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会计专业职业评估集锦9篇

时间:2023-09-28 16:01:44

会计专业职业评估

会计专业职业评估范文1

关键词:高职;资产评估与管理;ERP课程

本文系安徽省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资产评估与管理”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2005年10月国务院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阐述: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向市场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可见,“以就业为导向”不仅是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也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总的指导思想。因此,对于高职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也应遵循“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

一、高职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就业定位

我国的资产评估工作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才出现的,是一个新兴行业。2004年国家为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经教育部批准,高等职业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开始对外招生。迄今为止不到十年的时间,毕业生也不过五届,高职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就业定位及课程体系还有不完善之处,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一)资产评估工作岗位应作为毕业五年后的奋斗目标。大部分高职院校把这一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定位为资产评估工作岗位,更有某些高职院校根据本地区的资源优势把就业岗位细分为林业产权评估岗位、矿产产权评估岗位、珠宝评估岗位,等等。这些把高职资产评估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定位在资产评估工作岗位的做法是不符合我国资产评估行业的管理现状的,也超出了高职学生的能力范围,因此是不切实际的。

虽然国务院批准的评估类职业包括注册资产评估师(珠宝评估专业)、土地评估师、房地产估价师、注册矿业权评估师、旧机动车鉴定评估师,等等。此外,产权交易所、资产管理公司、投资公司、保险公司、银行、典当行、拍卖行等各种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也都设有相应的资产评估工作岗位,但这些职业或工作岗位一般都需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时间)才能取得从业资格,更有甚者,我国资产评估行业的管理现状决定了高职毕业生在毕业前无法取得上述工作岗位的从业资格证书。例如,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的报考条件中规定:取得经济类、工程类大专学历,工作满5年,其中从事资产评估相关工作满3年才可以报考等等,这就决定了高职毕业生在毕业后至少5~8年的时间里无法取得资产评估的从业资格证书。因此,资产评估工作岗位应作为毕业生毕业五年后的奋斗目标。

(二)资产管理工作岗位是符合现实的近期就业目标。企业的资产管理工作既包括实物资产管理,也包括财务资产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对其所拥有或控制的资产的管理,努力做到资产的保值增值,因此企业对资产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必然会越来越大。与此同时,资产管理工作是高职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够胜任的工作岗位。高职学生经过三年的专业课学习与实践,一般都可以在在校期间通过与资产管理相关的从业资格考试,从而取得从业资格。因此,将高职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近期就业目标定位为企业资产管理工作岗位是完全符合就业市场和毕业生能力的现实状况的。

二、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开设ERP课程的必要性

资产评估作为专业工具,其一项主要职能是为会计业务服务,二者的联系随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而日益密切。尤其在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在17项具体会计准则中大量运用,进一步加强了资产评估业务与会计业务的合作。不仅如此,高职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定位在资产管理岗位,因此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必须给予资产管理类课程足够的重视。而大部分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是围绕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考试科目开设的,而对资产管理类的课程开设较少或者虽开设较多资产管理类课程,但教师及学生都没有足够重视此类课程,从而导致资产评估专业的高职毕业生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的知识与技能非常差。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会计业务水平不合格的人如何能胜任资产管理的工作岗位。

在大部分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专业都开设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财务管理类课程,如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陕西教育学院等兄弟院校的资产评估专业,但仅仅这些还是不能满足高职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能力需求。

目前,我国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信息化已普及,因此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资产管理人员,高职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前必须要熟悉管理信息化软件(ERP)。ERP的主要宗旨是将企业的各种资源(包括资金、人力、物料、设备、时间、信息、方法等)充分调配和平衡,通过信息化平台连接到一起,实现企业由相对封闭走向信息化的转变,为企业加快资金周转、减少库存、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为高层管理人员的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高盈利水平,并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既然高职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初次就业岗位定位为资产管理工作岗位,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应学会ERP管理软件中与资产管理相关的模块的实务操作。不仅如此,高职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也应该深刻领会ERP的管理思想。为此,高职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需要开设ERP的相关课程,包括会计核算的信息化、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库存管理的信息化,等等。相信学生通过上述ERP相关课程的学习,在毕业后能够比较快的熟悉并胜任企事业单位信息化的资产管理工作岗位。

三、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ERP课程的侧重点

上文已述及ERP是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是在信息化的平台上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而高职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近期就业岗位是资产管理,因此学生应掌握ERP管理软件中关于企业资产管理的相关知识。高职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ERP课程可以分为两部分:会计业务处理信息化和资产管理信息化。会计业务处理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有账务处理、报表处理、固定资产处理、存货核算处理等。资产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有出纳管理、往来账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等。

根据会计及资产管理业务处理的相关性,可以把上述内容分两个学期开设。在第三学期学生学完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基础上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而在第四学期学生学完成本会计之后开设ERP供应链管理课程。(图1)

根据用人单位及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往届毕业生的信息反馈,毕业生在工作中应用比较多的ERP管理软件的相关知识是账务处理、往来账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报表处理及库存管理与存货核算。因此,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应侧重于账务处理、往来账管理、报表处理、固定资产管理的教与学,而在ERP供应链管理课程中则应侧重于库存管理和存货核算的教学与考核。

(作者单位: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艳.应用型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3.

会计专业职业评估范文2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德育工作;专项评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为了落实这个战略主题,《纲要》提出了三个“坚持”——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科学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提高教育质量,这三个“坚持”缺一不可。在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大背景下,将德育工作评估作为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评估的一个专项提出,不仅能够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必须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还能够完全凸现德育工作全面融入院校教学工作,在德育评估工作过程中最大化的体现德育工作的职业教育特色。

一、开展德育工作专项评估的必要性

(一)开展德育工作专项评估是体现国家意志、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事业,作为培养人的崇高事业,在落实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中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以德治国方略在教育领域的贯彻落实,就是要以德治教,以德育人,就是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国家法律法规和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德育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并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教育部 中央文明办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共青团中央 全国妇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09〕511号)第26条提出“加强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科研与评价工作。……各地要把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纳入《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建立健全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督导检查制度和综合评价机制”。为了指导职业学校做好德育工作,教育部专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和《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教职成〔2008〕7号),规范学校德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工作。

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与经济建设的联系更为密切和直接,所培养的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初中高技能人才很快就可以服务于当地两个文明建设。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将成为骨干技术力量,作为主力军,他们理所当然应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德育工作摆在了重中之重的地位。

(二)开展德育工作专项评估是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需要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采取措施以盘活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整体办学效益。各省市也相继按照教育部指示,试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这项改革为学生构筑多种成长、成长之路,也为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活力。“弹性学制”给职业院校带来的是学业及学习形式的灵活、生源的多样、条件的宽松、学生差异性的满足;学分制则给学生提供了限选与必选课程的自主、扬长补短的驱动、升学与就业的两种选择。这种可自主发展的机制是职业院校实现“以人为本”办学思想的重要标志。2006年,教育部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了“高等职业院校要强化质量意识,……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完善5年一轮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体系”。2008年,教育部又针对中等职业教育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也强调“要把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成效作为对中等职业学校评价检查的重要内容,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规范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职业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大背景下,职业院校要适应就业和岗位需求,突出学生综合能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培训,使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在为种种能力造就与培养所进行的教育过程中,无不潜藏着德育因素与资源亟待我们去发掘:如何应对严峻的社会现实对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如何面对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更加活跃、观念不断更新、精神需求丰富多彩的实际,使德育工作有的放矢?如何在职业院校办学进一步开放的形势下,深化德育工作向社会的延伸,以营构覆盖全社会的育人网络?一系列问题都需我们认真研究,积极思索。

因此,基于以上职业院校开展德育工作的背景,如何利用好评估的“杠杆效应”,如何在教学质量评估开展常态化的基础上强化德育工作评估,如何将德育工作评估与教学质量评估工作有效结合等,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对于提高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质量,确保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切实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德育工作专项评估基本概念解析

(一)德育评估

德育评估是评估者依据一定的德育目标或德育计划,采取相应的方法,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德育活动过程的信息资料,对德育活动及其结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德育评估的这一定义包含了三个基本观点。一是强调了德育评估是“对德育的价值判断”。它涉及到对德育结果的价值分析,是德育主体对作为客体的德育活动及现象所进行的价值衡量;二是德育评估的依据是德育目标或德育计划。既然德育评估是对德育的“价值判断”,它必然要涉及到价值判断的标准,有了“价值标准”,才会有价值对比和分析,才会有一个基本的依据。德育评估的“价值标准”不是由评估主体随意而定,而是由国家提出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计划所决定。德育目标和德育计划是德育评估的基本依据,它们包含了德育的价值标准在内;三是德育评估包括对“德育活动及其结果”的评估。“德育活动及其结果”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德育的过程即工作机制评估,二是对德育活动结果即受教育者的品德变化的评估。德育工作机制是德育活动结果的基础和保证。德育活动结果是德育工作机制的必然。

(二)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和职业教育德育工作评估

职业教育德育工作指职业院校为实现国家德育目标、促进学生德育发展,利用学校、社会等资源,所开展的规划、管理、教学、评价等活动的总称。职业教育德育工作与普通教育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第一,德育目标的职业性特征,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一般德育内容的传授,又要强调对学生进行与职业有关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心理的教育;第二,德育对象的多元性特征,职业教育生源来源多元,文化基础水平不一致,由于家庭或社会原因,给德育工作带来一定挑战;第三,德育内容的实践延伸性,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下,职业教育的环境延伸到了校园之外的真实工作场所,拓展了德育工作的内容。职业教育德育工作评估指对职业院校开展德育工作的目标、计划、过程、结果进行价值判断。

(三)德育工作专项评估

专项评估是相对于综合性评估而提出的概念,指对被评估对象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所进行的专门化的评估,如课程评估、专业评估等。德育工作专项评估,即在教学质量评估大背景下,针对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情况进行的专项评估,而非对院校教育教学的全面评估。德育工作专项评估的主要意义有以下三点:

1.此项评估的主要目的是为推动国家下发的相关德育工作的政策文件落实,作为专项评估提出,更加凸显德育工作在全面育人工作中的重要性。

2.此项评估主要是在全面教学质量评估中针对德育工作的评估,专项突出评估对象是德育工作。将德育从其他评估内容中独立出来,作为专项进行评估,专业性更强,更加突出德育的重要性,更加强调德育的系统性。德育专项评估丰富和发展了德育体系的内涵和外延,必将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3.将德育工作评估作为教学质量评估的一个专项评估,作为教学质量评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等级和分值直接融入教学质量评估,既保证了德育专项评估的全面性和权威性,又避免了重复评估的交叉性,减少学校迎评的工作量,有利于将精力集中到抓德育和教学质量上来。

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专项评估的基本思路

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之魂、之首,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职业院校德育工作专项评估定位在与教学质量评估全面融合,突出德育全面融入学校各项工作,而非“两张皮”,充分体现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德育评估工作理念。

(一)德育专项评估和教学质量评估一体化设计

德育工作专项评估和教学质量评估组织管理一体化。德育工作专项评估和教学质量评估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领导,委托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组织实施。为体现德育工作多方联动的原则,组建由各职能部门、主管单位、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社区代表和评估专家等多方参与的“职业院校德育工作专项评估专家组”,负责对院校德育工作的日常考察、督查,对学校实地抽查与确定评估等等。与参加教学质量评估的“职业院校教学指导专家组”同步开展工作。

德育工作专项评估和教学质量评估周期一体化。德育专项评估与教学质量评估全面接轨,评估周期完全一致。也就是说,教学质量评估如果五年一轮,德育工作专项评估也是五年一轮。

德育工作专项评估和教学质量评估流程一体化。德育工作专项评估与教学质量评估基本采取统一流程,包括工作目标的制定与评议、常态评估、网上评估、实地评估等环节。各个环节基本在同一时间段进行。比如实地评估环节,可采用教学质量评估专家组和德育工作专项评估专家组在同一时间进驻学校进行实地评估,针对不同的指标,同时听取汇报,开展座谈等调研,最大限度降低评估工作对学校教育教学常态的影响,减少学校迎评工作的负担,充分体现德育工作与全面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工作的融合。

德育工作专项评估和教学质量评估结果一体化。学校德育工作专项评估等级将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考核学校办学质量、出具学校教学质量评估等级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德育工作专项评估中等级为“优秀”的学校,才能获评教学质量评估“优秀”等级;只有在德育工作专项评估中等级为“良好”的学校,才能获评教学质量评估“良好”等级。

(二)以“目标达成”评估体现院校德育工作的纵向发展

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而每所院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如果不考虑学校的实际条件,则很难真正做到通过评估,促使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笔者认为应该在德育工作专项评估指标体系框架下,由院校自主制定德育工作近期目标,可以是三年也可以是五年。院校自订的目标的科学与否由德育工作评估专家组把关,并将专家论证意见反馈院校,完善自订的目标。此后评估周期内,每年根据院校自订的德育工作目标,对照评估指标体系,对学校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

由于不同的行业背景和专业背景,职业院校本身的差异不言而喻,因此职业院校德育工作专项评估并非用指标体系这一把尺来测量所有的院校。通过院校自订德育工作目标实现了就是德育工作目标的多元化。即通过德育工作专项评估,使优秀的学校更加优质,合格学校达到优秀,一般性的学校达到标准。评估目标的分层,可以避免院校盲目地一味追求形式化的卓越,帮助院校找出办学的特色与不足之处,使每所学校根据自身条件,科学切实地发展。强调在德育工作专项评估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将过程和结果统一起来,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问题作出反馈,及时修正,充分发挥过程中的改进功能,将院校德育工作目标达成的实施情况与学校自订的目标进行对照,以达到真正促进院校德育工作水平提升的目的。 

 

 

四、德育工作专项评估的职业教育特色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差异不言而喻,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也各不相同,职业院校德育工作专项评估能否具有实效性关键在于是否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因此要针对职业院校的特点制定德育工作评估的具体内容。笔者认为,在进行德育工作专项评估指标设计的过程中,应在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现状与特点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政策文件精神,对德育评估内容的职业教育特色予以充分考虑,尤其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德育专项评估工作中要鼓励职业院校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主要关注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创新精神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不满足于现状,敢于提出疑问,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思路。第二,创新能力教育,是创新精神的具体体现和实践,培养学生具有进行创新的本领,创新能力包括具有较扎实的文化基础、有一定的知识面、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第三,创新素质教育,就是要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科学素质和人格等教育。

(二)强化职业院校德育工作课程化建设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应在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培养的基础上,突出职业院校学生现代人格的构建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指标体系设计中,我们特别明确,在进行德育课堂教学时,应当在传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教学内容的现实意义。同时为了推进职业院校的德育课改工作,乃至从整体上推进德育课程化工作,指标体系应关注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德育工作的课程理念,将学校德育的各项常规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纳入课程化序列,以此整体推进学校德育工作。

(三)重视实践教育环节的学生德育工作

实训实习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环节,也是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时用于学生实训实习,要有一年的时间用于顶岗实习。要求学校结合实训实习的特点和内容,抓住学生与社会实际、生产实际、岗位实际和一线劳动者密切接触的时机,进行敬业爱岗、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进行职业纪律和安全生产教育,增强学生讲安全、守纪律、重质量、求效率的意识。实训实习阶段,特别是顶岗实习阶段的德育和学生管理容易被忽视,院校要高度重视实训实习阶段,特别是顶岗实习阶段的德育与学生管理工作。为此,指标体系设计时要关注实习实训期间学校德育工作机构、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重视实践教育环节德育渗透等,突出实训实习阶段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考核及评价。

(四)切实推进中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载体。国家已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必修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的教学大纲,组织编写了教材及相应的教学参考书,心理健康作为选修课已纳入了德育课课程体系。因此,指标体系设计时要特别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对院校心理辅导室的配备情况,院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德数量及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资格等进行考量。同时,指标体系中应包含加强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通识教育的内容,并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工作部门人员、班主任职务培训纳入其中。

(五)关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途径的创新

德育工作的时代性体现在德育工作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途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择友、学习和生活方式。网络能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延伸了德育工作的时空概念。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应占领网络这一平台,德育工作评估也应把院校在利用网络进行德育途径创新的实践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院校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德育内容设计成吸引人、教育人、易为学生接受的信息,供学生使用,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教育内容隐含在历史文化知识和现代科技信息之中,使教育对象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利用网络的超信息量特点使德育的内容变得丰富而全面,具有可观性和可选择性,把职业院校德育工作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变为动态,从现实走向超时空。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伦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网络自律意识,遵守网络道德,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培养和提高他们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正确选择信息。

五、德育工作专项评估的方法探索

职业院校德育工作专项评估采用实地常态评估和网上评估相结合的方式。

(一)以实地常态评估为主要形式

传统的实地评估主要是专家进驻学校进行为期一天或几天的实地考察,学校往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方面学校为了迎评疲于奔命,另一方面,专家在短短几天的时间不一定能获取学校客观全面的资料。笔者认为,根据德育工作“润物无声”的特点,要改变以往实地评估形态,对学校进行不定期得常态评估,即德育评估专家组根据学校制订的《学校德育工作目标》等材料,在不影响学校常规教育教学活动的情况下,根据需要,不定期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巡视、督查(包括听课、学生问卷、校长和教师访谈、社区调查、主管部门意见征询和用人单位调查等),时间可以是半天,也可以是校会、或大型活动的几个小时。评估专家将对每次常态评估的基本情况进行详细记录,每学年对院校实地常态评估的情况进行总结。专家对学校常态评估的结果,将成为评估最终结论的最主要参考依据。这样在不增加学校任何负担的同时,也能为评估获取到真实有效的信息。

(二)以定期网上评估为基本手段

会计专业职业评估范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 教学改革

一、 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育现状及办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

高职院校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时间稍早于本科院校,至2005年,全国已有41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 这些高职院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建筑建材类高职院校(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等)、经济贸易类高职院校(广西财经学院、山东经贸职业学院等)、财政税务类高职院校(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内蒙古财税职业学院等)、电子机械类高职院校(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等)、综合类高职院校(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等)。这些高职院校在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由于高职院校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时间比较短,从事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的人员较少,目前尚无比较系统的教学改革经验可供借鉴。

2、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趋同,没有考虑社会对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专业建设方向不明确

根据笔者调查,目前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是把按照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规格和要求来培养具有资产评估理论知识结构和业务实践技能的,能够胜任各类企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会计核算以及资产评估中介机构的业务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笔者认为是不够科学的,没有考虑社会对评估与管理人才的不同需求。笔者认为,资产评估不仅包括机电设备评估、建筑工程评估,还包括企业价值评估、珠宝首饰鉴定、文化艺术品评估、无形资产评估、金融评估、税基评估等,另外房地产估价、旧机动车鉴定评估、土地评估、探矿采矿权评估等也应当属于资产评估的范畴。目前,国务院批准了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珠宝评估专业)、房地产估价师、土地评估师、旧机动车鉴定评估师、注册矿业权评估师等资产评估类职业。为社会培养各种从事资产评估职业的专门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但是,不同的资产评估类职业对资产评估理论知识结构和业务实践技能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如果只是围绕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规格和要求来制定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显然是不能满足社会对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不同需求的。

3、高职院校主要围绕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科目来设置专业课程,没有考虑主办院校的实际情况,课程设置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目前,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的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都是围绕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科目来设置的,这种专业课程设置方法笔者认为是不合理的。现阶段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多数为非综合性的,一般与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相关的专业不够齐全,导致部分课程难以安排。比如,一些经济贸易类和财政税务类高职院校因在建筑工程及机电设备方面没有相应的教学能力和经验,无法开设建筑工程和机电设备方面的课程,而建筑建材类和电子机械类高职院校对于财经方面的课程则往往难以开设。

4、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师缺乏,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合理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主要来源是高校本科及硕士毕业生,但是我国资产评估本科及以上层次专业教育招生不久。2004年,南京财经大学和内蒙古财经学院将资产评估作为本科试点专业向教育部进行申报并且获得了批准,并已在2005年开始招生。此后,山东经济学院、山东工商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等高校也先后招收资产评估专业本科生,培养从事资产评估工作的紧缺专门人才。2004年,厦门大学积极申报并且第一个获得批准设立研究生层次的资产评估专业。厦门大学财政系资产评估专业的硕士、博士点是国内重点大学首个设立的该学科(专业)的博士、硕士点。上海财经大学在财政学硕士点下设立了资产评估方向。到2007年才会有第一届硕士研究生毕业,本科生要到2009年才能毕业,况且本科院校和资产评估事务所也需要大量的资产评估专业本科和硕士毕业生,短期内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不可能通过引进高校本科及硕士毕业生来解决师资问题。如何尽快建设一支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每一所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的共同课题。

5、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不能充分保障实践性教学的顺利开展

加强实践性教学工作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也是培养高素质的高职人才的根本保障。实践性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除了要有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外,还要有能够组织实践性教学的实习实训基地。由于高职院校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时间较晚,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为了保证实践性教学的顺利进行,高职院校必须加快实训基地的建设。

二、对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1、根据社会对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结合主办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合理确定专业建设方向

由于我国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开设较晚,在产权交易、企业改制、司法实践、融资抵押、财产拍卖等活动中,迫切需要大量从事资产评估与管理业务的专门人才。高职院校要想培养能够胜任各种资产评估与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是不现实也是没有必要的。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合理确定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建设的方向,根据所确定的专业建设方向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课程。笔者认为:具有房地产专业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把房地产估价作为专业建设方向;具有土地经济学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把土地估价作为专业建设方向;具有财政学和税收学专业建设的院校可以发展税基评估;具有金融、保险专业建设的院校可以突出金融资产的估价、保险评估;工科院校可以凭借学科优势侧重机器设备评估,如旧机动车鉴定评估的专业内容;拥有珠宝鉴定专业的院校可以开展珠宝鉴定方面的专业建设;拥有艺术、文物和考古等专业优势的院校可以突出古董和艺术品的价值评估;具有地质和矿业专业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把矿业权评估作为专业建设方向。

2、根据专业建设方向,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专业,其专业课程应当包括财务与管理方面的课程和资产评估方面的课程,具体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当考虑专业建设方向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毕业生要到毕业工作后才有资格参加资产评估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这就给资产评估的教育带来了冲击。虽然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参加资产评估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但是这些考试科目却是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结构和业务实践技能所必需的,把这些考试科目设置成专业课程也为学生毕业后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以房地产评估与管理为专业建设方向的高职院校,除了要把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等课程设置为专业课程外,还应该把房地产基本制度与政策、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房地产估价案例与分析等课程设置为专业课程。再比如以旧机动车鉴定评估为专业建设方向的高职院校把旧机动车鉴定评估师考试科目:汽车原理和构造介绍、汽车性能及新技术介绍、汽车状况检查办法、汽车价值综合评定应用、二手车交易方法与技巧、汽车保险和法律知识、汽车评估基本财务知识、现场评估实习课程纳入专业课程设置也是比较合理的。

3、高职院校通过对专业教师的培养、对紧缺人才的引进和兼职教师的聘请来完善师资队伍,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由于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设置比较晚,而且高校资产评估专业本科尤其是硕士毕业生短期内不可能选择到高职院校就业,所以高职院校要想很快解决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师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问题是比较困难的。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在逐步提高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的同时,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构建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上。高职院校应当创造条件鼓励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师通过考试获取与专业建设方向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房地产估价师、注册土地估价师等)并委派专业教师到与专业建设方向相关的评估类事务所参加社会实践,以提高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对于有较高职业素质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具备一定的教师素质的资产评估方面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应当创造条件优先引进。对于现阶段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无法完成的实践性教学任务可以通过聘请相关资产评估事务所的兼职教师来承担。

会计专业职业评估范文4

关键词:专业;评估;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万德年(1966-),男,湖北浠水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评估中心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质量和计算机应用。

基金项目:湖北省职教研究中心研究项目“职业院校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编号:G2013A003),主持人:万德年;湖北省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高职衔接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研究”(编号:2013423),主持人:万德年。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5-0071-04

专业评估是以高职人才培养理论和现代质量管理理论为指导,设计规范化、制度化的评估内容、方法和程序,来促进各高职院校发现和改进专业建设、管理中的问题,规范开展专业建设和管理工作,提高专业建设质量。

一、专业为什么评估

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延续本科院校专业设置的模式,200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中共有专业532个,并允许各职业院校根据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开设目录外专业。但各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未能充分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忽视专业发展规律,缺乏职业规划,导致人才培养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造成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教育资源出现严重浪费。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估对学校的专业发展约束力不强

为了规范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教育部分别在2004年和2008年启动了第一轮、第二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其评估体系把特色专业建设纳入到评估指标中。但对专业建设和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不足:一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侧重点在学校层面,更多关注学校的整体建设和发展,对专业的关注度不够;二是仅评估特色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不系统。对院校间相同专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地位和建设状况无法进行比较评估,对专业内涵建设的推动力不够明显。尤其是高职院校评估是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工作方针,重在规范高职院校办学行为,对专业发展的约束力不强,无法纠正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乱象。

(二)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不紧密

尽管我国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责任,但部分职业院校没有建立符合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特色的专业发展规划,没有根据各地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规划和开设专业,从而导致学校的专业定位不准确,主干专业过杂、类别过多,专业设置地域性不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不匹配,结合不紧密,培养的人才地方特色不明显,没有为本地行业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如湖北省2013年高职高专院校共开设目录内专业289种,只占到《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532种专业的54.4%,而开设目录外专业仅46种,占目录外专业总数637种的7.2%,专业覆盖率较低,与湖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对多领域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1]。

(三)院校间的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

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不同层次,具有不同职业特长的人才;学生也有多样化的学习要求。然而部分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差异性小,专业设置目标不明确,盲目性、随意性强;不顾区域产业发展是否需要,千方百计开办热门专业、投入少的专业,造成部分专业设置重复率高,部分专业在区域范围内开设数量过多,同一地区学校间专业设置重复度高。如2013年湖北省54所高职院校中专业布点数量在27个以上的专业有16种,仅占全省开设专业类别数的4.78%,但其专业布点总数量占全省专业布点总数量的31.23%,学校之间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1]。

(四)学校的专业结构调整机制不健全

目前,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采用的是备案制度,部分职业院校开设专业前不经过深入的市场调研,盲目追求热门专业,缺乏长远眼光,只注重眼前利益,选择专业成本低、招生容易的专业进行开设,造成专业设置差异性小,专业雷同程度大。而在我国,职业教育没有形成专业办学规模和布局结构的科学调控制度,没有建立职业教育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2]。一些学校专业设置只增不减,或增多减少,并没有紧跟市场人才动态需求,对一些社会需求小、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不高、就业率低、缺乏竞争力的专业进行改造,甚至停办,学校的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不及时,造成了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浪费。

(五)专业建设和发展不平衡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经费保障制度还没有得到完全落实,部分高职院校特别是地方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学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学生学费。受此影响,很多高职院校实质上是以招生为导向的,热门专业招生学生多,给予的建设经费就多,建设和发展的机会也多;而冷门专业招生学生少,专业获得的建设经费也少,发展机会少。导致高职院校内部专业发展极度不平衡,学生主要聚集在较少的一部分专业中,甚至是少数几个专业中,而学校大部分专业呈现“吃不饱”的状态,专业的“畸型”发展既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也影响了学校形成合理的专业布局和良好的专业结构,不利于学校办学特色形成。

(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没有保障

职业教育在近十几年间得到了快速发展,一些学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或者没有得到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监控和监督机制,主要靠学校的自律行为和自我约束是很难保障较高的教学质量。尽管教育部开展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并且面向社会每年公布学校年度人才培养质量报告,但还没有形成健全的质量评价机制和第三方参与的培养质量监测体系,专业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二、专业评估评什么

教育作为一种服务,服务的对象是学生。专业评估的核心应该是人才培养质量,以学生进入职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准备为重点来构建评估内容体系[3]。

(一)评专业设置的社会适应性

我国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社会责任,因此,职业院校的专业必须是围绕当地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现状来设置的,否则,专业就没有生存发展的基础。学校的主干专业设置应与当地的支柱产业、传统专业、优势产业实现对接,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样,毕业生才有良好的“出口”。

同时,学校还应建立定期对当地的产业发展现状、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研和毕业生回访制度,根据地方的产业结构调整,及时优化学校的专业结构和布局,形成跟踪产业发展、适时调整专业结构的专业建设动态优化机制,职业院校的专业才能具有长久的发展活力。

因此,评估专业设置一是评专业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度,二是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三是评专业建设的运行机制和发展目标。

(二)评专业团队的结构与能力

一是评专业带头人的师德,学识与技能水平,教学能力,学术成果,社会影响度。“一个队伍的能力强不强,关键看头羊”,专业带头人既可以来自于校内,也可以由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能手、能工巧匠来担任,还可以建立“双带头人”制度,由来自校内、校外的双带头人协同带领专业团队开展专业建设,引领专业发展。二是评专业教学团队结构和能力,包括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专业的师生比,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比,教学团队的专兼比例;以及团队成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教学能力,学术成果等[4]。

(三)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一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和设计;重视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二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体现了技术领域的变化,且与职业资格标准实现了有机融合。能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序化学习任务,设计学习情境。三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做相结合,教学手段先进,考核方式灵活多样,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教学实效。四评教学资源建设。专业教学选用先进、适用的近三年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能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专业教学资源建设满足教学需要。五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比例恰当,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实践教学运行保障有力。六评教学改革。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成效明显。

(四)评教学保障条件

一评校内实训条件。校内实训基地由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建设,能够满足专业课程教学和生产实训的需要,设备、设施利用率高。二评校外实习环境。校内实训基地布局合理,功能明确,能够满足学生开展专业实习、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三评专业图书资料。专业图书和报刊资料能满足专业学生的学习和研修需要。四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了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形成了多元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专业教学活动的运行和实施有保障。

(五)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服务

一评学习成效。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强,实训、实习产品有实用价值,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高,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职业技能竞赛,获奖率高。二评就业质量,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岗位稳定率、能力满足度高,用人单位评价好。三评专业声誉。专业的社会声誉好,同行认可度高,新生报到率高。四评社会服务。专业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组织技术咨询,开展技术服务活动频繁,效果好,得到社会的好评。

三、专业谁来评估

(一)学校内部评估

学校内部评估能了解学校当前各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现状,诊断专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索专业建设的机制和措施,分析专业发展的前景,旨在通过自我批判、自我完善的基础上,建立专业发展规划,优化专业的布局和结构,科学调配教育资源,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

学校内部评估一是以3-5年为一个周期开展的专业评估,从专业设置、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教学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组织一次全面性的评估,通过评估在学校内部建立起专业动态优化机制,推动专业建设,促进专业发展。二是每年组织一次专业剖析活动,每年通过对毕业生开展回访,对用人单位进行调研,来剖析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修正专业发展中的过失和失误,从而,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第三方调查评估

借助第三方开展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来评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更具客观性和公正性。毕业生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工作岗位稳定率、就业后的月收入、职业能力的满足度等就业现状指标既是对毕业生能力的一种表象,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学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效。

对一个学校而言,毕业生就业现状能反映学校内部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好坏优劣;对一个省份来说,专业就业质量的横向比较,能客观反映不同学校同种专业或同类专业的建设现状、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发展趋势和学校的建设管理水平。

(三)教育主管部门评估

教育主管部门评估旨在通过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引导各高职院校开展专业建设,规范专业办学行为,促进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因具有很强的行业特点和社会适应性,教育主管部门评估应在一个区域范围内或在一个省份内组织实施,才更具有针对性。

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专业评估一要根据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制订合理的专业评估指标和评审标准体系,制定相应的评估工作程序。二要逐层推进,分阶段逐步实施专业评估工作。区域内的主导产业、重点产业对应的专业,职业院校普遍开设的主干专业优先开展评估,再逐步扩展到其它一般专业。通过评估,在省级层面实现专业的宏观调控,建立和健全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优化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和布局。

四、专业怎么评估

(一)构建学校、政府、社会多方参与的评估机制

职业教育的专业评估一方面要通过评估推进专业建设,促进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对不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评估不合格的专业要予以调整和取消。而单靠学校本身的自律行为,是难以真正实现专业结构调整的;仅由政府组织开展专业评估工作,一是难以实现专业多样化的发展要求,易造成专业的僵化,影响专业特色的形成和失去持续发展的活力。二是会形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被评院校被动应付的局面,甚至出现对专业评估弄虚作假的现象;而仅由社会开展的专业评估是很难?得公众认可的。

因此,无论是政府主导型、学校主导型还是社会主导型的专业评估,必须三者共同参与,缺一不可。以政府为主导,开展多方参与的专业评估体系研究,组织实施专业评估工作;以第三方调查机构、行业企业为主流,开展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调查和评价,有利于开展专业认证和专业竞争力排名工作[5],能保证评估工作的客观公正;以学校为主体,积极参与,主动配合,认真整改,能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推动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构建学校、政府、社会多方广泛参与的专业评估机制,有利于职业教育专业评估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网络评估和现场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方式

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和管理平台作为专业评估的重要信息源,在此基础上,根据职业教育专业评估指标,设计专业评估信息采集表。信息采集表对专业评估的各项指标进行定量或定性地描述,对一些定量性指标采集连续3年的数据供对比,观察其发展趋势。信息采集表采集完成后,上网公示,供社会监督[4]。

评估专家借助网络对评估专业所在学校的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和管理平台、专业评估信息采集表、专业自评报告进行分析,必要时,可借助第三方调查机构开展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对专业进行网上评估,提出初步分析意见,并确定现场考察和评估重点。

评估专家进入被评估学校,通过专业剖析、观摩专业核心课程说课、测评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实地考察专业实践教学条件、查阅专业建设的原始资料等手段,对专业进行评估。并反馈专业建设中的问题、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确定专业评估结论[6]。

参考文献:

[1]万德年,胡亚学,宋武.湖北省高职院校专业现状分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40-45.

[2]万德年.湖北省高职院校目录外专业现状分析及开设对策[J].职教论坛,2014(15):21-23.

[3]卢洁莹.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为目标 完善高职院校专业评估制度[J].职教论坛,2010(17):47-50.

[4]万德年.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设计[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25-27.

会计专业职业评估范文5

关键词:教学档案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 高职

教育部为了促进我国高等院校的持续、健康发展,从2004年开始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对高职高专院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计划。因此很多高职院校为了加强人才培养,就实行宏观管理政策,因此,加强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也成为高校监督和考核的主要形式之一[1]。

1 高职院校教学档案在评估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1 教学档案不规范,档案混乱、不齐全

由于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起步晚、制度不健全,缺乏专业档案人员,在档案评估准备阶段前期,我们不难看出:教学档案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而且一般只重视红头文件的收集与整理,而不重视教学管理等材料的收集。

1.2 统计数据出处甚多,口径不一致现象严重

高职院校人才水平评估中各类数据的整理,就是对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办学效果等各项指数进行分析等[2]。我们在准备的过程中,一般数据多分为学生人数、师资比例、科研获奖统计、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及等级、教学经费、实践课时比例等,统计数出处甚多,相互不一。

2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与教学档案

在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计划表明,制定了针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该体系主要包含领导作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专业建设与特色、教学管理、社会评价等7个主要评估指标,22个关键评估要素,设置了55项重点考察内容,这些体系涉及到高职院校的很多部门,涵盖了高职院校工作的很多方面。教学档案一般都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直接形成的,是学校教学活动的直接反应,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是反映教学过程的系统而完整的“客观证据”[3]。

3 基于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教学档案内容、范围与分类

3.1 教学档案内容

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专业建设与特色、教学管理这些主要评估指标的考察内容均涉及教学。评估专家除通过现场听课、座谈会、专题研讨、汇报会等现场考察外,大部分时间主要是依据评估指标体系查阅学校提供的各项支撑材料,特别是对教学档案的审阅。教学档案是评估专家对人才培养质量实际评价的依据,为提高评估工作的效能,使学校取得积极的评估结论。

3.2 教学档案的范围

根据指标体系,教学档案的范围如下:

①师资队伍:主要包括在校内专职授课的教师的基本情况和授课教师的情况;还有就是在学校兼职的教师的基本情况、授课情况和其他的一些情况;最后就是校外兼职教师的基本情况和授课情况等。②课程建设:包括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讲教师、教学资料。③实践教学:包括顶岗实习记录、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条件、双证书获取。④专业建设:包括专业设置、专业剖析材料、特色专业建设规划。⑤教学管理:包括教学制度与运行管理、专职教学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专职学生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专职督导人员的基本情况、评教情况。

3.3 教学档案的分类

根据教学档案的内容,将教学档案分为:①教师业务档案。指校内专任、校内兼课、校外兼职和校外兼课四类教师的业务档案,档案内容包括教师的基本情况、技术职务、职业资格等级、双师素质情况,学年授课情况(课程、工作量等),培训进修、挂职锻炼、社会兼职、获奖项目、获技术专利、主持教学改革课题、主持横向技术开发课题、公开和著作等。②专业与课程建设档案。包括专业设置、专业建设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教学实施资料,课程资源等。③实践教学档案。包含顶岗实习材料、校内实验实训室材料、校外实习基地材料等。④教学管理档案。教学管理人员业务档案、教学管理制度汇编、评教统计等。

4 完善教学档案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教学档案直接影响到学校评估的结果,充实和完善教学档案是学校顺利通过评估的必要条件,是学校评估的基础和依据。只有加强教学档案的建设,不断提升档案管理水平,才能保证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

4.1 强化意识,建立教学档案管理制度

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对档案材料的收集范围及立卷、查阅、利用等方面都作出统一、具体的规定。建立教学档案信息反馈制度,广泛收集校内其他部门的意见或建议,积极创新管理模式,提高教学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4.2 提高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进一步提高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积极优化组合有效的档案人力资源,使之与现代化、立体化、规范化的档案管理相匹配。

4.3 丰富教学档案建设内涵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也进入改革时期,学校建设不断深化,档案管理范围也不断扩大。高职院校也将教学改革中的典型材料纳入教学档案管理的范围内,以此来丰富教学档案。

4.4 创新教学档案管理手段,实行信息化管理

随着信息时代日益发展,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高职院校利用计算机网络来提高对档案信息的采集、著录、检索、传输、服务的工作力度,因此电子档案也逐渐成为教学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学校的档案管理也进入信息化时代。

5 结语

我们对教学档案进行分类整理,就需要完善评估材料,适当地对教育评估指标体系进行材料补充,这样才能在教学档案的评估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为了保证提高高职院校各方面工作的顺利发展,就需要让教学档案工作步入正轨。

参考文献:

[1]杨丽珍.高职院校水平评估与学生素质档案的建设[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8,12(1):54-56.

会计专业职业评估范文6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评估;价值反思

作者简介:沈军(1968-),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重庆市教育评估院书记、副院长;全(1966-),男,四川南充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4-0005-04

职业教育评价是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主体对职业院校进行有效评价以及学校专业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作为对高职专业建设监控的必要手段,职业教育评价分为内部质量评价和外部质量评价两部分。其中,内部评价是指职业院校自身内部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与评价制度;外部评价则是指职业教育关联方参与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与监控。而高职专业评估是高等职业教育外部评价的核心机制,是针对高职院校的某一特定专业,就其专业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进而评价该专业是否具备举办某一等级及以下等级的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是否满足相应等级的高职教育标准的质量要求[1],是解决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当前社会需求的适应性矛盾这一社会性难题的有力解决措施,同时也是建立我国职业教育质量认证制度的又一创新举措。

一、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评估的现存问题解析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学校数量增多,在校生人数也不断攀升,出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浪潮。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教育发展中的一环,其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此,国家及各省高职院校都对人才培养的评估工作极其重视,评估的实践在很大程度上使得高职院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也不断上升。但在具体的院校发展中,其专业的设置与当前及未来的社会发展出现了不协调的局面,如“政府主导型”高职院校评估带来的“行政化”倾向;高职教育评估价值取向的异化和偏差;评估模式的固化单一;高职院校“内生评估动力”缺失,导致各种功利化行为和评估“失范”行为等,这些都对高职教育专业评估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来讲,当前高职院校在专业评估方面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一)“行政化”式政府主导评估倾向严重

尽管高职院校评估专家杨应裕教授在对2008年修订后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评估方案》解读时指出:“主要的评估主体应该是校内有三个,校外有三个。校内有学生、教师和学校(领导);校外有用人单位、家长和社会。专家组也算是评估主体之一,但不是主要的评估主体。”[2]可是在实际的评估中,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估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由政府所主导的评估主体中少有专家的身影,而学生、教师、家长及社会等对于评估意见的诉诸渠道更是极为有限。诚然,高等职业教育的评估是集多元评估主体为一体、多元利益诉求共同作用下的“以评促管”、“以评促改”和“以评促建”的过程,而单一“行政化”评估主导下的高职评估很难符合高职专业建设的合需要性、合目的性和合发展性需要,也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对于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二)“程式化”式评估运作模式固化与僵化

由现有的教育部、各省市的评估实践可以看出,多数专业评估按照“学校自评――提交材料――确定专家组成员――现场考察――确定结论”这一程序化模式进行。而在这种技术理性占评估理性的主导取向下,高职院校的专业评估也在固势思维导向下走上了程式化的评估技术路线。而这一程式化评估模式导向下的高职专业评估也外在性地表征为:为应付外在合标准性的专业评估,部分高职院校常常处于“资料准备”甚至“制造资料”的专业发展与专业“备评”的发展迷途中,而待到材料按照评估标准准备完备后,这些高职院校便进入对专家的“候陪”状态,继而进行对专家的全程接待和实地考察陪护,从而外在性地表征为对专家评估的过程性应对。由此,这种固步自封式的僵化评估模式所导出的评估结果只会不尽如人意并造成整个社会资源的浪费,而并不能有效适应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内涵与多元发展的需要。

(三)“断续化”式评估体系百病丛生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发展水平情况主要通过专业评估的方式衡量,而科学有效的专业评估体系作为国家对高职院校进行质量监控和管理的重要手段,为评估主体指导和监督职业院校提高教育质量、改进教育服务提供了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因此,简明、具体、可衡量的专业评估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成为高职院校专业评估进行的前提性基础。从目前的专业评估体系来看,在高职院校专业评估中,评估主体相对单一,缺乏社会、家长及学生的参与;评估对象局限于部分实用专业,缺少对未来专业发展的预期;评估方法定性较多,定量评估不够,评估标准不一且科学性不足;评估过程形式化比较严重,注重院校整体的评估,缺乏对院校专业的评估;评估结果的社会认可度不高。这些现象都反映出高职院校评估体系的不完善,需要建构能充分体现专业发展、社会需要、人才成长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现代职业教育评价体系。

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评估特点的“四化”表征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评估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系统,职业院校为了实现与专业设置标准之间的对接,必然会通过变革并施行各种专业治理措施实现与专业标准之间的对接,因而从其本身的价值功能来看,专业评估对推进职业院校专业动态式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总体看来,高职教育专业评估内在地表征为标准化、社会化、效益化、系统化等“四化”特征。

(一)评估体系的标准化

高职教育专业评估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须围绕不同地区、不同情况建立一个具有共性特征的统一评价标准,并使之落到实处,由此体现评估本身的标准化特征。专业评估的标准化主要体现在:评估主体的多重性,不仅涉及政府部门、高职院校和专家教授,而且要兼顾社会、家长、学生对专业的诉求;参考指标的定量评价,对某一专业的评估,要制定精确化的评估标准,并按照一定的等级进行评定;评估程序的标准化,在进行专业评估时,要按照规定的程序,使评估有章可循;评估结果公开、公正,减少人为的干预,使评估结果反映真实情况,以加强学校对专业建设的改进工作,增强公众对评估结果的认可度,强化社会大众对高职院校的监督。

(二)评估导向的社会化

实现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是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最终趋向,因而推进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评估也外在地表征为一种社会化的评估导向。高职院校专业评估社会化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决定了在评估中须加强社会大众的参与,并助推专业发展与当前经济发展相适应。评估的社会化导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专业评估在评估的内容指标上要增加行业、企业、社会群众、毕业生等的意见,细化评估指标,评估内容囊括各方意见,真正做到评估决策广泛集中民智,评估过程集聚民力,评估结果深得民心。第二,在对职业院校的专业进行评估时,考虑专业发展与当前经济发展状况的相适应性至关重要,社会化的专业评估即要求职业院校专业的设置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状况,符合岗位设置对人员能力的要求,符合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对人才的需求。

(三)评估价值的效益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市场不断细化和专业化,企业的效益化趋势也日益明显,这自然引发在校企合作等活动中对职业院校专业发展是否具有效益化作一严格的考核,由此使得专业评估被赋予了价值效益化的外在表征。而这种评估价值效益化的外在特质,决定了职业院校的专业也需要随产业发展的动态性和企业要求的效益化进行调整并由此成为了决定高职院校是否能实现科学内涵发展,并提升学生就业质量的关键要素。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理念下施行的高职院校专业评估,应更关注所设置专业给予社会和企业的效益。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建立健全市场调节机制、不同级政府的分工调节机制、非政府性的调节机制以及职业院校内部调节机制,通过学校内部或聘请第三方等多种方式,定期开展专业评估,及时正确掌握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需求的状况,为及时调整专业提供依据[3]。

(四)评估范畴的系统化

高职院校专业评估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涉及到评估目的、评估内容、评估程序、评估主体、评估结果等方面,尤其在评估方法上需要进行深入思考。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是当前普遍采用的三种典型的评价方法,此三种评价各有特点,根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诊断性评价是当前最为适当的一种评价方式,并将发展成为职业教育评价的主流[4]。在优化专业评估方法的基础上,需要对评估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建设和监督,建立一个从评估主体到评估结果的系统化评价体系,并对整个评估过程和结果进行由高校内部与校外政府、企业、社会专家等部门人员组成的内外结合的有效评估。

三、职业教育专业评估体系建设的应然趋向

(一)专业评估与产业效益对接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和就业环境的改变,企业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要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不对称矛盾越来越明显,为此,国家出台了关于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应该顺应此发展趋势,对所设专业进行专业评估以对接产业效益的需求。在对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评估时,应该在评估目的方面进行细致深入的思考和构想其实际的可行性,将评估目标定位在专业型人才的培养上,在具体的评估过程中,考察目标的达成度以及社会企业的满意度,促使专业评估真正与产业效益相结合,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可用之才,以促进行业和高职院校的共同发展。

(二)专业评估与督导监测有效结合

专业质量的保障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基础。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成果需要专业机构的督导和认证方能得到肯定,专业评估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引导专业的发展趋势的作用。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专业质量保障模式可以看出,外部行业协会介入的专业认证和同行学术评价的专业保障相结合模式对高等教育专业质量保障起了重大作用[5]。我国的专业评估体制存在的问题众多,需要系统内外多个机构如上级部门、兄弟学校、专家团队等的共同督导和监测才有可能得到及时纠正和解决,同时还可以借鉴英国、德国等国的经验及我国相关专业认证实践成功的范例,建立专业认证与同行学术评价相结合双轨并存的专业评估制度,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评估与各个机构的评价督导有效结合,从而构建一个富有实效性的专业评估体系。

(三)专业评估方式的多样化组合

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评估大多采用评估团队的听、查、看、访等方式进行,在评估方法上较为单一。鉴于此,在专业评估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过程中,既重视结果的评价,又重视评价过程的反馈,做到三者有机结合。二是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在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进行评估时,不能仅仅考虑指标的达成度,还需要考虑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实际困难,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给予被评估对象一定的整改时间,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评估为校、评估为民,达到评估的实际效果。三是共性与个性相结合。高职院校要外树形象,内抓管理,加强软、硬件建设,注重内涵式发展,致力提升办学质量,以实力求生存,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当地实际和自身特点,办出学校特色,建设好品牌特色专业[6]。如长沙市教育局建立推动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的机制,出台了许多质量监控保障政策和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高职院校专业评估需要多种方式相结合,才能全方位地进行专业评估并将评估落到实处。

四、高职教育专业评估体系构建的路径探寻

高职院校专业评估体系的构建是学校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完善专业评估体系对于涉及高职评估的利益相关方都具有积极意义。鉴于此,在借鉴以往有关专业评估体系构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专业评估体系构建的“四位一体”,从而为高职院校专业评估体系的发展和健全提供参考。

(一)以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为核心

在高职院校专业评估中,有关评估的指标体系和量化权重是最为核心的部分,是评估主体对评估对象进行评估的主要依据。构建一个有效且实用的指标体系的重要性显而易见。部分研究广泛征求相关专业人士的意见,设计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其中涉及到4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及若干个主要观测点,划分专业评估标准,并运用AHP法确定出评估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最后分析了这些指标的权重,得出对专业评估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专业定位”,其次是“专业办学条件”。[7]因而,在高职院校专业评估中,需要以构建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为核心。

(二)完善专业评估的监督和预警机制

合理、高效的高职院校专业评估需要完善的监督和预警机制,以保证评估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建立完善的专业评级监督和预警机制,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建立以政府为主导,行业、企业参与的专业设置预警专门机构;提升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信息化水平,增强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健全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督导评估,提升专业培养质量[8]。除此之外,还需要拓宽监督预警的渠道,通过网络问答、信件电话服务等多种方式积极听取专家、同行、社会人士、学生等的意见,促使专业评估主体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工作,将评估目的真正落到实处。

(三)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和制度,保障评估顺利进行

建立健全专业评估的相关法律和制度,是保障高职院校专业评估顺利进行的制度保证。我国关于专业评估在运行中的偏差和操作的失误等问题并没有具体的法律和制度说明或制约。正因为如此,在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评估中,一旦就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更正或惩处时,就变得无法可依,也没有相关制度可以进行一定的约束。无论是评估的专家团队等评估主体,还是同行人士、普通公民等监督主体,或是高职院校自身等都对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不够清晰,对评估的程序也不够明确。因此,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和制度,并将评估程序公之于众,将各自的责任与义务划分清晰,有利于保证评估主体和客体的有序参与,保障专业评估的顺利进行。

(四)特色评估,助推院校品牌专业建设

鉴于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等具体情况,在对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评估时,应该突出各地的教育特色和专业特色进行特色评估,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各地学校的品牌专业建设。品牌专业是职业教育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品牌专业的形成标志主要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场所、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影响等方面来体现[9]。因而在高职教育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应该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改革、专业教师团队、专业教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着手,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打造地方特色品牌专业,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更突显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评估的重要性。在专业评估体系构建中坚持“四位一体”,重视内外相结合的评价与监督方法,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评估方式,以评估促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翠香,庞学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估:现状,问题及改进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9):58-59.

[2]杨应秘.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新方案解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8(4):5.

[3]邓志良.职业教育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93-194.

[4]徐寅伟.从评估走向诊断的职业教育评价[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5(3):17.

[5]邢菊红.专业评估体制:专业认证和同行评价双轨运行[J].集美大学学报,2014(10):49.

[6]李耘.试论职业教育特色专业特色学校的建设和评估[J].学科建设,2013(9):187.

[7]张丽萍,化存才,范国蓉.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估指标的权重[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335.

会计专业职业评估范文7

关键词: 高职高专 英语教师 评估体系

一、高职高专英语教师评估的特点

高职高专教育与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出现的两个高等教育类型。知识讲授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为原则,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高专院校与本科教育在培养定位、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学科专业面向、教学模式,以及对教师的要求上不同,因此在教师评估体系上应有别于普通本科大学。

高职高专英语教师有其专业特殊性,不应该和其他专业采取同一的评估标准。在教学上,高职高专英语教师所教授的课程既有专业课程又有公共基础学科,课时量大,教学任务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较重,因此教学应是英语教师的评估重点。从科研方面来看,英语教师的教学任务重,花在科研上的时间相对较少,科研成果收益较小,同时人数多,专业刊物少,职称不好评,科研项目申请难。从课程性质上来说,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往往是教师花费很长的时间,却见效不快,对英语教师的要求和期望较高,时间和空间却显得相对不足,这样就给对外语教师的评估增加了难度。

由于高职高专英语教师评估存在着复杂性、特殊性和困难性,现有的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日益明显。如何通过调查研究,科学地构建合理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师评估体系,克服目前存在的弊端,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自我发展,实现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的顺利实现是当下重要的课题。

二、构建高效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师评估体系的意义

(一)弥补英语教学工作中的不足,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建立了合理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师的评估体系,有助于对英语教师进行经常性的评估。在评估的过程中会收集教师大量的教学、科研成果、学术交流等信息资料,对英语教师的状况做出系统详细的分析,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诊断,从而促进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促进高职高专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构建合理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师的评估体系可以帮助英语教师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评估的结果有利于教师反思自己,对教学活动、教学效果进行正确的审视,发现问题后,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过程可以使教师在不断自我批判、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获得持续的专业发展。

(三)有利于高职高专英语教师的科学化管理。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估体系,具有导向、改进、激励、管理的功能,可以帮助学校准确地了解教师的工作情况和业绩,掌握英语教师队伍的基本状况,有效地利用教师资源,为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客观标准,实现高职高专的科学管理。

三、高职高专英语教师评估体系框架设计

在设计高职高专英语教师评估体系的过程中,要从全局出发,从多重方面考虑:1.学校的长远发展与当前需要;2.文理学科的差异,尤其是高职高专英语的特殊性;3.高职高专教师的德与能、教学与科研;4.定性与定量分析等。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职高专教师进行评估。

(一)职业道德。高校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增强办学实力,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内容、教育思想、教育行为、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都体现着师德的要求。教师队伍的道德状况,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的道德风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中最根本的建设。教师的理想信念、敬业态度、为人处世和道德情操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或者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当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教师对学生要言教,更要注重身教,言行必须高度自律,努力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教书育人,因此,把师德纳入高职高专评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对教师的行为进行正确规范和引导。

(二)专业素质能力。2001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强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基本要求》对高职英语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即由原来的应试教育向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能力转变,这要求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也相应提高。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师应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包括听、说、读、写、译技能,以及娴熟的语言运用能力);宽广的知识面,包括英语专业知识和实用英语知识(外贸、旅游、文秘、金融等);还要具有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思维能力(包括反思能力、批判性意识)、合作能力等。

(三)教学能力。教学能力主要从量和质两个方面评价。量的评估主要通过统计教学总课时数、教学获奖、辅导学生获奖等数据,质的评估主要是学生评价、评估专家组评价、上级评价等方式。

(四)科研能力。教学与科研两者都要兼顾。科研为教学增添新的内容,教学是对科研的检测和总结。科研能力的评估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论文、专著、翻译、教材级别(刊物级别、出版社级别、教材等级)、数量、排名情况;承担科研课题(部级、部级、省级)数量及排名情况;科研获奖情况。

(五)社会服务工作。在许多的高职院校的评估制度中,鲜有对教师的社会服务的评估。社会服务工作是高职高专教师将英语知识、技能运用于社会中的一种表现,它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英语教学的整体发展。它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学科建设发展(学科规划、学科点申报等);学术交流(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国内访问学者等);学科带头人、精品课程团队、特色专业的建设、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参与等学术服务表现等;担任国内外政府机关、学术机构或学术团体的重要职务;担任各种比赛的评委;担任国家考试阅卷委员等。

采用综合性评估、教师评估、上级评估、学生评估等方式,评估结果分为优、良、中、合格和不合格五个等次,评估资料归档,作为教师评先、评优、职称评定的主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张蔚磊.大学英语教师绩效评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2]张猛.高职院校员工绩效考核研究[D].南昌大学,2011.

[3]蔡永红.对教师绩效评估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3).

会计专业职业评估范文8

关键字: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审计职业能力 审计风险 风险评估

随着经济发展,企业组织结构及经营活动日益复杂,行业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大。为有效应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出台新审计风险准则,新准则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审计学作为高职高专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审计理论和审计方法,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高素质的现代应用型审计人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职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高职高专的审计学教学工作也面临新的难题,如何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职业能力?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研究。

一、新审计风险准则下的审计风险模型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下,新审计风险准则修定了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AR)=重大错报风险(ROSM)×检查风险(DR),新的模型中引入“重大错报风险”概念,考虑了被审单位可能产生重大错报风险的各种风险因素。审计重心为风险评估,运用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审计思路。

新准则要求审计人员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贯彻于审计全过程,审计人员应正确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所依存的外部环境、制定的发展战略和风险控制制度,合理运用职业判断,以充分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分为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针对评估出的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拟采取的总体应对措施,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被审计单位与其所处的广泛的经济环境相联系,在审计活动的各个环节都保持职业怀疑态度,随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并汇总风险。根据评估的风险设计适合的审计方案。对风险的合理评估是影响审计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培养学生如何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合理评估风险是审计教学的难点之一。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职业能力的拓宽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合理、有效地评估客户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是决定审计工作成败的关键。被审计单位作为被审计对象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主体,是处于经济蛛网的一个点,只有将其置于宏观经济背景之下,分析被审计单位生存能力和经营风险,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此外,现代企业管理主要是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的着眼点是分析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以及找出化解风险的对策。财务报表风险实际上是企业战略风险以及相关经营环节风险的副产品,要充分把握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必须首先了解企业所依存的环境,基于环境制定的发展战略,经营风险等,从而考虑对财务报表各项认定的影响,以便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因此,审计人员除了需要会计、审计和企业营运方面的知识,审计人员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分析经济、法律等外部环境导致错报风险的能力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实施由外至内的风险评估方法,从被审计对象所在行业状况、法律与监管环境,以及客户的经营战略分析着手,其中审计人员特别要关注行业的专属问题,例如化工行业的环境污染、赔偿和法律监管等方面所面临的风险。分析企业经营风险,基于经营风险推导审计风险。不同的审计风险源于不同的经营风险,而不同的经营风险取决于被审计对象不同的行业、监管、市场、战略等众多因素。审计师只有恰当地分析并掌握了这些环境因素,才可能合理关注每个被审计对象不同的风险状况。

(二)基于价值管理的风险识别能力

现代普遍认可企业的财务目标就是股东价值最大化。在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过程中存在不利于目标实现的经营风险,经营风险存在于企业战略、管理和自主创新等因素中,多数经营风险最终都会产生财务后果,可能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以及列报认定层次或财务报表层次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导致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不能局限在会计的范畴,应从价值管理的角度,基于价值影响因素进行风险评估 。

(三)有效沟通能力

审计人员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其中最重要程序之一是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内部其他相关人员。审计人员作为信息不对称的第三者要通过有效良好的沟通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评估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审计人员的有效沟通能力对风险导向审计起着关键作用。

(四)行业分析能力

了解被审单位主要产品、行业发展状况行业状况,将被审计单位的关键业绩指标(销售毛利率、市场占有率等)与同行业中规模相近的企业进行比较,所在行业的市场供求与竞争,生产经营的季节性和周期性,能源供应与成本,行业的关键指标和统计数据等。通过对其业务风险的分析,进行风险评估。

三、提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职业能力的教学措施

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全程关注,能够跳出会计数据而审计。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审计、会计专业水平,还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行业分析、企业战略风险等审计职业能力。传统审计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具备较高的风险评估能力,如何改进审计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职业能力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强化审计风险教学理念

审计学教师在审计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全面树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强化风险意识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审计过程中形成审计风险理念,认识风险评估在审计工作中的关键作用,从而提高审计职业能力。使学生充分理解审计风险模型,意识到风险评估在现代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审计工作中应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理性面对并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从而实施总体应对策略和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在审计过程中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审计工作主线,以避免审计工作的盲目性,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p#分页标题#e#

(二)增加审计学的前导课程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了解被审单位及其环境,从被审单位所在行业、市场等外部因素和被审单位的经营战略、经营风险分析等内部因素推导错报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具备产业组织、管理战略等知识才能在更广的视野和更高的层面分析审计客户。审计人员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应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考虑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舞弊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人,对人和行为的理解有助于舞弊风险评估。因此,高职高专在审计学的前导课程有必要增加产业组织、管理战略、组织行为和心理学等课程。

(三)审计教师队伍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提高

教师是审计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重要保证。审计相关知识更新快,教师应及时更新业务理论知识和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教师还应到会计师事务所挂职锻炼,丰富实战经验。授课过程列举实例和自身体验,增加课程生动性,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课后能查阅企业管理、经济形势等方面的资料,提高风险评估能力。此外还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审计专家为特聘教师,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等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四)改进审计案例,提高教学效果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强调审计人员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如何通过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风险产生职业怀疑。枯燥的讲解学生没有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这就要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具体生动的案例能让学生有学习热情,帮助学生透彻理解理论、能将理论和实务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风险导向职业能力。目前审计计案例主要涉及会计处理、错帐等,对企业所处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和舞弊方面的案例较少。无法满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因此,要结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职业能力需要改进审计案例。

此外,不同的学习阶段运用不同类型的案例。首先给出引导式案例,引导式案例设计通俗易懂,使学生有初步的风险意识和了解被审计单位及环境对审计工作所起的关键作用。在具体分析各事项可能产生的重大错报风险中,主要使用分析、讨论式案例。例如,在学习了解管理层和员工业绩考核与激励性报酬政策评估风险时,列出某公司在2009年度实现销售收入增长10%的基础上,公司董事会确定的2010年销售收入增长目标为20%。公司管理层实行年薪制,总体薪酬水平根据上述目标的完成情况上下浮动。W公司所处行业2010年的平均销售增长率是12%。通过课堂讨论得出结论:可能存在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公司管理层为了达到治理层确定的高于行业平均增长率8%的销售增长率,且管理层的薪酬与销售增长目标挂钩,所以有可能会虚增收入。最后运用综合性案例,对行业背景、企业管理分析,网上资料查询问卷调查评估可能产生的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分析审计风险。

(五)适应现代风险导向的审计情景模拟实训和实践教学

加强审计模拟实训,模拟实训中突出现代审计风险导向的作用,培养学生作为审计人员所具有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评估能力。实训中,对学生分组,模拟审计人员实践过程。小组成员运用询问、分析程序和观察等方法。通过了解的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评估会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然后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项目组内讨论,给出审计意见。模拟实训中的向客户的询问、访谈还可锻炼学生的有效沟通能力。

与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联系,安排学生审计实习,将学生置于一个边学习、边实践的动态过程中,使学生真正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其灵魂,且能灵活运用于实践。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各行业、经济管理等情况,让学生在真实的经济环境中磨练并通过实践来分析和发现问题,使审计职业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实践期间教师要全程关注、适时给予指导。

(六)考核方式多样化、嵌入研究性教学等

为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审计职业能力,审计课程考核方式相应要多样化。例如,开卷、课程论文、案例分析、实践报告等形式,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其中考试题目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演绎、推理等解决问题能力而不是对审计知识的记忆。

结合最新的科研和实务发展动态,将审计理论发展的前沿知识,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讲授出来,例如,在最后一次课堂上以专题的形式嵌入一个研究性的主题。这样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不断地深入了解审计风险,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探寻更佳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具体手段。

参考文献:

1. 吕春峰. 创新审计教学提高学生素质[J].职业技术教育,2007,(4):26-28.

2. 何秀英. 创新审计实践教学之我见[J].会计之友,2007,(5):32-36.

3. 孙永亮. 高职审计教材及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8):6-9.

4. 马利锋. 关于审计案例教学的思考[J].财会研究,2007,(4):11-13.

会计专业职业评估范文9

高职护理职业健康评估课课程建设在护理程序中,《健康评估》是首要的环节,护士通过对患者身体状况的检查、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的了解,对患者进行全面分析,之后再根据分析的结果进行资料的查找和整理,对患者进行健康问题的提出,并作出正确的护理诊断,为护理措施的制定做准备工作。《健康评估》对于高职护理专业而言,是一门非常重要课程,所以我们要加大对课程建设的改革,并创建独一无二的教学特色,提高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效果。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形成了“3355”课程开发模式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应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制定“3355”课程开发模式。该模式将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进行全面的改革,并得到了不错的效果。

“3355”课程开发模式中第一个“3”主要是指三个分析:根据护理专业在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学校组织临床的护理和该课程的专职老师对健康评估中护理工作的工作任务和实际需要进行探讨,对护理工作进行具体的分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第二方面,是对职业行动领域的开发进行分析;第三方面,就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并制定详细的职业行动领域分析表。在完成这三个分析之后,进入接下来的三个转换,也就是“3355”课程开发中的第二个“3”,从工作任务转换到行动领域中,从行动领域转换到学习领域中,从学习领域转换到学习情境中。整个课程的建设方法和建设思路就是将护理知识进行行动领域的转换,将行动领域中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分析,并研究出护理人员需要的素质要求,在此之后,转换到学习领域的内容中,对学习情境的设计进行合理的应用,三个转换不仅对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授课计划的制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还推动了教学计划的实施和教学评价体系的形成。

“3355”课程开发模式中的两个“5”是指在临床护理岗位的需求之下,对健康评估的知识和健康评估的技能进行分析,根据护士执业资格考核的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并逐步的调整、序化以致最后的完善。借助于护理岗位主要工作任务的分析,并以护理工作涉及的健康评估的内容和护理查房内容为前提,在专业技术的运用之下分为问诊、查体、辅助检查、病历书写、整体评估5大模块,这5大模块主要是对学生5种职业能力进行培养,分别为“会问、会查、会做、会写、会学”。对学生临床护理的学习奠定基础,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5个模块的内容教学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合,通过局部评估到整体评估的转变、单一项目到符合项目的转变,将学生的评估能力和沟通能力进行逐渐的培养,促进学生的临床护理思维的初步形成,为学生为患者进行整体的护理服务奠定基础。在课程教学中,主要目标就是对学生“五会”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一,会问。学生要学会如何与护理对象进行有效的沟通,将护理对象的情况进行系统化、具体化的询问,确保获得资料的完整度和准确度。

第二,会查。通过视、触、叩、听等检查方法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情况进行评估,对患者身体存在的问题进行发现与分析。

第三,会做。会对相关辅助检查的标准进行采集和制作,并且能将病人检查过程中需要的辅助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能对常见的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理解其中的临床意义。

第四,会写。能综合性的分析临床的资料,并根据临床的资料作出正确的护理判断。在此之后还能将护理文件和护理病历进行正确、规范的书写。

第五,会学。主要指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潜能。

二、增加假期见习,让学生提前进入临床实际工作中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在假期期间安排学生进入临床实际工作中,让学生零距离的接触到护士的工作,假期见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提高,增加学生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感知力,加深学生对护士专业的理解,推动《健康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健康评估》工作开展之前,让学生进入医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在实习之前学校会将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安排,让学生对护士的工作内容进行了解,对《健康评估》课程的内容进行学习,在实习完之后,将自己了解到的知识、学习到的知识制作成假期的见习报告。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强化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目标设计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课程的设计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目标的设定,在设计教学课程时,要注重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坚持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以项目的实施为前提,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课程的开展。如假期见习、案例分析、情景教学、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以及角色扮演等。将健康评估在护理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课程的主要任务,在临床的实训室中对临床的场景进行模拟,借助于模拟医院的临床场景,进行情境教学,让学生进行病人的扮演、家属的扮演以及护士的扮演,让学生意识到健康评估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情境教学、角色的扮演,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以一定程度的提高,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进行锻炼和提高,对学生的评判性临床思维能力以及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培养。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仅将学生主体的地位表现出来,还将“教、学、做”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帮助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到临床的实际工作。

最后,学校还要建立健全的综合考核考试体系。综合考核考试体系是一种多层次、多角度的考试体系,它将学生的理论考核、实训技能的考核、综合能力的考核以及随堂的测验、案例分析成绩的考核将结合,将学生的成绩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综合考核考试体系将过程性考核和终末性考核进行了有效的融合,不仅仅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还将学生的操作能力予以充分地表现出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宇红.高职护理专业《健康评估》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7,21(16):1486-1487.

[2]刘亚莉.高职护理专业健康评估课程的教学改革[J].护理学报,2008,15(11):24-25.

[3]高职护理专业《健康评估》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31):2899-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