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少儿素质教育培训集锦9篇

时间:2023-09-19 18:52:03

少儿素质教育培训

少儿素质教育培训范文1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形成一支素质高、技能强、知识面宽的幼儿教师队伍和管理者队伍,为我区幼儿教育质量提高和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师资保障。

二、目标任务

严格执行资格准入制度,各幼儿园应按有关规定聘任(用)新教师,并经教育行政部门考核备案后方可上岗任教。通过集中培训、园本培训、教师自主研修相结合的培训网络体系,对各类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培训,计划每年培训1200人次以上,培养骨干园长30名左右,骨干教师100名左右,幼教名师10名左右。

三、培训形式及内容

1、集中的专题培训

旨在帮助幼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把握幼儿教育规律,理解幼儿园新《纲要》精神和新课程体系,掌握科学的保教方法,提升幼儿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

2、分散的园本培训

各幼儿园要通过园内研讨、自请专家、外派学习等形式提高本园教师素质,继续开展好师德教育和专业精神培养,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的专业态度,增强爱心和事业心;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保教人员参加学历进修,促进教师专业学历达标和提高;并加强安全工作的培训、信息技术素养培训及美术、舞蹈、弹奏等职业技能、艺术素养的培训等,提高专业实践技能。

3、在职园长提高培训

侧重提升园长的办园理念和管理理念,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科学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集中培训与园长自主学习相结合,专题培训与热点问题讨论相结合。

4、骨干园长高级研修

培训对象为富有办园经验并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较高研究能力,办园成效显著的优秀园长,旨在帮助园长总结办园特色,发展幼儿园个性,尽快完成从合格型园长向创新型、专家型、学者型园长的转变,为我区造就一批学前教育改革的带头人。采取请进来、走出去,通过与高校联手、参与式的实地感受先进地区幼儿园的优秀管理经验等学习形式,开阔视野,提升水平。

5、新教师上岗培训

所有新担任幼儿园保教工作的人员均需参加上岗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与幼儿保教职业相关的专业思想、专业态度、专业修养、专业能力,以及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培训时间不少于80学时,其中区教体局组织集中培训24学时,园内实践培训56学时,为期一年,上岗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获得教师《上岗证》。

四、培训保障

1、制度保障

建立幼儿教师、园长继续教育证书制度和学时制。全区每位教师每学年接受相关类型培训应不少于72学时,其中接受省、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集中培训原则上每人每学年不少于24学时;分散的园本培训原则上每人每学年不少于48学时。学时登记使用全区统一印制的《区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证书》。教师参加培训经考核合格,计相应的继续教育学时,由托幼办负责学时登记和审核认定。对没有按规定接受培训或没有达到培训规定的教师,以及虽经培训但考核不合格者,必须在各培训阶段内进行补修补考。各幼儿园组织开展教师培训、持证上岗的情况,将作为幼儿园年度考核和等级评估的重要依据。

2、经费保障

区幼儿教师培训实行专项经费补助、幼儿园分担、教师个人自负相结合的经费保障办法。各幼儿园要在办园经费中列出一定的比例,用于教师培训支出。

3、质量保障

少儿素质教育培训范文2

一、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

幼师不仅在幼儿园担任多学科的教育工作,还要担负多种园内角色和职责,然而幼师尚有专业理论与技能不扎实,教学实践能力欠缺等问题,这与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尤其是通过中考入学的五年制学生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分不开的。

一是在学生来源上,先天不足。主要表现两个方面,第一,生源不合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要求大大不同于音乐专业的要求,许多考生只需经过文化课考试就能升入大学,无需经过专业测试和面试,使很多不具备学前教育基本素质的学生进入到专业领域。他们之前没有经过任何训练,音乐基础差,为学生技能的培养带来很大的难度。第二,生源减少。由于高校扩招,使更多的学生都以进入高中和大学为第一志愿,学历较低的幼儿师范吸引力自然下降。另外,国家虽然规定幼师享有与中小学教师同等的待遇,但各地在落实过程中仍有不同。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生源大量流失,招进来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升学无望的学生。加之生源减少,学校不断降低标准,使招进来的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在源头上影响了幼教事业的发展。

二是在教师配备上,队伍缺乏。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方面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性较差。比如音乐声乐专业教师可以担任乐理视唱练耳课,打击乐专业的教师可以担任合唱指挥课,钢琴课教师可以担任音乐欣赏课,使教师变成全能型,针对性培养不强。目前,一些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主要来源于艺术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他们中学术性人才多,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相对较弱,没有幼儿园实践经验,甚至到幼儿园调研的次数都很少。因此,也很难站在培养幼儿园教师的角度来思考和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在他们承担的教学实践中,仍按照培养音乐、舞蹈等专业人才的方式来设计教学,来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另外,有的高职高专学校升格后,继任的教师角色调整不到位,仍然固守原来的教学模式,加之与幼教机构联系少,得不到进修的机会,几乎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实际性培训,因此他们传授给学生的内容常与现代幼教办学理念相脱节,达不到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是在课程设置上,不够完善。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质较低,因此,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有相当份量的文化基础知识,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专业理论知识课,导致专业理论知识狭窄、层次较低。相对于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这种情况至少带来两种不良后果。一是因为对学生技能与技巧的传授虽多,但学前教育专业也多是以课堂讲解、教师教学为主,学生很难有实战和演练的机会,动手实践能力不强,从业技能差。所以一旦到幼儿园工作后,有的学生不能适应岗位,用人单位还需要对他们进行再培训,费时费力。二是因为专业理论教学深层次的,诸如培养幼儿情感、意识方面的教学内容少,而且过于陈旧与单一,使学生对幼儿心理发展、教育原理掌握得不深不透,所以学生在将来的幼儿工作中有可能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只把教会幼儿唱多少首歌、跳多少舞蹈、做多少手工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尺度,而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

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对策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制约这种能力的因素,如何走出困境,培养适合时代需求的幼儿教师,就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与发展路径,寻求适合时代需求的教育教学模式。

一是要强化主体意识。学前教育专业的主体一是教师,二是学生。因此,学校第一要提高生源质量。在招生时,与未来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侧重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生文化知识考试的同时,有必要对学生加设面试,对一些具有音乐特长又热爱学前教育的艺术特长生可适当有所倾斜。第二,要加强教师培训。学前教育教师作为学前教育的承担者,素质与能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学校应根据教师的特长,选择其发展方向,明确其职业生涯,加强岗前培训,尽可能多地为这些教师学习学前教育的知识和理论提供机会和条件,培养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技能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少儿素质教育培训范文3

(一)国家政策层面的引领

我国的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师资问题,把提高教师的质量和积极性上升到了战略高度优先考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章中明确指出,“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1]2010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也强调,“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2]2011年出台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幼儿园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和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3]这些国家层面的纲领性文件,无一例外地强调了幼儿教师培训的重要意义,并逐步得到了政策和标准的细化,成为引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职前培养及职后培训的重要依据。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诉求

放眼当今世界的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无疑是一个重要命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论及“教育的四大支柱”时提出,“教育的使命是教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同时还要教他们认识地球上的所有人之间具有相似性又是相互依存的”。[4]因此,它建议从孩子的幼儿时期开始,广大教育机构就应该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和各种方式来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我国的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幼儿园课程的文化适宜性、对幼儿的观察和评价、教育资源的利用等方面均体现出多元文化的发展态势,其最终目的是要帮助幼儿最终形成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亦即多元文化社会所必备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文化传播者和知识引领者,其多元文化的素养直接影响到幼儿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因此,对学前教育阶段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三)提升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众所周知,教师是教育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教师质量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现代教师教育包含了对教师职前、入职导入、职后三个阶段的教育,讲求教师的一体化发展。在“终身学习”的理念指导下,职后教育无疑是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的必由之路。幼儿教师通过参加各种专业化的培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自我反思,在专业上得到持续的进步与成长。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对于幼儿社会性/情感、身体动作、认知、语言等的全面发展,以及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民族地区历史和现实的诸种因素,形成了其学前教育较之发达地区的严重滞后局面,因此民族地区的幼儿教师肩负着更大的历史责任和现实挑战。紧紧抓住幼儿教师这一关键环节,加强当地教师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以及师资队伍的优化,必将推进我国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从而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差距。

二、我国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培训的基本现状

(一)培训经费投入不足

由于当前我国的学前教育并未被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在学前教育上的投入仍然十分有限。民族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经济发展的落后,其本身的财政收入不够雄厚,在教育上的投入相对较少,分摊在学前教育上的投入更是少之又少。幼儿教师培训由于牵涉到诸多的人力物力因素,会产生诸如参与培训教师的往返交通费、食宿费、资料费、讲课费、场地费、活动材料费、基地幼儿园研修费等一系列开支,如果没有一定的财力支持是无法保质保量开展的。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由于培训经费有限,民族地区的S院校在承担“幼儿园教师部级培训计划”和省级幼儿教师培训时,并未把民族幼儿园和普通幼儿园的教师区分编班,而是采取大班额的形式和一套培训方案笼统进行培训,导致培训内容的泛化,民族教师在培训结束后普遍感觉吃力并收获较小。

(二)培训总体质量不高

广大幼儿教师培训院校培训前的需求分析和培训后的效果评估不够,导致培训质量普遍不高。尽管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一再强调培训之前应对参与培训教师进行需求调研,做到“按需设课、各取所需”,但由于人员、经费、时限等方面的原因,实际情况并不理想。培训院校很少下大力气深入一线幼儿园去做需求调研,也没能在每次培训之后深入评估总结有待改进的方方面面,更多的只是凭着固有经验按照一成不变的模式在举办各级各类培训。此外,民族地区的幼儿教师构成更为复杂,除了普通的新入职教师、骨干教师、转岗教师、保育员之外,还有双语教师这个特殊的教师群体。而且每次参与培训教师的专业背景和入职经验也不尽相同。如果一味地凭借培训院校的主观经验进行培训,势必导致每期的培训都大同小异,缺乏相应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培训质量自然会大打折扣。

(三)幼儿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本是广大幼儿教师职业生涯的题中之意,然而在调研中发现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一方面,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偏低,导致其职业认同不高,缺乏自主追求更高层次发展的信念。这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相契合的。其次,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普遍偏大,然而社会中个别幼儿园恶劣行为的媒体曝光,导致幼儿教师的社会认可度及公众形象并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她们专业化发展的积极性。再者,民族地区教育文化资本的匮乏,导致培训内容和模式的创新性不够,低水平的重复性培训对幼儿教师的吸引力不强。

(四)缺乏对幼儿教师多元文化意识的培训

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悠久,文化传统和资源十分丰富,学前儿童在接受国民教育之初,理应受到更多的民族文化浸染和熏陶。但由于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缺口较大,导致教师的入职门槛较低,教师的学历层次普遍不高,对当地的民族文化也缺乏较为清晰的认知和熟练的把握,更缺少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技能,诸如多元文化课程设计能力、保教策略、评价能力、多元文化班级管理能力、以及与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的合作能力等。民族地区的幼儿教师培训院校对这个问题也缺乏必要的重视,普遍不能较多地、更好地将少数民族地区优秀的文化传统和资源引入到培训课程之中。这直接影响到幼儿教师多元文化意识和素养的提升,更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与知识的接受、传播及更新的进程。

三、加快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培训的对策

(一)政策保障的立法化

强有力的立法保障是民族学前教育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以美国为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法案,譬如《儿童保育法案》、《提前开始法》、《儿童早期教育法》、《早期学习机会法》、《不让一个儿童落后》等,它们均包含了有关学前教育师资方面的重要内容。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并于2006年和2015年对其做了两次大型的修订,从根本上保障了新时期我国儿童、学校及教师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合法权益。同理,专门的《学前教育法》也应提上议事日程并争取早日出台,它必将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又一崭新的里程碑。并且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它应该给予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和学前儿童更多的国家关怀,从而保证教育起点上的公平和民族团结进步。各级地方政府应在国家相关学前教育政策的引领下,根据当地学前教育和当地幼儿的发展实际,确立相应的地方学前教育法规并落到实处。少数民族地区应积极推进当地学前教育的立法工作,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坚实的法制保障。

(二)国家与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的起点,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承担着培育民族地区未来栋梁的重任,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希望之所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国家和地方财政理应向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倾斜,保证有充足的教育经费投入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培训中来。基于学前教育普惠性和公益性的特质,民族地区应将学前教育教师培训经费单独列入财政预算,设立专项资金,将教师培训与薄弱幼儿园改造、优质幼儿园创建等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为教师培训的常态化提供物质保障。值得关注的是,自2011年9月开始,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在全国实施“幼儿教师部级培训计划”,所需培训经费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并鼓励省级教育部门予以配套资金作为补充。2012年国家出台的《关于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特别明确“实行幼儿园教师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制度,培训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幼儿园按照年度公用经费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5]民族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应抓住发展契机,争取到更多的培训经费和培训机会,让更多的幼儿教师能够受益。

(三)培训内容的丰富性

少数民族的优秀历史和文化是民族地区特有的精神财富,应该经由教育以及其他有效途径,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建构适应各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幼儿教育课程,教师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对民族地区的幼儿教师进行培训时,要有针对性地改革培训内容,大量引入当地的有用文化资源,充分体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特征,使培训内容更加立体和生动。为了保障幼儿教师部级培训的质量,教育部出台了相应的《“幼儿园教师部级培训计划”课程标准》,包含了课程目标、建议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与实施建议等模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6]要达到这些目标和标准,民族地区在进行幼儿教师培训时,不需要一味向发达地区看齐,应让本土化、生活化和经验化的民族历史、风俗、游戏、文学艺术作品、节日、礼仪等文化内容更多地进入培训之中,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例,普遍提升教师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和多元文化技能。之后再经由民族地区的幼儿教师传递给民族幼儿,必将在幼儿的成长中发挥积极作用,并最终加速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

(四)培训模式的多元化

当前我国的幼儿教师培训,主要采用参与式培训、专题培训、案例培训、影子教师、远程培训、园本研修等模式,在时间和形式上有四个月的置换脱产研修、十天或十五天的短期集中培训、两天的送教下乡等类型。由于民族地区大都地势偏远、交通不便,在开展顶岗置换、集中研修和送教下乡等培训过程中均存在各种各样的现实困难。因此,广大培训院校不必局限于单一的培训模式,而需要因地制宜,灵活选择多元化的培训模式。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全区地域辽阔、东西部跨度大,且有些地方气候条件恶劣,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分配幼儿教师培训任务时就应按地域特点做一个明确区分,在东部区和西部区各形成几个培训重心。培训院校在组织培训时,也应充分考虑地域特点和培训对象再确定培训模式。例如有些地方教育基础较好位置便利,可安排顶岗师范生去做长期的顶岗置换;有些地方幼儿园集中但又交通不便,可组织专家团队直接上门送教;骨干教师培训更适合参与式培训和专题式培训;全员培训更适合远程网络研修。民族地区的幼儿教师培训,千万不能搞“一刀切”,多元化的培训模式齐头并进,才能开创教师培训的新局面。

(五)完善监督与评估机制

目前的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培训,在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培训院校进行评估、培训院校对培训学员进行评价以及培训院校自评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结果评估和轻过程监督、培训评价细则过于泛化、评价标准过于单一等现象。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院校在实际关注中,往往只关注培训的两头,即培训开始前的招标及筹备、培训结束时的总结评价,而疏于对培训过程的监督、跟踪与指导。此外,培训对象、类型、层次不同,评估的标准也要相应地有所变化。例如,对待“国培”、省级培训、地级培训和园本培训,评价标准就要相应地按难度区分开来;对待双语教师、新入职教师、“转岗教师”、骨干教师和保育员,评价标准亦要有所不同。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院校要不断完善监督评估机制,制定严格而具体的评价细则和标准,并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这些评价细则和标准不仅要兼顾过程与结果,还必须相互衔接,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幼儿教师培训的质量。

(六)现代信息技术的全面覆盖与灵活运用

民族地区大都地处偏远,经济文化较为落后,与我国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较大,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还远未能达到普及的程度。当地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使当地教育尽早实现现代化和信息化。教育部自2014年开始推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广大民族地区的幼儿教师培训应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学习新技术,促进新发展。首先,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发达,能为民族地区的幼儿教师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和参考资源,助力教师的知识更新与专业成长。其次,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方式经由幼儿教师培训的传播,将越来越多地进入幼儿园课堂,并必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再次,培训院校可建立远程培训平台,定期更新培训资源,并通过组织学前教育专家进行网上答疑活动等互动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结束后的跟踪指导,使他们在现实工作岗位上的各种困惑和难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也使有限的培训得到更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

综上所述,我国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培训质量关乎当地学前教育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培训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少数民族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民族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作者:周娟 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2.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EB/OL].www.gov.cn/zwgk/2010-11/24/content_1752377.htm.

[3]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127/201112/127838.html.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3.

少儿素质教育培训范文4

关键词 少年儿童 业余训练 组织架构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3-000-01

由于业余训练过程中能够使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得到有效训练与提升,同时还能够使少年儿童在竞技体育方面获得极大的提高,因此,加强少年儿童业余训练培训管理对我国教育事业及体育事业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

一、组织架构存在问题

(一)不够重视

少年儿童的业余训练不受重视是当前学生教育在体育培养组织架构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由于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中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仍存在一定偏差,因此容易对体育能力培养产生认知错误,而当前我国体育人才的主要来源基本上以各体育院校为主,普通教育学校中对体育教学的重视教学力度普遍不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于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组织架构中,对业余训练的重视度远远不够[2]。目前我国已有的业余体校对于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意义重大,只有从业余培训上入手才能使体育事业的发展获得更大的推动力。从少年儿童出发加大业余训练力度成为必然。

(二)投入不足

由于少年儿童的业余训练受关注度较低,因此如果没有有效的资金与人员投入,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成效的。目前,在我国少年儿童业余体育训练及培养工作中,现有的机构组织水平及培训水平都非常有限,而且缺少合理的教育培养规划,更没有正规的教学大纲,因此即使有参与业余训练的少年儿童,仍然无法接收到高水平的业余训练培训[3]。另外由于人员投入不足,使得业余训练的体育教师水平也存在严重不足,水平各异,使受教师教学影响显著的少年儿童无法得到业余训练水平的均衡发展。

(三)体制缺陷

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中对少年儿童的体育训练关注长期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受我国体育训练管理体制的影响。在我国的业余体育训练中,与专业体育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别,纵观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业余体育训练,均存在着明显的机制落后问题,例如训练内容与当前我国社会中体育发展需求及内容存在明显脱节,或者在培养渠道上存在严重的单一性不足,这些都是由于相关管理机制不足与缺陷造成的。

二、发展策略分析

(一)提升训练积极性

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局势下,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基础支持,更为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了使少年儿童的业余训练获得有效提升,从训练积极性发展上入手是首要任务[4]。一般情况下需要根据少年儿童在体育方面的能力表现进行差异化训练培养,大力表彰并鼓励体育能力表现优秀的少年儿童积极参与业余训练,同时通过各种渠道为这些优秀学生提供更好的业余训练参与机会,这样就能够推动很大一部分少年儿童在参与业余训练上的积极性。此外,针对这些参与体育训练的学生制定特别的升学、就业规划,对其未来的长远发展提供更多保障,也能够有效促进少年儿童在业余训练的参与上提升积极性。

(二)加强教练队伍建设

加强教练队伍建设是提高少年儿童接收业余训练水准的最根本有效途径,只要提高了体育教师的水平,就能够使少年儿童群体在接收业余训练时获得更加专业与科学的培养,因此也必然能够使其培养水平有效提升,对少年儿童业余训练水平的提高起到最为直接的推动力[5]。首先,以教师培训及人才培养为主,建立完善的教师培养规划,明确基本的培养目标,在不同时期制定合理的实施计划,使少年儿童参与业余训练的教师水平得到稳定提升。其次,通过奖惩机制及绩效管理来增加体育教师在自身专业能力提升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其综合素质水平的有效保障。另外,还应当加强少年儿童新进体育教师的人才选拔,明确专业性的教师选拔标准,将体育教师的高素质水平在源头上把好关。

(三)明确发展目标

少年儿童参与业余训练是为我国培养优秀体育人才后备军的关键途径之一,仅仅依赖于专业体校的培养远远不足。因此,在少年儿童的业余训练发展上应当在加大关注力度的同时,制定出明确的发展目标,使普通教育中业余体育训练的培养拥有更加系统化的发展规划。明确少年儿童业余训练体育能力培养的发展目标,是整个体育事业改革中最为核心的改革问题,其发展目标的确定,既要符合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需求,更要保持与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步伐同步,最好的做法是能够将少年儿童的日常学习生活与业余体育训练进行有机结合,以此为主要方式实现其更好的发展。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在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已经在少年儿童教育上不断加大力度,随着教育改革对少年儿童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不断提升,业余训练在教育中也成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从根本上加大少年儿童业余训练的培养力度,才能使其得到更加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付东和,关洪林.浅析科学选材在基层青少年业余训练中的重要性[J].课外阅读.2011(9):234.

[2] 吴隆基.基层青少年业余训练走向探讨[J].青少年教育.2014(1):44-45.

[3] 李琼,陈秀平.运动团队文化的心理学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22(5):26-27.

少儿素质教育培训范文5

【关键词】素质教育; 美育; 少儿舞蹈; 培养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对人的作用是非常深刻的。舞蹈是各类艺术中历史最久远的门类之一,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最古老也是最直接的好形式。名家把舞蹈称为“艺术之母”。舞蹈教育是以人的肢体语言来表现人思想感情的艺术,因此有人把舞蹈称为形体艺术、人体艺术;人在运动中的美是最让人动心的, 所以,还有人把舞蹈艺术称之为“美的艺术”。

舞蹈艺术对儿童身体成长、品行素质、自身修养、良好体质、身体协调、想象力、创造力及智力发展等方面都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舞蹈教育具有推动少儿素质全面提高的诸多潜在优势,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那么,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美育的中流砥柱,在儿童时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舞蹈训练促进幼儿健康生理素质的形成

少儿由于其年龄特点,骨骼、肌肉及肌腱较嫩,可塑性强。从少儿时期开始训练舞蹈,可以矫正一些不良习惯导致的形体毛病。

再者,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反映生活和情感的艺术。一个舞蹈通常需要身体各个部位协调动作,舞蹈训练跟体育运动一样,有助于儿童的身体健康发育。如:舞蹈素质训练中的压腿、踢腿以及肩、胸、腰、髋上的各种手段练习及对孩子韧带、肌肉的延展训练等等都跟体育训练有着密切的联系。

舞蹈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它要靠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动作,来表现各种美。动作的协调性训练有助于儿童大脑的发育;长期训练可有效提高孩子的耐力和灵活性,有助于儿童形体的健美,培养内在气质、美化身段,提高人对自己欣赏和自信心,从而使儿童的身体塑造的更挺拔,肢体更灵活,身体各部位更加协调。

二、舞蹈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综合心理素质

1.个性心理素质

舞蹈训练除了能促进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发展,还有利于他们气质、仪表等方面的健康发展。舞蹈教育能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使之成为心灵的人。舞蹈教育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增强了孩子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了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健康个性。

2.鼓励少儿自我表达、培养自信心

首先,我认为可以结合“自信心训练法”开展舞蹈欣赏。根据我多年教授少儿舞蹈课实践证明,这样训练少儿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想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少儿的自信心。

其次,舞蹈是一种用动作表达情感的艺术活动,我在舞蹈教育中让少儿经常上台表现自我。

再次,我们应尽可能为孩子创造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孩子得到的肯定多了,无疑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形成活泼大方开朗的性格。

3.确立目标、培养坚持性

坚持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的的品质。结合舞蹈教育,我们应引导孩子确立这样一个目标:争取参加演出活动。这样的目标对孩子来说是直观的,为此,孩子们会迫切地要求进步,努力地学习舞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很重要。第一,我们要根据幼儿舞蹈水平和坚持性差异,为幼儿制定出更具体的目标。第二,密切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尤其是注意帮助能力较弱的孩子。最后,对孩子的学习结果,要及时反馈。

4.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舞蹈课堂中,学生必须学会排队,队型的变化,以及上下课的礼貌。在舞台舞蹈中必须按既定的先后顺序出场、退场,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会等待和轮流;换演出服装常常需要别人的帮助,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会如何请求等待和轮流。所以,将舞蹈中的潜在因素挖掘出来,对孩子表现出的社会给予充分发展,少儿的社会性帮助将促进他们学会合作、分享等技能。

三、舞蹈教育可开发少儿潜能、促进智力发展

首先,舞蹈学习实质是右脑在做“体操”,右脑开发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次,舞蹈艺术为人提供丰富想象力的广阔天地并给予了孩子们的“知觉促动”。遵循这一原理舞蹈教学应克服单纯传授技巧,而应把舞蹈教学过程变为少儿自己的探索活动。此外,舞蹈教师的评价应突出培养创新性的要求,充分尊重少儿个性表达和创造自由。

舞蹈本身就为人们提供了发展想象力、创造力的广阔天地空间,正因为有这片天地,往往每一个孩子包括每个人对每一个舞蹈动作、每一部舞蹈作品甚至舞蹈感觉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尝试改变模仿的教学形式,把教学过程变成儿童主动探索的活动。比如在教《鱼儿》的时候,我先创设情景:“一片蔚然的大海中、一群美丽的小鱼儿在水藻中穿梭,一个个都是童话世界中的人鱼公主,一下子就引来了很多孩子的关注……。”教师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描述把孩子们带到情景中去,孩子们似乎自己就是一条美丽的鱼儿在翩翩起舞。感受那种受大家关注的美丽与活跃。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自己去表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并抓住其好胜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投入。由此又可以提高他们的记忆力,何乐而不为呢?

四、舞蹈教育可培养儿童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幼儿有着奇特、美丽而又丰富的想象力,多变的情绪,甚至我们常人乍看起来不太合乎常理的情趣,都是儿童世界的“真理”。我们有机地结合这一特点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赏识教育,充分调动幼儿的心理最活跃的因素,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地探索、创新。正因为有了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理解力,才会对幼儿的想象力及创造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我编排舞蹈《年糕乐》的过程中,其中有两组幼儿手中高举年糕相互向对方比试、炫耀,突然,出现了一个孩子,手持特大的年糕,众人羡慕不已。他会怎么做呢?我把问题留给了孩子们。孩子们充分展开了想象与创造的翅膀,随着音乐进行着夸张而诙谐地即兴表演着、讨论着,最后,大家达成一致,他炫耀后并没有独自吃,而是让每个人都品尝一口,将情节推向高潮。其他孩子都向他学习,你让我一口,我尝你一口,以动作与情感的交流抒发内心情感,从而表达出团结友爱、互相谦让的主题思想。

五、舞蹈艺术特有的感染力能够培养少儿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集体观念与竞争精神

我国著名的舞蹈家吴哓邦说:“艺术以它的感染力去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鼓舞人们的乐观主义和进取精神。”幼儿舞蹈以感情为中心,潜移默化地塑造美的心灵,辨别真、善、美。舞蹈教育中以集体舞为大多数,这就要求每一个学生相互合作从而集体观念自然形成。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胜于苦口婆心的说理,学生会乐于接受,满足自我表现的心理。为此,合理组织各种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像舞蹈《洗手绢》所表现的爱劳动、《公共汽车上》表现的尊老爱幼、《一分钱》所展示的拾金不昧等都能很容易引起孩子们情感上的共鸣。幼儿舞蹈艺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德育渗透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深深的印记。

六、舞蹈艺术是美的教育,是使少儿学会感知美、表现美、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前苏联巴拉诺夫等于1981年编著出版的《教育学》这样写道:“美育是培养完全理解和正确鉴赏艺术美与现实美的才能的一种教育。”

舞蹈作为起源于最早的艺术形式,自然屹立在美育教育前列的科学理念已成共识,与各种艺术元素和谐完整地结合在一起。从提高全民族文化艺术水平,提高人的道德情感审美教育着手,利用舞蹈的优先位置,使美育教育成为新力支柱。

舞蹈教育是对儿童进行美育教育的最具广泛性的形式之一。教学过程中,孩子们通过优美的音乐旋律,优美的舞蹈形象,陶冶了情操,受到了美的教育。此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塑造儿童形体美、举止美、行为美、品德美、人格美、感知美的能力。

少儿舞蹈有诗意的构思,有美的艺术造型,有活泼可爱的儿童形象,有悦耳动听的音乐旋律。少儿舞蹈艺术通过孩子们的内在韵律和形体节奏的揉合,展示多彩的思想感情,在身心自美的过程中给人以美,是一种集内涵外延于一体的理想的美育形式。它通过无声胜有声的美陶冶着孩子们的道德情操,美化着孩子们的思想感情,让孩子们从中去感知美、表现美。

1.感知美

我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民族民间艺术,它们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泉”闪烁着绚丽缤纷的光彩,少儿舞蹈在这如此丰厚资源的哺育下,正茁壮成长,期待着枝繁叶茂的明天。而今天,孩子们表演着具有我们浓郁民族特色的舞蹈,其意在于去感知美,为它添土浇水。如在排练《大团圆》时,力求表现以汉、藏、蒙古、朝鲜、维吾尔、高山族幼儿在祖国大家庭的怀抱里,团结友爱,共建我们伟大的祖国。在排练中,每个孩子都为其表演的角色着迷,但又为其所表演的角色中舞蹈语汇内涵的感知所困扰,但孩子们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学着、练着,始终不肯放弃。终于,汗水没有白流,劲儿没有白使,演出的成功使孩子们真正感受到了舞蹈的美,感受到了“付出”的美。

2.表现美

表现美是美育的核心。我们应当引导孩子们认识美、理解美、感知美,同时更要去表现美,使之升华为自身的素质,用自己的心灵、自己的肢体语言去表现美。例如我在编排舞蹈《世界真美好》时,通过舞蹈语言、服饰语言、道具语言描绘着花儿、动物及孩子们和平共处、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的局面。在排练时,我深入浅出地引导他们,让孩子们尽快地进入到各自的角色当中。让他们体验到花儿的娇美、动物们或优美、机灵或笨拙、憨厚等各自不同的肢体动作表现、小朋友们的健康、活泼与快乐。孩子们的思绪、情感被牵动到舞蹈语汇、舞蹈情节之中,最终达到表现美的目的。

七、结论

综上所述,普及儿童舞蹈教育是培养他们对舞蹈美的感情、形体、动作的重要手段,是舞蹈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舞蹈教育,不仅能使儿童热爱舞蹈,使其形体、行为、举止、言谈等方面得到良好规范,乃至会影响他们一生。我们作为新时代的舞蹈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担起舞蹈教育的担子,充分认识到舞蹈教育在儿童时期的重要性,应该把舞蹈引入课堂,努力达到提高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目的。相信舞蹈的普及指日可待,这一愿望的实现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在幼儿舞蹈教育中的体现点滴谈.山东教育网.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3]浅谈舞蹈的教育手段.中国舞蹈网.

[4]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23-57.

少儿素质教育培训范文6

一当前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现状迫切需要进行学前教师教育改革

学前教育的人才包括各级各类的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养人员、管理人员;从事与学前教育相关的各种工作人员及服务人员。学前教师教育指的是系统培养学前教育人才的各种专门性活动,“学前教师教育”它体现了教师培养的整体性、专业性、开放性和终身性。目前,我省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模,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能满足我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所以,大力发展学前教师教育,提高学前教育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必然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在大力提倡发展教育的背景下,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湖南省的学前教育发展也受到高度重视并得到长足的发展。然而,与我省教育强省战略对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仍然还有一定的差距,学前教育师资不管是在数量和质量上,还是在层次和结构上,以及发展速度和规模等方面都还不能适应当前我省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目前我省学前教育人才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前教育师资的数量有待增多

1.学前教育师资的数量不足。据《湖南省2010年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第8页《湖南省教师需求情况测算表(幼儿园)》,湖南省幼儿园教师需求情况测算表中的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在2007年全省在园幼儿人数是739144人,教师人数是42314人,而在2010年,在园幼儿人数预估达754152人,教师人数达48035人。两年时间里,我省在园幼儿人数估计将增多15008人,教师人数要增加5721人;而2005年的在园教师数是40072人,从2005到2007年的两年时间内,教师数只增加了2242人。说明从2008年到2010年的在园幼儿教师人数增加比例应是2005到2007年增加人数的两倍多。由此可见,目前我省学前教育人才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我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2.幼儿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幼儿园教师的责任重大,稍有不慎,就会发生意外事故,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每天幼儿教师的身心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天长日久,疲惫不堪,因此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在访谈和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抱着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教师专业思想极不牢固,年轻教师人心浮动,一有机会就准备离开。另外,有很多的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劳动人事关系、户口关系、劳动与医疗保险等缺乏应有的关注和规范的管理,在与其他行业相比造成了待遇和社会地位等各方面的巨大落差。由于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低、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学习培训机会少,管理不科学等导致了学前教育人才的大量流失,这是在园幼儿教师人数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幼儿教师队伍的不稳定阻碍了学前教育师资队伍数量的稳步增长。

(二)学前教育师资的质量有待提高

1.学历层次偏低。据《湖南省2010年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第8页《湖南省教师需求情况测算表(幼儿园)》,湖南省幼儿园教师需求情况测算表中的相关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我省幼儿园专任教师中,高中及以下学历的教师14163人,专科学历教师15223人,本科学历教师2019人,研究生学历教师39人,其中,高中及以下学历的教师占全省幼儿教师总数的45.45%。可见,幼儿教师的学历层次总体上还是以中专层次为主,离幼儿教师学历大专化甚至本科化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学历教育有待加强。

2.师资队伍结构不太合理。一是职称结构不合理。据《湖南省2010年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第23页《湖南省教师需求情况测算表(幼儿园)》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我省幼儿园的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165人,中级职称的8530人,而未评职称的20849人,其中,中高级职称的只占33.7%,而未评定职称的占66.3%。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幼儿园教师中的老、中、青年教师梯队结构不合理。有的幼儿园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中青年骨干教师十分缺乏。如在我省常德地区某幼儿园老师的平均年龄只有19岁,而很多的公办幼儿园老师的年龄普遍偏大的现象严重。三是城乡结构差异显著。目前为止,我国经济条件好的城市和农村,幼儿师资数量基本饱和,而高水平、高质量的幼儿师资很缺乏。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幼儿教育发展滞后,对幼儿师资的需求不多,待遇偏低,大多幼师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地区的幼儿园工作,所以造成目前需求不旺的困境。四是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调。根据2007年我省幼儿园专任教师性别比率结构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园专任教师共有26136人,其中,女教师25488人,占幼儿园专任教师总数的97.52%;男教师648人,仅占2.48%。可见,幼儿园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调。

3.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省级和市级幼儿园里的教师整体素质相对而言要高些,但是,乡、镇、县级的幼儿园老师素质普遍偏低,教师的幼儿教育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不够扎实,师德和责任心有待加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科研能力有待提高。总体来说,来源复杂、良莠不齐。由此可见,我省学前教育人才的现状,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当前我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所以,大力培养学前教育人才,提高学前教育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学前教师教育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二当前社会发展形势既是学前教师教育改革的机遇,更是挑战

(一)认识逐步到位但落实不够

首先是国家把科教兴国作为基本国策,制定和颁布了有关幼儿教育的法规,将幼儿教育列为基础教育,成为我国完整教育体制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各级政府为幼儿教育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对学前教育事业而言,201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不仅举国上下对学前教育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且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在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学前教育作为独立的一章被单独提出来,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高度重视。[1]

其次是观念得到更新,发展幼儿教育关键在于师资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长期以来学前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素质亟待提高的问题,落实地位待遇的问题等,一直是困绕我们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我们所有幼儿教师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会议提出:合理确定生师比,逐步配齐公办幼儿园教职工。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切实维护其工资、职称评聘和社会保障等权益。既是对幼儿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也是对幼儿教师工作的充分认可。会议对幼儿教师的培养培训提出明确要求,要“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办好幼儿师范院校和专业,加大幼儿教师培养力度”。幼儿教师的培养也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培养幼儿师资的渠道得到拓展,幼儿教育师资队伍得到迅速的壮大,缓解了城乡幼儿教育发展与师资队伍的矛盾,这是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普及非常重要的师资准备。

但是要真正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把学前师资培养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尚有差距。主要表现在幼儿师资培养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师资队伍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数量型的扩张,在质量、规格上没有太大的提高。

(二)层次基本齐备但结构不当

从目前培养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学校看,主要有职业中学、中等幼师、专科幼师以及本科的学前教育专业,这似乎是一个层次多样化,结构齐备的幼儿师资培养体系。其实不尽然,专科学校在上海(已合并为本科)和辽宁各有一所,湖南省就一所专门独立升格的幼儿师范学校(专科),而本科和研究生学前教育专业的学前教师教育培养数量不多,本科有的设一个班就三四十个学生,而研究生培养也不多,博士培养更是少之甚少。所以,绝大多数幼儿师资是由中师和专科培养的,而农村地区则是由职业中学培养或短期临时培训。这样,我国幼儿师资的学历层次实际上较低,学历结构的重心下移,这必然影响幼儿师资队伍质量建设。

三构建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

(一)全面提高学前师范教育质量,构建科学的职前幼儿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职前幼儿教师教育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学前师范教育质量的提升。而学前师范教育质量提升又离不开学前师范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学前师范院校可以通过明确培养目标、细化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重视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等多种途径去培养学前教育人才。学前教育人才素质的提高必须有一整套合理的课程设置为依托,课程规划应整体考虑社会发展、教育目标、市场用人需求、师资专长、教学资源、学生就业需要等因素,设置有弹性和特色的课程,加强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基础,科学选择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学生的应用能力,重视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用;广泛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以实验实训室为平台,实行学习实训一体化等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在人才培养上,以就业为导向,重视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教师带领学生到各级各类的实习基地去指导和参加课题研究,同时,也请幼儿园里有经验的老师到学校来担任相关课程的教育教学,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教学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前师范生的质量。[2]

(二)构建参与式的幼教师资在职培训模式,加大幼儿师资的在职培训力度

教师队伍的建设,既依靠职前师范教育的培养,又有赖于职后继续教育的培训,改进和采用各种不同的有效培训方法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各类型高素质教师。

1.充分发挥中、高师职能,构建幼儿师资在职培训的多元化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对幼儿教师素质要求提高,高师应充分发挥其学术优势和人力资源,在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中发挥其越来越大的作用,逐渐成为幼儿教师培养的重要机构。目前,湖南省已做出了幼儿师资培养的长远规划,力争湖南省幼儿教师的学历整体档次在近十年内能提高一个新的层次,湖南师范大学尤其是长沙师范学校将在湖南幼教师资的培训中突现核心和引领地位。由此,在21世纪,我国将逐渐形成以“高等师范学校为龙头、以中等师范学校为主体”,职前与职后、正规与非正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普及与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元化的幼教师资培养模式。[3]

2.以幼儿的发展需求为目标,构建“参与式培训”的教学模式。“参与式培训”是目前国际上普遍倡导的一类进行培训、教学和研讨的方法。之所以提倡“参与”就是因为培训者需要相信每个人都具有自给自足的能力,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每个人都应享有平等学习和表达的权力,同时也应有机会与别人对话。

参与式培训是指学习者个体能够参与到培训教学和研讨中,以引导教师主动学习为基点,以经验为基础,与其他培训者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培训形式。参与培训不同于以往的听讲和观摩式培训,它要求培训者和学习者共同承担学习任务,共同承担责任,强调的是学而不是教。它主张以行动促进理念的转变,强调培训活动以教师为中心,融新的理念和知识于培训之中。在参与式培训的过程中,所有参与培训的人都要平等地参与,培训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提供者”,标准答案的“者”,也不是传递上级命令的“二传手”,而是被培训者的“协助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帮助并与参与者一起学习,共同提高。参与式的培训,使教师通过活动,自主建构新课程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缩短了教师从理念到实践的路程。[4]

3.以教师成长为目的,构建多元化幼教师资培训效果的评价机制。社会的发展变化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训目的、功能必须随之发生很大的改变。如何在培训过程中对教师培训的效果进行检验,这是长久以来困扰人们的一个问题。一方面关于教师教育观念方面的培训效果本身就很难量化;另一方面,关于教师教育技能方面的培训的评价容易流于表面,给研究效果的检验带来一定的困难。幼儿教师在职培训的效果就像我们教孩子时不可能立竿见影一样,对于教师的培训同样是急不得的,更何况这种培训并非只针对技能的学习,而更重要的是教育价值观的转变,这就更难。关键是了解在培训之后幼儿教师对新观念的接纳情况,并在培训的实际运用环节中遇到问题时给予咨询和帮助。鼓励教师通过记录身边的个案的方式来实现自我成长,对记录的材料进行对比分析的过程中,更能够看到了幼儿教师内部的变化。因此,培训幼儿教师不是简单重复、并非付之功利,而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螺旋式上升。[5]

少儿素质教育培训范文7

一、幼儿英语培训的重要性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幼儿知觉发展中,首先成熟的是形象思维能力。6岁以前,幼儿对声音的敏感度较高,且右脑控制发音器官的能力较强,声带、舌唇等运动神经的调节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这时练习说话,更容易掌握发音的技巧。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能力会逐步下降,给学外语带来困难。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对幼儿给予两种语言的刺激,能促进幼儿大脑两半球之间的协调,加强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因此,幼儿期的英语训练对孩子是大有益处的。

作为启蒙教育的奠基石,幼儿英语教育也成为了社会所关注的热点。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长们越来越注重双语教育的重要性,这已成为了他们的迫切需求。这一需求衍生的幼儿英语培训市场是非常庞大的,而且市场的需求相对更具稳定性。

二、幼儿英语培训机构的师资现状分析

从培训市场的培训机构来讲,现在的培训机构在数量上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注重的层面也不同,有注重学生口语的,有注重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但是在保障教学效果与具备幼教素养方面很难兼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事幼儿英语教学的老师绝大多数缺乏专业化训练。

目前从事幼儿英语教学的老师整体水平较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非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教学素质相对差,英语水平低,语音、语调不准确等。一个人想要学好英语,开始是很重要的。如果从一开始的英语学习就是不标准甚至是错误的,那么今后再去纠正就会很难。

(二)教学效果与幼教素养难以兼顾。

专业幼儿教育师范类毕业生英语水平不够,英语专业毕业生英语水平达标了又不懂教育心理学,不懂得儿童心理学。很多幼儿英语教师他们或是幼师做的很好但英语不好,或是英语很好但不会教孩子。幼儿英语与成人英语在教学方面是不同的。成年人有英语学习的目的,孩子没有任何目的,以愉快教学为主,他们在与英语接触的过程中,需要凭兴趣,不会想到将来的考试、升学等。这也就要求,小学、幼儿的英语教师应该有专业系统的培训,使其具备幼儿教育素养的同时具备扎实的英语功底,用适合幼儿的方法有效地进行英语教学。

(三)幼儿英语培训师资流动性大,无法提供稳定的

师资。

幼儿英语的教育,最需要有耐心、亲和力、责任感和稳定性的老师。幼儿英语培训机构的教师流动性非常大,对孩子是最不利的,不同的机构、培训理念到教学手法各方面其实都有很大的区别。要培养想说、爱说、敢说、会说的孩子,需要老师悉心的引导。基于幼儿心理的发展,每次面对不同的老师,在适应不同老师的教学方法和风格上也是有难度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因此,稳定的培训师资对幼儿英语的学习非常重要,也影响培训机构的长足发展。

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本市注册的合法英语培训机构有16家,其中有15家都涉及幼儿英语培训业务。但是,在这里从事培训工作的多为应届大学本、专科毕业生,就职时间一般在一年以内,很少有坚持到2年的。在这些培训机构就业对于应届大学本、专科毕业生而言,仅仅是就业缓冲或者实习。很少有人愿意长期从事这项工作。除了薪资待遇,更多的是这项工作要求高,跨越幼教和英语2个大的领域,胜任下来是很难的。

三、幼儿英语培训机构师资保障策略

鉴于黄冈市幼儿英语培训机构师资的现状,保障幼儿英语培训机构师资,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针对地方实际,发展校企合作。

黄冈市历来以教育闻名。这座小城里有4所高校,其中本科院校一所;闻名全国的“黄高”总校也在这里。因此,本质上,教学资源是丰富的。但是,在幼儿英语培训这一领域,黄冈市面临的问题同其他地方是一样的。幼儿英语培训教师资源匮乏。在校企合作的形势下,可以由培训机构与高校联合,开办针对“幼儿英语培训”的订单班,在满足就业的前提下,专门培养英语水平过硬、乐于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在英语等级和教师资格上进行双向规划。同时,需要相关政策支持,将“幼儿英语培训”作为高校内专业进行规划。

(二)加强在岗幼师的培训,提高业务能力。

对于已经在幼师岗位上工作的人员,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或者参加交流,引进外教等方式,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国内很多“双语”幼儿园,入园费用是普通幼儿园的好几倍,但是在“双语”的招牌下,家长们趋之若鹜。家长们花巨资的目的是能让孩子真的能在“双语”环境下锻炼英语,事实上能真正实现“双语”教学环境的不多。提高在岗幼师的英语水平,使“双语”名副其实,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少儿素质教育培训范文8

[关键词] 学前教育 师资队伍 建设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学院2011年学前教育科研课题重点项目“陕西省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立项号:2011XQ06。

学前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焦点问题,重视学前教育发展也是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之一。目前,陕西省学前教育机构民办的多,公办的少。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幼教机构数量少且条件差,学前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学前教育需求。“入园难,入园贵”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人民群众对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的需求非常迫切,建设足够优质的幼儿园,配备优良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成为一项亟待完成的民生任务和政治任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以及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等,都对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给予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对学前教育工作有非常具体的部署和安排,保障幼儿教师权益,稳定师资队伍。本文拟从陕西省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出发,就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一些思考。

陕西省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

根据陕西省厅《关于开展全省学前教育调研工作的通知》(陕教基二〔2011〕4号)的精神和要求,陕西省教育厅于2011年2月28日至3月6日,组织教育行政干部、高校专家、教科研人员30余人,分6个调研组,深入全省11个市(区)及所属21个县(区)开展了扎实的学前教育专项调研工作,笔者参与了本次调研报告的撰写工作,就有关陕西省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现状情况归纳如下几点:

1.学前教师队伍的数量与专业水平不成比例

虽然以前学前教育发展并没有真正纳入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中去,但由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导致政府、社会和幼儿家长对学前教育都给予高度重视或关注,使得学前教育在具备相当大的办学规模的基础上,与之相匹配的幼儿教师队伍自然也具备一定的规模。截至2010年底,陕西省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保教人员共48559人。正是这支基本的教师队伍,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全省的教育事业得到有序运行。当然,从专业性的角度看,情况并不乐观。调研表明,全省幼儿教师具有幼儿教育专业(或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含幼教师资格证的教师)所占平均比例仅为40.67%,有多达59.33%的教师不具备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的资格。另外,根据实地考察与访谈,在各县(市、区)不具备幼教专业资格的幼儿教师中,主要分布在各类民办幼儿园。由此可见,全省幼儿教师的专业合格率并不理想,特别是民办园,问题更为严重。

2.教师学历层次多元,大专和中专(高中)为主

据实地调研表明,在全省幼儿教师中,反映出幼儿教师的学历分布呈现出3个特点:一是公办园与民办园差异较大,民办园一般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多为中师(中专、高中),另有一些以高中以下甚至初中学历人员充当保教人员,公办幼儿园情况则完全不同,专科以上居多;二是城乡差异大,城区幼儿园(特别是城区公办幼儿园)教师学历普遍高于农村幼儿园教师,大专以上学历较多;三是西安市教师学历层次普遍高于其他市(区),特别是本科及研究所学历的教师占比例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在全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

3.保教队伍职称评聘复杂,民办及聘用教师形成职称真空

调研发现,陕西省幼儿教师及保教人员的职称状况比较复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公办幼儿园在编教师按照省上的职称评定序列,对辖区内的公办教师按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对待,形成常态机制;

二是公办幼儿园聘用教师和民办幼儿园教师职称评审十分困难,民办幼儿园教师的职称评审更是艰难,基本上没有参评资格,有职称者甚少;

三是在职称结构方面,青年教师晋升比较困难;

四是保育人员的合格率参差不齐,西安、咸阳等中心城市情况较好,但其他城市则不容乐观,保教人员的配备、培养与培训任务十分艰巨。

4.高级别的师资培训偏少,培训需求十分迫切

调研表明,由于省、市两级高层次的计划内培训有限,使全省各市、县(区)幼儿教师参加培训的愿望虽然很强烈,但却无法实现。培训级别越高,教师参加的机会越少,呈递减态势。全省有高达50%左右的幼儿教师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部分市(区)、县(市、区)邀请幼教专家对幼儿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和省市级计划培训的不足。

5.幼儿教师收入普遍偏低,相关待遇难以落实

调研表明,陕西省各市、县(区)幼儿教师和保教人员的工资待遇都比较低,公办教师的工资和绩效津贴都是严格执行国家和省上规定的统一标准,除此之外,基本没有其他福利待遇。除西安市外,其他5市的公办和民办幼儿园特别是农村幼儿园聘用教师待遇则更低,一般月工资都在500~1000元左右。

陕西省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教师素质能力较低,影响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公办幼儿园公办教师整体素质尚好,但所占教师总数的比重极小。公办园中的外聘教师及民办幼儿园教师素质偏低。其原因:一是职前培训基础薄弱,幼教专业毕业教职工占有一定数量的比重,但绝大多数为职校毕业,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均不高;二是职后培训跟不上,外出学习及参与高层次培训的机会欠缺,培训质量不高;三是中小学转岗教师幼教专业基础薄弱。

2.幼儿教师编制严重不足,缺额极大

学前教育大发展,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加大,一批乡镇公办幼儿园陆续建成后将产生极大的师资缺口,带来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幼儿教师极其紧缺。公办幼儿园教师按照上世纪80年代中期幼儿园规模和标准配备,比例极低,虽然各市县通过各种渠道,想方设法补充招聘幼儿教师,但就目前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看,按照1:6的比例标准,各地幼儿教师缺口仍很大。

3.结构性矛盾突出,保教质量难以保证

调研表明,在陕西省各市(区)、县(市、区)的幼儿教师中,中级职称人数极少(全省均占10%),初级职称人数占绝大多数。民办园教师评职称渠道不畅,信息不通,造成无职称教师比例高,全省有约70%左右的幼儿教师没有职称,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教师属于无证上岗。如此严峻的教师队伍,很难想象能够成就高质量的幼教事业。

4.工资待遇较差,影响教师队伍稳定

目前,陕西省所有公办幼儿园在编教师的工资和绩效津贴都是严格按财政统一标准发放,除此此外,基本无其他福利待遇。这一待遇本来就很低,而公办幼儿园的聘用教师和民办幼儿园的教师工资待遇普遍比公办幼儿园的在编教师工资还要低。据统计,公办教师人均月收入2500元,城市聘用教师人均月收入1000~2000元;乡镇聘用教师人均月收入1000元,农村聘用教师人均月收入800元。没有购买任何险金的教师占75%~80%。如此低的收入水平,很难使广大幼儿教师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从事幼儿教育的长远打算,因此,形成了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尤其是民办幼儿园和公办幼儿园的聘用教师,辞职、跳槽现象经常发生,严重影响了我省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全面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1.要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幼儿教师的能力和素质

特别是针对当前幼儿园小学转任教师数量多和幼儿园园长素质普遍不高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大对转任教师和园长的培训力度,尽快培养一支专业化程度高、热爱幼教事业的教师队伍。建议建立省、市、县(市、区)三级幼教培训体系,省、市两级主要开展骨干教师培训,县级进行全员培训。针对目前幼教师资短缺的状况,建议加大寒暑假培训的力度。注重培训效果,特别要注重对教师业务能力的培训,积极发挥示范园的引领作用。

2.要科学制订编制,落实幼儿园编制标准

建议有关行政部门根据《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规定,即全日制幼儿园教职工与幼儿的比例为1:6―1:7的标准,逐步制订增加幼儿教师的编制的学前教师配备计划,并在3年内达到规定标准。同时,为了确保幼儿教育质量,建议由省上统一制订标准,每年对现有幼儿教师进行统一考核,对新进幼儿教师在全省范围内或以市为单位进行公开招考选拔录用,逐步建立幼儿教师的准入与退出机制,确保幼儿教师的能力和素质的良性循环。

3.建立幼儿园教师培养基地,着眼未来培养高水平幼儿教师

为了确保培养质量,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学前教育事业中去,建议在每年高校免费师范生教育中,遴选、增设一定数量的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的招生指标。同时,为了真正把学前教育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落到实处,建议扩大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以适应未来学前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4.制订相应的制度或机制,确保幼儿教师的待遇和地位不受影响

为了把学前教育教师的相关待遇落到实处,建议由省上统一制订标准,单列学前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合理配备幼儿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同时,各县(市、区)对幼儿教师队伍进行单独编制,小学或中学转岗教师不应该占幼儿教师编制。就民办幼儿园而言,对经过正式批准注册的规范民办幼儿园的教师,个人人事档案统一由县(市、区)人才交流中心免费管理,并在职称评审方面与公办教师统一进行,其业务档案由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并由县(市、区)财政根据职称和工作业绩,给予每人每月50~100元不等的保教补助金,并由省、市、县财政和教师个人共同负担缴纳民办幼儿教师的“三金”,以确保其基本待遇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1]陕西省教育厅编.陕西教育事业统计年鉴2010[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OL].省略/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0-07-29.

[3]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OL]. 省略/zwgk/2010-11/24/content_1752377.htm,2010-11-24.

少儿素质教育培训范文9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职后培训;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12-0021-03

一、我国幼儿园教师职后培训的现状

随着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幼儿园教师职后培训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我国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总体上取得了很大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旨在提高教师学历水平的培训发展迅速,许多教师的现有学历都是通过职后培训获得的。据统计,1998年全国幼儿园专科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不含园长)只有5.36万人,占当时专任教师总数的6.13%,到2002年增加到35.68%。短短五年间,共增加了15.02万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教师。而在同期,我国培养的本专科幼教专业毕业生只有1.38万人。这一数据表明。截至2002年,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20.38万幼儿园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在职培训获得学历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水平,是我国幼儿园教师职后培训取得的一大成就。

第二,与幼儿园教师职后学历培训迅猛态势相伴随,形式多样的非学历培训也风起云涌。该类培训旨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尤其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成为自身实践的研究者。学历培训对培养能适应新时展需要的新一代教师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通过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非学历培训来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综合素质,努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事实上,大部分教师或多或少都接受过一定形式的非学历培训,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水平。随着幼儿园教师纳入国家教师培训计划之中,很多地区培养出了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如果这些骨干教师在专业上的引领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那么他们将对我国幼教事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幼儿园教师职后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幼儿园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总的来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新教师的职前教育通常以理论学习为主.缺乏系统的入职培训,从而使许多新教师入职后在短时间内很难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我国绝大多数的职前教育机构在培养未来的幼儿园教师时,都将重点放在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上,往往忽视最为重要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此外,由于缺乏系统的人职培训,很多新教师甚至在没有接受任何入职培训的情况下就匆匆上岗,这使得他们在入职之初常常感觉力不从心,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束手无策,甚至觉得自己学无所用,很多新教师也因此对自己的工作失去兴趣与信心。再加上从事幼教工作必将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这又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尽管许多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但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一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的解决。

2 培训缺乏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培训形式单一、重复低效

尽管如今许多幼儿园和教师对培训的热情颇高。无论幼儿园还是教师本人都愿意投入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去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活动,但很多时候他们的培训都是一种盲从,是跟着潮流走。而很少考虑自身的需要,很少制定系统和有效的培训计划,也很少考虑参加培训是为了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他们只是为培训而培训。很多培训对于他们来说是重复、低效的,而一些缺乏系统性、形式单一的低水平培训,使得许多教师对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简单模仿的层面,很难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大量重复低效的培训往往令教师疲惫不堪,使得他们很少有精力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3 重外部培训,轻园本化的内部培训,培训的针对性不强

一直以来。绝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培训都是遵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指示安排的外部培训。这些培训五花八门,例如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普通话培训、职业道德培训、法规培训、管理培训等等,而真正满足实际需要,有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培训却很少。理论上讲,教师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教师所遇到的问题往往也不同,而这些问题是大多数外部培训无法解决的。很多幼儿园不惜代价盲目参加各种各样缺乏针对性的外部培训,却忽视了如何根据本园特点开展培训。此外,大多数幼儿园都只有少数相对优秀的教师才享有外出培训的机会。即便是这样的培训,其内容也往往重知识轻能力,重技能轻师德。

4 政府对教师职后培训的支持力度不够,培训缺乏制度保障

虽然我国有一些法规(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对教师的培训有明确的要求,如规定“新任教师培训时间应不少于120学时,教师岗位培训每五年累计不少于240学时,对骨干教师应进行更高标准的培训”,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是为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制定的。即使在现有的许多与幼儿园教师相关的法律法规中,也缺乏对幼儿园教师培训的制度化规定,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得不到切实的保障。另外,在许多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由于缺乏培训经费,幼儿园教师往往享受不到应有的接受培训的权利。

三、对我国幼儿园教师职后培训的建议

1 把对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有机结合起来

对于那些刚走上教学岗位的新教师来说,要想迅速适应教学岗位,仅有之前在职前教育机构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以及入职前短暂的实习是远远不够的。职前教育机构应多给予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比如,可以规定每学期下幼儿园实习的次数,有条件的可以每星期一次,条件有限的至少也要每月一次。同时要保证下园实习的系统性、目的性和针对性,以促使他们从最初的入园观察逐渐深入到参与教学活动,从中汲取经验。每次入园实习结束后,职前培训机构可以要求学生针对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与那些空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际经验的新教师相比,拥有这类实习经历的新教师在入职时会少一些迷惘和彷徨,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如有可能,我们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将学历教育与教师资质认定结合起来,探索动态的教师资质认定过程和支持性培养模式。

2 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减少培训的盲目性

为了减少培训的盲目性和重复低效,需制定

科学系统的培训计划。在培训之前,首先要让教师了解自己的需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培训的形式和内容;在培训之后,要让教师反思自己的培训结果,看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有没有满足自己的需要。在英国,教师在职进修通常分六个步骤展开。第一步:需要。教师要确定自己的需要。并将这种培训需要向地方教育部门或大学反映。第二步:判断。由地方教育部门专职人员作中介,学校和大学双方洽谈培训计划。第三步:协议。洽谈结束后拟定一份详细的培训协议,经教师讨论认可后确定。第四步:前期培训。培训前两天在大学里进行,通过导引课程介绍新知识、新方法,开阔教师视野。第五步:主题培训。两天导引课程后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实质性培训,由大学教师进行实地指导。第六步:小结。协议规定的项目基本完成之后。教师在职培训告一段落。英国的这个培训程序是一个系统的培训过程,它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值得我们借鉴。

3 在进行外部培训的同时,注重园本培训,使培训具有针对性

所谓园本培训。就是以“幼儿园为本”、以“幼儿园为基础”的培训,它是关注幼儿园和教师需要的培训,也是切实解决教师和幼儿园问题的培训。同时,它以幼儿园为基础,充分利用本园资源。在幼儿园内部进行。现阶段,幼儿园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很难得到外来的帮助,更不可能长期依赖外来的帮助,因此我们应当努力培养幼儿园教师自我发展的能力。园长作为园本培训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为教师创造园本培训的条件。幼儿园同时要选择一批业务能力强、威信较高的骨干教师作为核心人物,经过培训和组织研修,使其成长为本园教师的专业引领者和促进者。在园本培训模式下,教师是参与者、合作者和研究者,他们将研究的重心放在教学第一线,及时发现实际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因此,园本培训是真正针对教师实际需要的、真正有效的教师培训方式。

4 注重师德培养

高尚的师德是教师从事高质量教育的根本。是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在很多时候,教师的人格魅力远比渊博的知识和娴熟的技能来得重要,因此,幼儿园教师培训必须注重师德培养。师德培养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例如开设教师心理健康、教师礼仪方面的专题讲座。经常开展关于师德建设的讨论活动,树立优秀教师典型,号召其他教师向她(他)学习,等等。师德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幼儿园教师的师德培养宜以园本培训为主。

5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努力实现教师培训的法制化

政府要加大对幼儿园教师培训的制度支持和管理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为教师的培训提供支持。为了更好地保障幼儿园教师的合法权利,制定专门的学前教育法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