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会计核算程序的意义集锦9篇

时间:2023-10-10 15:58:49

会计核算程序的意义

会计核算程序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核电国产化;程序理解;核电程序理解技术;模型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4-0893-04

Based on the Integrated Model of the Nuclear Power Program Un-Derstanding

FU Shi-min

(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421001, China)

Abstract: With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hina's nuclear power industry has entered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period, but the existing nuclear power software already can’t satisfy our country present stage of nuclear power development needs. In order to China's current nuclear power software upgrading, in the original nuclear power for software reuse based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or to become a urgent demand, this will be involved in nuclear power software program understanding. Because in the field of nuclear power professional and complexity, in nuclear power software analysis based on practice, by introducing the general procedure to understand the technology, model, leads to a nuclear power software understand need technology, model, steps. To Copernic program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ocess of nuclear power software understanding and physical model of the process, summed up a set of software for nuclear power program understanding feasible scheme, this to our country the development of nuclear power has very realistic significance.

Key words: nuclear power localization; program understanding; nuclear power program understanding technology; model

1 概述

由于核电软件常常涉及到知识产权、商业机密,甚至是国家秘密。出于对自我知识产权的保护,在被引进的核电软件中,能给出核电软件自身的完整设计文档的例子是少之又少。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核电已进入繁荣发展的时期。过去那种出于安全性和经济性考虑而引进的国外核电软件已不能满足现时代我国核电发展的需求。因此,为了对我国现有核电软件进行升级,满足现阶段的核电发展需求,在原有核电软件基础之上进行软件重用或再工程成为一个迫切的需求,这就会涉及到核电程序理解的问题。因此,对核电程序理解的研究对我国核电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一般性程序理解的模型、技术

2.1程序理解的定义

程序理解是一个从计算机程序中获得该程序知识信息的过程,它是软件工程学中日益引起人们兴趣的一个领域,是指分析目标系统,标识目标系统组件及其相互关系,创建不同形式或更高抽象层次的系统表示的过程。其目标是理解软件系统以促进性能提高、纠错、建档、再设计或使用另外一种语言重新编程。

2.2程序理解模型

程序理解中,采用一种有效的理解模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程序理解过程中信息前后数据不一致或信息丢失这些情况经常发生,这些都给程序理解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为了程序理解的完整性和正确性,采用一定的程序理解模型是很有必要的。常用的程序理解模型有:

1) 基于自顶向下的模型:该模型应用于代码或代码类型已知的情况,采用拥有知识公式化假设,把系统分解成各个能在代码中实现子系统,再分解每一子系统直到取得实现既定功能的代码块。

2) 基于自底向上的模型:该模型理解每行程序代码,发现相似的模式及其集合,则抽象出能用于识别更高抽象层的新模式。

3)基于知识库模型

此模型由三个部分组成:①知识库:包含了程序员经验、问题域知识、论述规则、计划和目的。②思维模型:分为三层:由规格说明层、实现层和注解层组成。规格说明层是程序抽象的最高层次,完整地描述了程序的意图;实现层包括了数据结构和功能在内的最低级抽象;注解层连接规格说明层中的每个目标到它在实现层里的具体实现。这些连接可以是不完全的。③消化吸收过程:描述思维模型如何根据程序员的经验和程序信息进行理解。吸收过程既有自底向上又有自顶向下方式。具体按照哪种方式进行完全依赖程序员。其过程中关键部分是查询阶段。在这个阶段,程序员针对目标进行询问,猜测结果,最后经过搜查代码和文档来证实或已有的假设。

4) 综合模型

包括三个主要部分:自顶向下模型、自底向上模型和知识库模型。该模型是将自顶向下模型、自底向上模型和知识库模型三个方法集成为一个思维模型。

2.3程序理解技术

从大的方面来说,程序分析可以分为静态程序分析和动态程序分析。静态程序分析是在不执行程序的前提下,根据程序的模型推断出程序本质结果的过程,而动态程序分析是一个分析程序运行时的依赖关系的过程。常用的静态分析技术包括:有词法分析、语法分析、控制和数据流分析、类型检查和推理、交叉引用、复杂度度量和结构化分析等,而动态分析技术包括对象实例依赖、方法调用图、动态链接和多态性、路径覆盖测试、登记和回调函数、内存管理、分支、并发、功能瓶颈等。不同的程序理解技术之间考虑的侧重点不同,将各种程序理解技术适当搭配,势必可以提高程序理解的效率。

3 核电程序理解的模型、技术及过程

由于核电软件涉及的专业知识性强,代码数量庞大,功能比较复杂,因此,针对这个特殊的软件应用领域,采用何种有效的程序分析模型、在众多的程序分析技术中选取何种对核电程序理解有效的分析技术,这些将关系到核电程序理解的效率,甚至是核电程序理解成功与否的关键。

3.1核电程序理解模型

由于核电领域是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其中可能会涉及到复杂的公式以及计算不同的参数可能会采用不同的计算模型。这就要求核电理解人员不仅具备相应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而且要求理解人员对核电领域的基础知识、物理变量、物理模型等熟悉理解,这就需要程序理解人员有相应的知识库。同时,当对代码熟悉时,理解人员通常采用自顶向下模型进行理解;而当对代码完全不熟悉时,采用自底向上模型进行理解。一般来说,最初通过自顶向下的方式推进理解过程,这期间应该会遇到不熟悉的代码部分,于是需要转回去进行自底向上的理解。基于此,对核电软件程序理解过程中采用综合模型是比较恰当的。

3.2核电程序理解技术

核电领域是典型的安全关键领域,它的安全性事关重大。应用在该领域的软件系统一旦发生故障,将来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危及人的生命甚至会造成生态灾难,因此这就对核电站生产用软件的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这些被分析、理解的核电软件一般是在经过了严格的测试并被核电站实际安全运行了很多年的软件,可以被认为是安全的。基于安全性的考虑,即使对于核电软件在某些突况下也很少执行的情况我们也要进行分析,而不能仅仅分析核电软件中的关键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在对核电软件分析理解的过程中,要全面地展示出核电软件的具体内部信息。为了能够更全面地反应核电软件的信息,保证核电软件运行过程中所有可能的执行路径得到挖掘,在核电软件的理解分析中用到更多的是静态分析技术。根据实战经验,核电软件分析常用的静态分析技术有:词法分析、语法分析、结构分析、控制流分析、符号执行等。

3.3核电程序理解过程

在核电软件理解采用的模型、技术都确定之后,接下来我们就要考虑采用何种步骤实现对核电软件的逐步理解。根据项目实战经验,现总结出核电程序理解采用的以下几个步骤:

1)从应用领域的角度整体把握该核电软件在其领域中的作用;

由于核电软件的保密性和特殊性,被分析的核电软件一般都严重缺乏软件说明、注释等对软件理解至关重要的信息,如果此时对其直接分析源代码或是逆向工程,此时无疑像大海捞针,没有方向。但如果此时能确定该软件的应用领域,(如:我们要分析的Copernic程序是反应堆控制程序的子程序,因此,我们可以明白我们要处理的程序是用来的反应堆进行控制的),然后再从实际的应用领域中去考察该应用领域大体上应该包含有哪些功能实体,这显然有助于程序的理解。此时我们可以利用知识库模型,用语义网络将该实体的具体知识信息和知识点描述出来,并加入知识库中以备后续的使用,如下图1所示:

图1

该图粗略描述了堆芯的组成,这对我们发现堆芯的各功能实体更为有助,而软件是对现实世界的模拟,这对我们推测要分析的软件大体上应分为那些功能模块是有帮助的,如:根据上图的语义网络,我们可以大胆猜测,反应堆控制程序可能包含燃料棒的受力、中子通量计算等模块,这样就使我们在分析反应堆控制程序之前做到大体上心中有数。当然我们可以将语义网络进一步细化,如:燃料棒涉及哪些物理变量、物理过程,这些物理变量、物理过程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的等等,这些都加入知识库中以有助于核电程序的理解。

2)利用程序理解工具将核电软件分割成各功能模块并与上步分析出的实际功能尝试匹配;

面对核电软件,如果仅从代码本身去发现问题领域是怎么被模拟的,势必是困难的,也会显得很盲从。而软件是对现实世界的模拟,很多具体应用领域的实际功能会在软件的模块功能中有所体现。根据自顶向下模型,利用程序理解工具将待分析的核电软件分割成相对独立的模块(由于保密的要求,该文的图形均以非具体核电软件为例) 如图2所示:

图2

这就将一个待解决的大问题划分为具体小问题。此时,根据自顶向下模型的创建假设、证实假设、改善假设的思维将各软件模块与上一步分析出的实体功能进行尝试匹配。结合反应堆中含有的功能实体,确定各模块的“宏观”功能。在确定各子模块的“宏观”功能时我们可以同过看参考文档、看命名模块的英文的汉语语义、看软件的注释、通过模块内部变量的物理意义推测模块的功能、运用排除法等手段来证实。剩余一些确实难以匹配的模块,让其处于待定状态,等待以后分析。如:通过阅读源代码中的部分注释(如:注释中含有“rod”,“cladding”,“ posson ratior”,“elastic constants”等)并结合有限的文档参考资料,我们可以确定Copernic子程序的“宏观”功能是对燃料棒的受力进行分析。

3)针对被为分割好的核电软件各功能模块进行数学建模;

经过模块匹配之后,尽管有的核电软件模块宏观功能明确,但是其中可能会涉及复杂的物理过程。对宏观功能明确但物理过程又比较复杂的模块进行直接分析有时会显得难以下手,此时,若对有物理过程的模块进行数学建模,将其物理过程以公式的形势表现出来,并在物理模型的“宏观指导下”,理解人员再去理解程序,这无疑有利于程序的理解。同时在建模过程中,会驱动理解人员去思考,该物理模块包含哪些物理变量、其某个物理过程是如何的等,这无形中也会加深理解人员对程序的认识。由匹配结果可知,Copernic模块是处理燃料棒受力的。由于Copernic模块物理过程较为直观,我们以它为例来说明建模过程。既然要建模就要在建模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一是:对物理过程涉及的领域知识进行补充,并加入知识库中。由于涉及到力学分析,在建模之前我们要先了解基本的力学基础知识(如:弹性力学,塑性力学等),对一些物理变量等做好充分的理解(如:弹性模量,泊松比,应力,应变,屈服条件等)。

二是:了解物理过程。燃料棒处于包壳中,在反应堆运行过程中会发热、肿胀、伸长、产生气体,因此,它会受到径向、切向、轴向的应力。因此,只要我们求出这三个应力并以此为突破口,就能弄清楚软件模块时怎么对燃料棒受力进行处理的。

建模:结合燃料棒的具体实际,并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建模。由于燃料棒是圆柱形的,它关于轴向对称,因此采用极坐标进行建模比较方便、简洁。根据弹性力学知识,与圆柱体密切相关的方程有:几何方程,本构方程,平衡方程。将几何方程代入本构方程就得出了三个应力的关于位移的微分形势,再将三个应力代入平衡方程,得到一个控制方程,控制方程是一个关于位移的偏微分方程,对偏微分方程求解,就得到了关于位移的的解。将所得的位移的解代入几何方程,便得到了三个方向形变的解,将形变的解代入本构方程便得到了三个方向力的解。此时,粗略模型就建立起来了,为了保证模型的基本正确性,要进行多次验证计算,为以后分析程序做好指导和铺垫。

4)选取一个软件功能模块进行分析;

在有物理过程的核电软件模块被建立数学模型以后,接下来就考虑选取一个合适的模块进行分析。可以依据如下选取策略来选取模块:一是:选取代码规模尽量小的模块;二是:选取物理模型尽量简单的模块;三是:选取程序注释尽量多的模块;四是:选取提供了较多参考文档的模块。

由于Copernic模块受力过程较为直观且我们已为其建立了数学模型,其代码规模也较为合适,我们决定首先选取该模块来分析。而对于物理过程不明确或者看不出有什么物理过程的模块的选择,可以依据如下选取策略来选取模块:一是:选取提供较多参考文档的模块;二是:选取程序注释尽量多的模块;三是:选取代码规模尽量少的模块。

经过以上几个步骤,我们就能选取出一个较为合适的软件模块了。

5)分析选取的软件模块;

对选取的Copernic模块进行分析时,根据自顶向上模型,利用程序理解工具将该模块划分为若干子模块。由于核电环境的复杂性,有的大的软件模块除了含有一个物理模型之外,大模块包含的子模块有时也会含有各自的物理模型。对于含有物理模型的子模块要为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如:在第三步求解径向、切向、轴向三个应力时,出现了常数C,只有将C值求出来,我们所求出的力的表达式才有意义,因此,我们就要怀疑在Copernic模块的子模块中可能会含有对常数C计算的模块。 根据分析,我们得知:在将燃料棒划分为很多小环的过程中,每一环都有各自的常数C,因此我们必须求出常数每一环的常数C,这时就要根据各小环受力平衡为其建模。将各环的受力方程组成一个方程组,并对其求解,便得出了每一环的常数C的表达式。

由于核电程序的复杂性,有时在大模块的物理模型中涉及的变量并不能通过数值直接量化,而是需要在其包含的小模块中采用拟合、迭代等方式得出,实现对该变量的计算。这就会使我们求出的大的模块的物理模型的数学表达式的变量会被散落在不同的子模块中进行计算。因此,此时我们可以利用知识库模型,将各子模块的可能的功能尝试与我们从物理模型导出的数学表达式的变量进行模式匹配,在匹配过程中,可以采用诸如:查看子模块的参考文档、子模块源代码的注释、子模块含有的变量的意义等手段来确定子模块可能的功能。

对于其余的小模块,经过参考有限的文档及观察上一步的建模得出的表达式,暂时看不出涉及物理模型的,可暂时不用考虑建模。对于确实含有物理模型但暂时还看不出含有物理模型的模块,可在稍后分析过程中去逐渐建立(如:有的模块的逻辑很难理解,此时就要考虑它可能会涉及到物理模型)。

在大模块的各小子模块的数学模型或者子模块的宏观功能被大体确立之后,接下来应考虑选择一个子模块分析。在选取哪个子模块先入手分析时,可以按照有数学模型的优先、“宏观”功能相对明确的其次、功能模型都不清楚的最后的原则进行选择分析。由于计算常数C的模块含有物理模型且其“宏观”功能相对明确,我们首先选择计算常数C的这个子模块来分析。

6)分析选取的子模块的子程序;

首先,根据自顶向下模型,将待分析的子模块的包含的所有子程序分割出来。同样,在我们选取子模块的哪个子程序分析时,最好先考虑子程序可能的“宏观”功能。此时,我们可以查看已数学形式化的计算常数C的物理模型中含有哪些物理变量,然后再去考虑子程序的“宏观”功能。根据知识库模型,将公式中含有的变量与子程序的“宏观”功能进行模式匹配,使公式的变量的物理含义与子程序的“宏观”功能对应。既然要选取子模块的子程序进行分析,我们要选取一个子程序,选取子程序的策略依次如下:

一是:该子程序有参考文档;二是:子程序的的宏观功能尽可能明确;三是:子程序中含有的注释尽量多;四是:子程序的规模尽量小。

组成一个程序的元素有:常量、变量、函数、表达式、类等诸多要素,其中以变量的物理含义、函数的功能最为重要。程序的功能是由变量组成的若干表达式及函数实现的,因此先弄清楚程序中变量的物理含义是十分必要的。

依据知识库模型,根据命名恢复规则将程序变量与知识库中的知识点进行模式匹配来确定程序变量的物理意义,对于不能匹配的程序变量,可以通过查看参考文档、程序代码注释、参阅推导出的数学表达式等方式来确定程序变量可能的物理意义,如果这样还不能确定变量的物理意义,甚至还可以大胆推测其可能的物理意义,在稍后的分析中通过搜索代码或文档等方式逐渐对其修正。然后,根据关系恢复规则将程序块中的顺序过程调用、单过程调用和构造定义等与知识库中的知识关系进行模式匹配。由于此时有些变量的物理意义我们已匹配出来,因此,对于不能匹配的顺序过程调用、单过程调用等可以参照控制流图来读取其源代码以推测出其可能的功能,其实这是一个逐渐聚合的过程,这也是自底向上模型所强调的,如:对于代码pcboards=pcboards-sold,自底向上模型的状况模型将其描述为“通过出售PC主板减少库存量”,这样经过若干步,低级的涉及知识可以组织成更高级的涉及知识。

据此,结合该模块的数学模型推导出的公式或表达式,我们就可以推出表达式的物理意义、函数的功能等子程序隐含的信息,进而推出该子程序的功能。

7)将理解出的程序信息加入知识库,并在后续理解过程中对知识库逐渐更新、修正;

对一个子程序完成理解之后,将其变量的物理意义、其含有的函数的功能、整个子程序的功能、子程序的控制流图、理解过程中对子程序语句添加的注释等信息整理成文档保存,并将诸如变量的物理意义、其含有的函数的功能等加入知识库,为后续其它子程序或子模块的理解做好铺垫和准备。经过以上步骤的多次执行以后,该子模块包含的所有子程序都会被逐个分析出来。

由于在起初程序理解过程中,我们对很多变量的物理意义、函数功能等信息库信息在认识上难免会存在不足,有时甚至是错误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在后续的理解过程中对知识库不断进行修正和更新,最终形成一个准确的信息库。因此,待子模块的所有子程序都理解出了以后,将各子程序的信息加入知识库的同时,我们还要采用自底向上的模型,统筹各个子程序的功能来考虑整个子模块的功能。对于含有物理模型的子模块,在结合各子程序的功能时,还要对照推导出的该模块物理模型的数学形式对子模块进行理解,这样既便于子模块的快速理解,也有利于对该模块物理模型的数学形式的修正,因为我们开始建立的该物理模型的数学形式是粗略的、不准确的,程序才是精确的,我们要以程序推出的公式为准。这样经过若干步,整个程序都会被渐渐理解出来,也就实现了程序理解的目的。

4 总结

本文通过对一般性程序理解涉及的技术、模型的介绍,引出了对核电软件这个特殊的软件应用领域程序的理解。由于核电软件的复杂性,其可能会涉及到很多复杂的物理公式、甚至是物理模型,该文根据本人对核电软件的实战经验,总结出了核电软件理解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技术、模型,并以Copernic子程序为例,介绍了核电程序的理解过程。由于物理模型事关程序理解的效率及准确性,在介绍核电程序理解过程的同时,Copernic子程序为例,重点介绍了在核电程序的分析过程中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这些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今后核电软件的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莹,张琴燕.程序理解[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1(6).

[2] 郭颖,钱渊.逆向工程的应用研究和发展[J].信息与电子工程,2004(2).

[3] 谢仲生,尹邦华.核反应堆物理分析[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6.

会计核算程序的意义范文2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我国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包括12项,它是我国会计核 算工作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性规范,是对我国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在我国 会计准则体系中居于指导性地位,它为整个会计准则提供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对具 体会计核算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我国12项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根据其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下面四类:一是总体性要求;二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三是会计要素确定、计量方 面的要求;四是会计修订性惯例的要求。

一、总体性要求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 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据准确,资料可靠。

客观性要求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包括下面三层含义:一是会计核算 应当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二是会计核算应 当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三是会计核算应当具有可检验 性,使会计信息具有可验证性的特征。

2、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符合国家的统一规定,提供相互可比的会计核算资 料。可比性原则是以客观性原则为基础的。

3、一贯性原则

一贯性原则是指企业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必须一致,要求企 业在一般情况下不得随意变更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

一贯性原则要求同一会计主体在不同时期尽可能采用相同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 方法,便于不同会计期间会计信息的纵向比较。

可比性原则强调的是横向比较,一贯性原则强调的是纵向比较。从总的方面来说, 两者都属于可比性的要求。

一贯性原则并不否认企业在必要时,对所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作适当 的变更。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信息必须符合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各有关方面了 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2、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工作要讲求时效,要求会计处理及时进行,以便会计信 息及时利用。

3、明晰性原则

明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必须清晰、简明,便于理解和使用。

三、会计要素确定、计量方面的要求

1、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收入费用的确认应当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发生作为确认计量 的标准,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 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 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权责发生制是于收付实现制相对称的一个概念。

2、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指营业收入和与其相对应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合。

配比原则包括收入和费用在因果联系上的配比,也包含收入和费用在时间意义上 的配比,即一定会计期间内的收入和费用的配比问题。

3、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种资产应当按其取得或购置时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核 算。

历史成本是指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及其他等价物。

4、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 本性支出的界限,以正确的计算企业当期损益。

收益性支出是指该项支出的发生是为了取得本期收益,即仅仅与本期收入有关。

资本性支出是指该支出的发生不仅与本期收入的取得有关,而且与其他会计期的 收入有关,或者主要是为以后各会计期间的收入取得所发生的支出。

四、会计修订性惯例的要求

1、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程 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以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 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或称保守主义。

会计核算程序的意义范文3

审计线索对审计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在手工会计中,审计线索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这些资料都反映在书面上,审计人员利用这些资料就能够从原始凭证开始,通过记账凭证、会计账簿追踪到会计报表,或者对报表之间、报表与账簿之间的会计数据的勾稽关系进行审查,通过这些可见的审计线索检查证、账、表数据所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合法性,通过每个会计人员手写笔迹的不同,确定每一责任人完成业务的正确性。总之,在手工会计中,会计人员对经济业务的详细记录都跃然纸上,审计人员所需的审计线索,都可以通过这些书面记录加以审计。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完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顺查、调查或抽查。但是,在电算化会计中,计算机的使用改变了会计记录的存储与处理,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会计凭证的存储与处理。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一经输入计算机,便以文件的形式存人机内的数据文件。并且原始凭证一旦转换到机器可识别的输入介质上,就不再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使用;在某些系统中传统的原始凭证可能由于采用直接采集数据的设备而不复存在(如在联机实时处理系统中即如此)。

2.账簿的存储与处理。总分类账为文件所代替,而在主文件中可能看不出计算汇总数据所依据的明细数据。明细分类账采用满页打印方式,因而导致两类数据之间的日常核对只能在机内进行。账簿登录时,通过计算机登账程序自动执行,使用的是哪一种记账程序难以判断。

3.报表的编制采用按事先定义的公式到账簿文件,其他报表文件中取数计算、数据来源、公式定义、编制结果、打印格式等均采用机内文件的形式。由于磁性介质修改不留痕迹的特点,使审计人员很难相信打印输出的会计报表,正是根据企业单位提供的公式定义文件加以编制的。假如有人在歪曲公式定义文件之后编制失真的财务报表,然后对公式定义文件复原,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便不能根据机内的公式定义文件作出判断报表的编制是否正确。

以上情况表明,由于计算机采用磁性材料作为存储介质,处理过程都在机内文件之间进行,因而使审计人员难以像在手工操作环境下那样对经济业务进行追踪审查。因此,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设计时要注意留下充分的审计线索,使审计人员在电算化条件下也能跟踪审计线索,顺利地完成审计任务。在现阶段,尽管财政部在有关会计电算化制度中,规定所有凭证、账簿、报表仍然应当打印输出,使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增加了审计的线索,但应当看到的是,这些书面的记录是否与会计软件的正确处理结果同出一辙,尚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

二、对审计内容的影响

在会计电算化的条件下,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并没有改变。但由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特点及其固有的风险决定了审计的内容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包括对计算机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查。这是在传统的手工审计中所没有的。因此,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内容就应当包括系统的开发与设计、会计软件的程序、数据文件以及内部控制的审计等。

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申,由于会计事项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诸如手工会计中因疏忽大意而引起的计算或过账错误的机会大大减少了。但如果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人非法篡改,则计算机只会按给定的程序以同样错误的方法处理所有有关的会计事项。错误的结果将是不堪设想的。系统也可能被神不知、鬼不觉地嵌人非法的舞弊程序,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这些舞弊程序大量侵吞企业的财物。系统的处理是否合规、合法,是否安全可靠,都与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有直接关系。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和审查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以证实其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和完整性,证实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对计算机系统本身的审查,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计算机及电算化会计的知识和技能。当一个系统已经完成并投人使用后,要对它进行改进,这比在系统设计、开发阶段进行困难得多,代价也要昂贵得多。因此,除了要对投人使用后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进行事后审计外,应提倡在电算化系统的设计、开发阶段,审计人员要对系统进行事前和事中审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应有审计人员参加。他们在系统设计开发的各个阶段注意审查和考核下列问题:(1)系统的功能是否恰当、完备,能否满足用户核算和管理的要求;(2)系统的数据流程、处理方法是否符合会计制度、法规、法令和财经纪律;(3)系统是否建立了恰当的程序控制,以防止或及时发现无意的差错或有意的舞弊;(4)系统是否保留了充分的审计线索,能否为日后顺利开展审计提供必要的条件;(5)系统的安全保密措施和管理制度是否健全,能否为系统日后安全可靠地运行提供保证;(6)在整个设计和开发过程中是否遵守执行了系统的开发控制。审计人员还应参加系统的调试、检测和验收,尽可能及时地发现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由于我国审计机关的人员有限,且审计任务繁重,要求每一个电算化系统的开发都有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参加是不实际的。审计机关只能对大型的或将要广泛使用的电算化会计系统进行事前和事中审计。一般各单位的电算化会计系统可由其内审人员参加设计、检测和验收,完成事前或事中对系统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查。一、对审计线索的影响

审计线索对审计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在手工会计中,审计线索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这些资料都反映在书面上,审计人员利用这些资料就能够从原始凭证开始,通过记账凭证、会计账簿追踪到会计报表,或者对报表之间、报表与账簿之间的会计数据的勾稽关系进行审查,通过这些可见的审计线索检查证、账、表数据所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合法性,通过每个会计人员手写笔迹的不同,确定每一责任人完成业务的正确性。总之,在手工会计中,会计人员对经济业务的详细记录都跃然纸上,审计人员所需的审计线索,都可以通过这些书面记录加以审计。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完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顺查、调查或抽查。但是,在电算化会计中,计算机的使用改变了会计记录的存储与处理,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会计凭证的存储与处理。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一经输入计算机,便以文件的形式存人机内的数据文件。并且原始凭证一旦转换到机器可识别的输入介质上,就不再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使用;在某些系统中传统的原始凭证可能由于采用直接采集数据的设备而不复存在(如在联机实时处理系统中即如此)。

2.账簿的存储与处理。总分类账为文件所代替,而在主文件中可能看不出计算汇总数据所依据的明细数据。明细分类账采用满页打印方式,因而导致两类数据之间的日常核对只能在机内进行。账簿登录时,通过计算机登账程序自动执行,使用的是哪一种记账程序难以判断。

3.报表的编制采用按事先定义的公式到账簿文件,其他报表文件中取数计算、数据来源、公式定义、编制结果、打印格式等均采用机内文件的形式。由于磁性介质修改不留痕迹的特点,使审计人员很难相信打印输出的会计报表,正是根据企业单位提供的公式定义文件加以编制的。假如有人在歪曲公式定义文件之后编制失真的财务报表,然后对公式定义文件复原,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便不能根据机内的公式定义文件作出判断报表的编制是否正确。

以上情况表明,由于计算机采用磁性材料作为存储介质,处理过程都在机内文件之间进行,因而使审计人员难以像在手工操作环境下那样对经济业务进行追踪审查。因此,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设计时要注意留下充分的审计线索,使审计人员在电算化条件下也能跟踪审计线索,顺利地完成审计任务。在现阶段,尽管财政部在有关会计电算化制度中,规定所有凭证、账簿、报表仍然应当打印输出,使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增加了审计的线索,但应当看到的是,这些书面的记录是否与会计软件的正确处理结果同出一辙,尚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

二、对审计内容的影响

在会计电算化的条件下,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并没有改变。但由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特点及其固有的风险决定了审计的内容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包括对计算机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查。这是在传统的手工审计中所没有的。因此,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内容就应当包括系统的开发与设计、会计软件的程序、数据文件以及内部控制的审计等。

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申,由于会计事项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诸如手工会计中因疏忽大意而引起的计算或过账错误的机会大大减少了。但如果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人非法篡改,则计算机只会按给定的程序以同样错误的方法处理所有有关的会计事项。错误的结果将是不堪设想的。系统也可能被神不知、鬼不觉地嵌人非法的舞弊程序,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这些舞弊程序大量侵吞企业的财物。系统的处理是否合规、合法,是否安全可靠,都与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有直接关系。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和审查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以证实其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和完整性,证实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对计算机系统本身的审查,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计算机及电算化会计的知识和技能。当一个系统已经完成并投人使用后,要对它进行改进,这比在系统设计、开发阶段进行困难得多,代价也要昂贵得多。因此,除了要对投人使用后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进行事后审计外,应提倡在电算化系统的设计、开发阶段,审计人员要对系统进行事前和事中审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应有审计人员参加。他们在系统设计开发的各个阶段注意审查和考核下列问题:(1)系统的功能是否恰当、完备,能否满足用户核算和管理的要求;(2)系统的数据流程、处理方法是否符合会计制度、法规、法令和财经纪律;(3)系统是否建立了恰当的程序控制,以防止或及时发现无意的差错或有意的舞弊;(4)系统是否保留了充分的审计线索,能否为日后顺利开展审计提供必要的条件;(5)系统的安全保密措施和管理制度是否健全,能否为系统日后安全可靠地运行提供保证;(6)在整个设计和开发过程中是否遵守执行了系统的开发控制。审计人员还应参加系统的调试、检测和验收,尽可能及时地发现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由于我国审计机关的人员有限,且审计任务繁重,要求每一个电算化系统的开发都有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参加是不实际的。审计机关只能对大型的或将要广泛使用的电算化会计系统进行事前和事中审计。一般各单位的电算化会计系统可由其内审人员参加设计、检测和验收,完成事前或事中对系统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查。

三、对审计技术的影响

在手工会计的条件下,审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顺查、逆查或抽查。审查一般采用审阅、核对、分析、比较、调查和证实等方法。所有这些审查工作都是由人工执行的。这就是传统的手工审计的方法。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如果仍然采用常规的手工系统的那一套审计技术,就不可能达到审计的目的。由于审计的内容扩大到电算化系统程序、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数据文件与内部控制等方面,迫使审计人员在采用传统的各种审计技术的同时,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用日益先进的计算机审计软件去对付单机、网络、多用户等各种工作平台下的会计软件。

另一个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是,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过程中,可事先在被审的计算机系统中嵌人审计程序。这些程序可以执行审计监督,建立审计跟踪文件,记录符合指定条件的会计事项及其操作处理的有关信息,以便日后审计人员跟踪追查。这些程序也可以执行一些特殊的审计功能。

四、对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影响

人们在以往的审计工作中已建立了一系列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如审计人员标准、现场审计标准、审计报告标准、职业道德规范、审计效果衡量标准、财务审计准则、经济效益审计准则等。但是,由于审计对象、审计线索、审计内容以及审计技术手段等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手工审计中所制定的审计标准与审计准则也就很难适用。但在电算化会计这样特定的工作环境中所出现的新情况和可能产生的新问题,又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在国外,美国执业会计师协会1984年的《计算机处理对检查财务报表的影响》,国际会计师联合会1984年公布的《国际审计准则15》——《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的审计》、《国际审计准则16》——《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等,都是对电算化会计系统下的审计研的一系列文件。在我国,由于经济立法往往是在经济事项充分发展之后,而计算机审计工作又刚刚起步,因而计算机审计的标准和准则不多。如电算化审计人员培训考核标准、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审计准则及其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审计应用软件标准等等都有待建立。

会计核算程序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企业;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要取得成功,必须不断完善自身的竞争力。通过会计核算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和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因此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是现代化企业建设的必然。近年来我国企业的数量和规模都呈几何系数迅猛增长,作为企业的核心部门,财务管理工作始终是企业的焦点。财务管理工作的工作水平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市场化不断推进和我国企业与世界交流的日益密切,建设现代化的企业是当今企业发展的必然,而规划化的企业会计核算时建设现代化企业的必经之路。因此构建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对企业会计核算进行规范研究,意义重大。

一、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会计核算缺乏制度化约束

企业会计核算有叫企业会计反映,企业会计核算通过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资金流转状况。会计实施的企业核算有助于企业管理对企业经营运作中的实际状况进行全盘把握,并作为企业管理层查缺补漏的依据,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但大多企业在实际经营运作中,会计核算缺乏管理制度科学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企业会计核算的流程不完善。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化,是国家有关会计法规制度贯彻落实、宏观会计管理的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证[1]。尽管我国建立起了会计师注册制度和社会监督体系,但实际工作中,这些体系和监督程序的真正作用没有完全有效发挥。与此同时,企业会计核算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够现阶段大多数企业没有重视企业会计核算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形式主义较为严重。许多企业的领导层的权力过大,严重影响会计核算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会计核算信息结果甚至依照领导层的意志,而企业会计内部管理制度的监督体系混乱,一般情况下企业对会计管理利用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相结合的机制,但是由于监督的目标不准确,仅仅是以平衡预算为目的。

2.企业会计核算程序不规范

会计核算程序又称会计核算组织形式,是指在会计核算中,账簿组织、记账程序和会计报表有机结合的形式[2]。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程序缺乏有效的监督、监管机构,会计核算程序不规范,账务处理程序随意性大,财务权力过于集中,会计核算组织程序不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加上企业的财务制度本身的不健全,尤其是一些私营企业中财务制度不规范、会计核算不规范的行为表现得十分突出。企业所有者通常随意使用企业资产,导致企业资产与所有者个人财产混乱,会计对企业财产进行核算时困难重重。许多中小企业没有完善的财会制度,企业所有者通常指示会计做假账,自己一套账,对外被查一套账,会计核算流于形式。和企业财会人员专业水平低下,财务管理混乱,分工不明、责任不清。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人员不能严格遵守“持证上岗”制度,更不能实现制度化的培训学习制度,因而导致其会计核算人员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和财会制度的要求。

二、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建设的策略

1.构建制度化的企业会计核算管理制度

制度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要规范企业会计核算,构建制度化的企业会计核算管理制度必不可少。企业应当建立起完善的会计核算管理制度,才能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能够顺利进行。企业会计人员通过预算、核算及分析报表等形式向企业管理者汇报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和财务状况,供企业高层管理者管理和决策。如果会计核算管理制度不完善,报表反映的企业管理状况和财务状况就难以准确和科学,甚至影响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决策。因此企业要获得准确的财务数据,就必须用严格的制度和规范来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进行,才能保证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工作在科学的监管和合理的制度下进行。

2.健全完善企业会计核算体系

健全完善的企业会计核算体系是保证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的基础,而内部稽核制度和内部牵制制度是企业会计管理制度的重要形式。内部稽核制度是通过会计审核会计凭证和复核会计报表等方法审查和监督财务工作的进行[3]。内部牵制制度通过财款分工处理,钱账分管责任制度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有利于企业的财务科学管理,避免滋违法行为。此外企业还可以根据企业财务管理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会计核算考核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价格管理制度等,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3.强化社会监督的作用

通过强化社会监督理论规范企业会计核算,通过第三方验资企业和委托审核会计工作使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通过借助社会监督,是会计事务成为企业主要的外部监督理论。社会监督首先从资质着手,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具备相应的注册资质。其次,强化政府部门的监督责任,规范收费准则,公开委托服务。税务相关部门应当严格审查稽核会计中介的会计报表审核和年签证工作,在中介结构记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给予企业全方位的指导。通过外部监督能够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但最终还需企业自身打好基础做好会计核算工作[4]。

三、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要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构建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规范化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是必经之路。企业应当不断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核算理念、培养会计核算人才、健全会计核算体系、提升人员素质才能真正构建规范化的企业会计核算体系,才能实现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莲鸿.浅析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完善[J].财务与会计,2012(05).

[2]张冬敏.论当前企业会计核算的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2(03).

会计核算程序的意义范文5

大部份单位的会计人员年龄都存在老中青的搭配,素质参差不齐,接受能力高低不一,大部份中青人员上手较快。在实行会计电算化中,只要坚持学习,上机操作,大部份会计人员都能适应工作的要求,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初级知识和技能;有自学能力的人员,可以进一步学习中、高级会计电算化知识。对上机人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严格要求:

操作规范化:指严格按操作程序进行操作,不得随意超出操作程序。为了保护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完整,避免人为因素产生破坏,要求每个上机人员按操作程序开机、关机;用正确命令进入、退出网络和。账务报表系统;当网络、账务报表还处于使用状态时,不准随意关机;使用每个电算系统功能,要按照菜单提示正确操作,避免非法操作造成损失。

录入会计信息标准化:使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大量会计信息要靠会计人员手工录入,这就是对会计人员录入会计信息提出标准化的要求。每个单位财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这个工作,具体说,录入会计信息标准化指:1会计分录标准化:对经济业务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出标准会计分录清单,并使每个会计人员掌握;同时,要先借后贷、方向一致的科目按编码顺序排列;错账更正一律采用红字更正法,避免借、贷方出现虚增、虚减的现象;2会计分录中的摘要标准化,做到摘要简明、额要、准确、完整;3建立标准化 专用词组和定义常用记账凭证,提高记账凭证录入速度。标准化的会计信息,将提高其使用标准摘要或摘要中的标准词,统计出其他相关信息,为财务分析提供更详细的数据。

账务处理流程化:也叫会计核算程序化。具体指对会计信息的记录、分类、汇总、陈报的步骤和方法。即从原始凭证的整理、汇总,记账凭证的填制,日记账、明细账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合理地组织账务处理流程,对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充分发挥会计的职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电算环境下的内部控制

手工账务系统对会计凭证的正确性,一般从摘要内容、数量、单价、金额、会计分录等项目审核;对账户的正确性,一般从三套账册相互核对来验证;通过职能分工相互制约;通过账卡、账账、账实相符等控制方式,保证数据、物资的正确和完整,堵塞漏洞。

电算账务系统由于会计工具和账务处理程序的变化,除原始数据的收集、审核、建账、填制凭证、编制报表计算公式等由会计人员进行外,大部分数据的计算,汇总工作收计算机处理,使内部控制方式由人工控制转为人世间机控制。因此,对后者的控制要求更严密、范围更大。

对电算账务系统的内部控制,既包括原来的手工账务过程,又包括程序设计、电算账务处理过程。这种手工和计算机的控制过程,可以分成以下两部份:1由影响电算会计信息处理的总体控制??一般控制;2会计电算应用方面的具体控制??操作控制组成。本文讨论在使用用友会计处理软件环境下的内部控制。

(一)总体控制??一般控制。

1.会计电算化工作规划:指拟定本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规划,提出实现会计电算化制度建设,以及会计人员的电算化培训。

2.岗位分工:主要指职权制,目的是对会计人员有目的、有组织的职务分工,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对职责和权限所作的强制规定,约束和规范作行为,达到:1电长系统只用于规定的工作范围;2对接触电算系统操作的只限于经过允许的会计人员;3只能使用经过定义的功能范围,即权限定义;4及时、准确提供会计信息;5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具体控制??操作控制

目的是要在会计应用方面确定具体的控制过程,保证全部经济业务都经过审核、记账,并作及时、准确、完整的处理。

1.对输入的控制:经济业务在由计算机处理之前,经过相应的领导批准,通过会计人员审核,简明、准确、完整地填制记账凭证,没有遗漏、重复或不适当更换的经济业务,不正确的经济业务已更正或删除;

2.对离心账过程的控制:记账凭证只有经过会计复核、确定正确无误,并再次检查没有遗漏、重复、添加的记账凭证,方可由计算机进行记账处理。记账之前,必须对账务数据做备份;记曲过程中,一但出现错误,要及时识别和更正,恢复正确数据;

3.对输出的控制:核对记账后的科目是否平衡,上下级科目金额是否一致,确保账账、账证符;及时报送会计报表给有关部门和经过允许使用的人员;定期打印凭证、账簿,备份会计数据。

针对以上各控制环节,以职权制为核心,建立会计电算化操作制度、计算机硬件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完善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体系,保证系统正常运行,数据安全、完整。

三、电算环境下的两个协调

人机协调

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从会计发展的历史来看,这是一次会计的革命。由于会计信息处理方式的改变,引起传统手工会计各方面的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计算机只是技术手段,会计人员仍处于会计电算系统的主体地位。因为:1计算机不能完全代替会计人员的工作,如原始凭证审核、记账凭证复核等;2计算机处理会计信息,是由会计人中进行操作和控制,如建账、填制记账凭证等;3会计核算软件的开发、测试、系统配置及维护是依赖于会计人员及相关人员。人是这个系统的主体,计算机是客体;要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又要利用计算机存储量大、运算快、计算准确的优点,这些内容,很有必要在结合实际工作的操作培训中进一步强调,从指导思想上把会计人员放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上,每个会计人员应有清醒的确良认识,协调好人与机的关系。

岗位协调

在组织会计电算流程当中,合理的岗位分工、岗位协调、岗位牵制及为重要。如何有效地配备好电算流程中的会计人员,是会计电算化后一个难题。除了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安排好日常工作、特殊事项如何处理及科室之间的凭证、报表流向外,还得认真考虑不性格差别的会计人员搭配对工作的影响。岗位协调,从很大程度上讲,是会计人员之间的协调,“认真学习、相互支持、求同存异”应是每个上机操作人员持有的态度。

四、电算账务系统中科目级次结构使用方向

电算账务系统与手工账务系统中,科目级次结构设置基本一样,但在使用方向上是不一样的。

在手工账务系统中,目前我国会计科目级次结构是以一级科目为核心,自上而下的结构。各单位在统一的一级科目下根据自己的经济业特点,设置相应的明细科目。

会计核算程序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破产清算 会计要素 清算资产 清算负债 清算净损益

会计要素作为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会计方法研究的起点,一直受到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视。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破产清算的大量出现,破产清算条件下的会计要素研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然而,由于破产经济现象的复杂性以及相关制度环境的不完备,目前关于破产清算条件下会计要素的研究不仅论著较少,而且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对其进行了研究,并在分析破产清算条件下会计对象变化的基础上,重构了破产清算条件下的会计要素体系。

一、目前破产清算会计要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受破产法思想的束缚严重

1.直接引入破产财产、破产债权等法律概念,作为破产清算条件下的会计要素概念(钟传家,1996)。会计学与法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由于目的不同,会计学上的概念与法律上的概念出发点是不同的,其结果也当然不同。会计学简单地使用法律概念会导致:(1)会计要素涵义的不规范。会计要素,西方亦称作财务报表要素,是为了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披露而设置的,因此,其概念必须规范和准确。如会计上的资产概念是严密的,而法律上的财产概念则过于笼统,不能简单地用法律上的财产概念来代替会计上的资产概念。(2)违背会计主体假设。破产债权与破产债务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将破产清算企业会计主体的“破产债务”认定为“破产债权”,显然是站在法院或债权人的角度来看待债权与债务关系的,其结果不仅违背会计主体假设,而且很容易导致与破产清算企业本身的债权债务相混淆。(3)反映和监督的内容不完整。破产财产与破产债务(权)并不能囊括破产清算企业的所有财产和债务。破产财产只是企业破产时清算财产一部分,清算财产还包括担保财产、抵销财产等非破产财产;同理,所谓的破产债务(权)也只是企业破产时清算债务的一部分,清算债务还包括担保债务、抵销债务等非破产债务(权)。

2.照搬破产法的逻辑思路。破产清算会计理论的构建必须以破产法为指导,这是毫无疑问的。但1986年颁布的《企业破产法(试行)》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特征和历史局限性。会计学者如果过于迷信破产法就会将破产法的缺陷带人会计领域。如根据笔者的研究,1986年颁布的《企业破产法(试行)》对破产财产的前后定义就存在如下逻辑缺陷:第一步,将破产企业拥有和控制的所有财产定义为破产财产

(破产法第28条);第二步,使用排除法,将不依破产程序优先分配的财产(如担保财产等)、依破产程序不能分配的其他财产(如福利财产等)排除在破产财产之外,认为这两类财产都是非破产财产(破产法第28条、破产法第29条);第三步,得出结论,认为从第一步的破产财产中去掉第二步的非破产财产,剩余财产就是破产财产(破产法第37条)。用公式表示如下:破产财产(第一步)-非破产财产(第二步)=破产财产(第三步)可见,法律上的破产财产显然不是一个合乎逻辑的、严密的定义。与破产法对破产财产的前后定义极为相似,许多会计学者照搬破产法的逻辑思路,仅仅简单地用破产资产来代替破产财产,其结果必然也会导致逻辑上的混乱,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用公式可简单表示为:破产资产(第一步)-非破产资产(第二步)=破产资产(第三步)

(二)受持续经营会计理论思想的束缚严重

主要表现为简单地套用持续经营会计要素的构建思路,如持续经营会计有六大会计要素,破产清算会计也相应地构建为六大会计要素,只不过在原有会计要素的基础上加上清算两字,甚至直接简单套用。其代表性观点有:破产清算会计要素应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清算收入、清算支出、清算损益等六项构成(佟玉凯等,1996)。该观点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1.将资产、负债会计要素照搬下来,忽略了企业破产清算业务活动的特征对破产清算会计要素的影响,也抹煞了持续经营与非持续经营条件下资产、负债等要素的本质区别。

2.将所有者权益会计要素直接保留下来,会导致如下问题:(1)无实际意义和与法律事实不符。在持续经营条件下,企业的投资者①被视为企业的所有者,所有者权益也被专门用来核算其权益。然而,在破产清算条件下,一方面,清算组接管了企业,投资者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权,这时如果仍称企业的投资者为企业的所有者显然与实际不符;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破产清算企业早已资不抵债,这时仍然保留所有者权益会计要素,就会出现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现象,而根据《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有限责任公司的投资者在企业承担的义务以其投资额为限,投资者权益为负数显然与公司法的精神不符。(2)不利于反映破产清算企业会计核算的真实情况。当企业资不抵债时,如果仍然保留所有者权益会计要素,收益增加,似乎给人一种投资者权益仍要增加的感觉,而实际上,收益增加的应该是债权人权益;同理,费用损失发生,好像给人一种投资者权益仍要减少的感觉,而实际上,费用损失发生,减少的应该是债权人权益。因此,保留所有者权益会计要素,会造成投资者权益虚增虚减的幻觉,不利于反映破产清算企业会计核算的真实情况。(3)会计要素的不必要增多。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分类,这种分类应该是比较大的分类,不应该过细。如果保留了所有者权益会计要素,势必要增设清算收益、清算损失、清算费用、清算净损益等反映破产清算企业资产变现损益、费用支付等清算成果的会计要素,这样必然导致会计要素的不必要增多,增加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3.设置清算收入、清算支出、清算损益会计要素,容易让人得出清算收入与清算支出之间具有配比关系,清算损益就是清算收入与清算支出之间配比的结果,而实际上在破产清算企业,清算收入与清算支出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更不用说存在配比关系。

(三)对相关会计要素的定义不准确

主要表现在目前学者对破产清算条件下会计要素的研究,仅注意到了与持续经营条件下会计要素的区别,但没有对此作进

一步的研究,从而导致对相关会计要素未能准确定义。其代表性的观点有:破产清算条件下的会计要素应分为六项:清算资产、清算债务、清算净权益、清算损失、清算利得(唐国平,2003)。该观点虽然注意到了与持续经营条件下的会计要素之间的衔接与区别,有较大的创新,但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1.该观点认为“清算资产是清算企业所拥有的用来清偿债务的全部资产”,然而破产企业的有些资产,如专用资产(包括福利资产、企业社团组织的资产等)和不具备变现或清偿债务能力的资产(待摊费用、递延所得税借项等)是不能用来清偿债务的,将这些资产排除在清算资产之外,显然不符合破产企业清算资产的实际情况。按此定义,清算资产难以核算破产企业的全部资产。

2.该观点认为“清算债务是清算企业所承担的需以清算资产偿付的债务”,然而破产企业的有些债务,如未申报及逾期申报的债务、破产宣告后的债务利息、递延所得税贷项等是无需以清算资产偿付的,将这些债务排除在清算债务之外,同样不符合破产企业清算债务的实际情况。按此定义,清算债务同样难以核算破产企业的全部债务。

3.该观点认为“清算净权益是清算企业投资者实际享有的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然而,破产清算企业绝大多数已资不抵债,也就是说,其净资产为负数,投资者在企业已没有权益,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归企业债权人所有,此时的“清算净权益”已不再是企业投资者在企业实际享有的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

4.该观点认为“清算损失是清算企业在清算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清算净权益之减少”,将清算费用也包括在清算损失之中,显然没有注意两者的区别。为了便于分清破产清算中的责任,考核清算组的工作成效,不宜把两者混在一起。

二、破产清算条件下会计对象的变化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破产清算条件下的会计对象是指破产清算企业的资金运动。与持续经营条件下的企业资金运动具有循环性和资金增值性的特点不同,在破产清算状态下,企业资金从短暂的冻结状态开始运动,经过接管、变卖、清偿、分配过程,从非货币资金转化为货币资金,用以偿付债务、分配剩余资产后,资金运动就终止了。可见,破产清算条件下的企业资金运动具有非循环性、一次性和不能增值等新的特点。

破产清算条件下会计对象的变化,必然引起会计要素的变化。会计要素设置的目的不再是服务于生产经营活动而是破产清算,会计核算也由动态变为静态。具体而言,持续经营条件下的六项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都将发生如下变化:

1.资产扩张停止,货币资金流量增加。企业破产清算时,其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停止,资产扩张失去了主体的内在驱动力。由于清偿债务是破产企业的主要

目标,企业的各种有形与无形资产都必须尽快变现,因此,企业的货币资金流量会随着资产变现而迅速增加。

2.负债额成为清算时间的减函数。持续经营条件下,企业一般会保持一定的负债规模,而在破产清算条件下,企业一方面由于终止经营一般不可能产生新的债务;另一方面将按照偿债顺序归还原有的债务。因此,负债规模便会随着清算时间递延而逐渐减少以至最终消失。

3.“所有者权益”转变为“投资者权益”,不再具有保值增值特征而是最后一次实现或自动消失。破产清算企业的“投资者权益”是指企业破产清算期间投资者在企业享有的经济利益,在数量上等于破产清算企业清算资产与清算负债的差额。如果清算资产小于或等于清算负债,则投资者权益为零。

4.收入转变为清算收益,费用转变为清算损失、清算费用,利润转变为清算净损益。持续经营条件下,收入、费用、利润等项目都是在相关性、配比性和权责发生制等原则指导下按会计期间动态核算的。

当企业进入破产清算状态后,会计核算不再受这些会计核算原则的约束,持续经营条件下的收入转变为破产清算条件下的清算收益,费用转变为清算损失、清算费用,利润转变为清算净损益。

三、破产清算条件下会计要素重构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破产清算会计要素应该包括:清算资产、清算负债、清算净损益,其中清算净损益下再设置清算收益、清算损失、清算费用和企业破产宣告时所有者权益(剩余权益)等子会计要素。

(一)需要设置清算资产、清算负债会计要素

清算组接管破产企业后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界定企业可用于偿债的资产和待偿的债务,因此需要设置清算资产与清算负债会计要素。

清算资产是指破产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所有资产的集合。在企业破产宣告这一时点上,破产清算条件下的企业资产(清算资产)在数量上等于持续经营条件下的企业资产。清算资产应根据其性质的不同分为三类:不依破产程序优先分配的资产、其他资产、破产资产。不依破产程序优先分配的资产是指不经破产程序就可以优先分配的资产,包括担保资产、抵销资产和取回资产;其他资产是指依照破产程序不能分配的资产,包括其他专用资产和不具备变现或清偿债务能力的资产两种,其他资产在持续经营条件下是企业的资产,但在破产清算条件下,由于不能用来清偿债务,所以应转作清算损失(清算净损益);破产资产是指破产企业依破产程序顺序分配的资产。破产资产依破产程序顺序分配给企业的破产负债,如有剩余,分配给企业的投资者,破产资产在数量上等于清算资产减去不依破产程序优先分配的资产和其他资产后的余额,用公式可表示为:破产资产=清算资产-不依破产程序优先分配的资产-其他资产。

清算负债是指破产企业所有负债的集合。在企业破产宣告这一时点上,破产清算条件下的企业负债(清算负债)在数量上等于持续经营条件下的企业负债。清算负债应根据其性质的不同分为三类:不依破产程序优先受偿的负债、其他负债和破产负债。不依破产程序优先受偿的负债,是指破产企业享有不经过破产程序优先获得清偿权利的负债,包括担保负债、抵销负债和取回负债;其他负债,是指依破产程序不能受偿的负债。其他负债在持

续经营条件下是企业的负债,但在破产清算条件下,由于不会导致企业现金流出或者其他经济利益减损,所以应转为清算收益(清算净损益);破产负债,是指依破产程序顺序受偿的负债。破产负债按受偿顺序及破产法对其保护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有优先权的破产负债(应付职工工资等)和普通破产负债两种。破产负债依破产程序从破产资产中顺序受偿,前一顺序的破产负债没有受偿完毕,后一顺序的破产负债不得受偿,破产资产不足以清偿同一顺序破产负债的,按照比例清偿。

(二)需要设置清算净损益会计要素

破产清算企业在界定了清算资产和清算负债后,就要变卖清算资产以清偿债务。一方面,清算资产在变现过程中会形成变现收益或损失,并要支付相关费用;另一方面,为债权人共同利益,经人民法院许可,破产企业有可能继续生产经营,这又会产生新的收益或损失。此外,投资者在破产清算企业中也可能存在权益。对这些收益、损失、费用和权益,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设置“清算净损益”会计要素进行综合核算。

清算净损益是指企业自破产宣告日起至清算结束日止清算期间的清算成果,在数量上等于破产清算企业清算资产与清算负债的差额。清算净损益下再设置清算收益、清算损失、清算费用、企业破产宣告时所有者权益(剩余权益)等四个子会计要素。

清算收益是指清算资产在处置过程中和清算债务重新确认时以及由于其他原因而发生清算资产价值的增加和清算负债金额的减少;清算损失是指清算资产在处置过程中和清算债务重新确认时以及由于其他原因而发生清算资产价值的减少和清算负债金额的增加;清算费用是指企业清算过程中为债权人共同利益而发生的费用;破产宣告时所有者权益(剩余权益)是指企业破产宣告时所有者权益的转入。

通过设置清算净损益会计要素,不仅可以全面反映和监督破产清算企业的收益、损益和费用,而且可以根据清算净损益来反映和监督破产清算企业的投资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如果清算净损益大于零,则清算净损益就是投资者权益;如果清算净损益小于零,则清算净损益就是债权人权益的减少数额。

需要说明的是,清算净损益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破产清算企业的清算成果,但清算净损益与企业持续经营条件下的经营成果有着显著的区别:持续经营条件下,企业经营成果全部归投资者所有,经营成果会导致投资者权益的增加或减少,与企业债权人无关;而在破产清算条件下,清算净损益的归属则需要根据其数额的大小进行判断:如果清算净损益大于零,则投资者享有清算成果,清算净损益会导致投资者权益的增加或减少;如果

清算净损益小于或等于零,则投资者不再在企业享有权益,清算净损益就是债权人权益的减少额。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重构清算资产、清算负债和清算净损益三大会计要素,其中清算净损益下再设置清算收益、清算损失、清算费用和企业破产宣告时所有者权益(剩余权益)等子会计要素,对破产清算企业的会计核算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通过设置清算资产、清算负债、清算净损益三个会计要素就可以完成破产清算企业的会计核算,达到了既简化破产清算企业的会计核算,又能全面反映和监督破产清算企业的清算活动全过程的目的。

2.清算收益、清算损失可以反映清算资产处置过程中获取的损益,促使清算组在处置清算资产时尽可能多和快地收回资金,减少损失浪费。

3.清算费用可以考核清算费用发生情况,促使清算组节约开支,降低清算成本。

4.清算净损益可以明确责任,考核清算成果。因为在进入清算后,清算净损益的高低与清算组工作成效有一定的关系。为了明确责任,应该单独考核“清算净损益”,从而避免与原经营成果混同,监督、评价清算组的工作成果。

注释:

①此处的投资者专指股权投资者.不包括债权投资者。

主要参考文献

曹思源.1986.谈谈企业破产法.第1版.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葛家澍,余绪缨.1995.高级财务会计.第1版.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唐国平.2003.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研究.第1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钟传家.1996.破产会计.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

唐国平,孙贤林.1993.会计要素及清算会计对象要素.会计研究,3

会计核算程序的意义范文7

关键词:规范构建;财务管理;会计核算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是相辅相成的,会计核算作为财务管理的基础,只有通过财务管理才能对会计的财务审核进行有效的管理。处理好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关系,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一、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思考

提升财务管理水平,首先要考虑的是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其次,还要注意要不断的改进财务管理方式;最后,还要不断提高财务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化水平。只有几方面协调起来,才能更好的提升财务管理的水平。

1.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社会变革的加快,科学技术水平也在迅猛的发展,要使得整个财务管理体制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那么财务管理的理念和会计的核算形式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既要精通会计专业本学科的技能,根据本身的实际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又要求会计人员能够从社会,经济,政治,法律等多个方面来权衡分析整理出科学合理的理财策略。在原有的财务管理体制下还应该不断的健全财务管理人员的考核制度,让管理人员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形势的专业要求。

2.改革财务管理方式,注重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

财务管理方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财务管理水平得以提高的关键。事业单位和企业只有适当的对财务管理方式和概念做出整体全面的调整才能适应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下,要求财务管理的相关机构要从整体上进行考量来制定财务管理的相应目标,同时也要求把财务管理融合到生产经营的各个部门。同时也要求财务管理技能在宏观上把握住大局,加强财务监督职能促进财务服务于管理的职能。

3.提高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美国的次贷危机给中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改变经济危机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必须强化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在准确高效的财务核算的前提下,必须根据企事业单位的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原则,把提高信息化水平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内容。提高财务管理的安全性,完善财务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监督体系。

二、规范会计核算能力的思考

1.优化会计核算形式

会计核算能力的强化主要是通过会计核算形式来完成的。而合理科学的会计核算形式也是通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记账的程序和方法来实现的。做到与时俱进,在新的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的过程中,推行和落实真正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算形式。

2.规范会计核算工作

会计核算过程的准确和规范,是整个会计核算工作得以顺利进展的基本前提。为了提高会计的核算功能,需要会计核算程序和核算组织的相互协调和配合。在工作的具体分配上,员工对职责的清楚和分工的要求要明确,这样不至于造成内部的混乱,使得财务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可以顺利的进行。

3.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

会计的基本工作要求是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会计工作质量的好坏关系着整个会计核算工作的好坏,前期的工作不到位,那么后续的工作根本无法开展。所以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就必须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建立合理的加工整理会计信息的机制,让会计核算程序更加的完美和科学。

4.加强会计工作效率和水平

会计核算工作要求会计信息的即时性和相关性,要求会计的工作效率必须到达一定的水平。也就是说,如果当会计正在进行一个项目投资的预算,而统计审核过信息时,活动却已经结束了,那么这个审核工作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所以必须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才能确保信息的加工整理和对外报告的顺利进行。

5.降低核算成本

“成本效益原则”是指在会计信息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的状况下会计信息供给花费的成本和由此而产生需求之间要保持适当的比例,保证会计信息供给所花费的代价不能超过由此而获得的效益,否则应降低会计信息供给的成本。所以会计在进行核算工作的时候,要考虑到额外成本和这项工作的实际价值意义之间的关系。建立合理化的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

6.最大限度的发挥会计核算的作用

会计核算对企业的管理者有监督作用,是会计快捷的捕捉所需信息的途径。作为物流和金流的监控者,需要做到核算工作保证记录的准确性,完整性,以及合理性。优化会计的核算形式是强化会计功能的核心。

三、结语

强化会计核算功能,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同时,要知道会计核算人员与机制之间的关系,通过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和优化、会计核算利益的最大化,使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笔者在对整个课题进行整理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关系中,还有许多内容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整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是相辅相成互生的关系,哪一个方面做得不到位都会影响另一个方面的发展,所以在处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之间关系的时候,要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中进行整体的把握,且作为财务核算人员和会计人员本身,对二者的关系要做到合理清晰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l]刘莎.浅谈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分离[J].科技创业月刊,2005(09):42.

会计核算程序的意义范文8

[关键词]财务;工程项目款;支付

中图分类号:D92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255-01

一、工程预付款支付的内部会计控制

工程预付款,也称开工预付款,是指工程开工前由建设单位向施工承包商支付的、用于开工前期准备的款项。针对工程预付款支付的内部会计控制,建设单位应建立一套严格的程序,会计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应认真履行此程序,做好开工预付款的支付管理。具体程序为:(1)在已具备施工条件且施工承包商向建设单位提出支付申请时,建设单位除应要求其写明申请预付的金额外,还应要求其提交履约保函、开工预付款保函,以及经监理工程师签认无误的开工预付款支付证书。(2)工程部门应对以上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审查,确认无误后由负责人签署意见。(3)财会人员对施工承包商申请支付的金额与招标文件进行核对,核定应付款金额,并报部门负责人签署支付意见。在核定应支付金额时,若银行保证金额与合同规定的支付金额不一致,即开工预付款银行保证金额超过或不足合向规定的金额,超过合同规定金额的,按合同规定金额支付,不足合同规定金额的,按照开工预付款保函金额支付。(4)财会人员付款、人账。以上程序可用图1表示:

二、工程进度款支付的内部会计控制

工程进度款是指建设单位按合同约定的工程进度向承包商逐笔支付的款项。由于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承揽合同性质,势必不能要求承包商承担垫付工程款的义务,因此根据工程进度支付工程进度款是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重要特点。工程进度款的支付过程是整个工程支付中最为频繁、往来款项发生最多的过程,有的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可能要进行几十次进度款支付,因此,认真对待每一期的进度款支付,不仅是日常控制的需要,也是为日后工程竣工决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建设单位应当建立严格的工程价款支付控制程序油工程部门、会计部门及监理部门共同保障实施,层层把关。具体程序如下:

首先,由施工承包商提出支付申请,并应提交经监理部门审核的工程进度报表,报表要完整、详细,应包括申请支付理由、申请支付金额、工程进度报告等,同时要附上现场签证等相关证明材料,一并交给建设单位工程部门。

第二,建设单位工程部门的现场技术人员应针对进度报表从工程进度、工程质量、现场签证、隐蔽工程、付款情况、相关约定、施工要求等方面进行核实,造价工程师根据工程概预算、现场签证、工程进度、付款情况等对上述资料进行再次审核,最后由工程部门负责人签署意见。

第三,会计部门应根据技术负责人核定的已完工工程量及合同总价款、合同变更金额、累计已付款金额以及工程合同中的其他规定等,核定本次应付进度款金额,交由负责人签署支付意见,严格控制“超付”。

第四, 对申请支付金额较大(金额上限由建设单位根据工程总造价等自行确定), 或者双方存在争议时, 应报送单位主管领导, 由其审批。

最后, 由出纳根据审批额度付款, 同时, 会计人员及时人账, 并将审批单存档。以上程序可用图2表示:

除了进度款以外,建设单位还要向施工单位支付一些其他的款项,对这些款项的支付控制也可参照以上方法。

三、工程结算款支付的内部会计控制

结算款是指工程竣工后,双方对工程总价进行结算所确认的工程款,对已付工程款与结算款的差额部分,建设单位应与支付。竣工结算是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结清工程费用的依据,也是建设单位编制竣工结算的主要依据。竣工结算工作的完成,标志着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双方权利与义务的结束,即合同关系的解除。因此,要高度重视这一环节的控制,严格把关。具体程序为:首先,收到施工单位提交的竣工结算书后,建设单位要及时组织工程技术人员以单位工程为基础,对承包合同内规定的施工内容进行检查和核对,包括各单项项目工程量、单价取费和计算结果等,并核查工程的完成情况。若发现问题,应及时调整。审核工作完成后,将竣工结算书交由工程部门负责人审定,并签署意见。第二,建设单位应组织内部审计部门或会计师事务所,对核查后的施工单位结算书进行审计,并签署书面意见。第三,由单位主管领导根据审计结果核定最后的结算额。最后,会计机构与施工单位及时结清尾款,并做好账务处理。其程序如图3所示。

四、结束语

会计信息质量必须拥有更加完善可靠的内部控制机制。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针对企业会计系统内部的各种新问题,应进一步重视并加强研究相关的内部控制体系,从而促进经营管理政策有效实施,保证企业信息的完整与正确吗,防止舞弊行为发生,控制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效率。

参考文献

会计核算程序的意义范文9

是一个信息系统,它可以是手工会计信息系统Hand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HAIS),也可以是以机为工具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Computer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CAIS)。CAIS是一个信息管理系统(简称MIS),是采用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加工、存贮、传输并输出大量有用信息的系统。用CAIS取代HAIS,不仅是会计工作手段的提高,而且是会计管理工作的改进和化。本文拟就两者的联系和差异作一比较,并阐述比较的现实意义。

一、CAIS与HAIS的联系

1、系统目标一致。两者都对的业务进行记录和核算,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加强经营管理,提供会计信息,参与经营决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采用的基本会计与一致。两系统都要遵循基本的会计理论和方法,都采用复式记帐原理。

3、都要遵守会计和财务制度,以及国家的各项财经法纪,严格贯彻执行会计法规,从措施、技术、制度上堵塞各种可能的漏洞,消除弊端,防止作弊。

4、系统的基本功能相同。任何一个信息要达到系统目标,都应具备信息的采集输入、存贮、加工处理、传输和输出这五项功能。

5、都要保存会计档案。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输出,会计信息档案必须妥善保存,以便查询。

6、编制会计报表的要求相同。两系统都要编制会计报表,并且都必须按国家要求编制企业外部报表。

二、CAIS与HAIS的差异比较

1、系统初始化设置工作有差异。HAIS的初始化工作包括建立会计科目,开设总帐,登录余额等;CAIS的初始化设置工作则较为复杂,且带有一定的难度,其主要有会计系统的安装,帐套的设置,用户的权限设置,操作员及权限的设置,软件运行环境的设置,科目级别与位长的设置,会计科目及其代码的建立,最明细科目初始余额的输入,凭证类型设置,自动转帐分录定义,会计报表名称、格式、数据来源公式的定义等。

2、平行登帐上存在差异。在HAIS登帐时,总帐由一名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记帐凭证,或科目汇总表,或汇总记帐凭证进行登录,明细帐由另一名会计也根据原始凭证或记帐凭证进行平行登录,月末校验两者是否相等。由于两名会计在登录时有可能发生错误,因此平行登帐可以检查错误。但是在CAIS中,总帐与明细帐的数据均来源于原始凭证或记帐凭证,计算机按照登录总帐和明细帐的程序命令,将数据从记帐凭证数据库中转移到总帐数据库和明细帐数据库,而计算机的内部运算是不可能发生数据运算错误的,所以在CAIS中总帐金额恒等于明细帐金额。因此,平行登帐的校验功能在CAIS中已失去了其原先的作用。

3、科目的设置和使用上存在差异。在HAIS中,由于手工核算的限制,将帐户分设为总帐和明细帐,明细帐大多仅设到三级帐户,此外,再开设辅助帐户以满足管理核算上的需要;科目的设置和使用一般都仅为中文科目。而在CAIS中,计算机可以处理各种复杂的工作,科目的级数和位长设置因不同的软件而异,有的财务软件将科目的级崐数可设置到6级以上,完全满足了会计明细核算方面的需要;科目的设置上除设置中文科目外,仍应设置与中文科目一一对应的科目代码,使用科目时,计算机只要求用户输入某一科目代码,而不要求输入该中文科目,但在显示打印时,一般都将中文科目和与之对应的科目代崐码同时显示。

4、帐务处理程序上存在差异。HAIS根据企业的生产规模、经营方式和管理形式的不同,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形式,常用的帐务处理程序有记帐凭证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汇总记帐凭证核算形式、日记帐核算形式等,对业务数据采用了分散收集、分散处理、重复登记的操作方法,通过多人员、多环节进行内部牵制和相互核对,目的是为了简化会计核算的手续,以减少舞弊和差错。而在CAIS中,一般要根据文件的设置来确定,常用的是日记帐文件核算形式和凭证文件核算形式,在一个计算机会计系统中,通常只采用其中一种核算形式,对数据进行集中收集、统一处理、数据共享的操作方法。

5、日记帐和明细帐功用有所差异。在HAIS,通常仅对现金和银行存款设置日记帐,目的是为了序时记录货币资金的发生情况,做到与货币资金日清月结、钱帐两清。凭证信息是分散的,不便于查询,明细帐仅是为了方便查询凭证而设置的,根据凭证信息按科目重新登录在明细帐上,耗时且易错。而在CAIS中,虽然任何科目都可有日记崐帐和明细帐,但所有日记帐和明细帐上的数据均来源于记帐凭证,由于采用了计算机这一高效能的工具,在帐务软件中对记帐凭证提供了多种查询条件,如日期、凭证号、科目代码、摘要、单位名称、单据号、录入员、审核员、借方金额、贷方金额、收入数量、余额等等,查询的方法可分为确定查询、自由查询、组合查询和模糊查询四种,可查询到企业的所有业务信息,由此看来,明细帐在CAIS中意义已不再重要,可以取消,根据财政部文件规定,明细帐可以一年输出一次,仅是为了存档的需要。

6、帐簿格式存在差异。在HAIS中,帐簿的格式分为订本式、活页式和卡片式三种,并且对现金日记帐、银行存款日记帐和总帐必须采用订本式帐簿。而在计算机会计系统中,由于受到打印机的条件限制,不太可能打印出订本式帐簿,因此根据《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规定,所有的帐页均可按活页式打印后装订成册;总帐帐页的格式有传统三栏借贷式总帐和科目汇总式总帐,后者可代替前者;明细帐的格式可有三栏式、多栏式和数量金额式等。

7、簿记规则上存有差异。HAIS中帐簿记录的错误要用划线更正法或红字更正法进行更正;帐页中的空行、空页要用红线划销等。而在CAIS中,可以不存在纸质帐簿,一切数据均以文件形式存在机器内部,登帐只是一个沿用的旧名词,而且文件也并不一定按日记帐、总帐、明细帐分别设置,有些系统甚至只设置一个凭证文件,根本就不崐存在机内日记帐、总帐和明细帐,各种财务信息可直接从凭证文件中崐导出,划线更正法或红字更正法根本就不存在,代之以的是负号更正法。实际上只要凭证输入正确,机器处理是准确无误的,即使由于凭证数据有错或变更,导致机内帐的结果有错,也不能直接进行修改而只能通过记帐凭证去更正。

8、报表的编制形式上存在明显差异。会计报表是会计核算中一项重要的事项,在HAIS中,报表的编制是最复杂的一项工作,报表编制人应了解各种报表的结构,报表中各个数据的来源渠道,若数据来自帐上的,还应弄清是发生额还是余额,通过何种运算关系取得;若数据来自本报表或外报表中某项目的,应懂得其各种运算关系;同时还应明确各种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及数据的对应关系,这样才能开始编制报表。而在CAIS中,各种报表的注册、结构描述、格式定义、数据的取数公式定义、报表的审核公式定义、报表的打印参数设置等工作,则作为报表子系统初始化设置的,在正式编制报表前可预先设置好,尔后在月末编制报表时,操作员只需在键盘上轻按报表子系统提供的报表生成命令键,系统即自动根据数据的取数公式取得数据,在短则几秒,长则十几分钟的时间内快速生成报表,并且能自动较验报表数据的各种内在关系,此外,还能使不同帐套、或上下级公司之间的同名报表即时合并。

9、在能否使会计为管理型方面存在根本性的区别。在HAIS中,由于手工会计核算的复杂性,使会计人员耗时耗力,穷于应付手工的记帐、算帐、结帐、报帐,使企业会计停留在会计核算上,对会计向管理型发展受到了很大的约束。而实行CAIS后,在手工会计中纷繁复杂的会计核算工作已由机高效而精确地完成,使企业会计向崐管理型发展,,我国已出现面向市场、模式、价值化、系统化、电脑化、基于企业制度、国际化以及普遍化管理的新管理的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体系UFERP.电算化会计可以发展为以会计核心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形成会计预测系统、会计决策支持系统和会计专家系统,使会计的职能得以转变和发展。

10、人员、组织体系、内部控制方式、运算工具和信息存贮介质上存在差异。HAIS中,人员均为会计专业人员;组织体系按会计事务的需要,分为不同的专业组,通过帐证相符、帐帐相符和帐实相符等内部控制来保证数据的正确;运算工具主要采用算盘和计算器;信息存贮介质以纸质材料为载体,占用空间大,查询烦琐。而CAIS中,人员除会计专业人员外,还有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组织体系按系统的需要可划分为电算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帐、系统维护、电算审查和数据分析等专业组;内部控制扩大到对人员、计算机设备、数据和程序等各个方面,而且其要求将更为严密;运算工具采用计算机;信息存贮介质采用磁性介质材料(一般用磁盘),占用空间小,查询检索方便。

三、CAIS与HAIS比较的现实意义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CAIS与HAIS之间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也存在许多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我们在建立CAIS过程中,应注意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1、注重系统的初始化设置工作。当评价一个CAIS的优劣,可根据系统处理的最终结果,即帐簿数据和会计报表数据的是否精确无误、过程控制是否有效来判断。当财务软件本身的程序及控制正常可靠的情况下,数据输出结果的正确与否则直接与系统的初始化设置有关,为此,在系统初始设置时,应根据本企业会计核算的需要,正确设置会计科目的级数和位长,建立标准的会计科目代码体系;认真整理和录入最明细科目的年初余额和本年累计发生额;慎重设置操作员的姓名、用户代码和口令,根据会计工作的分工和内部控制的要求,合理开放每位操作员的权限;正确设置企业的凭证类型、记帐、核销方法、外汇汇率的记帐方法、自动转帐分录、非法对应科目和各种外部设备类型等参数。

2、科目代码设置应力求精确和完整。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科目代码是CAIS中最重要的一种代码,处于核心地位,系统内部涉及会计科目的处理几乎都以科目代码为依据,系统的运行都是根据科目代码而进行的,为此,合理设置科目及代码是至关重要的。由于计算机处理的高速度和准确性,我们可以将会计科目划分到足够精细,特别应根据报表数据取数的需要,应将科目的级数和位长设置得恰如其份,以获得更加详细的会计核算资料。但应避免将科目代码的级数和位长设置得过多过长,这既不利于记忆和使用,又浪费存储空间,应根据整个科目体系来确定。例如,如果只是个别科目需要划分的级数较多,可不防采用别的方法来解决,而不因为照顾个别科目而将整个科目体系的级数增加,但是,如果同级科目的明细较多,则又不防通过适当增加级数来解决。系统运行后,科目的修改或删除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因此,应该在初始化时周密考虑,把科目代码设置完整,一般不要在年度中间进行修改。

3、要正确地修改凭证带来的差错。在CAIS中,因为经审核过的记帐凭证是总帐、明细帐、日记帐、各种辅助帐和报表数据的数据源,如果发现帐簿或报表数据有差错,则可判断必定是记帐凭证存在错误。修改错误凭证可有如下三种情况:一是凭证未审核时发现有误,则可由凭证编制员直接修改;二是凭证已审核后发现有误,则应先由审核崐员取消审核标记,由编制员修改后,再经审核员进行审核;三是登帐后发现凭证有误,则再不能修改该凭证,应由编制员先编制一张红字凭证冲销错误凭证,再编制一张正确的凭证,将红字凭证和正确的凭证经由审核员审核后,进行登帐,即可达到更正错误凭证和帐簿数据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