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6:55:20
导语:在课程体系的概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课题,它不仅是政策和技术层面的运作,更应是思想、理念的更新。本文认为构建新的德育课程体系,必须以和谐理念为指导,达到课程体系与学生的和谐与教师的和谐、与家庭的和谐、与学校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只有这样,职业学校德育教育课程改革才具实效性、针对性,才有时代的特征,也才会更有理论的力量。
“社会的发展变化推动着学校教育和课程的发展变化”随着知识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新人,为此国家启动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新课设置方案就课程内容和学时调整、方案实施时间及其他方面的问题做出了规定。该方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一方面继续保持德育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另一方面给了学校一定自主权,使学校可以根据形势及地区、学校、学生特点自主及时安排相关德育课教学内容。在此背景下笔者对如何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作了一些思考,认为构建新的德育课程体系,必须以和谐理念为指导。和谐产生美,美在和谐中。我们国家要构建和谐社会,那么我们德育课程也应以和谐理念为指导,努力构建和谐。下面就我如何用和谐理念做指导,构建和谐课程体系谈自己的一点体会,愿和同行商榷。
那么什么是和谐、课程和和谐课程体系呢?和谐,即“安顺谓和,协调为谐”,是指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来达到一个相互容纳,相互补充且健康互动的有机共同体。课程简单地说是指课业和进程。而和谐课程体系是指在和谐理念指导下,实现课业和进程与学生、教师、家庭、学校、社会达到一个相互容纳,相互补充且健康互动的有机共同体。只有这样,职业学校德育教育课程改革才具实效性、针对性,才有时代的特征,也才会更有理论的力量。
一、德育课程体系与学生的和谐
德育课是一门政策性很强的课程,而且新版的全国统一的德育教材及大纲都规定各地不得自编教材,其内容有了很大的改观,已经克服了过去教材中的诸多弊端,但同时以带来这样的问题,即时效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固定教材通过编写、印刷、发行,教育内容往往滞后。而德育有效性的高低,又往往体现在它的时效性上。用新近发生的鲜活事例进行教育往往更加有效。道德的提升总是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关,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有效性更强。一本固定的教材怎能涵盖千百万学生这么丰富多彩的的生活经历。学生的道德提升过程与他们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是有相当大的差异的!而一本教材却无法顾及到学生生活经历、社会影响等内容,存在着的地区差别、校际差异,却一厢情愿地试图让全国、全市学生都来“齐步走”。其本质问题是:不管何地、何校、何时学生是否“有病”(需要),全国、全市的全体学生,不但要同时吃同一种“药”(教材),且“剂量”(课时)、“服用方法”(教育手段)也须“划一”,这怎么可能对生活、学习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家庭的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呢?
高职学校德育目标在确立上,存在着理想化的倾向,这就导致有意无意的“拔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实际的德育活动对于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不成熟期的中等职业学校生来讲,只能肤浅的唯心的理解它。得不到学生内心的认同,也极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由于目标指向的负载过重、过高,也就导致了德育内容的大而无当,宽而无边。当今学校的德育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不符和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不具有时代的特色,也不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无法溶入学生的日常行为实践和影响人生观,这样的道德教育就变成了道德说教。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觉悟程度、认识能力、道德水平和境界存在着不同的层次,要求所有的学生达到同样的程度和水平,显然是不切实际和不合适宜的。
另外长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课堂教学过于偏重教育的主观意识,忽略学生接受心理,仍以老师说教、讲授为主,不大注重学生的参与,“活动教学”或“情境教学”教学方式实施甚少。德育课的方式、方法与学生思想实际和发展规律存在着偏差,削弱了德育的感染力,学生们对德育课产生了无用心理、敷衍心理。另外,德育评价以考试分数为主,忽略学生实际行为表现,忽略对学生行为的规范训练,因此,学生往往是为应付考试而听课。这些“理论”并没有对他们的思想进步起多大的作用,一旦考试完了,这些“理论”在他们的脑子中也就荡然无存了。因此,要使德育课程体系与学生的和谐,首先就要在内容和进程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上具有时效性、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德育课程体系与教师的和谐
德育课程的实施最终要靠广大的德育课教师,可以说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就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而现实中我们的德育课老师却面临界这样的问题:
首先,教材贪大求全。例如,《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涵盖经济学基础知识政治及我国的基本方针政策;《法律基础知识》涵盖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等。我们的教材的确需要系统完整,但也要顾及教师好教好用,对这么多的内容如果浅尝辄止难出效果,讲深讲透一是课时不允许,二我们的学生是否需要和能接受,况且我们的老师是否能讲透还是个问题,我们的老师毕竟是个教师而不是专家。
其次,教师课程权力的缺失与制度保障体系不健全。我国新课程倡导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管理。但这种权力分配主要是国家权力,地方与学校的权力显得十分有限。对中小学教师勤于检查、督促、评比,而疏于引导、服务、对话与交流。在这种科层制教育行政管理模式下,教师被置于学校科层最下面,他们的行为规范受到教育行政人员,校长以及各处、室主任等人员的约束与控制,他们被视为学校科层体系中的“技术员”.对教育、课程内容毫无选择权,成为游离于课程研究领域之外的盲目模仿者和机械执行者。在这种情况下,要使教师充分发挥积极性谈何容易。
因此,要使德育课程体系与教师的和谐,就要在教材的内容,和管理体制上加以改革,内容上教师接受,体制让我们的教师开心。
三、德育课程体系与学校的和谐
我们的学生每周的德育课课堂教学毕竟才两学时,这两课时教学再好,还是时间太少,那我们就要把德育贯穿学生在校的所有时间,为此我们就要:第一课程与学校其他教育途径的贯通,即课程与班主任工作、共青团活动及其他日常教育活动的贯通,使德育课程与学校其他教育资源互相支持、互相补充,发挥整合性的教育作用;第二是教师与学生的贯通,即不是单纯的教师教育学生,而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教育;第三是教育与学习的贯通,即学生在教育中等职业学校习,在学习中无形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最后是教育与评价的贯通,即教育与评价不再是两个相互割裂的环节,而是整体教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教育中有评价,评价同样发挥教育作用。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使学生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各科渗透德育教育。
四、德育课程体系与学生家长的和和谐
古往今来,家庭不仅是其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信息化,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断扩大和增强。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包办代替,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过分溺爱子女,把孩子逼上了“家庭小皇帝”的“宝座”,甚至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学生。所有这些现象,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
学校德育是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方式。但是,学校内部的德育环境建设由于受物质条件的制约普遍比较落后。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影视、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学生社会生活的领域迅速扩展,大量家长长期外出打工,单亲家庭的出现,无不使学生的成长脱离了家长的正确引导,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我们的德育离不开家长,要使家长也溶人我们的课程体系,达到课程与家长的和谐。
五、德育课程体系与社会的和谐
学校德育侧重于正面教育,灌输的是真、善、美的东西,而学生在家庭、社会却耳闻目睹了许多光怪陆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这样,学生一旦走出校园,感受到多彩多姿的社会时,便会感到学校、老师灌输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显得多么单薄、多么脆弱,以至于出现了“学校辛辛苦苦教育五天,抵不上学生回家两天”的状况。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食品安全 应用型课程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c)-0176-02
Abstract:Based on characteristics of applied curriculum,the paper demonstrates constructing on applied curriculum of food safety specialty according to training objective in Suihua University,in order to culture senior-type and compound talents in subject of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Key Words: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Food Safety;Applied Curriculum;Constructing
地方本科院校鉴于传统的学术型大学与职业技术院校之间,注重全方位的社会需求,尤其是地方需求,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为主要目标。我校地处寒地黑土特色农业物产之乡,食品产业占当地总产业的60%左右,再加上近些年食品质量问题不断出现,许多食品企业迫切需要大量专门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的人才,我国毕业的食品安全学生与需求相差甚远。绥化市有近70家食品企业,而只有绥化学院一所高校,因此为适应地方食品安全发展的需要,我校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专业的人才培养功能是通过课程实现的,课程要为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1]。重点大学学科体系的特征较为明显,学术性较浓,应用性较少,如果我们照搬重点大学的课程体系,不但形成不了我院应用型专业的办学特色,也很难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根据我院实际,如何构建课程体系,顺利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为地方培养应用性人才,成为摆在我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1 应用性课程体系的特点
1.1 课程组织要素的特点
应用性课程体系对于课程中概念的选择和传授要注重核心概念和关键概念,让学生掌握本课程中与专业相关的最重要、最核心的概念,减少不必要的、繁杂、过时的概念,哪些概念既浪费授课时间,同时也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另外,课程中涉及到的核心概念和关键概念,教师的解释要直接明了,而且要联系实际,必要时可以配以实物,以相对直观的方式将概念呈现给学生。此外,不要让学生过度地学习一些偏、尖、难的概念[2]。应用性课程体系对于原理的选择和传授要注重与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理解概念间的关系,通过生活中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实例体验原理的真实性,并在课程教学方式上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传授原理,这样就可以将抽象原理变得简单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1.2 课程组合方式的特点
课程组合方式是在一定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将各门课程要素合理地排列组合,组成一个的合体,并在不断的学习中产生合力,增进学习累计功能,以有效实现培养目标[3]。课程组合通常是由基础到专业这个程序进行组合,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使学习产生了最大的累计效果。绥化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性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要根据我校学生特点,破除其他高校学术性课程体系大而全、宽而广、层次分明的课程组织方式,建立灵活、高效的课程组合方式。同时,在知识内容的组合方面努力将实用知识与理论知识、社会知识与书本知识紧密联系。此外,还要进行课程之间的优化组合。应用性大学要求的应用型人才不仅是只懂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而且是复合型的应用人才。所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将基础理论课设在一年级,将专业基础课设在二年级,专业选修课设在三年级,毕业实习设在四年级,这种课程组合方式体现了课程综合化、交叉化的特征,使课程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实现课程知识之间的有机整合,从而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与素质。
1.3 课程内容的特点
应用性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设计要认真分析地方需求、市场变化和学生的特征等因素,在具体的课程内容设计上注重课程知识的实用性。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成为我校的必然使命,课程内容决不能脱离社会实际。作为专门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应用性课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更要注重和增加实用知识,使学生掌握能直接学以致用的知识和技能。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注重学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应用性课程体系除具有上述特点外,还应注重课程的实施,传统的课程实施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有讨论环节,忽视课程的生成和学生的互动,忽视学生的动手和操作,这些均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性课程体系在课程实施上要采取多种途径如:社会实践、自学、主动参与、独立探索等,养成自学的习惯,形成自我思维逻辑特色。另外,要重视实践教学,加深课程的实用性。
2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性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而课程的设置由培养目标决定。因此,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地方发展的需要进行[4]。
2.1 培养目标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以食品科学及生命科学为基础,研究食品的营养、安全与健康的关系,食品营养的保障和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管理的学科,涉及农业、食品加工业、餐饮业、流通业、监督管理等领域[5]。该专业要求培养的学生既具有宽广坚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要懂得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同时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不同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点,会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6]。绥化学院食品与质量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
2.1.1 基本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有一定专业理论,较强的理论应用能力、实践能力,较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积极思考和理性判断能力,具有较好的汉语写作与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利用一种外语进行初步交流和查阅文献资料;掌握一种职业技能,同时能够比较熟练地操作和应用计算机。
2.1.2 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基本知识,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生产技术管理、质量检验、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掌握化学、生物学和仪器分析、食品检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分析检测和食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食品检验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能力;掌握食品分析、检测的技能和方法;了解食品工业质量安全的基本政策和法规;了解食品安全在资源综合性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食品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分析的初步能力。
3 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我校开设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的应用性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3.1 课程设置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
厚基础即要求学生具有深厚的基础知识,既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又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宽口径即要求学生具有宽广的知识范围,既包括重多的自然科学知识,又包括多门社会科学知识。在此培养模式的指导下,绥化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了公共课和基础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中国近代史纲要等政治理论课程,还有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大学语文、军事理论与训练、形式与政策、公共艺术、工科数学分析、线性代数、普通物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是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后续开设应用性专业课程的先决条件。
绥化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在学习完公共基础课后,要进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专业基础课是专业知识的基本骨架,是进行专业学习和获取新知识、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知识基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与化学是密切相关,我们相继开设无机及分析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生物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等,这些课程的设置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方面的知识打好基础。
3.2 课程设置遵循重应用的原则
应用性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及企业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学生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企业也不需拿出大量的时间对学生就某一岗位进行太多的培训。为了构建好专业课程的应用性,绥化学院食品与质量安全专业的教师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调研,结合企业实际,同时由企业代表参与编写教学大纲,因为只有产业界代表才最能把握职业岗位现在与未来对于其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将更多企业的所需融入到课堂上,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也掌握了更多企业中的实践知识。例如肉制品加工与检验及食品加工机械课程教学大纲的设置,就是食品教研室的老师与望奎双汇食品的负责人共同完成,把企业里目前的所需所想融入到课程中,这样同学们在课堂所学的知识能够更好的与企业实际相结合,体现了课程的实际应用性,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根据课程的特点在撰写教学大纲时,均与不同的企业相结合,充分体现了专业课程的应用性。另外,像食品毒理学、食品卫生学等涉及到医学的课程,我校聘请卫校的老师授课,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将他们的临床经验与食品紧密结合,使同学们更容易接受课程内容。食品企业经营管理课程聘请食品企业的人来授课,将更多的企业知识带入课堂,把握企业动态,感受企业氛围,更深体会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3.3 课程设置遵循重实践的原则
为了突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在课程的设置上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例如:我们在开设专业必修课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及食品分析理论课的同时,相应的开设了实验课程,而且实验数量食品化学与食品分析均为18个,学时达到54,食品微生物实验数量为12个,学时为36,实验数量及学时数远远高于其他高校同类课程。我们所开设的各类课程的实验项目均是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有机结合。验证性实验强化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我们都知道食品检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微生物的检测,而微生物又很微观,因此对于微生物的鉴别,显微镜是必备工具,因此,食品微生物的第一个实验就是显微镜的正确使用,该实验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综合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对基本实验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为顺利开设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奠定基础。例如食品中微生物的检验实验,要求学生掌握食品厂经常检测哪些微生物,具体的检测方法以及如何根据检测结果判断产品是否合格,这样的实验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综合能力。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设的实验课程做到单人单组,每个同学都能自己动手实践,加强学生的操作基本功。同时,每门实验课程结束后,都要安排实验考核,这样能更进一步督促学生在平时所学的每个实验均能认真操作,认真思考,为今后的企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学生除了完成教学大纲中要求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外,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一定的创新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4 结语
构建应用性课程体系首先应充分了解应用性课程的特点,同时要根据培养目标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结合企业发展,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角度进行建设,这不仅能适应食品行业的发展需求,而且能满足学生毕业的实际应用和就业需要。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绥化学院是新建专业,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模式均处于摸索阶段,尤其应用性课程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吕君丽.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设置研究―― 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宜春学院学报,2012,34(7):155-158.
[2] 朱健.论高等学校应用性课程体系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11(4):39-41.
[3] 朱健,罗建文.论独立学院应用性课程体系改革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23-25.
[4] 许喜林,吴晖,石英,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现代食品科技,2007,23(11):99-100.
Analysis of Communication Market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National Occupation Standard of Effective Docking
HUANG Tian
(Anhui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areer Technical College, Hefei, Anhui 23800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also gradually exposed some problems, these problems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training mode, curriculum, social recognition, the root cause of the problem is education system is not perfect. In order to change the current state of better to promote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must achieve the effective docking of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design and national occupational standards. The communication market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design and national vocational standard docking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Firstly, the article expounds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and national professional standard, and then discusses the design principles of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After that Market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design and the professional standard docking process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problem. Finally, on how to effectively were market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design and national vocational standard docking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in improving the setting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t the same time, play a role in cultivating the high quality talents.
Key words communication marketing; curriculum design; national occupation standard
1 专业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标准的相关概念
1.1 专业课程体系的相关概念
专业课程体系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是指同一专业不同课程门类按照门类顺序排列,课程门类排列顺序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所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一个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不仅能够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更能够使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得到一定提升。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含:课程观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以及课程开展方式等。
1.2 国家职业标准的相关概念
国家职业标准是指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关部门以职业种类为基础,根据职业的具体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所提出的规范性要求。国家职业标准属于工作标准范畴之内,主要由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工作要求以及比重表四部分组成。所要求的内容包括责任、权利、范围、质量、程序、效果、方法以及考核办法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以及用人单位录用依据,是衡量劳动者从业资格和能力的重要尺度。
2 专业课程设计原则
2.1 可行性
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课程设计必须考虑学生今后的就业问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高校各个专业都在不断探究如何合理进行准也课程体系设计来促进学生专业能力提高。一般来说,各专业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都谨遵可行性原则,依次通过设置基础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拓展课程体系由浅入深对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拓展,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日后就业竞争力。
2.2 标准性
现阶段一些院校在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开始重视标准性这一原则,强调课程、考核标准化和课程内容的实用化。在标准性原则基础上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仅可以使课程更具有规范性,而且还可以使一些违反标准的问题更突显出来及时加以改正、修订,为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提供一定保障。
2.3 借鉴性
相对于国内高等教育来说,国外高等教育起步更早,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高校现阶段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诸如德国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英国的“能力本位”模式、加拿大的“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模式都是非常成功的。这些模式充分将认知的心理顺序与职业活动顺序进行统一并实现了融合,充分体现出了系统化和多种能力观,这正是我国高等教育亟待加强的。对此,我国高校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时应当遵循借鉴性原则,积极吸取国外高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成功经验,进而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2.4 可控性
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标准相结合的典型就是ISO9000质量体系,该体系充分体现出了可控性原则。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出教学过程控制、质量记录并提出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检查督促教学质量整改的落实情况的管理观念,间接为到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教学进度目标的完成提供重要依据。
3 通信营销专业课程设计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3.1 专业标准缺失
通信营销专业课程在进行划分过程中至今在国家层面上没有一套统一的划分标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造成培养目标过于相似,缺乏针对性。通信营销专业的范围很广,就业岗位有很多种,如果学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国家职业标准不能实现有效对接,企业在对员工选聘时就会多一重疑虑,进而出现学生就业竞争力下降的情况。
3.2 无法对学生能力进行准确定位
很多高等院校在通信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过程中存在着对企业人才需求以及学生实际能力掌握不足的情况。从通信营销专业角度出发,由于学校不能充分了解自身实际情况,在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过于激进或懈怠,致使学生毕业时与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人才要求相去甚远。
3.3 教学方式存在漏洞
营销专业要想更好地实现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必须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目前,很多高校通信营销专业只有教学大纲,没有课程各个单元的标准,完全是由教师进行设定,缺乏对标准科学合理性的论证,如果教师教学水平不足的话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致使学生不能完全适应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要求。
4对于通信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标准有效对接的一些建议
4.1 完善通信营销专业国家职业标准体系
实现通信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国家职业标准有效对接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对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进行完善。近些年我国很多企业在选聘营销人才过程中都重视人才职业资格掌握情况,企业对于通信营销岗位人才选聘时重视应聘者是否具备助理营销师资格或营销员资格,在对市场调研岗位人才选聘时则重视其是否具备调查分析师资格或业务员资格,在对营销策划岗位人才选聘时重视其是否具备营销师资格证书、营销经理资格证书、营销策划师资格证书等。但是现有的国家职业标准还不能够实现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效对接,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对此,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完善《职业分类大典》补充通信营销方面新兴的职业,特别要重视对一些知识要求高、专业性强的技术和管理职业的补充和完善。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当及时对现有的国家职业标准更新,将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及社会需求三者充分结合,将职业标准细化为职业特定技能标准、行业通用技能标准、核心技能标准的分层化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时刻保持其先进性和适用性,进而实现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效对接。
4.2 落实和完善通信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对接相关政策
近些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对如何实现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国际职业标准有效对接一直给予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等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对此,职业教育与国家职业标准管理的权威组织应当安排足够的人员加强对通信营销行业从业人员专业技术资格和国家职业标准的管理,充分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教育经验采取严格的监督管理方法,进一步提高国家职业标准的权威性,提高高校对课程体系设置的重视程度,实现对接目标。
4.3 在“五个对接”的要求基础上实现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五个对接是指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以及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等内容。如果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脱离了“五个对接”,那么此项工作也就失去了意义。首先,高校应当重视校企合作,充分结合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以及学生水平采取共同建设、管理等方式为通信营销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包含营销策划、市场调查、产品销售、商务洽谈等内容的综合平台;其次,高校还应当对考核评价方式进行改革,要将职业资格证书及其考核形式直接与相关专业课程相对接;最后,高校还要积极树立终身教育的职业教育理念,时刻谨遵培养优质人才的教学思想,从学生就业角度出发看待问题,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间接起到促进专业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标准有效对接工作顺利开展的目的。
教学标准和企业的标注相互结合的关键在于课程标准,通信营销专业教育教学与企业职业标准的相互衔接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构建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通信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不仅仅局限于标准,同时要体现知识水平和职业能力的拓展,以及对通信领域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适应。在考虑到国家职业标准的滞后性问题,在对通信营销专业的职业分析时,要对市场的通信营销人才的需求进行全面充分的调查和研究,对行业的发展做出合理的预测。课程体系建立的目标要提高学习就业的竞争力和对职业的适应力。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以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通信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要体现通信营销专业以技术为主的知识素质结构,同时要以职业标准为纽带,实现课程体系和职业标准的有机(下转第57页)(上接第38页)结合,最终实现学校的教育方式、人才培养等能够与社会的直接人才需求有效对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5 结论
关键词:物联网工程;知识体系;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朱金秀(1972-),女,江苏常州人,河海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常州),副教授;韩光洁(1972-),男,黑龙江伊春人,河海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常州),副教授。(江苏常州213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物联网工程”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卓越计划’课堂有效教学方法”(KT201117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6-0067-02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根据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定义,[1]物联网主要解决物到物(Thing to Thing,T2T)、人到物(Human to Thing,H2T)、人到人(Human to Human,H2H)之间的互联。这一高度交叉的新兴前沿领域在国际上备受关注,美国IBM公司基于物联网提出“智慧的地球”概念;中国科学院早在物联网概念诞生之初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2009年,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成立,总理考察时提出“感知中国”的概念。2010 年3 月9 日教育部网站发出通知:我国拟针对互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国家决定大力发展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高校本科教育阶段设立相关专业。这其中就包括增设物联网专业,以期为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相关产业培养高素质人才。
自2010年7月教育部批准30余所高校院系建设物联网工程专业以来,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会、教育部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一直高度关注物联网及相关专业建设。全国高校物联网及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小组组织高校在物联网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工程实践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国内高校也根据自身的情况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索。[2-4]2010年7月,河海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成为首批获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30所大学之一;2011年3月,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成为第七批国家特色专业。物联网目前属于新兴产业,中国高校刚刚开始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笔者近年来致力于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分析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及核心知识领域,力求归纳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的专业共性基础,并结合我校特色,构建了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以期为兄弟高校物联网相关专业课程规划抛砖引玉。
一、物联网的技术体系分析
在业界,物联网大致被公认为有三个层次,[1,5-7]底层是用来感知数据的感知层,第二层是数据传输的网络层,最上面则是内容应用层。
感知层包括传感器等数据采集设备,包括数据接入到网关之前传感器网络。感知层是物联网发展和应用的基础,RFID技术、传感和控制技术、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是感知层涉及的主要技术。
网络层将建立在现有的移动通讯网和互联网基础上,其主要功能是直接通过现有的互联网或移动通信网(如GSM、TD-SCDMA)、无线接入网(WiMAX)、无线局域网(Wi-Fi)、卫星网等基础网络设施,对来自感知层的信息进行接入和传输。网络层中的感知数据管理与处理技术是实现以数据为中心的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感知数据管理与处理技术包括传感网数据的存储、查询、分析、挖掘、理解以及基于感知数据决策和行为的理论和技术。
物联网应用层利用经过分析处理的感知数据,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特定服务。云计算平台作为海量感知数据的存储、分析平台,将是物联网网络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用层众多应用的基础。
物联网各层次间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为了实现整体系统的优化功能服务于某一具体应用,各层间资源需要协同分配与共享。以应用需求为导向的系统设计可以是千差万别的,也不一定所有层次的技术都需要采用;即使在同一个层次上,对可供选择的技术方案也可以进行按需配置。
二、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分析
所谓专业体系就是把一个专业领域内的专业知识组织成专业干线清晰、知识点层次分明、结构衔接完整的一个知识框架。在分析物联网技术体系的基础上构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物联网工程”知识结构中的专业知识部分应能够构成物联网整体的框架并体现其关键技术。因此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应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的知识和系统整体架构与优化的知识。对应的核心知识领域为:对应于感知层为射频识别技术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技术;对应于网络层为通信与网络技术、异构网络互联与协同技术;对应于应用层为数据处理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对应于物联网整体的框架为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和物联网工程规划与设计。
基于以上讨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要能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培养造就具有物联网技术基础理论、物理信息系统标识与感知、计算机网络理论与技术和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物联网及其相关领域的系统、网络、终端、协议等方面的研究、设计、开发能力以及组织和实施物联网应用项目的能力;并在创新和创业意识、竞争和团队精神以及外语运用能力等方面有良好的素养,能适应国家现代化与信息化建设需要,为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为信息产业服务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和创新型高等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三、物联网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构成
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应尽可能多地覆盖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围绕物联网工程专业涉及的学科知识领域和知识点,该专业知识部分由四个部分组成:基础类、感知类、网络与通信类、数据处理与领域应用类。
基础类课程为:数理类课程,例如高等数学或离散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统计、物理等;电路类课程,例如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与系统、高频电子电路等;程序类课程,例如程序设计语言C、数据结构与算法、Java语言程序设计等。感知类课程为:射频技术(RFID原理及应用)、传感器技术(与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模式识别与状态监控、物联网定位技术、数据获取与信息处理系统等。网络与通信类类课程为:计算机网络、射频技术与无线通信、通信原理、无线传感器网络原理、短距离无线与移动通信网络、物联网数据库技术等。数据处理与领域应用类课程为:物联网工程导论、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设计、云计算与云存储、定位应用开发技术、物联网工程规划与设计、物联网系统综合设计、移动开发等。
四、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索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以应用为驱动的专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根据专业共性基础和我校在物联网方面的领域区域特色。因此我校培养模式坚持以水利特色为主导,发挥水利学科的传统优势;整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包括学科基础课程群、物联网工程专题课程群,使学生有兴趣、有研究、有实践地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逐步地、系统地增长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
学科基础课程群:按基础类、感知类、网络类、应用类将相关课程分为四大课程群,有效克服每门课程各自为阵造成的“内容重复、衔接不紧”等弊端。物联网工程专题课程群:根据专业共性基础和我校在物联网方面的领域区域特色,重点建立无线传感网技术、物联网应用开发两个方向,明确制定各方向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选课空间和时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1.无线传感器网络
该方向侧重无线传感器网络与应用的研究,强调物联网传输与网络层的开发与实践。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毕业实习以及前沿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学生将掌握扎实的无线传感网络的基础理论,具有无线传感网络及应用软件的开发和研究,方向重点是物联网网络层和感知层的研究与设计。
2.物联网应用开发
该方向侧重物联网应用技术的研究,强调物联网应用层的开发与实践。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毕业实习以及前沿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学生将掌握扎实的物联网技术的基础理论,系统掌握物联网基础及应用软件的开发方法和开发工具,方向重点是物联网网络层和应用层的研究与设计。并增加水声通信技术、水联网及水环境检测应用作为我校的行业特色。
综上所述,我校的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在课程设置中,把行业应用特色纳入个性化课程、专业课模块,形成学术型和技术型两套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坚持以水利特色为主导,夯实基础教学,为学生未来发展创造条件,以方向选修课为平台,拓宽学生的知识和认识视野,妥善化解突出特色和拓宽视野间的矛盾。
五、结束语
物联网工程专业不是以理论为主导,重点是工程应用,教学应该由应用来驱动,时刻做好准备,不断调整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及内容应重在特色,在实施过程中,将高度重视特色专业点建设工作,大力加强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切实为同类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ITU Internet report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R/OL]..
【关键词】大学 数学基础课程 教学内容 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051-02
高等学校工科类、管理类或经济类本科生数学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几门课程共同承担起培养非数学专业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奠定良好的分析、推理、归纳和演绎等理性的思维模式。虽然数学基础课程对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但是,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似乎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各个高校都在针对如何实施数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尝试和改革,也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仍然是一个值得不断探讨的课题。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各学科的研究领域从传统的“线性问题”和“确定性问题”为主正在转向以“非线性问题”、“随机性问题”、“模糊性问题”、“数值分析问题”和“反问题”等研究为主,如何在数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加强这些现代数学思维和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这已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主要从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探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中如何融入现代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一、大学数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
(一)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函数、极限和连续的概念,一元函数微积分学及其应用,多元函数微积分学及其应用,无穷级数和常微分方程等。教材的编排往往是从给出概念到证明定理,然后计算求解的模式,于是教学上也遵循严谨的数学推导和论证,然后到计算技巧的灌输。如何在教学内容上既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技巧,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当然,经典的主要内容是不能修改的,但我们可以有所侧重,有所“加”和“减”。首先,在基本定义教学中加入适当的物理和几何背景。比如极限的定义,我们一般并不要求学生掌握用极限定义证明或求解问题,但极限定义又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设置一个开放性的研讨课,从为什么要有极限的定义的实际背景和几何图形上分别考虑极限的定义及不满足定义的各种情形进行讨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还有导数、微分、定积分等概念,都有明显的物理和几何背景,把这些背景融入教学中,增强其在教学中的地位,让学生在开放的讨论中既能让学生学会知识,又能为今后的应用打下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也许还能产生意外的和突破传统的思维。其次,在定理的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知识。“数学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思维模式;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素养;不仅是一种科学,而且是一种文化”。数学的定理的教学中,不只是逻辑思维的训练,而应该包含一种历史,从这种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前人的辉煌,激励我们自己。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明白数学大师们在思考各种问题时的各种思想斗争,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思考很有借鉴意义,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最后,重视解题的基本技巧,其他技巧留给学生思考。解题是有技巧的,一些基本的技巧应该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但我们的思维不能停留在基本的技巧上,而应该有所发展,这些当然不是几堂数学课所能够解决的,而需要学生对数学有所研究,适合有专业特长的学生,然后达到因材施教。
(二)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线性代数课程的主要内容有行列式、n维向量、矩阵、线性方程组、向量空间、矩阵特征值与向量空间和二次型等。在这些内容中,如果单纯地讲理论、讲解题技巧然后考试,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似乎又落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沼。所以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首先,经过调查发现,非数学专业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使用的线性代数知识主要是行列式、矩阵和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所以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要花更多的时间讲解。其他的内容主要强调基本的思想,当有需要的时候,他们自然会去查找资料。其次,线性代数的教学中要加入Matlab等数学软件的使用。比如在线性方程组的解法中,用手计算最多达到四个方程已经是很复杂。而这与专业学习中的要求是不相称的,因为在专业学习中,他们往往要求解几十甚至上千个方程组成的方程组,而这些情形是不可能用手解决的,必须靠计算机。所以在讲这些知识的时候,更深入地加入数学软件的求解方法,显得很有必要,也能增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最后,适当地增加非线性的知识。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非线性问题的研究越来越重要,如果在线性代数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非线性的知识,让学生有一个探索和发现的空间,并且考虑用数学软件求解简单非线性问题,这无疑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而不是让他们做一套试卷获得一个分数。
毋庸置疑,数学软件和非线性知识的增加一定会增添老师不少知识更新的压力,但这也能迫使老师们不再因循守旧,而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视野,从而培养出具有开拓意识的优秀学生。
(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主要的目的是研究和揭示随机现象统计规律,包括随机事件与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大数定理和中心极限定理、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等,已经渗透到理、工、农、医、经济管理和人文社科领域。应该说,这是一门与学生的专业或实际联系得最为紧密的一门学科。所以这门学科改革的突破口应该是如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首先,在教学中加入随机试验。概率论的思维模式与传统的确定性思维模式不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思维转变的过程,如果在教学中加入各种随机试验如掷硬币,掷骰子等,甚至可以自己制作一件道具,让学生分析和研究。在实践的过程中理解基本概念和已有的模拟及计算的办法,让学生学会这种随机的思维模式。其次,加强基本概念教学,减少复杂计算和证明。随机事件和概率的基本概念应该做得每个同学都理解,而多维随机变量及分布的计算等应该减少。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应增强,而参数估计的计算技巧减少,侧重于思想方法的理解。最后,增强统计知识的实际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就某一个生活中发生的实际问题做调查,然后统计,总结规律。而这样的实际问题是很多的,小到一次考试成绩,大到学生对学校的看法或多社会现象的观点,等等。这些调查分析工作可以作为学生成绩考核的一部分。
二、课程体系改革
传统的非数学专业的数学基础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样的体系内容上是经典的,但是缺乏现代数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学生学完全部课程,往往在解题技巧上下的工夫多,联系实际少;希望得高分多,想锻炼数学思维的少。而这几门课程也自成体系,缺乏应有的联系。所以,应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渗透现代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关于如何设置数学基础课程教学体系,许多的数学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索。本文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一)构建多层次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学生应当具备的数学素养、知识和能力,给学生将来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构建多层次的课程体系是必要的。首先,针对所有的学生,主要培养他们的基本数学思想、基本的解题技巧和基本的数学史知识,让他们具有基本的数学素质,这些工作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课程教学中完成。其次,搭建数学应用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数学软件进行数学试验或者数学建模。还以实际存在的各种问题为基础,从数值计算、统计分析等角度入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在大学三年级作为选修课设置。再次,引入非线性、随机性和模糊性等数学理念,与专业研究中的相关问题相衔接,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未来的科学家打下基础,可以在大学四年级的数学讲座课程中设置这些内容。
(二)构建多层次学习平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成功要靠自己的智慧和持久的努力。学校的主要作用是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的氛围和环境。老师的作用是指导他们为自己的学业和理想不断地前进。首先,构造网络学习平台。以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精品课程为基础,构造网络学习平台,专门安排老师网上答疑解惑。其次,定期安排老师教室辅导答疑。这主要针对那些想考研或在专业学习中碰到的数学问题为主。再次,多层次的数学竞赛和数学沙龙会,积极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
综上所述,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让学生既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又能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想方法,有必要在数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中融入现代数学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并且与时俱进,不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平台,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何瑞文,童季贤.《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及内容调整的几点设想[J].工科数学,1997(4)
[2]贺才兴.工科数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J].上海交大高教研究,1996(4)
[3]刘楚中,罗汉,李晓沛.工科数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0(1)
[4]张孝理.论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6)
摘要: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和根本目标,将TRIZ理论引入本科生培养体系中,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本文提出基于TRIZ理论的“一线三段”式本科生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贯穿创新主线,通过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专业课、创新大赛和科研训练计划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实践课、毕业设计、科研立项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三个层次上构建新型的面向机械产品设计全过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TRIZ;创新主线;一线三段;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099-02
一、引言
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因此,如何使高校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适应时展的要求成为当今社会的要务。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升创新能力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也是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关于本科学生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很多观点及论述。诸如:转变教育观念[1]、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2-3]、改革教育方式[4]、营造创新教育环境、充分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改革考试方法等。但如何能够加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步伐呢?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方法是一种知识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创新方法,被世界公认为引导创新的最佳工具,近几年纷纷掀起了国内众多学者研究的热潮。将TRIZ理论引入本科生培养体系中,开展以技术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改革与工程实践活动,可以真正将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落到实处。河北工业大学在机械专业本科教学中开设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方面的课程走在了各高校的前列,结合机械专业对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提出了基于TRIZ理论的“一线三段”式本科生培养模式,为培养能够从事机械领域创新设计方面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TRIZ理论与本科课程教学的融合
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是前苏联G.S.Altshuller及其领导的一批研究人员,自1946年开始,在分析研究世界各国大量专利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的指导创新的最佳理论。通常认为TRIZ理论由以下九大部分组成:技术系统的进化法则;最终理想解(IFR);40个发明原理;39个标准工程参数和矛盾矩阵;物理矛盾和四大分离原理;物一场模型分析;发明问题的标准解法;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科学效应和现象知识库。
将TRIZ理论等创新方法引入到机械专业课程体系中,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贯穿创新主线,在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融理论教学、项目教学、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实验教学为一体,同时结合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计划,创新大赛等实践环节,构建面向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实践创新平台,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进而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
三、构建一线三段式教学体系
1.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引入到机械专业课程体系中,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贯穿创新主线,构建了面向机械产品设计全过程的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培养模式,对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规划、调整,将TRIZ基本原理、概念和工具引入到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中,并积极引导学生选修创新思维类课程,使学生建立创新概念,重点培养创新意识,理解创新理论及创新意识在产品设计中起到的重要性。开设《创新设计》――TRIZ创新课程,使学生系统地学习TRIZ理论中的理想解、冲突理论、资源分析、技术进化、物质―场分析等创新方法及工具,并通过案例式教学和项目式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并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大赛、科研训练计划等环节,运用TRIZ工具进行产品创新设计工作,重点培养创新能力。
2.将TRIZ基本原理、概念和工具引入到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中,并积极引导学生选修创新思维类课程,使学生建立创新概念,重点培养创新意识,理解创新理论及创新意识在产品设计中起到的重要性。目前我校开设了《创新设计》、《创新思维与现代设计》、《科研技能与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与训练》等创新思维学习及训练类的校选课,其中《创新设计》课程介绍TRIZ理论的基本概念及经典创新工具,如理想解、资源、创新分级等重要基本概念,冲突理论、物质-场分析等创新工具。
3.在专业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中,应用TRIZ理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设计》课程授课采用案例式教学和项目式教学,每班分多组,每组3―5人,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TRIZ理论知识和工具,就自己熟悉的案例进行练习,要求课程结束时完成并答辩。项目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提交课题涉及生活、交通、日常品、建筑、军事等多方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第七学期的专业实践课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传统的数控编程、仿真及加工内容基础上,增加了基于PLC控制的工业产品装置研发内容。学生自己提设计方案,经与指Ю鲜沟通、讨论最后确定方案,开发了绘图机、电梯、立体车库、刷墙机、搬运机器人、分拣机械手、刻章机等机电装置。该实践课要求学生从任务出发,首先拟定系统功能,进行功能分解及结构求解,备件选型及方案评估。设计过程中应用TRIZ理论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结构创新、原理创新性的方案设计。在毕业设计环节,部分老师的毕业设计课题,要求学生应用TRIZ理论,进行方案的理想解分析、设计冲突解决、技术预测分析等,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搭建了TRIZ理论实习、实践基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实践平台。依托我校的国家技术创新方法与实施工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搭建了TRIZ理论学习、实践平台,与机械学院合作,通过引导大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应用TRIZ理论提出创新设计方案。近几年学生共进行课题研究几十项,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4.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类大赛及科研训练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创新人格。近几年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以“TRIZ杯”、“挑战杯”、“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为代表的国家级、省级等各种创新设计大赛和科研训练计划。通过实践锻炼、巩固TRIZ理论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锻炼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践,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了将TRIZ理论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实验等教学环节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并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贯穿创新主线,通过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基本原理、概念和工具引入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各类实践环节和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大赛、科研训练计划及自主创业等环节,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三种层次上构建新型的面向机械产品设计的全过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以上教学及实践过程,学生了解了创新思维及创新方法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工具,并初步具有应用创新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和学新,张健.教育观念转变机制若干问题的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2007,(08):8-10.
[2].谢安邦.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3,(05):68-72.
新课程体系下,教材内容相比以往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删减了部分旧内容,又添加了部分新的内容,两相比较,教材内容的增加已成不争的事实。而根据国家高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授课课时却又大幅缩减。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作为教师,如何才能切实把握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真正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使之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精研教材,整体把握,实现概念教学,才能提纲挈领,高屋建瓴;才能让老师教得高效,学生学得扎实;才能实现教学与学习过程的双赢。
新的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教材的结构,力图通过对同一概念的多次接触,实现认识上的螺旋式上升,减小认知的困难。但同时也提高了对教师整体把握课程的要求。教师必须精研教材,提取主线,打破模块之间的壁垒,才能真正把握好施教内容,才能准确把握好所讲知识点在数学体系中的地位,才能确切制订合适的授课方式与进程;才能如线穿珍珠般汇集课程中牵涉的知识;才能让学生学得省心,学得高效,学得其法。
新的课程体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更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整体把握数学的素养和能力。即在高中阶段要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较之于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数学方法又处于更高层次,它来源于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的数学方法,在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及方法处理数学问题时,具有指导性的地位。常用的数学方法有:配方法、换元法、消元法、待定系数法;常用的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建模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化归与转化思想等。整体把握数学的素养和能力主要依靠日常的观察与实验、概括与抽象、类比、归纳和演绎等。
新的课程体系又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一个学生因为生活环境、智力发展、性格特点等多种原因,会造成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差异,表现出学习的效果不尽相同。这种现象是切实存在的,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对每个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那么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要备课,更要“备学生”。所以,整体把握,不仅仅是要求教师对新课程体系要整体把握,更要求教师对所教学生要整体把握。
(作者单位 山东省潍坊市寿光第一中学)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体系优化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数据库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在各个应用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对高等院校来说,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已成为一门主干课程。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来说,数据库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对非计算机专业如电子信息工程、测绘工程、电子商务、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来说,数据库是一门重要的公共课程,因此需要对数据库课程体系进行研究,改革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课程的整体性和一致性,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使课程能够真正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1 课程现状
目前,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数据库的基本理论,一部分是数据库的应用,以微软的SQL Server为例来讲解。目前,这门课程的课程体系现状如下:
1.1教材方面
根据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内容,使用过两类教材,一类是偏重理论方面的,如王珊和萨师煊编写的《数据库系统概论》等、另一类是偏重应用的,如周绪、管丽娜和白海波编写的《SQL Server 2000中文版入门与提高》等,但是前者偏重数据库的理论,而学生对枯燥的理论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不利于学生对数据库的整体理解;后者主要偏重数据库的应用,数据库理论的内容偏少。所以从教材方面来讲,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将数据库理论形象化、生动化,并且将理论融入到应用中,已成为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1.2课件方面
目前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的课件基本上都是基于上述的两类教材而编写,以PPT为主,而PPT在讲述枯燥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都不是最好的形式,所以在课件中需要加入更多的多媒体技术,比如动画、视频、录像等来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3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的理论教学占课程内容总量的40%左右,这部分需要学生对数据库有一个整体的理解,所以仅仅靠书上的概念是不够的,而学生对数据库的理解程度决定着这门课程的整体效果,因此理论教学应该在概念的基础上加入更丰富的内容,使数据库的理论形象化、生动化、简单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实践教学以SQL Server的应用为主,这部分应与数据库的理论进行有机结合,将理论融入到具体的应用中,让学生可以看到理论在实际中的各种体现,提高学生对数据库的兴趣,也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同时,只有对理论理解深刻,才能够提高数据库应用的能力,真正的掌握数据库、学会使用数据库。
1.4课程设计方面
数据库技术在各个应用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所以对计算机专业或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计来说,如何使用数据库技术就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但是课程设计需要将数据库技术与某种程序设计语言(如Java、C++、VB等)结合,所以数据库课程设计需要与语言类课程设计结合,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从上面几个方面来看,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在教材、课件、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设计等方面都有优化的必要,需要进行改革。
2 课程体系优化方法
2.1教材方面
鉴于课程体系现状,需选择适合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要求的教材,这类教材应该具备下面几个要求:
理论方面应该包含数据库课程的主要理论,比如数据库知识概论、关系代数、关系规范化、数据库设计等。这部分内容应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对于过时或者实际应用比较少的理论知识应简化或去掉。
应用方面应该结合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同时结合SQL Server的各类操作,如数据查询、数据更新、数据库完整性、安全性和SQL编程等,这些内容既是数据库的重要内容,也是SQL Server的重要应用。
2.2课件方面
课件方面应该根据课程特点选择类型多样的多媒体课件,如关系代数的各类运算可以采用flash等工具制作动画来模拟,SQL Server的各类操作可以采用动画的形式来模拟,也可以使用屏幕录像工具将操作的步骤记录下来,稍加处理后作为课件展现给学生。课件形式的多样化可以将枯燥深奥的理论形象化,提升学生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形式丰富多样的课件可以作为学生课下学习的资料,即有以文本和图形为主的ppt,也有动画、录像、视频等素材,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
数据库的理论知识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学好数据库课程的关键,但是其中部分理论如:关系代数的除运算、范式等内容形式化定义较多,因此这部分内容需将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例相结合来讲解,同时要学生多加练习,在处理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否则只理解概念和定义无异于纸上谈兵。
实践教学方面应结合某种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产品来完成,如微软的SQL Server等,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该产品的各种操作,另一方面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SQL语句,这既可以通过布置单独的小作业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布置大作业,让学生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掌握数据库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4课程设计方面
数据库课程设计需要与某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如VC、Java等)相结合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课程设计中需要对语言的选择作出一定的要求,同时在课程设计题目的要求上也应该符合数据库课程的基本要求,如数据库的创建、查询、更新等操作都要有所体现,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可以加深对数据库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真正体会数据库的应用价值,从而达到课程设计真正的目的。
综上所述,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体系需要从上述几个方面进行优化,从而真正达到这门专业必修课的教学目的,提高学生数据库的理解能力和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珊,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2\]周绪.SQL Server 2000中文版入门与提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5.
关键词 就业为导向 中职 教育理论 探析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对来讲比较单一: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中等技术型人才,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在中职教育体系中,课程作为培养人才的载体,是人才质量培养的关键性因素之一,这就要中职教育在课程体系、结构、教育理念、课程实施方面都不同于一般的普通高校。
以就业为导向,中职教育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根本出发点,以提高毕业生就业为办学目标。而以就业为导向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析。
1中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片面定位课程目标
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服务一线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但实际在教学实践中,这一目标并未能够真正达到;再是对技能培养的片面理解,没有真正培养出合格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片面理解全面职业能力的概念,把其等同于单纯的岗位操作技能,忽视了对人才的全方位培养。
1.2课程设置的任意性
一个适应现代社会职业培养要求的优质的课程体系,首先必须要对社会的职业领域现状及未来发展做深入细致的调查,从而真正实现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上所起的统领作用。鉴于此,我们在充分考察论证的前提下,明确课程目标,优选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落实课程任务,创新课程讲授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调整、优化、完善,制订了完备的课程体系及一系列的课程标准。
另外,课程结构以及内容的职业特色不明显也是中职课程体系所暴露出的了一个问题,对于此,我们也高度重视,进行了相当大地改进。
2 以就业为导向对中职教育提出的要求
2.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中职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从事一线工作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在培养目标上进行明确定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了解企业信息和最前沿的社会需求,及时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为人才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2.2以岗位人的职业素质为导向
中职教育要以社会所需求的全面素质来对学生有目的的培养,这不仅要求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要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基本思想品德的形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专业技能的培养,不仅要精选专业课程,为学生奠定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同时也要加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就业提供必要的技能储备。
2.3以岗位人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
当前社会要求职业人要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基本能力以及继续学习的能力。作为中职教育也要在课程体系上进行适当的体现,通过这类课程的设置,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砝码。当今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在加速,作为职业人,很难在一个岗位上长久固定,这就要求每一个都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在学生时期,就要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观念,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中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有密切的关系,在中职教育的整个阶段的课程体系设计上,要自始至终贯彻这种理念。
针对中职教育的基本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面向社会需求、面向一线应培养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专业技能人才,是我们中职教育长期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是非常关键的。
3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理念
3.1构建以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以知识为载体的,中职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抛开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载体的观念,专业课程体系要以技能为核心,所有课程要围绕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来开展,加大培养学习职业能力课程的比重,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现代职业人。
3.2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
中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以技能知识为载体,这类课程表达了课程的内容以及组成要素,体现的是该课程的静态的一面,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课程目标能否达到取决于,这些技能如何内化成学生的身心素质的,而这一过程是表现课程动态的一面。在课程选取上强调课程对于过程的意义远远大于对于知识的掌握,高度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同时调动学生对知识的积极获取的能力。课程选择上选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选取的课程适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3.3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
课程的具体实施是通过教学来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思想,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在中职教学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这以被所有教师所认可,并付诸教学实施过程中,但实践结果并不尽如人意。通过多方调查并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了解到以落实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最主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环节中来,为学生创造动手机会,表现的机会,自学的机会以及创新的场合,让他们在教师所营造的环境下,能自由发挥,并充分表现自我,从而实现自我发展。对于操作性强,动手性强的课程,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讲授理论为主为学生操作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充分发挥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优势,为学习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我为主体”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 郑建红.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结合之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1).
[2] 余敢才,何健.对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理性思考[J].成人教育,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