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集锦9篇

时间:2023-09-19 18:52:03

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

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定位 对策探索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近十年来高校不断扩大招生,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随之而来的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在逐年递增,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要想找到一份理想合适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现已成为国家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但纵观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毕业生自身因素的影响最大,出现较多的问题是大学生自我认识不足,就业定位不准。大学生就业定位是否准确,缺乏自我认识和职业规划。解决好大学生就业就得引导大学生如何把握好自己的就业定位。通过了解就业定位的内涵与作用,大学生能够对自己日后的就业进行准确把握,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大学生就业定位的内涵

大学生就业定位是指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用人需求,对个人就业地域、单位、岗位、薪资、职业发展方向进行规划。大学生就业定位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大学生就业定位应与个人自身特点相结合。大学生在进行自我定位时要充分考虑个人的兴趣、性格、气质、能力、职业价值观等个人特征。二是大学生就业定位应与社会用人需求相结合。大学生就业定位属于社会活动,受到社会的制约,它不单体现学生的个人需求,还体现社会需求,任何脱离社会需求的就业选择都是不现实的。为此,大学生就业定位应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同时体现个人愿望。

二、大学生就业定位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我认识不足。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是自我调节的心理学基础。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目前高校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很多大学生对自我认识还存在一定局限性,有时甚至会陷入迷惘状态。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自己的能力缺乏正确认识,在大学期间没有很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直到毕业那年才恍然发现自己得找工作了。在这种状态下就业的毕业生对自我没有一个清晰认识,更没有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微弱的就业竞争力就能将他们挫败。大学生自我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低估自我和高估自我两个方面。低估自我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过弱,缺乏主见,容易产生从众心理甚至自卑心理。例如,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兴趣、性格、气质、能力等认识不足,过低估量自己的优势,低估自己的价值,感到事事不如人,信心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不敢努力主动追求自己美好的将来,导致碌碌无为过一生。在一份关于大学生择业问题的调查中发现55%的毕业生择业信心不足,原因就是他们认为自身专业不好、相貌平平、没有很好的社会关系、家庭比较困难,等等。而高估自我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过强,对自己能力做出过高判断,总是认为自己的条件比很多人要好,自己应该能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但是事与愿违时就容易导致自暴自弃。

2.大学生对社会用人需求不明确。

大学生自主就业的过程也是用人单位择才的过程,双方是相辅相成的。大学生就业需要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明确社会的用人需求,真正做到知己知彼。但是,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前景和社会用人需求不关注,受中学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思维影响严重,认为只要学到知识,就业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等到快毕业时才匆忙了解就业市场、社会用人需求,只能仓促就业。这种大学生就业定位与社会用人需求要求不匹配的现象,导致毕业生找不到如意的工作,用人单位找不到符合用工需求的人才,也是导致毕业生供大于求现象的原因之一。

3.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目前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期望值过高的现象,他们对就业单位的性质、就业单位提供的待遇、就业的区域、专业对口等都有过高要求。毕业生的期望值以自我为中心,就业定位过高,就业观念不切实际。与过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追求相比,当代很多毕业生存在虚荣和攀比心理,认为职业有高低贵贱的区分,一味追求到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外资公司工作就业,而不愿到私有制经济单位就业;一味追求用人单位的工资待遇要高;盲目追求到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大中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就业,不愿到郊区、基层和西部就业;盲目追求专业对口,非本专业的工作不干等“高不成低不就”现象。造成大城市的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无业可就”与“人才济济”,郊区、基层和西部地区“有业不就”与“无才可用”,以及“有业不就”盲目追求高薪酬、专业对口的局面,从而导致毕业生与合适的岗位擦肩而过,不利于其长远发展。

4.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定位指导不够到位。

目前很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仍沿用传统模式。很多高校只在大学生毕业那年给他们上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单一,教程过于模式化。由于就业指导中心人员紧缺而由辅导员兼任指导教师,他们没有专业的就业指导能力,对培养大学生正确就业观念和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就业定位指导不到位。同时很多高校就业指导网页板块内容较少,一般由就业政策宣传、就业指南和招聘信息三个模块组成,就业政策宣传、就业指南模块的内容很少,或者内容陈旧不能及时更新。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定位问题重视度不够,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准备工作,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成功率。

三、大学生就业定位问题的对策探索

1.健全大学生自我认识机构体系,引导大学生自我定位的调适。

自我认识是实现大学生正确就业定位的基础,很多高校的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测是由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负责的。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很多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形同虛设,在校生不知道本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地址,并不敢或不愿到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心理咨询中心并不是专门针对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人做咨询,心理咨询中心还承载引导大学生调适自我定位的责任。积极营造大学生调适自我定位活动的氛围,让大学生感受环境氛围的影响,使自我定位活动由被动转向主动。首先,高校应纠正心理咨询中心在大学生传统思想里的错误观念并积极宣传自我认识的重要性。安排心理咨询课程,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心理咨询活动,使大学生认真开展自我定位活动,知道自己的起点和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自我定位。其次,高校应配备专业素质过硬的心理咨询师,尤其是心理咨询领域专业背景较强、学生工作经验较丰富的专职心理咨询师。同时,心理咨询师还可定期给大学生做自我认识的培训或讲座。再次,高校应充分借助测评工具,引导大学生调适自我定位。目前很多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自我认知不足、职业目标不明晰、社会认识不全面等情况。因此,自我认识测评、职业兴趣测评、职业规划测评等工具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判断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从而帮助大学生准确就业定位。

2.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正确就业定位。

大学生在调适自我定位过程中,还应让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从新生到校报到当天就开始,并贯穿他们整个大学的学习时期。在大一阶段,重点引导新生进行自我认识分析,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和职业性质,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在大二阶段,重点引导大学生认清专业发展与职业发展的关系,设计职业生涯。在大三阶段,重点引导大学生提升职业修养,认清就业形势,深入社会,根据社会用人需求调整自己的目标,进行就业定位。在大四阶段,重点引导大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树立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加强就业技能,促进其正确就业。同时,高校应强化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就业招聘信息制度,组织专场招聘会,搭建就业平台,将就业技能辅导与个别就业指导相结合,提供就业协议签订指导服务,开展创业教育,全方位、全过程关心毕业生的就业与角色转换。

3.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引导大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在选择录用与使用培养毕业生的过程中,必然以毕业生能否适应岗位工作的要求发挥应有作用,给单位带来实际效益。毕业生就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他们认清就业形势,及时转变就业观念,理清就业思路,拓宽就业视野,正确就业定位,以自己的实际能力赢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同时,大学生要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以主动的心态面对就业。大学生要牢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勇敢面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挫折,不断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客观冷静地分析就业信息,结合个人的专长和兴趣爱好,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着力提升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自身人格修养、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自信心。及时抓住机遇,选择最适合自己又有可能获得成功的就业机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使自己尽快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同时,高校还应引导大学生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对自身实际和未来发展有客观准确的分析和定位,降低就业期望值,从平凡的岗位做起,到基层、中西部地区工作,助力基层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四、结语

大学生就业定位问题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突出问题。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大学生安身立命之基。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定位,帮助大学生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不断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

参考文献:

[1]张菊红.大学生自我概念、人格特质与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2):1899-1902.

[2]冯克明.论大学生就业定位[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7(8):24-26.

[3]文婷婷,唐凌.“以人为本”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研究[J].科技创业,2013,3:117-118.

[4]严碧峰,王斐.大学生就业正确定位的思考[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6(4):67-68.

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范文2

冯艳丹(1984-),女,河源市高级技工学校心理学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广东 河源/517000)摘要:通过对900名河源地区的“90后”中职生进行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发现他们对就业认识存在偏差、就业期待值偏高、就业焦虑心理和自卑心理较严重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实施每周一报,每月一课,每期一赛,天天技能,性别特色教育,文理区别教育六大方面的措施。

关键词:“90后”中职生;就业认识;就业期待,就业心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7-0171-03第一批 “90后”中职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他们面对就业有着怎样的心态呢?对就业认识、就业期待、就业心理有着怎样的问题?河源地区学校对“90后”中职生的就业指导有何效果?为深入了解这些问题,对河源地区三所中职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

一、调查对象、方法和内容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方式,对河源市高级技工学校、河源市电大、河源市理工学校的“90后”中职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中职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见表1)。

表1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学校名称有效受测

人数所占比率男生女生文科理科河源市高级技工学校28734%148139106181河源市电大28333.5%136146139144河源市理工学校27432.5%13014534240合计844100%414430279565

采用的是自行编制的《“90后”中职生就业心态调查问卷》,发放问卷900份,有效回收844份,有效回收率为93.7%。调查的内容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就业认识、就业期待和就业心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就业认识方面

(1)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清,处于迷茫和混乱期。在“认为现在的就业形势如何”这一问题的调查中,45.5%的“90后”中职生认为形势严峻,就业难;16.4%的“90后”中职生表示不了解现在的就业形势。在被问及为何不主动去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时,“90后”中职生一方面表示了解信息的渠道和方式较少,依赖于学校或教师给予帮助;一方面表示对媒体报道关于“技工荒”、“技校生就业好”等新闻持观望态度。

(2)对社会、企业认识不够,成为影响“90后”中职生就业有困难的首要因素。在“你觉得就业过程中最让你头疼的因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调查中,56.2%的“90后”中职生认为是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53.8%的“90后”中职生认为是对社会缺乏了解,71.5%的“90后”中职生认为是对企业招聘流程和基本要求缺乏了解。在访谈中,了解到部分“90后”中职生没有到企业进行中段实习的经历,也就缺乏对企业相关信息的了解。同时,部分“90后”中职生表示书本上的知识倾向于大型企业,但真正就业时,录用“90后”中职生的基本是民营企业、小型企业,对于这些没有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的单位,“90后”中职生感到缺乏安全感。

(3)单纯依赖某一求职渠道,保留较象牙塔的思维方式。在“你会选择哪种途径求职”这一问题的调查中,81.3%的“90后”中职生希望通过学校现场招聘会择业,73.7%的“90后”中职生希望通过亲友介绍工作,而上网、报刊等途径则少有“90后”中职生选择。在问及原因时,几乎所有“90后”中职生都表示现场招聘会中的企业信任度高于网络求职,亲友介绍工作而就业的成功率高于其他途径,且具有可靠性。

2.就业期待方面

(1)对薪金的期待值普遍偏高,但能适当调整。在对工资要求这一问题的调查中,34%的“90后”中职生选择1801~2000左右,29.3%的“90后”中职生选择2501~2500左右,21.3%的“90后”中职生选择2501~3000左右。就目前实际就业市场来看,大部分的用人单位给出的月薪为1000~1500元(包括加班),因此“90后”中职生对薪金的期待值偏高,但在访谈中了解到,大多数“90后”中职生之所以对薪金的要求1800以上,是考虑到食宿问题,目前月消费都已达到800~1000元不等,若月薪太低,无法独立生活。

(2)就业地区具有明显倾向性,河源、深圳成为首选。34.5%的“90后”中职生选择河源就业,36.4%的“90后”中职生选择深圳。选择这两个地区就业的主要原因是有比较多的发展机会,离家较近。

・就业指导・河源地区“90后”中职生就业心态调查分析3.就业心理方面

(1)对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不清晰,要么只盯着自己所了解的就业方向的死板派,要么就是“墙头草两边倒”的迷糊派。在“你会选择与自己专业对口的职业吗?”这一问题的调查中,52.8%的“90后”中职生表示会,40.9%的“90后”中职生表示现在还不确定。在被问及不确定的原因时,一部分“90后”中职生表示已经毕业的学长们,也不一定从事与自己专业对口的职业;一部分“90后”中职生表示读中职只是为了多几年校园生活的经历,并非一定要学专业技能;一部分“90后”中职生表示目前还没弄清楚自己所学专业能从事什么职业,担忧在校所学的专业技能不能直接用于企业实践。

(2)就业前夕,焦虑心理成主要心理问题,自卑心理开始作祟。在“对于就业,你觉得存在哪些心理障碍”这一问题的调查中,46.1%的“90后”中职生表示有焦虑心理,30.6%的“90后”中职生表示面对就业有较强的自卑心理。在访谈中了解到,来自农村的“90后”中职生对自己的将来表示十分焦虑,自己努力学习技能两年,是否能从事体面的工作,能赚钱帮补家庭等。在问卷调查中,60.4%的“90后”中职生表示“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是自己初次就业失败的主要因素。在访谈中了解到,“90后”中职生表示感觉在学校所学技能只是皮毛,出去工作不一定能用上,因此给自己初次就业归因于自身的实际技能与经验,换言之,对自己的能力认识不清晰,缺乏信心。

4.男生与女生在就业心理上的差异性显著检验

通过spss15.0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男生与女生在就业形势的认识、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方面、薪金期待方面、焦虑心理、自卑心理方面上进行差异性显著检验(见表2)。除就业形势的认识没有差异性外,其余方面,男生与女生之间有很明显的差异性。说明中职生在角色认识有着很强烈的社会味道,即男生应多为家庭肩负更多的责任,女生则不需兼顾那么多。在访谈中发现,女生在表述自己对就业的认识和期待时,有着很强烈的焦虑和自卑,认为社会很多行业不招聘女性,深表担忧。

表2性别在就业形势等的差异性显著T检验

变量dfMsF就业形势8420.0760.638认为自己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8420.0570.014**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8420.0340.007**薪金期待8420.0680.000***焦虑心理8420.0340.000***自卑心理8420.0270.046*说明:n=843,*p

5.文科生与理科生在就业心理上的差异性显著检验

通过spss15.0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文科生(指幼师、文秘、会计等专业的学生)与理科生(指模具、数控、汽修、电子、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形势的认识、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方面、薪金期待方面、焦虑心理、自卑心理方面上进行差异性显著检验(见表3)。除在薪金期待上存在明显差异外,其余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说明不同专业的中职生在面对薪金上,有一定的认识,不会盲目追求高工资。

表3文科生与理科生在就业形势等的差异性显著T检验

变量dfMsF就业形势8420.0810.356认为自己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8420.0610.101(续表3)变量dfMsF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8420.0360.919薪金期待8420.0710.000***焦虑心理8420.0360.069自卑心理8420.0290.285说明:n=843,**p

三、结论

总体来看,“90后”中职生在就业认识上缺乏对社会、企业的正确认识,对就业形势了解程度不够,在就业期待上存在某些偏差,就业心理问题主要存在焦虑心理、自卑心理。男生、女生在就业心态的部分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来调节就业时的性别问题。文科生、理科生除了对薪金期待上有明显的差异,其余方面基本不存在差异。

四、建议与对策

1.每周一报,洞察就业形势

调查显示,“90后”中职生缺乏对社会、企业的正确认识,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不是很清楚,因此建议学校就业部门,每周给学生发放一份剪报,专门针对本省、当地中职生就业形势,企业文化等知识。

2.每月一课,指导就业技巧

调查发现,“90后”中职生在就业前存在对自己认识不够,存在焦虑心理、自卑心理等心理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平时没有做好就业的各方面准备,单纯靠最后一个学期的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建议学校有计划地安排中职生从入学到毕业期间的就业辅导课,可由专业职业指导师或心理咨询师担任主讲,针对面试技巧、如何做简历、就业观、如何认识自己的心理特点、认识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将来可能达到的状态、认识自己的身心特点、学识能力等与未来职业需要之间的差距等一系列问题的就业讲座。

3.每期一赛,直击职业现场

如果只有理论知识的补充,是不能让中职生很好地面对就业的,只有让学生在模拟的职场活动中去体验,才能增强自信心,加大对就业的认识。建议学校每一个学期都开展如职业生涯设计比赛、职业礼仪比赛、模拟面试、职业面面观等活动,以提高中职生对就业的认识、准备。

4.天天技能,加强专业认识

在调查中发现,中职生认为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是自己面对就业时的最大难题。因此,建议学校在专业设置上,每天都能让学生练习技能,以让其加强对专业的认识。当然,除此以外,还需专业课教师从新生入学时,就对专业设置课程、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就业前景等进行教育,以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为就业奠定技术基础。

5.角色领悟,抛开性别歧视

通过差异显著性检验,发现男生、女生在薪金期待方面、焦虑心理、自卑心理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普遍的就业指导措施下,还需进行性别的特色教育,即让中职生正确地进行角色领悟,一方面根据社会对男性、女性的期待来调节自己,一方面根据个体对自身行为的认识和理解来塑造自己。这就要求教育者针对男生、女生进行特色的针对性教育。

6.文理区分,认清职业生涯

通过差异显著性检验,发现文科生、理科生在薪金期待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在访谈中也发现,理科生认为模具、汽车维修这些专业,刚出去工作时工资非常低,只有几百元,而文科生的工资相对会高很多,比如会计专业,试用期的工资就达2000多元。然而,每个行业的发展趋势不一样,薪金也就不同,如珠海曾10万年薪招聘钳工,故理科所学的技能是需要积累一定经验才能获得高薪,而文科所学的技能往往后劲不足,始终维持在一个水平上。因此,建议学校对于文科生、理科生进行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文科生应注重内涵发展,理科生则应注重技能经验的积累。

参考文献:

[1]李珍.浅谈中职生就业心理问题与对策[J].企业导报,2011(9).

[2]吕复娟.中职生就业指导的几点思考[J].现代阅读,2011(11).

[3]张郁芳.中职生就业指导状况调查与分析[J].甘肃科技纵横,2011(2).

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三本院校;就业心理;认知重评;团体辅导;干预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044-02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由于部分用人单位盲目追求学生毕业学校的知名度,与重点院校毕业生相比,三本院校学生会遭遇更多的就业困难,以致毕业生自身也感到困惑,无形中给三本院校学生增加了更大的就业心理负担。因而,探讨认知重评团体心理辅导对三本院校学生实施心理干预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一、三本院校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毕业生规模的逐年增加,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大量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出现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与其他院校相比,一方面三本院校多属民办或合资合作办学,办学历史较短、教育资金来源单一、就业体系不完善、社会认同度不均衡、办学品牌仍处在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另一方面,三本院校学生学业水平参差不齐,整体处于中下水平,学生普遍认为自己是高考的“失败者”,在就业市场上与其他本科生竞争时自觉“低人一等”,自卑心理较为明显。上述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三本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压力。

三本院校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自卑心理,遇到挫折后会导致他们过低评价自己,易对前途丧失信心,对整个就业形势悲观、失望;胆怯心理,害怕遭到拒绝,不愿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依赖心理,缺乏直面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参与就业市场竞争不主动;焦虑心理,很多学生入学后面临高学费与家庭收入低的两难困境,毕业后又面临身份和生活的双重压力,焦虑加剧;攀比心理,就业盲目追求“高、大、上”,认为职位低微丢面子、被别人看不起,忽视自身差异对就业的重要性;从众心理,缺乏社会阅历,倾向在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选择就业,忽视职业规划。

二、就业心理团体辅导干预实验

(一)研究方法

1.被试。根据焦虑自评量表(SAS)结果结合自愿报名的方式从三本院校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2015届毕业生中筛选出就业压力较大的学生15人组成认知重评团体辅导小组,男生7人,女生8人。

2.研究工具。采用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简明应对方式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实验所得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整理分析。

3.研究程序。时间安排:2014年10月13日至2014年11月14日,每周进行1次团体辅导,共计5次,每次1.5个小时。全部辅导完成后一周进行后测。

4.认知重评团体辅导活动实施方案。第一次活动辅导内容:就业压力认知。一是辅导教师引导团体成员分享自己对就业压力的认识,然后辅导教师归纳总结出其中的负性认识。其他成员对此类认识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探究产生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最后由具有负面认识的成员讲述通过何种办法能够有效减少自己的负面情绪。二是讨论如何通过改变自己的认识,减轻自己的负面情绪。

第二次活动辅导内容:自卑、胆怯心理认知。一是辅导教师引导团体成员分析自己对就业自卑、胆怯心理的认识,由辅导教师进行归纳并总结出其中的负性认识。其他成员对此类认识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探究产生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最后由具有负面想法的成员讲述何种办法能够有效减少自己的负面情绪。二是讨论如何通过改变自己的认识,减轻自己的负面情绪。

第三次活动辅导内容:依赖、攀比心理认知。一是辅导教师引导团体成员分析对就业依赖、攀比心理的认识,由辅导教师进行归纳选出其中的负性认识。其他成员对此类认识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探究产生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最后由具有负面想法的成员讲述何种办法能够有效减少自己的负面情绪。二是讨论如何通过改变自己的认识,减轻自己的负面情绪。

第四次活动辅导内容:焦虑、挫折心理认知。一是辅导教师引导团体成员分析对就业焦虑、挫折心理的认识,由辅导教师进行归纳选出其中的负性认识。其他成员对此类认识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探究产生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最后由具有负面想法的成员讲述何种办法能够有效减少自己的负面情绪。二是讨论如何通过改变自己的认识,减轻自己的负面情绪。

第五次活动辅导内容:从众心理认知及就业价值观。一是辅导教师引导团体成员分析对就业从众心理的认识,由辅导教师进行归纳选出其中的负性认识。其他成员对此类认识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探究产生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最后由具有负面想法的成员讲述何种办法能够有效减少自己的负面情绪。二是由每个成员分析对就业自身价值观的认识,所有成员都要分享本次团体辅导活动对自己的影响和改变以及如何利用认知重评技术扭转负性情绪。

(二)实验结果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通过认知重评团体辅导之后,学生在应对方式上减少消极应对,能更多地采用积极策略,就业压力有明显下降,其中职业素质评价、自我认识定位和缺少求职帮助等方面的改善对缓解就业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焦虑水平显著降低。

张玉柱(2005)指出认知转变对于缓解就业焦虑有重要作用。本文中实验结果表明,认知重评策略在就业压力团体辅导活动中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Gross(2003)指出鼓励个体通过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理解,以及通过对个人有何意义的认知来解释情绪事件,而不要只凭个人的主观看法。认知重评要求个体通过反思、辩论等方式摒弃消极、错误的陈旧认知,并学会以积极、理性的新的思维方式去重新认识引绪的客观事件。需要指出的是,认知重评并不要求个体直接控制或者回避情绪的表达,但也不无限制地放任发泄情绪,而是引导个体在新的认知过程中体验新的情绪。

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对照,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可以认为认知重评团体辅导技术对三本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干预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结合实验结果,通过辅导教师在团体辅导活动中观察到的情况发现认知重评技术的指导和学习需要重点掌握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共享信息渠道,分享思维方式。团体辅导的成员通常来自不同的成长环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在同一种压力下也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因此在认知重评团体辅导中,针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分享成员的个人看法有助于学习更多的认知策略和情绪管理方式。

二是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在团体辅导中,关键的步骤是恰当把控活动的节奏。在辅导教师的引导下,团体成员通过开放的交流和讨论,以多种方式进行互动,发现自身消极的思维方式,识别负性情绪,学习他人积极的认知角度,体验良好情绪,相互促进,掌握认知重评技术,并能够在缓解就业压力带来的焦虑情绪中有效发挥积极效用。

三是促进负性情绪的转变。在认知重评团体辅导中,准确识别负性情绪是建立正确认知的前提,而树立正确认知是有效调控情绪的核心内容。通过针对就业压力进行的认知重评训练能够有效转变学生的情绪反应,使学生更多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体验积极情绪。

三、认知重评团体辅导技术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意义

常见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有:自卑心理、胆怯心理、依赖心理、焦虑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固然有社会、家庭、学校等客观因素的作用,但学生个体的内在心理素质是根本的、决定性的原因。在相对持续和稳定的就业压力之下,如何识别与就业压力相关的错误认知和负性情绪,如何学会理性而积极的看待压力,如何学会适当地表达情绪的方式,如何掌握调整与管理自身情绪的策略是指导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指南针。认知重评团体辅导技术作为一种积极导向的心理辅导方法,在实践中注重引导学生的自身感受,通过榜样的积极示范作用,帮助学生识别自身存在的问题,建立新的认知方式,以积极的情绪取代就业压力下的焦虑情绪,从而有效改善三本院校大学生在当前就业压力环境下的应对方式。

认知重评技术的核心是改变个体对引绪反应的事件的认知过程,学习积极的思维方式,包括适度的宣泄对有效的调节情绪、重建认知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就业压力团体辅导中,团体互助环境在认知重评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中我们发现,相较于个体学习,在辅导教师的引导下,团体成员通过交流、讨论和模仿等简单直观的方式就能够有效掌握认知重评技术,不仅能缩短学习时间,还能在分享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在学习和生活中其他能够运用认知重评技术的场景,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真正从内在的心理成长促进自身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个人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洁.认知重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干预效应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2]邓彩艳,段永.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团体心理咨询的效果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3).

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范文4

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社会就业市场格局的变化,高职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近年来兴起的创业教育,是一种以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是有针对性地培养创业人才的一种教育手段,通过提高学生的??业意识和能力,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

一、高职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意义

我国高职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等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至2016年3月,全国高职高专院校达到1 336所,高职高专在校生占高校在校生的58%左右。高职毕业生队伍日益壮大,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却没有明显增加,大批的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难题,高职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就业结构和方式正在不断变化。为缓解毕业生就业困境,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大学生多种途径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来解决就业难题,创业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再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调查发现,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群体在不断增加。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4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达到3.8%,比2011届增长了1.6个百分点,增幅达72.7%。高职毕业生创业多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与麦可思联合调查,2013届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共创造了92.3万个就业岗位,比本科高143%。

创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对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认识,使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更具竞争力,通过创业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面临毕业生人数多、就业难、技能不匹配等困境,职业教育必须加强创业意识教育,并针对岗位培养人才,打通教育和就业的隔阂,才能为中国的创新战略打下坚实基础。若在校期间没有受到规范的创业教育指导和培训,这就使得很多想创业但不知怎样创业的学生失去了机会。因此,对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探索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改革新路子,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二、高职学生创业意识现状分析

高职学生创业教育质量的高低体现在学生创业意识的发展水平上,通过制定及发放问卷,对学生创业意识发展情况随机进行调查,分析高职学生创业意识的发展情况,从而调整创业教育开展的内容和方式,以期在今后开展创业教育中能够更加有的放矢。

本次问卷调查了高职学生对创业的认知、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教育培训、创业需要和创业信心等内容,调查对象主要为我校各年级在校学生,分布于会计学院、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经济贸易学院、文法学院、机械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和粮食工程与管理系,调查对象为随机抽样选取,调查人数420人,收回有效问卷398份,有效回收率94.76%。其中大一118份,大二160份,大三100份,接本班大四20份。

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获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创业必须要贡献出时间、付出努力,承担相应的财务的、精神的和社会的风险,并获得金钱的回报、个人的满足和独立自主。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认为创业是开创事业占40.7%,是开办企业或公司的占36.9%。对于是否想过创业这个问题,回答“有时想创业”的学生占61.56%,“很多时候想创业”的学生占22.61%,说明学生有很强的创业意识。对于“社会对学生创业的态度”这一问题的回答,71.36%的学生认为是自力更生的表现,18.09%的学生认为主要是找不到好工作。在大一年级的学生有过创业实践经历的较少,大二、大三年级两个年级中,学生表示参加过创业实践活动或有过创业实践经历的较多。这说明,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的实践经历开始增加。同时也说明,大一新生的创业意识还没有被激发,创业教育的开展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在对学生进行是否有寻找创业机会的调查中发现,65.58%的学生表示“有”寻找创业机会的想法。毕业后是否创业调查中可以看出,52.26%的学生表示“想尝试”创业,27.89%的学生认为“创业和传统就业都可以”,可见学生对于创业比较有兴趣。创业的想法和来源调查中可以看出,有21.61%的学生创业的想法来源于“家庭”,30.9%的学生来源于“朋友”,10.8%来源于“媒体”,5.78%来源于“学校”,30.9%来源于“其他”。创业动力来源的调查中可以看出,有34.17%的学生创业的动力来源于“赚大钱”,17.09%来源于“解决就业问题”,19.85%来源于“工作自由”,28.89%来源于“实现自我价值”。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和创业意识还不是十分明确。

在对学生是否有过创业相关培训的调查中,28.64%的学生参加过创业实践活动,16.35%的学生参加过创业竞赛,比例相对较低。可见,今后要加强创业实践活动和多举办创业竞赛。获得创业技能的途径方面,57.29%的学生认为通过亲身实践,13.57%的学生认为通过教师或专家授课获得创业技能。31.41%的学生能够通过ERP沙盘模拟或创业模拟训练室等平台进行过创业实训,48.74%的学生认为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创业,45.98%的学生认为通过学校,参加创业精神培养情况一般。40.7%的学生希望进行创业精神教育的教师是专职创业教师。在学校开设创业课程中,36.43%的学生希望注重商业模式等知识指导,20.85%希望注重创业风险管理,17.84%希望注重创业经验介绍,3.57%希望注重创业政策介绍,11.31%希望注重就业宏观形势介绍。可见,学生对创业实践的认识和创业意识、创业精神的培养等方面都需要加强教育力度。

在选择创业领域这一问题的调查中,49.25%的学生回答是自己感兴趣的领域,24.12%选择与自身专业相结合的领域,13.57%选择往当今热门的方向发展(如软件、网络等高科技行业),12.06%选择启动资金少、容易开业且风险性相对较低的行业。可见,学生对创业的领域有一定的认知。

在创业需要什么的调查中,30.65%的学生认为需要个人或团队研究成果或专利,34.42%的学生认为需要个人强烈的价值观意向,14.32%的学生认为需要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支持,认为需要学校提供的各类创业培育和服务及得到社会化、专业化的管理与服务的各占10.3%。在创业需要具备的素质调查中,70%以上的学生认为要有出色的沟通及交际能力和强烈的挑战精神,过半数学生认为要有较好的专业知识、管理及领导艺术和良好的社会关系,反映出学生对创业有自己的认知。面对创业过程中的失败这一问题,77.64%的学生都认为可以积极面对,勇往直前,不在乎失败;13.32%认为可任其自然发展。

在学校鼓励大学生创业应采取何种措施调查中,30.65%的学生认为要为学生提供创?I大赛,26.38%认为要提供专业的创业指导服务,14.07%将创业课程设置为必修课,17.59%认为应有创业经验介绍提供创业实践实训基地,11.31%认为应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充分反映出学生对创业的热情和需求。

三、高职学生创业意识培养途径

首先,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创业意识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的提升需要很长时间实现。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意识培养,应充分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根据高职学生年级、特点逐步改变创业意识教育的重点,注重唤醒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普及创新创业知识,锻炼高职学生沟通交流、团队合作、发现机会、防范风险、承受挫折等方面能力[1]。

其次,应融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创业教育要更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培养和熏陶,不能仅仅局限于创业教育一门课程。高职院校应当把创业教育立足于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基础之上,专业知识是学生发展的根基,许多创业活动也必然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撑,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中去,使创业教育贯穿于学习的始终。学校要确保学生以专业知识为学习重点,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进行创新创业活动,不能因为创业而荒废学业,学校应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创业活动有机结合。

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就业价值观 就业选择 问卷调查法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228-01

一、研究背景

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较以往发生了重大改变,加强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调查与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所谓就业价值观,一般是指人们在就业过程中,对于种种价值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确立的行为取向标准。从医学生的角度对就业价值观进行调查研究,旨在补充就业价值观的研究体系,并为就业指导部门提供参考信息。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贵阳医学院在校学生360名。居住地:城市170人,农村190人;研究采用《医学生就业价值观问卷》,包括对价值观的认识、人生规划、物质生活、职业选择等25题项。就业观念的准确定义是有关就业的意识、态度及想法。而态度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就业观,就有什么样的就业行为。

二、大学生人文素养调查内容与分析

在360份问卷调查中,涉及医学院各个专业,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学生对就业价值观的了解程度如何,学生自身就业规划情况以及在他们看来对于学校需要加强就业方面的信息还有什么要求等问题。根据学生的调查问卷得出以下结论:

(一)大多数同学对于就业价值观的认识较深刻

在问卷调查中,对于“你如何认识就业价值观”,80%的同学认为能正确的认识就业价值观;对于“你认为你如何看待你的人生规划”,70.1%的同学认为他们很清楚自己的人生规划;对于“你是否有明确的职业理想与规划”,78.4%的同学表示他们有这样的想法并且也有行动。调查问卷表明:1.大多数同学对于自身的人生规划有积极的想法,并且希望在校期间能够有就业创业方面的讲座,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2.高年级的同学对就业方面的认识比大一的同学要深刻,源于他们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公益服务、学习参观等活动;3.在调查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医学院学生也认识到就业观念的重要性。

(二)学生对于如何提高对就业价值观的认识有自身的见解

假设有一场有关就业创业的讲座,68.2%的同学对在找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方面感兴趣;58.2%的同学认为大学生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创造空间;72%的同学认为就业价值应体现在对国家、民族或者全人类的贡献上;对于学校如何提高就业观的建议上,90.5%的同学认为应该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质量以及多开展模拟招聘会。根据以上调查的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更多的同学希望在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和学校进行的讲座获取更多的关于就业方面的知识;2.希望学校可以更多地提高课程质量,使他们在课程当中获取更多的有关知识。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法

(一)通过提高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以便提高学生对就业价值观的认识

在问卷调查中,学生认为提高学校就业指导课程和学校进行的讲座具有重要意义。就业指导课程是指导学生在就业方面最直接的途径,应该通过问卷以及多媒体手段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理论与实践要相结合,加强就业观念的提升

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模拟招聘会,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启发,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现场招聘会,以提高学生对单位和社会的认识。例如,组织同学在学校开展模拟招聘会,让学生自己组织,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也可以让他们了解招聘会是一个什么形式,活动结束后通过写心得体会让学生对活动进行总结和体会。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就业素质,让教育循序渐进

就业指导课程和学校进行的讲座是学生对于就业价值观的初步认识,可相应地开展关于“好职业”“好岗位”“好工作”的讨论,并邀请典型人物进行宣讲以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医学生各个年级层面的学生就业价值观和就业心态有不同,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应对。老师要因人施教,指导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倡导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学风、班风,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个人的生活、工作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成才观。所以,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才能正确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长,引导学生协调、可持续发展。最后,对于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关键所在,在求职过程中学生的焦虑和不良情绪依然需要相关领导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庞芳.独立学院女生的就业现状及对策[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5(3),32-33.

[2]罗筑华,陈熙,张天成.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J].教育管理研究,2010(1):31-32.

[3]张亮,原晓红.2008届汕头大学医学毕业生就业心态与现状调查分析[J].校园心理,2009,7(1):16-20.

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人职匹配 认识自己 职业诉求

职业生涯规划是认识自我、认识外部世界, 通过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分析、测定,确定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事业职业目标,而预先进而进行科学的决策,并切实地行动的过程。在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实践中,不管依据何种理论都强调对自己的认识,认识自己的生理特点,认识自己的理想、价值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等心理特点,客观地评价自己,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对自身的认识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始也是整个职业生涯规划和决策的基础。一个对自身认识不清的人是不可能对自己有一个好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所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认识自我”是重要的第一步。

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就会越来越明显地形成一个占主要地位的职业锚,“真实自我”会决定个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与发展方向,而“人职匹配理论”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职业指导理论,人职匹配理论是关于人的个性特征与职业性质一致的理论。其基本思想是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的不同,对工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都有不同的要求。进行职业决策(如选拔、安置、职业指导)时,就要根据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来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职业种类,即进行“人―职”匹配。如果匹配得好,则个人的特征与职业环境协调一致,工作效率和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为提高。反之则工作效率和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很低。

在中职生的职业指导学习过程中,我试图积极运用“人职匹配理论”,来提高学生对职业指导工作的认知水平。但在实际职业指导过程中,常常发现:许多学生在“如何认识自己”这个问题上,陷入较大的困惑。而且,当某个学生陷入这一问题困扰时,作为指导老师,若不做深入细致的观察,一般是很难察觉到这一问题。由此可见,这是一种具有较强隐蔽性的“隐性”问题。在此,我就职业指导过程中的“认识自己”开展一些探讨。

一、在职业指导过程中,“认识自己”遇到的三重困难

“认识自己”是实施“人职匹配理论”的基础,若这部分有所缺失,会严重影响到人职匹配理论作用的正常发挥。可是,就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认识自己”的问题,为什么会成为制约人职匹配理论发挥正常作用的因素?

(一)“认识自己”的难度较大

“认识自己”并不像字面上表现那样轻松、简单。它是一个具有相当难度的哲学命题。苏格拉底总是自称:对自己一无所知。他的名言就是: “认识你自己!”――这是铭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希腊和后来的哲学家喜欢引用此名言来规劝世人。从哲学的层面上来看,对这句箴言可作三种理解。

第一,人要有自知之明。它表达了对人的要求,就是人应该知道自己的限度。有人问泰勒斯,什么是最困难之事,他的回答是:“认识你自己。”接着的问题:什么是最容易之事?他的回答是:“给别人提建议。”这位最早的哲人显然是在讽刺世人,世上有自知之明者寥寥无几,好为人师者比比皆是。看来苏格拉底领会了箴言的真谛,他认识自己的结果是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为此受到了德尔斐神谕的最高赞扬,被称为全希腊最具智慧的人。

第二,每个人身上都藏着世界的秘密。因此,人们都已通过认识自己来认识世界。好像只有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接近了这个意思。他说:“我探寻过我自己。”他还说,我的哲学仅是“向自己学习”的产物。不用说认识世界,至少就认识人性而言,每个人在自己身上,的确都有着丰富的素材,可惜大多的机会被浪费掉了。

第三,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应该认识自己独特的禀赋和价值,从而实现自我,真正成为自己。这种理解目前在哲学界最流行。

(二)认识主体年龄较小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就其年龄段硭担大都是16-17岁作用的年龄。面对“认识自己”这样一个带有较强的哲学色彩问题,确实有不小难度。

(三)认识主体缺乏系统训练

当中职学生面对如何“认识自己”这一问题时,他们缺乏必要的系统训练,几乎每个人都是茫然不知所措。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认识主体几乎无法承担相应角色。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在这几年中职学生职业指导中摸索的一些经验,谈谈我个人一些简单的操作方法。

二、实现“认识自己”的三个途径

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采取相应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克服。

(一)回顾个人成长历程

启发学生分析自己成长的立场,帮助学生发现在他们过去的学习、生活中最成功的事件。通过这种分析,可以初步地、快捷地确定某位学生是属于哪种人格类型的。美国职业心理学家霍兰德(Holland)创立的人格类型理论。其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假设:将人的人格分为六种类型: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与传统型。每一特定类型人格的人,便会对相应职业类型中的工作或学习感兴趣。

在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中,或多或少地暗含着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也就是我们在俗语中常说到的“三岁看到老”。一个人在其成长的早期经历特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昭示着他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回顾个人的成长历程,学生可以主动地观察自己,认识自己。但是,这种认识带有较强的个人主观意识,因此,仅仅做到这点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换个角度来认识自己。

(二)搜集他人对自己的客观评价

在我国历史上,就有“以人为鉴”之说。我们的中职生不妨主动寻找自己身边的同学、老师、家长、亲戚、朋友,请他们自主地、客观地评价一下中职生自己。比如,随机地选择10位上述人士,告诉他们你的意图,请他们客观地对你评价一下,请他们每个人分别写出你的30个优点、30个缺点。然后,中职生自己再将上述30条优点及30条去点汇总起来。这就可以得到中职生自己的“素描式”自画像。

这些来自他人的客观评价,是对自我认识的补充与折中。完成了上述两个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完成对自我意愿的认识。“职业指导之父”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F.Parsons),在阐明职业选择的条件时明确提出:应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智谋、局限和其他特征。所以,在初步认识了自我之后,还要明确中职生个人在职业选择方面的职业诉求。

(三)描述自己最喜欢的人和事

如果泛泛地谈个人对职业的诉求,可能又会出现脱离实际,变得虚无缥缈,缺乏可操作性。鉴于此,我往往是建议学生,先避开职业因素,首先挖掘一下中职生自己心中最喜欢的三个人的三件事。在确定了这三个人和三件事之后,再去观察一下,这三个人从事的是什么职业?这三件事分布在什么职业领域?

这些职业领域,往往就是某个人心底里孜孜以求的职业方向。最后,结合前面两项认识,中职生就可以明确自己的方向。

三、在实施上述三种认识方法时遇到的难点及化解方法

(一)中职生大都不善于也不愿意回顾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历

由于大多中职生在传统的普教评价体系中,学习成绩都不太理想。因此他们缺乏足够的自信,不愿意真正地去回顾自己并不太成功的学习与生活经历。这就使我在实施“回顾个人成长历程”时,遇到不小的困难。根据我的经验,要真正使用这些中职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环节,就必须首先取得中职生对我的信任。只有中职生真正了解到,这种深刻得对以往学习与生活经历的回顾,是为了促进他们的职业选择,是有利于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他们才会以配合的态度开展此项工作。

(二)中职生在搜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时也遇到沟通上的困难

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许多中职生仅能在要好的几个同学中搜集到一些评价,而在对其他社会关系的评价资料搜集过程中,困难重重。主要原因是这些中职生的交际沟通能力较差,不知该怎样向他人说明事情的缘由。鉴于此,我就帮他们起草一个《意件征询稿》,在《意见征询稿》里明确此次征询的目的,这些评价将对这位中职学生产生怎样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得此项操作能以顺利实施。

在被征询的人选上,我也教会中职生多罗列几个可征询人员名单,然后教他们利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征询人。这就最大限度得保证了评价的客观性和代表性。

(三)注意引导中职生表述切合实际的职业诉求

在鼓励中职生放开思想,充分展示自己的职业诉求的同时,也要积极引导他们,不要严重脱离实际情况。否则,他们会认为整个职业指导工作是在“高谈阔论”,进而对职业指导工作产生抵触情绪。

如果,确实发生了学生的职业诉求与现实情况产生了较大的反差时,作为职业指导人员,也不要简单、粗暴地加以否定,而是要以协商的态度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将“较高”的职业诉求,作为一个较长时期目标去追求。但是,眼前还是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努力进入现实可行的职业状态。

综上所述,在对中职生职业指导中的实际运用中,一定要注意激发中职生“认识自己”的潜能,并总结一些适合中职生现状,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方法,不断促使这一理论“本土化”。否则,这个“舶来品”会遭遇“水土不服”,无法发挥其强大的作用。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本土化”过程,不但不会削弱其理论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还会丰富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从而使“人职匹配理”在中职职业指导教学中有更大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创新职业指导――新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梁小坚.职业指导[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3]张玉.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4]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范文7

关键词:职业认知;现状调查;分析应用

一、 引言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逐渐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据相关数据显示,今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在700万左右,比2012年的680万人数增加20万左右。而2004年,全国才280万毕业大学生。因此2013年被称为大学生就业“最难就业年”,调查报告显示,今年大学生期望月薪平均为36836元,比去年降低近1000元,比2011年更是“直落”近2000元。

但是据记者调查走访众多应届毕业生,发现他们很多手上并不是没有可以就业的资源,他们苦恼的是不知道如何抉择,不知道应该选择怎样的职业,同时已经就业的大学生中也出现了跳槽率居高不下,造成大学生跳槽率高的原因很多,如盲目应聘、感到没有发展前途、对工作不适应等。而对自我认识和职业认识的不足无疑是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

二、 大学生职业认知

大学生职业认知是指对自己的职业个性、职业偏好以及面临的就业信息等方面的认识。良好的职业认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就业潜能,从而有助于大学生获得良好的求职结果。

对于职业认知,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一) 对自我的认知

人生就是一连串选择的过程,每一个人都应该选择一个比较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职业更是如此。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因此正确认识自我是进入职场的前提,准确的定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认识自己的性格、兴趣、世界观和职业价值观对于培养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二) 对专业的认知

1对所学专业的特征及培养目标的认知。学生需要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取得好成绩的基础上以自己的见解探寻本专业的深层次内容,学会以本专业的思维模式思考和维持本专业独特的价值。

2对专业与职业关系的认知。大学生学习的专业相应的对应着一类工作,但是这绝对不是绝对的。同时中国的高等教育普遍重理论轻实践,所以大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要有目的、有计划地了解满足社会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适当的调整发展方向。

(三) 对职业的认知

对职业群体和职业素养的认知。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都有厚基础、宽口径的特点,每个专业都对应多个职业目标。我们要结合自己自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职业定位,同时通过对可选职业的不断深入了解从中选择最适合的职业。

(四) 对社会发展趋势的认知

任何一种职业的存在和发展与社会发展趋势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一个社会的大环境对职业类别和职业发展前景的影响极大,从而也影响到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选择和发展。因此,学生加强对社会发展趋势和职业需要的分析和预测,了解社会岗位需求情况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调查分析

(一) 调查过程

我们根据以上理论设计了一份问卷在理学院、机械学院、文法学院、管理学院四个学院开展问卷调查,并且在校园里随机找同学做了150份问卷,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36份。

(二) 调查结果分析

1 本校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还在模模糊糊的层次,对自己的各方面情况不能有足够清醒的认识,而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有一些自己的兴趣爱好,认为自己能够在自己了解擅长的领域超过别人,同时不能忽视的仍然有10%到20%的学生对自己的了解很少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一类问题。

你对你自己了解吗?

2 在选择职业时超过半数的学生更看重工作待遇,而忽视自己的喜好和所学专业,学生显得更加功利和不够成熟。

3 对于理想职业了解程度方面7592%的学生只有很少的了解,还是通过网络的途径;相对的只有986%的学生对理想职业进行过深入了解;甚至还有1422%的学生认为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对于职业的发展前景,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持乐观态度的和比较盲目的两类学生比重最大。

四、加强大学生职业认知的建议

(一) 学校引进企业导师的制度。通过与企业中的有经验人才的对接,为学生提供了解职业真实现状的途径,企业导师通过开展一定的活动让大学生提前体验社会,帮助他们加强职业认识,有利于他们的职业规划的制定。

(二) 加强大学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考核他们的工作经验。只有教师真正的都具有最切合实际的观念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才能传输给学生正确的思想。教师通过将实际的情况融入教学,学生才能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三) 加强学校社团与社会的接触。学生社团是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自发组织的团体,在社团活动中能够很好的激发

学生的潜力,而现状是学生社团基本只是面向学校这个小区域,通过社团与社会的接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喜爱的项目在社会中的发展状况,促进基于兴趣的职业选择的发展。

(四) 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大学生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能够得到能力的极大提升,发挥更大的潜力,最重要的是意识形态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五) 倡导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学校风气。只有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接受知识的洗礼和思想的碰撞,才能根治大学生普遍懒散堕落的现状,让学生免除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加强思考能力和自我认知,做到务实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占年开展职业认知教育,促进学生理性就业职业教育研究。

[2]孙百才,吴克明大学毕业生职业认知、工作搜寻与高校就业指导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3]雷建鹏,蓝燕飞大学生职业认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出国与就业。

[4]王卫芳高校大学生职业认知探究教育视点。

[5]何瑞强高校师范生职业兴趣和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与分析安阳工学院学报。

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范文8

关键词 大学新生 职业生涯规划 入学教育

大学新生入学阶段是大学生从中学到大学身份过渡和角色转变的重要阶段,由于环境的变化,新生在这个阶段遇到了各种适应问题和发展困惑。传统的新生入学教育不能很好的解决新生存在的问题。适当地对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帮助新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进行自我定位,确立职业发展方向,科学规划大学生活,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1 大学新生入学时面临的问题

刚刚跨入大学校园,面临着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学习生活环境,在全新的环境里接触了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在自己的学生和生活中遇到了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不能很好地认识自我,角色变化不适应

大学新生普遍具有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的愿望,但是缺少自我探索的科学方法,导致大学新生对自身兴趣、性格、需求、价值观认识不清,造成自我定位困难。不确定自己性格、兴趣、能力是否与所学专业匹配,不知道如何调整状态取长补短适应环境。新生进入大学角色发生了很大转变,进入大学的学生在中学时都是班上尖子,一直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心理上有一种优越感。从中学的高材生到高校的普通学生转变,很多学生无法自我认同,对自己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知,不适应这种角色变化。

1.2 对专业认识较少,不适应大学学习方式和管理模式

大部分大学新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对专业认识不清,填报志愿受家长意愿、社会环境影响较大,还有很多学生经过专业调剂被录取,导致新生入学后发现所学专业与自己意愿偏差很大,出现对所学专业倦怠、厌学等现象。大学的学习内容更丰富,专业性更强,不仅有科学文化知识,还包括专业技能训练与综合素质提高。大学学习更强调独立思考和自学提高,和中学学习方式相差很大。大学的管理相对松散,不同于中学的严格、集中的管理,更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制力较弱的学生出现了纪律松散、行为散漫现象。

1.3 没有明确目标,缺乏学习主动性

在中学时,学生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而很多新生,走进大学后,不知道该做什么,如何做。只知道以后找个好工作,并不知道什么是好工作。总是认为毕业工作离自己很远,对自己专业的发展,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没有认识,不主动去了解。同时,大学新生什么都想学,但是不知道学了对自己有多大帮助,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就很容易放弃学习,不主动解决问题。

2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引入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2.1 传统新生入学教育的不足

传统的新生入学教育包括校规校纪教育、安全教育、专业认知教育,这些内容远不能满足新生入学阶段的需求。传统的入学教育教育方式单一,一般以讲座和学生自学为主,没有考虑新生的特点和需求。传统的入学教育一般在军训期间就完成了,也就一个多月的时间,而新生的问题短期内也不能完全暴露。当前大学新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自我成长需求强烈,同时自控能力较差,急需有效合理的入学教育,便他们尽早适应大学生活,树立目标,并付诸积极行动。

2.2 引入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新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分析自我

大学学习生活需要较高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大学新生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没有正确的定位,不能主动学习。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对自己的性格、兴趣和潜在的优势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对周围同学有一定了解,使其完善自我认知,对自身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价,规划大学生活,充实地度过大学时光。

2.3 引入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新生较好地认识专业,适应大学学业要求

大学入学后,学生再转专业的可能性较小,只有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才能充分发挥能动性,较好地学成大学学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新生进行职业认知,使新生对所学专业不同工作的特点、要求、回报、发展机遇等有所了解,同时,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初步了解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方向,为制定从业目标打下基础。

2.4 引入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新生确立职业发方向,树立奋斗目标

大学新生对毕业、就业、职业、事业基本没有了解,感觉这些离自己很遥远。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大学新生对影响自身职业生涯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和综合评定,发掘自身的个性特质,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分认识所学专业,及时调整自己和环境的关系,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大学新生自身发展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3 引入职业生涯规划完善新生入学教育

3.1 跟踪大学新生思想变化,延长入学教育时间

大学新生入学时面临各种不适应等问题,同时,他们自己也在探索如何适应,他们对大学的认识不断改变,思想也会出现波动。只有跟踪他们的思想变化,不断调整入学教育内容和方式,适当延长入学教育时间,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调整自己的学习,更好地完成学业。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入学一个月内,主要开展短期适应教育,通过参观讲解介绍学校校史校情,介绍校规校纪,进行安全教育。发放专业培养计划,使学习了解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内容。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大学规划,布置“我为什么上大学,我的大学规划”主题作业。第二阶段是大学第二个月到大一结束,开展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确立职业方向。

3.2 全程渗透职业生涯理念,培养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90年代才传入我国,起步晚,全程化、系统化程度不高,大学生普遍缺乏生涯规划意识,大学新生更甚,部分学生认为生涯规划就是找工作。因此,针对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应不仅仅是课堂和讲座,应把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贯穿到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大学期间,同时,特别注重在新入学教育阶段进行教育。针对大学新生开设职业生涯测评与咨询系统,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开展职场角色体验活动,使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正确的认识,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3.3 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针对性,增强新生专业认识

基于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根据大学新生不同的职业性向归属,结合所学专业,有针对性地对大学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兼顾大学新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针对工科专业新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时,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在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围绕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的问题,进行广泛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指导学生制定专业学习计划等行动方案。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大学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要注重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鼓励大学新生不断进行尝试与探索,在不断探索中了解社会,熟悉职场规则,增强专业认识。

3.4 注重教育效果,创新新生入学教育形式

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入新生入学教育,不仅要帮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还要使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专业,确定职业方向,树立奋斗目标。教育内容增多,单纯地依靠知识传授不能很好地达到目标,使学生受益。为增强入学教育效果,一定要创新新生入学教育形式,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给学生带来情感上的体验和感悟。增加体验式教学活动,通过“模拟招聘”等活动加强学生对就业的认识。开展新生职业素质拓展培训,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等。开展团体心理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学习能力。举办各项主题活动,如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名人沙龙等活动,可以在学习生活中营造更加浓厚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氛围。

新生入学教育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态度,进而影响到学生就业质量、职业发展。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入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有助于帮助新生更好地认识自我,确立职业发展方向,科学规划大学生活,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曲振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林艳新,丁华.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J].辽宁教育研究,2005(5).

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范文9

引 言

小学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小学教师具有独特的,有别于其他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国家2012年颁布《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小学教师的培养提出了基本要求,地方师范高校应主动履行培养合格乃至卓越的小学教师的任务。

职业认同感是指所有求职人员对拟进入的职业应具有起码的心理品质。[1]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感是指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对小学教师职业的认知、情感、意志、期望、价值观和职业行为倾向的综合。[2]小学教育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能使学生产生对其专业价值的认同,产生接纳本专业的情感态度与思想行为,进而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专业发展、学业成功等产生积极影响。

本文依据问卷对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感现状展开调查,分析影响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感的因素并提出建议,以期对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和就业有所指导和促进。

研究方法

笔者在查阅资料和前期访谈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了“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感调查问卷”并进行了测试修改,问卷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调查:个人基本情况、职业认可、职业能力、职业期望。于2016年6月对咸阳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四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42份,回收有效问卷219份,回收率为90%,其中男生为24人,女生为195人。与此同时,笔者还抽取了部分被试者进行个别访谈。

调查结果

1.个人基本情况

(1)性别差异

调查显示受访对象中男生占11%,女生占89%,男女性别差异较明显。师范生男女比例失衡会进一步加剧目前小学教师结构中男女比例的失衡。

(2)地域差异

调查表明小教专业学生中农村和乡镇生源占73%,城市生源只占27%,有意向成为小学教师的学生中农村和乡镇的生源占绝大多数。

2.职业认可

(1)外界评价

外界评价包括小学教师职业的受人尊敬程度和值得羡慕程度两个项目。表1和表2显示:对小学教师职业持中性评价的占大多数,且更倾向于有偏高的评价,这显示小教专业学生多数较认可自己的职业。

(2)就业情况

在表3中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是否会成为小学教师没有明确的专业意愿,这显示学生的专业认知教育有待加强。

(3)职业效能

职业效能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力与教师职业是否匹配的认知评价。94%的受调查学生认为自己会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力都有一定认可,这种职业效能的自信会极大推动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和职业发展。

3.职业能力

(1)专业知识技能

数据显示,67%的学生意识到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对从事小学教师职业有作用,这说明多数学生能对自己职业所需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储备有基本的认识。

(2)教育教学技能

数据显示,经过教育实习后58%的学生认为自己目前的教育教学技能水平至少能达到合格,这表明多数学生在大学期间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和教学实践后,专业能力有了提高。

(3)其他能力

对于成为一名合格教师所需一系列能力的排序,大部分学生认为沟通能力最重要,其次是教学技能水平和影响小学生情感、性格等的知识与能力,最后是教育心理知识。而对于一名合格小学教师最重要素质的选择,几乎所有学生都选择了职业道德,这符合社会对小学教师素质要求“师德为先”的要求。

4.职业期望

(1)工资收入

在当下“就业难”社会背景下,多数人认为教师编制的激烈竞争及自身教学素养的不足可能是其成为一名教师较大的阻力,同时收入不高也成为他们在从教之后面临的最大困境[3]。

(2)职业情感

职业情感指学生对小学教师职业的喜爱程度以及为当一名小学教师而感到快乐的程度。仅有43%的学生选择了“感觉快乐”,这提醒我们一定要关注小学教师这一职业的繁琐程度和教师的精神疲劳。

(3)职业动机

职业动机的调查从学生认为当小学教师是否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一点来进行探查。为数不少的学生认为当小学教师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这说明有较多学生的价值观与自身职业期望匹配值不高。

讨论与分析

1.学生自身

(1)专业认识不够,职业认识不足

部分学生在小学教育专业学习初期甚至经过一段较长时期的学习后,仍对其专业培养目标认识不够,不知道大学期间要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培养哪些能力,不确定自己是否真正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在充斥着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就业压力的当下,学生比较关注的是学术上的成就和各种专业证书。[4]能力发展也只是停于表面,有所欠缺。

(2)就业前景不佳,职业情感不足

社会就业压力大的大背景,加上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实行后非师范生对师范生就业造成冲击,小学教育师范生的就业状况不理想。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招教”考试和“事业单位教师岗”考试的竞争压力都比较大,“特岗”考试因为所服务地区较偏远而竞争压力较之前两项稍小一些,但是报考人数、考核要求也在逐年提高。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少导致部分小学教育毕业生毕业后多暂时选择在私人学校或者培训机构工作。

(3)性别差异较明显

多数小学教师队伍女性化,有的学校男女教师比例达到了1∶10以下。“地位偏低,待遇不高,工作上升空间小”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男性对小学教育专业的选择与认同,现实中反映为此专业男生报考率低,录取后调换专业概率大以及就业后不从事小学教师这一职业。

2.高校方面

(1)欠缺利于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的课程和课外活动

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偏向学科本位,重视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职业情感和态度等的培养。高校课外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但是目前多数学校的社团活动是在团委等机构领导下学生自己组织,缺乏更高层次的引导,和专业相关的实践较少,学生参与活动后职业认识和职业能力提升不够。

(2)就业指导工作宽泛,职业规划及职业定位不清晰

高校均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和职业规划课程,但多数学校的就业指?Чぷ魅韵缘媒衔?宏观和理论化,较难结合就业实际对师范生进行职业定位教育和清晰的个性化职业规划,地方师范院校召开的就业招聘会对师范生的就业吸引力越来越小,学生多数仍将就业希望寄托在政府公开的教师招聘考试。

3.政府方面

(1)教师岗位缺失,人员编制不合理

在陕西省,尽管有“招教”“特岗教师”“振兴计划”和“事业单位教师岗”等考试为学生提供可以入编的机会,但总体来看教师岗位还很缺乏,每年都会出现几十乃至数百人竞争同一岗位的情况。另外,通过对部分小学校长的访谈和调研发现,很多城镇小学缺少上课的教师,但是学校人员编制却超额,导致“学校缺老师,毕业生进不去学校”这种怪现象。

(2)教师待遇有待提高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收入与其他国家相比并不高,教师工作精力付出多而物质回报少,其职业角色转换的频繁性和日常工作的琐碎性,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

结论与建议

小学教育本科生的职业认同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个人、职业认可、职业能力和职业期望等。在提高小学教育本科生职业认同感的工作中,个人、高校、社会均要有所作为,方能利于此专业的成长和优秀小学师资的培养。

1.学生方面

在校期间,师范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职业意识,制订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要了解学习大学期间要学习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多参加相关教育活动,在培养职业能力的同时培养职业情感,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职业认同感。

同时,男生应正视小学教师这一职业,提高职业认同度,充分认识到男性的自身优势,摆脱传统思想的约束,为小学生健康成长作出应有的贡献。[5]

2.高校方面

首先高校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要调整课程体系结构,突出教师教育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实践性教学方法,为学生呈现完整的小学教师工作全貌,增进他们对职业的理解。同时,在课程实践部分,加大见习和实习力度,如实习前尽可能多邀请小学教育领域的名师到学校进行讲座和公开课;在学生参加教育实习和见习时,组织引导学生与优秀的小学教师结为师徒,在具体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感。[6]

良好的就业会极大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地方高校应尽可能多召开招聘会和就业指导说明会,多为学生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实践。同时,高校应对积极为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就业帮助的教师实行表彰奖励,鼓励教师对学生就业时给予专业指导、帮助,树立教师员工均应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