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民族文化资源集锦9篇

时间:2023-09-27 09:37:32

民族文化资源

民族文化资源范文1

关键词:民族地区 民族文化资源 策略一、民族地区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意义

(一)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和优势所在

民族文化是千百年来少数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民族在发展进程中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民族文化是发展经济的重要前提条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从一个民族的内部去寻找增长力量的源泉,这个源泉就是民族文化。

(二)有利于促进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的可产品化使其经济价值体现的日愈明显。文化可以形成产业,而文化产业中的文化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型靓丽的产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崭露头角。此外,文化旅游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能够有效带动旅游目的地交通运输、建筑、轻工、旅馆餐饮、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是文化可持续利用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文化产业的发展又必须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来进行。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作为前提条件。民族文化是在提高认识中进行保护,在保护中进行开发、在开发中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中进行保护。

(四)有利于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

文化资源具有良好的社会功能。民族传统文化中忠诚爱国、团结友爱和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精神都是精神文明建设中宝贵的思想元素,这些优良传统文化对于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通过有效开发,将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内核提炼、展示出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二、民族地区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开发思路不清晰,缺少整体规划

民族地区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深度不够,不能使游客感受到民族演进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缺乏对民族风貌的总体把握。此外,对文化旅游定位不明确,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对发展文化旅游业的真正意义认识不足,导致文化旅游业发展缺少科学的规划,从根本上影响了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

(二)开发模式较为单调,节庆活动问题突出

目前,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模式主要以实地民俗村模式和节事庆典模式为主,开发模式较为单一,且已有的开发模式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民族旅游节庆活动,一方面,多数节庆知名度低,其辐射波及范围十分有限;另一方面,主题重复,特色不足,并未真正凸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厚重与丰富。

(三)资金投入不足,旅游基础设施差

民族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在对资金的分配利用上倾向于传统产业,而对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的投资严重不足。由于资金短缺尚无力进行大规模的文化旅游资源普查和科学规划,难以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成片开发及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因对文化旅游业的投入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导致各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建设与景区的旅游规划不配套。

(四)宣传促销力度不够,旅游品牌知名度低

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了解并产生旅游动机,要靠各种媒体的有效宣传。旅游产品的不可转移性的特点决定了在旅游市场上,促销的重要性超过其他商品市场,而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显然不够,缺乏多元化促销手段。在品牌宣传上,主要表现为品牌宣传策划不力,缺少内涵深厚的民族文化旅游个案宣传,从而导致旅游品牌知名度不高,不能充分体现其旅游价值。

三、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以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理清开发思路,做好科学规划

民族地区应将文化资源作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载体,突出旅游吸引物的文化气息,强调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注重旅游开发的文化表现,提高旅游者的文化体验,从而达到以最少的物质与环境消耗,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文化旅游开发效果,充分体现出文化特别是民族文化在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开发规划上,要有长远的眼光和科学的态度,合理配置文化旅游资源。

(二)选好开发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个好的开发模式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应采用主体化开发模式,以实现文化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主体化开发模式主要包括集中式开发、深度体验式开发和民族文化生态系统式核心开发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着丰富的内涵。民族地区只有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采取深层次主体式开发模式,才能将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好,从而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拓展融资渠道,增强投资力度

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要实现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一方面,必须紧紧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向西部地区投资倾斜的机遇,继续争取国家和省政府的项目和资金支持,以加大对全区旅游业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必须形成投资渠道的社会化,通过政策调整,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投资兴办文化旅游产业,从而建立开放性、多元化的市场融资渠道与运营机制,为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四)加大宣传力度,实施名牌战略

要开展大规模、大范围的宣传促销活动,以提升民族地区的旅游形象。首先,应建立和完善政府文化旅游宣传促销工作体系,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各方联动、市场化运作的宣传促销工作格局。其次,政府必须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争取权威媒体特别是海外知名媒体和海外旅行商的介入,多层次地对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进行包装宣传。再次,应采取外聘内联的方式,充分发挥各类艺术人才的智慧,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文化旅游宣传网络,以此提升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在外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参考文献:

[1]李炳昌.论民族文化开发与旅游产业发展——以凯里市南花村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25(4).

民族文化资源范文2

从我国民族文化旅游来看,主要是少数民族的文化以及所在自然环境资源的开发,还有一些是为了满足旅游者而开发出来的风土人情,种种迹象表明民族文化旅游主要是为了发展民族文化。但是从近些年开发过程中发现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尤为收益权的问题较为突出,因为这个问题不但属于敏感民族问题,还是现实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探究其收益权的问题具有实际意义。

一、加强收益权的重要意义

民族文化旅游是关于人类文化学,社会经济学与法学等各种理论的综合体,更关乎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旅游收益权等现实问题。如何分配旅游收益关系着少数民族的自身利益,也关系到传统民族文化保护,发展与传承,传统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和谐等系列亟待问题。因而推动少数民族旅游发展,保证其旅游资源的收益权与所有权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振兴少数少民族经济,改变少数民族生活条件。首先,通过对民族旅游业的收益合理分配,让少数民族群众参与到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开发之中,是改变少数民族贫穷面貌的有效途径之一;其次,让少数民族有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可以所有权进行旅游开发入股,改变各个村寨的经济状况,有效提高再生产力,从而改变少数民族经济落后的现象,实现各民族经济共同发展。

2)保护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

我们在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中,还要做为一名创造者去发扬民族文化。同时,保护好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与文化遗产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通过实践证明,对一个民族的认同感,是一种信仰,它源自对本族文化的认识与对本族最朴实的感情。良性发展民族文化,在给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深对本族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经济利益的刺激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发展与传承的动力源泉。

3)更好的保护旅游资源与民族文化遗产。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风俗等最好的展示,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对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有有效手段与措施。民族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宝贵资源,发展主族文化旅游业,让本族群众更深刻的认识自已的民族,增强自豪感,同时还能获得丰厚的经济收益。明确民族旅游资源产权是对这个民族的尊重,同时也能使他们更加热爱本族文化。这也是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使用最行之有效的途径。

4)开展民族文化旅游是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之途径。解决旅游资源所有权的合理使用与分配,是避免本族群众与旅游业开发者、投资者、旅游者等之间矛盾的有效措施。同时还能增进各民族之间了解与交流,加强民族团结,使各少数民族地区出现经济繁荣,和谐发展,社会安定的政治局面。

5)解决收益权问题是民族文化旅游业可持续民展之方向。

首先,参与权的明确是推动“社区参与旅游“政策发展的开路者。本族群众与社会的参与旅游管理与规划,可以对民族文化,自然资源开发与使用的合理性与正确性进行有力的监管。其次,以社区、山寨参与旅游开发,可以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恶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环境污染,对旅游者数量进行合理控制,保证少数民族文化环境的纯净性,促进旅游事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二、民族文化资源收益权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旅游文化资源在旅游业中主要是旅游资源收入所有权与使用权以及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解释、展示权。从学者们所制定的《部分民族村(寨)旅游利益分配状况》上可以看出我国民族文化旅游的部分发展情况,同时也反映出民族文化旅游中,当地群众融入其中的方式与利益分配情况。从资料研究中发现,资源的收益权在利益的分配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1)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还不成熟。我国少数民族旅游还处在初级自主开发阶段,都是由国家或旅游投资者进行民族旅游文化开发,大多数民族文化旅游所获得的利润还不属于村寨(部落),做为民族文化传承者与民族资源所有者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2)旅游资的收益权与收益分配尚不明确。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没有明确益分配,做为主体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各村寨与群从难以将自主的文化产权做为股份入股,旅游业的开发给群众不能带来切身的利益。容易在投资者,旅游者与当地群众之间发生矛盾。

3)当地群众不能参与高层管理,普遍文化素质不高。村寨做为股东加入到旅游投资之中,但由于文化素质不高,所从事的工作都没有技术含量而且报酬不高,不能真正介入管理之中,没有决策权。

4)收益分配严重失衡。山寨部落获益空间不大,能从民族文化旅游业中获得利益的是只有小部分,因而导至各村寨之间,群众之间,投资者与当地群众之间的冲突日益明显。严重阻碍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5)旅游业的社会负面影响明显。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带来正面效应的时候,尤其对民族传统文化,环境等的影响十分严重,同时还具有破坏性。因而对传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破坏将是无法弥补。

6)从实际情况来看,民族文化旅游主要的受益者应该是投资商与开发商,但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遭到破坏合之后承担者是当地的居民。

在现实之中,并没有实现当地少数民族资源的收益,导致拥有民族文化资源的人们以及文化主体村寨与村民都没有得到相应利益,这样必然减小了保护文化旅游资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就失去了保护资源与参与旅游动力,必然影响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也会激发当地居民和外来开发商与投资者间的矛盾,也就会直接影响到文化旅游可持续的发展。

(二)问题的根源分析

从上面分析可知,收益权存在各种问题,从其现状来看造成这些问题主要根源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历史根源;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不重视教育,造成其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必定缺乏了市场意识,再加上缺乏资金,职业技能也不足等;

2)文化旅游起步比较晚,必定许多地方跟不上发展所需,尤其是立法保障机制与管理机制还不健全;

3)当地政府没有充分认识到民族文化旅游,自然也就没有加强管理,造成管理水平不高、责任意识与维权意识比较低;而且在开发旅游中存在着一种谁投资谁收益说法,就是这种规则将民族文化旅游特征掩饰,因此人们大多看重有形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非物质民族文化资源;在现实之中,人们大多是想到了投资者利益,却没有重视少数民族拥有文化资源所有权,也没有意识民族文化或民族文化应该属于一种产权,这种产权理应成为受益者。

总而言之,让收益权出现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彻底解决资源所有权,自然要公平分配收益也就成为了空谈。

三、解决存在问题的措施

从上面分析可知,种种原因造成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收益权存在问题,就需要依据实况采取合理措施,才能确保开发文化旅游得到公平公正的分配,也才能够实现持续发展,就需要明确文化资源的主体地位,进而构建出合理收益分配机制,制定出合理核算资源体系。

(一)制定出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文化资源所有权

从其收益权问题中分析发现,没有明晰文化资源的归属权必定制约着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因此就需要依据实况制定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法》,或者出台一些和管理相关的细则,进而明确界定出文化旅游中民族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例如通过相关法律确定出文化旅游资源中文化资源,尤其是一些非物质形态文化资源所有权,通过多制定法律来确保当地民众拥有其使用权与收益权,这样不但能够能够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还能够可持续发展旅游业。

(二)构建合理核算体系,实现旅游的产业化

管理部门一定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而构建出科学、合理核算体系及保障机制,划分出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并且要明确资源产权的比例与范围,实现资源的产业化。而且文化资源属于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处于一种较为重要的经济资源,必定要具备独特型与垄断性,还要反映出其经济价值,从而可见构建科学核算体系非常关键。

(三)高度重视文化旅游资源,增强维权的认识与管理水平

从现实来看,政府是开发与管理民族文化旅游主体,自然也就是维护资源权益守护者。因此要确保将各种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就必须要对管理者给予旅游资源相关专业的培训,让管理者全面了解有关法律法规,进而认识到保护资源的急迫性与必要性,有效维护权益管理水平与责任意识。

(四)构建“社区参与“发展机制

这种方式就是将旅游发展按照社区形式作为发展主题,归并到开发旅游、规划旅游等各种执行体系或者重大决策中去。其中以民族村作为发展主体,经过利益分配与旅游决策等各个环节,有效确保少数民族展示权与阐权释,确保文化资源使用权与收益权。还要不断增强认同民族文化的认识,增加对经济价值认识。合理控制外来投资的比例,确保当地民众在一些领域中具备优先经营权。

四、结束语

民族文化资源范文3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我国民族状况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各少数民族在自己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形式丰富多彩、内容浩瀚博大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的文明成果,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并保留在少数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多层面文化,包括思维观念和价值取向、道德生活和礼仪风俗、制度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它是少数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各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有的文化因素,一般包括生活习俗、人生礼仪、民间传承、信仰崇尚以及节日文化等主要类型。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是各族人民的精神基础,是维系各民族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支撑着民族的心理、意识,体现在独具民族特色的价值观念之中。高校在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资源时不能忽视对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开发利用。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少数民族政策的深化,高校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家庭教育甚至学校教育背景的不同,决定了当前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如果高校德育仅满足于一般化的理论教育,脱离民族学生的实际,忽视少数民族道德的特点,将缺乏针对性和认同感。如何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贯彻落实高校德育目标,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既弘扬主旋律,顺利的实现社会主义德育目标,又照顾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独特的民族文化背景,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途径因材施教,提高德育效率,是目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德育工作和改革中面临的重大理论课题。

    生活即教育,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发掘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可以让学生接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教化,提升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道德修养。在中华民族的文化构成中,少数民族文化在与汉民族文化交融渗透的过程中呈现出独特的社会调节功能,它承担着调整少数民族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人与神灵之间的关系的任务,是各民族用于调适本民族内部,本民族与其它民族之间各种关系的重要手段,在维护社会稳定、有序的推动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道德的本质是“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1]。

    伦理道德与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相结合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主要特征,在少数民族地区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就通过民间习俗、宗教仪式完成。带有经验性的伦理道德以乡规民约、各种禁忌、人生礼仪、节日庆典、谚语歌谣等形式散布和融汇在实际生活之中,这就使它比一般的伦理道德更具普遍性和稳定性、实用性和权威性,具有更为直接的社会功能。如果学校德育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的前提下,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资源和宝贵的经验,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赋予其时代的特征,将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思想道德力量,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增强德育的人文底蕴,有效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丰富德育内容和提高德育效果,真正解决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代价值。

    二、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

    意识形态层面的少数民族传统道德与宗教、民族风俗、民族节日等各种文化现象交织在一起,表现在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世界观、人生观、哲学观以及体现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中,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语言文字或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至今。道德观念对宗教、民族文化产生极大影响,而宗教、文化等又是道德观念的载体,各民族道德情感、道德观念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形式得到充分的表露。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内容蕴含在民间文学作品、风俗习惯、宗教禁忌、格言谚语之中,以习惯法、乡规民约、社会舆论等社会调控方式保证其实施。这些道德内容渗透在少数民族日常生产劳动、宗教信仰、婚姻家庭,社会生活、社会制度之中。综合起来,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道德

    “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着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2]。在道德价值上,各民族都重视道德思想与政治思想的融合,爱国主义观念贯穿于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之中。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以顽强的精神开拓了祖国的疆域,为祖国的统一作出了贡献。我国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反抗民族压迫,抵御外敌入侵做出了巨大贡献。各民族在道德价值的导向上,为维护血缘关系、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强调个体服从整体。解放前,仅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就呈现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等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保证族群的发展和繁衍,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朴素的集体主义观念,这种团结互助的整体意识世代相传,构成了各族人民所特有的心理素质和民族精神,并成为传统道德的基本内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尊重贤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等观念作为重要的政治道德规范在维护各民族的政治地位、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社会道德

    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约定俗成的社会道德可以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婚姻家庭道德几个方面考察。概括起来,在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以物质文化的形式或以精神文化的形式,在生活习俗、人生礼仪、传统节日、宗教信仰等方面普遍渗透着文明礼貌、与人为善的原则;诚实守信、公平合理的原则;遵守秩序、言不越规、行不逾矩的原则;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勤俭节约的原则;勤劳勇敢、谦虚谨慎的原则。这些原则在很大程度上是维持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秩序,稳定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和生活,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坚实保证。

    (三)和谐统一的生态伦理道德

    少数民族朴素的生态伦理道德是优秀的传统德育资源,善待自然的观念以广泛的影响力保证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行为的延续。总的来讲,少数民族传统道德在道德价值的最终目标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都是以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和万物有灵为主,反映出朴素的自然观与道德观。在宗教信仰和生产力水平的影响下,少数民族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处处渗透着与生存环境、与整个自然界和谐相处的观念,体现着对生命的崇敬,对待死亡乐观豁达的态度,这些观念深深的植根于民族文化心理之中,形成了大量世代相传必须严格遵守的生态伦理原则。

    三、利用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的主要途径

    德育在选择、传承并创新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以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内容,从丰富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养料。德育通过发挥自身的传递功能,保存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促进传统文化的积淀,使传统文化得到再生和继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少数民族学生加强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以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桥梁建立起共同的道德基础,确立核心价值观念,在课堂上,课外教学活动中,在校园文化里树立文化对话意识;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利用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传统德育资源构筑和谐的德育体系。

    (一)将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

    道德教育的民族性决定了少数民族学生德育教育要有针对性,要符合民族特性和民族文化传统才能取得实效。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中与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相一致的爱国主义思想、人伦价值思想,与社会主义价值观一致的人生和价值取向等优秀德育资源都可以赋予其时代的含义作为课程资源整合利用,结合实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出具有本民族、本地区、本院校特色的,易于被学生接受的课程资源。在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要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适当加强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宗教观念以及民族认同等方面的教育。利用传统德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主题活动也是有效途径。

    (二)在隐性德育环境中利用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

    少数民族学生生活的地理环境、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语言的千差万别,导致了少数民族学生独特的性格特征和思维方式,由此给高校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明确自身在提升德育实效性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善于运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进行植入式、培育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优秀传统德育资源,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校园环境建设以及班级管理等隐性德育环境的创新,关注时代的德育新视点,进行文化浸润、人文关怀,提升民族认同感,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加强德育工作者的民族文化意识

    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中高校德育工作者是主力军,仅重视德育师资的理论修养,忽视对民族地方高校师资的民族文化知识培训是不利于成功开发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德育工作者不了解民族文化知识,课堂上单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民族德育资源,师生之间缺乏交流,是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缺乏认同感,造成民族地方高校中德育实效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通过提高民族地区高校德育师资队伍中民族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灵活地运用于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并同民族的历史结合起来,才是使高校德育取得实效的有效途径。要培养一支既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同时又熟悉少数民族历史、宗教、文化的德育队伍,使其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保证。

    四、利用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的原则

    在利用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的过程中既要符合社会主义的德育要求又要照顾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跨文化问题,要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中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德育目标的实现找到有效途径就必须在开发和利用传统德育资源时遵循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原则,不断传承和创新优秀的文化资源,“扬弃”落后的,不符合时代特征的传统。

民族文化资源范文4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价值;传播;图书馆作为

[作者简介]王吟,广西图书馆馆员,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5―0144―03

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文化与经济日益融合。“xx文化搭台,xx经济唱戏”的活动,在我国广泛兴起;“美食新概念”、“购物文化节”、“茶文化”、“酒文化”,等等,物与文化的结合举措此起彼伏、铺天盖地。在传播学已经进入“后传播时代”的今天,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如何挖掘、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巨大潜值,并利用现代传播手段,使其不断增值,是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人员光荣、艰巨而又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有其独有的特质,是其他文化资源不能替代的,这是有着最丰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馆藏的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独具的优势。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而论,她位于自治区首府南宁市最壮观的民族大道中段,是广西最大的省级综合性公共图书馆。馆舍占地面积2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主楼10层,书库大楼20层,整个建筑由一、二、三段组成,其中一、二段凌驾于波光粼粼的湖面之上,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水上图书馆”。到目前为止,拥有政治、经济、法律、及其他各门类学科图书244万册;中外文期刊两万余种;音、像带及学术期刊光盘两万多件,被誉为“八桂学府,壮乡书城”。其中,地方文献部藏有以壮族为主体的,包括苗族、瑶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彝族、京族、水族、仡佬族11个少数民族的大量文化资源。自治区已经投资5000多万元,对老馆进行改扩建,把该馆建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高精尖技术装备,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国家一级图书馆。目前新馆已建成,阅览大楼总建筑面积达12195平方米,一楼为入口大厅、检索大厅,二楼、三楼均为阅览室。新楼入口设计合理,人流集散便捷,不迂回,不穿越,不同性质的人流分流明确,自然通风采光。新馆可容藏书400万册,拥有3500个座位,电脑网线达到1000个信息节点。

广西,是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唯一临海的自治区,具有出海、亚热带双重地理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各方的努力,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已经逐步显现出其巨大价值:被称为壮族歌仙的“刘三姐文化”、壮族“三月三歌节文化”、中国绿城――广西南宁的“绿城文化”、南宁国际民歌节的“民歌节文化”、以壮族为创始民族的“铜鼓文化”、壮族特有的民居“干栏式民居文化”以及现在正在兴办的“东盟博览会文化”等等,在民俗风情、民族文化、工艺美术、山川风物等方面,都显现出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显现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巨大的经济价值、人文价值、历史价值;而人文价值、历史价值是一种品牌、一种无形资产,在某种条件下,又可转换成经济价值。就是这些已经显现出巨大价值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也还缺乏作为无可替代的“信息库”、缺乏“图书馆作为”浓墨重彩的这一笔!笔者所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的地方文献部,现在藏有明清以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图书四万余种。壮族文化资源之丰富,是全国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比拟的。在挖掘、丰富、扩大、增加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上,是大有作为的,是独有的优势。就是上面提到的、已经初步显现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价值的一些方面,也极待补充、增加其民族文化的含量。像“刘三姐文化”所以产生在广西,产生在壮族,绝不是偶然的。因为自古以来,广西就有“歌海”之称,每年“三月三歌节”,漫山遍野都是对歌的群众,民歌资源非常丰富。壮族的《布洛陀》《嘹歌》《姆六甲》等,早已经在民间流传。再如“干栏式民居文化”,在我国著名的“河姆渡文化”遗存中,就有“干栏式建筑”的实物,距今已有八千多年;远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所有临水的民居,都是“干栏式建筑”;笔者在泰国的湄南河上,亲眼见过大量的“干栏式民居”,只是建筑材料已由木质改进为钢筋水泥而已。壮话属于壮侗语族・壮泰语支。壮族与越南、泰国、老挝的某些民族,都可直接用语言交流。壮族是我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有1800多万,是我国最重要的跨境民族之一。其实,从血统、语言、文化、分布、社会、经济各个角度上看,不管是壮族、布依族,还是越南的侬族、岱族,其实都是一个民族不同的称呼而已。再如远播东南亚的“铜鼓文化”,据广西专家考证,是由壮族的先民“濮人”在黄帝时代创始的,几乎和中华文化同样悠长。所有这些,都需要充实、传播,扩大其覆盖面。还有大量的广西图书馆已有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也极待扩大其影响。像发源于广西金田的“太平天国文化”,这是改动中国历史的大事件;震动中外、在我国革命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百色起义文化”,更是中国革命史上壮丽辉煌的一章;龙胜各族自治县的“龙脊文化”,在全国、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宁明的“花山崖画文化”,更是壮族悠久历史极待解读、极待挖掘的文化瑰宝;桂北的“红瑶文化”,更已吸引了全世界旅游、观光的眼球……总之,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都极待加上“图书馆作为”这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其本以无可估量的价值再次增值!

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播不可回避的现状是:作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信息库”的图书馆,在现代化传播手段的建设上,还是比较滞后的。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领导重视”、“政策倾斜”的“等、靠、要”观念,在某些人的头脑里,仍然根深蒂固。目前,我们面对的是市场经济,说“重视”,得市场重视,说“倾斜”,得市场倾斜。市场需要、用户需要,才是我们的“领导”,才是“倾斜”的所在。若想让市场“重视”,让市场向你“倾斜”,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新兴的传播学,吸引人类的眼球;用传播学的手段,引起市场的“重视”,引导市场向你“倾斜”。新兴的传播学学科,自从上世纪30年代在美国诞生以来,特别是自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 Las-swell提出了著名的传播学“5w模式”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受到了社会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因为,现代社会已从以纵向结构为核心的简单社会,转向了以横向结构为中心的复杂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所谓的“合力与力的平行四边形”,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特征。尤其是互联网诞生以来,线性函数已经无效,只能是非线性函数。传播学已跨越口传播、印刷物传播而进入第三代的多媒体传播的“后传播时代”。到2003年底统计,我国已有互联网用户8000多万,这是个空前巨大的“受众群”。不可估量价值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面对如此巨大的“受众群”,正是通过多媒体传播使其充值增值的大好

良机。谁认识不到这一点,谁就是落伍者,将后悔莫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已建立起计算机管理系统、缩微拍摄、阅读系统以及音像视听等自动化设备。目前,图书馆所有业务环节全部实现了自动化管理,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自动化计算机网络体系,整个图书馆网已纳入国际互联网中,并且与县级以上图书馆通过互联网或PPP拨号系统进行联网。广西图书馆已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数目数据和多个全文数据库,其中,已建成书目数据56万多条、连续出版物数据库20000余条、中文古籍数据库13000余条、视听资料数据库23400余条、外文图书数据库20000余条、科技小报索引数据库、广西文献索引数据库、广西名人文库以及农村适用信息、太平天国资料、广西地方志、广西民族民俗图文等全文数据库。凭借这一现有基础,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播方面,尚须充实、加强、扩建的有:

1.为每一个广西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立项,建立起专题传播网络。这首先就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将每个专题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加以筛选、归类、充实,建立起便于检索的数据库,建立起相应的网页。这一数据库面对的不仅是广西5800万各族人民,也不仅是我国13亿人民,而是全世界。这将对旅游观光业、民族制品业、餐饮美食业、医药保健业、服装鞋帽业、娱乐休闲业、体育健身业、珠宝饰品业以及民族史、民族文化、生态研究学等等,产生广泛、深刻、持久的影响;将打破历史造成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落后、封闭,改变一直停留在“借书还书”、“阅览复印”的传统服务模式,使“死”资源变成“活”资源,变“读者上门”为“图书馆上门”,使图书馆变成不分节假日、不论刮风下雨,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的“全天候”的“上门”的“读者服务”。这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充值增值,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生态价值。是“图书馆作为”浓重辉煌的一笔。目前,互联网上电子书刊许多都是收费的,而图书馆是全民的福利事业,是免费的。这种“价格优势”是电子书刊业无法竞争的。据笔者的实践体会,当在互联网上开动“搜索”引擎搜索时,图书馆几乎是完全缺位的。最活跃的是销售企业、旅游业,其次是政府部门,图书馆连个人“博客”都不如。图书馆的自动化系统,许多还处于“内部”状态。这和图书馆“信息库”的地位很不相称。如今是“知识爆炸”时代,在这场“知识爆炸”中,图书馆有责任、有义务加上“信息库”――图书馆这枚“超级重磅炸弹”。

2.互联网传播的前提是“愿者上钩”――因为需要。用户上不上钩,不需要“领导重视”、“政策倾斜”等客观条件,关键是“图书馆作为”要做得到位,适应用户需要。长期以来,图书馆一直受“输入困难”的困扰。许多民族书刊存在大量的生僻字,要造字,输入缓慢。特别是一些珍本书、善本书,生僻字连篇,输入十分困难。而且读者借阅又受到一定限制,大大影响了这些“宝贝”价值的发挥。由于电子技术的进步,现在有了“汉王文本王”之类的具有一键进入word的智能键,所有生僻字,完全可以一键进入,“输入”一本书,也就是几十分钟,大大加快了输入速度。新兴的电子书刊业,是没有这些珍本书、善本书“宝贝”的。一旦图书馆的珍本书、善本书变成电子版,加上又免费,电子书刊业是无法跟图书馆竞争用户的。图书馆的专题网页。要制作得漂亮,吸引眼球。当用户“搜索”时,图书馆的网页就可“一拥而上”,特别是那些使一般用户头痛的生僻字,用户可以立即复制保存,节省了大量的精力、时间。

3.互联网的数字化传输手段,是文、图、声同时传播的,其科技含量的先进性是当前任何一种媒介无法比拟的。纸传媒,虽然可以文图并举,但无声;就是最先进的电视,虽然有声有图,也是活动的,但它的文却常常缺位;而且,这两种传媒也只能单独、不能同时进行。有一个很典型的例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王申生,根据自己十几年临床诊断积累,个人编排了一个多媒体资料库。用户把这资料库搜索到后,在菜单上点击“二尖瓣狭窄的听诊练习”,在出现的人体图片心脏部位,再点击一下,耳机里就会出现这位“病人”的心跳声,就像临床医师直接用听诊器听到的一样。俨然是一部临床诊断学的多媒体教科书。他这一多媒体资料库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许多医院下载后,作为培训进修医师的教材。国家卫生部还将把它纳人全国医师统考题库。这个例证说明:多媒体的传播优势,目前是任何一种媒介都无法比拟的。制作这种多媒体资料库,对图书馆“单位”来说,集体的人力物力,不知要容易多少倍!电脑的复制、下载的存储功能,更是其他任何传媒无法做到的。用户需要的文化资源,经过互联网到手后,可以任意复制、翻录。电脑对图版的修整功能,还可弥补原件的某些不足。电脑的编辑功能,又可以把文、图、声任意编排。就是光盘,也可任意复制。那些珍本书、善本书“宝贝”,将发挥出无穷的潜值。数字化传输的访问人数记录与传统的借阅统计,不知要高出几十几百倍,图书馆将“门庭若市”,带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大覆盖、大播种、大丰收!

民族文化资源范文5

关键词:回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人类进入崭新的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消费品。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民俗文化旅游成为了一个热点。宁夏作为中国五大自治区之一,是少数民族回族的聚居地。得贺兰山之钟情,受黄河之厚爱,悠久的西夏历史文化,丰富的特产和独特的回族民俗风情,使得宁夏这块西部的宝地独特而神秘。但由于地处中国西部,气候较干旱,交通不畅以及开发力度不够等因素的影响,宁夏的旅游业在全国并不是很发达。本文以宁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契入点,归纳总结了具有代表性的宁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分析了目前开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开发的建议和方案。

一、宁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内容

宁夏是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也是中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回族人民在民族大融合中,即深受汉族的影响,也保留了回族特有的生活风俗。独特的回乡风情,肃穆的清真寺,虔诚的穆斯林信徒等为素有“回族之乡”的宁夏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也为开发宁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形成宁夏旅游资源开发的特有模式奠定了基础。

(一)风景名胜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形成了宁夏独特的风景名胜。这些风景名胜,既是回汉文化的积淀,也是民族团结的见证。美丽的沙湖和沙坡头,神秘的西夏王陵、贺兰山岩画、高庙、须弥山石窟和镇北堡华夏西部影视城是宁夏最具开发优势的旅游景区(点)。黄河、大水沟长城、六盘山、同心清真寺、将台堡会师碑、苏峪口和丝绸北道等,是宁夏的形象产品。这些富有回族民俗特色的景区(点),开发潜力和价值很大。

(二)特色回族美食

由于宁夏地处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交汇地带,加上汉族和回族的饮食特色,在各种烹调技法上都独具一格,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宁夏清真风味,宁夏回族传统的美食主要有:油香、八宝饭、小吃羊羔肉、馓子、八宝盖碗茶,还有涮羊肉、黄河鲤鱼、锅盔、燕面揉揉、荞麦、硬面干烙子、手抓羊肉、米黄子、黄芪羯羊脖、羊肉枸杞芽、拌凉面皮等,品种多样,独具宁夏回族特色。

(三)特色节日

宁夏回族有许多宗教节日,其中以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三大节日最为著名。开斋节,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称为斋月。斋月期间,回族同胞要进行封斋。经过一个月的斋戒,再举行开斋,庆祝一个月斋戒期的结束,故名开斋节。开斋节是回教的一个非常隆重的节日。圣纪节,每年6月8日举行。相传这天为的逝世日,亦称“圣忌”。为缅怀其功德,举行纪念活动,主要包括诵经、赞圣和讲述其生平事迹。宰牲节,为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节日当天,回民个个衣冠整齐,在清真寺进行会礼叩拜。典礼完毕后,众人开始访亲问友,馈赠油香,花稞稞等互相庆贺。

二、宁夏回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宁夏作为全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民俗旅游资源,在独具特色的回乡风情中,不管是回族的清真饮食,还是服饰节日,都充满了吸引力。但目前宁夏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未形成成熟的体系,存在许多问题。

(一)地处西北,交通不便

宁夏位于西北内陆地区,相对于沿海而言,其交通较闭塞。同时,宁夏远离经济发达地区,客源进入宁夏的距离较远,其可进入性较低。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与省外地区的交通建设,使宁夏与区外联系更快捷。内部交通也需要加强,宁夏省内很多景区可进入性不强,公路等级较低,需要加强路面的设施投入。同时,宁夏境内的旅游交通容量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旅游高峰期出现许多安全和服务质量问题,不利于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二)资金投入不足,旅游设施建设落后

宁夏社会经济基础薄弱,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据统计,宁夏GDP总量在全国各大省份中,排名靠后,和沿海发达省份差距很大。在西北各省中,宁夏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也是最低的。同时,宁夏的西海固地区又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旅游开发资金少,一些旅游资源得不到及时的开发。同时,旅游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服务质量有限,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1]。

(三)回族同胞的禁忌,缺少对游客的亲和力

穆斯林信众在生活习俗,服饰和饮食等方面有许多的禁忌。大多数活动都是在室内完成的,而且非本教信众不能参加。虽然这是回族同胞信仰的正常规定,但对游客感觉的亲和力不强,影响游客的旅游选择。

(四)发展旅游业的意识有待加强

宁夏全省总体发展旅游业的意识比较淡薄,主要表现在对发展第三产业的意识不强;政策保障仍不完善,特别在旅游投资方面的鼓励性政策缺少;对发展民俗旅游业的思想意识不强。

三、宁夏回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展望

(一)打造宁夏回族清真美食连锁

饮食文化一直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随着现代旅游质量的不断提高,地方特色美食日益被游客们所亲睐。宁夏的美食琳琅满目,各具特色,但知名度却不高。所以打造宁夏回族清真美食连锁,并逐渐形成产业规模,这对于推动宁夏特色美食走向全国,带动宁夏旅游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打造宁夏回族清真美食连锁,必须加强整体规划。首先,要对宁夏回族清真美食资源进行充分调查,对其进行整体的科学评估,制定合理的战略发展计划[2]。其次,注重宁夏回族美食的营销宣传。做好营销宣传,可以把产品的有关信息向潜在购买者进行传播,通过传播产品的有关信息,影响潜在购买者做出购买决策。任何成功的美食连锁,都有着成功的宣传策略。而这一点正是开发宁夏回族美食连锁所欠缺的。所以,做好宣传至关重要。再次,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宁夏回族清真美食文化是宁夏的文化精髓之一,对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政府为此制定合理合法的政策法规,为其保驾护航,打造宁夏回族美食连锁才能成为现实。

(二)特色节日参与互动

节日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和表现形式,它对旅游者具有观赏、体验、参与、考察、研究等价值。宁夏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回族聚居的自治区,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三大传统节日。这三大节日可在不打扰回族同胞正常节日生活和不违反相关回族礼教的情况下,安排游客参观,使游客近距离感受回族同胞们的生活。

(三)宁北、宁中和宁南互动发展

按照区位地理特征,可以将宁夏划分为宁北、宁中和宁南三部分,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

宁北地区是吴忠以北,包括银川、吴忠、石嘴山和大武口这一地区。宁北旅游区以银川旅游区为核心,沙湖景区为重点,将银川周边的各大景区连成一体,打造具有宁北回族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

作为宁夏5A级景区,西夏王陵、镇北堡影视城和平罗沙湖的吸引力不容分说。西夏王陵,是中国现存最密集的帝王陵区,被世人称为“东方金字塔”;镇北堡西部影视城是在一个原始古堡的基础上修建的影视基地;沙湖位于石嘴山市平罗县,它拥有万亩水域、五千亩沙丘、两千亩芦苇,是大自然中的一处奇观;永宁县纳家户村,是宁夏闻名遐迩的一个回民聚居村。在这些旅游景点的基础上,辅之以周边的景点,例如水洞沟遗址、滚钟口等,形成规模化的民俗旅游区。

宁中地区是指中宁、中卫、同心一带。宁中旅游区以黄河为核心,中宁沙坡头和同心清真寺为重点,打造富有宁色的回族民俗文化旅游。

自古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黄河从中卫县南长滩流入宁夏境内,流经卫宁平原和银川平原,于石嘴山头道坎北部出境。必须把开发黄河旅游资源,作为宁中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同时,中宁沙坡头和同心清真寺也要重点开发。中卫市沙坡头位于腾格里沙漠,是富有浓郁西部特色的著名沙漠旅游区。同心清真寺是宁夏最为古老和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也是全国现有十大古老清真寺之一。

宁南为固原市的泾源县和隆德县等地。宁南旅游区以红色旅游为核心,以泾源景区旅游为重点,打造宁南回族特色民俗文化旅游。

位于宁夏隆德县的六盘山和西吉县的将台堡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六盘山是宁夏重要的自然风景区,也是革命圣地。1935年,红军在翻越六盘山时,写下了著名诗篇《清平乐・六盘山》,使六盘山名扬四海。而将台堡是1936年红军长征三大主力军胜利会师的地方。将这些景点打造成红色旅游,可让后人缅怀革命先驱,弘扬长征精神。泾源县旅游资源丰富,有老龙潭、野荷谷等著名景点,有“中国小九寨”之称。在开发时应结合回族民俗文化,以回族文体艺术、剪纸刺绣工艺品及服饰等为主,突出回乡文化特色。

四、结语

民俗文化发展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也促进了民俗文化的繁荣。宁夏地处于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具有很大的旅游优势和巨大的市场开发潜力,也蕴含着无限的发展空间。只要及时解决宁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形成符合自身的开发体系,就能让回族民俗文化享誉全国,成为宁夏的名片。(作者单位:西华大学)

参考文献:

[1]马东跃.宁夏回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

民族文化资源范文6

[关键词]民族文化资源;文化资源教育;广西文化产业发展

[作者简介]潘怿晗,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民族学博士,广西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7-0161-04

“文化资源学”这门课程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的专业选修课,在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文化资源是一种具有文化属性的特殊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条件。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资源存量、整合配置文化资源的能力和水平,不但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的选择,还直接影响着该地区文化竞争力。研究文化资源和文化竞争力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其基本运动规律,成为文化产业研究特别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生来说,通过“文化资源学”的学习,可以认识文化资源,掌握、了解文化资源的基本特点、属性以及文化资源产业转化的基本运作规律,为更好地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在广西师范学院讲授“文化资源学”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文化资源学”的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广西作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如能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中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将推动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具有良好文化素养、产业经营能力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促进广西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的圆满完成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加强民族文化资源教育,培育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对促进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011年6月,广西文化产业第一个独立的五年发展规划,即《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正式颁布,为广西未来五年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科学部署。这份规划中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广西将重点发展文化娱乐演艺和美术工艺品产业、新闻出版产业、广播影视和动漫产业、文博和会展节庆业、创意设计和广告业、网络和休闲软件游戏新兴文化产业等六大产业。还将通过实施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精品生产、骨干文化企业培育、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产业示范点建设等“七大工程”工程为突破口,带动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总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十二五期间,广西将加快组建广西演艺集团,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单位广西桂剧团、壮剧团、彩调剧团将重组为“广西地方戏曲剧院”,广西民族文化开发项目、广西文化艺术中心、南宁民族特色风情街、南宁市民族艺术基地、南宁民歌博物馆、顶蛳山文化公园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将全面推进。

从《规划》中我们看到,广西文化产业重点发展项目都与广西民族文化资源产业转化能力的提升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与广西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特点密切相关。一些具有可经营性的民族文化资源可以经过良好的产业转化走向市场创造财富,能够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和更大的经济效益。如广西靖西县旧州街,通过绣球制作工艺的开发,逐步发展为绣球一条街,旧州街绣球成为名牌产品,还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2008年4月,联合国贸发会议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南南合作局共同了《2008创意经济报告》,报告显示中国是全球创意产品和服务最大出口国。而其中最大宗的出口创意产是“设计”类产品。报告认为:“‘设计’类的创意产品是将创意内容、文化价值和市场目标结合在一起的知识经济活动的产物,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的溢出效应。发展中国家设计师将少数民族特有的原始物料与各种各样的时尚设计结合……中国的设计类商品是国际市场最有发展前景的创意产品贸易领域……”从中可以看出,民族地区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不但在传统资源型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竞争力,只要提高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配置能力和水平,在创意型文化产业门类方面发展前景也比较广阔。

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一个重要环节和核心问题就是文化资源的良好的、有效的整合。文化资源的整合就是把原本分散的、零碎的、不成系统的文化资源根据市场需要有效地加以集中、提炼和优化,使之能形成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产业资源的形式。要依靠民族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与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既要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又懂得经营管理,既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又具有文化创新能力,既熟悉区域文化资源特色又具有国际发展眼光与视野,这是一种复合型人才。随着广西文化产业步入结构性调整发展阶段,对广西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西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势转化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依赖将越发明显,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历史时期,高素质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缺乏会影响民族文化资源产业转化能力的提升。因此,加强民族文化资源教育是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建设的重要基础。必须注重对本土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推进广西民族文化资源的普及与教育,大力促进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二、充分运用区域民族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资源学”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将书本理论形象化,拓展学生的思维。文化资源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文化资源,文化资源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化资源的内涵及特点、文化资源的表现形态、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等等。文化资源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传承发展的,一定地域内文化资源往往具有显著的地域色彩。因此,在文化资源教学过程中,充分引入地方文化资源进行课堂讲授、问题讨论和社会实践设计,不但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和研究视野,给学生提供生动而且“并不遥远”的案例,对学生更好地掌握文化资源相关理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讲授“文化资源的管理”这一问题时,笔者以当时发生一个有关“从网络偷菜演变到现实偷菜”事件为课堂导入,引导同学进行讨论,讨论比较激烈。有的学生认为,这类事情政府无需进行干涉,有的同学则认为必须进行管理。这时,一位同学提出她老家也有一种类似“偷菜”的民俗活动,笔者就着这个话题对广西象州传统的民俗活动“偷青”与现在网络非常流行的“偷菜”游戏相比较,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从游戏的文化内涵、管理保障机制、社会效应等方面展开深入分析。下课后,同学们还围在笔者周围表述自己的观点。这次课堂教学的启示很深刻:第一,从课堂讲授目的来说,通过本地民俗文化资源的引入与比较讨论,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了文化资源所具有的教化性,也更加明白了文化资源的开发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还必须结合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第二,

拓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视野,在现代与传统文化的比较中认识民族文化资源的价值和意义;第三,从更长远的发展来看,激励学生更全面认识、了解丰富的地域民族文化资源,吸取其中宝贵的营养,激发创新灵感,逐步增强文化转型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其次,将书本知识形象化,增强课堂讲授的生动性。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壮、汉、苗、瑶等十二个世居民族共同生息,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在广西文化产业发展中显现出独特的优势,也为文化资源教学提供了鲜活的养料。在讲授物质文化资源的时候,始建于元朝的广西龙胜县的龙胜梯田,壮族、瑶族传统的木质的吊脚楼,宁明花山壁画,三江侗族的风雨桥等广西民族特色景观、民族文物、民族古迹等成为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的案例。在讲授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时候,壮族的蚂拐舞、瑶族的长鼓舞、仫佬族的依饭舞、京族的唱哈节等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民俗事项将广西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生动展现。在讲授文化资源与文化产品关系问题时,笔者以广西东兰县举办的首届“国际铜鼓文化旅游节”为例展开讲解,“音乐铜鼓”、“铜鼓工艺品系列”、“铜鼓表演”、“铜鼓文化传习所”、“铜鼓文化民俗村”等文化产品和旅游项目的开发让文化资源产品开发这一理论形象化,同学们得到了最直观的感受。

最后,增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实战性”。文化产业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在讲授文化资源资本转化、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产业的途径等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比较抽象的理论,将传统经典案例与本地相关案例相结合,不但能够让学生掌握文化资源资本转化的一般规律,同时也能让学生把握符合地方资源状况、具有地方特点的生动经验。

一般来说,不同地区文化资源的状况往往决定了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民族地区积极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创造文化品牌,促进了当地文化产业的良好发展。如以湘西苗族文化为主要特色的“中国最美的小城”凤凰、以纳西族文化著称的“人间仙境”丽江、以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歌舞、民俗为主要元素开发的“南宁国际民歌节”等等,这些资源型文化产业基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与整合,着力挖掘文化的旅游功能和旅游的文化属性,挖掘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展示民族特色,通过文化与旅游的嫁接、融合,提升出具有市场效益的品牌形象。学生们普遍反映,通过这样的课堂讲授,了解了文化资源成功开发利用的基本条件是能够转化成消费者可感知、体验的物质形式,并且这一物质形式具有市场价值,能够转化成可消费的文化产品。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将这些发生在现实的、有的就发生在同学们家门口的案例引入教学,熟悉的本土实例引发了同学们的情感共鸣,让同学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以及对广西民族文化资源的价值认同。

三、充分运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推进学生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转型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文化资源学”的教学中,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要在保护为第一原则的基础上将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创新合理有效结合起来,促进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实现――这一目标实现依赖于文化产业建设发展从业人员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转型能力的提升。

所谓文化自觉,就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消费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发展以及文化交流三个机制不断推动文化的转型创新。从文化变迁的视角看,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既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还承担着文化创新发展的重任。而文管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的文化产业建设发展的从业人员,其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转型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未来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和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必须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平台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由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文化资源有较强的依赖性,当前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体现出差异性。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多采取资源型发展模式,如利用自然景观与独特的人文景观,整合民俗与民族歌舞节目,而在广电、出版、动漫等创意型产业方面发展不足。其实文化创新力对于文化产业长远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民族文化资源范文7

>> 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化:模式、困境及路径选择 西南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产业化路径 福建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 文化资源的产业化 开滦模式破解文化产业化之谜 河南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运作模式探析 民族村寨旅游环境困境及路径选择 公共服务市场化:成效、困境及路径选择 浅析黑龙江省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开发的实现路径 新疆文化资源产业化现状、问题及对策 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模式选择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模式选择及困境突破 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及模式选择 贵州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开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及对策 少数民族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及路径选择 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困境及路径选择 中国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模式及现实路径选择 虚拟产业集群的构建与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中政府合作治理模式及路径选择 百色市产业结构优化模式及路径选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7]于栗,周鸿,廖明君.广西特色文化发展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

[8]黄新宇.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民族文化资源范文8

关键词:桂西北民族文化资源;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促使劳动者的文化素养越来越高,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将影响整个民族的生存状况。民族文化教育在高校美术教育教学中意义重大,决定着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方面改革创新。

在世界多元文化时代的今天,美术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文化的渗透。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丰富本土民族文化,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传承民族教育的优秀品质,营造适合中国美术教育的民族文化氛围,构建民族美术教育的平台;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确立特色办学目标,运用科学发展的理念,解读现代社会的结构,决定民族美术教育的审美观与价值观,建立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体系。同时,更要深化民族美术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地方高校美术教育要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基点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民族之间的和谐,促进了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充分利用民族优秀艺术文化资源,在保护地方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整合教学内容,寻找多元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切合点,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提升民族精神,使学生通过艺术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意识,自觉的担当起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因此,正确地引导学生认识本民族的根源,历史变迁、民俗文化,对开发与利用地方民族文化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桂西北蕴藏着丰富自然风光和纯朴的民俗风情,有着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闻名中外的铜鼓文化、刘三姐山歌文化、蓝衣壮的蚂拐舞、毛南族狮公舞、仫佬族依饭节、白裤瑶的陀螺节、风山神奇洞穴国际探游节,以及壮、苗、瑶等民族的服饰、民居文化、婚俗、丧葬文化。这些原生态的民俗文化资源,为地方高校美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并经过世代传承的文化成果,是各族人民千百年来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形成的传统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内的所有文化的总和。要保持民族文化的根底,必要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美术教育,让现代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民族文化底蕴,更有利于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为地方文化、经济建设服务。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多元文化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主题,关注民族文化发展,尊重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整合并有效地利用和开发,使高等美术教育更具有民族性。高校作为信息与智能集聚地,对于开发本土文化拓展教育资源,拓展民族文化资源的学科建设和民间美术教学工作,使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在挖掘、整理、传承与弘扬地方民族文化资源有所作为,从而更有效地把握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以创新开发民族文化资源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关注民族文化,开发原生态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扩展地方高校美术教学课程,使美术教育更具有广泛性和独特性。在开展民族文化学科建设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应符合可持续发展规律,对于这种认识,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应把地方民族文化纳入美术教育领域之中。民族教育在现代政治、经济、哲学、宗教的深刻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办学体系,特色的办学模式,深厚的民族文化学术氛围,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形成了文人艺术与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让非物质民族文化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并造福社会。

民族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应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认真研究市场,主动参与市场,打造民族文化产业。运用地方高校美术教育阵地,开发桂西北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为民族文化的拓展和创新搭建平台。桂西北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对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开拓和构建地方高校美术教育课程,应从本土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在传统与现代的切合点上,地方高校美术教育要肩负着传承与创造的双重使命。

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应结合实际教学,充分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多方位、多角度地寻求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的综合社会效益。课堂教学主要通过公共选修课和讲座的方式,介绍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沿革,欣赏民间美术作品,使学生了解民族文化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建立相应的学科工作室。如刘三姐文化的研究,河池铜鼓文化的传承与开发,桂西北陶艺、蜡染、民族服饰的制作等。根据现有的民族文化资源,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感情和民族文化的认识,通过学生参与和制作,加深了解、熟悉、亲近地方民族文化,扩大民族文化在大学校园内的影响。

三、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培养社会所需的美术人才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新要求。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创新型教师的教导,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造就创新的人才。创新对于民族振兴、学校发展以及个人成长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地方综合性院校,应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学科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应充分利用地方民族文化资源,打造特色办学环境,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的经济潜能,寻求符合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路子,合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实现民族经济文化的振兴与繁荣。

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高等院校既是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场所,也是创新知识、研制新产品的工厂。美术人才的创新教育是激发人的创新意识,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开发人的创新能力的教育。传统美术人才的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和技艺的熟练过程,师生仅限于知识的传授与技巧的训练,忽略了人才素质的培养。而美术人才的创新教育则要求超越现有知识范围,培养具有推崇创新,追求创新,接受新知,更新观念,积极投身于教学和科研的创新型人才。所以美术人才的创新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摒弃,是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结果,也是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对美术的新的要求。

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在市场定位上,取决于地方经济的导向。民族文化资源传承与开发首先需要的是人才,没有人才就无法实现。以彩调《刘三姐》为例,长期以来名扬海外。一方面显现壮族同胞天生所具有的表演天赋,另一方面体现了壮族同胞富于创造、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歌仙的杰出人才。因此,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为杰出人才脱颖而出而出创造条件,是必然的选择。通过民族文化内涵,激发各族群众创新进取的精神,使少数民族

生存的多元化环境和生活方式紧密结合,让唱歌、跳舞、服装、服饰、餐饮等物质性内容和无形的、内在的少数民族精神文化的各种体现,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

四、民族文化资源开发需要与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同步而行

地方高校教育的多样性,已成为当今特色办学的导向。根据知识经济市场需求,各类高校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办出特色。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改革专业结构,扩大办学规模。拓展教育资源,成为地方高校可持续性发展的首要问题。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必须从本地区实际出发,结合本民族文化资源的具体形式和地域特点,综合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因素,在尊重民族文化发展规律、尊重少数民族意愿的前提下,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规划和设计,突出特色开发。桂西北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虽然资源状况、经济发展状况有差别,但其传统文化都有开发利用的价值,比如白裤瑶的民族服饰、独特的粮仓建筑、神奇的丧葬砍牛习俗,以及许多特色的民族风情,引人入胜,令人陶醉。因此,我们必须用新的认识、新的方式寻求和拓展少数民族的现代化之路去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

民族文化资源范文9

关键词:共建共享 传承 弘扬 开发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244-02

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图书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必由之路,积极开展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开发利用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对地方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民族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信息资源是特定民族、特定区域的文化遗产的载体记录,共建共享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信息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对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我国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地区,朝鲜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能歌善舞、讲文明、讲礼貌的民族。图们市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县级市,图们因图们江而得名,更因图们江孕育了独具魅力又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而声名远播。图书馆开发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建立特色资源数据库,与文化馆、博物馆共建共享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形成具有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信息资源的馆藏,极大地丰富了地方人民的文化生活。

图们市图书馆与当地博物馆共建共享地方特色历史文化信息资源,极大地丰富了馆藏。如:朝鲜族民俗(朝、汉文版)、东疆古韵(三合一)、近现代历史(朝、汉文版)、磨盘村山城专题片、东疆古韵―图们古代文物陈列、图们口岸百年史图片、图们市朝鲜族民俗视频资源。图们市图书馆与地方文化馆共建共享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大地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

(1)朝鲜族舞蹈艺术。朝鲜族舞蹈是从生产生活实践中凝练出来的,种类繁多,各具特色,舞姿柔美高雅、热情奔放,这种文献资源深受朝鲜民族的欢迎。朝鲜族传统音乐―朝鲜族传统音乐的主题部分包括民歌、器乐、歌舞音乐、说唱音乐等5类。朝鲜族传统音乐节拍、节奏、强弱、速度等各不相同,特征鲜明,朝鲜族歌曲旋律流畅、婉转明快。朝鲜族曲艺―朝鲜族民间文学有神话、民谣、传说、民谭(故事)、民间剧等多种形式,反映出朝鲜族人民智慧才华、思想感情、民族风俗及理想愿望。朝鲜族曲艺文化热情、诙谐、幽默,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是中国艺术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收集这种文献资源可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

(2)朝鲜族医药。朝鲜族民族医药是在朝鲜族固有文化及传统医药的基础上,吸收中医药学的理论,结合本民族防病治病经验而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体系,简称朝医学或朝医。图书馆收集传统医学文献资源,可满足求健康者的需求。

(3)朝鲜族稻草编织。朝鲜族擅长手工草编技艺,稻草手工艺品是以优质稻草为原料,经过精心挑选、水洗、浸泡、晒干之后完全用手工编织而成。此项工艺始于19世纪70年代,当时为求生存,朝鲜族民族利用闲置的稻草编织生活必须品和生产工具,流传至今。收集这种文献有助于培养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4)朝鲜族民俗游艺。朝鲜族人民热爱生活、富于创造,在生产劳动和生活实际中凝练出许多游艺活动,这些游艺活动充分体现了朝鲜族人民勤劳、智慧、团结、活泼的民族精神。

(5)朝鲜族礼节。朝鲜族是一个谦恭礼让、崇文尚教的民族,重视礼仪、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待人诚恳、热情好客、互助礼让,素有“东方礼仪民族”之美称。

(6)朝鲜族饮食文化。朝鲜族的饮食文化在中国乃世界都有“一枝独秀”的鲜明特色,以素食为主,以辛辣、凉爽、清淡为特色,形成了“尚天然、重食疗、融多元”的饮食文化。

(7)朝鲜族传统服饰。朝鲜族传统服饰素净、淡雅,色彩以白色为主,象征纯洁、善良、高尚、神圣,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朝鲜族传统服饰的特点是斜襟、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穿在身上,直线显得简洁明快,曲线则显得优雅而富于变化。由于馆藏地方民族文献的有限,图书馆积极收集濒临消失的传统项目资料,应尽量做好资源共享,要实行馆与馆之间的网络互联,真正实现文献资料共享。

2 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多样性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激发人类社会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为什么唐朝时候文化那么发达,现在学术界的研究表明,那个时候五胡还有周边的文化交融进来的特别多,所以激发了汉文化不断的吸收活动,唐朝时候就达到了一个文化盛世。这么多的例子都说明了文化需要互相学习,互相互补,各个民族之间也这样。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和使命。图书馆要整合民族文化最精美的特色文化信息资源,积极开展活动传承和弘扬民族的智慧,自觉地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为实现自己的“中国梦”打牢思想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精神力量。指出,“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中华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更多的“摆渡者”,坚守好民族之魂、传承好民族精神,让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不断推动民族文化的创新和进步、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把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地展现给世界。我们都应成为中华文化的“摆渡者”,孜孜以求、无怨无悔。

3 开发利用好民族地方文献资源

开发利用好民族地方文献资源,满足民族文献信息服务更高更多的要求,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乃至振兴民族经济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3.1 为地方民族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地方民族信息资源全面详细记载了一时一地社会发展变化情况,为人们了解社会历史和民族优秀文化提供了丰富资料,为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做出了贡献。图书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阵地,在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进行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时,通过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真实具体的记录,就能了解家乡概况。这种教育使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2 提供信息,为领导决策服务

地方民族文化信息能为人们研究和探索本地的历史提供详实的信息,对本地区的科学研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是一个地方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既是地方政府进行决策的重要情报依据,又是地方史志工作的资料基础。

3.3 为广大群众服务

地方民族文化信息,既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又是本地独特的信息宝库,有着巨大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图书馆要积极主动地开发、利用地方民族文化信息的资源。图书馆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精心整合文化信息资源,对文化需求者进行跟踪服务。

4 结语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丰富,中华民族具有光辉灿烂而古老的历史,图书馆应开发利用民族宝贵的文化信息资源,促进各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

[2] 谢平.对加强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J].攀登,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