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金融风险管控措施集锦9篇

时间:2023-09-19 16:20:18

金融风险管控措施

金融风险管控措施范文1

关键词:金融会计;风险控制;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所谓的金融会计风险主要是指在运营过程中,因会计核算错误导致决策失误,出现金融会计风险的因素非常所,包括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金融会计风险的出现会对事业单位的资金、财产以及信誉造成损伤[1]。

一、金融会计风险的类型

(一)会计核算风险

众所周知,会计最为基础的职责便是进行核算与监督,会计核算关系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在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中,财务会计是至关重要的组成内容,而会计核算则占据了重大比例,毫不夸张的可以说事业单位的每一笔业务都需要经过会计的核算。因此,只有保证会计核算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才能真正推动金融会计的稳定发展。但是如果会计核算质量不高、缺乏规范的运作程序,则会容易产生会计风险。

(二)会计监督风险

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的另一项重要职能,实施会计监督能够实现单位经营活动的准确性,但是从当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现状分析,仍旧存在缺陷与弊端。比如在财务管理方面,往往会形成行政花钱、会计记账的现象,这种情况下会计监督与管理的作用将会受到影响,而对于某些盲目决策,会计监督也无法起到自身监督作用[2]。

(三)决策导向风险

正是由于会计部门没有将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作用充分发挥,没有在核算分析时发现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导致领导层决策失误。当前,我国会计部门并没有制定相应的风险量化监测指标体系,导致决策职能形同虚设,决策无法形成科学性与严谨性。

二、金融会计风险的原因

(一)缺乏金融管理模式

从当前社会发展现状分析,在市场化的进程之中,因为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导致各类问题层出不穷,比如像不公平的竞争、市场约束机制不健全等。在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中,正是由于缺乏金融管理模式,才会金融会计业务风险控制形成制约,如此一来,则无法真正起到风险防范的作用。

(二)缺乏对金融风险控制的认识

金融风险控制是缓解金融风险问题的关键所在,在金融会计的发展中,金融风险控制与防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目前发展局面分析,我国事业单位金融风险控制与防范不够完善,并主要表现为缺乏对金融风险控制的认识[3]。部分领导人员未清楚认识到金融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对金融风险控制的方式与方法存在感性认识,甚至部分领导人员缺乏对会计职能的认识,将金融风险控制的责任推到其它部门。

(三)缺乏完善的评价指标

在我国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金融会计问题逐渐备受关注,但是会计金融管理也逐渐发生变化,导致金融会计件管理下降。比如在会计风险防范中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力度较小,且监督手段比较落后,没有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与了解,未构建完善的评价指标。

(四)会计人员素养偏低

会计人员是金融会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现阶段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会计人员素养偏低,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会计管理人员缺乏完善的操作意识,在处理会计事物上存在随意性;第二是会计人员素养与时展不相符合;第三是会计人员具有非常大的流动性。

三、金融会计风险控制与防范措施

(一)建设完善的金融会计团队,提升会计人员基本素养

为实现金融会计的有序发展,需要构建完善的金融会计团队,提升会计人员的基本素养。第一需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教育与培训,让所有的会计人员能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第二要增强会计人员的法制观点;第三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考核,掌握会计人员对会计制度的基本情况,实现工资与日常表现的相互整合;第四要为会计人员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新时代培养全能型会计人才[4]。

(二)健全管理体制与监督体制

首先需实施严格的管理体制,实现对企业人员的控制与管理,依据单位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单位形成完善的会计控制体系。此外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让所有的会计人员都具有风险防范的能力,假如在日常工作中出现风险状况,可以及时作出反应,杜绝金融会计风险所造成的影响。其次,需健全监督体制,要将金融会计的监督作用进行充分发挥,保证金融会计与监管主体之间能够得到交流与合作。当然还需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无论是事前控制还是事后控制,都可以将金融会计所存在的问题与风险深度挖掘。

(三)积极推进责任会计制度

在金融会计风险控制与防范体系中责任会计制度占据重要内容,而责任会计制度的出现则在一定程度上将金融会计风险进行分散处理,如此一来能够发现单位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解决[5]。与此同时,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信息化技术在金融会计中得到广泛应用,所以在推进责任会计制度的时候可加强应用现代技术,提升工作效率,实现权责利的整合,提高金融会计的核算质量,尽可能减少金融会计风险问题。

四、结语

会计问题是值得人们关注的重大问题,金融会计是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载体,是会计体系中最为关键的组成内容。金融会计自身具备财务核算与监督管理职能,能够减少金融风险,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近几年,在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下,金融会计风险层出不穷,所以需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提高会计人员基本素养,充分发挥出会计监督与管理职能,尽可能减少金融会计风险的存在,如此一来,才能真正实现金融会计工作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史辰琢.企业金融会计风险原因的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商贸,2014,21:74-75.

[2]彭继跃.基于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措施研究[J].财政监督,2011,23:76-77.

[3]张江.金融会计风险及防范措施研究[J].北方经贸,2015,02:104+107.

金融风险管控措施范文2

[摘要]项目融资已逐步成为大型工程项目筹措资金的一种新的方式,由于项目融资跨度长、涉及面广,具有较大的风险。本文探讨的就是项目融资的风险管理问题,提出主要通过项目融资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等四个方面,来实施对项目融资风险的管理,从而实现在项目融资风险的全过程有效控制。

[关键词]项目融资;风险管理;风险监控

项目融资是对一个项目的权利、资源或其他资产加以利用的融资,这种融资不是以项目业主的信用或者项目有形资产的价值为担保,其本质上是一种无追索权或有限追索权的融资贷款,归还贷款的资金主要来自于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的现金流量。项目融资跨度长、涉及面广,其潜在的风险也较大,识别和评估项目融资中存在的风险,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是项目融资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一、项目融资的风险识别

要管理和控制项目融资过程中的风险,首先要对项目融资的风险加以识别。识别项目融资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流程分析法。逐个对生产流程中的每一阶段和环节进行调查分析,从中发现潜在风险的威胁,并找出风险存在的原因,分析风险发生后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对整个生产过程造成的影响。

2.专家列举法。由专业人士对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逐一列出,并根据直接、间接,财务、非财务,政治性的、经济性的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3.财务状况分析法。根据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财务资料和财产清单,并通过实际的调查研究,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其潜在风险。

4.投入产出分析法。分析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平衡关系,找出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不平衡的原因及其后果,并对潜在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

5.背景分析法。通过有关数据、曲线、图表等来描述某项目或某组织的未来状态,找出产生风险的关键因素及其后果,考察风险范围及事态的发展,并对各种情况作对比研究,以选择最佳的风险管理方案。项目管理培训

6.分解分析法。将复杂的事物分解成多个比较简单的事物,将大系统分解为具体的组成要素,从中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潜在损失,然后对每一种风险做进一步的分解和分析。

7.失误树分析法。以图解的方法调查损失发生前各种失误事件,对引起事故的各种原因进行分解分析,并找出可能导致损失风险发生的失误。

风险识别的方法还有许多,但实践证明,任何一种方法的功能都有其局限性,要实现对项目融资风险的真正有效识别,就必须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将各种方法相互融通、结合起来综合运用。

二、项目融资的风险评估

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所收集大量资料的分析,利用概率统计理论,对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程度和其它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相应损失的大小,得到描述风险的综合指标,并通过与安全指标的比较,判断是否采取应对措施。

1.建立项目融资决策净现金流量模型。

式中:NPV是项目的净现值;Nct是项目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R%是项目设定的社会平均投资收益水平;n是项目的寿命期。NPV大于零,则项目从财务角度是可行的。

2.计算项目的投资满意率

P=P(NPV>NPV0)

式中:P是项目投资满意率,也就是项目净现值大于项目目标净现值的概率;NPV是项目的净现值;NPV0是项目的目标净现值。项目投资满意率应达到项目既定目标才可行。

3.计算项目的资本结构风险度

式中:P`是项目资本结构风险度;P是上述第2点求出的项目投资满意率;D是项目资本金;E是项目贷款。项目的资本结构风险度用于项目在资本结构不同的方案中进行比选,相对较大者为优选项目。通过上述模型和指标的测算,可以对项目融资的风险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三、项目融资的风险应对

项目融资的风险应对措施主要有:在风险发生前的规避、缓解、分散、抑制和利用措施;在风险发生后的自留、转移措施等。

1.政治风险的管理。政治风险指由国家政治条件发生变化而导致项目信用结构改变、项目债务偿还能力变化而产生的风险。应对此类风险的措施有:

(1)分散风险。与世界银行等多边性金融机构或地区性开发银行共同对项目发放贷款;形成一个国际银团共同为项目提供贷款等。

(2)转移风险。向保险机构投保政治风险;和政府部门谈判商定在发生某些政治波动、法律变更事件时,由政府给予适当的补贴等。

(3)利用风险。从项目主管政府部门取得允许项目在固定期限内利用特定资产的许可。

(4)规避风险。把各种合同置于东道国管辖之外,在法律文件中选择以外国法为准据法,并选择外国法院为管辖法院,以规避东道国法律变动的影响和政府的干预。

2.金融风险的管理。对于项目融资中金融风险的管理,主要通过两个途径。

(1)不借助金融市场交易管理金融风险。选择有利的借款货币,增加在当地筹集债务的比例,降低利率和汇率风险。

(2)借助金融市场交易管理金融风险。也就是利用远期、期货、期权和掉期等衍生金融工具来转移和规避金融风险。

3.生产风险的管理。选择成熟的生产技术,控制项目可供开采的资源总储量与项目融资期间内计划消耗量之比要保持在风险警戒线之下,以保证项目长期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

4.市场风险的管理。市场风险包含价格和市场销售量两个要素,降低风险也要从这两方面入手:一是项目要有长期产品销售协议;二是采取浮动定价和固定定价方式,并保持长期销售协议期限与融资期限的一致。

四、项目融资的风险监控

项目融资的风险监控就是跟踪已识别的风险,监视残余风险和识别新的风险,保证风险应对措施的实施,并评估这些措施对降低风险的有效性。

1.累计债务覆盖率指标监控法

式中:At是第t年到期债务本金;Ati是第t年应付利息,NCi是第i年项目未分配的净现金流量。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从每年度开始直到项目还款期结束,对项目每年的累计债务覆盖率ΣDCRt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ΣDCR最小值进行比较,如不能满足ΣDCRt≥ΣDCR最小值,就说明项目的偿债能力可能存在不足,需要采取必要措施来应对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

2.项目债务承受比率指标监控法。项目债务承受比率是指项目现金流量的现值与预期贷款金额的比值,可用下式表示:

CR=PV/D

式中:PV为项目融资期间的现金流量现值;D为项目不考虑贴现的计划借款绝对额。项目CR最小值的取值范围在1.3到1.5之间,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每年结束后对CR指标重新进行计算,检验P{CR≥CR最小值}≥95%是否都满足。如果某年的CR指标不满足,就说明项目按期偿债具有一定的风险,为规避破产风险,投资者就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

3.净现值指标监控法。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每年结束后根据变量的实际发生值求出新的NPVe,并与项目预定的NPV标准值进行比较,如果项目NPVe小于投资者既定的NPV标准值,投资者就应当要求下游客户提高购买价格,或采取措施降低项目的运行成本,以确保项目NPV与预定NPV标准值之间的差额保持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金融风险管控措施范文3

【关键词】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成因;风险特征;应对措施

衍生金融工具是当今国内外的热门话题,它的迅猛发展和不断创新伴随着的是不可忽视的风险。人们使用衍生金融工具:一是为了套期保值,二是为了投机套利,套期保值与投机套利在交易上并没有本质区别,但表现出的经济后果差别却是巨大的,这种差别的产生就是因交易动机不同而对风险把握的不同。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两个基本功能

1.套期保值。以期货交易为例,套期保值无非是企业为规避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股票价格风险、信用风险等,制定一项或多项套期工具,使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预期抵消被套期项目全部或者部分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企业会计准则(2006)》)。其原理就是为了规避现货市场上买卖某种金融工具价格变动的风险,同时在期货市场上做一笔相反的交易,若以后市场价格变动是交易者现货市场收益,则其在期货市场上亏损;反之,若以后市场价格变动使交易者现货市场亏损,则其在期货市场上受益。亏损和受益大致相抵,就实现了保值目的。以下是运用期货套期保值的案例。

河南某大型油脂加工厂于1999年底因生产需要在美国市场上订购了一船大豆,总共5万吨,合同进厂价为2240元吨,当时国内大豆现货价格为2300元吨,因为船期要三个月,即2000年2月中旬才到,企业担心明年2月大豆价格下跌会给自己带来巨大风险,为了规避这种风险,该企业决定通过期货交易进行套期保值,具体交易如下表:

在该例中,大豆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均下降,在期货市场的盈利完全抵消了现货市场价格下跌带来的亏损,基差由140元吨缩小到100元吨,使得该企业在现货市场因为价格下降承受的亏损小于期货市场由于价格下降产生的盈利,盈亏相抵后而实现盈利200万,该工厂取得了非常好的套期保值效果。如果该企业未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则会因为价格下降亏损140元吨×5万吨=700万,由此可见套期保值以及其降低风险的作用。

2.投机套利。所谓投机套利,是指承担市场中的高风险,来追求高收益的交易行为。套期保值与投机套利的根本区别在于交易的目的,套期保值的目的是规避或减少风险,投机套利的目的在于通过承担风险,获取利润。由于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不需要初始净投资或需要较少初始净投资,一般只进行净额结算,金融企业或者是个人,只需交付少量的保证金或权力金即可签订大额的金融期权或期货合约,这种杠杆效应吸引了大量的投机者,大大加强了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投机性。衍生金融工具的过度投机会给金融市场造成巨大的破坏作用。

例如2004年11月30日,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航油”)以场外期权的交易方式卖出看涨期权。看涨期权的买方只需支付一定的权利金,以约定的几个在规定的时间里买入合约中表明的资产,也就是说看涨期权的买方获得的最大受益就是卖方支付的权利金,可能出现的风险确实无限的。作为采购航油的企业,中航油没有买入套保,当亏损出现后也没有买入期货头寸来及时对冲风险,而是预想利用风险大赚一笔权利金,导致衍生品交易出现5.5亿美元巨额亏损,公司净资产的1.45亿美元严重资不抵债而破产,这就是明显的套期保利行为。

衍生金融工具的投机套利功能应用不当会产生严重后果,它与套期保值功能密不可分,套期保值是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直接动因,但若没有广大投机者的参与,要求保值的交易者就很难恰好达成相应的合约,也就很难实现衍生工具套期保值的功能。投机者的存在分散了市场风险,为市场注入了活力,提高了市场运作效率。两个基本功能在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上相互促进,使衍生金融工具得以生存和发展。

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成因

衍生金融工具作为合同产品,本身存在价格风险(含货币风险、利率风险和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风险和现金流量风险等(IAS N0.32《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

1.从衍生金融工具自身来说。(1)衍生金融工具是在基础金融工具上“衍生”出来,其价值与基础金融工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本身就面临着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它还是基于未来的交易,与基础金融工具比较对价格变动更为敏感,波动幅度更大。(2)衍生金融工具不需要初始净投资,只需缴纳少量保证金等费用即可完成交易,其交易具有极大的杠杆作用,微小的价格变动都可能造成巨额的损失。尤其是出现交易一方违约的情况时,巨大的交易额会引起整个市场的履约风险。(3)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结构越来越复杂,使用的目的越来越偏离避险保值的功能,而向高投机、高风险转化。

2.从外部环境来说。(1)金融自由化使衍生金融产品类别不断增多且难以区分,使资产流动性增强,模糊了各金融企业的界限,加大金融监管难度,其副作用构成了金融企业和整个金融体制潜在的威胁。(2)衍生金融产品的交易属于银行的表外业务,相关的业务没有得到真实、准确的反映和披露。它可以绕过巴塞尔协议对银行最低资本的要求,不必增加资本即可提高银行的盈利率,并且不会影响资产负债表的状况,客观上滋生了出于盈利目的进行的投机,加剧了整个市场的潜在风险,使传统的监管手段越来越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3)金融技术不断创新和运用,如波浪理论、随机指数、动力指数等,使风险控制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展,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使得这些理论在日常的交易中得以应用。大量金融企业通过广揽人才,利用现代化交易设备,从事高风险、高收益的衍生金融产品的交易,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这促使交易量的剧增,偶发的支付和信用风险的产生,随时都可能导致一场巨大的危机。(4)各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形成了全时区、全方位的一体化的国际金融市场,投资者在全球范围内追逐高收益和高流动性,也使得各国货币政策部分失效,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

三、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不管是基于套期保利还是投机套利,都不能忽视风险的存在或主观上降低对风险的预计。首先是风险的客观存在。即便是套期保利工具也只是将风险转嫁给愿意承担风险的另一方而不是消除风险。像上述的“中航油”事件就是忽视风险客观存在的特征,没有采取预防和挽救措施;其次风险演变造成亏损或爆发危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像蝴蝶效应一样,只能采取预防,当危机开始后,人为的控制以回天无力,只能通过采取措施将损失和危害降低到最小。

2.复杂性。市场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复杂环境,虽然各种研究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做了各种分类,在实际情况下,各种风险相互作用,尤其在我国金融市场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各种风险又会交错放大。加上信息不对称,难以获得对风险的全面认识。有些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后造成亏损就是没有深入了解国际市场中风险的复杂性。

3.危害性。众所周知,高利润往往伴随着高风险,衍生金融工具正是风险的产物。虽然衍生金融工具可以用来规避风险,但如果风险控制不当会导致个人投资者的亏损,企业的破产和危机,当风险使一国或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或金融系统的动荡超出金融监控部门的控制能力,就会造成其金融制度的混乱,进而对整个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爆发金融危机。这些危害往往是放大、难以估量的。

4.可控性。虽然风险是无形的变化的同时也是可控的,只要人们能找到风险源,在衍生金融工具运用时,充分考虑所面临的具体风险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就能降低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金融市场中一部分人的盈利就是另一部分人的损失,并不是价值的增值,风险的演变就是利益分配的指挥棒。风险演变成人们所不期望的结果的过程往往是一个自发的连锁反应的过程,就像正在酝酿的火山,一旦爆发就难以控制。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应该是能够持续经营、资金流动适当、风险分配均衡、稳定有序的环境,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者不管出于何种动机都要遵循客观规律,自觉的估量风险和自身的可承受能力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四、不同主体应对风险可采取的措施

对风险的控制一般采取一下措施: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和风险结论。针对不同主体在应对衍生金融工具在运用中的风险根据预期目的不同,所采取的措施也不同。

1.政府监管。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政府监管就是在宏观上控制风险,保证金融市场稳定。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一下几方面:

一是技术层面监管,建立风险预警框架。选取有显著性的风险指标,确定相应指数模型,比较各指数走势来预测风险状况。利用计算机手段和先进的数学模型对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进行检测和测量,加强银行、信贷机构、证券交易所等各经济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根据预警信息督促机构及投资者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控制风险。

二是制度层面。完善会计准则,培养技术人员。主要是对财务报表的披露内容进行规范,并通过投资者、债权人、税务部门、监管机构等对披露信息的反馈来发挥作用;新会计准则的制定主要是把衍生金融工具并入金融工具部分进行核算,与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的方法趋同并要求对其相关的业务进行核算并对其风险进行适当的披露,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缺陷。通过立法或法律授权,由专门机构对金融衍生交易市场和交易行为所进行的监督和管理。2004年3月1日,我国实施了第一部对衍生金融工具施行监管的法规《金融企业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随着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进一步开展,需要制定更加详尽的法规来加强对其监管。

三是加强国际合作。衍生金融工具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且在多次金融风波或金融危机中都有衍生金融工具的影子,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国际监管合作也日益受到重视。各国监管当局之间应建立起一种紧密合作的关系,发挥国际性监管合作组织对国际金融市场监管的指导和协调作用。对涉及多个国家的大额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应由几个当事国的监管当局共同监管。如出现影响市场稳定的突发事件,各当事国应协调立场,采取一致的措施和动作。另外各国的监管当局还应加强监管的信息交流和创新风险管理的合作研究。

2.企业内控和行业自我协调组织。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公司要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完善的风险组织结构,合理的授权制度,严格的内部审计控制,确定风险限额,建立风险评估与预警制度,建立危机救援预案制度。要加强对各种具体风险的管理,例如对法律风险管理: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是新兴的金融工具,产生纠纷时往往出现无法可依和无先例可循的情况。在法律风险的管理中,应了解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法规,以确定在进行交易时有法规的保护。在尚无明确法规保护的情况下,交易方应明确交易对手是否有权经营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有无足够法律依据确保对方如期履约。通过对法律风险管理,真正降低这方面风险。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的采取,企业在做重大决策是还要重视风险管理,量力而行,还能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法律对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管理难以面面俱到,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监管机构都将受制于人力与财力的限制,无法单凭一己之力有效规范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通过行业之间的自律和信息交流来监督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可以有效约束投机者的恶意投机,创造一个良好的行业环境。

3.交易所规范。交易所是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基本场所,交易所规范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对降低风险保护市场竞争性高效性流动性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大都以场外的形式来进行。随着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发展,衍生金融工具进入交易所进行场内交易是不可阻挡的趋势。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高风险性,我国监管当局一定要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施行有差别的适当的保证金比例制度,对于价格波动较大的品种,规定较高的保证金,具有双重虚拟性的衍生金融品种,则应规定更高的保证金水平,对套期保值者有现货相伴随,风险较小,可以规定较低的保证金没机套利相对风险较大,保证金水平要适当高一些,这样可以鼓励套期保值,抑制过度投机交易,降低价格等波动带来的市场震荡。

综上所述,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全面客观地认知,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能有效控制风险。各级有关人员应发挥衍生金融工具的优势,进一步活跃市场,控制其风险,推动自身目标的实现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金融风险管控措施范文4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监管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贷业务活动的企业,与一般工商企业及其他经营单位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负债经营,即利用客户的各种存款及其他借入款作为主要的运营资金,通过发放贷款及投资获取收益,自有资本占资产总额比率远低于其他行业。这一经营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本身即是一种具有内在风险的特殊行业。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招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一、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违约而导致贷款或证券等银行持有资产不能收回本息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2.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水平变化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不能到期支付债务或满足临时提取存款的需要而使银行蒙受信誉损失或经济损失甚至被挤兑倒闭的可能性。

4.汇率风险。汇率风险是指由于外汇价格变动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截至2004年末,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7176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为13.32。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5751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为15.62%。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425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为5.01%。

二、金融监管的概念

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总称。从词义上讲,金融监督是指金融主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实施的全面性、经常性的检查和督促,并以此促进金融机构依法稳健地经营和发展。金融管理是指金融主管当局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施的领导、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的活动。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实施的监督管理。广义的金融监管在上述涵义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内容。

三、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措施

(一)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法律措施

2003年12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并自2004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对完善中国银行业监管制度、强化监管手段、规范监管行为、提高监管的专业化水平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是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基本法”,是构建完整的银行审慎监管法律框架和体系的核心。

此外,银监会根据我国银行监管实际和国际银行监管最佳实践,在《银监法》和《商业银行法》框架下,系统规划、科学设计审慎银行监管的规章和指引。2003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关于调整银行市场准人管理方式和程序的决定》、《金融许可证管理办法》、《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境外金融机构投资人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监测和考核暂行办法》、《客户大额授信统计制度和零售贷款违约情况统计制度》、《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公司治理改革与监管指引》等几十项监管部门规章,涉及银行业监管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另外,还有《商业银行授信尽职工作监管指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办法》、《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正在制定中。在加强金融法规建设方面,今后应重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结合我国实际,并参照国际上对银行业实施管理的法律和各项规定,对我国现有的银行法规进行全面彻底的清理;二是各银行机构系统内制定的带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实行向中国银监会报批制或备案制,以保证有关金融法规要求的协同性、一致性;三是结合当前我国金融业发展的趋势、特点和业务创新的实际,提前出台有关的法规,使新业务从市场准人的那一天就能够规范运作,监管工作有法可依;四是针对金融电子化、网络化和金融犯罪技术含量高、隐蔽化的趋势,制订并完善相应的法规,规范电子金融技术操作的规程;五是加强与国外金融监管当局和国际金融组织在法律方面的沟通与交流,衔接执法标准。

(二)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技术措施

巴塞尔委员会先后于1999年6月和2001年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第一稿)和(第二稿)。新巴塞尔协议全面继承以1988年巴塞尔协议为代表的一系列监管原则,继续延续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以信用风险控制为重点,着手从单一的资本充足约束,转向突出强调银行风险监管从最低资本金的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约束等三个方面的共同约束。新巴塞尔协议的基本原则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进一步拓展了风险范畴。尽管信用风险仍然是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但新协议开始重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破坏力,并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中,分母由原来单纯反映信用风险的加权资产加上了反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

第二,坚持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但风险衡量方式更为灵活。银行资本是银行抵御风险的基础,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提出了银行业最低资本金的要求,协议对银行资本的构成进行了界定,其基本精神要求银行管理者根据银行承受损失的能力确定资本构成,并依其承担风险的程度规定最低资本充足率。

第三,强化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在新资本协议中,委员会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新框架充分肯定了市场具有迫使银行有效而合理分配资金和控制风险的作用。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银行业监管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监管的有效性受外部环境的制约较大、市场准人监管不够规范、审慎性法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强、持续监管力度不够、监管信息的统一性和透明度尚存在问题、监管者权威性不强、跨境监管的能力不足,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决定了我国银行监管体系建设任务的艰巨性。为完善我国的银行监管体系,提高中国银行业监管的有效性,推进银监会各项工作尽快与国际接轨,银监会将通过建立良好的机制,坚持科学的态度,树立坚定的信心,开展扎实的工作,缩减上述差距,并已经着手制定加快中国银行业监管建设,缩小与《巴塞尔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要求差距的中长期行动规划,计划在今后5年内,使中国银行业监管水平基本达到《巴塞尔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提出的各项要求。实现这一目标计划分两步走:第一步,在2006年以前,建立有效银行业监管的重要基础,使各项监管措施有2/3左右达到《巴塞尔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要求;第二步,在2009年以前,各项法规制度及各项监管措施得到有效贯彻实施,基本上全面达到《核心原则》的各项要求。

(三)我国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

(1)规范管理,整合机构,强化高端监控。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必须根据其业务性质、发展战略的不同和市场的变化进行最优设计。要始终将效益、客户和市场放在中心位置上,围绕市场拓展和风险控制的目标建立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对承担风险管理的部门和承担市场职能的部门建立起一致的责任和考核机制。(2)内控措施与经营目标相联系,着力于内控机制的建设,制定合适的经营目标。经营目标用于指导每天的经营活动,而经营活动又要受内控制度的控制。控制目标很显然是为经营服务的,但有时又与经营目标之间相冲突,如一味地强调资产安全性则可能造成经营的低效率,相反,一味强调效率,就要承担资产损失的风险。因而内控措施要考虑到与经营目标相配合,做到控制措施服务于经营目标。其中合适的经营目标是指符合市场和竞争实际的、有可能实现的中长期经营指标和管理指标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和分步计划。(3)建立员工自我约束机制,切实防范“道德”风险。在众多的内控防线中,最软弱的防线也许就是员工的自我控制防线,但从辩证的角度来说,它其实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约束机制。只要每一名员工都能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自己的职责,保证思想到位、认识到位,很多风险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四)我国商业银行外部监管措施

通常认为,银行监管从中央银行分离之后,中央银行就不再具有监管职能。实际上,这是对中央银行职能的一个误解。简而言之,银监会履行的主要是机构监管职能;但是,即使在银行的日常机构监管职能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之后,中央银行依然具有为履行货币政策而进行的货币监管职能。

金融风险管控措施范文5

(一)村镇银行内部伞计体系中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村镇银行的数量以及资产规模、金融覆盖率迅速提升。内部审计作为提升村镇银行发展能力、控制经营和金融活动、强化金融交易规范操作的重要措施却存在很多相对薄弱的环节, 例如,镇银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原则因为缺乏相对规范的审计委员会使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决策、独立监督和独立建议而到一定的限制; 中小型村镇银行将内部审计只作为查错纠弊的手段,没有和金融管理、制度完善、服务提升等全面联系起来,导致其内部审计职能发挥有限; 内部审计的制度化程度低、内部审计环境建设差、与村镇银行各项金融业务全面对接的水平低等。

(二) 信息不对称和监管不全面加大了内部伞计的难度

我国大多数村镇银行无论是公司治理结构、内部审计体系的垂直化管理,还是与银行其他金融业务的独立性、银行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等都存在内部审计有效性较差的弊端,容易产生内审信息不对称、业务连续性不强等问题; 同时由于村镇银行在金融制度发展过程中产权结构不规范、监管权限分配存在一定困难、金融基础相对薄弱等原因, 其外部监管体系的全面性也难以实现,综合以上两种原因,在村镇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和审计风险管理过程中, 信息不对称和监管不全面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大了村镇银行内部审计实施的难度。内部审计是审计环境、审计制度、审计技术、内控体系、监管体系的综合组成,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或者不完善都会降低村镇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成效。

( 三) 村镇银行内部审计的风险性问题

村镇银行是在国家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和鼓励下建立起来的,在业务规模迅速扩张的过程中,村镇银行内部审计制度和内控制度往往与各项金融业务的发展难以形成全面的对接和融合,金融交易违规操作、内部审计制度不规范、内控意识差等问题都提升了村镇银行内部审计的风险性, 对金融业务中风险因素难以进行有效的识别和控制, 使规范、严格、标准的内部审计制度和相关措施流于形式,容易产生金融管理和金融交易活动的违法违规问题。因此,村镇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坚持客观性、完整性、清晰性和建设性原则,村镇银行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体系的不完善使内部审计实施缺乏一定的管理约束、工作评价和有效监督,也容易产生审计失败的风险性问题。

二、做好村镇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内部伞计职能, 提升内部伞计的独立性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职能已经从审计监督向审计咨询和审计管理转变, 因此村镇银行在扩展金融业务、加强金融活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审计职能的有效转变以及提升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第一,要加强内部审计的制度性建设,推动内部审计活动与村镇银行金融业务全面对接, 使内部审计职能向事前监督和实时监督进行转变。第二,要充分挖掘内部审计在查错纠弊、提升管理咨询水平、解决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强村镇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等方面的作用。第三,要增强村镇银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建立专门的内部审计委员会,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决策和独立建议。

(二) 内部伞计工作要重视风险导向, 控制伞计风险

加强村镇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风险导向、有效控制审计实施风险是提升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加强内审风险管理、完善内控制度的有效措施。村镇银行内部审计风险因素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控制体系的不完善、对审计环境建设不重视以及银行治理结构的不规范等。第一,要规范村镇银行的治理结构,强化村镇银行的外部监督和内部治理,明确监督的责任范围;第二, 要形成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增强不同金融业务流程的规范性和不同职能部门间的约束力;第三,在内部审计实施前要明确风险规避和风险防范的目标,形成对内部审计实施的支撑。

(三)建立有效的内部伞计标准和业务标准

内部审计标准是村镇银行内部审计制度的重要补充,也是提升审计工作规范性和有效性的前提条件。第一,要明确村镇银行的内审职能定位和功能定位,明确业务标准的基本依据。第二,要从内部审计的各个工作流程和工作环节人手,充分结合银行各项业务规范对内部审计标准进行细化和明确。如: 定额、业务计划等。

金融风险管控措施范文6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建立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然而中国加入WTO后,混业经营的国外金融控股公司纷纷涌入中国,并利用自己的经营特点逃避监管;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受到了严重挑战。对此,中国应采取健全监管法律体制、加强监管部门合作、建立风险评估机制等措施完善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

金融监管体制是指一国对其境内的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各种机制的总和。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确立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金融监管体制剐建立不久,中国就按照加入WTO时的承诺,于2006年底全面开放了金融业服务市场。此后外国金融机构纷纷涌入中国。面对实力雄厚的外国金融控股公司对中国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体制的冲击,中国意识到必须对金融监管思路进行调整。此后中国开始有步骤地放宽对本国企业混业经营的限制。禁令一开,中国的金融公司便加快了获取混业经营的资格。目前,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光大银行等大型银行在过去几年都纷纷涉及保险、证券等行业或建成金融控股公司。中国境内的金融控股公司大批崛起,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成了当前我国金融监管的新课题。

一、金融控股公司的特点及对中国监管体制的挑战

任何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都有其自身的风险,金融控股公司也不例外。但与传统的公司相比,金融控股公司又有其本身特有的风险。资本不充足所带来的风险。为了实现资金使用效率的最大化,金融集团可能会在母子公司间使用同一笔资本。这可能意味着集团”净”的或”合并”的偿付能力远低于集团成员”名义”偿付能力之和。交叉持股和公司间的相互投资是导致资本重复计算的重要原因。例如当控股公司参股子公司时,该资本就在母公司和子公司两个层面上被重复计算。这一做法使得集团资本的总额虚增,同一笔资金被用来抵御多家公司的风险。其最终的后果是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降低了。

金融机构问关联交易风险。随着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建立,金融机构之间以及与股东之间的关联交易逐步增多,并且关联交易的形式极为复杂。复杂的关联交易使得集团内各子公司的经营状况相互影响,这就增大了金融控股公司的内幕交易和利益冲突的风险。集团内的关联交易包括资金和商品的相互划拨、相互担保、抵押以及为了避税和逃避监管而相互转移利润。在金融控股公司内部,有些子公司之间利益在本质上是相互冲突的,如果银行把资金用于自己控股公司的证券交易,追求股票的高额利润,则违背了银行投资者的”安全性”意愿。

金融控股公司内部的风险传递。在当前国内金融控股公司这种组织体制下,若一个子公司出现经营或财务问题,极容易殃及控股公司内其他子公司,产生风险传递。风险传递的途径有两条:一是有形的风险传递。一方面是前已述及的通过金融控股公司内部日常关联交易:另一方面是通过破产救助。金融控股公司管理者或者有资金往来关系的成员对面临破产危机的成员进行救助,从而影响到金融控股公司内部其他成员资金的清偿力、流动性或盈利性。二是无形的风险传递。金融控股公司内部某一部门出现问题,将损害整个金融控股公司的形象、声誉和信用等级。风险传递的最终后果是金融控股公司总体偿付能力和稳定性的下降。

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近年来新出现的市场主体,监管机构缺乏对其相应的对策。再加上它所特有的金融风险,金融控股公司对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提出了挑战。

(一)立法不完善,存在监管盲区。

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主要是机构监管,金融立法也是按机构分别立法。虽然我国制订并出台了一些专门针对金融综合经营的法规制度,如《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等,但我国尚未出台金融控股公司的相关立法,对金融控股公司也没有明确的司法解释,使金融控股公司的产生、发展与监管都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风险。

(二)监管机构对金融控股各子公司监管效率低下。

在实践方面,现存的分业监管体制中各监管机构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各子公司分别进行监管。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对其下属的各子公司具有控制权,因而金融控股公司可以在不同的子公司之间转移资金、利润等来应对各个监管机构的监管。最终导致监管机构对各子公司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管和做出准确的评价。

(三)监管机构各自独立监管,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整体风险缺乏认识和评价。.

2003年3月,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国银监会,标志着我国形成了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分工明确的分业监管体制。这三个监管机构在地位上平等,都直属于国务院。地位上的平等关系决定了它们之间难以协调、沟通、实行信息共享。各监管机构通过监督、审查活动,获取的是金融控股公司各子公司的经营状况,并未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整体经营状况和风险做出评估。.

(四)现存的分业监管体制对外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效率较低。

2006年年底我国金融业全面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享受国民待遇,其在我国开展业务将不再受地域、币种和业务对象的限制。实际上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外资金融控股公司就纷纷进入我国,外资金融控股公司已经成为我国金融领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而外资金融机构大多资金实力雄厚,实行混业经营,如果我国不对现行的分业监管体制进行完善,则难以对外资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管。

二完善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法律措施

总的来说,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己基本建立并巩固,在监管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面对新问题时,它应当积极地应对并完善自己。就当前阶段来说,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是我国监管体制所遇到的最新挑战。在借鉴国外先进金融经验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如下应对金融控股公司挑战的完善措施:

一制定监管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并出台相关的实施细则。从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的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通过制定法律才能划清金融监管机构间的职权界限,才能确立清晰的责任范围,才能使它们各司其职并密切配合。同时,也只有制定法律,才能为金融监管机关的行政行为提供法律依据,才符合依法行政的治国理念。

二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对金融控股公司层面的监管,包括市场准入、资本充足率、风险评估、信息披露等。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金融监管的最初执行者,在监管体制尚未完备时就曾对三个金融行业实行过监管,可以说具有监管包罗万象的金融控股公司的经验;而刚成立的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却不具备这种资历。中国人民银行可以负责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总部进行监管,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依旧根据分业监管的原则对其下属子公司实旋专业化监管。这样既能够保证现行的分业监管体制发挥作用,保证对其各子公司实施有效的分业监管,又能够确保对金融控股公司总部的监管,对总部的合并报表以及各子公司之问的关联交易和资金流动状况实施重点监管。

三,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加强三大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集团下属子公司监管的合作。在分业监管体制下,三个监管部门按其职权范围对金融控股集团下属子公司进行监管,这样对金融控股集团的信息就难免出现以偏概全的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应采取措施加强三大部门间关于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协作。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灵活的方式:一是监管部门之间签署谅解备忘录,对在法律中难以细化的协调、合作事宜,做出明确的规定;二是建立工作沟通制度,监管部门应通过一定的载体和形式加强相互问的联系、协作,沟通金融监管相关工作和监管信息,商定具体工作合作事宜,分析金融数据信息和金融控股公司经营风险状况,研究化解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的建议和对策,共同提高监管效率和风险防范预警水平;三是加强金融控股公司监管信息的共享和合作。监管部门之间应当相互促进信息交流,建立统计资料定期交流制度,将有关金融统计资料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交流,建立信息查询、通报体制。

金融风险管控措施范文7

一、 银行内部控制概述

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一词最早产生在20世纪40年代早期,是由美国著名的审计学家蒙哥马利(Robert H. Montgomery)在其《蒙氏审计学》一书中提出的,而后内部控制逐步被重视,人们认识到内部控制是一种很好的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有效防范风险的措施。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第一次对“内部控制”作出权威性的定义:“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涉及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这些方法和措施都用于保护企业的财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企业坚持执行既定的管理方针。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金融机构的一种自律行为,是商业银行为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风险, 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是规范商业银行经营行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关键,也是衡量商业银行经营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鉴于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核心地位,为了防范银行风险,各国金融监管部门无不重视银行的监管工作,出台众多的法律法规,构成严密的金融监管网络,但金融危机仍然时有发生,银行丑闻不断被揭露。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银行业相续出现国际商业信贷银行、巴林银行、大和银行等一系列银行危机,据事后分析发现内部控制的缺位、不到位、越位是导致风险发生并蔓延的主要原因。弱的或者没有效率的内控机制导致大多数银行亏损,并致使世界范围内其他银行经营失败。这些案例表明,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银行可以在损失发生之前发现或者阻止损失。因此,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是银行管理活动的关键,也是银行安全和稳健运行的基础。我国商业银行更应当注重自身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认识到内部控制建设在银行经营和管理中的重要性,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及时地发现并处理存在的问题,以一种安全、审慎而可控的行为方式确保银行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

二、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内容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组织结构,如职责的界定、贷款审批的权限分离和决策程序等;二是会计规则,如对帐、控制单、定期试算等;三是"双人原则",如不同职责的分离、交叉核对、资产双重控制和双人签字等;四是对资产和投资的实物控制。这类控制措施必须要通过内部审计职能在机构内部独立地进行评价控制,以确保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序、有效性和效率。另外商业银行要认真遵守各种银行和非银行的法律法规,必须制定出确保遵守上述法律和法规的政策和程序。从而才可以使内部控制有审查、有监督、有效果。从管理内容可以看出,其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内部控制的目标是要通过各种控制活动来使银行风险得到有效控制,资金运作得到安全保证,以确保银行的安全;其次内部控制必须有利于银行效率的提高,必须有利于资金流、信息流的畅通,只就控制谈控制,不讲效率不是内部控制的真正目标;再次内部控制必须有利于银行增加效益,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本身就是一种提高效益的手段,使商业银行按照既定目标运行也是实现其效益的过程。

三、 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

美国金融危机,带来了严重的“蝴蝶效应”,全球主要金融市场为之震荡。这场危机虽然目前对我国影响不大,但其展现出的现代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程度、深度和波及范围大大超出了我们对传统金融风险的认知,对既有的金融风险管理和监管模式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极具启示意义。

(一) 树立风险防范意识、科学看待金融创新

金融机构在创新过程中,面对风险多样化、复杂化趋势,必须确立风险管理意识和观念。不应因金融创新在防范和控制风险取得一时成效,而忽视其未来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因为有些创新可能只是延缓了当前的风险,却在未来聚集了风险,这是风险累积性的一个重要特征。早在美次贷危机爆发前相当长一段时间,一些金融机构就发现了问题,但由于利益驱动,没有采取措施,关键还是风险防范和管理意识不够。要培养员工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在日常的监控中及时发现并避免风险。在规划创新体系时要遵循谨慎性原则,回避决策风险;在创新产品的营销中,应遵循分散风险原则,扩大经营范围,实行多元化经营,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在创新实施过程中,要遵循规避风险原则,通过风险度分析,避免从事高风险业务;在创新工具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市场和政策因素,避免因市场定位不准或政策阻力产生工具风险;可行性论证中要有风险分析的内容,创新项目实施前要配套出台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管理中切实加强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并通过宣传教育,让员工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使防范风险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

(二)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营造和谐的控制环境

最近在全面推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综合改革的同时,国务院批准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强调通过改革使两家银行建立起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并进一步加强外部监管。国家还为两家银行注资450亿美元,并要求进行财务重组,确保国家注入资金的保值增值。这是我国金融和经济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按这次改革的部门分工,银监会承担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职责。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提出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十个方面内容: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制定清晰明确的发展战略,包括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研究核心竞争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制定与发展相适应的客户战略、业务增长战略、地域发展战略和持续增长战略;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和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优化组织结构体系;建立市场化、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审慎的会计、财务制度和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信息科技建设;发挥中介机构的专业优势,稳步推进商业银行重组上市进程;加强人员培训和公共关系宣传,确保改革工作顺利进行。这些改革内容同样适用于其他商业银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改革。

(三) 加强银行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完善监督手段

内部稽核制度是银行机构内控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对控制的再控制。从历史上看,造成银行破产和亏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银行内部审计稽查监管失效,例如英国老牌巴林银行的破产案,日本大和银行炒作美国债券失控亏损案等等。内部审计力量薄弱,是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屡屡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为了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完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和加强银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充分结合。因此,首先内部稽核部门要行使综合性的内部监督职责,实行对一级法人负责,以保证其独立地履行监督检查职能。第二,不断充实稽查人员,努力提高稽查人员素质。必须安排熟悉金融法规和流程,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人员从事稽查工作,并保证对其实施继续教育和培训。第三,建立稽查处罚制度和稽核检查制度,督促内部各项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第四,内部稽查部门和人员要认真履行其职责,认真及时地反映情况,对隐瞒不报、上报虚假情况和监督检查不力,造成重大案件和出现金融风险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四) 提高人员素质,确保内部控制的落实

金融风险管控措施范文8

关键词:企业;金融投资;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一、我国金融投资现状

我国金融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因而,我国金融投资市场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金融投资是一种基于实物投资的新型投资模式。金融投资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另外,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金融投资表现出 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金融业还存在诸多不足,如金融工具较为落后,金融证券管理不够规范,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存在漏洞等,以上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该种局面的成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在我国,无论是商品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均不够成熟,未能给金融投资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2)我国的金融投资体系还存在缺陷,离完善还有一定的距离。这一点是主要原因。

所以,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不断完善金融投资体系,便成了我国金融业的当务之急,值得相关从业者不断研究和分析[1]。

二、企业金融投资风险

1.证券投资的风险

不管是哪一种投资都伴有风险的存在。在证券投资过程中,企业一旦发生决策失误或者盲目投资的行为,则有可能导致实际回报率远远低于预想的问题,如此一来,企业资产便会遭受损失。在面对证券投资风险,企业金融决策者往往会承受相当大的心理压力,进而做出错误的抉择,另外,证券交易价格的下跌将会造成企业收益的下降,甚至本金的亏损。当证券价格处于上下浮动状态时,将会导致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企业发现证券价格在上涨,便立刻加大投资,却没有对交易市场价格变化进行深入的研究。该种投资行为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是不可取的[2]。

2.基金投资风险

目前,我国企业大多选择基金投资这种金融投资方式。在基金投资中,小额资金先会汇集到专家处,再由专家根据市场行情进行投资。整个基金投资是由多个投资方共同出资组成的,因而安全系数较高,但投资风险还是客观存在的,如:企业通过多种渠道汇集了大量资金之后,却没有为其配备专业的投资专家,给接下来的基金投资埋下了隐患;部分企业将基金投资视作一种储备自身资产的行为,在购买时不太关注基金种类,过分追逐高收益、高回报,去购买那些高风险基金产品,如此一来,大大增加了企业的基金投资风险。

3.衍生金融资产投资风险

对于金融投资而言,衍生金融资产投资是近些年才出现的一种新型投资方式,对传统企业金融投资管理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在风险方面,该种投资模式高于证券投资和基金投资。该种投资模式将会占用企业大量现金资产,将会给企业的现金流转造成一定的压力。企业选择该种投资模式时,将会造成自身资产价值的波动,另外,还会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难度,如:期权债券投资,如果操作得当,将会为企业带来十分可观的投资收益,如果操作不当,轻则投资收益大幅缩水,重则导致本金亏损[3]。

在进行衍生金融资产投资时,企业将会面临各种风险,主要包括:(1)价格风险;(2)投资中反被控制风险;(3)金融市场规则交易风险。总而言之,企业在选择该种投资模式时,应尽量谨慎,如若不然,将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企业在金融投资过程中规避风险的措施

在企业中,负责金融投资管理的相关人员,应该对各种金融投资风险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规避风险,一方面将风险的发生几率降至最低,另一方面将风险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从而帮助企业获得最为理想的投资收益。由经济学原理可知,投资风险和投资收益之间存在明显的正比例关系,换而言之,一分风险一分收益。企业应结合内外部情况做出最合理的金融投资选择。

1.制定针对性的风险应对方案

在金融投资中,不同类型的金融投资将会带来不一样的风险,所以,企业应制定针对性的风险应对方案,即采取适宜的防范措施。通常情况下,投资主体可以利用如下方式来有效规避风险:(1)风险保留。该种方式相对经济,由投资主体自己支付资金;(2)风险转移;(3)风险消除。该种方式操作起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指的是利用相关预测分析技术以帮助预期收益的达成。如果实际投资收益不理想,则需要采取相关措施将风险化解;(4)损失控制。损失控制指的是,当金融投资风险发生时,应用相关措施将损失降至最低程度。损失控制计划或者措施最好事前制定[4]。

2.建立健全金融投资风险预防管理制度

在整个金融投资过程中(由可行性分析到最终决策),将风险列为重点管控对象,尤其要注意财务风险的控制。应建立健全金融投资风险预防管理制度,并将其有机地融入到整个金融投资流程中去。只有如此,才能有效提高风险防范效果,从根本上降低风险的发生几率。如果在某个金融投资决策确立后才展开风险评估,那么风险管理人员往往难以作出全面而科学的风险评估,因为他无法对整个金融投资过程进行透彻的了解,如此一来,提高了金融投资风险的发生几率。

3.将多元化思维有机融入金融投资中

多元化投资模式自诞生之后,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因为,它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多元化投资指的是,投资主体结合市场及自身情况后,选择多种金融投资模式展开搭配投资,以实现分散风险的目的。该种模式在降低金融投资风险方面的确有一定的作用[5]。

四、结语

在金融投资中,风险和收益如同一对孪生兄弟,只要是投资必然会有风险的存在。所以,企业在进行金融投资时,一方面要做好前期风险预测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后期风险控制工作,只有如此,才能有效规避风险、降低损失,以实现投资资金的高效使用以及投资主体收益的有效保障,最终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洋.浅析企业金融投资风险的评估[J].商业时代,2011(13).

[2]殷浩.金融投资风险评价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9).

[3]彭明.中国企业国际金融投资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金融,2010(03).

金融风险管控措施范文9

关键词: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控制

1引言

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企业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当前我国的企业的规模逐渐扩大,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金融会计工作是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企业工作之一,良好的金融会计工作是可以让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提升的。但是与此同时金融会计工作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经济风险。因此,企业的会计部门应当要重视企业的金融会计工作中的风险防范措施,要让企业的发展得到保障,从而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去。

2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和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金融会计工作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企业的金融会计工作是可以让企业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现今的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是比较的险恶的市场环境,一旦出现金融会计风险就会让企业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从而使企业的发展陷入危险的境地。因此现今我国的企业的领导部门就应当要重视企业金融会计工作中的风险防范和控制工作,要让企业在平稳的轨道上发展,从而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企业金融会计风险发生的原因分析

3.1企业对于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和控制工作不够的重视

现今的社会企业的领导部门在进行企业决策的过程中并没有将决策的重点放在企业的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和控制工作中。他们所推行的决策的目的是为了缩减企业的经营成本,拉动企业的经济效益。这种决策方式虽然能够短时间内让企业得到发展,但是这个经营方式是存在着一定的漏洞的。由于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和控制工作的漠视。企业的金融会计的功能并没有全部地发挥出来,其监督和审计的功能没有引起重视。

3.2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

现今多数企业的管理制度并不是非常的健全,这就导致了企业的金融会计工作没有科学的指导。由于缺乏指导企业的金融会计工作中的风险自然就会提升,金融风险的提升就会使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缺乏保障,企业的发展势头就会减缓。除此之外,由于企业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企业的金融会计在财务这一方面存在着职务分离的现象,这也是不利与企业经纪效益的提升的。因此,当前的社会企业就应当要重视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

3.3企业的会计人员缺乏风险防控意识

企业的会计人员是促进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防控措施落实的一线工作者,因此现今的企业中从事金融财务会计工作的工作人员应当要拥有良好的风险防控意识。然而现今许多的企业的金融会计工作人员是没有较高的风险防范意识的,他们的财务会计工作是不完善的。除此之外,许多的企业的金融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并不强,他们在金融会计工作的过程中并没有重视资本结构、投资报酬等问题,这也是导致企业发展过程中风险诞生的因素之一。

4企业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工作分析

4.1企业应当要重视自身的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控制工作

现今的社会企业的领导部门应当要意识到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的财务工作的工作内容逐渐增多。因此,企业的领导部门就应当要重视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工作,要将企业的金融会计工作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实际金融会计工作过程中,企业的金融会计工作者要认真地考虑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要将金融会计工作与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相互的结合。除此之外,企业的金融会计工作部门在进行财务工作的时候要做到依法行事,从而降低风险,维护企业稳定发展。

4.2建立健全的企业金融会计管理制度

对于企业的金融会计工作来说,良好的金融会计管理制度是相当的重要的。企业想要降低金融会计工作中的风险就一定投入精力和物力去建立起一个完善的金融会计管理制度。在实际的管理制度建立的过程中,首先企业的管理部门应当要结合企业发展的情况,建立起契合企业发展的会计管理体系,与此同时化应当与时俱进的作用会计管理体系的完善工作。其次,要建立一个内部监督制度,要充分地发挥出金融会计工作的监督职能,减少企业坏账和烂账的概率,从而降低风险。

4.3加强会计人员的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

企业的金融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是保障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防控工作落实的重要因素。因此,现今的社会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就应当要重视起企业的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风险意识的提升。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企业可以建立一个完善的培训体系,要对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要让他们拥有良好的财务会计工作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从而提高企业金融财务会计工作的工作质量。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企业想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去,就一定要重视自身的金融会计风险防控工作的落实。然而现今许多的社会企业的领导部门并没有意识到风险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因此企业的领导部门就应当投入精力和物力去建立起健全的金融会计工作制度,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风险防控意识,从而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巍.浅议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J].现代经济信息,2015(2).

[2]李焕.基于企业金融会计中的风险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30).

[3]王琦.略论当前企业的金融风险问题及预防措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30).

[4]史辰琢.企业金融会计风险原因的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商贸,2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