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分类

时间:2024-02-08 15:58:31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分类

第1篇

关键词:“茅以升班”;交通运输;培养模式;课程成绩;就业去向

随着从1999年起的全国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连续逐步扩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3%[1~2],大学教育从2002年以前的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3~4],部分高校通过开设各种“创新班”,延续大学教育的“精英教育”。2003年,西南交通大学率先在全国开设了创新班――茅以升班,试图提高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加开放的发展空间,探索英才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研究型学习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5],为社会培养卓越人才。

一、“茅以升班”的基本信息

对2008级和2009级交通运输类“茅以升班”与交通运输学院交通运输专业、交通工程专业、安全工程专业等各种专业的普通班进行对比如下。

(一)性别构成

2008级“茅以升班”男生19名,女生11名,男女比例为1:0.58;交通运输(7个班)男生141名,女生75名,男女比例为1:0.53;交通工程男生41名,女生18名,男女比例为1:0.44;安全工程专业的男生28名,女生6名,男女比例为1:0.21。

2009级“茅以升班”男生19名,女生9名,男女比例为1:0.47;交通运输(7个班)男生141名,女生80名,男女比例为1:0.57;交通工程男生45名,女生15名,男女比例为1:0.33;安全工程专业的男生20名,女生5名,男女比例为1:0.25。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茅以升班”和各个专业普通班的性别构成中男生均占绝对优势,“茅以升班”的男女比例与交通运输专业普通班的男女比例大致相当,“茅以升班”和交通运输专业普通班的女生比例均高于交通工程和安全工程专业的女生比例。

(二)专业分布

2008级“茅以升班”入学时交通运输专业22人,交通工程专业5人,安全工程专业3人;2009级“茅以升班”入学时交通运输专业22人,交通工程专业4人,安全工程专业1人,其他专业(由其它学院转进)1人。专业分布以交通运输为主,如图2所示。

图2 “茅以升班”入学时的专业构成

由于“茅以升班”的学生绝大多数为交通运输专业,其它专业的学生基于对各个专业的逐渐了解,生活和学习趋同认知趋势,以及同学之间相互影响等因素,部分学生由原来的专业选择转为交通运输专业。因此,目前2008级“茅以升班”实际专业构成为交通运输专业26人,交通工程专业4人;2009级“茅以升班”实际专业构成为交通运输专业28人。

(三)籍贯构成

2008级“茅以升班”的生源主要来自四川、江苏、浙江、山东、辽宁、湖北,非四川省生源人数为25人,所占比例为83.3%;2009级“茅以升班”的生源主要来自四川、江苏、山东、浙江、湖南、安徽等地,非四川省生源人数为22人,所占比例为78.6%。由此可以看出“茅以升班”生源主要以非四川省的学生为主,均以四川、江苏、浙江、山东的学生较多,具体籍贯构成如图3所示。

图3 2008级和2009级“茅以升班”的籍贯构成

二、“茅以升班”的培养模式

(一)选拔机制

交通运输类“茅以升班”的选拔是在招生录取后对第一志愿报考西南交通大学的考生根据高考成绩列入“茅以升班”的选拔范围,入选学生可自愿参加数学和英语的笔试,按照1:1.2的比例进入学院组织涵盖基础知识、英语水平、心理素质、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面试,并择优录取30人进入交通运输类“茅以升班”。

(二)培养机制

交通运输类“茅以升班”采用滚动培养机制,以优胜劣汰的竞争制度激发学生的危机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保障“茅以升班”的学生质量。具体实施方案为每一学年末两门及其以上主干课程不及格的学生从“茅以升班”淘汰进入普通班,相应专业和数量的优秀学生滚动进入“茅以升班”。从历届学生的流动情况分析,每年(基本为大一和大二)流动的人数在1~2名左右(均为男生),平均比例在5%左右,属于比较低的淘汰率。

(三)培养方案

交通运输类“茅以升班”的培养方案中,课内教学学分为185学分,其中必修课121学分,限选课35学分,任选课分;交通运输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课内教学学分为184学分,其中必修课114~122学分,限选课35~37学分,任选课12学分。对比两个培养方案,总学分和分类学分相差不大。

(四)高层次人才贯通培养模式

交通运输类“茅以升班”设置 “4年(学士)+2年(硕士)+3年(博士)”的“本硕博”连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渠道,对更加优秀的学生采用“4年+4年”的学士直接攻读博士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上模式与正常取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最短时间相比,分别缩短1.5年和2.5年,定向选拔有利于明确和提高生源质量,加速高层次人才的成长。

三、“茅以升班”的培养特点

(一)培养目标

交通运输类“茅以升班”以培养基础宽厚,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科学研究能力、开发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培养特色

交通运输类“茅以升班”的培养特色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数理基础:培养方案理工结合,奠定扎实的理科基础。

2.强化英语和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实行“双语”教学;加强计算机综合性实践,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

3.强化个性化培养:学生可在学院范围内选择专业和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和科研训练计划。

4.拓展国际交流渠道:定期邀请国内外交通领域的著名学者和专家开设讲座或学术报告,实施跨学校、跨国际的交流项目;构建国际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企业进行短期实习、学习、研发、参赛和访问的机会。

四、“茅以升班”的课程成绩

由于交通运输类“茅以升班”绝大多数为交通运输专业,因此本文以2008级交通运输类“茅以升班”与交通运输专业的普通班(7个班)进行比较,以高等数学I、高等数学Ⅱ、英语Ⅰ、英语Ⅳ、数据库管理系统、行车组织、铁路车站及枢纽等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以及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进行比较见表1。

表1 交通运输类“茅以升班”与交通运输专业普通班的课程成绩

班级

课程 茅以升班 1班 2班 3班 4班 5班 6班 7班

数学

Ⅰ 最高分 99 97 99 97 97 95 98 99

最低分 60 60 60 60 60 60 60 60

平均分 73.8 75.6 81.0 78.8 79.5 73.8 83.9 82.0

数学

Ⅱ 最高分 100 96 96 96 85 95 95 95

最低分 60 60 60 60 60 60 60 60

平均分 79.5 69.1 76.2 73.8 69.8 71.1 73.2 71.7

英语

Ⅰ 最高分 90 87 86 88 81 86 87 83

最低分 68 60 60 60 60 60 60 60

平均分 80.2 74.2 75.1 72.7 72.6 72.3 73.9 70.5

英语

Ⅳ 最高分 95 85 90 95 87 95 88 91

最低分 67 60 60 61 60 62 61 60

平均分 82.1 70.5 74.3 74.4 74.2 78.3 75.1 70.8

数据库

管理

系统 最高分 94 91 94 94 96 92 94 94

最低分 69 60 60 60 62 60 66 60

平均分 82.3 73.9 80.9 77.2 76.2 76.7 80.2 78.4

行车

组织 最高分 93 89 94 85 94 94 86 89

最低分 60 60 60 60 60 62 60 60

平均分 75.5 68.8 76.3 70.0 72.5 73.3 70.0 69.3

铁路

车站及

枢纽 最高分 88 87 96 90 95 86 91 88

最低分 61 60 60 68 60 60 61 60

平均分 72.9 71.7 82.9 81.8 74.0 72.9 73.1 74.7

毕业

设计

(论文) 最高分 91 88 91 90 88 90 92 92

最低分 65 72 63 70 71 64 62 70

平均分 82.4 80.6 80.0 81.0 80.2 81.4 80.9 79.8

注:“茅以升班”为工科数学分析,普通班为高等数学。

由以上各门课程成绩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茅以升班”数学Ⅰ、数学Ⅱ、英语Ⅰ、英语Ⅳ等基础课程的最高分均高于或不低于普通班的最高分;“茅以升班”数学Ⅱ、英语Ⅰ、英语Ⅳ、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基础课程和毕业设计(论文)的平均分均高于普通班的平均分;但是行车组织、铁路车站及枢纽等专业课在最高分和平均分方面均不占明显优势。

五、“茅以升班”的就业去向

2008级“茅以升班”就业去向主要为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和国有企业,其中20名分别到明尼苏达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2人到高校就业,8人分别到成都铁路局(5人)、上海铁路局(2人)、北京铁路局(1人)就业。

“茅以升班”的读研率为66.67%,远高于2008级交通运输专业的读研率26.8%,交通工程专业的读研率35.1%,安全工程专业的读研率27.3%。

六、对“茅以升班”的建议

通过以上对交通运输类“茅以升班”的选拔机制、培养特点、课程成绩、就业去向等现状进行分析,以及笔者多年担任“茅以升班”的班导师的管理经验,为进一步提高“茅以升班”的培养质量,提出一些个人建议如下。

1. 交通运输类“茅以升班”的专业宜统一为交通运输专业。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招收交通运输专业(含“茅以升班”)的人数在240名以上,有足够优秀生源可以选拔进入“茅以升班”;并且实践证明,“茅以升班”其它专业的学生转入交通运输专业的情况较多,例如2009级其它所有专业的学生(共计6名)全部转为交通运输专业。

2. 强化“茅以升班”的专业知识学习。由统计可知,“茅以升班”的工科数理基础较好、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强,符合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6];但是“茅以升班”的专业知识能力相对还较弱,应进一步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3. 加强“茅以升班”的班级管理。相比普通班学生,“茅以升班”学生更加优秀,其自我意识和个性化特征更加明显和突出,班级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相对较差,参加班级活动的积极性差、班会出席率低、甚至出现高年级时无人愿意主动竞选班长等问题。

七、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交通运输类“茅以升班”的现状,指出交通运输类“茅以升班”学生具备扎实宽厚的工科数理基础、较强的英语交流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一定的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够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通过总结分析培养经验和存在不足,笔者提出统一“茅以升班”的专业、强化专业知识学习、加强班级管理、实施末位淘汰制度、建立保送研究生的积分点累计机制等建议,以进一步提高“茅以升班”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春燕,康锐,曾洁.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探索与实践――以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詹天佑班”为例[J].科教导刊,2011:47~48.

[2]李斌,罗赣虹.高校大类招生:精英教育的一种推进模式[J].大学教育科学,2012:11~16.

[3]陈晔,徐晨.精英教育概念与模式有关问题再探讨[J].江苏高教.2012:5~8.

[4]张利君,李瑛玫.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2~24.

第2篇

小贴士

交通运输类专业包括交通工程专业和交通运输专业。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前两年大类培养,后两年进入专业阶段学习的培养模式。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运输运营组织与管理、交通运输经济等专业基础知识以及铁路运输、物流运输、港口运输某一专业方向的专门技术。毕业生就业范围涉及铁路、公路、水运政府管理部门,运输企业营运组织部门,现代物流企业,交通运输规划、设计与研究院所。

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道路本文由收集整理交通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交通控制与管理、交通工程经济等专业基础知识,并熟悉公路交通工程、轨道交通工程、城市交通工程某一工程领域专门技术。毕业后,学生就业面向铁路、公路行业和城市交通领域。从工作技术性质看,可从事交通系统规划、工程设施设计与建设、基础设施运营阶段的维护与管理,道路交通行政管理,公安交通安全管理等工作。从就业的单位性质看,可以在交通规划设计院(所)、科研院(所)、政府交通管理等部门就业

一句话概括,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营“建设”,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主要应对运输道路以及与运输相关的各种问题以及现象。

第3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品牌专业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121-02

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给交通运输专业教育带来新的挑战。行业内的竞争日趋激烈,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我国各地职业院校都加大了对汽车与交通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可见,交通运输专业将迎来新的挑战与机遇,在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未来轨道交通、电动汽车、新能源和轨道交通等行业的发展及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交通运输专业于2001年经天津市教委批准设置,作为天津市市属院校唯一设置的本科专业,其于2006年被评为天津市重点发展学科,2010年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被评为天津市“十二五”重点学科,2011年,被评为天津市品牌专业,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一、改革目标与方案

本研究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素质、能力培养为核心,在专业定位与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增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提升交通运输专业的综合实力。

(一)构建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和特色办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使交通运输与载运工具学科紧密融合,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能力培养,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运筹学、管理学、汽车运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具备交通运输科学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在交通运输、汽车运用工程、物流工程等领域内,从事交通运输专业的一体化职教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同时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方向。交通运输专业在大类招生中采取“2+2”的培养模式,即前两年按专业大类培养,后两年按专业方向分流培养――汽车运用工程方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向。大类招生专业的学生修完基础平台的课程后,按所选择方向从第五学期进入专业学习。

在学科与专业“协同发展、共生双赢”的理念指导下,依托我校“交通运输”本科专业,“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被评为天津市“十二五”重点学科;依托“交通运输工程”天津市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天津市品牌专业更具优势与特色。形成了以市级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天津市品牌专业(交通运输)、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天津市卓越工程师计划(交通运输专业汽车电子方向)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模式。在项目进行的同时开展“学科-专业”一体化协同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学科-专业”的共生双赢,提高了本科学生的培养质量。

(二)搭建社会服务平台,突出创新性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与开发,使学生具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完善“产-学-研”体制建设,建立相关规范制度,为合作良性、有序、长期发展创造有利环境,有效推进产学研合作的跨度、广度、深度;学科平台建设与专业平台建设统筹规划,学科方向与专业学习领域紧密衔接,以学科专业建设绩效考核为目标,探索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双赢共生的动力机制;凝练学科与专业建设方向,形成了智能交通、交通安全等特色学科方向;树立科研服务教学理念,以教学为根本,对合作内容、人才培养、设备利用进行统筹优化;科学配置企业、高校与科研资源,制定目标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实施方案,形成产业发展有人才保证和科技支撑,专业建设有企业需求和知识积累,科学研究有成果转化和专业引导的良好合作氛围。先后形成三个教学与科研平台:交通安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市智能交通技术工程中心、天津交通安全与控制协同创新中心,能有效促进学生参与工程研究,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三)建设高水平一体化师资队伍,形成一支与本特色专业相适应的年富力强、充满活力的教学团队

通过引进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加大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整体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构建了一支以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市131人才、天津市特聘讲座教授为塔顶,天津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天津市优秀青年教师为塔体,教师整体素质优化为根基的塔式结构科研教学团队。

以校企互动合作为措施,促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双证书”人才是我校的办学特色,因此 “双师型”教师尤为重要。此外,我们先后与天津易华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天津天通司法鉴定中心、天津市交通管理局、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天津热力机车集团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加强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题研发,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同时每学年多次邀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我校为学生开展学术讲座。

(四)突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加强课程建设

我们围绕课程培养方案及优化人才培养思想,先后加强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并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依托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平台,构建了交通运输(汽车运用方向)与交通运输(城轨运营管理方向)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基于对交通运输行业典型职业能力需求的分析,使工科与管理融合,着重处理好理论、实践、岗位管理的关系,对专业教育内容与知识体系进行分层设计,构建本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形成 “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目标”的特色。

以市级精品课汽车理论,校级精品课汽车构造、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为核心,以智能交通、交通安全、交通运输企业管理为特色课程,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基于对交通运输行业典型职业能力需求的分析,着重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对专业教育内容与知识体系进行分层设计,建设“发动机构造一体化教学”。开设校企共建特色讲座课程,将企业文化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

二、专业建设特色

以交通运输城市轨道行业发展为导向,拓展交通运输专业的新方向――交通运输(城市轨道运营管理方向);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与铁道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培养,完成“车站值班员”中级工培训,拓展我校双证书种类,培养出了全国首批具有双证书(交通运输本科专业+车站值班员职业资格证书)的本科毕业生。构建本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形成 “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目标”的特色;依托天津滨海新区汽车与交通运输产业,创新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开展深度、全方位、高效、互赢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合作,凸显“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以学科和专业为平台,立足天津,服务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建成了天津市智能交通技术工程中心与天津交通安全与控制协同创新中心。

三、成果应用范围及成效

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成果首先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使用,成果加速了交通运输专业建设,为高校以汽车运用为平台的专业辐射体系建设提供了思路;课程设置、实训模式、校企合作等对同类院校具有一定启发和指导意义,为职业师范院校职教师资培养提供了经验。本研究及成果在开设交通运输专业的职业教育高校中尚属首例,研究成果可为同类院校提供经验。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 教育研究,2011(7):18-21.

[2] 付燕荣.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3):221-222.

[3] 夏新海,罗振林.交通运输类专业综合交叉与人才培养[J].航海教育研究,2007(1):18-20.

第4篇

关键词 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教学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7-0142-02

1 引言

迄今为止,交通运输专业由于包含的内容过于庞大,尚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课程体例,因此,对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是个关键课题。注重实践性教学、加强实践训练,是理论联系实际、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工程技术综合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1-2]。通过各阶段的实践性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利用多门学科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使学生得到较完整的工程训练[3-4]。

本文研究与实践的目的是探索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理的规律与特点,构建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加速交通运输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2 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

实践性教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高等教育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不仅包含课堂教学,同时也包含根据专业需要而设置的各种实践性教学课程。

传统的教学模式 目前的教学模式还是比较重视理论教学,由于种种原因与困难而忽视某些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表现在有些学科或专业的实践性环节的教学体系构建不够完善,实践教学随意性较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试方式不够丰富,实践性教学环节师资队伍需要加强,经费、设备、场所需要进一步的投入与建设。

通过这些方面的改正,有利于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采用加大实践性教学课程比例,以及在校学习与下厂实习相结合的交替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在典型的生产环境中学习。在实践学习中,充分了解各种社会、经济、生产革新、科学研究信息,使学生在理论学习、实践技能和创造力方面都得到较好的提高。

交通运输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交通运输类专业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其课程体系是在苏联同类专业基础上经过多次调整而形成的。根据教育部于1998年颁布的新的专业目录,全国各个有关院校陆续设立交通运输专业,各个院校根据各自的特点不同,设置课程的侧重点不同。沈阳大学的交通运输专业成立于2011年,学校交通运输学科以“立通、服务交通”为指导思想,培养具有交通运输组织管理能力、指挥决策能力、规划设计能力,能在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生产组织与指挥部门、规划设计部门及相关单位从事运输组织规划与决策、运输生产组织指挥、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的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5]。

近年来,伴随着高新技术在交通运输各个部门的应用,运输现代化的步伐加快,导致各种运输方式由相互排斥、相互竞争转变为相互协调、相互依存,从而发展成综合运输的新概念和新模式。这种新的概念与模式,即所谓的“大交通”。在这种“大交通”背景下,针对交通运输专业构建一种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使之能够适应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潮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改革

近些年来,沈阳大学围绕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在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上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建立了保障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管理体系。学校一直支持和鼓励教学管理人员与教师开展多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投入大量经费建设交通运输专业实验室,并与沈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沈阳铁路信号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友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基于此,本文优化了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实施方案。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本文优化了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总结并完善本专业各实践性教学管理规律。通过可行的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实施方案,规范学生实习、课程设计、实验等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创造性、综合性解决工程实际的能力。优化措施如下:

1)优化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涵盖交通运输专业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全部实践性课程的教学管理体系;

2)制定与规范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实施方案和管理文件,建立保障措施,规范实践性教学过程,建立保障措施,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注重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教学的要求,进行创新性、设计性实验与综合性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提高学生工程综合设计的能力。

实践性教学管理实施方案 本文提出构建涵盖交通运输专业的实践性课程的教学管理体系,完善实施方案所要求的各项实践性教学的管理文件,建立校企结合的长期良好关系,并完善交通\输专业实验室,提高学生工程综合设计的能力。以下介绍具体措施。

1)提出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理实施方案:进行如何提高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质量措施的分析,研究教学改革内容和措施。提出交通运输专业课程实验、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实践性教学管理实施方案,提出各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与任务、要求,提出符合课程特点的考核方法与标准,从而完善本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并体现质量标准的多层次。

2)修订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课程教学大纲:根据“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与“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理实施方案”,组织编写本专业课程实验、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设计教学大纲。在各大纲中充分体现提高大学生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能力的出发点,并通过实践,形成充满活力的良性运行机制,固化为学院、系的教学管理制度。

3)提出交通运输专业综合性课程设计实施方案:改变“毕业设计”这种单一设计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增加综合性课程设计,构建涵盖“交通运输信号系统”“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交通运输组织学”“交通控制技术”“物流配送”等内容的若干套综合性设计方案、各阶段课程设计任务书、各阶段课程设计指导书、各阶段课程设计评分标准。在2011级、2012级中实施实践,提高学生工程综合设计能力。

4 结语

本文根据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管理的特点,较系统地分析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方法,构建了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力求提高大学生创造性、综合性、设计性工程实践能力。经过实践检验,方案能在同类专业中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立新.同济大学交通运输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2(30):222-224.

[2]林晓辉,曹成涛,杨志伟.高职智能交通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初探[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67-70,89.

[3]尹建国.实践性教学方法及其在传统法学课堂中的运用[J].法学杂志,2013(1):21-27.

第5篇

迄今为止,交通运输专业由于包含的内容过于庞大,尚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课程体例,因此,对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是个关键课题。注重实践性教学、加强实践训练,是理论联系实际、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工程技术综合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1-2]。通过各阶段的实践性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利用多门学科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使学生得到较完整的工程训练[3-4]。

本文研究与实践的目的是探索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理的规律与特点,构建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加速交通运输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2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

实践性教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高等教育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不仅包含课堂教学,同时也包含根据专业需要而设置的各种实践性教学课程。

传统的教学模式目前的教学模式还是比较重视理论教学,由于种种原因与困难而忽视某些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表现在有些学科或专业的实践性环节的教学体系构建不够完善,实践教学随意性较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试方式不够丰富,实践性教学环节师资队伍需要加强,经费、设备、场所需要进一步的投入与建设。

通过这些方面的改正,有利于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采用加大实践性教学课程比例,以及在校学习与下厂实习相结合的交替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在典型的生产环境中学习。在实践学习中,充分了解各种社会、经济、生产革新、科学研究信息,使学生在理论学习、实践技能和创造力方面都得到较好的提高。

交通运输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交通运输类专业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其课程体系是在苏联同类专业基础上经过多次调整而形成的。根据教育部于1998年颁布的新的专业目录,全国各个有关院校陆续设立交通运输专业,各个院校根据各自的特点不同,设置课程的侧重点不同。沈阳大学的交通运输专业成立于2011年,学校交通运输学科以“立足交通、服务交通”为指导思想,培养具有交通运输组织管理能力、指挥决策能力、规划设计能力,能在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生产组织与指挥部门、规划设计部门及相关单位从事运输组织规划与决策、运输生产组织指挥、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的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5]。

近年来,伴随着高新技术在交通运输各个部门的应用,运输现代化的步伐加快,导致各种运输方式由相互排斥、相互竞争转变为相互协调、相互依存,从而发展成综合运输的新概念和新模式。这种新的概念与模式,即所谓的“大交通”。在这种“大交通”背景下,针对交通运输专业构建一种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使之能够适应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潮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3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改革

近些年来,沈阳大学围绕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在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上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建立了保障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管理体系。学校一直支持和鼓励教学管理人员与教师开展多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投入大量经费建设交通运输专业实验室,并与沈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沈阳铁路信号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友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基于此,本文优化了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实施方案。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本文优化了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总结并完善本专业各实践性教学管理规律。通过可行的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实施方案,规范学生实习、课程设计、实验等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创造性、综合性解决工程实际的能力。优化措施如下:

1)优化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涵盖交通运输专业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全部实践性课程的教学管理体系;

2)制定与规范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实施方案和管理文件,建立保障措施,规范实践性教学过程,建立保障措施,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注重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教学的要求,进行创新性、设计性实验与综合性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提高学生工程综合设计的能力。

实践性教学管理实施方案本文提出构建涵盖交通运输专业的实践性课程的教学管理体系,完善实施方案所要求的各项实践性教学的管理文件,建立校企结合的长期良好关系,并完善交通運输专业实验室,提高学生工程综合设计的能力。以下介绍具体措施。

1)提出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理实施方案:进行如何提高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质量措施的分析,研究教学改革内容和措施。提出交通运输专业课程实验、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实践性教学管理实施方案,提出各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与任务、要求,提出符合课程特点的考核方法与标准,从而完善本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并体现质量标准的多层次。

2)修订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课程教学大纲:根据“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与“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理实施方案”,组织编写本专业课程实验、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设计教学大纲。在各大纲中充分体现提高大学生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能力的出发点,并通过实践,形成充满活力的良性运行机制,固化为学院、系的教学管理制度。

3)提出交通运输专业综合性课程设计实施方案:改变“毕业设计”这种单一设计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增加综合性课程设计,构建涵盖“交通运输信号系统”“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交通运输组织学”“交通控制技术”“物流配送”等内容的若干套综合性设计方案、各阶段课程设计任务书、各阶段课程设计指导书、各阶段课程设计评分标准。在2011级、2012级中实施实践,提高学生工程综合设计能力。

4结语

本文根据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管理的特点,较系统地分析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方法,构建了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力求提高大学生创造性、综合性、设计性工程实践能力。经过实践检验,方案能在同类专业中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立新.同济大学交通运输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2(30):222-224.

[2]林晓辉,曹成涛,杨志伟.高职智能交通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初探[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67-70,89.

[3]尹建国.实践性教学方法及其在传统法学课堂中的运用[J].法学杂志,2013(1):21-27.

[4]赵瑞芳,郭德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性[J/OL].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8):199.

[5]肖倩.基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12):155-156.

第6篇

 

交通运输是研究交通基础设施的布局及修建、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经营和管理的理工科基础的专业。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铁路、公路、水路及航空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同时智能交通技术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交通运输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大幅度增加。为了适应交通运输科学技术发展对交通运输人才的需求,积极响应广东省政府在2016年1月出台的《关于加强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建设服务创新发展的意见》(粤发[2016]1号),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于2016年开办了交通运输专业,目前正大力加强该学科专业的建设。本文针对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需求、面临的挑战和具体建设措施方面进行探讨。

 

1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运输业的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重要发展方向,交通运输将进入智能化和高速化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系统工程等高科技在交通领域的广泛应用,交通运输行业的各种运输生产效率将产生巨大的飞跃,一种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新型运输系统将形成。同时,交通运输行业是国家重点支持的行业,需要大量能从事智能交通系统下的、涉及多个交叉学科的交通运输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加盟。

 

相关调查显示:珠三角地区对交通运输高技能人才需求较大,主要集中于高速公路、城市道路、智能站场、电子地图、卫星导航、停车管理、物流运输等行业,其中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和智能站场三个领域智能交通高技能人才需求占需求总量的一半以上。调研显示,75%参与调查的公司目前都急缺智能交通方面的人才,90%以上的智能交通系统工程师及行业人士都认为智能交通非常有发展前途,且有一半以上的工程师对此充满信心。而目前广东省内开设交通运输类的本科院校仅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等12所,每年毕业生人数约为400人,人才缺口巨大,供不应求。

 

2新办专业面临的挑战

 

交通运输专业依托汽车学院现有的办学条件进行建设,具有一定优势与特色,但作为新开办的专业,在专业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实验场地等方面仍然面临较大的挑战。

 

2.1专业基础及课程建设亟待完善

 

由于新专业刚刚开始招生,加强招生宣传,完成招生目标,围绕人才培养定位和特色,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为专业建设的首要问题。另外,如何逐步形成完整合理的课程体系,完成系统全面的教材建设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2师资力量仍比较薄弱

 

目前学院虽有一批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但具有交通运输专业背景的教师较少,教师缺口仍然较大。如今面临新专业招生,在校学生数量将逐年增加,师资不足将严重影响课程体系建设。急需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学术带头人、实验系列人员及交通运输专业骨干教师三方面人才,逐步形成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交通运输专业师资团队。

 

2.3教学实验场地及设备缺乏

 

作为新专业,目前相应的专业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配套较薄弱,为较好的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需新建交通运输专业相关实验室若干个,用地总需求约为3000 m2。除此之外,还需新购置一批交通运输专业相关教学实验硬件和软件设备,实验设备资金需求300-1000万元。

 

2.4校企合作尚待建立

 

作为应用型工科专业,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必不可少。需要在短时间内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能满足教学实习要求的各类单位,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主要建设课程教学需要的教学实习基地、专业教学需要的培训实习基地、其它短期分散的实习单位三种类型的基地。

 

2.5科研团队和平台仍未建成

 

目前,汽车学院交通运输专业教师队伍多为新入职员工,职称及年龄结构仍不够合理。在引进新教师完善师资团队和科研资金辅助支持的前提下,依托科研项目凝炼团队,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建设科研平台,带动整个学术团队的发展,并逐渐有所突破。

 

3专业建设具体措施

 

3.1加强学科建设

 

面向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瞄准市场的人才需求,紧贴智能交通行业“以信息化、网络化为基础,加快智能型交通的发展”的发展规划,充分利用汽车学院现有专业优势,加强交通运输学科建设,构建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突出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着力加强交通运输专业师资队伍和实验室的建设,大力推进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不断扩大交通运输专业的招生规模,将交通运输专业建成基础扎实、特色鲜明、工程应用性强、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水平的理工类学科和省级特色专业。

 

3.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本科教学为中心,以服务城市智能交通行业为起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广东省交通运输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智能交通系统、车联网、交通信息与控制、交通运输组织学、运筹学等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在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学校等从事交通运输领域的组织、设计、生产、经营、管理、科研和教学等方面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尤其是与智能交通系统的控制与应用、车联网技术、交通运输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相关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

 

健全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理论、实践、工程协同发展的科学的课程体系;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理论课程体系,建立“基础-应用-提高”为主线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校企联合教学、区域与国际交流的“协同创新”的教学方式,加大校内与校外、区域与国际交流合作,不断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打造行业领域应用型人才。

 

3.3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1)立足于已成立的学生科技社,继续加强对科技社的管理和建设,组建科技创新核心团队,争取辐射60-100人。以各类学生竞赛平台为载体,按照“一年出几个项目,几年出一个精品”的目标,引导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技创作与竞赛,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2)依托科技社,围绕科技创新竞赛,更多地吸纳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新成员,以核心成员带动新成员的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3)依托学生的科技项目,教师指导学生发表相应的论文、专利等,力争在2025年,学生发表论文累计总数5篇以上,申请专利累计总数5项以上。

 

(4)号召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进入企业辅助教师完成科研项目,在这方面,汽车学院也卓有成效。在今后,希望在资金有所保障的前提下,学生能够切实深入到这类科研项目中来,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5)完全开放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给学生在课余时间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场地。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围绕交通运输专业的特色,落实校、院师资队伍建设发展思路,以优秀教学团队为平台、专业负责人为带头人为核心,采用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结合方式,着力提升学科教师队伍的综合水平。围绕学科主攻方向,引进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综合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博士和教授。同时,重点培养有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教师,使其迅速成长。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推动教师活跃海外(国际)学术舞台、扩大学术的国际视野。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选派符合条件的本院教师赴外国进行学术和教学访问活动,聘请具有丰富教学或任职经验的外籍专业人士来学院授课或者讲学,活跃学校气氛,扩大师生的国际视野,积极拓展交流合作的领域和空间,建设具有战略性和可持续性的国际科技合作体制和机制,促进专业建设。

 

3.5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按照 “立足广州,辐射广东,面向全国”的发展思路,围绕行业人才需求,每年为社会输送50-100名高素质的交通运输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利用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协同人才培养新机制,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合作,重视科技开发、成果转化等工作,为社会创造效益的同时实现互利共赢。

 

4结语

 

在未来交通运输业的智能化发展新形势下,交通运输高科技人才需求大大增加,高校交通运输专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然而作为一个新开办的专业,在开办初期往往面临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缺乏、课程建设不完善等问题。本文围绕这些问题探讨了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若干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还需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为保障,尤其重要的是需要加大政策方面的支持和资金方面的投入。

第7篇

[关键词]重点领域;主体责任;生产安全;检查行动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5131

1引言

交通运输行业牵涉到千家万户。尤其是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与广大市民出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逐步开展对重点领域内的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重点部位、关键环节、重点时段、重点隐患,进行专项督查检查行动,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对排查出来的安全隐患及时整治,消除安全隐患,从源头上预防与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1]从而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稳定发展及行业维稳工作,进一步构建和谐社会。下面就如何实施交通运输重点领域安全督查检查项目方面进行探讨。

2工作方法

项目实施的工作方法关系到安全督查检查的有效性,所以必须根据检查对象的不同确定科学的指标体系和选择相适的检查方法,具体如下。

21运用现场调研相关理论与方法深入重点领域相关企业进行调研

要做好项目交通运输重点领域安全督查检查工作,就要先深入到泥头车运输、道路旅客运输、轨道交通、城市公共交通、港口危险货物码头、港口危险品仓储、道路养护及汽车维修、驾培等相关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充分了解上述重点领域相关企业的安全管理现状以及危险/风险(安全隐患)分布情况。在调研的过程中,要拟好调研题目,采用实地勘察、人员访谈或调查问卷等调研理论与方法,收集相关第一手信息资料,为建立交通运输重点领域安全督查检查项目安全检查指标体系(各个领域/专业的安全检查表)做好充分准备工作。

22搜集相关法律法规等资料,按规范要求建立项目安全检查指标体系

为了保证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及法律法规符合性,需要搜集大量资料进行对比、验证,搜集资料的途径主要是网络和参考书籍。同时,在上述现场调研的基础上,编制相关安全检查表,建立安全检查指标体系,经项目主管单位审核认可后实施,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夯实基础。

23运用专家咨询法及头脑风暴法等方法进一步完善项目实施过程

为了保证项目的专业性,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要进行专家咨询或利用头脑风暴法,编制科学、规范、专业及实用的检查指标体系。如在项目实施方案确定时,要验证方案的合理性,为项目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项目实施过程中要随时对有争议的内容向专家进行求证,以免偏离项目的既定效果。

24采用安全检查表法实施项目交通运输重点领域企业现场安全隐患排查

建立交通运输重点领域企业安全检查指标体系,该体系由重点领域各类型安全检查表构成。实施企业安全隐患安全检查时,派出安全检查项目团队(专家小组)到相关企业现场,对照已建立的指标体系(安全检查表的内容要求)进行现场管理(作业现场)和设施设备等进行全面检查,包括资料查阅、收集、现场取证、现场询问、问卷调查、相关仪器测量(有需要时)等。并及时对检查结果、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统计、汇总及分析。

25运用安全工程理论与方法组织专家按规定编制安全检查报告

项目团队根据法律法规等规定,用相关安全工程理论与方法,对现场检查所获取的资料(含纸质文本、电子文档、音像、图片、视频等)进行整理、统计及分析,对危险/风险进行辨识与分析,找出存在的安全隐患,并运用系统工程理论,综合考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工期延误、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等可能产生的后果及其严重程度,对上述存在问题(安全隐患)进行辨识、分析,汇总成主要安全隐患,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要求,针对主要安全隐患提出整改措施,最终形成《安全隐患排查情况报告及整改意见》。

26按项目主管部门要求及时对安全隐患整改情况进行复查

根据上述《安全隐患排查情况报告及整改意见》,及时掌握行业安全隐患动态情况,并督促相关企业进行隐患治理,并进行整改情况复查,要求安全隐患排查不留死角,确保隐患整改落实到位。具体做法是:主管部门对相关企业发出限期整改通知后,对企业整改情况,安排专家组进行复查。并且对复查情况进行整理、分析、汇总,形成书面材料报告交给项目主管单位。

3工作手段

项目实施的工作手段是以交通运输重点领域企业现场安全督查检查为主要工作重点,以及编写相关报告和整改复查等,进行分解与细化,具体如下。

31项目前期准备及建立安全检查指标体系

根据项目主管部门的要求,选取相关企业,进行项目前期现场调研工作,广泛收集相关资料、信息、数据等,为建立安全检查指标体系做好准备。以交通运输重点领域企业的经营类别(专业)来划分,建立安全检查指标体系,即分别建立如下各个类别(领域/专业)安全隐患检查表:泥头车运输、道路旅客运输、轨道交通、城市公共交通、港口危险货物码头、港口危险品仓储、道路养护及汽车维修、驾培等。[2]以使建立的检查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规范性、专业性和实用性。

32实施交通运输重点领域企业安全生产专项督查检查行动

按照项目主管部门的要求和项目进度计划,按照已制定的泥头车运输、道路旅客运输、轨道交通、城市公共交通(专营和非专营)、港口危险货物码头、港口危险品仓储、道路养护(桥梁、隧道)及汽车维修、驾培等企业(处)具体检查计划表,派出现场检查专家工作小组(项目团队),对照各类别的安全检查指标体系(安全检查表),在交通运输重点领域企业(5个重点领域中有代表性的企业),实施现场安全隐患排查行动。

33编制《安全隐患排查情况报告及整改意见》

按要求开展安全生产专项督查检查和专家检查小组以暗访(突击检查、飞行检查)方式检查,不定期、不定时间、不预先通知,选择重点领域中有代表性的企业,实施现场安全隐患排查行动。现场检查结束后,运用安全工程理论与方法,对道路危险品运输、泥头车运输、客运(包括公交、轨道)、港口危险品和道路养护等领域分别编制《安全隐患排查情况报告及整改意见》。报告格式与内容主要包括:安全检查发现的有关问题(图片、资料、法律法规等佐证)、整改建议与防范措施(具体的有建设性的建议)以及相关附件资料等。

4项目重点与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针对如下主要工作:

组织安全检查专家团队(项目团队)、建立交通运输行业重点领域的安全隐患检查指标体系(相关类别的安全隐患检查表)、实施安全生产专项督查检查行动(实施安全隐患排查行动)、编制《安全隐患排查情况报告及整改意见》及整改复查情况汇总和项目管理等方面,全方位进行项目重点难点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41建立交通运输行业重点领域的安全隐患检查指标体系

411重点难点分析

项目实施时,需要建立安全检查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如下检查表:按照泥头车运输、道路旅客运输、轨道交通、城市公共交通、港口危险货物码头、港口危险品仓储、道路养护及汽车维修、驾培等相关领域/专业类别,分别建立上述各个专业的安全隐患检查指标体系(各种专业类别的安全检查表)。[3]该指标体系不仅要求具有法律法规符合性、科学性和专业性,而且要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412应对措施

为了解决以上重点难点问题,应对措施如下。

首先,要收集最新的与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相关技术质量安全标准等规范性文件,引用其最新适用的条款,确保建立的指标体系具有法律法规依据。

其次,在确定指标体系内容后,要广泛征求安全监管人员、行业专家级相关安全技术专家等的意见,及时修改完善,使指标体系具科学性和专业性。

最后,要充分听取相关企业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员、施工员及技术人员等的意见,汲取生产第一线技术和管理人员的专业、实践经验,确保指标体系具实操性。

42实施安全生产专项督查检查行动

421重点难点分析

实施安全生产专项督查检查行动的重点与难点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其一,项目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是实施安全生产专项督查检查行动(安全隐患排查行动)。其重点与难点是现场作业面广、情况复杂、专业技术要求高。要在各种复杂的检查中,准确找出存在的各种类型的安全隐患,需要专家的专业水平、安全技术能力及丰富的实践经验(现场安全检查经验),即专家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要求较高。否则,安全隐患排查的效果差,容易造成一些隐藏较深的主要安全隐患被忽视,使项目实施达不到预期目的。

其二,本次安全隐患检查为暗访(突击检查、飞行检查)方式,不定期、不定时间、不预先通知的方式,安全检查小组到企业进行突击安全检查,在检查时,要求项目团队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实事求是”及“不卑不亢”等。为此,需要管理部门的支持和相关企业的密切配合,项目团队用专业性、规范性、科学性等以理服人,以免节外生枝。

422应对措施

为了解决上述重点与难点问题,采取的主要应对措施如下:

一是充分做好现场检查的准备工作,包括:提前了解被检查企业的相关资料(概况、专业类别、从业人员情况等)、经营情况(施工阶段)、生产场所及设施设备(作业场所、工作面)等,制定专项安全检查表,召开专家检查小组会议确定检查程序、重点部位(作业场所/工作面)及辅助方法等。

二是针对不同的专业类别和检查需要,及时调整专家检查小组的人员结构,旨在进行现场安全检查时做到有的放矢。

三是安全检查小组进行现场安全检查应携带好相关证件和项目相关批准的文件,到达现场后主动出示,并且向现场负责人说明情况,与现场人员交流,要做到不卑不亢、公平公正,检查出的问题只记录不在现场作评论(发现重大安全隐患/事故隐患除外)。如有问题,要及时报告并提请管理部门出面协调解决。

四是检查结束后,随即召开小组会议,对相关检查信息资料及时讨论、整理和初步分析,以使危险源/风险点(安全隐患)的辨识与分析具准确性与全面性。

43编制《安全隐患排查情况报告及整改意见》及整改复查情况汇总

431重点与难点分析

编制《安全隐患排查情况报告及整改意见》及整改复查情况汇总是项目关键环节之一。其重点难点在于:摸清被检查企业安全隐患存在的状况,找出存在问题,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进行识别;对安全隐患汇总、分析与辨识过程中,准确找出主要安全隐患,并对主要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4]此外,及时按要求进行整改复查及进行情况汇总,交付项目主管单位对检查结果实施督查。

432应对措施

针对上述重点难点问题,应对措施如下。

首先,对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情况、风险防范措施制定落实情况、现场作业、生产过程动态监测情况逐一进行检查、评分,找出存在问题(安全隐患),运用安全工程理论与方法,对其进行汇总、分析及评估,根据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工期延误、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等可能造成的后果及严重程度,辨识主要安全隐患,即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进行识别,准确找出主要安全隐患,并针对消除主要安全隐患提出整改建议。[5]

其次,对照法律法规准确描述安全隐患存在的状况,对安全隐患汇总、分析与辨识,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对主要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再次,按照规范格式编制报告,通过项目主管单位组织的专家评审,再经修改完善后及审核后出版,交付项目主管单位。

最后,按项目主管单位规定的比例要求,对《安全隐患排查情况报告及整改意见》报告中提出的安全隐患整改情况进行复查,进行整改复查情况汇总。同时,对整个过程进行监控把关,以确保达到项目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孙英利交通运输部要求安全生产大检查全覆盖零容忍[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3:46

[2]禹海龙如何做好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工作[J].大观周刊,2012(44):122

[3]道路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指导中国劳动[M].2008:144-145

第8篇

关键词:高职 港航专业 人才需求 职业能力

高职专业建设中为确定高职专业培养规格和目标,首先应进行人才需求分析和职业能力分析。人才需求分析主要通过分析行业的发展情况和专业人才的需求及供应情况,透析专业发展前景;职业能力分析主要通过专业主体岗位确定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获取岗位能力点和知识点。

一、人才需求分析

1.水运行业现状与发展

在国民经济迅速增长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下,水路交通运输因具有运能大、占地少、能耗小、污染轻、成本低的优势,成为越来越受重视的运输方式之一。为加快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国务院先后批准了《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国家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布局规划》、《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渤海湾三区域沿海港口建设规划》等,交通运输部制定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化公路水路交通规划纲要》等规划,与沿江七省二市联合制定了《“十一五”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总体推进方案》,根据国家规划,“十二五”至2020年,我国水运业迎来同步加强“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黄金时期。

2.港航工程技术人才需求分析

(1)人才需求情况

随着一系列关于水路运输的规划的颁布,水路运输将会得到空前发展。水运发展,工程建设先行,最近几年全国各地特别是沿长江分布的水资源丰富地区陆续对水路运输进行投资建设。通过对全国水路里程排第三的湖南省的水运规划建设情况的分析,未来三年投入129亿元,按照1个小型的航道疏浚项目至少需要配备5名港航施工技术人员的比例进行人才需求预测,未来三年湖南省港航施工技术人才的需求在4300人以上,而省内登记在册的港航工程技术人员才220人,其他地区的情况基本与其相似。从另一方面看,国内以前港航施工主要是中交集团(原中国港湾建设集团),现在国内大型交通施工企业基本都成立了港航工程施工方面的分公司。

(2)人才供应情况

据调查分析,国内开设港航工程技术专业的主要为研究性大学,其培养的对象主要是港口航道建设方面研究性的人才,如天津大学、河海大学等,全国范围内开设港航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仅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交通职业学院、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等不到10所,每年供应的港航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不到1500人。

(3)分析结论

在全国公路建设高潮过后,凭借众多优势,交通建设将大力转型至水路运输,因此对港航工程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尤其旺盛,而国内此类人才的供应甚少,难以满足水运事业的发展。所以,进一步发展港航工程技术专业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职港航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1.高职港航专业就业岗位分析

高职毕业生在施工单位主要从事施工技术员岗位,在监理单位主要从事监理员岗位,在设计单位主要从事勘测测量员岗位,在检测单位主要从事检测员岗位。分别对其入职岗位和后续迁升岗位进行分析,具体岗位迁升情况见图。本专业选取技术人员需求最大的施工单位施工技术员岗位作为核心岗位。

图 港航专业毕业生各类企业岗位迁升

2.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对施工技术员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港航施工技术员的测量、合同计量、施工管理、试验检测等四个主要的工作类型,然后对各个工作类型的工作任务、工作关系、技术要求、职业资格要求等进行分析,获取该岗位对应的能力点和知识点。其中测量工作分析情况见表。

表 港航施工技术员岗位测量工作职业能力分析

三、结语

人才需求分析和职业能力分析是专业建设的首要工作,它不仅描述了职业能力所涉及的服务对象、具体工作岗位,还涉及到每个工作岗位的具体典型工作任务,同时,还对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点和知识点要求做出了详细的说明。职业能力分析的结果,直接影响到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需通过调查研究深入、全面地分析专业主体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挖掘培养职业技能所需的技能点和知识点,为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提供依据。

基金项目:2012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对接绿色交通的港口航道工程技术专业企业课程开发的研究(课题号:ZJC2012003)的研究论文;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第十一届院级科研立项课题港航专业“四能递进、高峰顶岗”模式下企业课程模块开发研究(课题号:HJY12-1302)的研究成果

第9篇

关键词:危险货物 道路运输 管理体制 现状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b)-0186-01

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业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对危险货物运输的要求不断增长。随着我国机动车辆的飞速增长,交通运输流量的加大,道路交通运输危险货物的情况越来越多。当然,由于危险货物本身的特点,使其在运输过程中一旦出现交通安全事故,其产生的后果将不敢设想,将会给周围的环境和居民生活带来严重的灾害。因此,加强对危险货物的运输至关重要。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危险货物

危险货物是指:那些易燃易爆,具有污染毒害或者是放射性的危险物质。在具体的交通运输过程中,极易发生交通安全事故,其产生的危害也比较容易对人身财产造成损坏。危险货物不仅不便于交通运输,还不利于生产、存储、经营和使用处理等。在我国,我们把危险货物分为这样几个等级:把那些容易爆炸的货物归为第一类;那些有害气体归为第二类;那些容易燃烧的液体归为第三类;那些容易燃烧的固体或者是容易自燃的物体、遇到水会容易燃烧的气体分为第四类;那些氧化剂物质或者是有机过氧化物质归为第五类;那些有毒物质或者是容易感染性的物质是第六类;放射性物质是第七类;腐蚀性物品为第八类;其他危险的物品为第九类。

1.2 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管理

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管理是指:在危险货物运输的全过程中,对其进行的监督管理,它是我国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门。随着我国道路运输规模的不断增大,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的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现有的管理体制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安全管理的需求,因此,有关部门有必要对危险货物的道路运输加强管理。

2 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管理体制的现状

根据近年来我国危险货物运输事故的案例发现,当前我国危险货物的运输出现了很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国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的人群不断提高,危险货物的运输车辆和业主逐年递增。但总体而言,虽然总体数量不断提升,但道路货物的运输规模依旧不大,相对较小。这些从事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的货物人员基本上文化层次不高,法制观念薄弱,甚至有无证驾驶经营危险货物运输的情况出现。还有不少人群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安全性能方面的投入,对于安全生产方面的管理依旧无章可循,运输车辆老化、设备不符合规格,技术性能较差等问题频繁出现。这样的运输现状使得我国危险货物的道路运输出现很多安全事故的隐患。而那些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的驾驶员,由于其知识文化水平的有限性使得其本人对相关安全驾驶的法律法规并不熟悉,对危险货物本身的特征和危害程度没有十分的了解。这也必将导致驾驶员在运输的过程中,对安全运输的技术要求了解不全面,甚至不知道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前提下,如何去自保和保护他人,使事故的危害程度被隐形扩大。

政府方面,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企功能分离,国家不断放手对企业的管制,不再插手企业的工作及其安全监察。自此,政府在企业中的管理不断淡出,然而正是基于此,企业在安全运输管理的调整时期,出现了很多管理上的问题,监督力度不够等。由于企业的市场开放,使得在单车承包和个人运输业主推行的过程中,大量不具备危险货物运输工作的人员涌入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市场,从事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的工作。这必将使得我国的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事故层出不穷,对整个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的安全问题造成了很大的隐患和挑战。

3 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

随着危险货物道路运输问题的不断增多,笔者认为,相关企业或部门必须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全国危险货物的道路运输主要由交通部统一管制,对本行政区域的危险货物运输主要是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的交通主管部门负责。县级以上的道路运输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具体的实施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的管理事务。要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3.1 增设专门的管制机构

对那些危险货物的道路运输,相关管理部门要增设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其加强监督和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素质,使得整个的事故发生率降低。另外,一旦发生事故,相关的专门管理部门也好仔细分工,明晰责任,加强对其的救援工作。

3.2 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条例,加强对其的法制化管理

目前对危险货物的运输管理条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显而易见,对这一高发交通事故的危险货物的道路运输管理的法律条文并不多,也缺乏相关的危险货物运输工作人员的手册等。因此,未来的管理体制需要向更完善的法律法规方向上发展。

3.3 明确各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责任

根据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责权分明,发生事故时,市一级的危险货物运输管理机构要统一指挥制定救援方案。各个部门要根据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协助施救,统一安排管理。当发生事故时,不管是驾驶员还是相关的其他原因,都要严格按照法律条文进行栽决。这样有利于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最大限度的保障社会的安全稳定。

4 结语

危险货物的运输管理工作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其设置专门的管理体制加强管理,提高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的安全性能,以便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要提高危险物品的道路运输质量,需要各个部门加强配合,合作进行。各部门要协调一致,以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在不损害整体利益和有关部门利益的前提下,加强对危险货物的管理体制,最大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生产生活的安全性能,使其有一个舒适安全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 周杨.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管理体制的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8).