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活动

时间:2023-09-20 18:19:14

导语:在道德教育活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道德教育活动

第1篇

为落实xx集团党字xxx号《关于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年”活动的通知》要求,倡导“以诚为节、信用守恒”的企业道德准则,培育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四有”职工队伍,早日实现创建世界最大最好炼铜工厂的奋斗目标,决定在供销公司范围内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职业道德教育年”活动。活动时间如下

一、学习阶段(时间为四月至五月)

以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为前题开展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企业文化专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照“八荣八耻”的要求,认真查找工作中的差距,增强学习教育的实效,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与供销业务建设相结合,与职业道德建设相结合,构建生产单位满意的物资供应体系,向客户提供优质、方便、高效、规范、真诚的服务,引导职工深刻认识和领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丰富内容与精神实质。牢记树立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推动职工队伍爱岗敬业,更好地把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推向。为企业完成年生产任务做出更大的贡献。此阶段结束后各工段自行安排考试。

二、围绕活动要求组织员工提建议(时间为六月)

围绕工厂两会提出的工作任务和奋斗目标,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是贯彻落实公司工厂两会精神的实际行动。把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组织员工围绕如何倡导企业道德准则等内容深入开展学习讨论,使广大员工进一步树立“以诚为节、信用守恒”的思想。这次教育活动,以思想教育为主,正面教育为主,自我教育为主,按厂部要求做好六个结合,各工段及班组提出一件职业道德教育建议。在听取群众反映的基础上,将择优推选2名职业道德典型,并整理出职业道德典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方面的事迹。

三、整改总结阶段(时间为七月)

通过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年”活动,全面提升供销公司形象,各工段要认真做好职业道德教育活动的经验总结,在日常工作中强化监督检查,把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使职业道德教育更加贴近员工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切实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继续开展供销公司原有的“文明服务,树窗口形象”活动和顾客满意度调查活动。各工段班组做到学习时间学习内容规范,学习时间保证,学习质量保证,并做好学习记录。学习和考试成绩纳入综合考核。

第2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7大精神,进一步教育广大干警遵守职业道德,遵纪守法,努力构建“和谐消防”、“平安消防”,根据支队党委文件精神,结合中队队实际,决定在中队范围内广泛开展一次职业道德和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现就活动内容,做一下安排:

一、开展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开展职业道德及法制宣传教育,目的是帮助广大干警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法制观念,做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自觉维护集体利益。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干警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增强主人翁责任感,自觉把实现个人价值同推进中队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干警增强职业道德意识,恪守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行为准则,自觉用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约束自己。引导干警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热爱消防、热爱集体,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努力干好本职工作,提高对消防的忠诚度。

二、活动内容和方式方法

(一)活动的主要内容

1、法制宣传教育内容。以油田普法办公室编写的《中原油田职工违法犯罪案例汇编》为基本学习教材,结合学习《内部控制手册》、《关于严重违反生产经营管理规定的处理办法》、《消防支队关于<火警调度>等十二项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同时,各单位要结合工作实际,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等*为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

2、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组织干警认真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主要包括:《中原油田员工道德行为规定》、《中原油田员工文明公约》、《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操作服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居民道德规范》、《消防支队文明员工达标标准》等。通过组织干警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引导大家掌握相应的道德规范和标准,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

(二)活动的主要方式方法

结合中队实际情况,利用政治学习时间、党团活动日,对广大干警进行集中宣传教育。主要采取以下具体方法:一是组织干警学习有关宣传教育材料,做到自警自省自励。二是组织班组干警讨论,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三是利用橱窗、黑板报等宣传工具,宣传有关职业道德内容和法律法规。四是选树宣传活动过程中涌现出的敬业爱岗、遵纪守法的先进典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宣传、教育氛围。

三、活动时间安排和步骤

宣传教育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1、安排部署阶段(200*年3月7日至3月13日)。这一阶段是活动的起步和筹划阶段。党支部要根据支队的总体部署,对中队的教育活动做出具体的安排,列出学习计划和活动运行大表,制定具体措施。领导干部要先学一步,做好辅导准备。

2、宣传教育阶段(3月14日至4月11日)。党支部要按照活动方案深入扎实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活动中,要把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的多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穿行,做到生动活泼,易于干警接受。要把职业道德和法制宣传教育同形势任务教育结合起来。要强化主人翁意识,真正做到爱岗敬业。要把学习、宣讲和讨论结合起来,在向干警讲解时,要以案说法,围绕“如何增强职业道德观念和提高法制意识”这一主题进行大讨论,通过讨论让干警认清几个问题:“我对消防的忠诚度到底有多大?”“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爱岗敬业?”“怎样做到忠诚消防、珍惜岗位?”“违规违纪违法给企业、家庭和个人造成的损失有多大?”“这些违规违纪违法行为是否在自己身上发生过或有过这样的念头?”“面对不法分子自己能否勇敢地站出来、冲上去?”等等。要把组织教育和群众自我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开展演讲、知识竞赛等,使干警在参与中受到教育。要把教育活动与开展消防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支队凝聚力,提高广大干警的认同感,自觉宣传、维护油田消防的良好形象,勇于同有损油田及支队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3、总结验收阶段(4月12日至4月30日)。对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情况进行自下而上的总结。首先每个人都要进行书面总结,看自己受到哪些教育,有哪些收获,存在哪些不足,今后如何纠正。党支部要召开干警大会,对教育活动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肯定成绩,提出要求。

四、几点要求

第3篇

关键词 小学生 德育 教育活动 渗透 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教育处于教育的基础地位,使学生受益一生的行为习惯有一些是在小学阶段养成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你一辈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叶圣陶先生曾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努力拓展教育空间,加强横向联系,把单纯的课堂教学扩大为多渠道参与的教育网络,创设全方位育人的环境,才能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

1身教重于言教

在班主任工作中,笔者特别注重家庭教育,俗话说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孩子的特点是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而他们的学习最初多半是从模仿父母开始的。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将门出虎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说的都是“行为场”的作用。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平生一直坚持自己收拾屋子、擦拭桌椅。他的衣服不求考究,只求整洁;他的衣服永远整整齐齐,一丝不苟。这些都直接得益于他的母亲。正如他自己所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可见,父母给其子女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因此,教师要在家长会上要求学生家长,为了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一定要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从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本人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孩子不能做到的,自己坚决不做。

2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环境也可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所以,在工作中,要注重赏识教育,并且教育学生对待他人要宽容,学会发掘他人的闪光点,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营造和谐文明的班级氛围。

3用“宽容”的心去包容他们

了解学生,是真正理解他们,包容他们的过错。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现代的学生生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在信息社会的今天,他们的生活也不仅仅局限于学习,已经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同时也碰到了很多成长中困惑的问题。对于成年人,这些问题也许是幼稚可笑的,也许是不屑一顾的,但对于那些孩子,确是他们无法面对和解决的。

作为班主任,必须从各个方面去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困难。这就要求班主任去“热爱”每一个学生,去包容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做的每一件事。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当然,这种爱不是溺爱,更不能一味地纵容他们。

这种宽容,不仅要体现在所谓的好的学生身上,也要体现在所谓的坏的学生身上。笔者现在所教的班中就有一位特别顽皮的男学生,一直以来教过他的教师没一个是称赞他的,甚至经常被叫到办公室批评,还经常无故骚扰同学,同学很多也不愿意跟他交往。后来教师改变了以往对他的教育方法,每次他犯错都耐心引导他、鼓励他,慢慢的他开始接受,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经过近一个月的转化教育,他思想纪律上有了进步,学习也更认真了。

4耐心教育,以表扬为主

爱听表扬是儿童心理特点,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例如:上课了,大部分学生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教师常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之中。

5注重反复,强化训练

第4篇

[关键词]:公民道德 公共政策 主体地位

公民道德实践活动课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一类新型课程。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做负责人的公民。而要做一个负责人的公民,首先要有责任意识,开展公民道德实践课可以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赫尔巴特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失去了手段的目的。通过道德实践活动能增进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技能,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我们所有人能够通过共同努力把我们的社区建设的更加美好。

一、“公民道德实践活动课”的特点

1.活动内容丰富多样

我们可以就社会生活的任一方面去开展实践活动,只要是生活中存在的公共政策问题,可以选择大家生活的区域内,如街道、乡镇、居民小区存在的公共政策问题.

2.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公民道德实践活动课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教育资源,紧贴学生生活,在选取主题时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让学生有充足的精神去开展活动,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去。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公民道德实践活动根据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从学生感知的生活世界中选取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活动内容;学生可以采取调查、讨论、访问等多种方式进行活动;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通过个人和集体的努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些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意识。

4.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社会的竞争实际就是创新性人才的竞争。进行创新教学是教学理论与实践变革的必然趋势。如何使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全面提高素质,是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公民道德实践活动课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公民道德实践活动课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

二、公民道德实践活动课目前的尴尬

1.人们对活动课缺乏认识

公民道德实践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但在目前的升学压力下,它的存在会引起其他任课教师、家长的疑惑。毕竟上活动课要占用课程时间甚至课余时间。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的动手能力可以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或有先发育智力,后培养能力的想法。针对这些认识,我想,首先老师要从思想上重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把知识的发展和加强过程纳入社会生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我们老师要在生活中不断探索、认识活动课的重要意义。

2.活动课的开展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公民道德实践活动课要求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生活,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有时受学校自身条件的限制,开展的难度较大,学校会考虑到学生的安全,以及学生的课外时间的利用,领导的轻视,同行的鄙视都会打击一部分老师的积极性。

三、公民道德实践活动课的开展

1.思想上高度重视

公民道德实践活动课的设置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是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最亮丽的风景。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数的20%,要把活动课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近年来,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大量出现在中考考试的考卷上,这些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学科知识教学难以完成的任务。因此,设置活动课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适应中考考试改革的需要。基于以上的原因,教师、学生对活动课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克服懒散心理和畏难情绪

很多老师在没做之前,就退缩了,都在嘀咕,太难了,找出种种理由,首先要克服懒散心理,对于公民道德实践活动课的有关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老师如果连公民道德实践活动课的步骤都不知道,你怎么去指导学生。

3.事前要统筹规划

要确保顺利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准备不充分,当然不会有好的效果,小组的分工,组长的选取,时间的安排,都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计划,对各项工作妥善安排,落实各自的责任,老师要分析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工,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4.过程中精心指导

在实践过程中老师要精心指导,指导每一组的活动,在制作第一块展板时,我们班的收集小组在收集现有的公共政策时找不到现有的公共政策,很是着急,这时就需要老师的指导,在编制班级的公共政策时,编制小组制定出来的公共政策违背了相关的法律规定,这时更需要老师进行指导,切不能在布置了任务之后,放任自流、袖手旁观。在我们班调查小组去访问某行政部门时就出现了问题,行政领导看到学生,不理不睬,学生回来垂头丧气,没有信心,这时就需要老师精心指导,首先寻找自身的原因,精心设计采访的问题,这一次效果很好,学生很开心,老师也很高兴。

5.实践中要有耐心

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没有耐心,中途放弃的大有人在,老师首先就要有耐心,在我们班进行校门口劣质食品的调查研究时,收集资料小组在用相机拍照片时遭到摊主的反对,甚至还有侮辱性的语言,有个女同学当场就哭了,学生参与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这时老师就需要有耐心,我耐心进行了指导,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换一种方式,用委婉的口气请求他们的帮忙。在第二次在去调查时,就取得的很好的效果。

6.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行动源于思考,而思考源于体验。公民道德实践活动课的设置就是要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公民道德实践活动课的实施中,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给学生提供进行完整科学探究活动的机会,老师在带领学生确定主题后,下面的活动,如材料的收集、展板的设计、现有的公共政策的评价以及模拟听证会的安排就由学生来完成,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总之,只要我们积极实践,勇于探索,只要用心去做,就能使公民道德实践活动课向着更科学、完善、实用、易教、乐学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区域活动 教师 有效指导

一、区域环境的创设

新《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区域设置的规划和环境创设要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整体的安排,应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共同合作,又要注意让他们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从而使幼儿能专注地投入到某一活动,充满自信地探索问题。区域环境的建设注意动静分开(如音乐区和美工区),利用玩具柜、钢琴、自制屏风式隔板从中隔开划分区域,以保证幼儿参与不拥挤。对于活动量大的区域(投掷区),要划分到活动室外的一角,这样既便于关注到幼儿也满足了他们爱运动的需求。另外,我们在每个区要设立标记,提出相应的规则。当发现某一区域没有标记时就暂时不进入该区域,其实这也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常规培养。同时又便于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整体安排,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让幼儿自己做主,成为区域的主人,成为环境创设中不可缺少的参与者,以便让幼儿从中理解“轮流、等待、分享、谦让”等的含义。

二、材料的投放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角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有效的材料投放可以促进幼儿语言、社会交往、动手操作等各方面的能力。

(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投放材料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到了大班,他们的抽象思维已经形成,想象力也丰富了。于是在区角里我们投放上了半成品材料,这样大大促进了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如在“各种车辆”的主题中,在手工区材料的提供上,我们首先提供了牙膏盒、饮料盖、纸盒等几种材料让幼儿自由制作,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摆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后,当发现能力强的幼儿不再满足现状时,就再次投放了一些新奇的材料,以便让能力强的幼儿自主探索制作。

即便是同一年龄的幼儿在智力、能力上也是不相同的。他们有的想象力丰富、语音表达能力好,可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差;有的懂事但交往能力差。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投放了不同的材料:针对动手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幼儿,我在语言区里用幼儿收集的塑料瓶制作了一些带有故事情节的截图玩具,让他们通过比拼完整的故事情节,讲述故事内容,调动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他们在语言区里不停地讲着《傻小熊进城》《小姑娘的小花帽》《三只小兔》的故事,还根据故事和生活经验不停地与同伴进行交流,从而大大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交往能力差的幼儿,我们在角色区里也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幼儿不仅没有觉得枯燥乏味,反而兴趣更浓。

(二)根据幼儿的兴趣点投放材料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幼儿创造的源泉,只有产生了兴趣,幼儿才能由愿意玩,变为主动学。由此可见兴趣能激发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并不断地在活动中讨论研究、创新。平时我们要注意倾听他们的心声,捕捉他们的兴趣。如一次晨间活动时,陈超和王小亮在往自己设定的目标投沙包,很多幼儿在旁边围观加油,我想与其让他们在旁观还不如让他们都参与进来。于是,我在投掷区又投放了套环、报纸球、磁铁板等材料,让幼儿在玩时既锻炼了身体又掌握了投掷技能。

(三)根据主题内容投放材料

区域活动的材料不能一成不变,必须要跟着主题的步伐进行,主题开展到哪个阶段,环境就应相应地创设到哪里,同时区角材料也要相应地更换变动,以便让区域活动和教学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只有不断更新、变化的活动区域,才能使幼儿对区域活动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如主题《七彩世界》,在科探区我们提供了碟片及吹泡泡的工具,让幼儿发现有很多七彩的东西。比如在语言区我们放置了幼儿设计的七色花,让幼儿说出自己想让什么颜色的花瓣实现什么样的愿望。另外,在美工区我们还提供了橡皮泥,既可以让幼儿用橡皮泥捏出不同造型的物体,也可以让他们用橡皮泥给玻璃瓶进行装饰,使瓶子变得更漂亮,幼儿还可以将所有七彩的东西装入瓶中,制作七彩花瓶。主题《我发现的奥秘》中,在科探区我投放了可供幼儿观察的磁铁,有关于电的(电筒、电池)、有关于镜子的(放大镜、望远镜、万花筒等)等。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发现了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道理,以及磁铁能吸哪些物体和不能吸哪些物体,知道了电池的正负极以及在利用电池时要按正负极标志安装等。

三、边观察边指导

《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区域活动中,幼儿是主角,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要扮好观察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给予适当指导,使不同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如在开展的《我设计的书包》这节区域活动中,我们要求幼儿制作书包。小朋友在制作书包的过程中充满了自信,非常投入,有几个小朋友的书包制作得既漂亮又精致。我发现他们都很想背起自己制作的书包,但是背带是卡纸制作的,固定性不好,背一下就会脱落,这使幼儿十分懊恼。这时,我走了过去并递给幼儿一个透明胶,说:“你的书包制作的真漂亮,但是别急着背,要让你的书包变得更坚实点再背起来。”小朋友听后立即动手把书包的背带粘结实了。当幼儿遇到困惑时,教师及时给予一种思路,就会让幼儿继续充满自信地创作,从而获得成功的乐趣。

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为幼儿获得了更多的社会实践经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当前幼儿学习的一种途径,也是推进幼教改革的一种教育活动新形式。因此,作为教育者,要从各个角度为幼儿提供各种操作学习的材料,让幼儿去操作、去体验、去发现、去探索,不断地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第6篇

笔者说的“活动”,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活动,它是指语文教学工作者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创设多种学习情景,设置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让学生自己有目的地去体验、思考、表述、交流学习的内容的过程。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读书报告会、古诗义诵读竞赛、辩论会、情景会话、演课本剧、演讲比赛、办手抄报等。

一位教师在教学《小石潭记》时。要求学生为小石潭设计景点,学生群情振奋,广开思路,就“文”取材。学生根据文中描述,加以合理想象设计出一些多姿多彩的景点:根据“隔篁竹”“伐竹取道”,设“竹径幽路”景点:根据“闻水声,如呜佩环”,设“听水轩”景点:根据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一段,设“观鱼台”景点……学生还对景点一一作了解说。在这个编创活动中,每位学生都成了“胸中有丘壑”的设计师,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也使教材内容活了起来。实践证明,教师只有多动脑筋,善于发掘,才能使自己能教善教,使学生乐学会学,有一个坚实的基础,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新的语文教材为“活动”的实施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它加大了所选文章的人义性,这些教材本身蕴涵的情感因素与学生本身潜在的感情因素之间存在着某个契合点,“活动”机制正起了衔接的桥梁作刚。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丰富的内容,放大视角,放宽思路,捕捉一切可能成为语文课活动所利用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在活动中阅读,在阅读中学习、体会、品味、感悟,使课堂洋溢生机和活力。

教材要真正成为“资源”,必须经历一个“激活”的过程。这种资源只有经历一个由学生“创造性。”地自主开发的过程,经过不断挖掘、不断丰富的过程,才能充分显现它的价值,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活动课堂”与传统课堂的不同,就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尊重学生学习的自,尊重学生的兴趣,强调体验与兴趣结合,生活活动与创造性活动结合,强调课堂由“死”变“活”,南“静”变“动”,强调由“教”的课堂变成“学”的课堂。利用课程资源中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让学生做一名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如教学《蓝蓝的威尼斯》时,把整节课想象成一次出国旅游,模仿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辞典”节目,设计“快乐闯关”的环节,由学生主持,只有答对8个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知识性问题才可领到去威尼斯的飞机票。还可以让学生学做小导游,带领大家畅游威尼斯。导游词不能照读原文,但也不能脱离原文。导游词必须富有热情,语言流畅,有感染力。这样一来,学生必趣盎然,整节课学得很轻松。

第7篇

关键词:道教文化;李渔;戏曲

中图分类号:J8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7)03-0036-03

道教文化对中国戏曲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的百戏,像曼延之戏里的“转石成雷”表演就借鉴了道教中的“雷法”;道情戏与道教的关系已是人们熟知的事实;绵延数代、常演不衰的神仙剧更是一个典型例证。众多戏曲作家的生平活动、戏曲剧本中的仙道情节、戏曲演唱采用的道教音乐,则表明道教文化对传统戏曲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内在影响。

李渔在清初的戏曲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不仅自养戏班,四处演出,而且有系统的戏曲理论总结。长期以来,学界对李渔戏曲活动的研究集中在他的理论体系和创作、演出行为方面,而没有注意到道教文化对其戏曲活动的内在影响,这似乎是一个疏漏。从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的互动演化进程来看,明清时期,道教在社会上层的影响逐渐衰弱,而在民间有了更大的传播空间,神仙剧、劝善书广泛流传,阴骘观念渗入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同时众多戏曲中都出现了因果报应、积善功者得阴助的情节,如《琵琶记》等,清初传奇的绝唱《长生殿》与《桃花扇》也都有成仙入道的情节。这种文化氛围对李渔的潜在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道教文化思想不仅在其对戏曲理论的阐发中时有体现,也反映在他对戏曲中故事情节的设计、人物命运的安排等方面。

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细致爬梳史料、解读其戏曲文本,分析道教文化思想对李渔的戏曲理论和戏曲创作有何影响,由此思考清初民族文化融合过程中作家生存的复杂状态。为了阐明这些,具体论述将围绕李渔的生平活动、宗教态度、与同时期戏曲家的交往,其戏曲文本的情节结构分析及演出情况等方面详细展开。

中国古代很多行业都有自己的保护神,梨园行业的保护神是二郎神,这是道教里一个并不起眼的俗神。李渔《比目鱼》传奇写道:“凡有一教,就有一教的宗主。二郎神是做戏的祖宗,就像儒家的孔夫子,释家的如来佛,道家的李老君。我们这位先师极是灵显,又极是操切,不像儒释道的教主,都有涵养,不记人的小过。凡是同班里面有些暗昧不明之事,他就会觉察出来,大则降灾降祸,小则生病生疮。你们都要紧记在心,切不可犯他的忌讳!”①(注:《李渔全集》(第五卷)《笠翁传奇十种》,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26页。)李渔对行业禁忌的强调,固然可以说明他对行规的重视,但也明显可以看出他对道教习俗的心理认同。

《闲情偶寄》中多处反映了道教文化对李渔戏曲观念的影响,而多呈现潜隐状态。正因为他并非道教信徒,他在行文中不自觉流露出的道教文化观念才是值得探究的,作家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有许多来自文化传统与特定历史语境的幽暗因子,渗入其文学观念和创作活动。李渔一字谪凡,既有追慕他的“本家”大诗人李白的意思在内,又为自己着上了若许飘飘“仙”风,他自称的写戏目的也和道教文化思想有关:“不过借三寸枯管,为圣天子粉饰太平;揭一片佛心,效老道人木铎里巷。”道教文化思想不是李渔思想的主要内容,但从他把“圣天子”、“佛心”和“老道人”并举,则不能不说明他对道教文化是十分重视的。这部书开头的《凡例》之“警惕人心”条目下强调:“是集也,纯以劝惩为心,而又不标劝惩之目”,他说明自己的写作方式是“绝不明言”劝惩之语,而是“或假草木昆虫之微,或借活命养生之大以寓之”。“戒讽刺”一节中写道,传奇之作的目的在于“劝使为善,诫使勿恶”,“谓善者如此收场,不善者如此结果,使人知所趋避,是药人寿世之方,救苦弭灾之具也。”这种口气和宋明以后广为流传的劝善书(阴骘文)非常相似。

他批评那种认为戏曲故事与人物命名是专对某人某事的偏见,强调戏曲家的创作活动是出于“沥血命神,剖心告世”的热忱,否则的话难逃“阴罚”。而他对高明其人的评价,更明白显示了道教文化观念对他的潜移默化。为驳斥“琵琶王四”的谬说,他先是列举《五经》、《四书》《史记》等的作者人品良好,然后说:“但观《琵琶》得传至今,则高则诚之为人,必有善行可予,是以天寿其名,使不与身俱没,岂残忍刻薄之徒哉!”这种推理方式似乎很可笑,却和《文昌帝君阴骘文》劝善书屡屡强调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观念丝丝入扣。宋元以来道教修仙理论发生了重大变化,传道与受教者越来越倾向于实践世俗伦理道德,加强个人的精神修养,即修人道在修道成仙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肉体长生说”渐让位于“道德成仙说”。这既有宋儒理学思想的影响,也与人们既认识到白日飞升的渺茫又要需求精神安慰的心理期待有关。“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功累德,慈心于物,……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①(注:《道藏》,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27册,第7―11页。)“善”与“恶”是道教劝善书最重要的两个伦理范畴,李渔这里以“善行”作为高明及其戏曲得以流传的根本原因,显然是认同了道教劝善惩恶的伦理观念。《闲情偶寄・词曲部》的第二章《词采》第二款“重机趣”说:“机趣二字,填词家必不可少。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生气……”这段话不仅应从文艺理论的角度理解,更应该思考其中的道教思想内涵。“形神”之说在道教文化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李渔将“机”和“趣”认作传奇的“神”,这既延用了古典文论的“神气”说,也不无道教文化的色彩,中国古代文论对“神气”的解说本来就和道家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老庄文章是道教常备的经典。

李渔谈论饮食时强调“性之所在,即命之所在”,这也合乎道教的性命兼修说法。《闲情偶寄》的“饮馔部”把“谷食”列为第二,他把五谷对于养生的价值上升到“长生久视之道”的高度。从他自己生活中的各种经历,诸如邻居失火而自己得免、遇盗寇却能毫发无伤、在战乱年代免于兵燹等,他都追溯到自己素不喜欢吃鳖的习惯,而后得出结论:“予何修而得此于天哉!报施无地,有强为善而已矣。”这里他所谓的“修”与“得”,和道教提倡的“修行”是一致的,当然也不无释儒道合流后的果报意识;他所提出的“有强为善”人生态度,则可以看作对道教《功过格》、《阴骘文》的体认。

在李渔的戏曲中,人物的命名多与“仙”有关。《明珠记》中驿站的驿官叫王仙客,《凤求凰》中终于得到如意郎君的名字叫许仙俦,《比目鱼》的主人公叫刘藐姑,这个主人公的名字显然来自庄子《逍遥游》。这些人物的取名以及他们的命运变化,既体现了李渔赞扬两情相悦“只羡鸳鸯不羡仙”的艺术宗旨,也和“神仙”观念有内在联系。

《比目鱼》中的刘藐姑忠贞于爱情,为争取婚姻自主而同欲娶她的财主和贪恋豪富的寄母抗争,最后与意中人双双投江而死。李渔让他们变成了比目鱼,被上仙所救恢复人形成婚,终成喜剧结尾。

《蜃中楼》则将柳毅传书与张生煮海二则民间叙事融合在一起,遂使“通婚”与“宝物魔力”这两个模式均得到加倍的展示。②(注:程蔷《民间叙事模式与古代戏剧》,《文学遗产》,2000年第5期。)其实这一戏曲中还部分地复合了“仙乡淹留”的故事模式,即两个主人公合为比目鱼后无拘无束任意遨游的情节,“仙乡淹留”模式的民间叙事隐含着普通人挣脱现实空间和时间的束缚、达致自由生命境界的深沉愿望。这种愿望被道家和道教长期加以神化和大力渲染,影响之大是不待言的,李渔的小说和戏曲多以奇迹作为主人公命运转折的中点,潜在地反映了这种“神仙”因素的影响。

李渔的小说中多有凡人遭遇神仙的情节,人物命运才得峰回路转,而这些转变又往往起因于人物平时的“善行”;在他创作的戏曲中,也多有这种情况。《奉先楼》的舒秀才最终能够活着找到妻小,全靠平日吃半斋的修行得到神仙保佑,战乱期间虽然不进食却和吃饱了一样,健旺如常。裴七郎的妻子则被上天及时地收回性命,而裴七郎终得与两位佳人成就良缘。《风筝误》的第八出《和鹞》中有揶揄书生韩琦仲的宾白和唱腔:“纸鸢儿,又轻又巧;才放手,上天去了!只怕臭诗熏得天公恼,遣天兵,把诗人尽剿。我将那的名儿直报,念区区,生平不作孽,望乞恕饶。”这是借讽刺韩琦仲而借题发挥,嘲弄、揶揄迂腐书生的冬烘学究气。而从“天公”、“天兵”、“作孽”等用词上则可以看到道教文化的痕迹。

《闲情偶寄》记载了李渔对高明《琵琶记・寻夫》的改本,从中同样可以发现道教文化观念对他的深沉影响。“鬼神之道,虽则难明;感应之理,未尝不信。”这样的宾白虽然可以视为套话,但把套话当作吸引观众、塑造人物的方式,本身就表明作者意识到了这种套话在人们心中可能唤起强烈的共鸣。此后借赵五娘之口讲出梦见“当山土地”和“阴兵”的情节,也反映了同样的情况。这种情况在清初的戏曲创作中多有表现,比如程的《龙沙剑传奇》是典型的降魔剧,作者在剧中一再指出:“神仙终日也匆忙,锄异类、招同类,许多功行无非戏。”“若无功德垂人世,白日飞升也枉然。”③(注:程著《龙沙剑传奇》,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页,第32页。)对“功行”、“功德”的重视,说明道教文化不仅对李渔也对当时的戏曲创作产生了普遍的影响。不过李渔的戏曲不像前代的神仙道化剧或鬼魂戏那样,有很多神仙精怪出场,因为他重视的是人情,即使《比目鱼》中刘藐姑和情人化鱼后又重获人形,也不过是为了强化真情可以感天动地。

李渔一生周游天下,与人唱和时也常常流露出企慕神仙的倾向。

康熙十一年,李渔游楚,顾赤方作绝句六首酬之,中有:“神仙拔宅尽飞升,泛宅浮家亦可人。怪杀向平浑未识,五湖原不是闲身。”这是夸奖李渔携妻妾“游食”各地为神仙生涯,李渔欣然受之。在梁章钜的《楹联丛话》中,收有李渔为庐山简寂观题写的一副楹联。联序云:“遍庐山而扼胜者,皆佛寺也;求为道观,惟简寂观数楹而已。天下名山,强半如是;释道应作平等观,不知世人何厚于僧而薄于道。聊题一联,为黄冠吐气。”他对世人“厚于僧而薄于道”的状况很不满,所以要撰联为道教的落寞局促吐一口气:“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世间好语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论,出我仙师。”

李渔的戏曲创作和戏曲理论中染有道教文化色彩而不是佛教,有着明显的时代原因。明亡后一大批遗民遁入佛门,以作消极抵抗,这受到了清廷的注意和警惕,而道教文化思想则以清净无为的表征和朝廷统治不构成明显的冲突,甚至有利于新朝的稳定,所以清初各种道教门派受到的监控不像佛教那样严密。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对道教尚能加以扶持保护,如顺治六年(公元1649)敕命第五十二代天师张应京,八年(公元1651)授正一嗣教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康熙曾命五十四代天时张继宗祈禳,二十年(公元1681)授张继宗嗣教大真人,又召见神仙道士王文卿。雍正帝曾召道士贾士芳、娄近桓治疾,也有对道教实施保护政策。道教全真道派曾经出现的中兴,正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出现的。从李渔同时代最著名的两部戏曲《长生殿》和《桃花扇》都以主人公归依道教的方式处理故事,也能看出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艺术选择。李渔的戏曲活动中留下道教文化的痕迹,也是出于类似的缘故。

第8篇

一、指导无痕需要宽容和尊重

宽容是一种风度、尊重是一种风范。面对孩子活动中一些出格、与众不同的想法,我们要以宽容之心待之。当然,宽容,并不是听之任之,而是将其作为一种教育资源,运用我们的教育智慧和艺术去实施我们的指导行为。例如一次区域活动时,棋棋把“喂娃娃吃饭”区域中的食物用盘子悄悄端了出来,一边走还一边用小眼睛偷偷瞅着我,生怕我会批评她。我刚想制止她,却又想:“不如看看这个小机灵鬼到底要干些什么。”于是我朝她微微一笑。小棋棋一看我笑了,胆子立刻大了起来,三步两步把盘子端进了“给熊宝宝穿衣”区角,抱起熊宝宝,一边喃喃自语一边喂熊宝宝吃饭,一副细心呵护的样子。“原来是这样,她只是想把两个区域的物品结合起来共同使用。”我明白了,便将计就计顺手将体育角中的体操垫折起来送给熊宝宝做床,又找了一条半新的小毯子送给她 。棋棋高兴地搂着我的脖子亲了一下,于是更多的孩子加入到这个游戏中来。看!你做爸爸,我做妈妈,孩子们玩得多开心呀!一个娃娃家的区角就这样产生了。更有胜者把表演角的纱巾、头饰、乐器等都搬了进来,要给这十几个熊宝宝开个舞会。我走到他们身边故意说:“唷!区角里的东西怎么都跑出来啦?”孩子们连忙放下手中的东西不安地看着我,于是我轻轻地拍着这些物品说:“只要你们出来玩过以后能按时回家,你们想到哪玩就到哪玩。小朋友,你们说对不对?”孩子们欢呼起来,高兴地说:“老师真好!老师真好!”这次区角活动孩子们玩得比每次都开心,就连很少讲话的伟儿也健谈了许多,收拾物品的时候孩子们整理得比每次都卖劲。接下来的日子,孩子们的活动活跃了许多。瞧,美术角的小木箱和探索角的大饮料瓶被孩子们混在一起搭成了高高的城堡;操作角中的手帕在米箱中被扎出了一个个可爱的米娃娃。活动区域中的物品在孩子们的“百变”中变得熠熠生辉,其资源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而孩子们也乐在其中,乐此不疲。正是宽容的指导让孩子们的想象得以充分的发挥,正是宽容的指导才使孩子们的活动更富于个性与变化,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乐园!

二、指导无痕需要“改变角色”

指导无痕需要教师永远扮演玩伴的角色,不是告诉、不是给予、不是灌输,而是退到思维的起点,与孩子一起游戏,最终让自己成为活动的合作者、参与者、支持者。例如一次区域活动时,大部分孩子投入到了各个区域中做着不同的游戏,这时我发现童童徘徊在“小医院”的外面,几次想跨进去,可又有些踌躇。童童是班级里的小不点,性格内向,不善言谈,我怎么帮助他,使他融入游戏呢?直接拉他也许会让他反感,反而不利于游戏,于是我决定改变我的身份与角度去尝试一下,我抱起一个布娃娃走到童童面前略显着急地说:“童童医生,我的孩子肚子疼,你快帮我看看吧!”童童微微一愣,抱着我“塞”给他的布娃娃,想了想走进了“小医院”区域,开始给布娃娃“检查身体”,我关切地询问情况,童童开始只是只言片语,渐渐地话多了些,还嘱咐我怎样照顾娃娃,最后还开了药。离开了“小医院”,我赞许地告诉身边的“妈妈们”,“童童医生的医术可棒了,我的宝宝吃了他开的药,病马上就好了!”于是“小医院”里,童童医生忙碌起来了,看着童童认真执著的样子,我欣慰地笑了。正是我改变自己身份与角度才让指导亲切、自如,不留痕迹。

三、指导无痕需要“留有余地”

指导无痕需要留给孩子体验和顿悟的时间与空间。让孩子在充裕的自主探索中自省自悟、豁然开朗,从而提高其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积极的态度,并让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最终让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孩子们自己的活动。

孩子们对吹泡泡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探索角中我投放了一些材料供孩子们探索:“什么样的东西能吹出泡泡呢?”第一次游戏后孩子们说:“管子形状的东西能吹出泡泡。”“是吗?再试试!”我不急于公布答案,而是故意投放管状但中间有隔膜的物品如有节的竹管、芦苇,混在之前的物品中,留下时间,鼓励孩子们再探索。“原来想让管子吹出泡泡,管子的中间必须是通畅的。”在不断试验中孩子们得出结论。“除了通畅的管子,还有什么能吹出泡泡?”我提出新的问题,鼓励孩子们用铁丝圈、铁丝网再尝试。充裕的时间、留有余地的提问,让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记录让孩子们在尝试中探索,在探索中寻求答案,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答案,更重要的是获取答案的过程。

第9篇

【关键词】调动;参与;探索;品牌

课程改革的浪潮,彻底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它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和主动探究的精神,不但使教师在课堂上重树自我形象,而且也使学生摆脱了“鸭子”的地位,在民主宽松氛围中学会学习;教师也由以前的“传道、受业、解惑”者的形象而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的形象,成为课程学习的“研究者、决策者、导演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会思考,学会组织,学会创新,学会多渠道、利用多手段地 融入学生群体中,成为学生群体中“特异”的一个。这样在课程改革中才能跟得上现代教学要求,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新的教学理念呼唤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之相适应,而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没有多少固定的模式可以让我们去借鉴,只有靠我们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去积极而认真地尝试,才能找出适合自己的一种模式,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建自己教学模式,创自己课堂品牌”是现代教学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实践和体会,结合《荔枝蜜》一课的教学感想谈谈我对新课标指导下语文教学活动的思考和所做的一些探究,在此与老师们一起交流。

1.重兴趣全员调动,引导探究学习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做好一切事情的诱因。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以此诱发孩子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实现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探究的目的。其结果远比教师直接或强制塞给学生东西让他们”接受“更令他们兴奋,效果好的多,消除了原有的那种老师普遍村。

学生的反映也增强了我的信心。我想:在新课改中,教师必须要自觉改变传统教学中“灌”的教学模式,课堂才会有活力。教师不应是“留声机”,而应该是引路人,教师的“教”一定要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否则岂不就是误人子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这样才会使师生共同成长。教师可以找一些内容丰富,适合探究的文章,设计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学生的兴趣有了,课就好上了。语文课也就有生趣了。

2.重参与、合作学习,培养协作精神在教学中,我提倡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上课时常常并不是按照常规座次授课,而是将学生分作八个小组,每组六到八人按组次坐。上课时教室里常常出现的几个学生聚集在一起热烈讨论、争得面红耳赤的情形。我以为,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必须要由过去的“站讲台”变成“走到同学中去”,以““融合式”教学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新的课堂模式,创建教室新的“生态环境”。以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性学习,才会迎来语文课堂新春天。

首先,我要求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自读文章大意并将本课中包含文言文常用虚词“之、其、也”的所有句子找出来,分类整理在笔记本上。

其次,以小组为单位,相互问答。学生畅所欲言,共同讨论文言虚词“之“在不同句子的具体含义,共同讨论这篇文章的内容、作者情感及产生次种情感的原因。组内交流预习中查找的资料并选出最好的准备全班交流。这种方式使学生兴奋参加讨论并很快有了答案,每个学习小组的学生都认真而积极,他们没有放掉老师给他们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地探讨,肯定正确的,改正错误的。在这期间,我所做的,是在各个小组之间巡回、发现、答疑、解惑。

然后,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有针对性地解答大家共同提出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达成共识。最后,由学生根据自己归纳出文章的内容、中心、写法并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进行朗读。随即引进《岳阳楼记》最后一段、温习了《记承天寺夜游》比较。不同的感情读出不同的语气,进而品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是明显的,每一个学生都在“动”:动脑(想)、动嘴(说)、动手(整理)。他们高兴地说着,热情地讨论着,愉快地记录着他们合作学习的果实。这种方式打破了过去那种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改变了“教师讲、学生记、还有几个在做梦”的尴尬局面。让学生全身心动起来,真正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做到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这种融合式的协作学习让学生受益匪浅。

在新课标准指导下实施课程改革,教师一定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权威的位子走向平等坐席,和学生一道泛舟学海,寻找真理,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实现每个学生的发展。教师要转变角色,这一定是思想上的而不是形式上的。请教师不要做维持纪律的“警察”或督促工期进展的“监工”。教师的任务是要营造一个接纳的全员、支持每一个参与者的宽松的课堂气氛,为学生学会学习提供行之有效的途径。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远比老师直接灌输给学生知识要好得多,有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