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烹饪化学的概念集锦9篇

时间:2023-12-19 10:29:44

烹饪化学的概念

烹饪化学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烹饪专业;高素质人才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餐饮业作为服务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2008年,随着奥运会在北京的举办,运动员餐桌上中餐被列入食谱中,这意味着独具特色的中国餐饮业将逐步走向国际化。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的举办,同样为我国餐饮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将中国饮食推向了全世界人民的面前。据商务部统计,2006年,我国的餐饮业已跨越亿元大关,提供就业岗位两千多万个,成为我国第三产业中的一个支柱产业。不过,我们还需要注意到,社会的发展不仅为我国餐饮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形势,不可避免地也带来了很多不足,当前我国餐饮行业最为紧迫的难题便是专业烹饪人才的缺乏,这一问题已经对我国餐饮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性,解决这一问题迫在眉睫。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餐饮行业彼此竞争的开展正逐渐转向人才资源的较量,拥有充分的专业烹饪人才是确保企业在激烈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并得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因此,在这一市场形势下,改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烹饪人才综合素质,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烹饪专业的首要任务。

一、高职院校烹饪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烹饪专业的教学理念滞后

当前,高职院校在开展烹饪专业教育的过程中,部分院校出现教育理念滞后的问题,导致无法满足社会实际的发展需求标准。这些高职院校往往将教育的重心过度地倾向于对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对于烹饪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烹饪专业人才而言,不仅需要掌握如何烹饪美味的佳肴菜品,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有较强烈的团队合作意识,最重要的是还应该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创新精神。不过从现在的高职烹饪专业教育的开展状况来看,对教学课程内容的规划设计同时也是针对学生在烹饪领域的专业技能提升,这样一来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这样的教育理念其实是较为片面的。因为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所形成的烹饪专业人才,在真正走进岗位之后,却很难适应学校向社会的身份转变,特别是在当前愈发激烈的竞争中,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很难得到有效的实际运用。这样一来,在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提高的背景下,烹饪人才很显然就无法达到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导致人才培养效率低下的情况。

2.“双师型”教师队伍“水分”过高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开展的坚实基础,对于一个学校而言,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是教育得以高效开展的必要前提。当前,一部分高职院校因为想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就重金聘请“双师型”的高级教师来学校负责专业课程的教学。不过他们就算是有教师从业资格证以及餐饮行业实践经验双重身份,绝大部分也空有其表,在实践上含有较高的水分。许多烹饪专业教师不仅没有经历过专业化、系统化的烹饪课程教育,并且也没有足够的烹饪从业经验,只是借助职业培训等形式来考取了“双师型”的教师资格从业证书。这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师团队无法体现其应有的作用,烹饪专业人才的教育效果也就无法得到保障。

3.学生职业学习目标不够明确

现在,在高职院校烹饪专业中,有一部分学生对于今后的从业目标及发展方向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有很大一部分的烹饪专业学生对于未来就业发展存在错误的认识,在他们看来,只要可以顺利地拿到职业院校烹饪专业毕业证就能去酒店做厨师。其实,对于酒店而言,尤其是那些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高级酒店,其内部就职的厨师,不仅需要接受专业系统化的学校教育,同时在进入酒店之后还要通过材料识别,菜品加工、配置等环节练习才可以真正地进行烹饪。通过这一点我们能够看出,有些学生在思考到今后的就业发展问题时,并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概念,同时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烹饪专业的时候,并没有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相关教育,这导致学生普遍存在对今后就业形势过于乐观的情况。更何况烹饪专业学生中有很多并不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缺乏相应的烹饪操作实际,在意志力方面也有一定的欠缺。就算是将来他们走进社会,从事餐饮行业,也无法很好地胜任一线烹饪工作,从而难以发展成优秀的厨师。

4.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代不符

职业教育在我国历经近四十年的发展,今天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模式上更多的是需要满足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将人才培养转向与时代相符的模式。就烹饪这一个专业而言,之前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是来源于中职、中专以及技校这些学校,毕业于中职的学生本身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烹饪专业基础,部分的学生还有企业实习经历,所以,面对这一类学生,高职院校要将教育的重点放在专业知识强化上,并且这一类学生在经历高职院校的强化教育后,能更好地融入岗位,完成自身身份的转变,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之前较为普遍的。社会的进步与前行,高等教育的普及,让高等学校的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来自一般的高中,经历过高考之后,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这一类的学生对于烹饪这一行业没有充分的认识,并且之前也没有接受过相关的培训与学习,和来自中职、中专以及技校的学生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类学生对于今后自身的就业通常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往往不能很好地融入岗位。从这里我们能看出,之前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

5.专业课程设计重叠

因为当前在我国的高职院校烹饪专业中依旧沿用的是之前的教育模式,这导致课程设计出现重叠的情况,比如说,在《烹饪营养与卫生》和《烹饪原料学》这两门课程中都提到了关于原料筛选及存储的问题,那么,这两者在教学资源上是存在一部分重复的。关于教材的设计方面,内容及结构的重叠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对学习丧失了积极性,导致教材利用效率的低下。

二、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烹饪专业人才的建议

1.转变高职教育办学理念

就上述文章中所涉及的当前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无法适应时展需求的情况,在我看来,眼前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更新传统的办学理念,将之前的职业化教育模式慢慢转变成注重学生素质综合提升的教育模式,规划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教育开展方向,建设具有创新意义的教育模式。比如说,现在很多高职烹饪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在实际的就业中往往会出现团队合作意识缺乏,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所以,针对这些情况,高职院校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应注重学生组合素质的共同发展。比如说,借助指引、启示等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主动服务意识,提升学生的问题应对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具备更多的时代创新意识。并且,在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转变之前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置,鼓励学生充分地融入课堂教育中。如此一来,能更加有效地发现学生潜在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地记忆,在今后的实践中能更灵活地加以应用。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发现自身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正视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2.打造高质素的“双师型”师资团队

高职院校在教育理念上所遵循的是培养实践型人才,所以,要注重对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打造,这对于人才培养效果而言是直接性的影响因素。从这一问题上来说,高职院校要设立完善的“双师型”教师招聘制度,确保从教烹饪专业的教师同时具备专业技能与实践经验。

对于经过筛选最终任命的教师,学校还要注重对其进一步的教育培训工作,确保教师的教育模式及教学内容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比如说,可以定期让教师到烹饪院校接受学习,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技能。不仅如此,学校还可以通过邀请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厨师来学校执教,有针对性地开展烹饪专业职业规划教育,这样一来,能让学生对自身今后的从业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更加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

3.明确学习目标,实行校企合作的教学方式

就当前高职院校烹饪专业学生在学习中目标不明确的情况,学校可以通过实行校企合作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对学习方向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设定。不仅如此,校企合作这一形式的实施,能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上累积更多的经验,从而在未来的就业中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比如,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可以针对烹饪这一专业,和相对的餐饮企业达成就业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专业烹饪人才,同时餐饮企业也为学校提供实践机会,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在针对烹饪专业的学生进行教育培养的时候,学校以及企业都应该注重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考评,不仅是专业知识,还应该涉及思想道德水平、主动服务意识、协助意识以及创新意识等,根据考评结果,淘汰较差的学生,这样一来,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激发其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另外,学校应充分借用旅游、酒店、餐饮企业的资源,对烹饪专业的学生进行就业和职业发展规划的教育,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职业发展目标。

4.转变烹饪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对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代不符的问题,应积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进行学前教育,开设一些专业基础课,专门介绍烹饪专业的职业发展规划以及行业发展现状,让一些来自普通高校生源的学生在大一时就对以后的职业发展目标有个清晰的了解。其次,学校应积极建设自己的烹饪实训室,让学生边接受烹饪专业的理论教学边进行实践技能训练。通过实践技能的学习,亲身感受与认识烹饪行业特点,让其对行业有个清楚的认知。通过实践,也能加深学生对烹饪理论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创新,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为学生创建校外实训基地。在学生掌握烹饪基本技能后,将学生送入酒店餐饮企业进行实习,让学生充分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工作岗位,并通过实习过程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在学生通过反复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学生已对行业有个完整的了解与认识,等到学生毕业,就可以很快适应工作岗位,是一个“准行业工作者”。

5.推进烹饪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当今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趋势已呈现出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对于烹饪专业的职业教育来说,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烹饪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在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烹饪专业的课程改革,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地设置烹饪专业课程,由知识本位课培养模式向能力本位培养模式转变。另外,对于教材的选择,高职院校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编排教材,对一些重叠的教材进行整合,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教材重叠的现象,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并节省了教学资源。

总之,随着我国餐饮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烹饪人才的素质要求也会越来越高,高职院校作为烹饪人才培养的摇篮,在肩负着人才培养重任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烹饪专业化人才的难题。转变办学理念,打造高质素的“双师型”师资团队,明确学习目标,实行校企合作培养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烹饪专业人才的一种有力的尝试,也是一个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许磊.烹饪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8.

烹饪化学的概念范文2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大众化是我国推行中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速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被看作是实现中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经之路,是中等教育有序化发展的重要参照指标,也是目前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必然要求。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面,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倡导六路大军的发展模式,六路大军主要包括:职业大学、重点中专、民办高校、中等专科学校、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五年制中职试点、本科高校的职业技术学院。力求六路大军共同努力,大力发展改革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增加中职院校的数量,还要扩展就读的人数,中职教育必须占到中等教育的一半以上,必须与普通高校的数量和质量相当。但是,我们面前的发展现状则是中等职业技术院校缺乏明确的、科学的、可行的发展战略,在应对高教大众化挑战的过程当中发展方式显得非常粗放,使得餐饮从业人员在技能上不落于下风但是在道德素质上却存在着缺失。在高教继续扩招的趋势下,中职院校也在扩大招生范围、名额,仍然继续保持传统的人才培养规格,以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烹饪专业的学生,往往在技能方面能满足行业的要求,而道德素质却无法满足行业要求。餐饮从业人员道德素质的高低,始终是与中职院校德育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烹饪专业毕业后直接面对的服务对象是人,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如果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可能导致的是给人、社会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后果,中职院校所培养烹饪专业人才在经济发展中也就起不到相应的促进作用。

2中职院校德育基本原则

德育的概念是对德育本质的充分体现。想要真正明确德育的概念,首先要对德育的本质有所研究,才能对德育理论和实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德育的实质是对“德”的修炼和培养,教育者在这个过程中按照相关的社会、阶级要求,设计目的和计划,并系统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教导,使得受教育者能够积极的认识、体验、亲身实践,来塑造他们品德及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德育要培养的“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也就是所谓“小德”(即道德品质)和“大德”(即政治品质)“。小德”是指道德品质“,大德”则包括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等相关品质。在我国先行的教育体系当中,在教育学、德育学的范畴内,德育所说的品德一般指广义的“大德”。所以说,德育也是一种品德教育,它包含了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等品质的教育在内。关于德育概念的界定,在德育发展改革的过程中一直在流变。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教育篇》当中对德育的定义是这样的:“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而对于德育这个概念,也存在相应的引申意义,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国内研究界一般有两种不同的理念:一种观点把德育当作道德教育;而另一种观点则保有“大德育”的概念:国内中等职业院校的德育是一个将思想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

3中职烹饪专业德育工作改革建议

中职院校发展战略主体必须准确地制定战略思想,并且时时充分把握战略思想,才能够保证拟定的战略目标、制定的战略措施、实施的战略方案不与预期的方向相悖。中职院校发展战略思想提出语言精练、高度概括、切实反映中职院校发展战略的基本特点的要求。

(1)满足行业发展、市场需求中职院校本来就是在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中职院校只有在它培养的人才适应经济的发展、社会的需求时候,才能得到社会的接受和欢迎,中职学校本身才能得到相应的发展。特别是中职烹饪专业的发展一定要符合餐饮行业发展的需要,才能受到被服务人群的欢迎,中职院校烹饪专业本身才能得到相应发展。

(2)全面构建学校内外部的系统化从系统的观点来看,中职院校整体本身就是一个系统,而且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将学校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就必须着眼系统的结构、系统好同外界的关系,还有学校系统整体同各个子系统的联系,从中找出它们的规律。

(3)发挥德育优势、办出专业特色

烹饪化学的概念范文3

职业院校烹饪教育优质资源以生为本

一、背景

我国职业院校烹饪教育历史悠久,曾经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烹饪人才,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烹饪教育渐显落后,理论偏多,实践偏少,学生会说不会做。近些年国家开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各学校积极扩大学校规模,新建校舍,建设实验实训楼,烹饪专业引进大型的烹饪设备,很多学校建有初加工室、多功能练功房、示范室、实习室、翻锅室、西点房、面点室、西餐操作室、模拟厨房等。这些资源极大地满足了烹饪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满足了学生享受优质资源的需要,职业院校烹饪教育优质资源的扩张已经初具规模。然而,在这一切看似繁荣的背后,我们再回归职业教育的本质——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扩大规模的同时能否提高质量?能否促进烹饪教育事业的整体健康发展?这是值得我们堪忧的问题。

二、烹饪教育优质资源从“扩张”到“生成”

从烹饪教育的长远发展来看,从可持续发展的方面来考虑,扩张只是量的扩大,是职业院校烹饪教育的外涵的建设;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风学风校风不端正,校园文化不丰富等,即使教学设施再先进、实训室再多、校园环境再优美,也不过是一些好看的设备、漂亮的楼房而已。因此,笔者认为,现今职业院校的烹饪教育优质资源,应该由量的扩大过渡为质的提高,由烹饪教育优质资源的“扩张”到烹饪教育优质资源的“生成”,走内涵式的可持续发展的烹饪教育之路。这种内涵式的发展是职业院校烹饪教育发展的根本之路,是依靠人的素质的提高,而非大量物的投入,是以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发展为本,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以说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

三、“以生为本”,促进优质资源生成

1.“以生为本”的概述

“以生为本”,源于西方“以人为导向”的人本管理思想,即“以人为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教育,使每个人的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可见,职业教育本质强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包括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本文着重讨论学生发展,因此,笔者提出的“以生为本”,即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从这一个方面来讨论如何促进职业院校烹饪教育优质资源的生成。

2.高职烹饪教育学生现状和社会需求

分析现今职业院校烹饪学生的学习现状,很多学生能够认识到烹饪技能的重要性,但往往忽视技能实践中的各种行为习惯,如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整洁意识较差、节约意识没有等;另外学生平时的素质修养有待加强,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调研发现现今餐饮单位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人素质、职业道德修养等。未来的厨师展现在人们面前的,除了精湛的烹饪技能,也应是讲文明、有礼貌,工作真诚、包容、谦逊,能够充分展示人格魅力的气质高雅的美食家。另外厨师中有很多还兼任一定的领导职务,就要求烹饪教育的学生还应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这些也正和职业教育的目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谋而合。

3.初探提高职业院校烹饪学生质量促进优质资源生成的具体措施

为使烹饪教育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从“以生为本”的角度,促使烹饪教育优质资源能够自我生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下面谈谈笔者几点不成熟看法:

首先,职业院校烹饪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众所周知,该专业的学生进入岗位后接触的是人们入口即食的产品,因此,这一行业是有严格的行业规范的,要求必须对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负责任。所以学生从进校起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规范意识。在笔者调查的一所职业院校中,就提出了一种规范理念——“7S”管理,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节约(SAVE),因都以S开头,简称“7S”管理。其实最早源于日本企业内部的6S活动,6S活动的对象是现场的“环境”,他对生产现场环境全局进行综合考虑,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与措施,从而达到规范化管理。这里“7S”比6S多了最后一项“节约”,笔者认为也是本土化的需要。“7S”对烹饪学生的规范化要求不仅体现在学生的日常烹饪实践中,还体现在学生理论上课的教室中,以及学生宿舍的整理中。可以说,这在该职业院校烹饪教育过程中起到了规范学生的作用,使学生在校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学生优良的素质又使得该项活动能够继续顺利展开,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真正从内涵上促使烹饪教育优质资源的生成。

其次,职业院校烹饪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很多毕业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不仅是作为一名厨师,很多会兼任一定的领导职务,或自己创业做老板,经营企业。这就要求烹饪学生能够善于管理,有驾驭市场的能力,因为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盈亏。笔者所知,在江苏职业院校中就有一项示范工程——学校开办“创业一条街”,鼓励学生创业,即学生自己写创业计划书,学校审核合格后,在校园内给学生提供创业所需的店铺,让学生在校期间在校园内利用业余时间做起小老板,其中烹饪专业的学生开起了小饭店,据说生意相当红火。这在一定意义上对烹饪专业的学生是一个管理能力的锻炼,当然更多的学生通过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且可以通过班级干部或入选学生会来锻炼自己的管理能力。

最后,职业院校烹饪专业的学生还应该具备敬业精神、勇于创新的理念、崇尚科学的态度等多方面素质。笔者调查的一所职业院校将此方面归纳进学生的学业学分,称为素质学分,学生毕业时除因满足修满学业学分外,还因修满素质学分。素质学分体现在学生在校期间是否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如学生会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不断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

职业院校烹饪教育优质资源的扩张已成必然,如何把握优质资源开发应用的灵魂,由扩张到自我生成,由有形中扑捉无形,由外涵式建设到内涵式发展,成为重中之重。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内涵式的优质教育生成之路,才是职业院校烹饪教育发展的根本之路。回归职业教育的根本——培养人,因此如何以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就成为了促进优质资源自我生成、自我发展的不竭活力了。

参考文献:

[1]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长春:长春出版,2005,(2).

烹饪化学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中职烹饪;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思考

前言

在中职烹饪教学中,由于繁忙的日常烹饪教学常规工作,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旦碰

到教学问题,只能凭经验来处理,不仅无法从本质上来提高烹饪教学的质量,而且也无法从事教科研活动,只能让教学在经验教学这个层面上徘徊、停滞不前。

一、思维型学习方法指导

传统的烹饪实验,在同一时间内全班同学用相同的设备,同一种实验方法,在限定时间

内做同一个实验,最后,得出同一个结论。这样,就有可能致使部分学生看到别人怎么做,自己就如何做,特别是两人合做时,有极少数学生只看不动手,也不留心观察实验,不记录

有关数据,更谈不上去思考。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

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采用发散性思维为主的教学方法,有归纳法和演绎法两种。

所谓归纳法,就是从烹饪个别现象到一般烹饪规律认识的方法,在直接分析烹饪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和比较,形成烹饪概念,从个别菜例中归纳出烹饪的一般规律。在烹饪实验中,由“鱼香肉丝”“滑溜里脊丝”“油爆肉丁”的实验,学生找出了滑油的一般规律,从而总结概括出“滑油”工艺流程,以便于学生掌握滑油的应用和特点。

所谓演绎法,就是从一般烹饪规律具体到菜例的认识方法,在已知的烹饪规律、规则的指导下,通过实践与应用,进一步拓展想象空间,并通过教师的个别指导,解决新问题,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在调味方法的实验教学时,“鱼香味型”可以变化为鱼香茄子、鱼香藕夹等等。

二、重视合作交流,促进自主发展如何加强生生、师生及组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强反馈与调控,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吸引到积极的学习活动中来。由于授课时间和经费的有限,不可能每个菜肴每个学生都能做到,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并且节约成本,教师尽可能可以安排学生互相协作,共同完成操作。

三、根据市场用人需求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方法

我们应打破原有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方式,更多强调以实践教学技能为主线的全方位、综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具体做法是:首先我们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验、实习课进行整合,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毕业后岗位技能要求,确定了几个职业能力培养的模块方向。例如:在以往烹饪课的教学计划中,

各个烹饪课程都是独立授课,互不交叉。

在我校实施的模块化教学中,打破了课程与学科的界限,紧紧围绕市场对烹饪人才的用人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分阶段贯穿于整个烹饪专业的教学过程;材料、色彩研究,菜式造型研究等内容与课程贯穿起来,通过在真实情境中的学习和思考,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同时也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师生交流讨论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师生、生生多向的交流与讨论,不仅能使教师真正地了解学生,获得真实的反馈信息,而且能使学生各自的思路被明晰、外显,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发认知的冲突以及修正自己的认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再次,当学生思维步入死胡同时,要适时补充必要的材料或提出适当的问题,为他提供充分的自由思考时间和空间,同时及时地提供反馈和暗示,引导学生走出困境;最后关注课堂中的“弱势群体”,有意识地多给他们参与的机会,注意对他们“言说”的倾听,找出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迸发内在的潜能,从而使课堂能充分地“交流”起来。

五、通过烹饪实验任务互相协作,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重要代表人物―――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Slavin.R.E.)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得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在这里,学生走进实验室时就是一个个小组,他们每走一步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也就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是在合作中完成的。一般来说,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

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都是以小组活动为核心的。教师要要求学生互

助合作探索知识,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小组学习的形式,不仅有益于个人特长的发挥,而且

有助于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协作精神,从而体验到个人与集体共同成功的快乐。各小组成员

都必须视小组的成功为个人的成功,从而使每一个成员不仅自己要学会要求掌握的知识,而

且还要关心和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获得成功。

六、结语

以上是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提出的一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烹饪教学质量的一些策

略和途径。但是对教师、学生等的研究,应该经过长期的考察,长期观测才能得出更佳的方

烹饪化学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猛料;烹饪术语;饮食文化;民族思维

“猛料”是近年来在新闻媒体,特别是在报纸杂志、网络中广泛使用的一个新词语。它最初作为一个烹饪术语出现,指“强烈有力的烹饪辅料”;后引申为一个新闻术语,指“能引起强烈反响的新闻消息”。

北京语言大学李润生先生在《新闻术语“猛料”的意义及其变化》一文中,从语义学的角度论述了“猛料”这一新词语出现的语言内部因素的作用,但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来思考,这一新词语的产生与词义引申变化,还有语言外部因素——社会文化的影响。

一、民族传统文化的孕育

从最初语义看,“猛料”属于饮食文化的烹饪词汇。在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并伴随形成较高的烹饪技术和完备的五味调和理论及实践。如表示烹饪方法的术语,就多达烧、烤、煎、炙、爆、焙、炒、蒸、熘、炖、涮、腌等十多个。商周的《礼记o内则》就记载:“凡脍,春用葱,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蓼;脂用葱,膏用韭;三牲用艾,和用毓,兽用梅。”发展到现在,中国烹饪采用的调味品多达五百多种,几大特色菜系:鲁菜、川菜、湘菜、粤菜等,用“料”调出的味是这些菜系独有的标志,用以命名这些调味料及其味道的词语极其丰富繁杂,“料”在饮食文化词汇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显然。传统饮食文化孕育了丰富的和“料”有关的词汇。

萨丕尔说:“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这种语义联系反映了新词语“猛料”与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在已有“作料”的基础上出现“猛料”,是现代人们对烹饪调料进一步认识和饮食文化发展的结果,如罗常培先生所说的:“语义发展史与社会生活经济、环境的发展分不开。”因此,是民族传统饮食文化孕育了新词语“猛料”的生成。

二、传统民族思维的构造

如果说民族传统饮食文化是新词语“猛料”产生的土壤的话,那么民族传统思维是其产生和词义变化的种子。洪堡特说:“语言是精神的产物和思维的手段。”我们可从两个方面来思考一下:一是作为烹饪术语时,“猛”与“料”两个语素相结合的思维;二是后来作为新闻术语时,从烹饪术语转变到新闻术语的引申转变的思维。

“猛”是现代汉语中有很强能产力的语素,基本义是强烈、有力,与“料”结合组成偏正关系修饰“料”,突出强调了烹饪作料的强烈有力的味道。这一语素组合,与我国注重烹饪和调味的传统饮食文化是分不开的,其思维就源于民族传统饮食文化对作料的深刻认识而形成的中华民族独特的用味觉来体验和认识饮食的思维。这种思维,甚至扩大到了观察和认知其他的许多领域,并形成传统的民族思维认知模式。

事实上的确如此,李波在《“吃垮”中国——中国饮食文化反思》中就说:“中国人是靠味觉在认知自己、认知同类、认知这个世界,也是通过味觉来表达这个世界。味觉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和人生理想,味觉就是一切。”虽然李先生言过其实,但也说明了中华民族用味觉思维来观察和认知的事实。这也可以用汉语语言作为佐证,在汉语词汇中,表味觉的这个“味”字大量修饰人生、人情、工作、文章等广大领域。如:人生百味、人情味、工作没味、文章有韵味等等。这些短语表明,“味觉思维”早已超出饮食范围而扩大到其他领域,是我国民族观察和认知人、自然等许多领域的思维方式之一。

那么,在这种传统民族思维的影响下,新词语“猛料”自然会从烹饪术语过度到新闻术语。

三、现代个性社会的催化

如果说民族传统文化和思维是新词语“猛料”产生和词义引申变化的土壤和种子的话,那么现代个性社会就是其生长的催化剂。

从新词语“猛料”的出现到现在不过五六年,相对于上文谈到的历史悠久的传统饮食文化来说,它不应该出现这么晚;相对于“猛料”词义引申变化的时间来说,它又是这么快。这就说明还有另外一个影响新词语“猛料”形成和词义引申变化的因素:现代个性社会。

现代社会是开放、变革的信息时代,人们已习惯主动并快速地接纳日新月异的思想文化观念,并竭力追求个性的自我展现。正如索绪尔说:“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更是如实记录了这种个性社会的变化和习惯。由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个性意识的增强,人们对饮食中的“味”的要求自然越来越高,个人口味意识越来越明显。在烹饪术语中,原有的用来指调味事物的“佐料”、调料、配料等词语,都没有表现出“料”的效用大小,这已不符合现代个性社会中人们对“料”的味觉个性追求的文化观念了。因此,能明显表现出“味感”的新词语“猛料”在现代个性社会的催化下就应运而生了。

另外,现代社会媒体业越来越繁荣,且记者对新闻材料的获取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媒体读者对新闻信息的求新心理也越来越强烈。“新”、“有价值和吸引力”的新闻成为一种社会的趋势和需求。这种个性社会的新闻需求特点,必然需要形成并能概括具备这种新闻材料特点的概念。原先所用的新闻术语“材料”是不具备概括这种特点的术语。因此,由于新闻术语“材料”这一构词方式与新词语“猛料”的不谋而和,另外加上上文谈到的传统民族思维的因素,新词语“猛料”也就迅速从烹饪术语引申而成为了新闻术语。

四、结束语

新词语“猛料”的形成固然有李先生分析的语言本身内部因素的作用,但通过以上社会语言学的分析,我们发现也有外部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通过对新词语“猛料”的个案分析,认识社会文化因素对新词语“猛料”生成的影响,不但能让我们了解传统文化,而且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布留尔.原始语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7.

[2]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2.

[3]李润生.新闻术语“猛料”的意义及其变化[j].语言文字应用,2005,(4).

[4]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5]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2.

烹饪化学的概念范文6

低碳饮食原意指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主要注重严格地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消耗量,增加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低碳饮食的概念,是由阿特金斯医生在1972年撰写的《阿特金斯医生的新饮食革命》首次提出的。

“低碳饮食”最初主要是作为减肥方式为人们所知,其强调不吃主食,以果蔬为主。不过时至今日,“低碳饮食“已经从以往单纯的减肥方法变成了健康环保饮食方式。

《全民节能减排手册》书中指出,每人每年少浪费0.5千克猪肉,可节能约0.28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7千克。如果全国平均每人每年减少猪肉浪费0.5千克,每年可节能约35.3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91.1万吨。更有数据表明,吃1千克牛肉等于排放36.5千克二氧化碳,而吃同等分量的果蔬,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该数值的1/9。所以多吃素少吃肉,不仅有益身体健康,还能减少碳排放量。

除了食材选取外,选择合适的烹调方法也是低碳饮食的关键环节。少加工,日常烹调中多采用清蒸、凉拌、白灼等简单加工方式,减少油炸、油煎和隔水炖等碳排放量大的加工方式。

笔者调查发现,目前很多崇尚低碳饮食的人其实并不明白其概念,往往把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和“低碳生活”主张下的饮食混为一谈,认为如今热门的低碳饮食就是少吃肉甚至不吃肉。

营养专家表示,此低碳非彼低碳,低碳饮食不是不吃肉,而是要“因人而异”选择肉类。

营养专家把动物肉类形象地划分为四条腿、两条腿及无腿肉类。四条腿的肉类包括猪肉、牛肉、羊肉和狗肉等,是营养学上的“红肉”,含有很高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过多食用会导致肥胖甚至疾病;两条腿及无腿肉类主要指鸡肉、鸭肉、鱼虾和蛋等,俗称“白肉”,优质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营养成分容易被人体吸收,相比红肉对人体更有好处。

选择肉类时要因人而异,营养专家建议市民,要多吃白肉少吃红肉,这才是提倡低脂肪、高蛋白的饮食方式。

日常饮食:少吃加工类食品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超市商场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市民形成了在超市和商场购买食品的习惯,品种多样、环境舒适、卫生、便捷让市民感受到了超市的便利,可是,许多人没有意识到正是这种“便利”,埋下了健康和环保隐患。

专家指出,超市里80%~90%的加工类食品都属于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十大垃圾食品,包括腌制类食品、油炸类食物和可乐类食物等。这些食品加工时耗能、耗电,加工过程中要添加许多食品添加剂,食用后会产生塑料垃圾,不仅营养价值低,甚至还含有许多对人体有害的添加物。回归天然,坚持购买农贸市场的天然食品,抵制加工类食物,才是真正符合健康要求的低碳。

低碳烹饪:煮、煲、烫

低碳生活方式,对烹饪也有严格的“低碳”要求。不是吃素就低碳,关键在于食物的烹饪方法。

烹饪化学的概念范文7

[论文关键词]烹饪专业 远程网络教育 全日制职业教育 教学模式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学习知识、提高学历是学习者学习的主要目的,而以何种方式学习则是一个关键性问题。 

烹饪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而烹饪专业职业教育发展更是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直接影响着烹饪专业职业教育,其中办学条件的局限性、办学成本的加大等因素是影响烹饪专业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烹饪专业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专业特点。烹饪专业作为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种,要求技术人员既要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做基础又要有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烹饪专业的教学模式必须要进行不断的修改,以便更好的指导烹饪专业的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将网络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可以把职业教育中的办学场所问题、办学成本问题、学员经济条件问题予以解决,这样烹饪专业的教学会有一个新的、快捷的、方便的教学模式。本文以烹饪专业为例研究将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形成一个新型的教学模式。 

一、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比较 

 

(一)远程教育的特点 

远程教育是利用网络,通过直播课堂进行教学的一种授课形式,它可以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而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只要配备一台电脑、接通网络就可以进行学习。这种授课形式方便、快捷,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到网上去学习,并且可以在指定的时间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直接答疑解惑。但是这种方式没有真实感,不直接,对于那些需要实际操作的专业则不适合。 

(二)全日制职业教育的特点 

职业教育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使学生毕业之后能够成为技能型人才,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这种教学方法属于全日制教学,学生在学校课堂上接受教师面对面的授课,很直观。特别是对需要实际操作、需要技能训练的课程更是方便,而且是必须的。但是,要想把职业教育做好,加强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则是至关重要的。 

 

二、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我们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较晚,受重视程度也不够,好多职业的中等职业教育设置更是空白。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在某种意义上讲,关乎着一个国家的进步与提高,而职业教育在我们国家的普及与发展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却是相差甚远!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远程教育提供了一个区别于传统全日制教育的虚拟学习环境,远程教育提供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材料可以满足不同程度的学习者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个性化学习,实现了打破时空界限、实现无限沟通的学习环境。 

 

三、我国烹饪专业的基本情况 

 

在了解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烹饪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通过与企业的沟通,与专家、学者的探讨,研究出一套适合于我国烹饪专业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也就是说,本文主要是要研究一个以烹饪专业依托,延伸到相关专业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方法。 

烹饪专业是一个高成本的专业,而且,来职业学院学习烹饪专业的学生往往又存在着这么一些情况:一是学生基础较差、家庭经济状况不好,这些学生来学校学习烹饪专业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个一技之长,能够在社会上独立生存;二是学生想通过学习学到一些较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烹饪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三是学生仅仅是为了要个毕业证。 

四、远程网络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烹饪专业的应用 

 

(一)烹饪专业的教学特点 

1.课程设置。烹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不同的学校其设置虽是各不相同,但是主要有《烹饪生物化学》、《食品营养与卫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烹饪营养学》、《烹饪原料学》、《饭店经营管理概论》、《餐饮管理与实务》、《烹饪成本核算》、《中国饮食文化》、《厨房组织管理》、《中国饮食文化》、《烹饪技艺》等课程。上述课程,有些是纯理论性的,有的则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等。 

2.专业建设。以往我国各类院校的烹饪专业都是进行着全日制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比较符合普通高校教育,它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往我国烹饪专业的教学模式多是“注入式”的、“填鸭式”的以及“教师主导式”的,这些教学模式理论多,实践少;讲的多,做的少。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没有感性认识,毕业之后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低。而且,这样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有办学成本高,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受限等,因此,不断地进行课程改革、搞好专业建设是每一个职业院校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创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将职业教育中存在的矛盾予以化解。 

(二)远程网络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烹饪专业的应用 

远程网络教育与全日制职业教育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可以大大节省办学成本,可以节省一部分教室、师资、宿舍等设施,而将这部分资金用于实验室建设及实习基地建设却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要。 

烹饪专业中的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前所述,可以全部实行网络远程教学,开通直播课堂,使学生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够进行学习,能够随时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在网络上直接与教师对话,并且可以通过视频与教师进行交流。如《烹饪营养学》这门课程完全可以将烹饪过程中涉及到的加工的时间和火候、加工的方法等对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影响、不同食物具有哪些营养成分、哪些食物是不能混在一起食用的、不同人群适合哪种配餐等教学内容,由任课教师进行网络远程教学;《烹饪技艺》课程中的切墩、摆盘、配料、烹制等教学内容就必须要在实验室完成。 

 

五、结论 

烹饪化学的概念范文8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煮、蒸、烧、炖、烤、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等。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味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我们称他们为菜系。分别是四川菜系、 山东菜系、江苏菜系、 浙江菜系、 广东菜系、湖南菜系、福建菜系、安徽菜系。但欧美西方,是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地方。但西方是发达与不发达并存。许多老华侨告诉我们,西人不善治饮食,西人不考究饮食。的确,西式烹饪电气化、机械化程度高,强调营养、热量、速度等等,都值得学习和借鉴。但从总体上说,西餐比较单调乏味。拿英国人来说,他们比较保守,尊重传统的东西,其烹饪也是如此,以原汁原味、清淡著称。美国菜式是在英国菜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其烹调方式与英国大体相同,只是美国人注重效率,比英式烹饪更为简化。美国饮食除了“快”字,恐怕再也找不到什么闪光的字眼了。美国是重玩不重吃的国家。德国菜式也比较简单。俄式菜主要讲究的是数量和实惠。法国烹饪用料考究、口味浓郁、质地鲜嫩,很讲究饮食礼仪和服务方式,是西式烹饪的最高水平。法国烹饪发展的高峰期19世纪中晚期出现的一系列烹饪巨著曾为欧美各国普遍接受,奉为标准,可见法国烹饪又是西式烹饪的代表。然而法国人却对中国烹饪饮食文化推崇备至。中餐被法人誉为“世界最佳饮食”。在法国人眼里,中国厨师个个像魔术师,那些被称为神秘、古怪的中餐烹调法给世人带出了最无穷尽的美味享受。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位,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中国烹饪的产业化发展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其中的主线就是要把握好“烹饪”的本质特征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业转化与优化。从与相关产业的链接和作用效果上,要抓住产业经济的特征,在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市场化、工业化及文化属性等加快生产力发展的诸多要素上去体现。烹饪产业化的发展不是哪一方面的单一属性的体现,应该是包括几类发展方向的聚合体,要遵循其基本的发展原则,充分发挥传统中国烹饪的文化性和包容性特点,开辟产业化发展的新的空间。

烹饪化学的概念范文9

论文摘要:产业化发展是中国烹饪迎接入世后餐饮市场竞争的明显趋势之一,中国烹饪的特点决定了这一趋势有自身的独特性,烹饪理念需要革新,烹调方法和生产工艺上需要切合产业经济的特点进行优化,凸现餐饮市场效率化、产品生产工业化、烹饪文化多元化等产业特征,从而推动中国烹饪的良性发展。

如果从单一行业对社会生活所发生的作用和影响来看,贯穿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中国烹饪无疑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中国烹饪的特点一直都是一种人文精神和一类文化形式的体现。所以,在市场经济向纵深推进的今天,如何使之更和谐地接受“市场改造”,从具体的烹调技艺和方法的沿袭变革到由烹饪事业向现代餐饮业进行横向转变,需要一种创新的思维来把握新时期下中国烹饪的发展方向。而在研究这一行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之后便很容易发现,单一性质的方向不符合中国烹饪的发展趋势。多层面、多角度的发展思维才是科学之举。烹饪产业化发展便是在这种形势下由市场提出的要求,是在效率提升和效益创造的双重作用下形成的一次创新和变革,也是对烹饪性质的一次转变和扩充。

1烹饪产业化特点及发展契机

产业化发展的前提是能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组织,这一组织是以同一商品市场的企业关系结构为对象,保持产业内的企业有足够的改善经营、提高技术、降低成本的竞争压力,利用“规模经济”使产业单位成本处于最优化水平。烹饪事业属于服务经济范畴,体现的是服务劳动过程中的经济现象,具体可以表现为烹饪(餐饮)工作者围绕着餐饮产品的生产、销售、流通以及消费而进行的活动。这一经济活动中,由生产者的自我服务转化为社会服务的今天,烹饪活动便显得空前的活跃,推动产业化发展便是其产业升级、产业成熟的趋势和标志。

当前正是烹饪产业化发展的契机,我国“十五”计划在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发展商业零售业和餐饮业”,这一宏观决策为烹饪产业化营造出尤为宽泛的发展空间。毋庸置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进一步扩大内需市场的发展战略在为餐饮市场的持续繁荣不断注人新的活力,而餐饮业的红火又是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有力举措,良性循环的运行态势给传统的中国烹饪赋予了新的内涵。这一态势促使中国烹饪质量和品格的双重提升,在与相关产业的相互促进下,能够形成一个完善的产业链。产业化发展的时机已然成熟,条件已然具备,但用比较的视点去深人分析这一过程时,不难发现中国烹饪有自身的特色,其产业化发展也有别于其他行业和西式餐饮,产业化的趋势更要注重自身的原则和特点。

2技术创新趋势下的标准化问题

在21世纪全球经济高增长态势中,知识及其精华—科学技术的贡献率已由20世纪初的5%左右上升到70 % — 80 %,知识和科技进步已成为一个国家富强的源泉,成为人类文明的主要动力。而目前我国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只有30 %,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80年代国际水平的仅有20 %,其余的多为60—70年代水平。企业科技投人不足,研发机构和相关人员的短缺成为滞碍行业发展和进步的主要因素,加之餐饮业中的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中小企业是主体,在餐饮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开发上能力更为有限。所以,在当前的产业结构调整中,知识和技术创新将会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烹饪在很长时期内都是一种技艺和经验相结合的生产操作,尤其是经验型烹饪一直都占据着主导地位,一些书籍和菜谱中出现较多的是“适量”、“少许”、“x成油温”等。尽管菜点风味流派和特色的多样化是体现中餐竞争力的长处,一些业内人士也提出了中国烹饪的“模糊优势”,但针对于某个固定品种的特点和口味难有准确的定性,显然会影响产品的推广和传播,产业化也只能处于一种低水平重复的状态。中国烹饪在文化性和艺术性等方面的积淀需要进一步发扬,但着眼于产品的市场化发展需要摈弃一些传统思维,尤其是当传统技艺在受到现代科技的影响和冲击时,如何更好地使两者相互融合、相互弥补,进而推动产业升级,这是中国烹饪产业化发展所要面临的新课题。打破一些现有的观念是当务之急,技术创新就是在观念创新的基础上,反映在新工艺、新产品的构思、设计及其后的生产制造直至销售、应用中的各个环节。产业化发展同样是一种创新,因而,符合产业化特点的尝试和做法要在行业内得到逐步推广,产品制作和生产工艺上的变革尤其如此,量化操作、菜肴制作标准化无论是烹饪研究还是行业实践都需要有选择有步骤地进行。一些传统名菜点在市场中要保持其特色和个性,就必须要确保不同地域同一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恒久性。实现这一可能的关键环节是确定菜点制作过程中的诸多不稳定因素,寻求连锁经营的企业一方面需要加强原料加工和半成品配送中心建设,另一方面要在市场和经营实体中强化统一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流动机制。作为知识经济中的人力资本载体优化调整方式—猎头(人力资源中介)在餐饮业中还没有得到充分地认可和广泛地出现,这一点无疑将会栓桔烹饪标准化趋势中的产业化发展及产业升级的进程。

技术创新的物质载体主要体现在烹调器具和设备上,中国烹饪科技含量和知识容量的单薄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以手工为主的操作方式一直难有明显改进。新式烹调器械和设备的研制推广无疑是影响烹饪产业化进程的一个瓶颈,尽管当前行业内已出现了诸如测温勺、切割机等提高厨房生产效率的设备,但如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技术改造,迎接人世后更大范围内的市场竞争,需要切准产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研发。同时,我国服务经济的特点决定了人为作用将会占据较大的比重,菜肴的量化会涉及许多的指标,在数量不大的情况下,各项指标都进行统一的话,很可能会变得更加烦琐,“效率优先”的原则很难显现。西式餐饮在这一点上已做出了成功的范例,先进的器械设备保证了餐饮产品的质量的一致性和制作上的高效率。中餐的产品生产要逐步开发和运用一系列能够提高菜点制作和生产效 率的工具和手段,以此来减少单位产品的制作成本,使产业成本处于最优化水平。

3由烹饪向餐饮的横向产业转化

2002年全国餐饮业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营业额保持16%的增长幅度,增幅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倍多,年度营业额首次突破5000亿元,占到GDP总量的5%,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确13%。在这一庞大的市场中,西式餐饮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快餐方面依旧占据着市场的半壁江山。从餐饮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现状来看,出现这一情形属正常的经济现象。但如果要对照中西餐饮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中餐在海外市场所占的份额来看,启发是不无深刻的。中国烹饪的优势无须赘言,只是在由烹饪向餐饮的产业转化效果方面,还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西式餐饮在食品品质和服务质量方面早就形成了严密的标准体系,进军国内后,在国人的.比较心理中已转化作一种休闲饮食方式,产业内涵得到有效扩充,这时候,消费者往往不再刻意强调食品的营养组分和人体的吸收效果。因而,虽说中餐在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许多细节都能体现出亲情化的特点,尤其是服务特色。但所欠缺的除去一些硬件环节之外,却正是这些辅助技术的有效运用、营销方式的独具匠心、企业发展的前瞻意识等。 当前的中餐业在投资规模不大、融资渠道尚不畅通的整体气象中,企业的“内功建设”便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在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建设和企业的“软环境”建设等方面都要形成一套全新的营销文化和服务文化;企业在经营成熟的情况下再进行连锁扩张,去创造品牌优势,以品牌支撑企业的规模体系,以规模促进品牌的延伸推广。同时,从消费档次上,与西餐的差异和差距将会在较长的时期内存在着,在这样的态势中,很多的中餐企业免不了要进人“高开低走”的状态中。然而,在社会总体消费意识中,消费者对于中餐的接受和喜好将始终强于西餐,这一直都是中餐在市场中的优势。因而,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满足人们对饮食不断增长的需求始终是中餐的责任,这一点需要进一步扩充烹饪内涵,让传统文化接受市场改造,在餐饮与市场上产生效应。

4建设产业化进程中的现代“烹饪工业文明”

从烹饪原料的供给角度来看,随着社会饮食思想的不断进步,求新求异的消费人群将会越来越少,人们对于日常饮食质量和效能的认识都将发生明显的转变,珍稀动植物资源在法律和认识两方面作用下将逐渐退出餐桌,饮食原料资源会更趋于广泛化和普遍性。因而,在产业化进程中应主要着眼于现有的普通原料,进行有效转化加工,进而产生规模效应,逐步形成现代社会的“烹饪工业文明”,这将会是中国烹饪产业化发展的又一明显趋势。

迎合这一发展趋势,就需要与相关产业进行密切结合,发展态势迅猛的食品工业便担当了这样的角色。“十五”期间,原国家计委、原国家经贸委和农业部已制定了关于食品工业“十五”发展规划细则,对照这一细则,食品工业将会重点发展新一代营养、安全、美味的速冻、微波、保鲜、休闲、调味食品和中西式快餐食品等方便食品,不断提高人们一日三餐中工业食品的比例,使主食消费的工业食品城镇居民占50%以上,农村居民占20%以上。这一发展思路为不少地区粮食问题的合理解决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同时也为烹饪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和借鉴。烹饪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决策部门拿出一些具体措施,同时更要注重课题之间的交融和互补。尤其是针对一些地方独特的饮食品种和原料资源,通过烹调技术的革新优化转化为“工业化食品”完全是两者相互结合的切实可行之举。以淮扬菜为例,扬州近年来就发展了以速冻点心为主打产品的系列冷冻食品,鹅类制品也已形成了盐水鹅、风鹅等体现淮扬风味的工业化产品,其中不少都已享誉国际市场,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中餐中的许多品种是不适宜机械化生产的,一定的选择性和针对性是必需的,品种开发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更要方便烹调制作。另外,存贮技术的研发、烹调方法的改进、保鲜技术的运用等是关键环节。所以,要能较好地保持产品的原味,就必须认真评估原料加工冻制后品质的变异程度,除速冻环节之外,诸如原料的选择、整理、切割、热烫等都要与烹调方法密切结合起来图;工业化食品的主要消费对象是青少年人群,产品特色应在分析其饮食需求特点的基础上有一定的侧重。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开发和运用一些新式烹调方法,进行有选择、有针对性的“烹饪工业化”生产,进而提升产业经济的综合效益。同时,对于餐饮行业经营实体而言,产品工业化生产也是推动企业品牌建设的有力举措,杭州楼外楼实业有限公司所属食品厂能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的常规品种达30余种。类似这类经营方式已在行业内广泛出现,特别是一些快餐企业,流水作业的工业化食品已成为其正常经营活动中的主导产品,这些产品可以说都是现代科技和烹调艺术的最佳组合。从这一层意义上讲,“烹饪工业化”只是中国烹饪产业化进程中的一个功能性因子,两者在概念和内涵上有着本质性差异,同时,这应该是建设现代“烹饪工业文明”的重要着眼点和立足点。

5彰显文化特性,形成并完善烹饪文化产业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中国烹饪文化属性的多元化和包容性特征也已成为当前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倾力打造“川菜王国”》的作者就以独特的视角提出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带动种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川菜产业从种植业、养殖业、加工、营销到培训、资本、传媒、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这也是烹饪多种属性的鲜明体现,通过各种属性的有效聚合去形成一条完善的产业链将会是烹饪产业化发展的另一显著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