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集锦9篇

时间:2023-09-27 09:37:33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范文1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审计;问题;措施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1. 015

[中图分类号]F239.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2)11- 0025- 02

所谓农村审计就是对农村财务中心和村级的财务收支及各种专项资金进行检查、监督的活动。农村审计是一种新型的审计,尽管现阶段我国《审计法》对农村一级审计尚未规范,但从发展趋势看,一定会加强农村审计的发展。就其性质分析,因为它既不单纯是国家审计,又不单纯是社会审计或内部审计,而将其设立在国家机关它则是国家审计,设立在部门或单位它则是内部审计,面向社会它就是社会审计,因而它是一种新型的审计类型。而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审计就是在这种新型审计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审计存在的问题

1.1 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审计的基础环境较差

一是农村财会基础薄弱。虽然某些地市大力推行会计委托制,会计的基础有了很大提高,但一些措施还有待完善,农村会计、统计工作不规范,会计资料不全、账目混乱等现象仍然存在,农村经营管理部门无法按其提供的会计资料进行全面审计,审计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没有保证。二是对农村审计的认识度较低,缺乏广大群众和各部门的支持与配合。

1.2 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审计立法工作滞后

我国的审计组织体系不包括农村审计,农村审计是人们按审计所处的地域来称谓的,是自发建立起来的。目前国家对农村审计尚未立法,农村审计的性质至今尚未明确,对其归属也没有规定,因此,没有一个权威机构对农村审计机构的设置、人员的合理配备提出统一的要求,也没有对农村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的提高有计划地进行培训,更没有对开展的农村审计工作进行规范化的指导与管理。

1.3 专业审计人员缺乏,综合素质不高

专业审计人员缺乏,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不高,直接影响审计效能,给审计工作也带来一定的难度。目前乡镇审计人员兼职的多,审计人员调动频繁。审计人员平时都分散于纪检、财务等工作岗位,需要时由乡镇领导调配组成审计组,审计工作具有明显的临时性和被动性。现在农村审计人员中,缺少懂业务、懂微机、懂经济、懂管理、懂法律的综合型人才。微观审计人员多,宏观审计人员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1.4 新农村建设中审计工作手段不适应工作需要

农村审计人员由于受到审计工作实践经验、审计业务水平以及审计工作时间等方面的限制,所采用的审计工作手段简单,不能适应审计工作的需要。在新农村建设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往往只简单地采用审阅法,注重阅读和审查会计凭证、账簿、报表,以及有关文件、预算或合同、管理制度等,而忽视了结合采用外调、查询法、复核法、核对法等其他手段进行审计,使新农村建设审计工作达不到预期的审计效果。

2针对新农村建设中专项资金审计问题的解决措施

2.1 营造良好的专项资金审计环境

一是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媒介宣传农村审计的知识、作用、意义,让社会各界认识、了解、支持农村审计工作。二是要大力推行农村会计委托制,进一步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提高财会人员素质,规范农村财务行为,为农村审计提供准确、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保证审计质量。

2.2 制定统一的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审计法律法规

将新农村建设审计纳入国家审计监督的范畴,制定统一的新农村建设审计法律法规,对审计对象、职责、范围、程序和法律责任等做出统一规定,规范审计执法程序和审计处理依据。特别是对审计主体和客体作出具体规定:明确审计在各级审计机构指导下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实施;审计的客体是协助乡镇人民政府或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行使村级事务管理的村民委员会而不是其他经济组织,保证审计主客体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2.3 不断创新为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审计服务的新途径

要根据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走向和现行的“乡财县管、村财乡管”财政管理体制,延伸审计和审计调查乡村财务,揭示和预防基层农村组织在涉农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要加强审计结果的宣传和公告,充分利用审计信息、审计结果公告以及新闻媒体等,对认真落实新农村建设各项政策措施的地方和单位予以肯定和反映,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和做法。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范文2

关键词: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加强措施

水利建设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国,目前大型水利工程管理主要集中在城市,在农村还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与水利建设为主。如果农村的水利工程建设出现问题,必然会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探讨如何做好农村水利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当前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和保障能力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更满足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水利发展的全新要求,农村水利工作面临许多新形势和新问题。

(1)河道调蓄、抗灾能力严重不足。尽管近几年国家投入巨资,建设了不少高标准防洪工程,但大部分工程主要是针对城市和主要河道防洪,而农村中量大面广的乡镇级河道,防洪标准整体上不足10年一遇。特别是随着农村各类工程建设、生产活动的频繁,水土流失的加剧,以及农民生活方式和耕作方式的改变,造成了河道淤积问题尤为突出,形成“旱时引不进,涝时排不出”的尴尬局面,引排调蓄能力明显下降,抗御水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不高。

(2)农村生态环境令人担忧,饮水安全形势严峻。农村水生态环境恶化,对水资源无节制的开发利用,导致不少地区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消失、地下水枯竭等一系列问题,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同时,因工业废水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河道成了垃圾场、纳污池,造成河道、湖泊水环境不断恶化,不仅影响农业灌溉,更为严重的是影响到农村饮水安全。

与此同时,当前农村已建成的大部分供水工程供水保证率不高,高氟、高砷、苦咸等水质问题严重影响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全国4万多个乡镇中有1/3缺乏符合标准的供水设施。

(3)农村水利投入不足,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快。农村水利由于其社会公益性大,自身直接取得经济效益小,自农村“两工”取消后,农村水利建设投入锐减。面对庞大的农村水利投资需求,虽然各级领导想方设法“包装”项目,争取上级资金,但因乡镇级财政实力不强,配套资金往往难以落实。建设资金缺口较大这一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利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制约了农村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措施

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应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力度与质量。

2.1 做好新农村水利规划

针对新农村的水利现状、存在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强化政府行为,不断加大农村水利建设的政策引导力度。实践证明,依靠政府行为,是搞好水利建设的重要保证。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初步构建水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先进的农业灌溉用水制度,加大水污染综合治理力度,恢复河流自净能力,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

2.2 不断创新投入机制,多渠道增加对农村水利的投入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水利服务的对象起了较大变化,服务的要求愈来愈高,水利从过去主要解决防洪排涝、农业灌溉问题转变到现在对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问题的统筹规划、综合治理。水利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必须通过创新投入机制,走多渠道增加农村水利建设投入的新路子。要加强农田灌溉规划等规划的编制工作,做到有的放矢,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对普遍受益的骨干河道疏浚工程、主要防洪排涝设施建设、跨乡跨县水资源调度工程、水环境保护工程等,必须由政府负责,财政出资建设。同时,积极推进水价改革的全面落实。加大社会投入,积极融资,积极引导农民投入新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田间以下的水利基础设施,农户是受益主体,主要由农民出钱出力进行建设和维护;制定政策,发展民营水利,积极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协调使用各种资金,形成合力。

3、加强农村水利设施管理的措施

加强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切实提升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水平。

3.1 创新思路,实行政策性引导

我国农村水利设施维护任务较重,首先应依靠政府、依靠政策,合理规划农村水利项目发展规划,积极申报国家农业水利补助资金,争取上级资金的落实,对辖区内的农业水利项目工程进行修复建设,待修复完成后进行产权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重视水利设施管理。

3.2 合理规划,稳定和加强基层水利队伍

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首先应稳定和加强水利管理服务队伍。针对不同区域水利建设管理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地设置基层水利管理机构。基层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机构设置和定编定员,首先应明确机构性质,按照水利部有关编制规程进行重新核定。纯属公益性质的由财政全额拨款;属经营性质的则应整体进入市场,实行企业化运作。

3.3 科学管理

要正确看待农村水利设施的管理工作,向管理要效益,避免重建疏管现象的再次发生。建成的农业水利设施要及时移交给相关单位和组织,根据当地实际社会情况和不同水利工程的类型采取切实有效、专业管护、定职定责、职权分明的管理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能够进入良性的运行轨道。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对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使水利工程既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良性运行,又能服务广大农民,为民增收。

4、结语

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农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由于我国农村水利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总体水平较低,这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建设与人们正常生产和生活。因此,分析农村水利存在的问题,充分认识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采取合理措施搞好农村水利建设,增强农业抗灾能力,这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范文3

关键词:农村电网规划问题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U66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前提下,电力工业和企业的发展日益趋向市场化,国家对农村配电网管理与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农村配电网供电的可靠性、加强对农村配电网(以下简称农网)的管理、降低农村配电网的损耗量、提高农村电网的经济效益、建设现代化农村电网等措施不仅能够促进农村电气化事业的发展,还能促进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农网管理与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农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农网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容易出现设备和材料采购滞后、施工进度偏离工程计划、工程质量监督不到位、项目方案和图纸的设计审核不到位、工程变更频发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阻碍农网工程正常运行的绊脚石。其中设备和材料的采购滞后或不足会导致开工延期或者停工的现象,使电网工程的施工没有连续性,进而影响到工程的质量;施工进度偏离工程计划会使工程质量存在安全隐患,一旦工程在使用中出现问题,严重的会导致大电网瘫痪,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工程变更频发,不仅影响工程的进度和质量,还会对项目的投资造成影响,以致工程预、结算工作处于混乱状态。

(二)在10kv农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前几年农网工程的建设与改造中,由于资金技术力量不足,同时 缺乏对农网进行整体的统一规划,造成当前农村电力网络结构混乱,电网线路交叉跨越、跨区域供电等现象的发生,给电网的运行带来了安全隐患。第二,因为乡镇电网的负荷比较分散、平均负荷密度低,导致10kV线路供电半径过长,供电质量低,线路损耗高。第三,原有的变压器容量偏小,部分馈线线路老化、年久失修,计量箱有锈蚀严重、密封圈老化、渗油等问题,这些都直接或间接造成供电质量偏低。第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现有的电网线路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用电的需求,且由于进户线线径偏小,绝缘老化严重,存在很严重的安全隐患。第五,农网外部运行环境恶劣,大部分农网10kV线路走廊状况较差,树木超高、线路底下房屋违规建造等,严重影响了线路运行的安全。

三、农网管理与规划的解决措施

(一)农网工程管理改进措施

解决在农网工程建设中所出现问题,一是对于材料和设备的采购要进行科学的安排、制定项目材料和设备的质量验收管理制度,并根据电网工程的进度做好物资供应计划;二是合理规划工程进度、加强对施工进度和质量的监管;三是对设计单位进行合理的选择,加强对工程方案和图纸的审核力度。

(二)10kV农网规划改进措施

解决10kV农网规划存在的问题,首先对农网进行科学规划,加强10kV配电规划、制订合理的配电台区、降损节能、改善电能质量。主要措施有:一是按照短半径和密布点的原则形成10kV线路“手拉手”的总体布局:二是将要改造的及新规划的10kV线路尽可能建设在规划走廊内,以便日常的运行和维护;三是要明确10kV农网的供电范围,并随着变电所及负荷的增加进行调整,以避免交叉跨越、跨区域用电现象的发生。其次重视农网改造质量,合理安排建设与改造项目、创建优质农网工程。

四、降低农村电网线路损耗,提高电力企业效益

降低电网损耗不但可以减少电费开支、提高配电设备供电能力与经济效益,而且对国家能源利用、环境保护、资源优化配置也是非常有利。

(一)农村电网损耗大的主要原因

配电网线损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输、变、配电设备对发电机发出的电能存在阻抗,电能通过这些设备输送到用户时,就会产生电能损耗;另一方面是由于系统电压过低导致功率因数低,设备过载运行、导线接头接触不良、负荷不稳定造成的电能损失。

在实际工作实践中,农村电网损耗较高的原因是配电的总体布局不合理、供电网结构简陋、设备较陈旧、线路供电半径长、导线末端电压偏低、三相负荷不平衡、配电变压配置不合理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造成农村配电网损耗率高居不下的直接或者间接原因。

(二)降低农网损耗的措施

降低农村配电网损耗率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进行:在技术方面主要是调整网络布局、加强输配电线路的改造,合理调整运行电压,加装电力电容补偿装置,提高变压器的使用效率。在管理方面主要配合相关政府部门做到按章有序用电,严格执行抄表制度,加强电度表计量的检查以及校验工作。

电力企业在降低农网损耗方面主要表现在技术方面,一是根据乡镇当地的实际情况,更换或者改造原有的高能耗变压器及其布局;二是在10kV线路末端用户的变压器二次侧以及低压线路末端的计量点安装电压监测仪,以加强对农网电压水平的检测工作,并对电压的薄弱环节进行改进。同时为合理的调整电压,可以采用调节发电机端电压和变压器分接头、调相机及在母线上投切电容器等手段,也可加装无功补偿装置,以农村供电台区为单位,从电网末端人手,优先补偿配电变压器和低压电动机的无功负荷,使一般农村或农业用户变压器的功率因数达到0.85以上,10kV及以上用户的功率因数达到0.90以上。

(三)提高农村电网的经济效益

根据地区农网建设和改造的特点,主要从降低电网损耗和节约电能两方面人手分析农网建设和改造的社会经济效益构成。对于降低农村配电网损耗的分析在上文已经做出了分析,在农村节约电能方面,应选用节能装置,节能的装置是以串联的方式接到电力系统中,它会对电力系统输进的电能进行多方位管理和集中控制,以达到改善电能质量的目的,从而将供电的参数调整到负荷设备最佳的状态。

五、结束语

农村10kV配电网管理与规划是一项长远的课题,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的农配网存在的矛盾在不断的升级,本文只是初步提出一些建议,还需进一步的深入分析,供电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农村配电网的管理与规划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结合当地农村特点,制定合理的农村电网的规划与设计,降低农网损耗,同时加大对农村地区节能意识的宣传,以提高农村的经济效益,促进新农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丽福.农网改造效益分析[J].电力技术经济,2003,(2).

[2]谢传胜,罗国亮.农村电网改造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现代电力,2005,(3)

[3]刘健民.地区电网经济调度的主要手段分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4]秦涛,杨树,范宇.降低电网电能损耗的主要技术措施[J].四川电力技术.2007.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范文4

关键词:湘西北 新农村 发展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80-03

湘西北地区包括湘西州8县(市)、张家界市4县(区)和临近的怀化、常德市部分县(区),其中部级贫困县9个,是湖南省经济文化欠发达的贫困山区。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自然生产条件较差,农村经济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农民单家独户经营,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增产增收的难度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的速度缓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以来,农村经济文化落后的现状正在逐渐改变,湘西北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也取得了较大程度的进展:用电用水难的问题已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在被调查的17个行政村,60%的农户生活用水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新农村建设实施前的2005年,湘西州、张家界市农民人均收入分别为1766元、2083元,新农村建设实施五年后的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分别增加到3674元、4039元,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湘西北地区农民实际增加的收入与全国、全省农民人均收入比较,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并且差距在不断扩大:全国和湖南省农民人均收入2005年分别为3255元、3118元,2011年分别为6977元、6567元。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得益于国家刚性的支农惠农政策,如取消农业税、种养补贴等措施的落实,“村村通”等民生工程使农村的基础设施有了改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外出务工工资上涨等,农民在本土劳动所得只占总收入的30%,影响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仍然存在。

一、困惑湘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因素及其成因分析

历史遗留下来的“上学难、走路难、看病难”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又面临“人才难、技术难、资金难”,新老矛盾交织,制约着湘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些矛盾的背后,既存在农民、乡镇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误读,又有地方政府的实施措施只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打算的短期行为,更欠缺对解决农民现实生活困难与谋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统筹兼顾。

(一)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理想预期与现实的生活状态存在较大的反差

希望通过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落实,尽早改善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期待增收致富,生活宽裕,教育、医疗有保障,是广大农民的共同愿望,但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效果并非农民所愿,慈利县某乡的村民反映,“村村通”工程的标准是公路通到村部,而实际受惠的村民不足50%。桑植县某乡2008年、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900元以下的比例分别为13%、16%。现实的反差,让农民担忧新农村建设是政府搞形象工程,虎头蛇尾,不能长久坚持,由此对乡村干部和基层政府产生不信任,导致基层政府的工作难以继续。受访的344户村民79%认为乡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作用不明显,82%村民表示乡村干部考虑自己的利益比群众多,42%的村民担心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

(二)对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既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又存在急于求成,追求立竿见影效果的倾向

农民普遍认为,只要国家拨款就可以建设好新农村,只要有钱就能解决农村的一切问题。而对知识、技能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认识不够,对如何通过自身积累提高增收致富的能力没有明确的计划安排。许多农民拿到种养补贴后,不是用在发展生产上,而是花在了其他方面。调查显示,41%的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目标、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知之甚少。受访的乡村干部都无一例外地希望把自己所在的乡村确定为县市的扶贫点,企望通过扶贫的捷径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而对如何引导农民通过学习农业技能增产增收,为农民提供有价值的市场信息等方面却缺乏明确的思路。

(三)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农业技能素养普通较低,对农业新技术、新方法推广使用难以接受,仍旧凭传统经验从事农业生产

农民的知识、技能水平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效果。既没有资源优势又没有地域优势的湘西北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素质较低,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障碍。如洪家关乡2009年农业劳动力总数为12193人,其中文肓占比1.9%,小学为23%,初中为62%,大专及以上为1.5%。洪家关乡的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基本反映出湘西北地区农民素质的概况。调查显示,83%的农民没有参加过农业技能学习或培训,对农业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使用普遍没有兴趣,仍旧持“靠天吃饭”的观念来从事农业生产,扶贫返贫的现象不在少数。低素质的农业劳动力必然会对农村经济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思路形成制约,阻碍农村经济向农业现代化转变的进程。在信息相对闭塞,视野又不开阔的贫困山区,这种影响不仅是深刻的,而且是长远的。慈利县杨柳铺乡三合村一万亩油茶林是上世纪70年代常德市的油茶基地,由于人才、技术、信息缺乏,当地村民只能依靠原始方法生产加工,每年茶油产量不到2500公斤,现已基本荒芜。类似的情况在永定、龙山、永顺等县都存在。一方面农民增收的途径狭窄,另一方面对现有资源又无力开发利用。湘西北地区各县都不同程度地拥有中药材、油茶、楠竹等自然资源,由于长期得不到开发利用,正在逐渐退化。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范文5

大气污染:秋天收割后大量的秸秆堆放在田间地头,冬季农户们主要靠燃烧秸秆取暖和做饭,到了春季用不了的秸秆也被燃烧掉。在燃烧过程中潮湿的秸秆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颗粒物,不仅对人和牲畜的眼睛、鼻子、呼吸道造成严重伤害,而且由此造成的大气污染还会产生酸雨,对农田土壤和农作物造成重大的伤害。

垃圾污染:现阶段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和管理的缺失,许多地区的农村还处在“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状态,脏乱差的现象严重。新农村建设中的垃圾 污染包括乡镇企业排放的固体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和禽畜粪便、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生活垃圾等。农村垃圾因不能得到及时处理,日晒雨淋成为环境污染的二次污染源,堆积如山的垃圾对村民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水污染:水污染是全国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农村缺乏环境保护设施,造成了农村大量生活污水被随意排放,另外,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也会污染水源,为了提高产量,现代农业加大了化肥农药的用量,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会把化肥农药冲刷到附近的河流,使水域富营养化或饮用水源硝酸盐含量超标,对水源造成严重的污染。

土壤污染: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农民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而长期大量施用化肥的结果是地力肥力受损,有效营养元素失衡,土壤大幅度板结,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同时,农业害虫的天敌,如:青蛙、七星瓢虫、赤眼蜂,甚至一些食虫鸟,也由于食物链的关系造成毒害而大量死亡,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范文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民;培训问题;措施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在当前形势下的作用愈加凸显,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理念,而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主体,新型农民的培训工作逐渐开展起来。但是,在新型农民培训过程当中,由于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使得培训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影响着新农村建设计划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当前形势下,相关部门需要提高对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认识,采取积极相关措施提升新型农民培训的质量。

一、当前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

虽然部分政府部门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当中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仍旧存在着追求形式、走过场等现象,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较为重视对农村道路、水利以及村容等基础性设施的建设,追求有形建设,使得农村的面貌得到了改善,然而,却忽视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缺乏对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以及会经营”新型农民等具有长期性项目的正确认识,使得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对新型农民培训的力度不达标,再加上对新型农民培训之时缺乏积极性,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使得新型农民培训质量得不到提升。

(二)缺乏必要的协调力度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当中,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开展并不是一个部门的问题,需要由多个部门共同协作完成。但是,就目前而言,省、市、县以及乡镇等机构并没有实现新型农民培训资源的有效衔接,再加上在培训开展的过程当中会涉及到多个部门,如所在单位、教育、劳动以及科协等,这些部门在开展工作的过程当中缺乏有效的分工协作,使得在实际培训中产生了各自为政、职责分散等现象,尤其是极少数的部门受到自身利益的趋势,通常会把一部分培训工作控制在自身部门中,造成了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出现盲目性,导致培训资源的浪费,对于培训的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在当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开展新型农民的培训工作的根本宗旨在于,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得农民能够具备适应经济发展的思想理念,逐步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促进自身的综合发展。但是由于在当前的培训过程当中,相关部门并没有及时建立起相应的综合评价体系,缺乏对当前新型农民培训质量的监督管理,仅仅是将注意力放在了培训人数以及场次等方面,忽视了对农民教育培训后就业状况以及收入水平等相关环节的考核,使得新型农民培训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四)培训设置不合理

农民整体素质偏低下,授课老师又比较专业,而且授课不够集中,聘请的教师比较分散,每一个乡镇一个相关的专业只讲解一二节课,如讲养殖的刚刚涉入了有关养殖的基础知识,便没有下文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培训时间较短,流于形式。而且在讲课过程中,与农民互动较少,而且每到农闲时节才组织农民展开培训,如在蔬菜种植,大棚种植过程中,专家不能亲临现场指导,只能在农闲时节,象征性讲授一下理论性的东西。所以农民不能真正受益,致使不愿参加培训和应付听课的现象时有发生,农民没有认识到培训对他们起到的作用,导致每次组织培训都很被动,没有人愿意参加。

二、提升新型农民培训质量的措施

(一)提高对新型农民培训的重视

要想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就离不开对新型农民的培训,这是确保新农村建设的必要前提,并且对于新型农民的培训也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的过程,会涉及到众多部门职能的协调配合,因此,在进行新型农民培训之时,相关部门需要提高对新型农民培训的重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做好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协调统筹进行。同时,还需要与科教兴农以及人才强农相结合,组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活动,为农民的增收打下良好的基础,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构建新型培训机制

在对新型农民进行培训的过程当中,还需要逐渐改变以往的新型农民培训机制,构建以项目为纽带,由相关部门牵头,其他部门配合的新型培训机制,积极将社会的力量融入到培训工作当中,促进培训质量的提升。同时,还需要积极采取财政补贴以及税收减免等相关的激励性政策,加强对相关培训组织的引导,使其能够充分将自身的作用发挥出来,对农民进行系统化的培训,构建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综合性培训机制,使得农民对于培训的需求得到满足,促进培训质量的提升。

(三)构建完善的监管机制

一方面,需要构建新型农民培训公式制度,在实际的培训过程当中,及时的向农民公布参与培训的机构、培训的任务以及政府的补贴标准等相关信息内容,充分满足农民的知情权,发挥农民的监督权,确保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保质保量进行;另一方面,需要做好严格的管理,相关部门需要根据新型农民培训的进程,对农民的培训效果进行严格调查,确保农民所接受的培训内容能够有效的应用到实践当中,并及时的向社会进行公布,使得农民培训质量得到提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进行,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部分,相关部门需要不断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工作,使得农民朝着“有文化、懂技术以及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方向发展,针对培训中所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提升培训的质量,使得农民能够满足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要求。

参考文献:

[1]周静.河南省新型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河南农业科学,2013,42(8):205-208

[2]武志峰,郭利伟,杨英华等.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训体系构建的对策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8):294-295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范文7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水利建设;保障措施

1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水利建设的要求

作为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的20个字,涉及生产、生活、乡风、村容、管理等5个方面,每个方面都与农村水利密切相关,因而每一项目标的实现,都对农村水利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生产发展”对农田灌排工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活宽裕”对农村灌排工程和供水工程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村容整洁”对水土保持、农村水电、水环境整治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管理民主”对农村水利建设的组织与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乡风文明”对农村水利建设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2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水资源不断减少,农业用水捉襟见肘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国家,不仅水资源总量明显不足,而且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严重。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2.2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很难满足新农村“生产发展”的要求

目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脆弱,全国还有近2/3的耕地没有灌溉设施。农村水利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粗放的状况还未能得到根本的扭转。

2.3节水灌溉工程和节水措施不多,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较低

由于受投资不足的制约,渠道建设和维护严重滞后,沟渠渗漏严重,影响了水利投资效益的发挥。同时,在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和制定节水政策措施方面做得也不够,农村普遍存在节水意识淡薄、浪费水较为严重的现象,水资源的利用率较低。水的利用率低也导致部分地区水费偏高,出现农民浇不起地的情况。

2.4当前农村水利建设组织与管理方式还无法满足“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要求

农村水利建设是三分建七分管,建是基础,管是关键。但目前农村水利管理不到位的现象较为突出,甚至少数地方根本无人管理,致使正常情况下通过疏浚可发挥5~6年功用的沟渠3~4年就重新淤积了,从而缩短水利建设的循环周期,增加了水利建设的成本。

当前,农村水利建设规划及设计、政策制度安排等都是由政府直接完成,缺少农民的参与。因此,从多层面采取措施,加快建立农村水利建设新的保障机制,是适应形势变化的客观要求,是当前各级政府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2]。

3农村水利建设的保障措施

3.1规划保障

水利规划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基础。要在进一步查清区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制定和完善农村水利规划,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规划形成后,要严格组织实施,通过落实规划,逐步解决当前地表水利用不足、地下水过度开采、客水流失量大及水污染等问题,以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3.2资金保障

农村水利建设朝着新农村建设方向发展,涉及的范围扩大了,涵盖的内容增多了,因此,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3.2.1国家财政投入。保持现有农村水利建设项目资金渠道,扩大项目资金投资范围,把农村小中型水利工程项目也纳入项目预算。农村水利建设项目要实行严格的项目审查、立项、规划预算和规范的项目实施管理制度。

3.2.2当地政府适当投入。要充分调动当地政府的积极性,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3.2.3政策扶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开展新形势下的农村水利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国家对此应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

3.2.4当地经济能人适当投资(社会资金)。随着全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各地农村已涌现出无数个致富带头人。要积极引导农村致富带头人把自己的力量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带动家乡经济整体向前迈进。

3.3组织保障

农村水利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加强项目的组织领导,协调好各部门之间关系,是项目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3.3.1加强政府职能部门作用,依法管理农村水利建设项目。在农村水利建设项目建设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协调各参建单位的管理工作,为项目建设提供领导与组织保障,并尽力提供适当配套资金。

3.3.2创新水利建设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加快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深化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广泛吸纳各类社会资金进入水利建设领域。

3.3.3成立项目建设现场指挥领导小组。抽调技术精湛、工作责任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项目建设指挥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对工程的管理和监理,狠抓工程质量。

3.4民主管理保障

3.4.1加强宣传,提高对水利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战略地位的认识。可由当地政府分管领导与组织、宣传、新闻等部门组成宣传小组,专门负责对群众进行教育与沟通,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农村水利建设顺利实施提供舆论保障。

3.4.2加强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盘活存量资产,形成滚动发展,实现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管、用和责、权、利的有机统一,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

3.4.3构建水利管理新主体协会。水利协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管理小型水利工程的“业主”。水利协会的组织是一种以自然水源和共同受益的小型水利工程为基础,联合组成的一个群众性管理水利日常性事务的自治组织机构,不受行政区域限制。它可以担负起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业主职责,能真正体现农村水利工程设施集体管理的权、职、责关系。水利协会切实解决了政府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管理和建设上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切实帮助并在经济上给予适当资助,支持水利协会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确保小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致富奔小康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3.5科技保障

3.5.1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根据区域实际情况,相关部门应把推广农田节水技术作为搞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发展生态农业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通过大力宣传、技术培训和搞好试验示范,促进面上推广,使节水技术为广大农民所使用,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受欢迎的一项主要农业技术[4]。

3.5.2大力进行泵站更新改造研究和实践。更新改造泵站主要目的是提高泵站的装置效率,力争达到使现有泵站达到部颁标准。全国各地小型泵站数量众多,更新改造任务十分繁重。积极开展泵站更新改造研究和实践,切实提高农村水利设施利用效率。

4参考文献

[1] 李远华,严家适.新农村建设需要坚实的农村水利基础[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6):1-3

[2] 钱正英,张光斗.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范文8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农村水利建设;保障措施

1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水利建设的要求

作为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的20个字,涉及生产、生活、乡风、村容、管理等5个方面,每个方面都与农村水利密切相关,因而每一项目标的实现,都对农村水利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生产发展”对农田灌排工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活宽裕”对农村灌排工程和供水工程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村容整洁”对水土保持、农村水电、水环境整治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管理民主”对农村水利建设的组织与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乡风文明”对农村水利建设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2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水资源不断减少,农业用水捉襟见肘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国家,不仅水资源总量明显不足,而且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严重。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2.2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很难满足新农村“生产发展”的要求

目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脆弱,全国还有近2/3的耕地没有灌溉设施。农村水利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粗放的状况还未能得到根本的扭转。

2.3节水灌溉工程和节水措施不多,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较低

由于受投资不足的制约,渠道建设和维护严重滞后,沟渠渗漏严重,影响了水利投资效益的发挥。同时,在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和制定节水政策措施方面做得也不够,农村普遍存在节水意识淡薄、浪费水较为严重的现象,水资源的利用率较低。水的利用率低也导致部分地区水费偏高,出现农民浇不起地的情况。

2.4当前农村水利建设组织与管理方式还无法满足“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要求

农村水利建设是三分建七分管,建是基础,管是关键。但目前农村水利管理不到位的现象较为突出,甚至少数地方根本无人管理,致使正常情况下通过疏浚可发挥5~6年功用的沟渠3~4年就重新淤积了,从而缩短水利建设的循环周期,增加了水利建设的成本。

当前,农村水利建设规划及设计、政策制度安排等都是由政府直接完成,缺少农民的参与。因此,从多层面采取措施,加快建立农村水利建设新的保障机制,是适应形势变化的客观要求,是当前各级政府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2]。

3农村水利建设的保障措施

3.1规划保障

水利规划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基础。要在进一步查清区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制定和完善农村水利规划,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规划形成后,要严格组织实施,通过落实规划,逐步解决当前地表水利用不足、地下水过度开采、客水流失量大及水污染等问题,以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3.2资金保障

农村水利建设朝着新农村建设方向发展,涉及的范围扩大了,涵盖的内容增多了,因此,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3.2.1国家财政投入。保持现有农村水利建设项目资金渠道,扩大项目资金投资范围,把农村小中型水利工程项目也纳入项目预算。农村水利建设项目要实行严格的项目审查、立项、规划预算和规范的项目实施管理制度。

3.2.2当地政府适当投入。要充分调动当地政府的积极性,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3.2.3政策扶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开展新形势下的农村水利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国家对此应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

3.2.4当地经济能人适当投资(社会资金)。随着全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各地农村已涌现出无数个致富带头人。要积极引导农村致富带头人把自己的力量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带动家乡经济整体向前迈进。

3.3组织保障

农村水利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加强项目的组织领导,协调好各部门之间关系,是项目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3.3.1加强政府职能部门作用,依法管理农村水利建设项目。在农村水利建设项目建设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协调各参建单位的管理工作,为项目建设提供领导与组织保障,并尽力提供适当配套资金。

3.3.2创新水利建设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加快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深化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广泛吸纳各类社会资金进入水利建设领域。

3.3.3成立项目建设现场指挥领导小组。抽调技术精湛、工作责任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项目建设指挥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对工程的管理和监理,狠抓工程质量。

3.4民主管理保障

3.4.1加强宣传,提高对水利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战略地位的认识。可由当地政府分管领导与组织、宣传、新闻等部门组成宣传小组,专门负责对群众进行教育与沟通,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农村水利建设顺利实施提供舆论保障。

3.4.2加强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盘活存量资产,形成滚动发展,实现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管、用和责、权、利的有机统一,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

3.4.3构建水利管理新主体协会。水利协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管理小型水利工程的“业主”。水利协会的组织是一种以自然水源和共同受益的小型水利工程为基础,联合组成的一个群众性管理水利日常性事务的自治组织机构,不受行政区域限制。它可以担负起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业主职责,能真正体现农村水利工程设施集体管理的权、职、责关系。水利协会切实解决了政府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管理和建设上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切实帮助并在经济上给予适当资助,支持水利协会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确保小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致富奔小康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3.5科技保障

3.5.1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根据区域实际情况,相关部门应把推广农田节水技术作为搞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发展生态农业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通过大力宣传、技术培训和搞好试验示范,促进面上推广,使节水技术为广大农民所使用,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受欢迎的一项主要农业技术[4]。

3.5.2大力进行泵站更新改造研究和实践。更新改造泵站主要目的是提高泵站的装置效率,力争达到使现有泵站达到部颁标准。全国各地小型泵站数量众多,更新改造任务十分繁重。积极开展泵站更新改造研究和实践,切实提高农村水利设施利用效率。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范文9

关键词:农村规划;建设;问题

1 我国农村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规划编制质量参差不齐

我国农村规划编制质量参差不齐。首先,有的规划是多年前编制的,没有预计到村庄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后来也没有及时修订,明显滞后于村庄发展的需要。其次,有的规划没有考虑到农村居民点的特殊性,耗费大量土建工程来建设城市型社区,结果丧失了农村的地方风格。此外,以往农村规划不全面。有的规划仅有建房规划,缺乏交通、给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对于村民安全的项目,如饮用水源的选址和保护等更是很少涉及到,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建设农村所必需的。

1.2 农村基础设施长期缺乏

农村居民点经历了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其建设普遍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致使房屋排列无序、各年代建设的房屋并存,道路曲折不整,公共绿地、公共活动场地普遍缺乏,用地结构失衡。此外,由于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规模较小,且缺乏稳定的财政支持,无法维持诸如教育、文化、卫生、交通、娱乐、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的运营,因此很难在每个村庄都配置适当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这就给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1.3 农村生态环境普遍堪忧

目前一些农村的生活垃圾、污水、乡镇及个体企业废弃物等缺乏处理,严重污染了生活环境、水源和农田,破坏了生态系统。在农村,农业污染非常突出,包括肥料污染、农药污染、地膜污染等。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农田中大量施用化肥,化肥中的部分成分挥发到空气中污染大气,部分成分随水流入河流和湖泊造成富营养化,甚至污染地下水体,致使一些地方出现土壤酸化、板结、不好耕作,且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其引起的耕地环境污染已成为非常严重的问题。

2 我国农村规划建设问题的内在成因

2.1 农村规划建设中思想认识不到位

过去各级政府不够重视村庄建设,普遍存在“重城轻乡”的现象,对贯彻国家提出的“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决策尚未落实到村庄规划建设层面,缺乏实质性措施。村委会本身更缺乏对村庄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导致无序建设严重,往往既浪费土地,又破坏资源与环境。此外,基层方面把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村庄村貌建设,变成了拆旧房、建新房等简单建筑行为。

2.2 农村规划建设缺乏资金支持

政府对农村规划缺少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地方政府往往将争取来的农业项目资金全部用于种、养、加工等产业的扶持,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缺乏资金支持。再者,农民增收缓慢,也限制了规划的进一步开展。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但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增收依然十分困难,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进一步的发展。此外,在长期二元结构下,对农村的投入严重不足,造成目前多数农村的经济基础薄弱,缺乏编制规划的经费,限制了规划编制的启动以及后期建设的顺利展开。

2.3 农村规划建设缺乏公众有效参与

传统的农村规划是一种偏重于物质建设规划上的规划,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规划控制方法,缺乏公众的有效参与,使得规划不能体现满足村民的普遍愿望。村庄规划中即使存在公共参与,也只是被动的、初级阶段的参与,仅停留在有限知情权和监督实施的较低层次上。首先,公众参与范围小、广度和深度不够,较少涉及参与主体利益平衡等深层问题。其次,目前的技术手段多为问卷调查、一些意向性地选择和规划成果展示,它们仅被作为辅助设计手段,起不到协调、平衡作用。

2.4 农村规划建设缺乏长期投入机制

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也逐步得到改善,但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偏低,多年来的建设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甚至有些旧的建设由于缺乏后期资金投入尚未完成,加之新的建设对资金的需求量又十分庞大,对农村建设所需资金试图主要依赖财政投入解决,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同时由于缺乏长期投入机制,至今难以得到保障,地方政府明显“力不从心”。

3 政策建议

3.1 制定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措施

农村规划建设不仅受到村庄周边地形地貌的影响,还受到区域内重大项目建设、现有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将农村规划建设置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中统筹规划,才能统筹协调村庄与周围区域的关系。政府应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和当地自身发展的需要,从地域资源经济的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提高区域的生态和经济系统效益,通过科学设计,提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实施方案: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实现村庄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协调发展。

3.2 大力引导资金投入农村建设

地方的农村面貌与农村发展直接体现了领导部门对农村建设的认识与决策水平,规划管理部门应从长远、社会各个方面考虑,不断提高宏观决策水平,不要盲目建设与急于求成。同时,要切实落实国家的各项支农政策,对于破坏农村生态环境、违背农民意愿的建设应坚决制止、追究责任。此外,政府应将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放在首位,立足于公共利益,注重每一项规划措施的社会效益。

3.3 不断提高农民参与规划的水平

农民是农村规划和建设的主体,因此在进行农村建设规划时,必须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规划模式,必须争取到农民的广泛支持和参与,提高村民的决策参与度,充分调动村民贯彻落实各项决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农民参与村庄规划和建设中,应该赋予农民一定的决定权,才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3.4 制定长远的农村规划建设方案

农村规划只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才能引领农村规划建设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为此,各地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界定建筑和建设标准,防止搞脱离实际的“面子工程”。其次,农村规划一定要量力而行。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在具体操作中,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又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经济状况和承受能力,科学合理地分步实施。

参考文献

[1]沈利.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初探[J].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7,(2).

[2]李铜山,陈明星. 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的理性思考[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3).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