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中华医学教育集锦9篇

时间:2023-10-12 09:45:56

中华医学教育

中华医学教育范文1

论文摘要:当前,作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重要内容之一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正逢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掀起的中医热等,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应对挑战,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对外宣传,深化留学生教育教学改革,创立品牌,促使高等中医药留学生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更多、更深人地了解中医药而来到传统医学的发源地中国留学。目前约有3500名外国留学生在华学习中医药,已居我国自然科学教育界招收留学生人数之首。中医药已成为来华留学生中最热门的专业,高等中医药教育正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走在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沿。

1高等教育国际化与留学生教育

1. 1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涵义

指高等教育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增加留学生的派遣与接受,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办学的趋势。

1.2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中以“团结之路”为题,专门论述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其中包括学生和教师的国际流动性,并认为“学生的流动也和教师的流动一样,可以扩大他们在智力方面和文化方面的眼界,也可以使他们能够找到通向最好的或最专门化的机构的道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5年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是通过加强跨国科研的联系,稳步发展信息和交流技术进行国际合作,包括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而其中,让学生在国际环境中从事学习和生活则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重要内容之一的学生的国际流动,不仅受到学术界而且更受到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因为学生的国际流动所具有的各种因素会产生各种政治经济的影响,而这又往往关系到一国政府如何制定其留学生教育的政策,所以留学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主要实现形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发展留学生教育以促进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主要包括派出和招收留学生两个方面,这里仅从招收来华留学生角度予以论述。

2发展高等中医药留学生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 1面临的机遇

2.1.1我国加入wto

我国加人wto,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了机遇和发展空间,中医药将被wto所有成员接受,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扩大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影响,有利于开拓中医药国际市场。一方面,我国加人wto后,大批国外人员的流人使得他们有机会直接了解或接受中医药治疗。据统计,长期在华的外国人员90%以上接受过中医药治疗或有过中医药方面的咨询活动;另一方面,我国加人wto后,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更趋频繁,中医药学的独特文化与神奇疗效,使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大大增强。

2. 1.2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上升形成了吸引各国留学生的良好外部环境。经济实力的强大和市场经济带来的繁荣为我国招收外国留学生提供了基础。作为一个经济增长迅速、社会变革急剧且又极具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国家,了解中国的需求已经日益明显和增强,伴随着这种需求,学习中文、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医学的人不断增加。我国的几所著名高等中医药院校都具有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综合优势,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拥有较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等,且留学费用相对发达国家低廉,具有价格上的优势。

2. 1.3全球中医热

在人类“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潮流推动下,全球中医热方兴未艾,中医药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价值,成为与西医药并驾齐驱、优势互补而不能相互取代的人类又一医疗保健体系。在这样的潮流推动下,中医药学备受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外国留学生的青睐,在国际教育市场上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

2. 2面临的挑战

2. 2. 1观念的挑战

90年代以来,高等中医药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我们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因而在现行的留学生工作模式中,很大程度上还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在观念上没有树立把来华留学生教育看作是中医药国际教育市场的开拓与份额占有的一种竞争以及留学生教育创汇产业的思想。在工作中往往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没有以教育服务的意识来研究中医药国际教育市场的需求,缺乏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教育观念,从而制约了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 2. 2不断上升的来华学习中医药需求对传统宣传与招生方式的挑战

长期以来,我们在宣传与招生上缺乏主动出击的姿态,常常是采取“坐等”的方式,对一些咨询信件有时不及时回复,咨询接待不到位,宣传手段单一。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各高等中医药院校虽建立了留学生招生网站,但网上宣传力度不够,有的内容更新不及时,信息不完善,未建立市场化、专业化的招生宣传网络体系。

2. 2. 3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挑战

教育质量始终是留学生教育的生命线,但在高等中医药留学生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教学计划长时期未作修订,师资长年不流动,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与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等等。有的教师一本教案用了几十年不更新,现代教学技术又不会应用。在教学管理中尚未建立留学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 2. 4国际上中医药的立法状况对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的挑战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掀起了中医立法热,新加坡、泰国、加拿大卑诗省、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等国家和地区已成功将中医立法,针灸已在大多数国家取得了合法地位。但不可否认,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态度是制约来华留学生规模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外在因素之一。

3对策与建议

3. 1转变观念

我国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观念上积极向一些发达国家靠拢,将招收留学生作为服务贸易的一项内容给予特别的重视。不仅把招收来华留学生与国家关系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还应形成并确立高等中医药教育创汇产业和教育国际市场的观念,而后一种观念的形成在世界各国普遍将留学生教育视为创汇产业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要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留学生教育给高等中医药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益处。在理念上强化招收留学生的市场化意识,变管理为服务,全面改进留学生工作。

3. 2加强宣传,扩大生源

高等中医药教育在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中,面临的巫待解决的问题是扩大生源,扩大留学生的规模,所以做好国际宣传工作尤为重要。我们必须摈弃守株待兔的工作方式,主动出击,充分利用国外广播、电视、报刊、国际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和驻外使领馆,向国外宣传中医药的文化特色及独特优势,开辟网上留学申请通道。在主要国家设立招生点,与留学中介机构合作,建立海外机构,参加国外留学说明会等等二利用一切对外交流的机会,以各种方式渠道全方位地宣传展示中医药教育的现状与前景,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增强吸引力,提高竞争力。一方面应在保持原有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增加新专业和拓宽现有专业方向;另一方面要开拓思路,按市场的需求招生办班。同时,要利用国际合作关系,开辟各种渠道,建立和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生源输人点,以保证充足的留学生生源。

3. 3保证质量,创立品牌

高等中医药教育质量的优劣是我们能否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抢占国际教育市场制高点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是留学生教育的核心。要在教学质量上强调品牌意识,切忌为扩大生源而降低留学生的培养质量,因为教育市场的竞争最终还是要靠品牌来吸引生源的。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现代教学技术应用为切人点,深化留学生教育教学改革,对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建立与完善留学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既强调留学生在教学原则上纳人中国学生的教育体制,又要结合留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帮助,加强辅导,安排好教学,使留学生能比较快地适应专业学习。

中华医学教育范文2

论文摘要:扩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也是我国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而在各级各类高等教育体系中,担当着弘扬祖国瑰宝任务的高等中医药教育率先开始了对外开放的进程,已经成为全球性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把中医药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从中医药发展史和中医药教育发展史中提取出来将其分为四个阶段,通过梳理重要历史事件有利于客观认识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历史、现状及其阶段特征,对发现问题、提出发展对策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卫生保健事业的宝贵财富。在中医药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成为继师承教育后的中医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正式成为高等教育医学门类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历史迄今只有50多年。

一、初步发展(1956年一1977年)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中医药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医药对外教育应运而生,成为国际间文化合作与交流的纽带。1956年9月,上海、成都、广州、北京四所中医学院相继成立,标志着中医药教育正式步人高等教育殿堂,中医药学的知识传承也从传统的师承模式转为现代高等教育模式。

1956年7月,根据中苏科技委员会决议,前苏联派遣3名专家组成针灸考察小组来华,在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1956年12月成立,198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学习3个月。1957年4月,卫生部下达(56)卫厅秘字184号《关于分配朝鲜留学生到江苏省中医学校学习的通知》,我国首届中医外国留学生于4月人学。朝鲜平安道保健部部长金孝善等一行3人在江苏省中医学校学习《针灸学》、《中医学概论》、《内经知要》等课程。同年前苏联、蒙古、缅甸等国留学生相继分配到该校学习中医学。1957年9月1日,北京中医学院招收首批外国留学生,这是建国后中医药对外教育的起步阶段。随后上海、广州等中医学院也承担了中医药对外教育,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人数有所增加,其阶段特征表现为:仅限于几所老校开展中医药对外教育,以进修教育为主,学习课程集中在针灸学,总体发展比较缓慢。19“一1976年是“”,像其它事业一样,中医中药事业遭到严重的破坏,受到严重摧残,造成中医中药日趋衰落,中医队伍后继乏人,中医药从业人员人数减少三分之一,全国中医医院从1960年的330所减少到129所,中医学院由21所减少到11所,中医药对外教育也一度中断。尽管如此,进人70年代后随着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针灸在美国引起轰动,引发了全世界范围的“中医热”)。1976年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在北京、上海、南京建立了3个面向世界各国医学界的“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开展以针灸学为主的中医对外教育。不久上海中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先后开办首期外国医生针灸学习班。

二、稳步发展(1978年一1989年)

经历“”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国民经济保持快速稳定增长,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为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春天,高等中医药教育对外开放工作也有了新的航向,实现稳步发展。

1.阶段特征

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表现为:一是国际交流频繁,举办中医药对外教育的学校增多,留学生人数增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以及人类渴望回归自然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天然药物和非药物疗法的兴起,世界各国纷纷邀请我国派中医药专家前往讲学,开展医疗和科研活动,并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医药界人士来我国考察。70年代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仅有200人左右,到80年代中期翻了一番,其中欧美学生和非洲学生占了相当的比例。开展中医药对外教育的学校也由之前的几所老校扩大到全国各地中医院校。二是办学形式多样化,学习专业多样化。中医药在扩大进修教育和短期培训的同时,发展了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以及接受来华进行中医药研究的高级进修生。学习专业也从中医、针灸学扩大到中药、骨伤等专业。三是中医药对外成人教育进人初步发展期。从70年代以进修生为主转变为包括进修生、函授生、各类短训生、专业证书进修生在内的多种形式,自费生人数也逐渐增多。

2.突出特点

改革开放后,来华留学生教育也实施了改革。1978年以前,来华学习中医药的外国留学生绝大多数是享受我国政府奖学金的,1978年以来我国实行的一项重要改革就是开放自费来华留学生教育。自费生录取标准由各中医院校自行决定。1979年,国务院批准通过《关于接受自费外国留学生收费标准问题的请示》,为我国自费来华的中医药留学生教育提供发展条件。同年教育部召开全国留学生工作会议,明确规定留学生必须学习两年汉语后才可进人中医专业学习。1984年,教育部召开第三次全国留学生工作会议,肯定了外国留学生的学位制度,从此中医药对外教育学位体系开始形成,留学生研究生教育也开始扩大。在管理方面,自80年代以来,中医药高等院校对外国留学生教育的自逐渐扩大,主要表现在对外国留学生的录取权和在学校的管理权。198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关于在中医药对外教育中禁止滥发证书的通知》,加强了证书的管理。1989年6月,中国国际针灸医师考核委员会在北京成立;9月,国家中医药考试中心、国际针灸考试中心正式成立,这使得对中医、中药、针灸从业人员的业务质量的检测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三、快速发展(1990年一2000)年)

进人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通人和,内政外交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外部环境来看,到1998年底,世界上有162个国家与我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从内部环境来看,我国进人了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1992年党十四大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有力地促进了政治、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高等中医药教育对外开放在这一时期实现了快速发展。

1.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人数显著增多据统计,从1990年一1998年,我国339所高校共接受了164个国家234691名留学生,年均增长率为28.56%,比上个时期增长了15倍多,自费留学生成为来华留学生的主体,高校则成为接受留学生的主体。而这十年间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多名境外学生来华学习中医药,是前20年学生总数的40倍。据统计,1988年以后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人数达14700多人,是1988年前来华学习中医药留学生总数的36倍。

2.中医药对外教育机构蓬勃发展,开展境外联合办学

截止到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在我国建立的三个“国际针灸培训中心”为世界上8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训了近万人次的医务工作者。1994年在天津中医学院建立了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学院。全国7所中医学院更名为中医药大学后相继成立国际教育学院。各地中医学院也都成立了国际培训部或留学生办公室。在1994年和19%年,南京中医药大学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与英国伦敦德赛科斯大学,先后分别联合创办了中医专业本科教育合作项目,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与国外著名联合大学创办新专业的典范之作。这是西方国家高等院校首次向中医药学开放,标志着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式打人高等教育国际市场。

3.留学生教育进一步法制化和规范化

1994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制定了本科留学生学位管理规定,率先实施学分制度,使外国留学生选课更加灵活,教学管理也更加规范。19%年6月,国家留学生基金管理委员会成立,实行政府规定招生计划和奖学金名额[t8]a1997年3月,国家教委颁布了《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年度评审暂行办法》。2000年出台《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规定了留学生的接受方针、管理体制、留学生类别、奖学金制度、教学管理等重要内容,成为留学生工作进人法制化阶段的主要标志。随着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人数增多,我国中医院校也在逐步建立健全留学生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推进中医药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进程。

四、蓬勃发展(2001年至今)

21世纪以来,世界步人了信息化、学习化社会,中医院校留学生的生源由亚洲逐渐扩展到欧洲和美洲,留学生的学历层次也不断提高。各中医院校把扩大来华学历留学生的规模作为主要目标,在非学历留学生中,短期进修生占大部分。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留学生基本情况(部分)见表一。

中华医学教育范文3

杭州市第二医院儿科副主任医生,医学硕士。

刘国昌

副主任医师,外科学博士。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儿童医院。中华小儿外科学会泌尿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委员、广州市医学会外科分会微创及腔内泌尿外科学组委员。

谭美珍

主任医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广东省医学会儿科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常委,广东省健康促进委员会委员。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儿童医院副主任医师。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营养学会(CNS)是学术性法人社团。“改善全民营养,促进人民健康’’是中国营养学会的宗旨。

周伟

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NICU主任。

晏红

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现于清华大学从事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研究,合著和专著多部著作,代表作《培养幼儿好习惯》、《宝宝入园完全手册》、《宝宝入学完全手册》。

吴明远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医师。

欧婉杏

广州儿童医院保健科主治医师,对儿童常见疾病和儿童的心理发育有丰富的经验和较深的研究。

李元宁

国际著名的婴幼儿教育权威和保育专家,华盛顿大学研究院教育学硕士学位。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韩国委员长。

刘湘云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原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

林怡

幼儿早期教育专家,著有《林怡说早教》系列四册、《林怡教你玩游戏》等书籍。

李璞

原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从医40余年。现任北京市新世纪儿童医院资深健康管理顾问。曾任北京市卫生局三级甲等医院等级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某区卫生局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全国妇联“心系新生命”讲师团成员;中国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种子工程”讲师团成员。

李春青

主管护师,神经心理测量师。对儿童生长发育和各种心理测量评价有较丰富的经验。

周念丽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心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张峥程

117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周荣向

广州市第1421医院妇产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郎景和

中国医院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第一副主任委员。

孙美艳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助理研究员。

方素华

浙江邵逸夫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胡一君(台湾)

上海美华妇产科主治医师,台湾妇产科医学会会员、美容医学会会员。

中华医学教育范文4

林蕙青会见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理事长布洛克

9月20日,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会见了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理事长玛丽·布洛克女士一行。

林蕙青对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长期以来对中国医学教育的支持表示感谢。她向客人介绍了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特别是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措施。她还表示,希望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继续加强与中国高等医学院校的联系与合 作,推动中国医学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布洛克表示,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重视与中国的合作,将继续加强与中国政府部门和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护理、公共卫生、政策研究等领域的合作,为中国医学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

中华医学教育范文5

杭州市第而医院儿科副卞任医生,医学硕士

刘国昌

副主任医师,外科学博士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卅市儿童医院,,中华小儿外科学会泌尿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委员、广州市医学会外科分会微创及腔内泌尿外科学组委员。

谭美珍

主任医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广东省医学会儿科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常委,广东省健康促进委员会委员。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儿童医院副主任医师

中国营养学会(CNS)是学术性法人社团,“改善全民营养,促进人民健康”是中国营养学会的宗旨

李元宁(韩国)

国际著名的婴幼儿教育权威和保育专家,华盛顿大学研究院教育学硕士学位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韩国委员长

刘湘云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原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

林怡

幼儿早期教育专家,著有《林怡说早教》系列四册、《林怡教你玩游戏》等书籍

李璞

原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从医40余年现任北京市新世纪儿童医院资深健康管理顾问曾任北京市卫生局三级甲等医院等级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某区卫生局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全国妇联“心系新生命”讲师团成员;中国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种子工程”讲师团成员

在美国与日本经历了40年教授生涯1986年至1993年期间,她在日本开办,吸收美式授课方法的日本国际教育开发协会。她长期以来直关注韩国移民在美国的状况,并且以青少年移民为对象,创建了双语教育系统

中同首席线实战教育专家著名的“知心姐姐”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原总编辑、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周伟

博士,丰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N1CU主任

晏红

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现于清华大学从事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研究,合著和专著多部著作,代表作《培养幼儿好习惯》。《宝宝八园完全手册》、《宝宝人学完全手册》

吴明远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医师。

欧婉杏

广州儿章医院保健科卞治医师,对儿童常见疾病和儿童的心理发育有丰富的经验和较深的研究。

李春青

主管护师,神经心理测量师。对儿童生长发育和各种心理测量评价有较丰富的经验。

周念丽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心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117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第421医院妇产科主任、副丰任医师,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院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第副主任委员。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助理研究员

浙江邵逸夫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上海美华妇产科主治医师,台湾妇产科医学会会员、美容医学会会员。

中华医学教育范文6

如果您有孕产或育儿方面等问题,请将您的感受及困惑发送到:.cn,我们会第一时间帮您找寻答案。

儿科

鲍秀兰 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崔玉涛 北京和睦家医院儿科主任

陈大坤 首都儿科研究所肾内科主任医师

陈军林 福建省立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范钦颖 中日友好医院保健科主任医师

郭秀芝 海淀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医师

甘晓玲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小儿眼科主任医师

孔亚楠 北京崇文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副主任医师

李 璞 新世纪妇儿医院资深健康管理顾问

李建阳 首都儿科研究所口腔科主任医师

刘晓红 北京友谊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刘晓雁 首都儿科研究所皮肤科主任医师

刘春阳 北京儿童医院儿科主治医师

柳国胜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教授

齐宇洁 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

任仪荪 北京和美妇儿医院特聘儿科专家

佘继林 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盛 晖 海淀妇幼保健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宋燕燕 广州市妇婴医院小儿科主任医师

陶 海 武警总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汪 云 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王立文 首都儿科研究所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许鹏飞 中日友好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夏 蓉 首都儿科研究所主任医师

谢祥鳌 广州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薛 梅 北京新世纪妇儿医院儿科保健主治医生

于 刚 北京儿童医院眼科主任医师

张 峰 北京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中心主任医师

张思莱 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邹丽萍 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教授 博士生导师

赵 辉 中国人民总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

副主任医师

周 红 北京儿童医院小儿外科主任医师

张亚梅 北京新世纪妇儿医院小儿耳鼻喉科

主任医师、教授

郑 军 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周忠蜀 中日友好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妇产

曹冬焱 北京协和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

翟桂荣 北京和美妇儿医院产科专家

范 玲 北京妇产医院产科主任医师

刘 颖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产科主任医师

李双霞 北京美中宜和妇儿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

罗立华 北京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

王山米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产科主任医师

叶蓉华 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

于 松 北京妇产医院产科主任医师

翟建军 北京同仁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

赵燕玲 北京和睦家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周 莉 北京美华妇儿服务业务副院长

张 华 北京佑安医院产科主任医师

张 北医三院产科副主任医师

张东涛 北京新世纪儿童医院产科资深医师

心理

本・富尔曼 芬兰赫尔辛基简快治疗中心创办人

陈 鲁 纽约大学认知与发展心理学博士

洪 兰 美国加州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

金韵蓉 台湾省卫生部心理治疗师

李洪伟 华人艺术治疗联合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李文馥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麦丰华 美国儿童和成人心理学专家

茅于燕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王崧丞 上海和睦家心理医生美国洛杉矶

临床心理学博士

许添盛 台湾省赛斯身心灵诊所院长

徐震雷 北大医学部医学心理教研室教授

尹文刚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营养

陈 伟 北京协和医院肠外肠内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范志红 中国农业大学营养学博士

梁立筠 北京和睦家医院全科医生美国注册营养师

刘遂谦 资深儿童营养学专家

澳大利亚营养师协会认证营养师、指导营养师

于 康 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教授

教育

陈资璧 思维导图高级讲师

冯夏婷 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学前教育系教授

龚晨琛 麻省理工大学教授

何秋光 幼儿数学教育专家

李子勋 家庭治疗专业督导师

李跃儿 幼儿教育专家

林 巨 花径美德工程创办人

林 怡 林怡育儿网站创办人

茅为蕙 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

孟 迁 萨提亚认证家庭治疗师

佩妮拉・斯达菲尔特 萨提亚认证家庭治疗师

史燕来 红黄蓝教育机构创始人、总裁

Susan Darrow 美吉姆资深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专家

吴 蓓 北京华德福教育顾问

小 巫 美国教育学硕士

全科

陈焕章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

国际急救中心(SOS)Family Doctor

Richard Saint Cyr 北京和睦家医院全科医生

王惠民 北京和睦家医院全科医生

夏凯莉 广州和睦家医院医疗总监

阅读

方素珍 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研究会前理事长

中华医学教育范文7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医学教育中的价值

(一)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历经几千年的积淀、筛选和发展,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以和为贵、宽容博厚的精神;“慎独自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修养方法;“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的诚信守信传统美德;“天下为公,先义后利”的义利观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这些在医学教育中应大力传承弘扬,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有利于培养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强调的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闪烁着科学精神的光芒;“三人行,必有我师”,“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移,而耻智之不博”,体现了谦虚好学的求知精神和传统;“反者道之动”,阐明了万物在矛盾运动中变化发展的辩证思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强调的是反对盲从,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坚持真理的精神。李时珍本着强烈的实证精神,认真研读文献,实地调查研究,亲自采集、品尝草药以判断药性药效,历经数十载,编著《本草纲目》。清代的闻若豫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几乎找到了古文《尚书》中每一句话的来源,举了100多条证据,证明古文《尚书》是后人伪造的。对古代最具有科学精神的墨家学派,胡适在其《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曾说:“墨家论知识,注重经验,注重推论。看《墨辩》中论光学和力学的诸条,可见墨家学者真能做许多实地实验。这是真正的科学精神。”

(三)有利于培养人文精神。

尊重人、关爱人,追求人的幸福和自由,是人文精神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怀。医学教育不仅要培养科学精神,还要培养人文精神。唐代孙思邈《大医精诚》有云:“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陈竺院士曾说:“医学工作者从踏入医学殿堂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与人文精神密不可分;离开了医学人文精神的总纲,医学科学精神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归宿和方向。”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儒学为主、儒释道等各家学派互相渗透的基本文化格局,蕴含了以人为中心、追求和完善人的理想人格、先义后利、群体利益至上等丰富的人文精神。“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明确了人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孟子的“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民为本、君为轻”的思想,体现了强烈的人文精神;“医乃仁术”、“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超阶级和时空局限的生命力和价值。

(四)有利于中国特色医学的创新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医学文化源远流长,在浩如烟海的医学典籍和在数十万首古代方剂中蕴藏着难以估量的治病经验、用药规律和原创知识,蕴含着巨大宝藏,需要进一步发掘,继承发扬、继承提高、继承创新。我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正是首先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并在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相关记载的启发下,提出了使用乙醚低温提取青蒿素的方法,从传统中药青蒿,创新研发成功抗疟新药青蒿素,对造福人类、促进人类医药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说:“屠呦呦的研究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这扇窗户也是对中医中药内涵的再发掘。中医关于中草药有着丰富的知识,东西方医学研究携手合作,会得到丰硕成果。”

二、医学教育中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

(一)对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认识不充分。

近代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落后,备受西方国家的压迫。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图存图强的紧迫感,使得传统文化一度被一些人认为是中国近代落后的根源,进而受到矫枉过正的全面、激烈的否定和批判,主张全盘向西方学习先进文化。特定的历史和国情背景,使得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不可避免地带有浓重的功利色彩,不可能做到不偏不倚、公平和公正。这种否定和批判由于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上长期保持优势,在思想意识上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认识产生负面影响,似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西方的舶来品,与传统文化没有什么关系或关系不大。

(二)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冲击。

近年来,一些高校从思想上比较偏重专业学科的建设,重点突出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把专业教学与科研作为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注重科学知识技能的传授,轻视传统文化的弘扬。孔子说“君子不器”,而现代大学教育越来越像一种工具,大学在某种程度上沦为青年学生学习谋生技能的“企业”或者“工厂”,学生忙于学习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忙于考取各种资格证书,忽视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教育的目的、视野和任务都从内转到了外,从人转到了物,从德性转到知识,从行为转到技能。”医学教育实践中缺少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没有建立起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没有找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模式。

(三)教师队伍素质的制约。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授业解惑”指的是教师对专业知识的讲授,而“传道”之“道”是为人之道,是要教学生如何做人。即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有渊博的学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既教书又育人。受到自身教育经历、文理分科、教育教学理念、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隔离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教育者本身的传统文化素质也是欠缺的。具体表现为:传统文化功底薄弱,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淡薄,重视科研轻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不足;对传统文化及人文学科心存轻视,认为人文学科是无用的学科;教学方法落后单一,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主要采取照本宣科、填鸭式的灌输教学,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在医学教育中弘扬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在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促进医学教育的发展。

(一)增强文化自信,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历史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科学成就和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同科学精神绝不是相对立的关系,将近代中国科技落后归结为传统文化缺乏科学精神没有揭示出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是科举制度所产生的激励机制妨碍了中国人对数学和可控制实验这种后天能力的学习,而数学和可控制实验是科学革命的主要特征。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给予继承发展和创新。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依法治国、改革开放、鼓励创新、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方略,制约近代中国科学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因素已经发生根本转变。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促进中国特色医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曾担任过哈佛大学校长的科南特认为:“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的一代代教师的质量。”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然而教育的不成功也取决于教师。因此,搞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还要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入手。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提高医学专业教师和人文社科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加强激励引导,在教师培养、职称评审和教学名师评选中,增加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人才比重。在各类医学专业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进修培训、高校辅导员培训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承担传统文化教育的非医学专业教师,加强对基本医学知识和医学哲学的学习和了解,提升医学专业素养。适当安排传统文化基础较好的医学教师,讲授人文课程或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建设一支学科结构合理、人文素质较高的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

(三)规范课程设置,改革完善教学方法。

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重点建设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视频公开课。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加强对传统文化教材的研究和编写工作,提高教材质量和水平。改变单一的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更多采取参与式、启发式等教育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开展情景体验式教学方法。开展专题教育和专题研讨,增强针对性。举行传统文化节,激发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深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华医学教育范文8

【关键词】 市场营销; 自费来华医学留学生; 招生; 高等院校

近年来我国来华留学生人数持续上升,2000~2007年期间,平均年增长率在20%以上[1]3,特别是自费留学生人数增长迅猛。汉语、中医和西医连续几年来稳定排名来华留学生就读专业前列,2007年西医已超越汉语成为来华留学生就读第一专业,中医则名列第四位[1]9。逐年增长的学生数和周边国家强烈的求学愿望,提示我们发展自费来华医学留学生教育大有发展空间。也正因为如此,近年来我国来华医学留学生教育呈现快速发展势头的同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并出现了一些无序状态。各级留学生管理部门和医学高校都开始认真思考如何应对这场激烈的竞争,并在竞争中获得长足发展。

我们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医学高等院校参与国际医学教育市场竞争,亟需积极引入市场营销观念!当前许多企业已经运用市场营销策略在竞争中取得胜利,而市场营销策略本身并非局限于企业,它适用于存在市场竞争的任何部门和行业,科学的市场营销策略,将同样大有裨益于拓展自费来华留学生市场,在自费来华医学留学生招生、管理中占得先机。本研究就为何以及如何在自费来华医学留学生管理中引入市场营销策略作一些探讨。

1 适应形势,转变观念,引入市场营销观念

过去,我国的留学教育主要以接收政府公派生和校际交流生为目标,因而高校的留学生管理主要是对留学生生活和学籍的管理,管理思想是安全第一,管理方式是对留学生实行封闭式、保姆式管理,招生模式则是以等待政府分配指派为主。然而,随着近年来国际教育的蓬勃发展及我国来华留学生中自费生比例大幅增加、经济效益逐步展现,我国各高校在国际国内对自费生市场的生源争夺日益白热化,过去的管理方式已明显跟不上新形势的需要。

自费来华医学留学生一则由于对未来职业社会评价和经济地位期望值较高,二则由于费用自理,因此往往比政府公派生有更为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更迫切的学习需要,他们对医学院校的选择类似于顾客对产品厂家或商家的选择,同样是一种较为纯粹的市场行为。因此,任何高校要想在这场竞争中获胜,都必须转变观念,注重市场,以来华留学生需要为导向,将市场营销观念、市场营销手段引入自费来华留学生的管理中。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应该转向对留学生需求的管理,而需求管理正是市场营销观念的核心思想。管理思想应该是来华留学生满意第一,管理方式是对来华留学生实行开放式、市场导向的管理。高校只有具备满足来华留学生需要的条件,才会对他们产生吸引力,也才能最终达到扩大来华留学生队伍的目标。具体讲,医学高等院校只有真正持有并具备将广大自费来华留学生培养成合格医疗人才的理念、能力,才能长期在国内自费来华医学留学生市场竞争中获胜。

2 注重市场,切实满足自费来华医学留学生需求

重视和关注市场核心需求是引入市场营销观念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医学高等院校必须明确掌握自费来华医学留学生来华求学的核心需求是什么,然后根据学校自身的状况决定满足需求的方案,也就是市场调查、市场细分、市场决策。

2.1 做好市场调查

要了解留学生市场需求是什么,就必须采取各种市场调研方法对自费来华医学留学生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我们应先收集自费来华医学留学生市场资料,包括政府出版物、期刊和书籍、学校内部历史资料、网上的相关信息以及有关商业资料,分析和评价有关资料,测算自费来华医学留学生市场总需求,包括当前需求、市场需求增长率、未来需求等数据。

2.2 做好市场细分

通过市场调查获得有关数据后,需要对来华医学留学生市场进行分析研究,将市场进行细分,细分方法取决于我们最终要研究的问题。如按学生来源细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留学生市场,欧美留学生市场,非洲留学生市场等;按学习层次分为博士生市场、硕士生市场、本科生市场以及进修生市场等;按来华学习经费来源分为公费生和自费生以及校际交流生等。通过市场细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留学生市场的特性,知道不同的留学生市场有些什么不同的需求,从中找到市场机会,针对性地开展招生宣传,提高竞争能力。

2.3 做好市场决策

通过市场细分,可以对自费来华医学留学生市场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决定究竟为哪些留学生市场服务,即我们需要决策确定目标市场。这是因为,对于国内的绝大多数医学高校来说,一则资源有限,难以满足所有医学留学生细分市场需求;二则,尽管学校招收留学生有诸多目的,但学校必须考虑机会成本。由于不同的高校有着不同的特点,具有不同的专业特长,突出这些优势,竞争力必然会大大增强。如果忽视这一点,对来华留学生设立大而全的招生专业目录,专业院校势必难以与综合院校竞争,综合排名靠后的学校也无法与排名靠前的学校竞争。

因而,高校必须要找出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结合医学留学生市场分析,优化配置资源,扬长避短,通过独特的专业设置和更具针对性的服务来吸引医学留学生,要力争在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实现高校医学留学生服务产品的差异化、服务对象的差异化、渠道的差异化以及市场形象的差异化等,从而更好地满足某类或某几类学生的留学需求,使他们得到尽可能大的满足,同时更好地利用自身资源、获取最大收益。比如,一些条件好、师资足的医学高校完全可以避开当前医学高校一窝蜂上临床医学的风潮,另辟蹊径,开设口腔、护理、影像专业,相信其办学效果必然远远好于跟风办临床专业,短期内就可以在自费来华医学留学生市场创立出独特的品牌效应。

3 运用市场营销组合策略,拓展自费医学留学生市场份额

选定自费医学留学生这一目标市场后,我们就要采取具体措施满足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如何才能有效地满足自费医学留学生需求,使之满意、进而拓展市场呢?在这里,我们引入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即4Ps理论,包括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方面的策略。诚然,这种理论中有些策略并不是完全适合教育业的发展,但我们认为,其中仍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将有益部分运用到自费来华医学留学生发展工作中。

3.1 产品策略

对于教育业来说,产品由多种因素构成,包括教学内容设置、教学质量、教学设施、教学声誉以及教学管理、配套服务质量等,最终综合体现在学生的培养质量上。对“自费医学留学生”这个目标产品而言,其必然要经历很严格而漫长的市场检验——严格的医师资格证书考试、漫长的职业生涯检验。因而,制造精品、追求卓越,必然要被作为判断产品能否“出炉”的最基本原则,任何忽视质量、急于求成的做法都将使生产者失去市场名声,最终被市场淘汰。我们必须秉持“精英教育”办学理念,注重教学质量,爱惜学校声誉,时刻关注世界医学发展动态,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延聘优质师资,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合理配套服务,办好这条产品线,这样才能生产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精品”,最终赢得自费医学留学生市场。

3.2 价格策略

虽然教育部对医学留学生已规定有明确的价格幅度,但我们仍然可以在这个价格幅度内选择决定一个具体的价格标准。价格虽然并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然而在不同的情况下,学校仍应重视因价格的不同带来的差别效用。定价策略包括折扣和折让定价、子市场定价、心理定价、促销定价、价值定价、地理定价等,我们可以从中选择一些适合学校自身情况的定价策略,达到扩大留学生队伍的目的。如内地某些医学高校规定了较低的收费标准,而上海、北京等地的高校则规定相对较高的收费标准,但都对吸引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原因在于这些学校在留学生市场中的定位不同:收费标准低,留学生市场定位就偏向欠发达国家与地区的留学生,学校只提供基本的教学服务;收费标准高,留学生市场则定位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及喜欢附加服务(如旅游等)的留学生。但无论收费标准如何,前提都是保证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才会使留学生感到满意。

3.3 渠道策略

这是指我们通过什么方式来吸收自费医学留学生进入学校学习,渠道的选择对于学校的生源来说至关重要。随着留学生发展工作的开展,我们已经积累了各种各样的有效渠道,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以下一些渠道吸引生源,同时也应根据新的形势不断地发掘出适合本校的新的有效招生渠道。

一是内部渠道,要利用本校资源进行招生。具体包括:直接派人到国外宣传并招生;通过本校出国工作和进修的教师、职工建立招生网点,或是通过留学生任课教师、管理干部本人在国外工作、学习建立的关系开展招生工作;通过从本校学习结业或毕业回国的海外留学生的校友会等组织或个人帮助招生;通过建立校际交流关系,将留学生交流纳入校际交流中去。

二是外部渠道,利用校外的各种信息和资源进行招生。具体包括:中介机构渠道——通过国外的中介机构或民间群众团体组织招生;政府交流渠道——利用国家交流、省际交流、友好城市交流的有利时机,推动与别国留学生之间的交流;旅行社渠道——通过与旅行社合作,举办各种类型的短期班。以江苏省为例,东南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医科大学近3年通过在印度和尼泊尔的中介机构,顺利实现了各自自费医学留学生教育的快速发展。这对于一些具有较好师资力量、急于拓展市场规模的高校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三是互联网渠道,高校应当尽一切可能建设好网上中文和英文主页,在网上宣传和介绍关于医学来华教育的办学历史、办学成就和办学特色,公布招生章程,并实现网上招生。

3.4 促销策略

在这种策略中值得一提的是广告和公共关系,这两种促销策略在我们实际工作中已有应用,在发展留学生工作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广告必然涉及到费用,这就要求学校通盘考虑对自费医学留学市场的广告策略,包括广告的目标,是告知性广告、劝说性广告还是提醒性广告;广告的信息制作,是突出体现学校的声誉还是学校独特专业设置或者是学校的师资力量等;广告的媒体选择,是报纸、电视、直接信函、广播、杂志还是户外广告?总之,广告的选择有赖于学校具体的情况。如今网络连接了世界各地,所以各高校普遍采用网络宣传,既能使花费较少,又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还能起到宣传、招生、入学手续一体化作用,值得大力推广。但是网络技术参差不齐,加之留学生宣传涉及世界多种语言,各高校留学生管理部门还需寻求学校的大力支持才有可能完善此项宣传功能。

4 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提升医学留学生教育质量

留学生发展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转变了观念、注重留学生市场需求,引入市场营销手段后,还需要使留学生管理工作有一个连续渐进的质量改进过程——全面质量管理,使留学生不断地获得满足,与他们建立一种长期合作的关系,从而巩固好已有的市场份额。反之如果我们不能满足他们,他们就会去寻找能够满足其需要的学校。这种竞争要求我们必须对留学生工作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的原意即是以顾客需要为导向,不断地改进产品质量。把全面质量管理运用到自费医学留学生管理工作中来,就是要以留学生需要为导向,不断地改进教学、服务和管理的质量,积极地改善留学生学习生活环境。我们不仅要配备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要能不断地根据医学生的独特职业需求和形势的新发展及时地调整教学模式;同时要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改造教室、实验室、实习医院、视听室、阅览室等,提供方便快捷的校园网络、多媒体、投影仪、电子图书阅览等设备,充分满足甚至超越其合理期求;要注意不断地改善学生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使学生在学校能更加安心学习,乐在校园。只有这样,留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获得的真正价值才能达到甚至超过他们期望的价值,他们才会感到满意,从而愿意呆在这所学校学习进而愿意推荐其他人来该校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学校就可以与留学生之间建立一种长期的友好关系。这种关系的确立必然会对高等院校留学生事业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5 寻求政府支持和政策保障,优化市场环境 高校在发展留学生市场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单凭自身力量,往往无法解决,必须努力寻求政府支持和政策保障,为留学生市场发展构建良好的市场环境。高校要大力发展留学生工作,除了自身努力外,必须还要得到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甚至国外有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包括给予优惠发展政策、创造良好发展条件、提供发展空间、加大经费支持等。留学生管理部门需要运用公共关系策略打通各种关节,理顺留学生发展的道路,如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纷纷出台政策提供留学生奖学金、给予留学生各种便利条件,方便留学生生活、学习乃至创业,极大地提高了来华留学生到这些城市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西安交通大学积极与巴基斯坦国家卫生部沟通联系,争取到了政府的高度认可,该校医学本科留学生可以免试直接获取巴基斯坦行医执照,从而奠定了该校在巴基斯坦有志于学医的学生心目中的至高地位。再如高校可以通过与公安机关和某些社会管理部门进行沟通,为学生创造条件,让留学生获得校外住宿的许可,保障学生住宿安全,从而克服制约部分高校留学生规模发展的住宿瓶颈问题;积极发动社会力量,为留学生创造勤工俭学的机会等。

总之,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医学自费生教育市场竞争中,医学高等院校必须转变观念,在招生、管理中积极引入市场营销观念,切实注重和满足来华留学生市场需求,科学运用市场营销组合策略拓展市场份额,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提升医学留学生教育质量,从而进一步拓展自费医学留学生市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中华医学教育范文9

关键词:网络;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096-02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十报告进一步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事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高等医学院校培养的是将来为人类生命健康服务的高素质医务工作者,因而肩负着比其他高校更为重大的使命和责任。在全球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络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内容和方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今天,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医学生尤其是西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对医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求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传统文化对医学生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东方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为当今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宝贵且丰富的教育资源。受传统教育体制影响,医学专业招生基本以理工科为主,造成医学生在人文知识方面相对较弱,人文素养有待加强。因此,加强对医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进一步补充丰富医学生的人文知识,并在潜移默化中进一步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2.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道德修养。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本位主义的文化,它以崇尚道德为最高价值追求[1]。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世代相传并不断调整和更新的行为准则、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2]。如“仁”、“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尽管有特定的时代背景,但其体现出的重德、务实、奉献、宽容、人道等精神至今仍是我们应该继续和发扬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传统医学文化,出现了像扁鹊、华佗、孙思邈、张仲景、李时珍等一大批医学大家[3]。“医乃仁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医学的基本看法,也是中国传统医学职业精神的写照。当今时代,“珍惜生命,关爱健康”仍然是对医学生的最低要求。加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传统美德教育,能够促进医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

3.有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以义制利[4]。《孟子·告子上》篇中有:“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荀子·荣辱》中讲:“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强调的是义的重要地位,启发和引导人们自觉远离唯利是图、见利忘义。这种义利观念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学习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明辨义利的优秀思想,有利于医学生摆脱拜金主义、本位主义、个人利己主义等消极思想的干扰,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弘扬奉献精神。

4.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它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的持久不衰。孟子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司马迁的“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这些体现出的都是心系社稷的爱国情怀,是一个民族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前提。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提升医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他们牢记肩负的责任和重担,始终把报效国家、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作为终身的追求。

二、网络环境下加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思考

1.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医学生信息甄别能力。在全球化、信息化发展背景下,除了传统媒体,以网络和手机为传播媒介的手机电视、IPTV、博客、微博等新兴媒体获得快速发展,信息传播变得更快、更广、更直接。新兴媒介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海量的信息鱼龙混杂,负面的信息传播不易控制等。因此,一方面,要积极利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抢占新兴媒介阵地,这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积极培养医学生媒介素养,让他们学会甄别、判断网络信息,不轻信,不盲从,理性思考,自觉抵制各种媒介中的非法、庸俗及暴力等低俗信息。同时,加强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他们自觉发扬新时代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不断完善精神和道德的修养。

2.加强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创造浓郁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加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医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教育的重要功能。因此,要积极适应信息化发展形势,多形式全方位地加强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在丰富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加强校园广播、电视、论坛、讲座、图书、校报、校园网等载体建设和管理,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占领正确的舆论宣传主阵地,积极倡导附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要求的主流文化。加强学生会、青年社团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文化活动,丰富课余文化生活。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医学生在实践中更多地了解社会、锻炼能力。

3.加强教材建设,增强医学人文教育针对性。孙思邈《千金要方》中提出:“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因此,要开展医学人文知识相关教材研究,编写适合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教材,增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趣味性。要选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典章,向深度拓展,挖掘人文精神闪光点来吸引、感召和引导青年医学生,让他们自觉践行高尚的道德情感。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和水平。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5]。一方面,促进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对于从事人文专业教育的教师要加强相关医学知识的培训,对于从事医学专业教育的教师要提升其人文素养。另一方面,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硬件条件和校园环境,充分调动和保护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医学院校要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培养造就高品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推进医学人文教育向高水平、高层次发展。

总之,加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它不是仅仅靠增加几门课程、举办几次活动就能够实现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渐进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从上到下各方面积极配合,推进医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的常规化、系统化,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建.我国传统文化与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9):641.

[2]李荣远.传统美德与医学生教育的思考[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8,(6):667-668.

[3]杨咏.文化自觉: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价值资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7):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