核算属于管理会计体制范畴,不能纳入一般的财务会计核算体制中,以避免影响企业原有会计体制的正常运行;第二,个别物流成本科目的数据在原有会计科目中是无法获取的,也不能还原到会计科目中,如存货的机会成本这类损失必须在管理会计体制中进行核算。

(二)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是一种简单、易用的核算方法。这种方法利用统计原理,以公司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进行资料搜集、加工和处理,最后汇总出公司的物流成本资料。该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尺度,包括货币和实物尺度,并采用普查、重点调查等统计方法以获取所需要的核算资料。其具体做法是:首先对公司成本核算资料进行分析,从中分离出物流耗费部分,然后再加上会计成本核算中没有包括但需计入的部分,最后根据物流管理要求对上述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类得出所需成本信息。我国许多企业在还未建立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之前,一般都实施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体制,且许多企业不愿意改变其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

(三)物流成本的作业成本核算方法。传统的会计方法主要是沿着组织预算的思路对费用进行分类和归集,而物流活动常跨组织发生,两者之间存在矛盾。通常的财务会计在物流成本核算上存在着缺陷,因而不能提供对物流成本的准确量度。为此,理论界提出了作业成本计算法来解决物流成本的核算和管理问题。

作业成本计算是建立在“作业”这一基本概念基础上的,其基本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用作业方法计算产品成本时,需要将着眼点从传统的“产品”转移到“作业”上,以作业为中心。其计算程序主要为:首先确定主要作业,确认作业中心;其次以作业中心为成本库汇集资源,并将汇集的投入成本或资源分配到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库中;最后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按各种成本动因分配到最终产品。该方法是以作业为单位,把成本按作业进行分摊,并以此为依据计算出产品成本,部分地解决了传统会计方法核算的缺陷,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是一种有利的尝试。同时,由于作业成本计算把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能提供更为准确真实的产品成本信息,从而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二、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

进行物流成本核算应首先明确影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选择的因素。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主要受三种因素的影响:(1)成本与收益的配比。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是提供准确的物流成本资料,找出并消除物流成本的不合理部分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但同时物流成本的核算本身也有成本,需要消耗一定的经济资源。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前应对取得物流成本资料的耗费(成本)与取得的成本资料所能带来的经济所得(收益)进行权衡,进而决定应该选择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以及核算的详细程度。(2)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会对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成本核算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需要会计基础工作的支持,而会计基础工作的效率又与电算化程度关系密切。(3)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物流成本的核算是一项以人为主体的会计活动,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的高低会对物流成本核算模式的选择产生影响。不同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这两者的要求不同,所以在选择核算方法时要考虑到企业这两个因素的现状。

其次再来谈三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特点及选择。企业应根据不同核算方法的特点,综合考虑影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选择的各种因素,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核算方法。

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是一种较简单,实施成本较低的核算方法。该方法的缺陷主要是不能连续、全面、系统地反映物流费用,采用该方法得出的物流成本信息精确度相对较差。但由于目前我国企业还不能

很全面、系统地把握物流这一概念,对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较低的企业而言,这种方法是可行、有效的。笔者认为,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具有简单、成本低、对会计基础工作水平要求不高等特点,中小企业可考虑使用该种核算方法,其适用于处于物流成本管理和核算初期阶段的企业。

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利用会计原理连续、系统、全面地对整个物流过程进行核算,期末汇总出物资总成本。这种方法具有以下明显优点:(1)核算的物流成本较为精确;(2)有助于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持续进行,通过这种方法,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地了解日常的物流成本;(3)与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相比,会计核算方法可以减少物流成本与会计成本核算之间的重复性工作,有助于物流工作获得财务部门的支持,便于进行成本分析,进而推动企业整体管理效益的提高。但其弊端在于核算过程较为复杂,且现有的会计核算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来分摊企业成本的,这种方法掩盖了企业的基本活动,忽视了各项活动之间的联系,不能适应物流跨边界性这一特征,不能跟踪物流成本的真实发生环节;另外该种方法所实施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因为物流会计核算、计算与产品成本计算是一项交叉工作,需要有高水平的会计人员等等。这种方法适用于规模较大、具有良好会计核算基础、人员素质较高的企业。

会计核算基本要求范文7

关键词:基建会计 事业会计 预算管理 统一核算

根据财政部的要求,实行独立核算的国有建设单位,对基建项目应独立设置账簿、独立编制会计报表,形成目前的基建账簿与事业类账簿分别设立、分别编报的局面。事业单位基建账簿执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事业单位事业类账簿执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一个单位两套账簿并存构成了目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框架。但是笔者根据自己实际操作经验发现,随着事业单位的发展及财政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两套账簿独立越来越不适应当前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的基本要求,其诸多弊端给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及以防范财务风险带来严重影响。

笔者所在的单位,担负着全市的大型环卫设施基本建设,每年都有市政府的重点建设任务落在我处,基建账项按照有关规定一直实行独立核算,独立编制会计报表。近年来随着建设项目的增多和工程量的增加,笔者发现,这种两套账的核算方法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 一个单位两套账簿并存与会计理论相违背。从会计理论来分析独立设置基建账簿,把它与事业单位事业类账簿人为分开,使得单位的事业经费和基建经费不能在一个会计主体内同时反映。两套账的相互分离,都不能完整地反映单位的经济活动全貌,这不符合《会计法》第l条“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规定,对构建完善全面完整的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体系非常不利,影响了一个单位财务报表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二) 单独设置基建账簿也为事业单位规避政府监督,转移财务风险提供了有效途径,也为单位的资产管理存在漏洞。由于分开核算,使得一个单位的收入、支出、资产、负债按不同的核算口径分别于两套账簿之中,容易鱼目混珠。因为基建项目的资金与单位的行政经费来源不一致,使得有些单位巧立名目,在行政账目和基建账目上作人为账务调整,影响账目真实性,使财务报表使用者在阅读分析时雾里看花。

(三) 独立管理基建财务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基建项目完工后,不能及时向单位财务部门提供有关资料,单位财务部门也无法对基建项目完工与否、上账与否进行及时检查,经常造成基建投资支出长期挂账,既不转增固定资产,也不按财务制度作费用列支 ,这可能造成单位账面资产小于实际资产,导致账实不符。另外,由于长期挂账,基建投资档案资料未及时整理归档,为日后维修事项也带来诸多不便。其次,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会发生一些相关的债权和债务,有时即使在资产交付使用后也无法及时结清相关债务,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结算完毕。单独核算可能造成财务管理和资金结算混乱,这也违背了独立管理基建财务的初衷。

(四) 两套账簿的存在对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及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等改革起到了消极的作用。目前我市现行的部门预算中一般不编制基本建设项目,国库集中支付也仅限于部门预算中的行政拨款资金,而基本建设资金大多来自源于基建贷款,因而在使用过程中一般不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缺少财政的监督,这就增加了资金使用的自由性。另外,根据财政部2006年颁发的《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对基本建设支出的核算主要归口于两个科目:基本建设支出及其他资本性支出。由于两套账簿对基建支出的核算内容重叠,在执行国库集中支付时,实务中已出现同一工程项目的资金由于其来源的不同,其支出要在基建账簿、事业支出账簿分开核算及管理的问题,违反了“同一个建设项目,不论其建设资金来源性质,原则上必须在同一账户核算和管理”的规定,给会计核算和日后的统计等带来很多不便。

近年来,把基建账簿并入行政事业单位的事业支出中进行统一核算已成为专家及会计工作者的共识,已有很多人撰文建议合并。笔者也认为,把基建账簿并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范围进行统一核算已具备相应的基础。首先,企业已经在基建财务与企业财务并轨方面做出了很好的尝试,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其次,财政部颁发的《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已为基建账簿并入事业收支账簿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根据笔者的实际操作经验认为,目前情况下,把基建核算纳入事业单位会计还需要作以下几项准备工作:

首先,从宏观上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制度。建议以《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收支分类科目》为基础,相互衔接,达到既要满足单位会计核算的要求,满足政府部门预算管理的

[1] [2] 

要求,又使开展基建项目的核算得以顺利完成。

其次,强化单位的部门预算工作。单位根据当年工程项目建议书,将基本建设的用款计划并入当年的部门预算中,政府贷款的工程资金与单位行政经费一样经过财政资金网络下拨到工程建设单位,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手段监管资金使用。这样,收支既适应了财政国库治理制度改革的要求,又满足了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统一的会计制度对单位会计资料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单位加强经费收支和资产治理。

再次,统一核算后的基建业务会计处理,笔者也作了如下尝试性建议:

第一,资产类账户。增设“在建工程”一级会计科目,该科目核算单位基本建设实际发生但尚未完工项目的支出。单位可根据需要增设二级或三级明细科目,如“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他投资”等,该科目年末余额表示尚未完工的投入;第二,支出类账户。增设“基本建设支出”科目,该科目核算年度内完工的基建项目的全部支出。工程完工后,由“在建工程”转入“基本建设支出”,并根据竣工决算等会计资料及时办理固定资产入账手续,同时分别等额记入“固定资产”、“固定基金”账户。第三,净资产类账户。在“结余”科目下增设“基建结余”二级科目,该科目核算已完工项目的资金余额,科目借方数为“基本建设支出”科目中已完工项目的贷方;第四,收入类账户。在 “拨入专款”科目下增设“拨入基建款”二级科目,该科目核算单位收到的财政性基建专款。年末该科目余额表示尚未完工工程对应的拨入基建款,已完工项目则转入“基建结余”贷方。在实际中,单位可根据需要,在上述科目下增设更下一级子科目,分别进行明细核算。年终时,根据现行财务、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结转。这样,既规范了基建会计的核算工作,也使单位的财务核算更加全面完整,资产管理也更加方便集中。

另外,调整相关的基建报表。在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中,还需把基建投资表、待摊投资明细表、基建借款明细表列入事业单位报表的编报内容,使之成为一个单位完整、全面的会计报表。基建报表原有的资金平衡表、主要指标表予以取消。

会计核算基本要求范文8

关键词:供电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成本控制管理

供电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不仅仅是对供电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相应的整理,同时也能反应目前供电企业的发展现状。本文将以市场经济下的供电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基本概念为着手点,针对目前市场经济下供电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希望可以在理论层面上促进供电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式的进步,并且促进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以此进一步发展。

一、市场经济下的供电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基本概念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供电企业必须要做好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以此促进供电企业的正常运营。会计成本核算是作为供电企业运营水平的一种反映,可以利用归集、分配和结转等多种形式进行体现,供电企业可以通过成本核算明确目前的成本分析价值,给予实际基础,选择有效的成本计算方法,无论是生产资料转移价值还是计入本期成本的费用额都需要一个较为正确的计算,才能真正做好供电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做好会计成本核算也有利于供电企业去寻找到成本控制的关键点,尤其是供电企业其电能产品的基本特性与其他企业产品有所不同,所以明确供电企业的基本发电、供电、输电等成本,有利于企业掌握基本变动成本,并且控制成本,进行相应的资金运动。

二、目前市场经济下的供电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生产费用与支出审核环节不到位,很多不符合规定的支出造成了相应的成本浪费,这些损失都是目前供电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在进行过程之中所存在的相应问题,一般来说进行会计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都是先进行成本分配,再对分配的技工成本进行读取,以此来结转销售成本。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会造成供电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总体问题。但是在这一过程之中,往往较为常见的问题就是其基本会计成本信息不完善,其可信性与真实性较弱,并且并不具备时效性,所以所进行的会计成本核算结果其财务报表往往不能够完全体现目前供电企业的资金运动行为及运营水平。如何建立完善的供电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体系,改进目前市场经济下的供电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所存在的问题,是每一所供电企业都急需加以攻克的重要难题。

三、如何加强市场经济下的供电企业会计成本核算

1、结合供电企业的发展现状选择最佳的核算方式

会计成本核算方式有很多种,但是供电企业需要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为正确的核算方式进行核算。大多数的供电企业会选择完全成本法,虽然没有制造、管理等营业费用,但有燃料费、购入电力费、税费、材料费等,综合来说其成本项目较多,所以选择完全成本法还是较为合适的。想要建立完善的供电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体系,就需要供电企业结合目前的实际发展状况,选择最佳的核算方式进行核算,以此促进供电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进一步发展。

2、明确供电企业电力产品的生产成本内容

无论是燃料购入还是输电费、购入电费与水费,都需要将其耗用与结存的财务报告表进行详细记录,明确供电企业电力产品的生产成本内容,有利于帮助供电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向规范性方向转变。目前的供电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所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其成本核算范围太小,仅仅是专业生产成本内容的一个部分,并且也没有结合非生产成本进行相应的核算。所以明确供电企业的电力产品生产成本内容,有利于目前供电企业会计成本核算范围的扩大。在基本的生产成本内容中还包括材料基本的成本差异,低值易损耗品的进一步推销,其中也包括各类应付的职工薪酬、养老保险机医疗保险等,在这里我们可以注意到保险的基本种类也是比较多的,对于保险的种类其实也应该予以相应的明确。除此之外折旧费、修理费、自营材料费、外包材料费、检修费以及相应的研究开发等费用都是目前供电企业电力产品的生产成本内容。在明确供电企业电力产品的生产成本内容的同时也应该与非生产成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明确成本的核算单位,并且表明相应的阶级科目与贷款科目,在月末结转时,也应该整理好相应的借记与贷款科目,以此促进供电企业电力产品的生产成本内容的进一步明确,从而保证其供电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具体范围,避免在供电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过程之中有缺项漏项的状况发生。

四、推动供电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向规范化与信息化方向发展

随着科技信息的不断发展,目前的供电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也在面临新的转变与挑战,需要推动供电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向规范化与信息化方向转变。结合现行的现代信息技术水平,供电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也能够不断的发展进步。除此之外想要规范供电企业会计成本核算行为,也需要出台相应的《供电企业会计制度》、《供电企业会计成本核算行为标准规定》以及《供电企业会计核算方法》等,以相应规章制度的发行,去促进目前供电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规范化,以此加强供电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五、建立健全供电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体系

建立健全的供电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体系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供电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制度,以此来保证成本信息质量,规范目前的供电企业产品成本核算行为。建立健全的供电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体系必须要结合目前电力企业的运营状况,适应并且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需求,认识到目前供电企业的建设需求,一定要在实践的过程之中充分发挥成本信息的重要作用。明确供电企业的成本管理思想,将内部成本管理与供电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有机结合起来,满足内部管理以及决策的相应需求,以此促进供电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体系的健全。

六、提升供电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

供电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直接影响到最终供电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结果。由于其供电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其电能产品的基本特性决定了会计成本核算方式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提升供电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尤为重要。为了提升供电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去完善信息收集平台。拓宽会计信息的收集渠道,完善会计信息的收集方式,结合目前供电企业的发展状况,明确市场走向及发展需求,以此来提升供电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以多方位多角度去保证目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与真实性,避免出现财务信息资料失真的状况发生。同时也要注重其会计资料的时效性,只有保证其时效性,才能实时进行会计成本核算,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同时为供电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给供电企业的决策与发展走向提供相应的依据。

七、加强会计核算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模式下,供电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之中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目前的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水平及综合素养还不能够满足目前的供电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发展需要,必须在转变其基本观念的基础之上寻求相应的突破。供电企业可以通过专业课培训的方式加强会计核算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会计核算人员的成本核算意识,引进先进的成本工程师等人才,对现有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活动,并且进行相应的交流,以其先进的会计核算水平带动整体员工综合素质的加强。除此之外,会计核算人员也必须掌握目前供电企业运营状况和基本续需求,明确目前政府的相应政策,结合大背景进行自身的会计核算工作,力图促进目前供电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发展,为供电企业的前进趋势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依据,帮助供电企业在市场经济下找寻自身定位,以进行成本控制的方式促进整体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八、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供电企业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挑战,现有的供电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已经不能够满足目前的发展需求,如何对市场经济下的供电企业会计成本核算进行相应的改进,是目前供电企业所要面临的重要转变。针对目前供电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所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结合供电企业的发展现状选择最佳的核算方式、明确供电企业电力产品的生产成本内容、推动供电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向规范化与信息化方向发展、建立健全供电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体系、提升供电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会计核算人员的综合素质等多种方式促进目前市场经济下的供电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进一步加强,从而推动供电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孙晓纯.试论如何加强供电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管理[A].今日财富杂志社.2016年第一届今日财富论坛论文集[C].今日财富杂志社,2016:1.

[2]李雪.浅谈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相关问题[J].中国商贸,2015,08:144-145.

[3]祁虹.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13:176+178.

[4]陈军生.论中小制造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加强[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3:125-126.

[5]刘懿德.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中国外资,2013,08:86+89.

[6]谢辉.试析企业会计核算中的成本核算问题[J].财经界(学术版),2012,09:59+61.

会计核算基本要求范文9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原《会计制度》已经难以满足事业单位管理和发展的需要。其修订必要性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适应财政管理改革的需要。2000年以来,围绕公共财政体制建设,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收支分类、国有资产管理等各项财政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很多改革涉及到会计科目及核算方法的调整,为了实现会计标准与相关财政改革的有机衔接,确保相关财政改革政策的贯彻落实,需要修订《会计制度》。

二是《财务规则》在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以及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收入、支出、结转结余、资产、负债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新的要求,迫切需要修订《会计制度》,通过加强日常会计核算与管理落实新的财务管理要求。

二、 《会计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是遵循《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以下简称《会计准则》)的原则。修订《会计制度》与修订《会计准则》保持同步。修订后的《会计准则》于2012年12月6日以财政部第72号令正式,规定了事业单位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核算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定义、项目构成及分类、一般确认计量原则,财务会计报告等基本事项,是制定所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包括《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各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基础和依据,在整个事业单位会计体系中起统驭地位。修订《会计制度》遵循了《会计准则》的规定。

二是与《财务规则》相协调的原则。《财务规则》在维持现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制度框架体系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重点针对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管理等各项财政改革对相应的内容作了修订。修订《会计制度》的基本思路和定位与修订《财务规则》相一致,即在维持现行事业单位核算基础和基本会计模式不变的前提下,重点适应财政改革、着力解决会计实务核算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修订。修订后的《会计制度》在适用范围、会计核算基础定位、收入支出科目分类、资产负债确认计量等方面与《财务规则》保持了基本一致。

三是服务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原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性制度之一。更好地服务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本次修订《会计制度》所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修订后的《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区分财政补助和非财政补助,分别核算和反映其收入、支出、结转和结余,进一步规范了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要求各项收支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在财务报表组成中专门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由此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为精细、科学,将为财政预算管理、单位财务管理发挥更好的基础性作用。

三、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结构体系

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下列事业单位除外:

(一)按规定执行《医院会计制度》等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

(二)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事业单位。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对本制度的适用,由财政部另行规定。

事业单位对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在执行本制度的同时, 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的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

( 新《会计制度》后,基本原则是,如果行业事业单位可以适用或基本适用新《会计制度》,则不再修订相关的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原执行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将转为执行新《会计制度》)。

新修订的《会计制度》篇幅长达近5万字,通过详细规定会计科目使用及财务报表编制,较为全面地规范了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新制度既继承了原制度的合理内容,又体现了若干重大突破和创新,与原制度相比较,主要有如下八大方面的变化:

1、协调增加财政改革会计核算内容。新增了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国有资产管理等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实现了会计规范与其他财政法规政策的有机衔接,有利于促进各项财政改革政策的贯彻落实。

2、创新引入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或制度规定确定是否计提折旧,并规定了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创新性处理方法,即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而非计入支出。这一处理兼顾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双重需要,既不影响事业单位支出的预算口径,又有利于反映资产随着时间推移和使用程度发生的价值消耗情况,促进事业单位落实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理念和原则,为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成本核算提供会计数据支持。

3、明确规定基建数据并入会计大账。原制度下,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与基本建设相关的资产、负债及收支都只在基建账套中反映,基建账数据长期游离会计大账。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对于基建投资,在按照基建会计核算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的同时,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定期并入单位会计大账。这一规定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为事业单位全面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发挥会计信息支撑作用。

4、着力加强财政投入资金会计核算。新制度重新界定了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口径,要求在事业支出科目下单独对财政补助支出进行明细核算,增设了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两个净资产科目,对于财政补助收入、支出情况以及财政补助结转和结余的形成过程设计了清晰的账务处理流程,对于实施部门预决算管理、加强财政资金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将发挥更为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5、规范核算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及其分配。新制度严格区分财政补助和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通过设置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等科目,进一步将非财政补助资金区分结转和结余分别核算,并对非财政补助结余的形成及其分配情况设计了科学的账务处理流程。这些规定符合财政拨款结转结余不参与预算单位的结余分配、不转入事业基金、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等部门预算管理规定,有助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支出和分配行为,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