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集锦9篇

时间:2023-09-22 09:48:22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范文1

关键词:就业困难;大学生;原因探讨

随着高校不断的扩招,近几年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教育阶段。伴随着国民素质不断提高的同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增高。2017年高校毕业生将再创新高,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成为了就业困难群体。笔者今年任毕业班辅导员,对于就业困难学生群体深有体会。个中滋味,一言难尽。

一、就业困难群体含义

至今我国学术界也未予这一群体有固定的定义。笔者翻看论文,有人给定义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是指由于自身或外在客观原因引起的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境地,不被用人单位接纳认可或易于遭受就业挫折的大学毕业生。”由于就业困难学生具有很强的动态性,笔者认为就业困难学生即指“因为主客观等某种原因,在就业过程中遭受挫折的学生。”笔者今年担任土木建筑学院2017届本科生毕业班辅导员,主要工作就是从事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能够掌握关于就业的第一手资料。截止到2016年12月底土木建筑学院本科生就业形势如下图:

截止到2016年12月底土木建筑学院本科生就业形势

如图所示,已签约学生达到52.6%,未签约的学生有47.6%。考研的学生占32.05%,有就业意向的占2.05%,无就业意向的学生占13.3%。这里面除已签约的学生外,剩余的47.6%的学生中都包含着就业困难学生。

当然这些就业困难学生只是相对于已签约学生而言的,是相对的在一定范畴之内用模糊的概念去衡量的。

二、 就业困难学生类型及形成原因

前文已说过解决就业困难学生是就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最大的难点。而就业困难的学生也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有着不同的特点。掌握好就业困难学生的类型及特点对于做好就业困难学生的指导和服务有着很大的优势。根据就业困难学生形成的原因可以化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这一部分学生主要来自偏远地区或者农村,他们从上学伊始起就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沉重的心理负担,这些问题在求职中就会被无限扩大,导致在就业中出现困难和挫折。这些学生在求职中如遭遇一两次冷遇就变得自怨自艾、丧失信心,一味逃避,不愿再去招聘现场。还有这部分贫困学生往往个人及家庭社会资源相对匮乏,与拥有良好资源的学生相比处于劣势,使得他们在竞争中部占优势。另外因为其家庭贫困,这些学生更想通过就业而一步“跨入龙门”,往往会盯着一些收入较高、待遇较好的的单位,这样也让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眼界变窄。

(二)就业期望值过高、过死

目前大部分学生就业已趋向理性化,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严重的盲从心理,对自己的定位不够清晰、准确,不能客观的评价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不能随着客观环境的改变而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目标。这部分学生往往想留在大城市、大企业,对于一些偏远城市或者不知名企业不屑一顾。拿我自己所带土木专业学生而言,个别学生认准“中字头”企业,目光只盯住“中铁四局”这样的国内知名企业。还有一些学生对于城市要求过于死板,认准广州、江浙一带的城市。或者是有的学生是从大城市考入本校,毕业后仍想回家乡所在大城市。对于其它城市的用人单位,一律不闻不问。在就业竞争如此惨烈的情况下,大学生不能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自己的就业道路,是造成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三)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不强

有一部分就业困难的学生还体现在自己专业技术能力不强。现在高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平时考试成绩只以及格为目标,学习仅限于表面,专业知识学得不够牢固。课余时间往往把大把时间用来上网、交友、游戏等,这些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都很差。还有一些同学在校期间成绩较差,曾经出现过多次考试不及格现象,甚至直到临近毕业时仍有个别科目未能通过,自然就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特别是我所带土木专业的学生,这个专业的需求单位,往往更看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对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很高。专业知识欠缺的学生就很难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还有些学生只重视专业知识,不重视与专业无关的公共课与人文素质课,人文素养比较差,这个现象在理工科学校尤为严重。这些学生“只顾低头走路,却不知抬头看天”,跟不上招聘单位的现代步伐和节奏。

(四)就业观念偏差、陈旧

有的学生存在着严重的观念的陈旧,一味的追求“考编”、考公务员,片面的追求所谓的“稳定”工作。众所周知,公务员竞争何其惨烈。有的岗位竞争比例达到1:3000,甚至还要高,把就业目标只固定在竞争如此残酷的岗位,就业难度可想而知。还有的学生一心“考研”。“考研”本是好事,学生主动要求继续深造是一件应该鼓励和提倡的事情。但有的学生实际上是借“考研”的借口来逃避社会,既不认真备考,也不主动就业。有的学生明明“考研”已然失败,仍然逃避就业,盲目的要求“二战”。更有甚者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既不求职,也不考研,盲目等待,浑浑噩噩。这些不健康的就业观念也是造成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除了上述这些现象和原因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比如性别差异,像土木专业的女生就业就很困难,很多企业基本不招聘女生;还有的专业相对冷门,像土木学院的“建筑环境”、“风景园林”专业等,这些专业的毕业生相对来说就业压力会大很多。还有一些个别现象,由于篇幅原因,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总之,高校就业困难学生的解决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绝不是本文这区区几千字能够阐述清楚的。这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学生本人共同来努力完成。同时笔者作为学生辅导员,工作在就业的第一线,也将践行自己的承诺,不忘初心,贡献自己最大的能力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学生的问题一定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教育内因与对策[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0(5):139-141.

[2] 邱辉 黄兵.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原因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1(2):62-63.

[3]徐礼堂.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策略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2):36-39.

[4] 李国章. 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帮助[J].高等农业教育,2013(6):102-104.

[5] 陈彦珍.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指导路径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1):148-150.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范文2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职业指导;作用;重要性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是社会中最有朝气、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过渡的发展趋势。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递增,据人社部的数据显示,2012年的毕业生人数达到680万,比2011年增加了20万,在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的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1.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现状

人社部在2012会上指出: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0.7% ,即2011年有将近121万大学生仍然没有找到工作,在今年高校毕业生的规模持续扩大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将日益激烈。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特别是今年以来,受国内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中小企业发展遇到了种种困难,社会新增就业岗位增速缓慢,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尤其是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成为当前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2.就业困难群体的概念

就业困难群体的概念根据《就业促进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就业困难人员是指因身体状况、技能水平、家庭因素、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以及连续失业一定时间仍未能实现就业的人员。在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现状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强大的就业压力,有的学者认为高校就业困难群体是指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及自我认识不足或者自身竞争力不强等原因造成就业困难的学生群体,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理存在缺陷学生、学业困难学生、不善交际学生、心理障碍学生等在就业时相对困难,造成了短期或长期的失业(1)。

3.就业困难群体的形成原因

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本文从大学生自身主观原因和外在客观原因两方面阐述:

3.1 大学生自身主观原因

3.1.1综合素质较弱。部分高校毕业生,因专业知识技能欠缺,实践动手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不足,职业意识淡薄,职业目标模糊,沟通能力不强,心理素质欠佳等原因,不能满足招聘单位的要求,往往造成就业困难。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较弱是造成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

3.1.2家庭经济贫困。由于近年来我国物价的不断上涨,学生学习生活成本不断增加,使得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逐年增加。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中存在自卑心理、缺乏社会资源、缺少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机会、就业成本受到限制的就业劣势,使得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3.1.3身体存在缺陷。如因心理和生理等原因,部分大学生身体存在缺陷。当前,用人单位在选聘人才时越来越挑剔,他们在招聘人才时经常从自身角度出发,在设置门槛时对身高、形象等给予一定附加限制,使那些身体上有缺陷的同学望岗兴叹,因此导致了部分毕业生错失了就业机会。

3.1.4就业期望值脱离实际。许多毕业生在择业时往往不结合自身条件,盲目追求高工资、大单位,拥挤在大城市、大企业,求职的思想观念滞后,这就容易造成在就业时自我定位不准确,择业期望值过高,无形中抬高了自身的就业门槛,成为就业困难群体中的一员。

3.2外在客观原因

3.2.1 就业市场因素。一是人才市场供求失衡。随着高校的扩招,市场尚需一定时间才能消化快速增多的高校毕业生,势必造成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困难。 二是就业市场机制不健全,完全自主择业的社会环境还不成熟,缺乏及时准确的人才供求信息收集、、检索和交流的权威机构和通道。 三是人才市场管理机制不规范,缺乏对用人单位的激励、保障和限制机制。

3.2.2 高校教育因素。目前,高校教育模式对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形成产生很大影响。 一是高校教学规模扩大,教学质量明显下滑。 二是专业设置、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错位。 三是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和服务缺乏针对性。

3.2.3 用人单位因素。一是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二是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不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三是用人单位存在性别歧视,不愿意招聘女性,导致女性就业困难。

4.职业指导的概念

职业指导是指社会职业指导机构和各级各类学校运用职业评价分析、调查访谈、心理测试等方法和手段, 按照社会求职者和学生的个人条件、求职意愿以及单位用人要求等提供咨询与指导, 帮助社会求职者和学生了解社会人才需求状况、职业结构和有关人事、劳动政策法规, 了解自己的职业志趣、职业能力倾向与个性心理特征, 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综合的职业能力, 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最终获得职业的成功并实现人职科学匹配的过程(2)。学校职业指导的主要内容有:就业观指导、就业政策指导、就业信息指导、求职技巧指导、就业心理指导、择业指导、创业指导、适应社会指导等。目前,全国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出职业指导工作的技术与方法多种多样,经常运用的技术与方法有:咨询与指导、信息采集与处理、职业素质测评、职业设计、帮助实施等(3)。

5.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5.1有利于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社会化。职业指导帮助就业困难群体了解社会对不同职业角色的具体要求,并从这种需要出发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培养职业角色意识,了解企业文化、价值、经验和规范,从而确定其职业理想,领悟社会对职业角色期待,增强个人适应能力。职业指导通过协助毕业生解决职业问题,促进个体的职业社会化,使个体获得一定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管理能力。

5.2有利于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科学规划人生和发展成才。职业指导通过运用专业测评工具对毕业生个人兴趣、能力、个性特点等进行测评,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素质、专长和潜在资质,对个人职业倾向做出客观评估,做出恰当的职业选择,帮助就业困难大学生实现人职匹配,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真正做到无业者有业、有业者敬业、敬业者爱业,

5.3有利于高校就业困难群体走出误区。通过心理测评、能力测评、咨询服务、职业信息等方式,帮助求职者客观分析自己,根据自身条件和未来职业岗位要求,获取职业信息、学习求职方法、增强就业能力、确定求职方向。使得其在态度上更加实际,在方法上更加科学,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择业的主观性和盲目性。

5.4有利于高校就业困难群体身心健康的发展。职业指导正是通过帮助就业困难群体正确选择职业、获得职业、适应职业,使他们不再自卑,不再被歧视和排斥,不再是失业中的一员,从而获得满足与幸福。

6.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中的重要性

6.1有利于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重理论、轻实践”在许多高校屡见不鲜,培养的学生很难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各高等学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对专业结构的调整,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职业指导为高等教育反馈了人才市场需求信息,为确定人才培养规格、目标和规模、调整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从而使教育更加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6.2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和谐社会的提出实际上是我们的价值理念的一个新的发展,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方面的新意,它又是有针对性的一剂良药,淡化和逐步地消除长久以来中国社会的剧烈的冲突、纷争、动乱的后遗症,妥善地处理社会的不容忽视的各种新的不和谐的因素,努力达到安定、达到团结、达到沟通、达到有序地改革开放和可持续发展(4)。就业是民生之本,在高校就业困难群体身上,寄托着成千上万个家庭的希望,特别对于广大农村和城镇贫困家庭来说,解决了一个高校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就能使一家人脱贫。因而接受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形象和地位,关系到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和谐。

6.3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目前,我国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具有现代知识和技能的高校毕业生,尤其是基层、边远地区和一些艰苦行业,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高觉悟人才。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很多人找工作的观念存在一定的误区,形成了人才的结构性过剩和令人痛惜的人才浪费现象。他们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下劳动力配置规律,要通过开展职业指导,给他们灌输新的择业观念,帮助他们树立到艰苦、偏远地区去建功立业的思想,以达到人力资源的再次配置。

7.结语

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全面的、系统的社会化工程,随着职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职业指导已成为就业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需要不断深化职业指导的内涵,充分认识职业指导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作用和重要性。大家都来关注、思考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指导问题,力争形成政策到位、措施得当、机制健全、指导优良的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服务与指导新局面,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和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郭芮.试论辅导员在高校就业困难群体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发挥[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0):70.

[2]廖轶涵.职业与职业指导概念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研究,2007(5):26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4):68,72

[4]张丽妮.贫困生的心理辅导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68.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范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就业难;就业指导

当前我国毕业生就业困难,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每年毕业生的人数迅速递增,就业难成了现实存在的大问题。据统计,2002年我国有高校毕业生145万人,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约630余万人,全国就业率为77.8%。预计2012年毕业生人数将再增加20万人。同样,占据其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亦在不断攀升。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一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为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技术更新、知识综合、职业更替速度加速等等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另一部分原因则是受毕业生主观因素的影响。本文侧重于对大学生主观因素的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

一、原因分析

1、就业定位不准确,就业期望值高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进入“大众化”阶段,但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尚未转变,依然保持着就业精英化的观念,觉得理所当然有一份高收入的体面工作,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都市情节严重,不愿意回生源地,期望留在大城市。大学生们在择业时的定位不准确,期望值过高,是导致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一旦受挫,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一蹶不振。

2、就业不稳定,跳槽率高

大学生跳槽率高的原因比较多。首先,毕业生职业道德欠缺也是导致就业难的原因之一。这山望着那山高,大学生毁约、违约、频繁跳槽都影响着企业对大学生就业的信心,企业要发展,首先员工要稳定,一批新员工刚培训完毕,准备派用场,结果却不干了,企业得重新招人重新培训,做着很多无用功,导致企业停滞不前,限制发展。很多企业甚至都不愿意招收大学生员工,原因就是大学生就业太不稳定。其次,这种现象与高校拼命追求高的就业率也有一定的关系,政府部门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作为衡量办学质量的一个指标,甚至有些高校存在潜规则,把就业协议是否签订作为发放毕业证书的条件之一,毕业生被逼无奈之下只能随便签下。

3、就业信息渠道不通畅,就业信息传递不及时

这也是导致就业难的诱因之一。有了充足的信息来源,毕业生才会有选择和比较的空间,这样做出的选择相对是比较稳定的。政府、学校、用人单位、以及学生之间要加强沟通联系,召开就业信息会、就业信息栏张贴相关内容海报、就业信息导报刊登招聘信息、大学生就业网站及时悬挂就业政策法规,以便能富有实效地将多种就业信息传递到每个学生,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增加就业概率。

4、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一种很好的解决就业难问题的途径

但是由于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和研究起步不久,整个社会的大学生自主创业尚未形成气候,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创业指导中心机构建制不成熟,指导人员专业程度不高,容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项目数量有限,其孵化能力也不太强,很多大学生没有机会在校期间进行创业尝试。再有就是来自学生自身的原因,如创业信心不足,对自主创业形式了解不多,启动资金缺乏,大学生对自主创业还是觉得门槛高,不敢尝试。

5、高校设置专业与社会需要脱节

有些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缺乏与时俱进精神,缺乏对社会需要的调查研究,所设置的招生专业与市场行业变化的需要严重脱节,也必然会产生毕业生“无业可就”的现象。

二、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当前,各高职院校普遍都开展了就业指导工作,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可以大大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能帮助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就业率,从而为社会减少就业难的现象。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就业指导工作,切实提高就业指导的质量,以期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1、开发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项目测评手段

在就业指导和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各种测评表的使用相当频繁,测评结果被当作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的依据,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很关键。据了解,现在各高职院校普遍使用的测评表或是套用国外使用的测评表,或是各校自行设计的,或是下载网络上的测评表,其制定的标准不统一,对于结果,各高职院校之间无法作横向比较,也无法交流,更谈不上战略合作。所以,研究开发出适合我国高职院校特点的,专业化程度高的、能与国际接轨的科学测评表势在必行。最好能请我国就业指导专家、心理学专家、职业经理人等共同完成。

2、研究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国高职院校特点的就业工作指导理论

众多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方面进行了多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开展就业指导课程的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职业指导源于西方,现在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我国就业指导工作也深受其影响,如“特质因素论”“生涯发展论”等。如果能在借鉴国外经典理论上,研究出一套符合我国高职院校特点的指导工作理论,相信我国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会发展的更好更快。

3、加强就业指导课的教师队伍建设

我国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个性塑造、学生潜能开发力不从心)、队伍不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此项工作的效果和发展。美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要求具备心理学硕士或博士学位,最低要求为学士,同时要具有职业咨询师资格。在英国大学里从事职业辅导的教师大都拥有心理学等专业的博士学位。培养提高高职院校从业人员的理论和知识水平,以加快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4、建立就业信息库,及时有关信息

就业信息库及时准确地提供毕业生信息、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市场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就业政策等,做到大学生和市场之间的双向选择透明化,信息及时化,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平台,也符合社会信息化的要求,体现就业指导网络化。

5、就业指导要向“注重对大学生的培训和帮助发展”转变

就业指导要从“就业安置和信息提供”的初浅阶段向“注重对大学生的培训和帮助发展”转变;就业指导要从仅局限在行政事务范畴向教学性工作转变;要改变仅仅为毕业前最后一个学期的就业指导为“生涯规划辅导”为主线的三年全程教育的就业指导课程。还要重视加强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范文4

【关键词】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指导;作用

大学生就业俨然已成为当下各高校改革发展中的重中之重。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就业率的高低紧密相连着高校的发展,与构建和谐校园、社会密切相关,促进高校毕业生广泛就业是学校的头等大事,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然而随着全国高校普遍连续扩招,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大学生已不是人们眼中的“天之骄子”,同样面临就业难的问题,高校毕业生中不论是由于外界客观原因还是自身主观原因,存在一类就业困难群体。因此,合理有效的就业指导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毕业生中的就业困难群体

高校毕业生中的就业困难群体通常是指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所产生的客观环境和大学生自身主观因素而造成的相对于其他顺利就业毕业生而言就业更为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群体,他们因受主客观条件或因素的制约,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不能被用人单位所认可或不得不放弃就业机会,从而导致就业出现困难的学生群体。下文中我们将对高校毕业生中的就业困难群体进行类型细化。

学业困难群体,这部分毕业生由于自身学习原因导致学分绩点低下、获奖情况较少、没有取得相N应的等级证书以及存在不及格科目情况的学生,我们习惯称之为不具备就业资格。目前就业市场中,学业成绩是一个学生在校发展水平的主要证明形式。用人单位的招聘中,简历筛选环节除去专业、籍贯等信息外,关注最多的便是学生在校成绩绩点、不及格科目、英语和计算机等级以及各类学科竞赛等获奖情况。因此,此类学生由于缺少就业综合竞争力,他们往往在众多的简历中只能充当用人单位招聘比例中的分母部分。

行动困难群体,这部分毕业生主要包括身体残疾、有缺陷或体弱多病行动不便或不能正常作业的毕业生。这类毕业生往往顶受着巨大的多方面压力,表现为极度自卑,瞻前顾后、缩手缩脚。一是用人单位对录用的此类学生条件苛刻或直接找其他理由弃用。二是待遇同期偏低。除工资待遇低于其他同等学力的毕同学外,还有超出普通大学毕业生限制的附加条件。

心理困难群体,这部分学生由于长期形成对学校或家庭的依赖,缺少社会经验,对自身判断不准确,也缺乏对用人单位招聘的要求及各类单位招聘流程的了解,无法形成角色准确定位,因此在求职过程中大多彷徨与迷茫。主要存在以下群体:自卑心理形成的困难群体、自负心理形成的困难群体、依赖心理形成的困难群体、盲从心理形成的困难群体、坐等靠心理形成的困难群体。

交流困难群体,这部分学生多数出身于贫困家庭,求学已使家庭负债累累,有一些人是靠国家助学贷款来完成学业。他们在上学期间一直受到经济上的困扰,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其中部分沉默寡言,不善与人交流。在求职过程中有着急于寻找一份高薪好工作的强烈诉求,但因交流困难,往往无法表述自身意愿,甚至由于紧张在面试过程中出现失语现象,与用人单位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无法找到工作的困难群体。

二、就业指导在促进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就业问题不仅是个人选择职业的具体问题、学校就业率的全局问题,更切实地是一个社会问题。就业指导应在大学四年期间进行全程职业指导。在新生入学时,高校就应该对学生进行职业初期教育,随后进入二、三年级,学校应广泛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实践平台,丰富学生对就业市场的直接体验。大四,在学生进入就业阶段后则通过咨询、约谈等方式,重点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择业,通过形成全程指导的方式尽可能的减少在毕业前夕加入到就业困难群体的学生基数。发挥从源头上遏制就业困难群体在高校毕业生找工作的过程中问题凸显,群体规模发展壮大的趋势的作用。毕业阶段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时段,也是落实各项培养计划的冲刺阶段。在这一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在促进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中更能发挥其重要作用。

首先,通过就业指导,高校辅导员、班主任要全面掌握了解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群体学生的意向,有针对性地帮助。

其次,在高校的就业指导,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求职技巧。就业指导通过开展就业技能系列培训,教会就业困难群体学生在就业中的各项技能,如制作简历、网投简历、两试(面试、笔试)技巧、提高应用能力(计算机、英语等)、礼仪常识等。

此外,在就业指导中,加强就业信息服务,能够确保信息准确传递,可利用校园网、微博等强大的新兴网络资源。旨在高校想尽各种办法收集、整理、分析、传递各类就业信息,更好地为毕业生中的就业困难群体学生提供切实的优质服务。

最后,就业指导可以为就业困难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提供心理辅导。随着就业实战的进行,毕业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对于就业困难群体学生情况更是如此,高校更应做好对此群体学生的心理疏导教育工作。可以通过辅导员和专职就业老师的双向合作,在就业过程中随时谈心,专业心理咨询、讲座,团体拓展训练,使该群体学生的就业心理承受力增强,鼓励其正视现实,以积极的心态良好的面貌迎接挑战。在就业指导中加强对就业困难学生的重点帮扶。包括学习困难学生、生理困难学生、心理困难学生、专业困难及交流困难学生等,高校在就业指导中重点关心帮助这些学生,确定重点之重点帮扶对象,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与咨询。

总之,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学校义不容辞的应承担起这份责任,针对高校毕业生中的就业困难群体更是要通过科学化、体系化的就业指导,引导、教育就业困难群体学生主动把握自己的职业方向、人生方向,通过学校和自身的共同努力,切实促进顺利毕业努力就业。

【参考文献】

\[1\]董娜.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职业指导\[J\].高教论坛,2012,(3):25—27.

\[2\]张大伟,童振华.关于加强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服务与指导的思考\[J\].现代教育,2012,(1):134—135.

\[3\]陈树冬.加强就业服务与指导,提升高校毕业困难群体的就业竞争力\[J\].经济师,2011,(5):101—104.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范文5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3084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大学毕业生急剧增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在就业过程中总体处于弱势地位。据相关调查显示,贫困大学生与家庭经济情况相对较好的学生相比,通常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具体表现为就业率低、签约时间滞后、工作岗位较差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若能顺利就业,不仅能解决自身的温饱问题,而且能够担负起整个家庭的生活开支,从深层意义上讲,还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和群体特点,来探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继而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顺利就业,从而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1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对许多贫困家庭而言,不仅要面临高昂的学费、生活费,就是求职过程中的花费也是一笔不菲的开支,这主要包括报名与培训的费用、制作精美简历的费用、个人形象包装的费用、交通通信费等,这些俨然已成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另一个经济负担。与其他学生相比,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更高,他们渴望能获得一个理想的工作,以改变自己家庭贫困的局面。他们迫切希望能够早日就业,获得较高的经济报酬,以偿还助学贷款、回报家庭,但就业难的现实,使就业成本不断增长。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往往因较大的求职花费等经济因素,错失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因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由于其贫困的特征,特e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就业能力不足、社会资源匮乏、心理因素、社会偏见等多种原因,与一般毕业生相比,他们往往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和生存压力,相对更难就业。

2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群体特点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有着其自身的群体特点。困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经济因素,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无法摆脱经济窘困给学习、心理、价值观等思想状况带来的影响。

21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状况

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缺乏锻炼自己的机会,影响各种技能的培养,就业能力的不足,使他们面临就业难的困境,进而陷入新的贫困循环。有研究表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学业易受贫困家境的影响,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普遍不高。造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学习状况不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不善于充分地利用学习资源。家庭经济困难,或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由于经济条件的种种制约,很少有机会参加各种培训班,也通常没有足够的经费去获取学习资料,还需要面临交付巨额学费、生活费的压力。

第二,家庭的贫困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影响。由于出身贫寒,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迫切希望能够在学业上出人头地,获取丰厚的奖学金,因而把心思全部放在了学习上;另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也要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勤工俭学,自己赚取学费、生活费,以补贴家用,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感到难以摆脱经济贫困对学习和生活所带来的压力。

第三,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受经济条件的制约,缺乏实践锻炼,因而不利于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家境贫寒,在与周围同学的接触中,更易产生自卑情绪,并且往往会刻意回避会让他们感到自卑的社交场合,从而变得越来越自我封闭。缺少与外界的沟通,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语言表达、组织管理、与人交际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影响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大学的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是学生锻炼自身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平台,然而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费。在大学校园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往往因为做兼职、勤工俭学等时间因素,不得不放弃诸如学生会、读书会等社团活动;而譬如话剧社、摄影协会、网球社、登山协会等社团活动,则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自身经济能力有限,往往缺乏特长的培养。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充分参与高校校园的各种实践活动,这易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足。

22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经济上的贫困往往会增加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使他们更易产生敏感、自卑、孤僻、焦虑等心理问题。长期共同的学习生活,周围同学的消费水平对比会使经济困难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从而使他们下意识地回避会使他们产生自卑情绪的社交场合,变得越来越自我封闭,不愿意和他人竞争比较。

对来自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家庭而言,承担高等教育所需的费用和应对城市消费水平产生的高昂生活费是一笔要耗尽家庭积蓄的开支,甚至因此背上沉重的债务。在校贫困大学生对于自己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的现实感到负罪,这种负罪感会在他们遭遇考试失利、竞选失败、面试遇挫等高校常见挫折的时候,让他们在心理上承受比普通学生更多的压力。长期在这样的负罪感下学习生活,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因此伴随着他们的就是因为各种生活琐事和挫折带来的沉闷、压抑和焦虑等不良情绪。在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时,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凸显。

23贫困大学生的价值观等思想状况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影响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状况,进而也影响到了他们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经济上的困窘,往往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深受灰色的处世观、拜金主义的金钱观、贫富的荣辱观等消极观念的影响。如若面对生活贫困的态度是消极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悲观情绪导致其不求上进,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不去主动争取更好的生活状态。这样的同学在面临就业的时候过于依赖他人而丧失独立,既不敢挑战高薪的工作,也不自信自己能胜任未知的工作,不去参加招聘会和企业面试,而是寄希望于通过他人的帮助,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有的学生因为经济原因屡遭挫折,在社会现实面前内心滋生不良情绪,不是合理归因遇挫的缘由,而是归咎于父母无能、社会不公,甚至进而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且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大多自信心不足,不能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和就业期望,不能主动积极地去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因此,贫困大学生应首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3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

31源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自身因素

首先,贫困大学生来自经济困难的家庭,入学后的经济压力,迫使他们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解决学费、生活费上。有些人通过赢得奖学金缓解经济压力,但过分在意奖学金使他们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产生了偏差,完全热衷于学习,很少或不参加其他校园文化活动,群体社交活动的缺失,使他们的组织管理、语言表达、实践创新等各方面能力都受到影响。另一部分人通过贷款和勤助解决学费生活费,相应的大量时间都花在了高校普遍的勤助岗位――劳务型工作上,对自身综合能力发展有限不说,甚至有些学生本末倒置因此荒废了学业。这些都会在无形中削减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其次,来自经济困难的家庭,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因此对钱看得很重,往往缺乏投资和包装意识。在大部分高校学生热衷于考各种证书为将来就业拓宽道路的时候,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却往往因为高昂的培训、报名考试费,或者课余培训时间和打工时间相冲突而放弃了给自己增加就业筹码的机会。在求职过程中,大量的环节需要经济投入:简历制作、服装置办、通信费用、交通住宿等。这些就业成本对于还未踏上社会获得稳定收入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来说,都是极大的负担。为了节省费用,他们不得不选择成本低廉的求职方式,从而限制了他们择业的范围。

最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大多自信心不足,由于自卑心理,变得越来越自我封闭,不擅与人交际,总觉得自己不管怎么努力都不会有好的结果,个人的努力在大环境下显得微不足道。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大多害怕竞争,既不敢挑战高薪的工作,也不自信自己能偃挝粗的工作,不去参加招聘会和企业面试,在遇到困难时心理承受能力差,易产生悲观情绪,不能主动积极地去争取理想的工作岗位,错失了很多就业机会。还有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是靠助学贷款完成的学业,他们急需在毕业后找到高薪的工作,以及时清还贷款和利息,这在无形中又增加了他们的就业压力。而且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支付高昂的学费后,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迫切希望找到满意的工作以补贴家用,不愿再回到艰苦的地区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市里劳动力剩余,使就业变得更加艰难。

32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匮乏

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相比,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缺乏雄厚的经济基础,其贫困的家庭也缺少各种社会关系,很难对其就业提供帮助;又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大多比较封闭,缺少人脉关系,只能靠自己努力。此外,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大多缺少获取求职信息的途径,对工作岗位的分析也不够全面,这些都会延长就业周期,错失一些就业机遇。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的重负,迫切希望找到有较好经济收入的工作,以改变家境贫困的局面,较高的就业期望,使得他们刚一毕业就把目标锁定在薪酬较高的企事业单位。然而这种做法人为地缩小了就业范围,并且这类工作的要求普遍较高,每年能够提供的岗位也十分有限,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对于处于弱势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而言,顺利就业的几率更低。

33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普遍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

由于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缺少系统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师资匮乏,就业指导多是短期行为,缺乏长期培训,导致贫困大学生普遍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多盲目乐观,对现实就业的指导意义不大。由于缺乏就业指导,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不了解相关的就业政策,不懂得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校期间很少考虑未来的就业方向,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导致在毕业后准备不充分,仓促就业。

综上所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因为家庭经济背景的原因,导致文化、心理、获取信息以及社会适应性方面与社会的脱节,造成综合素质的不足而引起就业竞争力短缺,这会进一步导致未来经济方面的再次贫困。而我们目前能做的就是尽量在高校里弥补这些差距,最起码在知识、技能等教育可影响的方面让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踏入社会就业时能和其他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本文通过研究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和群体特点,着力破解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从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高磊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的思考及对策[J].教书育人,2006(2)

[2]戴勇基于就业公平的转型期高校贫困学生就业扶助政策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

[3]潘军明影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成才的因素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4]湖南理工学院《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与实践》课题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14)

[5]刘一荻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与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6]刘荣军当今贫困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当代教育论坛,2008(7)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范文6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一个颇为流行的观点认为,这是高校扩招导致的。其实,这个说法似是而非。我们曾以23~25岁的个体为对象,考查了大学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差异。调研结果表明,对于一个大学毕业生来说,如果不上大学,其失业率会更高,劳动参与率会更低。也就是说,高校扩招并没有使个体就业状况变得更糟糕,相反,它改善了青年就业的状况。就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近十几年之所以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30%,但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在总体就业人员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也就在12%左右,且在城乡之间的分布很不均衡,88%左右的大学毕业生集中在城镇就业。如果劳动力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劳动力流动是低成本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也将大为降低。但现实是,我国劳动力市场是分割的,而且是一种制度性分割。劳动力市场被户籍等制度分割成两部分:一部分可称之为主要劳动力市场,有城镇户口,工作环境好,稳定性强,工资福利待遇较好;另一部分与前者相反,可称之为次要劳动力市场。这两个市场彼此独立,很难流动。毫无疑问,大学生毕业时肯定首选主要劳动力市场。即使不能如愿,他们对次要劳动力市场也会抱慎重态度,有的可能“屈尊”,有的则宁肯“宅着”。而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岗位毕竟有限,如果非主要劳动力市场不去,就业难就不可避免。因此,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数量上的,而是结构性的,是大学生追求高质量就业的结果。

二是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什么高增长没有带来相应的大学生充分就业?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方式出了问题。各国的实践证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产业结构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主要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不断减少,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这种产业结构的不断转换和升级,要求教育机构能够提供具有相应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劳动力。同时,教育带动的创新也会促进不同产业高质量的发展。这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和循环。但我国的经济增长一直主要靠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在第三产业中,又以低端服务业为主,能吸纳更多大学生就业的高端服务业发展不足。

三是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虽然每年有近700万大学毕业生,但一些用人单位仍抱怨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认为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团队合作意识差等。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而且在不同发展阶段这种相互影响有着不同的内涵。经过多年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早已进入大众化阶段。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高校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仍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很大出入,这些学生在走向社会时遇到困难也就在所难免。此外,由于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主要是由民办院校和地方所属院校完成的,与部委所属院校相比,地方所属院校特别是民办院校的办学条件差一些,师资队伍、图书资料等方面的准备难以满足快速扩招的要求,人才培养质量就会受到一定影响。实际上,虽然我国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维持在70%~80%之间,但不同层次学校的差异很大,“985”高校和“211”高校多在95%左右,这同时意味着多数地方所属院校和民办院校的初次就业率可能不到60%。

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观念的问题。据调查,我国有将近60%的学生认为“自身能力不足”是导致就业难的原因。我们的研究也表明,学习成绩、英语四六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党员身份等,都对就业概率和就业质量有明显影响。就业能力当然跟大学的教育有关,但同时跟个人的主观努力程度也有密切关系。有些学生在大学期间,时间配置不合理,几乎没有职业规划,缺乏自信,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的学生,在激烈的求职市场中,是很难被用人单位发现和聘任的。就业观念是个更复杂的问题。很多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是就业观念落后,说大学毕业生只盯着铁饭碗,盯着大城市,没有与时俱进。对此,我不完全认同。观念从来都是现实的反映,大学生之所以盯着大城市和铁饭碗,是因为在当前背景下,它们能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利益,这无可厚非。不过,需要引起关注的是家庭因素导致的就业观念问题。现在的大学生不少是90后的独生子女,家长不仅可以供养他们上大学,还可以资助他们毕业后的生活。因此,大学生找工作时可能会掺杂过多的家长意愿,对工作比较挑剔。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需要引导,应鼓励大学毕业生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工作岗位。

二、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政策建议

大学生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身上积累有较多的人力资本。他们能否顺畅就业,以及就业质量高低,不仅关乎他们自身的利益和命运,而且关乎创新的源泉,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要想办法促进大学生就业。

一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放在国家整体就业的大框架内考虑。由于我国劳动力数量庞大,农村仍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加上新增劳动力就业和转型就业,因此,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只有整体就业得到比较好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才可能根本缓解,否则只能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我国“十二五”规划和《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明确提出,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党的十报告再次强调了就业优先的战略,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应该说,在理念和顶层设计上,就业工作已得到相当重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落实。就业优先和高质量就业,要求我们在考虑问题、制定目标、出台政策时,要将促进就业作为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就业状况作为衡量一个地方发展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其中,不仅包括就业规模的扩大,也包括就业结构的优化和就业质量的提高。当前,人们对于实现一个什么样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很多讨论和争论,其实,从促进就业的角度看,经济增长速度虽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如果经济在结构调整、质量提高方面有所进展,即使增长速度低一点,也会明显地缓解大学生就业难。总理9月10日在同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对话交流时指出,“我们稳增长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保就业”,提出要“长期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我国正在改变过去那种唯增长、唯GDP的做法,将就业优先战略逐渐落到实处。

二是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降低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是人为地把不同劳动力市场的身份和福利待遇进行划分,并将其制度化。这不仅有悖效率原则,也有悖公平原则,必须改革。为此,可分三步走。第一步,完善在现行户籍制度下减少大学毕业生择业和流动成本的政策措施。近年来,国家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大学生村官制度、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政策等。这些制度和政策总的来说是有效的,但需要进一步完善落实。第二步,减少城市户籍和非城市户籍居民的福利和权利差异,从而缩小不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制度性经济差异,其中的关键是实现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体化、均等化,以降低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成本,从而使大学生的就业选择空间大为扩展。第三步,剥离依附于户籍上的福利和权利,从而彻底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真正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三是提高办学质量,使大学生有更强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能否为社会输送足够多的合格人才,是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准。大学生就业难,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大学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主要体现在办学体制和办学条件上。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充裕的合格人才,应在以下三个方面改进。第一,减少政府对大学自的干预。政府管得太多,全国一个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肯定难以满足现实多样化的需求。第二,办学条件均衡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实施的“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成绩有目共睹。但研究表明,如果高校之间的差异太大,可能不利于整个高校系统的创新。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快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另一方面对于扩招的主力军――一般高等院校更应该给予关注,因为它们承担了大部分人才的培养任务。不仅基础教育需要均衡化,高等教育也需要一定的均衡化。第三,加强对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具有倍增的就业效应,但我国大学毕业生中创业的比例很低。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对普通本科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做出了明确规定,很多学校对此却并没有足够的重视,以为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只是企业家的事情。其实,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是现代人的一种基本素质。因此,要采取措施,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范文7

关键词: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指导;服务

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学院,不仅仅是给学生提供就业的敲门砖——毕业证书,更需要通过教书育人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实现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相匹配,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和整体就业率。

一、就业困难群体类型及形成原因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已不是天之骄子,加上受全球经济环境影响,社会提供就业岗位有限,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一部分就业竞争力较弱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甚至无业可就,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随之形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经济困难型毕业生群体。部分来自偏远农村或多子女家庭以及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欠佳或其他原因,家庭收入少,开支大,面对学费和生活费往往捉襟见肘。家庭希望子女通过读书摆脱家庭困境,这导致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更容易产生自卑、敏感、孤僻等心理问题。由于物质条件困乏,他们处处感觉低人一等,在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也往往不愿“抛头露面”,因此导致该学生群体因缺少锻炼而造成社交能力低下,不能很好融入新的团体等。由于经济困难,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资源较少,英语运用能力、电脑操作等技能不如其他同学,再加上此类学生人脉关系稀缺,获得他人介绍和就业推荐机会少等原因使他们成为了就业困难群体。

2.知识能力型困难群体。据统计,用人单位选聘人才考虑因素中,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占50%以上。部分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只求“60分万岁”,他们专业知识薄弱,知识面单一,实践动手能力差,综合能力低于平均水平,要想轻易获得职位难度较大。部分毕业生平时只注重书本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实践,高分低能;少数学生专业理论因为补考、重修科目较多,不能按时毕业或不能获得学位,这种学生也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3.生理型困难群体。一些学生因残疾或长相原因,即使综合能力不错,但用人单位从企业形象或自身利益等出发,还是不愿录用他们。生理缺陷或形象欠佳的学生在很多场合都遭到歧视,在择业或就业环节中也往往受到冷视,这些经历导致他们多少有点自卑、自闭。若不处理好这些问题,他们容易走向极端。

4.心理素质型困难群体。部分毕业生无论家庭经济、个人学识、综合能力等方面条件看起来不错,但其成长过程的特殊遭遇造成他们心理压力较大,对前途和命运产生悲观情绪。他们会把失败原因归咎于制度的不完善,社会的不公,容易走向极端,甚至危害社会。除上述四种原因造成就业困难现象之外,还有其他原因诸如学校名气小、专业局限、性别要求等因素,也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成长及前途,也间接关系到高校的招生和学校的长远发展,甚至涉及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解决好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需要大学生自身树立务实的就业观和正确的成才观,全面提升就业能力,更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及全社会的通力协作。

二、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服务

1.完善制度、预防为主。根据就业困难产生的原因,建立规避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机制。我们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主动适应社会需求。首先,学校当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为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推进教育改革。教研组要深入企业调研,教师要下厂实践,师名徒则高。要加强校企合作和实践基地建设,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如邀请行业内能手和在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等,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2.开展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把就业工作当常规教育来抓,而非阶段性工作。将职业规划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通过系统性教育,让学生在一年级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成才观念和职业发展目标;二三年级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技能;毕业前,掌握求职技巧、做好就业准备。

3.拓展大学生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加强高校与社会的沟通,强化学校与地方劳动人事部门及行业协会的沟通联系,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和社会职业指导有机结合,为毕业生提供社会化服务。多手段、广渠道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学校各部门应积极主动加强对外联系,建立迅速的就业信息反馈平台,第一时间为学生收集就业信息并反馈,为毕业生提供优质服务。

4.加强素质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就业的竞争实质上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竞争,在大学生就业面试过程中,主要测试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流畅的语言、清晰的表达、敏捷的反应,积极的态度、乐观自信来展示自我。高校要给学生提供平台、让学生通过组织、参加各类活动,以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使其全面发展。事实表明,在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能力同时,有一两项特长而无明显缺陷的毕业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企业青睐,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

5.以人为本做好贫困资助和心理辅导工作。在新生入学时做好学生基本信息普查和心理普查工作,根据经济困难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学费减免、助学金等资助,同时也可为他们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在帮扶过程中,不仅解决经济上问题,同时密切关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平时要关心他们学习、生活等,引导他们积极乐观的看待问题,引导他们主动融入集体。同时积极营造互敬互爱、积极上进、宽容和谐的集体氛围。对心理异常的学生辅导员班主任要告之任课老师,让更多老师关心他们、引导他们。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个体及时与心理咨询中心联系,及早解决问题。对于身患残疾或有缺陷的学生,我们带着善于发现的眼睛看待他们,平时多提他们优点和长处,通过身边的成功案例和社会典型唤醒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斗志。同时在就业时优先推荐他们,适当时机要求相关部门给与支持,让他们自立自强,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竞争。

6.建立就业困难群体的预警机制。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队伍人员深入学生群体,密切关注就业困难潜在对象,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心理、思想动态。我们可以分析历届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分析他们形成的主因,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以上是规避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机制和措施,对于已成为就业困难群体的学生,我们要建立就业困难群体档案库,实施跟踪负责制。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和类型,分类指导,提高针对性,提供个性化指导服务。通过师生结对帮扶,学生朋辈互助,帮助大学生度过就业寒流。

综上,对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和服务,应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思想,明确职业指导的对象情况,确定指导服务的范围,采取相应的指导形式,帮助就业困难群体走出就业困境,并最终实现其职业生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丽贞,曹宁宁.直面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高校对策[J].东华大学学报,2008,(1).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范文8

论文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法律意识 原因分析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毕业即失业”一语道破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困境。“就业难”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校、社会、体制的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而综观近年来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发现,大学生在就业时不仅要接受“难”的挑战,还要面临“险”的威胁。其中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普遍欠缺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法律意识的欠缺一方面导致大学生自身权利得不到保护,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有些行为也损害到了用人单位的利益,而且这种损害最终又会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度的进一步增加。因此提升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保障和促进大学生就业不可或缺的内容。

一、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欠缺的表现及影响

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欠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由于法律意识的欠缺,导致大学生自身权利受损。比如第一,性别歧视,尤其是女大学生在这方面最为明显;第二,规避劳动合同的签订或者以就业协议代替劳动合同;第三,试用期的滥用;第四、在订立劳动合同时存在“霸王条款”。大学生处于弱势地位,往往只有签与不签的选择权,而没有与用人单位讨价还价的权力,所以面对用人单位的一些“霸王条款”,其权益很容易受到侵犯。第五、由于法律意识的欠缺而造成的其他一些问题如:中介陷阱,传销陷阱、虚假招聘等等。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无一不是因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欠缺造成的,面对这些问题,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如何正当地保护自己的权利,甚至对于自己所受的损害无动于衷,而有些学生虽然意识到了权利被侵害,但是在强大的就业压力下,很多人选择了忍气吞声,不敢与用人单位相抗衡。虽然生活中也有人选择通过法律途径来保护自己,但是这种案例却少之又少。所以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欠缺很容易给自己的就业权利带来损害。

大学生就业中法律意识欠缺的另一个表现则是其自身的有些行为会损害到用人单位的利益。比如,有些大学生为了获得用人单位的关注,在求职过程中弄虚作假,伪造各种材料,骗取用人单位的信任和好感;其次是有些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骑着马找马”,会和很多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意图从中选择自己最为理想的一个。以上这些行为在很多大学生的意识里面并非违法,最多只算是不道德而已,但是这些行为已给用人单位的利益带来了损害,并且这种行为的负面影响最终也会再回到大学生群体中。因为用人单位在有了前车之鉴后,必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以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所以必然也会给大学生的就业增加一些新的限制性条件,这样的结果只会再次加重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所以,大学生就业中法律意识的欠缺,不仅使其自身利益无法得到保障,也会损害到用人单位的利益,而且这种损害最终又会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度的进一步增加。

二、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欠缺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中法律意识的欠缺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总体来讲,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一)主观原因——大学生自身认识的偏差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欠缺的主观原因在于大学生自身对于就业缺乏全面的认识,对于学法和求职的关系也缺乏正确的看待。

就业不仅仅是一个结果,即找到一个适合于自己的工作,还在于如何找到一份工作。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政策引导下,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都有了很大的自和选择权。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以及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出现结构性错位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就业难以实现供需平衡,因此“就来难”就不可避免。而大学生在就业中又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并且就业法律意识普遍欠缺,所以在就业中不仅要接受“难”的挑战,还要面临“险”的威胁。之所以“险”,就在于就业过程中大学生权利屡遭侵犯。同时大学生自身在求职过程中也会出现违法现象。所以如果大学生对于就业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不了解学法对于求职的意义,就不可能主动加强自身的就业法律素养。

(二)客观原因——学校、家庭教育的缺失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欠缺的客观原因主要在于教育,其中一方面是学校教育;另一方面是家庭教育。

1.学校教育方面:

第一,高校普法教育中职业法教育的缺失。我国目前有不少高校设有法学院,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这部分受过专业法学教育的学生在全国大学生中所占比例 毕竟是少数。虽然高校课程设置中会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一些专业法课程,如针对保险专业的《保险法》等等,但这些内容对职业生活来讲并不具备系统性,而且并非所有的专业都开设了专业法。所以学生对于系统的职业方面的法律知识普遍缺乏。另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也难以独担重任。虽然基础课作为一门高校必修课,担当着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任,而且职业生活中的法律也是基础课中的内容之一,然而基础课存在着内容多课时少的缺陷。另外教材内容的设定是以普法为目的,因而涵盖面虽然很广,但是具体到每一部分,信息量却极为欠缺,而针对职业生活中法律的介绍只是整个教材法律内容的一小部分,其信息量更是可想而知,所以囿于各方面的限制,仅依靠基础课来开展大学生的职业法教育也存在很大的困难。

第二,就业指导工作的局限性。近年来各高校都设置了就业指导中心,并开设了就业指导的课程,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要,选择并确定有利于发挥个人才能和实现个人理想的职业。然而在实际教学和工作过程中都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从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上看,目前在各个高校中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较为庞杂,素质也参差不齐,并且绝大多数缺少法律专业背景,对于大学生就业中极为重要的一些法律法规缺乏全面正确的解读,更不可能对学生做出较为专业的指导。从就业指导工作内容上看,指导工作侧重于政策的解读与落实,现时代求职、择业观念的树立,求职技巧的培训等,这些内容对大学生就业无疑也是很重要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面对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屡屡出现的侵权与违约事件,这些内容的培训显然无法应对以上问题,所以在当前和今后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必须帮助大学生树立依法就业的理念,提升其就业法律意识,保障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各项合法权益,并推动其在求职中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

2.家庭教育方面大学生求职不仅对其个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其家庭也同样如此,因此在大学生求职的过程中,不乏有家庭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然而由于家庭背景的不同,每个家庭所能关注的程度与范围也不同。相对于“富二代”来讲,“出身贫寒、社会关系缺乏,求职过程中全靠个人奋斗”则是“贫二代”的简单特征。对于“贫二代”来讲,求职完全是一个人在奋斗,父母缺乏广泛的社会关系和相关的法律常识,因而对子女的就业所起到的指导和教育作用也是有限的。所以此时大学生本身所具备的就业法律意识对其求职的意义是极为重要的。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探索

如前文所述,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培养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于大学生求职来讲,可以克服其心理弱势,防范于未然,在出现问题时也能帮其走出盲区,从而及时有效地保护自身权利;而对于自主创业的同学来讲则能增强其创业的信心,加大创业保障。因此笔者针对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欠缺的原因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增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笔者建议各高校本着以学生为本,为学生负责的思想,设置一门针对性较强的课程,由从事法学教学工作的且经验丰富的老师主讲,内容以职业生活中的法律为中心,自成体系。这样一来,培养目标非常明确,这样一门课程能帮助学生对职业生活中的法律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并结合大学生打工、就业和职业生活中遇到的实际案例,重点讲解一些常用的重要的法律法规。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解决他们学什么、怎样学的困惑。

(二)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针对目前学生就业中涉法问题的不断出现,为了真正实现就业指导工作为学生服务,就必须从各个方面提升队伍素质,尤其是法律素质。只有先把整个就业指导队伍的法律素质提升起来,才有可能对学生就业中应注意的法律问题真正起到帮助。所以,必须通过培训、进修、以及及时补充具有专业法律知识背景的工作人员等方法来提升整个队伍的法律素质和知识结构。

(三)加强维权平台建设虽然在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我们希望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能有效地防范种种问题的产生,但是,仅有事前预防是不充分的。因为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提升也需要一个过程,因而在就业过程中有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和帮助应是全程的,多样的,一个高效的维权平台的建设将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比如可以在就业指导机构设置专门的就业法律援助。针对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的侵权、违约等问题提供咨询,并帮助他们制订维权方案。同时,学校的法律援助也可以和社会上的法律援助!有效结合。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范文9

【关键词】就业难 就业帮扶 失联毕业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7-0011-02

一 高校失联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凸显

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各大高校都对离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可分为六种类型:“(1)学生有自己的打算,并不打算就业的,比如说参加公务员、银行、事业单位考试的,或者准备回家接手家族企业的学生。(2)由于身体原因导致就业困难的,比如说有残障情况等。(3)由于期望过高,导致自己的能力达不到所期望岗位的条件而应聘失败。(4)由于求职过程中缺少技巧性或者由于专业技能较差而就业难的学生,比如说在面试时表达能力不行而淘汰。(5)有创业意向或者正在创业中的学生,如开淘宝店的,或正在办理实体店手续的学生等。(6)由于个人心理原因而不愿意参加工作的学生,如太内向而导致有社会恐惧的学生,此类学生会惧怕人群,惧怕公共场所而导致不敢主动和陌生人讲话,在面试时紧张到无法说话等。”①并制定了针对这些学生的一系列就业帮扶措施,同时,也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就业帮扶体系。其中,对于毕业生离校后的跟踪调查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说,当前对于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统计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调查他们的就业状况、就业质量等。但在这一过程中另一个问题也显现了出来――部分毕业生与学校失去了联系。而就各大高校的研究方向来看,还未有人注意这部分毕业生群体,也未对此进行详细研究,但是失联毕业生的失联原因对于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研究有一定的作用,这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二 失联毕业生的失联原因

对于失联毕业生毕业后与学校失去联系的原因,此次研究主要从心理视角进行分析,分析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毕业生的心理与想法。结合所调查结果,对于失联毕业生失联原因做出推测,并从物理和心理两方面进行失联原因的分析。

1.物理因素

就物理因素来说,毕业生在进入社会以后联系方式经常改变,或是回到自己的家乡便将原有的联系方式换掉,甚至不排除手机被盗的可能性,这都给学校的联系造成不便。他们留在学校的手机号码联系不到时,就只能通过他们的家庭联系方式、父母手机号码和QQ、邮箱等来联系,在这些联系方式中也存在着一些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失联因素。主观上,出于各种原因,他们从一开始留在学校的基本信息便是不真实的,或是存在一部分毕业生进入社会后类似QQ和微信、微博等联系方式就很少使用了,当然也可能存在在工作或者休息时间将手机关机的情况,这也使学校难以联系到他们;客观上,出于家庭原因更换了家庭联系方式,如搬家或是父母由于各种因素而联系不到,也使得学校与毕业生失去联系。

2.心理因素

首先,从个体心理角度分析:(1)动力因素:学校为了统计就业率,对毕业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很关注,催着他们要就业协议书或单位用人证明,毕业生被催得产生了抵触情绪,或是认为自己已经离开学校,出于一种自己已经不是学校管辖的学生的心理,一些毕业生缺乏主动联系母校的动力;(2)气质因素:失联毕业生的气质类型可能属于抑郁型,这种气质类型的人行为孤僻、不太合群、内向、胆怯,惧怕与人联系交流,存在不敢与学校主动联系的可能;(3)鸵鸟心态:因为自己未打算就业或长期找不到工作,甚至可能处于刚辞职的状态,出于羞愧感或其他心理因素而不自觉地逃避与学校的联系。其次,从群体心理角度分析:(1)从众心理:有些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因各种因素需与学校保持一定的联系,而当他们毕业后,不再处于一个能主动与学校联系的环境,出于从众心理他们也可能不会主动与学校联系;(2)责任分摊:未就业同学在学校期间,因身边也有未就业的同学,由于责任分摊的原理,他们的愧疚感不深甚至没有,但是在毕业后,未就业的愧疚感增强,特别是了解到周围同学的就业情况后,可能是使毕业生与学校失去联系的原因。

三 针对毕业生失联原因的帮扶措施

针对毕业生失联情况,研究得出相应的帮扶措施。针对物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可分为以下几方面的举措:(1)联系方式的多元化,利用各种通信工具,如电话、QQ、微信、微博等查询失联学生的消息,直接或间接与失联毕业生取得联系,并及时更新通讯录的目的,方便学校与他们取得联系。(2)心理引导,主要采用“鼓励式心理辅导”,这不仅仅是在校学习期间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引导和心理暗示,排除心理障碍,同时理解学校实行帮扶举措的用心,使之毕业后不拒绝学校的关心。(3)进行毕业前的就业指导,使每个毕业生都清楚地了解到学校的就业帮扶措施,让他们知道学校是他们踏入社会的支柱之一,吸引他们在毕业后主动联系学校。(4)提供就业信息,为本校毕业生无条件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帮扶举措,从目的上吸引未就业的失联毕业生主动联系学校,以获得学校的就业帮扶。(5)提供创业培训及创业服务项目,为毕业生另辟蹊径,使有意创业的毕业生愿意回学校接受进一步的创业培训,或是得到学校的就业支持。②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与社会的热切关注,各高校非常重视离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以至于各大高校不断完善学校的就业帮扶体系,以实现全部毕业生就业或是以创业为目标而努力奋斗。“就业情况即就业率特别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来说,更是一个重要的生命线。”③也就是说,对于离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而失联毕业生更是这个被调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失去联系的毕业生在各高校中都是常见的现象,这一部分人群不多,却也是一个让人不能忽略的群体。完善失联毕业生这一人群的帮扶措施,会对调查毕业生在岗位表现和与本专业的学习情况、对专业设置和建设等都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各大高校完善毕业生就业帮扶体系与措施。

注 释

①陶玮玮.试论如何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