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会计最基本的知识集锦9篇

时间:2023-10-05 10:40:27

会计最基本的知识

会计最基本的知识范文1

人力资源管理会计(HumanResourceManagementAccounting,HRMA)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0年,上海《文汇报》发表了著名会计学家潘序伦先生的文章,提出我国必须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研究。到80年代中后期,我国会计界出现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研究热潮。90年代后期,与世界经济环境相适应,我国会计界再度掀起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研究的热潮。1997年以来,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受到各种学术刊物的关注,许多刊物都相继刊登这方面论文,其中涉及较多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一般概念和实施的必要性、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目标、基本假设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确认、计量、计价模式和报告等问题。此外,还有一些专著问世。但从总体上看,对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研究依然局限于“就会计论会计”。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以知识经济时代为背景,拓宽会计学研究视野,对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展开讨论,以期构建一个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以人力资本为主导并与非人力资本相结合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一、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重新认识现行会计学科的内在缺陷

(一)知识经济时代呼唤人力资源管理会计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就必需具备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物质资源等三种基本资源。其中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或资源就是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财务资源是“死”的、“被动”的,人力资源是“活”的、“主动”的,只有依靠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和智力性才能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人类社会即将从工业经济时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由此,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也将由原来的自然资源和财务资源的竞争转向人力资源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将是21世纪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会计要反映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决不能忽视人力资源这个要素。知识经济时代呼唤人力资源管理会计。

(二)以知识经济时代为背景重新认识现行会计学科的内在缺陷与工业经济时代相适应,近代企业组织和企业制度主要是按照“资本基本主义”原则构建的。所谓“资本基本主义”原则是指社会的基本组织和经济权力是以财务资本为中心构建的。财务资本是社会经济权力的中心,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财务资本雇佣劳动制。企业的治理结构以财务资本为中心即财务资本提供者具有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现行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

在会计学科发展的早期,与独资或合伙企业组织形式相适应,所有权观念(ProprietaryConcept)主宰着财务会计。其会计方程式“资产-负债=业益”鲜明地体现了“资本基本主义”原则。尽管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后来者居上,使财务会计基本观念也发生相应的变革,从原来的所有权观念转变为主体观念(EntityConcept)。其会计方程式“资产=负债业益”,虽然将债权人考虑在内,扩大了财务资本内涵,依然体现了“资本基本主义”原则。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对知识型企业(Knowledge-basedCompany)而言,最重要的资本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资本,而是人力资本或智力资本(IntellectualCapital)①。对于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增强和维持企业竞争力方面,财务资本相对而言将不如人力资本重要。这时,人力资本拓展了传统的资本概念,将企业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整合在一起。人力资本概念本身就具有革命性,它揭示了“一种以员工及其知识为基础的资产”,即人力资产。进一步分析,在工业经济时代,财务资本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衡量财务资本的重要手段自然就是以货币为计量尺度的会计复式簿记系统。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许多公司,尤其是像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在股票上市后,其市场价值往往比其账面价值高许多倍。这些现象说明现行会计的复式簿记系统已不再充分反映公司价值。其原因就是人力资本没有进入会计学的研究视野。这正是以复式簿记为核心的现行会计学科的内在缺陷。

二、人力资源管理会计:一个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相结合的理论框架

会计最基本的知识范文2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内容优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会计作为通用的商业语言,其提供的信息已被广泛应用到经济管理的各个方面。在这一背景下,经济管理人员更需要会计知识以做出相应决策,各大高校都在增加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知识方面的教学,由于非会计专业培养的是有别于会计专业的,其对会计知识需求不同于会计专业人员,如何引导他们学习会计知识,培养他们运用会计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教师一直关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选取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而目前这一教学内容的选取却不尽如人意。

一、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内容选取的现状

(一)因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区别较大

教学目标决定人才培养方案,进而影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实践中,教学目标大致有两类:第一类注重知识的培养,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创造思维的培养。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少学生学习完成之后,仍难以真正理解会计的作用,更谈不上理解和运用会计信息。第二类注重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专业特点,认为他们将来主要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因此相对于培养他们产生会计信息的能力来讲,培养理解和应用会计信息的能力更重要。通过会计学课程的学习,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应能该能够阅读、理解和应用会计信息。

教学目标的不同导致各大高校非会计专业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时有很大差别,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在会计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了财务报表的分析与利用,另一种则是注重会计及相关知识的综合讲解,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基础会计为主,介绍通用的会计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第二部分以财务会计为主,介绍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第三部分以管理会计为主,介绍会计信息的分析和运用。[1]

(二)相关教材适用性较差

目前,非会计专业使用的会计学教材适用性较差,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不能体现非会计专业的特征。有些教材内容注重讲述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而忽略会计信息的分析及应用,在结构和内容方面体现不出非会计专业的特点,缺乏专业特色。二是不能区分不同非会计专业。有些教材具备了非会计专业的特征,但又因其通用性而忽视不同专业的差异,没有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需求的多样化,适用性较差。

二、优化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途径

(一)准确制定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

要优化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内容,必须首先准确制定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正如上文分析那样,非会计专业教学目标应定位于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和应用会计信息的能力。

(二)整合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内容

非会计专业的学生通常学习会计学一门课程,不像会计专业学生那样还要开设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后续课程和经济法、税法等相关课程,因此对于非会计专业而言,一本书就要解决所有的会计核算和相关的管理知识,教材内容覆盖面宽泛一些较好。

笔者认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内容应涵盖会计学基本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报告的分析与利用、税收等课程中最基础的部分,然后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整合教学内容。实践中可以尝试分以下两大部分:

1. 会计基础知识

会计基础知识结合专业特色,侧重融和会计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通过学习,让学生领会会计工作过程。内容方面按照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这一顺序加以展开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让学生完整地理解基本会计工作的全过程。会计报表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获取会计信息最直接的渠道和最直观的方式,学会阅读会计报表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的基本功。因此,在讲述会计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通俗地讲解6大会计要素的现实经济含义和作用,剖析三大报表之间的关联具有重要意义,要求非会计专业学生能看懂会计报表,理解会计报表的重要现实意义。最后是会计报表分析,重点介绍会计报表分析方法的具体运用,同时也可以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有重点地进行某些内容的分析,比如对于金融专业侧重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工商管理专业侧重企业营运能力、生产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分析。更好地满足其专业需要,提高运用会计信息进行企业管理的能力。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 ,学生能看懂基本会计信息,理解会计核算对企业经营和企业管理的决策支持作用,能运用所学会计知识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

2. 会计相关知识

会计相关知识侧重会计相关知识的讲解,融合税收和经济法的相关知识。税收方面应包括各种常规税种的计税依据、税率、 计算方法、征缴办法等内容,尤其要侧重企业在日常经营中涉及的主要税费及每一个税种对企业的实际影响 ,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和合理避税的意识。 经济法方面,着重介绍企业法律、合同法律、市场运行法律、知识产权法律和金融法律等。

(三)建设科学合理的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材

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材建设需根据学生的特点编写,应本着基础性、通俗性和实用性的特点[2]。依据“必需”、“够用”原则,教学内容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基本会计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等内容。内容方面应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阐述会计理论及其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实用性要求教学内容能直接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服务。教材编写时,应注重案例的运用。在此基础上,将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内容分为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相关知识两大部分,其中会计基础知识模块中的报表分析部分可以结合专业不同,编写金融学会计、工商管理会计和营销会计等等。

总之,非会计专业学生只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目标应明确为培养其相应的理解和应用会计信息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优化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会计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并建设相应的科学合理的教材。(作者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范力,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若干问题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123-124.

会计最基本的知识范文3

知识经济是建筑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上的经济,它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知识成为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传统的农业经济社会是以耕地和劳动力为基础的;工业经济是以大量资源和矿藏原料的冶炼、加工和制造为基础的,衡量经济发展的生产函数,注重的是劳动力、资本、原材料和能源等生产要素,把知识、技术常常似为生产的外在因素;而知识经济则是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它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是一种知识密集型、智慧型的新经济形态,知识和技术自然而然地被纳入到生产函数之中,从而使经济效益可以持续递增,因此,农业经济时代,人们梦想占有土地;工业经济时代,人们希望拥有资本;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将成为人们的追求,知识成为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将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竟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以往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的增长不再完全依赖于资本、劳动力、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已转而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依赖于对知识的获得,足以弥补传统生产要素不足而对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力和实力,将会由其掌握有形资产的数量转移到拥有知识的能力和服务能力等无形资产的数量上去。例如,美国著名的微软公司总资产在很短的时间就达到143亿美元,其无形资产价值市价已高达1623亿美元,该公司的市场价值已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

2、知识劳动者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农业经济时代,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是农民,知识分子游离于社会财富创造活动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是工人,知识分子是社会生产的指导者或组织者;而知识经济时代,智力劳动者已成为庞大的知识阶层,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知识经济时代的农民已成为掌握农业高新技术的知识劳动者,新时代的工人也是用最新技术武装起来的高技术工人。拥有足够知识的脑力劳动者创造出数倍于体力劳动者所创造的社会财富。知识劳动者在知识经济时代占据主体地位,是社会的主流。1981年至1991年,美国就业中的蓝领份额平均降低了3个百分点,而白领份额增加了6个百分点。在日本,专业和技术职业的就业预期于本世纪末增长超过40%,几乎比次快增长的群体——办事员及其相关职业快四倍。在美国,到2005年前预计专业和技术职业的就业增长将是36%,几乎比工艺和熟练的手工职业快三倍。[1]

作为一个经济范畴,人力资源具有质和量的规定性。从人力资源内部的替代性来看,人力资源的质对量具有较强的替代作用,而人力资源的量对质的替代作用却较差,甚至不能替代。例如,一个高级工程师可以完成几个低等级工人的工作量,而几个低等级技术工人共同工作却难于完成高级工程师所从事的复杂工作。知识经济仍是市场经济,市场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竞争,只有人才才是企业最主要的战略资源。企业竟争的胜负,取决于其是否拥有更多的优秀人才。

3、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标志性产业,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981年至1992年,主要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产业的产值增长了1倍多,而同期其它制造业的产值增长了2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年度报告中指出,其主要成员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0%以上已经是以知识为基础的。1997年,美国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知识密集服务出口总值已接近商品出口总值的40%。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55%以上,而汽车工业只有4%。[2]

知识经济将引起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和产品结构的全方位变化。知识经济条件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体现着产业发展的新途径;以高新技术为杠杆,推动着传统产业的知识化;以高新技术为武器,促进服务业大发展。就微观经济组织——企业而言,知识密集型企业居于主体地位。人力资源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主要因素。

可见,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人力资源会计产生于本世纪60年代,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更具有重要的作用。知识经济时代,最需要的资源,不是物质资源,而是智力资源,知识经济的主体是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具有创新潜能的高素质人才。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将成为企业内部长期投资的主要项目,甚至要超过对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资。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所形成的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及所起的作用已不容忽视。例如,1995年美国很多企业无形资产的比例已高达50~60%。这些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日益成为决定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市场价值的主要力量。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会计要满足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他相关机构对人力资源信息的需要。

1、人力资源会计为企业管理者提供评价人力资源决策方案所需要的信息。企业管理者十分关心人力资源投资的效能和效益,并加以追踪评估。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为实施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企业是从外界招聘还是在内部培训专业人才?在经济萧条时期,企业应当裁减还是保持其人力资源?裁减职工可以立即降低人工成本,并相应增加本期效益,可是到了经济复苏时,社会对人力资源需求增加,企业有可能为重新雇用新职工花费巨额费用,即被裁减职工的重置成本。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显然,传统会计是无法解决的,必须依靠人力资源会计。

2、人力资源会计向投资者、债权人提供制定正确的投资和信贷决策所需的信息。传统会计报表并不向投资人和债权人提供企业人力资源的变化情况,以及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在损益表中,传统会计将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列为本期费用,而未予以资本化列为资产,未在预期使用年限内按期摊销,从而歪曲和低估了本期收益。在资产负债表中,传统会计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并未包括人力资产,从而歪曲和低估了企业实际拥有的人力和物力资产总额,以及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知识经济时代,投资者和债权人更关注企业员工素质、构成,特别是企业的技术队伍和管理队伍、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力等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人力资源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更确切地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投资比例和投资效果,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出企业总资产中人力资产、物质资产的比例,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

3、人力资源会计向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会计信息。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细胞,政府主管机构和社会公众不仅要求企业披露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还要求企业披露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为了创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以争取社会公众和企业职工对企业经营的有力支持,企业也必须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即企业在谋求投资者权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兼顾企业职工、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是对人力资源安排方面的贡献。人力资源具有特殊性。企业要为人力资源的载体——劳动者提供就业岗位。有关政府主管部门也需要劳动就业方面的信息。人力资源会计是提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主要信息来源。

我国人力资源存在人口众多、素质低下的,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又存在人才浪费和人才短缺并存的局面,存在收益率和教育投资比重十分低下,知识分子收入水平偏低,人才流动困难等问题,因此,我国建立和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较西方国家有过之而无不及。

以人力资源为对象,主要研究组织中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人力资源,尽管自诞生已有30余年,这门学科仍处在不很成熟、不断探索的阶段,仍难满足知识的需要。我国还处于介绍和引进人力资源会计的阶段,界对此研究尚处于起步状态,实务中也没有得到。但会计界对它研究的兴趣也日渐浓厚,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在我国建立人力资源会计要有一个过程,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深入理论研究,澄清模糊认识,更新传统观念。人力资源能否被视为一项资产,是人力资源会计能否成立的关键。人力资源作为会计资产,必须用货币进行计量。对人力资源的计价,人们会误以为对人明码标价,似乎是对人格的贬低,所以难以接受。明确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人力资产各概念的范畴、特点及其相互间的联系是人力资源会计的基础,人力资源成本项目及资本化、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式是人力资源会计的核心。现有会计模式经过漫长的演变,已发展为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对其每改进一步,都是传统与新生的较量,尤其是将人力资源纳入会计要素中,涉及人力资源的收益权问题,这将到政府、投资者及其他利害关系集团的切身利益。会计界必须对这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形成共识,才有利于统一思想认识,转变管理人员传统计会计模式下形成的旧观念。

其次,吸收借鉴西方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和研究的新成果,洋为中用。一方面,我国会计界应投入更多的精力深入考察和研究国外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和方法,而不是作一般性介绍,为最终建立适合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会计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又不能照搬照抄。不同的国家,制度和历史文化各不相同,进而有不同的人事管理制度,不同的企业和组织,劳动用工制度也有很大区别。因此,人力资源会计在吸收借鉴西方国家有关理论和方法时,必须与国情及本单位实际情况相结合。

最后,开展人力资源会计试点工作。试点单位一般应是人力资源密集、人力资源投资较大,既要有完善的人事档案资料,又要有完善的会计组织和较好的会计工作基础。例如,可选择高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单位进行试点。这些企事业单位是人力资源密集的场所,它们往往为招募、选拔和培训人才投入巨额资本,人事部门一般有较为完整的档案材料,可为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计量提供重要依据。也可有目的选择少数条件较好的中外合资企业作为试点单位,这些单位更易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对人力资源会计易于接受,同时也有利于借助国外的管理人员,为我国培养人力资源会计方面的专业人才。试点的业务应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推广和普及,从而建立起各行各业的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体系。

知识经济,更需要人力资源会计,并会推动人力资源会计趋于完善和成熟。

会计最基本的知识范文4

目前,高校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课程一般有两种模式:

①“基础应用型”模式。该模式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或称“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基础”)和“电算化会计”(或称“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计算机会计学”、“会计应用软件”)两门课。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就是这种“基础”+“应用”的模式。

②“系列应用型”模式。该模式是在设置系列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上再设置“电算化会计”课程。例如,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会计实务电算化”两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又如,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系教学改革设想中打算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会计决策与控制”、“电算化审计”三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财政部教育司编《会计学专业主干课教学大纲》p16)。当然,其他高校设置的课程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但均可体现一组“系列”课程和一组(门)“应用”课程的模式。

无论是“基础应用型”模式,还是“系列应用型”模式,它们均独立于会计系列课程之外。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各门计算机课程内容与会计系列课程内容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教计算机课程的老师不懂或很少懂会计专业知识而会计专业课程教师又不懂或很少懂计算机知识;二是现行会计课程教材(除“电算化会计”外,下同)不反映计算机应用知识,也不要求专业课老师补充讲授计算机应用知识;三是计算机数量配备不足,无法做到两类课都安排机时。

2.单一的“电算化会计”课程,解决不了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能力问题。1995年4月27日,财政部印发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的三种证书、即初级证书、中级证书和高级证书,从能力要求看,可概括成以下三种能力。

(1)初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微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有关汉字系统及应用软件操作,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的工作原理五个方面,笔者简称为“操作能力”。

(2)中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能力。要使财政部评审通过的通用会计软件更好地满足各个企业的不同要求,需要用户自已定义参数,如建立科目代码、设定计算公式、定义分配方法和结转方法等,这称为系统软件的维护或参数设置,笔者简称为“设置能力”。

(3)高级证书要求一少部分会计人员具备“进行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开发与维护”的能力。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是指为了开发出用户所需的会计软件,必须了解和描绘用户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明确系统具备的功能,改进现有系统模型,形成系统的逻辑模型的过程。它是系统开发和系统维护的前提。分析、开发和维护的能力。笔者称为“开发能力”。

目前,高校“电算化会计”课程按财政部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组织和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能力”,包括开发工具、开发方法、开发系统(工资、固定资产、材料、销售、成本核算系统)和电算化审计五个方面。学生学完这门课后,仅仅是对部分会计核算程序进行初步的设计。当他们毕业参加工作后,在已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不会操作现行会计软件;在未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仅靠学校掌握的“电算化会计”知识,无法开发成套的会计核算系统软件。事实上,从国外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看,无论定点开发还是开发通用软件均有专门的公司从事这种业务。要求我们现在的教学能使学生具备完全的软件开发能力也是不现实的,仅能提“初步的开发能力”或具备“开发软件的基础”。这种单一能力距离国家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操作能力,设置能力和开发能力还很远,则高校改革教学,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力迫在眉睫。

3.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就目前而言,我国会计实际工作中的电算化仅仅体现在会计核算上,虽然会计管理的软件已在开发,但应用的不太多。而西方国家早就从会计核算电算化转向会计管理电算化了。仔细分析我国会计核算电算化的现状不难发现,绝大部分会计人员是“傻瓜”操作员,是计算机的“奴隶”,他们对会计软件不能运用自如。反省一下高校会计教学,会计课程和计算机课程两层皮,使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显得很窄。因此,只有在各门会计课程上都用上计算机,才能开拓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才能克服“傻瓜”操作员的缺陷,自主地运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使计算机不仅在会计核算上,而且在会计管理、分析、预测、决策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

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

二、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基本要求

1.两类课程安排相协调。会计教学计划必须按教育、教学规律制订,充分反映知识平铺、交叉、循序渐进的要求。计算机的系列课程应先于会计系列课程,同时会计系列课程的电算化,首先是已学计算机课程知识的直接应用,然后是后继计算机课程知识的追加应用。例如,在第一、三、四、五、六学期分别安排“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电算化会计”课程与此相适应,在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学期,分别安排“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上)”、“财务会计(下)”、“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高级会计”、“审计学”、“会计实务考核”课程。其中,“基础会计”课程首先是直接运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完成规定任务,如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各种记帐凭证、各种明细帐等,待“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学完后,再运用word编制“基础会计”课程中的成本计算公式、编排有关图形,并登记帐簿。

2.计算机知识运用时分合结合。平时,各门会计课程运用计算机知识是单项的,分散的。一般难以整体运用。因此,有必要在最终将两类课程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笔者认为,在第八学期学生即将走上社会前设置“会计实务考核”课程,一方面进行手工操作,综合各门会计知识,另一方面进行计算机操作。综合各门计算机课程知识集中运用于会计,这种分合结合的方式反映了会计学科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3.列人教学计划,教师引导,指导为主。将计算机课程知识应用于各门会计课程,并不是要增设新课程,而是对已学知识的串用。为了保证串用的成功,首先要在教学计划上加以反映。例如,在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分别设置“基础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电算化”、“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等电算实践项目,并相应确定一定的机时。其次,将各门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问题编写成“电算化指导书”,每门指导书中列示若干个电算实践项目。提出具体应用要求;同时,为了便于学生操作。还应编制“电算化操作手册”,向学生提供详细操作步骤和范例。这样,教师在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过程中主要起着引导、指导、布置、检查和考试验收等作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充分得到发挥。

三、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具体设计

下面以会计主干课程为例对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进行设计。

(一)基础会计电算化

l.将已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1)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材料明细帐、应收帐款明细帐、成本计算公式(含分子、分母两行排列格式)、生产成本明细帐和各种记帐凭证;(2)用图文混排系统spt进行成本数据的图像编辑;(3)用cced打印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2.将后续“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知识追加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①成本计算公式的编写;②图形编排;③帐簿登记。

(二)财务会计电算化

将“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中word、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包括:外币核算、坏帐核算、存货实际成本计价法、存货计划成本计价法、存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折旧方法、工资结算和工资附加费核算、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销售业务、利润分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编制。

(三)成本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包括: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产品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品种法成本计算、分批法成本计算、分步法成本计算、成本分析。

(四)财务管理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包括;货币资金最佳余额确定、企业客户信用等级评估、应用帐款最佳余额确定、存货最佳额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经营杠杆、对外投资决策、筹资政策的选择评价、资金成本计算及应用、财务比率综合分析、财务计划编制。

(五)管理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管理会计”。内容包括: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目标利润的敏感性分析、利用经营杠杆进行利润预测、边际利润最大的产品组合、销售顶测分析、投资决策评价方法的分析、内含报酬率敏感性分析。

会计最基本的知识范文5

【关键词】会计能力 职业知识 职业能力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07-03

一个会计人员要想成为一名有能力的会计师,必须要拥有必备的职业所需的知识、一定的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应的职业工作方法和态度,因此一名会计人员的能力要素大体可以分为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其中价值观居最底层,知识居其上,而能力居最上端,呈金字塔形分布,当然三者之间并没有很明显的分界线,但有几点是清晰的:

1、掌握大量的知识是产生良好的价值观和掌握良好技能的关键,所以掌握知识相对来说比较关键,这也是学校之所以存在的理由。

2、掌握知识并不能带来相应等量的价值观和能力,与个人的个体环境不同和主观能力性等因素影响会有很大不同,这也证明了学校要因材施教,才能帮助人人成才。

3、用人单位更重视人的价值观和能力,而不太注重知识的拥有,由此可见,如何将知识转化为更有用的价值观和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本文将从知识――能力――价值观的脉络来试图阐述会计人员的能力要素,以清晰学校会计教学的方向。

(一)职业知识

知识是胜任能力的基础。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往往见解比较深刻,思考问题相对周密,处理问题会比一个没有知识或知识面狭窄的人更强。而不以知识为基础的能力充其量只能是一种较为低级的技能,甚或只是一种本能。通过已掌握的知识的大量迁移,个体才能形成更为系统化的心理结构,从而形成某种能力。

21世纪需要会计人员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大致来说,会计人员需要具备的知识可分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两部分。

1、基础知识

我们知道,当前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知识更新非常快,但有些知识并不怎么更新,那就是知识中的基础知识,因为基础知识是知识中的元知识,也是知识更新的原动力,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触类旁通,从而吸收新知识,获取创造力。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反面来证实基础知识的重要性:那些有深厚文化基础的能够进行有效地思考和交流、能够进行抽象性思维、逻辑思维以及批判性分析的人们往往都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所以我们认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也应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

那么,这些基础知识又分为哪些呢?大致上,可以分为人文学科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政治、经济、法律环境知识、外语知识等等。

人文科学知识对会计人员陶冶情操、开阔眼界、开启智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文教育的核心,就是帮助学生培养完善的人格、独立的个性、健康的心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政治、数理经济、文化历史都有助于会计人员了解社会及与其他专业之间的关系,并帮助他与各种不同背景的人交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会计国际化趋势的加强,会计已真正成为 “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企业国际交易中充斥着大量的英语商业信函、合同文本、支付手段等,因此会计人员要真正参与企业的经营与决策,就必须要至少精通一门以上的外语。

基础知识的掌握有利于会计人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全面素质的提高又将有利于提高其专业发展潜力。在竞争不断加剧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会计人员通过努力拓宽专业视野,熟悉相关学科知识,加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加深对本专业知识内涵的认识和了解,使知识结构更趋合理。

2、专业知识

会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专业知识是会计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一般来说会计人员需要较为精深的专业知识,所谓精深,是指会计人员对自己所要从事专业的知识和技术的理解具有一定的深度,对会计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学科历史和现状、国内外最新信息等都要进行了解和把握。

专业知识包括:会计、财务及相关知识,组织行为和经营管理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会计、财务及相关知识提供了会计职业的厚实的技术背景,是会计人员职业所需的最为核心的知识基础。根据《会计法》,会计核算、会计监督是会计人员主要职责,会计人员要做好本职工作,就必须掌握必要的会计、财务及相关知识。但会计人员需要的会计、财务及相关知识也会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新的专业知识点不断涌现以满足市场需求的迅速变化。财务会计与报告、成本管理会计、税收、审计与鉴证、财务管理这些都是与会计人员财务职能的履行密切相关的知识,只是对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来说在重要性程度上有所差别。

组织行为和经营管理知识包括企业怎样组织、融资及管理,以及企业运营的全球环境等,这类知识为会计师进行职业操作提供了背景知识,提供了有关企业经营运转的环境背景知识,从而加强会计师对经济、法律、商业及组织运作环境的广泛理解。组织行为和经营管理知识包括以下学科领域:经济学、数量方法和统计学、金融市场、组织行为学、管理学、战略管理、营销学、企业与环境、风险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以及投资和经营界限的扩大,会计师需要用一种更广泛的全球视野来了解国际商业和其他组织经营的情况,才能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

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传统会计人员的角色,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会计人员的工作任务和角色发生了变化,会计师不仅要能运用会计信息系统、熟练掌握IT技能,而且还要在设计和管理信息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网络的发展,使得经济交易及方式发生了极大变化,网上支付、网上销售、网上理财等都与传统商品交易方式有着不同的地方。新技术、新观念将贯穿于新的商品交易和商品结算过程中,使会计师的知识面临严重冲击。

另外法律知识也很重要,会计人员应熟悉、理解相关法律知识,才能应付各种诉讼,更好地解决问题。

一个完美的会计师必须同时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但是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会计师都同时具备这些知识。各级会计人员具备的能力应能满足其所从事的工作。如作为一名高级会计人员,应有广泛的知识视野,在具备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基础性”能力的同时,还要具备高级会计专业人员能力,而作为初级会计人员,则具备会计、财务及相关知识就能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就可以了。总之,会计人员需要宽阔的知识视野,这些知识是职业技能发展的基础,这些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也会不断地变化和拓展。

(二)职业技能

技能是胜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职业技能能够帮助会计人员正确地运用所获得的知识。技能通常不是通过学习一门具体的课程而学到的,而是通过会计课程和会计实践的综合学习和相互作用而获得的。知识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而失去其作用,但技能却是支持会计人员在越来越复杂、苛刻的环境中履行工作职责之所必需。

适当的职业技能为会计人员提供了竞争优势。职业技能并非都从学校教育中获取,也并非所有的技能都能在进入职业时就拥有,很多技能是在后续教育中、在不断积累的经验中得以发展的,是通过终身学习得来的。随着时间的过去,会计毕业生会计知识的重要性在减弱,而计算机技术、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等能力的重要性却在不断增强。因此职业技能是具有长期发展价值的能力,而不是迅速变化的知识内容。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国际教育准则》第3号“职业技能内容”提出,会计职业技能包括:智力技能、技术与功能性技能、个人技能、人际交往与沟通技能、组织和企业管理技能等6项。

因此一名职业会计师应该具有沟通及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和监督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应对压力及合理安排时间能力、决策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等。

1、沟通及协调能力

会计部门是企业的一个综合性管理部门,除对外与股东、银行、工商、税务等部门进行沟通外,作为信息掌握者和提供者的会计人员,还应与企业内部业务部门人员进行相互沟通,良好的沟通为会计人员参与经营决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有效的沟通使会计师能够接收、传达信息,并由此形成合理的判断和进行有效的决策。沟通与协调能力包括:通过正式的、非正式的、书面的和口头的交流有效地提出、讨论、报告和辩论观点;有效的倾听和阅读,包括对文化和语言差异的敏感性;借助周围人群、书面资料和电子渠道,寻找、获得、组织、报告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等。

2、团队合作能力

团队即是一种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的工作群体。在现代高速运转的工作环境下,团队成为了主要的作业方式,现代企业的成功更加依赖于整个团队的表现。团队合作模式对个人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除了应具备优秀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有优秀的团队合作能力,这种合作能力有时甚至比你的专业知识更加重要。会计师常常要通过团队合作来解决具体财务问题,这可能包括在本部门内合作和与其他部门的财务专家的合作。

3、人际交往能力

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复杂,职务越来越专业化。在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需要不同行为者之间进行大量的交流与合作,人际交往能力已成为现代人一种必备的素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包括:与他人在协商过程中工作,以抵挡和解决冲突;与不同文化和知识背景的人员相互影响;在专业背景下商谈可接受的解决方案和协议;在一个跨文化的环境中有效的工作等。会计人员需要具备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才能完成自己的专业工作和与之相关的创新工作。

4、管理和监督能力

以前会计人员的角色主要是为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而现在,一名出色的会计师应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管理和监控,他们必须履行传统的“管家”职能,而且还应对各项财务计划或战略计划实施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会计师通常是决策制定小组中的成员,参与公司的决策过程、资源管理、业绩管理的监督等,另外法律也赋予会计师一定的监督职责,实施会计内部监督制度。管理与监督能力包括:战略计划、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决策制定;组织和委派任务、激励和发展人员的能力;领导能力;专业判断和识别能力等。

5、职业判断能力

会计职业通常要求辨别事务的本质并确定解决问题和做出判断的原则和采取的方法。职业判断能力是与抽象思维、推理演绎、批判性分析等相关的技能,这一技能使数据、知识与洞察力紧密联结在一起,以进行高质量的战略决策。会计师如果缺乏职业判断能力,就很难提供有价值的分析报告,或提出逻辑严密的决策建议。

6、应对压力及合理安排时间能力

会计师的压力主要来源于责任、角色冲突、人际关系和日常烦扰等。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会计师从繁锁的财务会计与报告中脱离出来,会计师越来越需要根据如何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这一标准重新定义他们的工作。另外会计改革的深化也使会计师要更多地面对不断变化的制度、准则及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和新业务等压力源,面对重重压力,会计师必须要有效地运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7、决策能力

决策是建立在人们观察、注意、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判断思考、逻辑推理做出的决断。决策能力是管理者根据既定目标认识现状,预测未来,决定最优行动方案的能力,因此这种能力是人的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会计师通常通过影响企业最高决策层来影响企业的决策。

除此之外,会计人员可能还需要其他的能力,而且能力要素也是不断发展的。但是,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会计人员都能具备这些能力,根据各级会计人员所从事的主要工作,我们认为越高层次的会计人员需要的能力越多。

(三)职业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个人最基本、最深层次的能力,它直接决定了其他能力的形成。职业价值观是会计师职业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职业价值观指职业价值、道德和态度,包括遵循法律与法规、正直、客观、终身学习的责任、关注公众利益和社会责任等。对会计师来说,恰当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一样重要,良好的职业价值观保证会计师从社会利益和职业利益角度出发进行职业判断、履行工作职责。

职业价值、道德和态度是会计师追求的一种境界。职业价值观的重要性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另外终身学习也越来越重要,它也是会计师必须努力坚持的价值观。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变革的快速和知识淘汰的加速意味着要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美国会计教育改进委员会(AECC)在其1990年公布的第一号公告《会计教育的目标》中就强调“会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教导学生独立学习的素质。大学教育应是提供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础,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以独立自我的精神持续地学习新的知识。因此,终生学习能力就成为会计专业人员生存与成功的必备条件。”

另外职业会计师还应具备一定的政策水平。他们必须熟悉国家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掌握财务会计理论及本行业业务的管理知识,以适应经济发展、会计改革对会计工作的需要,更好地胜任本岗位的工作。会计师应关注国家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关注会计改革,关注政策变化,关注宏观政策,把握重大会计政策出台的背景、意义、原则和理念,以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综上,一名会计师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及职业价值观,并能很好地整合这些要素,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师。作为会计教学,在注重会计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职业知识如何转化为职业能力上,更应重视学生良好职业价值观的形成途径上。

参考文献:

1. 许萍.会计人员能力框架问题研究,2006.7 知网

2.陈丽花.论我国会计职业能力框架体系的构建,生产力研究 2007,NO18

会计最基本的知识范文6

一、知识经济的要素与特点

知识经济作为人类社会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出现的第三种经济形态,它具有如下基本要素。

(一)知识。这是知识经济的本质要素。所谓知识是以一定形式表达人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使人们对重复信息之间联系的信息。知识可分为四大类:

(1)知道是什么的知识,即事实知识(Know-what);

(2)知道为什么的知织,即原理知识(Know-why);

(3)知道怎样做的知识,即技能知识(Know-how);

(4)知道是谁的知识,即人力知识(Know-who)。

(二)信息。这是知识经济的动力要素。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可以说,缺乏信息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就会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文盲”。

(三)人才和教育。这是知识经济的核心要素,知识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水准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在于人才已成为社会所有方面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从决策思想的理性化到生产要素的知识化,其前提是科学知识的首要地位和以人才智力资源为本的理念在全社会的真正确立。

(四)管理和系统。这是知识经济的结构要素。能够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为客户生产和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已成为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这就要求企业在组织结构、行为方式等方面适应这种变化,建立全新的管理系统。

由于,我们可以发现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知识、信息、经济和产业的一体化,社会价值取向由劳力、资源、资本转移到知识和智力上。具体地说:

(1)智力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科学技术无可争议地成为第一生产力;

(2)资产的组成以知识和智力所发明创造的无形资产(专利权、专有技术、商誉等)为主体,无形资产的投入对经济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3)人员的组织以高智力的员工为主体,管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

(4)投资取向以智力投资为主体,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研制方面加大投入,确保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5)信息产业成为经济的主流,计算机、软件和网络几乎将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都连接起来,知识几乎是在没有任何时空阻隔的情况下在全球迅速传播;

(6)全球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的要素投入具有共享性,从而使得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充分利用人类共有的智力资源,真正实现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7)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通过高技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取代已近耗竭的自然资源,使知识密集型产业逐步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形式,实现低耗高效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影响

综观会计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会计的发展主要是反应性,即会计主要是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知识经济的出现,必然对现有的会计产生全面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可以从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知识经济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思想与作为现有会计理论基础的经济思想的不同,客观上要求会计理论发生革命性的创新。这种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基本会计概念和范畴的影响

第一,对资本制度的影响。

现有的会计理论是以实体资本(包括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为基础的,不确认智力资本。这一资本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1)实体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和主要动力;

(2)实体资本是社会经济权力的中心,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资本雇佣劳动制,企业的治理结构是以实体资本为中心的结构,即实体资本出资者承担经营风险,并享有剩余(利润)的控制权和索取权。因此,现有的会计信息主要是为实体资本出资者和债权人服务的,其基本任务是站在实体资本出资者和债权人的立场,记录企业发生的经济事项,反映企业实体资本的运动状态,帮助他们进行风险决策和业务监控,从而保证其收益的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化。

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是经济增长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也就是说,知识是生产的核心要素;人是知识的载体,知识的拥有者应享有企业权益的分配权。因此,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对智力资本地位的确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再被简单地认为是由实体资本所有者的投资形成的生产和财务单位,而被认为是智力资本与非智力资本(实体资本)订立的特别市场契约,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智力资本所有者共担企业风险、共享企业权益,而且智力资本能比非智力资本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求会计建立能反映智力资本的中心地位、体现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智力资本所有者共担企业风险、共享企业权益的新的会计体系。

第二、对利润含义的影响

与上面的观点相联系,现有的会计理论认为利润是实体资本创造的,因而属于实体资出资者,员工,无论是高智力的员工还是普通的体力劳动者都被看作是被雇佣者,其回报仅仅体现为工资费用,利润表只站在实体资本所有者立场反映其投资回报。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利润是智力资本和非智力资本共同投入所产生的回报,而且主要是由智力资本创造的,在智力产品的价值组成中,物化劳动者转移价值所占比重很小,高智力的员工可以用他们的发明创造转换为对企业的投资,这些员工和他们的智力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可以创造出大量的利润。这就要求会计必须适应这一变化,重新明确利润的含义,划分员工劳动报酬和智力资本回报的界限,明确确认和计量智力资本带来的利润。

第三,对资产概念的影响

在现有的会计理论中,资产作为一种经济资源,主要是指有形资产,虽然也不排除无形资产,但由于各种原因,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始终只占次要的地位。例如,我国规定,以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出资不得超过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即使是高科技企业,也不得超过百分之三十五。对人才智力资源,无法在理论上其作为资产的地位。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和智力被认为是生产的重要要素,它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也大大超过了有形资产,所创造的价值也大大超过有形资产,因此,无形资产,特别是人才智力资源是企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资产形式,而对微软、英特尔这样的公司,其价值几乎全部体现为它的人才智力资源,房屋、设备等有形资产显得毫不重要。不正视这一事实,而仍将人才智力资源排除在企业的资产形态之外,不加以反映和核算,显然是与客观经济环境相背离的。

2、对会计确认和计量理论的影响

传统会计理论,将货币计量作为一项基本假设,以是否可计量作为能否纳入会计信息系统的一项基本标准,在计量属性的选择标准上,首先考虑的是其可靠性,即这种计量必须是建立在已经发生、客观存在、可以验证和检查的基础之上。在这一基本观点下,包括人才智力资源在内的许多经济现象都无法在会计上得到反映。尽管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及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并转化为生产力,人才智力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与此相关的会计学的一个新兴的学科分支——人力资源会计学日益受到重视和研究,初步形成了包括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两大基本内容的人力资源会计模式。但是,受基本的会计确认和计量理论的局限和影响,现有的人力资源会计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按实际成本核算,未能反映出人的智慧与创新能力和产出价值的计价等问题。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虽然试图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避免人们低估企业价值,但由于不是以实际成本为基础,存在计量的可靠性问题,因而无法与传统的财务会计溶为一体,始终游离于财务会计体系之外,因而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力智力资源的计量问题。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和智力的重要作用要求我们加强对智力资本和人才智力资源确认和计量的研究,这势必对现有的会计确认和计量理论产生重大影响。

(二)知识经济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知识经济对会计实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会计工作重点的转移

传统的会计工作主要是会计人员运用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手段,对经济数据进行收集、加工、存储和检索,最后输出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经济决策和控制经济活动需要的经济信息。在传统的会计工作中,由于受操作手段和工具的限制,经济业务数据的日常处理占用了会计人员绝大部分的工作时间和精力,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随着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产业的普及和成熟,会计人员大量的日常工作,如填制亡帐凭证、登记总帐和明细帐、编制和报送会计报表以及在必要时查询凭证数据等工作都可以由计算机完成,这在客观上使广大会计人员从繁杂的、重复的日常会计事务中解脱出来,将其工作重点转移到参与预测、决策和经营分析等方面,更多地参与企业单位的经营管理,使会计工作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在经济管理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确立会议工作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会计最基本的知识范文7

只有注重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才能使学生凭借这些基础知识,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迅速学习各种新的实用的计算机操作方法,从而跟上不断变化的信息时代的步伐。

那么究竟哪些知识属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呢?所谓基础知识,是指某门学科中具有一定的恒定性,不易淘汰,该学科的其它有关知识皆发端和源于它的那些知识。作为中小学生应学习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笔者以为它主要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计算机的简单原理和基本操作知识;二是要让学生熟悉键盘,并掌握正确的措法;三是要让学生掌握一种最简捷、易学、快速,且变通性大,不易淘汰的汉字输入方法。

有关计算机的简单原理和基本操作知识主要应包括计算机几部分的主要构造,如何开、关矾,如何使用磁盘和计算机的主要命令,以及如何使用一些计算机的常用软件。有了这些知识,学生在任何一台计算机面前都不会束手无策。

虽然计算机的型号和功能在不断地更新、完善,但有一件东西是相对恒走不变的,即国际标准计算机键盘,给计算机的任何一项指令,都要通过键盘键入。

目前已经使用的几种汉字输入方法,尽管它们各有自己不同的思路,但无一例外地都要通过敲击二十六个英文字母输入汉字。(语言输入汉字和扫描输入汉字技术,还需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完善,本文不涉及)学习汉字输入方法,实际上是掌握汉字与键盘英文字母键的对应关系,如果学生熟悉了键盘,那么无论学习哪种汉字输入法,只要掌握其与键盘各键的对应规律,就可实际在计算讥上操作了。因此,让学生掌握计算机键盘上每个键的所在位置这一知识,一般来说是不会被轻易淘汰的。若学生再能掌握正确的指法,指法也是计算机学习中一种恒定的东西,那么更将提高学生对一切计算操作的速度,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中小学生在学好前两者内容的基础之上,还可有选择地让他们学习一至两种汉字输入法。二年级的小学生就己基本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所以可先让他们了解汉字全拼输入方法,进而学一点双拼双青的知识。但笔者以为这两项知识仅让学生了解,并试操作一下即可,由于它们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重码多,速度慢,因而不是汉字输入的发展方向。若真要让学生掌握一种汉子输入方法,笔者以为最省力易学,最不易被淘汰,又有很大变通潜力的汉字输入方法,应属张国防教授发明的“五十字元汉字输入法”,以其中的全形码最适合中小学生学习。汉字键盘输入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是汉语拼音输入法,它易学,只要会汉语拼音的人就可使用,但速度慢。第二代以王永民先生的“五笔字型”为代表的汉字输入法,它首次解决了快速盲打的问题,但比较难学。第三代以张国防教授的“五十字元法”为代表的汉字输入法,它不仅易学、且快速。

目前,中国的计算机汉字输入技术正由第二代向第三代过渡,第三代是汉字输入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第二代汉字输入方法的发明无疑是对计算机输入汉字技术的一个重大突破,它在计算机汉字输入史上功不可没,但其难学性却使其最终逃脱不了被淘汰的命运。鉴于计算机汉字输入技术的这一发展趋势,笔者以为要在中小学生中普及汉下输入知识,决不能教给他们难学的、要淘汰的东西,而必须选择易学的、有生命力的汉字输入方法。要求已掌握了“五笔字型”的人去重新学习“五十字元法”,是不经济和没有必要的;而让还未学习任何汉字输入法的中小学生,化费许多时间和精力,辛苦地去掌握难度相对来说较大的五笔字型,而下去学习新发明的,灵活性很大的“五十字元法”,那也是不经济的和不明智的。且学习了五笔字型,再学习其它汉字输入法,由于它们都是靠键入不同的英文字母组合来调出储存的汉字的,故前者对后者的学习将起干扰作用,产生很大的负迁移。为了打好中小学的计算机基础,使我门的中小学计算机教学具有未来意识,我们必须尽快地在中小学校中普及“五十字元法”。

五十字元是将汉字分成五十个常用的偏旁部首,即字元,其字元发音对应于键盘的英文字母,如“王”字元对应字母“w”、“木”字元对应字母“M”。若将一个汉字在其四角分别取字元,把它们对应的声母码顺时针输入电脑即可打出要求的汉字,一般成人两小时就可学会。与五笔字型相比,五笔字型所取的组成汉字的字根近二百个,且与二十六个英文字母键的对应关系不明显,需要下功夫强记。而“五十字元法”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只有五十个,是五笔字型字根量的四分之一,且与英文字母键的对应关系强,基本不需记忆,所以“五十字元法”的简单易学是显而见的。“五十字无法”有音码、音形码和全形码多种,音码和音形码在取码过程中都需键入该汉字的读音声母。而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不认识的字很多,因此让他们学习音码和音形码显然是行不通的。而五十字无法的全形码,只要学生知道五十个偏旁部首(字元)的发音声母,学生即使不认识该汉字,亦可按全形码的规则将该汉字键入,故让中小学生学习五十字元法中的全形码是最为科学、合理、可行的。且学生学习了它之后,将来把已经记熟了的全形码规则再稍加变通,就可运用五十字元法中的其它编码方式输入汉字,其发展潜力是十分巨大的。

会计最基本的知识范文8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 会计人才培养 技能型人才

[论文摘要]高职高专会计人才的培养应以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应根据会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从知识与素质、专业技术操作技能方面建立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并从课程设置、实验室、师资队伍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方面给予保障。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改革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改革不系统、不深入。当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面临两大变化:一是劳动力就业需要具有专项技能,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更多的蓝领高级工。基于此,我国仍然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十一五”期间,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目前情况来看,高职高专的发展尚在探索和完善阶段,培养模式特色不鲜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尚未形成。高职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层次,也是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现在高职教育仍然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没有摆脱知识系统性、学科性和完整性的制约,设置的课程不是中专课程的升级,就是普通大学课程的简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较为模糊、笼统,更多地重复着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没有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2004年教育部的《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所以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一种教育层次,它的目标就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就是要以人才市场需要为导向,突出办学特色,让学生在接受较完整的高等教育的同时,具备高超的职业技能。而会计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要求专业人员有较高的素质,而在目前的高职会计教育中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沿袭普通高等教育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来定位,过分强调了基础理论教学,有悖于高职会计教学理论“必需、够用”的原则,又不能满足就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影响了学生会计职业能力和职业态度的培养和形成,也会增加用人单位的再培训成本。二是完全按照岗位技能的要求定位,过分强调会计业务的操作技能,忽略了基础理论知识的支撑和潜在作用,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广度以及未来的职业迁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本文就是依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并结合工作实践,探索出高职高专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1.知识够用。传统会计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这种教育模式只能适应会计研究、会计专业师资的需要,但大部分学生都要走向实际会计岗位,过多的会计理论也难于用上,实际的操作技能相对较差。因此,为了弥补这种会计教育的不足,并针对高职高专相对教育时间较短,我们必须对会计理论知识进行筛选,对会计实务中必需的知识重点讲授,并确保学生理解和应用。

2.技能扎实。技能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点,是检验高职教育质量和成果的中心环节,也是区别于传统本科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会计教育来说,技能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保证,因为会计实务能力就是体现在会计实务的一系列操作技能上,高职高专会计人才的培养就必须以提高实际动手操作技能作为龙头来进行。

3.创新能力。学生通过从课堂理论到技能实习,并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个过程的反复运用,使学生的理论思维升华,培养市场和社会需要所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具有多种知识的综合与融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敏感性,引导学生能经常关注新的方法、技术的发展,以期达到提高创新能力、拓展技能的目的。

4.获取职业资格。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面向企事业单位第一线的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会计从业资格和会计技术资格等职业资格证书是检验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标准,与岗位或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相适应。根据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资格证书,能促使我们的培养方案符合企业人才的需要,使学生毕业就能上岗,缩短适应期,大大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

二、高职高专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

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决定了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的结构和模式,合理的培养模式决定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

(一)知识与素质

作为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在三年里能学到的理论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我们只能精选一些有用的、必需的、并有助于素质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的知识来讲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基础理论知识。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学好专业课打好基础,这方面的知识包括:(1)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也是比较严格和特殊的。作为会计人员,首先就是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和道德观。(2)计算机基础。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信息化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会计人员要适应市场和岗位的需要,就要把计算机作为一项基本知识来学习。(3)财经应用文。会计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是为经济活动服务的,会计人员要具备基本的经济写作常识。(4)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还要辅之以英语等知识的学习。

2.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培养职业基本素质,了解专业基础理论,为进一步学好专业知识打好基础。这方面的知识有:(1)会计学原理。这是学习会计知识的第一步,是基础。(2)经济学知识。会计工作要与诸多经济部门进行各种业务往来,学生要学习有关经济方面的知识,来更好地理解会计理论和提高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3)管理学知识。会计不仅具有核算的职能,而且现已延伸到具有为管理者提供预测和决策信息的管理职能,学生要学习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提高分析能力。(4)市场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

3.专业知识。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是培养职业基本技能的关键,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它在整个知识与素质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有:(1)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是学习会计实务的最基本的知识;(2)财务管理、审计、金融等,是与会计专业知识关联最密切的相关知识。

(二)专业技术操作技能

专业技术操作技能训练是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是学院适应市场需要和岗位需要的主要措施,也是区别于传统大学本科教育的核心内容。由于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规范性,需要较高的实务能力,所以高职院校学生应重点掌握以下操作能力:

1.书写技能。书写技能是会计人员的一项基本功。会计整天与数字和文字打交道,而且会计的数字和文字经常作为重要的档案长期保存。因此,写一手漂亮的阿拉伯数字和中文字是对会计人员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一种竞争优势。但由于计算机的普及,现在很多学生很少写字,也忽略了这项技能,这使得学校在这方面开设书法和数字训练等课程成为必然。

2.会计核算技能。会计核算技能是专业会计的核心内容,是关系到以后能否适应岗位、从事会计工作的必要条件。会计核算技能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一定的逻辑判断能力和基本的账务处理能力。会计核算技能的训练主要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要素核算内容方面的训练,这方面能力的提高需要在掌握会计基本核算内容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大量实务训练,特别是会计模拟操作课程的配合。

3.会计簿记技能。簿记是会计实务的一项操作技能,是会计核算能力的具体体现。

簿记技能包括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记账、结账、试算平衡、编制报表、凭证装订、归档等一系列会计“流水作业”。这些技能的训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把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联系起来,也为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尽快地熟悉工作做好准备。这些技能的训练主要依赖于会计模拟实验室课程的开展。

4.编制会计报表。财务报表是会计工作最综合的成果,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料,能不能编制会计报表是检验一个会计专业学生能不能综合利用会计专业知识,有没有较高的核算能力和簿记能力的关键。报表技能的提高必须依靠对会计核算知识的融会贯通,需要在会计综合实务操作课程方面下功夫。

5.会计分析技能。会计人员不仅需要熟练地进行会计核算、进行会计簿记、编制会计报表,也要具备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这是检验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程度的一个方面,也是判断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因素,这方面的能力需要对会计知识的系统掌握,依靠于案例教学和实训基地的实际操作。

6.电算化技能。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日益普及,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在会计电算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适应市场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这方面的技能包括一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会计电算化的知识和多种财务软件的应用能力。

三、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的保障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课程设置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教育目的的实现,因此应予以足够重视。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可按照以专业为龙头的思路进行,也就是确保专业课,安排好专业基础课,适当安排为专业服务的政治理论课和文化课。同时,可重点强调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和助理会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相关课程的设置。

2.实验室配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除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与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外,还应当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依赖于大量的经验性知识(或实践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而会计的操作性最强,对学生动手能力方面的要求也较高,因此需要给学生完成理论教学后一个模拟操作环境,以加大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会计模拟实验室成为会计类人才培养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会计模拟实验室一般由手工操作和电算化操作两个部分组成。

3.师资队伍。培养人才关键是师资队伍,要真正保证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主体是教师。为满足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教师的要求就是既有专业理论水平也具有专业实践能力,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具备“双师”素质。另一方面,还应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在一线工作的财务经理、财务主管、财务总监等会计方面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提高技能水平。

4.实训基地(校企联合)。高职高专会计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实训基地是校内实验室的延伸,具有业务需要的真实资料,真实的职业环境,并通过教师的一线指导,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到位,提高学生思考、创新意识和实务能力;也可通过与企业联合办学,实行“订单式”培养,提高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成为有实践经验的内行。

[参考文献]

会计最基本的知识范文9

目前,设计知识管理已成为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的研究热点,如美国nist的设计知识库项目[2];欧洲wise工程知识管理项目[3]、moka项目[4];韩国lg公司资助的知识管理项目[5];国家863资助的知识管理平台研究[6]等,但还没有一个实用的能支持概念设计知识重用的系统,对它的研究也还停留在理论准备阶段。

本文在研究了基于本体的的概念设计知识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框架,研究了用户对本体的定义、对知识结构内容的自由扩充以及概念设计知识的检索方法等关键技术。

1、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建模

1.1概念设计知识分类与表达

概念设计是对设计问题加以描述,并以方案的形式提出众多解的设计阶段[7].概念设计从不同的角度有多种定义[8].一般认为,概念设计是指以设计要求为输入、以最佳方案为输出的系统所包含的工作流程,是一个由功能向结构的转换过程。

图1描述了一般概念设计的工作流程,它包含综合与评价两个基本过程。综合是指根据设计要求,运用各种分析、设计方法推理而生成的多个方案,是个发散过程;评价则从方案集中择出最优,是个收敛过程。概念设计是将所设计的产品看成一个系统,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去分析和设计。具体说,概念设计就是将设计对象的总功能分解成相互有机联系的若干功能单元,并以功能单元为子系统进行再次分解,生成更低一级的功能单元,经过这样逐层分解,直至对应的各个最末端功能单元能够找到一个可以实现的技术原理解。概念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功能到结构的映射,概念设计过程主要包括:功能创新、功能分析和功能结构设计、工作原理解的搜索和确定、功能载体方案构思和决策。

根据概念设计的过程及人在设计时的认知特点将概念设计知识分为元知识和实例知识(其分类如图2所示)。元知识中主要包括功能知识、技术原理解知识、结构知识等。实例知识中主要包括方案设计实例、技术原理解实例、产品实例等知识。

(1)功能知识。主要描述产品完成的任务,描述产品的功能及功能子项。描述产品要完成的功能,包括功能内容、实现参数、性能指标等;

(2)技术原理解知识。描述产品功能及功能子项的原理解答。它的表达要复杂些,一方面可用文字、数字表达它的说明、解答参数,另一方面,要有图形支持产品原理解答;

(3)结构知识。描述产品的结构设计状况,是对原理域知识的细化和扩充,是求解原理解的结构载体,可描述产品关键部分的形状、尺寸和参数。产品功能结构的映射(简称为功构映射)就是对产品的功能模型进行结构实现的求解,是将产品功能性的描述转化为能实现这些功能的具有具体形状、尺寸及相互关系的零部件描述。在这里功能是产品结构的抽象,是结构实现的目的;而结构则为实现某功能而选用的一组构件或元件。功能结构间的关系一般而言是多对多的映射关系。一个功能可能由一个或多个特征或元件实现,而一个特征或元件也可能完成一个或多个功能;

(4)实例知识。已成功或失败的设计范例,包括方案设计实例,产品结构知识实例、技术原理解实例等。它包含了更多的实际因素,是类比设计和基于实例推理设计的基础。

以工程机械中某型滑模式水泥摊铺机为例,总功能为摊铺水泥路面,总功能可细分为滑模作业、控制作业等功能,滑模作业功能又可细分为提水泥浆、挤压成型等功能。其中某个功能的实现可能会由几个结构组合而成,例如滑模式水泥摊铺机滑模作业功能就是由螺旋分料器、刮平板等几个结构一起才能实现。图3为该水泥摊铺机的功能层次定义和功能分解结构举例。该产品所对应的结构分解则如图4所示。图5中给出了对于滑模作业功能的技术原理解简图、技术原理解的评价、参考产品,以及实现该功能的说明等相关的知识。

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概念设计予以支持,对概念设计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至今仍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法。目前的知识建模主要是专家系统,最常用的知识模型包括框架、产生式规则、语义网络、谓词逻辑等。专家系统的知识建模主要侧重符号层的系统实现,很少考虑动态的,非结构化的知识,造成专家系统解决问题的局限性,使得专家系统不能解决大型复杂问题。

本体作为“对概念化显式的详细说明”[9,10],研究领域内的对象、概念和其他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很好地解决概念设计知识的表达、检索和重用等问题。采用本体描述概念设计知识可以支持细粒度的产品语义信息的描述,可以形式化地定义特定领域的知识,如概念、事实、规则等;支持语义层面的集成和共享,基于本体的知识定义可以对知识作普遍的、无歧义的语义解释,可以保证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语义层面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

1.2本体建模过程描述

本体是某一领域的概念化描述,着意于在抽象层次提出描述客观世界的抽象模型,它包括两个基本的要素: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本体的构建必须满足以下的要求:对目标领域的清晰描述;概念或概念之间关系的明确定义;一般性和综合性原则。本体可以有多种表述方式,包括图形方式、语言形式和xml文档形式等。

基于本体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建模过程包括3个阶段:

(1)产品概念设计知识目标确定。产品概念设计知识定位,概念设计知识的定位决定本体构造的功能需求及最终用户。

(2)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分析与建立。根据需求分析,确定该领域的相关概念及概念属性,并用xml语言进行形式化描述。这个阶段是建立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整个本体的生成质量,同时也是工作量最大的阶段。

(3)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评价。对所创建的本体进行一致性及完备性评价。一致性是指术语之间的关系逻辑上应保持一致;完备性是指本体中概念及关系应是完善的。我们称该3阶段的组合为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建模的一个生命周期(见图6)。

1.3概念设计知识的本体表示

在此我们以工程机械中滑模式水泥摊铺机为例,结合图3~图5中的实际知识,从概念实体、概念属性及概念间关系等方面来说明产品知识、功能知识、技术原理解知识、技术原理解实例等概念设计知识的本体表示,通过概念蕴涵、属性关联、相互约束和公理定义等方法揭示了概念间的本质联系,形成一个语义关系清晰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模型。建模采用目前最新的owl语言描述。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继承了一个产品的所有属性,此外还具备了关系属性:摊铺能力,同时,又对属性摊铺能力作了限制:只能应用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领域,且取值变化只能在摊铺宽度中(省略了关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似属性的定义,如摊铺厚度和摊铺速度等)。

(3)功能知识类

<owl:classrdf:id=“功能知识”>

<owl:restriction><owl:onpropertyrdf:resource=“#功能名称”/>

<owl:cardinality>1</owl:cardinality>

</owl:restricton>

<owl:restriction><owl:onpropertyrdf:resource=“#产品”/>

<owl:mincardinality>1</owl:mincardinality>

</owl:restricton>

</owl:class>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功能知识只有一个功能名称,且最少具有一个相关产品(省略了功能知识类似属性的定义,如功能编号、功能说明、创建人、创建时间、存储位置等)。

(4)功能技术原理解类

<owl:classrdf:id=“功能技术原理解”>

<owl:restriction>

<owl:onpropertyrdf:resource=“#功能知识”/></owl:restricton>

<owl:restriction>

<owl:onpropertyrdf:resource=“#技术原理解简图”/></owl:restricton>

</owl:class>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功能技术原理解具有对应的功能名称,相关的技术原理解简图(省略了技术原理解类似属性的定义,如评价、参考产品、创建人、创建时间、存储位置等)。

上述描述中,使用类公理(subclassof)描述了两个类(概念)之间的继承关系,如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是产品类的子类。在描述类属性时,使用关系属性(objectproperty)描述了类的某个属性同时也表示了两个类之间的某种关系,如摊铺能力既是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的一个属性,同时也表达了和摊铺宽度类之间的对应关系。另外,使用属性公理domain和range表示属性的应用领域和属性的取值范围,如属性摊铺能力只能用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且它的取值只能是摊铺宽度数据集。

1.4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的特点和优势

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可以让设计人员更好地重用已有的概念设计知识,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或优势:

(1)支持用户定制知识类别。产品概念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类型的知识,如:功能类、功能技术原理方案解类等。这些知识的描述和使用有着不同的特点,不能用相同的描述框架来处理。基于本体的设计知识建模允许用户对设计中知识类别加以定制,针对每一类别定义其描述属性,从而较好的解决了概念设计中多来源多类型知识的表示问题。

(2)支持概念共享的知识库构建。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的构造澄清了概念设计领域知识的结构,为概念设计知识的表示打好了基础,而本体中统一的术语和概念也使概念设计知识更好地共享成为可能。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表示在区分不同知识类别的同时,建立起概念间的共享联系。通过概念间的共享机制,避免了设计知识库的数据冗余和数据不一致问题,方便了知识的建模录入、检索及统计处理。

(3)多视图和基于本体概念的知识检索。在目前的应用系统中一般采用基于关键字的数据库查询方法,由于其数据库组织不是建立在能够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事实和实例的领域模型的基础上,因此无法实现智能查询和信息推理,也就无法解决语义异构性问题。由于不同的组织和人员可能使用不同的词语表示同一个含义,因此查询系统得不到意义相同但用词(语法)不同的内容。当需要对多个数据源进行查询的时候问题更为明显,多意词和同义词会使查询得到许多不相关的信息,而忽略另外一些重要信息。

在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中由于具有统一的术语和概念,知识库建立在本体的基础上,使得基于知识的设计意图匹配成为可能。采用基于知识、语义上的检索匹配,对用户的检索请求,通过查询转换器按照本体把各种检索请求转换成对应的概念,在本体的帮助下从知识库中匹配出符合条件的数据集合,解决了语义异构的问题。

从人在设计时的认知特点出发,可以采用基于功能分解树的功能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基于产品分解结构树的结构设计知识检索视图,还可以利用本体中已定义的概念定义其它知识检索视图,比如需求功能知识检索视图、软件工具使用知识检索视图等,实现基于知识检索的设计意图的匹配。

2、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

2.1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结构

结合工程机械行业的实际,本文提出了图7所示的基于本体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结构,系统按照知识产生、获取和利用的流程来构建,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工具、数据接口程序以及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库,具体由4个部分构成。

(1)概念设计知识获取。概念设计知识的获取包括从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定义、本体之间关系定义、本体知识库生成到概念设计知识获取整个过程。

(2)概念设计知识维护。主要包括从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维护、本体关系维护、知识库重新生成到概念设计知识维护的过程,实现对本体的属性修改,各类知识之间的关系维护,以及知识库的更新等。

(3)概念设计知识检索重用。系统中提供基于多视图的知识检索方式,如基于功能分解树的功能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基于产品分解结构树的结构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及用户定义的其它知识检索视图。此外系统提供基于本体概念的知识检索方式,通过本体映射库,可以实现同义词的检索,保证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概念和术语表示相同的设计信息的人可以得到相同的知识帮助。

(4)概念设计知识库的构建。要实现基于本体的,支持客户自定义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必须由足够的柔性,支持各类知识的存储,作为系统基石的知识库的构建就不能采用完全预先定义的方式,在系统中我们采用基础数据库加上在此基础上经过本体定义工具动态生成的各类知识库的方法保证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的实现。

2.2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关键技术及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