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保护动物的有效途径集锦9篇

时间:2023-12-13 11:20:35

保护动物的有效途径

保护动物的有效途径范文1

传统的生物保护战略被动地强调现存濒危物种和景观元素的保护,如果将物种运动和生态过程作为一个能动的景观控制过程来对待,我们将会有一种全新的景观规划途径。其中有三个方面的概念对这种新的景观规划途径有启发意义:即景观的空间构型对生态过程的作用,生物进化空间轨迹与景观格局设计及景观阻力与潜在的生态基础设施的设计。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正是在这些方向上的一个新的探索。

关键字:生物多样性;生物保护;景观生态;景观规划

1.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

景观规划设计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意义已引起生物学家的高度重视,用Wilson(1992,P317)的话说“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专业,景观设计(LandscapeDesign)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环境日益人工化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通过林地、绿带、水系、水库和人工池塘及湖泊的巧妙布置来使生物多样性保持在很高的程度。总体规划不但考虑经济效益和美,同时考虑生物种类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包含三个层次的含意:(i)遗传多样性,即指所有遗传信息的总和,它包含在动植物和微生物个体的基因内;(ii)物种多样性,即生命机体的变化和多样化;(iii)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而栖息地、生物群落和生物圈内生态过程的多样化(见McNeely等1990;Soule1991;NAS1992)。相应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分别在环环相扣的多个生物空间等级层次(Biospatialhierarchy)上进行,即(i)景观或生态系统综合体层次,(ii)群落层次,(iii)物种层次,(iv)种群层次和(v)基因层次。生物多样性的空间等级层次与空间位置和格局紧密相关,这也正是本文关于生物保护景观规划讨论的出发点。

总起来讲,生物多样性保护可分为两种途径:以物种为中心的途径和以生态系统为中心的途径。前者强调濒危物种本身的保护,而后者则强调景观系统和自然地的整体保护,力图通过保护景观的多样性来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保护战略上的两种不同途径也体现在以生物保护为目的的景观规划设计中:以物种为出发点的的规划途径和以景观元素为出发点的的规划途径。尽管两者都考虑物种和生态基础设施的保护,但前者的规划过程是从物种到景观格局,而后者是从景观元素到景观格局。

1.1以物种为出发点的景观规划途径

该规划方法强调,使景观生态规划具有意义的充分必要条件是选准保护对象,并对其习性、运动规律和所有相关信息有充分的了解。以此为基础来设计针对特定物种的景观保护格局。一个整体优化的生物保护景观格局是由多个以单一物种保护为对象的景观最佳格局的叠加与谐调(Amstel等1988;Selm1988)。这一途径一般可分为下列五个步骤:

(i)根据物种的重要性,选择目前的或潜在的保护对象。

(ii)收集关于保护对象的信息,包括查阅文献,明确适合于每一保护对象的最佳景观结构。

(iii)汇总和比较所有保护对象对景观的需要。

(iv)修改保护物种清单以取得保护的谐调与一致性。

(v)综合以单一物种保护为目的的景观规划来获得某一地域的总体生物保护景观规划。

如果有足够详尽的关于物种及其相关联系的信息的话,

以物种为中心的景观规划途径可以说是,最有效和科学的生物保护途径。但是,这一途径一开始就将可能遇到规划师和生物学家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即什么物种应优先保护的问题。人们一般从三个方面的标准来选择优先保护的物种:

(i)目前的稀有、特有性,受协状态及其实用性,大型哺乳动物和那些被列入国际濒危物种名单之列的物种显然应作为首选的保护对象。往往被作为首选对象。

(ii)物种在生态系统及群落中的地位。保护对象应对维护整体生态平衡有关键作用。

(iii)物种的进化意义。一种杂草可能本身很不起眼,在群落内也表现不出重要意义,但却有可能对进化史及未来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有重要价值。用进化的观点来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比被动地保护现存的濒危物种更具有意义(Edwin1991)。

1.2以景观元素保护为出发点的途径

这一途径并不基于对单一物种的深入研究来作景观规划,而是把生物空间等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集中针对景观的整体特征如景观的连续性,异质性和景观的动态变化来进行规划设计。该途径认为,现实的生态过程发生在一个时空嵌合体中,包含生物等级系统的各个层次。而批评以物种或群落保护为对象的规划只是偏面地解决了一个连续的复杂系列的局部和片段(NossandHarris,1986)。因此,以景观元素为核心的整体规划途径强调以下的步骤(Harris1984,NossandHarris1986;Noss1991):(i)生态过程和生物多样性成份包含在一个广泛的时空尺度上,因此,一个全面的规划应该以生物等级系统的各个层次的受协成分或节点(Node)作为保护对象。强调节点的多样性,这些节点小到一棵孤树或一个森林斑块,大到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而对单一物种本身则不作深入考察。(ii)因为景观的破碎和分割被认为是危胁生物多样性的一个最重要因素,所以,规划强调景观的连结关系和格局设计。规划的目标是将每一景观中各种大小的节点连接成为整体的保护网络,并在区域和大陆尺度上建立景观保护体系。

(iii)景观及其保护必须从时空系统和动态的、飘移的嵌合体(ShiftingMosaic)角度来认识和理解。所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旨在维护嵌合体的稳定性,综合考虑保护及发展规划,以实现景观的可持续性。与以物种为核心的规划不同,以景观元素为核心的规划的第一步不是确定单一物种作为保护对象与研究其特性,而是首先分析现存景观元素及相互间的空间联系或障碍,然后提出方案来利用和改进现存的格局,建立景观保护基础设施(ConservationInfrastruture)。包括在现有景观格局基础上,加宽景观元素间的联接廊道、增加景观的多样性、引入新的景观斑块和调整土地利用格局。

此景观元素为核心的规划途径的理论指导包括岛屿生物地理学(IslandBiogeography)和景观生态学。景观的连续性、异质性、动态和飘移等是规划着重考虑的景观特性。这一规划途径的一个典型代表是所谓的景观群岛模式(ArchipelagoModel),或称为综合利用模式(Multiple-useModel,简称MUMs)(Harris,1984;NossandHarris1986)。这一模式包括一个绝对保护的核心区和周围缓冲区。沿核心区向外人类活动强度逐渐增加。核心区是生物多样性等级系统中任一层次上的某一节点。

一个关于整体景观保护的类似的概念是所谓的景观补偿区网络(NetworkofLandscapeCompensativeAreas),这一概念强调景观规划和管理的一个最重要原则是景观的多样性和最优格局。而这样一种最优格局表现为地域内多层次的景观补偿系统和生态基础设施(Mander等1988)。这一理想的景观格局实际上是一个等边六角形。在这样一个六角形中,景观的生态多样性和稳定性通过多层次的生态过渡带和补偿区网络来实现。

以景观元素为导向的规划避免了上述的以特定物种为核心的规划途径的缺点,而从整体上来设计全面的、包容的景观格局。对于景观这一复杂的系统来说,这似乎是合理的。问题是,这种从形式出发的景观格局设计是否能满足内容即物种的保护需要?景观格局是为谁而设计的?

2.多样性保护的空间战略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主要有以下六方面的原因:

(i)栖息地的消失;(ii)栖息地(景观)的破碎化;(iii)外来种的入侵和疾病的扩散;(iv)过度开发利用;(v)水、空气和土壤的污染;和(vi)气候的改变。

其中,栖息地的消失和破碎是生物多样性消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在中国尤其如此(BCCA,1992)。栖息地的消失直接导致物种的迅速消亡,而栖息地的破碎化则导致栖息地内部环境条件的改变,使物种缺乏足够大的栖息和运动空间,并有利于外来物种的侵入。适应于在大的整体景观中生存的物种一般扩散能力都很弱,所以最易受到破碎化的影响。

尽管生物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有所不同,一些空间战略都被普遍认为是有效的。这些战略对克服上述人为扰有积极作用。包括:(i)建立绝对保护的栖息地核心区;

(ii)建立缓冲区以减少人为活动对核心区的干扰;

(iii)在栖息地之间建立廊道;

(iv)增加景观的异质性;

(v)在关键性的部位引入或恢复乡土景观斑块。

2.1绝对保护核

这是自然保护中最传统的战略,其基本思想是将保护对象(残遗斑块或濒危物种栖息地)尽量完整地保护起来,并将人类活动排斥在核心区周围的缓冲区以外。

岛屿生物地理学强调自然保护区设计中的面积和临近关系。这一理论最早由Preston(1962)和MacArthur及Wilson(1963,1967)等首先提出并发展。这一理论假设一个岛上的物种数目最终将趋于一种动态平衡。导致平衡的两种过程是物种的迁入和灭绝。达到平衡状态的物种数主要取决于岛屿的大小和岛屿离种源的距离,即面积效应(AreaEffect)和距离效应(DistanceEffect)。也就是说,一个小的保护区不但最终将只能允许少数物种的生存,并在一开始就使物种迅速消亡。而远离种源的保护地,则很难使物种有再迁入来取代消亡的个体。这一假设或多或少在海洋岛屿和孤立的陆地残遗斑块的观察中得到证实(见FrankelandSoule,1981;Harris1984;FormanandGodron1986;Forman

1995)。但是,陆地景观斑块与海洋岛屿的状况有很大差异(Forman1979;Harris

1984),目前还没有一个有效的途径来衡量陆地景观斑块隔离状况。有学者提出用景观阻力(LandscapeResistance)来衡量栖息地斑块间的隔离程度(FormanandGodron1986;Formam

1995)。影响景观阻力的因素包括景观的基相质地和边界频率等。Kanaapen等(1992)提出用最小累积阻力来衡量隔离程度。

岛屿生物地理学的越大越好和越近越好的基本原则在今天仍被广为接受,但也有不同的看法(如SimberloffandAbele1976),认为几个小的保护区可能比一个大型保护区有更多的优越性。

一些反映面积和物种及种群关系的门槛为规划提供了有用的指导。其中之一是种群健康所需要的最小面积(ViableMinimumArea)。对此,有两条法则,即近期法则和长期法则。近期法则主张最小的有效种群数是50;长期法则主张最小种群数为200-500,这样才能保证生物保护的长期安全。根据这两个门槛,可以相应地确定最小面积(FrankelandSoule1981;Harris1984)。

根据岛屿生物地理学,物种与面积之间存在着以下的关系(MacArthurandWilson1967)

其中S和A分别是物种数和面积(公顷),C和z是特定物种及环境条件下的参数。尽管C和Z因具体情况变化很大(见Wilcox1980),这一公式指出,当栖息地斑块很小时保护面积的微小增加会导致物种的大幅度增加,而当栖息地斑块很大时,其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只能增加少量的物种。根据这一特点,一般认为保护区的面积每减少十倍,物种数将损失30%。

另一种门槛变量是破碎度。根据采伐的模拟表明,景观中至少有50-70%的原有森林生境才能保护物种及生态过程的健康和维持正常秩序(FranklinandForman1987)

2.2缓冲区

缓冲区(BufferZones)或过渡带(TransitionZones)的功能是保护核心区的生态过程和自然演替,减少外界景观人为干扰带来的冲击。通常的方法是在保护核心区周围划一辅的保护和管理范围。但试图在保护核周围建立缓冲区的设想往往会落空,原因是缓冲区土地的所有权法律上不属于保护区管理部门(见McNee1y1992)。在有的情况下保护区内部也设缓冲区。但是,国际上关于如何划分缓冲区的技术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也就是说缓冲区应该划到什么地方,如何划才最有利于保护同时不给当地居民带来过分的经济损失。显然,以保护核心为中心同心圆式地划分缓冲区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一个新的划分缓冲区的途径是利用阻力面的等阻线来确定其边界和形状(Yu,1995a-b,1996a)。阻力面类似与地形表面,其中有缓坡和陡坡,呈现一些门槛特征。据此来划分缓冲区不但可以有效地利用土地,而且,可以判别缓冲区合理的形状和格局,减少缓冲区划分的盲目性。

2.3建立廊道(Corridor)

对抗景观破碎化的一个重要空间战略是在相对孤立的栖息地斑块之间建立联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建立廊道。生态学家们普遍认为,通过廊道将孤立的栖息地斑块与大型的种源栖息地相联接有利于物种的持续,和增加生物多样性(见FormanandGodron1986;HarrisandScheck1991;SaundersandHobbe1991;Forman1995)。这一观点最近在景观规划和设计领域内得到认真的对待(SmithandHellmund1993)。

理论上讲,相似的栖息地斑块之间通过廊道可以增加基因的交换和物种流动,给缺乏空间扩散能力的物种提供一个连续的栖息地网络,增加物种重新迁入的机会和提供乡土物种生存的机会。许多实地观察也证实了廊道的这种功能(详见HarrisandScheck1991;Forman1995).

廊道的联系和辐射功能使他们成为促进未来生物多样性进化的重要景观结构(Erwin1991)。根据这一功能,廊道的设计应与生物进化的轨迹相适应,联接重要的物种源以保护不断的物种交流和辐射。

但是,廊道的意义也不能过分地强调。他们有时并不能起到联系乡土栖息地的作用。相反,他们有可能对乡土物种带来危害。在大尺度空间上的一个例子是南北美大陆联接的形成在过去几百万年内导致生物多样性的灾难性的损失(May1978;Gould1993,p347)。在小尺度上的观察也证明廊道对乡土物种的危害性(见HarrisandSheck1991)。对某些生态过程有促进作用的廊道,恰恰对某些物种的运动有阻碍作用。联结孤立栖息地之间的廊道往往会引导天敌的进入,或外来物种的侵入而危协到乡土物种的生存。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开发就有许多这样的问题。外来物种沿着交通廊道侵入景观深处,危协乡土物种的生存(见HarrisandScheck1991)。

由于廊道功能的这些矛盾,要求景观设计师谨慎考虑如何使廊道有利于乡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特别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Harrisandsheck1991):

(i)多于一条廊道:多一条廊道就相当于为物种的空间运动多增加一个可选择的途径,为其安全增加一份保险。

(ii)乡土特性:构成廊道的植被本身应是乡土植物。

(iii)越宽越好:廊道必须与种源栖息地相联接,必须有足够的宽度。否则,廊道不但起不到空间联系的效用,而且,可能引导外来物种的入侵。至于多宽的廊道较为合适,目前尚无定论,但越宽越好是一条基本原则。

至于针对某一种动物运动的廊道,当地的生物和生态专家的经验往往能提供最可靠的参考(Binford等1993)

(iv)自然的本底:廊道应是自然的或是对原有自然廊道的恢复。任何人为设计的廊道都必须与自然的景观格局,如水系格局相适应。

其它联接破碎斑块的方式包括建立动物运动的"跳板"(SteppingStones),改造栖息地斑块之间的质地和减少景观中的硬性边界频度等以减少动物穿越景观的阻力。

2.4增加景观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

实验观察和模拟研究都显示,景观异质性或时空的嵌斑特性(Patchenes)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连续及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Turner1987;PickettandThompson1978;KolasaandPickett1991;Renshaw1991;Kozakienicz1995;Forman1995)。许多物种需要两种或多种栖息地环境。景观的空间格局与时间更替一样可能会显得杂乱无章。但这种动态和交替抹去了景观中的剧烈性的变化,使系统保持稳定。所以,保护和有意识地增加景观的异质性有时是必要的。(FrankelandSoule1981;Hayes等1987)。增加异质性的人为措施包括控制性的火烧或水淹、采伐等。

2.5恢复栖息地

另一种代价很高的生物保护战略是栖息地的恢复,在关键性的部位引进乡土栖息地斑块,作为孤立栖息地之间的“跳板”,或增加一个适宜于保护对象的栖息地。这样可以大大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效果,同时也可提高景观的美学价值(Hayes等1987;Morris1987)。

上述多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战略都在不同程度上有积极作用。关键的问题是在什么地方和怎样来构建上述空间结构和战略。也就是说在什么地方划分缓冲区?在什么地方建廊道来联接栖息地斑块?在什么地方引入新的斑块来有效地影响生态过程?这些问题还远未得到解决。

3.生物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讨论

3.1普遍的缺陷和应改进的方面

上述关于生物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和空间战略总起来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

(i)被动的途径

除少数例外,目前生物保护多采用被动方式。生物多样性或乡土栖息地被作为被动的保护对象,被圈在一定的地区或限制在一定的网络内运动。如果把生物对景观的利用作为一个能动的生态过程,一种对景观的竞争性的控制过程,情景可能会很不一样。在这种假设下,通过识别关键性的景观局部和空间联系,而利用物种自身的对空间的探索和侵占能力来保护生物多样性。这也正是景观生态安全格局(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s)概念的基本出发点之一(Yu1995a-c,1996a-b)。

(ii)局限于对“实体”景观的保护

由于上述关于把物种作为被动对象保护在特定地域和现存景观元素中的局限性,生物保护中的景观生态研究和规划往往注重现有景观元素及格局与生物运动过程的关系(LaverandHaine-Young1993)或偏于记载和再现现存的景观实体元素而对景观的另一半,即作为景观实体元素背景的部分研究很少。而恰恰是这部分“虚体”景观,如作为景观中森林斑块背景的农用基质,对物种的空间运动起作很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这种景观基质、或背景中是否存在着某种隐藏的或是潜在的结构,影响、甚致控制着景观生态过程呢?

由于上述两个局限性,生物保护的上述空间战略的有效性也就值得怀疑了。如传统的缓冲区的划分方法,和根据现存的自然结构来建立廊道并相信物种能利用其进行空间运动等都值得进一步讨论。

所以,下列三个问题依然存在:

(a)如果要选择某一栖息地进行保护应如何选择,包括什么和在什么位置。

(b)如果两个或多个孤立的栖息之间需要构筑廊道,什么地方设廊道才具有高效性。

(c)如果恢复一个退化的景观,应在什么地方着手,才可以使恢复过程更有效,包括有效地使乡土物种得以维持和繁衍,和有效地阻止外来物种的侵入。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但需要考察现存景观元素及其空间格局,同时还应研究潜在的景观基础设施。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在这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讨(Yu1995a-c,1996a-b)。

3.2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概念

针对上述普遍采用的景观规划和空间战略的局限性,有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和模式。尽管这些新概念仍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理论阶段。但对未来生物保护的景观规划发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i)景观的空间构型概念(SpatialConfiguration)

这一概念强调景观的构型,即景观元素的毗邻关系。景观的空间构型可能比笼统意义上的景观异质性或景观的嵌合体特性更具有意义(Forman1990,1995)但关于这一设想尚没有进一步的实验观察的支持。

同样的设想也包含在森林的群岛模式之中,这一模式主要讨论破碎化的残遗森林景观的空间分布(Harrs1984)。该模式强调斑块在联系整体群岛系统中的作用应作为斑块被选作为保护对象的首要因素。单一斑块选择作为保护对象的标准包括:①空间位置,②总的物种丰富性,③对特有区系成分生存和延续的意义,④发生遗传变异的可能性。而“选择栖息地岛屿保护地的压倒一切的保护标准是其在整体景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Harris1984,p158)。

(ii)进化动态世系概念(EvolutionaryDynamicLineage)

这一概念认为,目前生物保护的战略基本上是保护那些正走向灭绝的稀有物种,而这并不是我们所需的。应该保护的是进化的过程(Erwin1991)。

那些对当代进化过程有重要意义的关键地区应作为我们的保护和管理重点。

根据物种进化的空间轨迹来设计景观生态保护格局,才使生物保护更具有意义而应作为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3)景观阻力的概念(LandscapeReristance)

用景观阻力来衡量景观中栖息地岛屿的隔离状态在景观生态规划中具有重要意义(Forman1995)。

保护动物的有效途径范文2

【关键词】 水和氯醛;给药途径;镇静

在临床工作中,做心脏彩超检查既需要患者配合,又耗费一定时间,特别是新生儿。因此,应用镇静药物是保障新生儿检查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我科自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对49 例做心脏彩超的新生儿随机给予水合氯醛口服和灌肠的2 种给药方式,进行临床护理观察,认为水合氯醛灌肠途径镇静效果明显优于口服途径,且安全性高,镇静效果好,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本组49 例做心脏彩超的新生儿患者中,男32 例,女14例,出生体质量,出生时间没有差别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口服组:本院制剂室提供的10%水合氯醛口服液,按0.05 ml/kg 计算,遵医嘱于彩超前口服。为改善口感,减少药物浪费,口服前加50%GS稀释1 倍,口服后轻拍诱睡;② 灌肠组:剂量与口服组相同,加温盐水稀释1 倍。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连接肛管(选用6~8号)抽取药液后,置患儿于左侧卧位,将肛管插入2~3 cm 。将药液注入后轻压,避免药液流出,轻拍诱睡。

1.3 判断标准[1] 胃肠道反应:指用药后出现恶心、呕吐。合作性:通过安抚、轻拍诱睡。不合作者要安抚、轻拍,仍哭闹,则造成给药不顺利。

2 结果

2.1 2种给药途径对小儿镇静起效时间的比较(表1)。

水合氯醛口服组与灌肠组的起效时间(患儿合作、安静为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灌肠组起效时间明显快于口服组。

2.2 2种给药途径引起胃肠道反应的比较(见表2)。

口服组由于药物刺激发生胃肠道反应的例数远远高于灌肠组,统计学上存在显著差异。

3 讨论

通过水合氯醛不同给药途径的对比,结果显示灌肠组由于没有胃肠道刺激,给药剂量准确,起效时间快,镇静作用强,能确保彩超检查的顺利进行。

在临床上能够适用于新生儿检查前镇静的药物,还没有绝对安全有效的药物可供选择,虽然有报道,安定对婴幼儿的制动效果优于水合氯醛[2]。但是,由于安定属苯二氮卓类[3],有引起呼吸抑制的副作用,特别是新生儿,由于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易造成呼吸暂停,在临床上新生儿应慎用,常选用10%水合氯醛溶液进行检查前的镇静。水合氯醛是三氯乙醛的水合物,可口服或灌肠,药理作用主要是能起到抑制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引起近似生理性睡眠的表现[4],而且排泄快,无蓄积性。

通过对水和氯醛口服和灌肠2 种不同给药途径进行比较,发现采用灌肠的方法在新生儿镇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首先起效快,灌肠属直肠给药,不受胃酸的影响,可经直肠黏膜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只要在灌肠过程中避免药物漏出,都能很快起到镇静作用。其次,安全性高。水合氯醛有苦涩味,味觉差,口服途径可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容易导致新生儿窒息。又由于呕吐时容易引起药物浪费需要第二次给药。在重复给药时,由于不能正确估计吐出的药量,增加危险性。而灌肠操作简便,无痛苦,易被医护人员控制掌握,且用药剂量准确,从而避免重复给药,保障彩超检查的顺利进行。

本研究证明,新生儿用水合氯醛通过灌肠的途径给药,起效快,安全性高且操作简便,是新生儿检查前镇静的好方法,有临床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水红,吕敏芳,吴尧波.水和氯醛2种给药途径对脑外伤小儿CT检查前镇静作用的比较.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1):36.

2 刘爱英,马木兰.水合氯醛与安定用于学龄前儿童CT 检查时制动效果观察.中华护理杂志,1997,32(7):378.379.

保护动物的有效途径范文3

[关键词]污染土壤修复;多环芳烃;基准值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380-01

1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基准方法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与工程发展很快。目前有些修复技术已经进入现场应用阶段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但是污染土壤修复基准的制定和修复效果评价的研究却相对滞后。因此,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修复标准,兼顾考虑保护人体健康和生态资源的污染土壤修复基准值,对污染土壤环境风险评估和修复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基准计算方法依据

环境基准可以分为3个等级,(1)筛选值表示能引起潜在生态功能失调时土壤污物的浓度水平;(2)清洁目标表示修复过程中有待达成的目标,有时相当于筛选值,相应的修复标准,一般是在修复所需的费用和生态效益之间进行平衡后所做出的决策;(3)应急值表示应立即采取控制措施的严重污染指示浓度。

3辽宁省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生态修复基准研究

(1)保护植物富集途径

多环芳烃从土壤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主要有四种:i)根部富集作用;ii)植物呼吸吸收;iii)植物表皮吸附;iv)地下茎、叶吸收。

(2)保护直接接触途径

按如下模型及取值计算苯并芘的生态修复基准:

SRGHH=以初步的人类健康为基础的土壤修复基准(mg/kg);

RSD=特定风险剂量(mg/kg);0.000435ugkg-1d-1

BW=成人体重(kg);70.7kg

AFG=肠道吸收因子(无量纲);1

AFL=肺吸收因子(无量纲);1

AFS=皮肤吸收因子(无量纲);0.34

SIR=成人或幼儿土壤摄食率(kg/day);2*10-2gd-1

IRS=吸入来自土壤的颗粒物(kg/day);12ugd-1

SR=成人土壤皮肤接触率(kg/day);1.14*10-1gd-1

ET1=暴露期1;1ET2=暴露期2;1BSC=土壤背景浓度(mg/kg),0。

计算结果为农田土壤多环芳烃苯并芘当量修复基准值:0.53mgkg-1,苯并芘。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初始苯并芘当量浓度为0.72mgkg-1,超过0.53mgkg-1的基准值,经过微生物修复后苯并芘当量浓度为0.45,达到修复基准,实现了有效的污染农田土壤修复。多环芳烃相对当量浓度计算从技术及当前认识角度看是比较可行的污染土壤多环芳烃基准。

(3)保护地下水作为饮用水途径

用于计算保护地下水使用的土壤浓度,使用下列公式:

SRGGR=SWQGFLxDF

DF=DF1xDF2

其中:SRGGR=保护地下水途径的土壤修复基准(mg/kg);本研究中分别计算粗粒径(>75um)土壤和细粒径(

SWQGFL=相应的地表水水质基准(饮用水、水生生物、家畜或野生动物用水或灌溉)(mg/L);苯并芘基准:0.01ugL-1

DF=整体稀释因子(L/kg);DF1=稀释因子1(L/kg);DF2=稀释因子2(无量纲);

计算出苯并芘的基准粗粒径土壤:0.37mg/kg;细粒径土壤:0.27mg/kg。根据苯并芘基准值可以衍算出其他多环芳烃基准值,苯并蒽0.37mg/kg,屈2.1mg/kg,苯并p6.8mg/kg,茚并芘2.7mg/kg,迭苯并蒽0.23mg/kg,综合考虑多环芳烃的混合体系,应满足如下条件:多环芳烃加和指数=苯并蒽浓度/0.37+屈浓度/2.1+苯并芘浓度/0.37+苯并p/6.8+茚并芘/2.7+迭苯并蒽/0.23

从上述条件可以看出如果以地下水作为饮用水,多环芳烃进入人体的风险会明显增加,必须进行严格控制。其中比较敏感的多环芳烃包括苯并蒽、苯并芘和迭苯并蒽,在保护地下水作为饮用水的条件下,其基准浓度要至少低于0.37mg/kg。按表1的数据分析,及时进行过微生物修复,也远未达到基准值,从技术角度看要达到基准值也是非常困难的。

4.建议基准

综合考虑根据当前辽宁省农田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状况调查、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现有数据及各种途径下土壤多环芳烃基准值,将辽宁省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修复基准值定为0.53mg苯并芘当量/kg土壤。

参考文献

[1] 宋雪英,孙丽娜,杨晓波,曲亚军,孙铁珩.辽河流域表层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现状初步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01);

[2] 曹云者,施烈焰,李丽和,李发生.浑蒲污灌区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健康风险评价[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02);

[3] 房妮,俱国鹏.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07);

[4] 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家技术监督局.土壤环境质量标准(HJ350)[S].2007;

[5] 滕应,骆永明,李振高.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原理与技术进展[J].土壤.2007(04);

[6] 李青青.基于健康风险的土壤修复目标研究程序与方法――以多环芳烃污染土壤再利用工程为例[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0(06);

保护动物的有效途径范文4

关键词:工艺美术 传承 保护 文化内涵

检 索:.cn

所谓传统工艺美术,是指在在手工业时代形成,集实用与美的结合为一体的设计和造物。相对现代大机器工业而言,尤其是指那些手工技艺强、并具有一定艺术性的传统型产品。随着商品经济时代的到来,许多传统工艺美术,在人们看来因为不能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而逐渐衰落,甚至失传。

传统工艺美术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建国以来,在政府的重视下,传统工艺美术经历一个较长的快速发展时期,与传统工艺美术有关的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传统工艺美术在社会发展中体现了较高的产业价值、就业价值、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传统工艺美术在经济效益与传承保护之间迷失了最佳的平衡点,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保护中的三个问题

(一)急功近利,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对文化内涵逐渐淡漠,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政策落实不到位。传统工艺美术实际上是“物质和非物质”的两重属性。传统工艺美术的物质属性表现在它的实用价值、经济价值;其非物质价值在于其艺术价值、文化特色和文化传承。诚然,工艺美术是造物的艺术,经济性是其根本属性,但我们不能因此忽略了工艺美术,尤其是传统工艺美术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是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凝结而成的“物的载体”。工艺美术是不断发展的,失去了内涵的不断充实,实际上也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传统工艺美术就真正变成了“化石”而僵化。越是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越应该强调传统工艺美术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实现产业价值与文化价值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从政策、技术、制度等各层面摸索有价值的途径。

自从1997年国务院颁布《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至今,已有9个省市颁布了相应的地方保护条例或办法。从省市数量上看,各地对传统以美术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在这方面,日本有些经验是值得借鉴的。从1974年到1977年,日本47个府道县都制定了传统工艺和传统工艺传承者的保护办法。工艺美术大师和传承者本身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应该有给予更加有力的政策保护和资金支持,对于继承人的培养也应有更多政策上的支持。

(二)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保护的途径狭窄,效率不高。从人的方面看,传统工艺美术主要通过传统的 “师徒制”来完成,工艺美术高校中,真正的传统工艺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很少。传统师徒制的优势在于直观、深入,经过多年的学习,能够掌握工艺的精髓。但是,在现代经济社会,这种形式暴露了其严重的不足。一方面,传承的效率较低,一个师傅所能带的徒弟数目有限,而且要一直跟在师父身边多年才能掌握工艺与技巧;另一方面传统师徒制往往使学徒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艺术修养的提高。而在现代社会,经济基础不断加强的一个作用就是,人们对精神的追求不断提高。缺乏艺术修养和文化只是的工艺美术从业者,很难真正理解传统工艺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更不要说进行创新与升华。从物的方面看,目前传统工艺美术传播的途径比较窄,没有形成成熟的模式,工艺美术与生俱来的人文气息被现代工业冲淡。在手工艺的时代,人们对工艺美术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因为手工艺的作坊可能就是自己的左邻右舍。在大工业时代,设计、生产者与购买、使用者的人文纽带被机器、流水线、市场隔断。往往仅限于政府或者行业所组织的一些活动,或者与工艺美术作品和作者有短暂的接触,没有形成立体化的传播途径,很更深层次的了解形式。人们对传统工艺美术的接触和了解是非常浅的。

(三)技术更新与传统工艺的保护存在矛盾。传统工艺美术承载着民族文化,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工艺上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在材料的选择和制作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的处置方法,这些技巧和方法本身承载着重要的传统文化的信息。另一方面是美学上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工艺美术也融合了各个时代的美学特征,逐渐发展到今天,承载了历史的艺术积淀。现代技术的出现,给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与保护带来的更多的可能,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传统工艺已经形成的整套程序,面临着更加快捷、高效,但更工业化的生产与加工方式的冲击。美学上,时代的发展,外来文化和新时代文化的强烈冲击,使传统工艺美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融入了更多“非传统”的因素。另外,每一个传承者都处在现代传播媒介的影响之下,不可能不受到影响。我们看到为数不少的真正的真正的传统工艺在“技术革新”的浪潮中失传,真正的精品却没有出现。怎样真正从现代技术和文化中更好地发展传统工艺,而不是完全的放弃传统工艺看似“吃力不讨好”的固有加工程序,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对于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保护的几点建议

(一)改进传统工艺人才培养的模式与途径,培养更多既能传承文化精髓,又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时代传统工艺美术人才。文化素质一直是是传统工艺传承者的一块短板。探索一条将传统工艺美术的人才培养与美术高校对接,形成融合现代教育与传统工艺优势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许多高职类院校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比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大师工作室群”,目前已经建立了湘绣、竹艺、陶瓷、根艺四个大师工作室,聘请了刘爱云、刘宗凡等国家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主持工作室。学院将传统工艺类专业如工艺品、陶瓷等专业的部分主干专业课程融入大师工作室的运转。大师工作室成为一个集专业教学、社会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平台。推行“现代师徒制”,有机融合高校的现代教育资源和工艺美术大师的高超技艺,培养既具备较高的现代文化素养,有能较为深入的掌握传统工艺的“现代型”工艺美术传承者,使传统工艺美术后继有人。这些新时代的传承者,从大师那里学习到了传统工艺美术的精髓,又具备现代的眼光和意识,将文化传承和经济效益融合起来,目前来看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所培养的毕业生已有一届,毕业生质量较高。

(二)从制度、技术、传播等各种层面和各种途径,为工艺美术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一方面原有的制度和政策必须进一步加强落实。比如1997年颁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需要更多地地方政府认真进行落实和贯彻;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在这方面,日本的“双轨制”,值得借鉴:一方面从政府的角度高度重视传统工艺美术和传统工艺美术人才的保护与传承,另一方面也努力发展现代技术,“双轨”并行,各行其道。

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们进行传统工艺美术的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新的可能。比如三维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就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机遇。三维数字化技术在医疗、机械、农业等各个方面都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上已经得到了初步的使用。利用三维数字化技术,可以以数字化的形式记录传统工艺美术的全部工艺流程,使传统工艺的传承不再完全依赖人。同时,三维数字化海量的信息量、高速的传播速度和灵活的传播方式,可以更加高效的实现传统工艺的传承。三维数字化技术可以提前模拟加工的效果,为工艺的修订和改进提供了更加低成本、高速度的参考。利用三维数字化技术开发模拟软件,可以开发实践资源库,使学习者在没有专业师傅的情况下,进行一部分的练习和实践,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展了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三维数字化技术还可以应用在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播上,以动画、多媒体等现代青年人更加喜欢的形式进行传播,有利于年轻人愉快的接受。三维数字化技术的特点,决定了它很方便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也拓展了它的传播途径,提高了传播效率。三维数字化技术还能非常高效的对传统工艺美术实现信息保存,即是有少部分工艺流程和作品失传,也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重现,并实现恢复。

(三)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继承与改进、创新并重,形成新时代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的新思路。在认真继承传统工艺美术作品的工艺、美学优点的基础上,打破固有思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尝试。认真的学习和继承传统工艺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几千年的历史,我们的传统工艺美术创造了足以自豪的精美作品和高超技艺,深入学习、研究这些工艺和作品,是现代工艺美术继续发展的基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需要探索一条将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市场经济相融合的新路径。以真正精美的工艺和更高的美学内涵创造更高的价值,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的双赢。

创造品牌也是工艺美术传承、传播、创新的重要途径。在商业领域,国家有针对“中华老字号”的保护性政策,在工艺美术领域我们也可以创造自己的“中华老字号”,树立品牌价值,真正做出精品,形成竞争优势,不仅在国内发展,更要走出国门,成为创造经济价值,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品牌战略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有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

时代的发展给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在认真继承和保护传统工艺美术的基础上,为实现传统工艺美术的不断发展,从制度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平台、传承方式等各个方面探索新的路径。实现传统工艺美术的良好传承和不断创新,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承的统一,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做出贡献,使我们共同的责任所在。

参考文献

1 李砚祖:《物质与非物质: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文艺研究》,2006(12)。

2 朱春桃:《传统工艺美术需要继承和创新》,《中国国情国力》,2009(5)。

保护动物的有效途径范文5

【关键词】 流感疫苗 脂质体 体液免疫 血凝抑制试验

study on preparation of liposomeencapsulated influenza split vaccine and its humoral responses in mice

hao shumei, wang yajun①, qi fengchun②, li honggua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chun 130022, china;①college of life science,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1, china;②changchun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products, changchun 13006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produce liposomeencapsulated influenza split vaccine and study its humoral response and protective immunity in mice.methods:prepared multilaminar liposome vaccine by film evaporaqtion combined with lyophilization; immunized balb/c mice with the obtained liposomeencapsulated influenza split vaccine and the routine influenza split vaccine, serum antibodies were assayed on weeks 213 by the haemagglutinationinhibition(hi) test and elisa, the hi test for the special antiha antigen and the elisa test for the igg. protective immunity against intranasal virus challenge was determined at 12 weeks postvaccination.results:the liposomeencapsulated influenza split vaccine elicited a higher titer of hi and igg than the nonliposomal vaccine, at interval times, the hi titer of liposomeencapsulated influenza split vaccine could reach 23 times and 4 times more than the nonliposomal vaccine in 2 μg/mouse group and 4 μg/mouse group, and its antigen level examined by elisa was 1 time higher than the nonliposomal vaccine. of the 6 immunized mice, 4 were protected from the challenge with influenza virus.conclusion:compared with routine influenza split vaccine, the liposomalencapsulated influenza split vaccine induces higher humoral immunity and shows good protection.

[key words] influenza vaccine;liposome;humoral immunization;hi test

目前对流感的防治最为有效的一种手段是接种流感疫苗,疫苗的各种佐剂(包括人工合成佐剂和天然佐剂)以及高效载药系统(包括脂质体、微囊等)的研究和使用使疫苗的效果得到很大提高[14]。Www.133229.coM使用佐剂疫苗可在减少抗原使用量的情况下保持较高免疫效果。脂质体为一种新兴的药物剂型,其在作为药物或疫苗的佐剂或载体方面的效果越来越受到广大医药工作者的关注。本试验的研究目的在于设计一种脂质体包裹的流感疫苗,以达到如下的几点要求:①制备方法简单,使用安全;②能够给机体更有效的保护;③用更少的剂量即能达到免疫效果。本研究表明,脂质体流感疫苗可激发机体产生更强的体液免疫和保护效率。

1 材料与方法

1.1 流感病毒和抗原 a/california/7/2004(h3n2)毒株及抗原由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疫苗六室提供。

1.2 实验动物 6周龄洁净级雌性balb/c小鼠,体重18~20 g,由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动物室提供。

1.3 主要仪器 zetasizer3000hs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英国马尔文公司);epics xl流式细胞仪(coulter,美国)。

1.4 脂质体流感疫苗的制备 采用薄膜法与冷冻干燥法相结合的方法制得多层脂质体,步骤如下:氢化大豆卵磷脂(pc)(德固赛公司,德国)和胆固醇(sigma,美)混合溶于氯仿,40℃真空旋转蒸发,成膜[5]。加水,剧烈震荡,水浴超声约1小时致淡云雾状,按比例与流感裂解疫苗混合,冻干。

1.5 脂质体流感疫苗的性质研究

1.5.1 脂质体的形态学观察 分别用高倍显微镜(100×物镜)及电镜对制得的脂质体进行形态学观察。

1.5.2 脂质体的粒径分析 室温下用zetasizer 3000hs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对制得的脂质体粒径进行分析,测定其粒径分布和平均粒径。

1.5.3 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 采用lowry法,测定上清中的蛋白质含量。

1.6 脂质体流感疫苗的体液免疫效果评价

1.6.1 balb/c小鼠的免疫 小鼠分为5组,每组5只,用2 μg抗原/只和4 μg抗原/只的剂量分别对其进行免疫,设脂质体流感疫苗组,流感抗原组并设对照组。

1.6.2 体液免疫检测 分别对免疫后不同阶段(免后2~13周)采集的血清进行检测,用hi(heamagglutinationinhibition)方法检测特异性抗体(抗血凝素抗体),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igg抗体水平[6,7]。

1.7 脂质体流感疫苗的保护效果评价[8] 由于流感病毒感染几乎不会造成动物个体的死亡,其疫苗的保护效率只能通过疫苗对感染小鼠的肺部的保护率来体现。用0.02 ml流感病毒鸡胚尿囊液(10-8.0 eid50)对免后12周的小鼠进行鼻腔攻击。6天后,处死小鼠,无菌取肺,观察其病灶的多少,没有肺部病灶的小鼠认为受到保护,用mdck细胞检测小鼠肺部的流感病毒滴度(肺部病毒滴度定义为能够引起cpe的肺内容物的最大稀释倍数)。

2 结果

2.1 脂质体流感疫苗的性质

2.1.1 形态观察 为了验证制得的脂质体的基本形态和其直径的大致范围,由高倍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可见,该方法制备的脂质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粒径分布较均匀,直径大约在微米级,证明了制得的脂质体的完整性,其粒径符合粒径测定要求,见图1和图2。

2.1.2 粒径测定结果 为了更精确的测得脂质体粒径,室温下用zetasizer 3000hs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对制得的脂质体的粒径进行分析,测定其粒径分布和平均粒径。可见80%以上的脂质体粒径在3.86~35.35 μm之间,这个粒径范围表明了制得的脂质体可大大增强其结合抗原的抗原性,见图3。

图1 脂质体流感疫苗的电镜照片(略)

fig.1 the electron micrographs of influenza split virus liposome

图2 脂质体流感疫苗的100×显微镜照片(略)

fig.2 the 100× micrograph of influenza split virus liposome

图3 用malvern zetasizer 3000hs激光粒度分析仪粒径测定结果(略)

fig.3 the diameter distribution of liposomes determined by malvern zetasizer 3000hs

note:the average vesicle size distribution was determined by numberbased.

2.1.3 包封率测定 为了测定脂质体对流感抗原的包封率,采用lowry法分别测定脂质体悬液的总蛋白量为155.75 μg及其除去脂质体后上清液中蛋白量为13.35 μg,按公式计算得脂质体包封率为91.1%,表明了制得的脂质体对流感疫苗具有较高的包封效率。

2.2 脂质体流感疫苗的免疫效果

表1 免后2~13周的小鼠hi结果(略)

tab.1 the hi titer of 213 weeks after immunization

表2 免后2~13周小鼠elisa结果(略)

tab.2 the elisa titer of 213 weeks after immunization

表3 脂质体流感疫苗对免后12周小鼠的保护效力

tab.3 protection against a/california/7/2004(h3n2) virus infection in preimmunized balb/c mice

2.2.1 hi测定特异性抗体结果 为了检测脂质体流感疫苗的特异性免疫效果,采用hi测定免后一段时间的小鼠血清,对实验结果应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nonliposomal、liposomal和对照组两两相比,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2 μg/mouse组和4 μg/mouse两个剂量组对比可以得出,4 μg/mouse组的脂质体疫苗组的hi指数提高的更多,为非脂质体疫苗组的4倍左右,可见高剂量组免疫效果优于低剂量组。随着免疫时间的延长,hi指数逐渐升高,在4~6周达到峰值,两个剂量组都显示非脂质体疫苗组hi值升高缓慢,峰值较低。而脂质体疫苗组hi值迅速升高,峰值较高,见表1,该结果证明了脂质体流感疫苗可产生较同等剂量的非脂质体疫苗高得多的特异性抗体。

2.2.2 elisa测定igg结果 为了进一步检测脂质体流感疫苗刺激小鼠机体产生igg抗体水平,采用elisa法对免后一定时间的小鼠血清进行测定。该elisa试验所测的样品均为10倍稀释后的血清样品。测定的结果应用spss 11.5软件统计分析:nonliposomal、liposomal和对照组两两相比,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2 μg/mouse组和4 μg/mouse两个剂量组对比可以得出,4 μg/mouse组的脂质体疫苗组的igg水平提高的更多,为非脂质体疫苗组的2倍左右,可见高剂量组免疫效果优于低剂量组。随着免疫时间的延长,igg水平逐渐升高,在4~6周达到峰值,两个剂量组都显示,非脂质体疫苗组igg水平升高缓慢,峰值较低。而脂质体疫苗组igg值迅速升高,峰值较高。试验结果证明,脂质体流感疫苗组可刺激机体产生较非脂质体流感疫苗为高的igg抗体,见表2。

2.3 保护性试验 为了获得脂质体流感疫苗对机体抵抗流感病毒更直接和可信的数据,进行了保护性试验,结果显示,脂质体流感疫苗组保护率最高,肺内容物流感病毒滴度最低。表明了脂质体流感疫苗对机体的保护效果要高于非脂质体流感疫苗,见表3。

3 讨论

机体对外界细菌和病毒的抵抗主要存在两个免疫途径:一是体液免疫,二为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主要是由b细胞介导的,免疫后导致机体合成抗ha、na等主要糖蛋白的抗体,血清抗体主要为3种免疫球蛋白:igg、igm和iga,与其他病毒感染一样,最初应答为igm,然后才是限制病毒再感染的iga和igg。体液免疫应答最终效应是将侵入机体的非己细胞或分子加以清除,即排异效应。但抗体本身只具有识别作用,并不具有杀伤或排异作用,因此体液免疫的最终效应必须借助机体的其它免疫细胞或分子的协同作用才能达到排异的效果。主要有:①抗体分子的中和作用;②抗体分子的调理作用;③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作用;④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本试验采用脂质体做佐剂包封流感疫苗,通过血凝抑制实验(hi)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免后几周的小鼠血清的抗体水平进行检测,hi检测其特异性抗体,elisa检测总抗体水平。在免后12周用活毒a3(h3n2 eid50=10-8.0)对小鼠进行攻击,1周后检测小鼠肺部病变,测得疫苗对小鼠机体的保护效率。hi及elisa实验表明,脂质体流感疫苗较单纯抗原具有明显的优势,相同剂量下,脂质体流感疫苗可激发更多的抗体;免疫后小鼠血清中的抗体高峰期持续时间较长。疫苗的保护效率无佐剂疫苗为2/6,相应脂质体流感疫苗为4/6。实验过程中,我们认为有几个值得注意的方面:

①注射途径的问题:注射途径一般有肌肉注射、腹腔注射、皮内注射、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我们分别采用以上途径对小鼠进行免疫,4周后采血测其hi,从而得出在本实验条件下各注射途径产生的免疫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静脉>腹腔>肌肉>皮下>皮内。鉴于静脉注射难度较大,故我们采用了免疫效果较强的腹腔免疫途径。

②脂质体粒径大小的问题:脂质体粒径对脂质体疫苗的免疫效果影响很大,理论上说,粒径越大免疫效果越强,故作为佐剂一般制备mlv型脂质体。但粒径过大给后段的除菌造成很大的困难。故脂质体粒径适中是脂质体制备过程中的一个难题。我们发现,脂质水化过程中的超声时间是影响脂质体粒径大小的一个主要因素:超声时间越长粒径越小。超声时间分别控制在0.5、1.0和1.5小时的粒径测定结果分别为22.85、15.51和12.25 μm。另外,我们发现,采用我们现在使用的卵磷脂膜材,超声时间达到一定程度以后脂质体的粒径很难再减小。笔者认为,这可能和用来做脂质体膜材的卵磷脂的质量有关系,采用纯度较高、组成较单一、分子量差别较小的卵磷脂作膜材或可得到更小粒径的脂质体。

【参考文献】

1 hughs h p a, babiuk l a. the adjuvant potential of cytokines [j]. biotechnol ther, 1992;10:101117.

2 zanvit p, havlickova m, tancer j et al. immune response after adjuvant mucosal immunization of mice with inactivated influenza virus [j]. immunology letters,2005;97:251259.

3 alving c r. liposomes as adjuvants for vaccine [m]. in: levine m m, woodrow g c, kaper j b, edt. new generation vaccines, 2nd ed. new york: marcel dekker, 1997:207213.

4 hideki asanuma, katsuiku hirokawa, masanori uchiyama et al. immune responses and protection in different strains of aged mice immunized intranasally with an adjuvantcombined influenza vaccine [j]. vaccine,2001;19:39813989.

5 张灵芝.脂质体制备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2832.

6 wang d q, christopher m e, nagata l p et al. intranasal immunization with liposomeencapsulated plamid dna encoding influenza virus hemagglutinin elicits mucosal, cellular and humoral immune responses [j].j clinical virology, 2004;31:s99s106.

保护动物的有效途径范文6

关键词 湿地 自然保护区 湿地公园 人类因子

中图分类号 Q-49

文献标识 E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域之间的区域,也称生态交错带,包含了湖泊、河流、沼泽、滩地、盐湖、盐沼以及海岸带区域的珊瑚滩、海草区、红树林和河口等。湿地在抵御与调节洪水、控制污染与降解污染物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然而人们对湿地作用的认识依然不足,全球范围内,湿地总面积仍在减少,湿地质量仍在下降。人类究竟怎样才能保护好湿地,或者说究竟怎样才能可持续性地利用这些湿地,这是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在以往湿地生态保护过程中,科学家们都提倡通过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恢复区域环境。在严重受损的区域,也需遵循最小人为干扰原则,仅在最初实施恢复工程,并主要由系统自行恢复。这种生态保护理念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限制人为活动。其中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就是典型手段。而近几年中,生态学界也出现了一种新的理念,即人和自然不再是对立的因子,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是我们的更高目标。在这个目标下,人应该是生态系统结构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承认人类是生态系统进化的主要驱动力。目前在中国蓬勃兴起的“湿地公园”正是这一理念的产物。

“人类因子”,意指人类同其他生物一样,都是生态系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成分,人类通过对自身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权衡,决定参与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途径”和“度”。下面试图通过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的比较,并以苏州太湖湿地公园建设规划为例,阐述两种理念在湿地生态保护中的差异,并由此探讨人类因子在湿地生态保护中的重要性及其介入的途径。

1 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

设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湿地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约有40%的自然湿地已被纳入了433处自然保护区而得到保护。湿地保护区成立后,其核心区和缓冲区将采取非常严格的封闭式管理,禁止从事经济生产活动,实验区原则上也只能选择性的开展参观旅游、动植物繁育等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活动。不难看出,这里的保护区要保护的就是纯自然对象,而且以努力排除人为干扰为主要措施。因此,可以说这里是拒绝“人类因子”的,更不可能发生与自然相关的经济活动。

湿地公园则是继自然保护区之后出现的一种更灵活的保护形式。湿地公园是指具有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的功能。其建立的宗旨就是科学合理地利用湿地资源,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人们提供游憩的场所,享受优美的自然景观。相比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显然在很大程度上介入了“人类因子”。就设计目的而言,不仅是为了保护自然资源,更是为了给人类以可以直接利用的休闲、旅游、教育空间。湿地公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一种公开合法的载体。这种短期经济利益和长期生态效应双赢的形式显然更容易让地方政府和百姓接受。通过生态旅游开发来保护和利用湿地已成为当今湿地保护工作的一种有效途径。

2 苏州太湖湿地公园

苏州太湖湿地公园位于太湖东侧湖畔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境内,地处镇湖、东渚和吴中区的光福三镇交界处。

2.1湿地动植物配置

鉴于苏州太湖湿地公园建设之前,其所在区域长期被用作淡水鱼、虾、蟹养殖塘,除狭窄的塘埂上保留有少量野生植被外,规划区内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相当匮乏。因此,进行植被重建并引入适当的动植物种质资源已是在所难免。

苏州太湖湿地公园规划中,在动植物品种筛选方面,重点考虑了苏州农渔文化中涉及的主要农作物和经济品种。素有“姑苏水乡”美誉的苏州,孕育了大量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植物品种,是本湿地公园所要重点保护和展示的对象。如苏州的“水八鲜”,包括莼菜、菱、莲藕、芡实(俗称“鸡头米”)、茭白、慈菇、荸荠和水芹菜,每一样都曾经是水乡人家特有的菜肴,部分也还可作为孩子们餐间的点心。然而现在的年轻人和孩子们中能说全“水八鲜”为何物的已经不多了,能认识其植物形态并知道其生长环境的更是寥寥无几。太湖湿地公园的建立为抢救这些植物资源提供了空间与契机。设计方案中以生态展示区水域为主体,依据各物种适宜的水深梯度和水质要求,同时考虑一定的规模,以“水上菜园”的形式集中再现太湖“水八鲜”。

鉴于东太湖沿岸独特区域小气候和劳动人民的育种驯化,该地区拥有许多优良的林果、茶树种质资源,如东山的小红桔、西山的白果(银杏)、光福的杨梅、糖沙枇杷等,这正是人类文明的精髓。而由于区域工业化的迅速扩张,这些优质种源也将随着相应生产活动的终止而濒临消失。针对这一现象,太湖湿地公园设计者将不同果树品种或集中种植以形成特色果园,供游客和孩子们采摘;或零散安插在密林深处和池塘边,给探险的游客以惊喜,为这些“岸上”的经济物种提供了避难所。

位于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太湖之滨,公园中重点要保护和展示的动物资源是鱼类和鸟类。其中“太湖三白”――银鱼、白鱼、白虾是太湖最具代表性的经济鱼类,但由于其对水质环境的特殊要求,预计不能在公园浅水水域中存活,因而只能在特制的展示厅里少量喂养。太湖中还有大量长江中下游典型鱼类,如“青、草、鲢、鳙”四大家鱼、鳜鱼、胭脂鱼、松江鲈鱼等,都值得在湿地公园中广泛投放。一方面保护了鱼类资源,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水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有利于系统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至于鸟类,规划中并不提倡直接引种大量人工驯养的鸟类,而是针对不同鸟类栖息、觅食和产卵繁殖的习惯,营造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以招引鸟类自然回归。如公园中将建设大面积的芦苇荡和多个小型滩洲裸地,意图招引苏州沿太湖地区久已消失的凤头�鹧、野鸭等保护动物。

2.2湿地景观配置

在湿地景观配置中,依据保护对象和服务功能的不同要求,在核心区规划了湿地生态培育区、湿地生态栖息地、湿地展示区和湿地渔业体验区。除了在生态培育区和生态栖息地要尽量减少人为干扰而保护纯自然湿地生态系统为主外,在湿地展示区和渔业体验区,还设计了不少兼具江南水乡文化特色的湿地景观。这里仅选择其中部分进行介绍。

2.2.1珍珠养殖场

苏州是中国淡水珍珠的原产地和研发地,其渭塘镇更被誉为“中国珍珠之乡”。在湿地公园内养上一池育珠蚌,岸边倚水小筑里,娴熟的村姑就地展示着珍珠养殖加工的全套工艺。游客至此,不仅可以了解珍珠的来历,更能深刻体验人类向自然索取财富的智慧。

2.2.2桑基鱼塘

桑基鱼塘景点的设计不仅是传统桑蚕养殖过程的延伸,还是现代生态工程理念指导下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蚕沙(蚕粪)喂鱼,塘泥肥桑,栽桑、养蚕、养鱼 三者有机结合,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形成了良性循环,在避免洼地水涝,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收到了理想的经济效益。

2.2.3原始渔业体验区

在太湖湿地公园中,除了不同时代渔具的展示外,部分工具也可以租给游客。在渔业体验区内,专门开辟一两片鱼塘供游客垂钓消遣,由于是在封闭系统中操作,对整个湿地公园中鱼群数量并无影响。偶尔有游客意图到区外开放水域体验一番,则需要对渔具种类和规格进行严格限定,同时还必须避开鱼类集中繁殖区和产卵孵化季,以保证鱼群数量的稳定。除此以外,凡以渔业为生的地方往往会盛行鱼祭。在太湖湿地公园的渔业体验区也专门设置了献头鱼祭台以重现这一典礼。游客还可以顺便参观鱼类知识园和鱼市街等。

2.3人类参与途径设置

在湿地公园中,参与湿地运转的人类远多于自然保护区,因此对人类参与途径的设计与管理就成了湿地环境能否真正得到保护的关键。在苏州太湖湿地公园规划中,除固定的公园主要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外,还对另两类人群的参与方式进行了明确限定,即游客和社区居民。

游客的参与方式可分成集中型和分散型。公园中各个大型景点,如瓜果采摘区、钓鱼台、观鸟塔、游船码头以及前面所提到的珍珠养殖塘、桑基鱼塘等是游客相对集中的区域,这些景点都散布在游览主干道的两侧,便于游客到达,沿途还附有说明文字,便于游客理解其中的自然知识。

另外,公园内还专门设置了分散型旅游路线,诸如密林探险、曲径通幽等。这里的游览路线多数为仅供一人通过的泥土小径,仅在石壁或木桩上进行简单的标记,作为安全性和方向提示。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游览小径上运用了大量桥的设计,从木栈道、石板桥到索桥甚至一个个用木柱串起来的简单桩桥,它们一方面可以激发游览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为动植物提供了迁徙的廊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生境破碎化。

保护动物的有效途径范文7

关键词:尿路感染;尿道口;护理

在排尿障碍患者的护理中,留置导尿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操作技术,但留置导尿管引起的泌尿系感染发生率非常高。相关研究表明,泌尿系感染在医院感染内位居第2位。而与导管有关的菌尿症可达37.3%~56%[1],是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引发留置导尿患者尿路感染的因素很多,其中因尿道口周围细菌沿导尿管与尿道间隙逆行上移导致的腔外途径尿路感染,其主要环节在尿道口的不洁和污染[2]。我科从2010年以来,采用0.05%碘伏清洁、消毒尿道口的护理,对预防留置导尿患者尿路感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2010年~2012年住院患者因排尿障碍需留置导尿患者共50例,男36例,女14例,年龄56~89岁,平均年龄为70.5岁,均为入院时中段尿培养阴性,尿常规正常患者。随机将留置导尿患者5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使用湛江市事达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医用胶乳气囊导尿管,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留置时间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每天未作尿道口护理,嘱患者多饮水,自己清洗外阴,更换内裤1次/d。观察组从留置导尿之日起,2次/d,每次用0.05%碘伏清洗,消毒尿道口2遍(女性顺序为:尿道口-小-大-阴道口-近端导尿管3~4cm),清除干净覆盖上面的分泌物后。用一块无菌敷料覆盖会,固定导尿管于,更换清洁内裤。男性为尿道口向外螺旋擦洗2~3次(男性顺序为:--阴囊-尿道口-导尿管近端5cm以上),注意每次消毒前先用棉签从根部向上滚动挤出尿道口分泌物,洗净包皮及冠状沟,最后用无菌敷料包裹尿道口周围,并适当固定导尿管于。两组在留置导尿的第2、7d清晨采集尿标本。用碘伏消毒导尿管分叉上缘,用注射器穿刺吸取10ml尿液立即检尿培养。诊断菌尿症标准为尿培养菌落数≥105CFU/ml者为阳性[3]。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发生菌尿症的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3.1留置导尿患者尿路感染的分析 正常情况下,尿道是无菌环境,虽然尿道口内1~2cm处有少量细菌,但尿道黏膜自身有防御屏障。而当插入导尿管后,尿道长时间受压迫,被动扩张,尿道括约肌松弛,加上导尿管作为异物刺激尿道黏膜,破坏了正常的尿道生理环境,削弱了尿道的防御功能[4]。导尿管成为细菌侵入的媒介物,细菌可通过3条途径逆行上移植入膀胱。①是在插导尿管时,由于消毒不严,将尿道口的细菌随导尿管带入;②是沿尿管内的尿液和冲洗液游浮生长;③是沿尿道与尿道管间隙逆行向上的腔外途径。

进行尿道口护理的目的是保持患者会阴清洁,减少尿道口周围的细菌繁细,从而防止腔外途径的尿路感染。由于之前对尿道口护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许多护理人员和患者存在害羞心理而没有进行清洗、消毒等护理措施,即使做了相关的尿道处理,操作也不规范。随着带管时间的不断加长,发生尿路感染的几率明显增高。重视对尿道口护理是预防尿路感染简便有效的护理方法。

3.2尿道口护理中注意事项

3.2.1选择适宜的消毒剂 碘伏是一种以表面活性剂为载体助溶的碘络合物。通过单质碘的逐渐释放,可保持较长时间的杀菌作用,对泌尿感染的主要菌群大肠埃希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具有广谱、杀菌力强、毒性低、刺激性小的特点。一般采用0.05%的有效碘的浓度消毒黏膜。

3.2.2保持尿道口周围的相对清洁和无菌 尿道黏膜每天会产生一定的分泌物,且尿道口临近易受粪便污染,同时内裤、被褥的接触均可污染尿道口。护理时要挤出尿道内的分泌物,护理完后要盖上无菌敷料,更换清洁内裤,尽可能的保持一段时间尿道口的相对清洁和无菌。

3.2.3重视对导尿管的消毒 在留置导尿管表面会生长一种生物膜,它是由细菌及代谢产物和人体的某些蛋白质及尿盐共同构成包裹导尿管及隐藏细菌的膜性结构[5],可保护细菌逃避宿主的免疫和药物杀伤作用。护理尿道口时,需要注意对尿道外口的一段导尿管进行反复涂擦消毒,破坏导尿管表面生物膜环境。考虑到男性特点,其消毒近端导尿管长度要达到5cm以上,并妥善固定,防止导尿管的移动和回缩增加感染的因素。

综上所述,严格的执行无菌操作,进行系统规范的尿道口护理,确保留置导尿管成功,保证患者的安全、舒适,有效地预防留置导尿患者的尿路感染。

参考文献:

[1]曾成.膀胱冲洗对留置导尿管引起尿路感染的预防作用[J].山东医药,2007,(30):127.

[2]方媛,等.尿道口护理对预防腔外途径尿路感染的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2,(10):235.

[3]胡美春.留置导尿管患者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8):645.

保护动物的有效途径范文8

城市道路交通的噪声控制是一项非常复杂又艰巨的工程,按照噪声控制的原则,我们主要应该从声源、传播途径、声音接收者三个方面考虑。首先是降低声源的噪声辐射,然后控制或阻断噪声的传播途径,最后对噪声接收者进行保护,当然做好道路路网规划以及对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加大监管也是很重要的。

1.1降低声源处的噪声辐射

机动车的发动机是交通噪声的主要来源。所以控制机动车发动机的噪声是降低声源处噪声的方法,但是该方法的技术攻关难度大,所以一直没有被采用。而另一种主要噪声来源于车辆轮胎与地面的摩擦,这种噪声的控制就相对简单了。早在上个世纪国外就已经针对噪声污染问题开展了对低噪声路面的研究。我国也进行过研究并初步取得成效。这种低噪声路面,其实就是一种多空隙沥青路面。具体做法是在普通沥青路面或水泥混凝土结构路面的结构层上铺筑一层孔隙率15%-25%的沥青混合材料,研究表明,这种多空隙沥青路面与普通路面相比可以降低3分贝至8分贝的交通噪声,降噪效果比较显著。

1.2控制交通噪声的传播途径

声音的传播需要传播途径,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在城市道路两侧设置声音屏障或绿化带来衰减噪声,以此来降低噪声。声音屏障方法主要是利用声屏障材料来吸收和反射声波,通过这一系列物理反应来降低噪音。测试表明,采用声音屏障可以有效地使噪声降低10分贝以上。可以说声音屏障方法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声音屏障对道路两侧的遮挡会使驾驶员行车过程中比较单调,而且屏障的造价也比较高,所以目前大多数城市还很少采用设置声音屏障的方法。从城市规划层面来讲,考虑到景观要求,可以在有特殊要求的地方比如学校、医院、居民区等地,以及景观要求不高的高架路段设置与城市规划相适应的、能够控制噪声传播途径的声音屏障。种植绿化带的方法也是控制交通噪声传播途径的方法之一。绿化带的宽度在10米以上就能降低4分贝-5分贝的噪声,主要原因是声音投射到植物叶片上,有26%被植物叶片的威震消耗掉,另外的74%则被叶片反射到各个方向,对噪声产生了极大的削弱。绿化带的宽度、高度、配置方式以及植物种类都会不同程度的对噪声的控制产生作用。

1.3对噪声接收者的保护

噪声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噪声接收者的生活和工作地采取一些降噪方法。比如使用隔音玻璃等材料来保持所处环境的安静。虽然这是一种被动的防治措施而且耗资比较大,但是对噪声接收者的保护也是刻不容缓的。

1.4做好道路路网规划工作

城市路网规划的目的就是合理分配城市车辆、人流和物流,为他们提供运转空间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噪声。比如在路网规划中使用快速轨道客运系统,该系统运输力大、噪声易于控制,所以在路网规划中,轨道优先。在一座规模比较大的城市,单纯使用地面路网中的公共汽车会产生很大的噪声,改为高架轨道不仅替代了公共汽车的运输,还极大地降低了噪声,而且其产生的噪声相对集中、易于控制。通过对城市地面路网、高架路网等的规划,使城市各道路协调分布,对于噪声的控制有极大的帮助。

1.5法律监管的完善

我国对噪声控制方面的法律要更加完善。对于机动车辆的监管,交警部门也要加大力度。在城市交通路口要设置明显的标志,如限速标志、禁止鸣笛标志、禁止高噪声车辆驶入等标志。机动车年检时也要严格把关,对于测试的发动机噪声排放没有达到标准的,机动车不能上路行驶,同时对驾驶员也要进行关于降低城市噪声污染的道德培训,增加驾驶员的环境保护意识。

2结语

保护动物的有效途径范文9

【关键词】化学教学环保教育环境污染

【中图分类号】G633.91

环保问题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是关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早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我国就已将环境保护立为一项基本国策,环境教育已成为中小学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新的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逐步学会从化学的角度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因此化学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担当起提高全民族环保素质的教育任务,让化学成为环保教育的载体,在化学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现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加强环保知识宣传,培养环保意识

为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可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和环境科学的热点问题,利用学校的广播室、墙报、手抄报等多种媒体,大力宣传环境知识,营造环境教育的氛围,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使学生都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如教师利用墙报宣传专栏展示这样的信息,新近研究表明:社会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只占污染源的41%,现代家庭造成的污染却占59%。看到这组数据不由得让我们惊讶,一直以来我们都要将污染的矛头指向工业生产,殊不知,其实最大的污染源就是我们自己,就是我们每一个家庭。通过这些信息的介绍,使学生感到自身在制造污染破坏环境,是多么可怕又多么可悲,要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少用化学用品,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而改变生活习惯。

二、利用好教材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环保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教育的内容很丰富。教师应该好好挖掘并适当延伸,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此外教材还提供了“空气质量日报”作为资料卡片,这是学生在电视节目或报纸上常看到的内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结合当前热点问题——灰霾天气,具体介绍主要污染物、空气污染指数和空气质量级别,认识到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我们的生存;介绍“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危害、以及消除措施等,让学生知道臭氧层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护臭氧层。通过教学让学生感觉到空气污染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副产物”,我们做的应该是趋利避害,而不应因噎废食。再如在学习“二氧化碳”时,介绍什么是温室效应、其产生原因及危害,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从法律、技术、个人三个层次提出了防止温室效应增强应采取的措施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全球变暧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去应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传播“低碳”理念,倡导“低碳”生活,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尽一份责任。

三、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化学实验是实施环保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环保思想,体验环保,增强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1.规范实验操作,树立环保思想

在化学实验中教师和学生都无法避免接触到各种有害物质,闻到各种有毒气体,因此必须严格规范学生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实验操作,不允许随心所欲进行操作,并且严格规范学生的各种操作,有利于形成正确操作习惯和意识,减少事故的发生。如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中,学生第一次走进实验室上课时,必须让学生明确几大问题:①化学实验中产生或接触到不少有害物,学生应严格规范操作②桌面上废液缸的作用,为什么不能将废渣倒入水槽或地面;③为什么要设药品回收处?④药品取用没有说明时,为什么要取最小量?使学生清楚实验室各种设施用途,为规范实验操作做好准备。在做具体实验时,更要要求学生规范操作,如闻氨水的气味时,正确的操作是让学生打开试剂瓶口,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让少量气体飘进鼻孔,避免吸入过多的有刺激性气味,引起身体不适,还可避免污染空气。因此化学教师必须严格规范学生的各种操作,使学生认识到他们的不当操作会破坏环境,带来不良后果,从而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2.创新改进实验,体验环保

在不影响实验结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实验中有毒或有害物质对人的危害及对环境的污染,既是实验安全的要求,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如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可将现有的敞口容器改装成密闭容器:将吸干水的白磷、红磷加入到短粗口径试管内,并塞上带有一个气球的单孔橡皮塞,同时将试管浸入热水里,让白磷在试管内安全燃烧。这样不仅将污染降到最小程度,同时还可以回收红磷,节约了药品。

3.开展微型实验,减少环境污染

化学实验中的大多数产物是有毒或有害物质,尤其产生的有毒气体直接影响师生的健康。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力求利用最少的实验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最大限度的减少废弃物。微型化学实验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它是当今国际推行的有助于环保的一种化学实验新技术,真正体现了绿色化学的预防污染。利用微型实验,可以一定程度限制了药品的使用量,实现了浪费型实验向节约型实验转变,这种行为实际上为环保立了大功。操作中不仅收到良好的实验效果,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环保体验。

4.正确处理废液,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在化学实验中,不仅要按最少量取用药品还要减少废弃物,同时还要对实验中的废弃物进行正确的处理,决不能随意倾倒,要倒入指定的容器,可回收的尽量回收,变废为宝。还有学生分组实验中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残留固体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回收二氧化锰,并用来做过氧化氢分解制氧的催化剂,不仅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而且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节约意识。

四、开展调查与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行为

课堂教学固然是环保教育的主要途径,但课外的调查与研究活动却是环保教育的必要补充。同学们通过可触、可闻、可见的实践行动,再次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深刻领会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自觉地参与到环保的行列中来,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真正走进生活中的化学,由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将课外知识融为一体,不仅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注社会的情感,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

化学与环保关系密切,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在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中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从我做起,从小事抓起,从身边做起,人人树立起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保护地球,净化绿色地球,我们就能创建一个美好和谐的生活家园。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7

[2]《中学化学》,刘知新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学科素质教育丛书/金学方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