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新能源的种类集锦9篇

时间:2023-12-04 18:20:49

新能源的种类

新能源的种类范文1

根据卫生部新版《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的规定,新资源食品包括以下四类。

第一类:在我国无食用习惯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具体是指以前我国居民没有食用习惯,经过研究发现可以食用的对人体无毒无害的物质。动物是指禽畜类、水生动物类或昆虫类,如蝎子等。植物是指豆类、谷类、瓜果菜类,如金花茶、仙人掌、芦荟等。微生物是指菌类、藻类,如某些海藻。

第二类:从动物、植物、微生物中分离的在我国无食用习惯的食品原料。具体包括从动、植物中分离、提取出来的对人体有一定作用的成分,例如植物甾醇、糖醇、氨基酸等。

第三类: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微生物新品种。例如,加入到乳制品中的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

第四类:因采用新工艺生产导致原有成分或者结构发生改变的食品原料。例如,转基因食品等。

二、新资源食品和保健食品有什么区别?

新资源食品和保健食品最大的区别在于,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而且申请审批时也必须明确指出具有哪一种保健功能,而新资源食品则不得宣称或者暗示其具有疗效及特定保健功能。此外,新资源食品和保健食品的适用人群不同,前者适用于任何人群,而后者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

三、新资源食品是安全的吗?其安全性如何得到保障?

《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规定。新资源食品对人体不得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慢性或其他潜在性健康危害。

为了规范新资源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卫生部还专门制定了《新资源食品安全性评价规程》。在指导原则方面,新资源食品安全性评价采用国际通用的、具有很高的公认度的危险性评估和实质等同原则;在评估内容方面,不仅包括新资源食品申报时对技术资料和生产现场进行审查,还包括了产品上市后对人群食用安全性进行再评价;在评估专家方面,卫生部组织食品卫生、毒理、营养、微生物、工艺和化学等领域的专家组成评估委员会,负责新资源食品安全性评价工作,从而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因此,通过了评估和审批的新资源食品,只要在生产加工和运输过程中不出现问题,应该是安全的、放心的。

四、我国已经批准的新资源食品有哪些?

新能源的种类范文2

关键词:区域经济;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旅游已经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旅游更对旅游资源所在的区域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模式是事物的程式化,是对同类事物有共同效应的一种抽象。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加以概括,主要可以概括为按照资源属性划分的模式、按照区域综合条件划分的模式、按照空间结构划分的模式等不同类型。

一、按照资源属性划分的模式

不同形态类型的旅游资源,在旅游功能的表现形式、旅游资源与游客的互动作用、旅游资源可被利用的方式以及可开发的旅游活动项目等方面也不尽相同,形成不同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一)自然风景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自然风景类旅游资源是指由地质地貌、水体、气象和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所构成的,具有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能吸引人们前往进行旅游活动的自然景物和环境。这类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主题应在突出其自然美的基础上,努力刻划出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做到情景相融,意境无穷。自然风景类旅游资源普遍可以开展游览观光等较低层次的旅游项目。旅游者通过参加以上不同类型的旅游活动,获得自然美的享受。

(二)文物古迹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文物古迹类旅游资源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具有多种旅游功能。首先,文物古迹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可供游客参观瞻仰。其次,文物古迹类旅游资源反映各个历史时期历史状况,是考古研究、历史教育的鲜活教材。最后,以文物古迹类旅游资源为依托,深刻挖掘其历史、科学、文学、艺术等文化内涵,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参与性强的文化娱乐活动,如让游客亲自动手,制作陶俑、书法临摹、编钟演奏等。

(三)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近年来开发社会风情旅游资源,已成为丰富旅游活动、提高旅游产品文化品位的重要举措。利用社会风情类资源设计参与性旅游活动项目相对容易,能够参与是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的第一大功能,传播文化,增进民族间、地区间的了解、交流和合作是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开发能带来的又一大功效。在人与人的接触中,旅游者不仅可以耳闻目睹其他民族的传统民俗,还可以学习地方语言和文化,享受地方饮食,购买地方土特产等。

(四)宗教文化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宗教是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宗教文化自然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宗教圣地、宗教建筑、宗教艺术和宗教活动等。宗教文化旅游资源除具有高度美学价值、可供观赏外,还具有考古、文化传播等功能,对于宗教信徒来说,宗教旅游资源还为似门提供了朝圣、敬拜、祈祷、修行等多种功能。

(五)消遣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消遣类旅游资源是指能满足旅游者娱悦身心、消除疲劳的纯娱乐性质的旅游吸引因素,如各类游乐园、人造主题公园、休闲娱乐中心等。消遣类旅游资源主要满足游客求新、求奇、求异、求刺激、求享受的心理,游客在这里或静心欣赏高雅的艺术,能够开阔视野,消除工作疲劳和心理烦恼,让游客身心得以放松,并获得美的享受,增强身心健康。

应当注意的是,各类旅游资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重复,只是重心有所不同而已。如在一个旅游景区内,有可能同时具有自然风景、文物古迹或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成份。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要注意系统地、综合地开发旅游资源的各种功能,使各类旅游资源及其被开发出的各种功能相互协调一致,统筹发挥其整体优势。

二、按照区域综合条件划分的模式

根据旅游资源价值高低、区位条件优劣、区域经济背景好坏等区域综合条件,可划分出四种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一)资源价值高、区位条件优越、区域经济背景好

这类地区旅游资源量多质高,旅游资源的分布与客源分布在空间上相互重叠,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资源和客源的双重优势。同时,区域内其他产业发达,资金充足;旅游需求大,是旅游开发最理想的地区,具备建成为面向多方服务的,具有各种旅游活动行为层次结构和多种服务设施结构的综合旅游区的条件,应当优先开发。

(二)资源价值高、区位条件较好、区域经济背景差

这类地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大,区内交通没有大的困难,但区域经济比较落后,发展水平较低,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条件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本地无法提供大量资金开发旅游资源。这类地区是目前较理想的旅游开发区,开发以后能较快收到经济效益。旅游资源开发最大的阻碍是资金短缺。对这类区域,国家可以通过积极扶贫的办法提供地方开发资金,为欠发达地区增加“造血功能”,以此为契机适度超前开发,振兴地区经济,使欠发达地区尽早脱贫致富,缩小与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差距。

(三)资源价值高、区位条件不好,区域经济背景差

这类地区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并且常常具备很大的神秘性,对旅游者的吸引力非常大,但由于远离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偏离交通干线,距离客源市场较远,加上区域经济不发达,发展旅游业比较困难,大部分旅游资源还处于未开发或初开发状况,发展潜力很大。这类地区宜应坚持保护优先,点状开发,重点解决可进人性问题。

(四)资源价值低、区位条件优越、区域经济背景好

这类地区旅游资源比较贫乏,但处于交通要道,人口密集,区域经济发达,土地利用率高,旅游需求量大。但发展旅游业的空间有限,潜力不足。这类地区的旅游开发要充分利用区位条件优越,区域经济发达的优势,搞人造旅游资源,或恢复历史上有名但已被毁的名胜古迹,开发新的旅游资源,从而发展旅游业。

三、旅游资源开发的发展趋势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新技术和新的旅游环境冲击着传统的旅游观念。今天的旅游消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首先,旅游景区之间的相互竞争已从单纯的国内竞争演变成为国际竞争,尤其是旅游资源品质优、知名度大、开发水平高、游客需求量大的旅游景区已不再满足于国内市场,而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其次,旅游产品同质性越来越高,开发者要想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景观,吸引游客,必须另辟蹊径;再次,买方市场下旅游者日益成熟理性。在这种时代潮流下,旅游资源开发将出现新的发展趋势。

(一)开发理念上:竞争与合作共存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未来景区景点的开发将更多依赖区域间的比较优势驱动,走新型合作伙伴道路。这需要个体重新认识自己现实或潜在的竞争对手,寻找与自己竞争对手合作的领域,建立多样化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并按照竞争对手与合作伙伴统一体的新观念,确定旅游资源开发方向、旅游资源开发投资额、旅游点空间布局、旅游资源保护以及发展旅游业的各项措施。这在宏观上有助于减少重复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减少同质产品恶性竞争,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二)开发方式上:科学化与信息化并举

旅游资源开发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依靠客观的资源分析、准确的市场定位、科学的决策、详细的规划,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科学的咨询和决策技术、开发者和经营者科学素养及完备的信息收集的基础上。所以旅游资源开发要打开大门,广泛听取意见,建立资源―市场一信息―科技―产品―产业这种适应性强的开发模式。

旅游资源开发进入信息时代,网络技术将为旅游资源开发的科学化创造良好的条件。首先,利用信息网络可以使调查研究、信息收集方便快捷。其次,利用信息网络可以使系统分析、科学预测电子化。再者,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开发方案,并认真听取各种信息反馈,反复进行方案评价,使开发更加科学化。最后,可以考虑在开发成熟的景区中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如游客意见征询系统、游客满意度评价系统等,加强与消费者的信息交流,进行消费教育和消费指导,改进现有资源产品,开发潜在资源产品,从而保持并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开发目标上:多元目标统筹协调

在游客消费需求日趋个性化、多样化的现代,较之传统单一的旅游资源开发目标,现在的旅游资源开发更加注重多元目标的协调。

第一个目标:持续创新。首先,从产品的角度而言,旅游资源开发将使旅游产品从“一次性创新开发”向产品的“持续性创新”转变,从“个别产品创新”向“系列产品持续创新”转变,用持续不断地开发来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提供给游客更多有内涵、有新意、有品位的旅游产品,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其次,指人才创新。人才是未来经济的制高点。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以人为本,高效率地使用和激励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创新性。

第二个目标:品牌形象个性化。拥有市场优势的旅游品牌,都有其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来源于品牌形象的个性化。当一个旅游品牌与旅游者的沟通达到个性层面时,它在旅游者心目中形象是极其鲜明的,甚至可以引起旅游者的崇拜,那么其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就非常强大。所以开发者在策划和开发旅游资源时,要牢牢抓住树立和维持景区景点品牌形象个性化这个目标。对现有景区景点进行再创造开发时,要在把握景区原有文脉的基础上,突出特色,强化形象;对新开发的景区要找准基调,树立新颖形象,吸引游客目光,使之迅速打开市场。

第三个目标:产品虚实结合。开发者可借助科学技术向旅游市场和旅游者提供实地旅游产品和虚拟旅游产品两种不同性质的产品。实地旅游产品以景区旅游资源为载体,让游客能亲眼看见和亲身感受到。虚拟旅游产品,类似于网络旅游等,使旅游者有虚拟现实的旅游体验,这一方面给旅游者以全新的旅游体验,使足不出户、畅游天下的梦想成真,并且培养和壮大了潜在出游客户群;另一方面是作为现实中的旅游地在网络中的“样品”,让旅游者在购买旅游产品之前可以先对准备购买的旅游产品有一定的了解,这种形式的广告,效果无疑会比图片之类的宣传更吸引人。

参考文献:

[1]刘晓红.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3)

[2]阎敏.旅游业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J].旅游学刊,1999(5)

[3]陈鸣.旅游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2)

新能源的种类范文3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再生,可更新能源,命名

中图分类号:N04;P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11)02-0045-03

地球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能源,根据其成因、性质和使用状况可以分成很多类。其中按照能源更新时间的长短,可以把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两大类;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和地热能等;不可再生能源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如此分类是否正确?这里所指的可再生能源真的可以再生吗?

一 可再生能源的含义

在《辞海》中,可再生能源是指自然界生态循环中能不断再生、并有规律地得到补充、不会枯竭的一次能源,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和地热能等。在《中国学生百科全书》中,可再生能源指较短的时间内可以再生的能源资源。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凡是可以不断得到补充或能在较短周期内再产生的能源称为再生能源,反之称为非再生能源。从以上定义中可以得出,可再生能源是指不断得到补充或补充周期较短的,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和地热能这样的能源。

如果仅从字面理解,可再生能源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再长出来,不用白不用。那么,真的是可以违反能量守恒定律,凭空产生能量吗?在地面上,前面的建筑挡住了后面的建筑,后面的建筑采光条件就变差了;在河流上游修了水电站,就影响了下游;因而能源的收集是有代价的。那么,太阳能可再生吗?人们知道,太阳也会有不发光的一天。

那么不断得到补充或补充周期较短的能源到底可不可以“再生”呢?用“再生”来命名这类能源到底合不合理呢?再生的哪个含义可以用来定义这类能源呢?

二 再生的含义

“再生”在《辞海》中有两个含义:1.重生,苏轼《跋庾怔西帖》:“庾伍西(庾亮)初不服逸少(王羲之),有‘家鸡野鹜’之论,后乃以谓伯英(张芝)再生”;2.机体的一部分在损坏、脱落或截除之后重新生成的过程。再生现象分两类:在正常生命活动中进行的再生,如羽毛的脱落、红血细胞的新旧交替等,称生理性再生;损伤引起的再生,称为病理性再生、创伤后再生或补偿再生。通常的伤口愈合或骨折后的重新接合都包括再生过程。再生能力在植物和低等动物别显著。

在网络上“再生”还有三种其他含义:1.再造;2.来生;3.对某些废品加工,使恢复原有性能,成为新的产品。

三 可“再生”能源的含义不匹配

那么以上这些“再生”的含义,是否有可以用来命名“可再生能源”的呢?

1.《辞海》中“再生”的含义

(1)重生,即死而复活。这些能源都是客观存在的无生命体,如空气,土地一样没有生命,所以没有死与活。即使把这些能源没消耗之前称为“活”,消耗之后称为“死”,那么这些能源中有没有一种能源被消耗掉然后又重新恢复到消耗之前的状态?根据常识是没有的。所以可再生能源中的再生不能是重生的意思。

(2)机体的一部分在损坏、脱落或截除之后重新生成的过程。能源不是有机体,不是具有能动性的生命体,它们只是客观存在的一种事物,所以这个意思不适用可再生能源。其次,这里重新生成的条件是在机体的一部分损坏、脱落或截除之后发生的,而像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和地热能这样的能源不论消不消耗都会有新的能源出现补充。所以用这个意思来命名“可再生能源”并不完全正确。

2.网络上的含义

(1)再造。比较熟悉的语句有“蒙恩人抬举,此乃再生之恩。”“多亏大家救了我,真是再生的爹和娘。”这里再生的意思是重新给予生命,多用于表示对重大恩惠的感激。显然这个含义不可以用来命名“可再生能源”。

(2)来生。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七章:“在他半死不活的那些灾难的年头,老伴待承他太好哩。他再生也得记牢这一点。”这里的意思是来生的意思,显然这个解释也不能用来命名“可再生资源”。

(3)对某些废品加工,使恢复原有性能,成为新的产品。如:再生纸,再生橡胶,再生金属。按这个含义,“可再生能源”应该是把从这些能源得到的能量重新转换成这种能量之前的形式。我们可以把太阳能转化成电能,再把电能转化成光用来照明;把风能转化成电能,再把电能转化成风用来驱热;把水能转化成电能,再把电能转化成推动水流动机械能等。但是这些光、风和机械能等不能再被称作能源。所以这个含义也不能用来命名可再生能源。

通过以上对“再生”含义的一一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用可“再生”来命名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这一类能源是不正确的。

四 用“更新”取代“再生”

那怎么来命名这类能源比较合适呢?笔者认为可以用“更新”一词。“更新”在《辞海》中是这样定义的:犹言革新,除旧布新,如万象更新。《新唐书・孙伏伽传》:“陛下制诏曰‘常赦不免,皆原之’,此非直赦有罪,是亦与天下更新辞也。”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和地热能这类能源不是再生的,而是不断更新的,即除旧布新,它们都是以新的能量不断更替着旧的能量,新的能量的出现不是旧能量的再生。就像人类的代代繁衍,每一代新人的出现不是上一代人的重生,而是新一代人更替了上一代人。所以这类能源应取名为“可更新能源”。按照能源更新的周期长短,分为“可更新能源”和“不可更新能源”。

在英语中这类能源取名为renewable energy,而不是regenerate energy。renewable在词典中的意思是:可更新的,可恢复的,可继续的。而regenerate在词典中的意思是再生。

现在许多人已习惯称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和地热能等这类能源为“可再生能源”,要改起来会很麻烦,但还是很有改的必要性。

首先,给事物命名要遵循严谨性。给事物取一个科学的名字,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此事物;反之会给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造成很多的误解和障碍。

其次,在做为国际交流语言的英语中,renew―able energy就是可更新能源的意思,而我国把这类能源称为“可再生能源”,实际上是一错再错,既没有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又相当于生造了一个新的名词regenerate energy。

五 结论

(1)通过分析“再生”的每一层含义可以得出,用“再生”来命名不断得到补充或补充周期较短的能源是不正确的。“可再生能源”改为“可更新能源”更合适。

新能源的种类范文4

人类发展的历史伴随着人类对能源的持续的开发利用与替代的历程。人类从原始社会的钻木取火到核能等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替代过程, 其中主要包括火的使用,蒸汽机的发明与煤炭的使用,内燃机的发明与石油的使用,以及现阶段正在推广与普及的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其中每一次能源结构的变化与替代都伴随着人类生活习惯,社会结构,以及世界各国经济地位的巨大变化。从目前的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消耗形势来看能源的供需缺口将越来越大且由于化石能源具有不可再生和污染物排放过多的特性, 人类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将越来越凸显。目前,在所有新能源中,核能是能源效率最高的一种能源, 但是由于福岛核电站事故等一系列安全问题, 世界各国对发展核能产业的态度一直变换不定。因此在这个世界能源转型与国际经济秩序重新建立的关键时刻,我国要如何选择,是否该能抓住核能产业发展机遇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世界能源替代与经济发展历史

1. 火的使用与早期人类发展。火的发明与利用结束了原始人类茹毛饮血的生活,是将人类与动物区别开来的重要转折。人类通过摩擦取火不仅改变了饮食结构开吃加热之后的熟食,更为重要的是火种的普及为人类大范围使用自然界中的干柴等原始初级的生物质能源提供了可能。而这种初级能源的使用又使陶瓷,金属等材料的烧制与冶炼成为可能,进而逐步扩大了早期人类可使用工具的的范围,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此外,能源的使用也增强了人类对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以及抵抗气温骤降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为人口的稳定与经济增长提供保障。

2. 煤炭的使用与英国经济的崛起。煤炭能源的开采与利用是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对能源利用的飞跃。源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使用蒸汽机的时代,但是由于木材等初级生物质能源的燃烧效率比较低无法满足人类对蒸汽机使用的需要,因此人类对一种新的更有效率的能源的需求变得十分迫切。煤炭的开采与利用就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了。之后又以燃煤蒸汽机为基础,人类发明了蒸汽式火车,蒸汽式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改变了人类出行方式并且大幅度提高了人类出行与运输的便利程度。

另外,燃煤蒸汽机还被用于矿物的开采与冶炼,纺织,造纸等不同的生产部门,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由于机器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人也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英国得益于首先对燃煤式发动机的研发与利用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极速上升,美国及欧洲其它国家也得益于技术扩散迅速发展成工业化国家。而当时中国与印度当时还处于农业社会,由于没有及时搭上第一次能源与工业革命的快车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迅速的衰落下去。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燃煤式发动机大规模利用之前的十八世纪中叶,中国还遥遥领先的占据着全球GDP 的三分之一还多,此时的印度也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占据重要的位置, 其GDP 约占全球总GDP 的四分之一, 而同一时期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主要国家的GDP 总和约占当时全球GDP 总和的五分之一略少。而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燃煤式蒸汽机大量使用之后的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在此消彼长的作用下,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主要国家GDP 总和已经与中国GDP? 基本持平,都各占全球GDP 的约三分之一,而此时的印度GDP 已下降到占全球GDP 五分之一还不到的程度。由此可见,能源产品及技术的替代与更新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3. 石油的使用与石油经济。石油的发现,开采与利用是人类历史上第三次对能源利用的飞跃。人类在1859 年首次发现石油这种能源产品,从此以后直至今天石油一直都是对全世界各个国家而言最重要的能源资源。石油被广泛的用于各行各业,比如被生产加工成汽油,煤油驱动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再比如被加工合成各种化工原料用于制造纤维,塑料等有机化学材料。这些化工与运输材料的进步给人类生产与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并且改变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习惯。虽然石油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能源资源,但它在地球上的分布却极不均匀。以中东地区为例,富含石油资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出口石油获得大量的石油美金为各产油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支持,改变了产油国及附近区域的经济结构。20 世纪70 年代,得益于石油经济,中东地区产油国平均年GDP 增长率都在接近10%的水平。此外,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的几次石油危机均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世界经济危机和经济衰退。各个国家为了保证本国的能源安全也都运用过各种外交手段, 可见能源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被全世界各国都有认可和重视的。

三、核能的发展与地位

根据2015 年统计数据, 核能, 约佔全球消耗量的4.4%,水能, 约佔全球消耗量的6.8%,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总共约佔全球消耗量的2.8%。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 年全球对能源的消耗量将更加剧烈, 其中对化石能源的绝对需求量在上升,但是从能源结构上来看全球对化石能源的需求比例是下降的。这部分对化石能源需求的下降要由其他能源来填补。

1. 核能发展现状。全球拥有核电站数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根据2015 年统计数据,其拥有99 座。而核电占国内发电份额最高的却是法国,约占75%。原本日本拥有的核电站数量也很多, 但是受到福岛核事故的影响其数量在陆续减少。除此之外以中国,印度,俄罗斯为代表的大型发展中国家也拥有一定数量的核电站,发达国家中加拿大与韩国也拥有一定规模的核电站。而除法国外,核电发电量占国内总发电量比较高的国家大多集中在北欧和东欧地区。其中北欧地区的国家包括比利时、瑞典、芬兰等国;东欧地区的国家包括捷克、斯洛伐克、乌克兰、匈牙利等国。总的来说,全球现存核电站数量大概在440 座左右,总发电量大概在2 346 193GWh。占世界新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

2. 其他新能源发展现状。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发电占全球总发电量的比例十分低,根据2015 年统计数据,这三种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总和大概占全球总发电量的7%。但是,风能发展速度却很快,据估计,在未来十年风力发电可为全球发电总量贡献越10%的电力。目前人类利用太阳能主要是通过光伏发电技术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脑进行利用。根据2015 年统计数据,全球累计光伏装机发电容量约为230GW,生物质能源是污染极少的可再生能源,它可以被转换成多种形态进行利用,其中包括泥煤,秸秆等能源产品。目前生物质能源发电在全球总发电量中所占比例较少,大概只有3%,乐观估计在未来十年内其所占比例至多增长至5%。

3. 核能的优势与核电产业近年来遇到的挫折。通过对比可以看到,虽然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种类繁多,但在能源供给与消费上占主导的还是核能。高效能的核能提供了超过70%的新能源消费量,这大大超过了其他新能源的能源供给量。因此,把握好核能产业发展的先机对把握新一轮能源替代的世界潮流至关重要。

就在世界各国都看到了核能带来的好处竞相发展核电站的时候,2011 年日本大地震却引发了福岛核事故。就在福岛核事故当年,日本即宣布要有计划制定政策进入零核电时代。2012 年日本颁布了《能源基本计划》和《原子能政策大纲》,计划在2050 年达到完全零核目标。然而作为能源匮乏的国家,核电的退出以及增加的能源进口也给日本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2014 年,在进行抗震和抗海啸的技术改进后日本最终还是决定重启川内核电站的两个核能机组。然而在2015 年日本又关闭了五座正在运行的核电发电炉, 在民间呼声与政府政策博弈之后,日本政府暂时决定将核能供应比例定在占全部能源消耗的20%左右。

由于日本福岛核事故,除日本外的其他核电大国的核电政策也都有短暂的动摇。欧盟在福岛核事故后立即启动了对欧盟地区核电站的抗地震, 海啸等自然灾害以及?抗恐怖袭击等人为灾害的检测, 但检测结果并不让人满意,因此在正式提交检测报告的2012 年6 月欧盟各国并未就是否继续发展核能发电产业达成一致。欧盟二十八个成员国中有十四个国家拥有核电站, 其中以拥有58 座核电站的法国为代表的大部分有核电站的国家支持继续发展核电产业。但德国、瑞典、比利时、捷克、瑞士一直以来都坚定的支持弃核计划。虽然矛盾重重,但是2016 年欧盟能源机构还是拟定了继续发展核电的计划,可见核能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能源供应上的吸引力。除欧盟外,美国、俄罗斯、韩国、印度、加拿大等核电大国也都对本国的核电安全进行了细致的评估,在评估后这几个国家均表示会继续大力发展核电。

四、我国能源利用现状

1. 我传统能源的储采情况。以每平方公里土地蕴含能源的储量为标准衡量,跟据2015 年统计数据,中国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约六成,因此总的来说在世界范围内比较我国可以算是能源储量丰富的国家。相对优质的石油与天然气储量分别只占世界总储量的5.4%,煤炭占到了全球总储量的约50%。但是由于我国对能源需求量巨大,因此开采速度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 年到2012 年,我国对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的一次能源的需求量平均年增长率达到50%以上。根据2015 年统计数据,我国煤炭的产量约为36.8 亿吨,石油的产量约为2.15 亿吨,天然气的产量约为1 344 亿立方米。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还是需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可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保证我国经济安全快速持续发展。

2.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根据2015 年统计数据,我国新能源提供了全国一次能源供给量的9%。

(1)我国核能发展现状。我国核电技术的研发起始于改革开放之前, 但是核能发电真正商业化直到20 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根据2015 年统计数据,我国大陆地区的在运核能发电站总数为30 座, 装机容量约26 849MW,并且正有另外24 座在建设中,全球在建的核电站总共66 座。

(2)我国其他新能源发展现状。我国风能利用研发最早始于建国初期,但是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才开始商业化运作。我国风力资源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以及南方沿海地区,发电量排全球风力发电量第一,约14 536 万千瓦时。在未来十年我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预计还将增长一倍。我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现状,这些太阳能资源主要被用于光伏发电。我国对光伏发电的技术研究起始于改革开放初期且光伏产业发展速度极快, 到2007 年我国就已经成为光伏电池产量最高的国家。但是由于成本及需求方面的因素,我国2005 年之前大部分光伏产品都用于出口, 后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我国国内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在逐渐增加,到2015 年我国光伏装机容量已达到4 318 万千瓦。我国地大物博生物质资源十分丰富, 我国可利用的生物质能源量大概包括主要产自广大农村地区的秸秆,沼气等以及主要产自城市的生活垃圾等。但是我国真正利用到的生物质能源还不到可利用量的0.5%,近些年来我国正在加快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3. 核能在我国能源发展中的重要性。

首先, 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整体能源消费结构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根据2015 年统计数据,我国一次能源的消费中占比最多的是煤炭,占比约为40%。这个比例远高于世界平均煤炭消费比例。我国消耗的这些煤炭中大概有一半用于发电,转化为电力消耗,另一半用于直接燃烧消耗。与其他化石能源相比较,煤炭燃烧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物更多,再加上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导致了严重生态环境破坏。其次为石油,占比约为20%。从所占比例来看,我国消费石油与天然气的比例与世界平均水平还相差很远,虽然这两种能源的燃烧效率都比煤炭更好, 排放的污染也更少。从以上这些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很依赖煤炭, 这样的能源结构不利于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且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我国能源结构面临着从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向可持续利用低污染的新能源转变的问题。其次, 与世界整体情况类似,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风力,水力,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资源丰富,但是其能源提供效率与经济发展整体对需求还是存在一定差距。而核能发电效率非常高,排放的温室气体只有煤炭发电排放温室气体的1/6。因此,核能高效低碳的特性决定了其在我国新能源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最后,核电产业的发展需要配套设施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核电站所在地经济的发展。而我国现阶段仍面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此,内陆核电站的建立对于我国经济均衡发展有很大的好处。

五、世界能源发展对我国重启新建核电项目的重要启示

新能源的种类范文5

关键词: 凤仙花科(Balsaminiaceae);花卉资源;研究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S6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2-0266-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02.003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of Floral Resources in Balsaminiaceae

ZHOU Xiu-ren1,2,WANG Hua-xin1,LI Jin-hua1,LIN Mao1

(1.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Forestry Research Institute, Nanning 530002, China;

2.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nxiang 453002, Henan, China)

Abstract: Balsaminiaceae are full of flower resources with a lot of advantages of breeding new varieties. The classification, flower development, breeding and quick reproduction of Balsaminiaceae were reviewed. Utilization of floral resource and usages of molecular biology in balsamine breeding, resource protection, genetic relationships were analyzed and prospected.

Key words: Balsaminiaceae; flower resources; status; prospect

随着人们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花卉品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一直以来,不同的花卉资源是花卉品种的重要来源[1,2],因此,加强对现有品种和野生种类花卉资源的研究和开发一直是新品种培育的研究重点。凤仙花科(Balsaminiaceae)不仅具有不同类型的栽培品种,同时也有将近1 000个的野生原种,而且它们花型、花色和株型种类丰富多样。虽然目前已有凤仙花、非洲凤仙花和何氏凤仙花等不同品种被广泛栽培,但其实际品种数量和花色并不能满足花卉行业的需求,因此,对其花卉资源的充分认识和研究仍十分必要。本文就凤仙花科花卉资源的研究现状及其前景进行了论述。

1 凤仙花科花卉资源研究现状

1.1 凤仙花科花卉资源的系统分类研究

凤仙花科植物是一个相对较大的类群,由于其野生种类较多,并且因为其花和叶片在蜡叶标本制作和保存过程中很容易破碎,因此,该类群的分类一直是一个较为麻烦和棘手的问题。近年来,随着野外考察工作大量进行、标本采集手段的改进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凤仙花科植物的分类才获得较大的进展。最早对凤仙花进行系统分类的是Hooker和Thomson,他们在19世纪对东亚和印度大陆的凤仙花进行了系统分类,后来Grey-Wilson[3]和Fisher[4]对非洲、美洲、印度大陆等凤仙花科植物进行了分类和修订,近几年Janssens等[5,6]从分子系统学的角度对凤仙花的系统分类进行了研究。中国凤仙花分类研究起步较晚,最早陈艺林等对国产凤仙花进行了系统分类[7],近年来,有学者分别从形态和分子系统学角度对凤仙花的系统分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修订。然而由于凤仙花科植物复杂多变的花器官结构、类群的快速演变、种间杂交以及可能的网状进化,使其分类和系统进化的研究非常复杂,因此,现有的分类系统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

1.2 凤仙花科花发育的研究

凤仙花植物花发育的研究不仅对理解该类植物花的发育和进化问题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丰富的实践意义。通过对其形态和分子发育机制的理解,能为现在改进分子育种手段提供重要的依据。目前有关凤仙花发育机制的研究首先集中在花器官起始的生理和分子机制方面,例如有学者对凤仙花在不同的光周期条件下营养器官和花器官之间的相互转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8-10],而Ordidge等[11]对花器官起始过程中LEAFY、TERMINAL FLOWER1和AGAMOUS等基因表达的变化和功能进行了研究。其他研究者们也对凤仙花不同花器官发育的形态和分子机制进行了研究,例如Caris等[12]比较了Impatiens columbaria、I. hawkeri和I. niamniamensis三者的花器官发育,Yu[13]对赤水凤仙花的花发育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Parcy等[14]、Liljegren等[15]对LEAFY、APETALA1和AGAMOUS基因在凤仙花花器官发育和生长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进行了研究。在凤仙花花色形成的分子遗传机制上,Tooke等[16]对其花色的遗传机制进行了研究,并且证明其花色可能由单基因控制。

1.3 凤仙花科花卉资源保护的研究

针对凤仙花植物花卉资源的保护,英国的邱园和美国的密苏里植物园在20世纪就进行了世界各地野生凤仙花资源的迁移保护,非洲的一些植物园对非洲野生凤仙花资源也进行了部分的迁移保护工作[3,4]。中国在凤仙花栽培品种的保护方面,一些园艺学家也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对一些凤仙花品种进行了收集和保存[17,18],保护了中国不少的原创或传统栽培品种,同时也为凤仙花的新品种培育提供了丰富的育种材料。然而,中国野生凤仙花的保护研究却面临较大困难,一些种类甚至濒临灭绝,例如海南凤仙花,只有在海南一两个保护区的局部地区有少量存在,而且现状令人堪忧。另外还有一些种类尽管还待命名,但其数量已很稀少且面临可能灭绝危险,例如花距很短的一些类群。

1.4 凤仙花科花卉品种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作为优良花卉品种,凤仙花栽培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宋朝开始,中国就开始有凤仙花的栽培,并且培育了不少的优良品种,尤其是清朝园艺学家赵学敏所著的《凤仙谱》中详细记载了当时几乎所有凤仙花品种180多种,同时赵学敏本人也培育了大量品种,对凤仙花育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7,18]。相比国内,国外凤仙花的栽培历史并不长,在19世纪新几内亚凤仙被人工驯化栽培后,才把凤仙花作为一个重要花卉品种广泛栽培[19]。现在园艺工作者对凤仙花的育种主要集中在对花色、花型和株型的改良和多样化上,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培育出了不同花色的凤仙花新品种,汤泽生等[20-22]培育出的重瓣性强、类似蔷薇型的大花等,而他们主要应用的技术方法或手段是传统的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分子育种或诱变育种,张涛等[23]通过向凤仙花种子注入低能N诱变剂获得了高茎和矮茎两个变异系,而通过多倍体诱变已经获得了茎粗、抗性强的四倍体何氏凤仙和非洲凤仙花[24]。但是,尽管现在市场上凤仙花的品种多达上千种,然而其基本来源于3个野生种,即凤仙花、非洲凤仙和何氏凤仙,而其他大量凤仙花科植物并没有被用作为人工培育新品种的资源。

1.5 凤仙花科花卉资源的快繁技术研究

在凤仙花植物的栽培中,种子繁殖是其主要的繁殖方式。但是对一些优良的栽培品系,由于其很少产生种子或种子活力低,因此,营养繁殖成为其主要的繁殖方式。当前,对于栽培品种,由于多年的研究和实践,通过扦插均能够获得良好的种苗,但是对于其他凤仙花种类,绝大多数的扦插繁殖尚存在一定的困难。组培快繁技术目前在生产中较少应用,但是已经在不同的栽培品种中进行过相关的研究并且技术也已较为成熟,例如凤仙花、几内亚凤仙等,同时,这已成为进行凤仙花转基因育种的一种关键技术手段[25-27]。然而,同样对于其他更多的凤仙花种类,其组培技术很少被研究和尝试[25],但是这对利用其他凤仙花资源作为育种材料尤其是作为转基因材料是必需的。

1.6 凤仙花科花卉资源的栽培技术研究

针对凤仙花的栽培,不少园艺工作者已经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和总结。凤仙花栽培较多的是采用直接地面栽培,而对非洲凤仙花和何氏凤仙花的栽培主要是无土栽培,而且针对这两种栽培方式的技术措施也已经非常成熟[28-31]。也有部分园艺工作者尝试水培凤仙花,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扩展了凤仙花的栽培技术方式和利用空间。然而上述栽培技术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现有栽培品种。

2 凤仙花科花卉资源研究展望

2.1 加强凤仙花科野生花卉资源和传统品种的收集、保护

中国有着栽培凤仙花的悠久历史,在赵学敏的《凤仙谱》中有180多个品种,但多数的品种现在已经消失,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个人或机构对这些品种进行收集和保护,因此必须充分而有计划地收集保护现有凤仙花品种,尤其是一些稀有品种。对于野生凤仙花种类,有些种类已经相当稀少,例如海南凤仙花、贵州凤仙花等,因此加强这些资源的研究和保护是对当前这些野生凤仙花种类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2.2 开展不同凤仙花种类之间遗传关系的研究

在品种培育过程中,弄清不同育种材料之间的遗传关系是开展育种工作的基础。所有的凤仙花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均经历了快速的物种形成过程,不同种类之间亲缘关系较近,种间杂交和网状进化现象在凤仙花植物中非常普遍,因此,在凤仙花品种的培育过程中,弄清不同种类之间的遗传关系是顺利进行新品种培育必须的基础性工作。例如育种的过程中,要将野花卉种类的黄色特征通过杂交转移到某个红色凤仙花栽培品种中,就很有必要寻找到与其亲缘关系较近的黄色种类进行杂交,这样才能最大可能地获得可育的F1杂交种子和可育后代,否则将会大大增加杂交育种的不确定性,增加育种周期和成本。所以,开展不同凤仙花种类之间遗传关系的研究是进行现代凤仙花育种的前提和基础。

2.3 深入研究凤仙花科花发育的分子机制

目前针对凤仙花科植物花发育分子机制的研究已经有相当工作开展,但是,和当前理论与实践的需求相比,这些研究工作还远远不够。例如仅仅就栽培凤仙花在不同光周期下营养结构和繁殖结构之间的相互转变机制来讲,现在还没有发现能真正控制这种转变的分子路径和机制。同样,对于花色控制的分子机制,也并没有真正发现控制花色的分子机制,其他包括花器官发育的确切机制也并不能清楚地理解,因而,目前的研究现状已经限制了分子育种技术在凤仙花品种培育中的应用,例如在花色的调控中,如果人们清楚了这些基因,就可以通过转基因或其他分子手段控制这些基因的表达或转移,从而获得新的栽培品种。所以深入研究花发育的分子机制是顺利开展分子育种的关键之一。

2.4 加大野生凤仙花花卉资源的利用

尽管现在的栽培凤仙花品种均由野生种类培育得到,然而与将近1 000种的野生种类凤仙花相比,目前被用于凤仙花栽培品种培育的野生凤仙花种类却很少;因此,充分利用野生凤仙花资源进行新品种培育是当前凤仙花育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例如目前栽培凤仙花常常容易患白粉病,而野生凤仙花种类却很少见到白粉病的发生,因此可以利用野生抗白粉病的凤仙花近缘种与之杂交而产生能够抗白粉病的凤仙花新品种。同样,也可以利用野生凤仙花所具有的特异花部遗传特征,例如花色、花型和花的大小作为和其他种类杂交的遗传资源,来培育具有特殊花色、花型等新奇特征的凤仙花品种。因此,在以后的育种工作中,充分利用野生花卉资源作为育种材料将会是凤仙花新品种繁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2.5 充分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加快凤仙花新品种的培育

传统的育种手段已为凤仙花新品种培育做出了极大贡献,现在凤仙花品种几乎全部是经过传统育种手段所获得。然而,传统育种存在育种周期长和种间不亲和的限制,因此,要更快更好地培育凤仙花新品种,必须充分利用现在分子生物学技术。例如通过转基因技术和组织培养,可以使育种目的性更强,大大地缩短育种周期。同样,通过转基因和细胞融合技术可以打破种间不亲和障碍,使通过传统育种手段不可能实现的目标特征成功地组合到一个品种中。因此,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凤仙花新品种培育是实现快速高效育种的必需途径。

总之,今后凤仙花花卉资源的研究,必须以资源保护和收集为基础,并对其花分子发育机制和种类间遗传关系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充分利用现代育种技术,达到快速而精准地培育凤仙花新品种。

参考文献:

[1] 郝培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新品种开发与利用――以姜科为例[J].山东林业科技,2007(4):90-93.

[2] 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林木花卉研究中心.南亚热带珍稀花卉繁殖与栽培技术[J].广西林业科学,1999,28(1):29-30.

[3] GREY-WILSON C. Impatiens of Africa: Morphology, Pollination and Pollinators, Ecology, Phytogeography, Hybridisation, Keys and a Systematic Treatment of all African Species: with a Note on Collecting and Cultivation[M]. Raton: CRC Press, 1980.3-45.

[4] FISHER E. Balsaminaceae[A]. Kubitzki K. The Families and Genera of Vascular Plants(Vol 6)[M]. Berlin: Springer, 2004. 20-25.

[5] JANSSENS S, LENS F, DRESSLER S, et al. Palynological variation in balsaminoid Ericales. II. Balsaminaceae, Tetrameristaceae, Pellicieraceae and general conclusions[J]. Annals of botany,2005,96(6):1061-1073.

[6] JANSSENS S, GEUTEN K, YUAN Y M, et al. Phylogenetics of Impatiens and Hydrocera (Balsaminaceae) using chloroplast atpB-rbcL spacer sequences[J]. Systematic Botany,2006,31(1):171-180.

[7] 林 F,陈艺林,石 铸.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5.1-61.

[8] TOOKE F, BATTEY N H. A leaf-derived signal is a quantitative determinant of floral form in Impatiens[J]. The Plant Cell, 2000,12(10):1837-1847.

[9] TOOKE F, ORDIDGE M, CHIURUGWI T, et al. Mechanisms and function of flower and inflorescence reversion[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2005,56(420):2587-2599.

[10] POUTEAU S, TOOKE F, BATTEY N. Quantitative control of inflorescence formation in Impatiens balsamina[J]. Plant Physiology,1998,118(4):1191-1201.

[11] ORDIDGE M, CHIURUGWI T, TOOKE F, et al. LEAFY, TERMINAL FLOWER1 and AGAMOUS are functionally conserved but do not regulate terminal flowering and floral determinacy in Impatiens balsamina[J]. The Plant Journal, 2005, 44(6):985-1000.

[12] CARIS P L, GEUTEN K P, JANSSENS S B, et al. Floral development in three species of Impatiens (Balsaminaceae)[J].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2006,93(1):1-14.

[13] YU S X, ZHOU X R, XU G F, et al. Floral development in Impatiens chishuiensis (Balsaminaceae): formation of two well-developed anterolateral sepals and four carpels[J]. Plan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2010,286(1-2):21-26.

[14] PARCY F, BOMBLIES K, WEIGEL D. Interaction of LEAFY, AGAMOUS and TERMINAL FLOWER1 in maintaining floral meristem identity in Arabidopsis[J]. Development, 2002,129(10):2519-2527.

[15] LILJEGREN S J, GUSTAFSON-BROWN C, PINYOPICH A, et al. Interactions among APETALA1, LEAFY, and TERMINAL FLOWER1 specify meristem fate[J]. The Plant cell,1999, 11(6):1007-1018.

[16] TOOKE F, POUTEAU S, BATTEY N. Non-reversion of Impatiens in the absence of meristem commitment[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1998,49(327):1681-1688.

[17] 夏奇梅,舒迎澜.凤仙花育种的经验教训(上)[J].园林,1999(3):33-34.

[18] 李玲玉.中国民间凤仙花选粹[J].中国花卉盆景,2000(1):8-9.

[19] MORGAN R. Impatiens: The Vibrant World of Busy Lizzies, Balsams, and Touch-me-nots[M]. Portland: Timber Press, 2007.53-54.

[20] 汤泽生,杨 军,陈德灿,等.航天诱变凤仙花SP2代形态变异的研究[J].激光生物学报,2006,15(1):31-34.

[21] 汤泽生,杨 军,赵 燕,等.航天诱导的凤仙花突变株性状及减数分裂过程的研究[J].核农学报,2004,18(4):289-293.

[22] 汤泽生,杨 军,赵家贵,等.姹紫嫣红的西航1号、西航2号凤仙花[J].技术与市场,2006(2):21.

[23] 张 涛,王淑芳,褚仲杰,等.低能N+注入凤仙花的变异检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42(2):171-173.

[24] 陈德灿,杨 军,汤泽生,等.航天诱导凤仙花SP3代植株形态及生理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9):1834-1836.

[25] 向太和,王利琳.凤仙花离体培养再生植株并试管内开花研究[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4):293-294.

[26] 王 越,刘 燕.大旗瓣凤仙花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8,44(3):510.

[27] 刘 涛,陈 伟,赵博生.新几内亚凤仙离体快速繁殖技术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7(1):103-106.

[28] 李一平,林沛林,王燕鹂.非洲凤仙花立体无土栽培技术[J].中国花卉园艺,2008(14):26-27.

[29] 苏 慧,兰艳荣,德力格尔.凤仙花无土育苗[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1(1):46-48.

新能源的种类范文6

总书记曾提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如何有效实现农业产业的调结构、转方式,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已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业增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问题。

一、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面临着转变

人类的发展,起源于农业文明、扎根于农业文明,尤其是有着5000多年的农业文明史的我国,农业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在食、衣、住、行各方面全面满足了人类的生存需求。但是从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工业文明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促进了石油。煤炭等化石资源及其加工产品,在能源、建材、纺织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由此,农业的部分功能逐步被取代。

改革开放后,在世界工业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也进入了加速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工业化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巨大的资源的需求,严重挤压了农业的生存空间。

例如,工业化和城市化占用了大量的耕地。有资料显示,近十年间城市规模比十几年前扩大了10倍,其面积相当于一个海南省的面积;高速公路等基础建设占用的耕地面积接近一个山东省或江西省。据统计,截至到2009年4月全国耕地面积18.2574亿亩,一年间净减少29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0%。同时,工业与农业争夺水资源。我国原本就属缺水国家,但工业用水量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工业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从1997年1/5已上升到2008年的1/4。而农业每年缺水达250~300亿吨,平均使33亿亩(一年按两个种植季计算)的土地受影响,造成粮食减产约在250~300亿公斤左右。在工业化的挤压下,农业逐步被边缘化、弱质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相互脱节,成为了落后、贫困的代名词,成为了“拖后腿”的产业。正因此,农业地区多是经济落后地区,以种粮为主的农民收入相对较低。这从媒体广泛提及的“产粮大省是经济穷省,产粮大县是经济穷县”和“一等农业进城打工、二等农民种花种药、三等农民下地种粮”中可见一斑。农业经济效益低下,直接影响到基层政府和农民对从事农业产业的积极性。

近年来,为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虽然党中央连续多年出台了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同时,采取了制定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格、免除农业税、提高种粮财政补贴等政策措施。然而,农业与其他产业相比,效益低的现状未得到根本改善。这也从根本上削弱了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使农业主体的提供粮食的功能也无法保证。

综合而言,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已无法持续。促进农业健康发展,需要对其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改变农业发展的方式和思路,促进农业进行全面变革和提升,从根本上增强内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对农业进行重新定位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

对农业产业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和思路,首先应从体制上进行探索和突破。

1 发挥应用环节在提升农业经济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的仍处于传统农业阶段。从产业链构成角度看,对农业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种植”的概念上。一个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条,应该包括上游的种植、中游的农产品初加工、下游的深加工等环节。但是,目前的农业只包括了初始的种植环节,是典型的以种植为主体的农业。这种产业体制和划分方式,从根本上割裂了农业产业链条上下游环节之间的必然联系,阻碍了加工环节形成的利润、技术等优质要素向种植环节的转移。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发展,农业产业本身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传统的农业产业格局,也正面临着变革。

农业与人类相伴了数千年,最初只是将农作物的果实(种子)直接食用;其后,对果实(种子)进行粗加工后食用。至20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应用,农作物的果实(种子)的精深加工得以实现,而且扩大到了秸秆等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在生产方式上,已由原始的家庭手工向社会化、工业化转变;更重要的是农业资源加工生成的产品不仅限于食品,而是向医药保健、建筑材料、动物饲料、化工原料、再生能源等领域拓展。在每一个领域中,围绕农业资源的加工转化,又派生出很多相关联的产业,如生产资料供应、储藏、运输、精深加工、销售等产业,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庞大的应用集群,将农业资源的经济效益放大了数十倍、数百倍。所以,以种植为主导的传统农业,已无法涵盖当今的农业产业现状,更无法代表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

从产业链构成来看,农业应包括种植和应用两个体系。目前我国的农业只包括了初始的种植等生产体系,属典型的“种植农业”;而后续的食品加工等应用转化环节,以及装备制造业、服务业、物流业等服务于该体系的产业单元等应用体系,却计入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从农业的发展需求和趋势看,应用系统也应纳入农业产业,统称为“应用农业”

(应用农业,是以农业资源的开发转化为主体,包括食品、材料、能源等多个产业分支,以及服务于这些产业的装备制造、物流、零售业等配套体系,共同构成一个系统的产业集群)。

2 食品产业的整体提升,充分证明和显示了应用农业的效用。

应用农业体系,集中表现了农业的经济价值。根据应用农业的构想,食品是农业产业链上的第一个应用环节,也是农业资源最为主要的加工方向,最能体现应用农业的经济价值。

据专家测算,全国食品工业的产值每增加0.1个百分点,可吸纳230万人就业。近年来食品加工在扩大农村人口就业、促进农业经济质量提升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带动能力不断加强。特别是传统主食品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得到了增强。从食品消费结构看,米、面主食品在市场需求,以及对粮食的转化量上相对较大。如馒头、面条等面制主食,每年消耗全国流通面粉总量的80%以上,折合小麦约7500万吨;主食的增值能力又是面粉的3~4倍,利润是面粉的100~200倍。以河南为例,若将每年输出的200亿斤原粮转化为主食品进行输出,便可创造约100多万个就业岗位、增加740亿的经济效益。

然而,虽然我国的食品工业发展迅速,但是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增长空间。若能进一步提升工艺科技化、产品标准化、生产机械化水平,实现对整个产业及相关的体系进行优化,将产生更为巨大的价值。而且围绕食品加工的服务体系,如装备研发及制造、物流、零售业等产业,也属应用农业范畴,

这些产业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也相当可观。

上述的食品产业,仅仅是应用农业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整个应用农业体系包括了多个类似的环节。这些相类似的分支构成了庞大的、系统的应用农业集群。

三、推进应用农业的发展的现实意义

以农业资源转化为核心,加快建设应用农业体系,是实现农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同时对于转变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农业资源属于可再生的能源,不仅突破了化石能源有限性。而且,属于无污染的能源,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光合作物,还可减轻污染。通过应用农业体系的发展,以及前沿学科技术和先进工业手段的应用,农业资源的开发,无疑给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方向。

目前,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在资源总量完全可以满足需求,而且在技术上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从总量看,农业资源完全可满足人类的能源需求。地球上每年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碳达2×1011吨,含能量达3×1021焦,相当于全世界每年耗能量的10倍。作为农业大国,我国的拥有更加丰富的农作物资源。2009年,全国主要粮食产量为5.3亿吨,按草谷比计算秸秆产量约6,2亿吨,除用于肥料、饲料、基料以及造纸等工业原料外,约有3~3,5亿吨的农作物秸秆可作为能源使用,折合1,5~2亿吨标准煤。

在技术方面,农业资源开发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在新材料领域,大量的农业废弃秸杆,如油菜杆、稻谷壳等,经过科学处理后,可代替塑料,制造成建筑装饰材料、软性包装材料,以及碗、托盘、杯子等一次性全生物降解餐具,直接减少了加工塑料消耗的石油量;在纺织领域,榨过油的大豆豆粕为原料,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可制成一定浓度的蛋白质纺丝液,用于纺织业。目前我国的大豆纤维纺织技术已处于前列,并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在新能源方面,已经出现可替代性的生物燃料,例如玉米加工乙醇汽油。同时据研究表明,高粱或玉米的秸秆中碳分子的排列方式,与石油非常接近,通过酶制剂的作用,可用来降解秸秆等生物质中的纤维素,经预处理后可发酵成为乙醇,进而加工成为乙醇汽油。

通过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转化,无论在新材料、新能源方面,均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新能源开发中,农业资源加工而成的能源,完全有可能逐步由补充性的能源,扩大为替代性的能源,最终发展为主导性的能源。转变目前依赖化石资源生存的方式,引领人类在生产方式、生存方式上的根本改变,使人类文明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文明阶段――现代农业文明。

四、现代农业文明的趋势和特征

与传统农业文明相比,现代农业文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优化工业手段,以农业资源为主要生产对象,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本要求,补充直至替代化石资源加工产品,满足人类基本的生活、生产需求的情况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社会文明形态。

1 以农业资源为主要加工对象。

能源是人类生存、生活与生产的主要基础,能源利用的发展在人类社会进步中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事实也证明,每一次能源利用的更新替换,都伴随着人类生存与社会进步的巨大飞跃。煤炭、石油、电力,均实现了里程碑式的突破。但是这些能源的总量毕竟是有限的。尤其是煤炭、石油等石化资源都不可避免地面临能源枯竭的问题。而农业资源,具有可再生性,总量大、来源广,能够满足能源的可持续要求。通过对农业资源的转化,将充分实现深层次、多元化的加工转化。我们每人,一日三餐吃的食品,穿戴的衣物,建设和装饰房子的材料,开(乘)车所需的燃料,无不来自于农业资源加工产品。这将使得农业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得到全面的开发,同时得到客观的认识和认可。

2 现代科学技术和优化工业手段的广泛应用。

随着石化资源的日益减少,人类生存发展对农业资源开发的需求日益迫切。相对于化石能源而言,农业资源不仅总量巨大,可转化的产品丰富多样,而且自身是清洁的、绿色的。在过去之所以未得到充分开发,关键是缺乏现代科学技术和优化工业手段的充分应用。目前,利用高粱或玉米的秸秆加工乙醇汽油,就是利用先进的技术将农业资源转化为能源的开端。在未来,随着农业资源经济价值的进一步体现,将会刺激更多的先进技术,应用于这一领域。

同时,资源开发与技术应用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伴随着农业资源开发的逐步深入,也将会在开发过程中产生出更多的新技术、新成果,形成一个全新的知识单元和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农业资源开发向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面拓展,创造出更多的产品,进而形成一个丰富的农业资源加工群。

3 现代农业文明的发展,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现代农业文明的实现,不仅满足了人类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同时也推动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意味着对传统经济与社会组织的颠覆与改造。现代农业文明带给当代人类的不仅仅是一种新能源,更是继工业革命之后的又一次经济形态转型的新革命。

现代农业文明孕育着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在生产活动中,人类以什么方式、使用什么工具,也就是以什么样的生产方式从事经济活动,取决于在当时条件下人类所能最大限度利用的资源类型。在现代农业文明下,将会实现人类生存方式由依赖化石资源向依赖农业资源转变。同时更澡层面上,将改变传统的对环境和资源掠夺式开发、过分追求规模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形成一种自然系统与人类生产密切相关、协调进步、和谐发展,人类在尊重自然和与自然平等相处,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全新价值观念和发展方式。

新能源的种类范文7

(阿勒泰地区图书馆新疆阿勒泰836500)

摘要中国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因管理体制与行政隶属关系的不同,在馆藏资源建设和服务质量上存在很大差别。对比研究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在馆藏资源建设和服务质量上的特点与差别对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认清各自的具体情况,明晰改进和提高各自在馆藏资源建设和服务质量上的弱点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业界学者对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在馆藏资源建设、服务质量上的单独评价很多,而对两类图书馆在馆藏资源建设、服务质量特点上的差异对比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通过以新疆大学图书馆和乌鲁木齐图书馆为例,对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在馆藏资源建设和服务质量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两类图书馆在馆藏资源建设和服务质量上的差别,提出改进和提高两类图书馆在馆藏资源建设和服务质量上的弱点的建议。

关键词 馆藏资源建设 服务质量 高校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

一、馆情介绍

1.高校图书馆。新疆大学图书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4 年成立的新疆俄文法政专门学校设立的图书室。1935 年新疆俄文法政专门学校改组成立新疆学院后,图书室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60年在新疆学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新疆大学,新疆大学图书馆正式成立。2001 年原新疆大学与新疆工学院合并成立了新的新疆大学,新疆大学图书馆与原工学院图书馆随之合并,组建了现在的新疆大学图书馆。

目前,新疆大学图书馆拥有“校本部图书馆”和两个分馆“北校区图书馆”与“南校区图书馆”,建筑总面积为5 万多平方米。图书馆设有“采编部”“流通部”“期刊部”“信息部”“技术部”“古籍部”等6 个部室和一个“党政办公室”,现有借阅厅、阅览室、自习厅共30 个,阅览座位3 000 多个,三个校区图书馆各有一个电子阅览室,平均每周开放时间85 小时。

今天,新疆大学图书馆各类馆藏文献资源总量达到379.414 0万册,其中纸本文献221.650 5万册,电子文献157.763 5万册,文献资源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和理工科学的所有学科门类,覆盖了新疆大学所有的学科专业。纸本图书总藏量达到30 万余种,212.9 余万册。纸本报刊总藏量合订本达5 080 余种,8.7 万余册,目前订购现刊2 414 种。中外文综合类电子文献数据库15个,专业类电子文献资源15 个数据库,电子图书数据库6 个。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文献1.5 万余种,16万余册。古籍、历史文献31.1 万册,其中明、清善本书800 余种,近14 000 册;民国书刊6 万册;新疆地方文献8 000 余册;尤以《资治通鉴》(元刻明递修本)、《新西域记》《清实录》《刘锦棠奏稿》原件(刘锦棠为清朝第一任新疆巡抚)等汉文古代文献,和《突厥语大词典》《福乐智慧》等少数民族古代文献,以及波斯文、阿拉伯文、察合台文、回鹘文、蒙古文等古代少数民族文种手抄本为新疆大学图书馆特藏。

新疆大学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一直受到党和国家亲切关怀。董必武、胡耀邦、朱德、王恩茂、赛福鼎、包尔汉、周培源、李岚清、阿布来提·阿布都热西提、司马义·铁力瓦尔地、陈至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来馆视察和指导工作。长期以来,新疆大学图书馆积极推进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以全心全意为新疆大学和自治区高等教育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优质文献资源保障与服务为工作核心和永恒宗旨。随着教育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对新疆大学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新疆大学图书馆必将成为自治区高等教育文献资源保障与服务的重要基地。

2.公共图书馆。乌鲁木齐图书馆始建于1979 年9 月,是集文献收藏、信息开发、读者工作、业务辅导、社会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图书馆。在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各级领导的重视下,2003 年10 月新馆破土动工,2005年9 月28 日正式开放。

目前,新的乌鲁木齐图书馆坐落于南湖南路121 号,使用面积近6 202平方米。图书馆设有综合部、外借部、业务部、技术部、协会部、阅览部、采编部,现有阅览座位700 余个、多媒体电脑100 台。主要开展报刊阅读、图书外借、盲人借阅、参考咨询、情报检索、社会培训、业务辅导、馆际互借、学术交流活动等多种特色化服务及面向乌鲁木齐地区的图书馆协会工作。采用开放式管理模式,是一座借、阅、藏一体化、设备自动化、管理现代化的全新的图书馆。

今天,乌鲁木齐图书馆各类馆藏书籍达28万余册、报刊1200多种。乌鲁木齐图书馆在上级领导、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大力支持下,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以人为本,转变服务观念,创新服务内容、拓展服务渠道,以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以丰富市民生活、提升市民综合素质为目标,为乌鲁木齐市三个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二、馆藏资源建设

1.馆藏资源概念。馆藏资源是图书馆开展服务工作的基础与前提。任何时期各类型的图书馆都必须重视和不断提升馆藏资源建设的水平。那么什么是馆藏资源?吴慰慈和刘兹恒认为:图书馆馆藏资源是一个集合的概念,它是指图书馆所收藏的、经过选择、加工与组织的各种文献的总和。简单地说,现代图书馆馆藏资源可划分为实际馆藏资源和虚拟馆藏资源。实际馆藏资源:除印刷文献外,还包括电子文献在内的馆藏资源。虚拟馆藏资源:网络化信息资源的存取能力。

2.高校图书馆。(1)馆藏资源概况。今天,新疆大学图书馆各类馆藏文献资源总量达到379.414 0 万册,其中纸本文献221.650 5万册,电子文献157.763 5万册,文献资源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和理工科学的所有学科门类,覆盖了新疆大学所有的学科专业。纸本图书总藏量达到30 万余种,212.9 余万册。纸本报刊总藏量合订本达5 080 余种,8.7 万余册,目前订购现刊2 414 种。中外文综合类电子文献数据库15 个,专业类电子文献数据库15 个,电子图书数据库6 个。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文献1.5万余种,16 万余册。古籍、历史文献31.1万册,其中明、清善本书800 余种,近14 000 册;民国书刊6 万册;新疆地方文献8 000 余册;尤以《资治通鉴》(元刻明递修本)《新西域记》《清实录》《刘锦棠奏稿》原件(刘锦棠为清朝第一任新疆巡抚)等汉文古代文献,和《突厥语大词典》《福乐智慧》等少数民族古代文献,以及波斯文、阿拉伯文、察合台文、回鹘文、蒙古文等古代少数民族文种手抄本为新疆大学图书馆特藏。

(2)馆藏资源特点。第一,初具规模。新疆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源的规模较大,纸质馆藏资源达到了几百万册,电子信息存取能力近几年也有较大的提高。总之,新疆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源数量初具规模。

第二,质量不高。新疆大学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在大量进书时有注重数量,忽视质量的现象;同时对过时馆藏纸质文献资源不能及时更换,导致馆藏纸质文献资源剔旧率低;电子信息存取能力近几年虽有较大提高,但能力还是不强。总之,新疆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源质量还是不高。

3.公共图书馆。(1)馆藏资源概况。今天,乌鲁木齐图书馆各类馆藏书籍达28 万余册、报刊1 200 多种。(2)馆藏资源特点。第一,规模不大。目前,乌鲁木齐图书馆因为资金短缺,正常的年度资金投入少,馆藏资源年增量少,导致乌鲁木齐图书馆馆藏资源的规模过小,纸质馆藏资源只有几十万册,电子信息存取能力不详。总之,乌鲁木齐图书馆馆藏资源数量规模不大,满足不了图书馆馆藏资源发展的需要。

第二,质量较高。乌鲁木齐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在馆藏资源数量上无法满足图书馆馆藏资源发展的需要,但是对馆藏资源的质量较为重视,能够及时替换过时和损毁的馆藏纸质文献资源。总之,乌鲁木齐图书馆馆藏资源质量较高,达到了评估的要求。

4.对比分析,见表1

通过上述图表并结合两类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新疆大学图书馆与乌鲁木齐图书馆在馆藏资源建设方面相比,新疆大学图书馆优势明显,主要表现在:新疆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和理工科学的所有学科门类,覆盖了新疆大学所有的学科专业,尤其是在特色馆藏资源方面,历史性、领域性、专业性、可研究性都远远强于乌鲁木齐图书馆。这些都值得乌鲁木齐图书馆借鉴。

三、服务质量

1.功能定位和服务对象。(1)高校图书馆。功能定位:新疆大学图书馆是集文献收藏、读者工作、专业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校图书馆。主要开展报刊阅读、图书外借、参考咨询、情报检索、业务辅导等多种服务。图书馆设有自治区高校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秘书处、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自治区管理中心和理工文信息管理中心、新疆大学科技查新工作站、自治区专利信息中心等部门。服务对象:新疆大学全体师生。

(2)公共图书馆。功能定位:乌鲁木齐图书馆是集文献收藏、信息开发、读者工作、业务辅导、社会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图书馆。主要开展报刊阅读、图书外借、盲人借阅、参考咨询、情报检索、社会培训、业务辅导、馆际互借、学术交流活动等多种特色化服务及面向乌鲁木齐地区的图书馆协会工作。服务对象:社会人员。

2.服务质量对比分析。(1)评价指标。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见表2。

(2)对比分析。第一,技术质量。由表2 可知,图书馆技术质量包括图书馆环境和资源可获性两个部分。在图书馆环境上新疆大学图书馆和乌鲁木齐图书馆各有优势。

如:在图书馆环境当中的“有安静的学习空间”和“有适合开展小组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两个指标上,新疆大学图书馆已有专供学习研讨的自习厅。而乌鲁木齐图书馆已不再是单独的学习的场所,这一点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如:在图书馆环境当中的“环境整洁舒适”和“有统一的着装或服务标志”两个指标上,乌鲁木齐图书馆比新疆大学图书馆的要求明显要高。调查显示,乌鲁木齐图书馆的部分用户进馆是为了寻求轻松舒适的休闲场所,追求的是读书足矣怡情,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这一点与新疆大学图书馆有所不同。

在资源可获性上新疆大学图书馆占据了绝对优势,新疆大学图书馆基本满足了读者的需求,而乌鲁木齐图书馆的资源可获性还不足以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因为乌鲁木齐图书馆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决定了其馆藏资源要满足用户需求的多样性,但是乌鲁木齐图书馆的经费有限限制了其馆藏资源数量。同时,还因为乌鲁木齐图书馆馆藏资源的获取途径受到了限制,既定馆藏资源没有做到“人有其书,书有其人”,图书在读者获取环节出现问题,在需要图书时乌鲁木齐图书馆未能及时为读者提供,最终造成了整体资源可获性不足。

第二,功能质量。由表2 可知,图书馆功能质量包括以下三个部分:服务保证、服务情感、服务魅力。在功能质量所包含的这三个部分上,乌鲁木齐图书馆比新疆大学图书馆具有一定的优势。新疆大学图书馆只是作为教学科研的支撑,对在校师生来说利用便捷,虽说能够关注师生的研究领域、学科特点和个性化需求,及时处理读者的意见和建议,但是服务面太窄,服务领域不够广大,而乌鲁木齐图书馆恰恰相反,其中盲人借阅是乌鲁木齐图书馆在功能质量上的一大特色。

四、结论和建议

对比分析两类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服务质量,不难发现,在馆藏资源建设方面,新疆大学图书馆具有规模大,质量低的特点,乌鲁木齐图书馆具有规模小,质量高的特点,总体来说,在馆藏资源建设方面,新疆大学图书馆优势明显。而在服务质量方面,两类图书馆各具特色,总体来看,在技术质量上,新疆大学图书馆占有优势,而在功能质量上,乌鲁木齐图书馆的盲人借阅特色保证了其比新疆大学图书占有优势。针对以上这些差距,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1.多渠道丰富乌鲁木齐图书馆馆藏资源数量。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乌鲁木齐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重要原因,要提升馆藏资源建设规模,满足读者对资源获取这一基本需求,首先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使乌鲁木齐图书馆能购置丰富的图书文献等实体馆藏资源来满足读者的多样性要求,实现“人有其书”“书有其人”;其次积极吸纳社会资源,寻求与其他类型图书馆,尤其是与新疆各大高校图书馆建立馆校联盟,实现资源共享机制,建立有效地资源整合系统,即缓解资金压力,又能提高馆藏资源数量和可获得性。

2.优化新疆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源质量。新疆大学图书馆应按照以下四点来优化自己的馆藏资源质量:合理扩充馆藏资源;做好文献剔除工作;完善数字资源建设;补充丢失的馆藏资源。

3.积极开展乌鲁木齐图书馆的读者活动。乌鲁木齐图书馆应建立方便读者小组学习和团体讨论的空间,营造良好的全民学习,知识共享的氛围。这一点可以通过以下四点加以改善:提高读者活动频率;提供丰富的主题活动和多样的活动形式;不断提高图书馆用户参与度;建立读者活动记录并存档。

4.营造新疆大学图书馆舒适的阅读空间。近年来,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逐渐意识到图书馆也是审美文化传播空间,不仅应该为读者建立安静的阅读环境,还应该为读者提供随意的、自由自在的休闲空间。所以,新疆大学图书馆在进行空间布局时,可以将阅读和体闲相结合、阅读和讨论相结合、兼顾读者活动的需求,为用户营造更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空间格局。

5.新建大学图书馆应该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新疆大学图书馆作为疆内第一批国家211 重点大学的图书馆,应该担负更多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帮助。新疆大学图书馆设有自治区高校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秘书处、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自治区管理中心和理工文信息管理中心、新疆大学科技查新工作站、自治区专利信息中心等部门。这些优势都应该在特定时间、特定的地点面向整个社会开放。

参考文献

[1]吴慰慈,刘兹恒. 图书馆藏书———补充、组织、控制与协调.北京:书目文献出版,2010,01.

[2]黄遒.高校图书馆特点馆藏浅议[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1.

[3]施国洪,陈阳,陆梦莹.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对比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3,01.

[4]张琦,钱彩平.当代高校图书馆馆藏现状及馆藏资源建设[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06.

新能源的种类范文8

(一)人类中心主义还是生态中心主义

根据动物解放主义者彼得·辛格的观点,人类只是大自然中对其他有生命物种没有任何特权的一个有生命的物种。 按照动物解放主义者的逻辑,人类在实际生活中仅仅根据他们固有的天性而利用环境资源:作为一个有生命的物种,人类使自己努力去适应其他有生命物种和环境中的无生命客体,同时,非人类生物和无生命客体也努力适应人类。与其他有生命物种没有什么不同,当人类利用环境资源时,仅仅是依赖环境资源为生而已。这是所谓生态中心主义立场。这一立场,给人类法律带来了无穷的困惑和众多的挑战。

但问题在于,自从人类祖先建立有组织有规则的人类社会以来,人类真的为着自己的目标创造和改造了环境。作为环境中一个占支配地位的物种,无论如何,人类历史地和现实地将环境资源作为财产和所有物。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根据自己的规则,得到了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这是所谓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当然,这一立场,也已经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环境问题。

不管怎么说,人类法律实际上只能遵循人类中心主义立场而规范出一个又一个的人类利益共同体。世界上不会有一个动物解放主义者和生态中心主义者占绝对优势地位的议会;从而,生态中心主义的国家法律体系也无从产生。在现实的环境法中,人类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对包括野生动物、天然林、土地、水、空气、矿藏等自然资源的权利;另一方面,对主要被当做个人私有财产的包括市、镇、乡村、建筑物、港口、历史文化遗存等在内的人工环境的权利。即使是生态中心主义者,也无法做到完全忽略这一人类的法律现实,而不将动植物等生命体作为财产。

(二)人类的能力和环境的能力

如果利用环境资源不产生有害于或者不利于人类的后果,那么,人类无需获得所谓“良好环境权”。良好环境权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实际上取决于消除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所尽义务的多寡。对人类污染和损害环境能力的法律限制,应当以环境自身能够承担和吸收的最小不利影响为依据。

有两种类型的能力应当加以界定:一是人类污染环境和预防环境污染的能力,一是环境吸纳污染物和承受不利影响的能力。严格地说,人类需要做的是,创造最佳可用技术以治理、预防污染和发展经济。然后,才可能在不损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发展,同时,环境本身也能按照其自身的规则发展自己的历史。从而,使上述两种能力实现均衡。这是环境法所追求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了同一个时空中的两个平行的历史发展进程-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自然历史发展进程。

欧洲发达国家对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权设定了一系列的法律限制。最重要的限制措施规定在技术性和工具性制度中。例如,环境质量标准,排放标准,行政许可,渔业捕捞和野生动物狩猎许可证和配额等。这些限制性规定禁止对环境资源的滥用,要求每一个人以理性的和可持续的方式行使其财产权利。在欧洲发达国家的环境法中,行政许可制度和许可证运用得非常普遍。这些制度使得传统的个人财产权利在环境法中发生了改变。

(三)以人道的方式利用野生动物

任何保护自然资源的意图,都是为了人类将来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不是像某些伦理学者主张的那样赋予动物或者大自然以“权利”。 环境法中对动物的人道立场,从某种程度上暗示着,如果人类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那么,人类具有足够的不仁慈去毁灭世界上所有的物种。但是,道德上和法律上的种种限制,并不意味着人类的一些权利转移给了动物。动物仍将作为人类的重要财产而存在,至少也是作为人类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例如,基因利益和对新发现的物种的权益。开发利用作为财产来源的野生动物的权利,伴随着环境伦理争论的困扰,是一个相当有争议的问题。 有些学者甚至提出了野生动物具有与人类平等权利的立法主张。如美国环境法学者在其编着的教科书中提出了这样的立法建议:“⑴不会再有鲸类动物被视为人类财产,也不被当作是一种工业原料,也不被当作是动物家族成员。⑵在人类法律中,个体的鲸被赋予人类个体的法律权利。 ⑶ 人类个体和人类团体代表被人类置于危险境地的鲸类个体行使控告权或者出庭。⑷倡导、鼓励和支持科学研究,以建立与鲸类动物沟通的方式。⑸如果这样的沟通方式得以建立,进一步保护人类和鲸类之间的联系方式的法律将被研究出来,并提交给人类和鲸类的等额代表组成的美国国会。⑹然后,人类与鲸类合作,研究出新的种际法、种际协议和种际条约。是认识到这一问题的时候了:因人类无法实现与那些生活在海洋中的和人类大脑尺寸相仿的鲸类的联系,人类一直坚持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孤独地生存在陆地上。鲸类具有一种与人类现实相分离的现实。他们的现实,是用他们的术语、他们的社会能力和他们最近1500万年的生存来加以描述的。他们的现实将得到尊重,得到研究,其结果将被制定为人类法律。”

但是,无论如何,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体现了环境法倡导的人类应当热爱和珍惜所有生命的法律价值。此外,还意味着当代人意识到了野生动物保护对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持续开发利用野生动物基因资源与财产资源的重要性。

(四)自然资源的双重价值:利用价值和非利用价值

只要一想到环境,总是指对一个特定对象的特殊利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权的权利客体是自然资源,如水、土地、海洋、渔业资源、矿产资源、动物和植物。每一种自然资源的价值都是双重的:利用价值和非利用价值。无论是当代人还是未来世代人都可以既从自然资源得到经济利益,又从自然资源得到精神利益。当代人的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权的内容,只能是自然资源的部分利用价值,即直接利用价值;间接利用价值可以实现当代人的良好环境权;而非利用价值,则用来满足未来世代人的两种类型的环境权。考虑到自然资源的双重价值,欧洲发达国家的环境法以最大的努力去追求良好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这一双重目标。以森林资源为例。森林不但给人类带来了经济利益,也带来了生态利益。根据John Asafu-Adjaye博士的观点,当人们一提起森林,脑海中一下子就想到了森林的利用性价值,即直接采伐木材和进入森林娱乐休闲。森林的总价值可以分为两大类:利用价值和非利用价值。利用价值意味着一种商品或服务满足人们需要或者喜好的能力。它可以被进一步分为直接利用价值(例如采伐森林,非消耗性的野营,徒步履行,观鸟等)和间接利用价值(例如保持水土,稳定气候等)。非利用价值包括遗产价值(例如保持森林为未来世代娱乐休闲之用)、生物价值(例如保存基因库)和选择价值(例如将来的娱乐休闲)。 在《挪威森林法》的目的条款中,直接指明了森林的两种价值(即利用价值和非利用价值):“本法的目的是促进林业生产,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本法的目标要使营林者以理性管护的方式取得满意的结果,并保证有效和经常的对工业的原材料的供给。同样,森林作为大众娱乐休闲资源,自然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以及狩猎和渔业资源捕捞区域的重要性,也要得到加强。”这部法律还详细规定了森林对于滑雪、户外休闲、徒步旅行等方面的价值用途:“在生长良好的幼林地区,只能从保障林业生产和林木质量出发,采取促进森林进一步发展的采伐措施。其他如更新采伐等采伐方式,必须经过林业主管部门许可才能进行。在其他森林地区,间伐或者更新采伐措施只能以促进未来林业生产或者森林更新的方式实施。采伐期间,保留的树木或者邻接的森林不能受到不必要的损害或者破坏。林木采伐必须按照计划进行,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和户外休闲的需要(参见第1条第3款)。林木采伐结束后,必须考虑公众继续对林间小路、滑雪小道和其他通道的使用,不能给公众带来不必要的困难。如果林业主管部门发现森林所有人已经计划、开始或者完成更新采伐(包括皆伐),在对将来的采伐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对户外休闲或者自然环境产生了重大有害的后果的情况下(参见第1条第3款),农业部可以建议县土地局在一个特定时间内禁止或者限制该森林所有人进行更新采伐。”

三、良好环境权

公民的良好环境权是环境共享权,涵盖了生命权、健康权、安全权、清洁空气权、清洁水权、环境审美权以及在符合人类尊严的水平上从事娱乐休闲活动的权利等种类。同时,公民良好环境权也是当代人和未来世代人的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权的基础。加强共享权最终保障了所有个体的人的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权。

(一)何时需要良好环境

良好环境是来源于自然规则和自然条件下的一种自然的存在。如果自然环境足够好,人们不需要获得所谓良好环境权。实际上,良好环境权建立在一个糟糕的环境的基础上。当今的环境已经糟糕到了人类需要良好环境权的程度。众所周知,酸雨、沙漠化、湖泊的富营养化、物种灭绝等等正在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尊严甚至道德。面对严重的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的权利人不仅需要取得配额和许可证,而且需要支付边际成本。 自然资源也是人类健康和福利的源泉。当一个人给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时,他就会给别人的良好环境权带来妨碍。

新能源的种类范文9

论文摘要在分析野生植物资源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应遵循引种驯化的基本原理及园林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能为野生观赏植物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指导。

我国地大物博,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极其丰富,高等植物约3万种,有观赏价值的园林植物达6000种以上。我国不仅原产观赏植物种类繁多、品质优良,而且观赏植物栽培有极其古老的历史,早在公元前11至公元前7世纪的西周,我国劳动人民已在园圃中培育花木了。尽管如此,在我国城市绿化中,应用的植物种类并不多。如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一般为200~300种,上海有近400种。而且,除了生境条件极特殊的区域,如热带、寒带或干旱地区外,全国大多数城市的绿化没有很明显的区别,植物材料单调、雷同,造成千城一面的状况,这与植物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1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开发现状

1.1家底不清,保护不力

我国丰富多彩的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尚未得到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即资源家底还未摸清。目前,不论野生还是栽培的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均由于多种原因而面临许多种类散失和濒于绝灭的严重威胁。野生的如兰属和金花茶系的某些种、变种、变型,栽培的如凤仙花品种,均为最突出的例证[1]。因此,进一步开展资源考察,摸清家底,加强保护是当前的一项迫切任务。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主管部门做了些保护和管理工作,收到一定效果。如金花茶20世纪80年代由林业部通令全部种类一律禁止出口,后经再度修改,有些种类已对外开放,并在广西设立金花茶保护区与基因库,在洛阳建立中国洛阳牡丹基因库,在武汉建立中国梅花品种资源圃等。

1.2科技落后,盲目引种

①我国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虽很丰富,但大量可供观赏的种类却久居深山无人问,仍处于野生状态,未被开发利用;另一方面,我国育种水平还相当落后,如我国是山茶属的起源和分布中心,有不少优良茶花的传统品种和新品种,但与美国、日本、新西兰等茶花育种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极大,现国际茶花协会登录的品种达2.2万个,而我国山茶栽培品种仅300多个,云南山茶140多个。②有盲目从国外引种的趋势,尤为严重的是我国缺乏对野生植物开发利用的深入研究。各地开发利用缺乏技术支撑,很多个体经营者直接从山上挖掘野生植物;一些政府职能部门缺乏长远的眼光或追求短期的政绩效应,造成资源的极大破坏,无异于杀鸡取卵。

1.3“产用研”脱节

①科研与生产脱节。由于科研体制问题,当前科研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与生产相脱离,为科研而科研,通常是或课题结题之后就束之高阁,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较低。②生产与应用脱节。生产者由于技术、投入或风险等原因,无力也不愿进行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是随大流,生产“大路货”;而设计者在园林设计中力求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应用尽可能多的植物种类来创造园林景观,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又因为植物应用的新材料、新品种的缺乏逼迫修改设计方案。

2野生观赏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

植物造景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态、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2]。要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首先要有丰富的植物材料。因此,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当地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既能丰富园林植物种类,克服各地园林植物种类单调,又能突出地方特色,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1丰富植物种类,提高城市品位

虽然我国具有十分丰富的观赏植物资源,但是各地城市园林绿化中运用的植物材料显得单调、雷同,缺乏地方特色,观赏植物能代表城市的例子并不多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运用一些新的植物种类来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将成为一种趋势。而野生植物,尤其是乡土植物不仅能体现鲜明的地方特色,更具有适应性强、容易引种成功的优势。现在正是野生观赏植物开发利用的大好时机。

2.2开发野生资源,建设生态城市

城市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它是现代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小桥流水”、“岁寒三友”之类的诗情画意已不能满足现代人游赏及改善环境生态效应的需要了。在生态园林建设中,不仅要注意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复层次生态位,而且要尽量丰富各层次内的植物种类。要让苔藓类、蕨类、草本类、藤本类、灌木类、乔木类植物都能在城市园林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各自长处。野生植物是植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最好样板,野生植物资源在生态园林中将起巨大作用。

2.3合理利用野生植物,增加城市物种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3个层次中,最基本的就是物种多样性。在城市中绿地本身有限,在有限的范围内人工引进野生植物,再现植物的多样性具有更大的意义。在城市绿化中,近年也提出重视物种多样性,如从2000年开始,上海实施城市植物多样性3年行动计划,3年来,使常用园林植物由原来的400种增加到800种。其他城市也都希望能将物种多样性运用在园林绿化的实践中。

3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引种驯化

要将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成功地运用到城市园林绿化中,首要的工作是引种驯化。引种驯化是将野生或栽培植物的种子或营养体从其自然分布区域或栽培区域引入到新的地区栽培。如果引入地区与原产地自然条件差异不大或引入观赏植物本身适应范围较广,或只需要采取简单的措施即能适应新环境,并能正常生长发育,达到预期观赏效果的称为简单引种。如果引入地区自然条件和原分布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或引入物种本身适应范围较窄,只有通过其遗传性状改变才能适应新环境或必需采用相应的农业措施,使其产生新的生理适应性的方式为驯化引种[3]。追溯引种驯化理论的历史时,一般都把达尔文学说作为起点,其观点使引种驯化成为可能并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真正在国际上最受重视和应用的是德国著名林学家迈尔(MayrH.)1906年提出的气候相似论。3.1气候相似论

气候相似理论认为树木引进时,引进地和原产地的气候必须相似,引进的树木才能正常生长发育。这一理论明确了气候对树木引种驯化的制约作用,对树木引种驯化的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不失为现代树木引种驯化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多成功的引种例证。如杭州植物园从气候相近或相同的天目山、黄山、九华山等地引进大量树种,成活率较高;而南京地处北亚热带,其引种范围则没有浙江、江西等地广,很多常绿树种受到气候的限制,在南京不能安全越冬。

3.2生态历史分析法

这一方法是前苏联总植物园在试验了3000多种植物后总结出来的,并由库里基阿索夫于1953年提出[4]。其理论基础是根据某一植物区系成分起源的分析和揭露这些成分的生态历史,在引种工作中我们可以选择那些外来的区系成分,把它们迁回原来生存过的生态条件下,这些植物不但极容易引种成功而且生产率可以得到大大的提高。最著名的事例是天山苜蓿,它不是天山植物区系的成分,当将其从天山的旱生条件引种至湿生条件下时,它的生长状态比在天山好,而且其后代的植物体结构和功能也由旱生类型迅速地变回湿生类型。许多孑遗植物的推广种植成功是对生态历史分析法强有力的支持,比如,水杉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广布种,但由于冰川的袭击其分布范围变得十分狭窄,目前该种在很大范围内的推广栽培取得了很好的结果。目前此方法对于自然区系植物的引种工作具有特殊的价值。

3.3米丘林学说

米丘林的引种驯化理论是建立在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之上的,因而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并把植物引种驯化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理论的基础是有机体与环境是矛盾的统一体,通过改变环境和遗传育种两条途径能够改造植物的本性,创造新的类型,以满足人类的需要。这一理论的提出,米丘林主要是依据他在果树园艺方面的引种驯化经验,所创造的一套研究方法和他所揭示的一系列规律,对于各类植物的引种驯化工作都具有普遍的理论指导意义。例如,他确定的实生苗法、斯巴达式锻炼法、定向培育法、逐级驯化法、亲本选择法、远缘杂交法(包括营养体接近法、混合花粉授粉法、媒介法、杂种培育法及蒙导法)等都是我们现在还在应用的方法。对于植物驯化的定义,米丘林始终认为,驯化必须与改造植物的本性联系在一起。同时,米丘林提出的有关植物引种驯化的许多观点,至今在我们的工作中仍是重要的参考。

3.4区系发生法

本法是建立在对区系成分、区系成分的形成历史和自然生态的研究基础上的,认为引种起源上有亲缘关系的和有某些共性的区系之间的植物容易成功。这一方法可供乔灌木引种时选择原材料之用。南京中山公园从北美大西洋区系引种松属植物的成功率很高,其原因就是该地与北美植物区系在起源上和发展历史上具有较密切的联系,现在植物区系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3.5生态相似法

这一方法由中国学者朱彦丞提出,认为植物引种驯化应从整个植物生态环境出发来分析,在生态条件相似时所选择的植物材料引种就容易成功,生态条件相差悬殊的植物材料引种不易成功。

我国劳动人民在植物引种驯化的理论和方法上也有自己的贡献,早在汉武帝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就提出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引种原则。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总结出“顺天时,量地利”和“人力之至,抑或可以回天”的引种驯化原理,指出了植物是可以驯化的,20世纪30年代庐山植物园的建立使得植物引种驯化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对野生资源的掠夺性利用已经使人类付出了巨大的代价,21世纪的今天,我们必须在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尊重科学的原理,建立引种—繁殖—栽培驯化的完整体系,并充分利用野生植物种质基因,培育新品种,在园林运用上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这才是正确的方向。

4参考文献

[1]陈俊愉.中国花卉品种分类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3]程金水.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M].北京:林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