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集锦9篇

时间:2023-10-02 09:07:33

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

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范文1

关键词:GIS;毕业生;就业去向

本文旨在对河南财经政法大学GIS专业历届毕业生去向总体状况和变动趋势分析的基础上,了解和发现我校开设GIS专业以来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规律,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和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为学校GIS专业今后办学方向,课程设置,学科建设以及大一新生的学习提供参考,希望可以对我校GIS专业未来的发展做出一份力所能及的贡献。

一、我校GIS专业历届毕业生去向分布结构分析

(一)我校GIS专业历届毕业生去向基本现状

统计数字表明,GIS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向为就业、读研和出国3大类(详见表2-1)。

从表2-1可以看出,我校 GIS专业大部分毕业生选择了就业,其次是读研。这是因为GIS专业所学知识专业性更强,更易就业;在读研的毕业生中,考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的毕业生占绝大多数,也有一小部分毕业生由于修读了金融学、会计学而选择考取金融学、会计学方向研究生。

(二)我校GIS专业历届毕业生就业去向总体分析

从就业地域看

从毕业生就业区域看,本文通过分析获取的数据将其分为河南省,北、上、广、深和其他三大类(详见表2-2)。

从表2-2可以明显看出,绝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在省内就业,充分说明了我校GIS专业学生更大程度上愿意留在中原大地上,为中原经济建设和家乡建设,贡献知识和力量的决心。其次为北、上、广、深,一是一线大城市经济发达,本来就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一线大城市地理信息产业较发达,市场需求更大,平台更高,毕业生更愿前往发展。同时,也有极少数毕业生选择前往除省内,北、上、广、深以外的其他地区打拼。

从就业单位性质看

从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来看,通过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本文将其分为公司企业,党政机关,金融业和学校、科研院所四大类(详见表2-3)。

从表2-3可以明显看出,就业的毕业生中,到公司企业就业的人占绝大多数,到党政机关工作的毕业生占比位居次席。同时,也有一小部分毕业生在大学期间辅修了金融学或会计学而从事金融业,当然也有个别毕业生选择了在学校、科研院所的稳定工作。

从性别差异看

性别也是影响毕业生去向分布的因素之一。总体来看,在考上研究生的毕业生中,女生人数明显高于男生。主要原因可能在于,GIS专业作为理科专业对女生来说学习和就业的压力都很大,就业相对困难,多数同学希望通过考研来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女生的学习成绩整体好于男生,在考研方面具有优势。从考上研究生的毕业生报考的专业来看,考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区域经济学方向的学生占绝大多数,只有极少数同学考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产生这个现象的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GIS方向研究生相对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方向难考;二是在考上研究生的毕业生中,女生占了绝大多数,而女生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较男生更吃力。

二、结论与思考建议

(一)主要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1> 我校GIS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就业、读研和出国。

2> 绝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在省内就业,其次为北、上、广、深等一线发达城市。

3> 就业的毕业生中,到公司企业就业的人占绝大多数,也有较少部分到党政机关、金融业、学校、科研院所工作,在读研的毕业生中,女生人数明显高于男生。

4>从读研的毕业生报考专业来看,除一小部分毕业生由于修读了金融学、会计学而选择考取金融学、会计学方向外,绝大多数报考了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方向,报考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的同学很少。

(二)思考建议

总体看来, 我校GIS专业的办学方向是正确的,值得肯定的。但是也有需要加强的地方,为了使办学更上一层楼,本文提出 3 点建议作为参考。

1> 做好毕业生就业质量反馈

毕业生的成才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其他许多与满足社会需求的职业素质, 比如,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我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立能力等。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业过程就是毕业生接受市场检验和反馈的一个漫长过程。毕业生就业, 对学校来说并不是结束, 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学校应定期做好毕业生质量反馈工作, 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科学合理地调整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使在校生的就业辅导具有了针对性。

2> 改革完善课程设置

通过对我校GIS专业个别已就业毕业生访谈,听取他们的感受和建议,笔者认为GIS专业作为地理学与计算机的交叉学科,应该加强计算机语言和数据库的教学工作,使学生能够扎实的运用计算机知识处理分析与空间位置有关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当然,学生也要也要注重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质学等基础地理学科的学习,但有些实践性较弱、对动手能力要求较低,须死记硬背的课程可作为选修课开设。(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 解廷民,王彤,王琦.北京地区法学类大学生就业调研报告[J].2012.

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范文2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率 影响因素

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普遍关心的话题。对于高校来说,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是衡量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影响学校今后的招生质量和在校学生的情绪。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已经成为学生填报高考志愿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由于毕业生就业率已经成为关系到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各高校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受到计划经济惯性的影响,目前,人们还倾向于认为毕业生就业率高低是高校就业部门工作好坏的结果。事实上,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提高就业率,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努力。

一、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1.毕业生质量。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每年向社会提供的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用人单位选择大学生的余地也越来越大,标准越来越高,已经从以前的“饥不择食”转为“挑肥拣瘦”,从重视数量转变为重视质量。因此,在“双向选择”这种新的就业模式下,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主要因素是学校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的质量。毕业生的能力与素质越高,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越小,在就业市场上就越具有竞争力,就业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反之,如果毕业生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毕业生充分就业、提高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也就无从谈起。

2.就业观念。“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使毕业生在就业时,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因此,在这种新的就业模式下,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或态度对高校就业率就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务实的就业观念能使毕业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顺利实现就业。而过高、不恰当的就业期望则会使毕业生脱离社会实际情况,形成就业阻力。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仍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来自家长、社会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旧观念对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与社会需求产生了极大矛盾,突出表现在择业的地区性矛盾和行业性矛盾两个方面①。

由于很多毕业生都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上述矛盾,同时,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对自身定位也不准确,从而出现许多毕业生有业不就或待业的现象。这部分学生的大量存在,必然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产生负面影响。

3.高校的专业设置。在精英教育、供给导向的情况下,不管什么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都会被社会接受,顺利实现就业。然而,如今社会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由以前的“供给导向”转向了“需求导向”。在这种新的社会形势下,一个高校所设置的专业合理与否与其毕业生的就业率有着密切的关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按照社会需要设置的专业能使该专业的毕业生适销对路,从而提高就业率。相反,如果高校只根据学校师资状况和办学条件,设置一些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专业,或不按照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招生,就不仅会损害该专业毕业生的切身利益,而且对高校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也会造成消极影响。

4.高校就业部门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服务。高校就业部门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服务水平如何也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影响来自以下两个方面:(1)就业信息。高校就业部门一个重要职能是为毕业生提供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信息。丰富的就业信息能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就业信息的匮乏,则会使毕业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找不到将自己推销出去的渠道和机会。(2)就业指导。高水平、专业化的就业指导,能使毕业生获得顺利就业的利器,增加成功求职的机会,从而提高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5.学校的社会声誉。不可否认,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状况也会对其毕业生的就业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实现:(1)用人单位认可毕业生的程度。学校声誉越高,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的认可程度也就越高。在同等情况下,用人单位选择该校毕业生的可能性也就大于其他学校的毕业生。(2)吸引用人单位主动来校选用毕业生的多寡。毫无疑问,学校声誉越高,就会有越多的用人单位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或主动来校作专场招聘会,这无疑会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

1.开展职业发展教育。职业发展教育是指从学生进校开始所进行的全程化职业指导工作。其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发展目标,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原动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

当前,许多学生上了大学后,之所以学习不努力,根本原因是失去了人生发展动力,缺乏职业发展目标和人生目标。职业发展教育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既树立大学生涯发展目标,又树立长远的职业和人生目标;教会大学生如何规划大学生涯,怎样实现大学生涯目标;培养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

有了人生发展目标和就业主体意识,大学生必然会将就业时面临的压力转变为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动力,激发自己学习知识、培养素质及锻炼能力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自己学习的内在积极性,并将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转变为自己主动、自觉培养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的外因条件。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提高了,学校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必然会得到提高。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总的来说,高校可以通过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来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指南。学校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创新”的要求,优化方案。要加强通识教育、拓宽专业面向、实施分类培养、注重发挥个性特长,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人才成长规律②。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定期开展社会调查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努力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形成特色。

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想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和敬业精神③。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为了提高学校的师资水平,一方面,学校要努力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营造引进人才、尊重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和管理,特别是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继续教育。

三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现在,一些学生不愿上课,并不是教师授课水平不高或方式不好,而是教学内容陈旧、过时,跟不上社会变化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学校要顺应科技发展趋势,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是抓好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于学生深化理解并运用理论知识、巩固理论教学成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学校要改变过去那种“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传统观念,不断更新实践教学的内容,改革实践教学的方法,增加应用性、开放性的实验和实习项目,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素质以及创新精神。

五是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实践表明,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运用,在改革高校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师生信息科技知识素养等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④。高校要改变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大力推广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3.就业围绕市场转,合理设置专业。以市场为取向的就业模式,要求高校必须面向社会办学,按照市场和社会需求合理地设置专业。真正按照市场和社会需要设置的专业能使大学毕业生按照社会需求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使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适销对路,提高就业率。为此,高校应该经常开展市场调研工作,了解社会需求。对于那些市场需求明显不足的专业,应该停招或限制招生规模。而对于市场需求旺盛的新兴专业,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办学的优势,结合经济建设的需要,开设新兴专业。总之,以市场为取向的就业模式,要求高校办学必须主动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促进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衔接。

4.优化就业指导工作。当前,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利于就业的观念和行为,比如观念陈旧、期望值偏高、定位不合理、缺乏自信、盲目攀比、不知道如何推销自己等,这些观念和行为是可以通过就业指导来有效解决的。通过就业指导可以:(1)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合理定位,帮助学生走上一条既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又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道路;(2)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认识职业环境,根据自身特点,结合社会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职业,实现人职匹配,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优势;(3)帮助毕业生掌握就业技巧,使毕业生获得成功求职的利器;(4)帮助毕业生提高心理素质,维护毕业生的权益。

5.拓展就业信息。丰富的就业信息能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高校在毕业生自己求职的同时,也应该努力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就业信息。

一是要举办毕业生就业招聘会。高校要定期举办毕业生就业招聘会,并诚恳邀请用人单位来校参加。对于主动来校的用人单位,学校要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让用人单位满意,让学生满意。学校也要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向社会和用人单位进行广泛宣传,使他们了解学校、了解毕业生的总体情况。

二是要走出校门,到社会中去。除了举办毕业生就业招聘会外,高校就业部门还应走出校门,到社会中去。尤其是要到用人单位中去,了解和收集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除此之外,高校就业部门还应该加强与人才中介机构的联系,诚恳邀请他们带团来学校选用毕业生,或从他们那里了解、收集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

三是要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在建立有形市场的同时,高校还要建立自己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通过网站,毕业生可以及时查阅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在网上个人的基本情况和求职信息,以备用人单位查询。通过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可以大大提高就业信息的传播速度,扩大就业信息的受众面以及增强信息的时效性,从而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注释]

①马于强.关于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121-122.

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范文3

独立学院是中国国情下高等教育的特殊产物,它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目前我国有300多所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推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而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更凸显其特殊性。构建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对于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难呈现其特殊性,影响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独立学院毕业生受到不公正对待。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实际上反映出的是一种结构性的矛盾,一方面大量的行业、地区需要大学毕业生,另一方面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在此背景下,社会对民办教育认知不全面,独立学院毕业生常遭就业歧视。用人单位在就业市场上眼睛大多盯着“985”、“211”高校的毕业生,能选一本院校毕业生不选二本,能选二本不选三本。作为高等教育新生力量的独立学院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远远无法与传统高校相比,其毕业生的吸引力同样不如名牌大学。在这种情况下,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大大缩小,总体就业质量在降低。

2.独立学院自身因素。独立学院依托母体高校办学,师资队伍不稳定,专业设置与母体高校重复,这样,在同等情况下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就很难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另外,由于受招生批次、分数、计划等因素制约,民办独立学院在生源的质和量上都受很大的限制。而教育主管部门又用公办大学相同的标准来衡量独立学院的办学,独立学院很难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3.学生自身的原因。一是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很多学生要么学习不怎么认真刻苦;要么因为感觉上独立学院比别人低一等,自惭形秽。二是独立学院的学生相对多的是来源于条件比较优越的家庭,讲排场、比阔气、高消费等社会不良风气在他们之中比较流行,而忽视了对自身素质的提高与能力的锻炼。

4.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独立学院名之为独立,但实际上在很多方面不独立。比如,独立学院毕业生在就业政策、派遣手续等方面基本上仍然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指导下进行的,独立学院也要接受教育部门相关数据的考核。而独立学院由于软硬件条件相对较差,在毕业生就业服务方面也比较薄弱,影响了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开拓。

二、构建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越来越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政策,其中,涉及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主要有:2002年12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要求“高校必须建立并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在办公条件、人员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要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2003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对上述精神再次进行了强调。2004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做好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提出“所有本科高校和有条件的高职(专科)学校,要开通就业服务信息网并与国家和省市网互联互通。加快毕业生就业服务网信息资源建设,尽快实现网上招聘和远程面试”。2007年11月教育部、人事部和劳动保障部联合了《关于积极做好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并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重点推荐,并尽量给予适当求职经济补贴”。毕业生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独立学院应将学生就业能力开发和培养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把一切服务于学生就业的理念植根于议事日程之中,形成富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历来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把毕业生就业工作视为学院发展的生命线工程。学院不断探索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搭建了富有特色、行之有效的就业服务工作体系,毕业生就业率处于全省独立学院前列。该学院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服务毕业生就业的理念,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学院领导十分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抓紧抓好。学院始终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学院主要领导亲自抓、亲自问、亲自参与就业工作,定期召开党政办公会,及时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研究、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定就业工作方案,提出了“全院重视就业、全员促进就业、全程抓好就业”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求,并将毕业生就业工作列为相关部门、系学工办及辅导员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2006年,学院成立了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是全省独立学院范围内较早成立此机构的学院之一。2011年,学院将原招生办公室和就业指导中心合并,成立学院招生就业办公室,进一步整合了力量和资源,促进了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的有机结合,更直接地发挥了毕业生就业对招生和人才培养的反馈及指导作用。此外,学院还充分发动广大教师员工参与到学生就业工作中来,设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奖”。学院已经形成了“学院主管、部门统筹、系科主抓、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格局。

2.加强服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软硬件”建设。一方面,学院严格落实教育部“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的要求。设立了专门的就业工作场所,如办公室、档案室、信息查询室、接待洽谈室等,就业工作场所实际面积达到270平方米;在经费投入上,学院在办学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优先保证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费的需要,设立了就业工作专项经费,每年用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经费达到了年度学费的1%,并加大设备投入。另一方面,狠抓就业工作专兼职人员队伍。学院除了在组织、管理上给予高度重视外,在人员上精心安排专兼职辅导员、广大教职员工参与就业指导、宣传和推荐工作。目前,学院就业指导中心有就业工作专职人员2人,各系也都相应配备了专职辅导员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并适时推荐相关教师参加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以提高就业指导能力。学院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的管理工作,出台了五项创新制度:院系两级就业工作例会制度、就业工作简讯编印制度、就业工作调研推进制度、毕业生就业工作周报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制度,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科学、规范运转提供了制度保障。

3.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学院建立了以“三向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1)定向教育。通过在一年级新生中开设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活动等,指导一年级新生从专业学习、时间安排、大学生社交处世、心理健康、创新创业、职业定位等大学校园生活的几个方面对大学生活做出合理规划,设定目标,从而帮助新生从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中明确大学阶段学习的目的和意义。(2)导向教育。通过在二、三年级中举办“就业指导工作坊”活动,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站、举办求职择业宣传标语征集大赛、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举办模拟公务员考试与应试培训等;通过“创业文化进校园”活动,举办大学生创业政策解读报告会、举办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竞赛、举办大学生创业创意大赛、举办“激情创业,成就梦想”主题演讲比赛,激励学生尽早尽快深入直观地了解就业形势,了解招聘的基本程序和基本礼仪,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早日认识到就业的压力,合理利用大学期间为将来的就业早做准备。(3)去向教育。通过在四年级中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开展未就业毕业生谈话、编印《科文之光》就业专刊、举办“赢在职场”就业专题讲座等,帮助毕业生把握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政策、转变就业观念、明确就业方向、确定就业目标,增强求职过程中的明确性,以避免盲目性,从而为他们顺利就业奠定一定的基础。

4.创新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为毕业生就业搭建“直通车”。学院从毕业生“渴望”就业和用人单位“期待”人才的实际出发,主动适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特殊需求,创新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一是主动与长期从学院选聘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联系,在向他们推荐优秀的毕业生同时,进一步巩固良好的伙伴关系,力争实现“订单式”培养。二是加强就业实训基地建设,为毕业生提供岗前实训机会。三是投资5000余元建设了学院大学生就业信息网。已经运行使用的大学生就业信息网,功能强大,内容丰富,实现了信息共享、政策、网上求职、远程面试、指导咨询“五位一体”的毕业生网络服务体系。其中两个特色栏目,“双向选择系统”可以使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开展实时在线双向选择活动,从而节约毕业生的求职成本;“就业派遣查询系统”则可以让毕业生随时查询个人报到证办理情况及档案去向,方便了学生,提高了工作效率。

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范文4

关键词:体育学院 职业发展 就业工作 模式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大幅上升,从2001年的115万增长到2007年的495万人。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也逐渐成为关系全社会稳定的社会热点问题。做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院校如何建立理想的就业工作模式,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十分重要。高等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应围绕大学生“教育、就业、成才”为中心,具有“整体协调、运作规范、组织严密、体系完善”的特征。“整体协调”指全校上下共同关心、全员参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服务工作,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各个环节相互衔接;“运作规范”即形成一整套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高校自身特点的工作制度;“组织严密”是指工作机构设置合理,各部门相互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体系完善”是指高校能够根据相关政策和社会发展形势变化不断改进就业工作体系和模式,使其有效运转并发挥作用。

二、高等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的主要内容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生活日渐富裕,对健康的追求愿望日益强烈,对体育类人才的需求呈现供需两旺的格局。目前,高等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策略初步形成,其基本思路是:管而不包、加强指导、重在服务;基本机制是: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实现形式是:国家宏观调控、学校和各级政府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高校就业工作模式的构建要适应这些变化和要求,集“教育、管理、指导、服务”于一体,全时间、全方位、高质量、方便快捷地服务毕业生就业。笔者认为,高校新型大学生就业工作模式的构建必须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就业工作为“导向”带动教育教学改革,把院系“一把手工程”落到实处。高等体育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直接面对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对社会需要培养人才。因此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党政协作共抓就业。切实做到“机构、经费、人员、场地”四落实,不仅要将就业工作在学校年度工作计划中摆在突出位置予以重视以外,还要建立适合市场需求和符合学校实际的就业工作模式,为就业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利保障。

(二)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三级组织架构”,创造“三全”工作氛围为解决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问题,高校应从制度建设和机构设置入手。首先是制定、实施学校就业工作相关规章制度,使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就业规章制度体系应当包括毕业生就业工作条例、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和奖惩办法、全过程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方案、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方案等。其次是建立学校就业工作委员会、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各系部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三级就业工作组织架构。通过制度建设和机构设置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全员参与毕业生就业、全过程指导毕业生就业、全方位帮助毕业就业”的工作氛围。

(三)启动“全程化就业指导工程”,把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服务贯穿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阶段“全过程就业指导工程”实施分为三个时期、七个阶段,即学前期、学校期、择业期,七个阶段的内容各有不同。学前阶段,在招生宣传中向高考学生及其家长全校不同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就业前景预测,为学生填报志愿提供参考,引导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就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

1、大学一年级,利用职业能力倾向测评系统对全体学生开展大学生职业能力倾向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反映出的学生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2、大学二年级,在学生中开设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课(就业指导课),列入公共必修课,纳入学分体系,成立专门的教师队伍,采取统一备课、分散教学的形式进行教学。

3、大学三年级,在职业素质教育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就业技能训练。一些学校通过就业沙龙、专题讲座、在线咨询、专家座谈、模拟招聘等活动,提高大学生对自身职业素质认识,培养就业能力。

4、大学四年级,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政策的宣传、个体咨询,向大学生介绍就业手续的具体办理求和注意事项等。在择业期内,对尚未就业的毕业生妥善保管其档案材料,引导和帮助其就业,随时为其办理签约和就业报到手续;对已就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式、渠道、方向、质量进行统计分析,积累就业工作资料。在择业期外,协助尚未就业的毕业生就业,并按政策规定和本人意愿妥善处理其档案材料;对已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调查、走访,并建立长期的联系。

(四)加强就业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不断提高就业工作效率和水平。

1、设计开发就业管理软件,形成功能强、信息全、便于操作的就业管理系统,真正实现就业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实现就业信息的动态管理,不断提高就业工作效率。

2、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建设,不断增强就业信息网站的服务功能,为毕业生进入无形市场提供帮助。

3、实施学院就业工作情况报送制度和就业信息定期通报制度。最后是实行年度学校就业工作报告制度。

(五)实现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分级分类管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推进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毕业生就业市场按其外在表现形式可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也就分为:有形市场的管理和无形市场的管理,分别采取不同管理措施和服务方式。可将校内时间相对固定的大型供需见面会和小型供需见面会相结合,把小型、行业性、区域性供需见面会以“毕业生集市”的形式在每周固定时间进行。将有形市场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不断拓展毕业生就业无形市场,引导毕业生进入就业无形市场,帮助毕业生收集和鉴别信息,切实维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建立用人单位数据库,,进行分析、整理,将用人单位划分为大、中、小用户三类,实现用人单位的分级管理;根据毕业生在校期间的综合素质和表现,将毕业生分为不同类型,并根据这些类型采取不同的推荐措施,提高签约成功率。

(六)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窗口”意识,为毕业生提供耐心周到的就业服务学校就业工作部门应当树立“窗口”意识,以学生为主体,以“走遍千山万水、历经千辛万苦、道尽千言万语、用尽千方百计”的精神为毕业生求职、就业提供服务。

1、网络信息化服务。随着就业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缺乏畅通的就业信息渠道已经成为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瓶颈。高校建立自己的就业信息网,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一个网络平台。

2、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服务。高等体育院校毕业生持职业资格证书进入就业市场择业会有更大的优势。如体适能证书、健身指导员证书、行政公文处理证书和其他职业资格证书。开展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是适应新形势需要,对培养技术与技能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加速大学生社会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职业测试和就业咨询服务。高等体育院校组织专门的教师或聘请有关专家对学生进行职业测试和择业指导,能够帮助他们对自己客观评价与定位、从容择业。

4、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服务。这些新的就业形式,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新的选择,也为社会减轻了就业压力。高等体育院校应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为毕业生提供政策支持、信息支持,进行创业项目扶持和全程跟踪服务等。

5、就业信息资料查询服务。可开设资料室,陈列各省(区)需求信息、用人单位情况介绍、国家的就业政策文件及与毕业生求职相关的书籍、杂志、报纸等资料,并不断更新,供毕业生随时查阅。

6、办理就业手续服务等。

(七)进行情况调查,加强科学研究,探索就业工作的规律,不断创新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服务工作高校应当调动全校心理学、人力资源学、市场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对毕业生就业心理、人力资源市场变化趋势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促进就业工作向专业化和职业化方向迈进;应当加强专业建设与毕业生市场适应性的研究,使学校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应当开展毕业生就业行为研究,准确把握不同时期毕业生就业意识、观念及行为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应当深入进行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提供理论指导与实用方法等。

三、构建高等院校就业工作新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一)切实转变观念。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促使高校的办学理念及人才培养方向、培养模式和途径以及大学生职业发展方向、综合素质与能力、就业观念和职业定位等一系列的根本性改革与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涉及社会各界,关系到千家万户。所以高校就业工作模式的建立不仅需要高校自身改变观念,大学生就业观念改变,更需要用人单位转变用人观念,各级政府部门更新观念、转变职能。

(二)坚持体制创新。只有体制的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就业工作模式的重构。高校就业工作部门要向职业化、专门化、全程化、立体化、科学化和系统化方向发展,突出其服务、教育和指导职能。

(三)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综合素质。目前,由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处于摸索阶段,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大部分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都是原来从事行政或教学工作的,在就业政策法规的把握、就业程序处理方面问题不大,但在就业市场的开拓、学生就业心理、就业知识结构、计算机应用能力、人才的宏观管理、信息判断能力、用人单位信息收集、个性化咨询等综合方面难以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范文5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回顾过去五年特别是20*年全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分析研究新时期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形势和任务,动员和部署20*年全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等会儿,孔玉芳副省长将要作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委托,现在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五年来及20*年全省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

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五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了重要位置。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五年来全省共有154万大中专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普通中专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超过70%。自教育部2003年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以来,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连续4年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特别是20*年,全省大中专毕业生41.8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毕业生28.9万人,比20*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到32%。毕业生总量和增量都是最大的一年。在社会有效需求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经过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截止20*年9月1日,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达到22.9万,较20*年同期增加5.6万人,平均就业率达到79.03%,超过全国平均就业率8.12个百分点;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人数达到16.7万,较20*年同期增加3.3万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57.75%。普通中专毕业生就业率继续保持在90%以上,圆满完成了省政府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在扎实推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我省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如省委、省政府组织实施“毕业生就业工程”;鹤壁市、平顶山市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带着深厚的感情做好就业工作;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实施“订单式”培养;省教育厅、省人事厅在全国首创大中专院校就业指导人员轮训制度;我省较早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站联盟等,这些经验和做法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评价,并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回顾过去的五年,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有:

1、形成了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经过几年的努力探索,我省顺利实现了由“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的毕业生分配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就业的成功过渡,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2003年,省政府成立了由主管副省长任组长,组织、宣传、教育、人事等21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统筹协调。省直各部门结合各自职责,共同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各省辖市以及大多数县(市、区)建立了相应的领导协调机构,定期研究,强力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社会各界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心、支持程度也在迅速提高。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全力支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格局。

2、构建了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框架体系。近年来,国家和省里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内容涉及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民营企业就业、自主创业、高等教育改革、强化政府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宏观调控职能、做好就业服务和保障工作等各个方面。特别是今年,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将2003年以来出台的政策措施进行规范梳理,进一步予以明确,同时结合新的形势,制定了许多新的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形成了相对完整、系统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政策体系。

3、健全规范了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近年来,市场在毕业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我省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和规范。政府举办的公共服务机构为毕业生服务的职能逐步加强,校园市场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区域性、行业性、校际间的各类协作市场进一步密切,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相互贯通、资源共享,统一、开放、高效、有序的毕业生就业有形市场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同时,以省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为龙头,以各大中专学校、省辖市毕业生就业网站为基础,以社会中介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为补充的毕业生就业无形市场和网络服务体系也已成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一个重要渠道。

4、树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在毕业生就业制度不断改革的同时,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各高校在确定发展规模和调整布局结构等工作中,以毕业生就业状况为重要依据,在安排年度招生计划、设置专业等方面与就业率适度挂钩,坚持速度、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原则,初步形成了事业发展与毕业生就业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管理运行机制,促进了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循环,推动了高等教育健康协调发展。

5、建立了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队伍。2003年,省政府批准成立了河南省大中专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服务中心,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进一步加强了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各省辖市也充实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队伍。各大中专学校主要领导亲自负责,在学校内部形成了“校级领导主管、职能部门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体系。目前我省已经建立了一支政策性强、素质较高、爱岗敬业、相对稳定、专兼职结合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队伍。

6、营造了良好的毕业生就业舆论氛围。随着我省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大众化就业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和家长所接受,“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正在逐步淡化,“行行可建功、处处可立业”逐步成为毕业生的共识。各大中专院校加强了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教育,以正确的观念教育学生,以科学的职业规划引导学生。各新闻媒体加大就业工作宣传力度,积极宣传国家毕业生就业政策,宣传党和政府对毕业生的关怀,宣传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艰苦行业工作的先进典型和事迹,共同营造了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良好氛围。

五年来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经验和体会是:

第一、领导重视是关键。省委、省政府和各省辖市党委、政府及各大中专学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高度重视。省委徐光春书记每年都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出批示,还亲自到省教育厅和高校进行专题调研。省委最近召开了全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会议,徐书记亲自到会讲话,安排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省政府主要领导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明确要求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并协调解决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省政府把毕业生就业列入重点工作,每年都召开全省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出台专门文件,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推进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各省辖市把毕业生就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整体规划,明确目标、制定措施、强力推进。各高校深入实施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实行目标责任制,层层抓落实。这些都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二、部门配合是保障。几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各级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使得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有效开展。组织部门从党管人才的高度加强了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特别是在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方面牵头抓总,连续发出多个文件,明确分工、明确要求、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把握正确导向,营造了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舆论氛围;教育厅作为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积极当好省委、政府的参谋,努力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并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本厅年度重点工作,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人事部门在建立就业见习制度、完善人事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劳动保障部门把毕业生就业纳入就业再就业整体规划之中,积极开展创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特别是对未就业毕业生进行待就业登记,实行优先培训和优先就业;共青团系统积极组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服务贫困县等多项计划;发改委、民政、公安、工商、税务、银行、中小企业局等部门也按照职责分工,采取多种措施积极促进毕业生就业。

第三、强化服务是基础。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切实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积极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组织双向选择活动。各有关部门带着深厚的感情,多措并举,切实做好弱势群体毕业生就业的帮扶工作。各高校认真落实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构建了“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之所以取得丰硕成果,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直接推动的结果,是各地、各部门、各高校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和扎实工作的结果,是广大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艰苦努力、无私奉献的结果。正是有了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才有效的应对了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和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的双重挑战,保持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基本稳定,保持了毕业生就业人数的稳定增长,保持了高校校园和社会的基本稳定。在此,我代表省教育厅向各部门、各省辖市、各高校及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

二、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为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做贡献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和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必然要求。党*把“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全党的任务,第一次明确提出,意义重大而深远。教育战线的同志要提高认识,把思想高度统一到*精神上来,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当前贯彻落实*精神的重要任务,在全社会就业总体形势严峻、毕业生规模持续攀升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建立促进就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管理体制、政策体系、服务网络和工作机制,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服务。尤其是各高等学校,要坚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继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动人力资源建设步伐,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1、着力提高高校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适用人才的能力。我们要把促进毕业生就业作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事来抓,坚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的各项改革。继续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社会实用人才。要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来培养人才。要加强基本建设,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增强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大力培育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逐步形成自身的专业品牌和特色,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综合评价体系,重视教学的个性化培养,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2、把培养技能型人才作为职业教育的重点。职业院校要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能力培养,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大力推进产教结合、校企结合。在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要按岗位标准要求设定人才培养目标,牢固树立职业本位思想,把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贯穿课程建设的始终。在加大技术基础课程比重的同时,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构建“基础宽、技能精、针对性强、适应面广”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开辟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绿色通道”,在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广大基层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这个问题能否处理好,关系到能否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和高校要高度重视,树立大局意识,建立宣传、教育、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切实把此项工作做细、做实、做好,推动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健康持续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全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会议和徐光春书记讲话精神,充分认识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广泛宣传动员,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积极报名应聘;抓好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为毕业生到村任职提供支持和服务。有关高校要对相关专业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以适应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实际需要。

4、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继续实施高校“人才强校工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大高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通过校内培训、省内培训、对外交流学习等多种途径,提高广大干部教师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要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增强广大干部教师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科学管理、教书育人的能力。要落实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吸引优秀青年当教师,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做好20*年毕业生就业工作

20*年是就业工作政策的落实年,20*年是就业的服务年,那么20*年就应该是就业工作的推进年、促进年。20*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将达33万多人,加上未就业毕业生,预计超过35万人,毕业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就业工作任务更为繁重。20*年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就业机制,拓宽就业渠道,改善就业结构,健全就业市场体系,强化就业指导与服务,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圆满完成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任务。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抓好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落实。各级毕业生就业工作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各有关方面落实好《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优惠政策,细化实施措施;要简化办事程序,为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提供高效、快捷、优质的便利服务;要用足、用活、用好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为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必要的人事、劳动保障服务;有条件的省辖市要创新思路,努力开辟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新渠道。各大中专院校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毕业生了解政策、熟知政策、真正享受到政策;要继续实施好国家和地方的面向基层就业项目,确保今年到基层就业毕业生人数比去年明显增加。

2、抓好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校园市场为主体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促进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整体规划,整合各种资源,举办分区域、分专业、分科类的毕业生就业双选会。在积极组织好校园双选活动的同时,要不断加强区域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协调与合作。对于各类毕业生就业双选活动要精心组织、认真筹备,做到用人信息公开、透明,提高办会质量与效果。要高度重视就业双选活动的安全工作,始终把学生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杜绝因毕业生就业双选活动而引发安全事故。各高校要组织毕业生认真学习《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联合有关部门切实维护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3、抓好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充分发挥网络在促进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为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降低毕业生求职择业成本;要不断提高校园网站的专业化程度,积极完善网络职业教育与测评、视频面试、就业指导等服务功能。各省辖市(县)要加快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功能完善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要进一步完善设施,丰富信息内容,突出网站特色。要加快扩大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站联盟,争取到年底使加盟高校由目前的40所增加到60所,实现资源共享。

4、抓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以“教师培训年”为契机,加强大中专院校就业指导人员培训,全面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真正把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确保课时足、效果好;要为学生提供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教育,逐步建立以就业指导课为载体、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为重点,辅之以专家讲座、个别心理辅导、企业实习等多形式、多途径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要采取多种形式,在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职业观念教育和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成才观和创业观。要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为毕业生解疑释惑,排忧解难。

5、抓好毕业生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要把引导、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作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各大中专院校要广泛开展创业教育,加强创业指导和培训,增强毕业生创业意识,树立创业典型,倡导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建立毕业生创业教育示范基地,或积极加强与创业孵化基地的联系,指导开发适合大学生的创业项目,提高毕业生实践能力。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快创业孵化园区和创业示范基地建设,把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高校毕业生纳入服务范围,为毕业生创业提供必要的支持。

6、抓好特殊群体毕业生帮扶工作。要做好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毕业生、长线专业毕业生、女毕业生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指导和帮扶工作,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求职技巧上的实际困难。要优先安排他们进入就业见习基地,提供有计划的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毕业生,要在其求职过程中给予一定的经济援助,针对他们进行重点指导、重点服务、重点培训和重点推荐。要引导未就业毕业生回到原藉后主动到有关部门进行待就业登记,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7、抓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为进一步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再上新台阶,实现高校就业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今年开展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从组织领导、基本条件、指导服务、规范管理、绩效评价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评估。评估工作每4年进行一次,第一轮评估从今年开始,两年内完成。

8、抓好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毕业生文明离校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稳定,今年做好这项工作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各大中专院校一定要高度重视。学校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并统筹安排此项工作,各部门要明确责任,通力合作,简化离校手续,为毕业生提供“一站式”的便利服务。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毕业纪念活动,举办隆重的毕业典礼,为毕业生文明离校营造良好氛围,让毕业生安全文明离校。

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范文6

【关键词】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

【作者简介】王琰(1977―),男,南阳人,本科学历,医学学士,助教,大学生就业指导师,主要从事医学院校就业指导服务和研究工作。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学校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人才的主要渠道。其工作质量和效果是检验和反馈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学校办学水平,反映学校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指标。客观分析当前医学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途径,对于促进医学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不断提高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医学院校就业工作的特点

对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提高自身人力资源的配置能力、就业信息的分析整理能力、从容应聘、推荐自我的能力、应对市场变化做出相应调整的能力、迁移和流动的能力,最终顺利就业。医学教育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医务人员。目前,医学院校把本科培养任务基本上都定位于巩固大学基础教育,培养医学基础知识宽厚、临床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具备基本人文修养、有良好医德医风的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高质量医学人才。[1]作为医学院校的毕业生来讲,职业选择相对集中,就业方向相对单一,就业趋向基本上以医院为主。相对其他理工类学校来讲,医学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向性。

2医学院校就业工作现状分析

目前,很多医学院校都把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力度,关心、支持毕业生就业工作,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的各种制度,使毕业生就业机构真正发挥在毕业生就业中的指导作用。[2]但是由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就业指导部门绝大数工作人员都是本校毕业留校教师,就业指导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缺乏专业的、高素质的职业指导师。而且对就业指导的研究还停留在初浅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专门的师资队伍和研究机构,缺乏高质量的适合就业指导的教材。因此,在开展就业指导时,没有很好地结合医学教育的特点,就业指导作为一般的讲座,仅限于对毕业生开展择业技巧方法的讲解,对一些社会现象、敏感问题、热门话题等不能从理论上给予解答,说服力不强,导致学生认识水平不能提高,就业指导的意义体现不出来,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才造成了很大影响。

3加强医学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3.1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机构的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有奉献精神的就业工作队伍

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是学校教育工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要高度重视并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3]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软硬件建设,完善工作人员培训进修机制,提高队伍素质,建立“外部评价、内部激励”的工作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有奉献精神的就业工作队伍,使毕业生就业工作向专门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实现就业管理、教育指导、内外宣传、公关调研、信息管理、咨询服务等基本职能。

3.2加大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力度,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坚实的市场保障

一是办好毕业生就业有形市场。培育好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使毕业生就业工作由季节性教育派遣向常年性指导服务的转变。从长远的眼光、较高的标准来规划就业市场场地和设施的建设,满足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和毕业生就业过程全方位服务的需求。二是建设好以信息网络为代表的无形市场。加大就业信息网的投资,不断更新、升级网络技术,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于国内院校之间的合作,建成特色鲜明的大学生就业网,实现信息传递与交换、就业管理、就业指导、数据处理等多项功能,组织各种内容和形式的网上招聘会,实现网上供需见面,开拓毕业生就业的新途径。

3.3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充实就业指导的内容,增强就业指导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首先要建立和培养一支既懂业务、又热心为毕业生服务的相对稳定、结构合理、互补性强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同时要加大就业指导课的开设力度,将就业指导课列入学校教学计划,并有计划地分阶段实施,做到系统性和阶段性相结合。改变只在学生毕业前开设就业讲座的现状,要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进行有关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潜移默化的教育,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指导,提高大学生的认识水平。

其次要充实就业指导内容,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的功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时代特色,完善就业指导课的内容体系,在学生中开展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指导,就业信息和就业心理指导,择业方法和择业技巧指导,择业观念和创业意识指导,提高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的认识,帮助毕业生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3.4围绕完善毕业生就业测评体系,做好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

统计各个专业就业率、就业流向。通过各专业就业率的统计使学院按社会需要设置专业、调整专业,使学院的培养工作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通过对毕业生流向的统计分析,检查学院的办学质量,优化就业结构,并为在校毕业生提供可参考的教育材料。

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服务。密切跟踪毕业生就业的全过程,包括毕业生就业率、从业率、改行率、待业率、协议履行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毕业生就业后对大学教育的评价以及毕业生适应社会的程度等内容,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服务和应对措施。

3.5加强毕业生创业教育,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加大就业指导工作与社会实践结合的力度。要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到有关医疗单位参观调查,了解各种职业分类,亲自感受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具体要求,增进对就业领域、职业或专业的感性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时修正就业方向,走出择业的心理误区,形成积极的就业意识。

加强毕业生创业教育,鼓励毕业生主动创业。积极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一方面要采取多种途径建立一个有利于创业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应积极引导和鼓励那些条件好素质高的学生主动创业,帮助他们树立创业就业比竞争抢夺就业机会更光荣的意识,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大胆走创业之路,使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由毕业教育逐渐向创业教育迈进。

【参考文献】

[1]吕世军,马博.对新时期医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J].药学教育.2007(3):9.

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范文7

内容摘要: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断改革,现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纵观其改革历程,分析其内在的政策性倾向和市场导向,旨在创建全新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以适应我国大学生就业发展的新趋势,不断改进我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从目前我国高校就业趋势分析,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对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十年多年来,在教育部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通过高校和地方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从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总体形势和发展趋势来看,可以说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成果。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建设与政策倾向

1999年国家在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方面就出台了政策,《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的工作意见》(〔1999]50号)明确要求各部门积极储备人才,需要加强的部门要抓住当前的有利机会,吸纳品学兼优的毕业生。同时,国家鼓励毕业生到基层支教、支农、支医、扶贫或到企业锻炼,还支持和鼓励毕业生到非国有单位就业,并协助解决好户籍和人事等问题。各地方、各部门都要积极疏通毕业生就业渠道,放宽对毕业生就业地区的限制,消除各种人为障碍,为毕业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为顺应时代的要求,教育部于2000年采取十大措施支持西部大开发。其中第七条明确提出“采取切实措施,鼓励、吸引高层次人才在西部创业”。2003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唱响了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就业和创业的主旋律,重塑了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时代强音。国家首次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得到了广大毕业生的积极响应。2003年也是国家出台毕业生就业政策最多的一年。先是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制定了11项政策措施,后是中组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团中央等中央和国务院相关部门出台了14个配套文件,明确了107项具体政策,从不同角度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毕业生就业。同时,各地方也相继出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配套措施,初步形成了比较健全和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政策框架体系。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会紧扣时代脉搏,会紧随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大局。而且还有一点内在的趋势就是政策会越来越宽松,广大毕业生的就业环境会越来越开放。我区师范类毕业生一直以来原则上只能在教育系统就业,对师范生的就业机制依然实行派遣制,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关于切实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中决定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区域开放,允许在全区教育系统内流动,允许长线专业毕业生跨行业就业。可见,政策的宽松性是必然的趋势,同时有一点要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在就业政策不断得以“解放”的同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法制化进程应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指引下得以快速发展。毕业生就业关系合同化,就业行为法律化是必然的趋势。

二、就业形势的回顾与展望

(一)市场需求分析

从学历需求上看,研究生的需求旺盛,2002年研究生供需比约为1: 2.6,2003年研究生供需比为1:2.5;对本科生的需求大体持平,2002年本科生供需比约为1:1.3,2003年本科供需比依然保持1:1.3:对专科(高职)毕业生的需求明显不足2002年专科(高职)毕业生供需比约为1: 0.4,2003年供需比仅为10.37。由此我们可以预见,高层次、高学历的毕业生就业大战将愈演愈烈,而低学历、低层次的学生就业将变得举步维艰。

从学科专业需求上看。就全国范围而言.近年来需求数量较多的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讯与电子工程、英语、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市场营销等。需求数量比较少的专业有:历史学、社会学、哲学、农学等;就我校而言,外语、中文、数学等短线专业依然十分抢手,只有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就业市场反应平淡,形成这种情况.其主要原因是用人单位教学课程设置以迎接高考为主要目标,所以对必考课专业教师始终有较大需求。

从地区需求来看,就全国范围看,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中心城市对毕业生需求旺盛,中西部地区的需求有所增加,而一些边远省区及经济相打乡后的地区需求不足。就我区而言,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需求旺盛、其余地区需求不足。

从院校需求来看,重点大学、名牌院校、名牌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大,而一般院校、一般专业的需求相对不足。

以上对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作了简要分析,显而易见,市场需求很不平衡,这是市场规律作用于大学生就业领域必然会产生的一种现象,并且这种现象会在我们今后的就业工作中长期存在。

(二)市场流向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多年来毕业生所向往的大城市、大院所、大单位和党政机关等传统就业单位的人才日趋饱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层次等与过去相比有了明显的不同(见图表1),到三资、私营企业就业的人数增幅较大。另外,到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增多,2003年到重庆、陕西、贵州、内蒙古等西部12省区就业的毕业生共有38451人,比2002年的31 240人增长了7 211人,可见相关的就业政策和措施初见成效。

在全国高校毕业生流向发生显著变动的大背景下,我校毕业生流向也随之产生新特点,以我校本科生毕业去向为例(见图表二、三).除充分保证教育系统的需求外,依据我区师范生就业政策的持续宽松性开始向其它行业辐射,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走进企业去锻炼自己。另外,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选择考研深造,使得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向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更可喜的是,我校毕业生中报名志愿到西部地区就业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

(三)未来几年就业形势展望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进人一个急剧增加的阶段、而同时期.社会的就业岗位并没有急剧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进人了买方市场趋强的阶段,换言之,高校毕业生就业进人“就业大众化”的阶段。加上每年新增几百万的下岗再就业人员和几十万的复转军人就业等多方就业需求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构成明显压力,不难想象.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在未来几年的竞争会日趋白热化。

对于师范专业的就业市场也会如此,从总体上看,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素质要求越来越全面。随着适龄儿童的人学高峰和教师退休高峰期的度过,一些地方师资出现饱和。加之国家实行拓宽教师来源渠道政策,师范专业就业市场已成为理工、综合院校竞相抢占的目标.种种因素导致这一市场的竞争也会日趋激烈。因此,师范院校必须有强烈的危机感,勇于迎接新的挑战。

三、就业工作部门的职能转变与全新就业指导体系的创建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不断改革和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促进了就业工作部门职能的逐步转变。我校的就业工作者也应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构建全新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一)就业工作部门的职能转变

就业工作部门职能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由过去纯粹的管理职能转变为如今的服务兼管理职能,但管理是基于市场规律下的管理。是开放式、灵活式的管理,不再是过去计划经济下的封闭式、呆板式的管理”。

当前,就业部门应下大工夫扮演好如下五种角色:(1)教育者,为使毕业生尽快适应新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应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举力、各类讲座等方式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教育,使毕业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把握好自己的职业期望值,掌握推销自己的技巧,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竞争,主动择业,顺利就业;(2)宣传员。宣传当前的就业机制、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还应通过宣传促进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相互沟通;(3)服务员,一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方面的咨询服务。二是快速、准确地为毕业生收集、人才需求信息、,三是为用人单位提供服务。如提供招聘场所、推荐毕业生等等;(4)管理员,推荐、审批毕业生就业手续、规范毕业生就业行为和就业市场;}s}调研员,通过多渠道、多方面的调查,正确把握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研究各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吸纳大学生的潜力,了解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考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从而为培养、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与此同时,还应多方面调查了解毕业生在择业前的思想状况、职业期望值以及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种种心态与行为,为有针对性地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教育工作提供材料和依据。

今后一段时间,就业工作部门的职能将进一步转变,强化服务、淡化管理,增强全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大力推进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业队伍建设将逐步走向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

(二)全新就业指导体系的创建

1.转变就业指导观念。转变就业指导观念不仅是要强调要为毕业生和社会提供一流的就业服务、构建一流的就业平台,而且强调要通过完善的就业指导,促使大学生自觉地将未来的就业压力转化为在校期间的学习动力,它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以人为本、服务育人的具体体现。

2.构建全新的就业指导体系。首先要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这是构建全新就业指导体系的必要条件。其次,要探索高校就业指导的新方式、新途径、新方法、新内容,构建全新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因此,面对新形势,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更科学、更有效的指导,已经成为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面临的关键问题。

(三)科学、有效地指导高校的就业工作。

1.就业指导将更注重激励创业。从目前来看,由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已经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强调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宣言》)

2000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做好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引导、鼓励和教育毕业生面向基层;走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的成才之路”。相信随着就业指导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对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人,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必定会逐渐树立,这必将在很大程度上缓和并真正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2.就业指导会更加突出时代特色。传统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多进行就业政策、就业策略、就业准备、就业技巧等方法上的辅导,强调就业指导的实用性,而省略或忽略了就业指导的时代性。在国际国内形势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人,就业指导将更加紧扣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时代脉搏,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相适应.对毕业生除进行传统的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等方面的教育外.还要对他们进行创业和创新教育。

3.群策群力,加大力度,建立毕业生就业基地。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对高校来说,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是难以预测的因素。而毕业生就业情况(就业率、就业层次)还受国家经济发展的大气候影响,因而市场需求时起时伏;对高校来说,自己有多少“产品”,质量如何相对来说比较清楚,而对社会究竟需求多少,类型如何则很茫然,处于一种“知己不知彼”状态,这样势必在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必须在一批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就业基地,以保证市场运营中良好的供求关系。

4.大力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开辟就业工作的网络平台。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是在2003年。2003年6月13日,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亲临教育部,点击开通了“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标志着我国就业工作进人了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

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范文8

摘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备受关注,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已成为现阶段就业工作重中之重。但是,目前很多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意愿不强,需要作出适当调整及激励,使我国就业工作全面开展。

关键词:就业政策 基层工作 毕业生

1、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重大意义

党和政府一贯重视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2005年6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将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各级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连年创新高、大中城市就业岗位日趋饱和、农村和中西部基层紧缺人才以及全球性经济危机影响的大背景下,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正在成为全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教育部等决策部门连续出台多项新举措力促高校毕业生就业,其中仍然把推动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可以预见,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仍旧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目前到基层就业仍未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流。据最新统计,2007年到县(含)以下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有58万人仅占已就业毕业生的16.6%,2008年随着“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全国的全面推行,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也只是稍有提升,这显然不符合基层对人才的需求,也没有达到我们制定政策的预期。

2、目前大学生基层工作现状

2.1 工作状态不佳

很多毕业实际工作能力相对较差,不能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工作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另一面,又缺乏正确的工作目标和动力。很多毕业生怀揣着在基层工作当“跳板”的想法,工作敷衍了事,无所事事,混日子。

2.2 对基层工作不适应

大学生大学四年大多在城市里度过,城市里各种配套设施都很健全完善,如饮食、娱乐、休闲、交通、购物等非常便捷,而且可选择性非常大。而到基层工作之后,这些方便的条件都很难实现。交通不方便,娱乐设施不健全,饮食结构单一,购物不方便且品种较少,当地风俗习惯不适应等客观因素都存在。

2.3 与同事领导关系不融洽

有些大学生怀揣着大学生天子骄子的荣耀感高基层工作,看不起单位中学历低的领导与同事。此外,看不到或不适应基层的工作方式和身处这种工作方式之中的领导与同事。加之,基层单位中固有的排资论辈惯例,也是这些新到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所不能接受的。这些观念上的差异很容易造成大学生与领导、同事之间产生分歧与摩擦,导致关系不融洽。

3、影响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因素

3.1 基层客观环境限制,难以吸纳毕业生

基层特别是县级以下企事业单位工资待遇较低,与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相比有一定差距,再加之基层本身宣传不到位,对高校毕业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另外 近年来,国家机关“精兵简政”,压缩机构、编制和人员,国有企业实施减员增效,事业单位因历史原因拥有大量人员,难以承接大量的高校毕业生。

3.2 受观念影响,毕业生不愿到基层

传统的就业观念影响着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一些毕业生及家长对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就业发展缺乏正确认识,对岗位的选择视野比较狭窄,自主创业的信心和动力不足, 仍存在“ 一次就业定终身”、“到行政事业单位就业”、“非城市不去,待遇不高不去”等陈旧观念,缺乏参与竞争、参与市场和扎根基层的意识。还有不少毕业生担心到基层下去容易上来难,过高的城乡转换成本,使一些高校毕业生对到基层就业望而却步。

3.3 学校所设专业不能满足基层需求

一些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毕业生的自身能力不能满足基层的需要。有的院校不是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而是根据现有教师开课程,造成有些专业“ 产”、“ 销”不对路,就业面窄。另外,一些高校毕业生没有过硬的知识技能,缺乏实践经验和吃苦耐劳精神,个人能力和社会需求有差异。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对农村工作经验和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不十分熟悉和掌握,使得他们在工作中,难免遇到困难和挫折,还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4、提高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对策

4.1 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制约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是观念,多数毕业生面对就业选择时都存在“求稳观念、创业理念”滞后的情况。一味追求稳定的就业观念固然可以理解,但是,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农村急需人才的结构性偏差要求高校必须多种方式因势利导,强化对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改变一次到位的就业观念。2010年5月份出台的《关于促进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这一政策,即大学生到村任职政策的意义主要在于为农村输送新鲜血液,为青年学子打造良好锻炼的 平台。因此,高校在宣传相关政策时应该强调到村任职对同学们长远发展的意义,而非扎根农村献身农村,以消除部分同学对到农村基层就业任职的畏惧感。

4.2 落实好基层就业政策

当前,为引导和鼓励广大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在户籍管理、薪酬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与此,相对应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力措施,创新工作方法,把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要从政治上爱护、工作上关心、生活上体贴毕业生,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积极为他们在各项事业中贡献聪明才智创造条件。

4.3 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基层紧缺人才

各高校须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尽快将发展规划、专业设置、培训模式等方面与毕业生就业状况紧密挂钩。学校培养人才要定位,不同类型的高校工作方向、工作重点也各不相同,应用型高校就是要面向企业, 面向市场,为生产一线输送实用技术人才; 教学型大学要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供各类专门人才;研究型大学也要引导学生树立服务基层、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要把学生输送到国家发展急需人才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基层单位去。高职类院校要切实把学生的实践能力培训放在突出位置,根据自身办学条件,按市场需要设置专业,培养的就应该是基层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范文9

关键词:中医院校;就业去向;对策

山东中医药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传统中医药高等学府,每年为国家中医药事业培养输送大量毕业生。本次抽样调查毕业生总人数为6162人,其中中药学专业2508人、药学专业876人、制药工程专业1699人、市场营销专业1079人。

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中央和国家各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项就业促进政策,2008年国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认真总结我国促进就业的实践经验,并借鉴国外促进就业立法经验,积极发挥政策的利益调节和刺激功能,引导大学生多元化、多渠道就业[1]。

1 调查对象、方式和范围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我院1997-2016共二十届部分毕业生6162人,其中中药学专业2508人、药学专业876人、制药工程专业1699人、市场营销专业1079人,包括已经就业的毕业生、继续深造的硕士研究生,见表1。

1.2 调查方式

通过对药学院毕业生就业数据整理、电话咨询、实地探访等方式对毕业生就业方向进行调研。

1.3 调查范围

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学、药学、制药工程和市场营销四个专业1997-2016届部分毕业生。

2 调查结果

2.1药学类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去向

通过对6162人的就业单位类型分析,我们把就职单位总共分了七个类型,包括行政机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医疗单位、医药企业、社会药房、其他。在就业类型调查中发现,医药企业和医疗单位所占比例相对大,说明大多数专业毕业生趋向于此两种方向就业。这与马晓匡教授对大理学院药学与化学学院毕业生去向研究结果一致[2]。这种现象反映了药学类毕业生就业方向与所学专业呈正相关,见图1。

2.2 药学类毕业大学生的行业就业率

2010年之前四个专业的行业就业率维持平稳运行,之后就业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见表2。通过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方面2010年后的毕业生为个性张扬的90后,时代性格特点、就业观念的变化影响了就业率,使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就业难的社会现状,也导致就业率的下降[2]。

2.3 药学类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前景

通过对四个专业的一次就业率分析,四个专业一次就业率都高达90%以上,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药学类大学生有良好的就业前景,见表3。毕业生从事医疗单位人数趋势在总体呈上升趋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实施宏观积极的就业政策,药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逐渐上升,就业前景十分乐观。

药学类专业毕业生从事药房工作的人数逐渐上升,经调查发现社会药房处于改革阶段,由以往拥有一个药剂师可同时开多家连锁药房向一个药剂师只允许开一家药房改革,这是导致毕业生向社会药房倾斜的主要原因。在改革浪潮推动之下,社会药房将需要更多的药学类专业相关人才,国家相关政策的实施将扩大药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前景。

在对近三年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调查显示为94%,比平均就业率高近两个百分点。该专业存在着就业面广泛的特点,从事市场服务与开发、销售,其他行业如经济、管理、贸易等有相当一部分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见图2。市场营销专业人员的就业方向多元化,行政事业单位1.3%,国有企业4.3%,私营企业74.1%,港澳台投资企业5.3%,外商投资企业4.7%,个体经营10.3%,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不管是市场营销专业还是其他专业,用人单位最多的是私营企业,其次为个体经营。通过调查分析得药学类市场营销毕业生从事医药企业占46.6%,占主体部分。充分说明药学类市场营销独具特色,其就业前景相当可观。

3 对策及建议

3.1 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教育与引导

在调研中发现很多毕业生存在好高骛远的心态,但其专业知识水平与实际工作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特别是应该从学生入校起进行积极引导,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和就业观念。在学习和工作中脚踏实地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3]。

3.2 改进培养方法与课程设置争取达到最优化

学校应多举办与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案例分析、调研)、加强专业学习的广度、加强学科前沿知识的介绍、加强对专业学习的引导、加强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与讨论:多举办高水平的专题讲座;加强专业学习的深度[4]。

3.3 提高专业化程度

通过研究近十年药学类专业就业单位类型分析,毕业生在知名医药企业就职人数逐年增加,说明我校培养的人才专业化程度提高。为更好适应市场的需求,我们应加人才的培养专业化程度。

3.4 大学生就业与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建立一名教师联系一个班级体、一名教师联系一名学生等制度,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领域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学生在专业学习、专业发展方面的教育,正确指导大学生考研及专业发展,避免盲目学习及盲目考研,同时也能促进大学生的良好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建立与用人单位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专业教师队伍的作用,以此来加强药学院大学生的就业,提高就业质量[5]。

4 展望

通过对山东中医药大学近二十年来的就业状况分析,整体的就业水平在稳步提高,现在的就业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学生们的选择面更加广泛,通过综合分析就业单位等各个方面数据现在学生的择业观也日趋多样化。同时结合现在中医药发展趋势,我校的专业设置也顺应了社会的发展潮流。近年来,不断完善专业结构,新开设了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中药资源开发等专业,在发展壮大原有专业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在此形势下作为学校我们应该不断转变就业指导理念,在新思想的引导下以更加开放的方式传递出多元的就业思想;身为在校学生我们更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指导下积极将创业与中医药紧密结合,充分实现“互联网+”和中医药的深度融合,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参考文献

[1]潘莉莉.“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及绩效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1,3(6),43-48.

[2]马晓匡.我院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调研报告[J].大理医学院学报,2001,10(增刊):154-155.

[3]何剑英,杜一民,何旭.大理学院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与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13,12(12):77-79.

[4]赵婷婷,吴蕾蕾,樊文强.大学本科学科专业设置与就业的相关性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6(1):97-103.

[5]黄绍国.中医药院校药学类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与分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1(2):124-125.

作者简介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